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探索、发现数学的乐趣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主题样式选择
默认主题样式 ✅
知乎主题样式 
金水杨佳佳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展示大赛-2019

【2013】河南省金水基地工一小 杨佳佳 二上 《分物游戏》

  •  
  •  
    金水杨佳佳 · 11年前 · 47841 次点击 
    这是一个创建于 4103 天前的主题,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本帖最后由 金水杨佳佳 于 2013-10-15 21:00 编辑


    :)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 您辛苦了,我是来自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工人第一新村小学的杨佳佳,我选择的参赛课题是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分物游戏》。



    教学录像的网址



    上传教学录像的教学设计


    教学录像的课堂实录


    我的网络研讨综述 悦读悦研悦思


    教学设计第六稿 终稿




    47841 次点击  ∙  0 人收藏  
      Tweet Weibo 忽略主题 
    1060 条回复   2014-04-01 17:20:22 +08:00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金水杨佳佳 于 2013-9-11 22:53 编辑


                  目录 [教学设计第一稿在2页11楼~14楼](http://bbs.xsj21.com/thread-1928-2-1.html)

    第一次试讲后的感受在第5页41楼~44

    第一次试讲的课堂实录在第6页53楼~57楼

    三版教材和四版教材此课的对比在7页的62楼~8页的71楼

    王春霞
    王春霞11年前

    怎么没见内容啊?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金水杨佳佳 于 2013-10-15 20:59 编辑


    教学设计第五稿:

    教学录像的网址

    上传教学录像的教学设计


    教学录像的课堂实录


    针对大家的聚焦的几个问题,分类进行了梳理。

    聚焦问题的梳理

    教学设计第一稿~第五稿的变化


    由于初次梳理方式非常的不合适,于是我又重新进行了梳理。

    再次梳理


    我的网络研讨综述 悦读悦研悦思


    教学设计第六稿 终稿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

    写在前面的话

    参加新世纪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活动大赛。此时的我,心情很复杂。

    首先是感谢,感谢北师大数学工作室搭建的这个网络教研平台给了我这个一线教师一个成长学习的空间,我会非常珍惜这次机会。

    其次是忐忑,忐忑不安于自己数学底蕴的还不够深厚。但我会通过这个平台,与大家探讨、交流,共享智慧,在大家的帮助下,尽快的成长。

    最后是挑战,我选择的是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分物游戏》,这是第四版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我会全身心的投入备课,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复杂的心情用文字是描述不全的,惟有用全身心的投入去做最好的自己。经历就是幸福,只要有这个过程,不论结果如何,我都是真的成长了。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金水杨佳佳 于 2013-9-1 21:13 编辑


    1197

    图片:

    59.jpg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是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一课时,该单元共安排了三次从简单到复杂的分物活动,重视操作对学生理解概念的支持作用。每一次的分物活动重点不同。第一次 “分物游戏” 让学生通过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积累平均分物的活动经验;第二次 “分苹果”,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平均分物的不同分法及最后结果的特点;第三次 “分糖果” 则是让学生体验把大数目物体平均分的过程与策略的多样性。通过三次平均分的活动,实现学生对 “平均分” 意义的理解,为后面正式学习除法的意义做好铺垫。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 第一稿

    分物游戏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 58-59 页 “分物游戏”。

    教材分析:

    “除法的初步认识” 在小学低年级计算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除法是比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其含义是建立在 “平均分” 基础上的。要突破这个难点,关键是理解 “平均分” 的具体含义。教材安排了三次从简单到复杂的分物活动,而本节课是第一次分物 —— 分物游戏,通过对小数目实物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积累平均分的活动经验,为后面学习除法打好基础。

    学习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

    2、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会画图或用语言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学习重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学习难点:

    会用图示或语言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

    过程预设:

    一、情境创设、激趣导入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瓜果蔬菜都是大丰收,小动物们要举行一次森林聚会,机灵狗想请咱们班的同学去帮忙,你们愿意吗?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活动一:分桃子

    你们看谁来了?(小猴子)我们为他们准备了好吃的桃子,现在有 4 个桃子要分给 2 只小猴子,都可以怎么分?请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分一分。

    学生活动,汇报结果。

    结果预设:1、左边的猴子分 1 个,右边的猴子分 3 个;2、每只猴子分 2 个;3、左边的猴子分 3 个,右边的猴子分 1 个。

    讨论:你认为哪种分法最好?为什么?

    活动二、分萝卜

    小兔子们也蹦蹦跳跳的来了,它们最喜欢吃的胡萝卜,每只小兔分到的萝卜一样多,你们能帮它们分一分吗?

    你是怎么分的?分几次分完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借助学具分一分,汇报结果。

    观察几个同学分的情况,哪里不同?哪里相同?(分的过程不同,但是每只小兔分到的个数是相同的。)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

    活动三:画一画

    你能想办法把你刚才分的过程用画一画的方式记录下来。

    学生尝试画图,并展示学生作品,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表示的意思。

    小结:我们刚才给小猴子分了桃子,给小兔子分了胡萝卜,它们都很满意,因为它们分得都一样多,这种分法在数学中我们把它叫做 —— 平均分。(板书课题:平均分)

    活动四:分骨头

    (出示骨头图片),请你数一数有多少根骨头?现在要把这些骨头平均分给 3 只小狗,讨论:平均分给 3 只小狗是什么意思?

    请你用画一画方式表示你分的过程。

    展示学生作品,并解释画的过程。

    出示课本 58 页最下面的第 3 种画法,你能看懂这种表示方法吗?用课件展示第 3 种画法所表示的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你能用这种画法表示给小兔子分萝卜的过程和结果吗?学生动手画一画。

    小结:刚才我们用平均分的方法给小动物们分了好吃的,虽然每次分的过程不同,但是分的结果都是一样多的。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

    三、课堂练习

    1、完成 59 页练一练的 1-4 题。

    2、拓展练习。

    数一数这里有多少个橘子,你能把这些橘子平均分吗?你有多少种分法,请用圆片代替橘子分一分,看谁的分法多。

    思考:这些分法有什么地方是不同的,什么地方是相同的?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初步想法,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恳请各位专家、老师指导。

    金水张文艳
    金水张文艳11年前

    在这节课中,杨老师依据低年级学生具体感知的特点,抓住孩子最喜欢小动物的心理,巧妙创设情境,能够迅速激发学生兴趣,以便能更快融入课堂;新授中,第一部分杨老师先让孩子当小裁判,看一看这几种方法是否分的合理,并说明原因,让学生自己说出该如何分才最合理,从而顺利引出第二部分平均分,即分的同样多,一样多;最后课堂总结,杨老师是让孩子谈谈自己的收获,也是一个总结再理解的过程,此处设计可以更加细化,比如以评价树的方式呈现,树上的果实分别写上不同层级的评价语言,让孩子找到合适自己的评价语,因为二年级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较弱,另外这样的形式也比较吸引学生,这是我的一些薄见,请多指正!

    程江燕
    程江燕11年前

    新一轮的网络研讨大赛又一次拉开序幕,很高兴能再一次在这个平台上与各位专家、老师一起跟帖学习。

    刚刚看了杨佳佳老师的初稿教学设计觉得杨老师是个很有心的人,不仅写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还写出了这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正如杨老师所说的,该单元共安排了三次从简单到复杂的分物活动,本课是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一课时, 每一次的分物活动重点不同。所以也希望杨老师能提供本单元另两节课的电子教材,方便参考学习。

    另外,学习了杨老师的教学设计,觉得杨老师的设计内容生动,非常符合二年级孩子的特点,并且三次操作活动层次很鲜明,注重学生平均分的活动经验的积累。只是觉得杨老师的设计还不够具体,每次活动具体是如何操作的?(是独立完成?还是同桌合作?)并没有明确的说明。教学设计中在活动二 “分萝卜” 中提到 “观察几个同学分的情况,哪里不同?哪里相同?”,具体怎样观察?是让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再观察吗?也没有说得很清楚。希望能杨老师再写的更具体一些。

    在此预祝杨佳佳老师能在此次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

    :)

    弋光辉
    弋光辉11年前

    杨老师的设计很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通过动手活动(分一分、画一画)帮助孩子理解平均分。

    很有才~_~
    很有才~_~11年前

    内容可以在具体些,感觉活动是不是可以多样化,从不同的测量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了解什么是平均分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很有才~_~发表于2013-9-617:3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381&ptid=1928)
    
    内容可以在具体些,感觉活动是不是可以多样化,从不同的测量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了解什么是平均分 ...

    感谢 “很有才~_~ ” 老师的关注,设计的三个活动都是按照课本呈现的内容来设计的,因为还没有试讲,还不太了解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我会尽快试讲,根据学生程度再设计活动。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张文艳发表于2013-9-610:2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298&ptid=1928)
    
    在这节课中,杨老师依据低年级学生具体感知的特点,抓住孩子最喜欢小动物的心理,巧妙创设情境,能够迅速激 ...

    感谢 “金水张文艳” 老师的建议,在最后评价时用 “小树” 的呈现方式,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语很有创意,而且我相信学生也会非常感兴趣的,在以后的试讲时可以尝试,看看效果怎么样。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程江燕发表于2013-9-611:1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333&ptid=1928)
    
    新一轮的网络研讨大赛又一次拉开序幕,很高兴能再一次在这个平台上与各位专家、老师一起跟帖学习。
    
    刚刚看 ...

    :) 感谢 “程江燕” 老师的关注和建议,确实在具体的分的过程写的不是很具体,因为我还没有考虑成熟 3 次分的过程到底如何操作,如果 3 次都是个人活动,感觉比较单一,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如果采取合作来分物品,每人分的方法不同,又势必会影响小组合作的时间。

    希望各位老师对此也来谈谈大家的看法,觉得 3 次分的过程如何来操作?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程江燕发表于2013-9-611:1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333&ptid=1928)
    
    新一轮的网络研讨大赛又一次拉开序幕,很高兴能再一次在这个平台上与各位专家、老师一起跟帖学习。
    
    刚刚看 ...

    :)

    程老师建议把后两节的分物电子课本也上传,我觉得这个建议非常好,稍后我会把后两节的内容也上传,方便大家把握教材。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程江燕发表于2013-9-611:1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333&ptid=1928)
    
    新一轮的网络研讨大赛又一次拉开序幕,很高兴能再一次在这个平台上与各位专家、老师一起跟帖学习。
    
    刚刚看 ...

    这是第二节课 “分苹果”,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平均分物的不同分法及最后结果的特点。



    图片:

    60.jpg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程江燕发表于2013-9-611:1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333&ptid=1928)
    
    新一轮的网络研讨大赛又一次拉开序幕,很高兴能再一次在这个平台上与各位专家、老师一起跟帖学习。
    
    刚刚看 ...

    :) 第二课的练习

    图片:

    61.jpg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程江燕发表于2013-9-611:1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333&ptid=1928)
    
    新一轮的网络研讨大赛又一次拉开序幕,很高兴能再一次在这个平台上与各位专家、老师一起跟帖学习。
    
    刚刚看 ...

    :) 这是第三节 “分糖果” 则是让学生体验把大数目物体平均分的过程与策略的多样性。

    图片:

    62.jpg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程江燕发表于2013-9-611:1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333&ptid=1928)
    
    新一轮的网络研讨大赛又一次拉开序幕,很高兴能再一次在这个平台上与各位专家、老师一起跟帖学习。
    
    刚刚看 ...

    :) 第三节的练习

    图片:

    63.jpg

    金水赵南
    金水赵南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金水赵南 于 2013-9-8 20:16 编辑


       本节课通过三次分物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使他们逐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这三次分物活动该如何操作,杨老师暂时没有给出详细的设计。我认为杨老师在这里有困惑的话,不妨采取前测的形式,可以找几个学生来实际操作一下,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来选择活动形式。
    金水李国建
    金水李国建11年前

    十分努力地回忆起来了用户名和密码,:L,杨老师加油!

    看了杨老师的教学设计,可谓是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抓住学生的兴趣进行教学活动。

    在活动二分萝卜的环节中,有这样一个问题 “分几次分完的?” 不知道杨老师这个问题想得到学生什么样的回答?这个问题的指向是否明确呢?

    金水赵南
    金水赵南11年前
    [金水李国建发表于2013-9-812:5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525&ptid=1928)
    
    十分努力地回忆起来了用户名和密码,,杨老师加油!
    
    看了杨老师的教学设计,可谓是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 ...

      第二次分物活动,萝卜的数量是 12 根,比第一次桃子的数量多,学生可能会出现 1 根 1 根地分或 2 根 2 根地分等情况,所以杨老师提出了 “分几次分完的?” 那么 1 根 1 根地分要分 4 次,2 根 2 根地分要分 2 次…… 应该是在帮助学生积累平均分物活动经验的同时,也在优化分物的方法,提升分物策略方面的经验,为下面的活动三做铺垫。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赵南发表于2013-9-811:1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519&ptid=1928)
    
    本节课通过三次分物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使他们逐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这三次分物活动 ...

    :)

    感谢赵南老师的建议,可以尝试前测的形式,让孩子自己试着分一分或合作来分一分,看看孩子的情况再对活动要求进行完善。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赵南发表于2013-9-820:2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555&ptid=1928)
    
    第二次分物活动,萝卜的数量是 12 根,比第一次桃子的数量多,学生可能会出现 1 根 1 根地分或 2 根 2 根地分 ...

    :)

    赵南老师对此部分的意图理解的很到位,第二次 “分萝卜” 活动在数量上比第一次 “分桃子” 要多,1 根 1 根的分可能比较麻烦,也许学生会想到更简便的方法,一次分多根的情况。这种分法不仅为活动三做铺垫,甚至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分糖果》(体验把大数目物体平均分的过程与策略的多样性)做准备。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赵南发表于2013-9-820:2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555&ptid=1928)
    
    第二次分物活动,萝卜的数量是 12 根,比第一次桃子的数量多,学生可能会出现 1 根 1 根地分或 2 根 2 根地分 ...

    :)

    赵南老师对此部分的意图理解的很到位,第二次 “分萝卜” 活动在数量上比第一次 “分桃子” 要多,1 根 1 根的分可能比较麻烦,也许学生会想到更简便的方法,一次分多根的情况。这种分法不仅为活动三做铺垫,甚至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分糖果》(体验把大数目物体平均分的过程与策略的多样性)做准备。

    金水王珏
    金水王珏11年前

    看了杨老师的设计初稿,有以下几个问题想与你交流:

    教材分析后是否需要进行学情分析,也就是分析学习者的特征;

    设计中的每个环节是否需要写出相应的设计意图,以便阅读者更清晰;

    如果您进行了试讲,是否有必要将教学时实录整理出来,以便大家更深入了解你的课堂,毕竟能听到你现场课的老师还是少数;

    杨老师在第 7 楼 “写在前面的话” 中指出 “《分物游戏》一课是第四版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 关于此,我个人感觉这节课并非第四版新增内容,而是在前版基础上有所改进的一课,建议杨老师可以对比新旧两版教材中的这节课,尤其是重点思考四版较之三版修改的地方,以便更深入地读懂最新版教材。

    个人建议,如有不当,请杨老师见谅,杨老师加油!

    Phoebe
    Phoebe11年前

    杨老师您好!在此先表示对您的支持!本节课的设计很完整并且能够巧妙的把知识融入到有趣的情境中,符合低年级孩子的特点,分一分的三个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孩子们有充足的时间去由浅入深地探究新知。可能是初稿,有一些地方还需要细化,比如第二次分萝卜的时候孩子们是怎么分的?1 根 1 根的分还是 2 根 2 根的分?几次分完了?让孩子充分经历分的过程,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这只是我的一些看法,祝杨老师一切顺利!

    金水赵南
    金水赵南11年前
    [金水王珏发表于2013-9-912:5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635&ptid=1928)
    
    看了杨老师的设计初稿,有以下几个问题想与你交流:
    
    教材分析后是否需要进行学情分析,也就是分析学习者的 ...

      非常赞同王珏老师提出的对比新旧两版教材中的这节课。由于没有教过低年级,昨天在回帖时看到杨老师发的第四版电子教材时也在想,第三版教材的这节课会是怎样编排的呢?今天翻看了一下,确实感觉到第四版教材的优越性,如:分物活动更有层次性,增加了让学生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分物的过程和结果等。这样的对比分析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读懂教材。期待杨老师更深入的分析!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王珏发表于2013-9-912:5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635&ptid=1928)
    
    看了杨老师的设计初稿,有以下几个问题想与你交流:
    
    教材分析后是否需要进行学情分析,也就是分析学习者的 ...

    王珏老师的问题非常有针对性,王老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教材分析后是否要进行学情分析,我认为也是有必要的,但是在设计初稿时,确实对孩子的情况不是很了解,不知道孩子的问题会出在哪?赵南老师提出可以给孩子进行前测,这也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策略。

    今天在学校进行了第一次的试讲,通过试讲也了解到孩子的一些基础和出现的问题。在第二稿中会增加学情分析的。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王珏发表于2013-9-912:5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635&ptid=1928)
    
    看了杨老师的设计初稿,有以下几个问题想与你交流:
    
    教材分析后是否需要进行学情分析,也就是分析学习者的 ...

    针对王珏老师提出的第 2、3 个问题,我认为也非常好,今天已经进行试讲了,我会尽快整理出课堂实录。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王珏发表于2013-9-912:5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635&ptid=1928)
    
    看了杨老师的设计初稿,有以下几个问题想与你交流:
    
    教材分析后是否需要进行学情分析,也就是分析学习者的 ...

    非常赞同王珏老师提出的,将第三版教材和第四版教材进行对比。这样能够更加深入的读懂教材。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Phoebe发表于2013-9-915:1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650&ptid=1928)
    
    杨老师您好!在此先表示对您的支持!本节课的设计很完整并且能够巧妙的把知识融入到有趣的情境中,符合低年 ...

    感谢 Phoebe 老师的支持,教学设计的第一稿确实比较简单,有许多细节之处没有写的很详细,稍后我会把课堂实录整理出来,这样大家看的会更清楚些。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今天进行了第一次的试讲,上完课整体的感受就是 —— 乱七八糟。看似非常简单的 3 个分物活动,但却问题百出。先来谈谈上完课的感受吧。

    在活动一 “分桃子” 环节,我课件出示 2 只猴子和 4 个桃子的情境图,提问: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可以怎样分?

    学生只出现了一种分法,每只猴子分到 2 个桃子。我的意图是让孩子对比每个猴子分到的一样多和每只猴子分到的不一样多,从而感受合理的分法 —— 平均分。但是不管我怎样引导、怎样追问,孩子还是只出现了一种方法,每个猴子分到 2 个桃子。在此环节浪费了许多的时间。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活动二:分萝卜。此环节我认为是这次试讲比较成功的地方,在给兔子分萝卜时,在孩子摆学具过程中,发现孩子的方法还是比较多样的,但是没有体现出每次是怎么分的?分了几次?在汇报时,我和一名同学边摆学具,边说每次是怎么分的,有了这样的经验,在我的引导下,又有好几个同学想到了不同的分的过程,最后出现了很多方法:1 根 1 根分的,分了 4 次;2 根 2 根分,分了 2 次;先给每只兔子分 3 根,再给每只分 1 根,共分了 2 次;每次每只兔子分 4 根,1 次分完。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活动三:画一画。此环节也比较失败。我原本的设计是在活动二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老师不做示范,直接让孩子用画图的形式来表示刚才分萝卜的过程。我本来的意图是,不做示范,看看孩子能用什么方法来表达,如果我一开始就做示范,我怕限定孩子的思维。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道要画什么,有几个勉强画出来的也是参考附近同学的。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活动四:分骨头。在出示课本 58 页最下面,“下面的记录方法你看得懂吗?” 前两种记录方法比较简单,学生也都理解了。第 3 种记录方法,比较复杂,教参指出此种方法是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的,所以在课件演示过此种记录方法后,我让学生用这种画法,来表示小兔子分萝卜。从学生的情况来看,检查的 18 个学生中,掌握此种方法并画对的学生有 9 人,剩下的有 8 个人画的不对,有 1 人什么都没画。

    Phoebe
    Phoebe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9-921:3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730&ptid=1928)
    
    今天进行了第一次的试讲,上完课整体的感受就是 —— 乱七八糟。看似非常简单的 3 个分物活动,但却问题百出。 ...

    金水张建芳:我认为可以改变一下问法,“可以怎么分?” 容易固定孩子的思维,试着问孩子 “你想怎么分?”

    金水保睿
    金水保睿11年前
         今天听了杨老师《分物游戏》一课。在猴子分桃子这一环节,教材编写的意图是:学生可能会出现一个猴子分 3 个,一个猴子分 1 个;一个猴子分 4 个,另一个猴子没有桃子,每个猴子分 2 个桃子等多种分配的方法。通过对比,引出平均分的概念。而在课堂上经过思考只呈现了一种分法:每个猴子分两个桃子。这时教师试图引导学生说出其他方法,但接下来的两个学生的答案还是同样的。教师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引导,学生才说出其他几种方法。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不知道是教师的提问让学生没听明白,还是第一个学生的回答限制了其他学生的思维。我们往往会为了我们想要的答案而在某个环节浪费了时间,而且收到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希望大家在这里一起讨论一下,针对本节课这一环节出现的问题应该怎样处理?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Phoebe发表于2013-9-1011:1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776&ptid=1928)
    
    金水张建芳:我认为可以改变一下问法,“可以怎么分?” 容易固定孩子的思维,试着问孩子 “你想怎么分?” ...

    可能是问法有问题,我也一直在斟酌到底该如何提问,还是改变一下教学设计,让机灵狗给小猴子分桃子,分的不一样多,小猴子很生气,提问还有别的分法吗?从而让孩子初步体验 “平均分”。我想在二稿尝试这样的设计,不知道会收到什么样的效果?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保睿发表于2013-9-1014:3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789&ptid=1928)
    
    今天听了杨老师《分物游戏》一课。在猴子分桃子这一环节,教材编写的意图是:学生可能会出现一个 ...

    这个环节也是我一直很困惑的地方,我想可能是因为孩子的年龄特点,往往选择的都是公平的分法,在前面 “金水赵南” 老师提议可以给学生做做前测,我想这也是了解孩子想法的很好的途径,所以在下次试讲前,我想先做前测,看看孩子的情况,再对此环节进行设计。

    程江燕
    程江燕11年前

    我认为学生之所以只出现将 4 个桃子平均分给 2 个猴子的情况,是因为其实学生在学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平均分的意识,他主观认为只有平均才公平,所以没有了其它的结果。所以我认为是不是可以把情境稍微的变动一下,将两只猴子的图片故意设计成一只胖猴子和一只瘦猴子,这可能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皮的孩子或许会给胖猴子 3 个桃子,瘦猴子 1 个桃子也不一定呢!呵呵,自己的一点想法,仅供参考。:P

    叽咕
    叽咕11年前

    “我的意图是让孩子对比每个猴子分到的一样多和每只猴子分到的不一样多,从而感受合理的分法 —— 平均分。但是不管我怎样引导、怎样追问,孩子还是只出现了一种方法,每个猴子分到 2 个桃子。在此环节浪费了许多的时间。”


    听了杨老师的第一节课,我也感觉这个环节是最不好引导的。

    有些本末倒置的感觉,就好像学生们已经都用了平均公平的方法,老师却一定要让孩子思考不平均不公平的方法,孩子们一下懵了,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平均的方法是对的,所以就没有能回答老师提出的你还有别的分法的问题。

    个人认为,如果孩子已经说出平均的方法,首先肯定,然后不平均的方法可以由老师出示,或者以故事的形式,或者以实际情况的形式。

    既然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比较,想让学生通过比较了解 “平均” 的概念,那么学生是否能够自己回答出不平均的方法就不是重点。:)



                                                                                                                                   金水黄鸿雁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程江燕发表于2013-9-1111:0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944&ptid=1928)
    
    我认为学生之所以只出现将 4 个桃子平均分给 2 个猴子的情况,是因为其实学生在学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平均分的意识 ...

    确实,孩子 “平均分” 的意识很强,往往想到的都是公平的分法。程老师的建议很好,把猴子设计成胖猴子和瘦猴子,这样学生可能从吃的多少来考虑,会出现胖的多分一些,瘦的少分一些的情况。我想可以在以后的试讲中进行尝试,看看效果如何。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叽咕发表于2013-9-1111:1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945&ptid=1928)
    
    “我的意图是让孩子对比每个猴子分到的一样多和每只猴子分到的不一样多,从而感受合理的分法 —— 平均分。但 ...

    金水黄鸿雁老师提出:“个人认为,如果孩子已经说出平均的方法,首先肯定,然后不平均的方法可以由老师出示,或者以故事的形式,或者以实际情况的形式。既然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比较,想让学生通过比较了解 “平均” 的概念,那么学生是否能够自己回答出不平均的方法就不是重点。” 特别同意黄老师的这句话,我们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比较了解 “平均” 的概念,不必要为了让学生出现不平均分的情况而一再引导。在第二次试讲我决定采取故事的形式,让机灵狗给两只猴子分桃子,分的不平均,从而让学生帮助分。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第一次试讲的课堂实录:

    《分物游戏》课堂实录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 58-59 页 “分物游戏”。

    学习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

    2、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会画图或用语言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学习重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学习难点:

    会用图示或语言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趣导入

    师:秋天到了,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在秋天会有许多的瓜果蔬菜成熟,小动物们准备举行一次森林聚会,机灵狗想请我们班的同学去帮忙,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咱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次聚会上都遇到了哪些数学问题。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活动一:分桃子

    师:你们看谁来了?

    生:小猴子。

    师:我们为小猴子准备了好吃的桃子,现在有 4 个好吃的桃子和 2 只小猴子,你们能帮它们分一分吗?你有几种分法?请利用手中的学具来分,用图形代表小猴子,用小棒代表好吃的桃子,请你分一分,开始吧!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师:谁想上来分一分。

    生 1 上台给每只猴子旁边分了 2 个。

    师: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生 1:4 个桃子分给 2 个猴子,每只猴子 2 个桃子。

    师:他讲的非常清楚。除了这种分法,还有别的分法吗?看看谁还想到了不同的分法?

    生 2:把这些桃子切成两半。

    师:整个桃子还有没有别的分法?

    生 3:可以给每只猴子分一个桃子,剩下的桃子给其他的小动物分?

    师:她的想法是只分了 2 个桃子,现在有 4 个桃子,都要分给小猴子,还能怎么分?

    生 4:给一个小猴子 3 个桃子,另一个小猴子分 1 个。

    师:这也是一种分法。给大家又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左边的猴子分了 3 个桃子,右边的猴子分了 1 个桃子。还有别的分法吗?

    生 5: 把 4 个桃子都分给了左边的猴子。

    师:这种方法行不行?我们要求每个小猴子都要分到桃子。

    师:咱们来看看刚才给左边的猴子分了 3 个桃子,右边的猴子分了 1 个桃子,能不能给它们换一换,左边的猴子分 1 个桃子,右边的猴子分 3 个桃子。这也是一种分法。

    师:看这三种分法,你认为哪种分法最合理?为什么?

    生 1:两个猴子是好朋友,有 4 个桃子,给它两个,给它两个,这样两个小猴子能和好。

    师:它们每只猴子都分到 2 个桃子,你们觉得怎么样?还有谁想说?

    生 2:谁先到谁先拿桃子。先到的猴子拿 3 个,后来的猴子拿 1 个。

    师:你认为哪种分法最公平?

    生 2:那一种(每只猴子分 2 个桃子)。

    师:他也认为这种方法最公平。为什么这种方法公平?

    生 3:每只猴子都得 2 个很公平。

    师:每只猴子都得到 2 个,说明它们分到的是一样多的。(板书:一样多)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活动二:分萝卜

    师:我们给淘气的猴子分了桃子,你们看谁又来了 —— 小兔子,我们也给小兔子们准备了它们最喜欢吃的萝卜。在分之前有一个要求,谁能来说一说。

    生:就和刚才分桃子一样,这次分萝卜,必须一样多。

    师:他注意到了,必须每只小兔子分到的一样多。请你数一数一共多少个萝卜,怎样分才能使每只兔子分到的一样多?请借助你手中的学具,用图形来代表小兔子,用小棒代表萝卜,你能怎么分?在分的过程中注意你一共分了几次,分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师:谁来演示你是怎么分的?

    1:每只兔子分到 4 个萝卜。

    师:你能从头开始分吗?这样大家才能看明白你的分法。

    1 首先给每只兔子分了一个萝卜。

    师:谁看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生:……

    师:你(生 1)给大家解释解释你的方法?

    1:有 12 根萝卜,3 个兔子,一开始你不知道每只兔子可以分几个,就可以先给每只小兔子一个,剩下的再分给每只小兔子一个,一直等到萝卜分完为止。

    师:她说的非常有条理,你接着来分吧。为了让大家看清楚你每次分的过程,可以把萝卜摆在下面。

    1 继续分,直到把萝卜分完。

    师:你一共分了几次?每只小兔子得到了几个呢?

    1:一共分了 4 次,每个小兔子分到了 4 个萝卜。

    师:她是 11 根的分的,谁的分的过程和她不同?

    2 上台摆出分的过程。

    师:你能给大家讲讲你的分法吗?

    2:第一次给每只小兔子 2 个,第二次再给每只小兔子 2 个。

    师:你一共分了几次?每只小兔子得到了几个呢?

    2:一共分了 2 次,每个小兔子分到了 4 个萝卜。

    师:它是两根两根的分的,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3 上台展示分的过程。

    师:你能讲讲你的想法吗?

    3:我是先给每一个小兔子分 3 根,再给每个小兔子每只分 1 个。

    师:你分了几次?每只小兔子分到几个?

    3:分了 2 次,每只小兔子分到 4 个。

    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4 上台摆一摆。

    师:你说说你的想法吧。

    4:我一次给每只小兔子分 4 根。

    师:你一共分了几次?每只小兔子分到几个?

    4:分了 1 次,每只小兔子分到 4 个。

    师:刚才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种分法,都为小兔子分了萝卜,哪里是相同的?哪里不同?

    1:刚才他们都给 3 只小兔子分到了 4 个萝卜。

    师:你找到了它们相同的地方,我们分的方法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虽然分的方法不同,但最后每只兔子都分到了 4 个萝卜。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活动三:画一画

    师:刚才咱们同学的方法都特别棒,你们能想办法把这些方法记下来或画下来吗?试着在纸上画一画吧。

    生自己试着画并展示。

    师:请大家看看这三位同学是怎样画的?

    师:你先给大家讲讲这些符号都代表什么意思?

    1:长方形代表 3 只小白兔,这几个竖线代表萝卜。给每个小兔子一次分一个。

    师:他一共分了几次?每只小兔子分几个?

    生:分 4 次,每只兔子分 4 个。

    2:我用小方块代表兔子,小棍代表萝卜。我第一次分了 2 个,第二次也分了 2 个。

    师:你讲的真清楚,而且语言特别有条理。咱们看看第 3 个同学画的。

    3:这个圆圈代表小白兔,竖代表胡萝 卜。分了一次,每个小兔子得到 4 个。

    师:刚才这 3 位同学,用我们学过的图形来代表小兔子,用竖线代表萝卜,这样画又节省时间,表达的又清楚。

    师:我们刚才给小猴子分了桃子,给小兔子分了胡萝卜,它们都很满意,因为它们分得都一样多,这种分法在数学中我们把它叫做 —— 平均分。(板书课题:平均分)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活动四:分骨头。

    师:请你数一数有多少根骨头?现在要把这些骨头平均分给 3 只小狗,平均分给 3 只小狗是什么意思?

    1:就是给每只小狗的一样多。

    师:你能用画图的方式,给小狗分分骨头吧。在纸上画一画。

    学生画图,上台展示。

    师:你来给大家讲讲这些都代表什么意思?

    1:圆圈代表 3 只小狗,竖线代表骨头。

    师:你分了几次,每只小狗得到多少呢?

    1:分了 5 次,每只小狗分了 5 根。

    师:你来给大家说说你的想法。

    2:第 1 次分 2 根,第 2 次分 2 根,第 3 次分 1 根。

    师:他一共分了几次?

    生:分了 3 次。

    师:最后一个同学的方法谁看明白了,给大家讲讲。

    3:他用三角形代表小狗,竖线代表骨头,他一次都分完了,给每个小狗分 5 个。

    师:用画图的方式又简便,表示的又清楚。

    师:这里还有几种表示的方法,你看明白是什么意思了吗?

    (课件出示书上的 3 中画法)

    1:第一个,它用圆圈代表小狗,它分了 5 次,每次给小狗分 1 个。

    师:第二幅图呢?

    2:用五角星代表小狗,一次分 2 个,第 2 次分了 1 个,后面也是分了 1 个。

    师:第三幅谁看明白了?

    生:不明白。

    师:有些同学没看明白,下面就来看大屏幕的演示,相信你会看明白。

    师:(边演示边讲解)用圆圈代表小狗,竖线代表骨头。先拿 3 根,分给每个小狗一根;再选择 3 根骨头,分给 3 个小狗;再选择 3 根分给 3 只小狗,直到分完。

    师:每只小狗得到几根骨头呢?

    生:5 根。

    师:你能用这种画图的方式给刚才的小兔子分分萝卜呢?留给大家在课下的时候完成。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了,下课。

    张悦
    张悦11年前

    听了杨老师的这节课,我受益匪浅。在这节课中杨老师由动画引入果实成熟,小动物们分果实的情境,成功的引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每个孩子都积极专心地投入到这节课中来。杨老师由简单的 2 只小猴分 4 个桃子逐渐到 3 只兔子分 12 个萝卜,这种逐步深入的教学步骤使孩子们能够很快的提高学习、动手的能力。孩子们都对每个步骤都能很快地投入进去,这对孩子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hehe.
    hehe.11年前

    刚刚看过了杨老师的这节数学课的设计,每个环节的精心设计中可以看出杨老师特别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随意的过程中。并交流分的结果,感受随意分答案的多样性。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平均分的公平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懂得合作的力量,使学生的情感始终处于全身心投入的最佳状态,学生真正从学习过程中品尝到成攻的喜悦,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氛围。进而达到本节课的三项目标。

    梁小彩
    梁小彩11年前

    杨老师的教学设计,先让孩子们通过动手借助学具来分一分,让后再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一画来分,这样让孩子经历先动手实践再动脑思考,加深孩子对平均分的深刻理解,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另外在试讲时让孩子画一画的环节中,孩子画完后上前展示,并说一说自己的方法和思路,我觉得是不是在这里可以让其他孩子来说而不仅仅让展示的一个孩子说,这样就能实现生生互动,大家都参与进来,这是我的一点点浅薄的见解,欢迎指教。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梁小彩发表于2013-9-1117:0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070&ptid=1928)
    
    杨老师的教学设计,先让孩子们通过动手借助学具来分一分,让后再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一画来分,这样让孩子 ...

    很感谢梁老师的建议,在第一次试讲时,由于我没有引导学生如何去画,而是放手让学生去画,很多孩子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只有几个同学画出来了,所以我就让这些画出来的孩子,讲讲自己的想法,这样给让不会画的同学以启发。

    在下稿的设计中我会采取梁老师的建议,让生生互动,大家都参与进来。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王珏发表于2013-9-912:5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635&ptid=1928)
    
    看了杨老师的设计初稿,有以下几个问题想与你交流:
    
    教材分析后是否需要进行学情分析,也就是分析学习者的 ...

    王珏老师建议,可以把第三版教材与第四版教材的这一课进行对比,我找来了第三版二年级上册的课本,下面我就对这两版进行对比,个人水平有限,如果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图片:

    20130910_191437.jpg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9-1120:3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134&ptid=1928)
    
    王珏老师建议,可以把第三版教材与第四版教材的这一课进行对比,我找来了第三版二年级上册的课本,下面我 ...

    第三版教材 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 第一课时《分桃子》的练习。

    图片:

    20130910_191507.jpg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9-1120:3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135&ptid=1928)
    
    第三版教材 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 第一课时《分桃子》的练习。

    为了让大家更方便对两版教材进行对比,我把两版的电子教材都贴出来。

    图片:

    58.jpg 59.jpg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首先来对比一下教学参考书中制定的学习目标:

    第三版教材《分桃子》学习目标:

    1、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能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3、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小于份数。



    第四版教材《分物游戏》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

    2、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会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画一画)或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3、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从两版的学习目标对比来看,我认为第四版的学习目标更合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由于本节课是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意义,我认为在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平均分物的活动经验,新版例题和练习都更贴近于生活,让学生体会平均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第三版的目标 3: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小于份数。在第一课时就出现有剩余的情况,是不是对于学生来说一节课的内容太多了,因为这只是第一课时,后面还有两课时继续体验平均分,是不是在后续的学习中慢慢出现有剩余的情况更合适呢。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下面我再来谈谈我对两个版本主情境图的理解。

    图片:

    1.png 2.png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9-1121:3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159&ptid=1928)
    
    下面我再来谈谈我对两个版本主情境图的理解。

    在第三版教材中,开始就出现了 8 个桃子,分给 2 只猴子,都可以怎样分?

    我想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方法:即 1 个和 7 个,2 个和 6 个,3 个和 5 个,4 个和 4 个。通过对比这些分法,再讨论怎么分 2 只猴子都满意,我想此部分用的时间会比较长。

    在第四版教材中,只出现了 4 个桃子分给 2 只猴子,可以怎么分,最多出现两种情况 1 个和 3 个,2 个和 2 个。此部分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比,初步感受两只猴子分的一样多,为下面的活动做铺垫。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第三版教参中给出的教学建议:

    第一题可以随意分;第 2 题和第 3 题都要求分得同样多,单分的步骤不要作统一的要求。第二题可先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再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各自的方法;进而指导学生尝试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分鱼的过程及结果,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学生的思维从操作水平向表象水平发展。第 3 题可让学生自己选择摆棒或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然后小组内交流各自选择的方法。

    图片:

    3.png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第四版教材编写说明:

    分萝卜。每只小兔分到的萝卜一样多,每只小兔分到几根萝卜?

    把 12 根萝卜分给 3 只小兔,要使每只小兔分到的萝卜一样多,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与交流,感受到平均分物活动中方法的多样性与结果的一致性。

    分骨头,15 根骨头平均分给 3 只小狗,每只狗分到几根?

    在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独立操作解决分骨头的问题,并经历交流各自平均分的分法过程。

    教科书呈现了 3 幅学生作品。第一幅图是 1 根 1 根来分的,一直到分完为止。第二幅图中先 2 根 2 根分,再 1 根 1 根分,分 4 次分完,第三幅图学生用的是连线的方法,每次拿 3 根来分,正好分了 5 次分完。

    图片:

    4.png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第四版教材采取 “问题串” 的形式,引导学生一步步加深对 “平均分” 的理解,初步建立 “平均分” 的概念。
    
      而且在问法上编者也是层层递进的: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 每只小兔分到的萝卜一样多 ——15 根骨头平均分给 3 只小狗。
    
      在第四版教材中还呈现了学生作品,更容易帮助学生用图示表述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开心笨笨
    开心笨笨11年前

    看了杨老师第一次试讲的实录,在第一个环节 “分桃子” 的过程中,孩子们先出现的就是 “平均分” 的情况,是吧?如果这样的话,还有必要一定再让学生呈现 “分成不一样多” 的情况吗?

    开心笨笨
    开心笨笨11年前

    从知识点这一角度看,这节课的内容很单一,那么,杨老师是不是可以从 “培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的语言表达能力” 以及 “帮助学生从小的事情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这两个角度出发做一些 “文章” 呢?当然,做这些 “文章”,是需要贯穿在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的过程中的呦!!!

    金水赵南
    金水赵南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金水赵南 于 2013-9-11 22:37 编辑


    [叽咕发表于2013-9-1111:15](http://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945&ptid=1928)
    
    “我的意图是让孩子对比每个猴子分到的一样多和每只猴子分到的不一样多,从而感受合理的分法 —— 平均分。但 ...

    同意黄老师的观点。既然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已经有了平均分的意识,杨老师在活动一中就不需要再千方百计地引导,试图让学生出现不平均分的情况了吧。正如一条道路,我们直着走就能到达目的地,何必多拐几个弯呢?不平均分的方法由教师出示后,同样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用自己的语言谈谈他对 平均 的理解。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 以上就是我对三版教材和四版教材学习目标 —— 教材例题的分析,只是个人的解读,比较浅薄,还望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赵南发表于2013-9-1122:2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189&ptid=1928)
    
    同意黄老师的观点。既然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已经有了平均分的意识,杨老师就不需要再千方百计地引 ...

    我也赞同赵南老师 “不平均分的方法由教师出示后,同样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 “平均” 的含义。” 这个观点,在第一次试讲时,在此环节浪费了不少的时间,只要能让学生比较,理解什么是平均分就可以了,在再次琢磨书上给的情境图,是连环画的形式,非常有趣,也可以把它设计成小故事,学生肯定更感兴趣。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开心笨笨发表于2013-9-1122:2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183&ptid=1928)
    
    看了杨老师第一次试讲的实录,在第一个环节 “分桃子” 的过程中,孩子们先出现的就是 “平均分” 的情况,是吧 ...

    我想教材出现了一个猴子分 1 个,另一个猴子分 3 个,有一定的用意。

    给出了不平均分和平均分两种情况,从具体情境出发,揭示 “平均分” 的意义。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开心笨笨发表于2013-9-1122:2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187&ptid=1928)
    
    从知识点这一角度看,这节课的内容很单一,那么,杨老师是不是可以从 “培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的语 ...

    非常感谢 “开心笨笨” 老师的提议,这节课中确实需要培养、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以后的试讲中,我会注意在这方面的培养。

    肖利晓
    肖利晓11年前
    杨佳佳老师通过试讲后认为:“我们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比较了解 “平均” 的概念,不必要为了让学生出现不平均分的情况而一再引导。在第二次试讲我决定采取故事的形式,让机灵狗给两只猴子分桃子,分的不平均,从而让学生帮助分。”
    
    很同意她此时的看法,这一环节的分一分,关键是让孩子通过对比,感受公平的分,从而真正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不必要为了让学生出现不平均分的情况而一再引导。换种方式,不同的路径,形式,但都能达到同样的目的!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肖利晓发表于2013-9-1212:5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289&ptid=1928)
    
    杨佳佳老师通过试讲后认为:“我们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比较了解 “平均” 的概念,不必要为了让学生出现不 ...

    "换种方式,不同的路径,形式,但都能达到同样的目的!" 肖老师说的多好啊!我们主要让孩子 “理解平均分” 的意义,只要达到目标即可,不需要拘泥于形式。期待第二次试讲,看看修改后的设计,是否适合学生。

    金水赵南
    金水赵南11年前
    [程江燕发表于2013-9-1111:0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944&ptid=1928)
    
    我认为学生之所以只出现将 4 个桃子平均分给 2 个猴子的情况,是因为其实学生在学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平均分的意识 ...

      初看程老师提出的 “把情境稍微的变动一下,将两只猴子的图片故意设计成一只胖猴子和一只瘦猴子” 的建议,感觉非常新颖。但细细想来,这样改动后,学生虽然会如我们所愿出现不平均分和平均分两种分法,但在对比理解 “平均” 的时候,或许有的孩子会纠结于平均分对 “胖猴子” 不公平,会不会又给学生增添了一些不必要的争议呢?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赵南发表于2013-9-1220:3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527&ptid=1928)
    
    初看程老师提出的 “把情境稍微的变动一下,将两只猴子的图片故意设计成一只胖猴子和一只瘦猴子” 的 ...

    今天在学校教研时,也有老师提到胖猴子和瘦猴子分桃子是否合适?可能孩子主观意识上认为胖的要多吃点,而瘦的要少吃点,这样改动可能又会出现争议。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分物游戏》第二稿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 58-59 页 “分物游戏”。

    教材分析:

    “除法的初步认识” 在小学低年级计算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除法是比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其含义是建立在 “平均分” 基础上的。要突破这个难点,关键是理解 “平均分” 的具体含义。教材安排了三次从简单到复杂的分物活动,而本节课是第一次分物 —— 分物游戏,通过对小数目实物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积累平均分的活动经验,为后面学习除法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分东西的活动,有一定的分配经验。但是技巧上没有很好的经验,基本上都是一个一个分的,但根据以往的经验,个别的程度好的学生也会有规律的几个几个的分。但大多数的二年级学生的直观感知、形象思维仍占优势,他们认识事物带有明显的直观形象性。要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转变,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平均分,必须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来让学生亲身经历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根据自身操作的体验来用” 同样多、一样多” 表述对于 “平均分” 的理解!

    学习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通过 “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 的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会画图或用语言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学习重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学习难点:

    会用图示或语言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过程预设:

    一、情境创设、激趣导入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小动物们要举行一次森林聚会来庆祝大丰收,(出示课件动物聚会的情境图),许多小动物都来参加了这次聚会,而且还带来许多他们喜欢吃的食物。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活动一:分桃子

    小猴子最喜欢吃桃子了,现在有 4 个桃子该怎么分呢?(出示情境图:58 页分桃子的第一幅图)正在小猴子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机灵狗来了,说:“我来给你们分。”

    机灵狗很快就分好了桃子,(出示情境图:58 页分桃子的第二幅图)谁来说说机灵狗是怎么分的?

    生可能回答:一只猴子分 1 个,另一只猴子分 3 个。

    你们认为小猴子们满意吗?生可能回答:不满意。

    为什么不满意呢?说说你的理由?

    怎样分才能让两只小猴子都满意呢?你们能帮帮他们吗?

    学生汇报如何分。

    小结: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每只小猴子分到的一样多。(板书:一样多)

    活动二、分萝卜

    小兔子们看到同学们分的这么棒,也想请你们帮帮忙,给它们分萝卜。要求每只小兔分到的萝卜一样多,数一数有多少根萝卜,想想看都能怎样分吗?

    请同学们借助学具,用平面图形代表小兔子,小棒代表萝卜,来摆一摆,分一分。

    分完后请给同桌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分了几次?每只小兔子能分到几根萝卜?

    学生活动,汇报结果。

    预设:可能出现 1 根 1 根地分,分了 4 次;2 根 2 根地分,分了 2 次;……

    观察几个同学分的过程,哪里不同?哪里相同?(分的过程不同,但是每只小兔分到的个数是相同的。)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活动三:画一画

    刚才同学们的分法都很不错,我们能不能用画一画的方式把这些分法记录下来呢?

    我们以这种分法为例,(课件出示 1 根 1 根分的情况)一起试着来画一画。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画图。

    你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你刚才分萝卜的过程吗?

    学生尝试画图,并展示学生作品,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表示的意思。

    小结:我们刚才给小猴子分了桃子,给小兔子分了胡萝卜,它们都很满意,因为它们分得都一样多,这种分法在数学中我们把它叫做 —— 平均分。(板书课题:平均分)

    活动四:分骨头

    现在要把这些骨头平均分给 3 只小狗。

    讨论:平均分给 3 只小狗是什么意思?

    想一想可以怎么分?用画一画方式表示。

    展示学生作品,并解释分的过程。

    (出示课本 58 页最下面的第 3 种画法)老师也用画图的方式给小狗分了骨头,你能看懂这种表示方法吗?用课件展示第 3 种画法所表示的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又跑来了 2 只小狗,把 15 根骨头平均分给 5 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到几根呢?你能用刚才的画法画一画、分一分吗?

    学生动手画并展示。

    小结:刚才我们用平均分的方法给小动物们分了好吃的,虽然每次分的过程不同,但是分的结果都是一样多的。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三、课堂练习

    同学们你们用智慧帮助小动物解决了那么多问题,我们也理解了什么是 “平均分”。现在老师也出几道题考考大家,你们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请同学们把书打到 59 页。

    1、 请看第一题,你都知道了哪些信息?你能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看看每瓶插几枝花?

    展示学生作品。

    老师也用圈一圈的方法,知道了每瓶插几枝花,你能看懂老师的表示方法吗?(课件出示:每 3 朵花圈一个圆圈,共圈 3 个圆圈。)

    2、依次出现 59 页 2、3、4 题。先让学生说说数学信息,再画一画,最后展示并汇报结果。

    3、拓展练习。

    数一数这里有多少个橘子,你能把这些橘子平均分吗?你有多少种分法,请用圆片代替橘子分一分,看谁的分法多。

    思考:这些分法有什么地方是不同的,什么地方是相同的?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

    开心笨笨
    开心笨笨11年前

    关于 “分桃子” 的环节,我想说:教材上确实是给出来了类似于连环画的情境,但是教材也是人编写的不是吗?或者说,教材仅仅只是给我们提供了教学的素材不是吗?教学的真谛应该是什么呢?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创造性的 “用教材教”?还是墨守陈规的 “教教材”?杨老师是一个年轻的 “老教师” 了,这些道理还不明白吗???

    开心笨笨
    开心笨笨11年前

    我们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课堂教学是为谁服务的?要站在谁的层面和角度考虑课堂教学?—— 这些问题,估计每一位教师都会脱口说出自己的答案,但是要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的时候,怎么就 “变味儿” 了呢???

    开心笨笨
    开心笨笨11年前

    第二次的教学设计粗略的进行了浏览,感觉没有什么 “新意”,也没有什么 “亮点”,如果我是学生,我不认为这样的教学会 “吸引” 我。想一想:怎样设计能吸引学生呢???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大脑 ——“思维” 活动起来?而不仅仅是操作 —— 手的活动???

    金水张文艳
    金水张文艳11年前

    我觉得学生每次分完之后,要让孩子把分的过程说一说,以 “15 根骨头,平均分给 3 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几根” 为例,学生分的时候以学具代替,然后把分的过程说一说:15 根小棒,平均分成 3 堆儿,每堆儿分 5 根。这不仅仅是过程还是分的结果,这也有助于帮助孩子理解平均分的过程与意义。

    金水王珏
    金水王珏11年前

    杨老师这么快就出了第二稿,效率真快。我看过之后也有一种缺乏新意的感觉,因此建议杨老师是否能将二稿较之一稿改进修改的地方进行简单整理,并阐明改进理由。这样也利于所有参与研讨的网友一目了然进而给出更有价值的建议。

    金水张文艳
    金水张文艳11年前

    较之上版教材,新教材这节课有个过程添加地非常好,就是让孩子在纸上用图形来表示分的过程,这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感知过程,对孩子之后培养数学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我的困惑是:如何能更好的组织语言提出问题,让孩子明白这个具体操作过程?

    金水王珏
    金水王珏11年前

    杨老师在二稿中呈现了学情分析,但我的疑问是:您的学情分析是基于什么得出的?课前调研吗?如果有,您是否可以呈现相关调研资料。

    张悦
    张悦11年前

    今天听了杨老师的第二次讲课,刚开始的引入成功的吸引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们跟着老师一环一环的进行,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能够完整的说清楚自己的分物方法和分物过程。就是说的时间有点长,以至于后面讲解最后一种分类方法时,时间太少,孩子不能充分理解。

    金水张文艳
    金水张文艳11年前

    听了虞老师的指导,我个人认为在从具体感知转化为抽象时,可以这样操作:孩子以圆片和小棒代替分的过程后,让孩子把这个过程画到纸上,我的预设是学生会照着这个结果直接移到纸上,还是以圆和竖道来表示,这之后教师提示也可以用其他图形来表示,让画的方式多种多样

    金水张文艳
    金水张文艳11年前

    在教材最后一个部分,用三幅图来表示分的过程,其中前两种方法很好理解,最后一种方法从形式上看比较复杂,事实上就是 1 个 1 个分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1 捆小棒 15 根,分 3 堆儿,第一次拿出来 3 根,每堆儿放 1 根;再拿出来 3 根,每堆儿放 1 根;再拿出来 3 根,每堆儿放 1 根・・・・・・这样的过程分 5 次进行即可。至于让孩子理解并能画出来这幅图,可以在黑板上展示时,直接用竖线和圆圈代替展示,这样可以直接展示给学生。

    肖利晓
    肖利晓11年前
      这节课属于一节概念课,听课后认为杨教师能让学生从动手分一分,再到动手画出平均分的过程中,充分让学生理解并感知平均分的意义,但引导学生用语言来完整描述平均分的过程应该也作为重点让学生充分来说。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开心笨笨发表于2013-9-1223:5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576&ptid=1928)
    
    关于 “分桃子” 的环节,我想说:教材上确实是给出来了类似于连环画的情境,但是教材也是人编写的不是吗?或 ...

    感谢 “开心笨笨” 老师的批评与建议,确实我的思想禁锢在教材里,一直跳不出来。“读懂教材” 不是让我们墨守陈规的 “教教材”,而应该创造性的 “用教材教”,这是一个值得让我反思和思考的问题。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开心笨笨发表于2013-9-1300:0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579&ptid=1928)
    
    第二次的教学设计粗略的进行了浏览,感觉没有什么 “新意”,也没有什么 “亮点”,如果我是学生,我不认为这 ...

    在二次试讲后,我感觉与第一次试讲没有明显的变化,只是在各个环节的设计上更细致了,但是感觉 “领” 着学生的意味更重了,只是一味的在引领着孩子,往目标一步一步的 “艰难” 地迈进,而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出让学生更感兴趣的,更愿意主动去探究的活动。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张文艳发表于2013-9-1317:0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733&ptid=1928)
    
    我觉得学生每次分完之后,要让孩子把分的过程说一说,以 “15 根骨头,平均分给 3 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几根” 为 ...

    在二次试讲时,对孩子数学语言的培养还是非常欠缺,没有鼓励孩子完整的表达,而是 “打乒乓球式” 的一问一答。通过大家的教研,我也感觉这点做的非常不到位。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慢慢培养。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王珏发表于2013-9-1317:1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736&ptid=1928)
    
    杨老师在二稿中呈现了学情分析,但我的疑问是:您的学情分析是基于什么得出的?课前调研吗?如果有,您是否 ...

    在二稿中出现了学情分析,是基于第一次试讲时,对孩子的了解,但是感觉分析的还不是很到位,我会抓紧时间对学生进行前测,也欢迎教二年级数学的老师,针对本节课对您班的孩子做个调查和访问,发到帖子上了。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从孩子的角度进行活动设计。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金水杨佳佳 于 2013-9-14 19:16 编辑


    张悦老师提出:今天听了杨老师的第二次讲课,刚开始的引入成功的吸引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们跟着老师一环一环的进行,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能够完整的说清楚自己的分物方法和分物过程。就是说的时间有点长,以至于后面讲解最后一种分类方法时,时间太少,孩子不能充分理解。


    张老师也提到了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说出了分物的方法和过程,就是时间有点长。” 我也一直在思考:两次试讲,为什么我都是只完成了 58 页的内容就下课了?58-59 页是一课时的内容,两次我都是只讲到一半就没有时间了,我想原因就是我 “引导” 的过多,总是 “害怕” 孩子不明白,“害怕” 还是说不完整,而一遍一遍的 “追问”,而这样的 “追问” 是没有价值的。我想在这也与我的 “提问” 不当有关系。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金水杨佳佳 于 2013-9-14 19:25 编辑


    金水张文艳老师在 96 楼提出:在教材最后一个部分,用三幅图来表示分的过程,其中前两种方法很好理解,最后一种方法从形式上看比较复杂,事实上就是 1 个 1 个分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1 捆小棒 15 根,分 3 堆儿,第一次拿出来 3 根,每堆儿放 1 根;再拿出来 3 根,每堆儿放 1 根;再拿出来 3 根,每堆儿放 1 根・・・・・・这样的过程分 5 次进行即可。至于让孩子理解并能画出来这幅图,可以在黑板上展示时,直接用竖线和圆圈代替展示,这样可以直接展示给学生。


    经过大家的研讨,我想这个地方,我的设计有点本末倒置。我是先让孩子看到画法,问:你们能看明白吗?学生都说不能,然后我再用课件演示出画的过程,实际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只有个别学生能模仿的画出来,而大多数孩子还是不会用这种画法画。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金水杨佳佳 于 2013-9-14 19:39 编辑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 “平均分” 的意义,到底什么是 “平均分”?我想可能有很多老师也说不出来它完整的定义。在评课时虞老师提出:“老师对于概念理解到什么程度,你的课堂就会到达什么样的水平。” 这句话对我触动很深。

    虞老师指出:“平均分” 的三个要素:总数、份数、每份都一样。我想正是我对 “平均分” 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所以感觉两次试讲都不是很成功。

    金水赵南
    金水赵南11年前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结果,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需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然后对学生思维的过程给予肯定或纠正。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确实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使学生都有用语言表达他们思维的训练机会,可以把指名发言、同桌互说,小组交流等不同的方式结合起来。
    金水赵南
    金水赵南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金水赵南 于 2013-9-15 21:08 编辑


      杨老师的二稿跟一稿相比,教学设计详细了不少,增加了学情分析、目标进一步细化了、教学过程也更加完善了…… 我想提出一点建议:每个分物活动都是有设计意图的,所以每个活动后教师的 “小结语” 就显得非常重要,希望杨老师仔细揣摩每个活动的用意,用简单地、孩子最易听懂的话做一小结。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赵南发表于2013-9-1520:5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929&ptid=1928)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结果,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需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然后对 ...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完整的叙述或表达自己的想法确实是很困难的,正是如此菜需要我们进行培养。在这两次试讲时,感觉这方面做的还是比较欠缺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多让孩子说,就像赵南老师指出的指名发言、同桌互说、小组交流等多种形式。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赵南发表于2013-9-1521:0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931&ptid=1928)
    
    杨老师的二稿跟一稿相比,教学设计详细了不少,增加了学情分析、目标进一步细化了、教学过程也更加完 ...

    感谢赵南老师的建议,在下一次的稿子中,我将对教学设计再进一步的细化,语言再进一步的斟酌。

    金水-荆文静
    金水-荆文静11年前

    新一轮的网络研讨、说课大赛已经开始了,在这里预祝我们金水区的杨佳佳老师和其他参赛教师都有优异的成绩,都能有所收获!我很高兴能借助这个平台和这次机会向各位专家、各位老师进行研讨、学习,我相信每个参与者都会有所获!

    看了佳佳老师的一稿设计,可以感觉到佳佳老师的认真态度,对教材的深入分析。这个设计很注重让学生通过分一分、画一画等方式来充分感受平均分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意义的理解,这一点做得特别好。但感觉整个设计不够具体,我会看过第一次课堂实录后再做评价。另外,我有一点提议,这个课无疑要让每个学生参与操作活动,那么针对二年级的学生,如何组织才能达到有序、高效的活动呢?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之后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呢?我觉得这个可以在不断的磨课过程中思考一下。

    金水-荆文静
    金水-荆文静11年前

    新一轮的网络研讨、说课大赛已经开始了,在这里预祝我们金水区的杨佳佳老师和其他参赛教师都有优异的成绩,都能有所收获!我很高兴能借助这个平台和这次机会向各位专家、各位老师进行研讨、学习,我相信每个参与者都会有所获!

    看了佳佳老师的一稿设计,可以感觉到佳佳老师的认真态度,对教材的深入分析。这个设计很注重让学生通过分一分、画一画等方式来充分感受平均分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意义的理解,这一点做得特别好。但感觉整个设计不够具体,我会看过第一次课堂实录后再做评价。另外,我有一点提议,这个课无疑要让每个学生参与操作活动,那么针对二年级的学生,如何组织才能达到有序、高效的活动呢?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之后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呢?我觉得这个可以在不断的磨课过程中思考一下。

    金水-荆文静
    金水-荆文静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9-1111:4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947&ptid=1928)
    
    确实,孩子 “平均分” 的意识很强,往往想到的都是公平的分法。程老师的建议很好,把猴子设计成胖猴子和瘦 ...

