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探索、发现数学的乐趣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主题样式选择
默认主题样式 ✅
知乎主题样式 
钟悦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展示大赛-2021

【2021秋】成都高新区游琼英名师工作室 钟悦 2上《课桌有多长》

  •  
  •  
    钟悦 · 3年前 · 252 次点击 
    这是一个创建于 1150 天前的主题,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成都高新区游琼英名师工作室的钟悦老师。很荣幸代表成都高新区游琼英名师工作室参加全国新世纪小学第三届全国名师工作室教设计与课堂展示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 “主题专场大赛。非常感谢新世纪教材编委会的各位专家和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数学工作室的各位专家、领导,为广大一线教师搭建展示、研讨、交流的平台!接下来我将与我们团队的宋敏老师、赵靖老师和李洁丽老师在导师游琼英老师的带领下一起研究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桌有多长》一课,紧紧围绕本次大会主题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 来认真钻研、精心设计、组织实施本次活动的研讨课例。

    期待在参赛中能得到各位专家、评委和同仁们的指点,我们会认真阅读、思考每一位老师的点评,不断学习、实践、反思。在这里先向大家道一声:感谢!

    最后,预祝本次大赛圆满成功,祝各位参赛选手们取得优异的成绩!祝各位专家、同仁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一、【教材图片】https://bbs.xsj21.com/t/1924#r_122747

    二、【量感解读及培养策略】 https://bbs.xsj21.com/t/1924#r_122750

    三、【选题思考】 https://bbs.xsj21.com/t/1924#r_122753

    四、【设计理念】https://bbs.xsj21.com/t/1924#r_122793

    五、【教案一稿】 https://bbs.xsj21.com/t/1924#r_102981

    六、【一稿反思】https://bbs.xsj21.com/t/1924#r_122521

    七、【教案二稿】https://bbs.xsj21.com/t/1924#r_122554

    八、【二稿反思】 https://bbs.xsj21.com/t/1924#r_122608

    九、【团队磨课图片及文字总结】https://bbs.xsj21.com/t/1924#r_122643

    十、【教案终稿】https://bbs.xsj21.com/t/1924#r_122635

    十一、【课堂实录视频】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gwNjc5MzYwOA==.html

    252 次点击  ∙  1 人收藏  
      Tweet Weibo 忽略主题 
    266 条回复   2021-09-19 21:42:13 +08:00
    钟悦
    钟悦3年前

    二、【“量感” 解读及培养策略】

    (一)内涵分析

    “数” 与 “量” 是一对孪生兄弟,但却少有人关注与 “数感” 相对应的 “量感”。借助《十三国数学课程标准评介》了解到,其中日本、韩国明确的提出了 “量感” 这个词。在日本,“量与测量” 作为单独的教学板块出现在小学数学教科书中。韩国的数学课程标准内容中,明确指出 “在具体物体的长度、容量、质量、面积的比较过程中,能用‘长,短’‘多,少’‘轻,重’‘宽,窄’等词来表示并能区别”“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直观的比较培养量感”。量感概念易于理解,却难以定义。 “感” 在《现代汉语词典》的字义中有:(1)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如感知;(2)使在意识、情绪上起反应,因受刺激而引起的心理上的变化,如感动、敏感等;“感” 可以用英文单词 sense 来表示,即感觉、意识。鉴于此,量感初步界定为 “一种关于现实世界中量的直觉”,即对现实世界中各种属性的一般理解,也是一种能力和倾向。

    在文献综述中,我们了解到关于量感目前有三种解释:一是直接将量感看作数感,课标就明确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数量简称为量,是数与量的复合,因此,对于数量的感悟,就是我们所说的量感。二是认为量感是对量的感受,是指视觉、触觉等感官对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也就是对物体的大小、多少、轻重、厚薄等的感性认识。在小学阶段,量感主要是指对长度、面积、体积、时间、质量、货币等的感性认识。量的概念本身具有抽象性,而量感具有非标准化特点,所以需要凸显量的感悟为学生学习搭建阶梯。三是认为量感是指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或推断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那个实际物体的大小吻合的一种感觉。大家对前两种解释的认可度较高,这两种解释都强调学习者个体对数量的一种感性认识,这种感悟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运用具身认知逐渐形成的。

    综上所述,结合任景业讲座的点评我们觉得:量感可以从测量的四要素去理解。第一个要素是被测量的对象。量感主要指事物具有可测量的属性、一个物体有很多属性,其中有的是可以测量的,量感就是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被测量的对象可以不断扩充。这是创造的需要。第二个要素是单位。度量要有单位,单位可以选择,可以创造。不同的测量对象需要选择不同的单位。不同的度量单位往往得到不一样的结果,不同单位有时需要换算;单位有时需要统一。第三个要素是测量的方法或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度用米尺,测量某地到某地的距离用千米来计量。第四个要素是度量结果或误差:知道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

    (二)培养策略

    量感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是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量感的培养离不开计量单位的教学,量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估测能力的发展和数学思维的锻炼,可以帮助学生缩短数学检验的时间,增进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那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 “量感” 呢?

    1. 关注知识的联结

    知识的学习环环相扣,相互关联。教师需在教学中不断关注知识间的联结。长度单位是小学生最早接触的、最基本的计量单位,而 “厘米” 又安排在第一个认识,可算是起始课,“课桌有多长” 主要是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含义。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两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直接经验,即一年级上册的 “比长短” 和本单元第一课时的 “教室有多长(自选长度单位的测量)”。在这样的测量活动经验的积累中,学生已对长度概念有了一些直观认识,并会用长、短、一样长、短一些、长得多等词语来形象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但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及理解能力有限,对 “长度” 这个概念的理解比较模糊。在本节课将开始学习 “定量刻画” 的方法,比较准确地描述一个物体究竟有多长。同时学生学厘米的相关活动经验、数学思考等对后续计量单位的学习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2. 重视活动体验

    (1)认识标准单位,比出 “量感”。

    量感的建立开始时更多地依赖于经验积累。学生的量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量感的培养也非一日之功,教师要从一个计量单位开始。学生只有在脑海里深深地刻上一个计量单位的标准,量感的形成才会有参照,才会有发展的基石。在进行物体计量的时候,学生会不自觉的拿这个标准去比对,从而发展量感。

    (2)丰富多层次的活动体验,做出 “量感”。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学生最能理解自己亲身参与动手实践的东西了。研究表明:学生感知的材料越丰富,活动的体验越充分,建立的表象就越清晰、越持久。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对计量单位有正确的表象,通过活动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这些计量单位的意义,在各个活动环节中积累自己对计量单位的感知,在活动交流中完成抽象到形象的过渡。同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倡导经历、体验、探索的过程性目标,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理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丰富的体验活动,在实践中体验 “量”,在体验中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如:想一想、认一认、量一量等有层次、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亲历量的形成过程,能使学生更好地形成清晰的计量单位表象,从而发展量感。

    (3)提供多种素材,看出 “量感”。

    素材是学生进行感知的重要载体,多元的素材能为学生的感知找准支撑点。学生感知的素材越丰富,形成的表象越清晰持久。教学中要提供多种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素材,特别是标准量的模型,以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让学生认识并感受计量单位的含义,将抽象的概念在大脑中具象化。比如在《课桌有多长》的教学中,认识了标准的长度单位后,老师提供了指甲盖、回形针、小纸片等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素材供观察体验,从而发展其量感。

    (4)想象内化,想出 “量感”。

    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数学学习需要想象活动,量感的培养更是需要想象的参与。建立了基本计量单位的模型后,通过想象,可以不断内化对基本计量单位的认识。还可以想象基本计量单位累加,从而深化量感的发展。比如认识了 1 厘米的长度,引导学生闭眼想象 1 厘米的长度,想象 2 厘米、3 厘米、4 厘米…… 这样充实发展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5)落实估测,估出 “量感”。

    估测是对实物与标准计量单位间的关系做出判断的过程。估测有助于儿童理解测量的特征和过程,并获得对度量单位大小的认识。量感的建立、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中估测起着重要的作用。课中让学生进行适当估测,有助于建立实物和计量单位之间的联系。在不断的学习中,随着量感的习得、发展、内化,再对实物进行估测,既可以检测量感的培养,又可以继续深化。

    钟悦
    钟悦3年前

    三、【选题思考】

    (一)教材分析

    1. 横向对比,把握知识本质

    《认识厘米》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第一学段 “图形与几何” 领域中的一个内容,是在学生能够对物体长度进行定性描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三套教材对厘米相关教学的具体安排(表 1):

    从年级、课时的安排上看, “长度单位” 的教学内容均出现在二年级上册,人教版和苏教版设置了 4 个课时,其中 “认识线段” 均列为了单独的一个课时。北师大版设置为 3 个课时,没有涉及线段概念 。结合测量的四要素和线段的定义,我认为在进行本单元教学时,借鉴其他版本带领学生认识线段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对学生判定物体可测量属性的能力进行强化。

    从教学内容设置来看,在《认识厘米》这一课三个版本都通过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强调 “厘米” 的实际意义,并设置了丰富的测量活动。但不同版本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北师大版教材更加关注测量方法,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人教版教材提供了多种素材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实际意义的认知,让量感的发展有基石。苏教版教材则着重介绍了测量工具,借助直尺认识厘米并感受单位长度的叠加。综合三个版本教材的特点,我认为在进行本课教学时,应该借鉴人教版借助丰富的素材丰富学生对厘米的感知,以及苏教版中借助测量工具直尺感受单位长度的累加,培养学生空间观念,从而发展量感。

    2. 纵向勾联,形成知识结构

    (1)整个小学阶段 “量与计量” 的知识结构梳理

    北师大版教材的整个小学阶段,关于 “量” 的相关知识交叉分布在图形与几何版块的 “几何量” 与数与代数版块的 “常见的量”(如图 1)。几何量中,我们从度量对象、度量单位、度量工具及方法三个维度进行了梳理。其中,度量对象的感知尊重了从一维到二维再到三维的儿童认知规律;度量单位的认识则突出统一单位的必要性,注重测量过程中单位的选择和同一度量方法下度量单位的换算;度量工具和方法的选择,则是让学生亲历由直接度量到间接度量的过程。常见的量,均是从学生熟悉的量入手形成基本经验,再类比迁移学习陌生或更加抽象的量。在 “比、看、测、想、估” 等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经历 “操作、观察、推理、想象” 的过程,逐步发展量感。

    图 1 整个小学阶段 “量与计量” 的知识结构梳理

    (2)单元内容前后联系及结构梳理(图 2)

    图 2 纵向关联图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 “比长短”, 并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认识长度单位 “厘米” 和 “米”,理解 “厘米” 和 “米” 的实际意义。《课桌有多长》一课位于本单元的第二课时,是学生正式从度量的角度去观察,用统一的标准去描述描述物体长度的起始课。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有了深刻的了解,在进行物体计量的时候,会不自觉的拿这个标准去比对,从而发展量感。

    基于上述分析,为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对厘米的认知,发展量感,对于本课的教学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①丰富素材,建立厘米与生活的联系。带领学生在充分的操作感知中体会厘米的实际含义;

    ②基于测量较长物体的需求创造工具,建立测量工具与单位长度的联系,为后续学生利用直尺测量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为了解学生对于学习长度单位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学习的预期目标,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设计。我对一年级 10 班 43 名同学进行了前测(图 3),以下是前测数据。

    图 3 前测图

    1. 长度单位、测量工具及 1 厘米实物了解情况(表 2)。

    2. 估测及测量经验基础(表 3)。


    综合上述数据分析,测量对学生来说不算陌生,大都知道测量所用的工具,但是对长度单位认识基础薄弱。绝大多数同学 对于厘米的实际意义并不了解,已有生活经验并不丰富。对于较小物体长度的估测有一定的经验,但缺乏对单位长度的感知,不能准确估测。在测量时能选用正确工具,具备一定的测量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借助丰富的素材和多层次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对厘米实际意义的理解。

    钟悦
    钟悦3年前

    四、【设计理念】

    (一)基于 “真问题” 的分享式教学

    这里的问题是指 “真问题”,不是由老师单方面提出的或者臆想出来的问题,而是学生根据课题、内容、任务、教材、做练习、与他人对话中或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生成的,体现问题的生成性和真实性。

    基于问题生成的分享式教学主要关注问题生成过程中,学生与自我(独立思考、自我反思)、与他人(同伴、教师、家长)、与教材分享智慧、成果,分享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经验;关注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得到他人的欣赏、质疑、点拨,实现共同成长,享受认同与尊重的愉悦过程,这会激发学生再次发现新问题、探究新方法。学生的缜密思维载体用问题生成作为刺激源,将 “独思” 与 “群思” 相结合,促进学生思维深刻性、批判性的提升。

    本节课出现长度单位时,让学生思考关于长度单位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了什么是长度单位?有哪些长度单位?为什么要有长度单位?怎么量?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走进学习中去。

    (二)基于四种意识的问题解决关键能力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问题解决能力,我们把它概括出四种问题:问题意识,方法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和评价反思意识。本节课中让学生提问明确老师的目标,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基于 “真问题” 的分享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评价反思意识。

    (三)基于评价前置的逆向教学设计

    逆向教学设计根据的是课程标准而非教材,强调 “用教材”,而不是单纯的 “教教材”(图 4)。逆向教学设计强调评价先于教学实施,即在教学活动还没有开展之前就确定如何评价,使教学评价伴随整个教学过程。核心是 “以终为始”,是 “一种先确定学习的预期结果,再明确预期结果达到的证据,最后设计教学活动以发现证据的教学设计模式”。

    图 4 基于评价前置的逆向教学设计图

    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基于预期的结果要把学生带到什么地方去,证据是课后的回头看以及对应练习题完成情况,我们基于预期的结果和课后的评价单来进行教学设计。首先要确定本节课认识掌握:为什么要有长度单位?长度单位(厘米)到底有多长?怎么用长度单位描述物体长度?是学生在学习后达成的目标。

    陕西西安沈慧津
    陕西西安沈慧津3年前

    本设计环节基于儿童视角,尊重儿童,发展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真正的站课堂中央,做课堂的小主人,享受课堂,成就课堂。

    钟悦
    钟悦3年前

    【教案一稿】

    1. 教学目标

    (1)再次体验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创造度量工具的必要性。

    (2)通过 “比、看、想、估、测” 的活动体验,建立对厘米的认识,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通过对多种物体长度的估计和测量活动,学会测量的方法,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培养测量意识,积累测量经验,提升测量能力。

    (4)以度量长度的方法为纽带,解决生活中以厘米为单位的测量问题,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结构化的意识与能力,发展量感。

    2.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

    (2)教学难点: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能利用直尺对物体长度进行测量。

    3. 突破策略:

    (1)建立模型:建立单位长度的模型,并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加深对厘米的认识;

    (2)实践操作:在 “比、看、想、估、测” 的活动中,直观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

    (3)直观想象:借助空间想象,进一步加深对厘米的认识。

    4. 教学资源

    (1) 教具准备:课件、直尺、测量对象若干;

    (2) 学具准备:学力单、直尺、学具信封一个(内含:回形针、1 厘米长

    的小棒、边长是 1 厘米长的小正方形、棱长是 1 厘米的小正方体、铅笔等)

    5.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让量感感性生发。

    (环节目标: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针对课题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1. 创设情境,产生用统一单位描述课桌长度的需求。

    师:上一节课我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工具测量了课桌的长度,这是一些同学的测量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微视频展示测量工具和结果】

    生 1:都是在量课桌,但结果却不一样。

    生 2:他用的工具越长,量的次数越少。

    生 3:没有发现。

    师:是呀,测量的工具不同,得到的结果就不同。学校需要再定制一批课桌,你准备选择上面哪个结果给工人叔叔描述课桌的长度?为什么?

    生 1:选 2 个文具盒,因为文具盒最长。

    生 2:选 5 拃,因为用手量方便。

    生 3:都不能选,因为文具盒有长有短,手有大有小,量出的结果会不一样。

    师:这些测量工具的长度不统一,量出的结果不方便交流。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数学家发明了统一的长度单位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物体长度,就是长度单位。(生齐读)【板书:方便交流、统一标准 PPT:长度单位】。

    师:孩子们,你知道哪些长度单位?

