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们、朋友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西安市王春艳数学名师工作室的梁超。从教多年来,在班级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掌握多种教学模式,教学风格简练,幽默。除此以外,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严格遵守教师的各项规章制度,有效的完成学校及上级领导布置的任务。多次获得各项优秀奖项,并参与西安市好课堂课堂帮扶支教活动。本次能够代表我们团队参加本届新世纪小学数学第三届名师工作室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活动,非常荣幸。感谢新世纪小学数学编委会的各位专家和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数学课程工作室为我们一线教师搭建的展示、交流平台。让我们能够向全国各地的专家、同仁们去学习。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将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的面积一》一课为载体,开展以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量感的学习方式探究” 为主题的研讨活动。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们团队将全力以赴,勇当教育创新的探索者,实践者。
教材图片:https://bbs.xsj21.com/t/1900#r_102553
主题活动解读:https://bbs.xsj21.com/t/1900#r_103035
选题思考:https://bbs.xsj21.com/t/1900#r_103135
教案一稿:https://bbs.xsj21.com/t/1900#r_103048
一稿反思:https://bbs.xsj21.com/t/1900#r_118199
教案二稿:https://bbs.xsj21.com/t/1900#r_118105
二稿反思:https://bbs.xsj21.com/t/1900#r_118776
团队磨课照片:https://bbs.xsj21.com/t/1900#r_106805
教案三稿:https://bbs.xsj21.com/t/1900#r_122269
三稿反思:https://bbs.xsj21.com/t/1900#r_122271
团队磨课总结:https://bbs.xsj21.com/t/1900#r_122288
“圆的面积” 是几何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和前面所学的平面图形相比较,圆是一个特殊的图形,是曲边图形,圆的面积研究需要经历化曲为直、极限思想、转化思想,是前面平面图形学习所没有的。
活动主题解读
何为 “量感”?量感是指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或推断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哪个实际物体大小相吻合的一种感觉。这里的量感主要指对时间、质量、长度、面积和体积等的直观感知和认识,使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结合本次活动主题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量感的学习方式探索”,团队成员通过研究认为,在发展学生量感的几个阶段中,《圆的面积(一)》属于利用公式求量的大小。基于此,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在理解圆的面积的度量意义的本质上发展量感,借助一系列实践操作活动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比较、调整等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提高学生估测能力的同时真正促进量感的内化和形成。我们将以 “已有的学习经验 —— 多元素材 —— 多维体验 —— 思辨内化” 为学生学习的主线,促使学生的 “量感” 持续生长。
《圆的面积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圆的面积是在学生学习了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与探索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类似,探索圆的面积与圆的半径之间的关系。教材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教科书先用方格纸为工具进行度量,然后采用分割的方法将圆转化为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在无限细分的情况下进而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科书采用了 4 个问题,问题 1 用度量的方法得到圆的面积的近似值;问题 2 是把圆等分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问题 3 是探索在什么条件下所拼出的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更接近平行四边形;问题 4 是推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圆的面积,经历探索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在探索推导的过程中,感受 “化曲为直” 的思想。
3.发展学生的量感,建立学生平面几何学习的知识框架。感受数学的奥秘,激发学习平面几何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推到圆形的面积公式,理解圆形面积公式的含义,掌握圆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圆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方形卡纸,圆形卡纸,教具。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快速导入:
播放《西游记》片段(孙悟空画圆圈保护师傅),让学生直观感受圆形留下的痕迹是一条封闭的曲线。
拿出教具,圆形卡片。回忆封闭曲线一周的长度是圆的周长。感受封闭曲线图形内部的大小是圆形的面积。组织学生摸一摸圆形卡片的周长和面积,亲身感受,并理解圆的面积指的是圆所占平面的大小。
2、活动探究、小结方法:
(1)估一估
《活动 1》:同桌合作,利用已学过的图形估一估圆形卡纸的面积
预设 1:在圆的外面画一个正方形,算出正方形的面积就能近似的知道圆形面积。
师介绍:像这样的正方形,我们称它为圆的外切正方形。
预设 2:在圆的内部画一个正方形,算出正方形的面积就能近似的知道圆形面积。
师介绍:像这样的正方形,我们称它为圆的内接正方形。
小结:圆形的面积在外切正方形和内接正方形之间。
(2)数一数
《活动 2》:利用手中的方格纸,数一数圆形卡片面积的大小。
小组合作,利用割补、平移的方法,数出圆形面积大概是多少。
学生汇报数的方法,以及数的弊端。
(无法得到准确数值)
(3)算一算
生生交流,确定 “转化” 的策略。
预设:转化成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
师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推导的方式。
(课件展示,学生上台利用课件进行转化演示)
试着猜想,圆形转化的方法。
指名学生说一说,他的想法。全班交流讨论,活动验证猜想。
《活动 3》:小组合作,利用圆形卡纸尝试转化。
思考:怎么把圆的面积转化为学过的图形面积?
(多次尝试并邀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预设 1:把圆形沿半径剪成成 4 等份的扇形。
预设 2:把圆形沿半径剪成成 8 等份的扇形。
预设 3:把圆形沿半径剪成成 16 等份的扇形。
教师示范裁剪的方法:对折以后,从圆心开始沿着半径剪,剪的过程中不要把圆形剪断。
…… 再把扇形交错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课件展示)
引导: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而平行四边形的边是线段组成的,所以在这里,我们采用了一种转化的思想 --- 叫做 “化曲为直”“化圆为方”。(板书)
小结: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圆形就越接近( )?
组织学生动手摸一摸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摸一摸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大小。
提出问题:经过拼接之后的圆,形状发生了改变,但是,它所占平面的大小发生变化了吗?
预设: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师:也就是圆的面积没有发生变化,对吗?
《活动 4》:有趣的猜想。
同桌交流,共同猜想: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原来的圆之间有什么联系?
预设: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
学生尝试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
师引导学生汇报小结:因为圆周长的一半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圆的半径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宽,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s = 底 × 高。所以,圆的面积就等于圆周长的一半 × 半径 → S=πr2
演示公式推导过程(视频)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 高
圆形的面积 =πr×r s=πr2
《活动 5》:圆的面积与圆的什么有关系?
组内学生根据推导转化的过程,以及得到的面积公式进行讨论,并得到结论:圆的面积大小与圆的半径有关。
师引导:如果想要计算圆形的面积,我们只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就可以了?
预设:圆的半径。
3.量感生活,学以致用:
求孙悟空在保护师傅时候画圈的面积是多少?
巡视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公式以及单位的使用是否正确。
个别学生汇报。
4.当堂反馈,小结课堂:
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呢?
预设 1:利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转化思想,推到出了圆形的面积公式。
预设 2:知道了圆形面积与圆的半径有关系,想要计算圆形的面积,只需要知道圆形的半径即可。
……
师:同学们,在这节课中,我们通过活动的方式,把圆形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利用我们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这样有趣的数学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也要善于去利用它,帮助我们解决更多的困难。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选课思考:
《圆的面积一》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本节课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试图创设出某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经验和事理的欲望,继而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和策略,并通过猜测、实验、操作、自学、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进行高效探索。初步感知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 --“化曲为直”、“化圆为方”,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内在联系,从而感受极限思想。
因此,选择《圆的面积一》这节课,即能培养学生的量感,又能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以后解决有关组合图形面积的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圆的面积” 是几何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和前面所学的平面图形相比较,圆是一个特殊的图形,是曲边图形,圆的面积研究需要经历化曲为直、极限思想、转化思想,是前面平面图形学习所没有的。通过调查,大部分学生对圆的面积公式了解,但是很多学生不明白是怎么来的,所以通过操作、想象、思考来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来历和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数学知识是定义的理解,可以翻阅不同的学段(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对这个内容是如何设计的。圆面积定义在不同学段意义是不一样的,小学阶段采取的是描述式定义,而中学教材指出圆的内接、外切正多边形,当边数无限递增时,其面积的极限叫做圆的面积。
数学的学习并非单纯的知识探究,更重要的是数学方法的掌握和数学思想的理解运用,梁老师利用有趣的猜想这一环节通过对探索过程的梳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体会遇到新问题的时候,我们如何探索,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奠定方法的基础。
从教学方式来看,梁老师的课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用有趣的情境、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探究氛围,使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又有用。
梁老师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经历并理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转化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学生在探究小正方形与圆的面积关系的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发现近似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圆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里不仅重视数学知识的获得,更重视对学生量感的培养。教学过程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实践中逐步弄清圆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培养学生量感,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引导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观察中理解,在比较中讨论归纳,通过这些措施使学生切实经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而且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学生的量感得到了培养,也领悟了学习方法,培养了学习能力。
圆的面积是在学生学习了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与探索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类似,探索圆的面积与圆的半径之间的关系。教材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教科书先用方格纸为工具进行度量,然后采用分割的方法将圆转化为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在无限细分的情况下进而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的教学设计值得学习和借鉴。
梁老师为了及时掌握学生对本课知识学习的情况,设计了一些与本节课相关联的课堂练习,让学生随堂完成。根据学生的反馈结果,力求做到教学相长,提高练习的有效性,促进和提高教学效果。整堂课下来,学生对圆的面积的探究过程非常有兴趣,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
梁老师的设计符合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为教师不能仅仅传授知识,更应该激励学生思考;只有思考才能培养孩子们的思维品质和创造能力。而梁老师的教学设计恰如其分的将这一思想体现,在导入中提问你认为圆的面积与圆的什么有关系?” 学生猜测是 “圆的半径或直径”。那就接下来就是验证了,创设教学冲突使这节课更有探索性。
本节课在探讨圆的面积公式过程中,梁老师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通过多种方法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并且进行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圆的面积是如何求得。而不是让学生机械的套用公式,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的大胆放手,巧妙引导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效的操作,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
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本节课中,梁老师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了让学生观察生活环境中自动喷水这一情境,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圆形,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顺利地引出新课,最后又让学生计算出喷水头喷出的最大面积,即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通过联系实际,计算面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在理解圆的面积的度量意义的本质上发展量感,借助一系列实践操作活动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比较、调整等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提高学生估测能力的同时真正促进量感的内化和形成。
梁老师多次深入钻研教材,可以说准确地理解教材编写意图,跳出教材,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大胆的改革,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教学互动、学生实验操作推理验证,对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梁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不但能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更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教学 “圆的面积” 计算公式推导时,老师先让学生回忆再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能不能运用割补的方法把圆割补拼成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然后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在学生动手、动脑剪一剪、拼一拼的基础上,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
本节课在公式推导环节,把圆转化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圆的半径,学生能找到转化前后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求出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学完本课,学生能够明白圆的面积与半径的关系,以后对求圆的面积,就会转化成用半径来估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量感体验!
将圆面剪开推导面积公式之前,让学生大致估计圆面积的大小、猜测圆面积与半径的关系、体会到剪开的必要性十分重要。那么如何让学生估计与猜测,在网格图中估计圆面积的大小北师版在同一个网格图中出现了圆与它的内接正方形和外切正方形,对此可以采用数方格的方法估计圆的面积:第一步,利用正方形的面积进行估计,得出圆的面积比圆外切正方形面积小,比圆内接正方形面积大;第二步,利用数方格进行估计,即先用数格子的方法数出一个圆的面积,再估计整个圆的面积。
在课的最后,让学生安静地想一想,回顾自己学习的内容、使用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形成一种观点,让学生将研究的对象与它们之间的关系统一内化成一个新的思维领域。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创造条件适时、及时地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教师讲解、释疑的过程中,去听、去想、去理解数学语言是如何表达的,通过提问、回答、复述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通过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严密性和逻辑性,真正把知识融会贯通起来。
梁老师在归纳总结公式的环节,让学生通过语言的表述对圆与平行四边形各部分对应关系的讨论与概括,逐步经历了圆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形成了完整的面积公式。公式的概括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述,同时要注意板书推导的过程,让学生明晰公式的来源。
梁超老师用情境导入能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复习铺垫有实效。通过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那样将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去求面积,为学生采用图形转化的方法推导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做必要的准备,让学生明白转化的思想是学习新知的有效手段之一,激发学生将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探究面积计算做准备。
梁老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本课时教学的重点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提出 “将圆分割,然后再拼组成学过的图形” 的猜想后,组织学生分动手操作,分别将圆分成 16 等份和 32 等份,再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使学生经过推理,认识到 “分的份数越多, 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并从中发现圆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参与这一知识形成的过程,不仅有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探索问题的能力,学习了一些数学方法,进一步发展了初步的空间观念。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梁老师这节课从引导学生由已知到未知,认识圆面积的含义,到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图形变换的规律,并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归纳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过程中,向学生提供了观察、猜想、实验等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另外,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课堂练习,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本节课梁老师比较好的体现了转化思想求圆的面积,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梁老师在课前先帮学生复习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的。于是通过小组合作,学生把圆等分成 8 份,16 份等份,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
本节课还比较好的体现了极限思想。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把圆分成 8、16 等份,再通过课件的演示,把圆分成 32、64 等份会怎样?学生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所拼组出来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教师在这其中充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完成另一个重要数学思想 — 极限思想的渗透,有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
在探讨圆的面积公式过程中,梁老师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通过剪、拼的方法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并且进行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圆的面积是如何求得。而不是让学生机械的套用公式,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的大胆放手,巧妙引导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效的操作,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
在学生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前,梁老师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实现知识迁移,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圆剪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进而利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构建新知识。从这个层面来看,梁老师是一个很好的组织者。在学生剪、拼图形的过程中,梁老师能够深入指导学生如何将圆剪拼成长方形,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从这个层面看梁老师是一个很好的合作者。
本课教学中,梁老师更多地体现为:引导者 —— 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明确的导航目标,辅导者 —— 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与支持,使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合作者 —— 关注学生的学习,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共同寻求问题的答案。与学生构成良好的学习共同体。
在 “以发展为本” 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也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我们必须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哪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本课教学中,梁老师更多地体现为:引导者 —— 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明确的导航目标,辅导者 —— 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与支持,使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合作者 —— 关注学生的学习,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共同寻求问题的答案。与学生构成良好的学习共同体。
梁超老师《圆的面积》 本节课先播放《西游记》片段(孙悟空画圆圈保护师傅),让学生直观感受圆形留下的痕迹是一条封闭的曲线。紧抓儿童心理特征,激趣导入效果明显。辨析圆的周长和面积,很有必要。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利用估一估,数一数,算一算逐层推进,引导学生尝试圆面积的计算方法,体会转化思想,逐步引导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在变化圆的分数中,慢慢形成极限思想,初步建立长方形的模型,从而推导出圆面积公式。最后又回到课前画圆圈的问题,课前有问题,课后有答案,使课堂知识结构更完整。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效果好。
课堂上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感悟与体验,尊重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教师适时点拨和启发,让学生在已知和未知之间建立联系,从而获得充分的量感体验,并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梁老师在推导圆的面积计算过程中,从学生动手实践剪圆、自拼图形,到学生自主探究和运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整个过程,学生个个是主体,个个是主角,演的轻松,演的有特色,学的真实,用的灵活、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的新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这点梁老师是强项。
梁老师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归纳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过程中,向学生提供了观察、猜想、实验等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另外,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课堂练习,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老师引导学生在利用转化和类比推理基础上,要结合操作演示,让学生在学习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增加感性的认识,从而真正掌握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且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
梁老师注重数学转化思想的渗透、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提高练习的有效性是本节课亮点。通过让学生回复习了 “转化” 的思想,顺其自然也可以想到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让学生对转化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感受。
梁老师《圆的面积一》这节课是六年级的教材内容,他能够科学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一个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理念, 整节课亮点纷呈,效果明显。
本节课学生有四次动手操作的机会:第一次是将圆按照 4 等份、 8 等份、16 等份、 32 等份、 64 等份 的要求进行分剪。第二次是学生将剪好的纸片拼成自己熟知的长方形等其他图形。第三次是学生通过展 台展示自己的拼图。这既是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体现,又是突破难点重点的需要,而且激发了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使学生在 “快乐中学习数学、享受数学”。
根据六年级学生特点,梁老师在教学 " 圆的面积” 计算公式推导时,先让学生小组合作在学生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并在转化图形的过程中渗透量感背景下的极限思想,再引导学生交流、验证自己的推导想法,体现了较好的教学思想和理念。
梁老师科学、合理的教学安排,使学生们经历实验操作、总结验证的学习过程。这样有序的学习,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智能,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深刻的,学到的知识是活的,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梁老师在练习设计上也非常用心,练习设计不但多样性,而且很有针对性,联系生活实际。在练习的过程中董老师通过指导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回顾与反思,增强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这样的的练习不仅巩固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还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善于联想的良好习惯.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这节课要让学生了解圆的概念以及直径半径等的概念,所以这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我们知道,学生对圆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他们的学习不可能是零起点,所以我们的教学也不能是 “零起点”, 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梁老师在练习设计上也非常用心,练习设计不但多样性,而且很有针对性,联系生活实际。在练习的过程中董老师通过指导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回顾与反思,增强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这样的的练习不仅巩固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还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善于联想的良好习惯.
梁超老师从提出教学目标,到完成教学任务,整个过程,教师始终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老师出示了 “圆” 后,启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 “本节课你们想了解圆的哪些知识?” 学生生成问题 “什么是圆的面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以及怎样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在引导学生生成学习目标中扮演好了引导者角色。
梁超老师在学生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老师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实现知识迁移,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圆剪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进而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构建新知识。从这个层面来看,老师是一个很好的组织者。
梁超老师在推导圆的面积计算过程中,从学生动手实践剪圆、自拼图形,到学生自主探究和运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整个过程,学生个个是主体,个个是主角,演的轻松,演的有特色,学的真实,用的灵活、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的新理念。
梁老师扎实,认真,在练习设计上也非常用心,练习设计不但多样性,而且很有针对性,联系生活实际。在练习的过程中董老师通过指导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回顾与反思,增强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这样的的练习不仅巩固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还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善于联想的良好习惯.
梁老师这节课能够根据学情,科学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教案,并组织学生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一个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理念,特别注意了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探索、交流合作能力,好奇心、求知欲强。能够比较熟练地利用公式对已学过的平面图形进行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在本单元中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圆的特征,探索了圆的周长公式,再结合已有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公式的学习经验,教师的设计中突出引导学生合理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梁老师的教学能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知识,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中分析、研究、归纳,注重知识发现和探索过程,使学生感悟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从而完成对新知的建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解決问题的综合能力。
本课中梁老师利用 “割圆” 和转化让学生来探究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割圆法中让学生感受圆面积就是无数个小单位面积单位的累加,感受量感,然后再利用转化法推导出公式,再利用求生活中圆面积的过程来发展学生的量感和空间观念。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不但能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更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教学 “圆的面积” 计算公式推导时,让学生小组合作在学生动手、动脑中,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这样有序的学习,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智能,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梁老师的本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割补,平移的方法,数出圆的大概面积,然后再拼组成学过的图形,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将圆分成 16 等份,再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使学生经过推理,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平行四边形,并从中发现圆和拼成的近似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梁老师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经验和事理的欲望,继而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和策略,并通过猜测、实验、操作、自学、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进行高效探索。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主人。
梁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在引导学生交流,验证自己的推导想法,师生共同判断学生汇报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经历实验操作,总结验证的学习过程。这样有序的学习,不仅发展学生的智能,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梁老师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实现知识的迁移,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圆剪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进而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构建新知识。由此可以看出,梁老师是一个很好的组织者。
梁老师利用 “割圆” 和转化让学生来探究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割圆法中让学生感受圆面积就是无数个小单位面积单位的累加,感受量感,然后再利用转化法推导出公式,培养学生的量感和空间观念。
《圆的面积》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及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认识了圆,会计算圆大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梁老师能够科学的把握教材,精心设计,充分体现了梁老师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 “圆的面积” 计算公式推导时,让学生小组合作在学生动手、动脑中,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这样有序的学习,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智能,还有效激发学生的社交能力,懂得团结协作。
我们知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这很重要。我们在梁老师的教学设计能够看出他的用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将圆分割,然后再拼组成学过的图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探索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了初步的空间观念。值得学习!
