本帖最后由 杨艳 11 于 2019-7-23 21:00 编辑
选题思考:
如何组织学生开展实际操作活动?如何培养学生的质量概念?这是我在选择本课时,着力思考的两个问题。
本课,我打算为学生准备称量工具,让学生带来食盐、硬币、苹果等多种实物,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充分的条件。设计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质量的理解分为 “模糊→初感→明晰″三个阶段,使之落到实处。
在设计课时,我将操作活动贯穿于教学始终。课前,让学生通过调查,感受质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机会,通过掂一掂两袋盐、一枚硬币,使学生的认知由模糊逐步向清晰过渡;接着组织学生分组开展估一估、称一称的操作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物体的不同质量,体验到千克、克这一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本帖最后由 杨艳 11 于 2019-7-23 21:33 编辑
教学设计初稿
教材分析:
《有多重》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是 “数与代数” 领域中 “常见的量” 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物体的轻重问题,会比较差别较大的物体的轻重,但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质量概念。在本节课,学生初次学习有关质量的知识,建立千克和克的具体概念,这些都为学习 “吨的认识”、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以及日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感知 1 千克和 1 克的实际质量;掌握 1 千克 = 1000 克。(教学重点)
2. 通过一系列的看一看、掂一掂、称一称等操作活动,实际体验 “1 千克” 和 “1 克” 到底有多重,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
1 千克棉花、1 千克铁块、苹果、食盐、台秤、电子秤、三个分别重 0.5 千克、1 千克、3 千克的盒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 猜一猜
师:(老师左手拿一袋棉花,右手拿一个铁块,都重 1 千克)同学们,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袋棉花和一块铁块,请大家猜一猜,谁重?(板书:猜一猜)
生 1:我认为铁比较重,因为铁都是很沉很沉的。
生 2:我认为棉花重,这袋棉花那么大,铁那么小。
师:看来光用眼睛看一看,我们很难比较它们谁重谁轻。
2. 掂一掂
师:那我们用手来掂一掂吧(板书:掂一掂)
谁愿意来掂一掂。(请三、四位同学来掂一掂)
生 1:我感觉铁比较重。
生 2:我感觉棉花比较重。
生 3:我感觉它们一样重。
师:通过用手掂一掂来比较它们的重量,同学们还是出现了不同的意见。那该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秤来称一称。(板书:称一称)
3. 称一称
师:用秤来称一称,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今天,老师刚好准备了一个台秤。关于台秤,你们都了解哪些呢?
生 1:我知道这个台秤最多能称 5 千克的物品。
师:你真了不起,还知道这个 kg 代表的是千克。(板书:千克→ kg )
还有谁想说一说有关台秤的知识。
生 2:在称东西之前,我们要看指针是不是指着 0 刻度。
师:我们来检查一下老师的这个台秤是不是指着 0 刻度。
生:是的。
师:我们现在就来称一称棉花和铁块,称东西的时候要注意,要把物品轻轻地放在托盘上。我们先来称棉花,大家仔细看,棉花有多重?
生:1 千克
师:我们再来称一称铁块,它有多重呢?
生:也是 1 千克。
师:说明棉花和铁块是一样重。
<b>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猜一猜一袋棉花和一块铁块谁重这一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以强烈的渴望进去下面的学习。</b>
二、动手操作,感知验证
1. 认识千克
(1)感受 1 千克。
活动 1:称一称,称出 1 千克。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称东西呀,请看活动要求(同学们小组合作,各称出 1 千克的苹果和 1 千克的食盐)小组合作开始。
师:我看到同学们都已经称好并坐端正了,非常好!现在老师有几个问题要问问大家,你们称出的 1 千克食盐有几包?
生:2 包
师:1 千克的苹果有几个?
生:5 个,6 个,8 个等等
师:同学们,既然都是 1 千克的苹果,为什么有的是 5 个,有的是 6 个,有的是 8 个呢:
生:因为苹果有的大有的小。
师:是啊,像这么大的苹果,1 千克就只有 5 个;像这么小的苹果,1 千克就有 8 个。
活动 2:掂一掂,感受 1 千克。
师:刚才我们称出了 1 千克的物品,那 1 千克到底有多重呢?让我们来掂一掂吧。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按顺序掂一掂,闭上眼睛好好感受一下 1 千克到底有多重。
(2)感受几千克
活动 1:猜猜哪个盒子重 1 千克?