    生:米、厘米、分米、寸……

    师:孩子们真能干,知道这么多的长度单位,今天我们从最基础的 “厘米” 入手。【板书:认识厘米】(生齐读)

    师:关于 “厘米”,你想知道什么?

    生 1:我想知道有多长?是什么?

    生 2:我想知道有什么用?怎么量?

    生 3:我想知道为什么要学?

    生 4:我想知道用什么量?

    师:今天我们就从这几个问题入手,来研究厘米。

    二、探究新知,让量感质性生长。

    (环节目标:在借助直观模型、结合生活实际和丰富的操作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抽象、想象等思维活动,逐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掌握多种测量方法。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量感。)

    (一)多方位感知 1 厘米有多长,建立 “单位量感”。

    1. 认识标准单位长度 1 厘米。

    师:1 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根小棒,它的长度就是 1 厘米,请你在学具袋中找到小棒,用手比一比。

    师:举起你的 1 厘米,像我一样用手卡住它的两端,比一比,现在你知道 1 厘米有多长了吗?

    师:移开小棒,还能记住 1 厘米有多长吗?

    师:现在闭上眼睛,用手比出你想象中的 1 厘米(等待学生)睁开眼睛,看看你脑袋里的 1 厘米,用小棒比一比,你的 1 厘米准确吗?

    师:带着你脑袋里的 1 厘米观察,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是 1 厘米呢?借助小棒找一找。

    (1) 独立寻找

    (2) 同桌交流

    (3) 全班分享

    师:小棒能量出这些物体的长度,一定也能量出课桌的长度,30 秒钟试一试。 你量出来了吗?

    生:没有量出来。

    师:为什么没量出来?

    生 1:小棒太小了。

    生 2:课桌太长了,量不完。

    生 3: 这样量太麻烦了。

    生 4:可以把一些小棒接起来,就可以少量几次。

    师:你有好办法吗?

    生 1: 我们可以用手把小棒一根一根地接起来。

    生 2:还可以用胶把这些 1 厘米粘起来,这样更牢固。

    (学生多人合作,把很多个 1 厘米连起来,创造测量工具。)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太棒了。

    2. 利用单位长度 1 厘米,创造测量工具。

    师:课桌太长,需要很多个 1 厘米来测量,聪明的你们就想到了把许多 1 厘米连起来,就创造出了一个新的测量工具,它就是直尺。你能看懂直尺吗?独立观察、思考 1 分钟。

    师:不能看懂的同学说一说你有什么疑问。

    生 1:为什么上面有数字,0、1、2…… 表示什么意思?

    生 2:为什么有很多线,有长的有短的?

    生 3:尺子上的 “cm” 表示什么意思。

    在黑板上简要记录学提出的疑问。)

    师:你能解决同学们提出的哪些疑问?先独立思考 1 分钟。

    师:小组内交流,说一说你能解决黑板上的哪些问题,组内交流后还不能解决的问题稍后全班分享时一起解决。

    师:谁愿意分享一下你们小组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生 1:数字是为了方便我们一眼就看出来是几厘米。

    生 2:这些长的线是为了方便我们把每个 1 厘米隔开。但我不知道为什么还要有短线。

    生 3:cm 是厘米的英文写法。

    师:这里的 “0” 是什么意思?

    师:这些长的线和短的线都叫做刻度线。为什么要有短的刻度线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还不能解决,暂时把它放入问题银行吧。学完这节课看看能不能解决它。

    师:是的,cm 是厘米的国际单位。【板书:cm】在数学中,我们可以把厘米简写为:cm。它也读作厘米。齐读。【师指着 cm,生齐读:厘米】

    师:一把直尺上藏着许多 1 厘米,你在直尺上找到 1 厘米吗?

    生 1:刻度 0~1 之间就是 1 厘米。

    生 2:刻度 1~2 也是 1 厘米。

    师:你们找到的都是 1 厘米,这些 1 厘米有什么相同点?

    师:(小结)直尺上只要找到了一大格,就找到了 1 厘米。

    【板书:直尺上的一大格,就是 1 厘米。(1cm)】

    师:1 厘米已经会找了,你能挑战找到 3 厘米吗?看到学历单探究一,找到直尺上的 3 厘米,像这样描出来。(师巡视,收集作品展示)

    生 1:1~4 就是 3 厘米。

    生 2:2~5 也是 3 厘米。

    生 3: 3~6 也是 3 厘米。

    师:观察这些不同的 3 厘米,你有什么发现?

    生 1:他们起点不一样。

    生 2:他们都是 3 大格。

    师:是呀,虽然起点不同,但他们都是 3 大格,都是 3 厘米。

    师:有了这样的经验,你能找到 4 厘米吗?5 厘米呢?谁有总结?

    生:找到几大格,就找到了几厘米。

    师:一起说一说。(生齐说:找到几大格,就找到了几厘米。)

    师:直尺上有这么多测量的奥妙,真是太重要了。你能试着把直尺装进脑袋吗?试一试,先用手请出直尺上的 1 厘米。

    师:移开直尺,记住 1 厘米有多长了吗?

    师:现在请你试着再加 1 厘米,变成 2 厘米。到直尺上比比看,你对了吗?

    师:到直尺上比一比,你对了吗?如果不一样,马上调整。(生验证,及时调整)

    (二)多种操作活动,测出 “量感”。

    1. 体验辨析多种测量方法

    师:试一试你脑袋里这把 “直尺” 厉不厉害,估一估这支铅笔有多长?

    生 1:它有 8 厘米。

    生 2:它有 9 厘米。

    生 3:它有 10 厘米。

    师:看样子大家的想法不太一样,需要借助直尺来量一量。

    师:请你拿出学具袋里的铅笔,用手中的直尺量一量,记录你的测量结果,完成探究二。看看你估计的准确吗?

    师:刚刚老师收集了几种不同的测量方法,仔细看一看、想一想。你同意哪些方法?不同意哪些方法?为什么?【PPT 展示】

    师: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每个小组形成一致的意见,一会儿在全班进行分享。

    师:哪个小组谁愿意分享一下你们小组交流后同意哪些方法?不同意哪些方法?为什么?

    生 1:我们同意第二个同学的,因为从 0 开始,到第 17 个刻度,刚好是 17 厘米。我们也同意第四个同学的,因为从 1 开始量,到第 18 个刻度,就是 17 格,是 17 厘米。

    生 2:我们不同意第一位同学的方法,因为他是从直尺边开始量的,没有对准刻度线。

    生 3:我们不同意第五位同学的方法,因为他的铅笔起点在刻度 0 的前面,有一截没有量到,铅笔长度应该不止 16 厘米。

    生 4:我们不同意第三位同学的方法,因为他忘记减去前面空着的 1 厘米啦!

    师:看来测量长度的方法不止一种,你都能掌握吗?谁能用一句话总结,当起点从 0 刻度开始时,我们怎样读数?

    生 1:起点是 0 刻度时,末尾是几,长度就是几厘米。

    师:从不是 0 刻度开始量可以吗?

    生 2:起点是非 0 刻度时,末尾刻度 — 起点刻度 = 物体长度。

    师:它们有相同点吗?

    生 3:都是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师:1 大格就是 1 厘米,有几大格就有几个 1 厘米,有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

    【板书:有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

    2. 实物到线段,经历抽象的估测与测量。

    师:除了铅笔、课桌这些物体有长度,像这样有两个端点的线叫做线段,它也是有长度的,看到学力单探究三,这条线段有多长呢?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师:同学们对测量已经越来越得心应手了,接下来我们换个方式玩转 “厘米”,看到探究四,画一条长度为 6 厘米的线段。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生 1:我是从刻度 0 出发,画到刻度 6,这里有 6 大格就是 6 厘米。

    生 2:我先想 0~6 就是 6 大格,所以找到了线段的两个端点,再把中间连起来就是 6 厘米。

    师:你画对了吗?有问题的请订正。

    师:同桌交换检查,量一量他画的线段长度准确吗?

    师:恭喜你们,成功完成了最后一关的挑战!

    三、回顾延展,让量感理性成长。

    (环节目标:通过回顾反思和拓展延伸的过程,巩固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激发学生探究意识,为后续长度单位的扩充学习做铺垫。)

    师:现在你能告诉工人叔叔课桌有多长了吗?老师准备了一根长长的尺子,谁来帮我读读数。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课前提出的问题现在得到解决了吗?

    生:从 0 开始量,末尾是刻度 60,课桌有 60 厘米长。

    师:太好了,这下叔叔一下就明白课桌有多长了,厘米真是测量的好帮手!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课前提出的问题现在得到解决了吗?

    生 1:我知道了为什么要学厘米,因为长度单位统一才方便交流。

    生 2:我知道了 1 厘米这么长。

    生:3:我知道了测量长度时,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生 4:我学会了估测。

    ……

    师:孩子们,你们真是让老师惊喜。通过学习不仅解决了开课时提出的问题, 还有别的收获。

    师:我们课中还遗留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尺子上除了长刻度线还要画出短刻度线呢?现在有人想明白了吗?

    生:就像我的文具盒,用尺子量比 15 厘米长,又比 16 厘米短,这怎么办呢,就再把这 1 厘米再分小一点。

    师:是的,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有些物体的长度并不刚好是几厘米,这时就需要我们把 1 厘米再继续分成更小的单位,这就是我们以后会学到的长度单位毫米。

    师:关于测量,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生 1: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尺?

    生 2:还有哪些长度单位?

    生 3:1 米有多长?

    师:测量的世界真让人着迷,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将进一步探寻它的秘密,你准备好了吗?

    师:下课后,尝试完成课后检测,看看你和 “厘米” 交上好朋友了吗?

    板书设计:

    学力单 姓名:

    【探究一】: 描一描,描出直尺上的 3 厘米。

    【探究二】: 量一量,这支铅笔的长度为( )厘米。

    【探究三】: 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1)估一估,这条线段长约( )cm。

    (2)量一量,这条线段长度是( )cm。

    【探究四】: 画一画,画一条长度为 6 厘米的线段。

    金色阳光
    金色阳光3年前

    @钟悦 量感的建立,必须在多种感官、多种实践体验的基础,通过思维的参与,形成表象,总结提升经验,从而建立起相对比较抽象的量感。钟老师的设计中,创设了 “比、看、想、估、测” 活动体验,让学生建立对厘米的认识,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13756337456
    137563374563年前

    钟老师的设计关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注重活动体验,通过比、做、看、想、估五个活动,实现了对学生量感的培养。

    二喵
    二喵3年前

    钟老师的教学设计十分新颖,环节设计紧密相扣,教学语言生动有趣,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二喵
    二喵3年前

    钟老师的教学环节贴近二年级孩子的发展水平,从多种学具的具体操作入手,一步步感知 1 厘米有多长,建立 “单位量感”,通过多方位多种操作活动,测出 “量感”,再有老师牵头回顾延展,让量感理性成长。

    钟悦
    钟悦3年前

    @二喵 谢谢您的宝贵意见,我们团队认为:1 厘米有多长 ——“单位量感” 的建立对于孩子量感的建立非常重要,所以在设计中调动多种感官帮助学生认识 1 厘米有多长。

    二喵
    二喵3年前

    钟老师的教学设计,每个学生都充分经历、充分感受,积累了测量活动经验,发展了度量意识和能力,培养了 “量感”。结构化的板书设计和层层递进的学力单更是为教学设计锦上添花。

    马晓霞
    马晓霞3年前

    钟老师让学生在 “比、看、测、想、估” 等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经历 “操作、观察、推理、想象” 的过程,逐步发展量感。

    xukaifu
    xukaifu3年前

    钟老师通过对多种物体长度的估计和测量活动,学会测量的方法,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培养测量意识,积累测量经验,提升测量能力。

    rookie
    rookie3年前

    从学生熟悉的量入手形成基本经验,再类比迁移学习陌生或更加抽象的量。在 “比、看、测、想、估” 等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经历 “操作、观察、推理、想象” 的过程,逐步发展量感。

    兰风草木香
    兰风草木香3年前

    设计了丰富的体验活动,在实践中体验 “量”,在体验中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有层次、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亲历量的形成过程,能使学生更好地形成清晰的计量单位表象,从而发展量感。

    秋秋qq
    秋秋qq3年前

    钟老师通过直观模型、生活实际以及丰富的操作活动,让孩子经历比较、抽象、想象等思维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逐步发展量感。

    秋秋qq
    秋秋qq3年前

    “比、看、想、估计、测” 这样的活动过程让孩子经历从建立表象、感受厘米到逐步加深对厘米的认识,激发了孩子探究意识提高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孩子的思维逐步发展。

    齐会敏
    齐会敏3年前

    在以前的数学教学中,量感的培养常常会被忽视。是否具有 “量感” 对于学生学习计量单位、拓展数学思维、提高估测能力来说十分重要,它的培养不应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盲点。本课教学,刘老师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探究的全过程,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中有关计量单位的理解,本节课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多种形式调动不同的感官,在实践中体验量,在体验中获得对量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是非常成功的一堂课,让我受益匪浅。

    贾莹丽
    贾莹丽3年前

    钟老师对量感的内涵解读和分析非常到位,设计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还对学生做了前侧分析,值得我们学习!

    丢丢
    丢丢3年前

    设计了丰富的体验活动,在实践中体验 “量”,在体验中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有层次、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亲历量的形成过程,能使学生更好地形成清晰的计量单位表象,从而发展量感。

    丢丢
    丢丢3年前

    钟老师对量感的内涵解读和分析非常到位,设计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还对学生做了前侧分析,值得我们学习!

    丢丢
    丢丢3年前

    从学生熟悉的量入手形成基本经验,再类比迁移学习陌生或更加抽象的量。在 “比、看、测、想、估” 等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经历 “操作、观察、推理、想象” 的过程,逐步发展量感。

    丢丢
    丢丢3年前

    钟老师的教学设计十分新颖,环节设计紧密相扣,教学语言生动有趣,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丢丢
    丢丢3年前

    钟老师的设计关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注重活动体验,通过比、做、看、想、估五个活动,实现了对学生量感的培养。

    ycl12
    ycl123年前

    本节课通过估一估,比一比,量一量,看一看等教学环节,使本堂课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马艳玲
    马艳玲3年前

    刘老师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探究的全过程,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中有关计量单位的理解

    风中云
    风中云3年前

    钟老师的教学设计结合生活实际的物体和组织学生进行丰富的操作活动的,通过具体的比较、抽象、想象等思维活动,让学生逐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掌握多种测量方法,发展量感。

    小雨
    小雨3年前

    教材改造是一个创新。把通过改造运用到了教学实践中。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节课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教师主导地位发挥得当。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

    小雨
    小雨3年前

    讲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学生的课堂习惯非常好,每个人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效果较好。

    小雨
    小雨3年前

    老师在教学新知时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习起来毫不费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设计很好,引导得也很到位,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到学生与生活的联系。

    欣欣向荣
    欣欣向荣3年前

    教师在借助直观模型以及结合生活实际和丰富的操作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抽象、想象等思维活动,学生逐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掌握多种测量方法。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量感。

    18088687013
    180886870133年前

    设计了丰富的体验活动,在实践中体验 “量”,在体验中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有层次、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亲历量的形成过程,能使学生更好地形成清晰的计量单位表象,从而发展量感。

    魏淑香2021
    魏淑香20213年前

    这节课都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各位教师都能将学数学和用数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如有的老师让学生拿出学具亲动手实践,操作,拼一拼,摆一摆并且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 “小主人” 的作用,使他们在获取新知的同时,享受到了成功的愉悦,也体验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只是数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魏淑香2021
    魏淑香20213年前

    课堂教学过程比较紧凑、严密,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比较融洽,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数学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xioatingfish
    xioatingfish3年前

    这节课的教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学生体验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创造度量工具的必要性。通过 “比、看、想、估、测” 的活动体验,建立对厘米的认识,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通过对多种物体长度的估计和测量活动,学会测量的方法,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培养测量意识,积累测量经验,提升测量能力。丰富学生经验,发展学生量感。

    18243067339
    182430673393年前

    钟老师借助直观模型、结合生活实际和丰富的操作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抽象、想象等思维活动,逐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掌握多种测量方法。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量感。值得我们学习!

