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洁子 于 2014-5-6 20:52 编辑
亲爱的各位评委、专家、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天津市河西区上海道小学的教师陈洁。非常高兴能在这个平台和大家交流、研讨。衷心希望能得到您宝贵的意见,谢谢!
《天安门广场》二稿教学设计(33楼和34楼)(本稿修改意图在教学设计中)
本帖最后由 洁子 于 2014-3-18 22:04 编辑
天津市河西区上海道小学 陈洁 (四下)
《天安门广场》(一稿)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 “空间与图形” 的知识,是在一年级从两个方向观察物体和二、三年级从三个方向观察物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学生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做好了有力的知识支撑。前一节课中,学生通过观察《节日礼物》,体会了从高低、远近看同一景物,看到的范围、大小不一样,今天这节课,教材呈现了天安门广场的一组照片,让学生根据照片中建筑物的位置关系,确定照片的拍摄位置,体会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好这部分内容能为五年级进一步学习从一个方向观察由五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
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中,学生不再是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物体了,而是上升到从不同位置观察一组物体(即一个物体群),而且是透过二维画面解决三维空间的问题,这对于学生来说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学生要学会利用物与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来做出判断,这就需要他们认真观察画面特征及每一个细节,并根据所观察的画面充分发挥想象,迅速在头脑中建立一个空间模型,模拟拍摄者的位置来做出判断,由此增强他们的想象能力。但是,不是所有学生都去过天安门广场,也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快速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 “台阶”——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眼前的情境,逐渐过渡到观察图片,想象判断。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比较一些照片,能够识别和判断拍摄地点与照片的对应关系。
2. 通过观察连续拍摄到的一组照片,能够判断照片拍摄的前后顺序。
3. 通过观察、想象、判断与推理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让学生根据画面的变化想象位置的变化。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透视二维的画面解决三维的问题。
教学准备: 兵马俑大照片两张(正面、左侧面)、天安门广场照片四张、学校操场主席台照片四张、小船游览照片四张。
教学过程:
一、模拟拍摄,揭示课题。
(教师和学生一起做拍摄游戏,感受拍摄位置与照片画面的联系。)
师:上课开始,咱们玩个游戏吧。游戏的名字叫:小小摄影师。
(教师讲解如何用手指变相框模拟拍摄,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做。)
师:那我们练习练习,先拍拍大屏幕,再拍拍摄像头,再拍拍我。
(老师走到学生中间,让学生从不同位置进行拍摄。)
师:不要动,我很想知道现在你相机里老师的样子。
(学生纷纷描述自己拍的画面中老师的样子。)
师:为什么大家对我的描述都不一样呢?
(学生会想到:由于自己坐的位置不同,所以就会拍出来老师不同的画面。)
师:在观察实际物体时,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画面也是不一样的,那我们这节课继续来学习《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上课开始由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引入,不仅调动学生先前经验,即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也是不同的,还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且在模拟拍摄中体会照片与实际观察的联系, 为后面观察一组物体确定位置奠定了基础。)
二、建立空间观念。
(一)初步感知照片中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教师出示兵马俑的正面照片,学生根据照片画面中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来确定拍摄位置,并重拍照片。)
师: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份小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掀开遮布)—— 三个兵马俑的小雕塑,分别是将军俑、跪射俑和战马,兵马俑是我们中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老师提前为他们拍摄了几张照片,那下面就要请同学们来判断一下老师在拍摄每一张时的拍摄位置。
(老师出示从三个兵马俑 正面 拍摄的大照片。)
(图一)
师:谁来给大家重现一下老师的拍摄位置?怎么判断的?
(学生到台前来选择拍摄位置站定,并根据照片中的画面说明自己的判断依据,其他同学作补充。)
师:那为了验证他站的位置是否正确,就请他用摄像头来拍摄一张,这样我们在大屏幕上就能看到他的取景过程了。尽量拍出相同的画面来。
(学生边和所给照片做对比,边找好角度进行拍摄。)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一样吗?哪里不一样?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如
果想要拍出相同的画面还应怎样做?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照片中的物体没有叠加的部分。 学生通过用眼看、动脑想、着手拍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除了可以应用以往的生活经验及所学的知识来判断与照片的对应的拍摄地点,还可以观察画面特征,特别是物与物之间的对应关系来确定,学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
(二)进一步感知照片中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教师出示从兵马俑左前方拍摄的大照片,学生根据照片画面中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来确定拍摄位置,并重拍照片。)
(图二)
师:再来看看这张,又是从哪个位置拍的呢?怎么判断的?
(学生到台前来选择拍摄位置站定,并根据照片中的画面说明自己的判断依据,其他同学作补充。)
师:那我们让他站在这个位置来拍一张一样的照片吧,在他找角度的过程中,其他同学来给他建议。
(学生边和所给照片做对比边找角度,其他同学给出自己的建议。)
师:可以了吗?那我就点 “确定” 了。
师:当同学们进行拍照时,首先站对位置对大家来说都不成问题,可
当选取画面时,我们就得必须注意观察什么呢?
(学生能根据自己刚才的判断过程理解到要注意观察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上一环节的照片中三个兵马俑没有任何的叠加部分,而这一环节中的照片是从左前方照的,兵马俑之间就有了叠加的部分,学生根据它们的位置关系来判断拍摄位置,通过用摄像头来找准确角度进一步 让学生感知在三维空间中角度和位置的变化怎样和二维画面相联系,同时为下一环节 “天安门广场” 做好铺垫,特别是区别天安门广场图中 2 和 3 的位置。)
本帖最后由 洁子 于 2014-3-18 22:16 编辑
(三)将实物抽象成图片。(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天安门广场的图片,小黑板上出示在图中 4 个标号位置拍摄的照片。) 师:现在让我们睁大善于观察的双眼来天安门广场来参观参观吧。翻开教材的 58 页,把拍摄位置的编号填在照片下面的括号里。
(让学生先自己观察解决,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如何根据照片中建筑物的位置与形状,确定其中一些照片拍摄的具体位置。着重分析 2 3 两位置拍摄的画面有何区别。)
师:通过我们刚才一系列的观察不难看出,确定观察者、拍摄者所在位置,就要观察画面特征,特别是物与物之间的位置关系。(设计意图: 学生由观察现实空间过渡到了观察画面,不仅要以生活经验为基础,还必须依靠空间想像,透视二维的画面解决三维空间的问题。同时有了前面拍摄活动做基础,学生只观察图片来判断就不是很困难了。) 三、发展空间观念,动态中观察物体。(一)观察学校主席台的一组照片。(教师出示经过学校主席台的四张照片。)
(图三)师:从天安门回来,我们再来学校操场来参观参观吧。这四张照片是老师从学校器械室出发,经过主席台的过程中拍摄的,你能判断老师的拍摄顺序吗?(学生先独立思考做出判断,再在小组内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二)观察小船游览图片。(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游览图片,小黑板上贴出四张照片。) 师:熟悉的场景大家都会判断了,我们再来乘坐小船游览一番,看看你能不能判断出这四张照片的拍摄顺序呢?(学生独立判断,到台前把照片按顺序摆放,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 设计意图:先 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入手,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特征,根据画面细部特征,通过大胆想象做出判断,判断依据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只要合理都能成为学生的判断依据。以此为基础,再出示小船图片就可以降低学生观察难度,通过比较分析景物与画面的关系来判断看到的画面的先后顺序。) 四、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五、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观察画面 特征
物与物之间的位置关系
[深谷悠岚发表于2014-3-1911:0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20813&ptid=3392)
陈老师你好!
刚刚学习了你的设计,很有收获,但有一个疑问,教材 59 页 60 页的内容在这节课上不处理吗?
<br />
<br />
感谢老师对我教学设计的细致阅读。其中教材 60 页的内容在教学设计的最后环节中有呈现,对于教材 59 页的内容我也是在思考中。看似本节课教材内容不多,但是我希望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呈现丰富的活动,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发展空间想象能力,但在时间上可能会不够用,所以在教学设计一稿中对教材内容做了取舍,也衷心希望能听到各位老师在此提供给我的意见。谢谢。
[richcotton发表于2014-3-1915:5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20869&ptid=3392)
陈老师你好,刚刚学习过了您的教学设计,感觉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环节紧凑合理。我想向您请教一个问题,诸如 ...