    初看程老师的建议,我也觉得很好,学生考虑到猴子胖瘦的问题应该会出现不平均分的分法,但是细细想来,对吗?也许,学生会认为胖猴子就应该多分些,瘦猴子就应该少分些,孩子们会认为针对胖瘦问题这种 “不平均分” 的方法才公平。会将孩子带到一个误区。所以我们应该思考:教材可以活用,可以改动,但是在做任何改变之前要先准确把握教材本身所传递的意图,即使是一个小小情境图的改动,也需要我们再三斟酌再改动。呵呵,我自己的想法,不当之处请指正。

    我认为赵楠老师所提的前侧可以试一试,并且我在思考:如果学生在生活中浅显的意识到了平均分更公平,那么老师在这里想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平均分,突出平均分,究竟该怎么做?首先,可以前侧,具体了解下孩子的想法和本节课相关的已有生活经验;然后注意问题的设计;最后,自己要思考一下:引出不平均分法和平均分法,进行对比的方式有很多,可以由学生提出,也可以由教师引出(如果学生就是不出现不平均的分法),也可以教师故作 “设计” 的引导学生出现不平均分法,究竟哪种方式合适?考虑学生,考虑教材意图...... 不要本末倒置。也行我的想法是错误的,请有经验有想法的老师给予指正。谢谢!

    金水-荆文静
    金水-荆文静11年前
    [程江燕发表于2013-9-1111:0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944&ptid=1928)
    
    我认为学生之所以只出现将 4 个桃子平均分给 2 个猴子的情况,是因为其实学生在学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平均分的意识 ...

    初看程老师的建议,我也觉得很好,学生考虑到猴子胖瘦的问题应该会出现不平均分的分法,但是细细想来,对吗?也许,学生会认为胖猴子就应该多分些,瘦猴子就应该少分些,孩子们会认为针对胖瘦问题这种 “不平均分” 的方法才公平。会将孩子带到一个误区。所以我们应该思考:教材可以活用,可以改动,但是在做任何改变之前要先准确把握教材本身所传递的意图,即使是一个小小情境图的改动,也需要我们再三斟酌再改动。呵呵,我自己的想法,不当之处请指正。


    我认为赵楠老师所提的前侧可以试一试,并且我在思考:如果学生在生活中浅显的意识到了平均分更公平,那么老师在这里想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平均分,突出平均分,究竟该怎么做?首先,可以前侧,具体了解下孩子的想法和本节课相关的已有生活经验;然后注意问题的设计;最后,自己要思考一下:引出不平均分法和平均分法,进行对比的方式有很多,可以由学生提出,也可以由教师引出(如果学生就是不出现不平均的分法),也可以教师故作 “设计” 的引导学生出现不平均分法,究竟哪种方式合适?考虑学生,考虑教材意图...... 不要本末倒置。也行我的想法是错误的,请有经验有想法的老师给予指正。谢谢!

    金水-荆文静
    金水-荆文静11年前
    [程江燕发表于2013-9-1111:0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944&ptid=1928)
    
    我认为学生之所以只出现将 4 个桃子平均分给 2 个猴子的情况,是因为其实学生在学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平均分的意识 ...

    初看程老师的建议,我也觉得很好,学生考虑到猴子胖瘦的问题应该会出现不平均分的分法,但是细细想来,对吗?也许,学生会认为胖猴子就应该多分些,瘦猴子就应该少分些,孩子们会认为针对胖瘦问题这种 “不平均分” 的方法才公平。会将孩子带到一个误区。所以我们应该思考:教材可以活用,可以改动,但是在做任何改变之前要先准确把握教材本身所传递的意图,即使是一个小小情境图的改动,也需要我们再三斟酌再改动。呵呵,我自己的想法,不当之处请指正。


    我认为赵楠老师所提的前侧可以试一试,并且我在思考:如果学生在生活中浅显的意识到了平均分更公平,那么老师在这里想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平均分,突出平均分,究竟该怎么做?首先,可以前侧,具体了解下孩子的想法和本节课相关的已有生活经验;然后注意问题的设计;最后,自己要思考一下:引出不平均分法和平均分法,进行对比的方式有很多,可以由学生提出,也可以由教师引出(如果学生就是不出现不平均的分法),也可以教师故作 “设计” 的引导学生出现不平均分法,究竟哪种方式合适?考虑学生,考虑教材意图...... 不要本末倒置。也行我的想法是错误的,请有经验有想法的老师给予指正。谢谢!

    金水-荆文静
    金水-荆文静11年前
    [程江燕发表于2013-9-1111:0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944&ptid=1928)
    
    我认为学生之所以只出现将 4 个桃子平均分给 2 个猴子的情况,是因为其实学生在学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平均分的意识 ...

    初看程老师的建议,我也觉得很好,学生考虑到猴子胖瘦的问题应该会出现不平均分的分法,但是细细想来,对吗?也许,学生会认为胖猴子就应该多分些,瘦猴子就应该少分些,孩子们会认为针对胖瘦问题这种 “不平均分” 的方法才公平。会将孩子带到一个误区。所以我们应该思考:教材可以活用,可以改动,但是在做任何改变之前要先准确把握教材本身所传递的意图,即使是一个小小情境图的改动,也需要我们再三斟酌再改动。呵呵,我自己的想法,不当之处请指正。

    我认为赵楠老师所提的前侧可以试一试,并且我在思考:如果学生在生活中浅显的意识到了平均分更公平,那么老师在这里想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平均分,突出平均分,究竟该怎么做?首先,可以前测,具体了解下孩子的想法和本节课相关的已有生活经验;然后注意问题的设计;最后,自己要思考一下:引出不平均分法和平均分法,进行对比的方式有很多,可以由学生提出,也可以由教师引出(如果学生就是不出现不平均的分法),也可以教师故作 “设计” 的引导学生出现不平均分法,究竟哪种方式合适?考虑学生,考虑教材意图...... 不要本末倒置。也行我的想法是错误的,请有经验有想法的老师给予指正。谢谢!

    很有才~_~
    很有才~_~11年前

    第二讲听过后,感觉比第一讲好很多,活动 1 和活动 2 学生分的时候感觉掌握很好,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很好的画出分东西的图,活动三进一步深入理解平均分,但画图方法跟之前有所不同,孩子理解有所吃力,我想这里是不是应该多花时间,而前面比较好接受的知识是否可以压缩一下时间,还有就是根据教材前后之间的联系,平均分到底理解到什么程度才算完成这一课的内容呢?

    很有才~_~
    很有才~_~11年前

    建议在试一次,前两次没有讲到练习就下课了,而且孩子对平均分的语言表达这方面是不是也要注重培养

    Phoebe
    Phoebe11年前

    金水张建芳:杨老师的第二稿明显比第一稿详细、严谨了很多,但整堂课好像老师掌控得更多了,孩子发挥的空间变小了,开心笨笨老师的建议很好,值得我们深思。

    xiaoyue
    xiaoyue11年前

    杨老师好!看了你的教学设计第一稿和课后反思一些想法。教学建议上提到的学生可能出现的几种分发,是为了让学生在比较后发现平均分是最公平的方法。而大部分学生会直接说出每只猴子两只的桃子,是因为分的桃子数量较小,学生很容易就明白每只猴子两个桃子是最公平的分发,个人认为,既然孩子已经知道了这种分发是最公平的,老师不必要追求全部呈现。是否可以考虑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这样分以后追问为什么这样公平?—— 因为他们分得的一样多了。进行一个变式,把桃子的数量增多一些(也可以和第二部分结合)再让学生去分,这个时候分的数量增多了,学生就需要借助学具了。

    xiaoyue
    xiaoyue11年前

    杨老师好!看了你的教学设计第一稿和课后反思一些想法。教学建议上提到的学生可能出现的几种分发,是为了让学生在比较后发现平均分是最公平的方法。而大部分学生会直接说出每只猴子两只的桃子,是因为分的桃子数量较小,学生很容易就明白每只猴子两个桃子是最公平的分发,个人认为,既然孩子已经知道了这种分发是最公平的,老师不必要追求全部呈现。是否可以考虑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这样分以后追问为什么这样公平?—— 因为他们分得的一样多了。进行一个变式,把桃子的数量增多一些(也可以和第二部分结合)再让学生去分,这个时候分的数量增多了,学生就需要借助学具了。

    xiaoyue
    xiaoyue11年前
    在借助学具分一分的过程中,杨老师可以观察多组学生的分法,但学生可能不会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过程,个人认为在课前互动的时候可以有意出一些类似问题让学生明白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想过程。
    xiaoyue
    xiaoyue11年前

    赵楠老师的意见我认为很好,前测试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了解学生究竟是什么原因都想到了每只猴子两个桃子,也可以试着在前测的时候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这样也可以对学生的表达做到心里有数,在处理第二环节的时候给杨老师提供一些帮助。

    金水保睿
    金水保睿11年前
    <b> 在第二次试讲分萝卜的环节中,先让学生用小棒和正方形分别代替萝卜和小棒分一分,随后指明上台汇报结果。有一个学生的想法应该是先每个兔子分 3 根,再每个兔子分 1 根,但是操作却跟想法不一致。针对与这种现象,我想是不是应该先让学生跟大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再动手操作,效果会不会有所改善。这样是不是更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b>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荆文静发表于2013-9-1610:3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967&ptid=1928)
    
    新一轮的网络研讨、说课大赛已经开始了,在这里预祝我们金水区的杨佳佳老师和其他参赛教师都有优异的成 ...

    荆文静老师提出了两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如何组织才能达到有序、高效的活动呢?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之后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呢?” 也希望各位老师能提出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xiaoyue
    xiaoyue11年前

    杨老师好,非常抱歉,刚看完您的二稿设计。给我的第一个感觉是,第一部分简练了很多,第二部分太简单,看不明白这一环节您的思考,感觉 “边讲边看” 的感觉。可不可以这样:让学生自己分,然后请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自己分的过程,请他在分的时候边分边说自己是怎么分的,比如 “我先给小白四个,再给小灰四个”,学生虽然是用自己的语言来分的,但把分的过程说出来了,如果有其他学生有不同分的过程,就正好和老师的设计吻合了,如果当您问了以后,没有学生表示有不同方法,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我的预测是,可以利用淘气和笑笑,出示一个一个的分和两个两个的分,但要让学生说出他们是怎么分的。

    xiaoyue
    xiaoyue11年前

    杨老师好,非常抱歉,刚看完您的二稿设计。给我的第一个感觉是,第一部分简练了很多,第二部分太简单,看不明白这一环节您的思考,感觉 “边讲边看” 的感觉。可不可以这样:让学生自己分,然后请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自己分的过程,请他在分的时候边分边说自己是怎么分的,比如 “我先给小白四个,再给小灰四个”,学生虽然是用自己的语言来分的,但把分的过程说出来了,如果有其他学生有不同分的过程,就正好和老师的设计吻合了,如果当您问了以后,没有学生表示有不同方法,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我的预测是,可以利用淘气和笑笑,出示一个一个的分和两个两个的分,但要让学生说出他们是怎么分的。

    xiaoyue
    xiaoyue11年前

    杨老师(或智慧老人)有一只 “神奇的小画笔”,它可以把同学们刚才平均分的过程画出来,选一个分发边说边画,让学生把画的过程和分的过程结合起来,再试着画出其他的分发,为第三步打基础。

    肖利晓
    肖利晓11年前
       杨老师在第二次试讲中,把两只猴子分四个桃子的过程进行了不同于第一次的情景处理,很巧妙的引出了 “平均” 与 “不平均” 的分法,此处改动,让学生在不同的分法中轻松地理解了 “平均分” 的意义。
    肖利晓
    肖利晓11年前
      第二次试讲,课堂气氛略显沉闷,  我认为课堂气氛的活跃很大的关联还在于教师的上课风格的活泼与否。教师上课的台风 (如:身体语言与表情)、语言生动幽默和上课的节奏节拍,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向日葵
    向日葵11年前
    [Phoebe发表于2013-9-1011:1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776&ptid=1928)
    
    金水张建芳:我认为可以改变一下问法,“可以怎么分?” 容易固定孩子的思维,试着问孩子 “你想怎么分?” ...

    这里是不是可以追问孩子:“为什么要 2 和 2 分?” 教师还可以反问为什么不 1 和 3、0 和 4 分,进而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向日葵
    向日葵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9-1112:4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958&ptid=1928)
    
    金水黄鸿雁老师提出:“个人认为,如果孩子已经说出平均的方法,首先肯定,然后不平均的方法可以由老师出 ...

    很同意黄老师的观点,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平均分,不平均的分法虽然能开阔学生的思维,但不是本节课的重点。

    虞文辉
    虞文辉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虞文辉 于 2013-9-16 22:40 编辑


    佳佳老师很辛苦

    每位参与的老师都很辛苦额


    周五听课后,有很多的感受。概括的说:

    1、教师自己要理解和把握数学概念,这非常重要,知而易行嘛。

    2、教师自己要对教材好好解读,并把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对教材的理解联系起来。

    3、教师要充分的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设计学习活动。

    4、教师要对课堂时间做合理计划和安排。

    ……

    具体的以后再说:)


    而,这节课到这里,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哦,努力吧~

    向日葵
    向日葵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9-1121:2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155&ptid=1928)
    
    从两版的学习目标对比来看,我认为第四版的学习目标更合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由于本节课 ...

    同意杨老师的观点,本节课第三版较第四版教材在容量上更多、难度也更大。新版教材更注重学生操作经验的积累,这也更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

    向日葵
    向日葵11年前
    [开心笨笨发表于2013-9-1122:2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183&ptid=1928)
    
    看了杨老师第一次试讲的实录,在第一个环节 “分桃子” 的过程中,孩子们先出现的就是 “平均分” 的情况,是吧 ...

    同意,这种对比让学生更能深刻体会 “分得公平”、“分得一样多” 就是平均分。但是感觉没必要非逼着孩子亲口说出各种各样的分法。

    金水陈军
    金水陈军11年前

    从 1 楼看到 131 楼,从佳佳老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到各位老师的不同评价和争论使我这个没有教过低年级的数学老师从中收获了很多很多。。。

    向日葵
    向日葵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9-1222:5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563&ptid=1928)
    
    过程预设:一、情境创设、激趣导入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小动物们要举行一次森林聚会来庆祝大丰收,(出示课件 ...

    请教杨老师,这里为什么要追问 “分了几次”,学生只表达如何分行不行,个人感觉 “分了几次” 好像关系不是很大。:)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荆文静发表于2013-9-1611:2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979&ptid=1928)
    
    初看程老师的建议,我也觉得很好,学生考虑到猴子胖瘦的问题应该会出现不平均分的分法,但是细细想来,对 ...

    感谢荆文静老师的建议,“不平均分” 由老师出现,在第二稿的时候已经设计了,稍后我会尽快整理出课堂实录,大家可以根据实录,在提出宝贵意见。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荆文静发表于2013-9-1611:2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977&ptid=1928)
    
    初看程老师的建议,我也觉得很好,学生考虑到猴子胖瘦的问题应该会出现不平均分的分法,但是细细想来,对 ...

    前两次试讲都没有进行前测,总是在课堂上才能关注到学生的基础和学生的想法。下次试讲前,我会先进行前测再进行设计。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很有才~_~发表于2013-9-1611:4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983&ptid=1928)
    
    第二讲听过后,感觉比第一讲好很多,活动 1 和活动 2 学生分的时候感觉掌握很好,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很好的画出分 ...

    这两次的试讲情况来看,课堂时间分配的确实不好,前面学生能理解的地方要尽量的压缩,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可以长一些。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很有才~_~发表于2013-9-1611:4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984&ptid=1928)
    
    建议在试一次,前两次没有讲到练习就下课了,而且孩子对平均分的语言表达这方面是不是也要注重培养 ...

    我想还是数学语言培养的不好,应该让学生充分理解 “平均分” 的意义,进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

    金水赵南
    金水赵南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9-1419:0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834&ptid=1928)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 “平均分” 的意义,到底什么是 “平均分”?我想可能有很多老师也说不出来它完整的定义 ...

       之前学校课型研讨曾经对三年级《分一分(一)》进行过深入教研,听课后有老师就指出:听完这节课就知道这个老师对 “分数” 理解的程度有多少,如果对分数概念很清楚就知道要抓住分数的三要素,老师心里有了,才会把学生往那个方向带,如果连老师都模棱两可,课堂也同样会给人稀里糊涂的感觉。杨老师的这节课关键是教师对 “平均分” 理解的程度有多少,那么课堂也同样会呈现出多少。
    75中数学组
    75中数学组11年前

    课堂每个环节上时间的把握取决于老师对每个教学环节的理解和掌控,理解了教材和教学目标,各个教学环节设计巧妙,连接顺畅,掌控住了课堂节奏气氛,这样教师上课可能会自如一些。

    梁小彩
    梁小彩11年前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杨老师在第二次试讲的时候可能由于第一次试讲结果的影响,第二次虽然课堂感觉很顺,但是顺的有一点点过了,孩子在课堂上没有活跃起来,活动的实际老师应放手让孩子去做,老师老师手把手,拉着走,学生就是去探索的乐趣了。这一课是 “分物游戏”,既然是游戏,就应让孩子游戏起来,在玩中学数学,在学中玩数学。我是我的的一点拙见。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Phoebe发表于2013-9-1615:5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8068&ptid=1928)
    
    金水张建芳:杨老师的第二稿明显比第一稿详细、严谨了很多,但整堂课好像老师掌控得更多了,孩子发挥的空间 ...

    通过第二次的试讲,我引导的更多了,一直引导着学生一步一步的超我设定的目标前进,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发展学生的思维。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xiaoyue发表于2013-9-1616:1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8077&ptid=1928)
    
    杨老师好!看了你的教学设计第一稿和课后反思一些想法。教学建议上提到的学生可能出现的几种分发,是为了让 ...

    感谢 “xiaoyue” 老师的建议,在后面的设计中,我会环节进行更细致的设计。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xiaoyue发表于2013-9-1616:2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8091&ptid=1928)
    
    在借助学具分一分的过程中,杨老师可以观察多组学生的分法,但学生可能不会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过程,个人 ...

    “xiaoyue” 老师的意思,也是要给学生做做前测,看来大家都很支持做前测,我正在考虑前测的试题。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保睿发表于2013-9-1616:5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8103&ptid=1928)
    
    在第二次试讲分萝卜的环节中,先让学生用小棒和正方形分别代替萝卜和小棒分一分,随后指明上台汇报结果 ...

    先让学生说想法,在动手操作,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在下次试讲的时候进行尝试。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xiaoyue发表于2013-9-1617:0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8108&ptid=1928)
    
    杨老师好,非常抱歉,刚看完您的二稿设计。给我的第一个感觉是,第一部分简练了很多,第二部分太简单,看不 ...

    感谢 “xiaoyue” 的想法,xiaoyue 老师说:可不可以这样:让学生自己分,然后请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自己分的过程,请他在分的时候边分边说自己是怎么分的,比如 “我先给小白四个,再给小灰四个”,学生虽然是用自己的语言来分的,但把分的过程说出来了,如果有其他学生有不同分的过程,就正好和老师的设计吻合了,如果当您问了以后,没有学生表示有不同方法,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我的预测是,可以利用淘气和笑笑,出示一个一个的分和两个两个的分,但要让学生说出他们是怎么分的。

    前面让孩子想说再分,但是通过淘气、笑笑把分的结果出示出来,我认为不太合适,在试讲过程中,学生一个一个分的是最常见的,学生能想到的,就应该让学生来做,学生想不到的,老师再来启发引导。

    hehe.
    hehe.11年前

    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 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在学生分完桃后,让他们给 “每份分得同样多” 的这种分法取个名字,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xiaoyue发表于2013-9-1617:1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8111&ptid=1928)
    
    杨老师(或智慧老人)有一只 “神奇的小画笔”,它可以把同学们刚才平均分的过程画出来,选一个分发边说边画 ...

    “xiaoyue” 老师肯定是一个充满童趣的老师,同样的意思进过 xiaoyue 老师的设计后,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xiaoyue发表于2013-9-1617:1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8111&ptid=1928)
    
    杨老师(或智慧老人)有一只 “神奇的小画笔”,它可以把同学们刚才平均分的过程画出来,选一个分发边说边画 ...

    “xiaoyue” 老师肯定是一个充满童趣的老师,同样的意思进过 xiaoyue 老师的设计后,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肖利晓发表于2013-9-1618:4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8136&ptid=1928)
    
    第二次试讲,课堂气氛略显沉闷,  我认为课堂气氛的活跃很大的关联还在于教师的上课风格的活泼与否. ...

    课堂气氛略显沉闷我想有两个原因:1、教师的课堂掌控还不到位,没有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2、由于我校的班额比较少,所以我每次试讲只选择了 20 个学生,可能由于学生较少,学生稍有一些胆怯。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肖利晓发表于2013-9-1618:4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8136&ptid=1928)
    
    第二次试讲,课堂气氛略显沉闷,  我认为课堂气氛的活跃很大的关联还在于教师的上课风格的活泼与否. ...

    课堂气氛略显沉闷我想有两个原因:1、教师的课堂掌控还不到位,没有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2、由于我校的班额比较少,所以我每次试讲只选择了 20 个学生,可能由于学生较少,学生稍有一些胆怯。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向日葵发表于2013-9-1623:1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8185&ptid=1928)
    
    同意,这种对比让学生更能深刻体会 “分得公平”、“分得一样多” 就是平均分。但是感觉没必要非逼着孩子亲 ...

    向日葵老师说 “让学生更能深刻体会 “分得公平”、“分得一样多” 就是平均分。” 这才是本节课的重点。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陈军发表于2013-9-1623:1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8187&ptid=1928)
    
    从 1 楼看到 131 楼,从佳佳老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到各位老师的不同评价和争论使我这个没有教过低年级的数学 ...

    感谢金水陈军老师的关注,希望我们通过这个活动共同进步。

    张悦
    张悦11年前

    杨老师的这节课让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参与到随意分桃子的过程中。并交流分的结果,感受随意分答案的多样性。初步感知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每只猴子分给两个桃子,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一样多,才能使两只猴子都满意,让学生体会到平均分的公平性。

    张悦
    张悦11年前
    [向日葵发表于2013-9-1623:1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8188&ptid=1928)
    
    请教杨老师,这里为什么要追问 “分了几次”,学生只表达如何分行不行,个人感觉 “分了几次” 好像关系不是 ...

    这里杨老师多次追问 “分了几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会用语言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课堂上通过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语言表达,大部分学生们都能够完整,明了的表达自己的分法,这对学生日后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的培养很有好处。

    张悦
    张悦11年前
    [向日葵发表于2013-9-1623:1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8188&ptid=1928)
    
    请教杨老师,这里为什么要追问 “分了几次”,学生只表达如何分行不行,个人感觉 “分了几次” 好像关系不是 ...

    这里杨老师多次追问 “分了几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会用语言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课堂上通过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语言表达,大部分学生们都能够完整,明了的表达自己的分法,这对学生日后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的培养很有好处。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赵南发表于2013-9-1713:4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8314&ptid=1928)
    
    之前学校课型研讨曾经对三年级《分一分(一)》进行过深入教研,听课后有老师就指出:听完这节课 ...

    赵南老师真是一个有心的人,虞老师在评课的时候也说了,老师只有心中清楚 “平均分” 的概念,才能给学生讲清楚。

    平均分的三个要点:总数、份数、每份同样多。

    金水何建业
    金水何建业11年前

    新版教材更多的引导了学生去经历活动的过程。收获基本的活动经验。

    金水何建业
    金水何建业11年前

    怎样才能把新版教材的情境更好的串入课堂学习当中,从而达成自己的制定的学习目标。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75中数学组发表于2013-9-1713:5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8316&ptid=1928)
    
    课堂每个环节上时间的把握取决于老师对每个教学环节的理解和掌控,理解了教材和教学目标,各个教学环节设计 ...

    感谢 75 中数学组老师的关注,只有真正读懂教材,才能更好的把握课堂。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梁小彩发表于2013-9-1715:1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8393&ptid=1928)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杨老师在第二次试 ...

    第二次试讲我 “扶” 的有点多,让学生一步一步的按照我的想法在进行。正如梁小彩老师提到的 “这一课是 “分物游戏”,既然是游戏,就应让孩子游戏起来,在玩中学数学,在学中玩数学。”

    金水-荆文静
    金水-荆文静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9-1716:5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8496&ptid=1928)
    
    课堂气氛略显沉闷我想有两个原因:1、教师的课堂掌控还不到位,没有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2、由于我 ...

    杨老师提到的每次试讲的学生人数的确是一个问题,学生过于少,好多学生就放不开,我建议可以借别的学校的学生试讲,人数有一定的保证,出现的状况才会全面,杨老师就能针对情况慢慢调整教学,一次次的改进。

    金水杨振晶
    金水杨振晶11年前

    看了这么多的评论看的吃出杨老师的努力和进步,低年级教学的确应该片重学生的参与和动手能力,同事孩子们数学语言的完整性培养对于以后的数学学习也很重要。

    金水-荆文静
    金水-荆文静11年前
    [金水张文艳发表于2013-9-1317:0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733&ptid=1928)
    
    我觉得学生每次分完之后,要让孩子把分的过程说一说,以 “15 根骨头,平均分给 3 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几根” 为 ...

    杨老师是个很有心的老师,时刻注意反思自己的教学,值得我学习。的确,低年级的学生表达能力较弱,但是我认为不能因此对学生过于放低要求,依然要在平时的每节课中都注重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 清楚表达 -- 清楚、完整表达 -- 清楚有条理表达。每位教师都要有意识放在每节课中培养。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何建业发表于2013-9-1719:2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8559&ptid=1928)
    
    新版教材更多的引导了学生去经历活动的过程。收获基本的活动经验。

    这节课就是让学生通过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积极平均分分物的活动经验。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荆文静发表于2013-9-1811:2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8799&ptid=1928)
    
    杨老师提到的每次试讲的学生人数的确是一个问题,学生过于少,好多学生就放不开,我建议可以借别的学 ...

    人数少有点孩子放不开,看到这么多听课的老师就更不敢活动了,下次可以联系别的学校进行试讲。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杨振晶发表于2013-9-1811:3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8800&ptid=1928)
    
    看了这么多的评论看的吃出杨老师的努力和进步,低年级教学的确应该片重学生的参与和动手能力,同事孩子们数 ...

    感谢金水杨振晶老师的参与,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需要低年级的老师的慢慢培养,逐步培养学生的活动经验。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荆文静发表于2013-9-1812:1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8811&ptid=1928)
    
    杨老师是个很有心的老师,时刻注意反思自己的教学,值得我学习。的确,低年级的学生表达能力较弱,但 ...

    “每节课中都注重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 清楚表达 -- 清楚、完整表达 -- 清楚有条理表达” 这个过程是需要我们一步一步的进行培养,每节课中逐步渗透、逐步培养。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今天又查阅了一些关于 “平均分” 的资料。

    平均分东西有两种情况:第一种:知道要分的总数和平均分的份数,求每份是多少;第二种,知道要分的总数和每一份的数,求平均分的份数。这两种分法表面上看上去不同,新课程之前,小学数学教育界通常称前者是 “平均分”,后者是 “包含除”。其实两者的本质是一致的,都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若干相同的部分,这个 “部分” 就是 “一份数”,而这里的 “若干” 就是 “份数”,这其中的数量关系就是 “总体” 与 “一份数” 和 “份数” 的关系。

    金水张文艳
    金水张文艳11年前

    听了杨老师的课,在最初分桃子时会产生两种情况:平均分和非平均分,从分的不平均而引出平均分的好处,从而让孩子知道平均分。但是在课堂上学生会直接说出平均分的方法,我觉得上课前应该对孩子已有的知识做个简单的了解,因为我们成年人可能不清楚孩子哪些知识已知,哪些知识未知,所以课前需要了解一下孩子的认知水平会更好,这是我的薄见,请指正。

    金水张文艳
    金水张文艳11年前

    看了程江燕老师的帖子中:“将两只猴子的图片故意设计成一只胖猴子和一只瘦猴子,这可能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皮的孩子或许会给胖猴子 3 个桃子,瘦猴子 1 个桃子”,我十分赞同这样的方法,如果想要让孩子由不平均分过渡到平均分,首先从直观表象上让孩子有这种潜意识,这样才会让孩子有不平均分的想法,我的薄见,请指正。

    农业路丁丽
    农业路丁丽11年前

    本课是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一课时,在这节课中,杨老师巧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设计内容生动,非常符合二年级孩子的特点。

    金水张文艳
    金水张文艳11年前

    黄鸿雁老师的建议 “既然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比较,想让学生通过比较了解 “平均” 的概念,那么学生是否能够自己回答出不平均的方法就不是重点”,我十分认同,通过比较也是让孩子知道平均分更合适,如果孩子直接说出平均分,或者实在说不出不平均的方法,那就直接引入体会平均分的过程也未尝不可,我个人薄见,请指正。

    onlylove
    onlylove11年前

    同意上面几位老师的意见,如果孩子原有的知识经验是能体会到 “平均分”,所以课堂上老师就不要再涉及其他分的方法,再让学生去体会什么是真正的 “平均分”。要以学生的学情为主,不要人为设计出学生的思维岔口。

    农业路刘敏
    农业路刘敏11年前

    杨老师,您好!我看了您的教学设计,觉得很不错,这使我以后在教学这一课时有了很大的启示。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按照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从他们感兴趣的小动物分食物的情境出发,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动嘴说一说,动脑筋想一想,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本节课是学习除法的开始,让学生在自己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平均分的含义,为以后学习除法奠定了基础。在活动一:分桃子这个环节中,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先让学生自己用学具动手摆一摆,再让学生说说哪种分法比较好;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让学生的脑子飞速旋转,在动手的同时还不忘思考;紧接着的 “分萝卜” 活动,在原有的基础上再进行练习,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向学生慢慢渗透平均分的概念,为以后的除法学习打下了基础。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在此希望杨老师讲的越来越好。

    金水JHJ
    金水JHJ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金水 JHJ 于 2013-9-18 16:22 编辑


    在分桃子这个环节中,可以设计成猴哥哥和猴弟弟两个分桃子,学生会出现给哥哥 1 个,弟弟 3 个的分法。同时,提问的语言最好是;‘你想怎么分?”“还可以怎么分?”

    金水黄延坤
    金水黄延坤11年前

    看了这么多确实是集体的力量大,可以让我们这些新的老师受益非常。不过新版本的教材的确很方便!

    金水JHJ
    金水JHJ11年前

    在分桃子这个环节中,可以设计成猴哥哥和猴弟弟两个分桃子,学生会出现给哥哥 1 个,弟弟 3 个的分法。同时,提问的语言最好是;‘你想怎么分?”“还可以怎么分?”

    农业路徐玲敏
    农业路徐玲敏11年前

    看了杨佳佳老师《分物游戏》教学设计,觉得几个活动设计的很不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等让学生充分理解一样多就是平均分。对于我今后也有很大的启发。

    金水薛爱娟
    金水薛爱娟11年前

    杨老师的教学设计非常贴近 2 年级的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杨老师的导入环节中设计了这样有趣的情景导入:

    过程预设:

    一、情境创设、激趣导入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瓜果蔬菜都是大丰收,小动物们要举行一次森林聚会,机灵狗想请咱们班的同学去帮忙,你们愿意吗?

    个人觉得假如我是学生的话,既然是这么有趣的森林聚会,干嘛不邀请我们一起参加,而是还不知道出现了什么问题的情况下就让我们帮忙?有任务压力感。呵呵个人薄见,不当之处请杨老师见谅

    白头翁
    白头翁11年前

    走过路过,氛围不错。各抒己见,都说很多。小猴分桃,能分几个?各种可能,少了不可。无关胖瘦,不在弟哥。一三三一,两个两个。要想公平,都一样多。胖三廋一,不如不说。具体分法,看几份了。分几拿几,每份一个。如还够几,依样即可,如不够几,不再分了。剩有余数,不剩整除。胡言乱语,自想自说。呵呵呵呵,呵呵呵呵!

    白头翁
    白头翁11年前

    一般来说,有按份数分,和按每份个数分两种分法。按份数分的基本方法是要分多少份,就先拿出多少个,每份分给一个,如剩下的比要分的份数多,就再拿出那么多,每份分一个,直到分完或剩下的个数比要分的份数少为止。这就是有些教师说的一个一个分。改进方法是要分几份,看总数够不够每份分 n 个,如够,就拿出几 n 个,每份分 n 个。也就是一些教师说的几个几个分。按每份几个分是每次拿出几个为一份,再拿出相同的几个为第二份,依次分下去。看最后能分多少份。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分物游戏》第二次试讲课堂实录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 58-59 页 “分物游戏”。

    学习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通过 “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 的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会画图或用语言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学习重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学习难点:

    会用图示或语言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趣导入

    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小动物们要举行一次森林聚会来庆祝大丰收。(课件出示动物聚会的情境图),许多小动物都来参加了这次聚会,而且还带来许多他们喜欢吃的食物。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活动一:分桃子

    师:小猴子最喜欢吃桃子了,现在有 4 个桃子该怎么分呢?

    (出示情境图:58 页分桃子的第一幅图)

    正在小猴子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机灵狗来了,说:“我来给你们分。”

    机灵狗很快就分好了桃子,(出示情境图:58 页分桃子的第二幅图)师:谁来说说机灵狗是怎么分的?

    生:一只猴子分 1 个,另一只猴子分 3 个。

    师:你们认为小猴子们满意吗?说说你的理由?

    生:不满意,这样分不公平。

    师:怎样分才能让两只小猴子都满意呢?你们能帮他们分一分?

    生展示,每个猴子分两个。

    师:现在小猴子满意吗?

    生:满意。

    师:为什么这么分小猴子就满意了?

    生:这样分很公平。

    师:每只小猴子都分到两个桃子,它们分到的是一样多的。(板书:一样多)

    师小结:经过同学们的帮助,小猴子都很满意,每只小猴子分到的一样多。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活动二、分萝卜

    师:小兔子们看到同学们分的这么棒,也想请你们帮帮忙,给它们分萝卜。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赶快数一数一共有多少跟萝卜?

    生:十二根。

    师:大家都数清楚了,那么小兔子可有一个要求,每只小兔分到的萝卜一样多,想想看都能怎样分吗?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学具,请同学们借助学具,用图形代表小兔子,用里面的小棒数出 12 根代表萝卜。在你的桌子上来摆一摆,分一分,看看每只小兔子可以得到几根萝卜?

    学生活动,汇报结果。

    师:我看很多同学都分完了,有的同学分的特别的棒,特别的有条理,谁能帮小兔子分一分萝卜?

    :1 先给每只小兔子分一个。

    师:第一次你是怎么分的?

    1:每只一个。

    师:接着怎么分?

    生继续 11 根的分。

    师: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么?

    1:每只小兔子 4 个,正好分完。

    师:你分了几次。

    师:他一共分了 4 次,每只兔子分 4 根萝卜。那除了这种分法还有没有别的分法呢?

    2 上台展示。

    师:他第一次是怎么分的?

    生:22 根的分。

    师:你分了几次?每只小兔子得到几根?

    2:分了两次,每只小兔子分到了 4 个。

    师:还有更快的分法吗?

    3: 上台展示分的过程。

    师:你分了几次?

    3:分了 1 次。

    师:这个分法也帮小兔子分到了 4 个萝卜。

    师:这些方法中,哪些地方是一样的?哪些地方不一样?

    1:每个小兔子都得到了 4 个萝卜。

    师:不管怎么分每只小兔子都得到了 4 个萝卜,但刚才的分法一样不一样?

    生:不一样。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活动三:画一画

    师:刚才同学们的分法都很不错,我们能不能用画一画的方式把这些分法记录下来呢?

    我们以这种分法为例,(课件出示 11 根分的情况)一起试着来画一画。

    师:能不能用学过的图形来代替小兔子?你想用哪个图形?

    生:三角形。

    师:用三角形来代替小兔子,用小竖线来代替萝卜。

    一边演示分的过程,一边画。

    师:你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你刚才分萝卜的过程吗?

    学生尝试画图,并展示学生作品。

    师:你来给大家说说这些图形都代表什么意思?

    1:三角形代表小兔子,竖线代表萝卜。

    师:你是怎么分的?

    1:我是 44 个的分的。

    师:通过你的画图,大家看的很清楚。来看看下一位同学的分法。

    2 展示。

    师:谁看明白她的分法。

    3:她把三角形当做小兔子,把圆当做萝卜。

    师:她的方法和第一个同学是一样的,只不过表示的符号不同。

    4 展示:三角代表小兔子,竖线代表胡萝卜,一次给它们分 2 个,第二次再给它们分 2 个。

    师小结:我们刚才给小猴子分了桃子,给小兔子分了胡萝卜,它们都很满意,因为它们分得都一样多,这种分法在数学中我们把它叫做 —— 平均分。(板书课题:平均分)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活动四:分骨头

    1、师:小狗最喜欢吃骨头了,现在要把 15 根骨头平均分给 3 只小狗。

    请你先思考:平均分给 3 只小狗是什么意思?

    生:3 只小狗的分到的骨头一模一样多。

    师:想一想可以怎么分?可以用小棒或画一画方式表示。

    学生动手操作,展示学生作品。

    1:第一次一只小狗分 1 个,第二次一只小狗还是分 1 个,第三次还是一只小狗分 1 个,第四次还是一只小狗分 1 个,第五次还是一只小狗分 1 个。

    师:你能看出每只小狗分到几个吗 /

    15 个。

    生:谁看懂他的表示方法了?

    2:一次分 2 个,第二次分 2 个,第三次分 1 个。

    3:一次分了 5 根。

    师:同学们都选择了不同的分法,帮助小狗分了骨头,老师也这有一种画法,你能看明白吗?(出示课本 58 页最下面的第 3 种画法)

    生:很乱,很复杂。

    生:圆圈代表小狗,竖线代表骨头。

    师:我先拿出三根骨头,分给 3 只小狗,分完了吗?

    生:没有。

    师:我再拿三根,分给 3 只小狗,为了让同学们看得更清楚,我用了不同颜色的线来画。再拿三根分给 3 只小狗,…… 直到分完。

    师:你能看出每只小狗分了几根骨头吗?

    生:5 根。

    师: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有 5 个圈,每个圈里有 3 根骨头,分给 3 只小狗,每只 5 根。

    2、师:你们看懂这种画法了吗?

    生:看懂了。

    师:现在又跑来了 2 只小狗,把 15 根骨头平均分给 5 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到几根呢?你能用刚才的画法画一画、分一分吗?

    学生动手画并展示。

    1:先圈出 5 根,给每只小狗一根,再圈出 5 根,给每只小狗一根,……

    师:一共有 15 根骨头,你画了几根呀?骨头画多了,但是方法是对的,下去再改改好吗?

    2:圆圈代表小狗,竖线代表骨头。先取 5 根,分给 5 只小狗,第二次也一样,第三次也一样。

    师:没画出来的,可以下课接着画。

    师: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平均分。

    白头翁
    白头翁11年前

    :) 第二次试讲真叫 “好”,不平均问题避免了。看来真谛是告诉,不必学生走 “弯道”。沿着教师预设走,省时省力又高效。只是思维咋发展?劝君还要细思考。

    白头翁
    白头翁11年前

    有一个很好的故事,说的是一对父子牵着一头驴走在路上。驴子身上驮着一些粮食,父亲赶着驴,儿子在旁边走着,他们很愉快。


    这时路旁的一个妇女说:“你瞧那个父亲多傻,他怎么不让孩子骑到驴背上呢?” 于是父亲把孩子抱到了驴背上。

    他们继续走,父亲听到一个老者说:“那个父亲对孩子太疼爱了,让孩子骑在驴背上,自己走,孩子长大了能有孝心吗?” 于是父亲让孩子下来步行,自己骑着驴。

    一位大妈看到了他们父子,愤愤不平地说:“那个父亲也太不像话了,让孩子在路上走,自己骑在驴背上。” 于是父亲把孩子也抱了上去。

    一个年轻人牵着一头牛从他们身边走过,他对他的牛说:“你瞧那两个人多狠心,那么瘦的一头驴,他们两个都骑在上面。” 父亲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做了,于是让孩子背上粮食,自己把驴子扛了起来。
    
    看来只听别人建议缺乏自己思考真的很好玩的,
    
     
    老学究
    老学究11年前

    仔细看了这里的帖子,感觉很热烈。不知咋的,看到分一分和除法,就自然想到数一数和乘法。数一数和乘法,使学生在操作中经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过程,体现相同加数越多,加法越麻烦,就有必要引入一种新的计算方法 -- 乘法。那么在分一分和除法中学生要不要经历这样的过程,积累求总数里有多少份相同减数的经验呢?纯属瞎想,仅供参考。

    金水胡斌
    金水胡斌11年前

    从 1 楼看到 191 楼,每位同仁百家争鸣,各抒己见,使我受益匪浅,同时也看到杨老师在本次研讨中的努力及对本课思想的日益成熟。没教过低年级,对低年级没有发言权,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仅供参考。看了两稿设计,说实在的,针对分桃子环节,我不喜欢第二稿的。虽说不同的路径,形式,但都能达到同样的目的,但我们不能只关注目的,更要关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是自由的还是受约束的,第二次试讲分桃子,很显然达到了杨老师对比突出平均分的合理性的目的,但教学顺利的同时使学生又失去了什么?而第一次分桃子,学生的表现没有达到老师预料的结果,从而使老师有所困惑,所以有点一味的想怎样才能让学生出现自己的预料情况,才出现了第二种设计。其实我倒觉得第一次分桃子设计给学生的思想空间更大,更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可能杨老师第一次试讲课前对备学生准备的还不够充分吧。

    金水胡斌
    金水胡斌11年前

    补充一下,很多老师提出了前测,我也觉得 这非常的有必要,如果不是常教低年级,对低年级孩子的思想、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等不一定会考虑全面,课堂上出现的 “意外” 就会增加。所以,对教学中每个环节在理清重难点后,对学生做好前测是很有必要的。另外,在看到第一次分桃子没有出现不平均分的方法时,我顺便问了问同样上二年级的儿子,他还没学到这一课,我问:“四个桃子分给两个猴子,你会怎么分?” 他说:“要平分(平均分)吗?”“平分怎么分?还有别的分法吗?” 结果,书上的几种分法都说出来了。我想,这说明二年级孩子还是有多种分法的意识的,但是更倾向于公平合理的分法,可能和平时生活习惯及学校教育有关。这点也仅供参考。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两次教学设计的对比及反思:

    一、两次教学设计的对比。

    王珏老师在前面提出,可以把教学设计的二稿与一稿进行一下对比,这个提议很不错,下面我就来说说两次的教学设计:与其说是教学设计的第二稿,不如说是第一稿的升级版,因为在环节设计上没有太大的变化,而是针对第一次试讲后,哪些环节处理的不合适,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修改。

    1、对教学目标 1 的修改。第一稿的学习目标: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第二稿的学习目标: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通过 “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 的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2、对活动一(分桃子)环节的修改。

    第一稿:我们为小猴子准备了好吃的桃子,现在有 4 个桃子要分给 2 只小猴子,都可以怎么分?请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分一分。学生都是给每只猴子分两个,没有出现不平均分的情况。我为了让学生对比不平均分与平均分的区别,在第二稿做了如下的修改:小猴子最喜欢吃桃子了,现在有 4 个桃子该怎么分呢?正在小猴子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机灵狗来了,说:“我来给你们分。” 机灵狗很快就分好了桃子,(一只猴子分 1 个,另一只猴子分 3 个)你们认为小猴子们满意吗? 怎样分才能让两只小猴子都满意呢?你们能帮帮他们吗?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3、对活动三(画一画)环节的修改。

    第一稿:你能想办法把给兔子分萝卜的过程用画一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学生尝试画图,并展示学生作品,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表示的意思。我本来的意图是给学生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尝试画图,但在第一次试讲后,发现只有 2 名同学能用符号表示出自己的摆法。于是在第二稿我进行了修改:我们能不能用画一画的方式把这些分法记录下来呢?我们以这种分法为例,(课件出示 1 根 1 根分的情况)一起试着来画一画。教师引导学生一起画图。你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你刚才分萝卜的过程吗?先引导再让学生画,我认为还是比较好的,在第二次试讲的时候,大多数学生都能用画图的方式的记录下分的过程。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二、对第二次试讲的反思。

    142 楼的梁小彩老师提出:《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杨老师在第二次试讲的时候可能由于第一次试讲结果的影响,第二次虽然课堂感觉很顺,但是顺的有一点点过了,孩子在课堂上没有活跃起来,活动的实际老师应放手让孩子去做,老师老师手把手,拉着走,学生就失去探索的乐趣了。这一课是 “分物游戏”,既然是游戏,就应让孩子游戏起来,在玩中学数学,在学中玩数学。我是我的的一点拙见。

    192 楼的胡斌老师提出:看了两稿设计,说实在的,针对分桃子环节,我不喜欢第二稿的。虽说不同的路径,形式,但都能达到同样的目的,但我们不能只关注目的,更要关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是自由的还是受约束的,第二次试讲分桃子,很显然达到了杨老师对比突出平均分的合理性的目的,但教学顺利的同时使学生又失去了什么?而第一次分桃子,学生的表现没有达到老师预料的结果,从而使老师有所困惑,所以有点一味的想怎样才能让学生出现自己的预料情况,才出现了第二种设计。其实我倒觉得第一次分桃子设计给学生的思想空间更大,更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可能杨老师第一次试讲课前对备学生准备的还不够充分吧。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131 楼的虞文辉老师提出:周五听课后,有很多的感受。概括的说:1、教师自己要理解和把握数学概念,这非常重要,知而易行嘛。2、教师自己要对教材好好解读,并把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对教材的理解联系起来。3、教师要充分的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设计学习活动。4、教师要对课堂时间做合理计划和安排。


    第二次试讲的总体感受是 “教教材”,而不是 “用教材教”。根据试讲后的感受还有这么的多老师的宝贵建议,从对教材的解读,对学生的了解,对课堂时间的分配…… 还需要冷静下来仔细的思考。


    老学究
    老学究11年前

    “对活动一(分桃子)环节的修改。

    第一稿:我们为小猴子准备了好吃的桃子,现在有 4 个桃子要分给 2 只小猴子,都可以怎么分?请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分一分。学生都是给每只猴子分两个,没有出现不平均分的情况。我为了让学生对比不平均分与平均分的区别,在第二稿做了如下的修改:小猴子最喜欢吃桃子了,现在有 4 个桃子该怎么分呢?正在小猴子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机灵狗来了,说:“我来给你们分。” 机灵狗很快就分好了桃子,(一只猴子分 1 个,另一只猴子分 3 个)你们认为小猴子们满意吗? 怎样分才能让两只小猴子都满意呢?你们能帮帮他们吗?” 这是杨佳佳老师在 195 楼的陈述。

    “现在有四个桃子,分给两个猴子,都可以怎样分?”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呀。什么叫都可以怎样分?也就是都有哪些分法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你一共可以想起哪几种分法的意思。学生没有出现 1,3 的分法,只出现 2,2 的分法,到底原因是什么?是学生对问题不理解?如果是,那就需要提示引导。是学生缺乏多种分法的能力?估计金水区的学生不会差到如此地步。当教学出现结果与预设不符时,重要的是要进行归因研究。而不应该是想办法回避问题。

    你不出不平均吗?我让机灵狗出来。你不会归纳结论?我让智慧老人说出。你不会画图吗?我让聪明猫代画。你不会……,我让……。如果我们应用这样的解决模式,那真是机灵狗、聪明猫、智慧老人们的悲哀了。他们只能做教师思想的代言人,而不是学生学习的启蒙者了。

    老学究
    老学究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老学究 于 2013-9-21 19:14 编辑


    我们是不是有这样的误区?一说研究课,就要是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一说好课,就要高密度、小碎步。我们的研究就是要规避矛盾,消除风波。其实哪有那么多 “高效” 课堂呀!大家都知道教育是慢的艺术,大家都清楚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大家都明白没有交流碰撞就没有发展。但是一到实际,我们就忘记我们最初的共识了,而去追寻一种虚无缥缈的 “美满”。而那种远离教育本源的美满最终也是水中月,镜中花而已。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前测题目:

    图片:

    1.png 2.png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很多老师提出的要对学生进行前测,这是我设计的前测题目,不知道这两道题目是否合适?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建议。

    山东省刘勇
    山东省刘勇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9-921:3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730&ptid=1928)
    
    今天进行了第一次的试讲,上完课整体的感受就是 —— 乱七八糟。看似非常简单的 3 个分物活动,但却问题百出。 ...

    活动一为什么失败?

    也许您认为必须出现我们预设的所有的的情况,但教学中没有出现,所以是失败的,对不?

    但实际上,这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平时教学中对平均分已经特别强调,学生的思维已经习惯分就是平均分了。这是值得每一位老师思考的一个地方,我们的教学是不是应该有些改变?

    当然,如果学生不出现预设的情况,我们在这个地方是不是有更好的处理方法?因为这个活动在如果时间太长会影响我们接下来的教学,不是吗?

    山东省刘勇
    山东省刘勇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9-921:5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738&ptid=1928)
    
    活动三:画一画。此环节也比较失败。我原本的设计是在活动二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老师不做示范,直接让孩子用 ...

    您认为这是失败的,我却不这样认为!教学中没有问题才是可怕的!我们把这些问题整理出来,然后再进行研讨,寻找解决的方法,这才是我们成长的开始。这节课,反应出来的,是学生动手画图能力的不足,这提醒我们要改变教学中的策略,培养学生方面的能力 ,不是吗?

    金水赵南
    金水赵南11年前
    [老学究发表于2013-9-2010:5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169&ptid=1928)
    
    仔细看了这里的帖子,感觉很热烈。不知咋的,看到分一分和除法,就自然想到数一数和乘法。数一数和乘法,使 ...

      看到这段话,不仅让我想起以前备课时,要讲哪节课,上来就直接看那节课的内容,从头看到尾、从尾看到头,教材中好象就那么点东西。就课论课,视角是有局限性的,与前面的知识有什么联系?又为下面的学习起到什么作用呢?心里不是很清楚,可能讲着讲着就偏离主题了。树立 “大数学观” 的思想,视角开阔了,做到了心中有数,课堂上也会应对自如。
    金水赵南
    金水赵南11年前
       综观北师大版教材,“平均分” 是除法和分数的基础,除法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分数则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
    金水赵南
    金水赵南11年前
      看了第二次试讲的实录,总感觉 “活动一” 中机灵狗出现的时机有些不对。我想应该是先把问题抛给学生,然后根据学生的问答做相应的处理。如果引导后学生出不来预想的结果,再出示对比。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山东省刘勇发表于2013-9-2118:4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358&ptid=1928)
    
    活动一为什么失败?
    
    也许您认为必须出现我们预设的所有的的情况,但教学中没有出现,所以是失败的,对不 ...

    感谢 “山东省刘勇” 老师的关注,正如您说的 “学生的思维已经习惯分就是平均分,如果学生不出现预设的情况,我们在这个地方是不是有更好的处理方法?” 在这个环节确实是事先对此没有做过多的预设,在初稿备课时,“理所应当” 的觉得学生会出现不平均分和平均分的情况,而在课堂上学生没有预设的情况,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而是一再的追问,也也说明我还不能灵活的掌握课堂上的生成。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山东省刘勇发表于2013-9-2118:4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359&ptid=1928)
    
    您认为这是失败的,我却不这样认为!教学中没有问题才是可怕的!我们把这些问题整理出来,然后再进行研讨 ...

    我们把 “读懂学生” 挂在嘴边,但是真正去读了吗?读懂了吗?这是我值得认真反思的地方,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

    短短
    短短11年前

    新一轮的网络研讨大赛终于开始了,回想去年在这个平台上我收获颇多,也感受到了金水数学教育团队的伟大!相信大家在此次的活动中定能收到更多的收获,也预祝我们亲爱的佳佳老师取得优异的成绩!(来晚了,佳佳姐,见谅哈!:lol)

                                                                                                    金水沙口常伟利
    短短
    短短11年前

    一稿:

    学习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

    2、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会画图或用语言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二稿:

    学习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通过 “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 的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会画图或用语言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对比两稿的学习目标看的出来佳佳老师很用心,目标细化的很到位,但是我总是感觉少了一点点什么,三维目标中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感觉两稿的目标好像都少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好久就教低年级了,不知道是不是每节课的目标都应该包含这三方面呢?反正我平时续写高年级学习目标的时候三方面都会有所涉及,不知道说的对不对,不对的话还请大家多多指导!:P
    
                                                                                                        金水沙口常伟利

    金水-荆文静
    金水-荆文静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9-1918:0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107&ptid=1928)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活动一:分桃子师:小猴子最喜欢吃桃子了,现在有 4 个桃子该怎么分呢?(出示情境图 ...

    杨老师,我有个问题,在课堂实际中,当出示机灵狗这样分:“一只猴子分 1 个,另一只猴子分 3 个” 时,学生没有自发的说不公平或者马上又异议吗?是老师就直接追问:“你们认为小猴子们满意吗?说说你的理由?” 吗?
    金水-荆文静
    金水-荆文静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9-1918:0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110&ptid=1928)
    
    活动四:分骨头 1、师:小狗最喜欢吃骨头了,现在要把 15 根骨头平均分给 3 只小狗。请你先思考:平均分给 3 只小 ...

    在杨老师设计的探究新知的环节中,通过课堂实录,可以看出孩子们在四个活动中进行的很充分,孩子们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表达自己操作过程和想法,加深对 “平均分” 的理解,并且从每个细节都可以看出杨老师很关注孩子们对 “平均分” 的理解。例如:在分骨头时,杨老师提到请你先思考:“平均分给 3 只小狗是什么意思?”。杨老师很明白只有教师心中有目标,才能让课堂达到高效,值得我学习!

    金水-荆文静
    金水-荆文静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9-2102:2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256&ptid=1928)
    
    3、对活动三(画一画)环节的修改。第一稿:你能想办法把给兔子分萝卜的过程用画一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学生 ...

    杨老师很努力很辛苦,我很理解杨老师起初想简单的稍作交代,就让学生动手用符号来画一画,让学生更有思考和发挥的空间,但现实是第一次试讲几乎没人画出来。所以说,看似简单的一个问题,实际上要想达到却很难,只有做课老师本人更能体会到其中的艰难。因此,杨老师在第二稿中选择稍作引导。所以说,我们在想要达到某个目的是,还是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经验。不过,我认为这个画一画的过程还可以再考虑。究竟是只有个别学生有通过符号来表示分物过程的经验,其他学生都丝毫不会呢?还是教师的引导语言可以再明确一些呢,是否学生没听懂呢?

    金水-荆文静
    金水-荆文静11年前
    [老学究发表于2013-9-2114:3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318&ptid=1928)
    
    “对活动一(分桃子)环节的修改。
    
    第一稿:我们为小猴子准备了好吃的桃子,现在有 4 个桃子要分给 2 只小猴子 ...

    我也同意 “老学究” 老师的想法,不能遇到难题就逃避,为了达到目的就让机灵狗、聪明猫来代替说出来。的确,在数学知识中,有些是需要老师告知的,并不是让老师做哑巴,不能说话,全部让学生说。但是,有些是该学生自己探索,自己发现,自己表达,我们教师去引导的。所以,我也建议遇到问题时,再多从学生层面去考虑下,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而不要急于让机灵狗代替说代替演示。当然,我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希望杨老师别介意,难处只有做课老师最清楚,杨老师很辛苦,请多思考,多放松,才会豁然开朗。加油!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前测结果:

    今天,我从班上随机抽取了 20 名学生进行了前测,测试结果如下:

    第一题:有 4 个本子和两个小朋友,每人能得到几个本子?你一共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只想到一种分法(2 本和 2 本)的有 14 人,占测试人数的 70%。出现两种分法(2 本和 2 本或 1 本和 3 本)有 4 人,占测试人数 20% 。有 2 名同学叙述的不完整。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前测结果:

    今天,我从班上随机抽取了 20 名学生进行了前测,测试结果如下:

    第一题:有 4 个本子和两个小朋友,每人能得到几个本子?你一共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只想到一种分法(2 本和 2 本)的有 14 人,占测试人数的 70%。出现两种分法(2 本和 2 本或 1 本和 3 本)有 4 人,占测试人数 20% 。有 2 名同学叙述的不完整。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第二题:有 3 个小朋友,12 支铅笔。

    1、每人分到的铅笔一样多,每人分到几支铅笔?(请用学具摆一摆,最好能让别人看出你每次分了几支,一共分了几次?)

    20 名学生都能给每人分到 4 支铅笔。

    只有一人的摆法能看出来分的过程 (11 根的分的 ),其他同学的摆法,只能看出最后的结果。

    2、你能试着把刚才分的过程画下了吗?

    出现下面画法的有 17 人。

    图片:

    20130922_164013.jpg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还有 3 名同学的作品如下:

    图片:

    20130922_164057.jpg 20130922_164031.jpg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还有 3 名同学的作品如下:

    图片:

    20130922_164031.jpg 20130922_164044.jpg 20130922_164057.jpg

    老学究
    老学究11年前

    从前测来看,学生是有较好基础的,完全具备互助交流共进的前提。第一次试讲学生没有出现不平均分法的原因看来不是学生不具备能力,而是学生不太理解 “都有” 的意思吧。

    老学究
    老学究11年前

    特别是学生的画图能力之高,令人欣喜。20 个人几乎都画对了。(只有标男女的稍有偏差,但也不至于说是错误)那就该考虑在实际教学中还有没有必要让学生去画了。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张文艳发表于2013-9-1815:2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8929&ptid=1928)
    
    听了杨老师的课,在最初分桃子时会产生两种情况:平均分和非平均分,从分的不平均而引出平均分的好处,从而 ...

    已经对学生进行了前测,前测的结果是有 70%的学生都是平均分,只有 20%的学生除了平均分,还想到了不平均分的情况。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张文艳发表于2013-9-1815:2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8929&ptid=1928)
    
    听了杨老师的课,在最初分桃子时会产生两种情况:平均分和非平均分,从分的不平均而引出平均分的好处,从而 ...

    已经对学生进行了前测,前测的结果是有 70%的学生都是平均分,只有 20%的学生除了平均分,还想到了不平均分的情况。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张文艳发表于2013-9-1815:2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8929&ptid=1928)
    
    听了杨老师的课,在最初分桃子时会产生两种情况:平均分和非平均分,从分的不平均而引出平均分的好处,从而 ...

    已经对学生进行了前测,前测的结果是有 70%的学生都是平均分,只有 20%的学生除了平均分,还想到了不平均分的情况。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老学究发表于2013-9-2114:3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318&ptid=1928)
    
    “对活动一(分桃子)环节的修改。
    
    第一稿:我们为小猴子准备了好吃的桃子,现在有 4 个桃子要分给 2 只小猴子 ...

    感谢 “老学究” 老师的点拨,这几天也一直在翻看大家的留言,确实在二稿设计的时候 “包办” 的过多,今天也对我班学生(随机抽取了 20 个学生)进行了前测,不同的分法,还有用画图表示,大部分学生的程度也很好,应该给学生留有空间。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荆文静发表于2013-9-2213:5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509&ptid=1928)
    
    杨老师,我有个问题,在课堂实际中,当出示机灵狗这样分:“一只猴子分 1 个,另一只猴子分 3 个” 时,学 ...

    第二次试讲,“机灵狗” 出现的时机确实不好,在第三稿的时候,我可能会对此部分的情境做一些修改,不知修改后的效果会如何。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荆文静发表于2013-9-2213:5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509&ptid=1928)
    
    杨老师,我有个问题,在课堂实际中,当出示机灵狗这样分:“一只猴子分 1 个,另一只猴子分 3 个” 时,学 ...

    第二次试讲,“机灵狗” 出现的时机确实不好,在第三稿的时候,我可能会对此部分的情境做一些修改,不知修改后的效果会如何。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荆文静发表于2013-9-2214:2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517&ptid=1928)
    
    我也同意 “老学究” 老师的想法,不能遇到难题就逃避,为了达到目的就让机灵狗、聪明猫来代替说出来。 ...

    感谢荆文静老师的体谅与关心,各位老师的建议都很中肯,大家都是为了这节课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提下,找到适合方法,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荆文静发表于2013-9-2214:2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517&ptid=1928)
    
    我也同意 “老学究” 老师的想法,不能遇到难题就逃避,为了达到目的就让机灵狗、聪明猫来代替说出来。 ...

    感谢荆文静老师的体谅与关心,各位老师的建议都很中肯,大家都是为了这节课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提下,找到适合方法,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荆文静发表于2013-9-2214:2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517&ptid=1928)
    
    我也同意 “老学究” 老师的想法,不能遇到难题就逃避,为了达到目的就让机灵狗、聪明猫来代替说出来。 ...