情境导入能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课的开始,梁老师就以 “西游记的片段(孙悟空画圆圈保护师傅)引入了新课,让学生直观感受圆形留下的痕迹是一条封闭的曲线,通过回忆封闭曲线一周的长度是圆的周长。感受封闭曲线图形内部的大小是圆形的面积。为本节课的学习了做了非常好的铺垫。
梁老师在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最有价值的、最具有思维含量的地方是怎样让学生自己去想到把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当学生遇到操作困难时,梁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改变教学方法。教师接下来的怎样让剪拼出的图形更像平行四边形等等,探究的非常细。
学习圆是从学习直线图形到学习曲线图形,无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 ——“化曲为直”、“化圆为方”,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内在联系。
本节课用了多半的时间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虽然练习时间少,练得题也少,但相对于数学知识与技能而言,数学思想方法在学生今后的生活与工作中更具有普遍性。尤其是本节课中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非常有现实意义,花再多的时间也不过份。
量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去积累,在日常生活中去应用,去实践,在实际情境中去感知。梁老师在课堂中引导孩子实践探究,积累量感经验,促进学生的量感培养。
整个探究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梁老师在充分尊重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中,适时地加以引导、点拨,使学生学习的方向始终清晰明确。课中能让学生的探尽量让学生去探,能让学生说的就尽量让学生去说。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争相交流,不断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真正体会到了数学探究的魅力。
整个探究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梁老师在充分尊重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中,适时地加以引导、点拨,使学生学习的方向始终清晰明确。课中能让学生的探尽量让学生去探,能让学生说的就尽量让学生去说。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争相交流,不断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真正体会到了数学探究的魅力。
“量感” 最后的落脚点要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自觉的提取和运用,梁老师在课堂上不仅帮助孩子建立圆面积的量感表象,同时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强化量感经验。为实际应用做好铺垫。
“世界上很多东西不可传递,只能靠亲身经历。” 史宁中教授的这句话完美地阐述的数感和量感的培养,必须发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亲身实践,亲力亲为,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对数量的感知经验。梁老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调动学生亲身经历量感建立的过程,为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应用做好铺垫。
梁超老师的课堂直接放手交给学生,通过 5 个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这样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参与,全程体验量感的建构过程,实现量感从定性到定量的提升。非常值得我学习,我在课堂中总是不敢放手,怕教学效果不好,殊不知亲身探究才是高效率的保证。
在学习中,梁老师注重数学转化思想的渗透、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提高练习的有效性是本节课亮点。通过让学生回忆直线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复习了 “转化” 的思想,顺其自然也可以想到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对于本节课,梁老师在课堂中给了适当的提示,鼓励学生 “化曲为直”,并分析图形之间的联系,渗透 “极限” 思想,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通过 “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 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
为了及时掌握学生对本课知识学习的情况,梁老师精心设计一些与本节课相关联的课堂练习,根据学生的反馈结果,力求做到教学相长,提高练习的有效性,促进和提高教学效果。整堂课下来,学生对圆的面积的探究过程非常有兴趣,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
本节课意在发展学生的量感,建立学生平面几何学习的知识框架。感受数学的奥秘,激发学习平面几何的兴趣。通过贝既可的学习,使学生会推导圆形的面积公式,理解圆形面积公式的含义,掌握圆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让生生交流,确定了 “转化” 的策略。其目的是将圆转化成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在经过梁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推导的方式。再试着猜想,圆形转化的方法。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回复习了 “转化” 的思想,顺其自然也可以想到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经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形成过程,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梁老师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能不能运用割补的方法把圆割补拼成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然后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在学生动手、动脑剪一剪、拼一拼的基础上,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
梁超老师引导学生交流、验证自己的推导想法,师生共同倾听判断学生的汇报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看看他们的推导方法是否科学、合理,使学生们经历实验操作、总结验证的学习过程。这样有序的学习,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智能,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本节课中,梁超老师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了让学生观察生活环境中自动喷水这一情境,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圆形,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顺利地引出新课,最后又让学生计算出喷水头喷出的最大面积,即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通过联系实际,计算面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梁老师为学生仔细安排了数学活动的顺序。首先,回忆已经学过的推导直边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体会到转化思想的价值,同时使学生明确学习进行的方向。其次,安排了动手操作活动,有序呈现 4 等分、8 等分、16 等分的剪拼图形,让学生逐渐熟悉知识的结构特性,了解圆剪切可以拼成近似长方形。进而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 —— 怎样才能使剪拼的图形更接近长方形?最后,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动态演示圆 32 等分、64 等分、128 等分后的剪拼图形,造成视觉冲击。引导学生得出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逼近长方形。
梁老师精心设计,明确了探究圆面积的方向,也表达了自己对内在知识结构的看法。在阐明阶段,学生将开始形成学习的关系系统,即圆与长方形内在的关系。在这个阶段,学生通过语言的表述对圆与长方形各部分对应关系的讨论与概括,逐步经历了圆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形成了完整的面积公式。公式的概括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要注意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述,同时要注意板书推导的过程,让学生明晰公式的来源。
在课的最后,让学生安静地想一想,回顾自己学习的内容、使用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形成一种观点 —— 研究未知的领域可以通过转化的思想,研究曲边图形可以借助直边图形..... 让学生将研究的对象与它们之间的关系统一内化成一个新的思维领域。
在研究的最后让学生反思研究的过程,想一想还有哪些问题,并布置了研究圆与其他直边图形的面积关系的课外作业,这既有利于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科学、认真、严谨的研究态度,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继续研究相关问题的兴趣。
“量感” 最后的落脚点要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自觉的提取和运用,梁老师在课堂上不仅帮助孩子建立圆面积的量感表象,同时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强化量感经验。为实际应用做好铺垫。
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谓是生本课堂的标志之一,梁老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中更注重合作探究的高效性,要求明确,调动每一个孩子的积极性,组员之间互相学习,共同成长。让思维之花开满整个课堂。
梁老师利用有趣的情景让学生直观感受圆的面积,通过估一估、数一数、算一算、猜一猜,引导学生把圆转化成已学的平面图形,渗透 “化曲为直” 和 “转化” 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建立解决求圆的面积问题结构。
“量感” 的培养,最后一定是要凸现自觉应用的意识,在教学中,梁老师特别注重建立学生对圆面积的表象认知,进而应用到生活实际的情景中,积累量感的经验,为学生的自觉应用意识打牢基础。
根据六年级学生特点,杨老师在教学 “圆的面积” 计算公式推导时,先让学生小组合作在学生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再引导学生交流、验证自己的推导想法,师生共同倾听判断学生的汇报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看看他们的推导方法是否科学、合理,使学生们经历实验操作、总结验证的学习过程。这样有序的学习,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智能,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深刻的,学到的知识是活的,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演示操作,加深理解 当学生通过估测后,让学生来做个实验讨论。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个圆,现在平均分成 16 份,自己拼拼看,能拼成什么图形?并想想它与圆有怎样的关系。 这样,通过学生操作学具,把抽象思维物化为动作形象思维,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圆的面积、周长、半径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面积、长、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由扶到放,由现象到本质地引导,又使学生始终参与到如何把圆转化为长方形 (三角形、梯形) 的探索活动中来。
重视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再启发学生 “能否将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进行研究”。在此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实现学生对 “新知转化为已知” 这一数学学习方法的迁移。再通过小组合作,剪一剪、拼一拼,让学生亲身经历 “转化” 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这一方法经验的内化。
重视培养学生 “数学化” 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把圆等分成 4 份、8 份、16 份、32 份…… 拼成的图形愈趋向平行四边形,并适时引导学生用 “越…… 越……” 的句式说出自己的发现,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化曲为直中 “无限接近” 的极限思想。在发现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与圆的联系后,引导学生用 “因为…… 所以……” 的句式表述出由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语言表述的准确性。
使学生们经历操作、验证的学习过程。这样有序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接下来再让学生动手实践改进自己的不足,同时尝试着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为了加深对圆面积公式的理解,多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推导过程,这样不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能够锻炼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在师生共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梁老师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 “做数学” 中探索、发现,引导学生观察并动手让学生在小组里自由、平等的各抒己见,展开议论,互帮互学,强化理解,并让学生展示探索的成果,展示运用不同思路推导出的圆面积计算公式。
梁老师借助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圆的面积,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渗透了曲线图形宇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梁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课程,学生对圆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他们的学习不可能是零起点,所以我们的教学也不能是 “零起点”, 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在学生已经有了探究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公式的经验基础上,以学为主体的探究性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思想。并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去完成教学任务。
圆的周长的一半,而它的宽就是圆的半径,可能得到长方形的面积可能近似地看作圆的面积。最终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让学生明白新的问题能够转化成旧的知识,并利用旧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经过这样的抽象和概括出问题的本质,因为知识的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数学思想的方法,那才是数学的精髓,梁老师在这一点做的很好。
梁老师在生生互动的基础上根据自我的发现,小组合作,动手探究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并经过这个环节来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由于大胆放手让学生运用以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新问题,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觉得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我们把学习的主阵地还给学生,学生的各方面本事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经过对圆有关知识学习,不仅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梁老师本节课经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并且从空间观念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所以,经过对圆有关知识学习,不仅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打下基础。
本节课从量感的角度基本建立了圆的面积概念,揭示出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的科学美,并在多层次的教学中充分体现构图美和动态美的特点,它能刺激学生,强化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探求知识奥秘的欲望,有助于解除学生视听疲劳,提高学习效率。计算机的辅助教学促进了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构成,到达了预想的教学目的。
梁超老师在教学过程的伊始就用这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来导入新课的学习,既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为后面圆面积的学习奠定基础,更可以让学生从课堂上涉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梁超老师从学生熟悉的数方格开始学习圆面积的计算,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学习,有利于充分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和经验,从而为进一步探索圆的面积公式作好准备。由数方格获得的初步结论对接下来的转化推导相互印证,使学生充分感受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合理性。
梁超老师通过渗透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 转化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旧的知识,利用旧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从而推及到圆的面积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如果能,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它的计算方法了。让学生迅速回忆,调动原有的知识,为新知识的 “再创造” 做好知识的准备。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得出等分的份数愈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平行四边形。在想象的过程中蕴含了另一个重要数学思想的渗透一 — 极限思想。
在教学中,梁老师引导学生回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唤醒学生的转化思想。 利用转化的思想,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他们亲身经历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发展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梁老师课堂上善于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联系生活设计练习。新课的导入,引用孙悟空画圆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课后回到此问题,前后呼应。基础练习之后,重视了学生公式解决问题灵活运用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在教学中还可以渗透数学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推导出圆的面积后,介绍本节课的探究方法与刘徽 “割圆术” 思想方法相似,拓展对圆面积的认识,提高他们对数学史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数学课解决问题非常重要。在圆的面积的推导过程中,学生只知道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但对于圆这样的曲线图形面积的推导,这是摆在学生面前的现实的问题。这个问题,应是教学重点与难点。梁老师指导学生推导公式的阶段,他也给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研究,这一点正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比教师的直接演示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实际上,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才能把重心由 “教” 转到 “学” 的方面,从教学生 “学会”,转移到教学生 “会学”。
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是小学阶段平面图形最大的一个难点,因为之前学习的平面图形边都是直边的,而圆的边是曲线。研究圆的周长时,用绕线法、滚动法就已经初步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思想,这是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梁超老师在本节课不仅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还渗透了极限思想。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通过圆面积的公式推导,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激发兴趣,也为以后学习圆柱打下了基础。
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有关知识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打下基础。
在讲授《圆的面积》一课时,由于学生熟悉了研究平面图形的思路:认识特征 —— 周长 —— 面积,所以老师采用了复习旧知、直奔主题的引入方式,既有利于学生形成研究问题的思路,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又简洁明快,结构紧凑,为学生后面的探究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
圆与学生以前探究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都有所不同,因为它是平面上的曲线图形,因此当老师提出 “怎么求圆的面积呢”,学生并不能马上找到解决的方法。有的学生一开始无从下手,这时,把时间给学生,把探究的空间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能行,引导学生从头脑里检索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让学生把 “圆” 这个看似特殊的图形 (用曲线围成的图形) 与以前学过的图形 (用直线段围成的图形) 有机地联系起来了,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促成了迁移。
圆与学生以前探究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都有所不同,因为它是平面上的曲线图形,因此当老师提出 “怎么求圆的面积呢”,学生并不能马上找到解决的方法。有的学生一开始无从下手,这时,把时间给学生,把探究的空间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能行,引导学生从头脑里检索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让学生把 “圆” 这个看似特殊的图形 (用曲线围成的图形) 与以前学过的图形 (用直线段围成的图形) 有机地联系起来了,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促成了迁移。
本课重点是引导学生去经历探究圆的面积公式的过程,老师充分体验 “转化” 和 “极限思想”,所以安排比较少,虽然这节课只设计了几个基本练习来检验学生对圆的面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但这并不妨碍这节课的精彩。
“圆的面积” 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及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认识了圆,会计算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注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练习题是小学数学教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它的设计与编排体现了教材编者对于知识训练的要求,它的难度可以反映老师对 “圆的面积” 教学的要求。同时,练习题编排得好不好,还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
课标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 同时,我们认为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圆的面积》有利于渗透 “边数越分越细” 的无限递增过程,渗透极限思想。
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获得自己去探索发现的意识与能力,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猜想、推理、交流等多种方式开展数学活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梁老师通过学生直观动手操作、演示、观察、比较,初步发现圆的面积与半径的关系,再运用转化思想,引导学生把圆等分成若干份,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 通过形象、具体的操作体会圆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的极限思想。
借助身边事物,建立表象 量感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在圆的面积教学中,梁老师除了要整体把握学生已有知识情况,还考虑到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教学做到了有的放矢。
梁老师教学设计关于圆的直径、半径等的特征,学生也并非一无所知,老师就放手让学生通过折、量、画、比等活动自主探索、发现,符合客观实际,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感悟,并最终理解掌握。
梁老师带领学生深刻体会了在同一个园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但是没有带领学生体会在大小相等的园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我认为应该可以加上在等园内体验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这个环节。
在学习中,梁老师通过让学生回忆直线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运用了 “转化” 的思想,顺其自然也可以想到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课堂中给了适当的提示,鼓励学生 “化曲为直”,并分析图形之间的联系,渗透 “极限” 思想,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梁老师这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经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形成过程,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不但能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更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梁老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从复习着手一步步引导学生探究得出圆的面积公式并运用公式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学生参与圆的面积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并能看到直观的演示过程,这样的课堂设计不仅能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还培养了学生们的观察、动手能力。所以说梁老师这节课的课堂设计是非常成功的。
梁老师这节课在学生认识圆,圆的周长的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设计问题以及复习旧知进入新课,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中,梁老师非常注重数学转化思想的渗透、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提高练习的有效性,使得这节课非常高效。
梁老师深入钻研教材,准确地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科学的把握教材,精心设计,通过对圆有关知识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打下基础。
在学生实践操作的基础上,教师利用课件精确演示把圆割补拼图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理解自己推导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先演示 4、8 等份圆,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它像什么图形?为什么说 “像” 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分肯定学生的观察。如果说 4、8 等份有点像,那么再来看看 16 等份会怎么样?电脑继续演示 16 等份的圆,放在一起比较,哪个更像平行四边形?学生会发现 16 等份比 4、8 等份更像!因为它的底波浪起伏比较小,接近直的,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如果分成 32 等份会怎么样?64 等份呢?……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得出等分的份数愈多,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就愈像,就愈接近,完成另一个重要数学思想 — 极限思想的渗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探究兴趣。
“量感” 的发展,借助视觉、触觉、想象等具身体验来实现。本节课梁老师们基于学科本质,学生立场,以核心问题为眼,在教材内容解读上精研细究,学科渗透,拓展延伸,积极富有创造地探索‘量感’;在课堂展示中精彩纷呈,学生实验操作知行合一,知识的形成和学生的能力发展得到有效展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质疑提问,思维碰撞,引领教学内涵发展。
数学知识是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数学知识的每一知识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前后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梁老师注重利用旧知突破新知,将陌生的问题归结成比原先简单或者思维难度不高、易于解答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在学生认识圆,圆的周长的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设计问题以及复习旧知进入新课,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中,梁老师非常注重数学转化思想的渗透、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提高练习的有效性,使得这节课非常高效。梁超老师在教学过程的伊始就用这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来导入新课的学习,既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为后面圆面积的学习奠定基础,更可以让学生从课堂上涉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梁老师教学引入以学生的知识盲点 ---- 圆的面积引入,用一个圆形卡纸贴在黑板上,回忆各个字母表示的意义,干净利落,不仅很自然的引入今天的教学,同时一开篇就有效的将学生学习起点与今天的学习有效结合,可以说这样的引入是有效的,正如那首古诗的境界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梁老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本课时教学的重点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提出 “将圆分割,然后再拼组成学过的图形” 的猜想后,组织学生分动手操作,分别将圆分成 16 等份和 32 等份,再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使学生经过推理,认识到 “分的份数越多,…… 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
梁老师从 “点 —— 线 ——— 面”, 引导学生探究圆的面积公式,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图形变换的规律,并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归纳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过程中,向学生提供了观察、猜想、实验等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另外,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课堂练习,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教学设计中通过猜想、验证、归纳和运用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动手实践和数学交流的能力,体验数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本设计注重直观实践操作教学,通过学生直观动手操作、演示、观察、比较,初步发现圆的面积与半径的关系,再运用转化思想,由熟知已经学过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以便更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为以后解决有关组合图形面积的问题做好准备。
梁老师围绕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进行设计。教师作为引导者只是给学生指明了探究的方向,而把探究的过程留给学生。学生则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剪拼,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 “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并从中发现圆和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数学知识是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数学知识的每一知识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前后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梁老师注重利用旧知突破新知,将陌生的问题归结成比原先简单或者思维难度不高、易于解答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有关知识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打下基础。
圆的面积是学生在学习了圆的基本特征、圆周长的探讨、应用后学习的,因为学生在学习圆的周长公式探讨的时候已经明白了 “化曲为直” 的数学思想,所以在探讨圆的面积公式时,在这个基础上再渗透 “数学的极限思想”,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的圆的面积计算,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
梁超老师在教学过程的伊始就用这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来导入新课的学习,既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为后面圆面积的学习奠定基础,更可以让学生从课堂上涉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节课的教学,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多次的课堂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堂通过四个活动,学生估一估、数一数、算一算,并通过多次预设找寻圆的面积的解决方法。教师作为引导者,让学生通过自己不断的摸索,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是真正的以学为教。
课堂上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感悟与体验,尊重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教师适时点拨和启发,让学生在已知和未知之间建立联系,从而获得充分的量感体验,并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通过课程的设计可以看得到出王老师多次深入钻研教材,准确地理解教材编写意图,跳出教材,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大胆的改革,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教学互动、学生实验操作推理验证,对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也充分结合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实际来帮助学生对于抽象量的理解,充分显示感受量,形成感。
梁老师在练习设计上也非常用心,练习设计不但多样性,而且很有针对性,联系生活实际。在练习的过程中董老师通过指导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回顾与反思,增强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这样的的练习不仅巩固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还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善于联想的良好习惯.
梁超老师从提出教学目标,到完成教学任务,整个过程,教师始终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老师出示了 “圆” 后,启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 “本节课你们想了解圆的哪些知识?” 学生生成问题 “什么是圆的面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以及怎样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在引导学生生成学习目标中扮演好了引导者角色。
梁老师带领学生借助学具进行操作,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发现圆的面积与拼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圆的周长、半径和平行四边形的长、宽的关系,再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进一步积累活动经验。
梁老师在这堂课中,积极调用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和同学们一起积极探索,得出结论,不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能让学生学会如何探索,贯穿了不同的数学思想。老师科学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有效开展教学活动,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一个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理念。
我们知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这很重要。我们在梁老师的教学设计能够看出他的用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将圆分割,然后再拼组成学过的图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探索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了初步的空间观念。值得学习!
