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探索、发现数学的乐趣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主题样式选择
默认主题样式 ✅
知乎主题样式 
维畅w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展示大赛-2021

【2021 秋】 西安何军华名师工作室 薛维畅 2 上 《1 米有多长》

  •  
  •  
    维畅w · 3年前 · 202 次点击 
    这是一个创建于 971 天前的主题,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陕西西安何军华名师工作室的薛维畅,非常感谢新世纪小数编委会的各位专家和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数学工作室的各位领导搭建的展示与交流平台,接下来我将与我们团队的老师们一起研究二年级上册《1 米有多长》,我们将围绕主题、认真钻研、精心设计、深入研讨并实施本节课。恳请各位专家和同仁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非常感谢您的阅读与指导!

    连接目录:

    【教材图片】 https://bbs.xsj21.com/t/1919#r_102607

    【活动主题解读】 https://bbs.xsj21.com/t/1919#r_102726

    【选课思考】 https://bbs.xsj21.com/t/1919#r_102727

    【课前访谈】 https://bbs.xsj21.com/t/1919#r_124542

    【教案一稿】 https://bbs.xsj21.com/t/1919#r_102728

    【一稿记录】 https://bbs.xsj21.com/t/1919#r_120204

    【一稿反思】 https://bbs.xsj21.com/t/1919#r_120205

    【教案二稿】 https://bbs.xsj21.com/t/1919#r_120232

    【二稿记录】 https://bbs.xsj21.com/t/1919#r_120258

    【二稿反思】 https://bbs.xsj21.com/t/1919#r_120261

    【团队磨课图片】 https://bbs.xsj21.com/t/1919#r_122431

    【教案终稿】 https://bbs.xsj21.com/t/1919#r_122434

    【终稿记录】https://bbs.xsj21.com/t/1919#r_122526

    【终稿反思】https://bbs.xsj21.com/t/1919#r_124546

    【课堂实录视频】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gwNjYwOTkyOA==.html

    【团队照片】https://bbs.xsj21.com/t/1919#r_122475

    【教学设计(层次)】https://bbs.xsj21.com/t/1919#r_122515

    【课后问卷】https://bbs.xsj21.com/t/1919#r_124543

    【课后问卷分析】https://bbs.xsj21.com/t/1919#r_124544

    202 次点击  ∙  0 人收藏  
      Tweet Weibo 忽略主题 
    178 条回复   2021-09-26 16:50:28 +08:00
    维畅w
    维畅w3年前

    【教材图片】


    维畅w
    维畅w3年前

    【活动主题解读】


    量感是对量态的感性认识,涉及到对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松紧等多方面的感觉,分布在小学数学的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板块中。学生对于 “量” 的感悟,需要结合生活实际经验加以引导,在亲身触摸、体验、交流、辩论中促进概念建构。教师应在把握课标、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学生量感培养的途径和策略,让学生 “学会学习”,加深对 “量” 的感受与能力,让课堂成为学生量感发展的主要途径。

    维畅w
    维畅w3年前

    【选课思考】


    长度单位是几何度量中的重要内容,是基于现实生活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是前人智慧的集中体现。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 长度单位量感的培养需要学生用眼观察、动手触摸,调动多种感官,结合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活动来体验 “量”、感知 “量”,从而培养 “量感”。因此,在长度单位的教学中,往往需要通过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在实物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最直接的体验。

    追溯古今中外,测量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是非常丰富的,长度单位的发展历程也体现出了人类对于 “度量单位” 多样性和统一性的需求,反映了测量的本质。在进行本节课教学的同时,我希望也能渗透一些 “数学史” 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于测量工具、测量手段、测量意义都有进一步的了解,随后亲身经历多种测量活动,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增进对 “米” 这一长度单位中重要的 “量” 的理解和感悟。

    宋玲玲
    宋玲玲3年前

    @维畅w 学生对 “米” 并不陌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特别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涉及身高。但很多学生对米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 “米” 这个字眼上,他们并不一定知道 1 米实际有多长,老师通过厘米引入,比一比身高让学生知道引入米概念的重要性,并通过实际测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维畅w
    维畅w3年前
    《1 米有多长》(一稿)

    【教材分析】

    “测量” 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教材的内容安排为:自选长度单位的测量、厘米的认识、米的认识。长度单位 “量感” 的形成,离不开运用多种测量工具,将被测物体长度与已知长度比较的过程。

    《1 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三课时,本节课是对 “米” 这一国际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感知,引导学生逐渐形成米的长度观念,体会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在一年级时,学生已经积累了直接比较长、短的活动经验。在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前两课时的学习中,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以及长度单位 “厘米” 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本节课中,通过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 1 米有多长,建立 “米” 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发展学生对长度单位的 “量感”。为此,教科书提出了四个问题:一是由认识的单位 “厘米” 引出新的单位 “米”,揭示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二是通过比较身高,进一步体会 1 米的实际意义;三是用 “米” 进行实际的测量;四是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长度单位 “量感” 的形成和建立,对学生以后继续学习分米、毫米、千米以及面积单位、体积单位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 “米” 并不陌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特别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涉及身高。但很多学生对米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 “米” 这个字眼上,他们并不一定知道 1 米实际有多长,长度单位米在生活中可以起到怎样的作用,对于建立起单位长度的空间观念还不太清晰,因此需要大量的活动来丰富学生对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 53 页 “1 米有多长”。

    【学习目标】

    1. 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 100 厘米。

    2. 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 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

    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 100 厘米。

    【学习难点】

    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10 个 1 厘米的磁条和 9 个 10 厘米的磁条、贴纸

    【教学过程】

    一、米从哪儿来?

    用动画导入,引出米的起源。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米有关的知识。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到过米呢?(请学生举例)

    师:是呀,生活中处处都有米的身影。动物游乐园也是如此,瞧,长颈鹿被小狗警官拦在了游乐园外面,这是怎么回事呀?(身高 1 米以上要买票)

    原来是这样,那么,1 米到底有多长呢?(板书:1 米有多长)

    二、估一估 1 米

    1. 估计 1 米有多长

    师:刚才,我们在生活中找到了那么多的米。现在,老师想请你们根据生活中见到过的 1 米,先估一估 1 米有多长。

    请学生全体起立,在自己认为从地面开始到身上 1 米的地方粘上贴纸。

    师:你们认为 1 米会到老师身上的什么地方?谁来给老师贴个贴纸?

    2. 在黑板上做米尺

    师:想知道你们贴的到底准不准,我们就得进行测量。昨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习了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你觉得用这把尺子测量薛老师身上的 1 米,方便吗?

    师:所以,我们需要一把更长的尺子。现在,我们就运用学过的厘米,一起来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吧!

    师:老师这里有 1 个 1 厘米的纸条,把这个 1 厘米放到黑板上。现在,我在它后面再放一个 1 厘米,他们的长度变成多少了?再放一个呢?(教师放,学生说)

    师:像这样,10 个 1 厘米摆在一起,长是 10 厘米。还远远不到 1 米呢!那我再添 10 厘米,现在是 20 厘米……(师生一起边摆边说)

    师:100 个 1 厘米摆在一起,他们的长度就是 100 厘米,100 厘米也就是 1 米。(板书 1 米=100 厘米)

    三、1 米有多长?

    1. 观察米尺

    师:为了测量方便,早在 1889 年,人们发明了米原器来规定 1 米的长度。后来,为了便于生活中的测量,人们还发明了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 1 米。今天,我们的好朋友米尺也来到了你们身边。

    请学生两人一组,观察并交流自己在米尺上的发现。(预设:数、刻度线)

    师: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厘米?(生:100 厘米)米尺的长度又正好是 1 米,验证了我们刚才说的,1 米 = 100 厘米。

    2. 介绍字母表示

    师:米的英文是 meter,我们取第一个字母 m 来表示米。厘米的英文是 centimeter,centi 的意思是 “厘”,meter 我们刚说过是 “米”,因此厘米也可以用 cm 来表示。所以,刚才的这个关系式也可以写成(板书)1m=100cm。

    四、身上的 1 米

    1. 帮老师量一量

    师:刚才你们给薛老师身上贴的 1 米的地方准不准呢?我们可以用这把米尺量一量啊!在测量时要注意:身体要站直,尺子也要放的直直的。

    请两名小助手,一个人帮老师量一量,另一个人帮老师重新贴上贴纸。

    师:现在老师身上已经有 1 米长的尺子了,可以测量从地面到 1 米处的位置。你们想不想也要一个 1 米长的尺子?