    感谢荆文静老师的体谅与关心,各位老师的建议都很中肯,大家都是为了这节课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提下,找到适合方法,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老学究发表于2013-9-2220:5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628&ptid=1928)
    
    从前测来看,学生是有较好基础的,完全具备互助交流共进的前提。第一次试讲学生没有出现不平均分法的原因看 ...

    估计是问法上存在问题吧,在提问时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问题能让孩子听懂明白。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老学究发表于2013-9-2220:5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628&ptid=1928)
    
    从前测来看,学生是有较好基础的,完全具备互助交流共进的前提。第一次试讲学生没有出现不平均分法的原因看 ...

    感谢荆文静老师的体谅与关心,各位老师的建议都很中肯,大家都是为了这节课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我们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提下,找到适合方法,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农科侯萌萌
    农科侯萌萌11年前

    杨老师,你好,看了你的教学设计觉得还是很不错的,创设生动活泼的场景,营造出比较轻松、自在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自主学习,情绪得到发展,每个学生都要动手操作,参与到随意分桃子的过程中。并交流分的结果,感受随意分答案的多样性,让学生感知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同时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另外我认为低年级教学的课堂气氛调动对于老师来说很重要,低年级孩子爱学好学,只要老师也富有激情,多表扬鼓励,甚至把自己当做是孩子们的小伙伴,我相信教学效果会更好,孩子们也会给我们老师更多惊喜。:loveliness:



    金水赵南
    金水赵南11年前
      通过杨老师分析、展示学生的前测情况,真是感觉到孩子们的 “潜力” 无限。其实我们内心也知道要放手,要相信学生,但实际操作起来可能真的没有那么容易,学生状况多多不好把控。记得上次网络研讨,我是在第三次试讲时大胆放手,虽然当时感觉效果不如从前,但会是个好的开端,对后面的提升帮助很大。希望杨老师勇敢地踏出这一步,加油!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分物游戏》第三稿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 58-59 页 “分物游戏”。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七单元 “分一分与除法” 的第一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 是建立在 “平均分” 基础上的。本节课就是通过对小数目实物 “分一分” 的操作活动,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积累平均分物的活动经验。

    教材提出了 3 个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问题 1 分桃子:在不同的分法中,突出 “每份一样多”;问题 2 分萝卜:体会平均分分法的多样性;问题 3 分骨头:学习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有一定的分配经验,能够通过动手操作对物品进行平均分。但是还不能通过语言或画图完整的表述出分物的过程。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学习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通过 “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 的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会画图或用语言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3、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学习难点:

    会用图示或语言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教具:课件、小动物贴图

    学具:每人两捆小棒(每捆 10 根),3 个圆片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过程预设:

    一、导入

    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我们就来玩一玩 —— 分物游戏。(板书课题:分物游戏)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分学具

    今天上课需要用到学具,我们先来分学具。老师给每个同桌准备了一个学具袋,请把它们拿出来,看看都有什么?(4 捆小棒和 6 个圆片)

    1、分小棒

    我们先来分小棒,现在有 4 捆小棒,要分给同桌两人,每人能分到几捆小棒?你一共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同学们想到了不同的分法,今天我们重点用 “一样多” 的这种分法来进行分物。

    2、分圆片

    现在有 6 个圆片,还是分给同桌两人,要求每人分到的一样多,每人分到几个圆片呢?你是怎么分的?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活动二、分萝卜

    同学们的分的又快又好,你能帮助小兔子分分萝卜吗?(课件出示兔子和萝卜的情境图)

    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12 根萝卜和 3 只兔子)

    我们要把这 12 根萝卜分给 3 只小兔子,要求每只小兔子分到的一样多,每只小兔分到几根萝卜?

    请你用圆代表小兔子,我们需要用几个圆?小棒代表萝卜,需要几根小棒?在分之前还有一个小要求:你能不能把分的过程摆出来,也就是让同学们能够一眼看出你每次分了几个?一共分了几次?

    学生动手操作并展示。

    请你一边摆一边讲你是怎么分的?(学生展示)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活动三、分骨头

    1、分一分

    下面我们来帮小狗分骨头,你找到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

    现在要把这 15 根骨头平均分给 3 只小狗,请你说说:平均分给 3 只小狗是什么意思?

    请你在两人小组内分一分,请用 3 个圆片代替 3 只小狗,15 根小棒代替 15 根骨头。一个同学先摆,边摆边说你是怎么分的?摆完后,另一个同学再摆,要求用不同的方法来分。

    学生操作并说说分的过程。

    2、画一画

    你能试着把刚才分的过程画下来吗?

    学生动手画并展示。

    同学们不仅摆出了分的过程,还把这个过程画了下来,你们真能干!老师还想到另外一种的画法。(课件展示 58 页最下面的 3 幅图的画法。)

    小结:刚才我们不仅分了学具,还帮小动物们分了好吃的,虽然每次分的过程不同,但是分的结果都是每份都一样多,这种分法在数学中我们把它叫做 —— 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三、练习

    同学们你们用智慧帮助小动物解决了那么多难题,我们也理解了什么是 “平均分”。现在老师也出几道题考考大家,你们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请同学们把书打到 59 页。

    第一关:

    请看第一题,你都知道了哪些信息?

    可以用画图表示,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看每瓶插几枝花?

    展示学生作品。

    老师也用圈一圈、连一连的方法,知道了每瓶插几枝花,你能看懂老师的表示方法吗?(课件演示)

    2、请看第二题,你都知道了哪些信息和问题?

    你能用圈一圈、连一连的方法表示吗?

    第二关:

    请你用喜欢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课本 59 页的 3、4 题。

    第三关:

    数一数这里有多少个橘子,要求把这些橘子平均分,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种分法分一分,看看每份有几个?请用小棒代替橘子分一分。

    出示 4 种分法,思考:这些分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又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请你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 “平均分”。

    金水张文艳
    金水张文艳11年前
    [金水张文艳发表于2013-9-1815:3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8938&ptid=1928)
    
    看了程江燕老师的帖子中:“将两只猴子的图片故意设计成一只胖猴子和一只瘦猴子,这可能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

    非常感谢 “老学究” 点评的 “猴子胖瘦与分法没有内在联系吧”,我是觉得从直观感知上来说,一般孩子们会认为胖胖的就吃的多,瘦瘦的就吃的少,我是比较赞同程江燕老师的这个提议,可能有待商榷,谢谢点评

    金水王珏
    金水王珏11年前

    看了杨老师的三稿,感觉到杨老师已经在努力突破自己了。三稿整体感觉更具条理性,另外教师的提问语言指向性也更强了。但是看到杨老师的学习目标时,我首先对照了教学用书中的目标,并不完全相同,所以杨老师的目标是自己制定的,那也就是说杨老师的三稿目标应该是自己叙写出来的学习目标。但再仔细一看,还是觉得有些问题,比如目标 1 的行为主体是不对的,希望杨老师能再斟酌一下。加油!

    金水保睿
    金水保睿11年前
           上次课后研讨中提到了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放在 “平均分” 的定义让,让学生体会什么是平均分。今天听了杨老师的第三次试讲,学生通过几次分物活动体会了平均分的不同方法也知道了每份分的一样多,我觉得是不是应该每一次分物活动后让学生回忆分物的过程并对分物的结果进行总结,从而强化平均分的定义,使学生对平均分理解的更深刻。:loveliness: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本节课的课题是《分物游戏》,但是感觉几次试讲下来感觉 “游戏” 的意味不浓,怎样设计情境才能让学生感觉到在游戏中学呢?欢迎各位老师,献计献策。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本节课的课题是《分物游戏》,但是感觉几次试讲下来感觉 “游戏” 的意味不浓,怎样设计情境才能让学生感觉到在游戏中学呢?欢迎各位老师,献计献策。

    金水赵南
    金水赵南11年前
       杨老师前面提出对教材 “分骨头” 的第三幅图有困惑,不知道学生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我认为学生能看懂图的意思即可,书上呈现的这三种画法是方法多样化的体现,孩子是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的,所以没必要让所有学生都会用这种方法来画平均分的过程。
    金水赵南
    金水赵南11年前
      上午看了杨老师上传的第三稿,较之前两稿教学设计感觉变化还是挺大的。下午有幸听了杨老师的这节课,整体感觉层次很清晰,教师对平均分的概念做到了心中有数。但前面的活动让人感觉到重点放在了展示不同的分法上,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我觉得是不是还是因为教师的小结语没有做到位。每次活动结束,应该强调这个活动的目的,如:分萝卜活动,学生展示了几种分法后,教师应该小结到,虽然他们的分法不同,但这 12 根萝卜 3 只兔子都分到了 4 根,他们分得一样多。
    白头翁
    白头翁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白头翁 于 2013-9-23 20:16 编辑


    “现在老师也出几道题考考大家,你们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老师出题考学生,教师出面挑战学生,学习目标目标让学生,考考考,是法宝,不考糊学生不拉到。做个学生要应考,主动被动管不了。

    向日葵
    向日葵11年前

    今天听了杨老师的 “分物游戏” 一课,感觉收获颇丰。在分萝卜时,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学具代替来摆一摆、分一分,帮助学生从分实物抽象出分学具,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很喜欢!

    向日葵
    向日葵11年前

    今天听了杨老师的 “分物游戏” 一课,感觉收获颇丰。在分萝卜时,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学具代替来摆一摆、分一分,帮助学生从分实物抽象出分学具,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很喜欢!

    向日葵
    向日葵11年前

    对 “平均分” 概念的提出,杨老师采用多次体验分得一样多的操作活动的基础上,由学生解释什么是 “平均分”,而且学生理解的相当到位。相信杨老师在这里是做了前测的,在读懂学生的基础上能有效地把活动与概念结合并由学生悟出 “平均分” 的含义,真的很厉害。

    向日葵
    向日葵11年前

    这节课时间比较紧,特别是后面练习部分时间更紧张。细数下来,在新授部分,杨老师设计了 4 个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的活动。有动手活动势必要花费很多时间,这样留给学生独立练习的时间就少之又少。如何分层次、有详略地处理好几个活动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活动之间的最优化效果,我想是节俭时间、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 农科:孙丽平

    向日葵
    向日葵11年前
    [金水保睿发表于2013-9-2316:5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802&ptid=1928)
    
    上次课后研讨中提到了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放在 “平均分” 的定义让,让学生体会什么是平均分。今天 ...

    同意保老师的观点,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后,应该把它放在一定的语境中说、练习。锻炼学生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巩固对 “平均分” 的认识。

    向日葵
    向日葵11年前
    [金水保睿发表于2013-9-2316:5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802&ptid=1928)
    
    上次课后研讨中提到了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放在 “平均分” 的定义让,让学生体会什么是平均分。今天 ...

    同意保老师的观点,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后,应该把它放在一定的语境中说、练习。锻炼学生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巩固对 “平均分” 的认识。

    农科:孙丽平

    向日葵
    向日葵11年前

    小狗分骨头的第三种方法,即,每次圈(分)三根骨头,圈几次就是每只小狗分了几根骨头。学生接受起来有些困难。一直到杨老师讲解过这个方法后,还有一些学生回答 “每只小狗分到 3 根骨头”。这可能和学生固有的生活经验和前面个别学生展示画一画的方法有关,想当然的认为一个圈里的骨头就是分给一只小狗的。学生容易把圈看成盘子或承载的容器,所以思维定式导致理解有误。这样看来,第三种圈一圈再连一连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起来的确困难,在本节课这种方法该如何呈现,处理到哪个度合适(不要求学生掌握的情况下)?还想请教各位老师。农科:孙丽平

    向日葵
    向日葵11年前

    本节课一定要掌握用圈一圈、连一连的方法来解决平均分的问题吗?教材似乎没有要求必须用哪种方法。所以,如果学生习惯也乐于用画一画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当然,是针对本节课小数目物体平均分),是不是也算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农科:孙丽平

    天空那颗星
    天空那颗星11年前

    研讨开始一段时间了,杨佳佳辛苦了。大家也辛苦了。中心组和参与研讨的老师,游客也辛苦了。

    建议佳佳对每个朋友发的帖子进行回复,不管是好的建议还是过激的批评。别人大家都是关心数学,关心教学而来的。要使发表意见的每个人感到,他的意见得到你的重视,

    顺德嘉信西山
    顺德嘉信西山11年前

    我比较喜欢 “画一画” 这个环节。老师鼓励孩子们想办法把这些方法记下来或画下来吗?通过分享,通过引导语:“先给大家讲讲这些符号都代表什么意思?"、" 他一共分了几次?每只小兔子分几个?",让孩子们说一说。最后老师总结:我们刚才给小猴子分了桃子,给小兔子分了胡萝卜,它们都很满意,因为它们分得都一样多,这种分法在数学中我们把它叫做 —— 平均分,并板书课题:平均分。(顺德嘉信西山小学 李凤)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天空那颗星发表于2013-9-2406:4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932&ptid=1928)
    
    研讨开始一段时间了,杨佳佳辛苦了。大家也辛苦了。中心组和参与研讨的老师,游客也辛苦了。
    
    建议佳佳对每 ...

    感谢 “星” 老师的建议,每个老师的帖子我都在关注,也都在思考,我会及时和各位老师进行互动交流。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农业路刘敏发表于2013-9-1815:5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8954&ptid=1928)
    
    杨老师,您好!我看了您的教学设计,觉得很不错,这使我以后在教学这一课时有了很大的启示。您本节课的教学 ...

    十分感谢 “农业路刘敏” 老师的支持和关注,我很更加认真的研读教材,争取把本节课上的更好。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JHJ发表于2013-9-1816:2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8973&ptid=1928)
    
    在分桃子这个环节中,可以设计成猴哥哥和猴弟弟两个分桃子,学生会出现给哥哥 1 个,弟弟 3 个的分法。同时,提 ...

    在前面试讲的时候,学生没有出现不平均分的情况,可能与我提问的问法有关,在对学生进行前测和第三次试讲的时候,个别学生出现了不平均分的情况。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黄延坤发表于2013-9-1816:2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8974&ptid=1928)
    
    看了这么多确实是集体的力量大,可以让我们这些新的老师受益非常。不过新版本的教材的确很方便! ...

    “新版本的教材的确很方便! ” 很同意黄延坤的观点,的确第四版的教材思路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分明,能够帮助我们青年教师更好的理解教材。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农业路徐玲敏发表于2013-9-1816:3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8987&ptid=1928)
    
    看了杨佳佳老师《分物游戏》教学设计,觉得几个活动设计的很不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 ...

    谢谢徐老师的鼓励,希望我们能通过本次活动,共同进步。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薛爱娟发表于2013-9-1817:1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002&ptid=1928)
    
    杨老师的教学设计非常贴近 2 年级的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杨老师的导入环节中设计了这样有趣的情景导入:
    
    过程 ...

    对于如何导入本节课,也是一直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本节课的课题是《分物游戏》,怎样导入才能让学生感觉在玩游戏呢?还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建议。

    天空那颗星
    天空那颗星11年前

    课本上小狗分骨头的三幅图,都是学生的作品,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过程。丽萍老师的思考是很有价值的。是先让自己班学生去表示出自己的分法,然后展示,最后观摩书上的分法,还是让学生先去看书上的分法,再自己表示自己的分法,我倒比较倾向第一种方案。在书上三幅图中,第三幅图最能表示平均分的常规操作。好像前面白头翁帖子中说了这种分法。我们可以参考。我们要把一些物品分成 n 份,一般要先看这些物品够不够 n 个,如果够,就拿出 n 个,每份分一个,然后再看剩下的够不够 n 个,如果还够,再拿出 n 个,每份分一个 ----- 一直到剩下的不够 n 个,或分完为止。剩下的为余数个,不剩下为整除。当然,如果份数过多,或物品较大,一次拿不了 n 个,也可以不拿出而每份分去一个。但是最在思维上是要先看总数中够不够每份一个的。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有学生不先看总数中够不够每份一个,而直接一个一个去分,哪次不够分,再把这次已分的拣出来的方式。但这种分法的明显缺乏预判,类似于踩着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因此我们还是要尽可能使学生理解第三种分法。真理解不了也不是大逆不道的。他只要能达到平均分的结果就可以了。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老学究发表于2013-9-2010:5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169&ptid=1928)
    
    仔细看了这里的帖子,感觉很热烈。不知咋的,看到分一分和除法,就自然想到数一数和乘法。数一数和乘法,使 ...

    “看到分一分和除法,就自然想到数一数和乘法。数一数和乘法,使学生在操作中经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过程,体现相同加数越多,加法越麻烦,就有必要引入一种新的计算方法 -- 乘法。那么在分一分和除法中学生要不要经历这样的过程,积累求总数里有多少份相同减数的经验呢?” 老学究老师又给我们一个新才思路,怎么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呢?还是需要认真思考。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胡斌发表于2013-9-2022:2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242&ptid=1928)
    
    从 1 楼看到 191 楼,每位同仁百家争鸣,各抒己见,使我受益匪浅,同时也看到杨老师在本次研讨中的努力及对本课 ...

    感谢胡斌老师的建议,第二次的设计确实有些片面,没有对学生充分的了解,只是针对第一次试讲出现的情况就改成了第二稿的设计,后来对学生做了前测,学生还是能出现多种分法的。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赵南发表于2013-9-2122:4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399&ptid=1928)
    
    看到这段话,不仅让我想起以前备课时,要讲哪节课,上来就直接看那节课的内容,从头看到尾、从尾看 ...

    “就课论课,视角是有局限性的,与前面的知识有什么联系?又为下面的学习起到什么作用呢?树立 “大数学观” 的思想,视角开阔了,做到了心中有数,课堂上也会应对自如。” 我会铭记这句话,并在以后的教学中也要树立 “大数学观” 的思想。

    向日葵
    向日葵11年前
    [天空那颗星发表于2013-9-2411:1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011&ptid=1928)
    
    课本上小狗分骨头的三幅图,都是学生的作品,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过程。丽萍老师的思考是很有价值的。是 ...

    支持这位老师关于先想 “拿” 再 “分” 的思考!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赵南发表于2013-9-2122:5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402&ptid=1928)
    
    综观北师大版教材,“平均分” 是除法和分数的基础,除法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 ...

    “平均分” 是除法和分数的基础,所以我们让学生理解总数、份数、每份有几个,才能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短短发表于2013-9-2212:2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503&ptid=1928)
    
    一稿:
    
    学习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
    
    <br />

    谢谢常老师的建议,下次的设计会从三维目标的角度来叙写学习目标。:)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荆文静发表于2013-9-2214:1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514&ptid=1928)
    
    杨老师很努力很辛苦,我很理解杨老师起初想简单的稍作交代,就让学生动手用符号来画一画,让学生更有 ...

    前两天进行了一次前测,很多学生还是能够画出来的,第一次试讲我想可能是引导的不够到位吧。下次还是要给学生机会,在充分摆学具的基础上,我想孩子是能够画出来的。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荆文静发表于2013-9-2213:5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509&ptid=1928)
    
    杨老师,我有个问题,在课堂实际中,当出示机灵狗这样分:“一只猴子分 1 个,另一只猴子分 3 个” 时,学 ...

    很多老师都对此部分提出了建议,确实这里的设计不好,在以后会对此进行修改。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农科侯萌萌发表于2013-9-2222:3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656&ptid=1928)
    
    杨老师,你好,看了你的教学设计觉得还是很不错的,创设生动活泼的场景,营造出比较轻松、自在的课堂气氛, ...

    谢谢侯老师的鼓励,课堂氛围很重要,要营造出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孩子在 “玩中做”,“玩中学”。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赵南发表于2013-9-2222:3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657&ptid=1928)
    
    通过杨老师分析、展示学生的前测情况,真是感觉到孩子们的 “潜力” 无限。其实我们内心也知道要放手, ...

    我会勇敢的迈出这一步的,谢谢赵南老师的鼓励。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王珏发表于2013-9-2316:2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790&ptid=1928)
    
    看了杨老师的三稿,感觉到杨老师已经在努力突破自己了。三稿整体感觉更具条理性,另外教师的提问语言指向性 ...

    感谢王珏老师的建议,目标 1 的行为主体是不对的,我会再斟酌的。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保睿发表于2013-9-2316:5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802&ptid=1928)
    
    上次课后研讨中提到了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放在 “平均分” 的定义让,让学生体会什么是平均分。今天 ...

    “每一次分物活动后让学生回忆分物的过程并对分物的结果进行总结,从而强化平均分的定义,使学生对平均分理解的更深刻。” 下次试讲一定会注意这点的。培养学生能用语言完整的表达。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赵南发表于2013-9-2319:1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835&ptid=1928)
    
    杨老师前面提出对教材 “分骨头” 的第三幅图有困惑,不知道学生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我认为学生能看 ...

    通过和大家的交流研讨,我对教材此部分又有了新的理解。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 “平均分”,动手摆学具、画图都是帮助学生理解 “平均分” 的过程。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赵南发表于2013-9-2319:1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835&ptid=1928)
    
    杨老师前面提出对教材 “分骨头” 的第三幅图有困惑,不知道学生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我认为学生能看 ...

    通过和大家的交流研讨,我对教材此部分又有了新的理解。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 “平均分”,动手摆学具、画图都是帮助学生理解 “平均分” 的过程。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赵南发表于2013-9-2319:4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838&ptid=1928)
    
    上午看了杨老师上传的第三稿,较之前两稿教学设计感觉变化还是挺大的。下午有幸听了杨老师的这节课, ...

    第三次试讲,确实小结做的不到位,只有在分骨头环节结束后,才进行了一次小结。小结不仅有助于总结这个活动的目的,也能强调 “平均分” 的意义。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白头翁发表于2013-9-2320:1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841&ptid=1928)
    
    “现在老师也出几道题考考大家,你们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老师出题考学生,教师出面挑战学生,学习目标目 ...

    “考” 确实用的不好,感谢 “白头翁” 老师的指导。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向日葵发表于2013-9-2321:3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875&ptid=1928)
    
    对 “平均分” 概念的提出,杨老师采用多次体验分得一样多的操作活动的基础上,由学生解释什么是 “平均分”, ...

    “平均分” 这个词语的出示到底是在分骨头前还是分骨头之后,也是我一直纠结的一个问题,前两次试讲都是在分骨头前出示的,总感觉学生的反应平平,第三次是让学生解释什么是 “平均分”,我觉得效果还不错,学生都能理解并解释 “平均分” 的意思。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向日葵发表于2013-9-2321:4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881&ptid=1928)
    
    这节课时间比较紧,特别是后面练习部分时间更紧张。细数下来,在新授部分,杨老师设计了 4 个分一分、摆一摆 ...

    整节课的活动时间安排还需要再斟酌,每个活动采取什么方式,到哪种程度,该详该略,还需要好好思考。也希望各位老师对此问题出谋划策。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向日葵发表于2013-9-2322:3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900&ptid=1928)
    
    小狗分骨头的第三种方法,即,每次圈(分)三根骨头,圈几次就是每只小狗分了几根骨头。学生接受起来有些困 ...

    昨天虞老师也提到这个问题,可能这种半抽象的图示,仅仅靠演示,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我想是否运用动画辅助学生理解会更好呢?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向日葵发表于2013-9-2322:3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901&ptid=1928)
    
    本节课一定要掌握用圈一圈、连一连的方法来解决平均分的问题吗?教材似乎没有要求必须用哪种方法。所以,如 ...

    其实圈一圈连一连和画图或摆学具的效果是一样的,都是帮助学生帮助学生进行平均分物的方法。没有必要强调非得使用哪种方法来做,只要能解决问题即可。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顺德嘉信西山发表于2013-9-2408:1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943&ptid=1928)
    
    我比较喜欢 “画一画” 这个环节。老师鼓励孩子们想办法把这些方法记下来或画下来吗?通过分享,通过引导语: ...

    非常感谢 “顺德嘉信西山” 老师的关注与鼓励,能在这个平台结识这么多的好朋友,我很开心。也希望在和大家的交流研讨中,使我这株 “小苗” 快快成长。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天空那颗星发表于2013-9-2411:1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011&ptid=1928)
    
    课本上小狗分骨头的三幅图,都是学生的作品,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过程。丽萍老师的思考是很有价值的。是 ...

    感谢 “星” 老师的指导。

    张悦
    张悦11年前

    杨老师的第三次试讲比前两次又有不同,第一个环节由分桃子改为分学具,学生更直观的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分配活动,学生很有兴趣的分了起来,活动积极性很高。

    xiaoyue
    xiaoyue11年前

    看了杨老师的第三稿教学设计,觉得第一个活动的设计很好!很自然很流畅的与课堂需要相结合引出第一个活动。后面的设计业比前 2 稿明朗很多。但从教学设计上看不容易找到可能遇到的问题,可否把教学实录发上来呢?

    金水张文艳
    金水张文艳11年前

    关于杨老师的第三次讲课,我觉得在讲解 “画一画” 第三种画法时,较之第二次,杨老师的讲法更加清晰了,学生的接受程度的大大提升,对于杨老师这种特别努力认真研究探讨教学教法的精神与行为,我觉得非常值得我学习!!

    金水张文艳
    金水张文艳11年前

    对于 “画一画” 第三种画法,实际上就是看分成几份,每个圈就圈几个,然后数一数几个圈,就是分到几个,这种方法很基本,特别是在分 “大数” 时,但是孩子容易迷的地方在于密密麻麻的连线,经过和其他组内老师商量认为可以圈第一个圈连一连,让孩子明白即可,之后的不必再连了,我觉得这种方法很好,可以试行,一些薄见,望指正。

    金水张文艳
    金水张文艳11年前

    在第三次讲课中,在讲分骨头这一环节时,杨老师最后问每只小狗分几根,大部分孩子都说是 5 根,但仍有孩子说是 3 根,这说明仍有孩子不知道最终分的结果,我们组内认为还是让孩子把最终分的结果说一说会更好,望指正

    优胜焦倩茹
    优胜焦倩茹11年前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会用 2~5 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创设了许多 “分一分” 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解决生活中平均分的问题,深刻体验平均分的意义;在丰富体验的基础上,引入除法算式,并把它与 “平均分” 的具体操作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获得对除法意义的初步理解;本课杨老师创设了具体情境中,生动有趣使学生经历情境识别,然后让学生直观操作,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课堂设计环节比较合理,就是没有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及时评价,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及时。

    优胜张涛
    优胜张涛11年前

    我们组在一起,以杨老师这节课教研,焦倩茹老师作了重点发言,杨老师的课,准备充分,时间安排衔接得当,是一节较为成功的数学课。不足的地方我们觉得学生评价要及时。

    金水赵南
    金水赵南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金水赵南 于 2013-9-24 20:56 编辑


      第三环节练习的第 1 题:“老师也用圈一圈、连一连的方法,知道了每瓶插几枝花,你能看懂老师的表示方法吗?”
    
      杨老师在学生汇报完后,课件出示了圈一圈、连一连的方法,后面的题目学生也开始模仿着用这个方法,而前面画一画、摆一摆的方法几乎无人再用。建议杨老师可以在前面活动中介绍这种方法,后面练习时就不必再出示了,这样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虞文辉
    虞文辉11年前

    这次的讲课,比上次前进了一大步,非常可喜的进展,所以,先要说,佳佳,辛苦了!


    从这次课堂,已经感受到这节课应该具有的结构框架,这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呵呵~


    虞文辉
    虞文辉11年前

    这节课,是认识除法的第一节课,目的是认识除法。


    围绕这个目的来分析,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小学阶段通常是如何引入除法的?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是除法。


    小学阶段通常通过平均分这样的分物活动引入除法。


    那么,作为起始课,通过平均分这样的分物活动引入除法的认识,就需要把平均分与除法建立密切的联系。


    来分析平均分。


    把一些物体,分成一部分一部分的,而且每份分的个数相同,这样的过程称为平均分。


    注意,这是个 “过程”。


    虽然很多老师知道这是个过程,但是在其中总是强调每份一样多,忽略了 “过程” 这个属性。


    这个过程,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分得的一样多,就是平均分。这样的界定,通过分物活动,学生非常容易理解的。


    那么,这个过程,就要使学生充分在活动中完整的体会,需要强调的是这么几个因素:总数(一些物体),每份分得的个数一样多,分成几份。由这几个因素构成平均分的过程,实质就是除法运算所要表示的过程。


    需要教师注意的是,教师需要在过程中重视过程,重视构成过程的几个因素。

    虞文辉
    虞文辉11年前

    想想学生,是不是不会分物?


    学生早就会分物了,也有把一些物体分几份的经验,也有分成每份都一样多的经验。


    他们对一样多、每份、分几份等都了解。


    那么,他们对什么不了解呢?


    就是这个平均分的过程,站在数学的角度去看这个分物过程,他们不熟悉、不了解。


    教师就要在分物活动中,在已有活动经验的活动中,指导学生站在数学的角度去体会、了解、理解这个平均分的过程。指导学生体会、思考、表述这个过程:把一些… 平均分给… 每个得到… 个。

    虞文辉
    虞文辉11年前

    从用实物体会平均分的过程,到用替代品体会分的过程,到用画一画体会分的过程,在这个逐步抽象的过程中,都是在体会平均分的过程,都是在逐步发展数学思维和认知,及其数学表述能力,会用实物、替代品、直观符号、语言等表现出 “把一些… 平均分给… 每位得到… 个” 这样的平分的过程。

    虞文辉
    虞文辉11年前

    接着要说的是,在听课中感受到了这个逐步抽象的过程,即从用实物分、到用替代品去分、到画出分的过程,但是,这个平均分的过程,并没有明显的强调的显现出来,也可以说,从数学角度来看,平均分的过程及其几个因素在其中并没有强调出来,而分物,学生课前会分,课中会分,其数学认知和思维并没有这节课上得到发展。这是个问题。


    我想,看了上面的分析,这节课应该着重突出、显现的是什么,佳佳老师,是不是会更清楚了呢?

    虞文辉
    虞文辉11年前

    在听课后,老师提到,本节课教材第一页,学生学的很轻松,觉得都会了,可是,第二页练一练,学生却都不会,太矛盾了。


    这样的矛盾,就要提醒我们;


    我们在思考、设计、实施教学活动时,是否抓住了关键的地方?



    这也令产生了我一个疑惑,这节课教材第一页这样的编写,是否对老师教学造成了困扰或者说困惑?如果有困扰或困惑的话,应该是那个分物活动中对于平均分过程的几个因素没有显性的强调出来有关。

    虞文辉
    虞文辉11年前

    但是,有一点,我们教师应该知道而且非常清楚的了解的是,这节课的目的是为了认识除法,那么,如果仅仅是强调 “平均分就是每份一样多”,是否就可以引出除法算式了呢?


    所以,一定要前前后后的去看这节课,知道这节课的目的,围绕目的去思考、去设计和实施。

    虞文辉
    虞文辉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虞文辉 于 2013-9-24 22:29 编辑



    交流时,我们老师还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画这两个图,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举例

    8 个苹果平均分给 2 位小朋友,每位小朋友分得几个苹果?

    用○表示下朋友,用短线表示苹果,试着画出分的过程。

    下面这两种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 ○

    !!!! !!!! 画法说明:紫色的,画个圈,连在第一个○;绿色的,画个圈,连在第二个○。


    ○ ○

    !! !! !! !! 画法说明:红色的,画个圈,分别与两个圆连;绿色的,也这样,蓝色的、黄色的,都这样。



    抱歉,不会在这里画图,想着做图片插入,还是无法插入,做在 word 里做附件,还是无法附件,郁闷~


    希望这样子,可以表示清楚。


    虞文辉
    虞文辉11年前

    这是个非常有趣的发现,非常有趣的问题!

    虞文辉
    虞文辉11年前

    老师在课堂上问: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一个一个的分,两个两个的分,三个三个的分…… 时不同的分法吗?


    白头翁
    白头翁11年前
    [虞文辉发表于2013-9-2422:2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351&ptid=1928)
    
    <br />
    
    
    交流时,我们老师还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br />
    
    
    
    <br />

    好玩,有趣,非常重要?

    都在把 8 个苹果平均分给 2 个小朋友呀。只不过一个直接看出每人可以分 4 个,另一个按照份数一次一次去分而已。按程序化来说,第二种占优,便于电脑程序操作,按思维能力来说,第一种占优,更利于引入除法计算。呵呵,是有意思。

    程江燕
    程江燕11年前

    本节课的目的是引出除法算式,在教学中,杨老师对平均分的概念强调的比较仔细,但是对于分的整体以及分的份数强调的不够,例如:分萝卜:12 根萝卜平均分给 3 只小兔子,在让学生动手分时,杨老师不断让学生说还有什么不同的分法?但是学生只是提到一个一个分,两个两个分等等,没有仔细考虑一共有多少萝卜?我们是将萝卜平均分给几只小兔子?如果学生真的明确分的份数是多少,学生才会注意到每次要拿出 3 根萝卜(因为一共有三只兔子)再分给每个兔子,才能做到平均。另外,每次操作之后,杨老师应让学生在来完整的所以说:分的整体,分的份数以及分的结果。这样才够完整。

    程江燕
    程江燕11年前

    杨老师在引入环节,用 “同学们喜不喜欢玩游戏?” 引出课题,简单干脆,非常好。但是,我总觉得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如果在引入环节设计的更生动有趣些就更好了。

    金水-荆文静
    金水-荆文静11年前
    [金水赵南发表于2013-9-2319:1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835&ptid=1928)
    
    杨老师前面提出对教材 “分骨头” 的第三幅图有困惑,不知道学生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我认为学生能看 ...

    同意赵老师的想法,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 “平均分”,而画图是展现学生思维的一种方式,所以学生能够理解图示所表示的平均分的过程即可。

    程江燕
    程江燕11年前

    杨老师的这次试讲,学生能较容易的用自己的方式画出分的过程,我认为与让学生用圆片和小棒代替兔子和萝卜分一分这个环节的设计密不可分,所以这一环节我认为很好。

    程江燕
    程江燕11年前

    在分骨头环节,杨老师让学生同桌两人分,我认为可以同时让一对同桌板演在黑板上分。

    程江燕
    程江燕11年前

    练习中的第一题,杨老师是直接给学生介绍了做题方法,我认为对于用圈一圈连一连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提到分小狗的环节进行讲解。

    金水-荆文静
    金水-荆文静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9-2414:2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084&ptid=1928)
    
    昨天虞老师也提到这个问题,可能这种半抽象的图示,仅仅靠演示,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我想是否运用动画辅 ...

    杨老师的电脑操作技术是很棒的,可以尝试动画演示拿出三根,平均分给三只小狗,再拿出三根,再平均分...... 帮助学生理解。
    程江燕
    程江燕11年前

    课后的几道练习题,题目的叙述都不尽相同,可以让学生读读题找找关键字,比如 “一样多”“平均” 等,并解释 “平均每个铅笔盒放几只笔” 是什么意思?培养学生的读题习惯。

    王萌
    王萌11年前

    佳佳老师在讲分骨头这一环节时,最后问小朋友们每只小狗分几根,大部分孩子都说是 5 根,但仍有孩子说是 3 根,说明仍有孩子不知道最终分的结果,孩子的思维仍然是停留在一个一个、两个两个等等分的过程中,是不是可以让孩子把最终分的结果说一说,让孩子知道把这么多的骨头平均分给几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到几根骨头。就像江燕老师说的每次操作之后让学生在来完整说一说分的整体,分的份数以及分的结果。没有接触过低年级教材,就是自己的一点愚见,又不对之处,望指正。

    程江燕
    程江燕11年前

    课后有两道练习题是在一个 ppt 中出示的,看起来有点两道题分不清的感觉。可以在制作这一页 ppt 时,用不同颜色的底板区别开。

    娜写年华
    娜写年华11年前

    活动贯穿于整节课,学生能够在玩中学、学中乐,真正感受学数学的乐趣,感触很深。

    金水赵南
    金水赵南11年前
        第三稿教学设计中活动三的要求是: “现在要把这 15 根骨头平均分给 3 只小狗”, 这里直接出示了 “平均分”,让学生说说平均分给 3 只小狗是什么意思?虽然部分学生也能明白它的意思,但当时听课时就觉得这里出示的有点突然。
    娜写年华
    娜写年华11年前

    在每次分一分圈一圈画一画等活动后做以总结,让孩子能自己说出一共有几个,平均分几份?每份分几个?总结之后会加深印象,同时也让孩子加深对平均分分法不同的理解,对之后的除法学习能奠定印象基础。

    金水姚庆兢
    金水姚庆兢11年前

    杨老师对于本节课的设计,让我最欣赏的地方是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享受到了数学知识。在研讨过程中,老师们也提到对于 “分骨头” 情境最后一种分法的困惑,到底需不需要学生们掌握?要掌握到什么程度?我个人的理解是既然教材涉及,就一定是让孩子们知道这种分法,但是对于孩子们到底怎么分,我觉得没有必要去限定方法,但是如何出示这种 “复杂” 的方法,可能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吧。以上仅仅是个人拙见:loveliness:,如有不当,请其他老师多多指教!

    金水-荆文静
    金水-荆文静11年前

    前天有幸听了杨老师的这节课,感觉整节课思路清晰,结构比较紧凑,层层铺垫,感觉很好。但是整个课堂活动不够 “有趣”,我在设计教学时这方面也很欠缺,希望能让课堂更有趣,能更吸引学生。

    娜写年华
    娜写年华11年前

    平均分的概念能在活动中体会理解,没有感到枯燥,可以选择多多让孩子 活动、总结、再活动、总结,加深印象

    金水李国建
    金水李国建11年前

    一个一个分,两个两个分,都是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为今后除法算式的学习打基础。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叙述出来平均分的过程以及结果,即:每个小动物分得几个?

    金水赵南
    金水赵南11年前
    [程江燕发表于2013-9-2515:4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596&ptid=1928)
    
    在分骨头环节,杨老师让学生同桌两人分,我认为可以同时让一对同桌板演在黑板上分。 ...

      平均分是一个过程。杨老师先让同桌分,再让学生上黑板上汇报,应该是想让学生边分边说,让其他同学看到分的过程。而同时让一对同桌上去分,分后学生看到的仅是分的结果。(试讲时,学生上去分虽然说要一个一个分,但还是都放在了一起,这里需要教师的指导才能把分的过程摆出来)
    金水-张利娜
    金水-张利娜11年前

    平均分的概念能在活动中体会理解,没有感到枯燥,可以选择多多让孩子 活动、总结、再活动、总结,加深印象

    金水-张利娜
    金水-张利娜11年前

    活动贯穿于整节课,学生能够在玩中学、学中乐,真正感受学数学的乐趣,感触很深。

    金水-张利娜
    金水-张利娜11年前

    在每次分一分圈一圈画一画等活动后做以总结,让孩子能自己说出一共有几个,平均分几份?每份分几个?总结之后会加深印象,同时也让孩子加深对平均分分法不同的理解,对之后的除法学习能奠定印象基础。

    金水李国建
    金水李国建11年前

    我觉得问题解决的过程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而解决问题的结果是检测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平均分的教学中,分的过程和分的结果都同样的重要。佳佳老师在课堂中偏向了过程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完成课后习题检测时,有明显的 “力不从心” 的现象

    金水-荆文静
    金水-荆文静11年前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活动来理解 “平均分”,感受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但是在活动中,杨老师太过于强调 “你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而忽略了每次活动后的小结。这节课虽说是让学生理解 “平均分”,但也是为后续引出除法做准备,还是有必要小结时把话说完整,强调出总数,份数,平均每份的个数。比如:同学们的分法不同,但都把 15 根骨头平均分给 3 只小狗,每只小狗都分到了 5 根。

    金水赵南
    金水赵南11年前
      第三次试讲孩子们画图比前几次的效果好得多,应该是活动一分学具的 “功劳”。活动一用圆片、小棒来分一分,在活动二中教师也强调了用圆代表小兔子,小棒代表萝卜,对后面活动三的画图起到了铺垫作用。
    金水-荆文静
    金水-荆文静11年前

    听了杨老师的试讲,感觉整节课时间有些紧张,这节课的活动比较多,建议杨老师综合考虑每个活动的设计意图,注意思考,是否每个活动是必要的,如果是,给最重要的活动给予最充分地时间,让学生能够时间充足的去操作去思考,而不要活动多但是每个活动都不充分。

    金水李国建
    金水李国建11年前

    佳佳老师的教学设计:从学生分小棒引入教学 —— 分圆片引入一样多 —— 分骨头引入平均分,学习过程环环相扣地进行教学,设计的非常流畅,由浅入深,佩服!:)

    弋光辉
    弋光辉11年前

    杨老师在课堂中引导孩子进行分物游戏,让孩子动手分一分画一画去感知平均分,从而去理解除法。

      金水侯雪莹
    金水侯雪莹11年前

    很高兴有机会能听到杨佳佳老师《分物游戏》这节课第三次试讲,听过这节课的整体感觉是:整节课杨老师思路比较清晰,课程内容安排的比较紧凑,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在整节课引入环节,杨老师直接让孩子分学具,可以说是开门见山。虽然觉得学生能很快的按照老师的要求,自己主动的体验分一分的过程。个人觉得杨老师是不是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导入,让这节课更有吸引力,更加完美!

    金水赵南
    金水赵南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金水赵南 于 2013-9-25 16:29 编辑


    [金水-荆文静发表于2013-9-2516:17](http://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656&ptid=1928)
    
    听了杨老师的试讲,感觉整节课时间有些紧张,这节课的活动比较多,建议杨老师综合考虑每个活动的设计意 ...

       赞成荆老师的观点,后面练习处理不完,并且时间给的不充分,都要从前面的活动找原因,该舍的环节要舍掉,比如:分小棒和分圆片这两个活动是不是都需要?感觉 4、6 都是比较小的数目,只要一个行不行?由于没有教过低年级,只是自己的一点看法。
    弋光辉
    弋光辉11年前

    本节课中让学生通过动手活动,弄清楚整体是谁?要分几份?每一份是多少?是不是这方面没有深入的引导,而注重了学生的动手分和画一画。

    向日葵
    向日葵11年前
    [金水赵南发表于2013-9-2420:5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293&ptid=1928)
    
    第三环节练习的第 1 题:“老师也用圈一圈、连一连的方法,知道了每瓶插几枝花,你能看懂老师的表示方 ...

    很同意赵楠老师的看法,是在新授课中学生独立探究通过摆一摆将物体平均分,学生喜欢并能正确运用这种方式平均分。而圈一圈、连一连则是在摆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它与摆的思考过程是一致的。所以,建议在新授课中把摆、圈、连以一定的层次和学生的探究情况依次呈现。

    金水姚庆兢
    金水姚庆兢11年前
    [金水-荆文静发表于2013-9-2516:1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656&ptid=1928)
    
    听了杨老师的试讲,感觉整节课时间有些紧张,这节课的活动比较多,建议杨老师综合考虑每个活动的设计意 ...

    很同意荆老师的说法,是不是可以主抓一、两个活动让孩子们充分理解知识,其他的淡化,以缩减时间呢~对于这节课我没有什么教学上的经验,而更多的是学习,如有不当还望指正~

    金水田中华
    金水田中华11年前

    在这节分物游戏当中,感觉游戏的意味还不是很浓,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引入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整节课会更加生动有趣,老师教起来也会更加得心应手,所以建议杨老师,可以创设跟孩子相关的问题情境,使孩子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当中,是兴趣使然,不再是为分而分。

    优胜杨阳
    优胜杨阳11年前

    听了杨佳佳老师的《分物游戏》一课,感觉杨老师上课时很注意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整节课环节非常流畅。我觉得练习的题目是不是有些多,是否可以从中筛选一些典型例题进行练习,充分展示不同的分法。练习时可不可以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分,如:圈一圈、画一画、摆一摆,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分,个人认为效果可能会更好。

    向日葵
    向日葵11年前
    [金水赵南发表于2013-9-2420:5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293&ptid=1928)
    
    第三环节练习的第 1 题:“老师也用圈一圈、连一连的方法,知道了每瓶插几枝花,你能看懂老师的表示方 ...

    很同意赵楠老师的看法,是在新授课中学生独立探究通过摆一摆将物体平均分,学生喜欢并能正确运用这种方式平均分。而圈一圈、连一连则是在摆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它与摆的思考过程是一致的。所以,建议在新授课中把摆、圈、连以一定的层次和学生的探究情况依次呈现。 农科:孙丽平

    向日葵
    向日葵11年前
    [虞文辉发表于2013-9-2421:4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323&ptid=1928)
    
    接着要说的是,在听课中感受到了这个逐步抽象的过程,即从用实物分、到用替代品去分、到画出分的过程,但 ...

    在思考为什么本节课的摆与圈、连好像有点脱节了,学生用圈、连来解决问题会有点吃力。像虞老师说的:如何把平均分这个逐步抽象的过程显现出来。我想学生心里首先应该清楚要平均分成几份,这样就知道要拿多少才够分一次,为后面的抽象画、圈打基础。前面 “星” 老师提到的 “没有目的性的分到哪是哪” 是较低层次的思维水平,而本节课的平均分是要学生先清楚拿多少,再分。即,明确要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份。农科:孙丽平

    向日葵
    向日葵11年前
    [虞文辉发表于2013-9-2421:4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326&ptid=1928)
    
    在听课后,老师提到,本节课教材第一页,学生学的很轻松,觉得都会了,可是,第二页练一练,学生却都不会 ...

    如果本节课摆一摆、画一画(分骨头的前两种画法)的方法来平均分,我想学生是不是能顺利完成第二页的练习(不妨做一个后测)。当然,仅仅摆一摆就降低本节课对学生的思维水平的发展。所以引入圈、连的方式。但老师一引入(分骨头)第三种方法圈一圈、连一连,还有插花这道题的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学生就不知道要怎么去分了,看来这个部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也不妨把这个难点分散到前面的摆一摆中,这样也许就把摆、圈、连很好的融合起来。前题是这些方法本质上的相同点是什么?农科:孙丽平

    向日葵
    向日葵11年前
    [虞文辉发表于2013-9-2422:2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351&ptid=1928)
    
    <br />
    
    
    交流时,我们老师还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br />
    
    
    
    <br />

    是啊,是两种方法把 8 个苹果平均分了。本节课如果老师把两种方法都出示了,会不会造成对 “圈” 的混淆。如果还是按照先拿再分的思路的话,第二种方法是学生一次拿了 8 个去分,他一下子就看到了结果。而第一种方法是一次拿了 2 个去分,这种分法可能是学生没有直接看出分得最后结果。这样看来,两种方法是不是有相同之处,只不过 “圈” 在这里表示的意思不同吧。农科:孙丽平

    向日葵
    向日葵11年前
    [程江燕发表于2013-9-2515:3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588&ptid=1928)
    
    本节课的目的是引出除法算式,在教学中,杨老师对平均分的概念强调的比较仔细,但是对于分的整体以及分的份 ...

    很同意程老师关于 “让学生注意到分的份数是多少” 的观点,这样每次分才是真正的平均。农科:孙丽平

    向日葵
    向日葵11年前
    [程江燕发表于2013-9-2515:3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591&ptid=1928)
    
    杨老师在引入环节,用 “同学们喜不喜欢玩游戏?” 引出课题,简单干脆,非常好。但是,我总觉得对于低年级的 ...

    同意,按照学生的认知顺序,应该是先分实物,再分替代品(用学具等代替分),一上来就让分学具次序上好像有点颠倒了。应该与生活联系得更紧密些。

    向日葵
    向日葵11年前
    [王萌发表于2013-9-2515:4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603&ptid=1928)
    
    佳佳老师在讲分骨头这一环节时,最后问小朋友们每只小狗分几根,大部分孩子都说是 5 根,但仍有孩子说是 3 根, ...

    同意王萌老师的想法,特别是在学生中没有出现此方法,老师又想把方法介绍给孩子时,一定要引导孩子学会看平均分的结果。

    向日葵
    向日葵11年前
    [金水李国建发表于2013-9-2516:1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641&ptid=1928)
    
    我觉得问题解决的过程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而解决问题的结果是检测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平 ...

    李老师说的习题的 “力不从心” 是指学生圈、连过后,结果却写不出来吧。我在想原因是什么?是学生不会从自己圈、连后看结果?还是学生不明白自己圈、连的是什么?我想如果是前者,那好办;而后者就要想想新授部分的方法问题了。农科:孙丽平

    虞文辉
    虞文辉11年前

    奇怪哦,怎么没有看到佳佳老师对这次试课后的反思呢?


    盼望中……

    金水杨倩
    金水杨倩11年前

    我认为应该把新教材和老教材对这一内容的编排做一个对比。最明显的不同是:新教材 “分骨头” 时展示的第三种分法。它是平均分的基本方法,体现了平均分的本质含义。

    金水杨倩
    金水杨倩11年前

    孩子们如果都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方法,那么对平均分的意义就清楚了。并且这种方法是学生在没有学过乘法口诀时也能进行平均分的万能方法。纬四路小学 杨倩

    金水杨倩
    金水杨倩11年前

    比如,在生活中,将 23 支铅笔平均分给 14 位小朋友。学生的两只小手握着这 23 支铅笔,看着眼前一排 14 位小朋友。他很可能一下就蒙了。此时,如果没有目的一个一个地分,分到哪儿算哪儿,最后才会发现还有 5 位小朋友分不到第二支铅笔。用这样的方法在平均分之前就没有一个统观大局的意识,这种方法显然不实用。

    吴昭辉
    吴昭辉11年前

    上次杨佳佳老师试课我没听,遗憾呀!我也不便多说什么,但看了这么多老师对你的评价和建议。可见大家对你可是力挺到底呀!希望你的心血和汗水换来丰硕的成果。

    金水杨倩
    金水杨倩11年前

    课本 “分骨头” 显示的第二种方法其实是试商的方法,用此方法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数感,值得表扬。但用在特殊情况下的平均分时就不太实用了。我还举我刚才发帖的那个例子,孩子还没学过乘法口诀,根本无法判断将 23 支铅笔平均分给 14 位小朋友时,给每人 2 枝时是否够?

    金水杨倩
    金水杨倩11年前

    我举的这个例子所用的数据是孩子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对于初学 “平均分” 的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最需要掌握的就是最基本的平均分的方法。他先取出 14 支铅笔,给每人一支;当他想第二次平均分时,会发现剩余的铅笔已经不够 14 支了。避免再做无用功。

    金水杨倩
    金水杨倩11年前

    当然,只要学生能完成任务,什么方法都行。但我们应该引导孩子掌握一种最基本的,最实用的方法。

    金水杨倩
    金水杨倩11年前

    “分骨头” 显示的第三种画法就是最基本的方法。这种方法在使学生体会 “平均分” 意义的同时,还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运筹帷幄” 意识。

    金水杨倩
    金水杨倩11年前

    当然,每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我们得引导学生了解多样的方法,根据不同情境选择不同的方法

    金水杨倩
    金水杨倩11年前

    佳佳老师在困惑这节课怎样体现 “游戏性”。可以尝试创设不同的现实中的游戏情境,给学生体验多种方法的机会 纬四

    金水杨倩
    金水杨倩11年前

    关于上次大家讨论该如何调解 “摆一摆” 与 “圈一圈,练一练” 的矛盾。是不是可以尝试将书上的练习题 “请” 下来。使学生利用手中的实物进行平均分。可以分小组进行比赛。体现游戏性的同时,使学生体验在填每只花瓶分几只✿时,得把每一次分的✿的数量都加在一起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分物游戏》第三次课堂实录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 58-59 页 “分物游戏”。

    学习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通过 “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 的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会画图或用语言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3、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学习难点:

    会用图示或语言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你们喜欢玩游戏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就来玩一玩 —— 分物游戏。(板书课题:分物游戏)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分学具

    师:今天上课需要用到学具,我们先来分学具。老师给每个同桌准备了一个学具袋,小组的负责人把它们拿出来,看看都有什么?

    生:4 捆小棒和 6 个圆片

    1、分小棒

    师:我们先来分小棒,现在有 4 捆小棒,要分给同桌两人,每人能分到几捆小棒?可以怎么分?你想到几种不同的分法?

    师:你是怎么分的?

    1:有 4 捆小棒,我同桌两捆,我两捆。

    师:谁和他们分的不一样。

    2:我分了 3 捆,我同桌分 1 捆。

    师:这两种分法,哪里不一样?

    生:第一种每人分的都是平的,第二种每人分的是不平的。

    师:每人分到 2 捆的,就是每人一样多。(板书:一样多)

    师:今天我们重点用 “一样多” 的这种分法来进行分物。

    2、分圆片

    师:接下来咱们再来分分圆片吧。现在有 6 个圆片,还是分给同桌两人,要求每人分到的一样多,每人分到几个圆片呢?你是怎么分的?

    师:你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1:我 3 片,我同桌 3 片。

    师:你能说说分的过程吗?

    :1:我给了同桌 3 片,我留了 3 片。

    师:你怎么分的?

    2:我 4 个,我同桌 2 个。

    师:大家觉得他分的符合要求不符合?为什么?

    3:要求一样多。

    师:还有没有别的分法?

    生:先给我同桌发 1 个,再给我 1 个,同桌 1 个,我 1 个,同桌 1 个,我 1 个。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活动二、分萝卜

    师:你是一个一个分的,同学想到了这么多种分法。刚才我们分了学具,现在能帮助小兔子分分萝卜吗?(课件出示兔子和萝卜的情境图)

    师: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112 根萝卜。

    师:还知道了什么?

    2:有 3 只小兔子。

    师:请听问题,我们要把这 12 根萝卜分给 3 只小兔子,要求每只小兔子分到的一样多,每只小兔分到几根萝卜?请你先想一想。

    师:我们借助刚才的学具摆一摆。请你用圆代表小兔子,我们需要用几个圆?

    生:3 个。

    师:小棒代表萝卜,需要几根小棒?

    生:12 根。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 2 捆小棒,你准备怎么拿?

    1:先拿 1 捆小棒,再从另一捆拿出 2 根。

    师:请同学在桌子上摆一摆,看看每只兔子能分到几根萝卜。

    师:在分之前还有一个小要求:你能不能把分的过程摆出来,也就是让同学们能够一眼看出你每次分了几个?一共分了几次?

    学生动手操作。

    师:你先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1:一个一个地分。(动手摆)

    师:她一共分了几次?每只小兔得到几根萝卜。

    生:分了 4 次,每只小兔子得到 4 根萝卜。

    师:你的方法同学们都看清楚了,谁和她的分法不一样?

    师:你先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2:我是两根两根的分的。(动手摆)

    师:她分了几次。

    生:两次。

    师:你是怎么分的?

    3:三个三个分的。(学生动手摆)

    师:谁看明白她的分法了?给大家讲讲。

    4:三个三个分,最后剩 3 个,每只兔子一个。

    师:每只小兔子分到几个?

    生:4 个。

    师:还能怎么分?

    5:一次分 4 个。

    师:同学们想到了不同的分法,但是每只小兔子最后都得到了 4 根萝卜。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活动三、分骨头

    1、分一分

    师:下面我们来帮小狗分骨头,你找到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

    生:15 根骨头,3 只小狗。

    师:现在要把这 15 根骨头平均分给 3 只小狗,请你说说:平均分给 3 只小狗是什么意思?

    1:不多不少正好。

    2:不多也不少,每人拿的一样多。

    师:也就是每只小狗得到的一样多,你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请你在两人小组内分一分,请用 3 个圆片代替 3 只小狗,15 根小棒代替 15 根骨头。一个同学先摆,边摆边说你是怎么分的?摆完后,另一个同学再摆,要求用不同的方法来分。

    学生操作。

    师:同桌两人是怎么分的,给大家说说。

    生:我是两个两个的分,我同桌是一个一个分的。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2、画一画

    师:老师给你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你能试着把刚才分的过程画下来吗?

    学生动手画。

    师:老师选取了几份有代表性的作品,你能看明白他们是怎么分的吗?

    第一幅作品。

    1:他把三角形当成小狗,竖线当成骨头。他是一个一个的分。每只小狗都得到 5 根骨头。

    第二幅作品。

    2:他把三角形当成小狗,正方形当成骨头。他是两个两个分的,分了两次,最后一次,一个小狗分一个骨头。

    师:每只小狗还是得到了 5 根骨头。

    第三幅作品:

    3:圆圈是小狗,长的圆圈是骨头。第一次分了 4 个,不够了,第二次分了 1 个。

    第四幅作品。

    4:圆圈代表小狗,竖线代表骨头。他一次就分完了。

    师:同学们不仅摆出了分的过程,还把这个过程画了下来,你们真能干!老师还想到另外一种的画法。你能看明白吗?(课件展示 58 页最下面的 3 幅图的画法。)

    师:圆圈代表小狗,竖线代表骨头。我先拿 3 根分给 3 只小狗,每只小狗分一根;我再取 3 根分给 3 只小狗;一直这样分下去,直到分完。每只小狗分到几根骨头?

    生:5 根。

    师:刚才我们不仅分了学具,还帮小动物们分了好吃的,虽然每次分的过程不同,但是分的结果都是每份都一样多,这种分法在数学中我们把它叫做 —— 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三、练习

    师:现在老师也出几道题考考大家,你们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请同学们把书打到 59 页。

    第一关:

    师:请看第一题,你都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有 9 朵花,3 个花瓶。

    师:每瓶插几枝花?可以用小棒摆一摆,也可以用画图表示。

    学生操作。

    师:有的孩子选择摆的方法,每个花瓶里插几朵花?

    生:3 朵。

    师:选择画的同学呢?

    生:3 朵。

    师:不管用什么方法,都是每瓶插 3 朵花。

    师:老师还想到了一种新的表示方法,圈一圈、连一连的方法,知道了每瓶插几枝花,你能看懂老师的表示方法吗?(课件演示)

    我先圈出两朵,插到第一个花瓶里,再圈出两朵花插到第二个花瓶里,再圈出两朵花插到第三个花瓶里,现在每个花瓶里插了两朵花,但还没有分完,剩下的我们可以用另一种颜色来圈,每个花瓶里再插一朵花;最后每个花瓶里一共插了 3 朵花。

    师:你能不能用这个方法解决第二题。

    学生做题、展示。

    1:先把 4 个圈起来放在第一个文具盒里,再把这 4 个圈起来放到第二个文具盒里,还剩下 6 个,每个文具盒再分两个,还剩 2 个,每个文具盒再分 1 个。

    师:平均每个文具盒里放几支笔?

    16 支。

    师:是 6 支吗?

    17 支。

    2:我是把这 7 支放在这个文具盒里,把这 7 支放到另一个文具盒里。

    师:圈的很好,请把答案补充完整。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第二关:

    师:敢挑战第二关吗?

    师:先来说说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

    1:有 15 个杯子,柜子有 3 层。

    2:有 16 个气球,4 个小朋友。

    师:请你用喜欢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师:每层可以放几个杯子?

    16 个。

    师:同意吗?

    生:5 个。

    师: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个气球呢?

    生:4 个。

    第三关:

    师:还有第三关,这一关留给你下去分一分。

    四、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

    1:平均分。

    2:一样多。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用到了 “平均分”,请你找找生活中的 “平均分”。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第三次试讲后反思:

    感谢这么多的老师对本节课的关注以及指导,与大家的交流中,我对教材、对学生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下面我就来说说第三次试讲后的一些反思吧。

    我感觉这次试讲较为成功的地方是:在动手摆学具的基础上,学生能自己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分物的过程。学生能看懂别人的画法,并叙述出分物的过程、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当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对于 “平均分” 概念的意义还是没有让学生明确,只重视了分物的过程和结论,即每人分到了多少,而忽略了总数、份数。应当在每一个环节后,让学生能够清晰的说出:把什么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

    课堂时间分配还需要调整。今天再次看了教学录像。从开始上课到分骨头环节结束,用了 25 分钟还要多一些。给后面的练习留的时间过少,导致部分学生没有充分的活动时间。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下面来详细的说说每个小环节吧。

    1、分学具。

    我把课本上的分桃子环节改为了分学具。设计时的思考是这样的,本节课需要用到学具,每次让老师来分,不如改为让学生自己动手分,还能初步感受每份一样多。但是讲下来,有老师提出,感觉和后面的环节没有什么联系,是否创设一个情境,能把几个活动串起来。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2、分萝卜。

    过于注重展示分萝卜的过程,而忽略了对概念的理解。

    3、分骨头。

    此环节占用的时间过长,造成后面练习的时间过少。

    课本出示的第三幅图还是没能给学生讲清楚,有老师提出,可以利用课间的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下次可以对此进行尝试。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4、练习环节。

    用闯关的方式让学生做题,不是很合适。再次翻看课本,前四题都是生活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我想下次可以和生活情境联系起来。

    第一题,我又出示了画一画、连一连的方式,此种表示方法和分骨头第 3 题的画法所表示的意思是不同的,两种方法从形式上看相似,但本质是不同的,学生把两种方法混淆了,反倒不明白了。

    4 道练习题的处理的层次还不是很清晰,是否可以精讲第一题,略讲第二题,后两题只汇报结果。可以在下次试讲中尝试。

    以上是我对第三次试讲后的反思,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指正。

    金水陈爽
    金水陈爽11年前
    [金水胡斌发表于2013-9-2022:4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247&ptid=1928)
    
    补充一下,很多老师提出了前测,我也觉得 这非常的有必要,如果不是常教低年级,对低年级孩子的思想、思维 ...