    我爱多多
    我爱多多3年前

    对量感的内涵解读和分析非常到位,设计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还对学生做了前侧分析,值得我们学习

    lishujie123456
    lishujie1234563年前

    学生感知的材料越丰富,活动的体验越充分,建立的表象就越清晰、越持久。因此在教学中钟老师设计了丰富的体验活动,在实践中体验 “量”,在体验中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如:想一想、认一认、量一量等有层次、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亲历量的形成过程,能使学生更好地形成清晰的计量单位表象,从而发展量感。

    乔雪竹
    乔雪竹3年前

    在小学阶段,量感主要是指对长度、面积、体积、时间、质量、货币等的感性认识。量的概念本身具有抽象性,而量感具有非标准化特点,所以需要凸显量的感悟为学生学习搭建阶梯。

    邓扬
    邓扬3年前

    对量感的内涵解读和分析非常到位,设计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还对学生做了前侧分析,值得我们学习

    邓扬
    邓扬3年前

    学生感知的材料越丰富,活动的体验越充分,建立的表象就越清晰、越持久。因此在教学中钟老师设计了丰富的体验活动,在实践中体验 “量”,在体验中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如:想一想、认一认、量一量等有层次、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亲历量的形成过程,能使学生更好地形成清晰的计量单位表象,从而发展量感。

    聂蒙蒙
    聂蒙蒙3年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针对课题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秦洪阳
    秦洪阳3年前

    本节课可以看出教师的设计中培养了学生的量感具有现实意义,量感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量的概念、体会量的大小,更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估测能力,促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量感的学习,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以及未来的生活都有着重要作用。

    lmn198212
    lmn1982123年前

    有层次、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亲历量的形成过程,能使学生更好地形成清晰的计量单位表象,从而发展量感。

    18744158750
    187441587503年前

    钟老师通过对多种物体长度的估计和测量活动,让学生学会测量的方法,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培养测量意识,积累测量经验,提升测量能力。同时对量感的内涵解读和分析非常到位,设计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还对学生做了前侧分析,值得我们学习。

    15044395050
    150443950503年前
    学生感知的材料越丰富,活动的体验越充分,建立的表象就越清晰、越持久。钟老师对量感的内涵解读和分析非常到位,设计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还对学生做了前侧分析,值得我们学习!
    武云帆
    武云帆3年前

    钟老师,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吗,认真分析了本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的认识从 “模糊” 到 “清晰”,建立厘米的认知表象模型,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能够在学习生活中,发展量感,解决实际问题。

    13756332018
    137563320183年前

    钟老师对教材挖掘透彻,在本课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让学生 通过比,做,看,想,估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并借助直观模型、结合生活实际和丰富的操作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掌握多种测量方法,发展学生量感。值得我们大家借鉴和学习。

    王薇123
    王薇1233年前

    钟老师的设计借助直观模型、结合生活实际和丰富的操作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抽象、想象等思维活动,逐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掌握多种测量方法。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量感。

    13598069096
    135980690963年前

    这位老师学情分析里的前测单以及前测单的实践分析让我眼前一亮,设计的很棒!通过单位不统一的冲突点入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 1 厘米的小棒,让学生用手摸,形成初步印象,再让学生直接比出 1 厘米,再找生活中的 1 厘米,一系列的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对 1 厘米的量感。

    thistle918
    thistle9183年前

    钟老师设计了丰富的体验活动,在实践中体验 “量”,在体验中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让孩子经历比较、抽象、想象等思维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逐步发展量感。

    cyy19870914
    cyy198709143年前

    老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针对课题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zhanglijuan12345
    zhanglijuan123453年前

    老师对教材挖掘透彻,在本课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让学生 通过比,做,看,想,估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并借助直观模型、结合生活实际和丰富的操作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掌握多种测量方法,发展学生量感。

    15246069711
    152460697113年前

    量感的建立开始时更多地依赖于经验积累。学生的量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量感的培养也非一日之功,教师要从一个计量单位开始。学生只有在脑海里深深地刻上一个计量单位的标准,量感的形成才会有参照,才会有发展的基石。在进行物体计量的时候,学生会不自觉的拿这个标准去比对,从而发展量感

    开开
    开开3年前

    从学生熟悉的量入手形成基本经验,再类比迁移学习陌生或更加抽象的量。在 “比、看、测、想、估” 等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经历 “操作、观察、推理、想象” 的过程,逐步发展量感。

    yuexiaofen
    yuexiaofen3年前

    钟老师通过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亲身经历感知量、体验量、内化量,从而培养学生的量感。

    赵海峰
    赵海峰3年前

    通过触觉的感官参与,形成鲜活的表象,这是学生明确 " 一厘米有多长 " 的思维支撑,加深一厘米的直观体验,感知 1 厘米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培养量感。

    13756361668
    137563616683年前

    钟老师借助直观模型、结合生活实际和丰富的操作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抽象、想象等思维活动,逐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掌握多种测量方法。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量感。值得我们学习!

    1143487975@qq.com
    1143487975@qq.com3年前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学生最能理解自己亲身参与动手实践的东西。钟老师设计了丰富多层次的活动体验,做出 “量感”。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亲历量感的形成,从而发展量感。

    鲁佳丽
    鲁佳丽3年前

    量感的建立开始时更多地依赖于经验积累。学生的量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量感的培养也非一日之功,教师要从一个计量单位开始,抓住每一个细小的环节,润物细无声的引导。

    严英
    严英3年前

    计量单位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生活的感悟。所以,打造生活化课堂,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 “量感”。学生在教室内进行测量,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很好地衔接在了一起,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李娜
    李娜3年前

    @严英 弘扬个性,重体验 在教学中,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 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 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

    严英
    严英3年前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 “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而学生估测的精确度主要依赖于其 “量感”。“量感” 具有非标准化的特点,容易成为教学的盲点。汤老师在教学中明确了 “量感” 的价值和意义,注重填补学生知识储备的空缺,用丰富的数学活动培养 “量感”, 用灵巧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计量单位的换算,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估测能力。

    chb13881988197
    chb138819881973年前

    教学中,可以多次次引导学生借助尺子来找几厘米,根据学生的反应,通过课件直观演示 1 厘米、1 厘米首尾拼接起来,产生更长的线段,即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这种 “分割和累加” 的思想更多是靠推理、想象来理解,促成对 “多个单位” 的感悟,这些活动为学生进一步认识 “ 量 " 积累了活动经验,使学生感悟到度量单位的价值。

    谢敏
    谢敏3年前

    从学生熟悉的量入手形成基本经验,再类比迁移学习陌生或更加抽象的量。在 “比、看、测、想、估” 等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经历 “操作、观察、推理、想象” 的过程,逐步发展量感。

    谢敏
    谢敏3年前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学生最能理解自己亲身参与动手实践的东西。钟老师设计了丰富多层次的活动体验,做出 “量感”。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亲历量感的形成,从而发展量感。

    谢敏
    谢敏3年前

    通过触觉的感官参与,形成鲜活的表象,这是学生明确 " 一厘米有多长 " 的思维支撑,加深一厘米的直观体验,感知 1 厘米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培养量感。

    谢敏
    谢敏3年前

    老师对教材挖掘透彻,在本课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让学生 通过比,做,看,想,估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并借助直观模型、结合生活实际和丰富的操作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掌握多种测量方法,发展学生量感。

    李娜
    李娜3年前

    @谢敏
    鼓励猜想,促建构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来伟大的发现。” 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加入 “猜想” 这一催化剂,可以促进学生多角度思维,加快大脑中表象形成的速度,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促进知识的建构。教学 1 厘米时,让学生知道尺子 0—1 的长度是 1 厘米,从而猜猜 1—2 有多长?2—3 有多长?几到几的长度是 1 厘米?在此基础上 “猜” 的层次提升到 0—2 有多长?0—3 呢?4—6 呢?通过学生一系列的自主猜想,诱发了跳跃思维,加快了建构 1 厘米、几厘米的表象。

    13894804612
    138948046123年前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学生最能理解自己亲身参与动手实践的东西。钟老师设计了丰富多层次的活动体验,做出 “量感”。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亲历量感的形成,从而发展量感。

    王伟蓉
    王伟蓉3年前

    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整个教学资料的编排,生活气息浓,都是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遇事要善于思考,讲究策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liuyan
    liuyan3年前

    量感的建立开始时更多地依赖于经验积累。学生的量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量感的培养也非一日之功,教师要从一个计量单位开始。学生只有在脑海里深深地刻上一个计量单位的标准,量感的形成才会有参照,才会有发展的基石。在进行物体计量的时候,学生会不自觉的拿这个标准去比对,从而发展量感。

    王伟蓉
    王伟蓉3年前

    本节课教师让学生在直观、清晰的实践和体验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认知和感受。学生结合相关量的学习,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感知,积累活动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培养和完善学生的核心素养。

    李娜
    李娜3年前

    @王伟蓉 强调实践,重探索 新课程倡导问题情境 — 建立模型 — 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数学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先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出发提出问题,创设充分的活动去探索去解决问题,再通过生活经验上升为自己探寻得来的体验,建构新知反过来应用到数学中。当学生已建立起 1㎝的表象并掌握测量方法后,让学生判断铅笔长几厘米,又让学生先估计后测量数学课本等的长,并判断 4 只小熊量的对错,最后又回到课前的问题情境,量课桌的长、宽、高,都恰到好处地让学生既解决了问题又使学生经历了应用所学知识到实际生活中的过程,再次体验到数学的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zyc
    zyc3年前

    在教学活动中,本课教师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创设了大量的形式丰富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到动手用自己的方法 “量一量” 课桌长,在尺子上 “找一找” 1㎝,并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看一看、比一比,记住 1㎝米的方法,都让在学生充分动手操作中建立 1㎝、几㎝的表象和长度观念,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李娜
    李娜3年前

    @zyc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把时间和空间放手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 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这. 节课的教学给我一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敢于放开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 孩子也是一 - 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

    18043043620
    180430436203年前

    1cm 的学习很抽象,借助 1cm 小棒,帮助学生建立起尺子的产生,让学生亲生经历并体验新知,很重要。

    abcd0517
    abcd05173年前

    钟老师谈到 “我们了解到关于量感目前有三种解释:一是直接将量感看作数感,课标就明确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数量简称为量,是数与量的复合,因此,对于数量的感悟,就是我们所说的量感。二是认为量感是对量的感受,是指视觉、触觉等感官对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也就是对物体的大小、多少、轻重、厚薄等的感性认识。在小学阶段,量感主要是指对长度、面积、体积、时间、质量、货币等的感性认识。量的概念本身具有抽象性,而量感具有非标准化特点,所以需要凸显量的感悟为学生学习搭建阶梯。三是认为量感是指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或推断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那个实际物体的大小吻合的一种感觉。大家对前两种解释的认可度较高,这两种解释都强调学习者个体对数量的一种感性认识,这种感悟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运用具身认知逐渐形成的。”

    李娜
    李娜3年前

    强化操作,重感悟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 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像。所以,我觉得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因此,根据本节课知识特点,教师创设了大量的形式丰富的动手操作活动,或个人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让学生到动手用自己的方法 “量一量” 课桌长,在尺子上 “找一找” 1㎝,并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看一看、比一比,记住 1㎝米的方法,都让在学生充分动手操作中建立 1㎝、几㎝的表象和长度观念,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陈国超
    陈国超3年前

    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学习活动逐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学会用直尺测量的方法,能够借助参照物或者已有长度估计实物的长度,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初步发展量感,增强空间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李娜
    李娜3年前

    @陈国超 放手让学生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决不包办代替,凡是心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 不暗示。上课伊始,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获得桌子的结论,这过程中我绝 不作半点代替。在建立了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后接着进入认识几厘米这一 - 环节, 我放手让学生尝试在尺子上长出 2 厘米、3 厘米长度,并说出道理,这一环节 的学习,主要是考虑到学生能独立解决,因此教学时并没有作出任何暗示,而 是让学生独立去找,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发现两个数字之间有几个 1 厘米的,长 度就是几厘米,这当中学生始终是知识的发现者。

    自由如风
    自由如风3年前

    《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的第二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感知长度概念,并能够自选单位进行测量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了一些实物来丰富学生的认知,同时通过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知识,培养学生的量感。

    自由如风
    自由如风3年前

    问题的创设体现了层层递进,通过自主选择测量工具,小组合作 “量一量”、“说一说”、“看一看” 等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在 “量” 中体会 “量”,让学生有层次地感知不同物体度量同一物体的差异性,初步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有助于学生的量感的形成和培养。

    李娜
    李娜3年前

    注重指导学生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地获 取知识。 建立 1 厘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这一. 环节的操作指导必须细致、严密、到位才能正确建立起 1 厘米的长度观念。我 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尺子上找 1 厘米,再试着比划一厘米,然后用拇指和食. 指把 1 厘米的小棒夹住,再把小棒轻轻地抽出来,仔细观察拇指食指之间的缝 隙大约是 1 厘米,再举起来自己看一看,闭上眼睛,想一想 1 厘米有多长?再 次比划,老师验证、同桌验证,调整用手势表示 1 厘米。这样指导学生的操 作,有条理,动作到位,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领悟,顺利建立起 1 厘米的长度 观念,形成了技能。就是这样在往复用手势比量中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 用。

    自由如风
    自由如风3年前

    李老师能够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促进学生对量的敏感性和对量的直觉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具备一定的量感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以及未来的生活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3528751123
    135287511233年前

    本节课是基于学生的学情和学习经验所开展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师生共同学习,有效互动,让学生体会到学习长度单位厘米的必要性。教师还十分会挖掘孩子们的问题,有效的问题引导让孩子对厘米有了深刻的认识。

    15981006678
    159810066783年前

    教师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结合生活实际和丰富的操作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抽象、想象等思维活动,逐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感受计量单位的实际意义, 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发展学生量感。

    15981006678
    159810066783年前

    教师通过想一想、认一认、量一量等一系列活动,有层次、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亲历量的形成过程,能使学生更好地形成清晰的计量单位表象,从而发展量感。

    hej514
    hej5143年前

    设计了丰富的体验活动,在实践中体验 “量”,在体验中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有层次、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亲历量的形成过程,能使学生更好地形成清晰的计量单位表象,从而发展量感。

    15202853892
    152028538923年前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精彩,提炼精准。开课激发兴趣,让量感感性生长,让学生体会到度量标准统一的必要性。多方位感知 1 厘米的实际长度,让量感质性生长。回顾延申,让量感理性成长。最后的板书设计也颇有亮点,为学生梳理出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为什么学 ——1 厘米有多长 —— 怎样测量,这不是这节课的核心要点吗?这也是学习经历的学习过程。值得学习和借鉴。

    关雅靓
    关雅靓3年前

    教师设计精彩,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体验,建立 “1 厘米” 的长度观念。认识 1 厘米、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关雅靓
    关雅靓3年前

    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经历 “看一看”“认一认”“比一比” 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对原有经验不断进行修正、调整、补充、引申,从而建立起厘米的长度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

    关雅靓
    关雅靓3年前

    老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提升了量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时间和空间放手交给学生,让学生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关雅靓
    关雅靓3年前

    教师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进行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 ——“厘米” 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不断明确的过程。

    GRJ475
    GRJ4753年前

    钟老师在借助直观模型、结合生活实际和丰富的操作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抽象、想象等思维活动,逐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掌握多种测量方法。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量感。