师:同学们,你们都记住 1 千克到底有多重了吗?现在老师就来考考你们,老师这里有三个盒子,等下我请三位同学上台拎一拎,其他同学根据他们的动作和表情猜一猜哪个盒子重 1 千克。
师:同学们,你们有答案了吗?几号盒子重 1 千克呢?
生 1:我认为是 1 号盒子。我是从某某同学的动作看出来的。
生 2:我认为是 2 号盒子。因为我是从某某同学的表情里看出来的。
生 3:我认为是 3 号盒子。
师:我来采访一下台上的三位同学,你们认为是几号盒子?
生:我们都认为是 2 号盒子。
师:他们三个猜得对不对呢?让我们用秤来称一下 2 号盒子吧,果然是 1 千克,恭喜猜对的同学们。看来你们已经记住了 1 千克到底有多重。
活动 2:估一估你的书包有多重
师:你们能估一估你的书包有多重吗?用手拎一拎吧。
生 1:我猜我的书包重 5 千克。
师:你到底猜的对不对呢,我们来称一称你的书包。哇,你猜的真准确!
2. 认识克
(1)导入 1 克
师:同学们,想知道这个最轻的 1 号盒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吗?我们打开来看一下,原来是 1 枚 2 分硬币。你们知道 1 枚两分硬币有多重吗?我听到有同学说是 1 克,下面让我们来认识另一个质量单位:克(板书:克)
像比较轻的物体,一般用 “克” 作单位,“克” 在国际上一班用字母 “g” 表示。(板书:g)
(2)感受 1 克
师:1 克到底有多重呢,请小组长上来领取 2 分硬币,组织大家掂一掂,并把 1 克的重量感觉记在心里。
(3)找一找
师:你们都记住 1 克到底有多重了吧,现在找一找身边哪些物品大约重是 1 克?(课件出示:1 根橡皮筋、1 粒花生米、1 颗纽扣、2 个回形针、等等)
3. 千克和克的关系
师:我们刚才认识了千克和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称量食用油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1 千克 = 1000 克(师板书)
师:你们还能用我们刚才称的两包食盐来解释这个结论吗?请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生 1:我们组是这样想的,一包食盐重 500 克,两包食盐一共重 500+500=1000 克,我们用秤称两包盐重 1 千克,所以 1 千克 = 1000 克。
师:这位同学说的你们听明白了吗?谁还能像他这样来说一说。
<b>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称一称、掂一掂、猜一猜、说一说等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 1 千克、1 克的重量,感知质量单位。在感知和体验中通过思考建立了千克和克的质量概念,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b>
三、精练提高,发展能力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千克和克,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请独立完成作业纸上的三道练习题。
1.基础练习
我会连:
9136<font face="宋体"> </font> 1 克
<font face="宋体"> </font>
91379140 5 千克
9138<font face="宋体"> 20 千克 </font>
9139 <font face="宋体">1 千克 </font>
2.提高练习
我会判:
(1)1 千克 = 1000 克。 ( )
(2)1 个乒乓球约重 3 千克。 ( )
(3)小胖今年 7 岁,体重 2 千克。 ( )
(4)3 千克石头比 3 千克木头重。 ( )
3. 拓展练习
我会改(这里有一篇日记,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快到端午节了,我和妈妈去超市买了许多节日食品,有包粽子用的 400 千克大枣、5 克糯米和一捆粽叶,还有 5 克鸡蛋,500 千克白糖。走出超市,我们又去市场买了一条 300 千克的鱼,2 克苹果,然后我们高兴地回家了。
<b> 设计意图:通过有梯度的练习,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同时也让学生再次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b>
四、概括总结,畅谈收获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认识 千克 与 克
看一看 ( kg) ( g)
掂一掂 1 千克 = 1000 克
称一称 1kg=1000 g
体验是由身体活动和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让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已不再仅仅局限于认知与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命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再仅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而且是身心、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
本帖最后由 杨艳 11 于 2019-9-15 08:49 编辑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感知 1 千克和 1 克的实际质量;掌握 1 千克 = 1000 克。(教学重点)
通过一系列的看一看、掂一掂、称一称等操作活动,实际体验 “1 千克” 和 “1 克” 到底有多重,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
1 千克棉花、1 千克铁块、苹果、食盐、盘秤、电子秤、三个分别重 0.5 千克、1 千克、3 千克的盒子等。
教学过程:
课 前 游戏 :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上课前我们先来玩一个 “比眼力” 的游戏,看谁眼力好,脑子灵活。请看清屏幕上每一个字的颜色,大声的说出来,比如 —— 好玩吗?—— 都错了,应该说 —— 红!都错了,不玩了。换个游戏好不好?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老师左手拿一袋棉花,右手拿一个铁块,都重 1 千克)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袋棉花和一块铁块,请大家猜一猜,谁重?