感谢老师对我教学设计的细致阅读。您说的这个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我觉得想做到 “活而不乱” 不是一蹴而就的,没有日常教学中的培养是做不到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日常教学中尽量多的安排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讨论等活动;第二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只有听懂了、明白了老师的要求再活动;第三,注重小组的合作,以及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成熟的几点做法,也希望得到老师们的指正。谢谢。
陈老师您好,仔细拜读了您的教学设计,感受到您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和经历活动过程,体现出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还要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同时也能看出您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上下了一番功夫。我也正好教四年级,从您的设计中学到了不少好做法。在这有几点不成熟的想法和您交流一下:
1. 教参中有这样两段话:“观察照片或画面是对现实空间的间接观察,它与直接观察现实空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后者获得的是直接的空间经验,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前者不仅必须以生活经验为认知基础,还必须依靠空间想象、合情推理等思维,透过二维的画面解决三维空间的问题。”“在重视发展空间观念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观察物体的直接经验。” 由此我想到,我们的学生生活积累各不相同,对物体位置之间的关系的判断推理能力和水平也有差异。这些差异的产生都源自于他们 “观察物体的直接经验” 不同。我想能否在课堂上把 “二维画面” 和 “三维空间” 进行沟通。利用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场景拍摄一段围绕至少 2 个静止物体在同一高度上连续拍摄的视频,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拍摄的连续性和由于拍摄位置的变化引起物体之间相对位置关系的变化。再从这段视频中节选几个静态画面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知道二维画面是从三维空间里拍摄到的,从图中的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反映出拍摄者的拍摄地点。
2. 最后一组学校主席台的图片内容比较简单,利用一年级学到 “从的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结果不同” 的经验就能解决您拍摄的顺序问题,个人感觉没有书上 60 页的题目精彩。
以上是我的一些想法,特别喜欢与同行交流,以提高自己,再次感谢您的设计给我的启迪。
天津市河西区上海道小学 陈洁 (四下)
《天安门广场》(二稿)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观察物体》第二课时《天安门广场》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 “图形与几何” 领域中有关 “图形与位置” 的知识。本套教科书关于这部分知识分两个阶段教学:第一学段是实物观察,主要是观察与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及观察两个物体的简单关系,是本节教学的基础和有力支撑;第二学段分为两条线索,一个是观察由几个正方体搭成的物体;二是感受观察的范围,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而变化,了解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单元第一课时《节日礼物》是通过观察 “节日礼物”,初步体会了从高低、远近看同一景物,看到的范围、大小不一样,本节《天安门广场》,是在大场景下感受观察的范围,随着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了解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教材呈现了天安门广场的一组照片,让学生根据照片中建筑物的位置关系,确定照片的拍摄位置,体会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好这部分内容能为五年级进一步学习从一个方向观察由五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
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中,学生不再是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物体了,而是上升到从不同位置观察一组物体(即一个物体群),而且是透过二维画面解决三维空间的问题,这对于学生来说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学生要学会利用物与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来做出判断,这就需要他们认真观察画面特征及每一个细节,并根据所观察的画面充分发挥想象,迅速在头脑中建立一个空间模型,模拟拍摄者的位置来做出判断,由此增强他们的想象能力。但是,不是所有学生都去过天安门广场,也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快速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 “台阶”——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眼前的情境,逐渐过渡到观察图片,想象判断。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比较一些照片,能够识别和判断拍摄地点与照片的对应关系。
2. 通过观察连续拍摄到的一组照片,能够判断照片拍摄的前后顺序。
3. 通过观察、想象、判断与推理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让学生根据画面的变化想象位置的变化。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透过二维的画面解决三维的问题。
教学准备: 兵马俑大照片两张(正面、左侧面)、天安门广场照片四张、学校操场主席台照片四张、小船游览照片四张。
教学过程:
一、模拟拍摄,揭示课题。
(教师和学生一起做拍摄游戏,感受拍摄位置与照片画面的联系。)
师:上课开始,咱们玩个游戏吧。游戏的名字叫:小小摄影师。
(教师讲解如何用手指变相框模拟拍摄,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做。)
师:那我们练习练习,先拍拍大屏幕,再拍拍摄像头,再拍拍我。
(老师走到学生中间,让学生从不同位置进行拍摄。)
师:不要动,我很想知道现在你相机里老师的样子。
(学生纷纷描述自己拍的画面中老师的样子。)
师:为什么大家对我的描述都不一样呢?
(学生会想到:由于自己坐的位置不同,所以就会拍出来老师不同的画面。)
师:在观察实际物体时,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画面也是不一样的,那我们这节课继续来学习《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上课开始由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引入,不仅调动学生先前经验,即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也是不同的,还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且在模拟拍摄中体会照片与实际观察的联系, 为后面观察一组物体确定位置奠定了基础。)
二、建立空间观念。
(一)从静态照片中感知位置关系。
1.初步感知照片中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教师出示兵马俑的正面照片,学生根据照片画面中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来确定拍摄位置,并重拍照片。)
师: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份小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掀开遮布)—— 三个兵马俑的小雕塑,分别是将军俑、跪射俑和战马。老师提前为他们拍摄了几张照片,那下面就要请同学们来判断一下老师在拍摄每一张时的拍摄位置。
(老师出示从三个兵马俑 正面 拍摄的大照片。)
(图一)
师:谁来给大家重现一下老师的拍摄位置?怎么判断的?
(学生到台前来选择拍摄位置站定,并根据照片中的画面说明自己的判断依据,其他同学作补充。)
师:那为了验证他站的位置是否正确,就请他用摄像头来拍摄一张,这样我们在大屏幕上就能看到他的取景过程了。尽量拍出相同的画面来。
(学生边和所给照片做对比,边找好角度进行拍摄。)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一样吗?哪里不一样?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如
果想要拍出相同的画面还应怎样做?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照片中的物体没有叠加的部分。 学生通过用眼看、动脑想、着手拍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除了可以应用以往的生活经验及所学的知识来判断与照片的对应的拍摄地点,还可以观察画面特征,特别是物与物之间的对应关系来确定,学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
本帖最后由 洁子 于 2014-3-24 19:17 编辑
2.进一步感知照片中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教师出示从兵马俑左前方拍摄的大照片,学生根据照片画面中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来确定拍摄位置,并重拍照片。)(图二) 师:再来看看这张,又是从哪个位置拍的呢?怎么判断的?(学生到台前来选择拍摄位置站定,并根据照片中的画面说明自己的判断依据,其他同学作补充。) 师:那我们让他站在这个位置来拍一张一样的照片吧,在他找角度的过程中,其他同学来给他建议。(学生边和所给照片做对比边找角度,其他同学给出自己的建议。) 师:可以了吗?那我就点 “确定” 了。 师:当同学们进行拍照时,首先站对位置对大家来说都不成问题,可
当选取画面时,我们就得必须注意观察什么呢?(学生能根据自己刚才的判断过程理解到要注意观察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设计意图:上一环节的照片中三个兵马俑没有任何的叠加部分,而这一环节中的照片是从左前方照的,兵马俑之间就有了叠加的部分,学生根据它们的位置关系来判断拍摄位置,通过用摄像头来找准确角度进一步 让学生感知在三维空间中角度和位置的变化怎样和二维画面相联系,同时为练习环节 “天安门广场” 做好铺垫,特别是区别天安门广场图中 2 和 3 的位置。)(二)从动态的画面中感知位置关系的变化。 师: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时会拍这种静止的画面,有时也会流动着拍一些动态画面制成视频,老师这里就有这样一个视频短片,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教师播放视频短片,学生认真观看。)(视频) 师:你能在教室里找找老师的拍摄路线吗?画面中的三个同学的位置关系有变化吗?怎样变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时定格画面。) 师:如果老师继续往前走,你想象一下画面又会有什么变化?(设计意图:从观察静态物体和图片感知物体间的位置关系,逐渐过渡到观察动态的画面中物体间的位置关系的变化,帮助学生拓宽观察思路,为后面观察流动着拍摄的一组照片,并判断拍摄顺序奠定基础。)(修改意图:一稿中用学校操场主席台的照片作为连续观察的图片过于简单, 利用一年级学到 “ 从的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结果不同 ” 的经验就能解决拍摄的顺序问题,所以特意拍摄了一段视频,在这个视频中,随着拍摄位置的变化,三位同学的位置关系也发生了变化,由此来帮助学生理解书中小船游览图片的拍摄顺序。)三、将实物、视频抽象成图片,巩固练习。
1. 观察天安门广场图片。
(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天安门广场的图片,小黑板上出示在图中 4 个标号位置拍摄的照片。)
师:现在让我们睁大善于观察的双眼来天安门广场来参观参观吧。翻开教材的 58 页,把拍摄位置的编号填在照片下面的括号里。
(让学生先自己观察解决,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如何根据照片中建筑物的位置与形状,确定其中一些照片拍摄的具体位置。着重分析 2 3 两位置拍摄的画面有何区别。)
师:通过我们刚才一系列的观察不难看出,确定观察者、拍摄者所在位置,就要观察画面特征,特别是物与物之间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 学生由观察现实空间过渡到了观察画面,不仅要以生活经验为基础,还必须依靠空间想像,透视二维的画面解决三维空间的问题。同时有了前面拍摄活动做基础,学生只观察图片来判断就不是很困难了。)
(修改意图:在本稿中我将教学顺序稍作调整。将学生根据所给图片拍摄照片和视频作为本课第二环节,将书中 58 页和 60 页内容作为巩固练习。希望能给学生搭设台阶,帮助他们建立空间观念。)
2. 观察小船游览图片。
(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游览图片,小黑板上贴出四张照片。)
(书 60 页)
师:熟悉的场景大家都会判断了,我们再来乘坐小船游览一番,看看你能不能判断出这四张照片的拍摄顺序呢?