    13453856026
    134538560263年前

    量感是我们对物体的感觉,物体有多长需要我们去测量,而《课桌有多长》是学生第一次正式从度量的角度去观察,用统一的标准去描述描述物体长度的起始课,认识厘米。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有了深刻的了解,在进行物体计量的时候,会不自觉的拿这个标准去比对,从而发展量感。

    luminxiao
    luminxiao3年前

    本节课设计了丰富的体验活动,在实践中体验 “量”,在体验中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有层次、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亲历量的形成过程,能使学生更好地形成清晰的计量单位表象,从而发展量感。

    luminxiao
    luminxiao3年前

    在课堂上,老师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进行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 ——“厘米” 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不断明确的过程。

    luminxiao
    luminxiao3年前

    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经历 “看一看”“认一认”“比一比” 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对原有经验不断进行修正、调整、补充、引申,从而建立起厘米的长度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

    luminxiao
    luminxiao3年前

    教师设计精彩,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体验,建立 “1 厘米” 的长度观念。认识 1 厘米、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luminxiao
    luminxiao3年前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学生最能理解自己亲身参与动手实践的东西。钟老师设计了丰富多层次的活动体验,做出 “量感”。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亲历量感的形成,从而发展量感。

    liyali
    liyali3年前

    钟老师的设计关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注重活动体验,通过比、做、看、想、估五个活动,实现了对学生量感的培养。

    liyali
    liyali3年前

    钟老师的教学设计,每个学生都充分经历、充分感受,积累了测量活动经验,发展了度量意识和能力,培养了 “量感”。结构化的板书设计和层层递进的学力单更是为教学设计锦上添花。

    liyali
    liyali3年前

    钟老师通过直观模型、生活实际以及丰富的操作活动,让孩子经历比较、抽象、想象等思维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逐步发展量感。

    liyali
    liyali3年前

    1cm 的学习很抽象,借助 1cm 小棒,帮助学生建立起尺子的产生,让学生亲生经历并体验新知,很重要。

    liyali
    liyali3年前

    《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的第二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感知长度概念,并能够自选单位进行测量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了一些实物来丰富学生的认知,同时通过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知识,培养学生的量感。

    liyali
    liyali3年前

    量感的建立开始时更多地依赖于经验积累。学生的量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量感的培养也非一日之功,教师要从一个计量单位开始。学生只有在脑海里深深地刻上一个计量单位的标准,量感的形成才会有参照,才会有发展的基石。在进行物体计量的时候,学生会不自觉的拿这个标准去比对,从而发展量感。

    吉林九台李旭
    吉林九台李旭3年前

    在教学中,钟老师设计了丰富的体验活动,在实践中体验 “量”,在体验中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有层次、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亲历量的形成过程,能使学生更好地形成清晰的计量单位表象,从而发展量感。

    changchunyush
    changchunyush3年前

    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体验,建立 “1 厘米” 的长度观念。

    changchunyush
    changchunyush3年前

    老师设计了丰富多层次的活动体验,做出 “量感”。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

    徐杨
    徐杨3年前

    浓墨重彩建构度量单位,把住了根。 在 1 厘米这一长度单位的建构上,钟老师十分重视,这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从认识尺子开始,先是让学生找尺子上的 1 厘米,再是用手比划 1 厘米,然后找身边的 1 厘米,闭上眼睛想象 1 厘米,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对 1 厘米有了准确的认识与建构,尤其是让学生猜猜世界各地的 1 厘米是否一样长时,让学生借助尺子进行比较,更是让孩子们感知到度量守恒,让学生将本节课知识中的根深刻理解,让度量标准内化于心,让随后的估计活动、测量活动成为可能。

    徐杨
    徐杨3年前

    在测量铅笔的长度中,钟老师注重让学生先估测,再实际测量,不断培养学生的数感与量感,这样的活动既是对 1 厘米的巩固,更是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在活动中既有知识的收获,更有素养的发展,这也充分反映出钟老师丰厚的教育积淀。

    徐杨
    徐杨3年前

    千方百计经历知识生成,留住了本。 本节课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钟老师设置了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从前置学习单中实践问题的设置,对孩子们课堂上即时生成的问题,钟老师都做了充分的准备。

    徐杨
    徐杨3年前

    要让二年级学生对数学知识保持长久的兴趣,课堂上的活动一定要有意义、有趣味,教师也一定要懂得时刻弯腰,钟老师在课堂上以一位倾听者、分享者、助推者的身份参与到孩子们的探究与交流中,时而是孩子们的好朋友,时而又是孩子们的解惑者,让孩子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使他们对数学兴趣盎然,让课堂持续升温。

    徐杨
    徐杨3年前

    匠心独运助推数学内化,抓住了情。 二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年的数学学习经历,但是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学中一定要设计有趣的、好玩的内容供他们探究、巩固、拓展。本节课中,钟老师的几个练习设计十分巧妙∶ 心中有数、心中有度、心中有悟,层层递进,将知识的巩固与拓展与孩子们喜欢的猜、玩、比活动相融合,让孩子们在玩中有思考,在戏中有感触,眼睛会骗人、量了才知道,眼睛会骗人、数了才知道,让求真、求实的严谨融入孩子内心,可谓润物无声,无招胜有招!

    zuo7869
    zuo78693年前

    钟老师的教学设计十分新颖,环节设计紧密相扣,在 “比、看、测、想、估” 等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经历 “操作、观察、推理、想象” 的过程,逐步发展量感。

    liling
    liling3年前
    在本节课将开始学习 “定量刻画” 的方法,比较准确地描述一个物体究竟有多长。同时学生学厘米的相关活动经验、数学思考等对后续计量单位的学习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定量刻画了发展量感
    十月的雪叶子
    十月的雪叶子3年前

    游老师的课重视学生的活动体验,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结,整堂课理论指导实践,使学生建立了对厘米的认识,学会了测量的方法,发展了量感。

    13739466501
    137394665013年前

    钟悦老师对量感的认知、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学生情况的掌握是非常到位的,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量感培养策略突出,教学重难点明确。先动手,比出厘米单位量感;再闭眼动脑,内化单位量感;接着动眼,估测单位量感;最后回归到度量本质,再度量中经历长度单位的累加,理解厘米的实际意义,从而发展量感。

    呼延芳
    呼延芳3年前

    整节课让人切实感受到了学生的 “量感” 得以理性生长,教学细节处理得很好。多种实践操作活动充分激活学生体验欲、求知欲,教学难点得到突破,教学重点不断强调,课堂目标完成度极佳。

    liumeirong
    liumeirong3年前

    钟老师围绕 “为什么要学习认识 1 厘米” 长度单位”—1 厘米究竟有多长?— 怎么测量,这一根主线层层深入,通过描一描、量一量、估一估、画一画、说一说等大量感官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 1 厘米的长短,并逐步发展量感。

    侯海英1051
    侯海英10513年前

    钟老师设计了丰富的体验活动,在实践中体验 “量”,在体验中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有层次、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亲历量的形成过程,并逐步发展量感.

    donghuiqin
    donghuiqin3年前

    本课老师借助直观模型、结合生活实际和丰富的操作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抽象、想象等思维活动,逐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掌握多种测量方法。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量感。)

    donghuiqin
    donghuiqin3年前

    从学生熟悉的量入手形成基本经验,再类比迁移学习陌生或更加抽象的量。在 “比、看、测、想、估” 等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经历 “操作、观察、推理、想象” 的过程,逐步发展量感。

    过往
    过往3年前

    多种实践操作活动充分激活学生体验欲、求知欲,教学难点得到突破,教学重点不断强调,课堂目标完成度极佳。通过比较、抽象、想象等思维活动,逐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掌握多种测量方法。

    xiyufenger
    xiyufenger3年前

    本节课教师对量感的认知、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学生情况的掌握是非常到位的,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量感培养策略突出,教学重难点明确。学生最能理解自己亲身参与动手实践的东西。设计了丰富多层次的活动体验,做出 “量感”。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亲历量感的形成,从而发展量感。

    李玉明
    李玉明3年前

    设计中从实际情境中让学生产生质疑,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开始,逐步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在实际操作中体会 1cm 的大小,感受量。

    wlz66890
    wlz668903年前

    借助直观模型、结合生活实际和丰富的操作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抽象、想象等思维活动,逐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掌握多种测量方法。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量感。

    15829103434
    158291034343年前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钟老师在教学设计上也注重贴近生活,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切人,引出数学知识点。这么做,正是因为学生入学前在数学方面就不是一张白纸。但是,不同学生在生活中的数学经历千差万别,但钟老师能够注意到学生量感的个体性和随意性特点。

    薛玖玲
    薛玖玲3年前

    让学生在不断冲突和操作中感受 “量”,初步建立量感,并靠自己建立的量感估计物体的长度,对量感又更深刻的感悟。

    李敏
    李敏3年前

    老师在教学设计时提升学生的量感,最后达到让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就能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的效果,并且帮助学生能对不同的量进行估测和预测,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动手实践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李敏
    李敏3年前

    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多重感官的体验 1 厘米有多长,建立长度表象。在认识了测量工具直尺并学会用直尺来测量后,进行估测活动,内化对厘米的认识,并发展学生的量感,教学效果好。从练习题的设计来看,形式多样,而且层层深入,这样做为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提供了活动的机会。

    李敏
    李敏3年前

    教师的教学设计以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作为这一节课的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从而以学生的活动感知提高学生的量感。

    李敏
    李敏3年前

    老师在教学中将采用尺子找 1 厘米,用手比 1 厘米,画出 1 厘米,最后找身边的 1 厘米等多种活动,去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培养孩子量感的认知,在教学中要重视孩子们测量方式方法的指导,让孩子在实际操作中学会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李敏
    李敏3年前

    设计了丰富的体验活动,在实践中体验 “量”,在体验中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有层次、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亲历量的形成过程,能使学生更好地形成清晰的计量单位表象,从而发展量感。

    李敏
    李敏3年前

    通过多种动手操作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和知觉来认识 1 厘米的长度,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在操作过程中,学生能逐步建立 1 厘米长度的量感意识,清晰认识 1 厘米的长度,深化对 1 厘米长度的认识。老师做的非常好

    李敏
    李敏3年前

    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

    娄玉英
    娄玉英3年前

    量感的建立开始时更多地依赖于经验积累。学生的量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量感的培养也非一日之功,本节课的教师能够从一个计量单位开始。学生只有在脑海里深深地刻上一个计量单位的标准,量感的形成才会有参照,才会有发展的基石。在进行物体计量的时候,学生会不自觉的拿这个标准去比对,从而发展量感。

    卷卷
    卷卷3年前

    在小学阶段,量感主要是指对长度、面积、体积、时间、质量、货币等的感性认识。量的概念本身具有抽象性,而量感具有非标准化特点,所以需要凸显量的感悟为学生学习搭建阶梯。量感是对数量的一种感性认识,这种感悟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运用具身认知逐渐形成的

    15500277983
    155002779833年前

    本节课教师对量感的认知、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学生情况的掌握是非常准确,教学设计量感培养策略突出,教学重难点明确。学生最能理解自己亲身参与动手实践的东西。设计了丰富多层次的活动体验,做出 “量感”。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亲历量感的形成,从而发展量感。

    95839
    958393年前

    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从而以学生的活动感知提高学生的量感。

    刘肖
    刘肖3年前

    本节课中,钟老师的几个练习设计十分巧妙∶ 心中有数、心中有度、心中有悟,层层递进,将知识的巩固与拓展与孩子们喜欢的猜、玩、比活动相融合,让孩子们在玩中有思考,在戏中有感触,眼睛会骗人、量了才知道,眼睛会骗人、数了才知道,让求真、求实的严谨融入孩子内心,可谓润物无声,无招胜有招!

    刘肖
    刘肖3年前

    本节课的教师能够从一个计量单位开始。学生只有在脑海里深深地刻上一个计量单位的标准,量感的形成才会有参照,才会有发展的基石。在进行物体计量的时候,学生会不自觉的拿这个标准去比对,从而发展量感。

    13694615357
    136946153573年前

    本节课杨老师让学生初步体验建立长度 “量” 的标准,建立起关于度量单位的模型。学生经历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积累测量的经验,从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形成量感体验。教学效果非常好。

    13694615357
    136946153573年前

    本节课从 “厘米” 的认识出发,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知测量的概念,感知测量中的量感,通过对 1 厘米的认识,感知和建立 1 厘米的表象,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感知 1 厘米的量感,培养了学生的量感能力。

    13694615357
    136946153573年前

    设计了丰富多层次的活动体验,做出 “量感”。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亲历量感的形成,从而发展量感。

    13694615357
    136946153573年前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对量感的培养进行设计,让学生初步体验建立长度 “量” 的标准。学生通过课堂活动,对 “厘米” 这个长度单位形成清晰的表象,同时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积累测量的经验,从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形成量感的体验。

    山那边
    山那边3年前

    量感的培养需要丰富的实践活动,钟老师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感悟的整个过程,增加整个探究活动的可视性,以推理、对比等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形成量感,逐步加深对厘米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及对 1 厘米长度的感悟,发展学生的长度量感。

    小学数学常伟
    小学数学常伟3年前

    本节课在借助直观模型、结合生活实际和丰富的操作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抽象、想象等思维活动,逐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掌握多种测量方法。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量感。

    15339131168
    153391311683年前

    《课桌有多长》一课是认识长度单位,本节课的教师能够从一个计量单位开始。其实学生对于来说长度并不陌生,本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学有用的数学,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轻松学习新知。

    1275677783@qq.com
    1275677783@qq.com3年前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问题解决能力,我们把它概括出四种问题:问题意识,方法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和评价反思意识。本节课中让学生提问明确老师的目标,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基于 “真问题” 的分享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评价反思意识。

    张梦娇
    张梦娇3年前

    量感” 对于学生学习计量单位、拓展数学思维、提高估测能力来说十分重要,在小学阶段老师应该通过各种感官去参与来培养孩子量感。

    chenchunyan
    chenchunyan3年前

    钟老师的教学设计十分新颖,环节设计紧密相扣,在 “比、看、测、想、估” 等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经历 “操作、观察、推理、想象” 的过程,逐步发展量感。

    chenchunyan
    chenchunyan3年前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对量感的培养进行设计,让学生初步体验建立长度 “量” 的标准。学生通过课堂活动,对 “厘米” 这个长度单位形成清晰的表象,同时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积累测量的经验,从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形成量感的体验。

    chenchunyan
    chenchunyan3年前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问题解决能力,我们把它概括出四种问题:问题意识,方法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和评价反思意识。本节课中让学生提问明确老师的目标,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基于 “真问题” 的分享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评价反思意识。

    chenchunyan
    chenchunyan3年前

    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从而以学生的活动感知提高学生的量感。

    chenchunyan
    chenchunyan3年前

    在小学阶段,量感主要是指对长度、面积、体积、时间、质量、货币等的感性认识。量的概念本身具有抽象性,而量感具有非标准化特点,所以需要凸显量的感悟为学生学习搭建阶梯。量感是对数量的一种感性认识,这种感悟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运用具身认知逐渐形成的

    chenchunyan
    chenchunyan3年前

    量感的建立开始时更多地依赖于经验积累。学生的量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量感的培养也非一日之功,本节课的教师能够从一个计量单位开始。学生只有在脑海里深深地刻上一个计量单位的标准,量感的形成才会有参照,才会有发展的基石。在进行物体计量的时候,学生会不自觉的拿这个标准去比对,从而发展量感。

    chenchunyan
    chenchunyan3年前

    量感的建立开始时更多地依赖于经验积累。学生的量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量感的培养也非一日之功,本节课的教师能够从一个计量单位开始。学生只有在脑海里深深地刻上一个计量单位的标准,量感的形成才会有参照,才会有发展的基石。在进行物体计量的时候,学生会不自觉的拿这个标准去比对,从而发展量感。

    sxj15935932402
    sxj159359324023年前

    本节课构思新颖,有创意,而且注重学生量感的培养。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探究的全过程,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中有关计量单位的理解。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多种形式调动不同的感官,在实践中体验量,在体验中获得对量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吉林榆树
    吉林榆树3年前

    量感是数感的一种具体化表现。也即是我们常说的数形结合。量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理解量的概念、体会量的大小,加强对于数量的感知,提高和完善数学核心素养、问题解决能力以及估测能力,教者更注重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量感,发展学生的能力。教者让学生多体验、多感知、多感悟、会应用,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深度学习的能力。

    haohanchangkong
    haohanchangkong3年前

    钟老师设计了丰富的体验活动,在实践中体验 “量”,在体验中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有层次、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亲历量的形成过程,并逐步发展量感.

