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学习困难到底在哪里?
有学生在做一些解决问题的时候总是那么慢,甚至在我看来磨蹭一两个小时最后地却以失败而告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现在我们来看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
某人买了 10.5 千克桔子,付了 30 元,找回来 4.5 元,问每千克桔子多少钱?
学生看到题目后先画出重点词,如 10.5 千克、桔子,付 30 元以及找回 4.5 元,作为老师我发现学生画出这些词后似乎停滞在那里,左看右看而一点进展也没有…… 由于以前看过一个案例:学生因没有自己买东西的习惯,所以对有关购物的练习有严重的学习困难。难道我的学生也有类似的现象?于是问学生:“10.5 千克、桔子,付 30 元以及找回 4.5 元,这些能让你想起什么吗?” 学生的回答让我吃惊:老师,我一点想法也没有!
我只能进一步提醒:“买桔子,付钱,找回钱,这些有联系吗?” 学生摇了摇头,“这里有什么联系呀?”
看着学生的表情,我无语中:难道学生难购物的经验也没有吗?到底这些学生是怎么了?会有如此大的学习困难?
看着老师陷入沉默,有学生自告奋勇起来:“你没有买过本子吗?买本子时的情景你还记得吗?”
这学生想也不想:“买一个本子,就给五角钱!怎么啦?”
“那你带的钱就正好吗?如果你有一元呢?”
这学生想了想:“应该找回五角钱!”
有学生听到这里,开始笑了,“这些连起来,不就是数学关系吗?你看,一个本子的钱(五角)等于你付出的一元减去找回的五角!”
想不到的是这位同学依然处于困惑中:这题是买桔子,与买本子有什么关系?
……
终于他明白了:买 10.5 千克桔子的钱=付 30 元-4.5 元。此时如果设桔子每千克 X 元,那么就可以列式为:10.5X=30-4.5
终于这节课可以皆大欢喜地结束了,但我并没有急着离开,而是与这位有困难的学生聊了一会:
“难道你没有买过本子吗?”
“老师,我经常买本子呀,还买过其他东西呢!” 学生有些不满……
“那你怎么同学提醒你,你都没有想到数学关系呢?”
学生有些不好意思了,“我能看一下你的分析过程吗?” 当我提出具体的要求时,学生更不好意思了。最后终于勉强拿出了分析过程:虽然在题目中圈出的重点词,但在本子上却把每一个字都抄了下来,我有些奇怪,反复强调不能抄原题,要用文字加符号、图形等自己的方法表示题,尽量用符号来代替文字,怎么你还是抄写原题呢?
当我提出质疑时,学生呆呆地站在那里,让我看着就心痛!不知哪个冒失鬼说了句:“现在我们每天都要抄写三、四个小时!我看到字就想抄下来……”
听着这样的回复,我的心真得痛了:当抄写成为一种习惯时,学生还会思考吗?
在这里我得出两个结论:
1. 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是隔裂的,不能借助生活经验来思考数学问题。
2. 学生的学习是机械性的,现在机械性作业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
我只能进一步提醒:“买桔子,付钱,找回钱,这些有联系吗?” 学生摇了摇头,“这里有什么联系呀?”
看着学生的表情,我无语中:难道学生难购物的经验也没有吗?到底这些学生是怎么了?会有如此大的学习困难?
看着老师陷入沉默,有学生自告奋勇起来:“你没有买过本子吗?买本子时的情景你还记得吗?”
这学生想也不想:“买一个本子,就给五角钱!怎么啦?”
“那你带的钱就正好吗?如果你有一元呢?”
这学生想了想:“应该找回五角钱!”
有学生听到这里,开始笑了,“这些连起来,不就是数学关系吗?你看,一个本子的钱(五角)等于你付出的一元减去找回的五角!”
想不到的是这位同学依然处于困惑中:这题是买桔子,与买本子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