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探索、发现数学的乐趣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主题样式选择
默认主题样式 ✅
知乎主题样式 
wanglei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展示大赛-2021

【2021秋】郝薇名师工作室 张南 2上《课桌有多长》

  •  
  •  
    wanglei · 3年前 · 107 次点击 
    这是一个创建于 950 天前的主题,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尊敬的各位专家、教育同仁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吉林省郝薇名师工作室的张南。非常感谢新世纪小数编委会的各位专家和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数学工作室的各位领导,提供宝贵的交流学习平台,我将同团队的王磊老师,周慧彬老师,王辰老师在指导老师郝薇和赵美红的带领下,共同研究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节《课桌有多长》。 真诚的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和同仁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最后预祝本次大赛圆满成功。

    教材图片:https://bbs.xsj21.com/t/1928#r_102632

    活动主题解读:https://bbs.xsj21.com/t/1928#r_102633

    选课思考:https://bbs.xsj21.com/t/1928#r_102635

    教案一稿:https://bbs.xsj21.com/t/1928#r_102970

    一稿反思: https://bbs.xsj21.com/t/1928#r_120615

    教案二稿: https://bbs.xsj21.com/t/1928#r_120619

    二稿反思: https://bbs.xsj21.com/t/1928#r_121903

    团队磨课图片:https://bbs.xsj21.com/t/1928#r_121906

    教案终稿: https://bbs.xsj21.com/t/1928#r_121907

    课堂实录视频: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gwNjQ1NzgyOA==.html

    107 次点击  ∙  0 人收藏  
      Tweet Weibo 忽略主题 
    124 条回复   2021-09-16 00:10:09 +08:00
    wanglei
    wanglei3年前

    【活动主题解读】

    史宁中教授在第十九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系列研讨会上提出,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数量又是度量的结果,因此数学的本质在于度量。量感是对度量的感知能力,因此量感的建立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量感的建立一定依赖于大量的体验,动手操作,在实践中积累表象,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实现真正的 “学会学习”。

    wanglei
    wanglei3年前

    【选题思考】

    测量是小学数学知识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认识长度单位是学习测量问题的基础,在长度单位中,厘米便于学生认知,贴近学生生活,所以教材选择厘米作为认识长度单位的开端。纵观测量课程体系,厘米的认识处于种子课的地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既是学生认知的根基,又是学生接下来学习的生长点。就这一课本身而言,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于厘米的认识是模糊的,让学生记住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并不是一件难事,难点在于让学生的认识从 “模糊” 到 “清晰”,建立厘米的认知表象模型,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能够在学习生活中,发展量感,解决实际问题。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选择《课桌有多长》这节课进行研究,以期突破学生的认知难点,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金色阳光
    金色阳光3年前

    @wanglei 度量的方法就是用 “单位” 做 “比较”。所以教学中我们要确定度量的单位。比较度量对象中包含多少个度量单位。 用度量单位的个数表示度量值的大小。

    wanglei
    wanglei3年前

    教学设计一稿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的第二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感知长度概念,并能够自选单位进行测量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进而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学习活动逐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学会用直尺测量的方法,能够借助参照物或者已有长度估计实物的长度,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初步发展量感,增强空间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长度已经具备一些感性认识,但学生对于长度单位以及测量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可以说这是学生第一次科学系统的认识长度单位,理解长度单位在测量中的实际意义。针对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要通过表象记忆来认识厘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了一些实物来丰富学生的认知,同时通过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知识,培养学生的量感。

    【教学内容】

    北师版二(上)第六单元《测量》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厘米,建立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板贴。

    学具:直尺、1 厘米小棒、测量物品。

    【教学过程】

    一、测量活动,导入新课。

    1.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组织学生用不同的工具测量数学书短边有多长。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测量结果不同?

    2. 出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统一的测量标准长度厘米。

    板书课题:厘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的结果不同,让学生明白统一测量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引出长度单位 — 厘米,激发学生对厘米的探究兴趣。

    二、操作体验,学习新知

    (一)实践活动,认识厘米

    引导学生进行以下操作活动:

    1. 看一看。

    学生观察 1 厘米小棒有多长,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 找一找。

    学生寻找身边有哪些物体大约是 1 厘米长并汇报。

    3. 量一量。

    学生用 1 厘米小棒量一量信封中的实物,找到实物哪里的长度是 1 厘米并汇报。

    (二)认识直尺,学习测量。

    1. 观察直尺。

    (1)数字

    师:你能读一读吗?最小的数字是几?最大的数字是几?最大的数为什么不一样?

    生:最小的数是 0。

    生:最大的数是 15(20)。直尺的长度不一样。数越大直尺就越长。

    (2)刻度线

    屏幕出示放大的直尺。师讲解刻度线。

    师:这些竖线叫刻度线。有长有短,长刻度线下面都标有数字。0 对应的是 0 刻度, 1 对应的是
    刻度 1, 猜一猜 2 对应的是?5 对应的是?相邻的两个长刻度线之间是一大格,这一大格的长度就是 1
    厘米。

    小结:直尺上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都是 1 厘米。

    引导学生找一找直尺上的 1 厘米,并说一说。

    师:从 0 刻度到刻度 2 这又是几厘米?

    生:有 2 个大格,是 2 厘米。

    师: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也是 2 厘米?

    生汇报在直尺上找到的 2 厘米。

    2. 学习测量。

    师:刚才我们对直尺有了新的认识,它是测量的好帮手。老师收集了一些同学的测量信息,不知道对不对,想当裁判吗?

    引导学生说:测量时物体要平放在直尺上面,与直尺贴在一起。

    引导学生说:测量时物体的一端要和 0 刻度对齐,而不是和直尺的一端对齐。

    小结: 测量时,物体的一端和 0 刻度对齐,另一端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师:想不想用直尺亲自量一量?

    同学们把数学书翻到第 51 页。左下角,用直尺量一量这条线有多长。

    生操作并汇报。

    (三)估测活动,培养量感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可以用直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可是有时候,没有直尺,我们就得估计物体的长度。

    板书:估计。

    出示 PPT。按照实物中给出的 1 厘米长度,估计实物各有几厘米长?