    2. 活动一:寻找我身上的 1 米

    同桌二人为一组合作,利用米尺,互相帮助对方测量 1 米到身上的位置,并将贴纸贴到正确的位置上。

    师:现在我们身上都有一把 1 米的尺子了。从地面到薛老师腰这里是 1 米,老师把自己身上 1 米的位置用箭头标记出来,下面这条线表示地面。(ppt 演示)竖着量,1 米到我的这里。请你拿出 “数学学习档案”,找到 “我身上的 1 米”,根据刚才你自己的测量结果,记录下你身上竖着的这个 1 米尺吧!

    3. 活动二:寻找我身上横着的 1 米

    师:其实,我们身上除了这把竖着的 1 米尺,还能找出 1 把横着的 1 米尺呢。猜猜它在哪?

    师:张开双臂的长度比 1 米长还是短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吧!先请两个小助手为我们演示一下。

    同桌二人为一组合作,利用米尺,一人张开手臂,另一人帮助对方测量从 1 只手指尖开始,1 米到另一只手上的位置,并将贴纸贴到正确的位置上。

    4. 活动三:量一量教室有多长

    师:原来,只要张开双臂,就能获得 1 把大约是 1 米的尺子呢!想不想用你身上的这把尺子量一量,从我们教室的这一头到另一头大约长多少米?

    (找一组 6 个小朋友上台手拉手量一量)

    师:看来,从我们教室的这一头到另一头大约长 6 米。

    五、身上的尺子

    1. 测量身上的 “尺子”

    师:刚才,我们用身体上的 1 把尺子测量了教室的长度。其实,我们身体上还有很多的尺子呢。看,奇思和妙想在干什么呢?你能看出来吗?

    师:原来,他们在用脚长测量教室的长度呢。可是,怎么知道几个脚长才是 1 米呢?我们的身体上还有哪些尺子呢?一起来看看吧!

    (先播放和学生一起录制好的视频,说明测量方法)

    ( )个拳头的长度大约是 1 米。

    ( )个一拃的长度大约是 1 米。

    ( )个鞋子的长度大约是 1 米。

    请学生二人一组借助米尺量一量,并将结果记录在数学成长档案上。

    2. 单位填写练一练

    师: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时常能见到的物体,你知道他们后面到底该填 “米” 还是 “厘米” 吗?填之前,请同学们先闭上眼,在脑海中先回忆一下,1 厘米有多长?1 米有多长?想好了之后,睁开眼睛,拿出铅笔,填一填吧!

    门高约 2____。 一拃长约 15____。 黄瓜长约 20____。 橡皮长约 3____。

    薛老师身高约 170____。 树高约 10____。 铅笔长约 17____。 毛巾长约 60____。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米,知道了 1 米有多长。我们还一起完成了属于你自己的 “数学成长档案”。请同学们把它小心的保管好,等到明年的今天,再测测你身上的 1 米,看看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呢?

    附:一稿 “数学成长档案”

    end

    13756337456
    137563374563年前

    有意识地给学生渗透了一些 “数学史” 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于测量工具、测量手段、测量意义都有进一步的了解,随后让学生亲身经历多种测量活动,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增进对 “米” 这一长度单位中重要的 “量” 的理解和感悟。

    马晓霞
    马晓霞3年前

    本次教学活动老师让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 100 厘米。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xukaifu
    xukaifu3年前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 “米” 并不陌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特别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涉及身高。但很多学生对米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 “米” 这个字眼上,他们并不一定知道 1 米实际有多长,长度单位米在生活中可以起到怎样的作用,对于建立起单位长度的空间观念还不太清晰,因此需要大量的活动来丰富学生对米的认识。

    rookie
    rookie3年前

    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长度单位 “量感” 的形成和建立,对学生以后继续学习分米、毫米、千米以及面积单位、体积单位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懂得珍惜
    懂得珍惜3年前

    采用情境教学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践操作中去经历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形成方法的过程,实现从观察到想象,从外部刺激到内部建构,建立 1 米长的表象。

    马艳玲
    马艳玲3年前

    老师让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 100 厘米。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18088687013
    180886870133年前

    本次教学活动薛老师让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 100 厘米。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苗春丽
    苗春丽3年前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 “米” 并不陌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特别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涉及身高。但很多学生对米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 “米” 这个字眼上,他们并不一定知道 1 米实际有多长,长度单位米在生活中可以起到怎样的作用,对于建立起单位长度的空间观念还不太清晰,因此需要大量的活动来丰富学生对米的认识。

    榆树李玉青
    榆树李玉青3年前

    教学设计有创意,而且注重学生量感的培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探究的全过程,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量”,有层次、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亲历量的形成过程,能使学生更好地形成清晰的计量单位表象,从而发展量感。 有意识地给学生渗透了一些 “数学史” 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于测量工具、测量手段、测量意义都有进一步的了解,随后让学生亲身经历多种测量活动,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增进对 “米” 这一长度单位中重要的 “量” 的理解和感悟。

    陈立梅
    陈立梅3年前

    在本节课中,薛老师通过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 1 米有多长,建立 “米” 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发展学生对长度单位的 “量感”。

    王薇123
    王薇1233年前

    用身体上的 1 把尺子测量教室的长度,通过张开双臂,或用脚长测量教室的长度都是好方法。在活动中,学生的兴趣浓厚,更加深了对量感的意识培养。

    初晨
    初晨3年前

    各个教学环节我们教师都是充分相信学生,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活动意愿的基础上教学的,在整个课堂中我们都能看到学生在学习中更乐于表现自我,更乐于探究创造。

    13756332018
    137563320183年前

    薛老师开始以动画创设情境,激发孩子学习欲望,又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老师身上一米,找一找老师身上的单位等活动,让孩子觉得数学就在身边,符合新课改要求,寓教于乐中既培养了学生学会学习,又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吉林九台李红影
    吉林九台李红影3年前

    教师有意识地给学生渗透了一些 “数学史” 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于测量工具、测量手段、测量意义都有进一步的了解,随后让学生亲身经历多种测量活动,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增进对 “米” 这一长度单位中重要的 “量” 的理解和感悟。

    thistle918
    thistle9183年前

    薛老师发现,在一年级时,学生已经积累了直接比较长、短的活动经验。在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前两课时的学习中,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以及长度单位 “厘米” 都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在本节课中,薛老师通过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 1 米有多长,建立 “米” 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发展学生对长度单位的 “量感”。

    zhanglijuan12345
    zhanglijuan123453年前

    结合学生的学情实际,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经历对物体的观察、体验和探究,为学生定制 “量感” 培养的有效策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量”,形成 “感”,让学生的量感以鲜活的方式拔节生长。

    15246069711
    152460697113年前

    通过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 1 米有多长,建立 “米” 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发展学生对长度单位的 “量感”

    王伟蓉
    王伟蓉3年前

    教师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设计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同时教学中学生米尺用来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关于长短的量感。

    王伟蓉
    王伟蓉3年前

    本节课教学设计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同时教学中学生米尺用来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关于长短的量感。

    liuyan
    liuyan3年前

    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在实物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最直接的体验。“感知 “量”,从而培养 “量感”。

    liuyan
    liuyan3年前

    在本节课中,通过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 1 米有多长,建立 “米” 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发展学生对长度单位的 “量感”。

    abcd0517
    abcd05173年前

    在薛老师的课中,通过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 1 米有多长,建立 “米” 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发展学生对长度单位的 “量感”。为此,教科书提出了四个问题:一是由认识的单位 “厘米” 引出新的单位 “米”,揭示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二是通过比较身高,进一步体会 1 米的实际意义;三是用 “米” 进行实际的测量;四是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长度单位 “量感” 的形成和建立,对学生以后继续学习分米、毫米、千米以及面积单位、体积单位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自由如风
    自由如风3年前

    在教学设计中,汤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学素材,把 “量感” 概念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创设与学生生活经历相关的 “量感” 情境,在可视化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的量感学习需求。

    陈国超
    陈国超3年前

    用身体上的 1 把尺子测量教室的长度,通过张开双臂,或用脚长测量教室的长度都是好方法。在活动中,学生的兴趣浓厚,更加深了对量感的意识培养。

    自由如风
    自由如风3年前

    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能估计物生活中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提高学生的量态感觉;在四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敢于表达、勇于质疑的学习品质。

    自由如风
    自由如风3年前

    在量感的形成中,汤老师选择、设计一些了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解决,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相仿的情境或者新情境中,继续加深认识、理解、感受度量的价值,在简单运用中,提升能力,发展量感。

    李月123
    李月1233年前

    丰富有趣的课堂活动使得学生的积极性更高,参与度更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大量活动经验,并对量感有了更加切身的体会。量感是需要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的,因此教师要有更多的耐心引导,学生逐渐建立对量感的认知。

    赵志刚
    赵志刚3年前

    教师有意识地给学生渗透了一些 “数学史” 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于测量工具、测量手段、测量意义都有进一步的了解,随后让学生亲身经历多种测量活动,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增进对 “米” 这一长度单位中重要的 “量” 的理解和感悟。