梁老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本课时教学的重点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提出 “将圆分割,然后再拼组成学过的图形” 的猜想后,组织学生分动手操作,使学生经过推理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
“量感” 的发展,借助视觉、触觉、想象等具身体验来实现。本节课梁老师们基于学科本质,学生立场,以核心问题为眼,在教材内容解读上精研细究,学科渗透,拓展延伸,积极富有创造地探索‘量感’;在课堂展示中精彩纷呈,学生实验操作知行合一,知识的形成和学生的能力发展得到有效展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质疑提问,思维碰撞,引领教学内涵发展。
本节课的设计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自觉思考研究,领悟深化,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交流机会,让学生沉浸在一个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课堂气氛之中,使学生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梁老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本课时教学的重点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提出 “将圆分割,然后再拼组成学过的图形” 的猜想后,组织学生分动手操作,分别将圆分成 16 等份和 32 等份,再拼 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使学生经过推理,认识到 “分的份数越多,..... 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
梁老师带领学生从中发现圆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参与这一知识形成的过程,不仅有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探索问题的能力,学习了一些数学方法,进一步发展了初步的空间观念。
本节课中,梁老师着重想教会学生一种学习方法,即在求圆面积计算公式时,不是教师灌输式地教会学生求圆的面积公式,而是由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学生自主动手剪拼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然后研究两者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整节课,梁老师始终围绕推导公式这个主题,从而创设生活情境,到提出研究的方向与方法,最后引导学生推导出公式,教师只是作为学法的指导者,适当进行点拨,使学生不但” 学会”, 而且” 会学”。
本节课梁老师充分体现 “高效课堂” 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这节课从 “点一 - - 线 -- - 面” 引导学生探究圆的面积公式,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图形变换的规律,并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归纳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过程中。
在本节课中,梁老师向学生提供了观察、猜想、实验等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另外,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课堂练习,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老师出示了 “圆” 后,启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 “本节课你们想了解圆的哪些知识?” 学生生成问题 “什么是圆的面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以及怎样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在引导学生生成学习目标中扮演好了引导者角色。
在本节课中,梁老师向学生提供了观察、猜想、实验等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另外,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课堂练习,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本节课用了多半的时间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虽然练习时间少,练得题也少,但相对于数学知识与技能而言,数学思想方法在学生今后的生活与工作中更具有普遍性。尤其是本节课中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非常有现实意义,花再多的时间也不过份。
梁老师从提出教学目标,到完成教学任务,整个过程,始终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老师出示了圆 后,启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 “本节课你们想了解圆的哪些知识?” 学生生成问题 “什么是圆的面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以及怎样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圆,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再让学生拼成近似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有实际操作,体验动手实践的乐趣,一步步引导学生。最终使学生不但 " 学会 ", 而且 " 会学 "。
在学习中,梁老师注重数学转化思想的渗透、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提高练习的有效性是本节课亮点。通过让学生回忆直线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复习了 “转化” 的思想,顺其自然也可以想到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课堂中给了适当的提示,鼓励学生 “化曲为直”,并分析图形之间的联系。
本节课梁老师带领学生通过 “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 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经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形成过程,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为了及时掌握学生对本课知识学习的情况,梁老师设计与本节课相关联的课堂练习,让学生随堂完成。根据学生的反馈结果,力求做到教学相长,提高练习的有效性,促进和提高教学效果。整堂课下来,学生对圆的面积的探究过程非常有兴趣,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
梁老师讲的这节课非常成功。首先圆是小学阶段最后的一个平面图形,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认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认识,不论是学习内容的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是学习上的一次飞跃。
本节课中,梁老师着重想教会学生一种学习方法,即在求圆面积计算公式时,不是教师灌输式地教会学生求圆的面积公式,而是由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学生自主动手剪拼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然后研究两者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本节课不仅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借助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圆的面积,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渗透了曲线图形宇直线图形的关系。
梁老师对于这节课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能够有效创设教学情境并立足于教学内容,并且与学生有积极的互动,使得这节课幽默风趣且教学风格独树一帜,从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索。
教师的设计中可以看出探索研究的方式引入概念。重视创设情景。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学生来说,课的开始就吸引每一位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梁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 “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这一理念。
本节课梁老师们基于学科本质,学生立场,以核心问题为眼,在教材内容解读上精研细究,学科渗透,拓展延伸,积极富有创造地探索‘量感’;在课堂展示中精彩纷呈,学生实验操作知行合一,知识的形成和学生的能力发展得到有效展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质疑提问,思维碰撞,引领教学内涵发展。
在学习中,梁老师非常注重数学转化思想的渗透、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提高练习的有效性,使得这节课非常高效。梁超老师在教学过程的伊始就用这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来导入新课的学习,既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为后面圆面积的学习奠定基础,更可以让学生从课堂上涉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引导学生交流、验证自己的推导想法,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智能,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向学生提供了观察、猜想、实验等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梁老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对于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梁老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梁老师放手让学生去做。梁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
梁老师这节课在探究活动的设计方面,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新知,没有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留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梁老师在课堂设计中肯花时间让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反思等方法,让学生经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究过程,通过梁老师的点拨,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过程积极主动。
本课教材结合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圆的面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圆的面积与近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探究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以学生为主体,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激发,同时,探索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教学引入以学生的知识盲点 ---- 圆的面积引入,让学生估一估圆形卡纸的面积,干净利落,不仅很自然的引入今天的教学,同时一开篇就有效的将学生学习起点与今天的学习有效结合,可以说这样的引入是有效的,正如那首古诗的境界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梁老师在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最有价值的、最具有思维含量的地方是怎样让学生自己去想到把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当学生遇到操作困难时,梁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改变教学方法。教师接下来的怎样让剪拼出的图形更像平行四边形等等,探究的非常细。
“世界上很多东西不可传递,只能靠亲身经历。” 史宁中教授的这句话完美地阐述的数感和量感的培养,必须发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亲身实践,亲力亲为,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对数量的感知经验。梁老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调动学生亲身经历量感建立的过程,为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应用做好铺垫。
梁老师注重数学转化思想的渗透、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提高练习的有效性是本节课亮点。通过让学生回忆直线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复习了 “转化” 的思想,顺其自然也可以想到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从梁老师的课中,我们发现教学环节的设计是相当重要的。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深入了解学生学情,以学生学情为备课出发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并提前对有可能出现的课堂交流活动进行预设,从而使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深入学生的学习心理。我们惊喜地看到,在梁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了教师课前的功夫。
梁超老师从学生熟悉的数方格开始学习圆面积的计算,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学习,有利于充分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和经验,从而为进一步探索圆的面积公式作好准备。由数方格获得的初步结论对接下来的转化推导相互印证,使学生充分感受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合理性。
从学习直线图形到学习曲线图形,无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 ——“化曲为直”、“化圆为方”。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内在联系。
为了及时掌握学生对本课知识学习的情况,梁老师设计与本节课相关联的课堂练习,让学生随堂完成。根据学生的反馈结果,力求做到教学相长,提高练习的有效性,促进和提高教学效果。整堂课下来,学生对圆的面积的探究过程非常有兴趣,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
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在 “以发展为本” 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本课教学中,老师更多地体现为:引导者 —— 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明确的导航目标,辅导者 —— 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与支持,使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合作者 —— 关注学生的学习,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共同寻求问题的答案。与学生构成良好的学习共同体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本课时教学的重点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提出 “将圆分割,然后再拼组成学过的图形” 的猜想后,组织学生分动手操作,分别将圆分成 16 等份和 32 等份,再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使学生经过推理,认识到 “分的份数越多,?? 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并从中发现圆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参与这一知识形成的过程,不仅有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探索问题的能力,学习了一些数学方法,进一步发展了初步的空间观念。
本课教学中,梁老师更多地体现为:引导者 —— 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明确的导航目标,辅导者 —— 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与支持,使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合作者 —— 关注学生的学习,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共同寻求问题的答案。与学生构成良好的学习共同体。
梁老师在教学 “圆的面积” 计算公式推导时,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能不能运用割补的方法把圆割补拼成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然后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在学生动手、动脑剪一剪、拼一拼的基础上,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
课中,梁老师引导学生交流、验证自己的推导想法,师生共同倾听判断学生的汇报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看看他们的推导方法是否科学、合理,使学生们经历实验操作、总结验证的学习过程。这样有序的学习,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智能,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本节课中,梁老师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经验,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顺利地引出新课。通过联系实际,计算面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
课中,梁老师引导学生交流、验证自己的推导想法,师生共同倾听判断学生的汇报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看看他们的推导方法是否科学、合理,使学生们经历实验操作、总结验证的学习过程。这样有序的学习,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智能,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求圆的面积时在课前先帮学生复习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的。于是通过小组合作,学生把圆等分成 8 份,16 份等份,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能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发展学生的量感面积意识。
梁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尝试,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动手操作、计算验证,自主探索、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并能灵活应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本课的教学应紧紧围绕 “转化” 思想,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知识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中分析、研究、归纳,从而完成对新知的建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培养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梁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在引导学生交流,验证自己的推导想法,师生共同判断学生汇报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经历实验操作,总结验证的学习过程。这样有序的学习,不仅发展学生的智能,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梁老师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实现知识的迁移,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圆剪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进而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构建新知识。
梁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割补,平移的方法,数出圆的大概面积,然后再拼组成学过的图形,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将圆分成 16 等份,再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使学生经过推理,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平行四边形,并从中发现圆和拼成的近似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梁老师上的《圆的面积》这节课,深受启发,由于老师多次深入钻研教材,可以说准确地理解教材编写意图,跳出教材,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大胆的改革,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教学互动。
转变教师角色,改善教学行为,在实施新课程背景下,在 “以发展为本” 的课堂教学中,梁老师更多地体现为:引导者 — 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明确的导航目标,辅导者 — 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与支持,使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合作者 — 关注学生的学习,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共同寻求问题的答案,与学生构成良好的学习共同体。
本节课梁老师注重实践操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这节课的教学,紧紧抓住 “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这一教学重点,就是利用把圆的面积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来计算,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归纳整理。
梁老师带领学生通过的剪拼、转化,利用等积变形把圆面积转化成了其它的平面图形,例如,把圆平均分成 8 份、16 份、32 份等,进而归纳、概括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这种多角度的思考,既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梁老师的本节课从设计到实施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自觉思考研究,领悟深化,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交流机会,让学生沉浸在一个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课堂气氛之中,使学生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量感是空间观念在测量领域的精细化和具象化,关注学生量感的形成有助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梁老师在估测圆面积环节注重方法的多样化,通过操作、分享、对比让面积量更精确,在估的过程中就是选取熟悉的标准量来量新图形。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而平行四边形的边是线段组成的,本节课采用了一种转化的思想, “化曲为直”“化圆为方”,在探究中学习。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知道了直边图形面积的计量方法就是度量,并且能够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计算,积累了一定的度量经验。本课中,梁老师抓住学生特点,以 “已有的学习经验 —— 多元素材 —— 多维体验 —— 思辨内化” 为学生学习的主线,促使学生的 “量感” 持续生长。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本节课中,梁老师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操作活动中,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适时的话锋一转,学生的思维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让学生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有效地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始终参与到如何把圆转化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探索活动中,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激发,探索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本节课的设计,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梁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充分体现梁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
整个过程,学生个个是主体,个个是主角,演的轻松,演的有特色,学的真实,用的灵活、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 ` 发展” 的新理念。
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本节课中,梁老师先是利用 “西游记” 中的经典桥段有趣的导入,激发学生的额学习兴趣。再通过联系实际,计算面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梁老师深入钻研教材,准确地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科学的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有效开展教学活动,落实了每一个教学目标,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教学互动、学生实验操作推理验证,对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梁老师注重在理解圆的面积的度量意义的本质上发展量感,借助一系列实践操作活动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比较、调整等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提高学生估测能力的同时真正促进量感的内化和形成。
把课堂教给学生,引导学生交流、验证自己的推导想法,师生共同倾听判断学生的汇报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看看他们的推导方法是否科学、合理,使学生们经历实验操作、总结验证的学习过程。
梁老师讲的《圆的面积》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六年级的教材内容。圆是小学阶段最后的一个平面图形,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认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认识,不论是学习内容的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是学习上的一次飞跃。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
梁老师多次深入钻研教材,可以说准确地理解教材编写意图,跳出教材,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大胆的改革,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教学互动、学生实验操作推理验证,对提高学生素质和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梁老师引导师生共同倾听判断学生的汇报圆环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看看他们的推导方法是否科学、合理,使学生们经历实验操作、总结验证的学习过程。这样有序的学习,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智能,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梁老师分别设计了已知半径如何求圆的面积的小马溜溜一题,已知直径求圆的面积,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面积,练习设计将求圆的面积的各种类型都充分考虑到了,同时练习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真正做到了让数学回归生活。
梁老师深入钻研教材,准确地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跳出教材,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教学互动、学生实验操作,推理验证,对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中,梁老师着重想教会学生一种学习方法,即在求圆面积计算公式时,不是教师灌输式地教会学生求圆的面积公式,而是由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学生自主动手剪拼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然后研究两者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整节课,始终围绕这个主题,从而创设生活情境,到提出研究的方向与方法,最后引导学生推导出公式,教师只是作为学法的指导者,适当进行点拨,使学生不但 “学会”,而且 “会学”。
梁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自觉思考研究,领悟深化,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交流机会,让学生沉浸在一个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课堂气氛之中,使学生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节课充分体现梁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
梁老师调动学生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另外,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课堂练习,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梁老师调动学生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另外,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课堂练习,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本课中老师利用 “割圆” 和转化让学生来探究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割圆法中让学生感受圆面积就是无数个小单位面积单位的累加,感受量感,然后再利用转化法推导出公式,再利用求生活中圆面积的过程来发展学生的量感和空间观念。
梁老师注重在理解圆的面积的度量意义的本质上发展量感,借助一系列实践操作活动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比较、调整等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提高学生估测能力的同时真正促进量感的内化和形成。
《圆的面积》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及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认识了圆,会计算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梁老师能够科学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一个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理念,,特别注意了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本课时教学的重点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提出 “将圆分割,然后再拼组成学过的图形” 的猜想后,组织学生分动手操作,分别将圆分成 16 等份和 32 等份,再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使学生经过推理,认识到 “分的份数越多,... 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这节课从引导学生由已知到未知,认识圆面积的含义,到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图形变换的规律,并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归纳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过程中,向学生提供了观察、猜想、实验等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梁老师利用 “割圆” 和转化让学生来探究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割圆法中让学生感受圆面积就是无数个小单位面积单位的累加,感受量感,然后再利用转化法推导出公式,再利用求生活中圆面积的过程来发展学生的量感和空间观念,很不错的设计。
梁老师带领学生借助学具进行操作,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发现圆的面积与拼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圆的周长、半径和平行四边形的长、宽的关系,再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进一步积累活动经验。
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本节课中,老师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了情境,顺利地引出新课,最后成功计算出圆的面积,联系实际,计算面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应用所学知识。
这节课凸显了度量的本质,彰显了计算公式的度量意义。梁老师借助圆的现实背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拓广学生发展量感的方式。 结合《圆的面积(一)》对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重视思考探究,在内化中提升量感。
梁老师利用在学生了解和掌握了圆的特征、学会圆周长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利用六年级学生以抽象思维为主,已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初步的归纳、类比、推理的数学经验,并具有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来设计开展教学。通过让学生明白圆的面积与半径相关,找到了一维长度与二维面积之间的联系,通过量的估测、量的累加、量的联系三个方面来发展量感。
梁老师的提问合理、有效,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学生也能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本节课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梁老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把思维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目标达成度高。
在推导圆的面积计算过程中,从学生动手实践剪圆、自拼图形,到学生自主探究和运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整个过程,学生个个是主体,个个是主角,学的真实,用的灵活、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的新理念。
本节课学生有充分动手操作的机会:首先将圆按照 4 等份、8 等份、16 等份、32 等份、64 等份的要求进行分剪。再次是学生将剪好的纸片拼成自己熟知的长方形等其他图形。这既是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体现,又是突破难点重点的需要,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使学生在 “快乐中学习数学、享受数学”。
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本节课中,梁老师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了让学生观察生活的情境,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圆形,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通过联系实际,计算面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
在学生实践操作的基础上,梁超教师辅助电教媒体精确演示把圆割补拼图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理解自己推导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电脑先演示 4、8 等份圆,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它像什么图形?为什么说 “像” 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分肯定学生的观察。如果说 4、8 等份有点像,那么再来看看 16 等份会怎么样?电脑继续演示 16 等份的圆,放在一起比较,哪个更像平行四边形?学生会发现 16 等份比 4、8 等份更像!因为它的底波浪起伏比较小,接近直的,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如果分成 32 等份会怎么样?64 等份呢?……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得出等分的份数愈多,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就愈像,就愈接近,完成另一个重要数学思想 — 极限思想的渗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探究兴趣。
梁超老师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能不能运用割补的方法把圆割补拼成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然后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在学生动手、动脑剪一剪、拼一拼的基础上,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
梁老师通过联系实际,计算面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梁老师引导学生交流、验证自己的推导想法,师生共同倾听判断学生的汇报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看看他们的推导方法是否科学、合理,使学生们经历实验操作、总结验证的学习过程。这样有序的学习,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智能,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梁老师本节课注重学生的活动,让学习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试图创设出某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经验和事理的欲望,继而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和策略.
梁老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动手操作环节感知,充分体现量感。从而得出等分的份数愈多,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就愈像,就愈接近,完成另一个重要数学思想 — 极限思想的渗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探究兴趣。
梁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参与这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一知识形成的过程并能看到直观的演示过程,不仅能有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还培养了学生们的观察、动手能力。也体会转化思想,逐步引导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让学生既可以自己动手操作体验,也可以合作理解。
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自觉思考研究,领悟深化,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交流机会,让学生沉浸在一个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课堂气氛之中,使学生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梁老师为学生提供了观察、猜想、实验等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另外,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课堂练习,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教学关键之处在于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动手操作、计算验证,自主探索、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并能灵活应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本课的教学应紧紧围绕 “转化” 思想,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知识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中分析、研究、归纳,从而完成对新知的建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培养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教学关键之处在于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动手操作、计算验证,自主探索、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并能灵活应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本课的教学应紧紧围绕 “转化” 思想,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知识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中分析、研究、归纳,从而完成对新知的建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培养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从教学方式来看,梁老师的课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用有趣的情境、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探究氛围,使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又有用。
通过估一估的环节,首先让学生用正方形与圆的面积作比较,得出圆的面积在内接正方形和外接正方形之间,但范围较大,估计不准确,教师可以适当引导那正六边形、正八边形呢?引入练一练的第 2 题,让学生感受多边形的边数越多越接近圆的面积,初步体会极限思想。
通过估一估的环节,首先让学生用正方形与圆的面积作比较,得出圆的面积在内接正方形和外接正方形之间,但范围较大,估计不准确,教师可以适当引导那正六边形、正八边形呢?引入练一练的第 2 题,让学生感受多边形的边数越多越接近圆的面积,初步体会极限思想。
通过估一估的环节,首先让学生用正方形与圆的面积作比较,得出圆的面积在内接正方形和外接正方形之间,但范围较大,估计不准确,教师可以适当引导那正六边形、正八边形呢?引入练一练的第 2 题,让学生感受多边形的边数越多越接近圆的面积,初步体会极限思想。
王老师讲的《圆的面积》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六年级的教材内容。圆是小学阶段最后的一个平面图形,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认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认识,不论是学习内容的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是学习上的一次飞跃。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
通过对圆有关知识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打下基础。听了王老师讲的《圆的面积》一课,深受启发,感觉课讲的很成功。
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在 “以发展为本” 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他必须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哪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本课教学中,王老师更多地体现为:引导者 —— 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明确的导航目标,辅导者 —— 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与支持,使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合作者 —— 关注学生的学习,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共同寻求问题的答案。与学生构成良好的学习共同体。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不但能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更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教学 “圆的面积” 计算公式推导时,王老师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能不能运用割补的方法把圆割补拼成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然后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在学生动手、动脑剪一剪、拼一拼的基础上,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
梁老师注重直观实践操作教学,通过学生直观动手操作、演示、观察、比较,运用转化思想,引导学生把圆等分成若干份,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形象、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体会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 再组织学生和原来的圆进行对比,找到前后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模型。
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梁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超高的教学艺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经历实践操作、总结经验的过程,注重学生量感的培养,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梁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经历动手折拼,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数学活动,不但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同时渗透 “转化”、“极限”、“化曲为直” 的数学思想,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在寻求圆面积公式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好奇心,是一节好课。
在辩课团队的精心准备下,课程设计巧妙,为学生提供了活灵活现的学习环境。并带领学生经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维的转化。并提供合理的素材,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的轻松,也使学生在学习中更乐于去思考。
梁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经历动手折拼,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数学活动,不但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同时渗透 “转化”、“极限”、“化曲为直” 的数学思想,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在寻求圆周长公式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好奇心,是一节好课。
借助几何直观,发展推理能力。直观,通常没有经过严格的逻辑推理,却能把握对象的全貌和本质。因此,“圆的面积” 教材编写及教学要重视借助图形直观研究问题,通过对圆面积与内接、外切正方形面积的猜想与估计,对圆面积与其他直线图形的面积关系直观思考和分析,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
采用多种方法,加强运动观点。教材编写应提供多种素材和研究方法,通过图形的运动,观察圆面积在转化过程中变与不变的关系,从特例的研究发现圆面积计算方法的一般规律, 通过数学归纳法,总结出面积公式。
特别深刻的是梁老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有步骤地探究,通过讨论怎么变 —— 变得更接近 —— 怎么算的过程,经历提出设想 —— 尝试 —— 反思 —— 再深入实践 —— 沟通建构,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思想非常有益处。
本节课中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非常有现实意义,花再多的时间也不过分。梁老师处理本课时,“转化” 思想贯穿全课,极限思想适当地让学生想像一下。梁老师这样的设计是非常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的。
本节课梁老师的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索性,注重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肖老师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可操作的数学活动,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从一维的长度到二维的面积,是空间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经历并理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转化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学生在探究小正方形与圆的面积关系的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发现近似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圆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里不仅重视数学知识的获得,更重视对学生量感的培养。
本节课的核心是经历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体会转化思想。从设计中能直观地看到学生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并感受极限思想,发展学生 “量感”。建议:学生独立思考时会不会出现转化为其他图形的情况呢?