    学生估计并汇报。

    学生实际测量,对比估计和测量的结果。

    【设计意图】在新知环节首先引导学生多感官的体验 1 厘米有多长,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在认识了测量工具直尺并学会用直尺来测量后,进行估测活动,内化对厘米的认识,并发展学生的量感。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 直尺画线。

    师:我们已经学会用直尺来测量长度,其实直尺还能帮助我们来画规定长度的线。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尝试用直尺画一条 4 厘米长的线。

    学生动手画一画。

    展示学生作品,并找生说一说是如何画的。

    小结:从直尺的 0 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就画到直尺上几厘米的地方。

    2. 断尺问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了两个练习,第一个练习是应用直尺来画线,拓展学生对直尺的使用。第二个练习是断尺问题,学生在理解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后,提出更有难度的问题,考查学生对厘米的理解程度,同时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它是一个长度单位,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认识其他的长度单位。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yan
    yan3年前

    通过测量数学书短边的长度,思考测量结果不同,冲突中出示统一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

    songyanqiu790913
    songyanqiu7909133年前

    量感的建立开始时更多地依赖于经验积累。学生的量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量感的培养也非一日之功,教师要从一个计量单位开始。学生只有在脑海里深深地刻上一个计量单位的标准,量感的形成才会有参照,才会有发展的基石。在进行物体计量的时候,学生会不自觉的拿这个标准去比对,从而发展量感。

    13756337456
    137563374563年前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紧凑,设计了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及估测等实践操作活动,实现了对学生量感的培养。

    马晓霞
    马晓霞3年前

    郝薇老师的《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的第二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感知长度概念,并能够自选单位进行测量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了一些实物来丰富学生的认知,同时通过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知识,培养学生的量感。

    xukaifu
    xukaifu3年前

    老师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学习活动逐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学会用直尺测量的方法,能够借助参照物或者已有长度估计实物的长度,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初步发展量感,增强空间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rookie
    rookie3年前

    教学过程中提供了一些实物来丰富学生的认知,同时通过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知识,培养学生的量感。

    兰风草木香
    兰风草木香3年前

    量感的建立一定依赖于大量的体验,动手操作,在实践中积累表象,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实现真正的 “学会学习”。

    wudiok123
    wudiok1233年前

    教师要有效地培养学生量感,要带领学生实际动手,用各种尺子量量物体的具体长度。这种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量感,还能锻炼实际数学能力,进而提升长度单位知识的掌握程度。

    马艳玲
    马艳玲3年前

    教师要从一个计量单位开始。学生只有在脑海里深深地刻上一个计量单位的标准,量感的形成才会有参照,才会有发展的基石。在进行物体计量的时候,学生会不自觉的拿这个标准去比对,从而发展量感。

    风中云
    风中云3年前

    教师的教学设计以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作为这一节课的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从而以学生的活动感知提高学生的量感。

    牵手
    牵手3年前

    教师敢于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

    18088687013
    180886870133年前

    郝薇老师的《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的第二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感知长度概念,并能够自选单位进行测量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了一些实物来丰富学生的认知,同时通过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知识,培养学生的量感。

    18243067339
    182430673393年前

    本节课张南老师在实践活动中,带领学生认识厘米 引导学生进行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等活动内化对厘米的认识,发展学生量感。

    小雨
    小雨3年前

    老师利用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起,有许多地方值得学习。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兴致勃勃。充分体出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后环节的设计很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小雨
    小雨3年前

    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学生们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率极高,特别是老师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

    小雨
    小雨3年前

    老师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予了学生比较充分的自主探究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提升。

    小雨
    小雨3年前

    老师能从学生特点出发,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探究新知、理解新知,整体上来看,效果确实不错,值得学习。

    小雨
    小雨3年前

    有 “创新” 和 “创意”。新课改的理念体现得很突出,形成了校本特色:把数学生活化,设计好。在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认知基础。

    小雨
    小雨3年前

    要求学生将掌握的方法用于解题实践.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也提高学生解题方法的水平。

    小雨
    小雨3年前

    课堂气氛活跃。老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题、习题的搭配合理,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

    15567078709
    155670787093年前

    本节课厘米的认识在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既是学生认知的根基,又是学生接下来学习的生长点。让学生记住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并不难,难点在于让学生的认识从 建立厘米的认知表象模型,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培养学生发展量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欣欣向荣
    欣欣向荣3年前

    本节课在新知环节首先引导学生多中感官的体验 1 厘米有多长,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在认识了测量工具直尺并学会用直尺来测量后,进行估测活动,内化对厘米的认识,并发展学生的量感,教学效果好。

    魏淑香2021
    魏淑香20213年前

    从练习题的设计来看,形式多样,而且层层深入,这样做为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提供了活动的机会,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yan
    yan3年前

    量感的培养借助学生活动,老师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体验,学生在看,找,量的活动中找到 1 厘米长度的物体,把抽象化的度量单位变为直观可视化。

    yan
    yan3年前

    直尺是学生生活中常用的文具,但对直尺还不是特别的清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清楚的认识 0 刻度,刻度线,1 厘米,几厘米,并学会测量方法,目标非常清晰。

    陈立梅
    陈立梅3年前

    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多重感官的体验 1 厘米有多长,建立长度表象。在认识了测量工具直尺并学会用直尺来测量后,进行估测活动,内化对厘米的认识,并发展学生的量感,教学效果好。从练习题的设计来看,形式多样,而且层层深入,这样做为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提供了活动的机会。

    榆树李玉青
    榆树李玉青3年前

    教学过程中提供了一些实物来丰富学生的认知,同时通过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知识,培养学生的量感。郝薇老师的《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的第二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感知长度概念,并能够自选单位进行测量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了一些实物来丰富学生的认知,同时通过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知识,培养学生的量感。老师利用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起,有许多地方值得学习。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兴致勃勃。充分体出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后环节的设计很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榆树李玉青
    榆树李玉青3年前

    本节课厘米的认识在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既是学生认知的根基,又是学生接下来学习的生长点。让学生记住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并不难,难点在于让学生的认识从 建立厘米的认知表象模型,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培养学生发展量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老师能从学生特点出发,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探究新知、理解新知,整体上来看,效果确实不错,值得学习。有 “创新” 和 “创意”。新课改的理念体现得很突出,形成了校本特色:把数学生活化,设计好。在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认知基础。老师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予了学生比较充分的自主探究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提升。