生 1: 我认为铁比较重,因为铁都是很沉很沉的。
生 2: 我认为棉花重,这袋棉花那么大,铁那么小。
生 3:我认为它们一样重。
师:看来光用眼睛看一看,我们很难比较它们谁重谁轻。
师:那我们用手来掂一掂吧(板书:掂一掂)
谁愿意来掂一掂。(请三、四位同学来掂一掂)
生 1:我感觉铁比较重。
生 2:我感觉棉花比较重。
生 3:我感觉它们一样重。
师:通过掂一掂,还是不能确定,还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准确的比较它们的轻重呢?用什么来称?(用秤来称一称)那你们知道哪些秤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生活中常见的秤吧!请你们大声的说出它们的名字。
师:今天我们就用盘秤来称东西。这个盘秤最多能称多重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板书:千克→ kg )
我们先来称棉花,在称东西之前呀,我们要看看指针有没有指向零刻度,开始称了,轻轻的把棉花放到秤盘上,放平放稳,看看它有多重?铁也是 1 千克,看到这个结果,你们想说点什么吗?看来体积大的东西不一定重,体积小的东西也不一定轻,我们的眼睛有时候也欺骗我们哦!
今天,老师特意为每组准备了一个盘秤。请同学们自己观察这台盘称,
生 1:我知道这个盘秤最多能称 10 千克的物品。
师:你真了不起,还知道这个 kg 代表的是千克。(板书:千克→ kg )
还有谁想说一说有关台秤的知识。
生 2:在称东西之前,我们要看指针是不是指着 0 刻度。
师:我们来检查一下老师的这个台秤是不是指着 0 刻度。
生:是的。
师:我们现在就来称一称棉花和铁块,称东西的时候要注意,要把物品轻轻地放在托盘上。我们先来称棉花,大家仔细看,棉花有多重?
生:1 千克
师:我们再来称一称铁块,它有多重呢?
生:也是 1 千克。
师:说明棉花和铁块是一样重。看到这个结果,你们想说点什么吗?看来体积大的东西不一定重,体积小的东西也不一定轻,我们的眼睛有时候也欺骗我们哦!刚才我们是通过看一看,掂一掂,称一称比较物体的轻重。(贴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猜一猜一袋棉花和一块铁块谁重这一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以强烈的渴望进去下面的学习。
二、动手操作,感知验证
(1)感受 1 千克。
活动 1:称一称,称出 1 千克。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称东西呀,称之前请先看活动要求。我请一个同学来读活动要求,老师看看谁听的最认真。你们能按要求做到吗?好,等下称出的 1 千克盐请放到白色塑料袋内,称出的 1 千克苹果放到红色塑料袋内,开始活动。
师:我看到同学们都已经称好并坐端正了,非常好!刚才你们称的 1 千克食盐有几袋?请各小组长汇报结果。1 千克苹果有几个?