    15543196633
    155431966333年前

    老师通过直观模型、生活实际以及丰富的操作活动,让孩子经历比较、抽象、想象等思维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逐步发展量感。本节课的教师能够从一个计量单位开始。学生只有在脑海里深深地刻上一个计量单位的标准,量感的形成才会有参照,才会有发展的基石。在进行物体计量的时候,学生会不自觉的拿这个标准去比对,从而发展量感。

    18080838371
    180808383713年前

    量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理解量的概念、体会量的大小,加强对于数量的感知,提高和完善数学核心素养、问题解决能力以及估测能力,教者更注重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量感,发展学生的能力。教者让学生多体验、多感知、多感悟、会应用,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深度学习的能力。

    13578817289
    135788172893年前

    在图形与几何领域中,测量是培养度量意识的基础,是积累量感的重要过程,本节课重视测量过程,丰富其实际体验,获得真实的量感感悟。

    13578817289
    135788172893年前

    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兴致勃勃。充分体出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课的设计从学生认识到单位统一的重要性开始,通过实际操作建立学生牢固的量感表象,再回归到测量上,认识工具并用它准确测量,抛开工具进行估测活动,提升量感。

    18684207512
    186842075123年前

    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18684207512
    186842075123年前

    通过观察直尺、介绍 1 厘米、找尺子上的其它的 1 厘米、感受 1 厘米、找生活中的 1 厘米,让学生对于厘米这个单位有在生活中寻找符合条件的物体,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同时也让学生建立起 1 厘米的表象。就在找尺子上的其它的 1 厘米的这个环节。

    18684207512
    186842075123年前

    为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以他们的观察、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有别于数的另一个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 “课桌有多长” 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 —— 厘米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就像剥豆荚,从皮剥到豆,不断明确的过程。

    18295961155
    182959611553年前

    在测量铅笔的长度中,钟老师注重让学生先估测,再实际测量,不断培养学生的数感与量感,这样的活动既是对 1 厘米的巩固,更是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在活动中既有知识的收获,更有素养的发展,这也充分反映出钟老师丰厚的教育积淀。学生通过课堂活动,对 “厘米” 这个长度单位形成清晰的表象,同时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积累测量的经验,从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形成量感的体验。

    hcl353709414
    hcl3537094143年前

    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经历 “看一看”“认一认”“比一比” 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对原有经验不断进行修正、调整、补充、引申,从而建立起厘米的长度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

    13756846955
    137568469553年前

    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量感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经验积累的过程,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积累丰富的工具测量经验,感悟度量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yxx
    yxx3年前

    本节课通过对多种物体长度的估计和测量活动,使学生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积累测量经验,提升测量能力,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结构化的意识与能力,发展量感。

    15590282699
    155902826993年前

    新课程倡导问题情境 — 建立模型 — 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数学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先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出发提出问题,创设充分的活动去探索去解决问题,再通过生活经验上升为自己探寻得来的体验,建构新知反过来应用到数学中。当学生已建立起 1㎝的表象并掌握测量方法后,让学生判断铅笔长几厘米,又让学生先估计后测量数学课本等的长,并判断 4 只小熊量的对错,最后又回到课前的问题情境,量课桌的长、宽、高,都恰到好处地让学生既解决了问题又使学生经历了应用所学知识到实际生活中的过程。

    13756607152
    137566071523年前

    浓墨重彩建构度量单位,把住了根。 在 1 厘米这一长度单位的建构上,钟老师十分重视,这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从认识尺子开始,先是让学生找尺子上的 1 厘米,再是用手比划 1 厘米,然后找身边的 1 厘米,闭上眼睛想象 1 厘米,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对 1 厘米有了准确的认识与建构,尤其是让学生猜猜世界各地的 1 厘米是否一样长时,让学生借助尺子进行比较,更是让孩子们感知到度量守恒,让学生将本节课知识中的根深刻理解,让度量标准内化于心,让随后的估计活动、测量活动成为可能。

    吉林省德惠市同太乡中心小学
    吉林省德惠市同太乡中心小学3年前

    整节课的设计让学生体会测量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想要动手测量的兴趣,唤醒其学习内驱力。老师让同学们自选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不断引发学生思考,达到理想效果,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结构化的意识与能力,发展量感。

    杨霞
    杨霞3年前

    钟老师注重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测量课桌长度,发现测量结果不同,进而产生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实现解读中所说比出量感。借助直观模型,生活实际和操作活动,做出量感,测出量感。

    钟悦
    钟悦3年前

    @杨霞 谢谢您的宝贵意见,我们团队认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

    杨霞
    杨霞3年前

    钟老师注重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测量课桌长度,发现测量结果不同,进而产生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实现解读中所说比出量感。借助直观模型,生活实际和操作活动,做出量感,测出量感。

    13756456684
    137564566843年前

    本节课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逐步发展量感,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始终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入手让学生认识到单位统一的重要性开始,并通过各种活动对所传授的知识由浅入深度学习。

    13550159223
    135501592233年前

    钟老师注重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测量课桌长度,发现测量结果不同,进而产生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实现解读中所说比出量感。借助直观模型,生活实际和操作活动,做出量感,测出量感。

    黑白猫
    黑白猫3年前

    老师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等活动让学生对厘米这个新接触到的单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多种形式发展了学生的量感。并且通过画一画掌握了直尺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了在直尺的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细微差别,注意细节。

    云
    3年前

    该课通过比、看、测、估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感知一厘米的长度,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并逐渐建立一厘米的长度的量感。

    FF779477577
    FF7794775773年前

    钟老师的教学设计,每个学生都充分经历、充分感受,积累了测量活动经验,发展了度量意识和能力,培养了 “量感”。结构化的板书设计和层层递进的学力单更是为教学设计锦上添花。

    FF779477577
    FF7794775773年前

    一厘米的认识,是数学约定熟成的知识,需要教室直接告知,但是一厘米的产生,教师设计了丰富的活动让学生感受统一单位的必要性。特别是对常用工具尺子的运用,让学生深刻体会量的累加,培养学生的量感。

    FF779477577
    FF7794775773年前

    从认识尺子开始,先是让学生找尺子上的 1 厘米,再是用手比划 1 厘米,然后找身边的 1 厘米,闭上眼睛想象 1 厘米,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对 1 厘米有了准确的认识与建构,让孩子们感知到度量守恒,让学生将本节课知识中的根深刻理解,让度量标准内化于心

    abuer
    abuer3年前

    钟老师通过 “比、看、想、估、测” 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体会到 1 厘米的长度。对 1 厘米的长度表象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培养了学生将数学知识结构化的意识与能力,发展量感。

    hyq18200151715
    hyq182001517153年前

    《课桌有多长》一课旨在为学生建立 “厘米” 的概念,教会学生正确认读和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引导学生借助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教师巧用学具 ——1 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通过看、想、比、找等活动从多个向度去充分感知 1 厘米的长度,形成鲜明的空间表象,建立单位量的概念。

    MM~
    MM~3年前

    钟老师对量感的理解和分析非常到位,从横向、纵向不同角度对教材分析透彻,还做了前测和数据分析,教学设计的前期准备充分,值得学习。

    李舒洋
    李舒洋3年前

    钟老师的设计巧妙,让学生在反复体验对 1 厘米长度的感觉,学生的认知感的不断清晰,形成个体度量经验和空间观念,深度认识基本度量单位 1 厘米。

    MM~
    MM~3年前

    课堂中借助直观模型、结合生活实际和丰富的操作活动,通过 “比、看、测、想、估” 等活动的过程 ,让学生建立表象,逐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掌握多种测量方法。教学环节相扣,流程清晰,层层递进,逐步发展的量感。

    李舒洋
    李舒洋3年前

    《课桌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的第二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感知长度概念,并能够自选单位进行测量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了一些实物来丰富学生的认知,同时通过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知识,培养学生的量感。

    李舒洋
    李舒洋3年前

    钟老师的教学设计让学生通过多样的课堂活动,亲身体会 1 厘米的长度,对长度单位厘米形成清晰的表象,同时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积累测量的经验,从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形成量感的体验。

    李王芳
    李王芳3年前

    老师对 “量感” 的解读很深刻,受益匪浅。教学设计围绕学生的认知特点展开,层层活动的展开,学生对 1 厘米有了深刻的感知,此外,钟老师还注重基于 “真问题” 的分享式教学,让学习真正发生。

    李王芳
    李王芳3年前

    这堂课本人也上过,但是对量感的解读比较浅显,没有这位老师深刻、全面。最开始我们认为从学生的学习工具尺子出发,用手比一比就知道 1 厘米的大概长度,后面想了想,还是要用实在的东西,让学生摸一摸、比一比才更能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李王芳
    李王芳3年前

    课桌有多长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统一的长度单位,是非常抽象的,只有将抽象的事物先具体化、形象化,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抽象能力。“量感” 看不见、摸不着,却可以根据实实在在的物体和操作活动逐渐在脑海中建立。

    李王芳
    李王芳3年前

    当然,我们会学习多个长度单位,多种单位量感,具体选择哪一个单位,要根据事物本身和自身的量感程度来确定,这种能力有助于学生日后发展多种技能。

    李王芳
    李王芳3年前

    对于学生来说,1 厘米是短的,它的大概长度也会有充分感知,只是当数量变大时,选择合适的单位就会存在难度,需要非常丰富的日常实践作为支撑。

    xsj
    xsj3年前

    钟老师在借助直观模型、结合生活实际和丰富的操作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抽象、想象等思维活动,逐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掌握多种测量方法。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量感。实物到线段,经历抽象的估测与测量,通过回顾反思和拓展延伸的过程,巩固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激发学生探究意识,为后续长度单位的扩充学习做铺垫。

    xsj
    xsj3年前

    钟老师在借助直观模型、结合生活实际和丰富的操作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抽象、想象等思维活动,逐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掌握多种测量方法。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量感。通过回顾反思和拓展延伸的过程,巩固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激发学生探究意识,为后续长度单位的扩充学习做铺垫。

    xsj
    xsj3年前

    钟老师在借助直观模型、结合生活实际和丰富的操作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抽象、想象等思维活动,逐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掌握多种测量方法。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量感。通过回顾反思和拓展延伸的过程,巩固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激发学生探究意识,为后续长度单位的扩充学习做铺垫

    xsj
    xsj3年前

    钟老师在借助直观模型、结合生活实际和丰富的操作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抽象、想象等思维活动,逐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掌握多种测量方法。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量感。通过回顾反思和拓展延伸的过程,巩固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激发学生探究意识,为后续长度单位的扩充学习做铺垫

    13835703609
    138357036093年前

    钟老师用一个真实情景贯穿课堂,借助直观模型、结合生活实际和丰富的操作活动加强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通过回顾反思和拓展延伸,巩固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13835703609
    138357036093年前

    钟老师用一个真实情景贯穿课堂,借助直观模型、结合生活实际和丰富的操作活动加强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通过回顾反思和拓展延伸,巩固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18735992376
    187359923763年前

    本节课教师激趣引入,让量感感性生发,接着在 “比、看、想、估、测” 的活动中,直观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 ,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认识体会到度量的本质.

    13488188148
    134881881483年前

    生活化的感知,能够建立学生的表象,为学生建立量感奠定坚实的基础。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形成参照比较,能够对物体的量进行估测,从而提升学生的直觉判断。

    18744106098
    187441060983年前

    教师在借助直观模型、结合生活实际和丰富的操作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抽象、想象等思维活动,逐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掌握多种测量方法。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量感。

    燕子
    燕子3年前

    钟教师在借助直观模型、结合生活实际和丰富的操作活动过程,通过比较、抽象、想象等思维活动,逐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掌握多种测量方法。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量感。

    李小梅
    李小梅3年前

    数学学习需要想象活动,量感的培养更是需要想象的参与。通过想象,可以不断内化对基本计量单位的认识。还可以想象基本计量单位累加,从而深化量感的发展。在本节课中,当学生认识了 1 厘米的长度,钟老师引导学生闭眼想象 1 厘米的长度,想象 2 厘米、3 厘米、4 厘米…… 这样可以充实发展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2972260604
    29722606043年前

    钟老师的这节课设计巧妙,重视操作,安排了 “比、看、想、估、测” 活动。在操作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经历 “充分感知 — 丰富表象 — 领悟内涵” 的过程,在体验中获得对量的独特感受。

    Yangli
    Yangli3年前

    量感的建立,必须在多种感官、多种实践体验的基础,通过思维的参与,形成表象,总结提升经验,从而建立起相对比较抽象的量感。钟老师的设计中,创设了 “比、看、想、估、测” 活动体验,让学生建立对厘米的认识,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王绪荣
    王绪荣3年前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对测量单位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并通过学生自主的测量活动,逐渐建立厘米的感念。

    李杰
    李杰3年前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老师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情境,把测量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8010558172
    180105581723年前

    (1)认识标准单位,比出 “量感”。(2)丰富多层次的活动体验,做出 “量感”。(3)提供多种素材,看出 “量感”。(4)想象内化,想出 “量感”。(5)落实估测,估出 “量感”。 比 - 做 - 看 - 量 - 估,层层递进,有思考,有深度值得学习。

    18010558172
    180105581723年前

    钟老师的这堂课思考有深度,对量感的培育有层次有主次,教学设计从激趣引入,让量感感性生发;探究新知,让量感质性生长;回顾延展,让量感理性成长逐层展开,让我们眼前一亮。

    新世纪WX
    新世纪WX3年前

    通过 “比、看、想、估、测” 等活动,直观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在测量过程中,设计了从 0 刻度开始和不从 0 刻度开始的测量,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了厘米的概念。

    罗涛123
    罗涛1233年前

    “数” 与 “量” 是一对孪生兄弟,但却少有人关注与 “数感” 相对应的 “量感”。说的挺好,个人和你的观点一致,量感与数感的培养都是相辅相成的。

    钟悦
    钟悦3年前

    @罗涛123 谢谢您的宝贵意见,“量感” 与 “数感” 密不可分又有所不同,二者在教学中均需重视培养。

    18781260061
    187812600613年前

    钟悦老师的设计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体验,感知 1 厘米的长度,1 厘米的 “量感” 叠加,正确的测量方法等,学生知识的积累过程变得可视化。

    15534364866
    155343648663年前

    钟老师在教学中借助直观模型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通过比较、抽象、想象等思维活动,感知并理解厘米的实际意义,掌握多种测量方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发展学生的量感。

    Yp13550086058
    Yp135500860583年前

    本节课围绕量感的设计富有层次感,逐步的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应用:比出 — 做出 — 看出 — 想出 — 估出的环节设计,让整节的结构清晰有层次。同时从钟悦老师的教学设计中看出,对度量的认识也十分深刻。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做的前测,非常的具有时效性。丰富的学具准备也让学生有了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设计的非常丰富,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去发展学生的量感。学习了!

    luocm8322
    luocm83223年前

    成都高新区游琼英名师工作室钟悦老师在设计《课桌有多长》之前,对量感有非常深入、全面的解读,通过她的解读,让我对量感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量感确实也钟老师所说的 “量感概念易于理解,却难以定义”。钟老师们团队将量感初步界定为 “一种关于现实世界中量的直觉”,即对现实世界中各种属性的一般理解,也是一种能力和倾向。

    luocm8322
    luocm83223年前

    钟老师们还提出了量感培养的策略,计量单位的学习就是量感培养的重要载体之一。策略 1 首先是知识的学习环环相扣,相互关联。教师需在教学中不断关注知识间的联结。其次是重视活动体验,学生先认识标准单位,比出 “量感”;通过丰富多层次的活动体验,做出 “量感”。教师为学生提供多种素材,看出 “量感”;接下来是通过想象内化,想出 “量感”;最后落实估测,估出 “量感”。这个策略无论是哪种计量单位的学习都用得上,值得学习。

    钟悦
    钟悦3年前

    @luocm8322 谢谢您的宝贵意见,厘米做为常见的计量单位,是学生第一个认识的长度单位,对厘米的学习方式对后续计量单位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

    luocm8322
    luocm83223年前

    钟老师们在进行教学设计前,还横向比较了多种版本的数学教材,深入把握知识本质。通过比较钟老师们发现:北师大版教材更加关注测量方法,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人教版教材提供了多种素材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实际意义的认知,让量感的发展有基石。苏教版教材则着重介绍了测量工具,借助直尺认识厘米并感受单位长度的叠加。钟老师们在综合三个版本教材的特点后,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借鉴人教版借助丰富的素材丰富学生对厘米的感知,以及苏教版中借助测量工具直尺感受单位长度的累加,培养学生空间观念,从而发展量感。

    蔡永杰
    蔡永杰3年前

    钟老师您好!您的团队对量感的本质,以及培养量感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学设计从旧知冲突中,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新知探索中,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并认识了测量工具,在测量工具上再次认识 1 厘米的长度,建立 1 厘米的心里长度。建议多量一量身边物体的长度,如铅笔、课本宽度等,加深对厘米的认识。

    钟悦
    钟悦3年前

    @蔡永杰 谢谢您的宝贵建议,我们在后续教学设计中也增加了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丰富测量对象。

    王妮
    王妮3年前

    本节课教师激趣引入,让量感感性生发,接着在 “比、看、想、估、测” 的活动中,直观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 ,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认识体会到度量的本质.