    我同意胡斌老师的意见,其实在分桃子的环节,完全可以放手给孩子,让他们自由的分,孩子们都能分出教材的不同分法,然后再适当引导,让孩子们从众多的分法中,着重来学习 “平均分”,这样是不是能更加遵循孩子的学习发展规律,孩子更容易接受,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是不是也会更高些。

    只是建议,仅供参考。

    优胜余高丽
    优胜余高丽11年前

    杨老师从多方面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通过设计进行游戏,问题诱导,创设情境,探索试问等,围绕主题情境开展各项活动。在教学中,一方面,努力体现 “以人为本” 的思想,重视学生的主体与参与程度,使这节课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做到松弛有度,便于学生情绪的调控。

    优胜焦倩茹
    优胜焦倩茹11年前

    看了杨老师这次教学实录,感觉整节课杨老师都注重,课堂以孩子为主,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理解感受分物的思想,体验分的过程,老师的这一做法,可以让孩子们从众多的分法中,着重来学习 “平均分”,这样更加遵循孩子的学习发展规律,孩子更容易接受,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也会更高。但是,每一个活动之后,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去总结,去概括,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学习。

    金水赵南
    金水赵南11年前

    活动一分圆片中有一个小细节

    师:你能说说分的过程吗?

    生:1:我给了同桌 3 片,我留了 3 片。

    师:你怎么分的?

    生 2:我 4 个,我同桌 2 个。

    师:大家觉得他分的符合要求不符合?为什么?

    生 3:要求一样多。

    师:还有没有别的分法?

    生:先给我同桌发 1 个,再给我 1 个,同桌 1 个,我 1 个,同桌 1 个,我 1 个。

       对一个知识点是否学会,要看学生原来对这个知识点的 “不全面的认识” 或 “错误的认识” 是否修正了!生 2 回答错误后,教师引导学生强调了分的要 “一样多”,这里可以再追问生 2,现在你会怎么分呢?看看学生是否能修正原来的错误。

    金水赵南
    金水赵南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金水赵南 于 2013-9-26 13:04 编辑


    学习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通过 “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 的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这句话的主语是学生,可里面又出现了两次 “让学生”??

    jjjweisilu
    jjjweisilu11年前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平均分,对今后学生理解平均分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本节课的关键是 “动”,让学生在动中体验,动中感悟。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操作课很难把握,既要让学生动手做,又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动手背后的含义,还要顾及到学生操作之后的课堂纪律,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有足够的情景、环节去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杨老师敢于挑战的精神很佩服!

                                                                                       金水区黄河路第三小学   靳晶晶
    jjjweisilu
    jjjweisilu11年前

    学生在本课积累了一定的基本活动经验,对今后的除法的认识和意义的理解会有很大的帮助。

                                                                                             金水区黄河路第三小学   靳晶晶
    jjjweisilu
    jjjweisilu11年前

    在之前教学老版本时,我在课堂上也注重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理解,但到了《飞行表演》一课,学生对两种除法意义的理解还不深刻,还容易混淆,不知道原因是出在哪里?希望能通过杨老师的这节课,能得到答案,有所收获。 金水区黄河路第三小学 靳晶晶

    山东省刘勇
    山东省刘勇11年前

    看了第三次实录,感觉十分真实。学生真正活动起来,课堂自然会紧张 —— 时间不足呀!但我们是不是可以再思考一下这些过程?如果特别简单的是不是可以活动的时间少一些?

    张俊霞
    张俊霞11年前

    在本节课里,除了认识平均分,还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也就是在以后解决问题时,能够对除法理解深刻。

    金水何建业
    金水何建业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金水何建业 于 2013-9-26 21:27 编辑


    数学来源于生活,杨老师的这节课不仅做到了在生活背景中找到情境模型。创设生活化情景,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在生活化情境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地互相交流,民主地、和谐地、理智地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地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是发挥教学整体效益的可靠保证,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了强大的内驱力。

    金水何建业
    金水何建业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金水何建业 于 2013-9-26 21:28 编辑


    杨老师的这节课的设计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感兴趣。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直观的、生动的学习材料感兴趣。利用多媒体创设生活化情境,把情、形、境、理熔于一炉,易于唤起注意、提示形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习兴趣。

    开心笨笨
    开心笨笨11年前

    1、分小棒

    师:我们先来分小棒,现在有 4 捆小棒,要分给同桌两人,每人能分到几捆小棒?可以怎么分?你想到几种不同的分法?

    师:你是怎么分的?

    生 1:有 4 捆小棒,我同桌两捆,我两捆。

    师:谁和他们分的不一样。

    生 2:我分了 3 捆,我同桌分 1 捆。

    师:这两种分法,哪里不一样?

    生:第一种每人分的都是平的,第二种每人分的是不平的。

    师:每人分到 2 捆的,就是每人一样多。(板书:一样多)

    师:今天我们重点用 “一样多” 的这种分法来进行分物。

    —— 以上是杨佳佳老师第三次试讲中的第一个环节的内容。我想问:课堂上读懂学生,教师应该怎么做?针对那位发言的学生的回答 “第一种没人分的都是平的,第二种每人分的是不平的” 这句话,教师接着说的是 “每人分到 2 捆的,就是每人一样多”,这一对话,怎么觉得是 “风马牛不相及” 的事儿呢?

    开心笨笨
    开心笨笨11年前

    还有,看这句话 ——“师:今天我们重点用 “一样多” 的这种分法来进行分物。”

    —— 有 “一样多” 这种分法吗?数学教师的语言,是要非常精炼、严密的。

    开心笨笨
    开心笨笨11年前

    本来想一段一段的分析解读杨老师的第三次课堂实录,可是看着看着,我解读不下去了。想起来昨天参加培训时,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说的一副 “对子”——

    “老师问,问问问,问得很辛苦;学生答,答答答,答得很无奈。”

    看看第三次的实录,可不是在问问问,答答答吗?

    —— 思考:

    1、能让学生说的,老师能不能不说?

    2、能让学生完整地说的,能不能让学生学会完整的说?比如,观察情景图,发现信息,能不能让学生完整的发现图中的信息?可不可以让学生完整的说出来?能不能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能不能让学生提出问题之后,从头到尾完整的复述一下?一问一答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如何体现、如何培养???

    开心笨笨
    开心笨笨11年前

    “虽然每次分的过程不同,但是分的结果都是每份都一样多,这种分法在数学中我们把它叫做 —— 平均分。” 这个定义是哪里来的?科学吗?严谨吗?有出处吗?

    金水何建业
    金水何建业11年前
    [金水何建业发表于2013-9-2620:1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1208&ptid=1928)
    
    数学来源于生活,杨老师的这节课不仅做到了在生活背景中找到情境模型。创设生活化情景,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 ...

    嘿嘿,我这叫做手误了。应该是我们的杨老师。:P

    开心笨笨
    开心笨笨11年前

    听说杨老师已经进行了第四次试讲了,很希望能尽快看到你的第四次试讲实录呦!!!【因为我没有听试讲,所以迫切希望能看到试讲实录。嘿嘿,杨老师很辛苦,加油!!!】

    另,提一个小小的建议 —— 杨老师可以先把 39 页之前的所有帖子通览一下,概括总结出前面的研讨焦点以及大家的共识或者是不同的认识(看法),在后面的试讲和研讨中,聚焦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如果在后面的试讲中,聚焦的问题都能一一得到圆满解决,就体现出我们这个网络研讨活动的真谛了!!!因此,后面的反思过程,可以采用 “对比分析” 的方式进行呈现。

    虞文辉
    虞文辉11年前

    同意,是聚焦的时候了

    虞文辉
    虞文辉11年前

    今天听课了,前进了一大步。但是,仍有很多的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

    虞文辉
    虞文辉11年前

    完整的体会平均分的过程有了,但是仅存在课的开始,仅一次,后面,教师又在不停的说 “不同的分法”。


    希望佳佳老师好好思考思考。


    练习环节过于单调,希望创设一个大情境,融入这些内容,让孩子们愿意、有兴趣的去思考和应用。


    教具、学具的使用,也可以继续改进。


    摆、画,都可以了发展中有交融,考虑再改进。

    白头翁
    白头翁11年前
    [金水何建业发表于2013-9-2620:1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1208&ptid=1928)
    
    数学来源于生活,杨老师的这节课不仅做到了在生活背景中找到情境模型。创设生活化情景,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 ...

    什么最容易?赞歌高唱起。优点起劲说,听者心欢喜。不足咱不谈,要谈需分析。分析费脑子,咱不难自己。

    白头翁
    白头翁11年前
    [白头翁发表于2013-9-2705:4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1302&ptid=1928)
    
    什么最容易?赞歌高唱起。优点起劲说,听者心欢喜。不足咱不谈,要谈需分析。分析费脑子,咱不难自己。 ...

    教师成长需研究,研究对象是问题。唱点赞歌也必须,重点是要提建议。围绕课堂提问题,想方设法解决之。高谈阔论无边际,于事无补避免提。

    放飞心情
    放飞心情11年前

    看了杨老师的第三次设计,感觉杨老师是一个很用心的人,环节设计新颖独特,尤其是导入部分,将主题图猴子分桃改成了分学具,很有实用价值,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他们身边,而且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的兴趣即刻调动了起来,通过分学具,将新知渗透其中,非常好的一个导入部分。杨老师,加油!

                                                                                   丰产  倪兵
    Phoebe
    Phoebe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9-2523:2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850&ptid=1928)
    
    4、练习环节。用闯关的方式让学生做题,不是很合适。再次翻看课本,前四题都是生活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数 ...

    金水张建芳:“前四题都是生活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我想下次可以和生活情境联系起来。” 佳佳老师的这个想法很好,数学本身就来源于生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联系起来更贴近生活,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兴趣、探索的欲望。

    顺德嘉信西山
    顺德嘉信西山11年前

    平均分从其分的过程来看,客观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确定每一份是多少再分(几个几个地分),另一种是先确定平均分的份数再分(一个一个地分)。本课教学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来平均分物体,让学生都参与分的过程,直观看到分的结果。整节课从例 2 到试一试到想做做第 2、3 题,都是让学生操作学具,在交流过程中要突出:分什么,怎样分的,分得的结果是什么?巩固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进行平均分,熟练掌握这种平均分的方法,学生对平均分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为后面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顺德嘉信西山
    顺德嘉信西山11年前

    认识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基础,我在本节课中始终围绕学生的活动展开,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活动空间,让学生自己思考,动手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填一填中感悟平均分的意义,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在汇报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例 1 时让学生把 6 个桃分成两堆,比较不同的分法,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感知 “同样多” 与 “不同样多” 明确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就叫平均分,再看另外的分法,明确每份的个数不一样就不是平均分。



    向日葵
    向日葵11年前
    [金水杨倩发表于2013-9-2520:2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771&ptid=1928)
    
    我认为应该把新教材和老教材对这一内容的编排做一个对比。最明显的不同是:新教材 “分骨头” 时展示的第三种 ...

    我不是很明白什么是 “基本方法”,前两种方法不是最基本的吗?第三种是基本方法的意思是不是在本节课学生必须掌握这种方法,亦或是掌握了第三种方法学生才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思维有更大的发展。:) 农科:孙丽平

    向日葵
    向日葵11年前
    [金水杨倩发表于2013-9-2520:4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778&ptid=1928)
    
    比如,在生活中,将 23 支铅笔平均分给 14 位小朋友。学生的两只小手握着这 23 支铅笔,看着眼前一排 14 位小朋友。 ...

    同意,这样有 “统观全局” 的分也许才是真正地理解了平均分...

    向日葵
    向日葵11年前
    [金水杨倩发表于2013-9-2520:5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783&ptid=1928)
    
    我举的这个例子所用的数据是孩子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对于初学 “平均分” 的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最需要掌握的 ...

    很佩服杨老师这一番分析,觉得很有道理。特别是提到了培养学生的数感更是我们所忽略的,需要重视起来。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方法的传授还是要在学生已探索出的基础上加以老师有目的的引导和学生本身的感悟、内化为主。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容易,用起来也更得手。 农科:孙丽平

    jjjweisilu
    jjjweisilu11年前

    想要避免一问一答式的教学,要靠我们平时对学生的训练,把时间留给学生,多让他们思考一分钟,耐心等待一分钟,或者问:你还发现了什么?能在说的完整些吗?谁还有补充?

                                                                                                         黄三  靳晶晶 
    jjjweisilu
    jjjweisilu11年前

    既然本节课由原来的《分桃子》改为《分物游戏》,我想游戏在本节课应该着重体现,看了杨老师的第三次设计,个人认为情景的连贯性还不是很强,分成了一块一块的内容,如果用一个好的情景把本节课新授内容与练习内容链接起来,是不是效果好些呢?

                                                                                              黄三   靳晶晶
    75中数学组
    75中数学组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9-2414:2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084&ptid=1928)
    
    昨天虞老师也提到这个问题,可能这种半抽象的图示,仅仅靠演示,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我想是否运用动画辅 ...

    动画演示比较好,同意。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有时有必要老师来扶一扶。

    丰产申少敏
    丰产申少敏11年前
      看了杨老师这节课的设计,我觉得我收益匪浅。杨老师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充分感受什么叫做平均分,为什么要平均分,平均分有什么意义等等。杨老师的教学环节层层相扣,联系紧密,不仅让学生说,而且让学生做,最重要的是还让学生到讲台上来展示分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做中学。整体来说,这堂课的教学效果挺不错!




















































    金水李国建
    金水李国建11年前
    [金水赵南发表于2013-9-2516:1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653&ptid=1928)
    
    第三次试讲孩子们画图比前几次的效果好得多,应该是活动一分学具的 “功劳”。活动一用圆片、小棒来分 ...

    同意!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应多注意铺垫引入。

    纬三杨元元
    纬三杨元元11年前

    虽然多媒体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有利帮手,但是从学生的实际年龄出发,对具体实物会更感兴趣一些。比如,在设计练习时,不一定都要把练习题用幻灯片一一罗列出来,让学生去闯关,我认为可以结合班里的实际情况,采用一些实物,把某些练习题变为游戏可能练习效果会更好。

    纬三杨元元
    纬三杨元元11年前

    虽然多媒体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有利帮手,但是从学生的实际年龄出发,对具体实物会更感兴趣一些。比如,在设计练习时,不一定都要把练习题用幻灯片一一罗列出来,让学生去闯关,我认为可以结合班里的实际情况,采用一些实物,把某些练习题变为游戏可能练习效果会更好。

    纬三杨元元
    纬三杨元元11年前

    虽然多媒体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有利帮手,但是从学生的实际年龄出发,对具体实物会更感兴趣一些。比如,在设计练习时,不一定都要把练习题用幻灯片一一罗列出来,让学生去闯关,我认为可以结合班里的实际情况,采用一些实物,把某些练习题变为游戏可能练习效果会更好。

    丰产老李
    丰产老李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丰产老李 于 2013-9-27 16:13 编辑


    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这一活动,了解到要分的公平就要每人分的一样多,为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打下了基础,又通过多种活动巩固了平均分的含义,最后要能说一说把多少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会更好一些。 丰产路小学 李凤珍

    金水李国建
    金水李国建11年前
    [金水赵南发表于2013-9-2613:0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981&ptid=1928)
    
    学习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通过 “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 的活动让学 ...

    恩!赵老师好细心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我们的学习目标中要体现出来。

    这个目标可否改为: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学生通过 “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 的活动,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cxymary
    cxymary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9-311:4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039&ptid=1928)
    
    过程预设:一、情境创设、激趣导入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瓜果蔬菜都是大丰收,小动物们要举行一次森林聚会, ...

    杨老师的动手活动设计地非常好,符合孩子们爱玩的天性,又培养动手能力。

    优胜焦倩茹
    优胜焦倩茹11年前

    周四听了杨老师的这节课,感觉杨老师在本节课中始终围绕学生的活动展开,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活动空间,课堂上给每个学生准备了学具,让学生自己思考,动手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填一填,真正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平均分的意义,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在汇报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金水张培强
    金水张培强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金水张培强 于 2013-9-27 17:26 编辑


      今天下午,终于有时间坐下来,从第一页开始认真学习每个老师发的帖子。杨老师经历了 3 次试讲,一步步在走向成功。“白头翁” 老师非常有趣地写道:走过路过,氛围不错。各抒己见,都说很多。小猴分桃,能分几个?各种可能,少了不可。无关胖瘦,不在弟哥。一三三一,两个两个。要想公平,都一样多。胖三廋一,不如不说。具体分法,看几份了。分几拿几,每份一个。如还够几,依样即可,如不够几,不再分了。剩有余数,不剩整除。胡言乱语,自想自说。呵呵呵呵,呵呵呵呵!这已经把我们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巧妙地回答。还有 “天空那颗星” 老师的发言:课本上小狗分骨头的三幅图,都是学生的作品,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过程。丽萍老师的思考是很有价值的。是先让自己班学生去表示出自己的分法,然后展示,最后观摩书上的分法,还是让学生先去看书上的分法,再自己表示自己的分法,我倒比较倾向第一种方案。我也赞同。
    
      非常抱歉,没有聆听到试讲。但是对于杨老师提出的问题 “如何让这节课有趣”。我觉得有趣的内涵有很多,可以是教学内容的有趣,也可以是教师语言的风趣幽默,可以是学生的精彩回答,可以是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也可以是课堂氛围的有趣…… 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杨老师不妨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让这节课生动有趣起来。
    
      我想在教学中,该学生说的,该学生做的,该学生想的,老师应该完全放手,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我们的课堂还能不 “有趣、高效” 吗?
    
      不当之处,请多原谅!            (经三路小学 张培强)
    金喜荣
    金喜荣11年前

    这四个孩子的分法体现了他们不同的思维品质,第 1、3 个属于多数情况,只体现了分的结果,而第 2、4 个则体现出孩子分的过程。第 4 个:第一次一人分一根,第二次一人分三根。第 2 个孩子咋一看:怎么这么分?其实他是一根一根地分,从 1—12 每个标号代表一根,分了 4 次。如果他是一根一根的画,就与不少孩子是一样的。对于这种情况,孩子能表述清楚就行。接下来引导:是一个一个标号快还是一根一根画的快?自然,这个孩子很容易比对出来哪一种省时省事。纬三:金喜荣

    金水孙芳
    金水孙芳11年前

    前两天生病了,没能参加大家的互动。很遗憾,刚刚看了一些大家对这节课的感受和见解。受益很多。作为分一分的第一课,本节课体现了动手操作与概念思考对于除法意义的重要性。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杨老师在这节课中,充分让学生动手分一分,人人动手操作,参与到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感知、体验分的方法与过程。个人觉得每一次活动都应该有活动的最终目的,从活动中总结出的思想和知识,或者说是活动小结,应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或者老师引导学生说出来,比如我们刚刚同学们用了几种分法最后都把什么平均分给了几份,每份分到了几个等等,这也是很多老师提到的一点缺憾。

    金水孙芳
    金水孙芳11年前

    本节课的目标是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会画图或用语言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所以在处理练习的过程中没有必要固定或者教给孩子哪一种策略或方法去分,孩子完全可以选择圈一圈,摆一摆,连一连等任一种方法,只要达到最终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就行。尽可以放手让孩子去完成,然后汇报。

    白头翁
    白头翁11年前
    [金水李国建发表于2013-9-2716:0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1466&ptid=1928)
    
    同意!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应多注意铺垫引入。

    平时教学多铺垫,学生思维不困难。就像养个小孩子,把馍嚼嚼咱代办。管它营养咋吸收,喂到肚里就算完。依赖习惯养成了,长大谁人给铺垫?

    金水孙芳
    金水孙芳11年前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本节课既然是 “分物游戏”,可是 “游戏” 这两个字感觉体现的不是很充分。虽然设计了几个分一分的活动,可是还是觉着有一些刻意。何不充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运用班班通展示一些动画情景,抓住儿童心理,让学生身临其境。这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能得到满足,学习的积极性就调动的更充分了,让学生在兴趣的带领下充分感知分的过程。

    白头翁
    白头翁11年前
    [顺德嘉信西山发表于2013-9-2710:4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1344&ptid=1928)
    
    认识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基础,我在本节课中始终围绕学生的活动展开,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给学生创 ...

    支持!“比较不同的分法,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感知 “同样多” 与 “不同样多” 明确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就叫平均分,再看另外的分法,明确每份的个数不一样就不是平均分。” 顺德朋友说得好。


    金水孙芳
    金水孙芳11年前

    另外,本节课是不是应可以在情境导入或者分一分的活动后提一提平均分的必要性,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的公平性。

    以上是个人的一点小建议,如有不当,请大家批评指正。:loveliness::loveliness::loveliness::loveliness::loveliness:

    金水孙芳
    金水孙芳11年前

    向日葵 发表于 2013-9-23 22:32

    小狗分骨头的第三种方法,即,每次圈(分)三根骨头,圈几次就是每只小狗分了几根骨头。学生接受起来有些困 ...

    昨天虞老师也提到这个问题,可能这种半抽象的图示,仅仅靠演示,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我想是否运用动画辅助学生理解会更好呢?



    强烈建议!让班班通的辅助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直观些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又有很多老师加入了这个 “大家庭”,感谢所有老师的关注,在大家的一次次交流互动中,使我对本节课的教材、对学生的状况、对课堂上的处理有了新的认识和想法。最近几天由于准备录课事宜,给大家回复的可能较少,但是每一个帖子我都认真拜读,对于大家提出的问题,也在积极的思考,稍后我会对认真回复大家的帖子。      再次感谢大家在百忙中对本节课的指导,谢谢!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在第三稿的教学设计基础上,稍作了一些修改,暂且称之为 “第四稿” 吧,我把教学设计上传,恳请大家提出宝贵建议。

    天空那颗星
    天空那颗星11年前
    [白头翁发表于2013-9-2720:3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1611&ptid=1928)
    
    平时教学多铺垫,学生思维不困难。就像养个小孩子,把馍嚼嚼咱代办。管它营养咋吸收,喂到肚里就算完。依 ...

    白头翁的打油诗,诗水平不高,却还有点味道。戏剧要有冲突才有看头,课堂要有生成才算精彩。精心铺垫会使课堂行云流水,但跳一跳去摘桃子更富挑战。我们是培养在铺垫好的道路上行走的人?还是培养能向着目标开路前行的人?我想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国建,算个提醒吧。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分物游戏》第四稿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 58-59 页 “分物游戏”。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七单元 “分一分与除法” 的第一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 是建立在 “平均分” 基础上的。本节课就是通过对小数目实物 “分一分” 的操作活动,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积累平均分物的活动经验。

    教材提出了 3 个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问题 1 分桃子:在不同的分法中,引出 “每份一样多” 的初步体会;问题 2 分萝卜: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问题 3 分骨头:体会平均分的过程并尝试用画图表示分的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有一定的分物经验,能够通过动手操作对物品进行平均分。但是对平均分含义不懂,还不能完全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 “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 一系列的平均分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平均分物的过程,会画图或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

    学习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学习难点:

    用图示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教具:课件、小动物贴图

    学具:每人 20 根小棒,3 个圆片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过程预设:

    一、导入

    小动物们举行了一次森林聚会,它们带来了许多的好吃的食物,想请咱们班的小朋友帮它们分食物,你们愿意吗?(板书:分物游戏)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分桃子。

    我们先来给小猴子分食物。你从图中都知道了哪些信息?

    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呢?你能想到几种不同的分法呢?

    (可能出现平均分或不平均分两种分法。)

    这两种分法有什么不同?

    今天我们就用 “每份一样多” 的分法,来继续帮小动物分食物。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活动二、分萝卜

    现在给小兔子分萝卜。(课件出示兔子和萝卜的情境图)

    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12 根萝卜和 3 只兔子)

    我们要把这 12 根萝卜分给 3 只小兔子,要求每只小兔子分到的一样多,每只小兔分到几根萝卜?

    请你用圆代表小兔子,我们需要用几个圆?小棒代表萝卜,需要几根小棒?在分之前还有一个小要求:你能不能把分的过程摆出来,也就是让同学们能够一眼看出你每次分了几个?每只小兔子得到几根萝卜?

    学生动手操作并展示。

    请你一边摆一边讲你是怎么分的?(学生展示)

    小结: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刚才分萝卜的过程。我们把多少根萝卜分给了几只小兔子,每只小兔子能分到几根萝卜呢?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活动三、分骨头

    1、分一分

    下面我们来帮小狗分骨头,你找到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

    现在要把这 15 根骨头平均分给 3 只小狗,请你说说:平均分给 3 只小狗是什么意思?

    请你先用学具分一分,都可以用哪些学具代替呢?

    生可能会回答:用 3 个圆片代替 3 只小狗,15 根小棒代替 15 根骨头。

    分完后,同桌互相说说自己分的过程。

    学生操作并说说分的过程。

    2、画一画

    你能试着把刚才分的过程画下来吗?

    学生动手画并展示。

    同学们不仅摆出了分的过程,还把这个过程画了下来,你们真能干!

    老师还想到另外一种的表示方法 —— 圈一圈。(课件展示。)

    要平均分给 3 只小狗,所以我一次拿出 3 根骨头给每只小狗分一根,第二次我再拿出 3 根分给 3 只小狗,接下来怎么办?

    每只小狗分到了几根骨头呢?

    每个圈里的骨头表示什么意思?5 个圈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你能完整的说说刚才的分骨头的过程吗?

    我们刚才给小动物们分了食物,它们都很满意,因为分的每份都一样多,这种分法在数学中我们把它叫做 —— 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三、练习

    我们了解了什么是 “平均分”,请你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请同学们把书翻到 59 页。

    1、请看第一题,你都知道了哪些信息?

    可以用摆小棒的方法,也可以用画一画或圈一圈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操作并展示。

    2、同学们用了摆、画、圈不同的方法解决了第一题。请看第二题,你都知道了哪些信息和问题?请你尝试解决。

    3、同学们真了不起,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里还有两题,请你选择其中的一题来解决。(课本 59 页的 3、4 题。)

    4、这里有一堆橘子,先数一数有多少个,要求把这些橘子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种分法分一分,看看每份有几个?请用小棒代替橘子分一分。

    出示 4 种分法,思考:这些分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又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

    今天我们理解了什么是 “平均分”,请你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 “平均分”。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金水杨佳佳 于 2013-9-27 22:15 编辑


    第四次试讲反思:

    一、针对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 “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 一系列的平均分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徐主任提出:目标 1 还不够细化,“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平均分” 在数学概念里是怎么表述的?它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我所理解的 “平均分” 的含义是: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简单的说也就是:总数、份数、每份数。我这样理解是否准确、合适?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二、导入部分

    小动物们举行了一次森林聚会,它们带来了许多的好吃的食物,想请咱们班的小朋友帮它们分食物,你们愿意吗?(板书:分物游戏)

    感觉说完:你们愿意吗?直接板书课题有些突兀,可适当再用一句连接语。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三、分桃子部分。

    我们先来给小猴子分食物。你从图中都知道了哪些信息?

    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呢?你能想到几种不同的分法呢?

    (可能出现平均分或不平均分两种分法。)

    这两种分法有什么不同?

    今天我们就用 “每份一样多” 的分法,来继续帮小动物分食物。

    “从图中你都知道了哪些信息?” 这个问题比较好,能让学生先了解总数、份数。

    “今天我们就用 “每份一样多” 的分法,来继续帮小动物分食物。“老师的话不完整,可以说:把 4 个桃子,分给 2 只猴子,每只猴子得到 2 个桃子,每份一样多。下面我们继续用这种分法来帮小动物分食物。这样处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 “平均分” 的含义,为学生作示范。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金水杨佳佳 于 2013-9-27 22:32 编辑


    四、分骨头部分

    1、分一分

    ……

    2、画一画

    ……

    老师还想到另外一种的表示方法 —— 圈一圈。(课件展示。)

    要平均分给 3 只小狗,所以我一次拿出 3 根骨头给每只小狗分一根,第二次我再拿出 3 根分给 3 只小狗,接下来怎么办?

    每只小狗分到了几根骨头呢?

    每个圈里的骨头表示什么意思?5 个圈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都能动手操作学具,正确的进行分物,在这里,是否可以把 “分一分” 去掉,直接让学生尝试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在设计上有一些梯度,让学生的发展空间有所提升。可以在下次的试讲中尝试。

    在这次的试讲中,我重点用课件演示了书上的第三种画法,因为是动态的演示感觉学生基本上都理解了,但是在后面的练一练 1 中,只有 1 个学生用了此种方法,学生为什么不喜欢用这种方法呢?是因为画法复杂吗?在课后研讨时,孙主任提出:这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学生看懂即可,只要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不必强求某种方法。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五、小结部分

    我们刚才给小动物们分了食物,它们都很满意,因为分的每份都一样多,这种分法在数学中我们把它叫做 —— 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这种分法在数学中我们把它叫做 —— 平均分。” 总结语言不合适。需要再斟酌。

    六、练习部分

    感觉就像是一道一道在做题一样,是否可以创设一个情境,把这些题目串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虞文辉
    虞文辉11年前

    今天上午和佳佳老师针对这节课做了更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我们在很多方面有共同的认识。


    我们希望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使思考提升,抓住本质的去理解去应用,兴奋、积极、踊跃、争论……


    我们不停的在讨论教学设计,看它是否符合孩子的思考发展梯度,是否抓住了平分的本质,是否使得学生踊跃和喜欢……


    明天休息,佳佳老师还要整理……


    后天上午,我们录课…… 视频上传优酷。


    加油!佳佳!

    虞文辉
    虞文辉11年前

    这节课,我们可以聚焦一些问题,比如:


    1、分的问题


    2、平均分的本质问题


    3、画的问题


    4、情境问题


    5、学生的困惑


    ……


    等待佳佳老师的聚焦~


    虞文辉
    虞文辉11年前

    对了,还有学习互动的问题……


    越想越多:)


    加油~


    保重身体!


    金水库素贞
    金水库素贞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9-921:3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730&ptid=1928)
    
    今天进行了第一次的试讲,上完课整体的感受就是 —— 乱七八糟。看似非常简单的 3 个分物活动,但却问题百出。 ...

    分桃子时,如果学生只出现一种情况,也就是 4 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到 2 个,这时老师可追问还可以怎么分,如果还是没有学生回应,老师可以直接问一只猴子分到 1 个桃子,另外一只分到 3 个桃子,行不行,为什么。老师不必要在此浪费太多时间。

    金水库素贞
    金水库素贞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9-2722:1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1652&ptid=1928)
    
    第四次试讲反思: 一、针对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 “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画 ...

    我认为平均分的三个关键要素就是让学生理解掌握要分的总数、平均分的份数和每份分到的个数,杨老师在教学设计时设计很到位。 黄三 库素贞

    顺德嘉信西山
    顺德嘉信西山11年前

    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 “每份同样多”,引出 “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 “平均分” 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 “平均分” 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中,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 “平均分” 的过程,在知识 “再创造” 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自信心。(嘉信 丽君)

    顺德一中附小
    顺德一中附小11年前

    一、“1、左边的猴子分 1 个,右边的猴子分 3 个;2、每只猴子分 2 个;3、左边的猴子分 3 个,右边的猴子分 1 个。

    讨论:你认为哪种分法最好?为什么?”

    学生动手操作并组织学生交流,有利于学生发现分法呈现多样性,结果也出现多样性。如果教师再添上总结性语言可能会更有深度:方案 2 是 2 只小猴子分得同样多或一样多,这样 2 只猴子都不会有意见,大家也认为这样分公平,这种分法又可以说是平均分,齐读并(板书)

    二、“你是怎么分的?分几次分完的?结果是什么?学生借助学具分一分,汇报结果。观察几个同学分的情况,哪里不同?哪里相同?”

    细节处理好。这样更能突出分法多样性,结果统一性。

                 顺德一中附小: 齐  云
    金水赵南
    金水赵南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金水赵南 于 2013-9-28 19:25 编辑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9-2722:16](http://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1653&ptid=1928)
    
    二、导入部分小动物们举行了一次森林聚会,它们带来了许多的好吃的食物,想请咱们班的小朋友帮它们分食物, ...

      如果觉得直接板书突兀的话,可以在学生回答完后加一句:“同学们可真热心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做分物游戏。” 接着板书课题。
    金水赵南
    金水赵南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9-2722:1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1655&ptid=1928)
    
    四、分骨头部分 1、分一分……2、画一画…… 老师还想到另外一种的表示方法 —— 圈一圈。(课件展示。)要平均 ...

       杨老师提到分骨头的活动,是不是可以把 “分一分” 去掉,直接让学生画。我认为 “分一分” 和 “画一画” 可以整合,考虑到学生之间是存在着差异的,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已经掌握分法的孩子可以直接画,对于有困难的孩子可以先分一分再画一画。
    ❀☆♥Cc
    ❀☆♥Cc11年前

    杨老师的每次教学设计 都有亮点 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平均分” 在渗透了总数 要分的份数 得出每份几个 这样的题目外 可否 反过来设计 有总数 每份的几个 去思考分的份数 这样的习题作为提升阶段 教学经验不足 请自行忽略哈~

                                                         丰产  成玉杰
    金水赵南
    金水赵南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金水赵南 于 2013-9-28 19:59 编辑


      杨老师跟我可能对 “小结” 的理解不太一样,我感觉小结是教师对每个活动后做的总结,比如分桃子活动后小结:“把 4 个桃子,分给 2 只猴子,每只猴子得到 2 个桃子,每份一样多。” 体现了 “平均分” 的三要素,帮助学生理解 “平均分” 的含义。但教学设计中看到了很多,例如:小结: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刚才分萝卜的过程。我们把多少根萝卜分给了几只小兔子,每只小兔子能分到几根萝卜呢?小结:你能完整的说说刚才的分骨头的过程吗?当然引导学生总结是很出彩的,但上述小结所呈现的内容是不是只能算做一个问题,教师是不是也应该对此活动有自己的小结呢?
    jshjj
    jshjj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9-2521:5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814&ptid=1928)
    
    二、探究新知活动一:分学具师:今天上课需要用到学具,我们先来分学具。老师给每个同桌准备了一个学具袋, ...

    杨老师通过让学生分学具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每人分得一样多才公平,我有个疑问:你为孩子准备的学具都是分给同桌两人,孩子们肯定会公平的分,真的出现了不公平分得情况了吗?即使有,在分过小棒时,有不公平的分法发出现后,分圆片时应该不会出现不公平的分发了吧?

    王萌
    王萌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9-2722:1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1652&ptid=1928)
    
    第四次试讲反思: 一、针对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 “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画 ...

    没有听佳佳老师的第四讲,在第三讲的过程中,感觉佳佳老师对于 “一样多”、“分均分” 的提出很到位,在分物活动中可以让孩子们多体会什么是平均分,怎么平均分。

    王萌
    王萌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9-2722:1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1654&ptid=1928)
    
    三、分桃子部分。我们先来给小猴子分食物。你从图中都知道了哪些信息?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呢?你能想到 ...

    可以多给孩子一些示范,虽然孩子可能不能够用完整的语言描述出 “把 4 个桃子,分给 2 只猴子,每只猴子得到 2 个桃子,每份一样多”,但是在这样的示范中,孩子可以更好的体会平均分。

    王萌
    王萌11年前
    [金水赵南发表于2013-9-2819:2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1810&ptid=1928)
    
    杨老师提到分骨头的活动,是不是可以把 “分一分” 去掉,直接让学生画。我认为 “分一分” 和 “画一 ...

    赞同赵老师的看法,把自主权留给孩子。

    王萌
    王萌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9-2722:1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1655&ptid=1928)
    
    四、分骨头部分 1、分一分……2、画一画…… 老师还想到另外一种的表示方法 —— 圈一圈。(课件展示。)要平均 ...

    “画一画” 的第三种画法,其实就是孩子最经常用到的分法之一,只是讲具体的分法细化抽象称一根根的线,孩子的比较不容易接受,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讲抽线思维还比较薄弱,可以借助实物进行讲解。对于这么多种的分法,再练习时孩子们只要能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或者掌握比较好的就可以了。

    王萌
    王萌11年前
    [顺德一中附小发表于2013-9-2814:2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1731&ptid=1928)
    
    一、“1、左边的猴子分 1 个,右边的猴子分 3 个;2、每只猴子分 2 个;3、左边的猴子分 3 个,右边的猴子分 1 个。
    
     ...

    个人觉得佳佳老师第三讲中利用小棒和圆片联系分物,引出 “一样多” 的方法很好,为接下来的游戏做准备,不至于一下子出示小棒和圆片而让孩子们不知所措。

    程江燕
    程江燕11年前
    [金水赵南发表于2013-9-2819:2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1810&ptid=1928)
    
    杨老师提到分骨头的活动,是不是可以把 “分一分” 去掉,直接让学生画。我认为 “分一分” 和 “画一 ...

    同意,我也认为分一分和画一画可以整合,至少可以两个活动在一起进行,先分一分再画一画,有些能力强的孩子就可以直接动手画。另外,圈一圈也是其中一种画法,不用孤立出来将吧?

    吴昭辉
    吴昭辉11年前

    授课过程中,什么样的情况都可能发生。教师不必强求学生有多种多样的分法,这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自身,不一样的班级可能就会有不一样的学习结果。比如 4 个桃子分给 2 个猴子,我们班学生应该都说一个猴子分 2 个。一个一个的分这种方法就不会出现。

    杜建辉
    杜建辉11年前

    看了杨老师的实录,觉得杨老师紧紧围绕预设的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2、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会画图或用语言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进行教学,由 “怎样分才公平”——“怎样分公平”—— 用符号表示分的方法,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平均分的意义。很有条理,在上课的过程中,杨老师时时处处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说一说,摆一摆,划一划,使学生亲身体验学习的过程,重视了数学思维的发展。老师由扶到放,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很不错的课。(没教过数学,凑凑热闹)

    吴昭辉
    吴昭辉11年前

    另外,作为低年级的教师,一定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你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同样的问题,不一样的问法就会有不同的效果,有些简单的问题由于问法欠佳,学生还可能回答不上来。

    吴昭辉
    吴昭辉11年前

    看了那么多杨老师的帖子,总觉得杨老师不够自信。谁有咱们好呀!大喊一声:没有。你这样想的话,上课的自信心就会十足,学生在你的感染下,也会积极配合。学习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晨雨初听
    晨雨初听11年前

    看了杨老师的这节数学课的设计,从每个环节的精心设计中可以看出杨老师特别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随意的过程中。金水 乔晨

    jinjineryi
    jinjineryi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jinjineryi 于 2013-9-29 14:59 编辑


    杨老师跟我可能对 “小结” 的理解不太一样,我感觉小结是教师对每个活动后做的总结,比如分桃子活动后小结:“把 4 个桃子,分给 2 只猴子,每只猴子得到 2 个桃子,每份一样多。” 体现了 “平均分” 的三要素,帮助学生理解 “平均分” 的含义。但教学设计中看到了很多,例如:小结: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刚才分萝卜的过程。我们把多少根萝卜分给了几只小兔子,每只小兔子能分到几根萝卜呢?小结:你能完整的说说刚才的分骨头的过程吗?当然引导学生总结是很出彩的,但上述小结所呈现的内容是不是只能算做一个问题,教师是不是也应该对此活动有自己的小结呢?

    关于课中各个活动后的小结,我也认为老师应该用简短精炼的的语言进行必要的小结,可能这样会更能帮助学生理顺知识,形成知识结构升华学生的思维把。 金水黄三 高年级数学组

    水晶鱼
    水晶鱼11年前

    抓住 “分” 来思考是关键。如何让学生拥有充分的 “分” 的活动体验?如何分的有序、分的清楚?” 分 “后如何能表达的清晰・・・・・都需老师费思量。加油,佳佳老师!

    金水纬三 张景霞

    jinjineryi
    jinjineryi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jinjineryi 于 2013-9-29 16:43 编辑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9-1121:23](http://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155&ptid=1928)
    
    从两版的学习目标对比来看,我认为第四版的学习目标更合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由于本节课 ...

    一直教高年级,对新教材的接触非常的少。通过杨老师的对比分析我发现:新版的教材的学习目标中更注重的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从中获得更多的活动经验。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更注重了对学生思维方面的培养。贴近学生生活的练习,会更大程度的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金水黄三    高年级数学组
    jinjineryi
    jinjineryi11年前
    [金水赵南发表于2013-9-2819:2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1810&ptid=1928)
    
    杨老师提到分骨头的活动,是不是可以把 “分一分” 去掉,直接让学生画。我认为 “分一分” 和 “画一 ...

    赵南老师的建议,值得一试!

    金水黄三 高年级数学组

    jinjineryi
    jinjineryi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jinjineryi 于 2013-9-29 17:21 编辑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9-2722:19](http://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1656&ptid=1928)
    
    五、小结部分我们刚才给小动物们分了食物,它们都很满意,因为分的每份都一样多,这种分法在数学中我们把它 ...

    如果在最后的练习中能设计出和前面的情境串相呼应的情境的话,相信一定更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金水黄三 高年级数学组

    jinjineryi
    jinjineryi11年前

    对比四次的教学设计,一次比一次的精彩,期待佳佳老师的第 5 稿。加油!!!

    金水黄三 高年级数学组

    dede123
    dede12311年前
    [金水赵南发表于2013-9-2819:5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1827&ptid=1928)
    
    杨老师跟我可能对 “小结” 的理解不太一样,我感觉小结是教师对每个活动后做的总结,比如分桃子活动后 ...

    很赞同赵老师的想法,对于不同的分物活动之后如果做以恰当合理的总结,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对分物活动进行回顾,同时总结重点、层次的变换也有助于学生加深理。

                                                                                                                金水黄三  高年级数学
    虞文辉
    虞文辉11年前

    今天上午,在录课室录制。


    越来越好~


    这节课的亮点就是:学生在充分的分物活动中体会 “平均分” 的意义,为理解除法的意义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堂活动充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展示很充分~


    等待佳佳的课堂视频发布优酷网,我们可以继续研讨~


    佳佳,视频放优酷后,把链接地址放到首页,便于大家研讨:)


    谢谢!


    朱小丹
    朱小丹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朱小丹 于 2013-9-29 20:14 编辑


    以具体活动传授知识,学生由感知上升到思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 金水区黄河路第三小学高数组

    朱小丹
    朱小丹11年前

    以实际活动讲授知识,由感知上升到思维,符合小学生认识规律。—— 金水区黄河路第三小学高数组

    朱小丹
    朱小丹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9-220:0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025&ptid=1928)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是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一课时,该单元共安排了三次从简 ...

    很实用,让学生经历探究思索的过程,有利于初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 金水区黄河路第三小学高数组

    朱小丹
    朱小丹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9-311:4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039&ptid=1928)
    
    过程预设:一、情境创设、激趣导入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瓜果蔬菜都是大丰收,小动物们要举行一次森林聚会, ...

    结合实际情景,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很赞同!—— 金水区黄河路第三小学高数组

    朱小丹
    朱小丹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9-312:2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042&ptid=1928)
    
    三、课堂练习 1、完成 59 页练一练的 1-4 题。2、拓展练习。数一数这里有多少个橘子,你能把这些橘子平均分吗 ...

    结合学生不同层次,不同思维方式,构造了一题多解模式的训练,互相交流思想总结,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初步形成。—— 金水区黄河路第三小学高数组

    朱小丹
    朱小丹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9-800:3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493&ptid=1928)
    
    第二课的练习

    在实际操作后,可以小组讨论总结,几种分法的不同和共同处,理解平均分物的主题思想。—— 金水区黄河路第三小学高数组

    wslxg
    wslxg11年前

    杨老师这节课,从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探索新知,巩固新知到课堂拓展练习,都挺好的,环环相扣,练习层次不断提高,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动手实践的空间和时间,有利于积累学生基本活动经验,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值得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 纬四路小学 徐歌

    wslxg
    wslxg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9-900:1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600&ptid=1928)
    
    感谢赵南老师的建议,可以尝试前测的形式,让孩子自己试着分一分或合作来分一分,看看孩子的情况再对 ...

    开学在讲开学第一课,与孩子分享课程纲要时,提及到本单元第一节课,当时我就给孩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4 个桃子分给 2 个猴子,可怎样分?两个班的孩子,第一个站起来回答的学生的答案就是一只猴子 2 个。后来我也是引导他们假如第一只猴子分 1 个,另一只分几个。然后再比较哪种更公平?今天看到杨老师也遇到这样的情形,我就突然想到是否可以用画表格的方式呈现此问题,这样会引导学生往多种分法上思考。我也不知道是否合理可行,只是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已。------------------ 纬四路小学 徐歌

    wslxg
    wslxg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9-1112:4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958&ptid=1928)
    
    金水黄鸿雁老师提出:“个人认为,如果孩子已经说出平均的方法,首先肯定,然后不平均的方法可以由老师出 ...

    嗯,这个建议值得学习。 纬四路小学 徐歌

    wslxg
    wslxg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9-2721:0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1635&ptid=1928)
    
    三、练习我们了解了什么是 “平均分”,请你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请同学们把书翻到 59 页。 ...

    杨老师最后的问题提的非常好,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平均分?很符合第四版教材的特点,考察学生逆向思维,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掌握知识。一年级时会给出加法或者减法算式,让孩子找一找生活中可以解决什么问题。二年级上册,刚初步认识乘法时,课本会有这样的思考题:想一想,5x8 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5x8 表示 2 种意义,一种是 5 个 8,另一种是 8 个 5,如果孩子真正理解乘法的意义,就会轻而易举想出各种问题。 纬四路小学 徐歌

    风过梦依然
    风过梦依然11年前

    说到除法就会很自然的想到平均分。杨老师通过三个不同层次的 “分物” 让学生理解 “平均分” 的意义,并将一系列的动手操作融入到学习中,“在做中学” 体现的很到位,很好的将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生也会很乐意参与的!加油! 丰产 孟苏

    陈陈
    陈陈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9-1121:4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163&ptid=1928)
    
    在第三版教材中,开始就出现了 8 个桃子,分给 2 只猴子,都可以怎样分?
    
    我想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方法:即 1 个 ...

    我觉得孩子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第一个反应就是 “平均分”,每只猴子分 4 个桃子。

    陈陈
    陈陈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9-2307:1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683&ptid=1928)
    
    过程预设:    一、导入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我们就来玩一玩 —— 分物游戏。(板书课题:分物游戏)二、探 ...

    喜欢你的活动一 “分学具” 我觉得思路很好,但换个问法:桌子红袋子中有给你们准备的游戏材料,你们同桌两个人,拿出来先分一下。(同学们自己打开,自己分一分。分完后)说一说有什么?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还有没有别的分法?看来同学们都喜欢每个人分的一样多啊。打开绿袋子,每人分的一样多该样分啊?试一试。说一说一共有几个?你们每人分到了几个?你是怎样分的呢?------- 我觉得袋子装着有神秘感,根据生活经验,可能孩子们第一次分就会分到每人一样多,让孩子多说一说为什么要分的一样多?有了游戏材料我们就可以玩今天的游戏了。------------- 刚任教于数学学科,只是自己看法,有什么不对的见谅!

    山东省刘勇
    山东省刘勇11年前

    看您的帖子,似乎有点找不到重点了:帖子的内容太多,是不是把目录也做得详细些?这样方便查找。

    也有几个建议:

    一是老师们提到操作的过程浪费了时间,导致学生独立思考的减少。

    针对这一点,我的想法是这是值得的。教学真正的价值就是浪费时间,而不是节约时间!像这样把时间浪费在学生的探索活动中能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真正掌握数学。但我没有看到教学实录的部分(没找到),也就是在教学中应该由操作到语言叙述,再到数学概念,这是一个过程,不知是不是能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在教学中这样做,表面上浪费的是时间,实际却是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

    二是有老师提出虽然分法不同,但结果都是一样的,这很好。

    关于这点,我能感觉到您的课堂是精彩的!而且这不同的分法也有优秀的教学资源,可以真正体现学生思考的过程。

    三是想看一下实录,因为您似乎提到课堂时间不足,不知这个问题您是怎么解决的?

    这里我有一个建议:也就是做减法,我们能不能少讲一点?再少讲一点?这样我们就会发现这节课的真正的价值是什么!经过这样的思考,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课堂哪些是必不可 少的,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有数学味!

    其实,这些都是个人的建议,希望能对您有帮助。当然也可能有不当之处,因为每人的教学经验都不一样。

    dede123
    dede12311年前
    [wslxg发表于2013-9-2921:1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252&ptid=1928)
    
    开学在讲开学第一课,与孩子分享课程纲要时,提及到本单元第一节课,当时我就给孩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4 ...

    我认为可以尝试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既让学生很清楚的看到不同的分法,同时还能渗透给学生列表格是一种很好的帮助我们呈现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为以后灵活应用列表方法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金水黄三高年级数学
    Phoebe
    Phoebe11年前
    [山东省刘勇发表于2013-9-3007:3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315&ptid=1928)
    
    看您的帖子,似乎有点找不到重点了:帖子的内容太多,是不是把目录也做得详细些?这样方便查找。
    
    也有几个 ...

    金水张建芳:刘老师分析得很到位,提的建议很好,支持!

    dede123
    dede123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9-2722:19](http://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1656&ptid=1928)
    
    五、小结部分我们刚才给小动物们分了食物,它们都很满意,因为分的每份都一样多,这种分法在数学中我们把它 ...

    暑假看到一套帮助儿童建立初步数学概念的绘本,孩子很感兴趣,我也觉得轻轻松松就把概念渗透给孩子了。这套书就是以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不断帮助孩子加深理解。如果在我们的低年级数学课堂中也适当的尝试使用,是不是也能很好的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呢。

                                                                                                                                                                              金水黄三高年级数学
    dede123
    dede12311年前

    充分的动手实践是一种非常好而且必要的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的动手实践中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真正理解了平均分的意义,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除法和分数做好准备。

                                                                                         金水黄三高年级数学
    大良实小
    大良实小11年前

    认真阅读了杨老师的教学设计第四稿,首先杨老师在第一个环节分桃子中,设计略显的不够详细。另外 “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呢?你能想到几种不同的分法呢?” 这个环节如果让孩子动手操作,用 4 个圆片代替桃子分给 2 只小猴,最后可能会有两种分法:一是每只猴子分的同样多,二是一只猴子多,一只猴子少。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理解、感受什么是同样多,比让孩子想象几种不同的分法会更直观一些。(大良实小 珂)

    向日葵
    向日葵11年前
    [金水孙芳发表于2013-9-2720:2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1605&ptid=1928)
    
    前两天生病了,没能参加大家的互动。很遗憾,刚刚看了一些大家对这节课的感受和见解。受益很多。作为分一分 ...

    同意孙老师的提议,前面赵楠老师也说到过。每个教学环节最后的小结是学生回顾整个活动、提升思维方法的过程,对于低年级孩子,老师不妨试着引导着总结。这也是积累活动经验的过程。 农科:孙丽平

    大良实小
    大良实小11年前

    杨老师在设计第二环节分萝卜这个活动中,个人认为设计略过简单,应该让孩子多展示几种不同的分法,如 1 根 1 根的分给每只小兔,2 根 2 根的分给每只小兔,4 根 4 根的分给每只小兔,最后学生会发现:分物品时,可以 1 个 1 个的分,也可以 2 个 2 个的分...... 不管怎么分,只要最后做到了 “每份分得同样多” 就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分法的多样性。(大良实小 珂)

    向日葵
    向日葵11年前
    [❀☆♥Cc发表于2013-9-2819:4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1813&ptid=1928)
    
    杨老师的每次教学设计 都有亮点 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平均分” 在渗透了总数 要分的份数 得出每份几个 这样 ...

    成老师考虑得很周到,我记得第三版教材的练习部分有这样的设计,而第四版在本节课就把这部分给删掉了。我想教材这样做可能是要降低本节课的知识难度,而更加注重让学生本节课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好像下一节课和成老师所提到的这种习题的设计关系更大些。农科:孙丽平

    向日葵
    向日葵11年前
    [金水赵南发表于2013-9-2819:5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1827&ptid=1928)
    
    杨老师跟我可能对 “小结” 的理解不太一样,我感觉小结是教师对每个活动后做的总结,比如分桃子活动后 ...

    同意赵楠老师的观点,这样有引导的总结把学生摆在学习的第一位,能及时巩固每环节所学。

    向日葵
    向日葵11年前
    [吴昭辉发表于2013-9-2911:2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1994&ptid=1928)
    
    看了那么多杨老师的帖子,总觉得杨老师不够自信。谁有咱们好呀!大喊一声:没有。你这样想的话,上课的自信 ...

    吴老师很幽默,赞一个!支持佳佳!:lol

    syh3131912
    syh3131912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9-800:3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6493&ptid=1928)
    
    第二课的练习

    你好,刚才看了你上传的第二课 “分苹果” 的电子教材后,看到你标注的是说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平均分的不同分法及最后结果的特点,想对你提的建议是:这节课除了你所说的目的外,其实还在让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一种是平均分,还有一种是包含除,意义不同,但都可以用除法进行计算,这是学生后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希望杨老师在后续的教学中能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这种数学思想,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以上只是自己的一点拙见,不当之处,请多赐教。---- 经三路小学 孙永红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分物游戏》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 58-59 页 “分物游戏”。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七单元 “分一分与除法” 的第一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 是建立在 “平均分” 基础上的。本节课就是通过对小数目实物 “分一分” 的操作活动,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积累平均分物的活动经验。

    教材提出了 3 个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问题 1 分桃子:在不同的分法中,引出 “每份一样多” 的初步体会;问题 2 分萝卜: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问题 3 分骨头:体会平均分的过程并尝试用画图表示分的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有一定的分物经验,能够通过动手操作对物品进行平均分。在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平均分的理解是:分的一样多、同样多。还不能完全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不会用 “平均分就是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几个” 这样的语言去表达出来。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设计理念:

    除法是小学生比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其意义是建立在 “平均分” 活动基础上的。要突破学习除法的难点,关键是理解 “平均分” 的具体意义。本课是让学生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我采用 “情境 + 问题串” 的呈现方式,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多次经历 “平均分” 的过程,注重让学生交流、展示平均分的结果,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进而体验平均分的意义。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 “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 一系列的平均分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几个)。

    2、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平均分物的过程,会画图或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

    学习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学习难点:

    用图示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教具准备: 课件、小动物贴图

    学具准备: 每人 20 根小棒,5 个圆片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过程预设: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小动物们举行了一次森林聚会,它们带来了许多的好吃的食物,想请咱们班的小朋友帮它们分食物,你们愿意吗?今天我们就一起玩分物游戏。(板书课题:分物游戏)

    【设计意图:创设小动物聚会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活动一、分桃子。(感知 “分” 的含义,初步体会 “平均分”)

    (1)我们先来给小猴子分桃子。你从图中都知道了哪些信息?

    (2)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呢?你能想到几种不同的分法呢?

    (预设:学生可能出现平均分或不平均分的不同分法。)

    (3)观察我们给小猴子分桃子的情况,像这样每只小猴子都分到 2 个桃子,每份一样多。

    【设计意图:对比平均分和不平均分的方法,引出 “每份一样多”,初步体会 “平均分” 的含义。】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活动二、分萝卜。(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1)接下来我们帮小兔子分萝卜。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我们按 “每份一样多” 这种分法,给兔子分分萝卜,每只小兔分到几根萝卜?

    (3)请你用圆代表小兔子,我们需要用几个圆?小棒代表萝卜,需要几根小棒?在分之前还有一个小要求:你能不能把分的过程摆出来,也就是让同学们能够一眼看出你每次分了几个?每只小兔子得到几根萝卜?

    你会分吗?请拿出学具分一分,摆一摆。

    学生动手操作。

    (4)把 12 根萝卜分给 3 只小兔子,每只兔子分到的一样多,每只小兔子分到几根呢?谁能上来边摆边讲你是怎么分的?

    学生展示。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与交流,感受到平均分物活动中方法的多样性与结果的一致性。】

    小结: 刚才我们按每份一样多的分法,把 4 个桃子分给了 2 只猴子,每只猴子得到 2 个桃子;又把 12 根萝卜分给了 3 只小兔,每只分到 4 根萝卜,像这样的分法,我们把它叫做 —— 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均分吗?

    【设计意图:在两次分物活动基础上,揭示 “平均分” 概念。。】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活动三、分骨头。(尝试用画图方式表示平均分)

    (1)让我们快帮小狗分骨头,请你拿出作业纸 1,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

    (2)15 根骨头平均分给 3 只小狗,每只狗分到几根骨头呢?请你想一想。

    把你的分的过程完整的画出来。

    学生动手画。

    (3)每只小狗分到了几根骨头呢?请你讲一讲。

    【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用画图方式表示平均分物的过程,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 森林里的小动物都分到了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每只猴子分的桃子一样多,每只兔子分到的萝卜一样多,每只小狗分到的骨头一样多,它们真开心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学会了什么是 “平均分”。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三、巩固练习,再次感知

    小熊准备开一个小商店,看到同学们 “平均分” 的知识学的这么好,想请你们利用所学的知识,帮它整理物品,可以吗?

    1、先来帮它插插花吧。(练一练第一题)

    (1)你都知道了哪些信息?

    (2)有 9 朵花,要插在 3 个花瓶里,每个花瓶的花一样多,怎么插呢?请你解决这个问题。

    (3)学生操作并展示。

    2、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还有 3 个问题,请你自己尝试解决,解决后可以和同桌进行交流。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3、同学们真了不起,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帮助小熊解决了问题,老师也想请你们帮帮忙,昨天我买来了一兜橘子,想把这些橘子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你们能帮我分分吗?

    (1)请你用圆片代替橘子分一分。每个同学只有 5 个圆片,不够怎么办?

    请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2)学生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 “平均分” 的意义。】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玩了分物游戏,也知道了什么是 “平均分”,请你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 “平均分”,举个例子说一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找找生活与身边存在"平均分"的事物与现象,体验 “数学就在身边”。】

    yijie
    yijie11年前

    看到杨老师的设计在修改中不断完善,真的很高兴,正是这样的过程收获着成长和进步。我认为采用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更利于学生的学,但新授部分,如 “活动一、分桃子。(感知 “分” 的含义,初步体会 “平均分”)(1)我们先来给小猴子分桃子。你从图中都知道了哪些信息?

    ” 和 “活动二、分萝卜。(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1)接下来我们帮小兔子分萝卜。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 有些重复,采用不同的方式呈现,是否会更好?

    虞文辉
    虞文辉11年前

    看到视频,这节课的,很欣慰,经过这段时间的磨砺,佳佳老师把教材对于这节课的编写意图体现的很好!

    虞文辉
    虞文辉11年前

    在情境中,在步步递进的三个问题串中,通过操作活动,学生很充分的体验和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非常的好,我说的是,这对于学生而言,非常的好!

    虞文辉
    虞文辉11年前

    既然视频已公示,佳佳老师请尽快把教学实录整理好,发到这里,便于老师们交流。

    虞文辉
    虞文辉11年前

    结合视频和实录,希望评委能更方便的评审。

    茜茜
    茜茜11年前

    杨老师的本节课环环相扣,打破秧田式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教学过程这一环节有四个活动,前者重在使学生从中感受和体验平均分,后者重在使学生动手实践平均分,恰到好处。


                                                                                                         丰产路小学
    虞文辉
    虞文辉11年前

    评委很辛苦,假期里为展示大赛做工作。谢谢您,我们的尊敬的专家!请多多指导!更希望我们的课能代表这次活动到成都展示!盼望中……

    虞文辉
    虞文辉11年前

    佳佳老师,请尽快把视频的实录发布,便于专家评委评审!