师:同学们,既然都是 1 千克的苹果,为什么有的是 5 个,有的是 6 个,有的是 8 个呢:
生:因为苹果有的大有的小。
师:是啊,像这么大的苹果,1 千克就只有 5 个;像这么小的苹果,1 千克就有 8 个。看来,同样是 1 千克的苹果,由于大小不同,个数也不相同。
活动 2:掂一掂,感受 1 千克。
师:刚才我们称出了 1 千克的物品,那 1 千克到底有多重呢?让我们来掂一掂吧。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按顺序掂一掂,闭上眼睛好好感受一下 1 千克到底有多重。
(2)感受几千克
活动 1:猜猜哪个盒子重 1 千克?
师:同学们,你们都记住 1 千克到底有多重了吗?现在老师就来考考你们,老师这里有三个一模一样的盒子,其中只有 1 个盒子重 1 千克,等下我请三位同学上台拎一拎,其他同学根据他们的动作和表情猜一猜哪个盒子重 1 千克。第一个请我们班最强壮的男孩子上来,第二个请我们班最娇小可爱的女孩子,第三个请最守纪律的(最爱动脑筋的,发言最积极的)就是你啦。其他小朋友仔细看哦,先把答案记在心里,等下用手势告诉老师。一、二、三,请选择,不许变哦。
师:同学们,你们有答案了吗?几号盒子重 1 千克呢?
生 1:我认为是 1 号盒子。我是从某某同学的动作看出来的。
生 2:我认为是 2 号盒子。因为我是从某某同学的表情里看出来的。
生 3:我认为是 3 号盒子。
师:我来采访一下台上的三位同学,你们认为是几号盒子?
生:我们都认为是 2 号盒子。
师:他们三个猜得对不对呢?让我们用秤来称一下 2 号盒子吧,果然是 1 千克,恭喜猜对的同学们。看来你们已经记住了 1 千克到底有多重。
(1)导入 1 克
师:同学们,想知道这个最轻的 1 号盒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吗?我们打开来看一下,原来是 2 分硬币。你们知道 1 枚 2 分硬币有多重吗?我听到有同学说是 1 克,下面让我们来认识另一个质量单位:克(板书:克)
像比较轻的物体,一般用 “克” 作单位,“克” 在国际上一般用字母 “g” 表示。(板书:g)
(2)感受 1 克
师:1 克到底有多重呢,请小组长上来领取 2 分硬币,组织大家掂一掂,并把 1 克的重量感觉记在心里。
(3)找一找
师:你们都记住 1 克到底有多重了吧,现在找一找身边哪些物品大约重是 1 克?(课件出示:1 根橡皮筋、1 粒花生米、1 颗纽扣、3 个曲别针、等等)
师:我们刚才认识了千克和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称量食用油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1 千克 = 1000 克(师板书)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除了千克、克这些质量单位,还有许多其他的质量单位。如我国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公斤、斤、两。“公斤” 就是 “千克”,“1 公斤” 等于 “1 千克”。(板书:1 千克(KG)=1 公斤 = 2 斤)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称一称、掂一掂、猜一猜、说一说等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 1 千克、1 克的重量,感知质量单位。在感知和体验中通过思考建立了千克和克的质量概念,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三、精练提高,发展能力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千克和克,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请独立完成作业纸上的两道练习 题。
1.基础练习
我会判:
(1)1 千克 = 1000 克。 ( )
(2)1 个乒乓球约重 3 千克。 ( )
(3)小胖今年 8 岁,体重 2 千克。 ( )
(4)3 千克石头比 3 千克木头重。 ( )
我会改(这里有一篇日记,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今天,阳光明媚,爸爸妈妈带我去动物园玩。我们先买了一些食品,爸爸买了 1 克苹果和 1 克梨,还买了一个 50 千克的煮鸡蛋。超市里有电子秤,我走上去一称,我的体重都有 35 克了!