    新世纪WX
    新世纪WX3年前

    此教学过程通过看、认、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认识了厘米,建立了 1 厘米的概念,在测量前,通过估的方式,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徐凤
    徐凤3年前

    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让孩子们亲自体会和感知 1 米有多长,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操作与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13550159223
    135501592233年前

    @luocm8322 谢谢,我们共同研究交流,我们也很高兴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来学习成长。

    quanxiaolong
    quanxiaolong3年前

    课堂上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步一步的实践中,冲动认识了量感在数学课堂的重要性

    陕西西安张博
    陕西西安张博3年前

    通过 “比、看、想、估、测” 的活动中,直观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这也是体现量感的环节,学生们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加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很好的认识,这也是我需要学习的地方,在自己的课堂中多多渗透。

    刘亚丹
    刘亚丹3年前

    教学设计从旧知冲突中,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新知探索中,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并认识了测量工具,在测量工具上再次认识 1 厘米的长度,建立 1 厘米的心里长度。建议多量一量身边物体的长度,如铅笔、课本宽度等,加深对厘米的认识。

    李秀娟
    李秀娟3年前

    钟老师的设计帮助学生建立了一个知识框架,让学生在在实践中体验 “量”,在体验中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有层次、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亲历量的形成过程,能使学生更好地形成清晰的计量单位表象,从而发展量感。

    潘桂娟
    潘桂娟3年前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潘桂娟
    潘桂娟3年前

    无论讨论是否能立刻给学生一个结果,起码每个学生都动脑筋思考了这个问题,达到了讨论的目的 —— 参与、思考。这也就是让他们先自己探索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

    潘桂娟
    潘桂娟3年前

    在课堂上,老师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进行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 ——“厘米” 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不断明确的过程。

    ql1234
    ql12343年前

    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18091811467
    180918114673年前

    钟老师在借助直观模型、结合生活实际和丰富的操作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抽象、想象等思维活动,逐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掌握多种测量方法。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量感。实物到线段,经历抽象的估测与测量,通过回顾反思和拓展延伸的过程,巩固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激发学生探究意识,为后续长度单位的扩充学习做铺垫。

    香山math
    香山math3年前

    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香山math
    香山math3年前

    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香山math
    香山math3年前

    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香山math
    香山math3年前

    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13880126864
    138801268643年前

    对量的感受来源于活动的体验,钟老师在教学中借助直观模型、结合生活实际和丰富的操作活动的过程中,通过 “比、看、想、估、测” 的活动中,逐步加深对长度单位厘米的认识,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掌握多种测量方法。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量感。

    grass3768
    grass37683年前

    钟老师对于 “量感” 研究详实、合理,可见下了很大的功夫,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钟老师关注知识的联结,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做到了 “以人为本”,是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 其次,钟老师重视活动体验,通过丰富多层次的活动体验,做出 “量感”,十分贴近学生年龄、心理。其结果必然是教学目标达成上的 “胜利”。

    刘颖
    刘颖3年前

    本节课堂中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做好适时地引导,在这节课上,老教师抓住学生的已有感知,经过 “观察这一组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为学生供给了发散的思维空间。供给猜测与验证的机会,将学习的主动权力还给了学生。学生的兴趣激起了探究的火花。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让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事。

    13550159223
    135501592233年前

    @刘颖 谢谢,我们共同研究交流,我们也非常高兴能通过参加此次活动学习成长。

    任艳花
    任艳花3年前

    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决定了他们对长度的感知需要借助外部活动,在 “做” 和 “思考” 的过程中积累沉淀。所以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机会,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较短的物体长度。通过测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学生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zhener
    zhener3年前

    长度单位的建构,这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本节课通过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建立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

    13550159223
    135501592233年前

    @zhener 谢谢,我们共同研究交流,我们也非常高兴能通过参加此次活动学习成长。

    13550159223
    135501592233年前

    @zhener 谢谢,我们共同研究交流,我们也非常高兴能通过参加此次活动学习成长。

    zhener
    zhener3年前

    丰富对测量工具、手段、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切实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测量的过程,动手操作中增进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感悟。

    zhener
    zhener3年前

    量感即对量的感觉。由于 “量感” 是一种非标准化的 “感觉”,因此培养学生的量感需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丰富的数学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感知、构建、估测、体验厘米,从而形成对厘米的具身感受,进而助推学生量感的形成。

    储著华
    储著华3年前

    老师的设计非常独出心裁,设计了丰富多层次的活动体验,孩子在活动中建立了 1 厘米的表象,培养了 “量感”。

    13550159223
    135501592233年前

    @储著华 谢谢,我们共同研究交流,我们也非常高兴能通过参加此次活动学习成长。

    钟悦
    钟悦3年前

    【一稿反思】

    一、认识类改进

    1. 两个环节体现 “必要性”

    (1)情境创设体现必要性 开课的情境创设很重要,需要学生深刻地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这是培养量感的重要前提,不可忽视。可是课堂时间实在有限,可以把测量活动在课前提前布置给孩子,留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去探究,同时又能在开课时开门见山地把思考集中在 “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得的结果不一样?”

    T:课前收到一个紧急任务,学校要新订一批课桌,帮工人叔叔测量我们的课桌有多长。拿到任务大家纷纷行动起来,谁愿意分享 “你用什么测量课桌,测得课桌有多长?”

    T: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得的结果不一样?

    再反思:

    ①冲突不够强烈引入太平淡,缺少启发性。

    ②“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得的结果不一样?” 问题由老师提出来不是基于学生的问题展开教学。

    (2)长度单位的运动不变性

    T:成都和北京的 1 厘米一样长,如果不一样长,你在成都的身高是 120 厘米,难不成去到北京坐个飞机几个小时的时间你的身高突然就变了,变得特别高,或者特别矮了。

    再反思:慎重选择,可以选择你尺子上的 1 厘米和老师尺子上的 1 厘米一样长吗?可验证。但成都的 1 厘米和北京的 1 厘米长度一样这不好验证,建议舍去。

    2. 加强 “单位量感” 的建立

    (1)1 厘米小棒 —— 比、记、找、量

    (2)尺子的生成过程 (微视频)(放慢、做足)

    (3)找尺子上的 1 厘米(该环节舍去,又回去找 1 厘米显得重复)

    3. 叠加量感

    (1)尺子上找 2 厘米

    T:你找到的两厘米和他的两厘米有什么不一样?

    S:他是从 0 刻度开始的,我是从 6 开始的。

    T:从 5 开始可以吗?2 开始可以吗?

    T:谁有总结?

    S:可以从 0 开始,也可以不从 0 开始。但他们都是由 2 个 1 厘米组成,就是 2 厘米。

    T:反过来,如果我们测量一个 2 厘米长的物体,比如这根 2 厘米长的纸条可以怎么测量?

    S:可以从 0 对齐纸条的起点,也可以对齐任意刻度。 (学生回答不出,老师带太生硬,此处只要学生理解就好,为后面测量方法的理解做铺垫。)

    T:纸条起点对齐 0,你怎么知道它的长度是 2 厘米?

    S1:我是数的(手指:这里有 2 个大格,1 个 1 厘米,2 个一厘米,就是 2 厘米。)

    S2:我是看的,从 0 开始,到几就是几厘米。 T:纸条起点对齐 6,你怎么知道它的长度是 2 厘米? S1: 我是数的。

    S2:我是算的,8-6=2

    . T:纸条起点对齐 7 呢?

    S:还是可以用数和算的方法。

    T:用尺子测量物体时,可以怎么测量?谁有总结?

    S:可以从 0 刻度开始量,也可以不从 0 开始量;可以用数的方法,还可以用两端相减的方法。

    T:是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微课学习测量的方法。

    二、操作类改进

    1. 孩子提问后注意分类、概括。

    2. 用彩色小棒做尺子的过程做成微视频。

    3. 准备 2 厘米的物体。

    4. 小组评价。

    钟悦
    钟悦3年前

    【教案二稿】

    1. 教学目标

    (1)再次体验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创造度量工具的必要性。

    (2)通过 “比、看、想、估、测” 的活动体验,建立对厘米的认识,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通过对多种物体长度的估计和测量活动,学会测量的方法,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培养测量意识,积累测量经验,提升测量能力。

    (4)以度量长度的方法为纽带,解决生活中以厘米为单位的测量问题,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结构化的意识与能力,发展量感。

    2.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

    (2)教学难点: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能利用直尺对物体长度进行测量。

    3. 突破策略:

    (1)建立模型:建立单位长度的模型,并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加深对厘米的认识;

    (2)实践操作:在 “比、看、想、估、测” 的活动中,直观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

    (3)直观想象:借助空间想象,进一步加深对厘米的认识。

    4. 教学资源

    (1) 教具准备:课件、直尺、测量对象若干;

    (2) 学具准备:学力单、直尺、学具信封一个(内含:回形针、1 厘米长

    的小棒、边长是 1 厘米长的小正方形、棱长是 1 厘米的小正方体、铅笔等)

    5.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让量感感性生发。

    (环节目标: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针对课题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1. 创设情境,产生用统一单位描述课桌长度的需求。

    师:如果你是工人叔叔,此刻有什么想法?

    生 1:你们每个人说的不一样,课桌到底有多长?

    生 2:他们测量的工具不一样。

    师:测量的工具不同,得到的结果的却不同。如果我们都用拃来量,是不是结果就一样了呢?

    生 3:每个人的手大小不完全一样,所以每个人的拃也不完全一样,测量的结果也不完全一样。

    师:工人叔叔的 4 拃,和小朋友的 4 拃不一样长,这样工人叔叔也不太清楚笑笑的 4 拃长是多少。

    师:如果测量工具的长度不统一,量出的结果不一样,非常不方便交流。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数学家发明了统一的长度单位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物体长度。【板书:方便交流、统一标准 PPT:长度单位】。

    师:孩子们,你听说过哪些长度单位?

    生:米、厘米、分米、寸……

    师:孩子们真能干,知道这么多的长度单位,今天我们从最基础的 “厘米” 入手。【板书:认识厘米】(生齐读)

    师:关于 “厘米”,你想知道什么?

    生 1:我想知道有多长?是什么?

    生 2:我想知道有什么用?怎么量?

    生 3:我想知道为什么要学?

    生 4:我想知道用什么量?

    师:这节课我们选择这两个问题来主要研究,看看这个过程中能不能顺便解决其它问题。

    二、探究新知,让量感质性生长。

    (环节目标:在借助直观模型、结合生活实际和丰富的操作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抽象、想象等思维活动,逐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掌握多种测量方法。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量感。)

    (一)多方位感知 1 厘米有多长,建立 “单位量感”。

    1. 认识标准单位长度 1 厘米。

    师:我们首先来研究 “1 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根小棒,它的长度就是 1 厘米,请你在学具袋中找到小棒,用手比一比。

    师:举起你的 1 厘米,像我一样用手卡住它的两端,比一比,现在你知道 1 厘米有多长了吗?

    师:移开小棒,还能记住 1 厘米有多长吗?

    师:现在闭上眼睛,用手比出你想象中的 1 厘米(等待学生)睁开眼睛,看看你脑袋里的 1 厘米,用小棒比一比,你的 1 厘米准确吗?

    师:带着你脑袋里的 1 厘米观察,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是 1 厘米呢?借助小棒找一找。

    生 1:我找到了大拇指的宽度是 1 厘米。

    生 2:我找到了小方块的棱长度是 1 厘米。

    生 3:我找到了小纸片这条边长度是 1 厘米。

    生 4:回形针的宽度是 1 厘米。

    师:(拍学生找到的 1 厘米,及时上传展示,便于汇报)真能干,原来一厘米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呀。

    师:现在我们有了统一的长度单位 1 厘米,你能用 1 厘米的小棒量出课桌的长度吗?30 秒试试。

    你量出来了吗?

    生:没有量出来。

    师:你在量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

    生 1:小棒太小了。

    生 2:课桌太长了,量不完。

    生 3: 这样量太麻烦了。

    师:那我们办法把小棒变长把小棒变长?

    生 4:可以把一些小棒接起来,就可以少量几次。

    师:妙啊,把你们的 1 厘米的小棒连接起来,不就可以测量了。你的意思是这样的吗?一个 1 厘米,两个 1 厘米(PPT 动画演示)

    (留白)

    (这好像一把尺子啊!)

    师:对照你的尺子,还缺什么?

    生 1:还缺少数字 0.

    生 2:还缺少 cm.

    师:尺子上的数字叫刻度,0 刻度表示起点。

    师:厘米也可以写作 cm, 这是厘米的英语单词 centimeter 的缩写。因为厘米是国际通用的单位。

    生 3:还缺少线。

    生 4:还缺少短的线。

    师补充长刻度线。

    师:以后我们还要学习更小的长度单位,需要用到短的刻度线,以后再来深入研究它。

    师:太了不起了,根据你们的想法,一步步完善,竟然就生成了一把尺子。尺子就是这么发明出来的,尺子上的一大格就是 1 厘米。【板书:尺子上的一大格就是 1 厘米】

    观察你们手里的尺子和老师手里的尺子,你有什么发现?(把老师手里的尺子和学生的尺子同屏展示)

    生 1:老师手里的尺子比我们的长。

    生 2:老师尺子上的 1 厘米和我们尺子的一厘米是一样长的。

    师:谁有总结?

    (尽管尺子的长度不同,但它们的 1 厘米都是一样长的。)

    师:理解了尺子的构成,你能在尺子上找到 3 厘米吗?看到学历单探究一,请用彩笔在尺子上描出 3 厘米,看谁的方法多。

    学生作品投影展示

    作品 1:1-4 厘米。

    作品 2:2-5 厘米。

    作品 3:3-6 厘米。

    作品 4:1-2 厘米。

    师:老师收集了一些作品,它们都表示 3 厘米吗?

    生 1:4 号作品不是,它画的是 2 厘米。

    生 2:剩下方法都对,因为它们都是 3 厘米。

    师:上来带大家数一数,验证一下。(有两个 1 厘米就是 2 厘米。帮同学改正。现在有 3 个 1 厘米就是 3 厘米。)4 个 1 厘米?5 个 1 厘米?谁有总结?【板书:有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

    (二)多种操作活动,测出 “量感”。

    1. 体验辨析多种测量方法

    师:知道了 1 厘米有多长,再接着研究 “怎样用它测量?”。

    估一估这支铅笔有几厘米长?

    你是怎么估的?

    生:我先想想 1 厘米有 1 个指甲盖这么长,再估一下铅笔大概有 5 个 1 厘米这么长,就是 5 厘米。

    师:太棒了,你会用身体上的 1 厘米来估测。谁听明白了?再来说一说。

    (有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

    师:想知道你估得准确吗? 请你拿出学具袋里的铅笔,用手中的直尺量一量,看看你估计得准不准。

    师:刚刚老师收集了几种不同的测量方法,仔细看一看、想一想。这些方法正确吗?为什么?【投影展示】

    师: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每个小组形成一致的意见,一会儿在全班进行分享。

    师:哪个小组愿意分享一下你们组讨论的结果?