    杜国婷
    杜国婷3年前

    薛老师通过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 1 米有多长,建立 “米” 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发展学生对长度单位的 “量感”,循序渐进,教学设计过程非常棒,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践操作中去经历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 “量感”。

    13772431552
    137724315523年前

    在本节课中,教师通过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 1 米有多长,建立 “米” 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发展学生对长度单位的 “量感”。长度单位米在生活中可以起到怎样的作用,对于建立起单位长度的空间观念还不太清晰,因此需要大量的活动来丰富学生对米的认识。

    hej514
    hej5143年前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 “米” 并不陌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特别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涉及身高。但很多学生对米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 “米” 这个字眼上,他们并不一定知道 1 米实际有多长,长度单位米在生活中可以起到怎样的作用,对于建立起单位长度的空间观念还不太清晰,因此需要大量的活动来丰富学生对米的认识。

    czt
    czt3年前

    教师先从轻松愉快的对话中,引入长度单位的讨论,让学生对新的长度单位 “米” 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再通过 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 “1 米” 的表象。

    3348044102@qq.com
    3348044102@qq.com3年前

    长度单位量感的培养需要学生用眼观察、动手触摸,调动多种感官,结合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活动来体验 “量”、感知 “量”,从而培养 “量感”。因此,在长度单位的教学中马老师通过让学生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在实物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最直接的体验。

    刘力瑛
    刘力瑛3年前

    薛老师通过创设不同的情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等方式建立对于长度的量感,随后通过进一步的合作学习深化学生对于长度的量感。

    zuo7869
    zuo78693年前

    学生对 1 米实际有多长是没有具体感念的,因此需要大量的活动来丰富学生对米的认识。

    zuo7869
    zuo78693年前

    学生对 1 米实际有多长是没有具体感念的,因此需要大量的活动来丰富学生对米的认识。

    zuo7869
    zuo78693年前

    学生对 1 米实际有多长是没有具体感念的,因此需要大量的活动来丰富学生对米的认识。

    zuo7869
    zuo78693年前

    学生对 1 米实际有多长是没有具体感念的,因此需要大量的活动来丰富学生对米的认识。

    zuo7869
    zuo78693年前

    学生对 1 米实际有多长是没有具体感念的,因此需要大量的活动来丰富学生对米的认识。

    zuo7869
    zuo78693年前

    学生对 1 米实际有多长是没有具体感念的,因此需要大量的活动来丰富学生对米的认识。

    zuo7869
    zuo78693年前

    学生对 1 米实际有多长是没有具体感念的,因此需要大量的活动来丰富学生对米的认识。

    zuo7869
    zuo78693年前

    学生对 1 米实际有多长是没有具体感念的,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等方式建立对米的认识,因此需要大量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认知。

    zuo7869
    zuo78693年前

    学生对 1 米实际有多长是没有具体感念的,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等方式建立对米的认识,因此需要大量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认知。

    zuo7869
    zuo78693年前

    学生对 1 米实际有多长是没有具体感念的,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等方式建立对米的认识,因此需要大量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认知。

    zuo7869
    zuo78693年前

    学生对 1 米实际有多长是没有具体感念的,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等方式建立对米的认识,因此需要大量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认知。

    zuo7869
    zuo78693年前

    学生对 1 米实际有多长是没有具体感念的,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等方式建立对米的认识,因此需要大量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认知。

    zuo7869
    zuo78693年前

    学生对 1 米实际有多长是没有具体感念的,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等方式建立对米的认识,因此需要大量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认知。

    zuo7869
    zuo78693年前

    学生对 1 米实际有多长是没有具体感念的,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等方式建立对米的认识,因此需要大量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认知。

    zuo7869
    zuo78693年前

    学生对 1 米实际有多长是没有具体感念的,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等方式建立对米的认识,因此需要大量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认知。

    zuo7869
    zuo78693年前

    学生对 1 米实际有多长是没有具体感念的,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等方式建立对米的认识,因此需要大量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认知。

    zuo7869
    zuo78693年前

    学生对 1 米实际有多长是没有具体感念的,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等方式建立对米的认识,因此需要大量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认知。

    zuo7869
    zuo78693年前

    学生对 1 米实际有多长是没有具体感念的,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等方式建立对米的认识,因此需要大量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认知。

    zuo7869
    zuo78693年前

    学生对 1 米实际有多长是没有具体感念的,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等方式建立对米的认识,因此需要大量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认知。

    zuo7869
    zuo78693年前

    学生对 1 米实际有多长是没有具体感念的,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等方式建立对米的认识,因此需要大量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认知。

    zuo7869
    zuo78693年前

    学生对 1 米实际有多长是没有具体感念的,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等方式建立对米的认识,因此需要大量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认知。

    zuo7869
    zuo78693年前

    学生对 1 米实际有多长是没有具体感念的,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等方式建立对米的认识,因此需要大量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认知。

    zuo7869
    zuo78693年前

    学生对 1 米实际有多长是没有具体感念的,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等方式建立对米的认识,因此需要大量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认知。

    yan
    yan3年前

    教学环节设计新颖,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和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充分的感知 1 米的长度,将抽象的长度单位具体化,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yan
    yan3年前

    教学环节设计新颖,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和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充分的感知 1 米的长度,将抽象的长度单位具体化,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yan
    yan3年前

    教学环节设计新颖,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和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充分的感知 1 米的长度,将抽象的长度单位具体化,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yan
    yan3年前

    教学环节设计新颖,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和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充分的感知 1 米的长度,将抽象的长度单位具体化,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yan
    yan3年前

    教学环节设计新颖,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和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充分的感知 1 米的长度,将抽象的长度单位具体化,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yan
    yan3年前

    教学环节设计新颖,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和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充分的感知 1 米的长度,将抽象的长度单位具体化,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yan
    yan3年前

    教学环节设计新颖,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和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充分的感知 1 米的长度,将抽象的长度单位具体化,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yan
    yan3年前

    教学环节设计新颖,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和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充分的感知 1 米的长度,将抽象的长度单位具体化,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yan
    yan3年前

    教学环节设计新颖,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和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充分的感知 1 米的长度,将抽象的长度单位具体化,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yan
    yan3年前

    教学环节设计新颖,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和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充分的感知 1 米的长度,将抽象的长度单位具体化,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yan
    yan3年前

    教学环节设计新颖,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和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充分的感知 1 米的长度,将抽象的长度单位具体化,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yan
    yan3年前

    教学环节设计新颖,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和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充分的感知 1 米的长度,将抽象的长度单位具体化,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yan
    yan3年前

    教学环节设计新颖,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和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充分的感知 1 米的长度,将抽象的长度单位具体化,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yan
    yan3年前

    教学环节设计新颖,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和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充分的感知 1 米的长度,将抽象的长度单位具体化,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yan
    yan3年前

    教学环节设计新颖,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和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充分的感知 1 米的长度,将抽象的长度单位具体化,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yan
    yan3年前

    教学环节设计新颖,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和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充分的感知 1 米的长度,将抽象的长度单位具体化,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yan
    yan3年前

    教学环节设计新颖,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和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充分的感知 1 米的长度,将抽象的长度单位具体化,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yan
    yan3年前

    教学环节设计新颖,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和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充分的感知 1 米的长度,将抽象的长度单位具体化,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yan
    yan3年前

    教学环节设计新颖,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和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充分的感知 1 米的长度,将抽象的长度单位具体化,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yan
    yan3年前

    教学环节设计新颖,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和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充分的感知 1 米的长度,将抽象的长度单位具体化,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yan
    yan3年前

    教学环节设计新颖,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和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充分的感知 1 米的长度,将抽象的长度单位具体化,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yan
    yan3年前

    教学环节设计新颖,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和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充分的感知 1 米的长度,将抽象的长度单位具体化,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yan
    yan3年前

    教学环节设计新颖,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和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充分的感知 1 米的长度,将抽象的长度单位具体化,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yan
    yan3年前

    教学环节设计新颖,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和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充分的感知 1 米的长度,将抽象的长度单位具体化,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yan
    yan3年前

    教学环节设计新颖,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和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充分的感知 1 米的长度,将抽象的长度单位具体化,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yan
    yan3年前

    教学环节设计新颖,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和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充分的感知 1 米的长度,将抽象的长度单位具体化,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yan
    yan3年前

    教学环节设计新颖,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和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充分的感知 1 米的长度,将抽象的长度单位具体化,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yan
    yan3年前

    教学环节设计新颖,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和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充分的感知 1 米的长度,将抽象的长度单位具体化,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不死鸟
    不死鸟3年前

    本次教学活动薛老师让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 100 厘米。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不死鸟
    不死鸟3年前

