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古人计数组 于 2019-10-30 10:12 编辑
1.jpg
尊敬的各位专家、教育同仁们:
您好!我是来自四川省成都市龙泉基地陈昌伦名师工作室的陈艳。很荣幸能代表龙泉基地参加 2019 第十四届基地教学设计大赛。非常感激有这次让自己得到锻炼和提升的机会,可以和更多的同行们一起学习,一起交流。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与同小组的池红梅、漆贵忠、付雪琴老师一起,紧紧围绕本次活动的主题 “度量”,并结合数学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认真设计和组织实施本次活动的研讨课例。
我们参赛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 ——《古人计数》,欢迎各位专家、同仁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您的意见对我们团队关于 “度量” 的认识和个人成长非常重要,特别期待您的宝贵意见和指导!最后预祝本次大赛圆满成功!祝各位同仁们取得好成绩!
91079107
本帖目录(点击链接,快速跳转至相应模块)
[1、教材图片・・・・・・・・・・・・・・・・・・・・・・・・・・・・・・・・・・・・・・・・・・・・・・・・・・・・・・・・・・・・・・・・沙发](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706&pid=172946)
[2、《古人计数》教学思考・・・・・・・・・・・・・・・・・・・・・・・・・・・・・・・・・・・・・・・・・・・・・・・板凳](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706&pid=172900) [3、教学过程之引入、计数历史演变・・・・・・・・・・・・・・・・・・・・・・・・・・・・・・・・・・・・・地板](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706&pid=172906)
[4、教学过程之计数探究、活动设计・・・・・・・・・・・・・・・・・・・・・・・・・・・・・・・・・・・・・・・5楼](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706&pid=172913)
[5、《古人计数》第二稿・・・・・・・・・・・・・・・・・・・・・・・・・・・・・・・・・・・・・・・・・・・・・・・・・・・・48楼](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706&pid=175064) [6、《古人计数》终稿・・・・・・・・・・・・・・・・・・・・・・・・・・・・・・・・・・・・・・・・・・・・・・・・・・・・・・・50楼](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706&pid=176763)
[7、《古人计数》终稿--教学设计・・・・・・・・・・・・・・・・・・・・・・・・・・・・・・・・・・・・・・・・・・51楼](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706&pid=176765) [8、《古人计数》课堂实录・・・・・・・・・・・・・・・・・・・・・・・・・・・・・・・・・・・・・・・・・・・・・・・・115楼](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706&pid=180225)
[9、《古人计数》活动综述・・・・・・・・・・・・・・・・・・・・・・・・・・・・・・・・・・・・・・・・・・・・・・・・・・・・・・・・・・・・・・・・・・・・・116楼](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706&pid=180226) [10、《古人计数》答辩文稿・・・・・・・・・・・・・・・・・・・・・・・・・・・・・・・・・・・・・・・・・・・・・・・・・・・・・・・・・・・・・・・・117楼](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706&pid=180289)
本帖最后由 古人计数组 于 2019-7-22 21:54 编辑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第七章 加与减(二)》
《古人计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第一课时。内容是建立数位概念的起始课,是在逐一计数的基础上,积累十进制概念活动经验的重要环节。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数数活动中,体会 20 以内数的意义,会读、写、数出 20 以内的数字,以及生成比 10 大的数的必要性。
2、认识计数器,初步认识 “十位”、“个位”,了解数位。通过摆 — 捆 --- 拨进一步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并能清楚的说出来。
3、了解数的起源以及数的符号化经历,培养学生的学数学的生活意识。通过引导学生操作数学模型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学生的数学感知。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 11~20 各数,理解 11~20 各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对数位的理解。
教学思维导图
9096
本帖最后由 古人计数组 于 2019-8-1 17:51 编辑
教学过程:
一、 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微课内容:古时候有一个有个乡村老头,家里很富裕但几代人都不识 “之、字、乎 "字有一年,请来一位楚地的读书人教他的儿子。这位老师一开始先教他的儿子执笔描红,写一画,教他说:" 这是一” 字,写二画,教他说:这是 “二” 字,写三画,教他说:"这是 “三” 字。富翁的儿子觉得读书写字太简单了,就非常高兴丢掉笔回去告诉他的父亲,说:我学会了!我学会了!可以不必烦劳老师,再多花学费了,请辞退他吧!他的父亲很高兴就依从了自己的儿子准备了一笔钱辞退了那位楚地的读书人。
过了一些时候,富翁打算邀请一位姓万的姻亲来喝酒,叫他儿子早晨起来就写一份请贴,但等了好久仍不见写成。
师:你们猜猜这个小孩子在写什么?为什么还没有写完?
生:他肯定是一划一划在写。
师:是啊,他父亲就去催促他,他却委屈的哭了,说:世上姓氏很多,为什么偏偏要姓万呢?我从清早写到现在才写完了五百画。。。。。。
(孩子们哄然大笑)
师:你们觉得这个孩子怎么样?
生:太笨啦。
师:其实,在远古时候的人们,还真的不会数数呢。可是他们要记录自己每天打猎的动物数量,怎么办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古人计数》。
设计意图: 这是一个小故事,能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加大孩子们对这节课的期待,同时也引出了课题。
二、追本溯源,研讨数字
师:他们最开始就是使用手指比划,可是人的手指一共就只有十根,远远不够呢。于是又变成了用石头代替事物。比如一个石头就可以表示一头羊,两颗石头呢?
生:就是两头羊。
师:真是懂得思考的孩子,他们就是这样一个对应着一个来记录,可是当他们有很多东西需要记录的话,怎么办,不是要像故事里的小男孩那样吗?