梁老师通过自己巧妙的是设计,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学习环境。经历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维的转化。并提供合理的素材,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的轻松,也使学生在学习中更乐于去思考。
半节课梁老师完美达到了的三个教学目标 (1) 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经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 ( 2) 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运用圆面积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 3) 在 “估一估” 和探究圆面积公式的过程中,体会 “化曲为直” 的极限思想。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梁老师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 “同甘共苦”, 一起思考问题,一同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梁老师注重鼓励学生运用所学公式进行计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样既注重对基本技能的训练,又关注学生的思考;既引导学生运用探索结果解决问题,又引发学生对探索过程的关注。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学生一直处于探索之中,从提出问题合理猜想到主动探索、推导结论,都在 “圆的面积与长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 这一主线的引领下前后融为一体,又互为验证。整个过程不仅是一个知识再创造的过程,更是一个科学发现的过程。
梁老师通过联系实际,计算面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梁老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在学生动手、动脑剪一剪、拼一拼的基础上,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再引导学生交流、验证自己的推导想法,师生共同倾听判断学生的汇报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看看他们的推导方法是否科学、合理,使学生们经历实验操作、总结验证的学习过程。
梁老师在学生实践操作的基础上,辅助电教媒体精确演示把圆割补拼图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理解自己推导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电脑先演示 4、8 等份圆,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它像什么图形?为什么说 “像” 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分肯定学生的观察。
本节课将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经验。能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并充分给足了学生动手、观察、交流、合作的 ' 时间和空间。
3 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数学思想方法得到了充分渗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得到进一步优化。
梁老师的教学设计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对圆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 ——“化曲为直” 的数学思想,是一节有灵魂的课。
老师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经验和事理的欲望,知识点难易适中,教法新颖,并通过猜测、实验、操作、自学、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进行高效探索。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主人。
整节课,梁老师始终围绕推导公式这个主题,从而创设生活情境,到提出研究的方向与方法,最后引导学生推导出公式,教师只是作为学法的指导者,适当进行点拨,使学生不但” 学会”, 而且” 会学”。
梁老师这节课将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教学互动,学生实验操作推理验证,对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本课教学中,梁老师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明确的导航目标, 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与支持,使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关注学生的学习,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共同寻求问题的答案,与学生构成良好的学习共同体。
梁老师执教的本节课围绕着 “量感” 设计,“量感” 主要体现在:量的估测、量的累加、量的联系三个方面。首先,量的估测,用不同的标准,比如不同大小的小方格,正方形等,不同的方法估计圆的大小,培养学生合理估计的能力,发展量感。
梁老师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知识,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中分析、研究、归纳,注重知识发现和探索过程,使学生感悟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从而完成对新知的建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发展了学生的 “量感”,同时培养了学生解決问题的综合能力。
梁老师在本节课的活动中,反复强调 “感觉” 这个词,是激发孩子们的思考,渗透量感的培养。这一环节,让孩子动手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体验成功。发挥想象,体现数学上的 “极限思想”,让孩子的思维可视化。
我们都知道量感是人对外界事物的直观感受,它是对大小、重量、快慢的感受。 本节课中梁老师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感悟的整个过程,在实际的场景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不仅明确了知识点的形成,而且能更好的理解并运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 的操作过程,让学生量感的培养更加形象生动,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梁老师的这节课从 “点 -- 线 --- 面”,引导学生探究圆的面积公式,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图形变换的规律,并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归纳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的过程中,向学生提供了观察、猜想、实验等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
圆的面积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圆的面积是在学生学习了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与探索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类似,探索圆的面积与圆的半径之间的关系。教材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教科书先用方格纸为工具进行度量,然后采用分割的方法将圆转化为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在无限细分的情况下进而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科书采用了 4 个问题,问题 1 用度量的方法得到圆的面积的近似值;问题 2 是把圆等分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问题 3 是探索在什么条件下所拼出的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更接近平行四边形;问题 4 是推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圆的面积,经历探索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在探索推导的过程中,感受 “化曲为直” 的思想。
3.发展学生的量感,建立学生平面几何学习的知识框架。感受数学的奥秘,激发学习平面几何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推到圆形的面积公式,理解圆形面积公式的含义,掌握圆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圆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方形卡纸,圆形卡纸,教具。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快速导入:
播放《西游记》片段(孙悟空画圆圈保护师傅),让学生直观感受圆形留下的痕迹是一条封闭的曲线。
师提问:孙悟空在地上画的这个圈是什么图形?
预设:圆形。
师提问:孙悟空画的这一圈的长度,我们称之为什么?
预设:圆的周长。
过渡:我们把这个圆形从视频中取出来 (出示教具,圆形卡片),请同学们摸一摸,感受一下,围城圆的曲线,就是圆的周长。
2、活动探究、小结方法: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按照我们以前学习的经验。你猜猜,圆的面积可能是什么?
预设:图形所占平面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
观察课件效果,引导学生表述: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
师组织学生摸一摸圆形卡片的面积,亲身感受,加深理解圆的面积:就是圆所占平面的大小。
(1)活动 1:估一估
要求:同桌合作,讨论方法,估一估圆形卡纸的面积是多少。
预设 1:在圆的外面画一个正方形,算出正方形的面积就能近似的知道圆形面积。
师介绍:像这样的正方形,我们称它为圆的外切正方形。
预设 2:在圆的内部画一个正方形,算出正方形的面积就能近似的知道圆形面积。
师介绍:像这样的正方形,我们称它为圆的内接正方形。
小结:圆形的面积在外切正方形和内接正方形之间。
(2)活动 2:数一数
利用手中的方格纸,数一数圆形卡片面积的大小。
小组合作,利用割补、平移的方法,数出圆形面积大概是多少。
学生汇报数的方法,以及数的弊端。
预设 1:无法得到准确数值。
预设 2:过程麻烦,结果不精确。
……
师提出问题:既然如此,如果需要准确计算圆形的面积,应该怎么办呢?
生生交流,确定 “转化” 的策略。
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推导的方式。
(课件展示,学生上台利用课件进行转化演示) 演示公式推导过程(视频)
预设 1:通过割补、平移、转化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预设 2: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通过旋转、拼接、转化的思想,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预设 3: 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通过旋转、拼接、转化的思想,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师:试着猜想,圆形转化的方法。
同桌交流,你的猜想是什么?
预设:可以把圆形转化成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
指名学生说一说,他的想法。全班交流讨论,活动验证猜想。
活动 3:小组合作,利用圆形卡纸尝试转化。
思考:怎么把圆的面积转化为学过的图形面积?
(多次尝试并邀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预设 1:把圆形沿半径剪成成 4 等份的扇形。
预设 2:把圆形沿半径剪成成 8 等份的扇形。
预设 3:把圆形沿半径剪成成 16 等份的扇形。
教师示范裁剪的方法:对折以后,从圆心开始沿着半径剪,剪的过程中不要把圆形剪断。
…… 再把扇形交错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课件展示)
引导: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而平行四边形的边是线段组成的,所以在这里,我们采用了一种转化的思想 --- 叫做 “化曲为直”“化圆为方”。(板书)
小结: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圆形就越接近( )?
组织学生动手摸一摸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摸一摸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大小。
提出问题:经过拼接之后的圆,形状发生了改变,但是,它所占平面的大小发生变化了吗?
预设: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师:也就是圆的面积没有发生变化,对吗?
活动 4:有趣的猜想。
同桌交流,共同猜想: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原来的圆之间有什么联系?
预设: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
学生尝试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
师引导学生汇报小结:因为圆周长的一半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圆的半径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宽,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s = 底 × 高。所以,圆的面积就等于圆周长的一半 × 半径 → S=πr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 高
圆形的面积 =πr×r s=πr2
思考:圆的面积与圆的什么有关系?
组内学生根据推导转化的过程,以及得到的面积公式进行讨论,并得到结论:圆的面积大小与圆的半径有关。
师引导:如果想要计算圆形的面积,我们只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就可以了?
预设:圆的半径。
3.量感生活,学以致用:
关于十四运图标的例题
出示十四运的图标:你能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计算出这个十四运图标面积是多少吗?
巡视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公式以及单位的使用是否正确。
个别学生汇报。
4.当堂反馈,小结课堂:
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呢?
预设 1:利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转化思想,推到出了圆形的面积公式。
预设 2:知道了圆形面积与圆的半径有关系,想要计算圆形的面积,只需要知道圆形的半径即可。
……
师:同学们,在这节课中,我们通过活动的方式,把圆形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利用我们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这样有趣的数学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也要善于去利用它,帮助我们解决更多的困难。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圆的面积是学生在学习了圆的基本特征、圆周长的探讨、应用后学习的,因为学生在学习圆的周长公式探讨的时候已经明白了 “化曲为直” 的数学思想,梁老师在引导学生探讨圆的面积公式时,在这个基础上再渗透 “数学的极限思想”
在凸现圆的面积的意义以后,梁老师让学生猜测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让学生进行估测。当学生猜测出圆的面积可能与圆的半径有关系时,设计了巧妙地实验验证:以正方形的边长为半径画一个圆,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出圆的面积,探索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被充分调动起来,而这些,又正好为他们随后进一步展开探究活动作好了铺垫。
梁老师这节课,在整个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学生始终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学习讨论,共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探索精神。在掌握数学学习方法的同时,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
圆是小学阶段最后的一个平面图形,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认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认识,不论是学习内容的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是学习上的一次飞跃。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
梁老师精心设计,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有关知识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打下基础。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不但能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更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梁老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从复习着手一步步引导学生探究得出圆的面积公式并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在学生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前,梁老师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实现知识迁移,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圆剪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进而利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构建新知识。从这个层面来看,梁老师是一个很好的组织者。
梁老师的这节课能够把未知的问题转化成已知的问题。学生在学习求直线图形的面积时,已经用过这种方法,如求三角形面积时,是把三角形通过重合、旋转、平移之后,拼成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然后由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得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梁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梁老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学习 “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方法的推理过程,再让学生充分利用 “几何画板” 学习资源,以自主、探究、合作与交流的方式巩固所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及计算一些具体圆的面积。
《圆的面积(一)》一稿教学反思
圆是最常见的图形之一,它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们融入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在理解圆的面积的度量意义的本质上发展学生的量感,通过估一估、数一数、算一算、有趣的猜想等活动,让学生利用多元的素材从不同的维度去理解圆的面积意义,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操作,向学生架起一座由 “学会” 到 “会学” 的桥梁。
通过设置有趣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摸圆形卡纸,引导学生感受什么是圆的面积,理解所谓圆的面积实际上就是圆所占平面的大小。
在理解圆的面积的意义之后,让学生估一估圆形卡纸的面积,对圆的面积的大小有一个定量的认识,落实估测这个环节能够使学生找准量感的生长点,进而促进学生量感的生长,所以估测这个环节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对量的灵活应用。
紧接着在估测的基础上,利用方格纸数一数,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操作发现有不完整的方格,所以无法得到准确的圆形卡纸的面积。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利用已有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经验为研究圆的面积计算做好铺垫,自然的引导学生发现 “转化” 是探究新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方法。
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大胆猜测,确定 “转化” 的策略,分小组亲自动手拿出准备好的原型卡片,将其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拼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剪拼,虽然慢,但给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拼好后观察对比,就会发现如果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这个图形也就越接近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这个环节的设计也是 “极限” 思想渗透的最好体现。
最后再次通过联系已有知识,学生自主尝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学以致用,学会利用公式求量的大小。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发散,在想象中得以提升。学生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激发,探索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使学生量感的培养真正的有抓手。
本节课的教学中始终将以生为本的理念贯穿始终,以活动为学生认识的基础,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活动等教学方法把抽象思维物化为动作形象思维,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感受量,亲历量的形成过程,学会利用公式计算量的大小,促使学生的量感持续生长。
重视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先引导学生用 “数方格” 的计算圆面积,感受到其方法既不方便又不准确,再启发学生 “能否将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进行研究”。在此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实现学生对 “新知转化为已知” 这一数学学习方法的迁移。
情境引入,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已有转化的经验,将圆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给学生指明探究的方向。建议将面积与周长进行区分,从而更清晰的认识圆的面积是指边线里面的部分。
本节课教学中,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建立面积的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感量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本课的教学紧紧围绕 “转化” 思想,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知识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中分析、研究、归纳,从而完成对新知的建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发展空间观念和量感,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 “圆的面积” 计算公式推导时,梁老师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再运用割补的方法把圆割补拼成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体现了转化思想和生本理念。
梁老师在本节课导入时告诉学生求圆的面积时可以像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那样将图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去求面积,为学生采用图形转化的方法推导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做必要的准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本节课梁老师及时检查学生对新知识学习、掌握的情况,对存在的问题随时补救,同时,结合课堂练习,还可以通过即时评价,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梁老师课堂激情高,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为学生对新知的探究和整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环节紧凑,合理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通过有效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把 — 节枯燥的计算课上的很精彩。
梁老师的语言精练,教学环节过渡自然,过程由浅入深,方法灵活多样。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对新知的探究,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和自学能力起起到了一定的帮助。梁老师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梁老师在生生互动的基础上根据自我的发现,小组合作,动手探究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并经过这个环节来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由于大胆放手让学生运用以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新问题,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教学效果好。
量感是一种对可测量的感觉,量感优秀的学生可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或推断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哪个实际物体大小相吻合的一种感觉。老师在教学 “圆的面积” 计算公式推导时,让学生小组合作中动手剪拼,利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思想,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并在转化图形的过程中渗透量感背景下的极限思想,有效的培养了量感。
本节课创设与生活贴近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探究圆的面积的学习必要性,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教师注重以学生探究为主,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拼一拼,观察发现转化前后图形的变化与联系,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加深了学生对圆的面积量感的培养和感悟。
教师通过复习不规则图形面积转化的旧知,为圆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做好脚手架。在探究圆的面积时,应首先认识圆的面积是指圆的哪里,并与周长区分,通过与周长的辨析,更清晰的认识圆的面积是指哪里的大小。
本节课教学中,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建立面积的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感量中发展学生的量感。
梁老师这节课从设计到实施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自觉思考研究,领悟深化,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交流机会,让学生沉浸在一个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课堂气氛之中。
梁老师这节课的教学,紧紧抓住 “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这一教学重点,就是利用把圆的面积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来计算,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归纳整理,通过学生的剪拼、转化,利用等积变形把圆面积转化成了其它的平面图形,例如,把圆平均分成 8 份、16 份、32 份等,进而归纳、概括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中,梁老师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量感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从而能够更快地解题。让学生能够使用不同的方式来感受量,教师设计有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去感受量,重视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的核心是经历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体会转化思想。梁老师在本节课中能带领学生直观操作,将圆转化为平行四边形进而得出圆的面积公式,在发展学生 “量感” 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圆的面积(二)》教学反思
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曲线围成的图形,在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渗透 “化曲为直” 的思想让学生体会,这也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优化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
我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推导前,我先引导学生回忆我们研究一个图形的面积时,用到过哪些好的方法?学生回答将新的图形转化成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并举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办法。我紧接着问我们能不能从中受到启发,也来将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开放性的问题,促发学生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检索有关的知识,去多方面的解决新问题。以旧引新,促进学生知识的系统化,扫除在新知中将要遇到的思维障碍,突出新知的生长点,将学生带入有利于学习新知识的 “邻近发展区”。最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怎么动手,并动手操作,在分析推导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拼成的图形,提出问题:我们把圆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形状变了,什么没有变呢?
要想求出圆的面积,只要求出长方形提出问题:我们把圆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形状变了,什么没有变呢?要想求出圆的面积,只要求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可以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这。里的长和宽又相当于圆的什么?继而提出问题:我们把圆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形状变了,什么没有变(学生答出面积不变) 看来要想求出圆的面积,只要求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可以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这里的长和宽又相当于圆的什么?
在操作活动中,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思维过度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让学生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有效地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始终参与到如何把圆转化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探索活动中,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激发,探索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梁老师讲的《圆的面积》这节课,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认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认识,不论是学习内容的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是学习上的一次飞跃。梁老师在本节课中能带领学生直观操作,将圆转化为平行四边形进而得出圆的面积公式,在发展学生 “量感” 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梁老师在教学 “圆的面积” 计算公式推导时,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能不能运用割补的方法把圆割补拼成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然后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在学生动手。
梁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两次动手操作,通过折、剪、拼的方法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并且进行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圆的面积是如何求得。不仅促进了知识的意义建构,更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亲历 “做数学 " 的过程,认识图形,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因此,由于圆与以前学习的直线图形性质有很大不同,对 “曲线图形 " 转化为直线图形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对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都是一种挑战,梁老师让学生经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化圆为方 " 的转化方法和极限思想的感受是本节课的难点。
圆的面积一课的教学我认为应该重视孩子的操作过程,探究其面积公式,经历了探究过程,学生不容易把面积公式弄混淆,本课老师在设计时注重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观察,在观察中理解,在比较中讨论归纳,把学生的探究放在首位,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梁老师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知识,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中分析、研究、归纳,注重知识发现和探索过程,使学生感悟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从而完成对新知的建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发展了学生的 “量感”,同时培养了学生解決问题的综合能力。
量感也是一种对于物体的感觉,量感对于学生学习计量单位等数学知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量感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从而能够更快地解题。让学生能够使用不同的方式来感受量,教师还要设计有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去感受量,即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在生活中对于物体量的感知往往比较模糊而且随机性比较大,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生活量感逐步转变为数学量感。
梁老师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注重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既训练了语言的表达,又发展了多项思维、整堂课既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培养量感。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推理、比较等策略引领学生亲历量感的形成过程,积累度量经验,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本节课的设计,梁老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度量的方式设计多个探究活动,为学生留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区探索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交流、验证,不仅提高了教学实践能力,还增加了学生的量感,在寻求圆面积公式的数学活动中,让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好奇心。
本课的学习重点应该放在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整个探究过程应放手让学生剪拼等操作,让学生经历过程,丰富体验活动,在体验中形成量感经验。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如何让想到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转化思想。
梁老师《圆的面积》这节课,紧扣课程标准,引导学生通过 “切割补” 法进行转换,渗透了 “转化” 思想,同时,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合作精神。
对于图形课,梁老师的合理引导与学生的探究体验十分必要。一个是通过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么来的” 引导学生想到把平行四边形通过 “切割补” 的方法变成长方形,运用了转化的思想,那学生很容易就会想到用同样的方法去进行圆的图形的转化。在这个引导过程中,都存在学生的探究与体验,我觉得这点非常好!