    李野
    李野3年前

    张老师,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吗,认真分析了本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的认识从 “模糊” 到 “清晰”,建立厘米的认知表象模型,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能够在学习生活中,发展量感,解决实际问题。

    聂蒙蒙
    聂蒙蒙3年前

    课堂上,教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人感到亲切、舒服。是一节重过程、重发现、重生活、重主体的课。

    邓扬
    邓扬3年前

    张老师,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吗,认真分析了本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的认识从 “模糊” 到 “清晰”,建立厘米的认知表象模型,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能够在学习生活中,发展量感,解决实际问题。

    邓扬
    邓扬3年前

    教学过程中提供了一些实物来丰富学生的认知,同时通过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知识,培养学生的量感。郝薇老师的《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的第二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感知长度概念,并能够自选单位进行测量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了一些实物来丰富学生的认知,同时通过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知识,培养学生的量感。老师利用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起,有许多地方值得学习。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兴致勃勃。充分体出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后环节的设计很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婉歌婷栀
    婉歌婷栀3年前

    “量” 源于量,在度量知识学习中,需要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自主动手测量操作活动,通过具体测量体验活动积累对计量单位的丰富感知。同时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量感。

    lmn198212
    lmn1982123年前

    让学生记住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并不难,难点在于让学生的认识从 建立厘米的认知表象模型,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培养学生发展量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18744158750
    187441587503年前

    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了一些实物来丰富学生的认知,同时通过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知识,培养学生的量感。老师利用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起,有许多地方值得学习。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兴致勃勃。充分体出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武云帆
    武云帆3年前

    张老师通过直观模型、生活实际以及丰富的操作活动,让孩子经历比较、抽象、想象等思维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逐步发展量感

    13756332018
    137563320183年前

    老师在本课教学中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现和培养量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实现真正的 “学会学习”,寓教于乐。

    武云帆
    武云帆3年前

    建立 1 厘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各种活动才能正确建立起 1 厘米的长度观念

    凝香
    凝香3年前

    老师能从学生特点出发,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探究新知、理解新知,整体上来看,效果确实不错,值得学习。有 “创新” 和 “创意”,在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认知基础。老师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予了学生比较充分的自主探究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提升。

    thistle918
    thistle9183年前

    本节课张老师引导学生多重感官的体验 1 厘米有多长,建立长度表象。在认识了测量工具直尺并学会用直尺来测量后,进行估测活动,内化对厘米的认识,并发展学生的量感,教学效果好。

    15044119067
    150441190673年前

    老师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予了学生比较充分的自主探究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提升。建立 1 厘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各种活动才能正确建立起 1 厘米的长度观念

    吉林九台李红影
    吉林九台李红影3年前

    课堂教学过程中提供了一些实物来丰富学生的认知,同时通过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知识,培养学生的量感。

    18744158750
    187441587503年前

    老师能从学生特点出发,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探究新知、理解新知,整体上来看,效果确实不错,值得学习。在新知环节首先引导学生多感官的体验 1 厘米有多长,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在认识了测量工具直尺并学会用直尺来测量后,进行估测活动,内化对厘米的认识,并发展学生的量感。

    zhanglijuan12345
    zhanglijuan123453年前

    老师利用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起,有许多地方值得学习。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兴致勃勃。充分体出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现和培养量感。

    15246069711
    152460697113年前

    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学习活动逐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学会用直尺测量的方法,能够借助参照物或者已有长度估计实物的长度,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初步发展量感,增强空间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13756361668
    137563616683年前

    老师在本课教学中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现和培养量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实现真正的 “学会学习”,寓教于乐。

    严英
    严英3年前

    老师带领学生经历物体的 “量的意义” 的建构,将指向 “量感” 的数学素养的培养根植于数学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体验,形成对物体的量的切身感受,积累度量活动经验,对后续关于面积、体积等相关知识的教学起着重要作用。

    陈国超
    陈国超3年前

    从学生熟悉的量入手形成基本经验,再类比迁移学习陌生或更加抽象的量。在 “比、看、测、想、估” 等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经历 “操作、观察、推理、想象” 的过程,逐步发展量感。

    自由如风
    自由如风3年前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学生最能理解自己亲身参与动手实践的东西。钟老师设计了丰富多层次的活动体验,做出 “量感”。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亲历量感的形成,从而发展量感

    自由如风
    自由如风3年前

    通过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亲身经历感知量、体验量、内化量,从而培养学生的量感。

    自由如风
    自由如风3年前

    老师对教材挖掘透彻,在本课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让学生 通过比,做,看,想,估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并借助直观模型、结合生活实际和丰富的操作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掌握多种测量方法,发展学生量感。

    关雅靓
    关雅靓3年前

    使学生经历 “充分感知 —— 丰富表象 —— 领悟内涵” 的过程,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突出教学重点。

    关雅靓
    关雅靓3年前

    老师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过程中体验、理解和掌握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成功教学活动的关键在于学生有积极的思维。

    关雅靓
    关雅靓3年前

    老师教学环节处理精细且用心,细节之处体现她的教学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生长规律。

    luminxiao
    luminxiao3年前

    教师设计精彩,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体验,建立 “1 厘米” 的长度观念。认识 1 厘米、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luminxiao
    luminxiao3年前

    教学过程中提供了一些实物来丰富学生的认知,同时通过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知识,培养学生的量感。

    平淡的幸福
    平淡的幸福3年前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学生最能理解自己亲身参与动手实践的东西。钟老师设计了丰富多层次的活动体验,做出 “量感”。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亲历量感的形成,从而发展量感

    平淡的幸福
    平淡的幸福3年前

    “量” 源于量,在度量知识学习中,需要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自主动手测量操作活动,通过具体测量体验活动积累对计量单位的丰富感知。同时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量感。

    15948156640
    159481566403年前

    老师能够从实际操作入手,让孩子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孩子从疑问中探究新知,感受新知。动用多感官,多角度入手,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实践中获得新知,感悟培养量感意识,使学生乐学、爱学、并能收获、解惑。

    xulijuan
    xulijuan3年前

    教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进而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学习活动逐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xulijuan
    xulijuan3年前

    能够自选单位进行测量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了一些实物来丰富学生的认知,同时通过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知识,培养学生的量感。