生:可以用不同的石头表示不同的数。
师:古人也是这样想的,于是,他们就想一个大的石头就表示十,以此类推。同样的方法他们还会用树枝、贝壳来代替数等等。渐渐地,他们发现这些东西都不能保持太久,所以有产生了 “结绳法”。一个大结就表示一件大事,小结就表示一件小事。
师:这样的方法也是非常的麻烦,后来,人们总结经验,变得越来越聪明,渐渐地就发明了数。刚开始师 “算筹”,慢慢的就是古代 “数字符号” 产生,像这样(PPT)课件显示几种。
师:每一个数字又要产生一个对应的新的数学符号,这样的话,就有好多人记不住这些不同的数学符号。并且每个国家的数字还不一样,就更加的麻烦了,于是渐渐地为了统一意义,就形成了大家熟悉的数学符号 1、2、3.。。。。。。9. 刚开始没有 0,有的人就用铜钱表示,有的国家用的是 “.”。可是这样也很麻烦最后约束而成 “0” 就表示没有。
师:接下来,我们伟大的人类做了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他们在设计比 9 大一的数 “10” 的时候,并没有发明新的符号,而是这样想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 10 个手指头的手,那就写 1 表示 10 吧。
师:可是有人就反问啦,1 也是 1,“10” 也是 1,这两个都是 1 怎么区分呢?
生这个时候发生各种猜想。
师:万万想不到,他们做了一件不得了的事情,就因为这样的事情产生,才有了现在的发展,否则我们现在可能还没有发明手机呢。那究竟做了什么呢?(老师故弄玄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师:一个伟大的人说:那我们就设置不同的 “数位”,有 “个位”“十位”“百位” 等,个位就表示有几个一,十位就表示有几个十。(老师这里需要板书)那你们猜猜 10 就怎们写呢?
师做示范,十就是 10 个一组成的,就在十位下面写 1,个位没有多余的,就写 0 来占位。那你们知道比 10 多 1 的数是几?古人又是怎样记录的吗?请你写在学习单上,一位同学写在黑板上。
师:你们和他一样吗?其实这个 11,我们就可以把它看成两部分,1 个十和 1 个一合起来就是 11(板书在数位下面)。同样的道理我们就可以自己知道更多的数字啦。如果没有数位,我们 10 就会用新的符号来代替,11 又是新的符号。那世界上有多少个数字就有多少种符号,这样我们记起来就十分不方便。有了基础的 10 个数字符号,加上数位,我们就可以将两者结合创造所有的数字了。
设计意图: 通过数字的演变历史,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自觉中感受到数字符号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在生活中初次感受到 “数位” 给生活带来的简洁性。
本帖最后由 古人计数组 于 2019-8-15 18:21 编辑
三、 活动实践,展示认知
1、理解 10 个一就是 1 个十。
师:我这里有一些神奇的小棒(11 根散乱贴在黑板上),你们知道有多少吗?
生:(数了一会)11 根。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是一根一根数的。
师:现在,陈老师要对这 11 根小棒施展魔法了,眼睛闭起来吹一口气。(直接把 10 根小棒合在一起,紧紧挨在一起。)
师:这里的小棒根数发生变化了吗?(没有)。那你们能一下说出他的根数吗?
生:我能一下子看出来有 11 根。原来一共有 11 根小棒,那边有一根,这边就应该有 10 根。
师:你是一个很会动脑筋的孩子。那现在老师就把这 10 根小棒捆起来(边说边捆,用纸袋贴上表示捆在一起)。
师:孩子们你们看懂了吗?刚刚我们做了一件什么事?
生:我们把 10 根小棒捆了起来,变成了一捆。
师再演示一次
师:我们是把(10)根小棒捆在了一起,一个小棒是 1 个一,10 根小棒就是 10 个一(板书:10 个一),那这一捆就是 1 个十(板书:1 个十)。孩子们,这一捆的数量和刚刚那 10 根的数量发生变化了吗?
生:没有。
师:那我们就可说 10 个一就是 1 个十。(板书写上等于符号)
师:你们觉得师刚刚那样分开的数起来更方便,还是这样捆起来更方便呢?
生:捆起来更方便。
师:现在你们想一想,我们刚刚是怎样在捆,随便几根在一起呢还是怎样的?
生:我们需要先数出 10 根小棒,最后,再把他们捆成一捆。
师:是个认真观察的好孩子,我已经给你们准备了一条胶带,请你数好以后就把他们捆在一起。
师:(举起一个孩子的小棒)这一捆就是(一个十),也就是(10 个一)。(对应着小棒板书下来)
师:现在我们又回到黑板上来,如果是这样呢?(老师在一捆的后面变动小棒)在一捆后面加上 3 根小棒。
生:(非常快)13 根小棒。
师:你能分享你数的快的方法吗?
生:我想的是,一捆有 10 根(1 个十),再加 3 根(3 个一)就是 10+3=13,也可以说 1 个十和 3 个一合起来是 13.(板书在新一堆的小棒下面)
师:很有想法,有同学能再说一次吗?
生。。。。。
(设计意图:通过数的历史,引起孩子探索的兴趣,再结合动手操作 “摆一摆”------“捆一捆”,初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并且感受到 “满十进一” 的方便之处,让学生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简洁。)
2、认识 “计数器”
师: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为了表示我对你们的喜欢,带来了一位神秘的好朋友(计数器),它可以非常快速的知道你心里想的数字。这上面还有我们古人发明的两个 “数位”,分别是 “个位、十位”。你们仔细看看还有什么?
生: “两根长棒”“一些珠子”
师:后面的珠子是计数用的,这些珠子可不能乱拨哟,不同位置上的珠子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我们学了这一课之后就会明白。在使用计数器时,要把写有数位的这一面正对着我们。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如果陈老师想在这个计数器上拨出 5,我就会在个位上拨 5 个珠子,表示 5 个一。再拨一个呢?是 6。。。。继续拨到 9.
师:如果再拨一个是(10),可是后面就没有珠子了,你们想想刚才我们用小棒把 10 个一捆成一捆变成 1 个十 ,那能不能把 10 个珠子串成一串也变成 1 个十呢?那珠子呢?
师边演示边问:这变成的 1 个十该在计数器上如何表示呢?(引导学生明白:在十位上拨 1 个珠子就表示 1 个十)
请孩子们在计数器上把 10 个一变成 1 个十拨给同桌看。
师再用课件演示一遍。(黑板上以及有画好的计数器)指名在黑板上画珠子。十位上一个珠子表示 1 个十,就在十位下写 1,个位上没有珠子,需要写 0 来占位。
师:如果我现在想拨 11 呢?