(学生独立判断,到台前把照片按顺序摆放,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 设计意图:先 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入手,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特征,根据画面细部特征,通过大胆想象做出判断,判断依据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只要合理都能成为学生的判断依据。以此为基础,再出示小船图片就可以降低学生观察难度,通过比较分析景物与画面的关系来判断看到的画面的先后顺序。)
四、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观察画面 特征
物与物之间的位置关系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g5NTc2OTA4.html 视频
本帖最后由 洁子 于 2014-3-30 16:38 编辑
天津市河西区上海道小学 陈洁 (四下)
《天安门广场》(三稿)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观察物体》第二课时《天安门广场》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 “图形与几何” 领域中有关 “图形与位置” 的知识。本套教科书关于这部分知识分两个阶段教学:第一学段是实物观察,主要是观察与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及观察两个物体的简单关系,是本节教学的基础和有力支撑;第二学段分为两条线索,一个是观察由几个正方体搭成的物体;二是感受观察的范围,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而变化,了解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单元第一课时《节日礼物》是通过观察 “节日礼物”,初步体会了从高低、远近看同一景物,看到的范围、大小不一样,本节《天安门广场》,是在大场景下感受观察的范围,随着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了解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教材呈现了天安门广场的一组照片,让学生根据照片中建筑物的位置关系,确定照片的拍摄位置,体会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好这部分内容能为五年级进一步学习从一个方向观察由五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
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中,学生不再是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物体了,而是上升到从不同位置观察一组物体(即一个物体群),而且是透过二维画面解决三维空间的问题,这对于学生来说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学生要学会利用物与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来做出判断,这就需要他们认真观察画面特征及每一个细节,并根据所观察的画面充分发挥想象,迅速在头脑中建立一个空间模型,模拟拍摄者的位置来做出判断,由此增强他们的想象能力。但是,不是所有学生都去过天安门广场,也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快速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 “台阶”——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眼前的情境,逐渐过渡到观察图片,想象判断。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比较一些照片,能够识别和判断拍摄地点与照片的对应关系。
2. 通过观察连续拍摄到的一组照片,能够判断照片拍摄的前后顺序。
3. 通过观察、想象、判断与推理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让学生根据画面的变化想象位置的变化。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透过二维的画面解决三维的问题。
教学准备: 兵马俑大照片两张(正面、左侧面)、天安门广场照片四张、学校操场主席台照片四张、小船游览照片四张。
教学过程:
一、模拟拍摄,揭示课题。
(教师和学生一起做拍摄游戏,感受拍摄位置与照片画面的联系。)
师:上课开始,咱们玩个游戏吧。游戏的名字叫:小小摄影师。
(教师讲解如何用手指变相框模拟拍摄,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做。)
师:那我们练习练习,先拍拍大屏幕,再拍拍摄像头,再拍拍我。
(老师走到学生中间,让学生从不同位置进行拍摄。)
师:不要动,我很想知道现在你相机里老师的样子。
(学生纷纷描述自己拍的画面中老师的样子。)
师:为什么大家对我的描述都不一样呢?
(学生会想到:由于自己坐的位置不同,所以就会拍出来老师不同的画面。)
师:在观察实际物体时,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画面也是不一样的,那我们这节课继续来学习《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上课开始由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引入,不仅调动学生先前经验,即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也是不同的,还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且在模拟拍摄中体会照片与实际观察的联系, 为后面观察一组物体确定位置奠定了基础。)
二、建立空间观念。
(一)从静态照片中感知位置关系。
活动一:观察天安门广场图片确定拍摄位置。
(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天安门广场的图片,小黑板上出示在图中 4 个标号位置拍摄的照片。)(见图)
师:同学们,认识这里吗?对,是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市中心,南北长 880 米,东西宽 500 米,面积达 44 万平方米,可容纳 100 万人举行盛大集会,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现在让我们睁大善于观察的双眼来天安门广场来参观参观吧。翻开教材的 58 页,把拍摄位置的编号填在照片下面的括号里。
(让学生先自己观察解决,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如何根据照片中建筑物的位置与形状,确定其中一些照片拍摄的具体位置。着重分析 2 3 两位置拍摄的画面有何区别)
师:有不同意见吗?你想如何验证你的想法?
(学生用手中的实物自己想办法来验证。)
本帖最后由 洁子 于 2014-3-30 16:38 编辑
师:通过我们刚才一系列的观察不难看出,确定观察者、拍摄者所在位置,就要观察画面特征,特别是物与物之间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 学生由观察现实空间过渡到了观察画面,不仅要以生活经验为基础,还必须依靠空间想像,透视二维的画面解决三维空间的问题。同时有了前面拍摄活动做基础,学生只观察图片来判断就不是很困难了。学生遇到困难,激励学生自己想办法来解决,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
活动二:小小摄影师。
1. 一个小组做示范,请一个小组的同学来摆道具,呈现照片,请一名同学用相机拍出相同画面的照片。
2. 每两个小组互换,根据对方小组的道具和照片,用相机拍摄出相同的画面。
(设计意图: 学生根据它们的位置关系来判断拍摄位置,通过用照相机来找准确角度进一步 让学生感知在三维空间中角度和位置的变化怎样和二维画面相联系 。)
(二)从动态的画面中感知位置关系的变化。
活动一:看视频确定位置。
师: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时会拍这种静止的画面,有时也会移动着拍一些动态画面制成视频,老师这里就有这样一个视频短片,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教师播放视频短片,学生认真观看。)(见视频)
师:你能在教室里找找老师的拍摄路线吗?画面中的三个同学的位置关系有变化吗?怎样变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时定格画面。)师:如果老师继续往前走,你想象一下画面又会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从观察静态物体和图片感知物体间的位置关系,逐渐过渡到观察动态的画面中物体间的位置关系的变化,帮助学生拓宽观察思路,为后面观察流动着拍摄的一组照片,并判断拍摄顺序奠定基础。)
活动二:观察小船游览图片确定位置。(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游览图片,小黑板上贴出四张照片。)(见图)
师:熟悉的场景大家都会判断了,我们再来乘坐小船游览一番,看看你能不能判断出这四张照片的拍摄顺序呢?
(学生独立判断,到台前把照片按顺序摆放,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 设计意图:先 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入手,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特征,根据画面细部特征,通过大胆想象做出判断,判断依据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只要合理都能成为学生的判断依据。以此为基础,再出示小船图片就可以降低学生观察难度,通过比较分析景物与画面的关系来判断看到的画面的先后顺序。)
四、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g5NTc2OTA4.html?firsttime=0
二稿修改意图:
经过几天和老师们的研讨,吸百家之长,于是我又将我的二稿教学设计做了修改。
在我的第一稿和第二稿的教学设计中,都是将 “天安门广场” 这个教学情境作为练习出现,我在想,不是所有学生都去过天安门广场,对图片内容不是很熟悉,所以我不想用 “天安门广场” 来创设情境;同时在这个情境中需要学生判断的四个拍摄位置中,辨析②③位置更是学生的难点,所以为了帮助学生能突破难点,我特意在前面设计了一个拍摄活动,通过观察实物,分析兵马俑之间的遮挡关系,能够为 “天安门广场” 环节积累经验。但是《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 而且通过和老师研讨,我发现自己单纯的想通过为学生搭设阶梯去突破难点,却忽略了学生应有的学习过程,所以应该让学生经历一个 “观察、想象、猜测、推理、验证” 的过程。于是,我将我的第二稿教学设计又做了修改。将 “天安门广场” 的情境作为问题为学生呈现,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认真观察图片信息,想象和猜测拍摄位置,和小组同学合作推理正确的拍摄位置,最后通过学生摆一摆来验证自己的推理是否正确。通过这次的研讨和修改,我也体会到教师作为 “引领者、合作者、组织者” 的真正含义。
在这一活动的练习环节,我课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两到三个物品进行摆设并拍摄,课上每两个小组进行交换练习。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到在玩中学习。
[昆仑之心发表于2014-4-316:3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23886&ptid=3392)
陈老师你好,看了你的教学设计,感觉很好!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前 2 稿用兵马俑情境,到第 3 稿改用天安门情境? ...