    罗海荣123
    罗海荣1233年前

    《课桌有多长》的教学设计是在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来认识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为培养长度量感做铺垫。新课伊始,教师通过不同工具测量数学书的短边长短,来引导出单位统一的必要性,接着操作体验,学习认识厘米和尺子,并且学习测量,估测长度,潜移默化中培养量感,在巩固练习中利用断尺问题,深入探究两种测量方式。

    xiaoyue88740321
    xiaoyue887403213年前

    教学过程中提供了一些实物来丰富学生的认知,同时通过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知识,培养学生的量感。

    于于20
    于于203年前

    对于量感的感知与认识也是在运用中加以整合。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内容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试验,在操作中比较,实现量感的多维感知。

    刘卫红
    刘卫红3年前

    师能从学生特点出发,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探究新知、理解新知,整体上来看,效果确实不错,值得学习。在新知环节首先引导学生多感官的体验 1 厘米有多长,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在认识了测量工具直尺并学会用直尺来测量后,进行估测活动,内化对厘米的认识,并发展学生的量感。

    刘卫红
    刘卫红3年前

    从学生熟悉的量入手形成基本经验,再类比迁移学习陌生或更加抽象的量。在 “比、看、测、想、估” 等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经历 “操作、观察、推理、想象” 的过程,逐步发展量感。

    小而黑
    小而黑3年前

    长度观念的形成不能仅靠单线条的记忆、理解等方式来实现,而是需要结合一定的观察或动手操作活动来对学生的眼、手、脑等多种感官进行刺激后逐渐形成的。本节课教学中,我们正是采用了以活动为截体的学习方式,通过量一量﹑找一找、画一画、估一估等多层次的活动促进学生形成清晰的长度单位的量感。

    13739466501
    137394665013年前

    厘米的认识是学生量感培养教育的开端,它既能为后续学习提供知识铺垫,又能教会学生体验量、感悟量的方法。本课的设计从学生认识到单位统一的重要性开始,通过实际操作建立学生牢固的量感表象,再回归到测量上,认识工具并用它准确测量,抛开工具进行估测活动,提升量感。 如果注意每个教学环节能紧密相扣,自然的过渡就更好了。

    315818720@qq.com
    315818720@qq.com3年前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间上。学生最能理解自己亲身参与动手实践的东西。钟老师设计了丰富多层次的活动体验,做出 “量感”。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亲历量感的形成,从而发展量感让学生的认识从 “模糊” 到 “清晰”,建立厘米的认知表象模型,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能够在学习生活中,发展量感,解决实际问题

    侯海英1051
    侯海英10513年前

    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从而以学生的活动感知提高学生的量感。

    过往
    过往3年前

    培养学生的量感。老师利用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起,有许多地方值得学习。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兴致勃勃。充分体出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课的设计从学生认识到单位统一的重要性开始,通过实际操作建立学生牢固的量感表象,再回归到测量上,认识工具并用它准确测量,抛开工具进行估测活动,提升量感。

    过往
    过往3年前

    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兴致勃勃。充分体出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后环节的设计很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亲历量感的形成,从而发展量感让学生的认识从 “模糊” 到 “清晰”,建立厘米的认知表象模型,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

    李玉明
    李玉明3年前

    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经历操作、观察、想象等过程,类比迁移学习新知,体会 1cm 的量,初步发展量感

    wlz66890
    wlz668903年前

    让学生记住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并不是一件难事,难点在于让学生的认识从 “模糊” 到 “清晰”,建立厘米的认知表象模型,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能够在学习生活中,发展量感,解决实际问题。老师能从学生特点出发,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探究新知、理解新知,整体上来看,效果确实不错,值得学习。

    liumeirong
    liumeirong3年前

    本节课郝老师设计的在测量时先估测再测量这个环节非常棒,学生在经历先估测再实际测量的这个过程中,可以将以前很模糊的长度变为清晰,不仅内化了对几厘米长度的量感,而且也进一步发展了学生量感。

    娄玉英
    娄玉英3年前

    本节课教师采用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融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知识,培养学生的量感。

    95839
    958393年前

    在本节课将开始学习 “定量刻画” 的方法,比较准确地描述一个物体究竟有多长。同时学生学厘米的相关活动经验、数学思考等对后续计量单位的学习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定量刻画了发展量感

    刘肖
    刘肖3年前

    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兴致勃勃。充分体出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后环节的设计很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量感。老师利用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起,有许多地方值得学习。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兴致勃勃。充分体出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课的设计从学生认识到单位统一的重要性开始,通过实际操作建立学生牢固的量感表象,再回归到测量上,认识工具并用它准确测量,抛开工具进行估测活动,提升量感。

    小学数学常伟
    小学数学常伟3年前

    引导学生多感官的体验 1 厘米有多长,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在认识了测量工具直尺并学会用直尺来测量后,进行估测活动,内化对厘米的认识,并发展学生的量感。

    仙女
    仙女3年前

    本节课教师通过观察、操作、讨论、演示等教学方法融合在一起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积累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 “量感”。

    1275677783@qq.com
    1275677783@qq.com3年前

    在新知环节首先引导学生多感官的体验 1 厘米有多长,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在认识了测量工具直尺并学会用直尺来测量后,进行估测活动,内化对厘米的认识,并发展学生的量感。

    fengna
    fengna3年前

    老师利用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起,充分体出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后环节的设计很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李佳霖
    李佳霖3年前

    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教学实施能以例引发学生思考讨论,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帮助同学形成面积表象,积累丰富的直观和生活经验,体会测量物体面积时,要选择适当的测量单位。龙山_侯欣然

    张梦娇
    张梦娇3年前

    让学生在不断冲突和操作中感受 “量”,初步建立量感,并靠自己建立的量感估计物体的长度,对量感又更深刻的感悟。

    韩兆红
    韩兆红3年前

    本节课让学生置身现实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感知周长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体验量的变化,在 “思考” 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在 “估” 中感悟量感的提升。

    13578817289
    135788172893年前

    1 厘米的长度是抽象的,需要充分依靠学生身体器官的感觉,才能在反复体验中积淀,形成个体度量经验和空间观念。学生通过 动手操作 ,建立 1 厘米的空间表象,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深度认识基本度量单位 1 厘米。

    sxj15935932402
    sxj159359324023年前

    本节课,教师设计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等活动,认识厘米,体会 1 厘米的实际意义。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品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发展学生的量感。