生:上台拨,在十位上拨一个珠子,在个位上拨一个珠子(画在黑板上并对应着开课时的小棒)。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想的是 11 里面有一个十和一个一,所以就在十位上和个位上各拨一个珠子,合起来就是 11.
师:有听懂了的孩子吗?(请生起来重复)
师:陈老师有疑问,我用两个珠子就表示了 11,这两个珠子是一样的意思吗?
生:不一样,个位上的一个珠子表示 1 个一,十位上的 1 个珠子表示 1 个十。
师:我明白了,不是这两个珠子很神奇,而是每个数位的意义不一样,所以 珠子不可以乱拨。
师接着在个位上添加珠子,直到 19 就停下来,谁来用完整的话说一说这时计数器表示什么?
生:一个十和 9 个一合起来是 19.
师:如果再添一个珠子呢?怎么拨珠子,请你画在单子上
生:就是 20。个位上又满了 10 个,所以把个位上的珠子拨回去,在十位上再拨一个就是 2 个十,10+10=20.
师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错误的,(个位上拨两个)并问孩子们错在哪里了?
生:那表示的是 2 个一就是 2.
师:真是个懂得举一反三的好孩子。
(设计意图:突出小棒 —— 计数器 —— 数学符号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由具体形象到逐步抽象的过程。)
四、 巩固新知,拓展练习
1、书本第 75 页练一练的第 1、第 2 题。集体评议。
2、孩子们,我这里有 3 个珠子,你能在计数器上用这 3 个珠子表示哪些不同的数呢?
(设计意图: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
本课突出重点,能够很好地让学生明白一个十等于十个一, 学生这节课动手操作环节也很多,学生学习重点知识也很轻松。一年级的孩子就需要通过非常具体的操作来认识抽象的知识,这节课做得很好。
[双王一今发表于2019-7-2518:5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74061&ptid=125706)
创意设计学习啦
直接提建议了哈:1、语言能否再精炼一些;
2、学生的起 ...
首先,非常感谢您提出的问题。对于语言,确实有点琐碎。争取后面的文稿有所改进,这确实是我的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我现在也是比较棘手。本来这节课应该是一年级上期的后半学期的内容,可是录课需要在 9 月 22 号以前,这就是我最大的问题,抛开一年级刚入学时孩子的学习习惯不说,就是前面的内容 0--10 就还没有学清楚,以及书写,所以内容上还需要更加简单。非常感谢,如果您偶好的建议,我会非常愿意倾听,谢谢。
本帖最后由 古人计数组 于 2019-8-15 18:48 编辑
古人计数 ---- 二稿
【什么是度量】
度量是数学的本质,是人创造出来的数学语言,是人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工具。其本质在于表示事物某些指标的顺序。
【本课与‘度量’的关系】
1、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第一课时。内容是建立数位概念的起始课,是在逐一计数的度量基础上,感受度量单位的累加,从而体会产生新的度量计数单位的必要性,积累十进制概念活动经验的重要环节。
2、基于度量的视角认识人类计数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基于一一对应的以物计物层次,这时还没有符号化,应属于感知一般或一般感阶段,已经开始了最初的量化,如结绳计数,摆小石子,画痕等。第二阶段:发展了语言,数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更为一般的抽象,这就涉及到数量度量的本质。这个抽象过程最终导致自然数(符号化和十进制自然数)的发明。第三阶段:,位置值制。用相同的符号或者相同的物体来表示不同的数量,但用不同的位置来表示(区别)不同单位的数。
3、度量单位的形成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抽象得到的,是人思维的结果;另一类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实践的结果。而《古人计数》主要是通过抽象的数字符号认识 11—20 各数,是人思维的结果,这些自然数的计数法也应属于度量的范畴。
【度量意识的培养】
度量意识,这是一种自觉地感受和拥有使用计量标准的意识。
2、通过抽象得到的度量和度量单位,低年级的教学最好采用对应的方法。事实上,通过对应认识和理解事物的数量关系是最原始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比如,11 个苹果、11 只羊、11 架飞机都可以用 11 个符号表示,而这三个事物不是同的,一样的只有相同的数量 “11”,这样抽象出数字 “11”,这是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感性一般的思维过程,是数学抽象的第一步,目的就是逐渐舍去事物的物理属性,仅保留事物的量以及量之间的多少关系。自觉感受度量离散量的测量方法,并形成运用能力。其中离散量,能直接数出个数的量,主要体现在数牛羊的头数以及数小棒的根数。
3、自觉感受测量活动中度量和度量单位的本质意义。计数和计数单位,表示的是累计,本节课就体现了度量单位的累计,10 个一就形成 1 个新的计数单位十。
【学情分析】
我们知道人先天就具有对数量多少的感知,加之现在早教盛行、家长教育意识较强的时期。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观察发现,幼龄儿童没有任何数学学习的基础之上,大多数在面对多与少、大与小的选择,已经会感知大小、多少,会自觉地选择多的、大的东西。例如会选择多的糖果、大的玩具等。
三岁的孩子能够在家长的教会数 1-10 之后,孩子能够迁移数出其他更大的数。但从几十九后面的整十数对孩子来说比较困难,需要家长帮助。但得到家长数出整十数后,孩子会数出整十数后面的数。并且三岁的孩子也能够自我感知一样多,例如两个苹果和两颗糖果摆放在桌子上,孩子会说是一样的。虽然不能明确说清楚是数量一样,但孩子确是有数量上的感知的。
学龄前的儿童经过在幼儿园的学习之后,大多数能进行数量较少的物品能点数,小部分知道最后数的数表示物体的总数,但对于数的意义理解依旧浅显的,但仍有少数对基数与序数发生混淆。(前测后仍需补充部分内容)
根据专家学者对学龄前儿童数概念的发展研究来看:数概念是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幼儿数概念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掌握数概念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因为幼儿年龄小,身心都在发育中,要在不断积累感性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数概念。两三岁幼儿大都处在数量感知阶段,对数仅有模糊观念,有些幼儿虽认识几个数,大多是靠直接感知的。四五岁幼儿大都进入数概念开始形成阶段,能点数数量不多的物体,并说出计数的结果,初步掌握一些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理解数的基数和序数含义。六七岁幼儿大都进入数概念基本形成阶段,能较顺利地一个一个点数较多的物体,有些还能按群计数,开始理解数的组成和数的守恒。
从上述情况分析,本课的教学建立在儿童对 0-10 的认识基础上,10 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大多是按照实物操作→表象→抽象概念的顺序,利于儿童掌握数的大小、顺序和意义。本课主要认识 11-20 的数,在孩子一一对应点数计数的基础上,形成以十为单位计数的方法,也应该遵循前面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数数活动中,体会 20 以内数的意义,会读、写、数出 20 以内的数字,感受数字符号所表现的意义。
2、借助小棒、计数器等直观模型,初步认识 “十位”、“个位”,了解数位,帮助学生感受 “十” 这个计数单位,使学生理解和把握度量单位的实际意义。通过摆 — 捆 --- 拨进一步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并能清楚的说出来。
3、通过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感性一般,从感性一般上升到理性具体的思维过程,体验什么是数学抽象和数学抽象的层次性。经历过程,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形成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 11~20 各数,理解 11~20 各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对数位的理解和计数单位的运用。本帖最后由 古人计数组 于 2019-8-15 18:27 编辑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导出课题
师:远古时期有一个放牧人,他非常勤劳的养着一群小山羊。牧羊人非常爱他的小羊,每天都会亲自去送它们出去吃草。可是他很怕自己的羊会迷路回不来。所以他就想了一个办法来记录羊的数量。他每天早早的来到羊圈,蹲坐在门口,把门打开,每出来一只羊,他就在地上摆一个小石头,出来两个呢?