    本次教学活动薛老师让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 100 厘米。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不死鸟
    不死鸟3年前

    本次教学活动薛老师让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 100 厘米。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刘思娣
    刘思娣3年前

    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教学环节设计新颖,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和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充分的感知 1 米的长度,将抽象的长度单位具体化,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不死鸟
    不死鸟3年前

    本次教学活动薛老师让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 100 厘米。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不死鸟
    不死鸟3年前

    本次教学活动薛老师让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 100 厘米。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不死鸟
    不死鸟3年前

    本次教学活动薛老师让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 100 厘米。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不死鸟
    不死鸟3年前

    本次教学活动薛老师让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 100 厘米。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不死鸟
    不死鸟3年前

    本次教学活动薛老师让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 100 厘米。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不死鸟
    不死鸟3年前

    本次教学活动薛老师让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 100 厘米。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不死鸟
    不死鸟3年前

    本次教学活动薛老师让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 100 厘米。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不死鸟
    不死鸟3年前

    本次教学活动薛老师让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 100 厘米。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不死鸟
    不死鸟3年前

    本次教学活动薛老师让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 100 厘米。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不死鸟
    不死鸟3年前

    本次教学活动薛老师让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 100 厘米。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不死鸟
    不死鸟3年前

    本次教学活动薛老师让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 100 厘米。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刘卫红
    刘卫红3年前

    采用情境教学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践操作中去经历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形成方法的过程,实现从观察到想象,从外部刺激到内部建构,建立 1 米长的表象。

    刘卫红
    刘卫红3年前

    采用情境教学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践操作中去经历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形成方法的过程,实现从观察到想象,从外部刺激到内部建构,建立 1 米长的表象。

    13739466501
    137394665013年前

    学生对米的学习是有厘米的学习经验作为铺垫的,所以本课的教学薛维畅老师利用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自然的得出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建立计量单位米在学生脑海中的表象,在通过各种寻找活动的巩固,加深量感的认知。 但若能多举一些生活中实际物体长度,如地砖,多媒体台等作为参照,可能学生在进行估测时会更准确一些吧。

    过往
    过往3年前

    在通过各种寻找活动的巩固,加深量感的认知。 但若能多举一些生活中实际物体长度,如地砖,多媒体台等作为参照,可能学生在进行估测时会更准确采用情境教学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践操作中去经历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形成方法的过程。

    刘思娣
    刘思娣3年前

    教学环节设计新颖,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和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充分的感知 1 米的长度,将抽象的长度单位具体化,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梦醒了
    梦醒了3年前

    量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充分感知。让学生在区别中建立量感,在体验中丰富量感,在内化中提升量感。

    13694615357
    136946153573年前

    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13694615357
    136946153573年前

    教学环节设计新颖,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和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充分的感知 1 米的长度,将抽象的长度单位具体化,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13694615357
    136946153573年前

    在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提炼系统化学习方法的过程,以 “变中找不变” 的思想来应对生活中各种复杂的问题。

    小学数学常伟
    小学数学常伟3年前

    在本节课中,通过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 1 米有多长,建立 “米” 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发展学生对长度单位的 “量感”。由认识的单位 “厘米” 引出新的单位 “米”,揭示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通过比较身高,进一步体会 1 米的实际意义;用 “米” 进行实际的测量;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chenchunyan
    chenchunyan3年前

    本次教学活动薛老师让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 100 厘米。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chenchunyan
    chenchunyan3年前

    在本节课中,通过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 1 米有多长,建立 “米” 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发展学生对长度单位的 “量感”。由认识的单位 “厘米” 引出新的单位 “米”,揭示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通过比较身高,进一步体会 1 米的实际意义;用 “米” 进行实际的测量;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chenchunyan
    chenchunyan3年前

    教学环节设计新颖,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和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充分的感知 1 米的长度,将抽象的长度单位具体化,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chenchunyan
    chenchunyan3年前

    量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充分感知。让学生在区别中建立量感,在体验中丰富量感,在内化中提升量感。

    chenchunyan
    chenchunyan3年前

    学生对米的学习是有厘米的学习经验作为铺垫的,所以本课的教学薛维畅老师利用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自然的得出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建立计量单位米在学生脑海中的表象,在通过各种寻找活动的巩固,加深量感的认知。 但若能多举一些生活中实际物体长度,如地砖,多媒体台等作为参照,可能学生在进行估测时会更准确一些吧。

    chenchunyan
    chenchunyan3年前

    本次教学活动薛老师让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 100 厘米。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chenchunyan
    chenchunyan3年前

    教学环节设计新颖,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和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充分的感知 1 米的长度,将抽象的长度单位具体化,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sxj15935932402
    sxj159359324023年前

    史宁中教授说 “数学本质在于度量”,度量包括:几何度量、计量度量、量化度量。抽象度量在于想办法培养思维,工具度量在于借助长度、面积、体积进行实践。本节课设计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帮助学生建立 1 米有多长的量感体验。

    吉林榆树
    吉林榆树3年前

    教学环节设计新颖,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和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充分的感知 1 米的长度,将抽象的长度单位具体化,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徐宏梅
    徐宏梅3年前

    量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充分感知。让学生在区别中建立量感,在体验中丰富量感,在内化中提升量感。

    18080838371
    180808383713年前

    本节课中,老师一是由认识的单位 “厘米” 引出新的单位 “米”,揭示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二是通过比较身高,进一步体会 1 米的实际意义;三是用 “米” 进行实际的测量;四是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长度单位 “量感” 的形成和建立,对学生以后继续学习分米、毫米、千米以及面积单位、体积单位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3578817289
    135788172893年前

    在通过各种寻找活动的巩固,加深量感的认知,举一些生活中实际物体长度,学生在进行估测时会更准确采用情境教学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践操作中去经历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形成方法的过程。

    18295961155
    182959611553年前

    采用情境教学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践操作中去经历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形成方法的过程,实现从观察到想象,从外部刺激到内部建构,建立 1 米长的表象。让学生在区别中建立量感,在体验中丰富量感,在内化中提升量感。

    13756846955
    137568469553年前

    老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 1 米,将数学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通过多样化的形式促进学生量感的形成。量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充分感知。让学生在区别中建立量感,在体验中丰富量感,在内化中提升量感。

    sym123
    sym1233年前

    何老师让学生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 100 厘米。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13756607152
    137566071523年前

    本次教学活动薛老师让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 100 厘米。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13756456684
    137564566843年前

    教师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设计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同时教学中学生米尺用来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关于长短的量感。

    18844001399
    188440013993年前

    1 米有多长这节课教学环节设计新颖,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和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充分的感知 1 米的长度,将抽象的长度单位具体化,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燕子
    燕子3年前

    1 米有多长这节课教学环节设计新颖,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和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充分的感知 1 米的长度,将抽象的长度单位具体化,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但若能多举一些生活中实际物体长度,如地砖,多媒体台等作为参照,可能学生在进行估测时会更准确采用情境教学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践操作中去经历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形成方法的过程。

    陕西西安张博
    陕西西安张博3年前

    本节课通过先估后量的模式,突出了 “量感” 的主体地位,并且以学生为主导,一步一步的寻找测量单位,最终得到 1 米的长度,最终再利用 1 米去测量生活中的长度,由抽象再次到具体,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陕西西安张博
    陕西西安张博3年前

    本节课通过先估后量的模式,突出了 “量感” 的主体地位,并且以学生为主导,一步一步的寻找测量单位,最终得到 1 米的长度,最终再利用 1 米去测量生活中的长度,由抽象再次到具体,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陕西西安张博
    陕西西安张博3年前

    本节课通过先估后量的模式,突出了 “量感” 的主体地位,并且以学生为主导,一步一步的寻找测量单位,最终得到 1 米的长度,最终再利用 1 米去测量生活中的长度,由抽象再次到具体,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陕西西安张博
    陕西西安张博3年前

    本节课通过先估后量的模式,突出了 “量感” 的主体地位,并且以学生为主导,一步一步的寻找测量单位,最终得到 1 米的长度,最终再利用 1 米去测量生活中的长度,由抽象再次到具体,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陕西西安张博
    陕西西安张博3年前

    本节课通过先估后量的模式,突出了 “量感” 的主体地位,并且以学生为主导,一步一步的寻找测量单位,最终得到 1 米的长度,最终再利用 1 米去测量生活中的长度,由抽象再次到具体,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陕西西安张博
    陕西西安张博3年前

    本节课通过先估后量的模式,突出了 “量感” 的主体地位,并且以学生为主导,一步一步的寻找测量单位,最终得到 1 米的长度,最终再利用 1 米去测量生活中的长度,由抽象再次到具体,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陕西西安张博
    陕西西安张博3年前