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了教学活动,梁老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争当课堂的主人,每一个教学过程都是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参与的,在这样的课堂中体现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这一理念。
我觉得学生这么高的参与度还在于梁老师在课堂上贯彻了众多的数学思想方法,最典型的一个是 “转化思想”,从最初的引导到最后的巩固练习,“模型思想” 贯穿始终,学生因为有了这种思想的指引,所以才能更好的参与到探究中,参与到学习中来。
这节课数学的符号化思想贯穿了整堂课,从梁老师的设计我们可以看到从最初的数学公式的书写一直到圆的面积推导出来,都有数学符号,数学符号是数学学习必不可少的部分,在数学课上,这点非常重要。
通过合作剪拼,把圆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然后她又结合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发现 “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并从中发现圆和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越来越多地被引入课堂,而是允许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教学模式。
本节课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让学生主动、自主的获取新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了主导、主体作用。
本节课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在课堂中,教师花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多次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探索中得出结论。
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
梁老师设计与本节课相关联的课堂练习,让学生随堂完成。根据学生的反馈结果,力求做到教学相长,提高练习的有效性,促进和提高教学效果。整堂课下来,学生对圆的面积的探究过程非常有兴趣,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
梁老师这节课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教学互动,学生实验操作推理验证,对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实施新课程背景下,在 “以发展为本” 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思考,在本课教学中,梁老师注重实践操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
这节课的教学,紧紧抓住 “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这一教学重点,就是利用把圆的面积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来计算,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归纳整理,通过学生的剪拼、转化,利用等积变形把圆面积转化成了其它的平面图形,例如,把圆平均分成 8 份、16 份、32 份等,进而归纳、概括出圆面积的计算方法。
梁老师利用西游记导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复习铺垫有实效。通过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那样将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去求面积,为学生采用图形转化的方法推导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做必要的准备,让学生明白转化的思想是学习新知的有效手段之一,激发学生将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探究面积计算做准备。
梁老师通过让学生回忆直线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渗透了 “转化” 的思想,顺其自然也可以想到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课堂中给了适当的提示,鼓励学生 “化曲为直”,并分析图形之间的联系,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梁老师注重数学转化思想的渗透、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提高练习的有效性是本节课亮点。通过让学生回忆直线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复习了 “转化” 的思想,顺其自然也可以想到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梁老师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通过 “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 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经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形成过程,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教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并且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梁老师在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最有价值的、最具有思维含量的地方是怎样让学生自己去想到把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当学生遇到操作困难时,梁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改变教学方法。
在教学 “圆的面积” 计算公式推导时,老师先让学生回忆再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能不能运用割补的方法把圆割补拼成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然后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在学生动手、动脑剪一剪、拼一拼的基础上,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
梁老师精心设计一些与本节课相关联的课堂练习,根据学生的反馈结果,力求做到教学相长,提高练习的有效性,促进和提高教学效果。整堂课下来,学生对圆的面积的探究过程非常有兴趣,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
梁老师的课中我们看到了循循善诱的启发引导,层层深入的课程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导向......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刻体验量感,在动手操作中熟悉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课堂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教师适时退到幕后,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极限思想:学生把圆分成 8、16 等份,再通过课件的演示,把圆分成 32、64 等份会怎样?学生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所拼组出来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梁老师在这其中充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完成另一个重要数学思想 — 极限思想的渗透,有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
梁老师对学生的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纠正。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梁老师通过对圆有关知识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打下基础。
梁老师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能不能运用割补的方法把圆割补拼成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然后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在学生动手、动脑剪一剪、拼一拼的基础上,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
梁老师引导学生交流、验证自己的推导想法,师生共同倾听判断学生的汇报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看看他们的推导方法是否科学、合理,使学生们经历实验操作、总结验证的学习过程。这样有序的学习,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智能,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老师是 “导” 不是 “演”,常见有的老师课堂上滔滔不绝、侃侃面谈,激情飞扬,学生听得津津有味、陶醉其中。这种老师其实是在 “演”,而不在 “导”,这种课学生可能喜欢,也有一定效果,但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分祈能力、合作能力培养不理想。
老师如何 “导”。一堂课老师要导的好,关键在于问题设计的好,问题难了,学生一筹莫展、无从下手,空耗时间不说,学生的积极性也消磨没了;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即出,缺乏思维空间,起不到提高学生分析思考能力的作用。
《圆的面积(一)》教学设计三稿 教材分析: 圆的面积是学生认识了圆的特征、学会计算圆的周长以及学习过直线围成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以前所学图形的面积计算都是直线图形面积的计算,而像圆这样的曲边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到,所以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教学关键之处在于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动手操作、计算验证,自主探索、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并能灵活应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本课的教学应紧紧围绕 “转化” 思想,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知识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中分析、研究、归纳,从而完成对新知的建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培养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与探索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类似,探索圆的面积与圆的半径之间的关系。教材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教科书先用方格纸为工具进行度量,然后采用分割的方法将圆转化为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在无限细分的情况下进而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科书采用了 4 个问题,问题 1 用度量的方法得到圆的面积的近似值;问题 2 是把圆等分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问题 3 是探索在什么条件下所拼出的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更接近平行四边形;问题 4 是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学情分析: 小学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很大程度属于直观几何的学习阶段,而几何本身比较抽象的。本节内容学生从认识直线图形发展到认识曲线图形,又是一次飞跃,但从学生思维角度看,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一学段中的学生已经有了许多机会接触到数与计算、空间图形等较丰富的数学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归纳、类比和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具有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所以在教学应注意联系现实生活,组织学生利用学具开展探索性的数学活动,注重知识发现和探索过程,使学生感悟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圆的面积,经历探索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在探索推导的过程中,感受 “化曲为直” 的思想。 3.发展学生的量感,建立学生平面几何学习的知识框架。感受数学的奥秘,激发学习平面几何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推导圆形的面积公式,理解圆形面积公式的含义,掌握圆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圆的面积推导过程中,极限思想(化曲为直)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面积转化教具。 学具:课本、学习单、圆形卡片等学具。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快速导入: 播放《十四运图标宣传片》片段,让学生在感受圆形美的同时,对圆形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师:这么多创意图标,都与什么图形有关系? 预设:圆形。 过渡:它和我们之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区别呢? 生:之前学过的是直线图形,而圆是曲线图形。 师:这位同学非常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老师为同学们每人都准备了一个十四运的图标,请你们拿出来。 师提问:如果我们想知道这个曲线图形的大小,要怎么办呢? 预设:算出它的面积。 师提问:什么是它的面积? 预设:就是它的大小。 观察课件,引导学生完整表述: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板书)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圆的面积(一)》。(板书)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的伊始借助十四运宣传视频来导入新课的学习,既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为后面圆面积的学习奠定基础,更可以让学生从课堂上涉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2、活动探究、小结方法: 组织学生再来摸一次图标的大小,加深学生对面积的认知:这个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在学习如何准确计算它的大小以前,我们先来试着估一估。 (1)活动 1:估一估 要求:同桌合作,讨论方法,估一估《活动单》中圆形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活动: 学生汇报:(沙龙模式) 生 1:我是在圆的里面,画了一个正方形,用尺子量,算出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就能大概知道圆形的面积是多少。 生 2:我补充。我和他差不多。但,我是在圆的外面画了一个正方形,算出这个正方形的面积,也能大概知道圆形的面积是多少。 生 3:我补充。我是利用老师发的测量纸,把它印在圆形的上面,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数出来的。大概是 9 个格子。 生 4:我有不同答案,我数的是 10 个格子。 …… 引导:你们有没有发现刚刚几位同学汇报的结果,有什么联系? 提示:如果给他们几种结果排个序,应该怎么排? 生 5:外面的正方形最大,下来是圆形,里面的正方形最小。 小结:假如把里面的面积看做 S1,外面的面积看做 S2,那么圆形的面积一定在(生补充:S1 和 S2)之间。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大概知道圆形面积的一个取值范围了,对吧。可是,如果我们想要准确的知道这个数值,应该怎么办? 生 6:把它算出来。 师:怎么算?你的想法是什么?(快速思考、同桌讨论)。 学生汇报。 生 7:因为曲线图形的面积计算没学过,所以,可以用转化的方法,把它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再去计算。 师:非常好的方法。具体怎么操作呢?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之前学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怎么转化的。 播放音频。 师提问:有点思路了吗? 生 8:我想把圆形剪成小正方形然后,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 生 9:我不同意,因为圆形是一个曲线图形,所以它无法剪成同样的小正方形。我觉得,可以试着把圆形剪成多个相等的小扇形,把小扇形看作近似的小三角形,最后把它们组合成我们认识的图形,应该就可以了。 生 10:我补充,剪的时候应该沿着半径剪,不然剪出来的小扇形就不一样大了。 师:同意这几位同学的说法吗? 生:同意。 过渡:这几位聪明的同学给我们指出了一条 “康庄之路”,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一起沿着这条 “康庄之路” 去寻找我们的答案吧。 进入第二个活动环节,动手试一试。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画内接、外切正方形,数方格开始学习圆面积的计算,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学习,有利于充分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和经验,从而为进一步探索圆的面积公式作好准备。由数方格获得的初步结论对接下来的转化推导相互印证,使学生充分感受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合理性。】 (2)活动 2:试一试 要求: 1. 组内讨论,确定转化方案。 2. 试着把手中的圆形卡纸,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3. 完成后,组内交流自己转化的方法。 4. 小组汇报。 预设 1: 4 等份的扇形。 预设 2: 8 等份的扇形。 预设 3: 16 等份的扇形。 生小组 1: 代表:我们小组分别采用了 3 种不同的方案。分别是把圆形 4 等份、8 等份和 16 等份。 生 1:我把圆 4 等份,发现拼出的图形不太像我们学过的图形。 生 2:于是我把圆 8 等份,拼出来图形有点像我们学过的平行四边形。 生 3:我把圆 16 等份,发现拼出来的图形很接近我们学过的平行四边形。 代表:我们发现,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出的图形越像平行四边形。 掌声送给他们。 我补充:我们小组采用的方法和他们类似,但我们小组有另一个发现。那就是:不管圆形等份的分数有多少,它的面积大小始终没有发生变化。 师:他补充的太精彩了,而且也正是我们转化思想推导圆面积的核心。因此,我们只需要算出这个近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就算出的圆形的面积,同意吗? 生:同意。 师:只不过,这里有点小小的问题。那就是,我们拼出的图形确实很像平行四边形,但,它是平行四边形吗? 生:不是。 引导:我们知道,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而平行四边形的边是由线段组成的。所以,在这里,我们采用了一种数学史上极为重要的一种转化思想 --- 叫做 “化曲为直”。(板书) 过渡:那接下来,让我们进入本节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一起来推导一下圆形的面积公式吧。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渗透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 转化,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旧的知识,利用旧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从而推及到圆的面积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如果能,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它的计算方法了。让学生迅速回忆,调动原有的知识,为新知识的 “再创造” 做好知识的准备。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得出等分的份数愈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平行四边形。在想象的过程中蕴含了另一个重要数学思想的渗透 —— 极限思想。】 (3)活动 3:有趣的推导。 组内交流,想一想: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拼之前的圆有什么联系? 学生交流并汇报。 预设: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 请学生上台,用手指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是拼接之前圆形面积的哪一部分。 师提问:同学们都看清楚了吗? 预设:看清楚了, 师:既然看清楚了,那就请把你的推导过程,写在学习单上。 引导学生汇报小结: 生 1:我发现:圆周长的一半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圆的半径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S = 底 × 高可以推出,圆的面积就等于圆周长的一半 × 半径
S 平 = 底 × 高
S 圆 =πr×r
S 圆 =πr2
经过我们班同学的集思广益,终于,圆的面积公式终于被你们推导出来了,那么请认真观察一下这个公式,思考一个问题:圆的面积与圆的什么有关系呢?
生:圆的面积与圆的半径有关。
师提问:也就是说,想要计算某个圆形的面积,只需要知道它的什么就可以了?
预设:知道圆的半径就可以了。
师:你们真的是太厉害,抓住了问题的核心。以后遇见求圆面积的问题,只需要很快的找到圆形的半径,这道题是不是就迎刃而解了。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观察、思考、交流。运用已有的经验去探索新知,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来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实验操作,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不但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而且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演算推理能力,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形结合的内在美,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4.当堂反馈,小结课堂:
同学们,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学到了什么呢?谁来和我们分享一下。
预设 1:我学会了利用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推导出圆形的面积公式。
预设 2:我知道了圆形面积与圆的半径有关系,想要计算圆形的面积,只需要知道圆形的半径就行了。
……
师全课总结:在这节课中,我们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化曲为直的思想把圆形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这样有趣且实用的数学方法,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善于去利用它帮助我们解决更多的困难。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设计意图:全课总结不仅要重视学习结果的回顾再现,也要关注学习经验的反思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
《圆的面积(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圆的面积是学生认识了圆的特征、学会计算圆的周长以及学习过直线围成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以前所学图形的面积计算都是直线图形面积的计算,而像圆这样的曲边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到,所以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教学关键之处在于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动手操作、计算验证,自主探索、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并能灵活应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本课的教学应紧紧围绕 “转化” 思想,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知识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中分析、研究、归纳,从而完成对新知的建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培养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与探索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类似,探索圆的面积与圆的半径之间的关系。教材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教科书先用方格纸为工具进行度量,然后采用分割的方法将圆转化为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在无限细分的情况下进而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科书采用了 4 个问题,问题 1 用度量的方法得到圆的面积的近似值;问题 2 是把圆等分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问题 3 是探索在什么条件下所拼出的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更接近平行四边形;问题 4 是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学情分析:
小学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很大程度属于直观几何的学习阶段,而几何本身比较抽象的。本节内容学生从认识直线图形发展到认识曲线图形,又是一次飞跃,但从学生思维角度看,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一学段中的学生已经有了许多机会接触到数与计算、空间图形等较丰富的数学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归纳、类比和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具有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所以在教学应注意联系现实生活,组织学生利用学具开展探索性的数学活动,注重知识发现和探索过程,使学生感悟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圆的面积,经历探索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在探索推导的过程中,感受 “化曲为直” 的思想。
3.发展学生的量感,建立学生平面几何学习的知识框架。感受数学的奥秘,激发学习平面几何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推导圆形的面积公式,理解圆形面积公式的含义,掌握圆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圆的面积推导过程中,极限思想(化曲为直)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面积转化教具。
学具:课本、学习单、圆形卡片等学具。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快速导入:
播放《十四运图标宣传片》片段,让学生在感受圆形美的同时,对圆形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师:这么多创意图标,都与什么图形有关系?
预设:圆形。
过渡:它和我们之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区别呢?
生:之前学过的是直线图形,而圆是曲线图形。
师:这位同学非常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老师为同学们每人都准备了一个十四运的图标,请你们拿出来。
师提问:如果我们想知道这个曲线图形的大小,要怎么办呢?
预设:算出它的面积。
师提问:什么是它的面积?
预设:就是它的大小。
观察课件,引导学生完整表述: 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板书)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圆的面积(一)》。(板书)
【 设计意图: 在教学过程的伊始借助十四运宣传视频来导入新课的学习,既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为后面圆面积的学习奠定基础,更可以让学生从课堂上涉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2、活动探究、小结方法:
组织学生再来摸一次图标的大小,加深学生对面积的认知:这个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在学习如何准确计算它的大小以前,我们先来试着估一估。
(1)活动 1:估一估
要求:同桌合作,讨论方法,估一估《活动单》中圆形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活动:
学生汇报:(沙龙模式)
生 1:我是在圆的里面,画了一个正方形,用尺子量,算出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就能大概知道圆形的面积是多少。
生 2:我补充。我和他差不多。但,我是在圆的外面画了一个正方形,算出这个正方形的面积,也能大概知道圆形的面积是多少。
生 3:我补充。我是利用老师发的测量纸,把它印在圆形的上面,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数出来的。大概是 9 个格子。
生 4:我有不同答案,我数的是 10 个格子。
……
引导:你们有没有发现刚刚几位同学汇报的结果,有什么联系?
提示:如果给他们几种结果排个序,应该怎么排?
生 5:外面的正方形最大,下来是圆形,里面的正方形最小。
小结:假如把里面的面积看做 S1,外面的面积看做 S2,那么圆形的面积一定在(生补充:S1 和 S2)之间。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大概知道圆形面积的一个取值范围了,对吧。可是,如果我们想要准确的知道这个数值,应该怎么办?
生 6:把它算出来。
师:怎么算?你的想法是什么?(快速思考、同桌讨论)。
学生汇报。
生 7:因为曲线图形的面积计算没学过,所以,可以用转化的方法,把它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再去计算。
师:非常好的方法。具体怎么操作呢?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之前学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怎么转化的。
播放音频。
师提问:有点思路了吗?
生 8:我想把圆形剪成小正方形然后,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
生 9:我不同意,因为圆形是一个曲线图形,所以它无法剪成同样的小正方形。我觉得,可以试着把圆形剪成多个相等的小扇形,把小扇形看作近似的小三角形,最后把它们组合成我们认识的图形,应该就可以了。
生 10:我补充,剪的时候应该沿着半径剪,不然剪出来的小扇形就不一样大了。
师:同意这几位同学的说法吗?
生:同意。
过渡:这几位聪明的同学给我们指出了一条 “康庄之路”,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一起沿着这条 “康庄之路” 去寻找我们的答案吧。
进入第二个活动环节,动手试一试。
【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画内接、外切正方形,数方格开始学习圆面积的计算,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学习,有利于充分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和经验,从而为进一步探索圆的面积公式作好准备。由数方格获得的初步结论对接下来的转化推导相互印证,使学生充分感受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合理性。】
(2)活动 2:试一试
要求:
1. 组内讨论,确定转化方案。
2. 试着把手中的圆形卡纸,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3. 完成后,组内交流自己转化的方法。
4. 小组汇报。
预设 1: 4 等份的扇形。
预设 2: 8 等份的扇形。
预设 3: 16 等份的扇形。
生小组 1:
代表:我们小组分别采用了 3 种不同的方案。分别是把圆形 4 等份、8 等份和 16 等份。
生 1:我把圆 4 等份,发现拼出的图形不太像我们学过的图形。
生 2:于是我把圆 8 等份,拼出来图形有点像我们学过的平行四边形。
生 3:我把圆 16 等份,发现拼出来的图形很接近我们学过的平行四边形。
代表:我们发现,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出的图形越像平行四边形。
掌声送给他们。
我补充:我们小组采用的方法和他们类似,但我们小组有另一个发现。那就是:不管圆形等份的分数有多少,它的面积大小始终没有发生变化。
师:他补充的太精彩了,而且也正是我们转化思想推导圆面积的核心。因此,我们只需要算出这个近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就算出的圆形的面积,同意吗?
生:同意。
师:只不过,这里有点小小的问题。那就是,我们拼出的图形确实很像平行四边形,但,它是平行四边形吗?
生:不是。
引导:我们知道,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而平行四边形的边是由线段组成的。所以,在这里,我们采用了一种数学史上极为重要的一种转化思想 --- 叫做 “化曲为直”。(板书)
过渡:那接下来,让我们进入本节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一起来推导一下圆形的面积公式吧。
【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一环节,渗透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 转化,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旧的知识,利用旧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从而推及到圆的面积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如果能,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它的计算方法了。让学生迅速回忆,调动原有的知识,为新知识的 “再创造” 做好知识的准备。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得出等分的份数愈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平行四边形。在想象的过程中蕴含了另一个重要数学思想的渗透 —— 极限思想。】
(3)活动 3:有趣的推导。
组内交流,想一想: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拼之前的圆有什么联系?
学生交流并汇报。
预设: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
请学生上台,用手指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是拼接之前圆形面积的哪一部分。
师提问:同学们都看清楚了吗?
预设:看清楚了,
师:既然看清楚了,那就请把你的推导过程,写在学习单上。
引导学生汇报小结:
生 1:我发现:圆周长的一半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圆的半径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S = 底 × 高可以推出,圆的面积就等于圆周长的一半 × 半径
S 平 = 底 × 高
S 圆 =πr×r
S 圆 =πr2
经过我们班同学的集思广益,终于,圆的面积公式终于被你们推导出来了,那么请认真观察一下这个公式,思考一个问题:圆的面积与圆的什么有关系呢?
生:圆的面积与圆的半径有关。
师提问:也就是说,想要计算某个圆形的面积,只需要知道它的什么就可以了?
预设:知道圆的半径就可以了。
师:你们真的是太厉害,抓住了问题的核心。以后遇见求圆面积的问题,只需要很快的找到圆形的半径,这道题是不是就迎刃而解了。
【 设计意图: 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观察、思考、交流。运用已有的经验去探索新知,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来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实验操作,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不但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而且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演算推理能力,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形结合的内在美,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4.当堂反馈,小结课堂:
同学们,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学到了什么呢?谁来和我们分享一下。
预设 1:我学会了利用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推导出圆形的面积公式。
预设 2:我知道了圆形面积与圆的半径有关系,想要计算圆形的面积,只需要知道圆形的半径就行了。
……
师全课总结:在这节课中,我们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化曲为直的思想把圆形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这样有趣且实用的数学方法,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善于去利用它帮助我们解决更多的困难。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 设计意图: 全课总结不仅要重视学习结果的回顾再现,也要关注学习经验的反思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
板书设计:
《圆的面积(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圆的面积是学生认识了圆的特征、学会计算圆的周长以及学习过直线围成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以前所学图形的面积计算都是直线图形面积的计算,而像圆这样的曲边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到,所以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教学关键之处在于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动手操作、计算验证,自主探索、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并能灵活应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本课的教学应紧紧围绕 “转化” 思想,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知识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中分析、研究、归纳,从而完成对新知的建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培养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与探索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类似,探索圆的面积与圆的半径之间的关系。教材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教科书先用方格纸为工具进行度量,然后采用分割的方法将圆转化为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在无限细分的情况下进而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科书采用了 4 个问题,问题 1 用度量的方法得到圆的面积的近似值;问题 2 是把圆等分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问题 3 是探索在什么条件下所拼出的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更接近平行四边形;问题 4 是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学情分析:
小学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很大程度属于直观几何的学习阶段,而几何本身比较抽象的。本节内容学生从认识直线图形发展到认识曲线图形,又是一次飞跃,但从学生思维角度看,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一学段中的学生已经有了许多机会接触到数与计算、空间图形等较丰富的数学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归纳、类比和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具有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所以在教学应注意联系现实生活,组织学生利用学具开展探索性的数学活动,注重知识发现和探索过程,使学生感悟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圆的面积,经历探索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在探索推导的过程中,感受 “化曲为直” 的思想。
3.发展学生的量感,建立学生平面几何学习的知识框架。感受数学的奥秘,激发学习平面几何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推导圆形的面积公式,理解圆形面积公式的含义,掌握圆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圆的面积推导过程中,极限思想(化曲为直)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面积转化教具。
学具:课本、学习单、圆形卡片等学具。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快速导入:
播放《十四运图标宣传片》片段,让学生在感受圆形美的同时,对圆形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师:这么多创意图标,都与什么图形有关系?