    生 1:第一种方法不正确,因为他没有把铅笔放正。

    生 2:第二种方法不正确,因为他的铅笔起点在刻度 0 的前面,有一截没有量到,铅笔长度应该不止 16 厘米。

    生 3:第三种方法正确,因为从 0 开始,到第 17 个刻度,刚好是 17 厘米。

    生 4:第 4 种方法不正确,因为他忘记减去前面空着的 1 厘米啦!

    师:看来测量长度的方法不止一种,谁能用一句话总结这两种测量方法?

    生 1:起点是 0 刻度时,末尾是几,长度就是几厘米。(0 对齐法)

    生 2:起点不是从 0 开始时,大数减小数。(两端相减法)

    生 3:都是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师:1 大格就是 1 厘米,有几大格就有几个 1 厘米,有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

    【板书:有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

    师:这两种方法有相同点吗?

    2. 实物到线段,经历抽象的估测与测量。

    师:除了铅笔、课桌这些物体有长度,像这样有两个端点的线叫做线段,它也是有长度的,看到学力单探究二,这条线段有多长呢?先估一估。

    谁来分享你是怎么估的?

    生:我是在脑袋里想一想,这条线段大概有几个 1 厘米长。

    师:非常棒,用尺子量一量,验证一下你的感觉是不是越来越准确了。

    (有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

    师:同学们对测量已经越来越得心应手了,接下来我们换个方式玩转 “厘米”,看到探究三,画一条长度为 4 厘米的线段。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生 1:我是从刻度 0 出发,画到刻度 6,这里有 6 大格就是 6 厘米。

    生 2:我先想 0~6 就是 6 大格,所以找到了线段的两个端点,再把中间连起来就是 6 厘米。

    师:你画对了吗?有问题的请订正。

    师:学会了测量方法,就可以帮助工人叔叔解决难题了。下面四人小组分工合作,测量一下课桌的长和宽。2 分钟,完成后静息等待。

    师:恭喜你们,成功完成了最后一关的挑战!

    三、回顾延展,让量感理性成长。

    (环节目标:通过回顾反思和拓展延伸的过程,巩固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激发学生探究意识,为后续长度单位的扩充学习做铺垫。)

    师:回顾一下,课前提出的哪些问题解决了?

    生 1:我知道了为什么要学厘米,因为长度单位统一才方便交流。

    生 2:我知道了 1 厘米这么长。

    生:3:我知道了测量长度时,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师:课前的问题都解决了,你们真厉害。(没有解决的存入问题银行后续研究)

    师:这节课我们是怎样探究厘米的呢?(板书连线形成思维导图。)

    生:我们从为什么要学 1 厘米、1 厘米有多长、怎样测量三方面去探究。

    师:那你能用这样的方式尝试探究米吗?千米呢?钟老师期待你和我们分享你的探究成果。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吧!

    钟悦
    钟悦3年前

    【二稿反思】

    剪一剪,让” 量感 “显形

    相比测量的精准,“量感” 更多地体现在不借助工具的前提下对数量有较准确的感知。在认识厘米的教学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身边的数量进行各种形式的估测,包括选择合适的估测策略,以不断提升估测的准确度。比如,先不借助测量工具,凭感觉剪出 1 厘米长的物体,再和标准的长度单位 1 厘米比较,反复修正,最终建立 1 厘米的单位量感。再在此基础上,先估测剪出 5 厘米长的物体,再和尺子上的 5 厘米做比较,反复修正,建立叠加量感。“剪” 这个动作,让看不见摸不着的量感外化显形,就好比课堂里孩子通过 “举手”“回答” 等形式让自己的思考外显。这是我一开始确实没有考虑到的,经张老师指点才发现让量感外显是多么妙啊。类似于化学实验里面,常常为了证明物质里面某种元素(不可肉眼辨别)而加入另一种元素,使其产生化学反应,生产一种新的可见的物质。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在长度单位中适用,在不同属性的量中都可以尝试,比如时间、重量、体积....... 在数感的培养中,也可以通过一些载体,让原本虚无的 “数感” 显形。只是在具体操作的时刻需要考虑剪刀使用的安全性,被剪的物体要细而易剪。本来想到干面条可以直接折断,可以规避剪刀这个问题,但反复调整时就不好折了。

    钟悦
    钟悦3年前

    【教案三稿】

    1. 教学目标

    (1)再次体验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创造度量工具的必要性。

    (2)通过 “比、做、说、想、估” 的活动体验,建立对厘米的认识,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通过对多种物体长度的估计和测量活动,学会测量的方法,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培养测量意识,积累测量经验,提升测量能力。

    (4)以度量长度的方法为纽带,解决生活中以厘米为单位的测量问题,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结构化的意识与能力,发展量感。

    2. 教学重点及突出措施

    教学重点: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

    突出重点的措施:

    (1)以 PBL 项目式学习,借助微视频展现实际生活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创造尺子的过程,突出认识单位长度 1 厘米的重要性。

    3. 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教学难点: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能利用直尺对物体长度进行测量。

    突破难点的策略:

    (1)建立模型:建立单位长度的模型,并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加深对厘米的认识;

    (2)实践操作:调动身体多种感官,在多层次活动中估测、修正、比较,直观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

    (3)直观想象:借助空间想象,进一步加深对厘米的认识。

    4. 教学评价

    基于上述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分析,设计了 “学评单” 在课末从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5. 教学准备

    1. 教学具准备

    (1) 教具准备:课件、米尺、软尺,预备测量素材(U 盘、田字格、图钉)。

    (2)学具准备:学评单、直尺、软尺、学具袋一个(内含:1 厘米长的小棒、5 厘米长的吸管、剪刀、小棒)

    2. 作业设计

    6.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让量感感性生发。

    (环节目标: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针对课题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1. 创设情境,感受统一标准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微课导入)

    师:如果你是工人叔叔,此刻有什么想法?(板书:课桌有多长?)

    生 1:哎呀,你们每个人说的不一样,课桌究竟有多长?

    生 2:他们测量的工具不一样。

    师:测量的工具不同,得到的结果的不同。如果我们都用拃来量,是不是结果就一样了呢?

    生 3:每个人的手大小不完全一样,所以每个人的拃也不完全一样,测量的结果也不完全一样。

    师:也就是说,工人叔叔的 4 拃,和小朋友的 4 拃不一样长,这样工人叔叔也不太清楚笑笑的 4 拃长是多少。

    师:看来测量之前要有统一的标准,这样才好交流,这也就是数学家为什么要发明了统一的长度单位来描述物体长度。【板书:方便交流、统一标准】。

    师:孩子们,你听说过哪些长度单位?

    生:米、厘米、分米、寸……

    师:孩子们真能干,知道这么多的长度单位,今天我们从 “厘米” 开始研究。【板书:认识厘米】(生齐读)

    师:关于 “厘米”,你想知道什么?

    生 1:我想知道有多长?是什么?

    生 2:我想知道有什么用?怎么量?

    生 3:我想知道为什么要学?

    生 4:我想知道厘米和米有什么关系?

    师板书记录学生的问题 —— 有多长?怎么量(方法)?为什么学?怎样换算?

    师:下面我们就从 “1 厘米有多长?” 和 “怎么量?” 展开研究,看看这个过程中能不能顺便解决其它问题。

    【评价要点:学生感受到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二、探究新知,让量感质性生长。

    (环节目标:在借助直观模型、结合生活实际和丰富的操作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抽象、想象等思维活动,逐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掌握多种测量方法。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量感。)

    (一)多方位感知 1 厘米有多长,建立 “单位量感”。

    师:标准的长度单位 1 厘米有多长?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根小棒,它的长度就是 1 厘米。请你在学具袋中找到小棒,拿在手里看看它,摸摸它,现在你认识 1 厘米了,你想对这 1 厘米说点什么呀?

    生:1 厘米也太短了吧。

    师:是的厘米可以用来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那你能把这短短的 1 厘米装在脑袋里吗? 闭上眼睛想一想 1 厘米有多长,(停留)睁眼看看和你想象的一样长吗?再闭眼想一想。 睁开眼睛,带着你脑袋里的 1 厘米观察,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厚度大约 1 厘米?

    生 1:我找到了大拇指的宽度是 1 厘米。

    生 2:我找到了小方块的棱长度是 1 厘米。

    生 3:我发现 U 盘的接口宽度大约是 1 厘米。

    生 4:我发现田字格的宽度大约是 1 厘米。

    师:看来 1 厘米在我们生活里经常出现,很重要。现在你对 1 厘米有多长的感觉准吗?(准)想不想挑战一下?(PPT 出示游戏规则:1 估一估,2 剪一剪,3 比一比,4 修一修。教师一边演示,一边解释规则:第一步,拿出小棒凭感觉估出 1 厘米有多长;第二步,用剪刀剪下来;第三步,和标准的 1 厘米长的小棒比一比;第四步,反复修正。)计时 2 分钟。

    师:时间到,谁愿意分享一下的游戏过程?

    生 1:刚开始我剪得太短了,我又重新剪了一次,这次又太长了,我和标准的 1 厘米比较后,又凭感觉修正了一下,还有点长,我又修正了,然后我的小棒就大约 1 厘米了。

    师:真棒,在这样不断修正的过程中,我们又具体感知到了 1 厘米有多长。

    【评价要点:在反复修正中,学生能凭感觉剪出大约 1 厘米长的小棒,建立 1 厘米有多长建立表象,发展单位量感。】

    师:既然我们都有这标准的 1 厘米的长度了,是不是就可以解决工人叔叔的问题了?孩子们赶紧去量一量,看看这个课桌到底有多少个 1 厘米长?一会儿把好消息报告给工人叔叔。 30 秒试试。

    学生独立尝试用 1 厘米小棒测量课桌的长度。

    随机采访走到孩子面前,师:你量出来了吗?多少啊?(没有量出来)怎么没有量出来呢?你量出来了吗?(也没有)

    师:哎呀怎么办呀,这个 1 厘米好像也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啊?

    生:用尺子量。

    师:你怎么想到用尺子量?是感觉到尺子和我们今天学习的 1 厘米有什么联系吗?

    生 1:尺子上的 1 大格就是 1 厘米。

    生 2:尺子是由很多个 1 厘米组成的。

    师:同学们你们同意吗?(同意)刚刚这位同学的想法是不是这样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ppt 动态演示)把我们全班同学手里的小棒连接起来,1 格 1 厘米,2 个 1 厘米,3 个 1 厘米…… 把这样的 1 厘米 1 厘米加起来,就形成了一把尺子。了不起啊,你们完成了数学家发明尺子的过程。

    师:根据同学们的想法,我们制造出了尺子,一起来看看尺子上有些什么?为了让我们更方便得到测量结果,尺子上标有数字,0 在尺子上表示测量的起点,还有一些长的、短的刻度线,还有 cm。厘米也可以写作 cm, 这是厘米的英语单词 centimeter 的缩写。因为厘米是国际通用的单位。

    师:尺子上从刻度 0 到刻度 1 的长度就是 1 厘米,哪儿还有 1 厘米?

    生:刻度 1 到刻度 2 的长度也是 1 厘米。刻度 3 到刻度 4 的长度也是 1 厘米。刻度 4 到刻度 5 的长度也是 1 厘米……

    师:也就是说,尺子上每两个相邻刻度之间的长度是 1 厘米,或者尺子上的 1 大格就是 1 厘米。(板书 “尺子上的 1 大格就是 1 厘米。”)

    师:如果我们继续往后面 1 厘米 1 厘米地添加,这把尺子就会(越来越长)。(拿出米尺)可以这么长,(软尺)还可以这么长,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它们都是由 1 厘米 1 厘米组成的)根据我们的需要,我们把它做成了长长短短的样子。不同尺子上的 1 厘米都是一样长的。(PPT 出示:各种各样的尺子)

    【评价要点:学生感受到尺子产生的必要性,理解尺子上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二)在 “估”、“量” 中建立 “叠加量感”

    1. 体验辨析多种测量方法

    师:认识了尺子,我们接着来研究怎么用它测量。拿出学具袋里的吸管,量一量它有多长。完成后静息。

    学生独立测量吸管的长度。

    老师巡视学生完成情况,收集学生典型测量方法的照片。

    师:刚刚老师收集了几种不同的测量方法,仔细看一看、想一想。这些方法正确吗?为什么?【Hiteach 即时上传学生作品,同屏对比展示】

    师: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每个小组形成一致的意见,一会儿在全班进行分享。

    师:哪个小组愿意分享一下你们组讨论的结果?

    生 1:第一种方法不正确,因为他没有从尺子上的 0 刻度开始量,它把前面空白的地方算进去了。

    生 2:第二种方法正确,从刻度 0 量到刻度 5,就是 5 厘米。

    师:带大家数一数,验证一下。1 个 1 厘米,2 个 1 厘米,3 个 1 厘米…… 有 5 个 1 厘米就是 5 厘米。

    生 3:第三种方法正确,尾巴对着 7 就是 7 厘米。你们同意吗?

    生 4:我不同意,第三种方法不正确,因为他忘记减去前面空着的 2 厘米啦!尾巴虽然对着 7,但它包含了前面空的 2 厘米,应该要把这 2 厘米剪掉,7-2=5. 你们同意吗?

    生 5:第四种方法是正确的,它和第三种有点像,但它把前面的 2 厘米剪掉了,结果就是正确的。

    师:看来测量长度的方法不止一种,我们把这两种正确的测量方法请到黑板上,谁能用一句话总结这两种测量方法?

    生 1:起点是 0 刻度时,末尾是几,长度就是几厘米。(0 对齐法)

    生 2:起点不是从 0 开始时,大数减小数。(两端相减法)千万不要忘记减去前面空的部分。

    师:这两种方法有相同点吗?

    生:都是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师:1 大格就是 1 厘米,有几大格就有几个 1 厘米,有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

    【板书:有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

    【评价要点:学生掌握两种测量方法,发展叠加量感。】

    2. 实物到线,经历抽象的估测与测量。

    师:除了吸管这样的实物有长度,像这样的线也是有长度的。请你看到数学书 51 页第四个小绿点,先量一量,再画一画,完成后静息。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师:(1)量一量,这位同学测量的结果是 3 厘米,和他测量结果一样的孩子举举手。

    师:(2)画一画,同桌两人互相交换,量一量,检查一下对方画正确了吗?如果不正确,马上修正。

    【评价要点:学生会借助直尺量线的长度、画线段。】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 1 厘米有多长,由它组成了尺子,还学会了测量的方法。现在你对长度的感觉又增加了吗?想不想再来一次比拼,检验一下。这次凭感觉剪出 10 厘米。注意估的时候凭感觉估,剪好后再用尺子量一量,反复修正。(PPT 出示规则:估一估、剪一剪、比一比、修一修。)2 分钟,完成后静息等待。

    师:完成的过程种有遇到什么困难吗?

    生 1:我估的时候觉得估 10 厘米有点难。

    师:估的时候谁有好方法?分享一下。

    生 2:我有好方法,一开始我也觉得估 10 厘米有点难。但后来我又想到前面剪过的 1 厘米,大概是 1 个指甲盖的宽度,我就用指甲盖比着 1 个 1 厘米,2 个 1 厘米… 一直到 10 个指甲盖的宽度大约就是 10 厘米,剪下来就差不多 10 厘米。

    师:太棒了孩子,你会用身体上的 1 厘米估测,了不起!1 个指甲盖的宽度大约是 1 厘米,10 个 1 厘米就是 10 厘米,好方法!