    徐宏梅
    徐宏梅3年前

    有 “创新” 和 “创意”。新课改的理念体现得很突出,形成了校本特色:把数学生活化,设计好。在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认知基础。

    haohanchangkong
    haohanchangkong3年前

    直尺是学生生活中常用的文具,但对直尺还不是特别的清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清楚的认识 0 刻度,刻度线,1 厘米,几厘米,并学会测量方法,目标非常清晰。

    15543196633
    155431966333年前

    教学过程中提供了一些实物来丰富学生的认知,同时通过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知识,培养学生的量感。老师利用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起,充分体出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后环节的设计很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兴致勃勃。充分体出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后环节的设计很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量感。

    13944050960
    139440509603年前

    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吗,认真分析了本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的认识从 “模糊” 到 “清晰”,建立厘米的认知表象模型,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能够在学习生活中,发展量感,解决实际问题。

    18080838371
    180808383713年前

    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兴致勃勃。充分体出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课的设计从学生认识到单位统一的重要性开始,通过实际操作建立学生牢固的量感表象,再回归到测量上,认识工具并用它准确测量,抛开工具进行估测活动,提升量感。

    13578817289
    135788172893年前

    老师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吗,认真分析了本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的认识从 “模糊” 到 “清晰”,建立厘米的认知表象模型,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hcl353709414
    hcl3537094143年前

    老师能从学生特点出发,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探究新知、理解新知,整体上来看,效果确实不错,值得学习。有 “创新” 和 “创意”,在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认知基础。老师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予了学生比较充分的自主探究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提升。

    hcl353709414
    hcl3537094143年前

    从学生熟悉的量入手形成基本经验,再类比迁移学习陌生或更加抽象的量。在 “比、看、测、想、估” 等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经历 “操作、观察、推理、想象” 的过程,逐步发展量感

    13756846955
    137568469553年前

    学生通过课堂活动,对长度单位形成清晰的表象,同时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积累测量的经验,从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形成量感的体验。

    abuer
    abuer3年前

    老师先通过活动让学生亲自体会并感受 1 厘米有多长,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后再来认识了测量工具直尺并学会用直尺来测量,最后通过估测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的认识,发展学生的量感。

    冯爱爱
    冯爱爱3年前

    认识长度单位是学习测量问题的基础,本节课通过多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从 “模糊” 到 “清晰”,建立了厘米的认知表象模型,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发展了量感 。

    李舒洋
    李舒洋3年前

    本节课通过多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从 “模糊” 到 “清晰”,建立了厘米的认知表象模型,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积累测量的经验,从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形成量感的体验。

    583304341@qq.com
    583304341@qq.com3年前

    度量教学在帮助学生习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促其发展量感、拓展思维边界,掌握学习度量相关知识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量感不仅是学习数学的需要,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和全方位解释现实事物的能力,这是一种数学素养的教育,即学会学习的教育。

    李杰
    李杰3年前

    通过《课桌有多长》一课体会度量的本质,在适宜的任务情境驱动下,组织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对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清晰的表象,通过认知冲突,自然而然的类比、迁移自主建构、创造的过程,形成数学思维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 数学教学理论告诉我们,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是提高有效学习的很好手段。

    2972260604
    29722606043年前

    张老师十分重视对 1 厘米这一长度单位的建构,通过 “看、找、量”,学生将本课的根深刻理解,让度量标准内化于心,让随后的估计活动、测量活动成为可能。估测活动内化了对厘米的认识,并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18010558172
    180105581723年前

    聚焦本次活动主题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量感的学习方式探索” 怎样才能让孩子学会学习呢?华东师范大学吴刚平在解读学习时认为其内涵应包括六个关键词:自主、亲自、自觉、主动、主见、主次分明。本课应试量、探量、悟量、用量为主线,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亲历测量工具的多样性,主动思考测量标准统一的必要性。让需求推动学生自觉的学习。以问题为导向将数学思考置于探究中,让娃娃有主见地主次分明的学习。

    18010558172
    180105581723年前

    作为测量的起始课,应让学生经历 量(liáng)中产生 量(liàng)的过程,在量(liàng)中感悟量(liáng)的本质。从而促进学生发展量感、拓展思维边界,掌握学习度量相关知识的基本方法。

    17790036948
    177900369483年前

    《课桌有多长》一课教师通过测量活动结果不同引出厘米这一单位,并组织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对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清晰的表象,通过认知冲突,自然而然的类比、迁移自主建构、创造的过程,形成数学思维和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予了学生比较充分的自主探究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提升。

    13654471670
    136544716703年前

    聚焦本次活动主题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量感的学习方式探索” 怎样才能让孩子学会学习呢?华东师范大学吴刚平在解读学习时认为其内涵应包括六个关键词:自主、亲自、自觉、主动、主见、主次分明。本课应试量、探量、悟量、用量为主线,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亲历测量工具的多样性,主动思考测量标准统一的必要性。让需求推动学生自觉的学习。以问题为导向将数学思考置于探究中,让娃娃有主见地主次分明的学习。

    18398033378
    183980333783年前

    度量的方法就是用 “单位” 做 “比较”。所以教学中我们要确定度量的单位。单位的比较中,统一单位是基础,理解单位之间的转换,然后进行精准比较。

    宋裕文
    宋裕文3年前

    学生根据已有量感选择不同标准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时,很有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量感,突出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

    宋裕文
    宋裕文3年前

    教材练习具有良好的层次性,同时与新知的学习过程遥相呼应,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再次经历新知的探究过程

    宋裕文
    宋裕文3年前

    学生根据已有量感选择不同标准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时,很有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这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量感,突出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习知识,不仅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徐凤
    徐凤3年前

    本节课教师激趣引入,让量感感性生发,接着在 “比、看、想、估、测” 的活动中,直观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 ,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认识体会到度量的本质.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
    四川天府新区独立基地季楠馨3年前

    本节课以试量、探量、悟量、用量为主线,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亲历测量工具的多样性。刺激了学生学习量感的需求,从而推动学生自主去学习。老师以问题为导向,不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不断完善对面积的模型的建立。在不知不自觉中,学生发展了量感。