预设:圆形。
过渡:它和我们之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区别呢?
生:之前学过的是直线图形,而圆是曲线图形。
师:这位同学非常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老师为同学们每人都准备了一个十四运的图标,请你们拿出来。
师提问:如果我们想知道这个曲线图形的大小,要怎么办呢?
预设:算出它的面积。
师提问:什么是它的面积?
预设:就是它的大小。
观察课件,引导学生完整表述: 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板书)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圆的面积(一)》。(板书)
【 设计意图: 在教学过程的伊始借助十四运宣传视频来导入新课的学习,既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为后面圆面积的学习奠定基础,更可以让学生从课堂上涉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2、活动探究、小结方法:
组织学生再来摸一次图标的大小,加深学生对面积的认知:这个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在学习如何准确计算它的大小以前,我们先来试着估一估。
(1)活动 1:估一估
要求:同桌合作,讨论方法,估一估《活动单》中圆形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活动:
学生汇报:(沙龙模式)
生 1:我是在圆的里面,画了一个正方形,用尺子量,算出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就能大概知道圆形的面积是多少。
生 2:我补充。我和他差不多。但,我是在圆的外面画了一个正方形,算出这个正方形的面积,也能大概知道圆形的面积是多少。
生 3:我补充。我是利用老师发的测量纸,把它印在圆形的上面,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数出来的。大概是 9 个格子。
生 4:我有不同答案,我数的是 10 个格子。
……
引导:你们有没有发现刚刚几位同学汇报的结果,有什么联系?
提示:如果给他们几种结果排个序,应该怎么排?
生 5:外面的正方形最大,下来是圆形,里面的正方形最小。
小结:假如把里面的面积看做 S1,外面的面积看做 S2,那么圆形的面积一定在(生补充:S1 和 S2)之间。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大概知道圆形面积的一个取值范围了,对吧。可是,如果我们想要准确的知道这个数值,应该怎么办?
生 6:把它算出来。
师:怎么算?你的想法是什么?(快速思考、同桌讨论)。
学生汇报。
生 7:因为曲线图形的面积计算没学过,所以,可以用转化的方法,把它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再去计算。
师:非常好的方法。具体怎么操作呢?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之前学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怎么转化的。
播放音频。
师提问:有点思路了吗?
生 8:我想把圆形剪成小正方形然后,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
生 9:我不同意,因为圆形是一个曲线图形,所以它无法剪成同样的小正方形。我觉得,可以试着把圆形剪成多个相等的小扇形,把小扇形看作近似的小三角形,最后把它们组合成我们认识的图形,应该就可以了。
生 10:我补充,剪的时候应该沿着半径剪,不然剪出来的小扇形就不一样大了。
师:同意这几位同学的说法吗?
生:同意。
过渡:这几位聪明的同学给我们指出了一条 “康庄之路”,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一起沿着这条 “康庄之路” 去寻找我们的答案吧。
进入第二个活动环节,动手试一试。
【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画内接、外切正方形,数方格开始学习圆面积的计算,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学习,有利于充分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和经验,从而为进一步探索圆的面积公式作好准备。由数方格获得的初步结论对接下来的转化推导相互印证,使学生充分感受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合理性。】
(2)活动 2:试一试
要求:
1. 组内讨论,确定转化方案。
2. 试着把手中的圆形卡纸,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3. 完成后,组内交流自己转化的方法。
4. 小组汇报。
预设 1: 4 等份的扇形。
预设 2: 8 等份的扇形。
预设 3: 16 等份的扇形。
生小组 1:
代表:我们小组分别采用了 3 种不同的方案。分别是把圆形 4 等份、8 等份和 16 等份。
生 1:我把圆 4 等份,发现拼出的图形不太像我们学过的图形。
生 2:于是我把圆 8 等份,拼出来图形有点像我们学过的平行四边形。
生 3:我把圆 16 等份,发现拼出来的图形很接近我们学过的平行四边形。
代表:我们发现,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出的图形越像平行四边形。
掌声送给他们。
我补充:我们小组采用的方法和他们类似,但我们小组有另一个发现。那就是:不管圆形等份的分数有多少,它的面积大小始终没有发生变化。
师:他补充的太精彩了,而且也正是我们转化思想推导圆面积的核心。因此,我们只需要算出这个近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就算出的圆形的面积,同意吗?
生:同意。
师:只不过,这里有点小小的问题。那就是,我们拼出的图形确实很像平行四边形,但,它是平行四边形吗?
生:不是。
引导:我们知道,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而平行四边形的边是由线段组成的。所以,在这里,我们采用了一种数学史上极为重要的一种转化思想 --- 叫做 “化曲为直”。(板书)
过渡:那接下来,让我们进入本节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一起来推导一下圆形的面积公式吧。
【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一环节,渗透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 转化,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旧的知识,利用旧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从而推及到圆的面积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如果能,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它的计算方法了。让学生迅速回忆,调动原有的知识,为新知识的 “再创造” 做好知识的准备。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得出等分的份数愈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平行四边形。在想象的过程中蕴含了另一个重要数学思想的渗透 —— 极限思想。】
(3)活动 3:有趣的推导。
组内交流,想一想: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拼之前的圆有什么联系?
学生交流并汇报。
预设: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
请学生上台,用手指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是拼接之前圆形面积的哪一部分。
师提问:同学们都看清楚了吗?
预设:看清楚了,
师:既然看清楚了,那就请把你的推导过程,写在学习单上。
引导学生汇报小结:
生 1:我发现:圆周长的一半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圆的半径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S = 底 × 高可以推出,圆的面积就等于圆周长的一半 × 半径
S 平 = 底 × 高
S 圆 =πr×r
S 圆 =πr2
经过我们班同学的集思广益,终于,圆的面积公式终于被你们推导出来了,那么请认真观察一下这个公式,思考一个问题:圆的面积与圆的什么有关系呢?
生:圆的面积与圆的半径有关。
师提问:也就是说,想要计算某个圆形的面积,只需要知道它的什么就可以了?
预设:知道圆的半径就可以了。
师:你们真的是太厉害,抓住了问题的核心。以后遇见求圆面积的问题,只需要很快的找到圆形的半径,这道题是不是就迎刃而解了。
【 设计意图: 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观察、思考、交流。运用已有的经验去探索新知,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来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实验操作,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不但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而且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演算推理能力,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形结合的内在美,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4.当堂反馈,小结课堂:
同学们,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学到了什么呢?谁来和我们分享一下。
预设 1:我学会了利用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推导出圆形的面积公式。
预设 2:我知道了圆形面积与圆的半径有关系,想要计算圆形的面积,只需要知道圆形的半径就行了。
……
师全课总结:在这节课中,我们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化曲为直的思想把圆形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这样有趣且实用的数学方法,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善于去利用它帮助我们解决更多的困难。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 设计意图: 全课总结不仅要重视学习结果的回顾再现,也要关注学习经验的反思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
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主动地、自觉地运用 “量” 的意识,它是一种对范围量或具体量的感觉,这种感觉会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丰富而变得越发精准。量感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和完善学生的估测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
本节课教师让学生结合实例认识圆的面积,经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而引导学生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在探究圆,的面积公式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 “化曲为直” 和 “转化”“极限” 数学思想。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教学中,教师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索知识,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能力,动手操作、尝试转化的活动中,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学生在活动中利用自己各方面的感官建立数学量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梁老师通过课件演示,直观形象地再现了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底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高相当于圆的半径),轻松化解了教学难点,让学生更容易地推导出了圆的计算公式。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量感。
梁老师本节课,能够结合学过知识,思考把新图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再进行面积公式的推导。出现两种探索图形面积的方法(数格子、转化),调动已有的度量意识和度量方法,为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梁老师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知识,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中分析、研究、归纳,注重知识发现和探索过程,使学生感悟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从而完成对新知的建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发展了学生的 “量感”,同时培养了学生解決问题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梁老师能引导学生利用已知知识点解决未知知识。并且运用割补的方法把圆割补拼成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小组同学合作探索最终得出结论,提高了动手能力。
《圆的面积(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圆的面积是学生认识了圆的特征、学会计算圆的周长以及学习过直线围成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以前所学图形的面积计算都是直线图形面积的计算,而像圆这样的曲边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到,所以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教学关键之处在于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动手操作、计算验证,自主探索、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并能灵活应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本课的教学应紧紧围绕 “转化” 思想,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知识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中分析、研究、归纳,从而完成对新知的建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培养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与探索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类似,探索圆的面积与圆的半径之间的关系。教材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教科书先用方格纸为工具进行度量,然后采用分割的方法将圆转化为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在无限细分的情况下进而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科书采用了 4 个问题,问题 1 用度量的方法得到圆的面积的近似值;问题 2 是把圆等分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问题 3 是探索在什么条件下所拼出的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更接近平行四边形;问题 4 是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学情分析:
小学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很大程度属于直观几何的学习阶段,而几何本身比较抽象的。本节内容学生从认识直线图形发展到认识曲线图形,又是一次飞跃,但从学生思维角度看,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一学段中的学生已经有了许多机会接触到数与计算、空间图形等较丰富的数学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归纳、类比和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具有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所以在教学应注意联系现实生活,组织学生利用学具开展探索性的数学活动,注重知识发现和探索过程,使学生感悟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圆的面积,经历探索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在探索推导的过程中,感受 “化曲为直” 的思想。
3.发展学生的量感,建立学生平面几何学习的知识框架。感受数学的奥秘,激发学习平面几何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推导圆形的面积公式,理解圆形面积公式的含义,掌握圆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圆的面积推导过程中,极限思想(化曲为直)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面积转化教具。
学具:课本、学习单、圆形卡片等学具。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快速导入:
播放《十四运图标宣传片》片段,让学生在感受圆形美的同时,对圆形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师:这么多创意图标,都与什么图形有关系?
预设:圆形。
过渡:它和我们之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区别呢?
生:之前学过的是直线图形,而圆是曲线图形。
师:这位同学非常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老师为同学们每人都准备了一个十四运的图标,请你们拿出来。
师提问:如果我们想知道这个曲线图形的大小,要怎么办呢?
预设:算出它的面积。
师提问:什么是它的面积?
预设:就是它的大小。
观察课件,引导学生完整表述: 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板书)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圆的面积(一)》。(板书)
【 设计意图: 在教学过程的伊始借助十四运宣传视频来导入新课的学习,既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为后面圆面积的学习奠定基础,更可以让学生从课堂上涉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2、活动探究、小结方法:
组织学生再来摸一次图标的大小,加深学生对面积的认知:这个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在学习如何准确计算它的大小以前,我们先来试着估一估。
(1)活动 1:估一估
要求:同桌合作,讨论方法,估一估《活动单》中圆形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活动:
学生汇报:(沙龙模式)
预设:我在圆的里面,画了一个正方形……
引导:你们有没有发现刚刚几位同学汇报的结果,有什么联系?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大概知道圆形面积的一个取值范围了,对吧。可是,如果我们想要准确的知道这个数值,应该怎么办?
预设:把它算出来。
师:怎么算?你的想法是什么?(快速思考、同桌讨论)。
学生汇报。
预设:转化成学过的图形。
师:非常好的方法。具体怎么操作呢?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之前学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怎么转化的。
播放音频。
师提问:有点思路了吗?
师:同意这几位同学的说法吗?
生:同意。
过渡:这几位善于思考的同学为我们指出了一条 “康庄之路”,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一起沿着这条 “康庄之路” 去寻找我们的答案吧。
进入第二个活动环节,动手试一试。
【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画内接、外切正方形,数方格开始学习圆面积的计算,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学习,有利于充分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和经验,从而为进一步探索圆的面积公式作好准备。由数方格获得的初步结论对接下来的转化推导相互印证,使学生充分感受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合理性。】
(2)活动 2:试一试
要求:
1. 组内讨论,确定转化方案。
2. 试着把手中的圆形卡纸,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3. 完成后,组内交流自己转化的方法。
4. 小组汇报。
预设 1: 4 等份的扇形。
预设 2: 8 等份的扇形。
预设 3: 16 等份的扇形。
生小组 1:
预设:我们小组分别采用了 3 种不同的方案。分别是...
生 1:...
生 2:...
生 3:...
掌声送给他们。
师:我们拼出的图形它是平行四边形吗?
生:不是。
引导:我们知道,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而平行四边形的边是由线段组成的。所以,在这里,我们采用了一种数学史上极为重要的一种转化思想 --- 叫做 “化曲为直”。(板书)
过渡:那接下来,接让我们带着她们的发现,一起去解开圆面积的这一层神秘面纱吧。
【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一环节,渗透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 转化,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旧的知识,利用旧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从而推及到圆的面积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如果能,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它的计算方法了。让学生迅速回忆,调动原有的知识,为新知识的 “再创造” 做好知识的准备。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得出等分的份数愈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平行四边形。在想象的过程中蕴含了另一个重要数学思想的渗透 —— 极限思想。】
(3)活动 3:有趣的推导。
组内交流,想一想: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拼之前的圆有什么联系?
学生交流并汇报。
预设: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
请学生上台,用手指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是拼接之前圆形面积的哪一部分。
师提问:同学们都看清楚了吗?
预设:看清楚了,
师:既然看清楚了,那就请把你的推导过程,写在学习单上。
引导学生汇报小结:
预设:我发现:圆周长的一半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圆的半径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S = 底 × 高可以推出,圆的面积就等于圆周长的一半 × 半径
S 平 = 底 × 高
S 圆 =πr×r
S 圆 =πr2
经过我们班同学的集思广益,终于,圆的面积公式终于被你们推导出来了,那么请认真观察一下这个公式,思考一个问题:圆的面积与圆的什么有关系呢?
生:圆的面积与圆的半径有关。
师提问:也就是说,想要计算某个圆形的面积,只需要知道它的什么就可以了?
预设:知道圆的半径就可以了。
师:你们真的是太厉害,抓住了问题的核心。以后遇见求圆面积的问题,只需要很快的找到圆形的半径,这道题是不是就迎刃而解了。
【 设计意图: 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观察、思考、交流。运用已有的经验去探索新知,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来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实验操作,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不但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而且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演算推理能力,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形结合的内在美,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4.当堂反馈,小结课堂:
同学们,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学到了什么呢?谁来和我们分享一下。
预设 1:我学会了利用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推导出圆形的面积公式。
预设 2:我知道了圆形面积与圆的半径有关系,想要计算圆形的面积,只需要知道圆形的半径就行了。
……
师全课总结:在这节课中,我们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化曲为直的思想把圆形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这样有趣且实用的数学方法,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善于去利用它帮助我们解决更多的困难。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 设计意图: 全课总结不仅要重视学习结果的回顾再现,也要关注学习经验的反思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
《圆的面积(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圆的面积是学生认识了圆的特征、学会计算圆的周长以及学习过直线围成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以前所学图形的面积计算都是直线图形面积的计算,而像圆这样的曲边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到,所以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教学关键之处在于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动手操作、计算验证,自主探索、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并能灵活应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本课的教学应紧紧围绕 “转化” 思想,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知识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中分析、研究、归纳,从而完成对新知的建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培养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与探索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类似,探索圆的面积与圆的半径之间的关系。教材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教科书先用方格纸为工具进行度量,然后采用分割的方法将圆转化为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在无限细分的情况下进而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科书采用了 4 个问题,问题 1 用度量的方法得到圆的面积的近似值;问题 2 是把圆等分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问题 3 是探索在什么条件下所拼出的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更接近平行四边形;问题 4 是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学情分析:
小学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很大程度属于直观几何的学习阶段,而几何本身比较抽象的。本节内容学生从认识直线图形发展到认识曲线图形,又是一次飞跃,但从学生思维角度看,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一学段中的学生已经有了许多机会接触到数与计算、空间图形等较丰富的数学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归纳、类比和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具有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所以在教学应注意联系现实生活,组织学生利用学具开展探索性的数学活动,注重知识发现和探索过程,使学生感悟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圆的面积,经历探索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在探索推导的过程中,感受 “化曲为直” 的思想。
3.发展学生的量感,建立学生平面几何学习的知识框架。感受数学的奥秘,激发学习平面几何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推导圆形的面积公式,理解圆形面积公式的含义,掌握圆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圆的面积推导过程中,极限思想(化曲为直)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面积转化教具。
学具:课本、学习单、圆形卡片等学具。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快速导入:
播放《十四运图标宣传片》片段,让学生在感受圆形美的同时,对圆形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师:这么多创意图标,都与什么图形有关系?
预设:圆形。
过渡:它和我们之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区别呢?
生:之前学过的是直线图形,而圆是曲线图形。
师:这位同学非常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老师为同学们每人都准备了一个十四运的图标,请你们拿出来。
师提问:如果我们想知道这个曲线图形的大小,要怎么办呢?
预设:算出它的面积。
师提问:什么是它的面积?
预设:就是它的大小。
观察课件,引导学生完整表述: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板书)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圆的面积(一)》。(板书)
【 设计意图: 在教学过程的伊始借助十四运宣传视频来导入新课的学习,既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为后面圆面积的学习奠定基础,更可以让学生从课堂上涉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2、活动探究、小结方法:
组织学生再来摸一次图标的大小,加深学生对面积的认知:这个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在学习如何准确计算它的大小以前,我们先来试着估一估。
(1)活动 1:估一估
要求:同桌合作,讨论方法,估一估《活动单》中圆形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活动:
学生汇报:(沙龙模式)
预设:我在圆的里面,画了一个正方形……
引导:你们有没有发现刚刚几位同学汇报的结果,有什么联系?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大概知道圆形面积的一个取值范围了,对吧。可是,如果我们想要准确的知道这个数值,应该怎么办?
预设:把它算出来。
师:怎么算?你的想法是什么?(快速思考、同桌讨论)。
学生汇报。
预设:转化成学过的图形。
师:非常好的方法。具体怎么操作呢?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之前学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怎么转化的。
播放音频。
师提问:有点思路了吗?
师:同意这几位同学的说法吗?
生:同意。
过渡:这几位善于思考的同学为我们指出了一条 “康庄之路”,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一起沿着这条 “康庄之路” 去寻找我们的答案吧。
进入第二个活动环节,动手试一试。
【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画内接、外切正方形,数方格开始学习圆面积的计算,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学习,有利于充分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和经验,从而为进一步探索圆的面积公式作好准备。由数方格获得的初步结论对接下来的转化推导相互印证,使学生充分感受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合理性。】
(2)活动 2:试一试
要求:
1. 组内讨论,确定转化方案。
2. 试着把手中的圆形卡纸,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3. 完成后,组内交流自己转化的方法。
4. 小组汇报。
预设 1: 4 等份的扇形。
预设 2: 8 等份的扇形。
预设 3: 16 等份的扇形。
生小组 1:
预设:我们小组分别采用了 3 种不同的方案。分别是...
生 1:...
生 2:...
生 3:...
掌声送给他们。
师:我们拼出的图形它是平行四边形吗?
生:不是。
引导:我们知道,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而平行四边形的边是由线段组成的。所以,在这里,我们采用了一种数学史上极为重要的一种转化思想 --- 叫做 “化曲为直”。(板书)
过渡:那接下来,接让我们带着她们的发现,一起去解开圆面积的这一层神秘面纱吧。
【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一环节,渗透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 转化,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旧的知识,利用旧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从而推及到圆的面积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如果能,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它的计算方法了。让学生迅速回忆,调动原有的知识,为新知识的 “再创造” 做好知识的准备。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得出等分的份数愈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平行四边形。在想象的过程中蕴含了另一个重要数学思想的渗透 —— 极限思想。】
(3)活动 3:有趣的推导。
组内交流,想一想: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拼之前的圆有什么联系?
