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赵彬杉 于 2019-10-15 14:47 编辑
尊敬的各位专家、教育战线上的同仁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二小学的赵彬杉,很荣幸能代表龙泉驿区基地参加第十四届基地教学设计大赛。很感谢新世纪小学数学提供这样的活动平台,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与全国各地的优秀老师学习和交流,平台上更能聆听专家对教材的解读、疑难问题的解惑、对教学提出的指导意见,以及精准的点评。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得到各位专家和同仁们的指导和帮助,以便让我及参加此次活动的小伙伴能在教学工作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我参赛的内容是北师大第四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节《分数的再认识(二)》,期待能得到各位专家和同仁们的点评与指导,您的每一条贴都对我及参加此次活动的小伙伴都非常重要,希望大家不吝赐教。
最后预祝本次大赛成功!祝选手们取得好成绩!祝各位专家、同仁们身体健康!事事顺意!
[《分数再认识(二)》教材图片](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682&pid=172807)《分数再认识(二)》选课思考
《分数再认识(二)》教学设计第二稿
[试讲反思](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682&pid=176696)
[教学设计最终稿(二)](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682&pid=176712)
[首学任务单](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5682&pid=176718)
本帖最后由 赵彬杉 于 2019-7-22 15:10 编辑
《分数的再认识(二)》教学设计
第一稿
【教材分析】《分数的再认识(二)》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数的意义》中的第二课时,主要是在学生从平均分的角度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在度量的操作过程中更深层次的引出分数的意义:教材以四个问题串呈现:问题 1 用附页中的规定长度纸条量数学书的长和宽,宽刚好是 3 个纸条;而长是 4 个纸条多一些,不能正好量完;问题 2 当长不能正好量完时,该怎样继续量下去?问题 3 观察和制作分数墙;问题 4 借助直观模型认识分数单位。
【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三年级下册)在情境和直观操作中,经历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认知特点:主要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初步积累了一些动手操作经验。
【学习目标】
1. 从度量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分数意义,在制作 “分数墙” 的活动中认识分数单位。
2. 在度量操作活动中感受分数单位的价值,体会数学好玩。
【教学重点】 经历分数单位产生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单位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首学单,附页中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让学生用教师提供的附页中的纸条长为标准,量数学书的长和宽。
1. 数学书的宽刚好是 3 个纸条的长度
2. 数学书的长是 4 个纸条多一些,不能正好量完。
【设计意图】在实际测量物体长度时,常常会出现不能正好量完的情形,怎样才能继续量完?在这样的度量活动中感受创建更小单位进行度量的必要性。
二、继续测量数学书的长
数学书的长不能正好量完的部分,给怎样用这个纸条继续量下去?
围绕这个活动展开四学环节
首学:自主尝试,探究方法
互学:小组交流,外显方法
群学:全班交流,完善方法
共学:师生对话,把握本质
【设计意图】学生在独立尝试和探究中,教室给与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经历了遇到问题的困惑、 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 、 尝试中的惊喜 、 活动后的发现和感悟这样的过程,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但 “分” 出了更小的度量单位,经历了分数单位的产生和累加的过程,而且对分数单位的大小与个数之间的关系有了初步的感悟。
三、制作分数墙
按照四学方式开展学习。
共学时,教师将学生的作品投影出来。展示完整的分数墙,说说发现了什么?
小结:观察分数墙发现,把一张纸条平均分成几份,1 份就是这个纸条的几分之一,这个纸条就有几个这样的几分之一;只要把这个整体 “1” 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还会有无数个几分之一,并且越往下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几分之一就越小。
【设计意图】分数墙是学生直观认识分数单位的直观模型,让学生在制作这个分数墙的过程中,直观的感受每个几分之一产生的过程,在观察发现中理解每个几分之一和整体之间的关系,为认识分数单位提供知识准备。
四、认识分数单位
教师给出分数单位的的概念:像分数墙中的 ½、⅓、¼… 这样的分数叫做分数单位。
再次出示分数墙,观察这面由分数单位组成的分数墙,说说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观察和师生对话,让学生更加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单位,建构起关于分单位的系统知识体系。
五、巩固运用
练一练第 2、3 题
六、总结反思,延伸认识
1. 你对分数单位有了哪些认识?