9 时,我们来到了动物园,动物的种类可真多呀!我估计了它们的体重:一头狮子大约重 350 克吧,会说话的鹦鹉重约 95 千克,大水牛少说也有 450 克重。参观完动物园,我们高高兴兴地回家了。设计意图:通过有梯度的练习,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同时也让学生再次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四、概括总结,畅谈收获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有多重 <font face="宋体"> </font><font face="宋体"> </font>
—— 认识 千克 与 克
看一看 ( kg) ( g)
掂一掂 1 千克 = 1000 克
称一称 1kg=1000 g
本帖最后由 杨艳 11 于 2019-9-15 08:48 编辑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感知 1 千克和 1 克的实际质量;掌握 1 千克 = 1000 克。(教学重点)
通过一系列的看一看、掂一掂、称一称等操作活动,实际体验 “1 千克” 和 “1 克” 到底有多重,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
1 千克棉花、1 千克铁块、苹果、食盐、盘秤、电子秤、三个分别重 0.5 千克、1 千克、3 千克的盒子等。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上课前我们先来玩一个 “比眼力” 的游戏,看谁眼力好,脑子灵活。请看清屏幕上每一个字的颜色,大声的说出来,比如 —— 好玩吗?—— 都错了,应该说 —— 红!都错了,不玩了。换个游戏好不好?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老师左手拿一袋棉花,右手拿一个铁块,都重 1 千克)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包大大的棉花和一块小小的铁块,请大家猜一猜,谁重?
生 1: 我认为铁比较重,因为铁都是很沉很沉的。
生 2: 我认为棉花重,这袋棉花那么大,铁那么小。
生 3:我认为它们一样重。
师:看来光用眼睛看一看,我们很难比较它们谁重谁轻。
师:那我们用手来掂一掂吧(板书:掂一掂)
谁愿意来掂一掂。(请三、四位同学来掂一掂)
生 1:我感觉铁比较重。
生 2:我感觉棉花比较重。
生 3:我感觉它们一样重。
师:通过掂一掂,还是不能确定,还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准确的比较它们的轻重呢?用什么来称?(用秤来称一称)那你们知道哪些秤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生活中常见的秤吧!请你们大声的说出它们的名字。
师:今天我们就用盘秤来称东西。这个盘秤最多能称多重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板书:千克→ kg )
我们先来称棉花,在称东西之前呀,我们要看看指针有没有指向零刻度,开始称了,轻轻的把棉花放到秤盘上,放平放稳,看看它有多重?铁也是 1 千克,看到这个结果,你们想说点什么吗?看来体积大的东西不一定重,体积小的东西也不一定轻,我们的眼睛有时候也欺骗我们哦!
今天,老师特意为每组准备了一个盘秤。请同学们自己观察这台盘称,你们能看出这台盘秤最多能称多重吗?
生 1:我知道这台盘秤最多能称 10 千克的物品。
师:你真了不起,还知道这个 kg 代表的是千克。(板书:千克→ kg )
还有谁想说一说有关台秤的知识。
生 2:在称东西之前,我们要看指针是不是指着 0 刻度。
师:我们来检查一下老师的这个盘秤是不是指着 0 刻度。
生:是的。
师:我们现在就来称一称棉花和铁块,称东西的时候要注意,要把物品轻轻地放在托盘上。我们先来称棉花,大家仔细看,棉花有多重?
生:1 千克
师:我们再来称一称铁块,它有多重呢?
生:也是 1 千克。
师:说明棉花和铁块是一样重。看到这个结果,你们想说点什么吗?看来体积大的东西不一定重,体积小的东西也不一定轻,我们的眼睛有时候也欺骗我们哦!刚才我们是通过看一看,掂一掂,称一称比较物体的轻重。(贴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猜一猜一袋棉花和一块铁块谁重这一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以强烈的渴望进去下面的学习。
二、动手操作,感知验证
(1)感受 1 千克。
活动 1:称一称,称出 1 千克。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称东西呀,称之前请先看活动要求。我请一个同学来读活动要求,老师看看谁听的最认真。你们能按要求做到吗?好,等下称出的 1 千克盐请放到白色塑料袋内,称出的 1 千克苹果放到红色塑料袋内,开始活动。
师:我看到同学们都已经称好并坐端正了,非常好!刚才你们称的 1 千克食盐有几袋?请各小组长汇报结果。1 千克苹果有几个?