生:就摆两个石头。
师:今天我们就一位来学习《古人计数》,板书。
二、课堂活动,探究新知
活动一:摆一摆,数一数
师:那现在你们就是那个人,不会数数,也不会写字,只能摆,你能知道羊的数量吗?
生通过类比,会用一根小棒表示一头羊,量根小棒表示两头羊。(也可以请一个孩子到黑板上贴磁条)
摆完后,老师和学生一起来数一数:(11)比 10 还要多 1 是 11
课件展示更多的羊(25 只羊)。
师:比你们小棒还多的羊出现了,怎么办?古人想了一个绝妙的办法,他每满 10 只羊就圈在一起,拿出一个大石头,这样有两个大石头和 5 个小石头那么多只羊。
师:我是这样摆的(拿出两个大木头,5 根小棒),你们知道这一根大木头是表示的多少只羊吗?
生根据上面古人的方法能够类推出一个大木头是 10 只小羊。
问题 1:怎样才能一眼看出是十根小棒呢?
生:可以把 10 根小棒捆成一捆。
师:这一捆就是一个十,(板书一个十),这里面又有 10 根小棒,就是(10 个一)。板书 “10 个一就是 1 个十”
【设计意图】: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感性一般的思维过程,是数学抽象的第一步,目的就是逐渐舍去事物的物理属性,仅保留事物的量以及量之间的多少关系。自觉感受度量离散量的测量方法,并形成运用能力。其中离散量,能直接数出个数的量,主要体现在数牛羊的头数以及数小棒的根数。学生在经历数一数、摆一摆,说一说的过程中,使学生通过比较看到十根十根放最容易看出数量是多少,使孩子在自然而然中产生新的计数单位 “十” 的实用性。这里就体现了从一一对应到 “按群计数” 的过程。
活动二:捆一捆,认一认
1.捆小棒,体会 10 个一就是 1 个十,感受同样的数字,度量单位不同,量就不同。
师:那现在请孩子们用这样捆一捆的方法帮助我们的牧羊人表示羊的只数。
生自己把刚刚摆的小羊的小棒,以 10 根为单位捆在一起。还剩下一根单独的。
师:我们的小羊有有多少只呢?
生:11 只。
师:这个 11 我们就可以说是 1 个十和 1 个一组成的,边说边指。你能像我这样和同桌说一说吗?
生同桌讨论交流。
师出示刚刚没有捆的小棒和捆好的,让学生比较,哪一种更方便。
生会觉得捆起来的更简单。
师:请你用最快的方法数出 16. 同桌合作摆出更大的数,4 个人合作摆出更大的数。
【设计意图】:学生在经历数一数、捆一捆,认识计数器、说一说的过程中,自然形成 10 个一是 1 个十的概念,使抽象度量在操作活动中变得具体直观,易于接受,让孩子们自觉的 使用计数单位,即数数的标准,也就是数感。
2、认识 “计数器”
师:孩子们还能回忆我们是怎样表示牧羊人的 11 只羊吗?
生:一捆和一根小棒。
师:指着一捆说这是 “1 个十”,在一捆下面写出 “1”,又指着 1 根,写出 “1”。
师:这两个都是 “1”,意思一样?
生应该会对照着小棒说左边的 1 是一捆,表示一个 “十”,右边的 “1” 是一根,表示一个。
师:怎么让别人知道两个 1 的意义是什么?古人就有一个好办法(结绳计数,最远的一个结表示 1,次远的表示 10)。这两个结有何不同?
生应该能回答出 “位置不同”。
师:看来位置不同,同一个数字表示的意义都不一样,我们现在的人就发明了一个好朋友计数器,来帮助我们区分位置。
师:仔细观察计数器,说说它的组成。
生会通过观察说出 “珠子的个数,颜色,数位,小钢条。”
问题一:珠子都是一样的,那不一样的是什么?
(珠子的位置)
问题二:师引导每一串珠子的个数,为什么每串不是 “11 个、12 个珠子”,回忆一捆。
问题三:老师示范拨 11.
(体会满十进一)
师:请你请出你的好朋友计数器,并在上面找到个位和十位。
老师在黑板上板画计数器,并写上个位和十位,(并介绍: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找到的孩子用行动告诉老师,谁再来说说,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借助直观学具的操作,认识度量单位,“一” 和 “十” 的重要性,并认识度量中的数位 “个位” 和 “十位”,进一步借助数位理解 11 的组成,在充分操作后学习 11 的写法,加深对 11 的组成的理解,最后引导学生对比 11 这个数,十位与个位上的 “1” 表示的意义是否相同,再次加深认识,感受度量单位 “十” 的方便之处。突破重点难点。
3. 在计数器上拨数,自觉感受度量离散量。
师:计数器上还有珠子表示数,那咱们就一起来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你们数,我来拨。
(1 个一,2 个一,3 个一。……)
师:现在我们来比赛,比一比拨数宝宝 10 谁拨的快?