《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 而且通过和老师研讨,我发现自己单纯的想通过为学生搭设阶梯去突破难点,却忽略了学生应有的学习过程,所以应该让学生经历一个 “观察、想象、猜测、推理、验证” 的过程。于是,我将我的第二稿教学设计又做了修改。将 “天安门广场” 的情境作为问题为学生呈现,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认真观察图片信息,想象和猜测拍摄位置,和小组同学合作推理正确的拍摄位置,最后通过学生摆一摆来验证自己的推理是否正确。
本帖最后由 洁子 于 2014-4-11 08:41 编辑
天津市河西区上海道小学陈洁(四下)
《天安门广场》(四稿)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观察物体》第二课时《天安门广场》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 “图形与几何” 领域中有关 “图形与位置” 的知识。本套教科书关于这部分知识分两个阶段教学:第一学段是实物观察,主要是观察与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及观察两个物体的简单关系,是本节教学的基础和有力支撑;第二学段分为两条线索,一个是观察由几个正方体搭成的物体;二是感受观察的范围,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而变化,了解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单元第一课时《节日礼物》是通过观察 “节日礼物”,初步体会了从高低、远近看同一景物,看到的范围、大小不一样,本节《天安门广场》,是在大场景下感受观察的范围,随着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了解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教材呈现了天安门广场的一组照片,让学生根据照片中建筑物的位置关系,确定照片的拍摄位置,体会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好这部分内容能为五年级进一步学习从一个方向观察由五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
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中,学生不再是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物体了,而是上升到从不同位置观察一组物体(即一个物体群),而且是透过二维画面解决三维空间的问题,这对于学生来说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学生要学会利用物与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来做出判断,这就需要他们认真观察画面特征及每一个细节,并根据所观察的画面充分发挥想象,迅速在头脑中建立一个空间模型,模拟拍摄者的位置来做出判断,由此增强他们的想象能力。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比较一些照片,能够识别和判断拍摄地点与照片的对应关系;通过观察连续拍摄到的一组照片,能够判断照片拍摄的前后顺序。
2. 通过观察、想象、判断与推理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根据画面的变化想象位置的变化。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透过二维的画面解决三维的问题。
教学准备: 天安门广场照片四张、小船游览照片四张、ppt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模拟拍摄,揭示课题。
(教师和学生一起做拍摄游戏,感受拍摄位置与照片画面的联系。)
师:上课开始,咱们玩个游戏吧。游戏的名字叫:小小摄影师。
(教师讲解如何用手指变相框模拟拍摄,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做。)
师:那我们练习练习,先拍拍大屏幕,再拍拍摄像头,再拍拍我。
(老师走到学生中间,让学生从不同位置进行拍摄。)
师:不要动,我很想知道现在你相机里老师的样子。
(学生纷纷描述自己拍的画面中老师的样子。)
师:为什么大家对我的描述都不一样呢?
(学生会想到:由于自己坐的位置不同,所以就会拍出来老师不同的画面。)
师:在观察实际物体时,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画面也是不一样的,那我们这节课继续来学习《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上课开始由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引入,不仅调动学生先前经验,即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也是不同的,还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且在模拟拍摄中体会照片与实际观察的联系, 为后面观察一组物体确定位置奠定了基础。)
本帖最后由 洁子 于 2014-4-10 15:24 编辑
二、建立空间观念。
(一)从静态照片中感知位置关系。
活动一:观察天安门广场图片确定拍摄位置。
1. 引出情境。
(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天安门广场简介视频。)
师:同学们,认识这里吗?对,是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市中心,南北长 880 米,东西宽 500 米,面积达 44 万平方米,可容纳 100 万人举行盛大集会,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现在让我们睁大善于观察的双眼来天安门广场来参观参观吧。翻开教材的 58 页,想一想每张照片分别是从哪个位置拍摄的,把拍摄位置的编号填在照片下面的括号里。
2. 小组讨论。
让学生先自己观察解决,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如何根据照片中建筑物的位置与形状,确定照片拍摄的具体位置。学生会着重分析②③两位置拍摄的画面有何区别。
3. 全班分析。
师:我们先来找找①和④的位置在哪里,说说你的理由。
师:比较②和③的位置,你想如何验证你的想法?
(学生借助手中或教室中的实物自己想办法来验证。)
师:我们一起按照位置②③①④的顺序把四幅图连起来看一看,和你小组的同学一起说说纪念堂和纪念碑的位置关系是如何变化的。
(图一)
师:通过我们刚才一系列的观察不难看出,确定观察者、拍摄者所在位置,就要观察画面特征,特别是物与物之间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 学生由观察现实空间过渡到了观察画面,不仅要以生活经验为基础,还必须依靠空间想像,透视二维的画面解决三维空间的问题。同时有了前面拍摄活动做基础,学生只观察图片来判断就不是很困难了。学生遇到困难,激励学生自己想办法来解决,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
活动二:找一找。
1. 根据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确定位置。
(教师出示拍摄两个学生不同角度的照片,学生来判断。)
师:有了刚才的经验积累,你能对两张照片的位置迅速做出判断吗?学生快速做出判断。
(设计意图:根据上一环节研究 ②③位置学生所积累的经验,越接近两个物体的连线,他们之间的距离就越小,越远离他们的连线,距离会变大,也是对经验的运用。)
2. 根据三个物体的位置关系确定位置。
师:翻开教材 59 页,这幅图是在空中看到的乐乐的家,房子周围有一棵大树,一个石凳,门前有一条小路。下面的四个画面,分别是站在①②③④哪个位置看到的?
(图二)
(设计意图:利用刚才天安门广场的情境,帮助学生积累判断经验,在这一环节则是对经验的应用,同时,从观察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上升到观察三个物体,是学生应用知识的提升,也为后面观察小船游览环节打下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帖最后由 洁子 于 2014-4-10 15:26 编辑
(二)从动态的画面中感知位置关系的变化。
活动一:观察小船游览图片确定位置。
师:刚才静止的画面和不同的拍摄点位,你都能够很好的根据画面中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找到图片的样子,但在我们生活中不仅仅只有这种静止的画面,有时随着我们拍摄位置的移动画面也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接下来我们就来乘坐小船游览一番。在小船行进的过程中,你能看到哪些景物?
(师出示小船游览图。)
师:我们看到的物体中会有先有后,能不能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会先看到谁?后看到谁?
师:在小船行驶过程中,映入你眼帘的这三个建筑物摆放的顺序会随着你位置的改变也会有不同。现在有这样几幅图,它们分别是小船行驶到哪一个位置看到的呢?谁快速的说说?
(教师在小黑板上贴出四张图片。)
(学生先独立判断,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师:可能在行驶中的小船观察物体大家会有难度,想不好也说不好,想想办法,我们用什么方式来解决?