    虞文辉
    虞文辉11年前

    然后,请佳佳老师把这节课的研讨过程整体做个梳理,根据研讨的过程聚焦几个问题,梳理几个方面的研讨共识,展示北师第四版教材的特色和优势之处,把这节课的亮点和关键点提炼出来……

    虞文辉
    虞文辉11年前

    佳佳老师和所有的参赛老师都很辛苦,在这个假期需要持续做好后续的工作。加油!

    虞文辉
    虞文辉11年前

    实际上,我个人非常喜欢这节课,因为这节课的内容很好的体现了北师第四版教材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对于学生活动体验、对于认知过程的逐步抽象等都有充分的体现。我很开心的看到并有机会和老师一起参与到这个大赛活动中,把这节课借助这个平台做了深入的探讨,对于在课堂上如何更好的实施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感悟。所以,谢谢这次活动的组织者和为这次活动服务的所有老师,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谢谢!。

    山东省刘勇
    山东省刘勇11年前

    看教学设计,已经相当优秀了,能充分让学生操作探索,这是难得的!也有不成熟的想法:如果在陌生的环境中,面对与与老师并不熟悉的学生,能不能把这些设计展现出来?这会不会又有新的困难?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山东省刘勇发表于2013-9-3021:0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628&ptid=1928)
    
    看教学设计,已经相当优秀了,能充分让学生操作探索,这是难得的!也有不成熟的想法:如果在陌生的环境中, ...

    感谢山东省刘勇老师的肯定与鼓励,其实在每一次试讲的时候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困难总是有的,但我相信在读懂教材、读懂学生的基础上,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金喜荣
    金喜荣11年前

    从杨老师一次次试讲,一遍遍的修改,透出杨老师辛勤的付出和智慧,设计在修改中不断完善,真的很高兴,正是这样的磨砺过程,才能收获着成长和进步。辛苦了,加油! 纬三:金喜荣

    金喜荣
    金喜荣11年前

    一节课,不管你设计的再完美,每一次上,都会有不同的问题出现,有问题出现,就有进一步改进的目标和动力,不管您上了多少遍,由于环境不同、学生不同…… 问题一直会有,不要怕出问题,一切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我们常说:没有问题就是有问题,有问题就意味着即将没问题。我们都支持你!你的付出和努力一定会赢得成功的! 纬三:金喜荣

    丰产老李
    丰产老李11年前

    杨老师一遍一遍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可以看出你的睿智,我们相当喜欢你的这次教学设计,学生那么多的操作活动,你收放自如,难得!国庆节了,也放松一下自己吧!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嘛。

                                                             丰产路小学三年级数学组
    金水黄三小高数
    金水黄三小高数11年前

    杨老师的本节课,重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会 “平均分”。让学生画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很佩服!

    金水黄三小高数
    金水黄三小高数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金水黄三小高数 于 2013-10-1 08:55 编辑


    [dede123发表于2013-9-2917:2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174&ptid=1928)
    
    很赞同赵老师的想法,对于不同的分物活动之后如果做以恰当合理的总结,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对分物活动进行回 ...

    同感,对于不同的分物活动之后如果做以恰当合理的总结,有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真的希望杨老师试一试。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分物游戏》课堂实录

    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 58-59 页 “分物游戏”。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 “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 一系列的平均分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几个)。

    2、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平均分物的过程,会画图或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

    学习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学习难点:

    用图示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小动物们举行了一次森林聚会,它们带来了许多的好吃的食物,想请咱们班的小朋友帮它们分食物,你们愿意吗?今天我们就一起玩分物游戏。

    板书课题:分物游戏

    【设计意图:创设小动物聚会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金水杨佳佳 于 2013-10-1 21:49 编辑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活动一、分桃子。(感知 “分” 的含义,初步体会 “平均分”)

    (1)师:我们先来给小猴子分桃子。你从图中都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有 4 个桃子,有 2 只小猴。

    (学生说信息,老师在黑板上贴出相应卡片。)

    师:找的真完整。

    (2)师:有 4 个桃子、两只猴子,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呢?你能想到几种不同的分法呢?

    生 1:每只猴子分两个桃子。

    生 2:一个人分 3 个,一个人分 1 个。

    生 3:一个人分 0 个,另一人分 4 个。

    (学生说分法,老师在猴子下面摆出相应的桃子数。)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金水杨佳佳 于 2013-10-1 19:31 编辑


    (3)师:观察我们给小猴子分桃子的情况,这两种分法情况怎么样?

    生:不合适。

    师:怎么不合适?

    生 1:一只小猴子太少了,另一只小猴子太多了。

    师:也就是说每只小猴子分的不一样多。这种分法呢?

    生:两只小猴子分的是平等的。

    师:每只小猴子都分到 2 个桃子,就是每份一样多。

    板书:每份一样多。

    【设计意图:对比平均分和不平均分的方法,引出 “每份一样多”,初步体会 “平均分” 的含义。】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jpg

    图片:

    1.png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活动二、分萝卜。(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1)师:接下来我们帮小兔子分萝卜。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2 个萝卜,3 只小兔子。

    (2)师:12 根萝卜分给 3 只小兔子,我们按 “每份一样多” 这种分法,给兔子分萝卜,每只小兔分到几根萝卜?

    (3)师:咱们利用学具摆一摆吧。请你用圆代表小兔子,我们需要用几个圆?

    生:3 个。

    师:小棒代表萝卜,需要几根小棒?

    生:12 根。

    师:请你分一分,在分之前还有一个小要求:你能不能把分的过程摆出来,也就是让同学们能够一眼看出你每次分了几个?每只小兔子得到几根萝卜?

    学生动手操作。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4)把 12 根萝卜分给 3 只小兔子,每只兔子分到的一样多,每只小兔子分到几根呢?谁能上来边摆边讲你是怎么分的?

    生 1:我是这样分的,先给第一只小兔子分 2 个,再给第二只小兔子分 2 个,再给第三只小兔子分 2 个。还剩 6 根,再给它分 2 个,给它分 2 个,给它分 2 个,每只小兔子分 4 个萝卜。

    师:你说的可真完整啊。

    图片:

    2.png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师:还有谁想展示?边分边讲。

    生 2:第一次先分 1 根,第二次再分 2 根,还有 3 根一人一根。每只小兔子有 4 根萝卜。

    师:你把分的过程讲的真清楚。



    图片:

    3.png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生 3:每人分 3 个萝卜,然后再每人分一个萝卜。每人有 4 个萝卜。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图片:

    4.png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生 4 给第一只兔子分了 3 根,给第二只兔子分了 4 根,给第三只兔子分了 5 根。

    生:有错误。

    师:我们按照什么方法分呢?

    生:每人一样多。

    师:谁能帮他纠正一下。

    生 5:把 12 根萝卜分给 3 只小兔子,每人有 4 根萝卜。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与交流,感受到平均分物活动中方法的多样性与结果的一致性。】


    图片:

    5.png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小结:

    师:同学们想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真了不起。刚才我们按每份一样多的分法,把 4 个桃子分给了 2 只猴子,每只猴子得到 2 个桃子;又把 12 根萝卜分给了 3 只小兔,每只分到 4 根萝卜。每只小动物得到的都是一样多的,像这样的分法,我们把它叫做 —— 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均分吗?

    1:每个小动物分的都一样。

    生 2:把东西分给小动物,每只小动物不能多也不能少。

    师:也就是每份都得一样多。

    【设计意图:在两次分物活动基础上,揭示 “平均分” 概念。】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活动三、分骨头。(尝试用画图方式表示平均分)

    (1)师:我们能不能利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别的小动物解决问题?让我们快帮小狗分骨头,请你拿出作业纸 1,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

    生:15 根骨头平均分给 3 只小狗。

    (2)师:15 根骨头平均分给 3 只小狗,每只狗分到几根骨头呢?请你想一想。想好的同学请把你的分的过程完整的画出来。

    学生动手画。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师:老师选择了几个同学的作品,看看你能看明白他是怎么分的?

    第一幅图:

    生 1:一个圆圈代表一只小狗,三角形代表骨头。每只小狗分 5 根骨头。他是 1 根 1 根分的。

    图片:

    6.png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第二幅图:

    生 2:每人先分 2 根,再分 2 根,再分 1 根。把 15 根骨头分给 3 只小狗,每只小狗分 5 根骨头。


    图片:

    7.png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第三幅图:


    生 3:第一次分了 3 根,第二次分了 2 根,每只狗分了 5 根骨头。



    图片:

    8.png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第四幅图:


    生 4:3 个圆圈代表 3 只小狗,这是 15 根骨头。先圈 3 根分别连给 3 只小狗,再圈第 2 次,分给 3 只小狗,第 3 次圈 3 根连给 3 只小狗,第 4 次再圈 3 根连给 3 只小狗,第 5 次也把它们分给 3 只小狗。

    师:她其实还是 1 根 1 根分的。先拿 3 根分给 3 只小狗,再拿 3 根分给 3 只小狗,一直到骨头分完。

    【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用画图方式表示平均分物的过程,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片:

    9.png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小结:

    师: 刚才我们给小猴子分了桃子,每只猴子分的桃子一样多,每只兔子分到的萝卜一样多,每只小狗分到的骨头一样多,它们真开心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学会了什么是 “平均分”。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三、巩固练习,再次感知

    师:小熊看到同学们 “平均分” 的知识学的这么好,想请你们利用所学的知识,帮它整理物品,愿意吗?

    生:愿意。

    1、(1)师:先来帮它插插花吧。你都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有 9 朵花,3 个花瓶。

    师: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生:每个花瓶插的花一样多,每瓶插几朵花?

    图片:

    111.png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2)师:怎么插呢?请你拿出作业纸 2,自己试着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操作。

    展示学生作品:


    生 1:第一次分 1 朵,第二次再分 1 朵,第三次再分 1 朵,每个花瓶有 3 朵。

    图片:

    10.png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生 2:圆圈代表花瓶,三角形代表花。每个花瓶插 3 朵花。

    图片:

    11.png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③师:前两个同学都采用了画的方法,还有同学直接在图上圈一圈。


    生 3:用线把它们连起来,第一个花瓶插 3 朵,第二个花瓶插 3 朵,第三个花瓶插 3 朵。

    图片:

    12.png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2、师: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方法真多。下面还有 3 个问题,请你自己尝试解决,解决后可以和同桌进行交流。

    汇报:

    生 1:有 14 根铅笔,2 个文具盒,平均每个文具盒放 7 个。

    生 2:每一行放 5 个杯子。

    生 3:4 个 4 个分,每人分 4 个。



    图片:

    222.png 333.png 444.png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金水杨佳佳 于 2013-10-3 17:57 编辑


    3、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帮助小熊解决了问题,老师也想请你们帮帮忙,昨天我买来了一袋橘子,想把这些橘子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你们能帮我分分吗?

    生:能。



    图片:

    555.png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金水杨佳佳 于 2013-10-3 17:57 编辑


    (1)师:请你用圆片代替橘子分一分。这有多少个橘子?拿出作业纸 3 数一数。

    生:18 个。

    师:每个同学只有 5 个圆片,不够怎么办?

    生:可以合作。

    师:有人想到了小组合作。4 人的小圆片合在一起有 20 个,现在只需要 18 个怎么拿?

    生:去掉 2 个。

    师:你的方法真好,请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2)学生合作完成。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汇报:

    生 1:平均分成 2 份,每份有 9 个。

    生 2:平均分成 3 份,每份有 6 个。

    生 3:平均分成 6 份,每份有 3 个。

    生 4:平均分成 9 份,每份有 2 个。

    师:同学们合作的真棒,能把 18 个橘子分成不同的份数。你们真了不起呀!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 “平均分” 的意义。】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师:在我们的生活还有许多 “平均分”,请你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 “平均分”,能举个例子说一说。

    生:有 10 个西瓜,妈妈平均分了 2 份,每份有 5 个。

    师:他的例子举的真好,请你回去找找生活中的 “平均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找找生活与身边存在"平均分"的事物与现象,体验 “数学就在身边”。】

    天空那颗星
    天空那颗星11年前

    历经数次修改,佳佳的这节课逐步走向成熟。祝贺佳佳。

    金水赵南
    金水赵南11年前
      刚看了佳佳老师上传的视频,特别注意了一下这节课的时间分配。从最初 40 分钟只完成新授讲不到练习,到现在新授部分用时 20 分钟,是个特别大的转变。这个转变离不开佳佳老师对学生的了解、对环节的设计、对问题的揣摩等,真正实现了高效课堂。
    金水赵南
    金水赵南11年前
      本节课佳佳老师通过创设森林聚会帮小动物分食物的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三个分物活动中充分体验和理解了 “平均分” 的含义。在看视频的过程中能够感觉到,整节课学生的思维敏捷活跃,课堂氛围轻松融洽,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
    金水赵南
    金水赵南11年前
      在看佳佳老师这节课的视频时还有一个特别深的感受,在学生汇报时她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体现平均分的三要素。
    王萌
    王萌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10-119:2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758&ptid=1928)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小动物们举行了一次森林聚会,它们带来了许多的好吃的食物,想请 ...

    既简洁的引出本节课,有激起学生的兴趣!~

    王萌
    王萌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10-119:3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760&ptid=1928)
    
    (3)师:观察我们给小猴子分桃子的情况,这两种分法情况怎么样?生:不合适。师:怎么不合适?生 1:一只小 ...

    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初步体验 “平均分”,理解 “一样多”,有效的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

    王萌
    王萌11年前

    佳佳老师的本节课愈加成熟,环环相扣,打破秧田式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帮主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在四个活动中,既重在使学生从中感受和体验平均分,又使学生动手实践平均分,恰到好处。

    王萌
    王萌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10-119:3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765&ptid=1928)
    
    生 4 给第一只兔子分了 3 根,给第二只兔子分了 4 根,给第三只兔子分了 5 根。生:有错误。师:我们按照什么方法分 ...

    利用生生互评的方式,在帮助同伴纠正错误的同时,加强自己对于 “一样多” 和 “平均分” 的理解。

    王萌
    王萌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10-119:3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766&ptid=1928)
    
    小结:师:同学们想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真了不起。刚才我们按每份一样多的分法,把 4 个桃子分给了 2 只猴子,每 ...

    佳佳老师用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均分吗?” 的方式留给孩子自己思考的空间,加强孩子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王萌
    王萌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10-119:4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776&ptid=1928)
    
    (2)师:怎么插呢?请你拿出作业纸 2,自己试着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操作。展示学生作品:①
    
    生 1:第一次分 1 ...

    让孩子们完整的说出每次分几朵,每个花瓶有几朵,避免孩子出现错误。

    王萌
    王萌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10-119:5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784&ptid=1928)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师:在我们的生活还有许多 “平均分”,请你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 “平均分”,能 ...

    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紧密相关。

    王萌
    王萌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10-119:5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784&ptid=1928)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师:在我们的生活还有许多 “平均分”,请你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 “平均分”,能 ...

    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紧密相关。

    王萌
    王萌11年前

    通过几次的修改,佳佳老师的课更加成熟,每个教学环节最后的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活动,不仅帮助学生提升思维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在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佳佳老师通过三个不同层次的 “分物” 让学生理解 “平均分” 的意义,并将一系列的动手操作融入到学习中,“在做中学”,很好的将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张文艳发表于2013-9-2416:4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216&ptid=1928)
    
    对于 “画一画” 第三种画法,实际上就是看分成几份,每个圈就圈几个,然后数一数几个圈,就是分到几个,这种 ...

    一直纠结于这种方法到底该如何给学生处理,方法不难,但是连线看着麻烦,几次试讲下来,学生用此种方法表示的并不多,只要能解决问题,我想学生选择自己的方法即可。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优胜焦倩茹发表于2013-9-2417:4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0248&ptid=1928)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会用 2~5 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创设了 ...

    感谢焦老师的关注和指导。在学生评价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会注重这方面的培养。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赵南发表于2013-9-2819:2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1810&ptid=1928)
    
    杨老师提到分骨头的活动,是不是可以把 “分一分” 去掉,直接让学生画。我认为 “分一分” 和 “画一 ...

    经历了几次的尝试,对 “分骨头” 的环节是改之又改,学生在上一个环节 “分萝卜” 时已经有了用实物的分物的经验,在这个环节中,可以给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直接让学生尝试画图的方法,给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在第五次试讲的时候,我是直接让学生画的,比我预期的效果好很多,多数孩子都能用自己的方式画出来。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dede123发表于2013-9-3010:4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384&ptid=1928)
    
    暑假看到一套帮助儿童建立初步数学概念的绘本,孩子很感兴趣,我也觉得轻轻松松就把概念渗透给孩子了。这 ...

    呵呵,我想可以尝试,能否请教绘本的名字,看看能否尝试和本节课结合起来呢?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jinjineryi发表于2013-9-2917:2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156&ptid=1928)
    
    如果在最后的练习中能设计出和前面的情境串相呼应的情境的话,相信一定更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

    是的,在前几次的试讲过程中,都是一道一道出示的,在第五次试讲时,创设了 “小熊商店” 的情境,让学生帮助小熊整理物品,但是感觉还有些牵强,各位老师是否还有更好的建议呢?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Cc发表于2013-9-2819:4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1813&ptid=1928)
    
    杨老师的每次教学设计 都有亮点 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平均分” 在渗透了总数 要分的份数 得出每份几个 这样 ...

    感谢成老师的关注,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在数学课上接触 “平均分” 的概念,“ 有总数 每份的几个 去思考分的份数” 这种分法,或者说是 “包含分” 是在第二课时《分苹果》一课出现的。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赵南发表于2013-9-2819:5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1827&ptid=1928)
    
    杨老师跟我可能对 “小结” 的理解不太一样,我感觉小结是教师对每个活动后做的总结,比如分桃子活动后 ...

    感谢赵南老师的提醒,这么多老师的看法也是这样的。反思前几次的试讲,小结确实不到位,在后面的试讲中也用到了赵老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平均分” 的含义。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jshjj发表于2013-9-2909:4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1930&ptid=1928)
    
    杨老师通过让学生分学具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每人分得一样多才公平,我有个疑问:你为孩子准备的学具都是分 ...

    其实在这一稿中,我想通过分学具这个实际的需要让学生体会 “平均分” 的,但是讲下来,感觉和后面的例题不统一,有脱节的感觉,所以在后面的试讲中我又改回了课本上的情境。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吴昭辉发表于2013-9-2911:1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1989&ptid=1928)
    
    另外,作为低年级的教师,一定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你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同样的问题,不一样 ...

    非常同意吴老师的观点,问法不同,可能有的孩子就不理解,我们一定要用孩子能听懂的话去提问。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jinjineryi发表于2013-9-2916:4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127&ptid=1928)
    
    一直教高年级,对新教材的接触非常的少。通过杨老师的对比分析我发现:新版的教材的学习目标中更注重的了 ...

    确实新版教材非常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帮助孩子积累活动经验,而且采用 “情境 = 问题串” 的形式,层层递进,便于老师把握教材,更便于学生的学习。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wslxg发表于2013-9-2921:1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252&ptid=1928)
    
    开学在讲开学第一课,与孩子分享课程纲要时,提及到本单元第一节课,当时我就给孩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4 ...

    在前面很多老师都提到 “分” 的问题,我想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一般情况下,4 个桃子、两只小猴,首先想到的都是 2 个 2 个,在问法上,我尝试运用了这样的问法 “每只猴子分到几个桃子?你能想到几种不同的分法?” 这样问,学生出现了别的分法。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陈陈发表于2013-9-2923:0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298&ptid=1928)
    
    喜欢你的活动一 “分学具” 我觉得思路很好,但换个问法:桌子红袋子中有给你们准备的游戏材料,你们同桌两 ...

    感谢 “陈陈” 老师提供的思路,起初我也是想这样导入,但是试过后发现了几个问题:1、在分学具后,再出示课本上的例题,是否重复?2、本节课的容量已经很大了,而且后面的练习中也有大量的 “平均分”,前面加上 “分学具” 课堂时间是否够用?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山东省刘勇发表于2013-9-3007:3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315&ptid=1928)
    
    看您的帖子,似乎有点找不到重点了:帖子的内容太多,是不是把目录也做得详细些?这样方便查找。
    
    也有几个 ...

    感谢 “山东省刘勇” 老师的建议。

    1、上传教学视频的课堂实录已经整理出来了,并已经链接在了第一层,老师可以直接点击链接进入。

    2、感谢这么多的老师的关注及指导,这么多的帖子可能不方便大家的阅读,稍后我会对大家聚焦的几个问题进行梳理,方便大家的交流。

    3、“做减法,我们能不能少讲一点?再少讲一点?这样我们就会发现这节课的真正的价值是什么!经过这样的思考,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课堂哪些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有数学味!” 稿子一直在修改,尽量展现 “平均分” 的过程,不知这点做的是否到位,也希望刘老师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关注上传的视频,留下您宝贵的建议。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syh3131912发表于2013-9-3016:3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517&ptid=1928)
    
    你好,刚才看了你上传的第二课 “分苹果” 的电子教材后,看到你标注的是说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平均 ...

    感谢孙老师的建议,因为是新版教材,很多老师对新版教材见到的比较少,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本节课的编排意图,我把后两节的《分苹果》和《分糖果》的电子教材也贴了出来,可能对于后两节的还没有更深入的思考,有不合适的地方,在后面的教学中我也会认真揣摩教材的意图,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yijie发表于2013-9-3018:5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569&ptid=1928)
    
    看到杨老师的设计在修改中不断完善,真的很高兴,正是这样的过程收获着成长和进步。我认为采用活动的方式进 ...

    两次活动的目的是不同的:活动一 “分桃子”【设计意图:对比平均分和不平均分的方法,引出 “每份一样多”,初步体会 “平均分” 的含义。】


    活动二、“分萝卜”【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与交流,感受到平均分物活动中方法的多样性与结果的一致性。】


    让学生找数学信息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 “分的总数和分的份数”,加强对 “平均分” 的含义的理解。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天空那颗星发表于2013-10-121:5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805&ptid=1928)
    
    历经数次修改,佳佳的这节课逐步走向成熟。祝贺佳佳。

    感谢所有老师的辛勤指导,正是有了这么多老师的关注和交流,才能使这节课越来越成熟,再次向所有的专家、领导、老师表示感谢!

    王萌
    王萌11年前

    又看了一遍佳佳老师的视频,从开始上课的帮猴子分桃子,到用圆片和小棒代替分物,一环扣一环,为接下来的讲课做好铺垫,非常紧凑。孩子们给小兔子费萝卜,要求孩子完整的说一说每只兔子分几根萝卜,为接下来的练习做好准备。

    金水赵南
    金水赵南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10-119:3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766&ptid=1928)
    
    小结:师:同学们想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真了不起。刚才我们按每份一样多的分法,把 4 个桃子分给了 2 只猴子,每 ...

         将 “平均分” 的概念放在活动二后提出,较第四稿的设计来说更顺一些。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谈谈对 “平均分” 的理解,比教师直接出示要好得多,旨在加深学生对 “平均分” 的理解。
    金水赵南
    金水赵南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10-119:5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784&ptid=1928)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师:在我们的生活还有许多 “平均分”,请你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 “平均分”,能 ...

      学生举出了生活中的例子,并且这句话说的很完整,体现了平均分的三要素,说明对 “平均分” 理解的比较到位了。
    mickey00116
    mickey00116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mickey00116 于 2013-10-5 00:24 编辑


    在小学阶段,除法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概念,特别是二年级的孩子,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形成,而形象思维能力又占主导,这就决定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必须积累许多平均分的数学活动经验,理解平均分的具体意义,才能突破学习除法的难点,理解除法的意义,而本节课的学习正是要给学生积累小数目平均分的活动经验。在杨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可以体现 3 个层次的分物活动,第一次分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重点让学生感知 “平均分” 的含义;第二次分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具体操作感受到平均分物游戏中大家分的次数和每次的数量可能不相同,但是最后分的结果是一样的;第三次分让学生用画一画的方法,独立操作解决分骨头问题,从具体的操作学具上升到用数学符号来表示,体现了数学化的过程。三次分物引导学生层层递进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整个教学设计给人感觉思路清晰、重难点把握到位,如果再注重一下细节就更好了例如:在个别教学环节,教师的语言显得有点罗嗦,提问指向性不够明确,例如:在分完桃子后教师提出了 3 个问题: “观察我们给小猴子分桃子的情况,这两种分发情况怎么样?”、“怎么不合适”、“也就是说每只猴子分的不一样多。这种分发呢?” 建议把这三个问题改为一个问题 “观察这三种分法,哪一种能让两只猴子都满意呢?为什么?”

    顺德大良实验小学 小燕子

    丰产老李
    丰产老李11年前

    认真看了杨老师的课堂实录和视频,杨老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给足了学生动手操作、观察、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不仅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还会把平均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用完整的话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学生圆满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丰产路小学三年级数学组
    丰产老李
    丰产老李11年前

    认真看了杨老师的课堂实录和视频,杨老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给足了学生动手操作、观察、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不仅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还会把平均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用完整的话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学生圆满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丰产路小学三年级数学组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金水杨佳佳 于 2013-10-5 16:14 编辑


    对大家聚焦问题的梳理

    从开贴至今已经将近 40 天了,感谢 “星” 老师、白头翁老师、老学究老师、虞老师、刘老师、山东省刘勇老师、金水的伙伴们以及顺德的朋友对本节课的交流和研讨。每次老师们的质疑、建议、鼓励,都是我前行的动力和源泉,促使我不断地磨砺和思考。

    利用假期时间,我从 1 楼到 580 楼又细细的研读了一遍,将大家聚焦的问题分为了几个方面:关于 “分” 的问题、“画” 的问题、“平均分的本质” 问题、教学设计方面的问题、情境问题、学生的困惑和学习互动等方面的问题。

    为了方面大家浏览,让大家更有针对性的进行交流,我将大家的研讨分类进行了梳理。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金水杨佳佳 于 2013-10-5 16:19 编辑


    对大家聚焦问题的梳理

    从开贴至今已经将近 40 天了,感谢 “星” 老师、白头翁老师、老学究老师、虞老师、刘老师、山东省刘勇老师、金水的伙伴们以及顺德的朋友对本节课的交流和研讨。每次老师们的质疑、建议、鼓励,都是我前行的动力和源泉,促使我不断地磨砺和思考。

    利用假期时间,我从 1 楼到 580 楼又细细的研读了一遍,将大家聚焦的问题分为了几个方面:关于 “分” 的问题、“画” 的问题、“平均分的本质” 问题、教学设计方面的问题、情境问题、学生的困惑和学习互动等方面的问题。

    为了方面大家浏览,让大家更有针对性的进行交流,我将大家的研讨分类进行了梳理。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分" 的问题:

    活动一:分桃子环节

    我在第一试讲后的反思中提到:

    今天进行了第一次的试讲,上完课整体的感受就是 —— 乱七八糟。看似非常简单的 3 个分物活动,但却问题百出。先来谈谈上完课的感受吧。

    在活动一 “分桃子” 环节,我课件出示 2 只猴子和 4 个桃子的情境图,提问: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可以怎样分?

    学生只出现了一种分法,每只猴子分到 2 个桃子。我的意图是让孩子对比每个猴子分到的一样多和每只猴子分到的不一样多,从而感受合理的分法 —— 平均分。但是不管我怎样引导、怎样追问,孩子还是只出现了一种方法,每个猴子分到 2 个桃子。在此环节浪费了许多的时间。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以下是各位老师对此进行的研讨: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以下是各位老师的研讨:

    金水张建芳:

    我认为可以改变一下问法, 可以怎么分? 容易固定孩子的思维,试着问孩子 你想怎么分?

    金水孙丽平:

    这里是不是可以追问孩子:“为什么要 22 分?” 教师还可以反问为什么不 1304 分,进而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山东省刘勇:

    活动一为什么失败?

    也许您认为必须出现我们预设的所有的的情况,但教学中没有出现,所以是失败的,对不?

    但实际上,这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平时教学中对平均分已经特别强调,学生的思维已经习惯分就是平均分了。这是值得每一位老师思考的一个地方,我们的教学是不是应该有些改变?

    当然,如果学生不出现预设的情况,我们在这个地方是不是有更好的处理方法?因为这个活动在如果时间太长会影响我们接下来的教学,不是吗?

    我对此的回复:

    感谢 “山东省刘勇” 老师的关注,正如您说的 “学生的思维已经习惯分就是平均分,如果学生不出现预设的情况,我们在这个地方是不是有更好的处理方法?” 在这个环节确实是事先对此没有做过多的预设,在初稿备课时,“理所应当” 的觉得学生会出现不平均分和平均分的情况,而在课堂上学生没有预设的情况,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而是一再的追问,也也说明我还不能灵活的掌握课堂上的生成。

    陈陈
    陈陈11年前

    我可能看错了,我看到你的教案是是把分桃子这个环节删除了,改成的分学具。我理解错了吧!

    陈陈
    陈陈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9-2722:1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1656&ptid=1928)
    
    五、小结部分我们刚才给小动物们分了食物,它们都很满意,因为分的每份都一样多,这种分法在数学中我们把它 ...

    情境的创设是让我们用的。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库素贞:

    分桃子时,如果学生只出现一种情况,也就是 4 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到 2 个,这时老师可追问还可以怎么分,如果还是没有学生回应,老师可以直接问一只猴子分到 1 个桃子,另外一只分到 3 个桃子,行不行,为什么。老师不必要在此浪费太多时间。

    金水保睿:

    今天听了杨老师《分物游戏》一课。在猴子分桃子这一环节,教材编写的意图是:学生可能会出现一个猴子分 3 个,一个猴子分 1 个;一个猴子分 4 个,另一个猴子没有桃子,每个猴子分 2 个桃子等多种分配的方法。通过对比,引出平均分的概念。而在课堂上经过思考只呈现了一种分法:每个猴子分两个桃子。这时教师试图引导学生说出其他方法,但接下来的两个学生的答案还是同样的。教师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引导,学生才说出其他几种方法。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不知道是教师的提问让学生没听明白,还是第一个学生的回答限制了其他学生的思维。我们往往会为了我们想要的答案而在某个环节浪费了时间,而且收到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程江燕:

    我认为学生之所以只出现将 4 个桃子平均分给 2 个猴子的情况,是因为其实学生在学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平均分的意识,他主观认为只有平均才公平,所以没有了其它的结果。所以我认为是不是可以把情境稍微的变动一下,将两只猴子的图片故意设计成一只胖猴子和一只瘦猴子,这可能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皮的孩子或许会给胖猴子 3 个桃子,瘦猴子 1 个桃子也不一定呢!呵呵,自己的一点想法,仅供参考。

    金水张文艳:

    看了程江燕老师的帖子中:“将两只猴子的图片故意设计成一只胖猴子和一只瘦猴子,这可能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皮的孩子或许会给胖猴子 3 个桃子,瘦猴子 1 个桃子”,我十分赞同这样的方法,如果想要让孩子由不平均分过渡到平均分,首先从直观表象上让孩子有这种潜意识,这样才会让孩子有不平均分的想法,我的薄见,请指正。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赵南:

    初看程老师提出的 “把情境稍微的变动一下,将两只猴子的图片故意设计成一只胖猴子和一只瘦猴子” 的建议,感觉非常新颖。但细细想来,这样改动后,学生虽然会如我们所愿出现不平均分和平均分两种分法,但在对比理解 “平均” 的时候,或许有的孩子会纠结于平均分对 “胖猴子” 不公平,会不会又给学生增添了一些不必要的争议呢?


    金水荆文静:

    初看程老师的建议,我也觉得很好,学生考虑到猴子胖瘦的问题应该会出现不平均分的分法,但是细细想来,对吗?也许,学生会认为胖猴子就应该多分些,瘦猴子就应该少分些,孩子们会认为针对胖瘦问题这种 “不平均分” 的方法才公平。会将孩子带到一个误区。所以我们应该思考:教材可以活用,可以改动,但是在做任何改变之前要先准确把握教材本身所传递的意图,即使是一个小小情境图的改动,也需要我们再三斟酌再改动。呵呵,我自己的想法,不当之处请指正。


    我:

    今天在学校教研时,也有老师提到胖猴子和瘦猴子分桃子是否合适?可能孩子主观意识上认为胖的要多吃点,而瘦的要少吃点,这样改动可能又会出现争议。



    老学究:

    猴子胖瘦与分法没有内在联系吧。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黄鸿雁:

    听了杨老师的第一节课,我也感觉这个环节是最不好引导的。

    有些本末倒置的感觉,就好像学生们已经都用了平均公平的方法,老师却一定要让孩子思考不平均不公平的方法,孩子们一下懵了,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平均的方法是对的,所以就没有能回答老师提出的你还有别的分法的问题。

    个人认为,如果孩子已经说出平均的方法,首先肯定,然后不平均的方法可以由老师出示,或者以故事的形式,或者以实际情况的形式。

    既然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比较,想让学生通过比较了解 “平均” 的概念,那么学生是否能够自己回答出不平均的方法就不是重点。


    我:

    金水黄鸿雁老师提出:“个人认为,如果孩子已经说出平均的方法,首先肯定,然后不平均的方法可以由老师出示,或者以故事的形式,或者以实际情况的形式。既然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比较,想让学生通过比较了解 “平均” 的概念,那么学生是否能够自己回答出不平均的方法就不是重点。” 特别同意黄老师的这句话,我们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比较了解 “平均” 的概念,不必要为了让学生出现不平均分的情况而一再引导。在第二次试讲我决定采取故事的形式,让机灵狗给两只猴子分桃子,分的不平均,从而让学生帮助分。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金水杨佳佳 于 2013-10-5 22:56 编辑


    金水孙丽平:

    很同意黄老师的观点,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平均分,不平均的分法虽然能开阔学生的思维,但不是本节课的重点。

    金水赵南:

    同意黄老师的观点。既然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已经有了平均分的意识,杨老师在活动一中就不需要再千方百计地引导,试图让学生出现不平均分的情况了吧。正如一条道路,我们直着走就能到达目的地,何必多拐几个弯呢?不平均分的方法由教师出示后,同样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用自己的语言谈谈他对 平均 的理解。

    我的回复:

    我也赞同赵南老师 “不平均分的方法由教师出示后,同样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 “平均” 的含义。” 这个观点,在第一次试讲时,在此环节浪费了不少的时间,只要能让学生比较,理解什么是平均分就可以了,在再次琢磨书上给的情境图,是连环画的形式,非常有趣,也可以把它设计成小故事,学生肯定更感兴趣。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金水杨佳佳 于 2013-10-5 22:57 编辑


    纬四路小学 徐歌

    开学在讲开学第一课,与孩子分享课程纲要时,提及到本单元第一节课,当时我就给孩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4 个桃子分给 2 个猴子,可怎样分?两个班的孩子,第一个站起来回答的学生的答案就是一只猴子 2 个。后来我也是引导他们假如第一只猴子分 1 个,另一只分几个。然后再比较哪种更公平?今天看到杨老师也遇到这样的情形,我就突然想到是否可以用画表格的方式呈现此问题,这样会引导学生往多种分法上思考。我也不知道是否合理可行,只是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已。

    开心笨笨老师:

    看了杨老师第一次试讲的实录,在第一个环节 “分桃子” 的过程中,孩子们先出现的就是 “平均分” 的情况,是吧?如果这样的话,还有必要一定再让学生呈现 “分成不一样多” 的情况吗?

    我的回复:

    我想教材出现了一个猴子分 1 个,另一个猴子分 3 个,有一定的用意。

    给出了不平均分和平均分两种情况,从具体情境出发,揭示 “平均分” 的意义。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金水杨佳佳 于 2013-10-5 23:07 编辑


    金水孙丽平:

    同意,这种对比让学生更能深刻体会 “分得公平”、“分得一样多” 就是平均分。但是感觉没必要非逼着孩子亲口说出各种各样的分法。

    开心笨笨:

    关于 “分桃子” 的环节,我想说:教材上确实是给出来了类似于连环画的情境,但是教材也是人编写的不是吗?或者说,教材仅仅只是给我们提供了教学的素材不是吗?教学的真谛应该是什么呢?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创造性的 “用教材教”?还是墨守陈规的 “教教材”?杨老师是一个年轻的 “老教师” 了,这些道理还不明白吗???

    我们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课堂教学是为谁服务的?要站在谁的层面和角度考虑课堂教学?—— 这些问题,估计每一位教师都会脱口说出自己的答案,但是要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的时候,怎么就 “变味儿” 了呢???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肖利晓:

    杨佳佳老师通过试讲后认为:“我们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比较了解 “平均” 的概念,不必要为了让学生出现不平均分的情况而一再引导。在第二次试讲我决定采取故事的形式,让机灵狗给两只猴子分桃子,分的不平均,从而让学生帮助分。”

    很同意她此时的看法,这一环节的分一分,关键是让孩子通过对比,感受公平的分,从而真正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不必要为了让学生出现不平均分的情况而一再引导。换种方式,不同的路径,形式,但都能达到同样的目的!

    杨老师好!看了你的教学设计第一稿和课后反思一些想法。教学建议上提到的学生可能出现的几种分发,是为了让学生在比较后发现平均分是最公平的方法。而大部分学生会直接说出每只猴子两只的桃子,是因为分的桃子数量较小,学生很容易就明白每只猴子两个桃子是最公平的分发,个人认为,既然孩子已经知道了这种分发是最公平的,老师不必要追求全部呈现。是否可以考虑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这样分以后追问为什么这样公平?—— 因为他们分得的一样多了。进行一个变式,把桃子的数量增多一些(也可以和第二部分结合)再让学生去分,这个时候分的数量增多了,学生就需要借助学具了。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张悦:

    杨老师的这节课让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参与到随意分桃子的过程中。并交流分的结果,感受随意分答案的多样性。初步感知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每只猴子分给两个桃子,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一样多,才能使两只猴子都满意,让学生体会到平均分的公平性。


    “onlylove” 老师:

    同意上面几位老师的意见,如果孩子原有的知识经验是能体会到 “平均分”,所以课堂上老师就不要再涉及其他分的方法,再让学生去体会什么是真正的 “平均分”。要以学生的学情为主,不要人为设计出学生的思维岔口。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 JHJ:

    在分桃子这个环节中,可以设计成猴哥哥和猴弟弟两个分桃子,学生会出现给哥哥 1 个,弟弟 3 个的分法。同时,提问的语言最好是;‘你想怎么分?”“还可以怎么分?”

    老学究:

    哥哥弟弟,胖子瘦子。异曲同工,一个意思。


    白头翁:

    走过路过,氛围不错。各抒己见,都说很多。小猴分桃,能分几个?各种可能,少了不可。无关胖瘦,不在弟哥。一三三一,两个两个。要想公平,都一样多。胖三廋一,不如不说。具体分法,看几份了。分几拿几,每份一个。如还够几,依样即可,如不够几,不再分了。剩有余数,不剩整除。胡言乱语,自想自说。呵呵呵呵,呵呵呵呵!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胡斌:

    没教过低年级,对低年级没有发言权,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仅供参考。看了两稿设计,说实在的,针对分桃子环节,我不喜欢第二稿的。虽说不同的路径,形式,但都能达到同样的目的,但我们不能只关注目的,更要关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是自由的还是受约束的,第二次试讲分桃子,很显然达到了杨老师对比突出平均分的合理性的目的,但教学顺利的同时使学生又失去了什么?而第一次分桃子,学生的表现没有达到老师预料的结果,从而使老师有所困惑,所以有点一味的想怎样才能让学生出现自己的预料情况,才出现了第二种设计。其实我倒觉得第一次分桃子设计给学生的思想空间更大,更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可能杨老师第一次试讲课前对备学生准备的还不够充分吧。


    金水胡斌:

    补充一下,很多老师提出了前测,我也觉得 这非常的有必要,如果不是常教低年级,对低年级孩子的思想、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等不一定会考虑全面,课堂上出现的 “意外” 就会增加。所以,对教学中每个环节在理清重难点后,对学生做好前测是很有必要的。另外,在看到第一次分桃子没有出现不平均分的方法时,我顺便问了问同样上二年级的儿子,他还没学到这一课,我问:“四个桃子分给两个猴子,你会怎么分?” 他说:“要平分(平均分)吗?”“平分怎么分?还有别的分法吗?” 结果,书上的几种分法都说出来了。我想,这说明二年级孩子还是有多种分法的意识的,但是更倾向于公平合理的分法,可能和平时生活习惯及学校教育有关。这点也仅供参考。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胡斌:

    没教过低年级,对低年级没有发言权,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仅供参考。看了两稿设计,说实在的,针对分桃子环节,我不喜欢第二稿的。虽说不同的路径,形式,但都能达到同样的目的,但我们不能只关注目的,更要关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是自由的还是受约束的,第二次试讲分桃子,很显然达到了杨老师对比突出平均分的合理性的目的,但教学顺利的同时使学生又失去了什么?而第一次分桃子,学生的表现没有达到老师预料的结果,从而使老师有所困惑,所以有点一味的想怎样才能让学生出现自己的预料情况,才出现了第二种设计。其实我倒觉得第一次分桃子设计给学生的思想空间更大,更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可能杨老师第一次试讲课前对备学生准备的还不够充分吧。


    金水胡斌:

    补充一下,很多老师提出了前测,我也觉得 这非常的有必要,如果不是常教低年级,对低年级孩子的思想、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等不一定会考虑全面,课堂上出现的 “意外” 就会增加。所以,对教学中每个环节在理清重难点后,对学生做好前测是很有必要的。另外,在看到第一次分桃子没有出现不平均分的方法时,我顺便问了问同样上二年级的儿子,他还没学到这一课,我问:“四个桃子分给两个猴子,你会怎么分?” 他说:“要平分(平均分)吗?”“平分怎么分?还有别的分法吗?” 结果,书上的几种分法都说出来了。我想,这说明二年级孩子还是有多种分法的意识的,但是更倾向于公平合理的分法,可能和平时生活习惯及学校教育有关。这点也仅供参考。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陈爽:

    我同意胡斌老师的意见,其实在分桃子的环节,完全可以放手给孩子,让他们自由的分,孩子们都能分出教材的不同分法,然后再适当引导,让孩子们从众多的分法中,着重来学习 “平均分”,这样是不是能更加遵循孩子的学习发展规律,孩子更容易接受,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是不是也会更高些。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在第二稿中,我改为了让机灵狗先出示不平均分的情况,再让学生进行分桃子。


    老学究:

    “现在有四个桃子,分给两个猴子,都可以怎样分?”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呀。什么叫都可以怎样分?也就是都有哪些分法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你一共可以想起哪几种分法的意思。学生没有出现 1,3 的分法,只出现 2,2 的分法,到底原因是什么?是学生对问题不理解?如果是,那就需要提示引导。是学生缺乏多种分法的能力?估计金水区的学生不会差到如此地步。当教学出现结果与预设不符时,重要的是要进行归因研究。而不应该是想办法回避问题。

    你不出不平均吗?我让机灵狗出来。你不会归纳结论?我让智慧老人说出。你不会画图吗?我让聪明猫代画。你不会……,我让……。如果我们应用这样的解决模式,那真是机灵狗、聪明猫、智慧老人们的悲哀了。他们只能做教师思想的代言人,而不是学生学习的启蒙者了。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在第三稿中,我尝试把 “分桃子” 的情境改为了 “分学具”。

    陈陈老师:

    喜欢你的活动一 “分学具” 我觉得思路很好,但换个问法:桌子红袋子中有给你们准备的游戏材料,你们同桌两个人,拿出来先分一下。(同学们自己打开,自己分一分。分完后)说一说有什么?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还有没有别的分法?看来同学们都喜欢每个人分的一样多啊。打开绿袋子,每人分的一样多该样分啊?试一试。说一说一共有几个?你们每人分到了几个?你是怎样分的呢?------- 我觉得袋子装着有神秘感,根据生活经验,可能孩子们第一次分就会分到每人一样多,让孩子多说一说为什么要分的一样多?有了游戏材料我们就可以玩今天的游戏了。------------- 刚任教于数学学科,只是自己看法,有什么不对的见谅!


    我的回复:

    感谢 “陈陈” 老师提供的思路,起初我也是想这样导入,但是试过后发现了几个问题:1、在分学具后,再出示课本上的例题,是否重复?2、本节课的容量已经很大了,而且后面的练习中也有大量的 “平均分”,前面加上 “分学具” 课堂时间是否够用?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顺德嘉信西山:

    认识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基础,我在本节课中始终围绕学生的活动展开,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活动空间,让学生自己思考,动手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填一填中感悟平均分的意义,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在汇报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例 1 时让学生把 6 个桃分成两堆,比较不同的分法,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感知 “同样多” 与 “不同样多” 明确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就叫平均分,再看另外的分法,明确每份的个数不一样就不是平均分。


    白头翁:

    支持!“比较不同的分法,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感知 “同样多” 与 “不同样多” 明确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就叫平均分,再看另外的分法,明确每份的个数不一样就不是平均分。” 顺德朋友说得好。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活动二:分萝卜环节

    金水李国建:

    看了杨老师的教学设计,可谓是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抓住学生的兴趣进行教学活动。

    在活动二分萝卜的环节中,有这样一个问题 “分几次分完的?” 不知道杨老师这个问题想得到学生什么样的回答?这个问题的指向是否明确呢?

    金水赵南对此进行的回复:

    第二次分物活动,萝卜的数量是 12 根,比第一次桃子的数量多,学生可能会出现 11 根地分或 22 根地分等情况,所以杨老师提出了 “分几次分完的?” 那么 11 根地分要分 4 次,22 根地分要分 2 次…… 应该是在帮助学生积累平均分物活动经验的同时,也在优化分物的方法,提升分物策略方面的经验,为下面的活动三做铺垫。

    我进行的回复:

    赵南 老师对此部分的意图理解的很到位,第二次 “分萝卜” 活动在数量上比第一次 “分桃子” 要多,11 根的分可能比较麻烦,也许学生会想到更简便的方法,一次分多根的情况。这种分法不仅为活动三做铺垫,甚至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分糖果》(体验把大数目物体平均分的过程与策略的多样性)做准备。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在二稿的教学设计中,分萝卜环节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是怎么分的?分了几次?每只小兔子能分到几根萝卜?

    孙丽平:

    请教杨老师,这里为什么要追问 “分了几次”,学生只表达如何分行不行,个人感觉 “分了几次” 好像关系不是很大。

    张悦老师的回复:

    这里杨老师多次追问 “分了几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会用语言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课堂上通过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语言表达,大部分学生们都能够完整,明了的表达自己的分法,这对学生日后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的培养很有好处。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xiaoyue” 老师:

    杨老师好,非常抱歉,刚看完您的二稿设计。给我的第一个感觉是,第一部分简练了很多,第二部分太简单,看不明白这一环节您的思考,感觉 “边讲边看” 的感觉。可不可以这样:让学生自己分,然后请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自己分的过程,请他在分的时候边分边说自己是怎么分的,比如 “我先给小白四个,再给小灰四个”,学生虽然是用自己的语言来分的,但把分的过程说出来了,如果有其他学生有不同分的过程,就正好和老师的设计吻合了,如果当您问了以后,没有学生表示有不同方法,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我的预测是,可以利用淘气和笑笑,出示一个一个的分和两个两个的分,但要让学生说出他们是怎么分的。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肖利晓:

    杨老师在第二次试讲中,把两只猴子分四个桃子的过程进行了不同于第一次的情景处理,很巧妙的引出了 “平均” 与 “不平均” 的分法,此处改动,让学生在不同的分法中轻松地理解了 “平均分” 的意义。


    大良实小:

    杨老师在设计第二环节分萝卜这个活动中,个人认为设计略过简单,应该让孩子多展示几种不同的分法,如 1 根 1 根的分给每只小兔,2 根 2 根的分给每只小兔,4 根 4 根的分给每只小兔,最后学生会发现:分物品时,可以 1 个 1 个的分,也可以 2 个 2 个的分...... 不管怎么分,只要最后做到了 “每份分得同样多” 就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分法的多样性。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平均分的本质问题:

    金水张文艳:

    我觉得学生每次分完之后,要让孩子把分的过程说一说,以 “15 根骨头,平均分给 3 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几根” 为例,学生分的时候以学具代替,然后把分的过程说一说:15 根小棒,平均分成 3 堆儿,每堆儿分 5 根。这不仅仅是过程还是分的结果,这也有助于帮助孩子理解平均分的过程与意义。

    我的回复:

    在二次试讲时,对孩子数学语言的培养还是非常欠缺,没有鼓励孩子完整的表达,而是 “打乒乓球式” 的一问一答。通过大家的教研,我也感觉这点做的非常不到位。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慢慢培养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荆文静:

    杨老师是个很有心的老师,时刻注意反思自己的教学,值得我学习。的确,低年级的学生表达能力较弱,但是我认为不能因此对学生过于放低要求,依然要在平时的每节课中都注重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 清楚表达 -- 清楚、完整表达 -- 清楚有条理表达。每位教师都要有意识放在每节课中培养。


    肖利晓:

    这节课属于一节概念课,听课后认为杨教师能让学生从动手分一分,再到动手画出平均分的过程中,充分让学生理解并感知平均分的意义,但引导学生用语言来完整描述平均分的过程应该也作为重点让学生充分来说。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我: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 “平均分” 的意义,到底什么是 “平均分”?我想可能有很多老师也说不出来它完整的定义。在评课时虞老师提出:“老师对于概念理解到什么程度,你的课堂就会到达什么样的水平。” 这句话对我触动很深。

    虞老师指出:“平均分” 的三个要素:总数、份数、每份都一样。我想正是我对 “平均分” 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所以感觉两次试讲都不是很成功。


    金水赵南:

    之前学校课型研讨曾经对三年级《分一分(一)》进行过深入教研,听课后有老师就指出:听完这节课就知道这个老师对 “分数” 理解的程度有多少,如果对分数概念很清楚就知道要抓住分数的三要素,老师心里有了,才会把学生往那个方向带,如果连老师都模棱两可,课堂也同样会给人稀里糊涂的感觉。杨老师的这节课关键是教师对 “平均分” 理解的程度有多少,那么课堂也同样会呈现出多少。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Hehe 老师:

    注重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 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在学生分完桃后,让他们给 “每份分得同样多” 的这种分法取个名字,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我:

    今天又查阅了一些关于 “平均分” 的资料。

    平均分东西有两种情况:第一种:知道要分的总数和平均分的份数,求每份是多少;第二种,知道要分的总数和每一份的数,求平均分的份数。这两种分法表面上看上去不同,新课程之前,小学数学教育界通常称前者是 “平均分”,后者是 “包含除”。其实两者的本质是一致的,都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若干相同的部分,这个 “部分” 就是 “一份数”,而这里的 “若干” 就是 “份数”,这其中的数量关系就是 “总体” 与 “一份数” 和 “份数” 的关系。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白头翁:

    一般来说,有按份数分,和按每份个数分两种分法。按份数分的基本方法是要分多少份,就先拿出多少个,每份分给一个,如剩下的比要分的份数多,就再拿出那么多,每份分一个,直到分完或剩下的个数比要分的份数少为止。这就是有些教师说的一个一个分。改进方法是要分几份,看总数够不够每份分 n 个,如够,就拿出几 n 个,每份分 n 个。也就是一些教师说的几个几个分。按每份几个分是每次拿出几个为一份,再拿出相同的几个为第二份,依次分下去。看最后能分多少份。


    老学究:

    是不是按份数分就相当于每次从总数里减去份数那么多个,看最后一共减多少次?如果是,一个一个分实际上就是每次份数个分呀。有意思!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老学究:

    仔细看了这里的帖子,感觉很热烈。不知咋的,看到分一分和除法,就自然想到数一数和乘法。数一数和乘法,使学生在操作中经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过程,体现相同加数越多,加法越麻烦,就有必要引入一种新的计算方法 -- 乘法。那么在分一分和除法中学生要不要经历这样的过程,积累求总数里有多少份相同减数的经验呢?纯属瞎想,仅供参考。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保睿:

    上次课后研讨中提到了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放在 “平均分” 的定义让,让学生体会什么是平均分。今天听了杨老师的第三次试讲,学生通过几次分物活动体会了平均分的不同方法也知道了每份分的一样多,我觉得是不是应该每一次分物活动后让学生回忆分物的过程并对分物的结果进行总结,从而强化平均分的定义,使学生对平均分理解的更深刻。


    孙丽平:

    同意保老师的观点,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后,应该把它放在一定的语境中说、练习。锻炼学生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巩固对 “平均分” 的认识。


    我的回复:

    “每一次分物活动后让学生回忆分物的过程并对分物的结果进行总结,从而强化平均分的定义,使学生对平均分理解的更深刻。” 下次试讲一定会注意这点的。培养学生能用语言完整的表达。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在第三稿的设计中,我是在前三个活动都结束后,让学生说说什么是 “平均分”。

    金水孙丽平:

    对 “平均分” 概念的提出,杨老师采用多次体验分得一样多的操作活动的基础上,由学生解释什么是 “平均分”,而且学生理解的相当到位。相信杨老师在这里是做了前测的,在读懂学生的基础上能有效地把活动与概念结合并由学生悟出 “平均分” 的含义,真的很厉害。


    我的回复:

    “平均分” 这个词语的出示到底是在分骨头前还是分骨头之后,也是我一直纠结的一个问题,前两次试讲都是在分骨头前出示的,总感觉学生的反应平平,第三次是让学生解释什么是 “平均分”,我觉得效果还不错,学生都能理解并解释 “平均分” 的意思。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虞文辉老师:

    这节课,是认识除法的第一节课,目的是认识除法。

    围绕这个目的来分析,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小学阶段通常是如何引入除法的?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是除法。

    小学阶段通常通过平均分这样的分物活动引入除法。

    那么,作为起始课,通过平均分这样的分物活动引入除法的认识,就需要把平均分与除法建立密切的联系。

    来分析平均分。

    把一些物体,分成一部分一部分的,而且每份分的个数相同,这样的过程称为平均分。

    注意,这是个 “过程”。

    虽然很多老师知道这是个过程,但是在其中总是强调每份一样多,忽略了 “过程” 这个属性。

    这个过程,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分得的一样多,就是平均分。这样的界定,通过分物活动,学生非常容易理解的。

    那么,这个过程,就要使学生充分在活动中完整的体会,需要强调的是这么几个因素:总数(一些物体),每份分得的个数一样多,分成几份。由这几个因素构成平均分的过程,实质就是除法运算所要表示的过程。

    需要教师注意的是,教师需要在过程中重视过程,重视构成过程的几个因素。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虞文辉老师:

    想想学生,是不是不会分物?

    学生早就会分物了,也有把一些物体分几份的经验,也有分成每份都一样多的经验。

    他们对一样多、每份、分几份等都了解。

    那么,他们对什么不了解呢?

    就是这个平均分的过程,站在数学的角度去看这个分物过程,他们不熟悉、不了解。

    教师就要在分物活动中,在已有活动经验的活动中,指导学生站在数学的角度去体会、了解、理解这个平均分的过程。指导学生体会、思考、表述这个过程:把一些… 平均分给… 每个得到… 个。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虞文辉老师:

    从用实物体会平均分的过程,到用替代品体会分的过程,到用画一画体会分的过程,在这个逐步抽象的过程中,都是在体会平均分的过程,都是在逐步发展数学思维和认知,及其数学表述能力,会用实物、替代品、直观符号、语言等表现出 “把一些… 平均分给… 每位得到… 个” 这样的平分的过程。


    接着要说的是,在听课中感受到了这个逐步抽象的过程,即从用实物分、到用替代品去分、到画出分的过程,但是,这个平均分的过程,并没有明显的强调的显现出来,也可以说,从数学角度来看,平均分的过程及其几个因素在其中并没有强调出来,而分物,学生课前会分,课中会分,其数学认知和思维并没有这节课上得到发展。这是个问题。

    我想,看了上面的分析,这节课应该着重突出、显现的是什么,佳佳老师,是不是会更清楚了呢?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孙丽平:

    在思考为什么本节课的摆与圈、连好像有点脱节了,学生用圈、连来解决问题会有点吃力。像虞老师说的:如何把平均分这个逐步抽象的过程显现出来。我想学生心里首先应该清楚要平均分成几份,这样就知道要拿多少才够分一次,为后面的抽象画、圈打基础。前面 “星” 老师提到的 “没有目的性的分到哪是哪” 是较低层次的思维水平,而本节课的平均分是要学生先清楚拿多少,再分。即,明确要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份。


    程江燕:

    本节课的目的是引出除法算式,在教学中,杨老师对平均分的概念强调的比较仔细,但是对于分的整体以及分的份数强调的不够,例如:分萝卜:12 根萝卜平均分给 3 只小兔子,在让学生动手分时,杨老师不断让学生说还有什么不同的分法?但是学生只是提到一个一个分,两个两个分等等,没有仔细考虑一共有多少萝卜?我们是将萝卜平均分给几只小兔子?如果学生真的明确分的份数是多少,学生才会注意到每次要拿出 3 根萝卜(因为一共有三只兔子)再分给每个兔子,才能做到平均。另外,每次操作之后,杨老师应让学生在来完整的所以说:分的整体,分的份数以及分的结果。这样才够完整。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顺德嘉信西山:

    平均分从其分的过程来看,客观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确定每一份是多少再分(几个几个地分),另一种是先确定平均分的份数再分(一个一个地分)。本课教学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来平均分物体,让学生都参与分的过程,直观看到分的结果。整节课从例 2 到试一试到想做做第 2、3 题,都是让学生操作学具,在交流过程中要突出:分什么,怎样分的,分得的结果是什么?巩固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进行平均分,熟练掌握这种平均分的方法,学生对平均分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为后面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李凤珍:

    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这一活动,了解到要分的公平就要每人分的一样多,为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打下了基础,又通过多种活动巩固了平均分的含义,最后要能说一说把多少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会更好一些。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第五次课堂实录中:

    师:在我们的生活还有许多 “平均分”,请你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 “平均分”,能举个例子说一说。

    生:有 10 个西瓜,妈妈平均分了 2 份,每份有 5 个。

    金水赵南:

    学生举出了生活中的例子,并且这句话说的很完整,体现了平均分的三要素,说明对 “平均分” 理解的比较到位了。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画的问题:

    我在第一次试讲的反思中写道:

    活动三:画一画。此环节也比较失败。我原本的设计是在活动二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老师不做示范,直接让孩子用画图的形式来表示刚才分萝卜的过程。我本来的意图是,不做示范,看看孩子能用什么方法来表达,如果我一开始就做示范,我怕限定孩子的思维。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道要画什么,有几个勉强画出来的也是参考附近同学的。


    山东省刘勇老师的回复:

    您认为这是失败的,我却不这样认为!教学中没有问题才是可怕的!我们把这些问题整理出来,然后再进行研讨,寻找解决的方法,这才是我们成长的开始。这节课,反应出来的,是学生动手画图能力的不足,这提醒我们要改变教学中的策略,培养学生方面的能力 ,不是吗?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张文艳:

    较之上版教材,新教材这节课有个过程添加地非常好,就是让孩子在纸上用图形来表示分的过程,这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感知过程,对孩子之后培养数学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我的困惑是:如何能更好的组织语言提出问题,让孩子明白这个具体操作过程?