2. 还想知道关于分数单位的哪些知识?
分数再认识,已认识了什么?什么是要再认识的?怎么样去认识呢?教学时看到课题想到了以上问题。关于分数单位,它是度量分数的基石,和度量长度,面积一样要有一个统一的单位。用纸条测量我觉得是想体现分数单位产生的必要性。设计中一定要让学生通过实践去感悟,去应用。
赵老师设计的分数再认识一课,凸显主体,主张让学生在操作中去度量,经历分数单位产生的过程,我个人觉得如果将分数单位的认识与计数单位的认识结合起来,是否新旧知识的衔接跟自然一些,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期待你的第二稿。
选课思考
张丹教授指出:“对于分数意义的理解应关注两个维度(比和数)和四个具体方面(比率、度量、运作和商)。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承担着学生对分数意义丰富性认识的建构。”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这四个方面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度量。
度量就是用统一的单位去测量。分数的度量可以理解为分数单位的累加。但在对于分数单位的实际教学中,大多停留在 “教学定义和分辨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 上,没有真正体现出分数单位的价值及分数 “度量” 意义的作用。不少版本的教材在介绍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时,都安排的是 “分物” 情境 ——“得到的不是整个,怎么记” 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是在进行平均分的过程中产生的。人教版教材虽然编排了一个 “度量” 情境 “古人在用绳子测量木箱的长度时,出现不足一节怎么记” 的问题,但是并没有解决 “剩余绳子不足一节如何表示”,仍然是从分物开始探究分数的意义问题。所以一线教师在教学分数意义时基本都是从平均分(计算)的角度介绍的,而忽略了从度量角度去理解分数的意义。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 “分数的再认识(二)” 一课,则从度量的角度进一步阐明分数的意义,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情境。
本帖最后由 赵彬杉 于 2019-8-11 12:00 编辑
《分数的再认识(二)》教学 设计
第二稿
《分数的再认识(二)》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数的意义》中的第二课时,是在从平均分的角度认识分数的基础上,从度量的角度(分数是以分数单位为计数单位累加的结果)认识分数。教材以三个问题串呈现:问题 1 是让学生用附页中的规定长度纸条量数学书的长和宽,宽刚好是 3 个纸条,而长是 4 个纸条多一些,不能正好量完,该怎么办?问题 2 是让学生继续用这个纸条想办法量剩余部分,要正好量完,并用分数表示度量结果;问题 3 是让学生发现分数墙的特点,认识分数单位;问题 4 是揭示分数单位的概念。
我对教材的理解:一是创设度量情境,感受分数单位的产生是实际测量的需要;二是开展实际度量,创造分数单位,深化分数的意义;三是借助分数墙的直观模型,理解分数单位的意义和价值,丰富分数的内涵。总之,就是让学生从度量角度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三年级下册)在情境和直观操作中,知道分数是在平均分基础上产生的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已有度量经验:能从整数、小数中抽象出个、十、百、千、万,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这样的十进制计数单位,并能用这样的计数单位去度量整数、小数,为本节课学习分数计数单位打下基础。
认知特点:主要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初步积累了一些动手操作经验。
问题解决:在度量情境中 “分” 出更小的度量单位,并用分数单位度量其他分数,经历分数单位产生和累加的过程 。
【学习目标】
1. 在度量活动中感受分数单位产生的必要性,拓展分数的意义。
2. 在制作 “分数墙” 的活动中认识分数单位,丰富分数意义的内涵。
3. 在度量操作活动中感受分数单位的价值,体会度量的价值。
【教学重点】 在制作分数墙的过程中认识分数单位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单位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首学单,附页中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动手测量,感受分数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出示:“华罗庚:‘数起源于数,量起源于量’。” 我们今天就用华罗庚爷爷的方法来再次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二)
活动一:用附页中的纸条(长 6 厘米、宽 1.5 厘米)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和宽,并记录测量的结果(如图 1)。
首学:独立测量,记录结果
共学:汇报结果,引发思考
1. 数学书的宽刚好是 3 个纸条的长度。
2. 数学书的长是 4 个纸条多一些,不能正好量完。
小结:用 “1” 这个单位可以量出 2、3、4……,看来整数是可以量出来的。
提问:多出来的部分不能用 1 个纸条量完,该怎样继续量下去才能正好量完?如何表示这部分的长度呢?