    本节课通过先估后量的模式,突出了 “量感” 的主体地位,并且以学生为主导,一步一步的寻找测量单位,最终得到 1 米的长度,最终再利用 1 米去测量生活中的长度,由抽象再次到具体,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陕西西安张博
    陕西西安张博3年前

    本节课通过先估后量的模式,突出了 “量感” 的主体地位,并且以学生为主导,一步一步的寻找测量单位,最终得到 1 米的长度,最终再利用 1 米去测量生活中的长度,由抽象再次到具体,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陕西西安张博
    陕西西安张博3年前

    本节课通过先估后量的模式,突出了 “量感” 的主体地位,并且以学生为主导,一步一步的寻找测量单位,最终得到 1 米的长度,最终再利用 1 米去测量生活中的长度,由抽象再次到具体,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陕西西安张博
    陕西西安张博3年前

    本节课通过先估后量的模式,突出了 “量感” 的主体地位,并且以学生为主导,一步一步的寻找测量单位,最终得到 1 米的长度,最终再利用 1 米去测量生活中的长度,由抽象再次到具体,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陕西西安张博
    陕西西安张博3年前

    本节课通过先估后量的模式,突出了 “量感” 的主体地位,并且以学生为主导,一步一步的寻找测量单位,最终得到 1 米的长度,最终再利用 1 米去测量生活中的长度,由抽象再次到具体,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陕西西安张博
    陕西西安张博3年前

    本节课通过先估后量的模式,突出了 “量感” 的主体地位,并且以学生为主导,一步一步的寻找测量单位,最终得到 1 米的长度,最终再利用 1 米去测量生活中的长度,由抽象再次到具体,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陕西西安张博
    陕西西安张博3年前

    本节课通过先估后量的模式,突出了 “量感” 的主体地位,并且以学生为主导,一步一步的寻找测量单位,最终得到 1 米的长度,最终再利用 1 米去测量生活中的长度,由抽象再次到具体,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陕西西安张博
    陕西西安张博3年前

    本节课通过先估后量的模式,突出了 “量感” 的主体地位,并且以学生为主导,一步一步的寻找测量单位,最终得到 1 米的长度,最终再利用 1 米去测量生活中的长度,由抽象再次到具体,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陕西西安张博
    陕西西安张博3年前

    本节课通过先估后量的模式,突出了 “量感” 的主体地位,并且以学生为主导,一步一步的寻找测量单位,最终得到 1 米的长度,最终再利用 1 米去测量生活中的长度,由抽象再次到具体,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陕西西安张博
    陕西西安张博3年前

    本节课通过先估后量的模式,突出了 “量感” 的主体地位,并且以学生为主导,一步一步的寻找测量单位,最终得到 1 米的长度,最终再利用 1 米去测量生活中的长度,由抽象再次到具体,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陕西西安张博
    陕西西安张博3年前

    本节课通过先估后量的模式,突出了 “量感” 的主体地位,并且以学生为主导,一步一步的寻找测量单位,最终得到 1 米的长度,最终再利用 1 米去测量生活中的长度,由抽象再次到具体,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陕西西安张博
    陕西西安张博3年前

    本节课通过先估后量的模式,突出了 “量感” 的主体地位,并且以学生为主导,一步一步的寻找测量单位,最终得到 1 米的长度,最终再利用 1 米去测量生活中的长度,由抽象再次到具体,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2972260604
    29722606043年前

    薛老师的这节课设计巧妙,安排了估一估 1 米,量一量身上的 1 米,找身上的 1 米等丰富的活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验证结果,帮助学生建立 1 米有多长的量感体验。在体验中丰富量感,提升学生的量感意识。

    5577
    55773年前

    这节课是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是掌握 1 米的实际长度,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成都李梅
    成都李梅3年前

    这节课的设计中,老师着墨于 “身体上的尺子”,让学生在认识米的相关知识后,找到身边的物品,建立身边的参照物,建立触手可得到的尺子,便于学生量感的培养。特别好。

    孟晓静
    孟晓静3年前

    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教学环节设计新颖,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和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充分的感知 1 米的长度,将抽象的长度单位具体化,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刘颖
    刘颖3年前

    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本事培养探究中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以故事情景带领学生进入课堂,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找条件,设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思维。学生根据找出的条件和问题,用不一样的方法解决。出示一米和一厘米的线段,小组交流有哪不同,经过自主探究,使学生初步感知 “一米的概念。再让学生 “观察一米和一厘米的的不一样之处”, 再次感知一米的长度,

    任艳花
    任艳花3年前

    课堂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知识这一先进的课程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地告诉我们: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龙活虎的经验和学生原来的认知基础上。

    储著华
    储著华3年前

    在教学中,教师以 “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 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培养量感。

    冷月云
    冷月云3年前

    各个教学环节我们教师都是充分相信学生,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活动意愿的基础上教学的,在整个课堂中我们都能看到学生在学习中更乐于表现自我,更乐于探究创造。

    冷月云
    冷月云3年前

    用身体上的 1 把尺子测量教室的长度,通过张开双臂,或用脚长测量教室的长度都是好方法。在活动中,学生的兴趣浓厚,更加深了对量感的意识培养。

    维畅w
    维畅w3年前

    【一稿记录】

    维畅w
    维畅w3年前

    【一稿反思】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三课。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 “厘米” 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 “米”。通过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 1 米有多长,建立 “米” 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

    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测量经验,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采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场景进行导入,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感受米和厘米二者之间的关系,拉近学生和 “米” 之间的距离。

    为了让学生每人都能充分接触米尺,我设计同桌两人一组,在 “寻找身上横着、竖着的米尺” 两项活动中自主观察、交流,通过动手操作充分感受到 “1 米有多长”。此外,由于米和学生的身高联系紧密,我设计了 “数学成长手册”,尝试建立数学与学生成长之间的联系,让本节课围绕学生,形成 “从学生的生活中导入,再最终回归应用于生活中” 的理念。

    不足之处:

    1.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时,一定要多巡视,注意观察,及时纠正并解决学生在测量中遇到的问题。本节课上课时,在学生汇报 “身上竖着的 1 米” 这一环节,教师没有及时注意汇报的同学身上的 1 米贴纸没有对齐。

    2. 本节课,教师选取的贴纸比较宽,这个宽度对学生形成 “从地面到自己身上 1 米” 的感知是有误差的。因此,最好能选用宽度较窄的贴纸或者红绳,更有利于学生观察 1 米的准确位置。

    3. 手拉手测量教室的宽度与实际误差较大,不合适。此外,教室中许多地方的长度都大约是 1 米,如讲台的高、门宽、窗户的高等,这些与学生的生活非常接近,应在课堂中加入这样的环节,这样,学生在以后也可以通过看到教室里这些熟悉的场景,回忆起 1 米有多长,对学生形成 1 米的量感非常有帮助。

    维畅w
    维畅w3年前
    《1 米有多长》(二稿)

    一、看一看,米从哪儿来?

    1. 播放动画,感受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揭示米的起源

    (播放动画)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部落的牧牛人出去卖牛。一个男子上前问道:“你的牛多长啊?”

    牧牛人说:“我的牛 8 个手掌长,您放心,长度肯定没问题。”

    那个男子不相信,量了量,说到 “不对,你的牛只有 5 个脚印长,你一点都不诚实!”

    之后,两个人就吵开了。“8 个手掌长,5 个脚印长……”

    其实,他们说的都没有错,只是因为测量的方式不同,结果造成了误会。看来,在古代,不同的长度单位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麻烦。所以,人们渐渐开始统一了长度单位。

    1875 年,17 个国家的外交代表在法国巴黎签署了 “米制公约”,正式确定米尺为国际通用尺,而米也作为通用单位登上了世界的大舞台。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米有关的知识。

    2. 出示照片,发现生活中的 1 米

    出示生活中和 “米” 有关的照片:地下车库限高 3 米、排队等待的 1 米线……

    师:动物游乐园也是如此,瞧,长颈鹿被小狗警官拦在了游乐园外面,这是怎么回事呀?(身高 1 米以上要买票)

    师:原来是这样,那么,1 米到底有多长呢?(板书:1 米有多长)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长度单位产生的缘由,用动画导入的形式简述 “米” 产生的原因和过程。随后,借助生活中的 “米” 的照片和课本上的情境图,引入 1 米。对长度单位 1 米的认识,需要丰富的现实材料做支撑。在生活中,其实处处都有米的身影,有些就藏在学生的身边,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照片,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对 “米” 的印象,也可以拉近学生和 “米” 之间的距离。】

    二、做一做,1 米有多长?