    金水张文艳:

    听了虞老师的指导,我个人认为在从具体感知转化为抽象时,可以这样操作:孩子以圆片和小棒代替分的过程后,让孩子把这个过程画到纸上,我的预设是学生会照着这个结果直接移到纸上,还是以圆和竖道来表示,这之后教师提示也可以用其他图形来表示,让画的方式多种多样。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张文艳:

    在教材最后一个部分,用三幅图来表示分的过程,其中前两种方法很好理解,最后一种方法从形式上看比较复杂,事实上就是 1 个 1 个分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1 捆小棒 15 根,分 3 堆儿,第一次拿出来 3 根,每堆儿放 1 根;再拿出来 3 根,每堆儿放 1 根;再拿出来 3 根,每堆儿放 1 根・・・・・・这样的过程分 5 次进行即可。至于让孩子理解并能画出来这幅图,可以在黑板上展示时,直接用竖线和圆圈代替展示,这样可以直接展示给学生。

    我的回复:

    经过大家的研讨,我想这个地方,我的设计有点本末倒置。我是先让孩子看到画法,问:你们能看明白吗?学生都说不能,然后我再用课件演示出画的过程,实际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只有个别学生能模仿的画出来,而大多数孩子还是不会用这种画法画。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荆文静:

    杨老师很努力很辛苦,我很理解杨老师起初想简单的稍作交代,就让学生动手用符号来画一画,让学生更有思考和发挥的空间,但现实是第一次试讲几乎没人画出来。所以说,看似简单的一个问题,实际上要想达到却很难,只有做课老师本人更能体会到其中的艰难。因此,杨老师在第二稿中选择稍作引导。所以说,我们在想要达到某个目的是,还是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经验。不过,我认为这个画一画的过程还可以再考虑。究竟是只有个别学生有通过符号来表示分物过程的经验,其他学生都丝毫不会呢?还是教师的引导语言可以再明确一些呢,是否学生没听懂呢?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赵南:

    杨老师前面提出对教材 “分骨头” 的第三幅图有困惑,不知道学生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我认为学生能看懂图的意思即可,书上呈现的这三种画法是方法多样化的体现,孩子是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的,所以没必要让所有学生都会用这种方法来画平均分的过程。


    白头翁:

    是的是的,那几幅图是过去学生画的,现在的学生画的未必与之相同。有自己的画法就好。就像王献之不必照搬王羲之字体一样。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我的回复:

    通过和大家的交流研讨,我对教材此部分又有了新的理解。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 “平均分”,动手摆学具、画图都是帮助学生理解 “平均分” 的过程。


    金水荆文静:

    同意赵老师的想法,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 “平均分”,而画图是展现学生思维的一种方式,所以学生能够理解图示所表示的平均分的过程即可。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孙丽平:

    小狗分骨头的第三种方法,即,每次圈(分)三根骨头,圈几次就是每只小狗分了几根骨头。学生接受起来有些困难。一直到杨老师讲解过这个方法后,还有一些学生回答 “每只小狗分到 3 根骨头”。这可能和学生固有的生活经验和前面个别学生展示画一画的方法有关,想当然的认为一个圈里的骨头就是分给一只小狗的。学生容易把圈看成盘子或承载的容器,所以思维定式导致理解有误。这样看来,第三种圈一圈再连一连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起来的确困难,在本节课这种方法该如何呈现,处理到哪个度合适(不要求学生掌握的情况下)?还想请教各位老师。

    本节课一定要掌握用圈一圈、连一连的方法来解决平均分的问题吗?教材似乎没有要求必须用哪种方法。所以,如果学生习惯也乐于用画一画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当然,是针对本节课小数目物体平均分),是不是也算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我:

    昨天虞老师也提到这个问题,可能这种半抽象的图示,仅仅靠演示,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我想是否运用动画辅助学生理解会更好呢?


    75 中数学组:

    动画演示比较好,同意。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有时有必要老师来扶一扶。


    金水荆文静:

    杨老师的电脑操作技术是很棒的,可以尝试动画演示拿出三根,平均分给三只小狗,再拿出三根,再平均分...... 帮助学生理解。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天空那颗星:

    课本上小狗分骨头的三幅图,都是学生的作品,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过程。丽萍老师的思考是很有价值的。是先让自己班学生去表示出自己的分法,然后展示,最后观摩书上的分法,还是让学生先去看书上的分法,再自己表示自己的分法,我倒比较倾向第一种方案。在书上三幅图中,第三幅图最能表示平均分的常规操作。好像前面白头翁帖子中说了这种分法。我们可以参考。我们要把一些物品分成 n 份,一般要先看这些物品够不够 n 个,如果够,就拿出 n 个,每份分一个,然后再看剩下的够不够 n 个,如果还够,再拿出 n 个,每份分一个 ----- 一直到剩下的不够 n 个,或分完为止。剩下的为余数个,不剩下为整除。当然,如果份数过多,或物品较大,一次拿不了 n 个,也可以不拿出而每份分去一个。但是最在思维上是要先看总数中够不够每份一个的。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有学生不先看总数中够不够每份一个,而直接一个一个去分,哪次不够分,再把这次已分的拣出来的方式。但这种分法的明显缺乏预判,类似于踩着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因此我们还是要尽可能使学生理解第三种分法。真理解不了也不是大逆不道的。他只要能达到平均分的结果就可以了。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张文艳:

    对于 “画一画” 第三种画法,实际上就是看分成几份,每个圈就圈几个,然后数一数几个圈,就是分到几个,这种方法很基本,特别是在分 “大数” 时,但是孩子容易迷的地方在于密密麻麻的连线,经过和其他组内老师商量认为可以圈第一个圈连一连,让孩子明白即可,之后的不必再连了,我觉得这种方法很好,可以试行,一些薄见,望指正。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赵南:

    第三环节练习的第 1 题:“老师也用圈一圈、连一连的方法,知道了每瓶插几枝花,你能看懂老师的表示方法吗?”

      杨老师在学生汇报完后,课件出示了圈一圈、连一连的方法,后面的题目学生也开始模仿着用这个方法,而前面画一画、摆一摆的方法几乎无人再用。建议杨老师可以在前面活动中介绍这种方法,后面练习时就不必再出示了,这样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孙丽平:

    很同意赵楠老师的看法,是在新授课中学生独立探究通过摆一摆将物体平均分,学生喜欢并能正确运用这种方式平均分。而圈一圈、连一连则是在摆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它与摆的思考过程是一致的。所以,建议在新授课中把摆、圈、连以一定的层次和学生的探究情况依次呈现。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虞文辉老师:

    交流时,我们老师还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画这两个图,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举例

    把 8 个苹果平均分给 2 位小朋友,每位小朋友分得几个苹果?

    用○表示下朋友,用短线表示苹果,试着画出分的过程。

    下面这两种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 ○

    !!!! !!!! 画法说明:紫色的,画个圈,连在第一个○;绿色的,画个圈,连在第二个○。

    ○ ○

    !! !! !! !! 画法说明:红色的,画个圈,分别与两个圆连;绿色的,也这样,蓝色的、黄色的,都这样。

    希望这样子,可以表示清楚。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金水杨佳佳 于 2013-10-6 00:18 编辑


    虞文辉老师:

    交流时,我们老师还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画这两个图,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举例

    把 8 个苹果平均分给 2 位小朋友,每位小朋友分得几个苹果?

    用○表示下朋友,用短线表示苹果,试着画出分的过程。

    下面这两种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 ○

    !!!! !!!! 画法说明:紫色的,画个圈,连在第一个○;绿色的,画个圈,连在第二个○。

    ○ ○

    !! !! !! !! 画法说明:红色的,画个圈,分别与两个圆连;绿色的,也这样,蓝色的、黄色的,都这样。

    希望这样子,可以表示清楚。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姚庆兢:

    在研讨过程中,老师们也提到对于 “分骨头” 情境最后一种分法的困惑,到底需不需要学生们掌握?要掌握到什么程度?我个人的理解是既然教材涉及,就一定是让孩子们知道这种分法,但是对于孩子们到底怎么分,我觉得没有必要去限定方法,但是如何出示这种 “复杂” 的方法,可能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吧。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关于前测:

    金水赵南

    本节课通过三次分物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使他们逐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这三次分物活动该如何操作,杨老师暂时没有给出详细的设计。我认为杨老师在这里有困惑的话,不妨采取前测的形式,可以找几个学生来实际操作一下,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来选择活动形式。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荆文静:

    我认为赵楠老师所提的前侧可以试一试,并且我在思考:如果学生在生活中浅显的意识到了平均分更公平,那么老师在这里想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平均分,突出平均分,究竟该怎么做?首先,可以前测,具体了解下孩子的想法和本节课相关的已有生活经验;然后注意问题的设计;最后,自己要思考一下:引出不平均分法和平均分法,进行对比的方式有很多,可以由学生提出,也可以由教师引出(如果学生就是不出现不平均的分法),也可以教师故作 “设计” 的引导学生出现不平均分法,究竟哪种方式合适?考虑学生,考虑教材意图...... 不要本末倒置。也行我的想法是错误的,请有经验有想法的老师给予指正。谢谢!


    “xiaoyue” 老师:

    赵楠老师的意见我认为很好,前测试一个很好的方法,可以了解学生究竟是什么原因都想到了每只猴子两个桃子,也可以试着在前测的时候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这样也可以对学生的表达做到心里有数,在处理第二环节的时候给杨老师提供一些帮助。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我:

    前测结果:

    今天,我从班上随机抽取了 20 名学生进行了前测,测试结果如下:

    第一题:有 4 个本子和两个小朋友,每人能得到几个本子?你一共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只想到一种分法(2 本和 2 本)的有 14 人,占测试人数的 70%。出现两种分法(2 本和 2 本或 1 本和 3 本)有 4 人,占测试人数 20% 。有 2 名同学叙述的不完整。

    第二题:有 3 个小朋友,12 支铅笔。

    1、每人分到的铅笔一样多,每人分到几支铅笔?(请用学具摆一摆,最好能让别人看出你每次分了几支,一共分了几次?)

    20 名学生都能给每人分到 4 支铅笔。

    只有一人的摆法能看出来分的过程 (1 根 1 根的分的),其他同学的摆法,只能看出最后的结果。

    2、你能试着把刚才分的过程画下了吗?

    出现下面画法的有 17 人。还有 3 人出现了不同的画法。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老学究:

    从前测来看,学生是有较好基础的,完全具备互助交流共进的前提。第一次试讲学生没有出现不平均分法的原因看来不是学生不具备能力,而是学生不太理解 “都有” 的意思吧。

    特别是学生的画图能力之高,令人欣喜。20 个人几乎都画对了。(只有标男女的稍有偏差,但也不至于说是错误)那就该考虑在实际教学中还有没有必要让学生去画了。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赵南:

    通过杨老师分析、展示学生的前测情况,真是感觉到孩子们的 “潜力” 无限。其实我们内心也知道要放手,要相信学生,但实际操作起来可能真的没有那么容易,学生状况多多不好把控。记得上次网络研讨,我是在第三次试讲时大胆放手,虽然当时感觉效果不如从前,但会是个好的开端,对后面的提升帮助很大。希望杨老师勇敢地踏出这一步,加油!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喜荣:

    这四个孩子的分法体现了他们不同的思维品质,第 1、3 个属于多数情况,只体现了分的结果,而第 2、4 个则体现出孩子分的过程。第 4 个:第一次一人分一根,第二次一人分三根。第 2 个孩子咋一看:怎么这么分?其实他是一根一根地分,从 1—12 每个标号代表一根,分了 4 次。如果他是一根一根的画,就与不少孩子是一样的。对于这种情况,孩子能表述清楚就行。接下来引导:是一个一个标号快还是一根一根画的快?自然,这个孩子很容易比对出来哪一种省时省事。纬三:金喜荣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关于教学设计的问题:

    金水张文艳

    在这节课中,杨老师依据低年级学生具体感知的特点,抓住孩子最喜欢小动物的心理,巧妙创设情境,能够迅速激发学生兴趣,以便能更快融入课堂;新授中,第一部分杨老师先让孩子当小裁判,看一看这几种方法是否分的合理,并说明原因,让学生自己说出该如何分才最合理,从而顺利引出第二部分平均分,即分的同样多,一样多;最后课堂总结,杨老师是让孩子谈谈自己的收获,也是一个总结再理解的过程,此处设计可以更加细化,比如以评价树的方式呈现,树上的果实分别写上不同层级的评价语言,让孩子找到合适自己的评价语,因为二年级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较弱,另外这样的形式也比较吸引学生,这是我的一些薄见,请多指正!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程江燕

    刚刚看了杨佳佳老师的初稿教学设计觉得杨老师是个很有心的人,不仅写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还写出了这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正如杨老师所说的,该单元共安排了三次从简单到复杂的分物活动,本课是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一课时, 每一次的分物活动重点不同。所以也希望杨老师能提供本单元另两节课的电子教材,方便参考学习。

    另外,学习了杨老师的教学设计,觉得杨老师的设计内容生动,非常符合二年级孩子的特点,并且三次操作活动层次很鲜明,注重学生平均分的活动经验的积累。只是觉得杨老师的设计还不够具体,每次活动具体是如何操作的?(是独立完成?还是同桌合作?)并没有明确的说明。教学设计中在活动二 “分萝卜” 中提到 “观察几个同学分的情况,哪里不同?哪里相同?”,具体怎样观察?是让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再观察吗?也没有说得很清楚。希望能杨老师再写的更具体一些。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程江燕

    刚刚看了杨佳佳老师的初稿教学设计觉得杨老师是个很有心的人,不仅写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还写出了这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正如杨老师所说的,该单元共安排了三次从简单到复杂的分物活动,本课是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一课时, 每一次的分物活动重点不同。所以也希望杨老师能提供本单元另两节课的电子教材,方便参考学习。

    另外,学习了杨老师的教学设计,觉得杨老师的设计内容生动,非常符合二年级孩子的特点,并且三次操作活动层次很鲜明,注重学生平均分的活动经验的积累。只是觉得杨老师的设计还不够具体,每次活动具体是如何操作的?(是独立完成?还是同桌合作?)并没有明确的说明。教学设计中在活动二 “分萝卜” 中提到 “观察几个同学分的情况,哪里不同?哪里相同?”,具体怎样观察?是让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再观察吗?也没有说得很清楚。希望能杨老师再写的更具体一些。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王珏

    看了杨老师的设计初稿,有以下几个问题想与你交流:

    教材分析后是否需要进行学情分析,也就是分析学习者的特征;

    设计中的每个环节是否需要写出相应的设计意图,以便阅读者更清晰;

    如果您进行了试讲,是否有必要将教学时实录整理出来,以便大家更深入了解你的课堂,毕竟能听到你现场课的老师还是少数;

    杨老师在第 7 楼 “写在前面的话” 中指出 “《分物游戏》一课是第四版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 关于此,我个人感觉这节课并非第四版新增内容,而是在前版基础上有所改进的一课,建议杨老师可以对比新旧两版教材中的这节课,尤其是重点思考四版较之三版修改的地方,以便更深入地读懂最新版教材。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王珏

    看了杨老师的设计初稿,有以下几个问题想与你交流:

    教材分析后是否需要进行学情分析,也就是分析学习者的特征;

    设计中的每个环节是否需要写出相应的设计意图,以便阅读者更清晰;

    如果您进行了试讲,是否有必要将教学时实录整理出来,以便大家更深入了解你的课堂,毕竟能听到你现场课的老师还是少数;

    杨老师在第 7 楼 “写在前面的话” 中指出 “《分物游戏》一课是第四版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 关于此,我个人感觉这节课并非第四版新增内容,而是在前版基础上有所改进的一课,建议杨老师可以对比新旧两版教材中的这节课,尤其是重点思考四版较之三版修改的地方,以便更深入地读懂最新版教材。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赵南对此进行回复:

    非常赞同王珏老师提出的对比新旧两版教材中的这节课。由于没有教过低年级,昨天在回帖时看到杨老师发的第四版电子教材时也在想,第三版教材的这节课会是怎样编排的呢?今天翻看了一下,确实感觉到第四版教材的优越性,如:分物活动更有层次性,增加了让学生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分物的过程和结果等。这样的对比分析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读懂教材。期待杨老师更深入的分析!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我对此进行的回复:

    首先来对比一下教学参考书中制定的学习目标:

    第三版教材《分桃子》学习目标:

    1、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能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3、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小于份数。

    第四版教材《分物游戏》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

    2、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会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画一画)或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3、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从两版的学习目标对比来看,我认为第四版的学习目标更合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由于本节课是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意义,我认为在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平均分物的活动经验,新版例题和练习都更贴近于生活,让学生体会平均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第三版的目标 3: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小于份数。在第一课时就出现有剩余的情况,是不是对于学生来说一节课的内容太多了,因为这只是第一课时,后面还有两课时继续体验平均分,是不是在后续的学习中慢慢出现有剩余的情况更合适呢。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从两版的学习目标对比来看,我认为第四版的学习目标更合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由于本节课是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意义,我认为在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平均分物的活动经验,新版例题和练习都更贴近于生活,让学生体会平均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第三版的目标 3: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小于份数。在第一课时就出现有剩余的情况,是不是对于学生来说一节课的内容太多了,因为这只是第一课时,后面还有两课时继续体验平均分,是不是在后续的学习中慢慢出现有剩余的情况更合适呢。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下面我再来谈谈我对两个版本主情境图的理解。

    在第三版教材中,开始就出现了 8 个桃子,分给 2 只猴子,都可以怎样分?

    我想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方法:即 1 个和 7 个,2 个和 6 个,3 个和 5 个,4 个和 4 个。通过对比这些分法,再讨论怎么分 2 只猴子都满意,我想此部分用的时间会比较长。

    在第四版教材中,只出现了 4 个桃子分给 2 只猴子,可以怎么分,最多出现两种情况 1 个和 3 个,2 个和 2 个。此部分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比,初步感受两只猴子分的一样多,为下面的活动做铺垫。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第三版教参中给出的教学建议:

    第一题可以随意分;第 2 题和第 3 题都要求分得同样多,单分的步骤不要作统一的要求。第二题可先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再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各自的方法;进而指导学生尝试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分鱼的过程及结果,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学生的思维从操作水平向表象水平发展。第 3 题可让学生自己选择摆棒或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然后小组内交流各自选择的方法。

    第四版教材编写说明:

    分萝卜。每只小兔分到的萝卜一样多,每只小兔分到几根萝卜?

    把 12 根萝卜分给 3 只小兔,要使每只小兔分到的萝卜一样多,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与交流,感受到平均分物活动中方法的多样性与结果的一致性。

    分骨头,15 根骨头平均分给 3 只小狗,每只狗分到几根?

    在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独立操作解决分骨头的问题,并经历交流各自平均分的分法过程。

    教科书呈现了 3 幅学生作品。第一幅图是 1 根 1 根来分的,一直到分完为止。第二幅图中先 2 根 2 根分,再 1 根 1 根分,分 4 次分完,第三幅图学生用的是连线的方法,每次拿 3 根来分,正好分了 5 次分完。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第四版教材采取 “问题串” 的形式,引导学生一步步加深对 “平均分” 的理解,初步建立 “平均分” 的概念。

    而且在问法上编者也是层层递进的: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 每只小兔分到的萝卜一样多 ——15 根骨头平均分给 3 只小狗。
    
    在第四版教材中还呈现了学生作品,更容易帮助学生用图示表述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黄三 高年级数学组:

    一直教高年级,对新教材的接触非常的少。通过杨老师的对比分析我发现:新版的教材的学习目标中更注重的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从中获得更多的活动经验。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更注重了对学生思维方面的培养。贴近学生生活的练习,会更大程度的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孙丽平:

    同意杨老师的观点,本节课第三版较第四版教材在容量上更多、难度也更大。新版教材更注重学生操作经验的积累,这也更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


    金水张建芳:

    杨老师您好!在此先表示对您的支持!本节课的设计很完整并且能够巧妙的把知识融入到有趣的情境中,符合低年级孩子的特点,分一分的三个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孩子们有充足的时间去由浅入深地探究新知。可能是初稿,有一些地方还需要细化,比如第二次分萝卜的时候孩子们是怎么分的?1 根 1 根的分还是 2 根 2 根的分?几次分完了?让孩子充分经历分的过程,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这只是我的一些看法,祝杨老师一切顺利!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王珏:

    杨老师在二稿中呈现了学情分析,但我的疑问是:您的学情分析是基于什么得出的?课前调研吗?如果有,您是否可以呈现相关调研资料。

    我的回复:

    在二稿中出现了学情分析,是基于第一次试讲时,对孩子的了解,但是感觉分析的还不是很到位,我会抓紧时间对学生进行前测,也欢迎教二年级数学的老师,针对本节课对您班的孩子做个调查和访问,发到帖子上了。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从孩子的角度进行活动设计。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我:

    在二次试讲后,我感觉与第一次试讲没有明显的变化,只是在各个环节的设计上更细致了,但是感觉 “领” 着学生的意味更重了,只是一味的在引领着孩子,往目标一步一步的 “艰难” 地迈进,而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出让学生更感兴趣的,更愿意主动去探究的活动。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张悦:

    今天听了杨老师的第二次讲课,刚开始的引入成功的吸引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们跟着老师一环一环的进行,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能够完整的说清楚自己的分物方法和分物过程。就是说的时间有点长,以至于后面讲解最后一种分类方法时,时间太少,孩子不能充分理解。

    我的回复:

    张老师也提到了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说出了分物的方法和过程,就是时间有点长。” 我也一直在思考:两次试讲,为什么我都是只完成了 58 页的内容就下课了?58-59 页是一课时的内容,两次我都是只讲到一半就没有时间了,我想原因就是我 “引导” 的过多,总是 “害怕” 孩子不明白,“害怕” 还是说不完整,而一遍一遍的 “追问”,而这样的 “追问” 是没有价值的。我想在这也与我的 “提问” 不当有关系。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赵南:

    杨老师的二稿跟一稿相比,教学设计详细了不少,增加了学情分析、目标进一步细化了、教学过程也更加完善了…… 我想提出一点建议:每个分物活动都是有设计意图的,所以每个活动后教师的 “小结语” 就显得非常重要,希望杨老师仔细揣摩每个活动的用意,用简单地、孩子最易听懂的话做一小结。


    金水张建芳:

    杨老师的第二稿明显比第一稿详细、严谨了很多,但整堂课好像老师掌控得更多了,孩子发挥的空间变小了,值得我们深思。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赵南:

    看了第二次试讲的实录,总感觉 “活动一” 中机灵狗出现的时机有些不对。我想应该是先把问题抛给学生,然后根据学生的问答做相应的处理。如果引导后学生出不来预想的结果,再出示对比。


    金水常伟利:

    对比两稿的学习目标看的出来佳佳老师很用心,目标细化的很到位,但是我总是感觉少了一点点什么,三维目标中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感觉两稿的目标好像都少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好久就教低年级了,不知道是不是每节课的目标都应该包含这三方面呢?反正我平时续写高年级学习目标的时候三方面都会有所涉及,不知道说的对不对,不对的话还请大家多多指导!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王珏:

    看了杨老师的三稿,感觉到杨老师已经在努力突破自己了。三稿整体感觉更具条理性,另外教师的提问语言指向性也更强了。但是看到杨老师的学习目标时,我首先对照了教学用书中的目标,并不完全相同,所以杨老师的目标是自己制定的,那也就是说杨老师的三稿目标应该是自己叙写出来的学习目标。但再仔细一看,还是觉得有些问题,比如目标 1 的行为主体是不对的,希望杨老师能再斟酌一下。加油!


    金水赵南:

    上午看了杨老师上传的第三稿,较之前两稿教学设计感觉变化还是挺大的。下午有幸听了杨老师的这节课,整体感觉层次很清晰,教师对平均分的概念做到了心中有数。但前面的活动让人感觉到重点放在了展示不同的分法上,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我觉得是不是还是因为教师的小结语没有做到位。每次活动结束,应该强调这个活动的目的,如:分萝卜活动,学生展示了几种分法后,教师应该小结到,虽然他们的分法不同,但这 12 根萝卜 3 只兔子都分到了 4 根,他们分得一样多。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在三稿的练习设计上,我设计了闯三关的方式。

    白头翁:

    “现在老师也出几道题考考大家,你们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老师出题考学生,教师出面挑战学生,学习目标目标让学生,考考考,是法宝,不考糊学生不拉到。做个学生要应考,主动被动管不了。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在第三次试讲时,分骨头环节让同桌一人先摆另一人再用别的方式摆出分的过程。

    金水赵南:

    平均分是一个过程。杨老师先让同桌分,再让学生上黑板上汇报,应该是想让学生边分边说,让其他同学看到分的过程。而同时让一对同桌上去分,分后学生看到的仅是分的结果。(试讲时,学生上去分虽然说要一个一个分,但还是都放在了一起,这里需要教师的指导才能把分的过程摆出来)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赵南:

    第三稿教学设计中活动三的要求是: “现在要把这 15 根骨头平均分给 3 只小狗”, 这里直接出示了 “平均分”,让学生说说平均分给 3 只小狗是什么意思?虽然部分学生也能明白它的意思,但当时听课时就觉得这里出示的有点突然。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张利娜:

    在每次分一分圈一圈画一画等活动后做以总结,让孩子能自己说出一共有几个,平均分几份?每份分几个?总结之后会加深印象,同时也让孩子加深对平均分分法不同的理解,对之后的除法学习能奠定印象基础。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关于第三稿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通过 “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 的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这句话的主语是学生,可里面又出现了两次 “让学生”??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开心笨笨老师:

    本来想一段一段的分析解读杨老师的第三次课堂实录,可是看着看着,我解读不下去了。想起来昨天参加培训时,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说的一副 “对子”——

    “老师问,问问问,问得很辛苦;学生答,答答答,答得很无奈。”

    看看第三次的实录,可不是在问问问,答答答吗?

    —— 思考:

    1、能让学生说的,老师能不能不说?

    2、能让学生完整地说的,能不能让学生学会完整的说?比如,观察情景图,发现信息,能不能让学生完整的发现图中的信息?可不可以让学生完整的说出来?能不能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能不能让学生提出问题之后,从头到尾完整的复述一下?一问一答式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如何体现、如何培养???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赵南:

    将 “平均分” 的概念放在活动二后提出,较第四稿的设计来说更顺一些。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谈谈对 “平均分” 的理解,比教师直接出示要好得多,旨在加深学生对 “平均分” 的理解。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大良实小:

    在小学阶段,除法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概念,特别是二年级的孩子,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形成,而形象思维能力又占主导,这就决定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必须积累许多平均分的数学活动经验,理解平均分的具体意义,才能突破学习除法的难点,理解除法的意义,而本节课的学习正是要给学生积累小数目平均分的活动经验。在杨老师的教学设计中可以体现 3 个层次的分物活动,第一次分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重点让学生感知 “平均分” 的含义;第二次分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具体操作感受到平均分物游戏中大家分的次数和每次的数量可能不相同,但是最后分的结果是一样的;第三次分让学生用画一画的方法,独立操作解决分骨头问题,从具体的操作学具上升到用数学符号来表示,体现了数学化的过程。三次分物引导学生层层递进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整个教学设计给人感觉思路清晰、重难点把握到位,如果再注重一下细节就更好了例如:在个别教学环节,教师的语言显得有点罗嗦,提问指向性不够明确,例如:在分完桃子后教师提出了 3 个问题: “观察我们给小猴子分桃子的情况,这两种分发情况怎么样?”、“怎么不合适”、“也就是说每只猴子分的不一样多。这种分发呢?” 建议把这三个问题改为一个问题 “观察这三种分法,哪一种能让两只猴子都满意呢?为什么?”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关于练习的处理:

    本节课的目标是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会画图或用语言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所以在处理练习的过程中没有必要固定或者教给孩子哪一种策略或方法去分,孩子完全可以选择圈一圈,摆一摆,连一连等任一种方法,只要达到最终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就行。尽可以放手让孩子去完成,然后汇报。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在四稿的总结中提出:今天我们理解了什么是 “平均分”,请你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 “平均分”。

    徐歌:杨老师最后的问题提的非常好,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平均分?很符合第四版教材的特点,考察学生逆向思维,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掌握知识。一年级时会给出加法或者减法算式,让孩子找一找生活中可以解决什么问题。二年级上册,刚初步认识乘法时,课本会有这样的思考题:想一想,5x8 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5x8 表示 2 种意义,一种是 5 个 8,另一种是 8 个 5,如果孩子真正理解乘法的意义,就会轻而易举想出各种问题。

    黄三高数:的确,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杨老师这节课就是从生活问题引申到数学知识,又从数学知识回归到解决生活问题。锻炼的更多的是学生 “用数学” 的能力。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关于情境问题:



    金水何建业:

    怎样才能把新版教材的情境更好的串入课堂学习当中,从而达成自己的制定的学习目标。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农业路刘敏:

    杨老师,您好!我看了您的教学设计,觉得很不错,这使我以后在教学这一课时有了很大的启示。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按照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从他们感兴趣的小动物分食物的情境出发,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动嘴说一说,动脑筋想一想,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本节课是学习除法的开始,让学生在自己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平均分的含义,为以后学习除法奠定了基础。在活动一:分桃子这个环节中,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先让学生自己用学具动手摆一摆,再让学生说说哪种分法比较好;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让学生的脑子飞速旋转,在动手的同时还不忘思考;紧接着的 “分萝卜” 活动,在原有的基础上再进行练习,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向学生慢慢渗透平均分的概念,为以后的除法学习打下了基础。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薛爱娟:

    杨老师的教学设计非常贴近 2 年级的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杨老师的导入环节中设计了这样有趣的情景导入:

    过程预设:

    一、情境创设、激趣导入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瓜果蔬菜都是大丰收,小动物们要举行一次森林聚会,机灵狗想请咱们班的同学去帮忙,你们愿意吗?

    个人觉得假如我是学生的话,既然是这么有趣的森林聚会,干嘛不邀请我们一起参加,而是还不知道出现了什么问题的情况下就让我们帮忙?有任务压力感。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程江燕:

    杨老师在引入环节,用 “同学们喜不喜欢玩游戏?” 引出课题,简单干脆,非常好。但是,我总觉得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如果在引入环节设计的更生动有趣些就更好了。


    靳晶晶:

    既然本节课由原来的《分桃子》改为《分物游戏》,我想游戏在本节课应该着重体现,看了杨老师的第三次设计,个人认为情景的连贯性还不是很强,分成了一块一块的内容,如果用一个好的情景把本节课新授内容与练习内容链接起来,是不是效果好些呢?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关于学生学习方面:

    金水保睿:

    在第二次试讲分萝卜的环节中,先让学生用小棒和正方形分别代替萝卜和小棒分一分,随后指明上台汇报结果。有一个学生的想法应该是先每个兔子分 3 根,再每个兔子分 1 根,但是操作却跟想法不一致。针对与这种现象,我想是不是应该先让学生跟大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再动手操作,效果会不会有所改善。这样是不是更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在第三次试讲后:

    金水李国建:

    我觉得问题解决的过程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而解决问题的结果是检测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平均分的教学中,分的过程和分的结果都同样的重要。佳佳老师在课堂中偏向了过程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完成课后习题检测时,有明显的 “力不从心” 的现象。

    孙丽平回复:

    李老师说的习题的 “力不从心” 是指学生圈、连过后,结果却写不出来吧。我在想原因是什么?是学生不会从自己圈、连后看结果?还是学生不明白自己圈、连的是什么?我想如果是前者,那好办;而后者就要想想新授部分的方法问题了。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梁小彩:

    杨老师的教学设计,先让孩子们通过动手借助学具来分一分,让后再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一画来分,这样让孩子经历先动手实践再动脑思考,加深孩子对平均分的深刻理解,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另外在试讲时让孩子画一画的环节中,孩子画完后上前展示,并说一说自己的方法和思路,我觉得是不是在这里可以让其他孩子来说而不仅仅让展示的一个孩子说,这样就能实现生生互动,大家都参与进来,这是我的一点点浅薄的见解,欢迎指教。

    我的回复:

    很感谢梁老师的建议,在第一次试讲时,由于我没有引导学生如何去画,而是放手让学生去画,很多孩子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只有几个同学画出来了,所以我就让这些画出来的孩子,讲讲自己的想法,这样给让不会画的同学以启发。

    在下稿的设计中我会采取梁老师的建议,让生生互动,大家都参与进来。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赵南: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结果,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需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然后对学生思维的过程给予肯定或纠正。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确实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使学生都有用语言表达他们思维的训练机会,可以把指名发言、同桌互说,小组交流等不同的方式结合起来。


    我的回复: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完整的叙述或表达自己的想法确实是很困难的,正是如此菜需要我们进行培养。在这两次试讲时,感觉这方面做的还是比较欠缺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多让孩子说,就像赵南老师指出的指名发言、同桌互说、小组交流等多种形式。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荆文静:

    看了佳佳老师的一稿设计,可以感觉到佳佳老师的认真态度,对教材的深入分析。这个设计很注重让学生通过分一分、画一画等方式来充分感受平均分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意义的理解,这一点做得特别好。但感觉整个设计不够具体,我会看过第一次课堂实录后再做评价。另外,我有一点提议,这个课无疑要让每个学生参与操作活动,那么针对二年级的学生,如何组织才能达到有序、高效的活动呢?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之后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呢?我觉得这个可以在不断的磨课过程中思考一下。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荆文静:

    看了佳佳老师的一稿设计,可以感觉到佳佳老师的认真态度,对教材的深入分析。这个设计很注重让学生通过分一分、画一画等方式来充分感受平均分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平均分意义的理解,这一点做得特别好。但感觉整个设计不够具体,我会看过第一次课堂实录后再做评价。另外,我有一点提议,这个课无疑要让每个学生参与操作活动,那么针对二年级的学生,如何组织才能达到有序、高效的活动呢?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之后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呢?我觉得这个可以在不断的磨课过程中思考一下。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梁小彩: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杨老师在第二次试讲的时候可能由于第一次试讲结果的影响,第二次虽然课堂感觉很顺,但是顺的有一点点过了,孩子在课堂上没有活跃起来,活动的实际老师应放手让孩子去做,老师老师手把手,拉着走,学生就是去探索的乐趣了。这一课是 “分物游戏”,既然是游戏,就应让孩子游戏起来,在玩中学数学,在学中玩数学。我是我的的一点拙见。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在大家的帮助下、教学设计五易其稿,为了方便大家看出每稿之间的变化,我把每个环节的变化进行了对比。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教学设计第一稿~第五稿的变化

    一、关于 “教材分析”

    初稿:

    “除法的初步认识” 在小学低年级计算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除法是比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其含义是建立在 “平均分” 基础上的。要突破这个难点,关键是理解 “平均分” 的具体含义。教材安排了三次从简单到复杂的分物活动,而本节课是第一次分物 —— 分物游戏,通过对小数目实物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积累平均分的活动经验,为后面学习除法打好基础。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修改后:

        本节课是第七单元 “分一分与除法” 的第一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 是建立在 “平均分” 基础上的。本节课就是通过对小数目实物 “分一分” 的操作活动,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积累平均分物的活动经验。
    
        教材提出了 3 个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问题 1 分桃子:在不同的分法中,突出 “每份一样多”;问题 2 分萝卜:体会平均分分法的多样性;问题 3 分骨头:学习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二、关于 “学情分析”

    初稿时没有进行学情分析,很多老师提议应该加上。

    于是在二稿中进行了这样的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分东西的活动,有一定的分配经验。但是技巧上没有很好的经验,基本上都是一个一个分的,但根据以往的经验,个别的程度好的学生也会有规律的几个几个的分。但大多数的二年级学生的直观感知、形象思维仍占优势,他们认识事物带有明显的直观形象性。要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转变,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平均分,必须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来让学生亲身经历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根据自身操作的体验来用” 同样多、一样多” 表述对于 “平均分” 的理解!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王珏老师提出:是基于什么确定的学情分析?是针对自己班的学生情况制定的吗?

    在对学生进行前测的基础上,在三稿中进行了修改:

    学生在生活中有一定的分物经验,能够通过动手操作对物品进行平均分。但是对平均分含义不懂,还不能完全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在五稿中又进行了再次修改:

    生在生活中有一定的分物经验,能够通过动手操作对物品进行平均分。在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平均分的理解是:分的一样多、同样多。还不能完全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不会用 “平均分就是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几个” 这样的语言去表达出来。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三、关于 “设计理念”

    前四稿中没有涉及 “设计理念”,在五稿中加入了此内容:

    除法是小学生比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其意义是建立在 “平均分” 活动基础上的。要突破学习除法的难点,关键是理解 “平均分” 的具体意义。本课是让学生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我采用 “情境 + 问题串” 的呈现方式,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多次经历 “平均分” 的过程,注重让学生交流、展示平均分的结果,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进而体验平均分的意义。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四、关于 “学习目标”

    初稿: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

    2、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会画图或用语言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二稿: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通过 “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 的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会画图或用语言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三稿: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通过 “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 的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会画图或用语言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3、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金水赵南老师提出:学习目标的主语是学生,怎么出现 “让学生”……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四稿:

    1、学生通过 “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 一系列的平均分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平均分物的过程,会画图或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

    徐主任在听课时提出:是否把 “平均分” 的含义加上更完整呢?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五稿:

    1、学生通过 “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 一系列的平均分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几个)。

    2、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平均分物的过程,会画图或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五、关于 “学习重难点”

    修改前:

    学习重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学习难点:

    会用图示或语言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修改后:

    学习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学习难点:

    用图示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六、关于导入部分:

    一稿: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瓜果蔬菜都是大丰收,小动物们要举行一次森林聚会,机灵狗想请咱们班的同学去帮忙,你们愿意吗?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二稿: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小动物们要举行一次森林聚会来庆祝大丰收,(出示课件动物聚会的情境图),许多小动物都来参加了这次聚会,而且还带来许多他们喜欢吃的食物。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三稿:

    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我们就来玩一玩 —— 分物游戏。

    把原来的情境改为了分学具。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感觉和后面的情境联系不起来,所以又改了回来。

    四稿:

    小动物们举行了一次森林聚会,它们带来了许多的好吃的食物,想请咱们班的小朋友帮它们分食物,你们愿意吗?(板书:分物游戏)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五稿:

    小动物们举行了一次森林聚会,它们带来了许多的好吃的食物,想请咱们班的小朋友帮它们分食物,你们愿意吗?今天我们就一起玩分物游戏。(板书课题:分物游戏)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七、关于 “分桃子” 环节

    第一稿:

    你们看谁来了?(小猴子)我们为他们准备了好吃的桃子,现在有 4 个桃子要分给 2 只小猴子,都可以怎么分?请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分一分。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因为第一次试讲学生只出示了 2 个 2 个分,于是第二稿改为:

    小猴子最喜欢吃桃子了,现在有 4 个桃子该怎么分呢?(出示情境图:58 页分桃子的第一幅图)正在小猴子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机灵狗来了,说:“我来给你们分。”

    机灵狗很快就分好了桃子,(出示情境图:58 页分桃子的第二幅图)谁来说说机灵狗是怎么分的? 一只猴子分 1 个,另一只猴子分 3 个。

    你们认为小猴子们满意吗?怎样分才能让两只小猴子都满意呢?你们能帮帮他们吗?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大家对此设计都提出质疑于是修改为第三稿的分学具:

    今天上课需要用到学具,我们先来分学具。老师给每个同桌准备了一个学具袋,请把它们拿出来,看看都有什么?(4 捆小棒和 6 个圆片)

    1、分小棒

    我们先来分小棒,现在有 4 捆小棒,要分给同桌两人,每人能分到几捆小棒?你一共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同学们想到了不同的分法,今天我们重点用 “一样多” 的这种分法来进行分物。

    2、分圆片

    现在有 6 个圆片,还是分给同桌两人,要求每人分到的一样多,每人分到几个圆片呢?你是怎么分的?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虞老师提出情境与后面的环节不连接,于是又改为了第四稿:

    我们先来给小猴子分食物。你从图中都知道了哪些信息?

    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呢?你能想到几种不同的分法呢?

    (可能出现平均分或不平均分两种分法。)

    这两种分法有什么不同?

    今天我们就用 “每份一样多” 的分法,来继续帮小动物分食物。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五稿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

    (1)我们先来给小猴子分桃子。你从图中都知道了哪些信息?

    (2)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呢?你能想到几种不同的分法呢?

    (预设:学生可能出现平均分或不平均分的不同分法。)

    (3)观察我们给小猴子分桃子的情况,像这样每只小猴子都分到 2 个桃子,每份一样多。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八、关于 “分萝卜” 环节

    第一、二稿:

    小兔子们也蹦蹦跳跳的来了,它们最喜欢吃的胡萝卜,每只小兔分到的萝卜一样多,你们能帮它们分一分吗?

    你是怎么分的?分几次分完的?结果是什么?

    (在分的基础上进行画。)

    你能想办法把你刚才分的过程用画一画的方式记录下来。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在前两稿中,我把 “画” 提前到了这个环节,但是再次对教材解读时,理解此部分的意图是让学生感受到平均分物活动中方法的多样性与结果的一致性。于是在后面的设计中把 “画” 的环节去掉了。

    第五稿:

    (1)接下来我们帮小兔子分萝卜。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我们按 “每份一样多” 这种分法,给兔子分分萝卜,每只小兔分到几根萝卜?

    (3)请你用圆代表小兔子,我们需要用几个圆?小棒代表萝卜,需要几根小棒?在分之前还有一个小要求:你能不能把分的过程摆出来,也就是让同学们能够一眼看出你每次分了几个?每只小兔子得到几根萝卜?你会分吗?请拿出学具分一分,摆一摆。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九、关于 “分骨头” 环节

    第一稿:

    请你数一数有多少根骨头?现在要把这些骨头平均分给 3 只小狗,讨论:平均分给 3 只小狗是什么意思?

    请你用画一画方式表示你分的过程。

    展示学生作品,并解释画的过程。

    出示课本 58 页最下面的第 3 种画法,你能看懂这种表示方法吗?用课件展示第 3 种画法所表示的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你能用这种画法表示给小兔子分萝卜的过程和结果吗?学生动手画一画。

    在第一稿中,因为在 “分萝卜” 环节就让学生进行 “画” 了,于是直接出示信息,让学生进行画,并对课本上第 3 种画法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让学生用此种画法再次表示 “分萝卜” 环节。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第二稿:

    环节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在详细讲解了第 3 种画法后,感觉又让学生用此方法画一画 “小兔子分萝卜”,学生有点混淆,于是修改为:(出示课本 58 页最下面的第 3 种画法)老师也用画图的方式给小狗分了骨头,你能看懂这种表示方法吗?用课件展示第 3 种画法所表示的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师:又跑来了 2 只小狗,把 15 根骨头平均分给 5 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到几根呢?你能用刚才的画法画一画、分一分吗?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老师们对此提出了质疑,于是修改为第三稿:

    1、分一分

    下面我们来帮小狗分骨头,你找到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

    现在要把这 15 根骨头平均分给 3 只小狗,请你说说:平均分给 3 只小狗是什么意思?

    请你在两人小组内分一分,请用 3 个圆片代替 3 只小狗,15 根小棒代替 15 根骨头。一个同学先摆,边摆边说你是怎么分的?摆完后,另一个同学再摆,要求用不同的方法来分。

    学生操作并说说分的过程。

    2、画一画

    你能试着把刚才分的过程画下来吗?

    学生动手画并展示。

    同学们不仅摆出了分的过程,还把这个过程画了下来,你们真能干!老师还想到另外一种的画法。(课件展示 58 页最下面的 3 幅图的画法。)

    此次的设计,害怕学生 “画” 不出来,于是让学生先进行分,再进行画,对于课本第 3 种画法重点进行演示,不要求学生用此种画法进行分物,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在对学生进行了前测的基础上,对教材此部分再次进行研讨,教材只出示信息,而没有实物图片,应该是让学生自己用 “画” 的方式表示。

    在第五稿进行了这样的修改:

    (1)让我们快帮小狗分骨头,请你拿出作业纸 1,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

    (2)15 根骨头平均分给 3 只小狗,每只狗分到几根骨头呢?请你想一想。

    把你的分的过程完整的画出来。

    学生动手画。

    (3)每只小狗分到了几根骨头呢?请你讲一讲。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十、关于 “平均分” 揭示的问题

    第一、二稿:

    在 “分桃子”、“分萝卜” 环节后:我们刚才给小猴子分了桃子,给小兔子分了胡萝卜,它们都很满意,因为它们分得都一样多,这种分法在数学中我们把它叫做 —— 平均分。

    没有体现出 “平均分” 的本质。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在第三稿中,把揭示 “平均分” 后移到 “分骨头” 环节之后,让学生尝试说说什么是 “平均分”。

    在研讨中,有老师提出放在 “分骨头” 后,是不是太靠后了,因为 “分骨头” 的题目要求是:15 根骨头平均分给 3 只小狗,每只狗分到几根骨头呢?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于是在第五稿中进行了这样的修改:

    在 “分桃子”、“分萝卜” 环节后进行小结:刚才我们按每份一样多的分法,把 4 个桃子分给了 2 只猴子,每只猴子得到 2 个桃子;又把 12 根萝卜分给了 3 只小兔,每只分到 4 根萝卜,像这样的分法,我们把它叫做 —— 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也让学生对平均分的本质有所了解。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十一、关于练习的设计:

    前两稿的设计都是一道一道出示,感觉比较乏味。后又设计为闯三关,有老师提出 “考” 学生是否合适?能不能用设置一个情境,把几道练习融合进去,也激发学生的兴趣。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在五稿中设计了如下的情境:

    小熊准备开一个小商店,看到同学们 “平均分” 的知识学的这么好,想请你们利用所学的知识,帮它整理物品,可以吗?

    1、先来帮它插插花吧。(练一练第一题)

    (1)你都知道了哪些信息?

    (2)有 9 朵花,要插在 3 个花瓶里,每个花瓶的花一样多,怎么插呢?请你解决这个问题。

    (3)学生操作并展示。

    2、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还有 3 个问题,请你自己尝试解决,解决后可以和同桌进行交流。

    3、同学们真了不起,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帮助小熊解决了问题,老师也想请你们帮帮忙,昨天我买来了一兜橘子,想把这些橘子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你们能帮我分分吗?

    (1)请你用圆片代替橘子分一分。每个同学只有 5 个圆片,不够怎么办?

    请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2)学生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 “平均分” 的意义。】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以上是我针对大家的研讨情况和 5 次教学设计的变化进行了总结,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白头翁
    白头翁11年前

    白头翁,乃草药。能清热,解毒效。挑毛病,有一套。虽苦口,健体好。话逆耳,脸发烧。听不听。博一笑。


    头发乱,要梳理。思路乱,更要理。理完后,必清晰。啥收获?要详细。何共识?一眼毕。看半天,很可惜。说不少,没头绪。

    白头翁
    白头翁11年前

    网络研讨,非第一次。前面伙伴,多有经历。参照过去,借鉴梳理。那些观点,达成共识?有何提高,一二三四。有何困惑,也说详细。数学老师,要有条理。有一说一,归纳整理。

    顺德大良实小
    顺德大良实小11年前
      认真地阅读了杨老师这几稿的教学设计及教学的想法、理念,还有各位专家的点评,真的使我受益匪浅。看着杨老师对教学的那份执着、认真也值得我去学习。北师大的教材内容都比较的活,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而如何更好、更灵活地使用教材,这真的要像杨老师一样多思考,思考编者的这样设计的意图;多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小意外。除法是小学生比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其意义是建立在 “平均分” 活动基础上的。要突破学习除法的难点,关键是理解 “平均分” 的具体意义。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 “分桃子”、“分萝卜”、“分骨头” 三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这样动手、动脑、动口的多方面操作实践,从直观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给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了 “平均分” 的思想,也通过动手实践理解了 “平均分” 的具体意义。(顺德大良实小 左卉迪)
    顺德大良实小
    顺德大良实小11年前
      看完了杨老师的教学设计,想说说自己的一些见解:

    1、情境的创设、环节之间的过渡有点生硬,显得有点枯燥。

    在情境创设时,有点生硬,感觉有点为课题而说,“分物游戏”,“游戏” 在哪里?这节课都是老师提问题,学生解决,体现不出 “游戏” 那种快乐的感觉。个人认为:低年级孩子的性格,好奇、好新、好动,如果把三个环节结合起来,在上课前创设这样一个故事性的情境:今天是机灵狗的生日,很多小动物都来到机灵狗家做客,也为机灵狗庆祝生日。看看是谁来了?(展示 2 只猴子、3 只兔子、3 只小狗) 机灵狗看到大家那么热情,就拿出很多大家喜欢的食物来招待大家,数一数,这些食物可真不少 (4 个桃子、12 个萝卜、15 根骨头),可是,机灵狗却在发愁,它不知道该怎么分这些食物呢,同学们,你们能帮帮机灵狗把食物分给大家吗?这样,用生动的故事情境去吸引学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围绕这个线索把这节课连起来,是否会更好呢?

    2、练习活动中的拓展练习形式有点单调。

    本节课是让学生初步体会 “平均分”,理解 “平均分” 的具体意义,杨老师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是由 “直观到抽象”,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学,而在练习中分橘子的练习也如此。个人认为既然在教学中已经讲授了画一画的方法,为何不让孩子尝试在本子上画一画,这样多培养孩子的思维空间呢?再说,在检测、练习过程中也不可能随时随地有相对应数量的实物让孩子进行操作的,所以个人认为除了用摆一摆的方法,还需要用画一画的方法来巩固一下是否会更有效果。
    
    以上纯粹是个人的一些看法与观点,说得不对或不成熟的地方,欢迎各位批评指正,谢谢!(顺德大良实小 左卉迪)
    金水赵南
    金水赵南11年前
      佳佳老师在近 40 天的网络研讨中,不仅要考虑课怎么修改,还要写自己的思考、跟着录音写课堂实录、进行大量的回帖等工作,付出的艰辛不言而喻!相信付出与收获是成正比的,每一次地思考、修改都见证着你的进步!加油!
    金水赵南
    金水赵南11年前
      佳佳老师在国庆期间将近 40 多天的网络研讨的内容进行了分类梳理,辛苦了!经历了这个过程,相信你的收获是我们任何一个人无法达到的。网友们提出的建议太多,所以梳理可能应是这节课中几个重点问题 “从最初的迷茫 — 大家的众多建议 — 你的思考 — 最终达成什么样的共识” 这样一个过程!
    顺德大良实小
    顺德大良实小11年前
    本节课是让学生初步体会 “平均分”,理解 “平均分” 的具体意义,杨老师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是由 “直观到抽象”,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学,而在练习中分橘子的练习也如此。个人认为既然在教学中已经讲授了画一画的方法,为何不让孩子尝试在本子上画一画,这样多培养孩子的思维空间呢?再说,在检测、练习过程中也不可能随时随地有相对应数量的实物让孩子进行操作的,所以个人认为除了用摆一摆的方法,还需要用画一画的方法来巩固一下是否会更有效果。    以上纯粹是个人的一些看法与观点,说得不对或不成熟的地方,欢迎各位批评指正,谢谢!(顺德大良实小 左卉迪)         
    
       很赞同左老师的观点,“画一画” 体现的是数形结合,是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也为后面提炼 “除法” 做了很充分的准备。
    
                     (大良实小  皓娟)
    虞文辉
    虞文辉11年前

    与白头翁老师有同感,梳理什么?收获什么?困惑什么?…… 要思清叙明。

    老学究
    老学究11年前
    [虞文辉发表于2013-10-622:5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3688&ptid=1928)
    
    与白头翁老师有同感,梳理什么?收获什么?困惑什么?…… 要思清叙明。

    是的,是的。要有思考,要有概括。只把大家的话摆出来,可能不叫梳理,过去人们叫烫剩饭。那个白头翁挺好玩的,有些诙谐,有些好气又好笑。不过说得好像还在点理。闻者足戒吧。杨老师很辛苦,大家都看在眼里,再坚持坚持吧。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白头翁发表于2013-10-609:0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3619&ptid=1928)
    
    白头翁,乃草药。能清热,解毒效。挑毛病,有一套。虽苦口,健体好。话逆耳,脸发烧。听不听。博一笑。
    
    <br />
    
    
    头 ...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白头翁” 真的是一剂 “良药”,点醒我这个 “小晕乎”。说实话,刘老师和虞老师提出开始 “聚焦” 的时候,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做,匆匆浏览了去年赵南老师的帖子,就按照自己的 “想法” 把大家的发言分了类,进行了上传。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白头翁发表于2013-10-609:1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3621&ptid=1928)
    
    网络研讨,非第一次。前面伙伴,多有经历。参照过去,借鉴梳理。那些观点,达成共识?有何提高,一二三四。 ...

    我把去年去年赵南老师的帖子和前年宋绍华老师的帖子找了出来,又细细的看了一遍,似乎明白了一些,我会再次进行梳理,不知是否合适,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指正!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顺德大良实小发表于2013-10-610:0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3624&ptid=1928)
    
    认真地阅读了杨老师这几稿的教学设计及教学的想法、理念,还有各位专家的点评,真的使我受益匪浅。看 ...

    感谢左老师的指导,北师大的教材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么好的一套教材,如何领会编者的意图,把教材用 “活”,是需要慢慢去研读的,我会努力去做的!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顺德大良实小发表于2013-10-610:3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3626&ptid=1928)
    
    看完了杨老师的教学设计,想说说自己的一些见解:
    
    1、情境的创设、环节之间的过渡有点生硬,显得有点 ...

    左老师提出了两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关于情境的创设,总感觉没什么新意,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用 “机灵狗过生日” 把三个情境串起来,是个很好的提议,我想可以在下次试讲的时候进行尝试。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顺德大良实小发表于2013-10-610:3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3626&ptid=1928)
    
    看完了杨老师的教学设计,想说说自己的一些见解:
    
    1、情境的创设、环节之间的过渡有点生硬,显得有点 ...

    另外,左老师提出 “分橘子” 环节让学生尝试用画一画的方式解决,确实是个挑战。我有一个疑虑:让学生把 4 种分法(平均分成 2 份、3 份、6 份、9 份)都画出来,对于学生而言,是否有困难?我想可以让学习过的孩子尝试用画一画的方式表示,看看效果。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赵南发表于2013-10-620:4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3668&ptid=1928)
    
    佳佳老师在近 40 天的网络研讨中,不仅要考虑课怎么修改,还要写自己的思考、跟着录音写课堂实录、进行 ...

    感谢赵南老师的鼓励,原来看到你们参赛的时候,感觉是 “辛苦”,现在自己参赛了,才真正体会到其中的 “艰辛”。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赵南发表于2013-10-620:4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3668&ptid=1928)
    
    佳佳老师在近 40 天的网络研讨中,不仅要考虑课怎么修改,还要写自己的思考、跟着录音写课堂实录、进行 ...

    其实在这些天里,当忙到不知道该干什么的时候,当陷入困惑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心里真的想到过退缩,但看到这么多老师的真诚、热烈的交流,积极地回帖,献计献策的时候,我不能退缩。我代表的不是我个人,而是一个强大的金水团队,或许我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我一定会尽我最大的努力,争取做得更好。加油!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赵南发表于2013-10-621:0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3669&ptid=1928)
    
    佳佳老师在国庆期间将近 40 多天的网络研讨的内容进行了分类梳理,辛苦了!经历了这个过程,相信你的收 ...

    感谢赵南老师的指导,我尝试着重新进行整理。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顺德大良实小发表于2013-10-622:0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3676&ptid=1928)
    
    本节课是让学生初步体会 “平均分”,理解 “平均分” 的具体意义,杨老师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是由 “直观到 ...

    老学究 “好像画一画不是体现 “数形结合” 吧。应该是从直观到抽象中间的一个过程吧。值得商榷。”

    呵呵,我们学校老师在一起研讨的时候,关于画一画也提到 “数形结合”,但是又感觉不合适。什么是 “数形结合” 呢?

    天空那颗星
    天空那颗星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10-701:5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3718&ptid=1928)
    
    老学究 “好像画一画不是体现 “数形结合” 吧。应该是从直观到抽象中间的一个过程吧。值得商榷。”
    
    呵呵, ...

    参考资料: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非。”“数” 与 “形” 反映了事物两个方面的属性。数形结合,主要指的是数与形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数形结合就是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结合起来,通过 “以形助数” 或 “以数解形” 即通过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起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

    天空那颗星
    天空那颗星11年前

    所谓数形结合,就是根据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实现数形结合,常与以下内容有关:(1)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2)函数与图象的对应关系;(3)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4)以几何元素和几何条件为背景建立起来的概念,如复数、三角函数等;(5)所给的等式或代数式的结构含有明显的几何意义。

    天空那颗星
    天空那颗星11年前

    小学阶段数形结合,有些老师将情境图、示意图等与算式联系起来,就说是数形结合。虽然有文不对题之嫌,但只要不在杂志上发表,自己说说,自己听听,自己乐乐,自己开心开心也未尝不可。毕竟数学好玩,用玩的心态,说几句好玩的话,自娱自乐也无可指责。呵呵,分物游戏,数学又何尝不是游戏?

    天空那颗星
    天空那颗星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10-701:3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3715&ptid=1928)
    
    其实在这些天里,当忙到不知道该干什么的时候,当陷入困惑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心里真的想到过退缩,但 ...

    想过退缩是常情。能坚持的是品质。在人的一生中,要真想干成件事,可能真的需要硬着头皮去想,硬着头皮去说,硬着头皮去干,硬着头皮顶住。足球界人士喜欢说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的,你身后有金水的朋友,有顺德的朋友,有网络团队的朋友,有用北师版数学教材的广大朋友。你不会孤独的,我们支持你。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天空那颗星发表于2013-10-720:1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3894&ptid=1928)
    
    所谓数形结合,就是根据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实现数形结合 ...

    感谢 “星” 老师的 “资料补充”,学习中……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天空那颗星发表于2013-10-721:1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3927&ptid=1928)
    
    想过退缩是常情。能坚持的是品质。在人的一生中,要真想干成件事,可能真的需要硬着头皮去想,硬着头皮去 ...

    听到这些话,顿时感到很温暖。对!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有金水的朋友,有顺德的朋友,有网络团队的朋友,有用北师版数学教材的广大朋友,我不再感到孤独。

    换个心情,换个角度,一切又是那么的美好!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再次梳理

    可能是我对 “梳理” 的目的没有弄清楚,上次只是把大家的帖子汇总进行了分类,又发了一遍。经过大家的指导,以及对去年和前年两位老师的梳理再次的研读,花了一天的时间,按照我的想法再次进行了梳理,不知是否合适,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一、关于 “教材分析”

    在教学设计的初稿我写出了这样的 “教材分析”:

    “除法的初步认识” 在小学低年级计算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除法是比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其含义是建立在 “平均分” 基础上的。要突破这个难点,关键是理解 “平均分” 的具体含义。教材安排了三次从简单到复杂的分物活动,而本节课是第一次分物 —— 分物游戏,通过对小数目实物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积累平均分的活动经验,为后面学习除法打好基础。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王珏提出:

    杨老师在第 7 楼 “写在前面的话” 中指出 “《分物游戏》一课是第四版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 关于此,我个人感觉这节课并非第四版新增内容,而是在前版基础上有所改进的一课,建议杨老师可以对比新旧两版教材中的这节课,尤其是重点思考四版较之三版修改的地方,以便更深入地读懂最新版教材。

    金水赵南对此进行回复:

    非常赞同王珏老师提出的对比新旧两版教材中的这节课。由于没有教过低年级,昨天在回帖时看到杨老师发的第四版电子教材时也在想,第三版教材的这节课会是怎样编排的呢?今天翻看了一下,确实感觉到第四版教材的优越性,如:分物活动更有层次性,增加了让学生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分物的过程和结果等。这样的对比分析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读懂教材。期待杨老师更深入的分析!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在两位老师的建议下,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将新旧两版教材进行了对比:

    首先来对比一下教学参考书中制定的学习目标:

    第三版教材《分桃子》学习目标:

    1、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能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3、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小于份数。

    第四版教材《分物游戏》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

    2、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会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画一画)或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3、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从两版的学习目标对比来看,我认为第四版的学习目标更合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由于本节课是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意义,我认为在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平均分物的活动经验,新版例题和练习都更贴近于生活,让学生体会平均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第三版的目标 3: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小于份数。在第一课时就出现有剩余的情况,是不是对于学生来说一节课的内容太多了,因为这只是第一课时,后面还有两课时继续体验平均分,是不是在后续的学习中慢慢出现有剩余的情况更合适呢。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下面我再来谈谈我对两个版本主情境图的理解。

    在第三版教材中,开始就出现了 8 个桃子,分给 2 只猴子,都可以怎样分?