(学生可能想到自己想一想、摆一摆。)
师:为了我们更好地掌握这种行进中的观察,我们不妨真的走一走、看一看。
( 设计意图:从观察静态画面特征确定位置到现在的观察一组连续画面,学生的认知又上升了一个层次,从前面的活动中学生获得的经验是:随着观察位置的改变,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又是如何变化的;从点位观察到现在把点连成线观察,学生 需要在脑海中充分的想象、猜测、判断。从而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活动二:看视频确定位置。
师:老师这里有这样一个视频,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教师播放视频短片,学生认真观看。)
(视频)
师:你能在教室里找找老师的拍摄路线吗?画面中的三个同学的位置关系有变化吗?怎样变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时定格画面。)
师:如果老师继续往前走,你想象一下画面又会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连续拍摄到的一组照片,能够判断照片拍摄的前后顺序 ,这是本节课中学生的一个难点,所以当小船游览环节出现困难时,给学生一个类似的动态视频,通过对视频的观察和分析来理解前面三个建筑物的位置变化,从而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三、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师:宋代文学家苏轼在《题西林壁》诗中这样描写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说明了一个道理: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出结论也不同。我们要学会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事物。
四、布置作业。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自己喜欢的物体,试着把你观察到结果记录下来,下节课我们一同流。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g5NTc2OTA4.html
四稿修改意图:
在第四稿中我首先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做了调整,并根据教学需要更改了本节课的教学准备。
在第二环节中主要有两个地方做了调整。第一个是 “天安门广场” 的情境之后,我把三稿中的拍摄练习删掉了。通过和老师们研讨交流我也意识到,在经历了 “天安门广场” 的观察后,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测、想象、验证一系列活动,这时应该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观察判断的经验,可以利用二维的画面解决三维的问题,并快速做出判断了,而不能再拿着相机去找位置了,这样反而是回到了最初用三维的画面解决三维的问题。同时,在观察 “天安门广场” 之后,我为学生安排了两个练习,第一个练习是针对 “天安门广场” 画面中的难点 2、3 号位置进行练习的;第二个练习是教材第 59 页的练习。在前面三稿的设计中我都没有设计这个练习,因为我一直在想这个练习对刚才的学习没有太大的针对性,所以就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取舍,但是后来通过和老师们研讨以及自己领悟教材用意,发现其实 “小房子” 的这个练习在本课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观察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上升到观察三个物体,再接着在动态中感知三个物体的位置变化。有了这个练习做衔接,才能让本节课整体感更强。第二个调整的地方是在游船环节中。三稿中的设计是视频在前游船在后,因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会关注视野中物体的位置变化,我希望能用一个简单易懂的视频来唤醒他们的观察记忆,根据三位同学的位置变化来解决游船过程中三个建筑物的位置变化。这样设计,我只关注到了如何帮助学生解决书中的问题,却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学定教。通过和老师们研讨交流,我意识到这节课一定要让学生经历想象的过程,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还没让学生想象,教师就直接给出了观察过程和经验就剥夺了学生想象的权利,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则成为空谈。于是,在第四稿中我将游船的环节提到视频之前,在学生充分想象之后给学生一个类似的动态视频,通过对视频的观察和分析来理解前面三个建筑物的位置变化,从而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同时也感谢很多老师给我提出的建议,比如有些老师提出两个主要活动中,每一步活动教师都要设计细致一些、本节课的结束语以及作业设计,我都用到了我的第四稿的教学设计中。
希望老师们再为我的第四稿的教学设计继续提出宝贵意见,能让我在这次比赛中收获更多的教学设计经验。
学习了陈老师的第四稿教学设计和修稿意图后,觉得教学设计更加合理。杨老师的四稿教学设计中,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课堂中提供给学生的是真正有价值的知识,整节课陈老师以想一想、做一做、再想一想贯穿一堂课的始终,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展现了数学的鲜活的生命力。同时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唤起学生平时积累的生活经验,为培养空间观念打下基础。课堂中能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小组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互相启发,发展与同伴合作的意识,有利于空间观念的形成。
第一个练习是针对 “天安门广场” 画面中的难点 2、3 号位置进行练习的;第二个练习是教材第 59 页的练习。在前面三稿的设计中我都没有设计这个练习,因为我一直在想这个练习对刚才的学习没有太大的针对性,所以就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取舍,但是后来通过和老师们研讨以及自己领悟教材用意,发现其实 “小房子” 的这个练习在本课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陈老师四稿中关于练习设计的调整非常合理,其实关于 “天安门广场” 的 1、4 号位置学生很容易区分,而针对难点 2、3 号位置判别,让学生在学习新知后及时的通过同步练习,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的难点更加理解和灵活应用。
大良实小 吴汉林
认真拜读了陈老师的第四稿教学设计,整个过程非常清晰,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目标明确。天安门广场(观察物体)主要是解决这两个问题。(1)通过观察,比较一些照片,能够识别和判断拍摄地点和照片的对应关系。(2)通过观察连续拍摄到的一组照片,能判断照片拍摄的前后顺序。
2、在教学设计中陈老师是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照片(静态问题),看图中各个拍摄位置的不同,拍摄到的物体会有哪些不同,相对位置关系怎样(哪些可以看到,哪些看不到,哪些比较近,哪些比较远)。经过学生的讨论后,能较好解决第 1 种问题。
在研读的过程中有以下几点不同的看法,与陈老师商榷。
1、在复习引入时,是否可以出示一个建筑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哪一幅图是在左前方看到的,哪一幅图是在右前方看到的。这样设计可以为后面的新知,如:为突破 2 号与 3 号位置看到不同图片做铺垫,虽然它们的方向大致一样,但是偏向左方向的程度不同,看到的左侧面大小也是不同的。
2、对于本节课的第 2 个目标,因为涉及到动态拍摄,对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要求比较高,学生要根据题目要求想像实际的动态情况,在教学设计中也只是让学生尝试的说一说,全班再讨论的方式来理解动态问题,这样的效果并不很理想。在这里不是可以利用事物模型,让学生摆一摆,来帮助学生认清图中建筑物的相对位置关系,再进行想像与推理。
大良实小 -- 金龙
再一次研读陈老师 “天安门广场”(观察物体)第四稿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点不同的看法,与您商榷。
1、本节课是在观察节日礼物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且观察的位置(坐着,蹲着、站在椅子上、爬在桌子上)有明显的区别,所以学生很容易判断。而本节课是人站在情境中观察,与第 1 课时观察礼物还是有很大不同。而本节课又要达到这样的两个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一些照片,能够识别和判断拍摄地点和照片的对应关系。(2)通过观察连续拍摄到的一组照片,能判断照片拍摄的前后顺序。个人认为一堂 40 分钟的课,是完成不了。所以建议能否把(二)从动态的画面中感知位置关系的变化。这环节放在后一课时去完成。
2、如能把这个环节放入后一课时去完成,这样就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说
说天安门广场四个位置所看到图片的不同,同时也能很好的突破 2 号位置与 3 号位置所看到图片的不同在哪里,左前方偏左一些纪念碑左侧面看到的多一些,反之少一些。
大良实小 -- 金龙
[顺德大良实小发表于2014-4-2011:4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31006&ptid=3392)
认真拜读了陈老师的第四稿教学设计,整个过程非常清晰,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目标明确。天安门广 ...
感谢金龙老师的精彩点评。通过对上节课的复习,再次明确观测点不同,观察到的物体范围也不同,物体的某个面或某些面的大小会发生相应变化,帮助学生积累观察经验,区分天安门广场中的 2、3 位置。但是通过试讲发现这节课的时间很紧,所以我又针对第四稿做了改动,我想直接出示四张照片。而且这节课学生要积累的经验是会通过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来判断拍摄位置,之前的经验可以用,但不是重点,所以我没有安排复习环节。第二,由于课时安排和时间,后面游船的环节有可能会删掉,如果保留我会采取您的建议。再次感谢。
本帖最后由 洁子 于 2014-4-27 00:38 编辑
《天安门广场》第一次课堂实录。(第五稿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有谁去过天安门广场?谁能说说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 1:升旗时我很激动。
生 2: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的照片很大。
生 3:天安门城楼特别雄伟。
师:老师这里有几张天安门广场的照片,看看你都认识哪些建筑物。
(教师课件出示照片。)
师:天安门城楼位于我们首都中心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北端,面临长安街。对面就是天安门广场,正对天安门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左面是人民大会堂、右面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天安门广场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我们今天就来美丽的天安门广场上《观察物体》。
师:接下来,我们把镜头定格在这里,认识吗?(课件出示教材 58 页大照片)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在图中标号的四个位置分别拍摄了四张照片(课件出示教材 58 页小照片),为了观察方便,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的 58 页,认真想一想每张照片分别是从哪个位置拍摄的,把拍摄位置的编号填在照片下面的括号里。
(学生独立完成。)
师:谁来说说你的选择?
生:第一张是 4 号,第二张是 1 号,第三张是 3 号,第四张是 2 号。
师:请同学们静静的思考这样两个问题:(课件出示思考内容。)
(1)如何根据照片中建筑物的位置确定①和④位置拍摄的照片;
(2)②③两位置拍摄的画面有何区别,想办法验证一下你们的判断是否正确。
师:有自己的答案了吗?和你小组的同学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先来说说如何确定①和④拍摄的照片的?
生 1:在正面拍的时候,纪念碑挡住了纪念堂,只有在正面才会有遮挡,所以我觉得这是 1 号位置拍摄的照片。
师:她用了一个词语来形容它们的关系,是什么?
生全体:遮挡。
师:是谁把谁遮挡了?
生 2:纪念碑把纪念堂遮挡住了一部分。
师:站在哪观察才会出现这种遮挡关系?
生 3:它们的正面。
师:对了。纪念碑在拍摄者和纪念堂之间了,在画面中就会挡住纪念堂的中间一部分。谁来说说 4 号位置?