师:同学们,既然都是 1 千克的苹果,为什么有的是 5 个,有的是 6 个,有的是 8 个呢:
生:因为苹果有的大有的小。
师:是啊,像这么大的苹果,1 千克就只有 5 个;像这么小的苹果,1 千克就有 8 个。看来,同样是 1 千克的苹果,由于大小不同,个数也不相同。
活动 2:掂一掂,感受 1 千克。
师:刚才我们称出了 1 千克的物品,那 1 千克到底有多重呢?让我们来掂一掂吧。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按顺序掂一掂,闭上眼睛好好感受一下 1 千克到底有多重。
(2)感受几千克
活动 1:猜猜哪个盒子重 1 千克?
师:同学们,你们都记住 1 千克到底有多重了吗?现在老师就来考考你们,老师这里有三个一模一样的盒子,其中只有 1 个盒子重 1 千克,等下我请三位同学上台拎一拎,其他同学根据他们的动作和表情猜一猜哪个盒子重 1 千克。第一个请我们班最强壮的男孩子上来,第二个请我们班最娇小可爱的女孩子,第三个请最守纪律的(最爱动脑筋的,发言最积极的)就是你啦。其他小朋友仔细看哦,先把答案记在心里,等下用手势告诉老师。一、二、三,请选择,不许变哦。
师:同学们,你们有答案了吗?几号盒子重 1 千克呢?
生 1:我认为是 1 号盒子。我是从某某同学的动作看出来的。
生 2:我认为是 2 号盒子。因为我是从某某同学的表情里看出来的。
师:我来采访一下台上的三位同学,你们认为是几号盒子?
生:我们都认为是 2 号盒子。
师:他们三个猜得对不对呢?让我们用秤来称一下 2 号盒子吧,果然是 1 千克,恭喜猜对的同学们。看来你们已经记住了 1 千克到底有多重。
(1)导入 1 克
师:同学们,想知道这个最轻的 1 号盒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吗?我们打开来看一下,原来是 2 分硬币。你们知道 1 枚 2 分硬币有多重吗?我听到有同学说是 1 克,下面让我们来认识另一个质量单位:克(板书:克)
像比较轻的物体,一般用 “克” 作单位,“克” 在国际上一般用字母 “g” 表示。(板书:g)
(2)感受 1 克
师:1 克到底有多重呢,请小组长上来领取 2 分硬币,组织大家掂一掂,并把 1 克的重量感觉记在心里。
(3)寻找 1 克
师:你们都记住 1 克到底有多重了吧,现在找一找身边哪些物品大约重是 1 克?(课件出示:1 根橡皮筋、1 粒花生米、1 颗纽扣、3 个曲别针、等等)
(4)感受几克
小组合作,在学具筐里找到标有 10 克、100 克、500 克的物品,轮流掂一掂。
师:我们刚才认识了千克和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称量食用油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1 千克 = 1000 克(师板书)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除了千克、克这些质量单位,还有许多其他的质量单位。如我国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公斤、斤、两。“公斤” 就是 “千克”,“1 公斤” 等于 “1 千克”。(板书:1 千克(KG)=1 公斤 = 2 斤)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称一称、掂一掂、猜一猜、说一说等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 1 千克、1 克的重量,感知质量单位。在感知和体验中通过思考建立了千克和克的质量概念,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三、精练提高,发展能力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千克和克,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请独立完成作业纸上的两道练习题。
1.基础练习
我会连:
9721
2.提高练习
我会改(这里有一篇日记,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你能发现什么问题?)
今天,阳光明媚,爸爸妈妈带我去动物园玩。我们先买了一些食品,爸爸买了 1 克苹果和 1 克梨,还买了一个 50 千克的煮鸡蛋。超市里有电子秤,我走上去一称,我的体重都有 35 克了!