学生交流并汇报。
预设: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
请学生上台,用手指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是拼接之前圆形面积的哪一部分。
师提问:同学们都看清楚了吗?
预设:看清楚了,
师:既然看清楚了,那就请把你的推导过程,写在学习单上。
引导学生汇报小结:
预设:我发现:圆周长的一半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圆的半径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S = 底 × 高可以推出,圆的面积就等于圆周长的一半 × 半径
S 平 = 底 × 高
S 圆 =πr×r
S 圆 =πr2
经过我们班同学的集思广益,终于,圆的面积公式终于被你们推导出来了,那么请认真观察一下这个公式,思考一个问题:圆的面积与圆的什么有关系呢?
生:圆的面积与圆的半径有关。
师提问:也就是说,想要计算某个圆形的面积,只需要知道它的什么就可以了?
预设:知道圆的半径就可以了。
师:你们真的是太厉害,抓住了问题的核心。以后遇见求圆面积的问题,只需要很快的找到圆形的半径,这道题是不是就迎刃而解了。
【 设计意图: 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观察、思考、交流。运用已有的经验去探索新知,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来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实验操作,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不但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而且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演算推理能力,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形结合的内在美,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4.当堂反馈,小结课堂:
同学们,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学到了什么呢?谁来和我们分享一下。
预设 1:我学会了利用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推导出圆形的面积公式。
预设 2:我知道了圆形面积与圆的半径有关系,想要计算圆形的面积,只需要知道圆形的半径就行了。
……
师全课总结:在这节课中,我们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化曲为直的思想把圆形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这样有趣且实用的数学方法,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善于去利用它帮助我们解决更多的困难。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 设计意图: 全课总结不仅要重视学习结果的回顾再现,也要关注学习经验的反思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
《圆的面积(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圆的面积是学生认识了圆的特征、学会计算圆的周长以及学习过直线围成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以前所学图形的面积计算都是直线图形面积的计算,而像圆这样的曲边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到,所以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教学关键之处在于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动手操作、计算验证,自主探索、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并能灵活应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本课的教学应紧紧围绕 “转化” 思想,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知识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中分析、研究、归纳,从而完成对新知的建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培养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与探索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类似,探索圆的面积与圆的半径之间的关系。教材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教科书先用方格纸为工具进行度量,然后采用分割的方法将圆转化为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在无限细分的情况下进而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科书采用了 4 个问题,问题 1 用度量的方法得到圆的面积的近似值;问题 2 是把圆等分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问题 3 是探索在什么条件下所拼出的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更接近平行四边形;问题 4 是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学情分析: 小学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很大程度属于直观几何的学习阶段,而几何本身比较抽象的。本节内容学生从认识直线图形发展到认识曲线图形,又是一次飞跃,但从学生思维角度看,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一学段中的学生已经有了许多机会接触到数与计算、空间图形等较丰富的数学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归纳、类比和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具有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所以在教学应注意联系现实生活,组织学生利用学具开展探索性的数学活动,注重知识发现和探索过程,使学生感悟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圆的面积,经历探索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在探索推导的过程中,感受 “化曲为直” 的思想。 3.发展学生的量感,建立学生平面几何学习的知识框架。感受数学的奥秘,激发学习平面几何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推导圆形的面积公式,理解圆形面积公式的含义,掌握圆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圆的面积推导过程中,极限思想(化曲为直)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面积转化教具。 学具:课本、学习单、圆形卡片等学具。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快速导入: 播放《十四运图标宣传片》片段,让学生在感受圆形美的同时,对圆形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师:这么多创意图标,都与什么图形有关系? 预设:圆形。 过渡:它和我们之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区别呢? 生:之前学过的是直线图形,而圆是曲线图形。 师:这位同学非常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老师为同学们每人都准备了一个十四运的图标,请你们拿出来。 师提问:如果我们想知道这个曲线图形的大小,要怎么办呢? 预设:算出它的面积。 师提问:什么是它的面积? 预设:就是它的大小。 观察课件,引导学生完整表述: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圆的面积(一)》。(板书)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的伊始借助十四运宣传视频来导入新课的学习,既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为后面圆面积的学习奠定基础,更可以让学生从课堂上涉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2、活动探究、小结方法: 组织学生再来摸一次图标的大小,加深学生对面积的认知:这个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在学习如何准确计算它的大小以前,我们先来试着估一估。 (1)活动 1:估一估 要求:同桌合作,讨论方法,估一估《活动单》中圆形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活动: 学生汇报:(沙龙模式) 预设:我在圆的里面,画了一个正方形…… 引导:你们有没有发现刚刚几位同学汇报的结果,有什么联系?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大概知道圆形面积的一个取值范围了,对吧。可是,如果我们想要准确的知道这个数值,应该怎么办? 预设:把它算出来。 师:怎么算?你的想法是什么?(快速思考、同桌讨论)。 学生汇报。 预设:转化成学过的图形。 师:非常好的方法。具体怎么操作呢?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之前学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怎么转化的。 播放音频。 师提问:有点思路了吗? 师:同意这几位同学的说法吗? 生:同意。 过渡:这几位善于思考的同学为我们指出了一条 “康庄之路”,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一起沿着这条 “康庄之路” 去寻找我们的答案吧。 进入第二个活动环节,动手试一试。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画内接、外切正方形,数方格开始学习圆面积的计算,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学习,有利于充分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和经验,从而为进一步探索圆的面积公式作好准备。由数方格获得的初步结论对接下来的转化推导相互印证,使学生充分感受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合理性。】 (2)活动 2:试一试 要求: 1. 组内讨论,确定转化方案。 2. 试着把手中的圆形卡纸,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3. 完成后,组内交流自己转化的方法。 4. 小组汇报。 预设 1: 4 等份的扇形。 预设 2: 8 等份的扇形。 预设 3: 16 等份的扇形。 生小组 1: 预设:我们小组分别采用了 3 种不同的方案。分别是... 生 1:... 生 2:... 生 3:... 掌声送给他们。 师:我们拼出的图形它是平行四边形吗? 生:不是。 引导:我们知道,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而平行四边形的边是由线段组成的。所以,在这里,我们采用了一种数学史上极为重要的一种转化思想 --- 叫做 “化曲为直”。(板书) 过渡:那接下来,接让我们带着她们的发现,一起去解开圆面积的这一层神秘面纱吧。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渗透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 转化,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旧的知识,利用旧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从而推及到圆的面积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如果能,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它的计算方法了。让学生迅速回忆,调动原有的知识,为新知识的 “再创造” 做好知识的准备。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得出等分的份数愈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平行四边形。在想象的过程中蕴含了另一个重要数学思想的渗透 —— 极限思想。】 (3)活动 3:有趣的推导。 组内交流,想一想: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拼之前的圆有什么联系? 学生交流并汇报。 预设: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 请学生上台,用手指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是拼接之前圆形面积的哪一部分。 师提问:同学们都看清楚了吗? 预设:看清楚了, 师:既然看清楚了,那就请把你的推导过程,写在学习单上。 引导学生汇报小结: 预设:我发现:圆周长的一半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圆的半径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S = 底 × 高可以推出,圆的面积就等于圆周长的一半 × 半径
S 平 = 底 × 高
S 圆 =πr×r
S 圆 =πr2
经过我们班同学的集思广益,终于,圆的面积公式终于被你们推导出来了,那么请认真观察一下这个公式,思考一个问题:圆的面积与圆的什么有关系呢?
生:圆的面积与圆的半径有关。
师提问:也就是说,想要计算某个圆形的面积,只需要知道它的什么就可以了?
预设:知道圆的半径就可以了。
师:你们真的是太厉害,抓住了问题的核心。以后遇见求圆面积的问题,只需要很快的找到圆形的半径,这道题是不是就迎刃而解了。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观察、思考、交流。运用已有的经验去探索新知,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来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实验操作,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不但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而且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演算推理能力,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形结合的内在美,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4.当堂反馈,小结课堂:
同学们,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学到了什么呢?谁来和我们分享一下。
预设 1:我学会了利用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推导出圆形的面积公式。
预设 2:我知道了圆形面积与圆的半径有关系,想要计算圆形的面积,只需要知道圆形的半径就行了。
……
师全课总结:在这节课中,我们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化曲为直的思想把圆形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这样有趣且实用的数学方法,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善于去利用它帮助我们解决更多的困难。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设计意图:全课总结不仅要重视学习结果的回顾再现,也要关注学习经验的反思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
《圆的面积(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圆的面积是学生认识了圆的特征、学会计算圆的周长以及学习过直线围成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以前所学图形的面积计算都是直线图形面积的计算,而像圆这样的曲边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到,所以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教学关键之处在于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动手操作、计算验证,自主探索、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并能灵活应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本课的教学应紧紧围绕 “转化” 思想,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知识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中分析、研究、归纳,从而完成对新知的建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培养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与探索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类似,探索圆的面积与圆的半径之间的关系。教材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教科书先用方格纸为工具进行度量,然后采用分割的方法将圆转化为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在无限细分的情况下进而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科书采用了 4 个问题,问题 1 用度量的方法得到圆的面积的近似值;问题 2 是把圆等分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问题 3 是探索在什么条件下所拼出的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更接近平行四边形;问题 4 是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学情分析: 小学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很大程度属于直观几何的学习阶段,而几何本身比较抽象的。本节内容学生从认识直线图形发展到认识曲线图形,又是一次飞跃,但从学生思维角度看,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一学段中的学生已经有了许多机会接触到数与计算、空间图形等较丰富的数学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归纳、类比和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具有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所以在教学应注意联系现实生活,组织学生利用学具开展探索性的数学活动,注重知识发现和探索过程,使学生感悟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圆的面积,经历探索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在探索推导的过程中,感受 “化曲为直” 的思想。 3.发展学生的量感,建立学生平面几何学习的知识框架。感受数学的奥秘,激发学习平面几何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推导圆形的面积公式,理解圆形面积公式的含义,掌握圆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圆的面积推导过程中,极限思想(化曲为直)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面积转化教具。 学具:课本、学习单、圆形卡片等学具。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快速导入: 播放《十四运图标宣传片》片段,让学生在感受圆形美的同时,对圆形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师:这么多创意图标,都与什么图形有关系? 预设:圆形。 过渡:它和我们之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区别呢? 生:之前学过的是直线图形,而圆是曲线图形。 师:这位同学非常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老师为同学们每人都准备了一个十四运的图标,请你们拿出来。 师提问:如果我们想知道这个曲线图形的大小,要怎么办呢? 预设:算出它的面积。 师提问:什么是它的面积? 预设:就是它的大小。 观察课件,引导学生完整表述: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板书)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圆的面积(一)》。(板书)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的伊始借助十四运宣传视频来导入新课的学习,既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为后面圆面积的学习奠定基础,更可以让学生从课堂上涉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2、活动探究、小结方法: 组织学生再来摸一次图标的大小,加深学生对面积的认知:这个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在学习如何准确计算它的大小以前,我们先来试着估一估。 (1)活动 1:估一估 要求:同桌合作,讨论方法,估一估《活动单》中圆形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活动: 学生汇报:(沙龙模式) 预设:我在圆的里面,画了一个正方形…… 引导:你们有没有发现刚刚几位同学汇报的结果,有什么联系?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大概知道圆形面积的一个取值范围了,对吧。可是,如果我们想要准确的知道这个数值,应该怎么办? 预设:把它算出来。 师:怎么算?你的想法是什么?(快速思考、同桌讨论)。 学生汇报。 预设:转化成学过的图形。 师:非常好的方法。具体怎么操作呢?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之前学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怎么转化的。 播放音频。 师提问:有点思路了吗? 师:同意这几位同学的说法吗? 生:同意。 过渡:这几位善于思考的同学为我们指出了一条 “康庄之路”,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一起沿着这条 “康庄之路” 去寻找我们的答案吧。 进入第二个活动环节,动手试一试。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画内接、外切正方形,数方格开始学习圆面积的计算,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学习,有利于充分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和经验,从而为进一步探索圆的面积公式作好准备。由数方格获得的初步结论对接下来的转化推导相互印证,使学生充分感受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合理性。】 (2)活动 2:试一试 要求: 1. 组内讨论,确定转化方案。 2. 试着把手中的圆形卡纸,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3. 完成后,组内交流自己转化的方法。 4. 小组汇报。 预设 1: 4 等份的扇形。 预设 2: 8 等份的扇形。 预设 3: 16 等份的扇形。 生小组 1: 预设:我们小组分别采用了 3 种不同的方案。分别是... 生 1:... 生 2:... 生 3:... 掌声送给他们。 师:我们拼出的图形它是平行四边形吗? 生:不是。 引导:我们知道,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而平行四边形的边是由线段组成的。所以,在这里,我们采用了一种数学史上极为重要的一种转化思想 --- 叫做 “化曲为直”。(板书) 过渡:那接下来,接让我们带着她们的发现,一起去解开圆面积的这一层神秘面纱吧。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渗透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 转化,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旧的知识,利用旧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从而推及到圆的面积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如果能,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它的计算方法了。让学生迅速回忆,调动原有的知识,为新知识的 “再创造” 做好知识的准备。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得出等分的份数愈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平行四边形。在想象的过程中蕴含了另一个重要数学思想的渗透 —— 极限思想。】 (3)活动 3:有趣的推导。 组内交流,想一想: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拼之前的圆有什么联系? 学生交流并汇报。 预设: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 请学生上台,用手指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是拼接之前圆形面积的哪一部分。 师提问:同学们都看清楚了吗? 预设:看清楚了, 师:既然看清楚了,那就请把你的推导过程,写在学习单上。 引导学生汇报小结: 预设:我发现:圆周长的一半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圆的半径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S = 底 × 高可以推出,圆的面积就等于圆周长的一半 × 半径
S 平 = 底 × 高
S 圆 =πr×r
S 圆 =πr2
经过我们班同学的集思广益,终于,圆的面积公式终于被你们推导出来了,那么请认真观察一下这个公式,思考一个问题:圆的面积与圆的什么有关系呢?
生:圆的面积与圆的半径有关。
师提问:也就是说,想要计算某个圆形的面积,只需要知道它的什么就可以了?
预设:知道圆的半径就可以了。
师:你们真的是太厉害,抓住了问题的核心。以后遇见求圆面积的问题,只需要很快的找到圆形的半径,这道题是不是就迎刃而解了。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观察、思考、交流。运用已有的经验去探索新知,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来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实验操作,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不但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而且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演算推理能力,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形结合的内在美,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4.当堂反馈,小结课堂:
同学们,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学到了什么呢?谁来和我们分享一下。
预设 1:我学会了利用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推导出圆形的面积公式。
预设 2:我知道了圆形面积与圆的半径有关系,想要计算圆形的面积,只需要知道圆形的半径就行了。
……
师全课总结:在这节课中,我们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化曲为直的思想把圆形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这样有趣且实用的数学方法,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善于去利用它帮助我们解决更多的困难。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设计意图:全课总结不仅要重视学习结果的回顾再现,也要关注学习经验的反思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
《圆的面积(一)》教学反思
本节课经过多次打磨,反复推敲,感受颇深。我在教学过程的伊始借助十四运宣传视频来导入新课的学习,既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为后面圆面积的学习奠定基础,更可以让学生从课堂上涉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从学生熟悉的画内接、外切正方形,数方格开始学习圆面积的计算,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学习,有利于充分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和经验,从而为进一步探索圆的面积公式作好准备。由数方格获得的初步结论对接下来的转化推导相互印证,使学生充分感受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合理性。
在活动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环节,渗透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 转化,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旧的知识,利用旧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从而推及到圆的面积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如果能,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它的计算方法了。让学生迅速回忆,调动原有的知识,为新知识的 “再创造” 做好知识的准备。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得出等分的份数愈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平行四边形。在想象的过程中蕴含了另一个重要数学思想的渗透 —— 极限思想。
而后,在我的引导下,使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观察、思考、交流。运用已有的经验去探索新知,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来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实验操作,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不但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而且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演算推理能力,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形结合的内在美,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最后的全课总结不仅要重视学习结果的回顾再现,也要关注学习经验的反思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
本节课是基于儿童视角下量感的研究,所谓 “量感” 是指视觉或触觉对各种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即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松紧等量态的感性认识。我通过这样多形式、多途径地思考、感悟与内化,学生对于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概念才能建立得更加清晰和牢固,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量感。
《圆的面积(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圆的面积是学生认识了圆的特征、学会计算圆的周长以及学习过直线围成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以前所学图形的面积计算都是直线图形面积的计算,而像圆这样的曲边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到,所以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教学关键之处在于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动手操作、计算验证,自主探索、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并能灵活应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本课的教学应紧紧围绕 “转化” 思想,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知识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中分析、研究、归纳,从而完成对新知的建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培养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与探索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类似,探索圆的面积与圆的半径之间的关系。教材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教科书先用方格纸为工具进行度量,然后采用分割的方法将圆转化为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在无限细分的情况下进而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科书采用了 4 个问题,问题 1 用度量的方法得到圆的面积的近似值;问题 2 是把圆等分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问题 3 是探索在什么条件下所拼出的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更接近平行四边形;问题 4 是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学情分析:
小学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很大程度属于直观几何的学习阶段,而几何本身比较抽象的。本节内容学生从认识直线图形发展到认识曲线图形,又是一次飞跃,但从学生思维角度看,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一学段中的学生已经有了许多机会接触到数与计算、空间图形等较丰富的数学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归纳、类比和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具有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所以在教学应注意联系现实生活,组织学生利用学具开展探索性的数学活动,注重知识发现和探索过程,使学生感悟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圆的面积,经历探索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在探索推导的过程中,感受 “化曲为直” 的思想。
3.发展学生的量感,建立学生平面几何学习的知识框架。感受数学的奥秘,激发学习平面几何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推导圆形的面积公式,理解圆形面积公式的含义,掌握圆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圆的面积推导过程中,极限思想(化曲为直)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面积转化教具。
学具:课本、学习单、圆形卡片等学具。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快速导入:
播放《十四运图标宣传片》片段,让学生在感受圆形美的同时,对圆形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师:这么多创意图标,都与什么图形有关系?
过渡:它和我们之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区别呢?
师提问:如果我们想知道这个曲线图形的大小,要怎么办呢?
观察课件,引导学生完整表述: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板书)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圆的面积(一)》。(板书)
【 设计意图: 在教学过程的伊始借助十四运宣传视频来导入新课的学习,既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为后面圆面积的学习奠定基础,更可以让学生从课堂上涉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2、活动探究、小结方法:
组织学生再来摸一次图标的大小,加深学生对面积的认知:这个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在学习如何准确计算它的大小以前,我们先来试着估一估。
(1)活动 1:估一估
要求:同桌合作,讨论方法,估一估《活动单》中圆形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活动:
学生汇报:(沙龙模式)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大概知道圆形面积的一个取值范围了,对吧。可是,如果我们想要准确的知道这个数值,应该怎么办?
师:怎么算?你的想法是什么?(快速思考、同桌讨论)。
学生汇报。
预设:转化成学过的图形。
师:非常好的方法。具体怎么操作呢?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之前学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怎么转化的。
播放音频。
过渡:这几位善于思考的同学为我们指出了一条 “康庄之路”,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一起沿着这条 “康庄之路” 去寻找我们的答案吧。
进入第二个活动环节,动手试一试。
【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画内接、外切正方形,数方格开始学习圆面积的计算,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学习,有利于充分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和经验,从而为进一步探索圆的面积公式作好准备。由数方格获得的初步结论对接下来的转化推导相互印证,使学生充分感受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合理性。】
(2)活动 2:试一试
要求:
1. 组内讨论,确定转化方案。
2. 试着把手中的圆形卡纸,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3. 完成后,组内交流自己转化的方法。
4. 小组汇报。
预设 1: 4 等份的扇形。
预设 2: 8 等份的扇形。
预设 3: 16 等份的扇形。
生小组 1:
预设:我们小组分别采用了 3 种不同的方案。分别是...
生 1:...
生 2:...
生 3:...
掌声送给他们。
师:我们拼出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吗?