(一个十,10 个一
学生:学生出现有两种拨法,哪种方便?(在十位上拨一个珠子就行)
师:为什么在十位上拨一个珠子就行了?哦!十位上一个珠子就表示一个十,这个珠子已经表示 1 个十了
学生:(因为在十位上)
个位上的 1 表示 1 个一,十位上的 1 表示 1 个十。
演示,原来个位上的 10 个一可以变成十位的 1 个十,更方便。
【设计意图】:现了度量单位的累计,10 个一就形成 1 个新的计数单位十,多方面感受两个度量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自觉感受度量离散量,能直接数出个数。
4.拨 11,加深理解数位,由实物 — 数 --- 图 --- 数,深刻体会度量单位的累计
师:11 怎么拨?请小朋友上来演示和画图。
师:为什么这次要把这一个珠子放在个位?这两珠子一模一样,有什么不同?
生根据位置的不同说出数字的意义。
师:我明白了,不是珠子神奇,是位置的不同。(指指小棒,指指计数器)
【设计意图】再次感受两个度量单位之间的区别,以及体会位置对于数字符号的作用。
活动三:做一做,说一说
师:请你在计数器上拨出 12----19, 先以 12 位例拨完后说出 12 是由 “一个十和两个一组成的”
师:拨到 19 后,是多少?怎么拨珠子?
生:就是 20。个位上又满了 10 个,所以把个位上的珠子拨回去,在十位上再拨一个就是 2 个十,10+10=20.
师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错误的,(个位上拨两个)并问孩子们错在哪里了?
生:那表示的是 2 个一就是 2.
师:真是个懂得举一反三的好孩子。
【设计意图】:突出小棒 —— 计数器 —— 数学符号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经历数学度量知识由具体形象到逐步抽象的过程,自自觉感受度量离散量,能通过实物直接数数,这也运动了计数单位的累计。
三、巩固新知,拓展练习
1、连一连(讲计数的演变石头 --- 结绳 --- 刻痕 --- 算筹 — 符号,并将意义一样的图连在一起,分清楚 “一一对应、按群计数 位置制”)。
2 书本第 75 页练一练的第 1、第 2 集体评议。
3 孩子们,我这里有 3 个珠子,你能在计数器上用这 3 个珠子表示哪些不同的数呢?
【设计意图】: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位置制,以及对度量的感知。
本帖最后由 古人计数组 于 2019-9-14 16:46 编辑
古人计数 ---- 终稿
【什么是度量】
度量是数学的本质,是人创造出来的数学语言,是人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工具。其本质在于表示事物某些指标的顺序。人之所以能够进行度量,并且能够对度量单位得到广泛共识,是基于人的两个先天本能,这就是对数量多少的感知和对距离远近的感知,这两个先天本能是人能够理解和研究数学的思维基础,这两个先天本能应当作为数学教育的出发点,也应当成为数学认识论和数学哲学的前提。在两个先天本能的基础上,人又具有两种特殊的能力,这就是抽象能力和想象能力。因此,对于人而言,就可以借助两个特殊的能力把两个先天本能延伸到对事物的某些指标进行量化,以及对量化顺序的感知,这就触及到了度量的本质 —— 对事物某些指标顺序的表达。
【‘古人计数’与‘度量’的关系】
1、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第一课时。内容是建立数位概念的起始课,是在逐一计数的度量基础上,感受度量单位的累加,从而体会产生新的度量计数单位的必要性,积累十进制概念活动经验的重要环节。
2、基于度量的视角认识人类计数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基于一一对应的以物计物层次,这时还没有符号化,应属于感知一般或一般感阶段,已经开始了最初的量化,如结绳计数,摆小石子,画痕等。第二阶段:发展了语言:这样的数字还不完全具有数字符号的功能:因为一粒米与一头牛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虽然都是数字 1 的具体体现),但是这样的表达是无法进行运算的,因为无法理解一粒米加一头牛得到的是什么。数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更为一般的抽象,这就涉及到数量度量的本质,这个本质就是度量数量的多与少(如前所述,这个抽象过程依赖于人对数量多少感知的本能)。这个抽象过程最终导致自然数(符号化和十进制自然数)的发明。第三阶段:位置值制(位值制)。用相同的符号或者相同的物体来表示不同的数量,但用不同的位置来表示(区别)不同单位的数。这时的单位不一定是十进制,也可以是二进制,也可以是五进制,但本节课主要探究十进制。
3、度量单位的形成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抽象得到的,是人思维的结果;另一类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实践的结果。而《古人计数》主要是通过抽象的数字符号认识 11—20 各数,是人思维的结果,这些自然数的计数法也应属于度量的范畴。
【度量意识的培养】
度量意识,这是一种自觉地感受和拥有使用计量标准的意识。
2、通过抽象得到的度量和度量单位,低年级的教学最好采用对应的方法。事实上,通过对应认识和理解事物的数量关系是最原始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比如,11 个苹果、11 只羊、11 架飞机都可以用 11 个符号表示,而这三个事物不是同的,一样的只有相同的数量 “11”,这样抽象出数字 “11”,这是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感性一般的思维过程,是数学抽象的第一步,目的就是逐渐舍去事物的物理属性,仅保留事物的量以及量之间的多少关系。自觉感受度量离散量的测量方法,并形成运用能力。其中离散量,能直接数出个数的量,主要体现在数牛羊的头数以及数小棒的根数。
3、自觉感受测量活动中度量和度量单位的本质意义。计数和计数单位,表示的是累计,本节课就体现了度量单位的累计,10 个一就形成 1 个新的计数单位十。
4、《古人计数》在一年级七单元第一课时出现,及时对前面 1—10 所学是一个小结,也是对 “10” 产生一个新的度量单位 “十”,建立数位概念的起始课,在逐一计数的度量基础上,感受度量单位的累加,从而培养度量意识。
【学情分析】
我们知道人先天就具有对数量多少的感知,加之现在早教盛行、家长教育意识较强的时期。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观察发现,幼龄儿童没有任何数学学习的基础之上,大多数在面对多与少、大与小的选择,已经会感知大小、多少,会自觉地选择多的、大的东西。例如会选择多的糖果、大的玩具等。