9 时,我们来到了动物园,动物的种类可真多呀!我估计了它们的体重:一头狮子大约重 350 克吧,会说话的鹦鹉重约 95 千克,大水牛少说也有 450 克重。参观完动物园,我们高高兴兴地回家了。设计意图:通过有梯度的练习,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同时也让学生再次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四、概括总结,畅谈收获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板书设计:
有多重
—— 认识 千克 与 克
看一看 ( kg) ( g)
掂一掂 1 千克 = 1000 克
称一称 1kg=1000 g
通过杨老师教学设计的学习,我体会到度量单位的教学,不能教师的 “说” 和示范,而是注重以学生的 “做” 为基础,让学生自己活动、体验、感悟,充分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自己总结提炼作为知识外显的手段。
在处理教学环节比较清楚,过度自然。如教学 1 千克结束之后,这时用 1 枚 1 角硬币放到台秤上称重,指示针针没有动,老师问:是不是,它没有质量了呢?学生马上说 1 枚 1 角硬币它也有质量,只是很轻。教学自然引导学生学习 “克” 的概念教学。—— 吉林榆树 吴迪
通过教学,我体会到计量单位的教学,不能教师的 “说” 和示范,而是注重以学生的 “做” 为基础,让学生自己活动、体验、感悟,充分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自己总结提炼作为知识外显的手段。“体验” 是计量单位教学的关键。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教学关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千克,是为了获得关于 “千克重” 的触觉表象,而表象是形象思维的基础。
杨老师的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机会,通过掂一掂两袋盐、一枚硬币,使学生的认知由模糊逐步向清晰过渡;接着组织学生分组开展估一估、称一称的操作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物体的不同质量,体验到千克、克这一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许可) 本节课的实际更加注重学生对物品实际重量的感知,老师设计了丰富的操作活动活动,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 500 克 + 500 克 = 1000 克,1000 克 = 1 千克,也就是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不扎实,在教学设计中是否能够增加
500 克 + 500 克 = 1000 克,1000 克 = 1 千克换算的练习呢
毕金明:如何组织学生开展实际操作活动?如何培养学生的质量概念?为学生准备称量工具,让学生带来食盐、硬币、苹果等多种实物,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充分的条件。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质量的理解分为 “模糊→初感→明晰″三个阶段,使之落到实处。
毕金明: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物体的轻重问题,会比较差别较大的物体的轻重,但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质量概念。在本节课,学生初次学习有关质量的知识,建立千克和克的具体概念,这些都为学习 “吨的认识”、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以及日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奠定了基础。
杨老师在设计课时,将操作活动贯穿于教学始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机会,使学生的认知由模糊逐步向清晰过渡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物体的不同质量,体验到千克、克这一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物体的轻重问题,会比较差别较大的物体的轻重,但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质量概念。在本节课,学生初次学习有关质量的知识,建立千克和克的具体概念,这些都为学习 “吨的认识”、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以及日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奠定了基础。
遵循新课程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须的数学” 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开展富有生活意义的操作活动,激励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数学的应用
在操作中发现、感知、体验、学习。因此,在本节课,我利用教材提供的活动,结合学生实际,以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和体验为主,把 “千克和克” 的认识建立在学生感知的过程中。使学生不仅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感受千克和克的实际重量,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模糊的质量观念,会用观察、掂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但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直接接触得很少,不了解千克、克代表的实际质量,没有千克、克的概念;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所以对认识克和千克有一定的难度。
本单元是 “数与代数” 领域中 “常见的量” 的重要内容。量的认识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建立 “量” 的实际意义,学生只有准确的认识千克、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才能正确有效的解决与质量有关的问题,才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地应用。从学生的学习实际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模糊的质量观念,但他们对克和千克这两个概念直接接触得很少,不理解千克、克代表的实际质量。因此要掌握好质量方面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必须帮助学生准确的建立千克和克的具体概念。
千克、克这两个量比较抽象,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从学生的认知和生活经验上说,要在一个抽象的观念刚建立后立即准确运用对他们来说也有困难。因此形成了本节课的难点。
《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loveliness:
让学生交流:你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每位同学都评价一下自己,觉得自己哪些方面表现得很好,哪些方面需要改进。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知识探索的过程,把学生当作知识建构的主体,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力;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引导学生理解千克和克的实际意义时时,使用了 2 分硬币、1 千克重的黄豆、天平、台秤等教具和学具,帮助学生建立了正确的质量观念;在导入新课、认识各种常见的秤时使用电脑课件给学生提供较强的视觉信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