    1. 探究 “新问题”

    师:昨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习了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量了自己的铅笔、手指……

    师:现在,薛老师想知道自己的身高是多少。你觉得用这把尺子测量薛老师的身高,方便吗?(拿起尺子给学生以直观对比)

    师:所以,我们需要一把更长的尺子。现在,我们就运用学过的厘米,一起来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吧!

    2. 一起 “做米尺”

    师:老师这里有 1 个 1 厘米的纸条,把这个 1 厘米放到黑板上。现在,我在它后面再放一个 1 厘米,他们的长度变成多少了?再放一个呢?(教师摆,学生说)

    师:像这样,10 个 1 厘米摆在一起,长是 10 厘米。还远远不到 1 米呢!那我再添 10 厘米,现在是……(边摆边说)

    师总结:100 个 1 厘米摆在一起,他们的长度就是 100 厘米,100 厘米也就是 1 米。(板书 1 米=100 厘米)

    【设计意图:本环节用尺子测量身高的方式,激发学生体会对 “更长” 的尺子的需要。接着用 10 个 1 厘米、9 个 10 厘米长的纸条,和学生一起在黑板上 “做米尺”,帮助学生建立 “1 米” 的长度观念。学生亲自观察,感受到 “1 米” 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三、摸一摸,米尺有什么?

    1. 引出米尺

    师:刚才,我们一起做了一把更长的尺子,可是这真的就是 1 米吗?怎么才能确定它的长度是不是 1 米呢?(师拿出米尺)

    师:生活中,为了方便测量,人们发明了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 1 米。量课桌、黑板、身高这样比较长的长度时,用这样的尺子量起来就方便多啦。(将米尺和黑板上的 “米尺” 进行对比)

    2. 观察米尺

    请学生两人一组,观察并交流自己在米尺上的发现。

    (预设:数、刻度线、单位)

    师:你能在米尺上找到 1 个 1 厘米吗?在米尺上比划出来。你能找到 1 个 10 厘米吗?一共能找到几个 10 厘米?十个十厘米是 100 厘米,说明米尺上一共有 100 厘米。

    师:米尺上有 100 厘米。米尺的长度又正好是 1 米,验证了我们刚才说的,1 米 = 100 厘米。

    3. 米和厘米的 “自我介绍”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米、厘米,知道了他们之间的关系,米和厘米也想见见大家,想和我们班同学打个招呼呢!

    播放音频:我是国际通用的长度单位 —— 米,我的英文名是 meter,人们经常用我英文名的第一个字母 m 来表示我。

    我是比米小一些的长度单位,我叫厘米,英文名是 centimeter,centi 的意思是 “厘”,meter 是 “米”,人们经常用 cm 来表示我。

    师:所以,刚才的这个关系式也可以写成(板书)1m=100cm。

    【设计意图: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能够影响一个人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发现并加以同化的知识。教师应尽力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对米尺的实际长度的观察更有利于建构长度单位 “米” 的概念。因此在本环节,由同桌两人一组,自主观察、交流,加深对 1 米 = 100 厘米的印象。】

    四、找一找,1 米在哪里?

    1. 师生示范测量方法

    师:有了米尺,我们就可以测量啦!看,这几位小朋友在干什么呢?(出示课本上的照片)薛老师也想知道,1 米到我身上的哪里?

    请两名小助手上台,一个人帮老师量一量,另一个人帮老师贴上贴纸,把这个 1 米的位置记录下来。

    师引导:在测量时要注意,身体要站直,尺子也要放的直直的。

    2. 活动一:寻找我身上的 1 米

    同桌二人为一组合作,利用米尺,互相帮助对方记录 1 米到身上的位置。

    请一名学生代表上台,和教师身上的位置进行对比。

    师:同样是 1 米,为什么他身上的标记都到脖子上了,薛老师身上的才到腰间呢?

    3. 活动二:寻找我身上更多的 1 米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从脚到自己身上的什么位置是 1 米,还留下了记号。其实,我们还可以用这把米尺来比一比,如果把自己的两只手臂伸开,看看伸到什么程度是 1 米呢?如果把自己的双腿叉开,看叉到什么程度是 1 米呢?

    同桌两人一组合作,利用桌上的米尺和地上的 1 米线互相帮忙测量。

    师:现在,我们不仅知道了张开双臂什么程度大约是 1 米,还知道了叉开双腿什么程度大约是 1 米。米尺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呢!现在,老师把这把米尺放在教室前面的地板上,我想用它来量一量,几个小朋友前后站成 1 排的话,1 米大约能站多少个小朋友?

    师:刚才,我们进行了这么多活动,请你结合刚才的活动说一说,1 米大约有多长?

    【设计意图:美国教育家杜威明确提出:“从做中学要比从听中学更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对米的长度表象的形成,需要丰富的实践活动,通过两人一组的活动,让学生在身上寻找多个 1 米尺,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动手操作的机会。】

    五、量一量,教室的 1 米?

    1. 寻找教室中的 1 米

    师:现在,我们身上既有竖着的 1 米尺,也有横着的 1 米尺,你记住一米有多长了吗?请你们伸出手,比划比划 1 米。

    师:找一找,教室里还有哪些地方的长大约是 1 米呢?

    (预设:讲台、课桌、窗户、书架…… 请学生说,边说师边用米尺比一比)

    2. 小结与练习

    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 1 米有多长,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米和厘米都是用来表示测量物体长度的单位。请同学们先一起比划比划,1 厘米有多长?1 米有多长?

    师: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了,你会不会正确的使用这两个单位呢?下面都是我们生活中时常能见到的物体,你知道他们后面到底该填 “米” 还是 “厘米” 吗? (出示练习题)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在教室中寻找 1 米的物体并测量,这样十分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环境中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 “1 米有多长” 的表象,也为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奠定基础。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米的概念,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六、猜一猜,谁的本领大?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米,知道了 1 米有多长。老师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你觉得今天认识的米和我们昨天认识的厘米相比,到底谁的本领大呢?(生可能出现多种不同想法)

    师:看来同学们各有各的想法。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谁的本领大吧!

    (绘本)一天,米和厘米吵了起来。米说:“我的本领大,100 个你才是我!” 厘米不服气了:“我虽然小,可我的本领不小啊!”

    他们一起找到了淘气当裁判。淘气想了想,决定让米来量橡皮的长度,让厘米量一量黑板的长度。

    米量了很久橡皮,也没有量出答案,急的满头大汗。厘米呢,还在那慢慢数着,1、2、3、4……

    最后,厘米帮米去量橡皮,一下子就量出来是 3 厘米。米帮厘米去量黑板,量出来是 3 米。

    看来,米和厘米各有各的用途,他们开心的和好了:原来,我们的本领都很大。

    他们还一起合作去帮淘气量了量身高,原来,淘气的身高是 1 米 30 厘米呀!

    师:米和厘米都是重要的长度单位,少了谁都不方便。今天下课后,老师想请同学们借助米尺和尺子,试着准确地量一量,你们的身高到底有多长?

    【设计意图:本环节我和学生一起阅读《谁的本领大》绘本。通过绘本故事,再次深化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米和厘米作为测量单位都很重要。】

    维畅w
    维畅w3年前

    【二稿记录】

    【课堂照片】

    【课后研讨】

    维畅w
    维畅w3年前

    【二稿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 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了解 “1 米”,感悟 “1 米”,寻找 “1 米”,和学生一起经历 “和 1 米比身高”、“张开双臂比 1 米”、“1 米能站几个人” 等实践活动,从不同角度让学生感受 1 米有多长。在数学课堂中要注意环节之间的规划与联系,明确教学设计分哪些环节,明确每个环节的教学目标是什么,目的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做到 “心中有 1 米”,能够用 “心中的 1 米” 去感悟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

    在本节课中,还有以下值得思考的地方:

    1. 导课环节要快速

    导课环节要快,用更为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入手,原来的动画可以去掉,因为动画和前一课时的联系更为紧密,在本节课有些重复。可以去提前录制一些生活中学生发现 “米” 的视频,找学生配音,用贴近学生、学生熟悉的方式进行导入,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2. 观察米尺要仔细

    观察米尺要着重笔墨,让学生先安静地观察,再讨论、汇报,让学生多说,抓住米尺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随后 ,借助小棒摆一摆,用 “10 厘米” 进一步沟通米和厘米的联系,感受 10 个 10 厘米是 100 厘米,也就是 1 米。不能直接给出结论。

    3. 活动环节要关联

    在进行测量前要注意,要有 “先估再量” 的过程,让学生去说明测量中的注意事项。规划活动室,要注意沟通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思考上一个活动能够为下一个活动带来什么样的帮助,活动的落脚点在哪里,注重知识的前后关联。