    我想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方法:即 1 个和 7 个,2 个和 6 个,3 个和 5 个,4 个和 4 个。通过对比这些分法,再讨论怎么分 2 只猴子都满意,我想此部分用的时间会比较长。

    在第四版教材中,只出现了 4 个桃子分给 2 只猴子,可以怎么分,最多出现两种情况 1 个和 3 个,2 个和 2 个。此部分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比,初步感受两只猴子分的一样多,为下面的活动做铺垫。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第三版教参中给出的教学建议:

    第一题可以随意分;第 2 题和第 3 题都要求分得同样多,单分的步骤不要作统一的要求。第二题可先让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再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各自的方法;进而指导学生尝试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分鱼的过程及结果,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学生的思维从操作水平向表象水平发展。第 3 题可让学生自己选择摆棒或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然后小组内交流各自选择的方法。

    第四版教材编写说明:

    分萝卜。每只小兔分到的萝卜一样多,每只小兔分到几根萝卜?

    12 根萝卜分给 3 只小兔,要使每只小兔分到的萝卜一样多,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与交流,感受到平均分物活动中方法的多样性与结果的一致性。

    分骨头,15 根骨头平均分给 3 只小狗,每只狗分到几根?

    在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独立操作解决分骨头的问题,并经历交流各自平均分的分法过程。

    教科书呈现了 3 幅学生作品。第一幅图是 11 根来分的,一直到分完为止。第二幅图中先 22 根分,再 11 根分,分 4 次分完,第三幅图学生用的是连线的方法,每次拿 3 根来分,正好分了 5 次分完。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第四版教材采取 “问题串” 的形式,引导学生一步步加深对 “平均分” 的理解,初步建立 “平均分” 的概念。

    而且在问法上编者也是层层递进的: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 每只小兔分到的萝卜一样多 ——15 根骨头平均分给 3 只小狗。

    在第四版教材中还呈现了学生作品,更容易帮助学生用图示表述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以上是我对两版教材的对比分析。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黄三 高年级数学组这样回复:

    通过杨老师的对比分析我发现:新版的教材的学习目标中更注重的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从中获得更多的活动经验。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更注重了对学生思维方面的培养。贴近学生生活的练习,会更大程度的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金水孙丽平:

    本节课第三版较第四版教材在容量上更多、难度也更大。新版教材更注重学生操作经验的积累,这也更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在十一期间,在论坛中看到了二年级备课室的老师针对此单元也做出了对比及思考。


    于是我把刘云飞老师对第一课时的新旧教材的对比也下载了下来。

    和大家进行共享吧。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二上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新旧教材对比与思考浅谈

    二上第六备课小组 刘云飞

    《分一分与除法》这个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会用 2 至 5 的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第一次学习除法,教科书创设了 3 次分物活动,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解决生活中平均分问题,积累分物活动经验,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在丰富体验的基础上,引入除法算式,并把它与具体的分物操作过程和结果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获得对除法意义的初步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实物操作、画图、运用口诀求商等方法,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下面我谈一下对新旧两种教材的变化的发现、思考和理解。

    《分一分与除法》旧版教材是在第四单元,新版教材安排在第七单元,很多知识的学习延后了,这样更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因为现在孩子的入学年龄提前到 6 岁,孩子入学时间偏小。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分一分与除法》第一课时

    对比:原来的课题是《分桃子》,现在改名为《分物游戏》我觉得现在的课题更贴近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原来的情景图是 2 只猴子分 8 个桃子,现在改为 2 只猴子分 4 个桃子,把数量减少了。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金水杨佳佳 于 2013-10-8 00:42 编辑


    旧教材:

    新教材:

    图片:

    11.png 222.jpg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思考:分桃子的数量为什么把 8 个改为 4 个?目的是什么?

    理解:把 8 个桃子分给 2 只猴子,有 1 和 7,2 和 6,3 和 5,4 和 4 四种分法,而 4 个桃子分给 2 只猴子,只有 1 和 3,2 和 2 两种分法,把数量改小了以后,孩子们更容易地发现给 2 只猴子分桃子的 2 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分的不一样多:1 和 3,一种是分得同样多:2 和 2,让学生初步感知随意分和平均分的区别,理解平均分的意义。把数量减少了以后,就减少了研究不同分法的繁琐,让孩子们更快地发现了平均分和随意分的区别。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新教材在《分物游戏》中设计了 3 个分物游戏,与旧教材最大不同是增加了用书画的形式记录自己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图片:

    333.jpg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思考:为什么要增加这部分内容,如何理解这几种画法?

    理解:新的教材增加了画图表示分的过程和方法,我想应该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符号感吧。

    前 2 种记录相信孩子们都很容易看懂,但第三种记录方法就得要孩子们认真观察、仔细思考了。上面的小棒表示 15 根骨头,下面的 3 个小圆表示 3 只小狗,而每个圈表示的是每次拿 3 根骨头分别分给 3 只小根,这从下面的连线可以看出,画 5 个圈表示分 5 次才能分完,每只小狗每次分到一根,一共分了 5 次,所以每只小狗一共分到了 5 根,分到的根数等于所画的圈数。当孩子们看懂了这种方法以后,还可以引导孩子们将这种方法简化,可以把图中的连线去掉,这样看起来更一目了然。有了这种方法,孩子在解决后面练习一中的平均分问题的时候,思考更加方便快捷,更加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我们在来看一下,新旧教材的练习对比:


    旧版:


    新版:

    图片:

    444.jpg 555.jpg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旧版教材,1、3 为包含除问题,2、4、5 为平均分问题,而新版教材 5 道练习题均为平均分问题,而且都可以用新课中展示的第三种圈一圈的方法解决,这样就降低了孩子们学习的难度。

    记得在教学旧版教材的时候,孩子们对于第 1、3 题包含除的问题,很快能用圈一圈的方法解决,而平均分的问题却不知道该如何画图来表示,如果用连线的方法来表示,整个书面又很乱,而现在平均分的问题同样可以用圈一圈的方法来解决,就显得简单多了,而且卷面也整洁很多,所以我觉得新的教材增加的第三种画图表示平均分的方法非常好,简单明了非常适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



    以上是刘云飞老师的观点及思考。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通过对比分析,我对本课的教材分析进行了这样的修改:

    本节课是第七单元 “分一分与除法” 的第一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 是建立在 “平均分” 基础上的。本节课就是通过对小数目实物 “分一分” 的操作活动,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积累平均分物的活动经验。

    教材提出了 3 个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问题 1 分桃子:在不同的分法中,突出 “每份一样多”;问题 2 分萝卜:体会平均分分法的多样性;问题 3 分骨头:学习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二、关于 “学情分析”

    初稿时没有进行学情分析。

    金水王珏老师提出:

    教材分析后是否需要进行学情分析,也就是分析学习者的特征;

    于是在二稿中进行了这样的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分东西的活动,有一定的分配经验。但是技巧上没有很好的经验,基本上都是一个一个分的,但根据以往的经验,个别的程度好的学生也会有规律的几个几个的分。但大多数的二年级学生的直观感知、形象思维仍占优势,他们认识事物带有明显的直观形象性。要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转变,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平均分,必须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来让学生亲身经历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根据自身操作的体验来用” 同样多、一样多” 表述对于 “平均分” 的理解!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王珏:

    杨老师在二稿中呈现了学情分析,但我的疑问是:您的学情分析是基于什么得出的?课前调研吗?如果有,您是否可以呈现相关调研资料。



    对此我进行了回复:

    在二稿中出现了学情分析,是基于第一次试讲时,对孩子的了解,但是感觉分析的还不是很到位,我会抓紧时间对学生进行前测,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从孩子的角度进行活动设计。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很多老师建议进行前测,在前测的基础上,学情分析在三稿中进行了这样的修改:

    学生在生活中有一定的分物经验,能够通过动手操作对物品进行平均分。但是对平均分含义不懂,还不能完全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在五稿中又进行了再次修改:

    学生在生活中有一定的分物经验,能够通过动手操作对物品进行平均分。在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平均分的理解是:分的一样多、同样多。还不能完全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不会用 “平均分就是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几个” 这样的语言去表达出来。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三、关于 “设计理念”

    前四稿中没有涉及 “设计理念”,在五稿中加入了此内容:

    除法是小学生比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其意义是建立在 “平均分” 活动基础上的。要突破学习除法的难点,关键是理解 “平均分” 的具体意义。本课是让学生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我采用 “情境 + 问题串” 的呈现方式,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多次经历 “平均分” 的过程,注重让学生交流、展示平均分的结果,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进而体验平均分的意义。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四、关于 “学习目标”

    教学设计初稿的学习目标基本是照着教学参考书上写的: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

    2、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会画图或用语言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在二稿中,我进行了这样的修改: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通过 “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 的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会画图或用语言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常伟利说:

    对比两稿的学习目标看的出来佳佳老师很用心,目标细化的很到位,但是我总是感觉少了一点点什么,三维目标中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感觉两稿的目标好像都少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好久就教低年级了,不知道是不是每节课的目标都应该包含这三方面呢?

    于是在教学设计三稿中又增加了一条: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通过 “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 的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会画图或用语言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3、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平均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王珏回复到:

    看到杨老师的学习目标时,我首先对照了教学用书中的目标,并不完全相同,所以杨老师的目标是自己制定的,那也就是说杨老师的三稿目标应该是自己叙写出来的学习目标。但再仔细一看,还是觉得有些问题,比如目标 1 的行为主体是不对的,希望杨老师能再斟酌一下。





    金水赵南老师提出:学习目标的主语是学生,怎么出现 “让学生”……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在两位老师的建议下,我对四稿的学习目标又进行了修改。我认为在三稿中的第三条目标在本节课体现的并不是很好,于是在四稿中进行了删除:

    1、学生通过 “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 一系列的平均分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平均分物的过程,会画图或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徐主任在听课时提出:是否把 “平均分” 的含义加上更完整呢?

    于是对五稿的学习目标又进行了完善:

    1、学生通过 “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 一系列的平均分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几个)。

    2、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平均分物的过程,会画图或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五、关于导入部分:

    一稿我是这样导入的: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瓜果蔬菜都是大丰收,小动物们要举行一次森林聚会,机灵狗想请咱们班的同学去帮忙,你们愿意吗?



    金水薛爱娟提出:

    杨老师的教学设计非常贴近 2 年级的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杨老师的导入环节中设计了这样有趣的情景导入,个人觉得假如我是学生的话,既然是这么有趣的森林聚会,干嘛不邀请我们一起参加,而是还不知道出现了什么问题的情况下就让我们帮忙?有任务压力感。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二稿的导入: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小动物们要举行一次森林聚会来庆祝大丰收,(出示课件动物聚会的情境图),许多小动物都来参加了这次聚会,而且还带来许多他们喜欢吃的食物,我们来帮它们分食物吧。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在本课中需要用到学具圆片和小棒,每节课前,都是我把这些学具给学生分好,为什么不把这个 “工作” 留给学生呢?有了这样的想法,在三稿中我进行大胆的尝试:

    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我们就来玩一玩 —— 分物游戏。

    把原来的情境改为了分学具。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在第三次试讲后,程江燕老师说:

    杨老师在引入环节,用 “同学们喜不喜欢玩游戏?” 引出课题,简单干脆,非常好。但是,我总觉得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如果在引入环节设计的更生动有趣些就更好了。

    靳晶晶老师说:

    既然本节课由原来的《分桃子》改为《分物游戏》,我想游戏在本节课应该着重体现,看了杨老师的第三次设计,个人认为情景的连贯性还不是很强,分成了一块一块的内容,如果用一个好的情景把本节课新授内容与练习内容链接起来,是不是效果好些呢?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很多老师提出,“分学具” 引入本课不合适,于是在第四稿中,又进行了修改。

    小动物们举行了一次森林聚会,它们带来了许多的好吃的食物,想请咱们班的小朋友帮它们分食物,你们愿意吗?(板书:分物游戏)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五稿又进行了补充:

    小动物们举行了一次森林聚会,它们带来了许多的好吃的食物,想请咱们班的小朋友帮它们分食物,你们愿意吗?今天我们就一起玩分物游戏。(板书课题:分物游戏)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顺德大良实小 左卉迪老师在 722 楼这样写道:

    情境的创设、环节之间的过渡有点生硬,显得有点枯燥。
    在情境创设时,有点生硬,感觉有点为课题而说,“分物游戏”,“游戏” 在哪里?这节课都是老师提问题,学生解决,体现不出 “游戏” 那种快乐的感觉。个人认为:低年级孩子的性格,好奇、好新、好动,如果把三个环节结合起来,在上课前创设这样一个故事性的情境:今天是机灵狗的生日,很多小动物都来到机灵狗家做客,也为机灵狗庆祝生日。看看是谁来了?(展示 2 只猴子、3 只兔子、3 只小狗) 机灵狗看到大家那么热情,就拿出很多大家喜欢的食物来招待大家,数一数,这些食物可真不少 (4 个桃子、12 个萝卜、15 根骨头),可是,机灵狗却在发愁,它不知道该怎么分这些食物呢,同学们,你们能帮帮机灵狗把食物分给大家吗?这样,用生动的故事情境去吸引学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围绕这个线索把这节课连起来,是否会更好呢?


    用 “机灵狗过生日” 把三个情境串起来,是个很好的提议,我想可以在下次试讲的时候进行尝试。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六、关于 “分桃子” 环节

    我在第一试讲后的反思中提到:

    今天进行了第一次的试讲,上完课整体的感受就是 —— 乱七八糟。看似非常简单的 3 个分物活动,但却问题百出。先来谈谈上完课的感受吧。

    在活动一 “分桃子” 环节,我课件出示 2 只猴子和 4 个桃子的情境图,提问: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可以怎样分?

    学生只出现了一种分法,每只猴子分到 2 个桃子。我的意图是让孩子对比每个猴子分到的一样多和每只猴子分到的不一样多,从而感受合理的分法 —— 平均分。但是不管我怎样引导、怎样追问,孩子还是只出现了一种方法,每个猴子分到 2 个桃子。在此环节浪费了许多的时间。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针对这个情况,程江燕老师提出了是否可以改动情境:

    我认为学生之所以只出现将 4 个桃子平均分给 2 个猴子的情况,是因为其实学生在学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平均分的意识,他主观认为只有平均才公平,所以没有了其它的结果。所以我认为是不是可以把情境稍微的变动一下,将两只猴子的图片故意设计成一只胖猴子和一只瘦猴子,这可能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皮的孩子或许会给胖猴子 3 个桃子,瘦猴子 1 个桃子也不一定呢!

    金水张文艳老师也同意程江燕老师的观点:

    我十分赞同这样的方法,如果想要让孩子由不平均分过渡到平均分,首先从直观表象上让孩子有这种潜意识,这样才会让孩子有不平均分的想法。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但是也有老师提出了质疑。

    金水赵南:

    初看程老师提出的 “把情境稍微的变动一下,将两只猴子的图片故意设计成一只胖猴子和一只瘦猴子” 的建议,感觉非常新颖。但细细想来,这样改动后,学生虽然会如我们所愿出现不平均分和平均分两种分法,但在对比理解 “平均” 的时候,或许有的孩子会纠结于平均分对 “胖猴子” 不公平,会不会又给学生增添了一些不必要的争议呢?

    金水荆文静:

    初看程老师的建议,我也觉得很好,学生考虑到猴子胖瘦的问题应该会出现不平均分的分法,但是细细想来,对吗?也许,学生会认为胖猴子就应该多分些,瘦猴子就应该少分些,孩子们会认为针对胖瘦问题这种 “不平均分” 的方法才公平。会将孩子带到一个误区。所以我们应该思考:教材可以活用,可以改动,但是在做任何改变之前要先准确把握教材本身所传递的意图,即使是一个小小情境图的改动,也需要我们再三斟酌再改动。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程老师提出 “胖猴子、瘦猴子” 的想法后,我们办公室的老师针对这一想法进行了教研,可能孩子主观意识上认为胖的要多吃点,而瘦的要少吃点,这样分才公平。这样改动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争议。

    金水 JHJ 老师又提出这样的想法:

    在分桃子这个环节中,可以设计成猴哥哥和猴弟弟两个分桃子,学生会出现给哥哥 1 个,弟弟 3 个的分法。同时,提问的语言最好是 ;‘你想怎么分?”“还可以怎么分?”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我们的 “老学究” 提出: 哥哥弟弟,胖子瘦子。异曲同工,一个意思。

    “白头翁” 调侃道:

    小猴分桃,能分几个?各种可能,少了不可。无关胖瘦,不在弟哥。一三三一,两个两个。要想公平,都一样多。胖三廋一,不如不说。

    看到大家的研讨交流,又仔细揣摩了教材的上面的情境图,设计为胖瘦猴子或哥哥弟弟不合适,所以在后面的教学设计中并没有进行这样的设计。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在第一次试讲后,我上传了教学实录。


    开心笨笨老师:

    看了杨老师第一次试讲的实录,在第一个环节 “分桃子” 的过程中,孩子们先出现的就是 “平均分” 的情况,是吧?如果这样的话,还有必要一定再让学生呈现 “分成不一样多” 的情况吗?


    开心笨笨老师提出这样的想法,于是大家针对是否一定要再让学生呈现 “分成不一样多” 的情况,进行了交流。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我进行了这样的回复:

    我想教材出现了一个猴子分 1 个,另一个猴子分 3 个,有一定的用意。

    给出了不平均分和平均分两种情况,从具体情境出发,揭示 “平均分” 的意义。


    金水孙丽平老师也和我是同样的观点:

    同意,这种对比让学生更能深刻体会 “分得公平”、“分得一样多” 就是平均分。但是感觉没必要非逼着孩子亲口说出各种各样的分法。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开心笨笨老师又提出了质疑:

    关于 “分桃子” 的环节,我想说:教材上确实是给出来了类似于连环画的情境,但是教材也是人编写的不是吗?或者说,教材仅仅只是给我们提供了教学的素材不是吗?教学的真谛应该是什么呢?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创造性的 “用教材教”?还是墨守陈规的 “教教材”?


    我们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课堂教学是为谁服务的?要站在谁的层面和角度考虑课堂教学?—— 这些问题,估计每一位教师都会脱口说出自己的答案,但是要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的时候,怎么就 “变味儿” 了呢???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肖利晓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这一环节的分一分,关键是让孩子通过对比,感受公平的分,从而真正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不必要为了让学生出现不平均分的情况而一再引导。换种方式,不同的路径,形式,但都能达到同样的目的!


    张悦老师:

    杨老师的这节课让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参与到随意分桃子的过程中。并交流分的结果,感受随意分答案的多样性。初步感知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每只猴子分给两个桃子,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一样多,才能使两只猴子都满意,让学生体会到平均分的公平性。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黄鸿雁听完课后,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听了杨老师的第一节课,我也感觉这个环节是最不好引导的。

    有些本末倒置的感觉,就好像学生们已经都用了平均公平的方法,老师却一定要让孩子思考不平均不公平的方法,孩子们一下懵了,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平均的方法是对的,所以就没有能回答老师提出的你还有别的分法的问题。

    个人认为,如果孩子已经说出平均的方法,首先肯定,然后不平均的方法可以由老师出示,或者以故事的形式,或者以实际情况的形式。

    既然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比较,想让学生通过比较了解 “平均” 的概念,那么学生是否能够自己回答出不平均的方法就不是重点。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孙丽平:

    很同意黄老师的观点,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平均分,不平均的分法虽然能开阔学生的思维,但不是本节课的重点。

    金水赵南:

    同意黄老师的观点。既然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已经有了平均分的意识,杨老师在活动一中就不需要再千方百计地引导,试图让学生出现不平均分的情况了吧。正如一条道路,我们直着走就能到达目的地,何必多拐几个弯呢?不平均分的方法由教师出示后,同样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用自己的语言谈谈他对 平均 的理解。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山东省刘勇:

    活动一为什么失败?

    也许您认为必须出现我们预设的所有的的情况,但教学中没有出现,所以是失败的,对不?

    但实际上,这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平时教学中对平均分已经特别强调,学生的思维已经习惯分就是平均分了。这是值得每一位老师思考的一个地方,我们的教学是不是应该有些改变?

    当然,如果学生不出现预设的情况,我们在这个地方是不是有更好的处理方法?因为这个活动在如果时间太长会影响我们接下来的教学,不是吗?





    在这个环节确实是事先对此没有做过多的预设,在初稿备课时,“理所应当” 的觉得学生会出现不平均分和平均分的情况,而在课堂上学生没有预设的情况,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而是一再的追问,也也说明我还不能灵活的掌握课堂上的生成。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再次琢磨书上给的情境图,是连环画的形式,非常有趣,也可以把它设计成小故事,学生肯定更感兴趣。


    在第二次试讲我决定采取故事的形式,让机灵狗给两只猴子分桃子,分的不平均,从而让学生帮助分。


    第二稿改为:

    小猴子最喜欢吃桃子了,现在有 4 个桃子该怎么分呢?(出示情境图:58 页分桃子的第一幅图)正在小猴子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机灵狗来了,说:“我来给你们分。”

    机灵狗很快就分好了桃子,(出示情境图:58 页分桃子的第二幅图)谁来说说机灵狗是怎么分的? 一只猴子分 1 个,另一只猴子分 3 个。

    你们认为小猴子们满意吗?怎样分才能让两只小猴子都满意呢?你们能帮帮他们吗?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在上传设计二稿后,大家再次提出质疑:

    金水赵南:

    看了第二次试讲的实录,总感觉 “活动一” 中机灵狗出现的时机有些不对。我想应该是先把问题抛给学生,然后根据学生的问答做相应的处理。如果引导后学生出不来预想的结果,再出示对比。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老学究也提出了 “严厉的批评”:

    “现在有四个桃子,分给两个猴子,都可以怎样分?”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呀。什么叫都可以怎样分?也就是都有哪些分法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你一共可以想起哪几种分法的意思。学生没有出现 1,3 的分法,只出现 22 的分法,到底原因是什么?是学生对问题不理解?如果是,那就需要提示引导。是学生缺乏多种分法的能力?估计金水区的学生不会差到如此地步。当教学出现结果与预设不符时,重要的是要进行归因研究。而不应该是想办法回避问题。

    你不出不平均吗?我让机灵狗出来。你不会归纳结论?我让智慧老人说出。你不会画图吗?我让聪明猫代画。你不会……,我让……。如果我们应用这样的解决模式,那真是机灵狗、聪明猫、智慧老人们的悲哀了。他们只能做教师思想的代言人,而不是学生学习的启蒙者了。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在第二次试讲过后,

    金水胡斌提出:

      看了两稿设计,说实在的,针对分桃子环节,我不喜欢第二稿的。虽说不同的路径,形式,但都能达到同样的目的,但我们不能只关注目的,更要关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是自由的还是受约束的,第二次试讲分桃子,很显然达到了杨老师对比突出平均分的合理性的目的,但教学顺利的同时使学生又失去了什么?而第一次分桃子,学生的表现没有达到老师预料的结果,从而使老师有所困惑,所以有点一味的想怎样才能让学生出现自己的预料情况,才出现了第二种设计。其实我倒觉得第一次分桃子设计给学生的思想空间更大,更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可能杨老师第一次试讲课前对备学生准备的还不够充分吧。
    
      补充一下,很多老师提出了前测,我也觉得这非常的有必要,另外,在看到第一次分桃子没有出现不平均分的方法时,我顺便问了问同样上二年级的儿子,他还没学到这一课,我问:“四个桃子分给两个猴子,你会怎么分?” 他说:“要平分(平均分)吗?”“平分怎么分?还有别的分法吗?” 结果,书上的几种分法都说出来了。我想,这说明二年级孩子还是有多种分法的意识的,但是更倾向于公平合理的分法,可能和平时生活习惯及学校教育有关。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荆文静老师也说到:

    我认为赵楠老师所提的前侧可以试一试,并且我在思考:如果学生在生活中浅显的意识到了平均分更公平,那么老师在这里想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平均分,突出平均分,究竟该怎么做?首先,可以前测,具体了解下孩子的想法和本节课相关的已有生活经验;然后注意问题的设计;最后,自己要思考一下:引出不平均分法和平均分法,进行对比的方式有很多,可以由学生提出,也可以由教师引出(如果学生就是不出现不平均的分法),也可以教师故作 “设计” 的引导学生出现不平均分法,究竟哪种方式合适?考虑学生,考虑教材意图 ...... 不要本末倒置。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学生的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很多老师都提到了给学生进行前测,于是我决定进行前测,设计了前测题目:有 4 个本子和两个小朋友,每人能得到几个本子?你一共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前测结果:

    今天,我从班上随机抽取了 20 名学生进行了前测,测试结果如下:

    只想到一种分法(2 本和 2 本)的有 14 人,占测试人数的 70%。出现两种分法(2 本和 2 本或 1 本和 3 本)有 4 人,占测试人数 20% 。有 2 名同学叙述的不完整。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老学究看到前测结果后,说:

    从前测来看,学生是有较好基础的,完全具备互助交流共进的前提。第一次试讲学生没有出现不平均分法的原因看来不是学生不具备能力,而是学生不太理解 “都有” 的意思吧。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在第三稿中,我尝试把 “分桃子” 的情境改为了 “分学具”。

    4 捆小棒和 6 个圆片

    1、分小棒

    我们先来分小棒,现在有 4 捆小棒,要分给同桌两人,每人能分到几捆小棒?你一共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同学们想到了不同的分法,今天我们重点用 “一样多” 的这种分法来进行分物。

    2、分圆片

    现在有 6 个圆片,还是分给同桌两人,要求每人分到的一样多,每人分到几个圆片呢?你是怎么分的?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陈陈老师:

    喜欢你的活动一 “分学具” 我觉得思路很好,但换个问法:桌子红袋子中有给你们准备的游戏材料,你们同桌两个人,拿出来先分一下。(同学们自己打开,自己分一分。分完后)说一说有什么?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还有没有别的分法?看来同学们都喜欢每个人分的一样多啊。打开绿袋子,每人分的一样多该样分啊?试一试。说一说一共有几个?你们每人分到了几个?你是怎样分的呢?------- 我觉得袋子装着有神秘感,根据生活经验,可能孩子们第一次分就会分到每人一样多,让孩子多说一说为什么要分的一样多?有了游戏材料我们就可以玩今天的游戏了。




    我很感谢 “陈陈” 老师提供的思路,起初我也是想这样导入,但是试过后发现了几个问题:1、在分学具后,再出示课本上的例题,是否重复?2、本节课的容量已经很大了,而且后面的练习中也有大量的 “平均分”,前面加上 “分学具” 课堂时间是否够用?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在尝试把 “分桃子” 改为 “分学具” 后,虞老师提出情境与后面的环节不连接,于是在第四稿中又改为了 “分桃子”。

    第四稿:

    我们先来给小猴子分食物。你从图中都知道了哪些信息?

    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呢?你能想到几种不同的分法呢?

    经过这样的修改,学生也提出了平均分与不平均分的方法,于是五稿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

    1)我们先来给小猴子分桃子。你从图中都知道了哪些信息?

    2)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呢?你能想到几种不同的分法呢?

    3)观察我们给小猴子分桃子的情况,像这样每只小猴子都分到 2 个桃子,每份一样多。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很多网友也对这样的修改表示赞同。


    顺德嘉信西山:

    认识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基础,我在本节课中始终围绕学生的活动展开,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活动空间,让学生自己思考,动手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填一填中感悟平均分的意义,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在汇报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例 1 时让学生把 4 个桃分成两堆,比较不同的分法,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感知 “同样多” 与 “不同样多” 明确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就叫平均分,再看另外的分法,明确每份的个数不一样就不是平均分。


    白头翁:

    支持!“比较不同的分法,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感知 “同样多” 与 “不同样多” 明确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就叫平均分,再看另外的分法,明确每份的个数不一样就不是平均分。” 顺德朋友说得好。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七、关于 “分萝卜” 环节

    第一、二稿是这样设计的:

    小兔子们也蹦蹦跳跳的来了,它们最喜欢吃的胡萝卜,每只小兔分到的萝卜一样多,你们能帮它们分一分吗?

    你是怎么分的?分几次分完的?结果是什么?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李国建:

    在活动二分萝卜的环节中,有这样一个问题 “分几次分完的?” 不知道杨老师这个问题想得到学生什么样的回答?这个问题的指向是否明确呢?

    金水赵南对此进行的回复:

    第二次分物活动,萝卜的数量是 12 根,比第一次桃子的数量多,学生可能会出现 11 根地分或 22 根地分等情况,所以杨老师提出了 “分几次分完的?” 那么 11 根地分要分 4 次,22 根地分要分 2 次…… 应该是在帮助学生积累平均分物活动经验的同时,也在优化分物的方法,提升分物策略方面的经验,为下面的活动三做铺垫。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赵南 老师对此部分的意图理解的很到位,第二次 “分萝卜” 活动在数量上比第一次 “分桃子” 要多,11 根的分可能比较麻烦,也许学生会想到更简便的方法,一次分多根的情况。这种分法不仅为活动三做铺垫,甚至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分糖果》(体验把大数目物体平均分的过程与策略的多样性)做准备。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孙丽平老师提出了疑问:

    请教杨老师,这里为什么要追问 “分了几次”,学生只表达如何分行不行,个人感觉 “分了几次” 好像关系不是很大。


    张悦老师的回复:

    这里杨老师多次追问 “分了几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会用语言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课堂上通过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语言表达,大部分学生们都能够完整,明了的表达自己的分法,这对学生日后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的培养很有好处。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在前两次试讲的时候,这里总是感觉不顺。


    金水保睿老师说:

    在第二次试讲分萝卜的环节中,先让学生用小棒和正方形分别代替萝卜和小棒分一分,随后指明上台汇报结果。有一个学生的想法应该是先每个兔子分 3 根,再每个兔子分 1 根,但是操作却跟想法不一致。针对与这种现象,我想是不是应该先让学生跟大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再动手操作,效果会不会有所改善。这样是不是更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大良实小的朋友:

    杨老师在设计第二环节分萝卜这个活动中,个人认为设计略过简单,应该让孩子多展示几种不同的分法,如 11 根的分给每只小兔,22 根的分给每只小兔,44 根的分给每只小兔,最后学生会发现:分物品时,可以 11 个的分,也可以 22 个的分 ...... 不管怎么分,只要最后做到了 “每份分得同样多” 就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分法的多样性。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前两次试讲此部分的教学设计在分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画。

    在前两稿中,我把 “画” 提前到了这个环节,但是再次对教材解读时,理解此部分的意图是让学生感受到平均分物活动中方法的多样性与结果的一致性。于是在后面的设计中把 “画” 的环节去掉了。


    经过四次的试讲, 第五稿是这样设计的:

    1)接下来我们帮小兔子分萝卜。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我们按 “每份一样多” 这种分法,给兔子分分萝卜,每只小兔分到几根萝卜?

    3)请你用圆代表小兔子,我们需要用几个圆?小棒代表萝卜,需要几根小棒?在分之前还有一个小要求:你能不能把分的过程摆出来,也就是让同学们能够一眼看出你每次分了几个?每只小兔子得到几根萝卜?你会分吗?请拿出学具分一分,摆一摆。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金水杨佳佳 于 2013-10-8 01:41 编辑


    八、关于 “分骨头” 环节


    在第一稿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请你数一数有多少根骨头?现在要把这些骨头平均分给 3 只小狗,讨论:平均分给 3 只小狗是什么意思?

    请你用画一画方式表示你分的过程。

    展示学生作品,并解释画的过程。

    出示课本 58 页最下面的第 3 种画法,你能看懂这种表示方法吗?用课件展示第 3 种画法所表示的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你能用这种画法表示给小兔子分萝卜的过程和结果吗?学生动手画一画。


    在第一稿中,因为在 “分萝卜” 环节就让学生进行 “画” 了,于是直接出示信息,让学生进行画,并对课本上第 3 种画法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让学生用此种画法再次表示 “分萝卜” 环节。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我在第一次试讲的反思中写道:

    活动三:画一画。此环节也比较失败。我原本的设计是在活动二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老师不做示范,直接让孩子用画图的形式来表示刚才分萝卜的过程。我本来的意图是,不做示范,看看孩子能用什么方法来表达,如果我一开始就做示范,我怕限定孩子的思维。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道要画什么,有几个勉强画出来的也是参考附近同学的。


    山东省刘勇老师的回复:

    您认为这是失败的,我却不这样认为!教学中没有问题才是可怕的!我们把这些问题整理出来,然后再进行研讨,寻找解决的方法,这才是我们成长的开始。这节课,反应出来的,是学生动手画图能力的不足,这提醒我们要改变教学中的策略,培养学生方面的能力 ,不是吗?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荆文静这样说:

    我很理解杨老师起初想简单的稍作交代,就让学生动手用符号来画一画,让学生更有思考和发挥的空间,但现实是第一次试讲几乎没人画出来。所以说,看似简单的一个问题,实际上要想达到却很难。不过,我认为这个画一画的过程还可以再考虑。究竟是只有个别学生有通过符号来表示分物过程的经验,其他学生都丝毫不会呢?还是教师的引导语言可以再明确一些呢,是否学生没听懂呢?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荆文静老师提出到底是学生丝毫不会用画一画的方式表示呢?还是我的引导有问题呢?

    为了寻找答案,我也采取了前测的方式。

    前测题目:有 3 个小朋友,12 支铅笔。

    1、每人分到的铅笔一样多,每人分到几支铅笔?(请用学具摆一摆,最好能让别人看出你每次分了几支,一共分了几次?)

    2、你能试着把刚才分的过程画下了吗?


    前测结果:第一题,20 名学生都能给每人分到 4 支铅笔。

    只有一人的摆法能看出来分的过程 (1 根 1 根的分的),其他同学的摆法,只能看出最后的结果。

    第二题,有 17 人的画法只能看出分的结果。还有 3 人出现了不同的画法。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看到前测结果,大家这样说:


    老学究:

    从前测来看,学生是有较好基础的,完全具备互助交流共进的前提。第一次试讲学生没有出现不平均分法的原因看来不是学生不具备能力,而是学生不太理解 “都有” 的意思吧。

    特别是学生的画图能力之高,令人欣喜。20 个人几乎都画对了。(只有标男女的稍有偏差,但也不至于说是错误)那就该考虑在实际教学中还有没有必要让学生去画了。

    金水赵南:

    通过杨老师展示学生的前测情况,真是感觉到孩子们的 “潜力” 无限。其实我们内心也知道要放手,要相信学生,但实际操作起来可能真的没有那么容易,学生状况多多不好把控。大胆放手,希望杨老师勇敢地踏出这一步。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在前两稿的设计中,我重点演示了书上的第 3 种画法,并要求学生用此种画法进行分物,但是每次试讲只有 1 个学生能用这种画法表示,我提出这样的困惑: 对于第 3 幅图,让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呢?是看懂即可,还是要求掌握?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赵南进行了回复:我认为学生能看懂图的意思即可,书上呈现的这三种画法是方法多样化的体现,孩子是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的,所以没必要让所有学生都会用这种方法来画平均分的过程。

    白头翁:

    是的是的,那几幅图是过去学生画的,现在的学生画的未必与之相同。有自己的画法就好。就像王献之不必照搬王羲之字体一样。

    金水荆文静:

    同意赵老师的想法,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 “平均分”,而画图是展现学生思维的一种方式,所以学生能够理解图示所表示的平均分的过程即可。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孙丽平老师说:

    本节课一定要掌握用圈一圈、连一连的方法来解决平均分的问题吗?教材似乎没有要求必须用哪种方法。所以,如果学生习惯也乐于用画一画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当然,是针对本节课小数目物体平均分),是不是也算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荆文静老师和 75 中数学组的老师提出,为了让学生理解书上第 3 种画法,是否可以采取动画演示的方法呢?


    在前测基础上,在大家研讨的基础上,把第三稿的设计修改为:


    1、分一分

    请你在两人小组内分一分,请用 3 个圆片代替 3 只小狗,15 根小棒代替 15 根骨头。一个同学先摆,边摆边说你是怎么分的?摆完后,另一个同学再摆,要求用不同的方法来分。

    学生操作并说说分的过程。

    2、画一画

    你能试着把刚才分的过程画下来吗?

    老师还想到另外一种的画法。(课件展示 58 页最下面的 3 幅图的画法。)

    于此次的设计,还是担心学生一下子 “画” 不出来,于是让学生先进行分,再进行画,对于课本第 3 种画法重点进行了演示,但不要求学生用此种画法进行分物,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试讲后,“天空那颗星” 老师提出这样的看法:

    课本上小狗分骨头的三幅图,都是学生的作品,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过程。丽萍老师的思考是很有价值的。是先让自己班学生去表示出自己的分法,然后展示,最后观摩书上的分法,还是让学生先去看书上的分法,再自己表示自己的分法,我倒比较倾向第一种方案。在书上三幅图中,第三幅图最能表示平均分的常规操作。好像前面白头翁帖子中说了这种分法。我们可以参考。我们要把一些物品分成 n 份,一般要先看这些物品够不够 n 个,如果够,就拿出 n 个,每份分一个,然后再看剩下的够不够 n 个,如果还够,再拿出 n 个,每份分一个 ----- 一直到剩下的不够 n 个,或分完为止。剩下的为余数个,不剩下为整除。当然,如果份数过多,或物品较大,一次拿不了 n 个,也可以不拿出而每份分去一个。但是最在思维上是要先看总数中够不够每份一个的。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有学生不先看总数中够不够每份一个,而直接一个一个去分,哪次不够分,再把这次已分的拣出来的方式。但这种分法的明显缺乏预判,类似于踩着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因此我们还是要尽可能使学生理解第三种分法。真理解不了也不是大逆不道的。他只要能达到平均分的结果就可以了。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试讲到这里,困惑解除了,感觉轻松了许多。


    对教材此部分再次进行研讨,教材只出示信息,而没有实物图片,应该是让学生自己用 “画” 的方式表示。


    在第五稿进行了这样的修改:

    15 根骨头平均分给 3 只小狗,每只狗分到几根骨头呢?请你想一想。

    把你的分的过程完整的画出来。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九、关于平均分的本质问题:


    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就是让本节课就是通过对小数目实物 “分一分” 的操作活动,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但是在备课初期,只注重了环节的设计,而忽略了 “平均分的本质问题”。


    在第二次试讲后,虞老师问我:“你是怎么理解平均分的?” 一下子把我问住了,我怯怯的说:“平均分就是每份一样多。” 虞老师指出:平均分的 3 个要素就是总数、份数、每份数。也就是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几个。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赵南在帖子中说:

    对于概念的理解,老师心里有了才会把学生往那个方向带,如果连老师都模棱两可,课堂也同样会给人稀里糊涂的感觉。杨老师的这节课关键是教师对 “平均分” 理解的程度有多少,那么课堂也同样会呈现出多少。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虞老师又做了具体的阐述:

    这节课,是认识除法的第一节课,目的是认识除法。

    围绕这个目的来分析,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小学阶段通常是如何引入除法的?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是除法。

    小学阶段通常通过平均分这样的分物活动引入除法。

    那么,作为起始课,通过平均分这样的分物活动引入除法的认识,就需要把平均分与除法建立密切的联系。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来分析平均分。

    把一些物体,分成一部分一部分的,而且每份分的个数相同,这样的过程称为平均分。

    注意,这是个 “过程”。

    虽然很多老师知道这是个过程,但是在其中总是强调每份一样多,忽略了 “过程” 这个属性。

    这个过程,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分得的一样多,就是平均分。这样的界定,通过分物活动,学生非常容易理解的。

    那么,这个过程,就要使学生充分在活动中完整的体会,需要强调的是这么几个因素:总数(一些物体),每份分得的个数一样多,分成几份。由这几个因素构成平均分的过程,实质就是除法运算所要表示的过程。

    需要教师注意的是,教师需要在过程中重视过程,重视构成过程的几个因素。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想想学生,是不是不会分物?

    学生早就会分物了,也有把一些物体分几份的经验,也有分成每份都一样多的经验。

    他们对一样多、每份、分几份等都了解。

    那么,他们对什么不了解呢?

    就是这个平均分的过程,站在数学的角度去看这个分物过程,他们不熟悉、不了解。

    教师就要在分物活动中,在已有活动经验的活动中,指导学生站在数学的角度去体会、了解、理解这个平均分的过程。指导学生体会、思考、表述这个过程:把一些… 平均分给… 每个得到… 个。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从用实物体会平均分的过程,到用替代品体会分的过程,到用画一画体会分的过程,在这个逐步抽象的过程中,都是在体会平均分的过程,都是在逐步发展数学思维和认知,及其数学表述能力,会用实物、替代品、直观符号、语言等表现出 “把一些… 平均分给… 每位得到… 个” 这样的平分的过程。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接着要说的是,在听课中感受到了这个逐步抽象的过程,即从用实物分、到用替代品去分、到画出分的过程,但是,这个平均分的过程,并没有明显的强调的显现出来,也可以说,从数学角度来看,平均分的过程及其几个因素在其中并没有强调出来,而分物,学生课前会分,课中会分,其数学认知和思维并没有这节课上得到发展。这是个问题。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看到虞老师这么详细的分析,回想前面的设计中,我把平均分的重点放在了 “每份一样多” 这个结果上,而忽略了 “平均分” 是一个过程,经过大家的指导,在后面的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我重点让学生找出 “总数”、“份数”,并通过分一分、画一画得到 “每份数”。在小结上也体现出平均分的本质:刚才我们按每份一样多的分法,把 4 个桃子分给了 2 只猴子,每只猴子得到 2 个桃子;又把 12 根萝卜分给了 3 只小兔,每只分到 4 根萝卜,像这样的分法,我们把它叫做 —— 平均分。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十、关于练习的设计:

    前两稿的设计都是一道一道出示,感觉比较乏味。

    在三稿的练习设计上,我设计了闯三关的方式。


    “白头翁” 老师指出:

    “现在老师也出几道题考考大家,你们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老师出题考学生,教师出面挑战学生,学习目标让学生,考考考,是法宝,不考糊学生不拉到。做个学生要应考,主动被动管不了。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很多老师提出:能不能用设置一个情境,把几道练习融合进去,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五稿中设计了如下的情境:

    小熊准备开一个小商店,看到同学们 “平均分” 的知识学的这么好,想请你们利用所学的知识,帮它整理物品,可以吗?

    1、先来帮它插插花吧。(练一练第一题)

    2、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还有 3 个问题,请你自己尝试解决,解决后可以和同桌进行交流。

    3、同学们真了不起,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帮助小熊解决了问题,老师也想请你们帮帮忙,昨天我买来了一兜橘子,想把这些橘子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你们能帮我分分吗?

    请你用圆片代替橘子分一分。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顺德大良实小 左卉迪老师提出:

    练习活动中的拓展练习形式有点单调。

    本节课是让学生初步体会 “平均分”,理解 “平均分” 的具体意义,杨老师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是由 “直观到抽象”,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学,而在练习中分橘子的练习也如此。个人认为既然在教学中已经讲授了画一画的方法,为何不让孩子尝试在本子上画一画,这样多培养孩子的思维空间呢?再说,在检测、练习过程中也不可能随时随地有相对应数量的实物让孩子进行操作的,所以个人认为除了用摆一摆的方法,还需要用画一画的方法来巩固一下是否会更有效果。


    左老师提出 分橘子 环节让学生尝试用画一画的方式解决,确实是个挑战。但我也有一个疑虑:让学生把 4 种分法(平均分成 2 份、3 份、6 份、9 份)都画出来,对于学生而言,是否有困难?我想可以让学习过的孩子尝试用画一画的方式表示,看看效果。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以上就是针对前段时间,对大家的研讨进行的整理及教学设计做出的修改情况。如有不合适的地方,还请批评指正!



        虽然教学设计经历了五次的修改,但是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与建议。
    白头翁
    白头翁11年前

    :lol 听人劝,吃饱饭,这遍强过上一遍。学不思,则惘然;思不捋,不成串,思考抽筋一遍遍,佳佳进步看得见。呵呵呵。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感谢 “白头翁” 老师的指导与点拨,正是有了大家的建议,我才能更快的进步!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

    清无鱼
    清无鱼11年前

    看了很多,感觉杨老师在平均分的问题上进行了一遍遍的设计,让学生充分感知中理解。平均分时除法的基础,这对以后孩子学习分数有很好的作用。

                                                          丰产  魏建华
    金水经三侯新慧1
    金水经三侯新慧111年前

    终于能加入这个大家庭了。因为没有教过新教材的二年级,这次佳佳老师的课例能带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学习、研讨。真是一个 “及时雨” 的好平台。佳佳老师的用心值得我们学习,相信 “用心与行动” 将带着我们从追寻走向精彩!佳佳,加油!

    对于每一稿中的学习目标,看到佳佳老师由思考带来的字斟句酌,在五稿中的 “体会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 这里的一些物体是否可以再具体些,您为什么把第一稿中的 “小数目实物” 改为 “一些物体”?怎样表述更合适

    金水经三侯新慧1
    金水经三侯新慧111年前

    佳佳老师经过一次次的修改,五稿的教学设计通过三个层次分明的活动让学生具体体会到了平均分的意义,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期待看到听到您的现场课向您学习。个人觉得这节课是向我们展示如何 “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的一次非常好的契机,“分物游戏” 在于分,看到之前的帖子中有老师质疑三个活动形式一致,其实形式是外在的,佳佳老师教学设计中的展示已经非常清楚了,每个活动中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的形式以及目标是否可以表述在设计意图里,我们还可以以课例说明一些小成果,不知说的是否合适,请见谅

    金水经三侯新慧1
    金水经三侯新慧111年前

    比如活动三中,从实录中就可以看到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类比、制图等活动积累了相关数学活动经验。

    金水经三侯新慧1
    金水经三侯新慧111年前

    活动一的设计意图是:对比平均分和不平均分的方法,引出每份一样多,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活动二的设计意图是:揭示平均分的概念

    您在活动二中的小结:

    师:同学们想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真了不起。刚才我们按每份一样多的分法,把 4 个桃子分给了 2 只猴子,每只猴子得到 2 个桃子;又把 12 根萝卜分给了 3 只小兔,每只分到 4 根萝卜。每只小动物得到的都是一样多的,像这样的分法,我们把它叫做 —— 平均分。


    没有教过这节课,想法都有点 “理想化,文本主义”。比如在活动二中个人觉得也体现了分物的多样性与结果的一致性,需要把这个加入到设计意图里与学习目标对应。另外在此处的小结中是否需要再加入:“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到了这么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每次分的过程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

    个人也在纠结中,求解

    金水经三侯新慧1
    金水经三侯新慧111年前

    另外,在练习中的最后一个数学活动分橘子,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是否需要,(虽然设计中是小圆片每人只有五个)但还是觉得有些牵强,小组合作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

    金水经三侯新慧1
    金水经三侯新慧111年前

    另外,在练习中的最后一个数学活动分橘子,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是否需要,(虽然设计中是小圆片每人只有五个)但还是觉得有些牵强,小组合作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

    金水经三侯新慧1
    金水经三侯新慧111年前

    关于练习咱是否增加一个拓展的反向的练习,孩子已经有了充分的 “平均分” 的经验了,是否出一个这类的问题:有三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了四个桃子,一共有多少个桃子?帮助孩子立体地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金水经三侯新慧1
    金水经三侯新慧111年前

    另外在最后一个分橘子的练习题,虽然课本上的要求是 “用小圆片代替橘子摆一摆,填一填”。但孩子经历了大量的分物的活动,积累了大量的 “平均分” 的经验了,但是否需要每个孩子都要摆一摆再填?比如一些程度特别好的孩子,已经能够通过经验直观在头脑中 “分物” 了,直接 “判断” 出结果了,是否还需要再摆。(这个感受来源于读史宁中教授关于数学活动经验的一段话 “数学的结果是看出来的,不是证出来的,看就是判断,判断需要经验的积累”)

    对于这个活动要求是否需要改为 “填一填,有需要的孩子可以借助小圆片摆一摆”

    金水经三侯新慧1
    金水经三侯新慧111年前

    嘿嘿,我这个 “小牛犊” 对教材的问题提出了一点点 “纠结”,请专家见谅哦~~

    在差距中寻找差异,在差异中缩小差距

    向日葵
    向日葵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10-119:4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771&ptid=1928)
    
    第四幅图:
    
    生 4:3 个圆圈代表 3 只小狗,这是 15 根骨头。先圈 3 根分别连给 3 只小狗,再圈第 2 次,分给 3 只小狗,第 ...

    学生出现了圈一圈、连一连的画法,相对其他画法更抽象,思维水平更高。这里杨老师直接把这种方法总结了出来 “其实还是每次分一根”。我想既然出现了这种方法就要把它说透,这一点如果设置成追问,让孩子说出每次每只分多少,是不是更合适。另外,还要追问:如何看出每只小狗分到几根骨头吧?也有利于孩子对此方法的理解。 农科:孙丽平

    向日葵
    向日葵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10-119:5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783&ptid=1928)
    
    汇报:生 1:平均分成 2 份,每份有 9 个。生 2:平均分成 3 份,每份有 6 个。生 3:平均分成 6 份,每份有 3 个。生 4:平 ...

    把最后一道更抽象的题让学生合作完成,减小了独立完成的难度与繁杂,也让优困互帮,共同进步。 农科:孙丽平

    向日葵
    向日葵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10-119:5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780&ptid=1928)
    
    2、师: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方法真多。下面还有 3 个问题,请你自己尝试解决,解决后可以和同桌进行交流。汇报: ...

    把这 3 道类型相同的习题放在一起完成并在小组内交流结果,让课堂高效起来!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清无鱼发表于2013-10-810:2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4126&ptid=1928)
    
    看了很多,感觉杨老师在平均分的问题上进行了一遍遍的设计,让学生充分感知中理解。平均分时除法的基础,这 ...

    对,平均分是除法和分数的基础,而本节课又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平均分,所以在本课一定要让学生明白 “平均分” 的意义。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经三侯新慧1发表于2013-10-815:1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4268&ptid=1928)
    
    终于能加入这个大家庭了。因为没有教过新教材的二年级,这次佳佳老师的课例能带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学习、研 ...

    欢迎金水经三侯新慧老师的加入。:handshake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经三侯新慧1发表于2013-10-815:1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4268&ptid=1928)
    
    终于能加入这个大家庭了。因为没有教过新教材的二年级,这次佳佳老师的课例能带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学习、研 ...

    针对侯老师提出的关于学习目标的问题,我是这么想的:在第一稿设计中,学习目标是参考教学参考书上,基本上是照搬过来的,在前面的教材分析中我也提到了 “在正式学习除法前,教材安排了 3 次分物活动,本节课就是通过对小数目实物 “分一分” 的操作活动,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积累平均分物的活动经验。”

    在后面的设计中,我对学习目标进行了叙写。有老师提出,“平均分的含义” 是什么,是否可以在目标中进行叙述,所以 “(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几个)” 这句话是对 “平均分” 含义的叙述。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经三侯新慧1发表于2013-10-815:4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4297&ptid=1928)
    
    佳佳老师经过一次次的修改,五稿的教学设计通过三个层次分明的活动让学生具体体会到了平均分的意义,给了我 ...

    侯老师提出:“每个活动中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的形式以及目标是否可以表述在设计意图里”。是个很好的想法,但是该如何写呢?现在没有思绪,是否可以请教侯老师,有没有好的想法?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经三侯新慧1发表于2013-10-816:0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4307&ptid=1928)
    
    活动一的设计意图是:对比平均分和不平均分的方法,引出每份一样多,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活动二的设计意 ...

    “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到了这么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每次分的过程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 在前两次的试讲中,我是这么设计的。虞老师在评课的时候提出:“1 根 1 根的分和 2 根 2 根的分,本质上是相同的。与多次分不同的分法是一次分完。” 所以在这里 “不同的分法” 可能不是很合适。

    “虽然每次分的过程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 这句还是很有价值的。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经三侯新慧1发表于2013-10-816:0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4308&ptid=1928)
    
    另外,在练习中的最后一个数学活动分橘子,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是否需要,(虽然设计中是小圆片每人只有五个 ...

    关于练习 “分橘子” 环节,侯老师也提出一个很有价值的观点 “四人小组合作是否需要”?其实在这个问题上也一直困扰着我,前几次的设计都设计为个人完成,因为前几次课堂时间关系,基本都没有讲到这道题就下课了,所以也没有进行尝试,在第五次试讲的时候,改为了小组合作,我是这么考虑的:18 个橘子要进行 4 次平均分,对于动手能力较差的孩子来说,一个人完成势必会占用很长的时间,于是改为了四人合作。从试讲情况来看,效果还可以,大部分的小组还是能比较高效的进行此环节,但是有 1 个小组,合作的意识比较差,其中一个学生拿着自己的圆片不愿与别人一起用,导致这个小组没有完成此题目。采取小组合作,可以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经三侯新慧1发表于2013-10-816:0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4315&ptid=1928)
    
    关于练习咱是否增加一个拓展的反向的练习,孩子已经有了充分的 “平均分” 的经验了,是否出一个这类的问题: ...

    是否增加一个拓展的反向的练习,孩子已经有了充分的 “平均分” 的经验了,是否出一个这类的问题:有三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了四个桃子,一共有多少个桃子?帮助孩子立体地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这样的问题和 “平均分” 的关系密切吗?是不是和 “数一数与乘法” 的关系更密切一些呢?


    不知理解的是否正确,欢迎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经三侯新慧1发表于2013-10-816:1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4319&ptid=1928)
    
    另外在最后一个分橘子的练习题,虽然课本上的要求是 “用小圆片代替橘子摆一摆,填一填”。但孩子经历了大量 ...

    比如一些程度特别好的孩子,已经能够通过经验直观在头脑中 “分物” 了,直接 “判断” 出结果了,是否还需要再摆。

    对于这个活动要求是否需要改为 “填一填,有需要的孩子可以借助小圆片摆一摆”


    非常好的建议,给不同程度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值得尝试。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经三侯新慧1发表于2013-10-816:1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4319&ptid=1928)
    
    另外在最后一个分橘子的练习题,虽然课本上的要求是 “用小圆片代替橘子摆一摆,填一填”。但孩子经历了大量 ...

    (这个感受来源于读史宁中教授关于数学活动经验的一段话 “数学的结果是看出来的,不是证出来的,看就是判断,判断需要经验的积累”)


    侯老师真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老师,向你学习!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经三侯新慧1发表于2013-10-816:1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4320&ptid=1928)
    
    嘿嘿,我这个 “小牛犊” 对教材的问题提出了一点点 “纠结”,请专家见谅哦~~
    
    在差距中寻找差异,在差异中缩 ...

    你这个 “小牛犊” 真不简单,一下子提出这么多值得我思考的问题。

    “在差距中寻找差异,在差异中缩小差距” 非常欣赏这句话,细细回味中……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向日葵发表于2013-10-818:1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4379&ptid=1928)
    
    学生出现了圈一圈、连一连的画法,相对其他画法更抽象,思维水平更高。这里杨老师直接把这种方法总结了出 ...

    “天空那颗星” 老师提出这样的看法:

    课本上小狗分骨头的三幅图,都是学生的作品,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过程。…… 我们还是要尽可能使学生理解第三种分法。真理解不了也不是大逆不道的。他只要能达到平均分的结果就可以了。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向日葵发表于2013-10-818:1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4379&ptid=1928)
    
    学生出现了圈一圈、连一连的画法,相对其他画法更抽象,思维水平更高。这里杨老师直接把这种方法总结了出 ...

    经过这么多次对此部分的研讨交流,我的理解是:学生能看懂即可,没有必要非让孩子掌握。这样的看法源于第四次试讲,在第四次试讲的时候,为了让孩子更好的理解掌握第 3 种画法,我把课件做成了动态的演示,并详细进行了讲解,但是在练习过程中,我发现只出现了一个学生用了此方法,其他学生都没有选择用这种方式表示。于是在第五次试讲的时候,我定位于如果有学生出现此种方法,让孩子自己解释,让其他同学听懂即可。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向日葵发表于2013-10-818:5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4388&ptid=1928)
    
    把最后一道更抽象的题让学生合作完成,减小了独立完成的难度与繁杂,也让优困互帮,共同进步。  农科:孙 ...

    前面侯新慧老师对此部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也认为可以尝试。到底哪种处理方式更好,我想试讲过后才能知道。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向日葵发表于2013-10-818:5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4389&ptid=1928)
    
    把这 3 道类型相同的习题放在一起完成并在小组内交流结果,让课堂高效起来! ...

    是的,把 3 个问题一起留给学生,效果不错。

    老学究
    老学究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10-821:0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4470&ptid=1928)
    
    是否增加一个拓展的反向的练习,孩子已经有了充分的 “平均分” 的经验了,是否出一个这类的问题:有三只猴 ...

    如果确认孩子已经有了充分的 “平均分” 的经验了,出一道 “把一些桃子平均分给三只猴子,每只猴子可以分到四个,这些桃子共有多少个?” 作为练习,不是不可以。只是要把平均分强调出来。但是在这节课里,学生学习的内容已经不少了,是否还能拿出时间进行这个练习,我不知道。从直觉来说,在本节课出这个练习似乎早了一点。因为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平均分,慢一点未必是坏事。不是有很多人都在说:教学不是慢的艺术嘛。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老学究发表于2013-10-821:4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4498&ptid=1928)
    
    如果确认孩子已经有了充分的 “平均分” 的经验了,出一道 “把一些桃子平均分给三只猴子,每只猴子可以分到 ...

    同意” 老学究 “老师的看法,本节课的容量已经不小了,而且是” 平均分 “的第一课时,一节课给学生呈现的过多,未必是好的。

    金水经三侯新慧1
    金水经三侯新慧111年前

    今早读到了白头翁老师的点评,经典!精彩!好玩!有才!哈哈,是谁呢?谢谢您的加入,让我们变得更 “悦读教材,悦研课堂”

    金水经三侯新慧1
    金水经三侯新慧111年前

    关于最后一个练习。我想咱们是否可以做一个 “后测”,您提到前四次试讲都没讲到这,我们可以 对这些孩子进行一个后测,看一看学生达成的程度,有多少孩子多大比例能不借助 “分、画、连” 等操作可以独立完成了,,有多少孩子需要借助操作,有多少孩子借助操作也不好理解,有多少孩子连操作上也有困难。然后把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再来谈练习的形式和要求。

    用孩子的证据来 “说话”,让我们的练习也可以成为亮点

    嘿嘿,小建议哦

    金水经三侯新慧1
    金水经三侯新慧1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10-820:4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4456&ptid=1928)
    
    侯老师提出:“每个活动中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的形式以及目标是否可以表述在设计意图里”。是个很好的想法, ...

    谢谢佳佳老师的及时回应,我们共同思考这个问题,加油

    经三路小学李艳
    经三路小学李艳11年前

    在体会平均分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适当的穿插 1、2 个不是平均分的图例,让学生进一步与平均分对比,感受更深些呢!

    老学究
    老学究11年前
    [金水经三侯新慧1发表于2013-10-909:5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4591&ptid=1928)
    
    今早读到了白头翁老师的点评,经典!精彩!好玩!有才!哈哈,是谁呢?谢谢您的加入,让我们变得更 “悦读教 ...

    我也在想白头翁是谁,经过认真考证,得知第一种说法:白头翁是幼年喜玩,不好好学习,虚度光阴的小鸟。后来为了教育后代,起名白头翁(见《白头翁的故事》)。第二种说法:白头翁是中草药。可清热解毒,对人身体有好处。(见百度知道)。第三种说法,是白头老头(字面含义)。第四种说法,是网名,谁都可以乱起的。最终,我真的知道是谁了。是一个爱开玩笑,喜欢打岔的一个人。不管是谁吧,谁也不知道网络后面是不是一只猴子。呵呵呵

    好好学习
    好好学习11年前

    金水杨昉熙:教学设计很不错,场景的创设生动活泼,营造出了比较轻松、自在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自主学习,情绪得到发展,每个学生都要动手操作,参与到随意分桃子的过程中。并交流分的结果,感受随意分答案的多样性,让学生感知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同时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另外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具体的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在这个基础上,规划我们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语言,必将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金水杨振晶
    金水杨振晶11年前

    杨老师本节课活动设计层次分明, 在后面几稿的设计中进行深入的学生分析,根据学生的特点是活动设计更合理。

    最爱小鱼儿
    最爱小鱼儿11年前

    金水喻婧:我认为不平均分的方法由教师出示后,同样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 “平均” 的含义。

    天天向上
    天天向上11年前

    金水陈艳红:杨老师的这堂课上得很好,教师引导恰当,点拨灵活,过渡自然,清晰流畅,教学设计新颖独特;整堂课教师努力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发现疑问、解决问题,有效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Phoebe
    Phoebe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9-2307:2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686&ptid=1928)
    
    三、练习同学们你们用智慧帮助小动物解决了那么多难题,我们也理解了什么是 “平均分”。现在老师也出几道题 ...