    刘亚丹
    刘亚丹3年前

    张老师通过 “看、找、量”,让学生将本课的根深刻理解,让度量标准内化于心,让随后的估计活动、测量活动成为可能。

    冷月云
    冷月云3年前

    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多重感官的体验 1 厘米有多长,建立长度表象。在认识了测量工具直尺并学会用直尺来测量后,进行估测活动,内化对厘米的认识,并发展学生的量感,教学效果好。从练习题的设计来看,形式多样,而且层层深入,这样做为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提供了活动的机会。

    wanglei
    wanglei3年前

    《课桌有多长》一稿教学反思

    《课桌有多长》一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本节课第一环节组织学用不同的方式测量数学书的长度,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第二环节通过 “看一看”、“找一找”、“量一量” 等活动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进而认识测量工具尺子,学会测量方法,并通过合作实践感知不同的长度,形成量感,设计估测的活动,进一步发展量感,最后一环节通过对尺子应用的延伸,让学生掌握用尺画线的方法,再提出较难的断尺问题,拓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本节课我们团队比较满意的方面如下:

    1. 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我们选择了 1 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充分观察,寻找生活中 1 厘米长的物品,再为学生提供一些物品,让学生通过比量,加深对 1 厘米的认识。在这一环节,我们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多感官体验,学生对 1 厘米的认知较为扎实,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 估测活动重视方法的指导,而不是估测的结果。现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处于形象思维水平,估测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但对于培养学生量感估测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在设计估测活动时,让学生用 1 厘米的长度来做为参照,降低估测的难度,同时又让学生学会了估计时找参照物对比的方法,学生理解得较好。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如下:

    1. 学生用不同方式测量数学书短边长度环节时间过长。第一课时中学生已经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这节课可以寻找更适合的形式,让学生再次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 本节课联系生活实际不够充分,教师讲解的过程较多,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可以再多一些,让合作测量实际物品,再动手操作中发现和总结知识,形成能力。

    针对问题和不足,我们团队会认真研究琢磨,以期让学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wanglei
    wanglei3年前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二稿

    【教材分析】

    《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的第二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感知长度概念,并能够自选单位进行测量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进而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学习活动逐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学会用直尺测量的方法,能够借助参照物或者已有长度估计实物的长度,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初步发展量感,增强空间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长度已经具备一些感性认识,但学生对于长度单位以及测量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可以说这是学生第一次科学系统的认识长度单位,理解长度单位在测量中的实际意义。针对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要通过表象记忆来认识厘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了一些实物来丰富学生的认知,同时通过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知识,培养学生的量感。

    【教学内容】

    北师版二(上)第六单元《测量》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厘米,建立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放大的直尺模型、板贴。 学具:直尺、1 厘米小棒、测量物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引入。

    1.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播放故事视频《阿福做新衣》。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徒弟按照师傅说的 3 拃长,做的衣服却小了呢?

    总结:他们测量的标准长度不一样,所以测量结果就不同。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人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样才能让测量结果一样呢?

    2. 认识统一的测量标准长度。

    师演示 1 厘米长小棒。

    3. 出示课题。

    师:我们就以这根小棒的长度作为标准长度。这根小棒的长度就是 1 厘米。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关于厘米的知识。 板书课题:厘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故事引入,通过故事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明白统一测量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引出长度单位 — 厘米,激发学生对厘米的探究兴趣。

    二、操作体验,学习新知

    (一)认识厘米,建立表象

    引导学生进行以下操作活动:

    1. 看一看。 学生观察 1 厘米小棒有多长,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 找一找。 学生寻找身边有哪些物体大约是 1 厘米长并汇报。

    3. 量一量。 学生用 1 厘米小棒量一量信封中的实物,找到实物哪里的长度是 1 厘米并汇报。
    (二)认识直尺,学习测量。

    1. 观察直尺。

    (1)数字

    师:你能读一读吗?最小的数字是几?最大的数字是几?最大的数为什么不一样?

    生:最小的数是 0。

    生:最大的数是 15(20)。

    直尺的长度不一样。数越大直尺就越长。

    (2)刻度线 屏幕出示放大的直尺。

    师讲解刻度线。

    师:这些竖线叫刻度线。有长有短,长刻度线下面都标有数字。0 对应的是 0 刻度, 1 对应的是刻度 1, 猜一猜 2 对应的是?5 对应的是?相邻的两个长刻度线之间是一大格,这一大格的长度就是 1 厘米。

    小结:直尺上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都是 1 厘米。

    引导学生找一找直尺上的 1 厘米,并说一说。

    师:从 0 刻度到刻度 2 这又是几厘米?

    生:有 2 个大格,是 2 厘米。

    师: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也是 2 厘米?

    生汇报在直尺上找到的 2 厘米。

    2. 学习测量。

    师:刚才我们对直尺有了新的认识,它是测量的好帮手。老师收集了一些同学的测量信息,不知道对不对,想当裁判吗?

    引导学生说:测量时物体要平放在直尺上面,与直尺贴在一起。

    引导学生说:测量时物体的一端要和 0 刻度对齐,而不是和直尺的一端对齐。

    小结:测量时,物体的一端和 0 刻度对齐,另一端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师:想不想用直尺亲自量一量? 同学们把数学书翻到第 51 页。左下角,用直尺量一量这条线有多长。

    生操作并汇报。

    3. 用尺画线。

    师:我们已经学会用直尺来测量长度,其实直尺还能帮助我们来画规定长度的线。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尝试用直尺画一条 4 厘米长的线。

    学生动手画一画。

    展示学生作品,并找生说一说是如何画的。

    小结:从直尺的 0 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就画到直尺上几厘米的地方。

    (三)估测活动,培养量感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可以用直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可是有时候,没有直尺,我们就得估计物体的长度。

    板书:估计。

    出示 PPT。

    按照实物中给出的 1 厘米长度,估计实物各有几厘米长?