【设计意图】 通过测量,学生发现数学书的宽正好是 3 个纸条长,长是 4 个纸条长多一些,不能正好量完,该怎样继续量下去才能正好量完?体会到分数单位的产生是实际测量的需要,为进一步从度量的角度认识分数做准备。
二、实际度量,丰富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活动二:想办法继续使用这个纸条测量剩余部分, 。
预设 1:把纸条对折一次,用二分之一还是不能刚好量完;再对折一次,也就是把纸条平均分成 4 份,用四分之一个纸条去量,量了 1 次正好量完。所以剩余部分是四分之一个纸条长。
预设 2:把纸条对折 3 次,也就是把纸条平均分成 8 份,用八分之一个纸条去量,量了 2 次刚好量完,量出剩余部分长为八分之二个纸条长。
小结:回顾刚才在度量数学书长的剩余部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当用 “1” 不能度量时,我们要创造更小的单位去度量。如果正好量完,我们就可以用分数表示度量的结果。
【设计意图】 度量的核心要素是度量单位和度量值。教师从度量的角度揭示了分数新的意义:将给定的长度等分,用其中的一份作为新的长度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如果正好量完,由此可得到用分数表示物体的长度。共学时教师的 “追问”,让学生再次体会单位的作用,通过单位的累加可以得到更多的分数。
三、借助直观,建立分数单位的意义
活动三:制作分数墙,认识分数单位
【问题 1】当 “1” 不能正好量完时,我们除了创造出刚才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做单位,还可以用什么做单位?
创造出 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等再进行测量。我们得到的这些几分之一都是用作测量的标准,像这样的标准数学上称之为 “分数单位”。
【问题 2】用这些分数单位你还可以度量出哪些分数?
呈现完整的 “分数墙”
【问题 3】观察由分数单位组成的分数墙,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
1. 分数墙的特点:横向观察分数墙发现,把一张纸条平均分成几份,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这个整体就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纵向观察发现只要把这个整体 “1” 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还会有无数个分数单位,并且越往下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分数单位就越小就越小,也就是说分母越大,分数单位越小。
【设计意图】 借助分数墙这一直观模型,让学生经历分数墙的制作过程和观察分数墙的活动中,充分体会到分数单位的产生和累加的过程,深刻认识分数单位的意义和价值,领悟分数可以是以某个分数单位为计数单位进行累加得到的结果,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四、实践运用,提升学生的度量意识
课后练习第 2、3 题。
【设计意图】 前 一 个习题主要是让学生借助直观图让学生用分数单位去度量,体会分数是由分数单位累加而成的,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课后反思】
度量是数学的本质,是人创造出来的认识数学,进而认识现实世界的工具。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数起源于数,量起源于量”。分数是在分物、度量和计算中产生的。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不仅要从均分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还要从度量的角度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度量情境,让学生经历度量的过程,从度量的角度感悟分数的丰富内涵,拓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体会度量的价值。
终于看到赵老师的第二稿,选课思考很有深度,充分体现了度量思想在分数中的运用,值得学习借鉴。教学第二稿也更加详实有深度,从第二稿中明显的看出了度量思想的渗透。较第一稿有明显的进步。
本帖最后由 赵彬杉 于 2019-9-14 13:36 编辑
试讲反思