引导:我们知道,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而平行四边形的边是由线段组成的。所以,在这里,我们采用了一种数学史上极为重要的一种转化思想 --- 叫做 “化曲为直”。(板书)
过渡:那接下来,接让我们带着她们的发现,一起去解开圆面积的这一层神秘面纱吧。
【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一环节,渗透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 转化,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旧的知识,利用旧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从而推及到圆的面积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如果能,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它的计算方法了。让学生迅速回忆,调动原有的知识,为新知识的 “再创造” 做好知识的准备。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得出等分的份数愈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平行四边形。在想象的过程中蕴含了另一个重要数学思想的渗透 —— 极限思想。】
(3)活动 3:有趣的推导。
组内交流,想一想: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拼之前的圆有什么联系?
学生交流并汇报。
预设: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
请学生上台,用手指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是拼接之前圆形面积的哪一部分。
预设:我发现:圆周长的一半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圆的半径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S = 底 × 高可以推出,圆的面积就等于圆周长的一半 × 半径
S 平 = 底 × 高
S 圆 =πr×r
S 圆 =πr2
经过我们班同学的集思广益,终于,圆的面积公式终于被你们推导出来了,那么请认真观察一下这个公式,思考一个问题:圆的面积与圆的什么有关系呢?
生:圆的面积与圆的半径有关。
师提问:也就是说,想要计算某个圆形的面积,只需要知道它的什么就可以了?
预设:知道圆的半径就可以了。
【 设计意图: 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观察、思考、交流。运用已有的经验去探索新知,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来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实验操作,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不但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而且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演算推理能力,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形结合的内在美,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4.当堂反馈,小结课堂:
同学们,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学到了什么呢?谁来和我们分享一下。
预设 1:我学会了用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推导圆形的面积公式。
师全课总结:在这节课中,我们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化曲为直的思想把圆形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这样有趣且实用的数学方法,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善于去利用它帮助我们解决更多的困难。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 设计意图: 全课总结不仅要重视学习结果的回顾再现,也要关注学习经验的反思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稿反思
本节课经过多次打磨,反复推敲,感受颇深。我在教学过程的伊始借助十四运宣传视频来导入新课的学习,既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为后面圆面积的学习奠定基础,更可以让学生从课堂上涉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从学生熟悉的画内接、外切正方形,数方格开始学习圆面积的计算,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学习,有利于充分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和经验,从而为进一步探索圆的面积公式作好准备。由数方格获得的初步结论对接下来的转化推导相互印证,使学生充分感受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合理性。
在活动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环节,渗透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 转化,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旧的知识,利用旧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从而推及到圆的面积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如果能,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它的计算方法了。让学生迅速回忆,调动原有的知识,为新知识的 “再创造” 做好知识的准备。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得出等分的份数愈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平行四边形。在想象的过程中蕴含了另一个重要数学思想的渗透 —— 极限思想。
而后,在我的引导下,使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观察、思考、交流。运用已有的经验去探索新知,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来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实验操作,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不但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而且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演算推理能力,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形结合的内在美,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最后的全课总结不仅要重视学习结果的回顾再现,也要关注学习经验的反思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
本节课是基于儿童视角下量感的研究,所谓 “量感” 是指视觉或触觉对各种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即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松紧等量态的感性认识。我通过这样多形式、多途径地思考、感悟与内化,学生对于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概念才能建立得更加清晰和牢固,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量感。
《圆的面积(一)》磨课总结
为了落实 “双减” 政策,向每一节课要效率,达到全优课堂教学的目的,切实提高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高新一小东校区数学组辩课团队参加了小学新世纪辩课大赛,由经验丰富的梁超老师执教,授课的内容为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一)》,整个辩课团队为本次活动做了积极充分的准备,先后进行了 8 次磨课,将《圆的面积(一)》进行多次研究讨论,最终将一节完美的设计呈现,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有义务当起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责任。
在整个备课中多次得到王春艳主任及数学组教师的指导,基于量感是数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感的一种具体化表现。梁老师的设计将 “量感” 体现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对圆 “量” 态的感性认识。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通过借助外界信息对其感官的刺激,获得对面积的直接感觉,这是发展学生 “感” 的必经途径。
在经历多次试讲的经验上,梁超老师不断引导学生去表达去探索知识,充分以小组合作的模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通过初步感知圆的面积,到之后猜想圆可以转化成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学生通过操作并推导圆的面积公式,进行验证,多种方式的呈现,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到了提升,教学中也对学生学习数学应有的转化、化曲为直的思想都进行了渗透,整个磨课给教师们带来了一个深入交流的平台、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最大地激发了教师参与教研的潜能。在磨课、评课、议课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了大家对课程标准把握的准确度上升到理论高度。
磨课的过程是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是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要磨出精品课,就务必钻研教材,了解编者的意图,才能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在磨课中,辩课团队为了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撰写教案,制作课件,反复推敲,几经斟酌,深入到每 - 个细节。透过磨课,教师的教学组织潜力、应变潜力、教学创新潜力都得以提升。
我们一路走来,收获颇丰。参加小学新世纪的辩课活动就像一缕春风,荡涤着我们的心灵,像一股清泉,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让差距成为自身发展的源动力,不断梳理与反思自我,促使自己不断成长。
《圆的面积一》教学简案
王春艳名师工作室
教材分析:
“量感” 是对长度、面积、体积、时间、质量等的感性认识。“量” 作为一条学习主线贯穿北师大小学数学教材四大领域,教材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精心安排了相关知识,旨在通过培养学生量感提升思维能力。
在第一学段,学生直观认识了圆,并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及其周长、面积的计算,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进一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
六年级上册圆面积的计算是一个难点,与探索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相类似:探索圆的面积与圆的半径之间的关系。本单元教材通过对圆的探究,学生将初步了解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这不仅利于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而且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通过本单元知识的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和理解扇形统计图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基于儿童视角下的思维力发展,通过大量的体验活动,在观察中建立量感,在操作中发展量感,在推理中提升量感。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归纳、类比和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具有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因此,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教科书先用方格纸为工具进行度量,然后采用分割的方法将圆转化为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在无限细分的情况下进而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结合实例认识圆的面积,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探究圆面积公式的活动中,体会 “化曲为直” 的思想。
教学设想:
我们团队经过研读教材了解到:教科书直接呈现问题 “如何得到一个圆的面积”,问题 1 用度量的方法得到圆的面积的近似值;问题 2 是把圆等分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问题 3 是探索在什么条件下所拼出的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更接近平行四边形;问题 4 是推导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基于以上思考,本节课的教学我们团队采用了四个活动贯穿始终:活动一:用度量的方法得到圆的面积的近似值,感受圆的面积的取值范围;活动二:把圆转化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活动三:寻找转化后的平行四边形与转化前圆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活动四:运用面积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些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体会极限的思想。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圆的面积,经历探索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在探索推导的过程中,感受 “化曲为直” 的思想。
3.发展学生的量感,建立学生平面几何学习的知识框架。感受数学的奥秘,激发学习平面几何的兴趣。
学习重点:
会利用转化的思想推导圆形的面积公式,并理解圆形面积公式的含义。
学习难点:
利用 “化曲为直” 的思想,理解圆形面积推导公式的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方形测量纸、十四运图标卡纸、教具。
学习框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触发 “问题思考”
1. 借助十四运图标,引发对圆的面积的探索
2. 感知平面图形大小,激发学生对面积的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十四运的情境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圆面积的学习奠定基础,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抛出问题引发思考,让学生有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活动探究、形成 “量感积累”
活动一:在估测中建立量感
1. 估法一:转化为已学图形,确定圆的面积的取值范围
2. 估法二:借助测量纸数格子,感受不同估测结果
3. 对比不同估法,引发认知冲突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是复习面积的意义和用方格纸度量面积的方法。学生会有两种思路:一是在圆内画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想法是有价值的;二是用方格纸度量。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中初步体会圆面积的大小,初步发展学生的 “量感”。
活动二: 在 操作 中发展量感
1. 剪拼圆形卡纸,探索等分方法
2. 学生自主汇报,感受极限思想
3. 总结归纳核心,强调化曲为直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为新知的 “再创造” 做好准备。因为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因此切割成的图形要保留圆的半径这个特征要素。基于这些思考,才把圆等分成扇形,并用这些扇形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这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的一边是圆的半径,另一边通过 “以直代曲”,才变成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此过程也蕴含了极限思想。
活动三: 在 推理 中提升量感
1. 学 生互助交流,探究平行四边形与圆的关系
2. 师生共同突破,感悟高与圆的半径的关系
3. 建立内在联系,自主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设计意图】:在问题的驱动下,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通过想象把圆等分成无穷多个扇形,由无穷多个扇形拼成的 “曲边” 就化曲为直。在实践操作中,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发现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的半周长,高相当于圆的半径,进而得到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此过程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深化了对 “量感” 的体验。
三、学习致用,深化 “量感体验”
1. 发现、总结圆的面积与半径的关系
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此环节力图通过不同的方式,进一步帮助学生积累研究图形的经验,明确要想求出圆的面积,只需求出半径即可,利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强化、积累学生自身的 “量感” 经验。
四、情感升华,总结 “量感价值’
1.“靓” 出自我、内化思想,
2. 教师总结,升华情感
【设计意图】:全课总结不仅要重视学习结果的回顾再现,更要关注学习经验的反思提升,因此通过引导学生思辨内化,找准提升点。利用充足的数学活动经验成为学生学好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这样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就能借助 “数学活动经验” 内化成为学生的核心素养。
板书设计:
转化思想,求圆的面积,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梁老师在课前先帮学生复习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的。于是通过小组合作,学生把圆等分成 8 份,16 份等份,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
极限思想。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把圆分成 8、16 等份,再通过课件的演示,把圆分成 32、64 等份会怎样?学生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所拼组出来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梁老师在这其中充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完成另一个重要数学思想 — 极限思想的渗透,有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
在推导圆的面积计算过程中,从学生动手实践剪圆、自拼图形,到学生自主探究和运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整个过程,学生个个是主体,个个是主角,演的轻松,演的有特色,学的真实,用的灵活。
在学生剪、拼图形的过程中,梁老师能够深入每一小组指导学生如何将圆剪拼成长方形,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再用四个问题引导学生有序探究:(1)在把圆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2)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圆的周长和半径有什么关系?(3)如果圆的半径是 r,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面积怎么表示?(4)如果用 S 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
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有关知识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打下基础。
由于学生熟悉了研究平面图形的思路:认识特征--周长--面积,梁老师采用了故事的引入方式,既有利于学生形成研究问题的思路,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又简洁明快,结构紧凑,为学生后面的探究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
梁老师课的导入很新颖,也很贴合实际,正值十四运在西安举行,以此为切入点引入新课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整节课中以十四运图标的圆形为学生的研究、操作对象,用十四运将整节课串起来。
圆与学生以前探究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都有所不同,因为它是平面上的曲线图形,因此当老师提出 “怎么求圆的面积呢”,学生并不能马上找到解决的方法。有的学生一开始无从下手,这时,老师没有作指导,而是把时间给学生,把探究的空间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能行,引导学生从头脑里检索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让学生把 “圆” 这个看似特殊的图形(用曲线围成的图形)与以前学过的图形(用直线段围成的图形)有机地联系起来了,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促成了迁移。
本节课的重点是原型面积公式的推导,梁老师带领学生经历把圆平均分成 8、16、32 份的操作过程,想象分的份数越多,拼出来的新图形就越接近平行四边形,这一过程中,学生感受极限思想和转化思想,找到学习的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升量感。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曲线图形的面积,故课堂上让学生经历从用估、数、比的方式到将圆的面积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在操作与想象中逐步培养学生量感,这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也具有重要价值。
梁老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两种度量方式,设计一个探究活动,为学生留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度量中发展学生量感 。在教学中渗透转化、极限、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梁老师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知识,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中分析、研究、归纳,注重知识发现和探索过程,使学生感悟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从而完成对新知的建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发展了学生的 “量感”,同时培养了学生解決问题的综合能力。
梁老师本节课设计环环相扣,以十四运为主线,不同活动之间有序开展,在多次的充分动手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量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站在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设计的课程,一切以学生为主。
量感的培养需要建立在一定量的操作活动上,也就是需要直观经验与理性思考的有机结合。情境是联系现实的 “必要桥梁”,这使得学生的生活量感通过这座 “桥梁” 自然转化为数学量感。因此,梁老师本节课用十四运的主题情境贯穿本节课始终。
梁老师通过学生多次不同的剪拼,采用转化、想象等方法,利用等积变形把圆的面积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逐步归纳概括出圆的面积计算方法。这样多层次的操作,多角度的思考,既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多 媒体课件展示拼成图形的变化过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合理性。
数学的学习,不仅是获得知识,梁老师在本节课始终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关注探索过程的有序、有效,重视渗透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如转化的思想等,在此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学习数学的能力。
当动手操作已经无法再完成时,梁老师用课件动态演示,弥补操作与想象的不足,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剪拼成的图形越来越像平行四边形。梁老师围绕着 “怎样更像” 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追问,让学生充分地体现了 “极限思想”。
数学课解决问题非常重要。在圆的面积的推导过程中,学生只知道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但对于圆这样的曲线图形面积的推导,这是摆在学生面前的现实的问题。这个问题,应是教学重点与难点。
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先引导学生用 “数方格” 的计算圆面积,感受到其方法既不方便又不准确,再启发学生 “能否将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进行研究”。在此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实现学生对 “新知转化为已知” 这一数学学习方法的迁移。再通过小组合作,剪一剪、拼一拼,让学生亲身经历 “转化” 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这一方法经验的内化。
在教学过程中,梁老师重视培养学生 “数学化” 的口头表达能力。梁老师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把圆等分成 4 份、8 份、16 份、32 份…… 拼成的图形愈趋向平行四边形,并适时引导学生用 “越…… 越……” 的句式说出自己的发现,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化曲为直中 “无限接近” 的极限思想。在发现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与圆的联系后,引导学生用规范的句式表述出由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语言表述的准确性。
这节课中,梁老师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直观形象地再现了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底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高相当于圆的半径),轻松化解了教学难点,让学生较容易地推导出了圆的计算公式。
通过一系列活动和一连串推导过程,不但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而且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演算推理能力,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形结合的内在美,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梁老师调动学生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另外,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课堂练习,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本节课中,梁老师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了让学生观察生活的情境,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圆形,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通过联系实际,计算面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
梁老师调动学生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另外,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课堂练习,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特别深刻的是梁老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有步骤地探究,通过讨论怎么变 —— 变得更接近 —— 怎么算的过程,经历提出设想 —— 尝试 —— 反思 —— 再深入实践 —— 沟通建构,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思想非常有益处。
梁老师出示了 “圆” 后,启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 “本节课你们想了解圆的哪些知识?” 学生生成问题 “什么是圆的面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以及怎样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在引导学生生成学习目标中扮演好了引导者角色。
梁老师运用转化思想,引导学生把圆等分成若干份,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 通过形象、具体的操作体会圆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的极限思想。
梁老师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实现知识的迁移,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圆剪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进而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构建新知识。
极限思想。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把圆分成 8、16 等份,再通过课件的演示,把圆分成 32、64 等份会怎样?学生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所拼组出来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梁老师在这其中充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完成另一个重要数学思想 — 极限思想的渗透,有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
在之前学习中,学生已经对 “转化” 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启发学生思维,为实现经验和方法的迁移做铺垫,也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内在的统一。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知道了直边图形面积的计量方法就是度量,并且能够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计算,积累了一定的度量经验。本课中,梁老师抓住学生特点,以 “已有的学习经验 —— 多元素材 —— 多维体验 —— 思辨内化” 为学生学习的主线,促使学生的 “量感” 持续生长。
把要学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的,从而渗透转化的思想,并为后面自主探究 “能不能把圆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 和猜想 “怎样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做了充分准备。
本课教学中,老师更多地体现为:引导者 —— 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明确的导航目标,辅导者 —— 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与支持,使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合作者 —— 关注学生的学习,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共同寻求问题的答案。
在学生实践操作的基础上,梁老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电脑先演示 4、8 等份圆,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它像什么图形?为什么说 “像” 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分肯定学生的观察。
梁老师引导学生发现 4、8 等份有点像,那么再来看看 16 等份会怎么样?电脑继续演示 16 等份的圆,放在一起比较,哪个更像平行四边形?学生会发现 16 等份比 4、8 等份更像!因为它的底波浪起伏比较小,接近直的,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如果分成 32 等份会怎么样?64 等份呢?…… 从而得出等分的份数愈多,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就愈像,就愈接近,完成另一个重要数学思想 — 极限思想的渗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探究兴趣。
梁老师在学生实践操作的基础上,辅助电教媒体精确演示把圆割补拼图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理解自己推导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电脑先演示 4、8 等份圆,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它像什么图形?为什么说 “像” 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分肯定学生的观察。
梁老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在学生动手、动脑剪一剪、拼一拼的基础上,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再引导学生交流、验证自己的推导想法,师生共同倾听判断学生的汇报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看看他们的推导方法是否科学、合理,使学生们经历实验操作、总结验证的学习过程。
梁老师通过联系实际,计算面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梁老师先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之后实现知识迁移,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圆剪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进而利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使得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梁老师的语言精练,教学环节过渡自然,过程由浅入深,方法灵活多样。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对新知的探究,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和自学能力起起到了一定的帮助。梁老师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梁老师引导学生交流、验证自己的推导想法,师生共同倾听判断学生的汇报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看看他们的推导方法是否科学、合理,使学生们经历实验操作、总结验证的学习过程。这样有序的学习,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智能,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梁老师通过联系实际,计算面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梁超老师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能不能运用割补的方法把圆割补拼成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然后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在学生动手、动脑剪一剪、拼一拼的基础上,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
梁老师在课堂上要扮演 “导演” 的角色,而不是 “演员” 的角色。在老师的精心调度下,所有学生时时刻刻扮演着 “演员” 的角色,学生读、写、说、思,环环相扣,忙而不乱,都有自己的事可做。
本节课流程设计很科学,自然流畅,围绕目标,突出重点,张弛有度。教学信息多项交流,互动充分,反馈及时,娇正有效。例题、习题的搭配合理,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
学生在学习 “圆的面积” 时第一次接触曲线图形的面积,故课堂上让学生经历从用估、数、比的方式到将圆的面积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在操作与想象中逐步培养学生量感,这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也具有重要价值。
量感的培养需要建立在一定量的操作活动上,也就是需要直观经验与理性思考的有机结合。情境是联系现实的 “必要桥梁”,这使得学生的生活量感通过这座 “桥梁” 自然转化为数学量感。因此,梁老师本节课用十四运的主题情境贯穿本节课始终。
通过 “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 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经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形成过程,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
梁老师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直观形象地再现了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底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高相当于圆的半径),轻松化解了教学难点,让学生较容易地推导出了圆的计算公式。
梁老师调动学生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另外,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课堂练习,也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本节课中梁老师结合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圆的面积,让学生通过不同主题的测量活动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重点突出利用已有研究图形的经验解决新问题的探究过程,从而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本课教材结合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圆的面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圆的面积与近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探究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以学生为主体,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激发,同时,探索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本节课梁老师在教学过程的伊始借助十四运宣传视频来导入新课的学习,既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为后面圆面积的学习奠定基础,更可以让学生从课堂上涉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本节课中梁老师注重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经验和事理的欲望,继而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和策略,并通过猜测、实验、操作、自学、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进行高效探索。
本节课梁老师带领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不但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而且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演算推理能力,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形结合的内在美,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思” 指思考与内化。量感的建立,必须在多种感官实践体验的基础上通过思维的参与,形成表象,总结提升经验,从而建立起相对比较抽象的量感。在本课中,梁老师重视学生对新知的内化以及在学生体验后进行的一系列追问,并设置形式多样的思考环节。
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关键所在,就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的圆之间的关系,通过想象把圆等分成无穷多个扇形,那么由这无穷多个扇形所拼成的 “曲边” 就化曲为直了。因此,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圆的半周长,高相当于圆的半径,进而得到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圆的面积 = 圆周率 x 半径的平方,即 S=πr2。
梁老师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实现知识的迁移,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圆剪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进而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构建新知识。
梁老师在这节课中讲授中由圆的面积无限接近于长方形,那么我们如何根据长方形的面积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有什么关系呢?接下来再次播放动画,师生共同总结圆的面积公式。
教学目标的提出有利于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以便更好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去。学习目标明确后,孩子在研究的时候都并然有序,没有不知道该如何入手的,都明确自己在讨论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通过操作学具,把抽象思维物化为动作形象思维,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观察、讨论、比较、分析,发现圆的面积、周长、半径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面积、长、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使学生始终参与到如何把圆转化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探索活动中来。学生思维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发散,在想象中得以提升。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激发,探索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