生 4:4 号位置与纪念堂较远,离纪念碑较近。
师:细心听的孩子会发现他是通过什么分析的位置?
生 5:远近。
师:大家说用远近能不能确定就是四号位置?
生全体:不能。
师:用远近可能不太足以说明就是 4 号位置,是吧。谁愿意帮帮他,有什么理由更能站住脚呢?
生 6:在 4 号位置观察时,纪念碑应该在纪念堂的左面。
师:这时还有遮挡吗?
生全体:没有了。
师:为什么没有遮挡了?
生 7:从侧面看,他们俩就错开了。
师:错开到什么位置?
生 8:纪念碑在左面,纪念堂在右面。
师:所以在 1 号和 4 号位置观察,两个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发生了变化,大家都利用了照片中物体的位置关系来确定了拍摄位置。我们再来观察一下 2 号和 3 号的位置,谁来说说你的方法?
生 9:3 号位置离纪念碑比较近,所以纪念碑会比较大,2 号位置离纪念碑远了一些,两幅图对比第三幅的纪念碑大,所以是 3 号,最后一张照片是 2 号。
师:她用到了我们上节课学到的哪个知识?
生全体:近大远小。
师:谁也用到了这个知识来判断的?(生举手。)
师:这么多同学都会学以致用了,真不错。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 10:在 3 号位置看到的两个建筑物正面多,只看到了一点右面,而在 2 号位置正面变少了,看到它们的右侧面变多了,所以我就确定了。
师:这位同学又从哪个角度观察的?
生 11:从 3 号到 2 号位置变远了,所以看到的物体的面就不一样了。
师:看到的物体的面大小发生变化是仅仅因为变远了吗?再仔细观察一下 2 和 3 的位置,有补充吗?
生 11:也更靠近了纪念堂。
师:对了。越往 2 号位置走,我们看到的正面越来越少,而右侧面越来越多。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有的是利用了近大远小的方法,有的是利用了观察角度不同,看到的物体的范围也不同,也就是它们的某些面的大小会发生变化。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 12:在 3 号位置,我们看到的纪念碑和纪念堂之间的距离比较近,2 号位置观察时,它们的距离比较远。
师:是这样吗?我们想什么办法来验证一下?
生小组验证。
教师带领大家一起验证。
师:现在我们试着按 2341 的顺序连起来看一下,说说你的观察过程。
生 13:从 2 号走到 3 号,两个建筑物的距离越来越近,从 3 号走到 1 号,纪念碑挡住了纪念堂的一部分,从 1 号走到 4 号,它们之间的距离又变远,能看到它们的正面和左侧面。
师:说得真好。通过刚才我们判断每张照片的拍摄位置不难看出,观察位置不同,画面中物体的位置关系也会发生改变。有了我们刚才积累的经验,你来快速判断下面这两张照片的位置吧。
(师出示照片,学生判断。)
师:怎么判断的?
生 14:在 A 拍摄的时候两个同学间的距离比较短,在 B 拍摄的时候他们俩的距离比较远。
师:谁也是利用这种方法判断的?很多同学都利用了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判断的。刚才我们观察的都是两个物体,如果是三个物体呢,想不想挑战一下?
生全体:想。
(师出示图片,学生进行判断。)
师:你来选择一张图片来说说。
生 15:我想说 1 号位置拍摄的照片。在 1 号位置能看到房子的正面和侧面,并且遮挡住了大树的一部分,所以是第二张。
生 16:我想说 4 号,在 4 号看的被大树挡住了。
师:谁被大树挡住了?
生 16:房子被大树挡住了,只能看到一点侧面。
生 17:我想说 2 号位置,只有在这才能看到房子的背面。
生 18:我说 3 号,和 2 号正好相反,能看到房子的正面。
师:说得真不错。我们刚刚一直在为所给照片选择正确的拍摄地点的编号,如果没有编号,你能根据画面特征找到拍摄地点吗?我们看这样两幅照片。
学生汇报。
师:刚才静止的画面和不同的拍摄点位,你都能够很好的根据画面中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找到照片中的样子,但在我们生活中不仅仅只有这种静止的画面,有时随着我们拍摄位置的移动画面也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接下来我们就来乘坐小船游览一番。在小船行进的过程中,你能看到哪些景物?请你想象一下行进中的游船沿途看到的图片顺序是什么样的?
生 19:是 bcda 的顺序。在 b 位置时小塔在电视塔和高楼之间,在 c 看时,电视塔就到了小塔和高楼之间,并且离小塔近一些,到了 d 的位置电视塔离小塔越来越远,离高楼越来越近,最后到了 a 的位置高楼挡住了电视塔的一部分。
师:说得好不好?在移动着观察物体时,画面中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也正是依靠这种位置关系的变化才帮助我们排出正确的顺序。
师:这节课我们经历了从看图确定拍摄的位置,到在行进中感受物体间的位置变化,体会到观察点不同,看到画面中物体的摆放位置是不同的,物体与物体之间的距离也在发生着变化,这节课你学会了怎样分辨物体间的变化,积累怎样的观察经验?你如何评价自己这节课的表现?你最欣赏哪位同学的表现?
师:宋代文学家苏轼在《题西林壁》诗中这样描写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说明了一个道理: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出结论也不同。我们要学会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事物。
天津市河西区上海道小学陈洁(四下)
《天安门广场》(五稿)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观察物体》第二课时《天安门广场》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 “图形与几何” 领域中有关 “图形与位置” 的知识。本套教科书关于这部分知识分两个阶段教学:第一学段是实物观察,主要是观察与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及观察两个物体的简单关系,是本节教学的基础和有力支撑;第二学段分为两条线索,一个是观察由几个正方体搭成的物体;二是感受观察的范围,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而变化,了解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单元第一课时《节日礼物》是通过观察 “节日礼物”,初步体会了从高低、远近看同一景物,看到的范围、大小不一样,本节《天安门广场》,是在大场景下感受观察的范围,随着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了解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教材呈现了天安门广场的一组照片,让学生根据照片中建筑物的位置关系,确定照片的拍摄位置,体会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好这部分内容能为五年级进一步学习从一个方向观察由五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
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中,学生不再是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物体了,而是上升到从不同位置观察一组物体(即一个物体群),而且是透过二维画面解决三维空间的问题,这对于学生来说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学生要学会利用物与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来做出判断,这就需要他们认真观察画面特征及每一个细节,并根据所观察的画面充分发挥想象,迅速在头脑中建立一个空间模型,模拟拍摄者的位置来做出判断,由此增强他们的想象能力。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比较一些照片,能够识别和判断拍摄地点与照片的对应关系;通过观察连续拍摄到的一组照片,能够判断照片拍摄的前后顺序。
2. 通过观察、想象、判断与推理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根据画面的变化想象位置的变化。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透过二维的画面解决三维的问题。
教学准备:ppt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有谁去过天安门广场?谁能说说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天安门广场的印象。)
师:老师这里有几张天安门广场的照片,看看你都认识哪些建筑物。
(教师出示照片。)
天安门城楼位于我们首都北京中心的天安门广场北端,面临长安街。对面就是天安门广场,正对天安门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左面是人民大会堂、右面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天安门广场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我们今天就来美丽的天安门广场上《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上课开始由课题引入,为学生展示美丽的天安门广场上的雄伟建筑物,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和民族自豪感,同时让学生大致了解广场上的各建筑物的布局,为后面观察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的位置奠定基础。)
本帖最后由 洁子 于 2014-4-27 00:34 编辑
二、建立空间观念。
(一)从静态照片中感知位置关系。
活动一:观察天安门广场图片确定拍摄位置。
1. 引出情境。
(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教材 58 页第一幅图。)
师:接下来,我们把镜头定格在这里,认识吗?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在图中标号的四个位置分别拍摄了四张照片,为了观察方便,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的 58 页,认真想一想每张照片分别是从哪个位置拍摄的,把拍摄位置的编号填在照片下面的括号里。
2. 小组交流。
讨论:
(1)如何根据照片中建筑物的位置确定①和④位置拍摄的照片;
(2)②③两位置拍摄的画面有何区别,想办法验证一下你们的判断是否正确。
3. 全班分析。
师:我们先来找找在①和④拍摄的照片在哪里,说说你的理由。
师:②和③的照片是哪张?比较②和③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如何确定②③位置拍摄的照片?你想如何验证你的想法?