度量是数学的本质,是人创造出来的认识数学,进而认识现实世界的工具。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数起源于数,量起源于量”。分数是在分物、度量和计算中产生的。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不仅要从均分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还要从度量的角度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度量情境,让学生经历度量的过程,从度量的角度感悟分数的丰富内涵,拓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体会度量的价值。通过试讲后反思如下:优点:
学生能按照教学设计的思路学习,几次四学活动中学生能积极动手,得出正确的结论和结果,当遇到用 1 不能正好量完的问题是,会只觉的想到细化标准,将给定的长度平均分出更小的单位去度量,直到找到正好量完为止。经历四分之一这样的分数单位的产生过程,能从度量角度理解出分数的新的意义,在分数墙的动态形成过程中,和后面的实践运用中能自觉地体会出分数单位的累加过过程。说明这次的教学设计总方向和思路是正确的。但在试讲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细节性的问题,
不足:
1. 学生在用附页中的纸条量数学书的长和宽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提醒学生用笔做出标记,以至于在第二个个活动中,量剩余部分的长时,学生忘记了剩余部分是哪一部分,而又重新测量,浪费了有限的课堂时间。
2. 学生对 “度量” 这个词理解有点抽象,因为这个词本身就很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所以面对学生不需要提这个抽象的词汇,对于他们来说 “量” 或 “数” 就可以了,学生只要有自觉度量的意识就可以了。对 “分数单位” 或者 “单位” 这个词也比较陌生,他们更熟悉的就是测量的 “标准”。所以在下次的试讲中可以注意改正。
本帖最后由 赵彬杉 于 2019-9-14 12:39 编辑
教学设计终稿(一)
一、动手测量,感受分数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出示:“华罗庚:‘数起源于数,量起源于量’。” 我们今天就用华罗庚爷爷的方法来再次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二)
活动一:用附页中的纸条(长 6 厘米、宽 1.5 厘米)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和宽,并记录测量的结果(边测量表做标记)。
首学:独立测量,记录结果
共学:汇报结果,引发思考
把纸条的长当做 1 去度量,先量宽,1 个 1,2 个 1,3 个 1,3 次正好量完。再量长 1 个 1,2 个 1,3 个 1,4 个 1,不能能正好量完, 所以数学书的宽刚好是 3 个纸条的长度,长是 4 个纸条多一些,不能正好量完。
小结:用 “1” 这个单位可以量出 2、3、4……,看来整数是可以量出来的。
提问:多出来的部分不能用 1 个纸条量完,该怎样继续量下去才能正好量完?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学生发现数学书的宽正好是 3 个纸条长,长是 4 个纸条长多一些,不能正好量完。由此感受到由 “1” 这个单位可以测量出 2、3、4……,积累测量的初步经验。当 “1” 不能测量时,教师提出问题:多出的部分不能用 1 个纸条量完,该怎样继续量下去才能正好量完?如何表示这部分的长度呢?这样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知识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到分数单位的产生是实际测量的需要,为进一步从度量的角度认识分数做准备。
二、实际度量,丰富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活动二:想办法继续使用这个纸条测量剩余部分,使其正好量完,并用分数表示测量结果。
首学:自主尝试,探究方法
互学:小组交流,外显方法
群学:全班交流,完善方法
学生在度量中会想到:把纸条对折一次,以 ½ 纸条长为标准,不能刚好量完;再对折一次,也就是用四分之一个纸条长为标准去量,1 次正好量完。所以剩余长度刚好是 ¼ 个纸条。
共学:师生对话,把握本质
1. 多出的部分为什么是 ½ 个纸条长?
(因为把这个纸条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 1 分座位标准去测量,正好量完)
2. 用 ¼ 这个标准,还可以度量出哪些分数?