三岁的孩子能够在家长的教会数 1-10 之后,孩子能够迁移数出其他更大的数。但从几十九后面的整十数对孩子来说比较困难,需要家长帮助。但得到家长数出整十数后,孩子会数出整十数后面的数。并且三岁的孩子也能够自我感知一样多,例如两个苹果和两颗糖果摆放在桌子上,孩子会说是一样的。虽然不能明确说清楚是数量一样,但孩子确是有数量上的感知的。
学龄前的儿童经过在幼儿园的学习之后,大多数能进行数量较少的物品的点数,小部分知道最后数的数表示物体的总数,但对于数的意义理解依旧浅显,对基数与序数发生混淆。
根据专家学者对学龄前儿童数概念的发展研究来看:数概念是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幼儿数概念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掌握数概念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因为幼儿年龄小,身心都在发育中,要在不断积累感性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数概念。两三岁幼儿大都处在数量感知阶段,对数仅有模糊观念,有些幼儿虽认识几个数,大多是靠直接感知的。四五岁幼儿大都进入数概念开始形成阶段,能点数数量不多的物体,并说出计数的结果,初步掌握一些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理解数的基数和序数含义。六七岁幼儿大都进入数概念基本形成阶段,能较顺利地一个一个点数较多的物体,有些还能按群计数,开始理解数的组成和数的守恒。
从上述情况分析,本课的教学建立在儿童对 0-10 的认识基础
上,10 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大多是按照实物操作→表象→抽象概念的顺序,利于儿童掌握数的大小、顺序和意义。本课主要认识 11-20 的数,在孩子一一对应点数计数的基础上,形成以十为单位计数的方法,也应该遵循前面的教学方法。
【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在具体的数数活动中,体会 20 以内数的意义,会读、写、数出 20 以内的数,感受数字符号所表现的意义。
2、借助小棒、计数器等直观模型,初步认识 “十位”、“个位”,了解数位,帮助学生感受 “十” 这个单位,使学生理解和把握度量单位的实际意义。通过摆 — 捆 --- 拨进一步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并能清楚的说出来。
3、通过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感性一般,从感性一般上升到理性具体的思维过程,体验什么是数学抽象和数学抽象的层次性。经历过程,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形成数学抽象的核心素养。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 11~20 各数,理解 11~20 各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对数位的理解。
本帖最后由 古人计数组 于 2019-10-14 20:57 编辑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激发兴趣
师:老师昨天为你们准备了 5 颗巧克力(用手捏住,展示出来),可是我不清楚有没有遗漏的。怎么办呢?
生应该能答出来 “数一下”。
师:嗯,数出来就能知道有没有遗漏。数对于咱们来说很简单,可是在古时候,数字还没有发明出来,人们还不懂得像同学们这样数 1、2、3、4...,那他们怎么管理自己的物品呢?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人计数》,板书。
师:远古时候,有位牧羊人养了很多只羊,他却不知道自己养了多少只,但是这并不影响他管理好羊群。因为他想了一个办法来记录羊的数量。他每天早早的来到羊圈,蹲坐在门口,把门打开,每出来一只羊,他就在地上摆一个小石头,出来两个呢?
生:就摆两个石头。
师:你会用你手里的小棒代替小羊,摆一摆吗?
二、交流方法,引出十进制
活动一:摆一摆,数一数
师:现在你们就是那个牧羊人,不会数数,只能摆,可以吗?谁愿意到黑板上摆一摆?
生通过类比,会用一根小棒表示一头羊,两根小棒表示两头羊。(
一个孩子到黑板上贴磁条)
摆完后,老师和学生一起来数一数:(11)比 10 还要多 1 是 11。
师:用什么数字表示羊的只数?(板书:11)
生和老师再数一次:1 个一,2 个一・・・・・・
师:牧羊人觉得每天这样一个一个的摆石头,是件很麻烦的事,他就想了一个办法,把自己的羊圈修了隔层。每个小圈里最多能装 10 只羊。课件出示
师:这时,他不用一个一个地摆石头啦,而是直接在地上放了一大一小的石头。你能看懂吗??
生:大的石头表示 10 只羊,小的石头表示 1 只羊。
师:说对啦,那老师这样摆(一根大木条,一根小木条),你们能看懂吗?
生:一根大木条表示 10 只羊,一根小木条表示 1 只羊。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让孩子先经历一一对应地摆石头计数,再通过将羊圈隔层的方法,把 10 只羊放到一个圈里,再用一个大石头来表示一个羊圈的方法,让孩子经历从 “一个” 到 “一圈” 的计数跨越。学生在经历数一数、摆一摆,说一说的过程中,感受到一一对应数的麻烦,引申出按群计数的简单,使孩子在自然而然中产生新的计数单位 “十” 的实用性。这里就体现了从一一对应到 “按群计数” 的过程。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感性一般的思维过程,能直接数出羊的头数以及数小棒的根数,自觉感受度量离散量的测量方法,并形成运用能力。
活动二:捆一捆,认一认
1.捆小棒,体会 10 个一就是 1 个十,强化 “十”,会数 , 感受同样的数字,度量单位不同,表示的量就不同。
问题 1:怎样利用你们手上的小棒,能让别人一眼看出这个大木条就是十根小棒呢?
生:可以先数出 10 根小棒,再把 10 根小棒捆成一捆。
师:那我们先数出 10 根小棒 师:我们给这捆小棒去个名字吧。
生:十。
师:那怎么让他不可分割?
引出捆,最后圈小棒得到:1 个一,2 个一・・・・・・这就是 10 个一(板书 10 个一),现在我们捆起来,这一捆就是 1 个十(板书 1 个十)
学生动手操作 “捆一捆”。
问题 2:1 捆小棒与 1 根小棒有什么区别?