(学生借助手中或教室中的实物自己想办法来验证。)
师:我们一起按照位置②③①④的顺序把四幅图连起来看一看,和你小组的同学一起说说纪念堂和纪念碑的位置关系是如何变化的。
师:通过我们刚才一系列的观察不难看出,确定观察者、拍摄者所在位置,就要观察画面特征,特别是物与物之间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 学生由观察现实空间过渡到了观察画面,不仅要以生活经验为基础,还必须依靠空间想像,透视二维的画面解决三维空间的问题。同时有了前面拍摄活动做基础,学生只观察图片来判断就不是很困难了。学生遇到困难,激励学生自己想办法来解决,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
活动二:找一找。
1. 根据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确定位置。
(教师出示拍摄两个学生不同角度的照片,学生来判断。)
师:有了刚才经验的积累,你能对两张照片的位置迅速做出判断吗?
学生快速做出判断。
(设计意图:根据上一环节研究 ②③位置学生所积累的经验,越接近两个物体的连线,他们之间的距离就越小,越远离他们的连线,距离会变大,也是对经验的运用。)
2. 根据三个物体的位置关系确定位置。
(1)为所拍照片选择正确拍摄位置的编号。
师: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我们能迅速做出判断了,如果变成三个,你愿意挑战一下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幅图,这幅图是在空中看到的乐乐的家,房子周围有一棵大树,一个石凳,门前有一条小路,下面的四个画面,分别是站在①②③④哪个位置拍摄的?学生独立思考并汇报。
(2)根据所给照片选择正确的拍摄地点。师:我们刚刚一直在为所给照片选择正确的拍摄地点的编号,如果没有编号,你能根据画面特征找到拍摄地点吗?我们看这样两幅照片。学生思考并汇报。
(设计意图:利用刚才天安门广场的情境,帮助学生积累判断经验,在这一环节则是对经验的应用。同时,练习设计层层深入,无论是从观察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上升到观察三个物体,还是从选择位置序号到独立判断拍摄位置,都是学生应用知识的提升,也为后面观察小船游览环节打下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帖最后由 洁子 于 2014-4-27 00:37 编辑
(二)从动态的画面中感知位置关系的变化。
活动一:观察小船游览图片确定位置。
师:刚才静止的画面和不同的拍摄点位,你都能够很好的根据画面中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找到照片中的样子,但在我们生活中不仅仅只有这种静止的画面,有时随着我们拍摄位置的移动画面也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接下来我们就来乘坐小船游览一番。在小船行进的过程中,你能看到哪些景物?
(师出示小船游览图。)
师:我们看到的物体中会有先有后,能不能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会先看到谁?后看到谁?
师:在小船行驶过程中,映入你眼帘的这三个建筑物摆放的顺序会随着你位置的改变也会有不同。现在有这样几幅图,它们分别是小船行驶到哪一个位置看到的呢?谁快速的说说?
(学生先独立判断,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师:可能在行驶中的小船观察物体大家会有难度,想不好也说不好,想想办法,我们用什么方式来解决?
(学生可能想到自己想一想、摆一摆。)
师:为了我们更好地掌握这种行进中的观察,我们不妨真的走一走、看一看。
( 设计意图:从观察静态画面特征确定位置到现在的观察一组连续画面,学生的认知又上升了一个层次,从前面的活动中学生获得的经验是:随着观察位置的改变,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又是如何变化的;从点位观察到现在把点连成线观察,学生 需要在脑海中充分的想象、猜测、判断。从而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活动二:看视频确定位置。
师:老师这里有这样一个视频,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教师播放视频短片,学生认真观看。)
师:你能在教室里找找老师的拍摄路线吗?画面中的三个同学的位置关系有变化吗?怎样变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时定格画面。)
师:如果老师继续往前走,你想象一下画面又会有什么变化?
师:通过刚才我们移动的视频画面我们增加了一些观察的经验,现在请你想象一下行进中的游船沿途看到的图片顺序是什么样的?(学生汇报。)
师:在移动着观察物体时,画面中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也正是依靠这种位置关系的变化才帮助我们排出正确的顺序。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连续拍摄到的一组照片,能够判断照片拍摄的前后顺序 ,这是本节课中学生的一个难点,所以当小船游览环节出现困难时,给学生一个类似的动态视频,通过对视频的观察和分析来理解前面三个建筑物的位置变化,从而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三、练习提升。
师:我们刚刚观察的题目都给出了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画面,再让大家去选择拍摄位置或排列顺序,下面老师只用语言来描述拍摄的画面内容,你能不能也同样迅速找到相应的位置呢?(图片:桔子、苹果、鸭梨)
1. 师:这是三个水果的俯视图,当你平视这三个水果时,只看到了苹果和鸭梨,你会站在几号位置?还有其他位置吗?在哪?谁能在图中画出来。
2. 当你平视时,桔子在苹果和鸭梨之间,你会站在几号位置?
3. 你也来想象一下你站在某个位置看到的画面,描述给你的同桌,互相猜一猜。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经历了从看图确定拍摄的位置,到在行进中感受物体间的位置变化,体会到观察点不同,看到画面中物体的摆放位置是不同的,物体与物体之间的距离也在发生着变化,这节课你学会了怎样分辨物体间的变化,积累怎样的观察经验?你如何评价自己这节课的表现?你最欣赏哪位同学的表现?
师:宋代文学家苏轼在《题西林壁》诗中这样描写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说明了一个道理: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出结论也不同。我们要学会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事物。
五、布置作业。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自己喜欢的物体,试着把你观察到结果记录下来,下节课我们一同交流。
认真学习了陈老师的第五稿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感觉调整后的教学设计更加合理。陈老师的第五稿教学设计更加注重让学生经历想象、猜测、判断推理的过程,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位置的变化导致的图形或物体的变化,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调整后的课前情景导入开门见山,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为后面学习新知作铺垫,然后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比较,讨论,实际操作等活动来完成对知识点的突破。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发展他们的空间能力,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究知识,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课后的练习设计既具有趣味性,也让学生利用掌握新知解决问题,让他们体会学习成功喜悦。
大良实小 吴汉林
本帖最后由 洁子 于 2014-4-30 14:23 编辑
《天安门广场》教学设计终稿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观察物体》第二课时《天安门广场》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 “图形与几何” 领域中有关 “图形与位置” 的知识。本套教科书关于这部分知识分两个阶段教学:第一学段是实物观察,主要是观察与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及观察两个物体的简单关系,是本节教学的基础和有力支撑;第二学段分为两条线索,一个是观察由几个正方体搭成的物体;二是感受观察的范围,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而变化,了解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单元第一课时《节日礼物》是通过观察 “节日礼物”,初步体会了从高低、远近看同一景物,看到的范围、大小不一样,本节《天安门广场》,是在大场景下感受观察的范围,随着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了解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教材呈现了天安门广场的一组照片,让学生根据照片中建筑物的位置关系,确定照片的拍摄位置,体会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好这部分内容能为五年级进一步学习从一个方向观察由五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
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中,学生不再是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物体了,而是上升到从不同位置观察一组物体(即一个物体群),而且是透过二维画面解决三维空间的问题,这对于学生来说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学生要学会利用物与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来做出判断,这就需要他们认真观察画面特征及每一个细节,并根据所观察的画面充分发挥想象,迅速在头脑中建立一个空间模型,模拟拍摄者的位置来做出判断,由此增强他们的想象能力。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比较一些照片,能够识别和判断拍摄地点与照片的对应关系;通过观察连续拍摄到的一组照片,能够判断照片拍摄的前后顺序。
2. 通过观察、想象、判断与推理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根据画面的变化想象位置的变化。
教学难点:让学生透过二维的画面解决三维的问题。
教学准备:ppt 课件、摄像头。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有谁去过天安门广场?谁能说说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天安门广场的印象。)
师:天安门广场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我们今天就来美丽的天安门广场上《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上课开始由课题引入,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本帖最后由 洁子 于 2014-4-30 14:24 编辑
二、建立空间观念。
(一)从静态照片中感知位置关系。
活动一:观察天安门广场图片确定拍摄位置。
1. 创设情境,引导观察。
师:有一位摄影爱好者在天安门广场上拍摄了这样 4 张照片,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照片中的主角是谁啊?你认识吗? (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
(教师课件出示照片。)
师:认真观察这四张照片,想象一下它们分别是在建筑物的哪个方向拍摄的?
(学生能根据照片建筑物的特征初步判断分别左面、正面和右面三个方向拍摄的。)
师:静静地观察下面两张照片,它们同样是在建筑物的左面拍摄的,可是却有不同,你发现它们的不同点在哪里吗?