(¼ 作为标准量两次是四分之二,三个 ¼ 是四分之三)
小结:回顾刚才在度量数学书长的剩余部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当用 “1” 不能度量时,我们要创造更小的单位去度量。如果正好量完,我们就可以用分数表示度量的结果。
【设计意图】度量的核心要素是度量单位和度量值。因此,从度量角度教学分数,关键是建立 “分数单位” 和 “数出分数单位的个数”。当学生学面对 “用‘1’不能测量” 的问题,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根据实际自觉地通过 “分”,不断的寻找新的测量标准,也就是分数单位,创建更小的单位进行度量,在一次次度量中体会分数单位的产生和累加的过程。然后教师从度量的角度揭示了分数新的意义:将给定的长度等分,用其中的一份作为新的长度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如果正好量完,由此可得到用分数表示物体的长度。共学时教师的 “追问”,让学生再次体会单位的作用,通过单位的累加可以得到更多的分数。
本帖最后由 赵彬杉 于 2019-9-14 13:02 编辑
教学设计最终稿(二)
三、借助直观,建立分数单位的意义
活动三:制作分数墙,认识分数单位
【问题 1】当 “1” 不能正好量完时,我们把 1 平均分成两份,用其中的二分之一去量、还想到 1 平均分成 4 份,用其中的 ¼ 做单位去量、把 1 平均分 8 份,用其中的的八分之一做单位,还可以平均分成几份,用什么做单位?
预设:可以用三分之一、五分之一、六分之一…… 做单位。
出示分数墙的左半边起始部分
小结:由 “1” 我们可以量出 2、3、4 等。还可以将 1 平均分成几份,创造出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等再进行测量。我们得到的这些几分之一都是用作测量的标准,像这样的标准数学上称之为 “分数单位”。
【问题 2】用这些分数单位你还可以度量出哪些分数?例如用二分之一作为单位量两次是二分之二,也就是 1
预设 1:用三分之一去度量,2 个三分之一是三分之二,3 个三分之一就是 1。
预设 2:用四分之一去度量,2 个四分之一是四分之二,3 个四分之一是四分之三,4 个四分之一就是 1。
……
呈现完整的 “分数墙”
【问题 3】观察由分数单位组成的分数墙,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
首学:自主观察,初步认识
互学:小组交流,丰富认识
群学:全班交流,完善认识
共学:师生对话,把握本质
1. 分数墙的特点:横向观察分数墙发现,把一张纸条平均分成几份,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这个整体就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纵向观察发现只要把这个整体 “1” 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还会有无数个分数单位,并且越往下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分数单位就越小就越小,也就是说分母越大,分数单位越小。
2. 沟通计数单位:认识整数时,我国采用十进制计数单位,用 “一” 去量,十个一是十,再用 “十” 去量,十个十是一百,再用 “百” 去量,十个百是一千,…… 今天我们知道了当用 “一” 不能度量时,可以将 1 分成更小的单位去度量,如、、、、…… 这样的分数单位去度量。所以分数单位是计数单位的一个拓展,一个延伸,它是分数的计数单位。
【设计意图】量感不仅仅是 “1 个单位” 标准,更多的是标准量的累加应用。因此,借助分数墙这一直观模型,让学生经历分数墙的制作过程和观察分数墙的活动中,充分体会到分数单位的产生和累加的过程,深刻认识分数单位的意义和价值,领悟分数可以是以某个分数单位为计数单位进行累加得到的结果,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最后借助直观模型沟通整数计数单位与分数单位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计数单位体系。
四、实践运用,提升学生的度量意识
(教材 66 页第 2,3 题)
1. 填一填。
(1)1 分米平均分成 10 份,1 厘米就是 1 分米的 十分之一,用这样的十分之一度量 3 次,就是 3 厘米,所以 3 厘米就是 1 分米十分之三。
(2)1 元 = 10 角,1 角是 1 元的十分之一,用十分之一度量 7 次,就是 7 角,所以 7 角就是 1 元的十分之七。
2. 观察下图中的分数,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小结:3 个十分之一就是用十分之一度量 3 次,等到十分之三,用十分之一度量 7 次等到十分之七,量 10 次刚好是 1,同一度量单位度量次数越少接近 0,度量次数越多越接近整体 1。
3. 填一填。
(1)1 做单位量三次得到整数 3,说明 3 由 3 个 1 组成.