(粗细、形态不同,1 捆小棒表示 1 个 “十”,1 根小棒表示 1 个 “一”。“1 捆小棒” 就是我们要学习和掌握的一个新的计数单位 ——“十”。)
师:那现在请孩子们用这样捆一捆的方法帮助我们的牧羊人表示羊的只数。
板书 “10 个一就是 1 个十”。
师:我们的小羊有多少只呢?
生:11 只。
师:这个 11 就可以说是 1 个十和 1 个一组成的,边说边指。你能像我这样和同桌说一说吗?
生同桌讨论交流。
1、 看谁说得快:
2、看谁摆的快:请你用最快的方法数出 16、13.
【设计意图】:学生在经历数一数、捆一捆,说一说的过程中,自然形成 10 个一是 1 个十的概念,使抽象度量在操作活动中变得具体直观,易于接受,让孩子们自觉的使用 “十” 这个新的计数单位,即数数的标准,也就是数感。同时在游戏活动中,感受计数单位十的便捷。
三、建立模型,引出位值制
活动一:认识计数器,会读,会写
用两个一样的石头怎么表示 11 只羊呢。(拿出计数器)。它的名字叫计数器,咱们看看,它有什么特点呢?
生:它有很多根小钢棒,还有好多珠子・・・・・・
师进行引导,直到发现每个数位的珠子个数都是 10.
师:计数器最右边的位置是个位,上面有几个珠子就表示几个一,个位左边是十位,上面有几个珠子就表示几个十。
现在我们用计数器来数数(一边拨一边数:1 个一,2 个一・・・・・・)。
师:都会拨了吗?那我们来个比赛,请在计数器上拨珠子表示 10,看谁拨的又对又快?完成的孩子静息等待。
比赛拨 10。
生应该会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在个位上拨 10 个珠子;第二种在十位上拨一个珠子。
师:两种都可以吗?为什么?
生:10 个一就是 1 个十,所以两个都是正确的。
师:哪一种,你觉得更简单呢?
最后演示,满了 10 个一就拨回去,再在十位拨一个珠子。表示 1 个 “十”,并板书;引导得出 “10 个一就是 1 个十”。
师:你知道数 10 与计数单位 “十” 在意义上的区别吗?(10 是紧跟在 9 后面的数,计数单位 “十” 表示 10 个一。)
师:用小棒和计数器表示 “11”,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同:都用到了两种计数单位:“十” 和 “一”,都有 1 个 “十” 和 1 个 “一”;不同:小棒用 1 捆加 1 根表示,计数器用相同的 2 颗珠子放在不同位置来表示。
学生看着老师的示范,老师 在黑板上对应数位写出 11,并说 “1 个十和 1 个一合成了 11”。
师:请你请出你的好朋友计数器,并在上面找到个位和十位。并拨出 11,边拨边数,边说一说 11 的组成。
生先自己拨 — 数 --- 说,再和同桌说,最后展示到全班。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在用一位的计数器去数数,感受到 10 个一不够数出小羊,到产生新的计数单位 “十” 的重要性和自然性,形成计数器。让学生借助直观学具的操作,认识度量单位 “一” 和 “十” 的重要性,并认识度量中的数位 “个位” 和 “十位”,进一步借助数位理解 11 的组成,在充分操作后学习 11 的写法,加深对 11 的组成的理解,最后引导学生对比 11 这个数,十位与个位上的 “1” 表示的意义是否相同,再次加深认识,感受度量单位 “十” 的方便之处。突破重点难点。
活动二:做一做,说一说
师说数字,生快速在计数器上拨数,并写出数字。
师:10,这不是 1 和 0 吗?
以此得到位值制。
师:请你用小棒、计数器、数字来表示 13、18, 先以 12 为例,边拨边数,并说 12 是由 “一个十和两个一组成的”
师:拨到 19 后,再添一个是多少?怎么拨珠子?
生:就是 20。个位上又满了 10 个,所以把个位上的珠子拨回去,在十位上再拨一个就是 2 个十,10+10=20.
师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错误的,(个位上拨两个)并问孩子们错在哪里了?
生:那表示的是 2 个一就是 2.
师:真是个懂得举一反三的好孩子。
【设计意图】:突出小棒 —— 计数器 —— 数学符号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经历数学度量知识由具体形象到逐步抽象的过程,自觉感受度量离散量,能通过实物直接数数,这也运动了计数单位的累计。
四、小结提升
师:学完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开放练习,提高认识
1、书本第 75 页练一练的第 1、第 2 题集体评议。
问题一: 这个珠子和前面三幅图里的那些部分表示的意思一样,请圈出来。
问题二:为什么它可以用一个珠子就表示了前面的 “一串、一条、一捆”?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深刻体会位值制的重要性,以及计数单位 “十” 的意义,强化度量意识。
问题三: 这两个位置都没有珠子,可以不写这个 “0” 吗?
【设计意图】这一题 主要是强调 “用 0 占位”,强化位置制。
2、孩子们,我这里 2 个珠子,你能在计数器上用这 2 个珠子表示哪些不同的数呢?