预设:
学生分析:它们俩的距离变大了。
师:相同的两个建筑物,拍摄位置发生变化了,画面的样子也会有所不同。你认为这两张照片的拍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分析拍摄这两张照片时的位置可能会发生的变化。)
师:这是两个建筑物正前方的图片,其实这 4 张照片分别是从这四个位置上拍摄的,你现在能不能迅速找到它们的位置?
(设计意图:由于是四张照片,观察的信息量会比较多,虽然主建筑物相同,但是由于拍摄角度不同,画面的样子也会各有不同,所以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去观察。先观察左中右这样的大方向,再观察相同方向时物体位置关系的变化,然后利用这种观察层次学生很容易从易到难去判断拍摄位置,同时培养学生有序观察的好习惯。)
2.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自己的选择。)
师:哪个是你最快解决的?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汇报。)
师:如何确定②③位置拍摄的照片?
(学生汇报。)
师:和你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如何验证你的想法?
(学生借助手中或教室中的实物自己想办法来验证。)
(设计意图:确定 2 和 3 的位置时,学生只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象,但不是所有学生都能理解和听懂这种想象,所以鼓励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想法,让大家都明白和认同,以此激发学生动脑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 实际操作,模拟验证。
师:哪个小组能给大家演示一下你们的验证方法?
(小组演示。)
师:用实物模拟可真是一个好方法。下面我们就一起实际操作一下吧。
(教师利用教具代替两个建筑物,电脑链接摄像设备并变换角度进行摄录;学生观看大屏幕中摄像头的拍摄过程,并描述摄像头的位置变化与画面中物体的位置关系的变化。)
(设计意图:验证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实地观察或让学生真的走起来观察类似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但是真的让 40 个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动起来是有局限性的,所以采用即时摄录的方法,所有学生观察了相同的位置关系的变化过程,好像真的到了天安门广场一样,丰富了学生的观察经验。)
4. 空间想象,描述变化。
师:我们一起按照②③①④的顺序把四幅图连起来看一看,如果你是导游,如何按顺序给我们讲讲纪念堂和纪念碑的位置关系是如何变化的。
师:通过我们刚才一系列的观察不难看出,确定观察者、拍摄者所在位置,就要观察画面特征,特别是物与物之间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有了刚才的观察经验,鼓励学生透视二维的画面解决三维空间的问题,根据对四张照片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变化的连续想象,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活动二:找一找。
1. 根据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确定位置。
(教师出示拍摄两个学生不同角度的照片,学生来判断。)
师:有了刚才经验的积累,你能对两张照片的位置迅速做出判断吗?
学生快速做出判断。
2. 根据三个物体的位置关系确定位置。
(1)为所拍照片选择正确拍摄位置的编号。
师: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我们能迅速做出判断了,下面变成三个,我们一起来挑战一下吧。
师:现在画面里的几个物体你看得出来是什么吗?你能看得出是从那拍摄的吗?(空中)
师:现在请你好好看看这幅图,那个位置是从房子的正面拍摄的?哪个位置是从房子的背面拍摄的?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师:1 号位置和 4 号位置拍出来的画面又有什么不同呢?
师:从空中的俯视图你能想象出来你平视它时看到的样子,现在给你这四幅图,你是不是可以把刚才的想象找到现实的样子,对号入座一下吧。
学生独立思考并汇报。
(设计意图:利用刚才天安门广场的情境,帮助学生积累判断经验,在这一环节则是对经验的应用。同时,练习设计层层深入,无论是从观察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上升到观察三个物体,还是从选择位置序号到独立想象拍摄画面,都是学生应用知识的提升,也为后面观察小船游览环节打下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从动态的画面中感知位置关系的变化。
(师出示小船游览图。)
师:小船顺着河道往前行进,我们把自己想象成小船上的一位乘客,在小船行驶过程中,映入你眼帘的这三个建筑物摆放的顺序会随着你位置的改变也会有不同。现在有这样几幅图,它们分别是小船行驶到不同位置所拍摄的照片。认真观察,此时小船拍摄到的照片应该是哪一幅?
(学生先独立判断,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师:在小船行进的过程中又分别拍摄到了另外 3 张不同的照片,你能找找分别是从哪拍摄到的吗?
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从观察静态画面特征确定位置到现在的观察一组连续画面,学生的认知又上升了一个层次,从前面的活动中学生获得的经验是:随着观察位置的改变,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又是如何变化的;从点位观察到现在把点连成线观察,学生需要在脑海中充分的想象、猜测、判断。从而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第一,教师要读懂教材编排用意,尊重教材编排顺序,吃透教材。在前三稿的教学设计中,我都没有把教材 59 页小房子的内容放到教学设计中,因为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单纯的认为这节课的两个重点就在 “天安门广场” 和 “游船” 的环节,即使有练习也要针对两个环节中的难点去设计,而这个练习安排在 “天安门广场” 后面对 2 和 3 号位置的区分没有太大的针对性,所以就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取舍,但是后来通过和老师们研讨以及自己领悟教材用意,发现其实 “小房子” 的这个练习在本课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观察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上升到观察三个物体,再接着在动态中感知三个物体的位置变化。有了这个练习做衔接,才能让本节课整体感更强。同时,这个内容对有些学生来说也是难点,因为所给图片是一个俯视图,需要学生先要把这个俯视图想象平视它时的样子,才能继续想象在各个拍摄位置拍摄的画面的样子,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的能力。在与老师们的交流和试教中领悟教材设计内容的顺序,理解意图,从而更好的使用教材。所以教师应该多想想、多听听、多问问,一定要充分的挖掘教材、理解教材,才能真正的读懂教材,才会尊重教材,并创造性得使用教材,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更贴近学生,更加高效。
第二,读懂课堂,才能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在我的第一稿和第二稿的教学设计中,都是将 “天安门广场” 这个教学情境作为练习出现,我在想,不是所有学生都去过天安门广场,对图片内容不是很熟悉,所以我不想用 “天安门广场” 来创设情境;同时在这个情境中需要学生判断的四个拍摄位置中,辨析②③位置更是学生的难点,所以为了帮助学生能突破难点,我特意在前面设计了一个拍摄活动,通过观察实物,分析兵马俑之间的位置关系,能够为 “天安门广场” 环节积累经验。但是《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 而且通过和老师研讨,我发现自己单纯的想通过为学生搭设阶梯去突破难点,却忽略了学生应有的学习过程。史宁中教授指出:“创新能力依赖于三个方面:知识的掌握,思维的训练,经验的积累,三个方面同等重要。世界有很多东西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亲身经历,比如智慧。智慧并不完全依赖知识的多少,而依赖知识的运用,依赖经验,你只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磨练,自己去感悟、去积累、去反思。” 所以我将教师逐步引导设计教学活动,扫除学生观察角度的变化看到的物体的位置关系不同的设计,改变成在活动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自主的经验积累的过程。所以应该让学生经历一个 “观察、想象、猜测、推理、验证” 的过程。于是,我将我的第二稿教学设计又做了修改。将 “天安门广场” 的情境作为问题为学生呈现,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认真观察图片信息,想象和猜测拍摄位置,和小组同学合作推理正确的拍摄位置,最后通过学生摆一摆来验证自己的推理是否正确。通过本次大赛,我也更深地体会到教师作为 “引领者、合作者、组织者” 的真正含义。教学不是教师为学生扫清障碍,而是引导学生想出自己的方法,经历自己的实践解决自己的问题,体验学习的过程。
第三,读懂学生,才能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根据教材内容,无论是确定照片的拍摄位置还是判断照片拍摄的先后顺序,学生不再是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物体了,而是上升到从不同位置观察一组物体(即一个物体群),而且是透过二维画面解决三维空间的问题,这对于学生来说增加了不小的难度,本节课学生的知识生长点是利用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判断,这就需要他们认真观察画面特征及每一个细节,并根据所观察的画面充分发挥想象,迅速在头脑中建立一个空间模型,模拟拍摄者的位置来做出判断,由此增强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水平不同,生活经验的积累也有不同,所以对本节课的接受程度也会不同。这就需要教师把看似简单的教材内容分清层次,逐层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想象。通过和老师们研讨,我针对每一环节进行了如下的分层:
[洁子发表于2014-3-1821:2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20768&ptid=3392)
四下《天安门广场》的电子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 “空间与图形” 的知识,是在一年级从两个方向观察物体和二、三年级从三个方向观察物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学生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做好了有力的知识支撑。前一节课中,学生通过观察《节日礼物》,体会了从高低、远近看同一景物,看到的范围、大小不一样,今天这节课,教材呈现了天安门广场的一组照片,让学生根据照片中建筑物的位置关系,确定照片的拍摄位置,体会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好这部分内容能为五年级进一步学习从一个方向观察由五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