    金水张建芳:从第一稿到第三稿,可以看出佳佳老师不断地努力和思考,设计的环节更合理,层次更清晰,活动更适合孩子的特点。

    好好学习
    好好学习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好好学习 于 2013-10-9 15:28 编辑


    金水杨昉熙:认真阅读了杨老师一到五版的教学设计,从初稿的相对简练,到最终版本的细致准确。每一次的修改,都浸透了杨老师思考与探索。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了这种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学习到了这种虚怀若谷的学习精神,学习到了这种步步为营的学习步骤,学习到了这种立竿见影的学习效果,学习到了这种学以致用的学习目标。

      好好学习,是一种态度。态度决定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努力,为明天!
    金水陈军
    金水陈军11年前

    引导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 是新课标强调 “四基” 教学中的一项,也是切实落实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要求。通过杨老师的这几次的教学设计修改充分的表明了杨老师在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时,时刻不忘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切实在通过实际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天天向上
    天天向上11年前

    金水徐喜荣:采用主题式教学,以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杨老师为了让学生感知什么是 “平均分” 采用演示的方法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最爱小鱼儿
    最爱小鱼儿11年前

    金水喻婧: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是帮助学生学。因此选择的教法应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而服务,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目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方向。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主动地参与探究,动手实践,讨论交流,获取新知,领悟方法,形成能力。杨老师在教学中没有把现成的除法意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以后,及时设计了一些操作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引导学生 “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摆一摆、分一分”,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除法的含义,体验 “平均分”。让学生在做中学,抓住不同物体的 “平均分”,既培养了数感,又强化了对除法意义的初步理解。与传统教学相比,整个课堂教学看似淡化了 “除法的概念” 教学,实际上却在 “核心” 处加以 “引导”,在关键处加以 “点拨”,教师真正成了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借助课堂教学这个提升学生数学思考的 “运动场”,使学生的思维由 “无序” 到 “有序”,真正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

    Phoebe
    Phoebe11年前
    [最爱小鱼儿发表于2013-10-915:1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4880&ptid=1928)
    
    金水喻婧:我认为不平均分的方法由教师出示后,同样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 “平均” 的含 ...

    金水张建芳:给孩子渗透平均的含义很重要

    金水杨振晶
    金水杨振晶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金水杨振晶 于 2013-10-9 15:33 编辑


    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一上课根据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抓住儿童心理创设了一个童话故事《分桃子》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要在童话故事里得到满足,这样的设计一开课就牢牢抓住整个课堂上的学生。整节课中老师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故事情境,随着故事的展开教学目标也在得以一个一个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爱心也得到发挥,他们是在帮助儿童喜欢的动物解决问题中度过。学生在课堂上有分有和,兴趣盎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研究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充分的汇报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教师引导及时到位。在学生研究过程中,教师及时了解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指导解决,积极参与到某个小组研究活动中,在参与中与学生平等交流,做学生的合作者。
    只如初见
    只如初见11年前

    金水张闪闪

         从杨老师与孩子们的精彩互动中,体现新教育大纲中对于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以思维训练为重点,落实 “双基” 的理念。
    
         一系列的平均分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活动中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学生更能清晰的感知知识,教学中生动的动物卡片活动更能让孩子明白平均分的意义!
    
         从初稿到最后,可以看到每一次的修改,都浸透着杨老师的努力与进步!为杨老师加油!
    
                                                                                                                            加油!
    好好学习
    好好学习11年前
    [金水杨振晶发表于2013-10-915:3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4929&ptid=1928)
    
    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一上课根据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抓住 ...

    杨老师充分理解了杨老师的设计意图与教学目标,再次表示深深的认同。

    倾许
    倾许11年前

    金水杨超群:杨老师的教学设计,主题鲜明、层次清晰,不仅符合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而且能有效的培养小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学过程中让小学生主动参与到分桃子的实践活动中,初步自我感知、体会平均分的概念,既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又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其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过程人性化,教学理念先进化,教学效果也必然最大化。作为一名新老师,我会时刻想您看齐,想您学习!

    依扬
    依扬11年前

    金水徐文静:杨佳佳老师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和动口归纳中理解和感悟新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些都是作为新教师的我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经三侯新慧1发表于2013-10-910:1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4601&ptid=1928)
    
    关于最后一个练习。我想咱们是否可以做一个 “后测”,您提到前四次试讲都没讲到这,我们可以 对这些孩子进 ...

    今天中午看到侯老师的建议,下午就对讲过本课的学生进行了后测,进行的比较仓促,可能有些地方测试的不合适,但是我想是可以大致了解学生的情况。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经三侯新慧1发表于2013-10-910:1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4601&ptid=1928)
    
    关于最后一个练习。我想咱们是否可以做一个 “后测”,您提到前四次试讲都没讲到这,我们可以 对这些孩子进 ...

    题目:练一练的第五题。

    要求是:能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孩子,可以直接填写答案。想用画图或圈的方式完成的,请在空白处表示。需要借助小棒摆一摆的可以来老师这里领小棒,并完成题目。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经三侯新慧1发表于2013-10-910:1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4601&ptid=1928)
    
    关于最后一个练习。我想咱们是否可以做一个 “后测”,您提到前四次试讲都没讲到这,我们可以 对这些孩子进 ...

    随机选择了 40 名孩子进行后测。(只针对孩子最后完成情况进行的统计。)

    选择自己完成题目的有 35 人,35 人中有 1 人用画图的方式表示。有 5 人借助小棒进行了摆。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经三侯新慧1发表于2013-10-910:1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4601&ptid=1928)
    
    关于最后一个练习。我想咱们是否可以做一个 “后测”,您提到前四次试讲都没讲到这,我们可以 对这些孩子进 ...

    在选择自己思考完成的 35 人中,答案全对的有 23 人,出现一处错误的有 5 人,出现两处错误的有 5 人,出现三处错误的 1 人,全部填错的有 1 人。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经三侯新慧1发表于2013-10-910:1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4601&ptid=1928)
    
    关于最后一个练习。我想咱们是否可以做一个 “后测”,您提到前四次试讲都没讲到这,我们可以 对这些孩子进 ...

    借助小棒进行摆一摆的 5 人中,有 1 人的答案全对,出现一处错误的有 3 人(这三个人中有 1 人是没有完成),出现两处错误的有 1 人。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经三侯新慧1发表于2013-10-910:1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4601&ptid=1928)
    
    关于最后一个练习。我想咱们是否可以做一个 “后测”,您提到前四次试讲都没讲到这,我们可以 对这些孩子进 ...

    前面顺德的朋友提到,学生已经学会用画图的方式进行分物,这里可以尝试让孩子用画图的方式进行平均分。

    在进行完后测之后,我问学生:解决这道问题你们喜欢用画一画的方式还是摆小棒呢?学生不约而同的回答:摆小棒。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经三路小学李艳发表于2013-10-910:3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4612&ptid=1928)
    
    在体会平均分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适当的穿插 1、2 个不是平均分的图例,让学生进一步与平均分对比,感受更深 ...

    感谢李老师提出的建议。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也思考过是否在课中穿插一些判断题目,让学生进行判断。思考再三后,我舍弃了这个想法,因为判断的题目往往出现的是 “平均分” 的结果,即每份一样多。而本节课应让学生理解的是 “平均分” 的含义: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有几个。这是一个过程。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老学究发表于2013-10-914:3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4817&ptid=1928)
    
    我也在想白头翁是谁,经过认真考证,得知第一种说法:白头翁是幼年喜玩,不好好学习,虚度光阴的小鸟。后 ...

    呵呵,老学究不愧为 “老学究”,有 “探究” 的精神。不管是哪个,都是我们敬爱的的 “白头翁”。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10 月 9 日上午,在纬五路一小再次进行了试讲。孙主任、刘老师、虞老师和纬五路一小的领导及我们学校的李主任听课并进行了评课。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说明:教学设计还是按照五稿的设计进行教学的,只是把情境改为了机灵狗过生日,邀请了 2 只小猴、3 只兔子和 3 只小狗到家做客。其他的环节没有进行修改。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前几次试讲都是用的我们自己学校的学生,在作课前,我让学生对本课提前进行了预习。昨天试讲没有提前和学生沟通,直接到上课的时候才和学生见面,学生对所学知识没有提前预习。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在昨天试讲的时候,又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

    1、在 “分骨头” 环节,我直接让学生自己尝试用画一画的方式表示分骨头的过程,很多学生都问:老师怎么画呀?老师我不会画小狗?我能用别的图形代替吗?


    在此环节用时较多,刘老师记录用时 8 分钟,而且还有同学没有画完,是我强制让学生停下来的。为什么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我把学生的作品进行了整理,一共用了 32 个学生试讲。有 6 人画的是小狗和骨头的形状,有 9 人用文字 “狗” 和骨头的形状表示,有 6 人用图形表示小狗、用骨头的形状表示骨头,11 人用不同的图形代表骨头和小狗。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为什么不选择用符号?我想还是教师的引导没有做到位。


    怎样引导才能让学生体会符号的间接性?欢迎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2、三个活动的层次处理的不明显、形式单一。


    三个活动都是想找数学信息,然后尝试不用的方法解决问题。


    如何处理才能显的更有层次?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3、教师的评价比较匮乏,不能及时的、灵活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针对以上问题,各位老师在教学中是否有更好的方式方法,欢迎大家留言。

    晨雨初听
    晨雨初听11年前

    杨教师能让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画一画等实际操作活动,充分让学生理解并感知平均分的意义,这点我觉得非常好。如果能让学生用语言来完整描述平均分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来说更有助于孩子理解平均分。

                                            金水  乔晨
    金水经三侯新慧1
    金水经三侯新慧111年前
    [老学究发表于2013-10-914:3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4817&ptid=1928)
    
    我也在想白头翁是谁,经过认真考证,得知第一种说法:白头翁是幼年喜玩,不好好学习,虚度光阴的小鸟。后 ...

    呵呵,“老学究” 不愧为‘老学究’,研究的这么详实,佩服您的探究精神,向您致敬,向您学习

    晨雨初听
    晨雨初听11年前

    对于用符号来表示,我觉得是一个从小培养、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我们在一年级时就渗透符号,让孩子用符号、简单的图形来表示题意,这部分也不会用那么长时间了。

                                                                       金水  乔晨
    金水经三侯新慧1
    金水经三侯新慧111年前

    佳佳老师了不起,越来越能深入学生了。比如您在 897 楼提到的问问孩子,再比如您对学生细致具体的分析,让我们看到您的认真,您对学生的关注,对学生思考和情感的关注。这是最值得我们年轻老师学习的地方!

    金水库素贞
    金水库素贞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10-600:0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3501&ptid=1928)
    
    我:
    
    这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 “平均分” 的意义,到底什么是 “平均分”?我想可能有很多老师也说不出来它完整 ...

    同意赵老师的看法,要想让学生明白概念,老师必须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十分明白。

    金水经三侯新慧1
    金水经三侯新慧111年前

    您提到教师评价的单一,我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曾经也努力过,最初的理解是 “丰富我自己的评价语言,就是用不同的词语多一些”,比如这次用 “你真棒”!下次用 “了不起”!再下次用其他的。这个想法伴随了我很长时间。直到有一次研讨,孙主任提到一句话 “评价是课堂的线索!” 我顿时恍然大悟,就一直在这句话上 “做文章”,仔细体会,努力实践。

    现在感悟到了这样一个程度:首先,课堂上的评价语言是为了本节课的 “目标” 服务的,比如是一个随着学生而来的小结,为了引出下面的内容等等。其次,是您对孩子的期待,比如,班里同学回答问题声音小,有一个孩子声音特别洪亮,您就可以着重表扬;也可以是对孩子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肯定与鼓励;可以您说,也可以学生说,还可以全班说。等等

    前提是,心里真正有学生。

    心里放着学生自然” 妙嘴生花 “,线索,线索

    借” 话 “献佳佳,咱们共勉,嘿嘿

    金水库素贞
    金水库素贞11年前
    [顺德大良实小发表于2013-10-622:0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3676&ptid=1928)
    
    本节课是让学生初步体会 “平均分”,理解 “平均分” 的具体意义,杨老师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是由 “直观到 ...

    由于低年级学生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有限,用画一画的形式能更好帮助学生来表示和理解平均分,在画图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看图讲一讲他的想法。

    金水库素贞
    金水库素贞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10-801:4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4069&ptid=1928)
    
    我在第一次试讲的反思中写道:活动三:画一画。此环节也比较失败。我原本的设计是在活动二动手操作的基础上 ...

    同意刘老师的看法,课堂不怕出问题,没有问题的课堂才更怕,有了问题说明教师在设计某个环节时不到位,应多想想问题出在哪里,是老师的引导问题,还是学生思维达不到哪个层次。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金水杨佳佳 于 2013-10-10 15:56 编辑


    [金水经三侯新慧1发表于2013-10-1015:2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5410&ptid=1928)
    
    您提到教师评价的单一,我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曾经也努力过,最初的理解是 “丰富我自己的评价语言,就是用不 ...

    谢谢新慧老师的 “共勉”,使我对课堂评价有了新才认识,原来对 “评价” 理解的太狭隘了,可以从不同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我想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共同努力!

    黄三小鲍
    黄三小鲍11年前

    杨老师教学中注重了学生对分的过程的感受,值得借鉴!

    金水赵南
    金水赵南11年前
      上公开课时教师可能会想着下面该进行哪个环节了,从而忽略了 “听”。要丰富自己的课堂评价语言,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听学生的回答,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及时地进行激励性评价。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库素贞发表于2013-10-1015:3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5428&ptid=1928)
    
    同意刘老师的看法,课堂不怕出问题,没有问题的课堂才更怕,有了问题说明教师在设计某个环节时不到位,应 ...

    是的,在备课的时候,不仅要 “备教材”、“备学生”,有时还要 “备自己”。

    金水经三三年级
    金水经三三年级11年前

    一个教师的成长就是在一次次的出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成长起来的。佳佳老师的反思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马慧香
    黄三小鲍
    黄三小鲍11年前

    学生在充分的分物活动中感受到了平均分,孩子的印象深刻,相信理解的更透彻。为以后学习除法基础打下了坚实基础。

    夏日荷香
    夏日荷香11年前

    看了杨老师的教学设计觉得设计合理,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很好的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学理念。


                                                                                                                                                                      —— 经三耿耿
    金水经三三年级
    金水经三三年级11年前
    [金水经三侯新慧1发表于2013-10-1015:2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5410&ptid=1928)
    
    您提到教师评价的单一,我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曾经也努力过,最初的理解是 “丰富我自己的评价语言,就是用不 ...

    对评价的理解更深入了,说的很对,不管教学时间的长短,这都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课题

    金水赵南
    金水赵南11年前
      数学课堂中我们听到的评价大多是 “你真棒!”“很好!” 等,这样泛泛的称赞和过多的表扬,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到语言准确、得体,富有针对性,如果能幽默生动些就更好了!
    金水经三三年级
    金水经三三年级11年前
    [金水经三侯新慧1发表于2013-10-1015:2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5410&ptid=1928)
    
    您提到教师评价的单一,我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曾经也努力过,最初的理解是 “丰富我自己的评价语言,就是用不 ...

    一节课的评价至关重要,评价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

                                                                                      魏华
    qingfeng
    qingfeng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10-801:5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4084&ptid=1928)
    
    想想学生,是不是不会分物?学生早就会分物了,也有把一些物体分几份的经验,也有分成每份都一样多的经验。 ...

    分物对学生来说不是很难,但让学生从游戏中体会平均分,上升到数学的角度,认识理解数学概念就有些难度了。。。。。。

    黄三小鲍
    黄三小鲍11年前

    我认为孩子在读题理解题意的时候,可以让孩子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字或者词,像本节课分骨头时,孩子读题很容易读出 “平均分”,这样可以让孩子自己体会本题重点要求,然后再让孩子说一说怎样分才能平均。这样,既加强了孩子的审题能力,有更强化了平均分的意义。

    赫赫有名
    赫赫有名11年前

    杨老师抓住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从学生实际出发,展开教学设计,练习富有层次性,值得学习!

    经三路小学 孙玛利

    黄三小鲍
    黄三小鲍11年前

    小小结性语言是否可以让孩子尝试说,教师最后做以梳理。

    金水赵南
    金水赵南11年前
      课堂评价的作用在于反馈调节、展示激励和积极导向。除了丰富自己的评价语言外,在教学中还要善于运用表情、肢体语言、建立个人或小组加分制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开展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向性评价。
    黄三小鲍
    黄三小鲍11年前

    教学中注重孩子对分的过程的理解,并让孩子边演示边叙述,值得学习!

    金水经三侯新慧1
    金水经三侯新慧1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10-920:4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5091&ptid=1928)
    
    今天中午看到侯老师的建议,下午就对讲过本课的学生进行了后测,进行的比较仓促,可能有些地方测试的不合 ...

    佳佳老师后侧中记录的真详实!我们不妨对这个后测结果进行一下分析,咱们来先算算比例。

    全部学生:40 人。选择独立完成:35 人。占全部人数的百分之 87.5(剩下的应该是小组合作吧?)

    独立完成的 35 人中,29 人凭借 “思考完成” 占 35 人的 82.9,占总测试人数的百分之 72.5

    5 人摆小棒占 35 人的 14.3 占全部人数的百分之 12.5,1 人画图占总人数的百分之 2.5

    剩下的 5 个孩子是什么样的完成情况呢?

    qingfeng
    qingfeng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10-921:1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5128&ptid=1928)
    
    感谢李老师提出的建议。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也思考过是否在课中穿插一些判断题目,让学生进行判断 ...

    不论是什么练习,目的是要让学生理解 “平均分” 含义。画一画、摆一摆、做一做都是帮助学生理解,把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经验,理解、明白了就好。

    金水经三侯新慧1
    金水经三侯新慧111年前

    正确率与错误率。在 35 人选择独立思考完成的情况下,23 人全对占百分之 65.7,12 人出错占百分之 34.3. 这些数据说明什么?我们来分析一下吧。

    另外,这些出错的孩子是借助画图和分小棒还是没有借助,是个什么情况呢?

    又看了看教材,这 18 个教材是 “无序摆放” 的,在平均分成 6 和 9 份的时候是否有孩子已经借助 “数出 18 个,18 除以 9 等于 2” 这样的思维来解决了呢?

    金水经三侯新慧1
    金水经三侯新慧111年前

    如果独立解决不是通过 “平均分” 的过程而是依靠 “除法”,是否偏离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真理越辩越明,我想,教材 “凌乱摆放” 橘子非常好。通过咱们的后测结果,我反而觉得,有必要让孩子摆一摆,填一填,这个题的目的而注重分的过程。是对本节课学习目标达成的一个非常好的媒介。而小组合作,从后测结果来看似乎没有多大的价值了。

    个人水平有限,大家认为呢

    金水经三三年级
    金水经三三年级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10-1015:5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5440&ptid=1928)
    
    谢谢新慧老师的 “共勉”,使我对课堂评价有了新才认识,原来对 “评价” 理解的太狭隘了,可以从不同方面对 ...

    “评价是课堂的线索”,这句话说的很好。我们可以细化评价语言,让一节课更有味道

    水清云闲
    水清云闲11年前

    杨老师注重学生通过多次动手操作,体会平均分的意义。在 “分骨头” 环节,我觉得应该先出示书中的记录方法,让学生说一说。只有真正弄懂了可以用不同的表示方法,才能自己画出来,说出来。 金水经三袁慧

    白头翁
    白头翁11年前

    读侯新慧 "心里放着学生自然妙嘴生花" 有感

    腹有诗书气自华,心装学生嘴生花。

    以生为本为娃娃,真情披露作评价。

    围绕目标来教学,关注生成方式佳。

    避免生搬和硬套,随机应变乐哈哈。

    老学究
    老学究11年前
    [金水经三侯新慧1发表于2013-10-1016:1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5481&ptid=1928)
    
    佳佳老师后侧中记录的真详实!我们不妨对这个后测结果进行一下分析,咱们来先算算比例。
    
    全部学生:40 人 ...

    我也觉得奇怪。介绍中没有说有小组合作呀。那五个人跑哪里了?是根本不会做还是咋回事?我晕!

    lm20040325
    lm2004032511年前

    杨佳佳老师设计的 “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 “平均分”,举例子说一说,学生根据平时生活经验,也有很多例子:分西瓜、分糖果、分筷子…… 此环节我觉得非常好,很好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纬五路二小 李小红

    lm20040325
    lm2004032511年前

    杨佳佳老师在探究新知这一环节,用三个活动,分桃子、分萝卜、分骨头,有初步体验什么是 “平均分 "—— 用小棒实际动手平均分 —— 在纸上画一画平均分的过程。层层递进,有具体到抽象,突出重点,让学生逐步加深对平均分意义的理解,值得借鉴! 纬五路二小 李敏

    lm20040325
    lm2004032511年前

    杨老师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不断呈现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由具体动手摆到动手画一画,让学生充分体验平均分的意义。看来张老师很用心,值得学习!

    lm20040325
    lm2004032511年前

    杨老师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不断呈现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由具体动手摆到动手画一画,让学生充分体验平均分的意义。看来张老师很用心,值得学习! 纬五路二小 张金芹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经三侯新慧1发表于2013-10-1016:1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5481&ptid=1928)
    
    佳佳老师后侧中记录的真详实!我们不妨对这个后测结果进行一下分析,咱们来先算算比例。
    
    全部学生:40 人 ...

    呵呵,可能是我描述的不清楚,让大家产生误解了。

    一共抽取了 40 个学生进行后测,有 35 人选择的是独立思考完成(不借助小棒),有 5 人选择利用小棒解决问题。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经三侯新慧1发表于2013-10-1016:2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5491&ptid=1928)
    
    正确率与错误率。在 35 人选择独立思考完成的情况下,23 人全对占百分之 65.7,12 人出错占百分之 34.3. 这些数据 ...

    对分橘子进行后测的数据分析:

    一共抽测了 40 人,其中有 35 人选择思考完成占总人数的 87.5%,有 5 人借助小棒完成占总人数的 12.5%。


    先来说说选择思考完成的 35 人情况:全对的有 23 人,占 35 人的 65.7%。有错的 12 人,占 35 人的 34.3%,其中出错一题和出错两题的分别有 5 人,分别占 35 人的 14.3%,错三题和全错的分别有 1 人,分别占 35 人的 2.3%。


    再说说选择借助小棒摆来完成的 5 人,全对的有 1 人,占这 5 人的 20%,有 3 个人出现一处错误占 5 人的 60%,有 1 个人出现两处错误占 5 人的 20%。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经三侯新慧1发表于2013-10-1016:33](http://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5498&ptid=1928)
    
    如果独立解决不是通过 “平均分” 的过程而是依靠 “除法”,是否偏离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真理越辩越明,我想 ...

    后测后,我又挑了两三个学生(选择思考完成的)进行访谈,学生想到的不是除法,而是连加,如:18 个橘子平均分成 2 份,每份有几个?学生想到的是 9+9=18,所以每份有 9 个。


    我想这应该是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关。我们目前学习到二上第三单元的《儿童乐园》一课,也就是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我想:学生想到的是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 18,而进行的思考。


    但是本节课在教材中的位置是第七单元,是学生在学习了《分一分与乘法》和《2~5 的乘法口诀》两个单元后才出现的,我想学生在学习乘法口诀后再来学习本课,学生的学习情况又会不同呢?

    nisha
    nisha11年前

    看了杨老师的视频,觉得整堂课课堂氛围轻松融洽,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黄河路第三小学 倪莎

    nisha
    nisha11年前

    看了杨老师的教学设计,她是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含义,我觉得特别好。

                                                                          黄河路第三小学 倪莎
    nisha
    nisha11年前

    本节课有很多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重在使学生动手实践平均分,恰到好处。 黄河路第三小学 倪莎

    nisha
    nisha11年前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平均分,理解每份一样多,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积累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 黄河路第三小学 倪莎

    nisha
    nisha11年前

    整节课环环相扣,每一个地方杨老师处理得都很到位,加油!黄河路第三小学 倪莎

    qingfeng
    qingfeng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10-1021:2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5753&ptid=1928)
    
    对分橘子进行后测的数据分析:
    
    一共抽测了 40 人,其中有 35 人选择思考完成占总人数的 87.5%,有 5 人借助小棒 ...

    通过后测的数据分析,看来学生的思维思考方式能力还是很强的,全对的正确率高也借助摆小棒的。知识的理解学生也有自己的方法方式,我们不能低估学生的正能量。

    qingfeng
    qingfeng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10-1021:3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5761&ptid=1928)
    
    后测后,我又挑了两三个学生(选择思考完成的)进行访谈,学生想到的不是除法,而是连加,如:18 个橘子平 ...

    到那时可能学生又会有更深的理解,知识经验多了,就容易理解掌握了,会有不同的!

    金水经三侯新慧1
    金水经三侯新慧1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10-1021:1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5746&ptid=1928)
    
    呵呵,可能是我描述的不清楚,让大家产生误解了。
    
    一共抽取了 40 个学生进行后测,有 35 人选择的是独立思考 ...

    呵呵,那之前我算的百分比就不对了。比赛接近尾声了吧,佳佳老师加油,咱们有强大的后盾。

    金水经三侯新慧1
    金水经三侯新慧111年前
    [白头翁发表于2013-10-1019:4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5665&ptid=1928)
    
    读侯新慧 "心里放着学生自然妙嘴生花" 有感
    
    腹有诗书气自华,心装学生嘴生花。
    
    以生为本为娃娃,真情披露作评 ...

    短短数语,精辟,深刻。要是有一天也能像你一样出口成章就好了。

    金水经三侯新慧1
    金水经三侯新慧111年前
    [老学究发表于2013-9-2114:52](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9319&ptid=1928)
    
    我们是不是有这样的误区?一说研究课,就要是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一说好课,就要高密度、小碎步。我们的研 ...

    今天又静下心来跟着佳佳老师的 “成长脚步” 走一走,看到了 “老学究” 老师的这句话,心生感触。我们都要经历从浮华到平静的过程。“美满?” 说的好,或许对于学术研究、对于我们的课堂是没有美满的吧

    qingfeng
    qingfeng11年前

    “美满” 些总是好的,追求的更高,我们前进的动力更大!

    老学究
    老学究11年前
    [qingfeng发表于2013-10-1111:2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5964&ptid=1928)
    
    “美满” 些总是好的,追求的更高,我们前进的动力更大!

      首先感谢 qingfeng 朋友的呼应。我不否认追求的更高,前进的动力更大。我也不反对我们的课要上的好点,再好点。因为作为教师,上好课是最起码的要求。
    
    只是我前面所说的美满,原文是 “虚无飘渺的美满”,即为一节课完全规避矛盾,小步子,多铺垫,把一切孩子可能出的问题消灭在萌芽之前的如行云流水,没有任何生成,没有任何碰撞,完全按照教师的预设排练完成的 “美满的课”。可能 qingfeng 老师没有看原文,产生了我反对教师课堂有所追求,主张完全顺其自然的误解。
    
    把我们的课从浮华返回本真,从教师掌控返回学生自主发展可能是我们更需要的追求。再次谢谢 qingfeng 老师。
    qingfeng
    qingfeng11年前
    [老学究发表于2013-10-1114:2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6027&ptid=1928)
    
    首先感谢 qingfeng 朋友的呼应。我不否认追求的更高,前进的动力更大。我也不反对我们的课要上的好点 ...

     所以 “美满” 我加了引号啊!我只是想给大家鼓鼓劲。引用了这个词,完全没有反对的意思啊!老学究先生!
    晨雨初听
    晨雨初听11年前

    杨老师的这堂课上得很好,教师引导恰当,点拨灵活,过渡自然,清晰流畅,教学设计新颖独特;整堂课教师努力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发现疑问、解决问题,有效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金水 乔晨

    晨雨初听
    晨雨初听11年前

    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主动地参与探究,动手实践,讨论交流,获取新知,领悟方法,形成能力。杨老师在教学中没有把现成的除法意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以后,及时设计了一些操作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引导学生 “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摆一摆、分一分”,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除法的含义,体验 “平均分”。

    1072750822
    107275082211年前
    [开心笨笨发表于2013-9-1122:2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183&ptid=1928)
    
    看了杨老师第一次试讲的实录,在第一个环节 “分桃子” 的过程中,孩子们先出现的就是 “平均分” 的情况,是吧 ...

    我以前的几次教学中,也是大部分时候学生出现的都是只有一种平均分的情况。如果教师刻意去让学生说不一样多的情况,学生并不接受。通常这种不一样多的情况都是我自己提出来的。看到大家的讨论,深有同感,用讲故事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真是个好方法,学习了。

                                                         金水黄三李瑛琦
    1072750822
    1072750822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9-1122:2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7192&ptid=1928)
    
    以上就是我对三版教材和四版教材学习目标 —— 教材例题的分析,只是个人的解读,比较浅薄,还望各位专家、 ...

    我对于第三版教材比较熟悉,看了杨老师的教学设计,第一反应就是:怎么写的是 “一样多”,不是 “同样多”?马上找来新教材解惑。原来这也是新版的一大变化。数学语言更贴近实际生活了。通常原来一年级的新生都说的是一样多,后来在老师的要求下才改成同样多的。感叹:新教材更贴近新生生活了,学生更易接受。

    1072750822
    1072750822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10-119:29](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759&ptid=1928)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活动一、分桃子。(感知 “分” 的含义,初步体会 “平均分”)(1)师:我们先来给小 ...

    “你能想到几种不同的分法呢?” 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凝聚了杨老师的多少思考和推敲,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只想到要公平分配的问题。鼓掌!

    丰产申少敏
    丰产申少敏11年前

    刚才仔细看了杨老师的这节课,我觉得杨老师通过对北师大版、人教版、苏教版不同版本的分析,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对本节课做了是深入的分析与设计,学生学习本节课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丰产申少敏
    丰产申少敏11年前

    杨老师对这节课的练习也做得不错,在练习中杨老师先让学生提取关键信息,再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数学活动,非常符合二年级学生的特点,相信会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 一年级数学教研组。

    1072750822
    1072750822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1072750822 于 2013-10-11 18:48 编辑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10-119:34](http://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763&ptid=1928)
    
    师:还有谁想展示?边分边讲。生 2:第一次先分 1 根,第二次再分 2 根,还有 3 根一人一根。每只小兔子有 4 根萝卜 ...

    我上课时也总会出现学生这样表述的,总想着要纠正,结果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星老师的点评让我豁然开朗,原来学生就是在老师鼓励中带指正、补充的评价中不断进步,慢慢学会完整表达的。

                                                                                                                                 黄三李瑛琦
    1072750822
    1072750822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10-119:38](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2767&ptid=1928)
    
    活动三、分骨头。(尝试用画图方式表示平均分)(1)师:我们能不能利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别的小动物解决问题 ...

    认真拜读了杨老师的本环节设计,用看了新旧教材的变化。深有感触:新教材中化静为动,导向性更加明确了。本环节明确体现了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性和方法。

    老学究
    老学究11年前
    [金水杨佳佳发表于2013-10-1021:37](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5761&ptid=1928)
    
    后测后,我又挑了两三个学生(选择思考完成的)进行访谈,学生想到的不是除法,而是连加,如:18 个橘子平 ...

    恍然大悟!因为参赛,这节课的内容比实际教材编排内容提前了。别说除法,就是乘法基本也没有学到。学生后测成绩本来我以为不理想,在这样的背景下看,成绩真的不错。呵呵。功夫不负有心人呀!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老学究发表于2013-10-1121:5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6386&ptid=1928)
    
    恍然大悟!因为参赛,这节课的内容比实际教材编排内容提前了。别说除法,就是乘法基本也没有学到。学生后 ...

    感谢 “老学究” 老师的鼓励,由于学生没有学习乘法口诀,可能会对学生做题有一点影响,但是我想本节课的目标: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学生掌握的还是很不错的。

    zizhuju
    zizhuju11年前

    看了杨老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教师和学生所担任的不同角色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引导得体,提问合理,简洁易懂,方法得当;学生充分参与了 “平均分” 的学习过程,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独立解决到合作交流,不仅完成了教学知识的传授,更注重了数学方法和思想的渗透。

    经三路小学 李芬

    zizhuju
    zizhuju11年前

    把新授知识进行应用,有的孩子通过思考解决,有的孩子通过直观操作解决,学生程度参差不齐,我们也在思考在自己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培养。

    经三路小学 季伟丽

    zizhuju
    zizhuju11年前

    在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画、摆、做的过程,理解了 “平均分” 意义,并能很好的解决问题,教学目标已达到。对于解决有些吃力的孩子,我们肯定需要进一步的引导。

    金三路小学 荣海亮

    zizhuju
    zizhuju11年前

    对于有没有用除法来解决的问题,我在想我们可不可以在课堂的最后给学生留下一个问号: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运用除法来更快的解决平均分的问题..............

    金三路小学 李芬

    山东省刘勇
    山东省刘勇11年前

    再次看教学实录,才发现有些问题是我们教师可以调整的,如情境引入时,学生往往想到的是平均分,而问题稍加改变:你有几种分法?这就避免了只有平均分的现象发生!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我们应该根据自己教学中的现象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从而让自己的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发展。

    看教学过程,能感觉到学生的探索活动的热情,学生真正动起来,这是很好的。如果说有担心:那就是操作活动的充分,自然会造成课时间的不足。造成课堂节奏的难控制,当然这个问题您已经解决得不错。即让学生动起来,又能控制课堂节奏,真的很好!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山东省刘勇发表于2013-10-1215:3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6671&ptid=1928)
    
    再次看教学实录,才发现有些问题是我们教师可以调整的,如情境引入时,学生往往想到的是平均分,而问题稍加 ...

    感谢 “山东省刘勇” 老师的关注及支持,在众多网友的交流研讨中,《分物游戏》一课越来越趋于成熟,在一次次的试讲中,对各个环节的把握也更为准确。在本周又进行了一次试讲,从中发现了一些细节的问题,还有待处理。稍后我会上传教学设计的最终稿,还望刘老师多关注,多指导!

    丰产老李
    丰产老李11年前

    杨老师真是一个有心人,把第三版和第四版教材做了充分的对比,第四版教材采取 “问题串” 的形式,引导学生一步步加深对 “平均分” 的理解,初步建立 “平均分” 的概念。 而且在问法上编者也是层层递进的: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 每只小兔分到的萝卜一样多 ——15 根骨头平均分给 3 只小狗。 在第四版教材中还呈现了学生作品,更容易帮助学生用图示表述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没有教过低年级的教材,很期待尝试第四版教材哦。

                                                    丰产三年级数学组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悦读 ・悦研・悦思

    —— 我的网络研讨综述

    当我们执起教鞭,就意味着走上了一条朝圣的路 —— 陪伴着,与学生们一起成长,爱与责任,宽容与细心,我们崇尚从容的教育,慢的教育,尊重差异的教育,强调体验的教育,重视过程的教育,我们期待可以让每一个孩子更加自信、更加有尊严、更加充满智慧、更加富有个性……

    当我们牵手新世纪,就意味着我们与这样一个教材编写组相依相扶 —— 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获得绝非一日之功,数学的活动经验需要年复一年的日积月累,用数学的眼光思考和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更需要长期的历练……

    所以,我们共同去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非常喜欢这段话,它出自 "悦读教材 读懂教材"—— 首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教师网络夏令营论坛,我就把它作为综述的开场白吧。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我是一个有 9 年教龄的老师,自参加工作来就使用北师大版(第三版)的课本。20129 月,开始使用新世纪小学数学的第四版教材。拿到新版教材的那一刻,我便随手开始翻看,越看越有意思、越看越爱不释手,感觉到新版的教材画面更精美了,编排的内容更细致了,就像在看一本故事书一样有趣。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新版教材强调 “内容的展开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目标的达成过程” 的四位一体,强调学生 “做数学”,非常喜欢新版教材的这些特点,所以当接到参加本次活动的通知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新版教材的内容 —— 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一课时《分物游戏》作为研讨课题。感谢平台给我提供这样一个机会,让我有机会在《分物游戏》一课中思考怎样读懂教材,读懂课堂,读懂学生。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一、在《分物游戏》中 “读懂教材”

    1、在教材分析中 “读懂教材”

    在教学设计的初稿我写出了这样的 “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了三次从简单到复杂的分物活动,而本节课是第一次分物 —— 分物游戏,通过对小数目实物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积累平均分的活动经验,为后面学习除法打好基础。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程江燕老师提出:在正式认识除法前有 3 次分物活动,是否可以对比分析这 3 次分物活动的侧重点呢?

    于是我对前三次的分物活动,进行了对比分析后发现:第一次 “分物游戏” 让学生通过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积累平均分物的活动经验;第二次 “分苹果”,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平均分物的不同分法及最后结果的特点;第三次 “分糖果” 则是让学生体验把大数目物体平均分的过程与策略的多样性。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通过分析看出,《分物游戏》重点是让学生借助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于是我把本节课的重点定位于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2、对比新旧版本教材中 “读懂教材”

    王珏老师提出:本节课是在前版基础上有所改进的一课,建议杨老师可以对比新旧两版教材中的这节课,尤其是重点思考四版较之三版修改的地方,以便更深入地读懂最新版教材。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我对两版教材(第三版和第四版)的学习目标、主情境图、教材所出现的例题进行了对比,感受最大的就是新版教材的三个活动是层层递进的:分桃子:在不同的分法中,突出 “每份一样多”;分萝卜:体会平均分分法的多样性;分骨头:学习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并且在第四版教材中还呈现了学生作品,更容易帮助学生用图示表述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于是,我把本节课的难点定位于用图示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3、在 “分桃子” 环节中 “读懂教材”

    我在第一次试讲的反思中提到:在活动一 “分桃子” 环节,出示情境图后提问: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可以怎样分?学生只出现了一种分法,每只猴子分到 2 个桃子。不管我怎样引导、怎样追问,孩子还是只出现了这一种方法,在此环节浪费了许多的时间。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大家针对出现的这个情况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程江燕老师提出是否可以改动情境,将两只猴子的图片故意设计成一只胖猴子和一只瘦猴子。此想法一出,老师的讨论此起彼伏。有表示赞同的,也有反对的。看过各家言论,细细品味教材,如果改动可能孩子主观意识上认为胖的要多吃点,而瘦的要少吃点,这样分才公平。但这样改动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争议,误导孩子对 “平均分” 的理解。最后还是保留教材原有的情境图。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4、在画图中 “读懂教材”

    在分骨头环节,课本出示了 3 幅学生的作品,前 2 种记录孩子们都很容易看懂,但第三种记录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教学参考书上重点解释了此画法,所以在前两稿的设计中,我把这种画法作为重点进行讲解,并要求学生掌握此种画法,但是每次试讲效果都不好。我提出这样的困惑:对于第 3 幅图,让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呢?是看懂即可,还是要求掌握?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很多老师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有的老师说,既然课本出现了,就一定要让学生掌握。有的老师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书上呈现这三种画法是方法多样化的体现,能够理解图示所表示的平均分的过程即可。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白头翁” 老师说:

    那几幅图是过去学生画的,现在的学生画的未必与之相同。有自己的画法就好。就像王献之不必照搬王羲之字体一样。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再次细细品读此部分的教材,三幅图的在教材中位置没有明显的变化,说明三幅图没有重点之分;教材写道:“下面的记录方法你能看懂吗?你是怎样分的?画一画,说一说。” 三幅作品要求学生能看懂即可,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画法表示。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研读到这里,困惑解除了,感觉轻松了许多。

    于是在教学设计的第五稿中让学生把自己分的过程完整的画出来。而不去强求掌握书中的画法。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金水杨佳佳 于 2013-10-13 15:14 编辑


    5、在平均分的意义中 “读懂教材”

    金水赵南在帖子中说:

    对于概念的理解,老师心里有了才会把学生往那个方向带,如果连老师都模棱两可,课堂也同样会给人稀里糊涂的感觉。教师对 “平均分” 理解的程度有多少,那么课堂也同样会呈现出多少。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在初期备课时,我认为的平均分就是每份一样多。虞老师在评课时针对 “平均分” 作出了具体的阐述:把一些物体,分成一部分一部分的,而且每份分的个数相同,这样的过程称为平均分。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由于对概念的把握的不准确,以至于在课堂上关注更多的是每份一样多,而忽视了这个 “过程”。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二、在《分物游戏》中 “读懂学生”

    1、在学情分析中 “读懂学生”

    在教学设计二稿中我写出了这样的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分东西的活动,有一定的分配经验。但是技巧上没有很好的经验,基本上都是一个一个分的,但根据以往的经验,个别的程度好的学生也会有规律的几个几个的分。但大多数的二年级学生的直观感知、形象思维仍占优势,他们认识事物带有明显的直观形象性。要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转变,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平均分,必须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来让学生亲身经历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根据自身操作的体验来用” 同样多、一样多” 表述对于 “平均分” 的理解!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王珏提出了质疑:您的学情分析是基于什么得出的?课前调研吗?如果有,您是否可以呈现相关调研资料。

    看到王老师的质疑,我顿时感到很惭愧。在课前我没有对学生进行调研,这样的学情分析是我 “想当然” 得到的,学生的已有的经验是什么?学生在哪方面有所欠缺?我的头脑中一片空白。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赵南老师提出了 “前测”。对,这是一个了解学生很好的途径,于是我仿照课本上的例题编写了两道前测题目,并对少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从前测情况和前两次试讲对学生了解的情况看出:学生早就会分物了,也有分成每份都一样多的经验。那么,他们对什么不了解呢?就是这个平均分的过程,站在数学的角度去看这个分物过程,他们不熟悉、不了解。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于是在教学设计五稿中的学情分析是这样叙述的:学生在生活中有一定的分物经验,能够通过动手操作对物品进行平均分。在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平均分的理解是:分的一样多、同样多。还不能完全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不会用 “平均分就是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几个” 这样的语言去表达出来。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金水杨佳佳 于 2013-10-13 15:14 编辑


    2、在分桃子环节中 “读懂学生”

    在第一次试讲时,分桃子环节我是这样提问的:你们能帮它们分一分吗?都可以怎么分?学生只出现了平均分,最后在我一再的追问下,才有一个孩子说出了不平均的分法。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看到这种情况,很多老师为我献计献策。于是在二稿中,我决定采用小故事的形式呈现,直接让 “机灵狗” 说出不平均分的分法,再让学生说出平均分的方法。我正在为我的处理方法 “得意” 时,“老学究” 老师做出了犀利的点评:学生没有出现 1,3 的分法,只出现 2,2 的分法,到底原因是什么?是学生对问题不理解?如果是,那就需要提示引导。是学生缺乏多种分法的能力?估计金水区的学生不会差到如此地步。当教学出现结果与预设不符时,重要的是要进行归因研究。而不应该是想办法回避问题。你不出不平均吗?我让机灵狗出来。你不会归纳结论?我让智慧老人说出。你不会画图吗?我让聪明猫代画。你不会……,我让……。如果我们应用这样的解决模式,那真是机灵狗、聪明猫、智慧老人们的悲哀了。他们只能做教师思想的代言人,而不是学生学习的启蒙者了。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是不是问法不合适?二年级的学生听不明白?于是我在前测题目中提出:你能想到几种不同的分法?看看孩子能否理解,虽然只是个别孩子写出了不平均的分法,但是比之前的效果好很多,看来在提问时一定用孩子们能听懂的语言来提问。在后面的设计中我是这么提问的: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呢?你能想到几种不同的分法呢?学生出现了多种分法:2 和 2,1 和 3,甚至还有 0 和 4。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3、在画图中 “读懂学生”

    第一次试讲时,我出示题目后,直接让学生尝试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分物的过程,结果只有 3 个孩子画出来,其他的孩子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下笔。为什么是这样?学生的基础能力差?于是在二稿设计中,我先示范画法,再让学生仿照着画。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老师们纷纷提出质疑,这样会限定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基础能力到底如何呢?在前测题目的第 2 题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画,我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你只要能给别人讲明白就行。在抽测的 20 人中,几乎都画了出来,虽然有个别孩子画的不规范,但是都能表述出平均分的结果。我不禁感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于是在后面的教学设计中我大胆放手,鼓励孩子用画图的方式表述平均分,效果非常的好。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4、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中 “读懂学生”

    在练一练第 5 题分橘子环节,我在第五稿中设计为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这样设计的原因是学生还没有学习乘法口诀,(说明:这节课在教材中的位置是第七单元,是学生在学习了《分一分与乘法》和《2~5 的乘法口诀》两个单元后才出现的,因为参赛的原因,目前学生刚学习到乘法的初步认识。)我担心孩子做不出来。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金水侯新慧提出:小组合作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虽然课本上的要求是 “用小圆片代替橘子摆一摆,填一填”。但孩子经历了大量的分物的活动,积累了大量的 “平均分” 的经验了,但是否需要每个孩子都要摆一摆再填?比如一些程度特别好的孩子,已经能够通过经验直观在头脑中 “分物” 了,直接 “判断” 出结果了,是否还需要再摆。(这个感受来源于读史宁中教授关于数学活动经验的一段话 “数学的结果是看出来的,不是证出来的,看就是判断,判断需要经验的积累”)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看到侯老师的帖子一直在思考,在这里小组合作仅仅是个形式,根本没有体现出它的价值,学生已有的经验是什么?学生更喜欢哪种完成方式呢?我对学过本课的 40 名学生进行了后测,并对个别学生进行访谈。发现多数孩子能够思考完成,选择独立思考的学生多数是联想到加法算式(连加,如:18 个橘子平均分成 2 份,每份有几个?学生想到的是 9+9=18,所以每份有 9 个。),而判断出的结果。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看到孩子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说明孩子经验的积累还是非常棒的。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三、在《分物游戏》中 “读懂课堂”

    1、在预设生成间 “读懂课堂”

    教师在课前,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预设,本应是好事儿,可是,预设过多,就会导致教师在无形之中限制、禁锢了自己是对学生生成性东西的关注程度。在课堂上,教师就会不自觉地去关注自己的教学设计或者说教学流程,而忽略掉学生发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或者生成的东西。怎样做,才是在课堂上真正做到 “关注学生”,这才是我们教师在教学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吧?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2、在课堂提问中 “读懂课堂”

    在课堂提问方面,我做得还很不足。曾经看到这样一段话,与大家共享。有人说提问是 “深入的阶梯,长进的桥梁,触发的引信,觉悟的契机”。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还能反馈教学效果。因此,会不会问,怎么问,问什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善于从实际需要出发灵活恰当地选择提问技法,求得最佳效果。选择提问技法主要有四点依据:一是因人而问。也就是提问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理解程度,知识结构情况。二是因事而问。要根据问题本身的性质、难易简繁来决定发问方式。三是因需而问。就是依据课堂的实际需要,或铺垫,或引发,或深入,或浅出,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完美服务。四是因时而问。教学阶段不同,发问的目的也不同。譬如,课伊始,为诱发兴趣,营造氛围而问;课之中,为解难,为过度而问;课将终,为拓展,为升华而问。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3、在课堂评价中 “读懂课堂”

    在课堂上我的评价语言几乎都是 “你真棒”、“很好” 等这样的评价语言。每次试讲后,虞老师和刘老师都提出教师评价太的单一。我的理解是 “丰富我自己的评价语言。”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侯新慧老师分享了她的感悟:在一次研讨时,孙主任提到一句话 “评价是课堂的线索!” 现在感悟到了这样一个程度:首先,课堂上的评价语言是为了本节课的 “目标” 服务的,比如是一个随着学生而来的小结,为了引出下面的内容等等。其次,是您对孩子的期待,比如,班里同学回答问题声音小,有一个孩子声音特别洪亮,您就可以着重表扬;也可以是对孩子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肯定与鼓励;可以您说,也可以学生说,还可以全班说,等等。心里放着学生自然 “妙嘴生花”。

    “读懂课堂” 方面我要做的还有很多,继续努力!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自 8 月 30 日开帖,已经 40 多天了。教学之余,上网看帖、回帖,思考、探索、尝试,已经成为了我的生活方式。一路走来,实践着、思考着、成长着、快乐着。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在这里感谢一直关心我的众网友:武秀华老师、赵素萍老师、刘勇老师;感谢金水基地团队:孙主任、白头翁老师、老学究老师、虞老师、刘老师;感谢金水的伙伴们和顺德的朋友;感谢学校领导和数学教研组的全体老师。是他们的热情的鼓舞和细心的指导,才使《分物游戏》的教学一步步趋向成熟,在这里每一次思维的碰撞,都让我有着拨云见日的顿悟。在这里让我一次次领略了网络教研的无限的魅力。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金水杨佳佳 于 2013-10-13 15:36 编辑


    虽然这次的活动接近尾声,但我们并不会停下脚步,让我们一起在 “读懂” 的这条道路上继续的悦读、悦研、悦思。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教学设计终稿:

    《分物游戏》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 58-59 页 “分物游戏”。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七单元 “分一分与除法” 的第一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 是建立在 “平均分” 基础上的。本节课就是通过对小数目实物 “分一分” 的操作活动,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积累平均分物的活动经验。

    教材提出了 3 个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问题 1 分桃子:在不同的分法中,引出 “每份一样多” 的初步体会;问题 2 分萝卜: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问题 3 分骨头:体会平均分的过程并尝试用画图表示分的过程。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有一定的分物经验,能够通过动手操作对物品进行平均分。在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平均分的理解是:分的一样多、同样多。还不能完全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不会用 “平均分就是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几个” 这样的语言去表达出来。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设计理念:

    除法是小学生比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其意义是建立在 “平均分” 活动基础上的。要突破学习除法的难点,关键是理解 “平均分” 的具体意义。本课是让学生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我采用 “情境 + 问题串” 的呈现方式,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多次经历 “平均分” 的过程,注重让学生交流、展示平均分的结果,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进而体验平均分的意义。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 “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 一系列的平均分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几个)。

    2、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平均分物的过程,会画图或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学习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学习难点:

    用图示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教具准备:

    课件、小动物贴图

    学具准备:

    每人 20 根小棒,5 个圆片,作业纸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金水杨佳佳 于 2013-10-13 18:55 编辑


    过程预设: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今天是机灵狗的生日,它邀请了好朋友到它家做客,都邀请了哪些好朋友呢?

    (预设: 2 只小猴、3 只兔子、3 只小狗。)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机灵狗为它们准备了许多好吃的食物,想请咱们班的小朋友给它们分食物,你们愿意吗?今天我们就一起玩分物游戏。(板书课题:分物游戏)

    【设计意图:创设机灵狗过生日聚会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金水杨佳佳 于 2013-10-13 18:55 编辑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活动一、分桃子。(感知 “分” 的含义,初步体会 “平均分”)

    (1)我们先来给小猴子分桃子。你从图中都知道了哪些信息?

    (预设:2 只猴子、4 个桃子。学生边说,教师在黑板上贴出相应的卡片。)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2)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呢?你能想到几种不同的分法呢?

    (预设:学生可能出现平均分或不平均分的不同分法。)

    (3)观察我们给小猴子分桃子的情况,像这样每只小猴子都分到 2 个桃子,也就是每份一样多。(板书:每份一样多)

    【设计意图:对比平均分和不平均分的方法,引出 “每份一样多”,初步体会 “平均分” 的含义。】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活动二、分萝卜。(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1)你们想动手摆一摆吗?接下来我们帮小兔子分萝卜。分之前我们要知道什么呢?

    (预设:有 12 根萝卜,要分给三只小兔子。)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2)我们按 “每份一样多” 这种分法,给兔子分分萝卜,每只小兔分到几根萝卜?

    (3)你们没有小动物的卡片,怎么摆呢?

    (预设:可以用圆片代替小兔子,小棒代替萝卜。)

    在分之前老师还有一个小要求:你能不能把分的过程摆出来,也就是让同学们能够一眼看出你每次分了几个?每只小兔子得到几根萝卜?

    学生动手操作。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4)把 12 根萝卜分给 3 只小兔子,每只兔子分到的一样多,每只小兔子分到几根呢?谁能上来边摆边讲你是怎么分的?

    学生展示。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5)观察几个同学摆的过程,你发现哪里是相同的?哪里是不同的?

    (预设:同学们分的过程不同,但是每只小兔子都得到了 4 根萝卜。)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与交流,感受到平均分物活动中方法的多样性与结果的一致性。】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小结: 刚才我们给小猴和小兔子分了好吃的食物,谁能完整的说说分的过程吗?

    (预设:把 4 个桃子分给了 2 只猴子,每只猴子得到 2 个桃子;把 12 根萝卜分给了 3 只小兔,每只分到 4 根萝卜)

    像这样的分法,我们把它叫做 —— 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设计意图:在两次分物活动基础上,揭示 “平均分” 概念。】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活动三、分骨头。(尝试用画图方式表示平均分)

    (1)刚才我们用摆一摆的方法给小兔子分了萝卜,你能尝试用画一画的方式帮小狗分骨头吗?请你拿出作业纸 1,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和问题?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2)15 根骨头平均分给 3 只小狗,每只狗分到几根骨头呢?请你想一想,试着把你的分的过程完整的画出来。

    怎么表示小狗呢?

    (预设:可以用圆、三角形或五角星等符号代替。)

    怎么表示骨头呢?

    (预设:用小短线或其他符号代替。)

    学生动手画。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3)每只小狗分到了几根骨头呢?请你讲一讲。

    【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用画图方式表示平均分物的过程,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 小动物都分到了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它们真开心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学会了什么是 “平均分”。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三、巩固练习,再次感知

    机灵狗看到同学们 “平均分” 的知识学的这么好,还想请你们利用所学的知识,帮它解决问题,可以吗?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1、机灵狗为了装饰房间买来了一些花和花瓶,先来帮它插插花吧。(练一练第一题)

    (1)它买了多少朵花和几个花瓶呢?

    (预设:9 朵花,3 个花瓶。)

    (2)每个花瓶的花一样多,怎么插呢?请你解决这个问题。

    (3)学生操作并展示。

    (预设:学生可能用摆一摆、画一画或直接在图上圈一圈等方法完成。)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2、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还有 3 个问题,请你自己尝试解决,解决后可以和同桌进行交流。(练一练第二至四题)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3、同学们真了不起,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帮助机灵狗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老师也想请你们帮帮忙,昨天我买来了一袋橘子,想把这些橘子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你们能帮我分分吗?(练一练第五题)

    请你填一填,有需要的孩子可以借助小棒摆一摆。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 “平均分” 的意义。】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在分物游戏的过程中知道了什么是 “平均分”,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均分吗?或者举个例子说一说。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 “平均分” 的理解情况。】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五、作业设计

    请你找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 “平均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找找生活与身边存在"平均分"的事物与现象,体验 “数学就在身边”。】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板书设计:




    图片:

    板书设计截图.png

    老学究
    老学究11年前

    又一次网络研讨活动接近尾声。在一次次这样的活动中,一批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最早参加此项活动的教师(含展示教师和参加研讨教师),有的踏入领导行列,有的成为名师、骨干教师,有的成为学校具有影响力的教师。但是他们仍然为展示添彩。在这样的研讨活动中,最可贵的是团队力量。实践证明,数学组、中心组、各校教研组是有战斗力的。正是一批批教师的参与,使得网络研讨呈现出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景观。在本次研讨中,侯新慧、宋绍华、赵南、王珏等一批曾经的弄潮儿风采依旧,主将杨佳佳奋力苦战,青年组的伙伴们极力相挺,开心笨笨,虞文辉等参与引领,白头翁的插科打诨,都给人留下印象。

    战斗正未有穷期,本次研讨的尾声,象征着下次展示的前奏。网络研讨的魅力无限!
    梁小彩
    梁小彩11年前

    我觉得杨老师的前、测题目是正确的,也是挺好的两个题目,这样把这两道题目让学生做一做把握住了这节课需要了解的学生的基本情况。

    梁小彩
    梁小彩11年前

    不好意思刚刚想说的还没说完就无意中点发帖了,杨老师设计的前测题目,可以大致的了解学生对平均分的初步体会,可以预设课堂孩子可能出现的各种方法以及对平均分的理解能到哪个地步,我个人觉得挺好的,如果是我我可能也会这样选择前测题目,所以支持杨老师!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越来越喜欢这里的研讨氛围,四十多天的研讨接近尾声,但大家的研讨依然热烈,真的感受到网络研讨的魅力所在,正向 “老学究” 老师说的:本次研讨的尾声,象征着下次展示的前奏。期待明年的展示大赛!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我很开心有机会参加这个大赛,借助这个平台和老师们做出深入的探讨,对于在课堂上如何更好的实施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感悟。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感谢这次活动的组织者和为这次活动服务的所有老师,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谢谢!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金水杨佳佳 于 2013-10-14 17:20 编辑


    再次感谢 “星” 老师、“老学究” 老师、“白头翁” 老师及 “开心笨笨” 老师,虞文辉老师等的参与引领,青年中心组的伙伴们极力相挺,以及各兄弟学校领导、老师的积极参与,我校领导和数学组老师的支持。


    再次向所有关注的领导、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大家!谢谢!

    天空那颗星
    天空那颗星11年前
      想说点什么,一看想说的让老学究抢着说了,看来发言要趁早,晚了没啥说。呵呵。对了,一个小时前开了花絮栏目,还没有金水基地的。有喽也开点花絮?
    天空那颗星
    天空那颗星11年前

    本次展示就要结束了,答辩还要准备。呵呵,真是辛苦!再坚持坚持吧!成功在向我们招手,胜利就在前头。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天空那颗星发表于2013-10-1417:2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081&ptid=1928)
    
    想说点什么,一看想说的让老学究抢着说了,看来发言要趁早,晚了没啥说。呵呵。对了,一个小时前开了 ...

    感谢” 星 “老师的提醒,在研讨过程中留下更多的是视频资料,稍后会尽快整理好,上传上去。

    zhoumei
    zhoumei11年前

    小孩最喜欢给别人分东西,感觉自己像个小领导。情境导入,问愿意给小动物们分食物吗?引起学生兴趣,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


     post_newreply  
    zhoumei
    zhoumei11年前

    小孩最喜欢给别人分东西,感觉自己像个小领导。情境导入,问愿意给小动物们分食物吗?引起学生兴趣,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


     post_newreply
    zhoumei
    zhoumei11年前

    小孩最喜欢给别人分东西,感觉自己像个小领导。情境导入,问愿意给小动物们分食物吗?引起学生兴趣,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

                                                                        金水区金桥学校  许春梅
    o⌒。·
    o⌒。·11年前

    讲的很透彻 感受很深刻

    zq6121
    zq612111年前

    杨老师的课很注重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一开始就引导学生寻找数学信息,数学问题,循序渐进,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重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zq6121
    zq612111年前

    注重情景的创设,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故事引入趣味性强,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zhoumei
    zhoumei11年前

    杨老师的课注重以生为本,追根求源,通过动手操作建立数学模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

    zhoumei
    zhoumei11年前

    杨老师的课注重以生为本,追根求源,通过动手操作建立数学模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金桥学校:孙庆芳)

    zhoumei
    zhoumei11年前

    杨老师的课,直观性强,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师生其乐融融,老师讲的透彻,学生学得明白。金桥学校:何平

    891028
    89102811年前

    杨老师的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金水:徐雪华)

    无心
    无心11年前

    杨老师,您的 ppt 能不能传到网上,我很想看一看,期待着您的答复

    金水杨佳佳
    金水杨佳佳11年前
    [无心发表于2013-11-410:2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9136&ptid=1928)
    
    杨老师,您的 ppt 能不能传到网上,我很想看一看,期待着您的答复

    你好,我不知道怎样把 PPT 上传上来?

    我的 PPT 制作的比较简单,基本上都是课本上的内容。

    walkline
    walkline11年前

    {:3_62:} very good !!!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0ms · UTC 17:31 · PVG 01:31 · LAX 10:31 · JFK 13:31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