    师:恭喜你们,成功完成了最后一关的挑战!打开宝箱。

    师: 哇,是一把软尺。它有一面是我们国家独有的长度单位市尺,另一面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国际通用单位厘米。请用厘米这一面量一量我们的课桌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测量结果填在 “学评单” 上。同桌合作,赶紧帮工人叔叔量一量吧。 挑战时间 2 分钟,完成后静息。

    师:我们快给工人叔叔汇报一下课桌有多长?(60 厘米)宽呢?(40 厘米)(有的课桌因为使用的时候可能有些磨损,也可能测量的时候有一些小的误差,大家测量的结果有点细微的差别。这很正常,我们可以告诉工人叔叔我们的课桌大约长 60 厘米,宽大约 40 厘米)

    【评价要点:学生会使用软尺量测课桌的长、宽,解决问题。】

    三、回顾延展,让量感理性成长。

    (环节目标:通过回顾反思和拓展延伸的过程,巩固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激发学生探究意识,为后续长度单位的扩充学习做铺垫。)

    师:回顾一下,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

    生 1:解决了为什么要学厘米,因为长度单位统一才方便交流。

    生 2:解决了 1 厘米有多长,1 个指甲盖的宽度大约是 1 厘米,尺子上的 1 大格是 1 厘米。

    生:3:怎么测量也解决了,测量长度时,有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

    师:课前你们提的问题,还有一个没解决 ——“1 米和 1 厘米有什么关系?”

    师:你先猜想一下 “1 米和 1 厘米有什么关系?”,下节课我们接着来研究长度单位米。这节课我们从 “为什么学”、“有多长?”、“怎么量?” 这三方面认识了厘米。下节课你打算从哪些方面研究米呢?

    生 1:我们可以研究 1 米有多长。

    生 2:我打算把米也连接起来,这样就可以测量更长的物体了。

    师: 太棒了,1 米有多长?把厘米连接起来生成 1 把尺子,把米连接起来又会生成什么样的尺子呢?用它又可以怎样测量?你们的想法真好啊,也就是说我们也可以从 “为什么学”、“有多长?”、“怎么量?” 这些方面去研究长度单位米。

    师:你们会把认识厘米中学到的方法用来研究米,研究以后的千米… 你们会用学过的方法去研究新事物,太了不起了!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吧,期待下节课对长度单位米的研究!

    【评价要点:学生能解决课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学评单” 评价细则

    钟悦
    钟悦3年前

    【团队磨课图片】

    经过磨课我们有以下总结:

    开课的情境创设很重要,需要学生深刻地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这是培养量感的重要前提,不可忽视。可是课堂时间实在有限,可以把测量活动在课前提前布置给孩子,留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去探究,同时又能在开课时开门见山地把思考集中在 “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得的结果不一样?,” 但 “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得的结果不一样?” 问题由老师提出来不是基于学生的问题展开教学。

    相比测量的精准,“量感” 更多地体现在不借助工具的前提下对数量有较准确的感知。在认识厘米的教学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身边的数量进行各种形式的估测,包括选择合适的估测策略,以不断提升估测的准确度。比如,先不借助测量工具,凭感觉剪出 1 厘米长的物体,再和标准的长度单位 1 厘米比较,反复修正,最终建立 1 厘米的单位量感。再在此基础上,先估测剪出 10 厘米长的物体,再和尺子上的 10 厘米做比较,反复修正,建立叠加量感。“剪” 这个动作,让看不见摸不着的量感外化显形,就好比课堂里孩子通过 “举手”“回答” 等形式让自己的思考外显。类似于化学实验里面,常常为了证明物质里面某种元素(不可肉眼辨别)而加入另一种元素,使其产生化学反应,生产一种新的可见的物质。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在长度单位中适用,在不同属性的量中都可以尝试,比如时间、重量、体积....... 在数感的培养中,也可以通过一些载体,让原本虚无的 “数感” 显形。

    钟悦
    钟悦3年前

    【教材图片】

    钟悦
    钟悦3年前

    二、【“量感” 解读及培养策略】

    (一)内涵分析

    “数” 与 “量” 是一对孪生兄弟,但却少有人关注与 “数感” 相对应的 “量感”。借助《十三国数学课程标准评介》了解到,其中日本、韩国明确的提出了 “量感” 这个词。在日本,“量与测量” 作为单独的教学板块出现在小学数学教科书中。韩国的数学课程标准内容中,明确指出 “在具体物体的长度、容量、质量、面积的比较过程中,能用‘长,短’‘多,少’‘轻,重’‘宽,窄’等词来表示并能区别”“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直观的比较培养量感”。量感概念易于理解,却难以定义。 “感” 在《现代汉语词典》的字义中有:(1)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如感知;(2)使在意识、情绪上起反应,因受刺激而引起的心理上的变化,如感动、敏感等;“感” 可以用英文单词 sense 来表示,即感觉、意识。鉴于此,量感初步界定为 “一种关于现实世界中量的直觉”,即对现实世界中各种属性的一般理解,也是一种能力和倾向。

    在文献综述中,我们了解到关于量感目前有三种解释:一是直接将量感看作数感,课标就明确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数量简称为量,是数与量的复合,因此,对于数量的感悟,就是我们所说的量感。二是认为量感是对量的感受,是指视觉、触觉等感官对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也就是对物体的大小、多少、轻重、厚薄等的感性认识。在小学阶段,量感主要是指对长度、面积、体积、时间、质量、货币等的感性认识。量的概念本身具有抽象性,而量感具有非标准化特点,所以需要凸显量的感悟为学生学习搭建阶梯。三是认为量感是指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或推断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那个实际物体的大小吻合的一种感觉。大家对前两种解释的认可度较高,这两种解释都强调学习者个体对数量的一种感性认识,这种感悟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运用具身认知逐渐形成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量感可以从测量的四要素去理解。第一个要素:被测量的对象。量感主要指事物具有可测量的属性、一个物体有很多属性,其中有的是可以测量的,量感就是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被测量的对象可以不断扩充,这是创造的需要。第二个要素:度量的单位。度量要有单位,单位可以选择,可以创造。不同的测量对象需要选择适当的单位。不同的度量单位往往得到不一样的结果,不同单位有时需要换算,单位有时需要统一。第三个要素:测量的方法或工具。如测量桌子的长度用米尺,测量某地到某地的距离用千米来计量。第四个要素:度量结果或误差。知道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

    (二)培养策略

    量感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是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量感的培养离不开计量单位的教学,量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估测能力的发展和数学思维的锻炼,可以帮助学生缩短数学检验的时间,增进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那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 “量感” 呢?

    1. 关注知识联结

    知识的学习环环相扣,相互关联。教师需在教学中不断关注知识间的联结。长度单位是小学生最早接触的、最基本的计量单位,而 “厘米” 又安排在第一个认识,可算是起始课,“课桌有多长” 主要是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含义。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两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直接经验,即一年级上册的 “比长短” 和本单元第一课时的 “教室有多长(自选长度单位的测量)”。在这样的测量活动经验的积累中,学生已对长度概念有了一些直观认识,并会用长、短、一样长、短一些、长得多等词语来形象描述物体的长度特征。但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及理解能力有限,对 “长度” 这个概念的理解比较模糊。 本节课将通过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在实践操作中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以及正确使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开启学习 “定量刻画” 的方法,为后续计量单位的学习做准备。

    2. 重视活动体验

    (1)认识标准单位,比出 “量感”。

    量感的建立开始时更多地依赖于经验积累。学生的量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量感的培养也非一日之功,教师要从一个计量单位开始。学生只有在脑海里深深地刻上一个计量单位的标准,量感的形成才会有参照,才会有发展的基石。在进行物体计量的时候,学生会不自觉的拿这个标准去比对,从而发展量感。

    (2) 经历活动实践,做 出 “量感”。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学生最能理解自己亲身参与动手实践的东西了。研究表明:学生感知的材料越丰富,活动的体验越充分,建立的表象就越清晰、越持久。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对计量单位有正确的表象,通过活动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这些计量单位的意义,在各个活动环节中积累自己对计量单位的感知,在活动交流中完成抽象到形象的过渡。同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倡导经历、体验、探索的过程性目标,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理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丰富的体验活动,在实践中体验 “量”,在体验中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如:想一想、认一认、量一量等有层次、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亲历量的形成过程,能使学生更好地形成清晰的计量单位表象,从而发展量感。

    (3)提供多种素材, 说出 “量感”。

    素材是学生进行感知的重要载体,多元的素材能为学生的感知找准支撑点。学生感知的素材越丰富,形成的表象越清晰持久。教学中要提供多种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素材,特别是标准量的模型,以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让学生认识并感受计量单位的含义,将抽象的概念在大脑中具象化。比如在《课桌有多长》的教学中,认识了标准的长度单位后,老师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长度大约 1 厘米的物体,并说一说。同时老师准备一些素材作为备用,如 U 盘、两线插孔见的距离等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素材,供观察体验,从而发展其量感。

    (4) 内化厘米模型, 想出 “量感”。

    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数学学习需要想象活动,量感的培养更是需要想象的参与。建立了基本计量单位的模型后,通过想象,可以不断内化对基本计量单位的认识。还可以想象基本计量单位累加, 充实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从而深化量感的发展。

    (5)外显验证估测,估出 “量感”。

    估测是对实物与标准计量单位间的关系做出判断的过程。估测有助于儿童理解测量的特征和过程,并获得对度量单位大小的认识。量感的建立、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中估测起着重要的作用。让学生进行适当估测,有助于建立实物和计量单位之间的联系。在不断的学习中,随着量感的习得、发展、内化,再对实物进行估测,既可以检测量感培养的有效性,又可以继续深化量感。

    钟悦
    钟悦3年前

    三、【选题思考】

    本课是培养学生量感的种子课。厘米是度量长度的基本单位,量的认识过程是相似的,认识量的学习方法可复制迁移,为以后研究更多的量做基石。基于此,我们对本节课的教材、学情、教学目标、重难点有如下思考:

    (一)读懂教材

    1. 横向对比,把握知识本质

    《认识厘米》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第一学段 “图形与几何” 领域中的一个内容,是在学生能够对物体长度进行定性描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三套教材对厘米相关教学的具体安排(表 1):

    从教学内容设置来看,在《认识厘米》这一课中,不同版本在内容上各有侧重,人教版教材提供了多种素材,帮助学生认识厘米的实际意义,让量感的发展有基石。苏教版教材则着重介绍了测量工具,借助直尺认识厘米并感受单位长度的叠加。北师大版教材开门见山更凸显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关注测量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辨析质疑能力;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的思维生长自然、可视化。我们结合北师版教材的特点,充分挖掘教材意图,借助素材丰富学生对厘米的感知;借助测量工具 —— 直尺,感受长度单位的累加,培养学生空间观念,从而发展量感。

    2. 纵向勾联,形成知识结构

    (1)整个小学阶段 “量与计量” 的知识结构梳理

    北师大版教材的整个小学阶段,关于 “量” 的相关知识交叉分布在图形与几何版块的 “几何量” 与数与代数版块的 “常见的量”(如图 1)。几何量中,我们从度量对象、度量单位、度量工具及方法三个维度进行了梳理。其中,度量对象的感知尊重了从一维到二维再到三维的儿童认知规律;度量单位的认识则突出统一单位的必要性,注重测量过程中单位的选择和同一度量方法下度量单位的换算;度量工具和方法的选择,则是让学生亲历由直接度量到间接度量的过程。常见的量,均是从学生熟悉的量入手形成基本经验,再类比迁移学习陌生或更加抽象的量。在 “比、做、说、想、估” 等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经历 “操作、观察、推理、想象” 的过程,逐步发展量感。

    图 1 整个小学阶段 “量与计量” 的知识结构梳理

    (2)单元内容前后联系及结构梳理(图 2)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 “比长短”, 并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认识长度单位 “厘米” 和 “米”,理解 “厘米” 和 “米” 的实际意义。《课桌有多长》一课位于本单元的第二课时,是学生正式从度量的角度去观察,用统一的标准去描述物体长度的起始课。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有了深刻的了解,在进行物体计量的时候,会不自觉的拿这个标准去比对,从而发展量感。

    基于上述分析,为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对厘米的认知,发展量感,对于本课的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

    ①丰富素材,建立厘米与生活的联系。带领学生在充分的操作感知中体会厘米的实际含义;

    ②基于测量较长物体的需求创造工具,建立测量工具与单位长度的联系,为后续学生利用直尺测量打好基础。

    (二)读懂学生

    为了解学生对于学习长度单位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学习的预期目标,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设计。我对二年级 10 班 43 名同学进行了前测(图 3),以下是前测数据。

    1. 长度单位、测量工具及 1 厘米实物了解情况(表 2)。


    2. 估测及测量经验基础(表 3)。


    综合上述数据分析,测量对学生来说不算陌生,大都知道测量所用的工具,但是对长度单位认识基础薄弱,其原因可能是对 “长度单位” 一词不理解,也可能确实不知道长度单位有哪些。绝大多数同学 对于厘米的实际意义并不了解,已有生活经验并不丰富。对于较小物体长度的估测有一定的经验,但缺乏对单位长度的进一步感知,不能较准确地估测。在测量时能选用正确工具,具备一定的测量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借助丰富的素材和多层次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对厘米实际意义的理解。

    (三)拟定目标

    1. 教学目标

    (1)再次体验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创造度量工具的必要性。

    (2)通过 “比、做、说、想、估” 的活动体验,建立对厘米的认识,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通过对多种物体长度的估计和测量活动,学会测量的方法,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培养测量意识,积累测量经验,提升测量能力。

    (4)以度量长度的方法为纽带,解决生活中以厘米为单位的测量问题,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结构化的意识与能力,发展量感。

    2. 教学重点及突出措施

    教学重点: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

    突出重点的措施:

    (1)以 PBL 项目式学习,借助微视频展现实际生活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创造尺子的过程,突出认识单位长度 1 厘米的重要性。

    3. 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教学难点: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能利用直尺对物体长度进行测量。

    突破难点的策略:

    (1)建立模型:建立单位长度的模型,并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加深对厘米的认识;

    (2)实践操作:调动身体多种感官,在多层次活动中估测、修正、比较,直观感受厘米的实际意义;

    (3)直观想象:借助空间想象,进一步加深对厘米的认识。

    4. 教学评价

    基于上述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分析,设计了 “学评单”(图 4), 在课末从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图 4 教学评价单

    (四)教学准备

    1. 教学具准备

    (1) 教具准备:课件、米尺、软尺,预备测量素材(U 盘、田字格、图钉)。

    (2)学具准备:学评单、直尺、软尺、学具袋一个(内含:1 厘米长的小棒、5 厘米长的吸管、剪刀、小棒)

    2. 作业设计

    钟悦
    钟悦3年前

    四、【设计理念】

    (一)基于 “真问题” 的分享式教学

    这里的问题是指 “真问题”,不是由老师单方面提出的或者臆想出来的问题,而是学生根据课题、内容、任务、教材、做练习、与他人对话中或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生成的,体现问题的生成性和真实性。

    基于问题生成的分享式教学主要关注问题生成过程中,学生与自我(独立思考、自我反思)、与他人(同伴、教师、家长)、与教材分享智慧、成果,分享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经验;关注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得到他人的欣赏、质疑、点拨,实现共同成长,享受认同与尊重的愉悦过程,这会激发学生再次发现新问题、探究新方法。学生的缜密思维载体用问题生成作为刺激源,将 “独思” 与 “群思” 相结合,促进学生思维深刻性、批判性的提升。

    本节课出现长度单位时,让学生思考关于长度单位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了什么是长度单位?有哪些长度单位?为什么要有长度单位?怎么量?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走进学习中去。

    (二)基于四种意识的问题解决关键能力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问题解决能力,我们把它概括出四种问题:问题意识,方法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和评价反思意识。本节课中让学生提问明确老师的目标,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基于 “真问题” 的分享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评价反思意识。

    (三)基于评价前置的逆向教学设计

    逆向教学设计根据的是课程标准而非教材,强调 “用教材”,而不是单纯的 “教教材”。逆向教学设计强调评价先于教学实施,即在教学活动还没有开展之前就确定如何评价,使教学评价伴随整个教学过程。核心是 “以终为始”,是 “一种先确定学习的预期结果,再明确预期结果达到的证据,最后设计教学活动以发现证据的教学设计模式”。

    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基于预期的结果要把学生带到什么地方去,证据是课后的回头看以及对应练习题完成情况,我们基于预期的结果和课后的评价单来进行教学设计。首先要确定本节课认识掌握:“为什么要有长度单位?长度单位(厘米)到底有多长? 怎么用长度单位测量、描述物体长度?” 是 学生在学习后达成的目标。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86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86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1ms · UTC 08:34 · PVG 16:34 · LAX 01:34 · JFK 04:34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