【设计意图】: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位值制,以及对度量的感知。
本课从一个小故事引出,能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加大孩子们对这节课的期待,同时也引出了课题。从教学过程看出老师语言赋有童趣,适合一年级的小朋友,相信他们一定会喜欢。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很快就能理解一个十和十个一之间的关系了。这点值得学习。我认为低年级的课程不好讲,学生认知水平低,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讲出主要内容,并且学生一直保持热情,这是需要老师的功力的,为陈老师点赞。—— 吉林榆树 吴迪
陈老师终稿中让孩子先经历一一对应地摆石头计数,再通过将羊圈隔层的方法,让孩子经历从 “一个” 到 “一圈” 的计数跨越。学生在经历数一数、摆一摆,说一说的过程中,感受到一一对应数的麻烦,引申出按群计数的简单,使孩子在自然而然中产生新的计数单位 “十” 的实用性。这里就体现了从一一对应到 “按群计数” 的过程。感受到 10 个一不够数出小羊,到产生新的计数单位 “十” 的重要性和自然性,形成计数器。借助直观学具的操作,认识度量单位 “一” 和 “十” 的重要性,并认识度量中的数位 “个位” 和 “十位”,进一步借助数位理解 11 的组成,在充分操作后学习 11 的写法,加深对 11 的组成的理解,最后引导学生对比 11 这个数,十位与个位上的 “1” 表示的意义是否相同,再次加深认识,感受度量单位 “十” 的方便之处,从而突破重点难点。
突出小棒 —— 计数器 —— 数学符号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经历数学度量知识由具体形象到逐步抽象的过程,自觉感受度量离散量,能通过实物直接数数,这也运动了计数单位的累计。
本节课的设计,陈老师考虑得很全面,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知识的分层掌握,遵循思维发展的规律,这一课更多的是在活动中感受度量单位一和度量单位十的重要性。通过古人计数的小故事对数概念历史发展进行简单还原,不仅回顾了一一对应的计数方法,又展现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联系,即新的 “十” 是 10 个原来的 “一”。这样从数概念的源头出发,到逐渐发展、抽象的过程,不仅为接下来计数单位 “十” 的出现奠定基础,又从度量的角度感悟计数单位 “十” 与 “一”,激活孩子们的度量意识,值得我们学习。
陈老师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经历数学度量知识由具体形象到逐步抽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 “满十进一” 的方便之处,同时积累度量的活动经验。
古人计数组 发表于 2019-9-14 16:44
古人计数 ---- 终稿
【什么是度量】
度量是数学的本质,是人创造出来的数学语言,是人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 ...
陈老师在设计这节课之前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研究了度量是什么,度量和本节课的关系,怎样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让我加深了对度量的思考。《古人计数》是建立数位概念的起始课,这节课在逐一计数的度量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度量单位的累加,从而培养度量意识。
活动综述
2018 年暑假时,看到成都龙泉基地的老师们组队参加辩课活动,心里非常羡慕,想着:现在我们是旁观者,有机会一定要去做参与者。
2019 年暑假时,师父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新世纪首届名师工作室教学设计展示大赛开始了,工作室还有一个名额,于是,我们争取到了这次参赛的机会。最后,由漆贵忠、池红梅、陈艳、付雪琴 4 人组成了辩课团队。
要去现场答辩,兴奋过后,又是沉甸甸的责任,绝不能给师父和工作室丢脸,也不能给成都天府新区丢脸。大家仔细解读现场答辩文件,力求按时间节点完成所有任务。
10 月 8 日,付雪琴老师试教古人计数,陈艳老师做为旁观者再次观摩品味;教学设计越来越清晰简洁,但学生生成瞬息万变,必须多次经历多次积累;对方团队为成都周洪海工作室,仔细研读对方网络答辩录象,深入解读对方教学设计,思考可能的预设与追问问题;成都行知基地辩课例也为 “古人计数”,学习对方教学设计与答辩录象,取长被短;10 月 18 号公布预设问题,现场互辩时间升级为 8 分钟,团队 4 人必须 100%的参与…… 所有这些,都将是更深入的研究。
我们将会用 N 次的研究,来为大家交上一份漂亮的答卷。感谢此次辩课活动,让我们从旁观才到参与者再到优胜者,一路走来,我们都是研究者。为数学,为学生,研究不停。
既分工,又合作
本次辩课以 “度量” 为主题,当我们看到 “古人计数”“分数的再认识” 等都在研讨的课例之内时,才真正感受到 “度量” 的博大精深,于是漆贵忠老师定夺后,决定以 “古人计数” 为课例进行研究。
由于当时正值暑假,4 人成立了专门的研讨 QQ 群,池红梅老师开始统筹分工,所有人都先进行自我学习,加强对课例的研讨。首先是购买书籍:《度量 —— 一首送给数学的情歌》《中国读本 -- 中国古代度量衡》《一课研究 —— 长度测量教学研究》《一课研究 —— 角的认识与度量教学研究》…… 再者是工作室提供的度量阅读资料,全部打印出来认真研读。陈艳老师负责现场执教课例,先根据自己理解设计出初稿;付雪琴老师负责后勤技术保障,论坛发贴、资料收集等。
要去现场答辩,兴奋过后,又是沉甸甸的责任,绝不能给师父和工作室丢脸,也不能给成都天府新区丢脸。大家仔细解读现场答辩文件,力求按时间节点完成所有任务。 要去现场答辩,兴奋过后,又是沉甸甸的责任,绝不能给师父和工作室丢脸,也不能给成都天府新区丢脸。大家仔细解读现场答辩文件,力求按时间节点完成所有任务。 10 月 8 日,付雪琴老师试教古人计数,陈艳老师做为旁观者再次观摩品味;教学设计越来越清晰简洁,但学生生成瞬息万变,必须多次经历多次积累;对方团队为成都周洪海工作室,仔细研读对方网络答辩录象,深入解读对方教学设计,思考可能的预设与追问问题;成都行知基地辩课例也为 “古人计数”,学习对方教学设计与答辩录象,取长被短;10 月 18 号公布预设问题,现场互辩时间升级为 8 分钟,团队 4 人必须 100%的参与…… 所有这些,都将是更深入的研究。
我们将会用 N 次的研究,来为大家交上一份漂亮的答卷。感谢此次辩课活动,让我们从旁观才到参与者再到优胜者,一路走来,我们都是研究者。为数学,为学生,研究不停。
[yunlanwu发表于2019-7-2307:5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73398&ptid=125706)
本节课设计富有童趣,由故事引入,体会按群计数,再到操作创造按群计数,借助计数器体会位值制,值得借鉴。 ...
《古人计数》应该是小学阶段首次与数学史相结合的一节课,授课老师对自然数的发展史了解得很深入,说明备课充分!导入部分也充满童趣饿,并与本课结合紧密,这都是我学习的地方。
在介绍 “数字发展史” 时,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内容显得太多、太深,他们的认知水平还不到。现在提出来,学生不能透彻理解还耽误课堂时间,不如把重点放在数的组成与分解,如果能在明确的告诉学生个位上的数表示几个一,十位上的数表示几个十;几个十和几个一能组成多少等等,更能凸显本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