(2)五分之一作为单位量 3 次得到分数五分之三,说明五分之三由 3 个五分之一组成。
(3)0.1 作为单位量三次得到小数 0.3,说明 0.3 由 3 个 0.1 组成。
小结:整数、小数、分数都是用计数单位度量出来的!
【设计意图】“量感” 需要在度量实践中培养和发展的。教师通过开展以上实践活动,带领学生用统一的单位去测量,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前两个习题主要是让学生借助直观图让学生用分数单位去度量,体会分数是由分数单位累加而成的,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最后一题同样借助直观图,让学生用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计数单位去度量,体会整数、小数和分数都是计数单位累加的结果,沟通了整数、小数和分数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充分体会到度量在数的认识中的价值。
第一个环节让学生感受由 “1"这个单位可以测量出 2、3、4… 以此积累创造单位进行测量的初步经验。当 “1” 不能测量时,教师提出问题:多出的部分不能正好用 1 个纸条量完,该怎么继续量下去才能正好量完?如何表示其长度?这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欲望,为进一步从度量的角度认识分数做准备,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分数单位的产生是实际测量的需要。
[赵彬杉发表于2019-9-1412:5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76712&ptid=125682)
教学设计最终稿(二)
三、借助直观,建立分数单位的意义 活动三:制作分数墙,认识分数单位 【问 ...
赵老师这节课层次分明,严格按照教参的要求,并在探究后,让学生从独立思考到小组交流,到全班交流分享,并能凸显度量中分数的含义,并在老师有层次递进的问题中,体会分数的重要性。
量感” 需要在度量实践中培养和发展的。教师通过开展以上实践活动,带领学生用统一的单位去测量,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前两个习题主要是让学生借助直观图让学生用分数单位去度量,体会分数是由分数单位累加而成的,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最后一题同样借助直观图,让学生用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计数单位去度量,体会整数、小数和分数都是计数单位累加的结果,沟通了整数、小数和分数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充分体会到度量在数的认识中的价值。
学生在独立尝试和探究中,教师给与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经历了遇到问题的困惑、 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 、 尝试中的惊喜 、活动后的发现和感悟这样的过程,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但 “分” 出了更小的度量单位,经历了分数单位的产生和累加的过程,而且对分数单位的大小与个数之间的关系有了初步的感悟。
[赵彬杉发表于2019-9-1412:2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76705&ptid=125682)
教学设计终稿(一)
一、动手测量,感受分数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出示:“华罗庚:‘数起源于数,量 ...
赵老师引入非常贴近主题,通过测量,学生发现数学书的宽正好是 3 个纸条长,长是 4 个纸条长多一些,不能正好量完。由此感受到由 “1” 这个单位可以测量出 2、3、4……,积累测量的初步经验。当 “1” 不能测量时,教师提出问题:多出的部分不能用 1 个纸条量完,该怎样继续量下去才能正好量完?将数学思维引入主题。
《分数的再认识》这课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借助直观,建立分数单位的意义。制作分数墙,认识分数单位。量感不仅仅是 “1 个单位” 标准,更多的是标准量的累加应用。因此,借助分数墙这一直观模型,让学生经历分数墙的制作过程和观察分数墙的活动中,充分体会到分数单位的产生和累加的过程,深刻认识分数单位的意义和价值,领悟分数可以是以某个分数单位为计数单位进行累加得到的结果,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最后借助直观模型沟通整数计数单位与分数单位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计数单位体系。
(江玲)分数再认识,认识什么?赵老师从度量的角度,做出了很好的解读。从整数 “一个”、“十个”、“百个” 等计数单位去度量,再到不够一个的时候,用分数单位去度量,很好的培养的学生的 “抽象度量” 方面的意识。
(许可)通过分数墙的设计,学生更加能够理解分数产生的必要性。是否可以这样呢,在上课过程中让孩子用描述性的语言说出分数的意义,PPT 一步一步出示,比如:孩子说把一块砖平均分成两份,那么课件相应的出示虚线,是否这样更直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