    学生估计并汇报。

    学生实际测量,对比估计和测量的结果。

    【设计意图】在新知环节首先引导学生多感官的体验 1 厘米有多长,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在认识了测量工具直尺并学会用直尺来测量,画线后,进行估测活动,内化对厘米的认识,并发展学生的量感。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 汽车过桥问题。

    2. 断尺问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了两个练习,第一个练习考察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第二个练习是断尺问题,学生在理解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后,提出更有难度的问题,考查学生对厘米的理解程度,同时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它是一个长度单位,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认识其他的长度单位。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wanglei
    wanglei3年前

    《课桌有多长》二稿教学反思

    《课桌有多长》一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通过第二次授课,对于本节课的内容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节课我们团队比较满意的方面如下:

    1. 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如何更好的理解厘米这一长度单位,是我们在设计引课环节时重点思考的问题,长度单位的引入关键是建立感性经验与抽象之间的关系。学生已经在第一课时中体验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的过程,本节课的开始通过故事《阿福的新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徒弟按照师傅说的 3 拃做的衣服却小了,根据视频故事,对比师傅和徒弟的一拃,教师用比较浅显的语言,如 “师傅就是用这么长一段一段来测量的” 让学生直观看到标准长度不同,测量结果就会不同,同时也感知到什么是标准长度,此时出示 1 厘米这一标准长度,让学生明白长度单位就是测量的一个标准量,这个过程重在学生感知体验,知识正是在这样的感知体验中发生和发展。

    2. 巩固练习环节,针对较难理解的汽车过桥问题,设计了学生喜欢的搭积木情境,引导学生有序的思考问题。首先出示一块长方体积木,让学生用指尖在尺子上比量积木的高度 4 厘米,一方面体会四厘米的长度表象,一方面为解决接下来的问题奠定基础。动画演示积木搭桥的过程,让学生明晰如何得到桥洞的高度,即 4 层积木的高度。在理解了以上问题后,出示三辆小汽车,学生能够很快找到哪辆小汽车可以经过桥洞。在学生面对综合问题时,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是尤为重要的。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如下:

    1. 第一环节中认识厘米和认识尺子缺少衔接。学生虽然通过看、找、量等方式认识了 1 厘米有多长,但认知体验仍然不够丰富。

    2. 学习测量方法环节过于单一,学生缺少实际测量生活物品的过程体验以及及不同形式的测量,如非 0 刻度开始的测量。

    3. 估测不同于没有依据的猜测,估测是建立在一定的推理依据基础上的。学生的量感正是在这样的推理思考中产生。本节课的估测活动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推理依据。

    针对问题和不足,我们团队会从以下方面改进。

    1. 在第一环节中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用 1 厘米小棒测量的活动,形成尺子的雏形,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更好的衔接知识之间的联系。

    2. 在学习测量方法时,加入一些生活中的实际物品,并学习对比不同的测量方法。

    3. 估测活动从 PPT 图片改进为实物估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完成估测的学习过程。

    wanglei
    wanglei3年前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最终稿

    【教材分析】

    《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的第二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感知长度概念,并能够自选单位进行测量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进而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学习活动逐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学会用直尺测量的方法,能够借助参照物或者已有长度估计实物的长度,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初步发展量感,增强空间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长度已经具备一些感性认识,但学生对于长度单位以及测量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可以说这是学生第一次科学系统的认识长度单位,理解长度单位在测量中的实际意义。针对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要通过表象记忆来认识厘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了一些实物来丰富学生的认知,同时通过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知识,培养学生的量感。

    【教学内容】

    北师版二(上)第六单元《测量》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厘米,建立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放大的直尺模型、板贴。

    学具:直尺、1 厘米小棒、3 厘米小棒、测量物品(透明胶带、积木、橡皮、笔盖、照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不同的工具测量了教室有多长,数学书,文具盒,脚掌都可以作为测量工具。其实手也可以作为测量工具,大家现在把手伸开,大拇指的指尖到中指的指尖长度就是一拃(PPT 出示一拃),这个字念拃,大家一起读一遍一拃。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关于用拃测量的小故事。

    PPT 播放视频。

    师:为什么徒弟按照师傅说的 3 拃长,做的衣服却小了呢?

    生:师傅手大,徒弟手小。(他俩的一拃不一样长。)

    出示 PPT。

    师:师傅的一拃长,徒弟的一拃短,他们的测量标准长度不同,师傅是以这么长作为标准长度一段接一段测量的,而徒弟是以这么长作为标准长度一段一段来测量的,所以测量结果就不同。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样才能让测量结果一样呢?

    生:用一样长的东西来量。

    生:用尺子来量。

    师:我明白了,得让测量标准长度一样长才行。

    师:那现在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测量标准长度,睁大眼睛仔细看。

    师手拿小棒演示。

    师:我们就以这根小棒的长度作为标准长度。这根小棒的长度是 1 厘米。

    板书:1 厘米。

    齐读:1 厘米。

    师:厘米是一个表示长度的单位。

    板贴:长度单位。

    师:它还可以用字母来表示,有知道的吗?(cm)

    板贴:cm。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厘米。

    板贴:认识厘米。

    【设计意图】厘米这一词语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学生是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这样的数学名词。用学生喜欢的故事引入,通过故事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明白统一测量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引出长度单位 — 厘米,激发学生对厘米的探究兴趣。

    二、感受厘米,建立表象。

    (一)看一看。

    师:同学们现在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的拿起小棒,仔细观察一下 1 厘米有多长。

    生动手操作。

    师:现在大拇指和食指不要动,把小棒慢慢的抽出来。看一看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空隙,这个空隙就是多长?(1 厘米)。继续观察 5 秒钟。5,4,3,2,1。

    师:好,放松一下,坐好吧。1 厘米给你什么感觉?

    生:很短。

    师:没错,在测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时就用厘米来作单位。

    (二)找一找。

    师:大家现在找一找,看看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呢?

    生汇报。

    (三)量一量。

    师:同学们真的很善于发现。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信封,里面装了一些物品,这些物品哪里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呢?不确定的时候可以用 1 厘米的小棒量一量。同学们快找找看吧。

    调至实物投影。师巡视。

    师:同学们坐好,谁来说一说你的发现。

    生汇报。

    【设计意图】在看一看环节引导学生观察 1 厘米小棒,再观察 1 厘米空隙,让学生感受 1 厘米有多长。又通过寻找生活中的 “1 厘米”,用 1 厘米的小棒动手量一量,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象。

    三、认识格尺,学习测量。

    (一)合作测量,形成格尺雏形。

    师:同学们,这根 1 厘米小棒可以像脚掌,手指那样用来测量吗?老师这里有一张咱们学校吉祥物快快和乐乐的照片,这是照片的长边,这是照片的短边,我想知道照片的短边是多长,用 1 厘米的小棒可以量一量吗?请大家拿出 1 厘米的小棒,同桌一起合作量一量,看看哪组同桌量的又快又准确。

    生汇报,可能出现不同答案。

    师:到底照片的短边是几厘米呢?我们一起来看屏幕上的演示。大家仔细看,是多少厘米?