    在寻找教室中的 1 米时,没必要每个都进行测量,对学生估计差不多的地方应及时予以鼓励,挑选教室中准确的、有代表性的一两处测量即可。学生既然已经有米尺,那么可以先估计教室一头到另一头的长度,再组织学生利用米尺进行测量,感受 “较长的长度要选择米作为单位” 更为合适,为单位的选择做出铺垫。

    4. 练习环节要追问

    在学生选择 “米” 或 “厘米” 做单位的题目中,要适当选取其中两处进行追问,让学生自己说清楚这样选择的原因,加强学生心中对这两个单位的量感,不能匆匆而过。此外,还可以适当加上一处和生活相关的练习题目,否则练习题的类型只有一种,比较单调。

    5. 绘本部分要回归

    可以利用结尾处的绘本,对学生提出问题:米和厘米为什么争吵?到底谁的本领大?将绘本的落脚点落在 “量长的地方用米,量短的用厘米”,深化绘本的内涵,形成对测量单位选取的量感。

    夏正军
    夏正军3年前

    采用情境教学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践操作中去经历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形成方法的过程,实现从观察到想象,从外部刺激到内部建构,建立 1 米长的表象。

    夏正军
    夏正军3年前

    本节课通过先估后量的模式,突出了 “量感” 的主体地位,并且以学生为主导,一步一步的寻找测量单位,最终得到 1 米的长度,最终再利用 1 米去测量生活中的长度,由抽象再次到具体,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对长度的量感意识。

    维畅w
    维畅w3年前

    【团队磨课图片】

    维畅w
    维畅w3年前
    《1 米有多长》教学设计(终稿)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薛维畅

    【教材分析】

    “测量” 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教材的内容安排为:自选长度单位的测量、厘米的认识、米的认识。长度单位 “量感” 的形成,离不开运用多种测量工具,将被测物体长度与已知长度比较的过程。

    《1 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三课时,本节课是对 “米” 这一国际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感知,引导学生逐渐形成米的长度观念,做到 “心中有 1 米”,能够用 “心中的 1 米” 去感悟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

    在一年级时,学生已经积累了直接比较长、短的活动经验。在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前两课时的学习中,对测量工具、测量手段以及长度单位 “厘米” 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本节课中,通过大量的测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 1 米有多长,建立 “米” 这个长度单位的表象,发展学生对长度单位的 “量感”。为此,教科书提出了四个问题:一是由认识的单位 “厘米” 引出新的单位 “米”,揭示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二是通过比较身高,进一步体会 1 米的实际意义;三是用 “米” 进行实际的测量;四是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长度单位 “量感” 的形成和建立,对学生以后继续学习分米、毫米、千米以及面积单位、体积单位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 “米” 并不陌生,正值疫情期间,学生时常会在生活中经历 “排队 1 米等待” 的情形,每次上学都要保持 1 米间距测温,步入校园。此外,他们也会在测量身高或上车买票等场景中和 “米” 相遇。但很多学生对米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 “米” 这个字眼上,他们并不一定知道 1 米实际有多长,长度单位米在生活中可以起到怎样的作用,对于建立起单位长度的空间观念还不太清晰,因此需要大量的活动来丰富学生对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 53 页 “1 米有多长”。

    【学习目标】

    1. 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 100 厘米。

    2. 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 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

    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掌握 1 米 = 100 厘米。

    【学习难点】

    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10 厘米长的小棒、3 张贴纸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说一说,哪里都有米?

    (播放提前录好的视频,学生介绍)疫情还没有结束,来上学的我踩着校门口的 1 米线,等待测温,排队进入美丽的校园;下课啦,我来到科技园,看到同学们围着墙上的尺子,尺子上有一条 135 厘米的线…… 我也加入了他们的讨论,他们还帮我量了量,我的身高是 1 米 39,正好比这条线高一点。放学回家后,我去了一趟地下车库,发现车库的顶上写着 “限高两米”。哇,今天一天时间内,我就发现了身边好多地方都藏着 “米”,原来 “米” 离我们的生活这么近啊!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和米相关的知识。(请伸出小手和我一起板书: 1 米有多长)

    【设计意图:对长度单位 1 米的认识,需要丰富的现实材料做支撑。在生活中,其实处处都有米的身影,比如疫情期间,学生每天都要经历 “排队 1 米测温”。将学生在校园及生活中发现的 “米” 录制成小视频进行导入,不仅可以激活学生对 “米” 的印象,也可以拉近学生和 “米” 之间的距离。】

    二、看一看,讲一讲,米尺上有什么?

    1. 产生冲突,引出米尺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厘米,学习了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你觉得用这把尺子测量薛老师的身高,方便吗?(拿起尺子给学生以直观对比)

    师:生活中,为了方便测量,人们发明了米尺。瞧!米尺已经到你们的桌上了。

    2. 观察米尺,探究发现

    师:仔细观察米尺,米尺上有什么秘密呢?(等待学生安静观察 1 分钟)

    师:谁愿意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

    预设 1:我发现米尺上有很多数,有刻度线……

    预设 2:我发现整十厘米的线比较大。

    预设 3:我看到米尺上一共有 100 厘米。

    评价:大家观察的很仔细!

    师:你们知道米尺有多长吗? 预设: 1 米、100 厘米

    师:你能比划 1 米有多长吗?(预设:老师用米尺量一量,学生可能比划地不准确)

    师:同学们,要想准确地比划 1 米,知道 1 米到有多长,我们还需要 “厘米” 这个好朋友来帮忙!

    师:请你们在尺子上找到 1 厘米,用手比划比划。两个人一边比划一边数,看看这把米尺上到底有多少个 1 厘米呢?

    预设:学生两人一组,一人比划一人数;

    教师:(巡视,提出新的挑战) 我们要一直 1 厘米 1 厘米地数下去吗?谁有更巧妙的方法知道米尺上有多少个 1 厘米呢?

    预设 1: 10 厘米 10 厘米的的数;10 个 10 厘米也就是 100 厘米。

    预设 2: 99+1=100, 我知道米尺上有 100 厘米;

    3. 摆放小棒,生成 1 米

    师:在信封里有一些长短一样的小棒,你怎么知道小棒有多长呢?

    预设:用米尺量一量。

    师:1 根小棒是 10 厘米,那几根小棒摆在一起是 1 米呢?大家借助米尺摆一摆吧! (展示一些孩子的摆放)

    师:谁能说说米尺上有多少个 10 厘米?10 个 10 厘米就是多少?

    师:看来 100 厘米也就是 1 米,1 米里有 100 个 1 厘米。(板书:1 米 = 100 厘米)

    师:厘米的英文是 centimeter,我们取它的首字母 cm 来表示厘米。而米的英文是 meter,我们取它的首字母 m 来表示,所以这个关系式也可以写成:1m=100cm。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米尺、在米尺上 10 厘米 10 厘米地数下去、用 10 厘米小棒在米尺上摆一摆这一系列活动,将 1 米与 10 个 10 厘米,也就是 100 厘米之间建立了联系。其中,10 个 10 个数也渗透了十进制思想,学生经历了看一看 —— 说一说 —— 数一数 —— 摆一摆的过程,在亲身经历中体会到 “1 米中有 10 个 10 厘米”“1 米 = 100 厘米”,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三、估一估,测一测,1 米有多长?

    1. 伸开双臂,感受 1 米

    师:我们知道了 1 米 = 100 厘米,伸开双臂到什么程度大约是 1 米呢?

    预设师生活动 1:(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伸开双臂表示出 1 米,教师用米尺测量一两个学生伸开双臂的情况,学生及时调整。

    预设学生活动 2: 教师组织其他学生两人一组互相测量。

    2. 身体站直,测量 1 米

    师:现在,请大家伸开双臂表示 1 米,闭上眼睛,如果这个 1 米竖起来,从地上开始,会到身体的哪个部位呢?用手在身体上标出来。 睁开眼睛,和老师的米尺比较一下,自己调整,我来测量了,看谁在身体上找到的 1 米是最准确的!你帮老师测量一下,我找到的 1 米准不准?

    师:同桌两人合作,用米尺量一量。

    师:刚才在测量时,有没有遇到什么苦难?怎么解决的?

    3. 三人同排,比较 1 米

    (两名学生和老师站成 1 行,在身上的 1 米处贴上贴纸)

    师:我们三个都找到了身上 1 米的位置,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 1:我发现红线的高度都是一样的,说明测量的比较准确。

    师:红色标记的地方就是 1 米的长度,看来 1 米的长短没有发生变化。

    预设 2:红线在老师的腰上,但是却在学生的肩膀上。

    师:为什么会这样?

    生:你们三个的身高不一样,所以在 1 米在身上的位置不一样。

    师:看来 1 米没有变,但是因为测量对象的身高不同,身体上 1 米的位置不同。

    4. 同伴合作,体会 1 米

    师:我们三个站一排的长度有 1 米吗?向右转,如果我们三个前后站一列,还有 1 米吗?想一想,几个小朋友站一列,正好是 1 米?