    生:5 厘米。

    师:为了看得更明白,我们把数的数也标上吧。最前面写什么?

    生:0。

    师:对,0 可以表示起点。

    依次标出数字。

    师:同学们看这个标上数字的 “串” 像什么?

    生:格尺。

    师:我们刚才用 1 厘米的小棒来测量时,因为小棒之间有缝隙或者我们在排列时不够准确,所以测量结果会存在一些误差,人们为了方便测量,让测量结果精准,发明了尺子。直尺就是尺子的一种,生活中还有很多种尺子,我们来看一看。

    这是( )。(学生回答)

    师:在这些尺子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格尺)。

    (二)认识格尺,找到格尺上的几厘米。

    同学们拿出格尺看一看,格尺上有数吗?读一读。

    师:你的格尺上最小的数是?最大的数是?(分开问)

    生:最小的数是 0。

    生: 最大的数是 15(20)。

    师:为什么最大的数不一样呢?

    生:格尺的长度不一样。

    师:数越大格尺就越长。

    师:在仔细看看格尺上还有什么?(cm 或者线)

    生:线。

    师:同学们把格尺放在桌子上,来看黑板,这是一把放大的格尺。

    师:这些竖线叫刻度线。有长有短,最长的刻度线下面都标有数字。0 对应的是 0 刻度(齐读 0 刻度), 1 对应的是什么呢?刻度 1, 2 对应的是?5 对应的是? 相邻两个长刻度线之间是一大格。拿起尺子观察一下,一个大格的长度就是多少?(1 厘米)那两个大格呢?(2 厘米)四个大格呢?(4 厘米)这里还有一个一个小格,我们今天不研究,以后会学习到。

    师:除了刻度线,格尺上还有什么?

    生:cm。

    师:表示测量单位是厘米。

    (三)用尺测量,学习测量方法。

    师:刚才我们对格尺有了新的认识,它是测量的好帮手。怎样用格尺来测量呢?

    比如我想测量这根小棒的长度,要把小棒贴近尺子放好,小棒的一端和哪里对齐呢?(0 刻度),然后看小棒的另一端,另一端到刻度 4,这说明几个大格?4 个大格就是几厘米?我们可以说,另一端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师:每位同学都有 1 根这样的小棒。先来估一估,你觉得这根小棒大概几厘米长?

    师:你是怎么估计的?

    生汇报。

    师:现在用格尺量一量,这根小棒有多长。

    生汇报测量小棒的长度。

    大家来看大屏幕,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物品,请你来说一说,它们都是几厘米。

    生汇报。

    引导学生观察最后一件物品汽车模型,汽车模型的一端从刻度 1 开始,另一端到刻度 8,汽车模型的长度是多少?

    生:汽车模型的长度是 7 厘米。

    生:汽车模型的长度是 8 厘米。

    引导学生讨论,测量时,不从 0 刻度开始量起,能得到测量结果吗?

    总结非 0 刻度开始测量如何得到测量结果:

    数格子,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末端刻度减去起始刻度是几,就是几厘米。

    师:不从 0 刻度开始测量,我们也可以得到测量结果,只是会麻烦一些,所以我们通常情况会从 0 刻度开始测量。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用格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其实格尺还能帮助我们来画线。想试一试吗?画线的时候需要注意,比如想画一条 2 厘米长的线,先把格尺水平放在本上,按住格尺,然后从哪起笔(0 刻度)。2 厘米是几个大格?(2 个大格)画到刻度几就是 2 个大格(刻度 2)。画好以后,把尺子移开,在这条线的下面标记 2 厘米。大家看明白了吗?现在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翻到第 51 页,找到右下角,用格尺画一条长 4 厘米的线。

    生展示汇报画法。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通过合作测量,形成格尺雏形,体会用格尺测量的便捷。通过师生之间细致的探讨格尺上关于刻度的知识,学生理解了格尺上的 “1 厘米” 和 “几厘米”。通过测量实例,让学生动手测量,掌握测量方法。通过用格尺画线,拓展对格尺的运用。

    四、估计长度,培养量感。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可以用格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可是有时候,没有格尺,我们就要估计物体的长度。

    板书:估计。

    估计吉祥物照片的长边,手机的短边。

    大家观察一下老师的手机,手机屏幕上的短边大约有多长呢?

    师:谁来估计一下?

    生:我估计手机的短边是( )厘米。

    师:到底谁估的准呢?

    找生实际测量一下。

    板书:测量

    实物投影。

    学生动手操作量一量。

    找生汇报测量结果。

    师:估计的比较接近的同学,你们是怎么估计的?

    生汇报。

    师:如果没有格尺,想要估计物体的长度,我们可以借助手指宽约 1 厘米来估计,也可以通过已经知道的物体长度来对比思考。

    【设计意图】对长度的估计推断是学生发展量感的一个重要手段。二年级的学生对长度的估计需要建立在参照物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的思考,建立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的感性认识。

    五、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师:孩子们,喜欢搭积木么?

    师:大家看,这块积木高是 4 厘米。

    师:4 厘米是多高呢?用你的手指尖在格尺上比量出 4 厘米。

    师:好了,同学们把格尺放下,现在要用积木来搭一座桥。

    PPT 出示。

    师:用同样高度的木板,木桥建好了,这座木桥的桥洞有多高呢?谁知道?

    生汇报。

    我们看看接下来又遇到了什么问题。

    PPT 出示,哪辆汽车能从桥下通过?

    生汇报。

    【设计意图】汽车过桥问题,这是一个拓展探究的实际生活问题,学生在理解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后,提出更有难度的问题,考查学生对厘米的理解程度,同时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它是一个长度单位,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认识其他的长度单位。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7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7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8ms · UTC 16:44 · PVG 00:44 · LAX 09:44 · JFK 12:44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