    师:4 小朋友站一列大约是 1 米,(教师手势表示 1 米)请大家看一看,从教室的最左边到最右边大约是几米?

    请学生首尾相接摆一摆米尺,其他同学数一数。最后明确教室的宽约是 7 米。

    【设计意图:美国教育家杜威明确提出:“从做中学要比从听中学更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对米的量感的形成,需要丰富的实践活动,给学生建立直观活动的体验,形成生活中 “米” 的经验。在设计活动时,从伸开双臂这一横着的 “1 米尺”,再到寻找地面到身上竖着的 “1 米尺”,让学生发现身体上 1 米处的 “变” 与 “不变”;从讲台上三个人站成一排、四个人站成一列,再借助这个讲台上的 “1 米” 去估计、测量教室的宽度,层层递进,逐步渗透,孩子们在不断经历 “先估计再测量” 的过程中,获取了充分的活动经验,强化对米的认识。】

    四、找一找,说一说,1 米在哪里?

    1. 教室寻觅,发现 1 米

    师:在教室里找一找,有哪些地方的长大约是 1 米?

    (学生汇报,教师量一两个准确的即可,大约是 1 米的地方不用拿着米尺量)

    师:大胆的估一估,门有多高?最后一排的两名同学拿着你们的米尺去比一比。

    师:门大约 2 米,根据门的长度,试着估一估教室有多高?

    2. 独立完成,反馈练习

    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 1 米有多长,知道了 1 米 = 100 厘米,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书上的练习。

    预设活动: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展示学生答案,学生订正,教师追问其中两道题目填写 “米” 或者 “厘米” 的理由。

    机动:学生互相出题考一考。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本环节教师带领学生在学习场景中寻找和 1 米相关的事物,随后拓展到让学生估一估包含多个 “1 米” 的事物的长度。学生先利用 “身上的米尺” 的经验估计教室门的高度,随后根据门高 2 米,学生能够顺利地估计出教室高约 3 米。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不断生成新的经验,将知识形成前后关联的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奠定基础。】

    五、猜一猜,想一想,谁的本领大?

    师:同学们已经能准确的选择厘米或者米做单位了,可是米和厘米确吵起来了?怎么回事呢?一起来看看吧!

    (绘本)一天,米和厘米吵了起来。米说:“我的本领大,100 个你才是我!” 厘米不服气了:“我虽然小,可我的本领不小啊!”

    他们一起找到了淘气当裁判。淘气想了想,决定让米来量橡皮的长度,让厘米量一量黑板的长度。

    米量了很久橡皮,也没有量出答案,急的满头大汗。厘米呢,还在那慢慢数着,1、2、3、4……

    最后,厘米帮米去量橡皮,一下子就量出来是 3 厘米。米帮厘米去量黑板,量出来是 3 米。

    师:米和厘米为什么发生了争吵?到底谁的本领大呢?

    【设计意图:通过绘本故事,再次深化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米和厘米作为测量单位都很重要,明确测量较长物体时可以请 “米” 来帮忙,而测量较短物体时可以请 “厘米” 帮帮忙。】

    六、忆一忆,说一说,我的收获是什么?

    1.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体验和收获?

    2. 师:你觉得今天这节课上,谁表现比较好?为什么?

    3. 师:你有没有问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生的角度,对所学知识进行评价和回顾。此外,通过让学生评价自己同伴的表现,加强了生生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维畅w
    维畅w3年前

    【团队照片】

    维畅w
    维畅w3年前

    【教学设计(层次)】

    维畅w
    维畅w3年前

    【终稿记录】

    【课堂照片】

    维畅w
    维畅w3年前

    【课前访谈】

    量感的建立与学生的个体经验有关。课前我们通过访谈对学情进行了前测。访谈话题为:①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 “米” 这个长度单位?②我们学习了 “厘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 1 厘米有多长吗?10 厘米呢?③你知道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吗?怎么知道的?④双臂展开到什么程度大约是 1 米?从地面到身上哪个位置大约是 1 米?⑤你觉得我们教室的门有多高?教室有多高?教室有多宽?

    问题一中,50%的学生能借助生活的例子说清楚在哪见过 “米”,如身高、疫情 1 米线、搬家买床买几米,拓展阅读等。30%的学生没有听说过 “米”,20%的学生说在尺子上见过,与 “厘米” 混淆。

    问题二中,大多数学生能正确比划出 1 厘米。但在比划 10 厘米时,10%学生比划的误差在 2 厘米以上。

    问题三中,对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55%的学生不知道,35%的学生知道 1 米 = 100 厘米,获取途径主要来源于课外阅读或家长告知。10%的学生能说出米用在较长物体上,而厘米用在较短物体上。

    问题四中,80%的误差较大,20%学生能准确表示,说明对米的概念建立经验并不丰富。

    问题五中,在估计门的高度时,65%估测比较准确,35%学生误差极大。在估计教室的高度、宽度时,10%学生误差在 1 米以内,90%误差极大。

    维畅w
    维畅w3年前

    【课后问卷】

    维畅w
    维畅w3年前

    【课后问卷分析】

    当节课利用剩余时间,我们进行了课堂后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对很贴近学生生活的物体能进行正确的单位选择和估测。但对于长度偏大的物体,还缺乏估测的方法和策略。

    维畅w
    维畅w3年前

    【终稿反思】

    量感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团队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量,形成感。

    1. 参与体验,培养量感。

    本节课注重做的过程和学生思考的过程,通过设计大量学生全员参与的体验活动,如 让学生在自己的身体上寻找横着的 1 米、竖着的 1 米、还有 3 人并排的 1 米,甚至是 4 个小朋友排成 1 列的 1 米等等,这些活动都是对 1 米的深度体验,帮助学生建立 1 米的长度表象。通过丰富的体验,夯实对 “米” 这个单位的感知,培养量感。

    2. 单位累加,建立量感。

    在观察米尺时,教师先放手让学生先自主观察,交流自己的发现。随后从 1 厘米 1 厘米地数到 10 厘米,再用 10 厘米的小棒借助米尺摆一摆,深度感知了 10 个 10 厘米就是 100 厘米,也就是 1 米。建立起 1 米和 100 厘米之间的联系,也体现了十进制的思想。在这样教学活动中,体现了单位的累加,以及由扶到放,重视一个单位长度和几个单位之间的融合,在应用中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3. 合情推理,发展量感。

    在合情的推理中带动学生深入思考,比如借助身上横着的 1 米尺,让学生估一估竖着的 1 米到身上的什么位置。借助三个人横排的 1 米,推测出 4 个小朋友站成 1 列是 1 米,再借助这个讲台前的 “4 人 1 米” 来估测教室的宽。利用身上的 1 米来估测门的高度,经过实际测量,再根据门的高度估测教室的高度。 在不同的情境中不断地去感悟 “米”,经历聚焦、比较、归纳、提升、推理,促进学生利用合理的参照物形成初步估量物体的学习能力,在估测对比中去提升量感,体会估测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维畅w
    维畅w3年前

    【活动综述】

    一、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天朗气清的 8 月,何军华名师工作室积极参与了新世纪小学数学组织的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量感’的学习方式探索” 主题活动,何军华、王永涛、白翠霞、薛维畅四位教师组成团队,积极讨论,选择课题。最终,我们团队选择了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三课时 ——《1 米有多长》,按大赛要求在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开贴,跟进反馈。

    二、秋入已半月,暑退逮斯晨。

    为了准确了解学情,团队成员通过讨论,制定了学前访谈方案,积极收集相关资料。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学生对米还不是很了解,大部分学生不能准确地比划出 1 米的长度,不能正确地估测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对米的概念建立经验并不丰富。根据学生的情况,我们一直不断完善设计,改进教学。

    在一稿完成后,我们安排了一系列的教学研讨活动,邀请了田双棉老师指导、点评,全体数学教师参与听课、讨论。在一次次地磨课中,团队成员从课程标准出发,认真研读教材,探究对 “量感” 的理解和认识。最终,我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和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积极参与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量,形成感。

    三、秋分逢细雨,桂子飘香远。

    在正式答辩前,团队成员分工合作,认真准备预设问题。此外,我们也学习研究了对方的教学视频和教学设计,为追问问题做好准备。

    9 月 23 日晚,我们参与了网络答辩活动,聆听多个团队带来的真诚分享和友好讨论,对发展学生测量 “量感” 的学习也有了新的认识。

    感谢新世纪小学数学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交流平台。在这两个月中,我们经历着、学习着、收获着,盼望着下次的相聚!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9ms · UTC 10:29 · PVG 18:29 · LAX 03:29 · JFK 06:29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