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教育同仁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河南郑州惠济基地双桥小学的田志豪,很荣幸能参加本次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活动。 感谢此次活动的举办方为我们搭建了一个与专家和老师学习交流的平台!本次活动主题是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 ,我们团队围绕主题选择的课题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什么是周长》。衷心得希望各位专家和同仁们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预祝各位同仁都获得优异的成绩,也希望本次活动圆满成功。
教材图片:https://bbs.xsj21.com/t/1888#r_102517
活动主题解读:https://bbs.xsj21.com/t/1888#r_102540
选课思考:https://bbs.xsj21.com/t/1888#r_102567
教案一稿:https://bbs.xsj21.com/t/1888#r_102718
一稿反思:https://bbs.xsj21.com/t/1888#r_112923
教案二稿:https://bbs.xsj21.com/t/1888#r_118470
二稿反思:https://bbs.xsj21.com/t/1888#r_119707
教案三稿:https://bbs.xsj21.com/t/1888#r_120713
三稿反思:https://bbs.xsj21.com/t/1888#r_120715
团队磨课图片:https://bbs.xsj21.com/t/1888#r_120720
教案终稿:https://bbs.xsj21.com/t/1888#r_122016
课堂实录视频:由于疫情原因暂未开学未进行课堂实录
活动主题解读
量感是通过视觉或触觉等感官对物体的大小、重量、规模、快慢等量态的感受。量感的构成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量的推断,指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比如说估计从学校到家需要多长时间、估计一个人的身高是多少等等;另一个是指量的区分,指从诸多单位表示的量中选择出某个与实际物体相吻合的量,比如说选择合适的单位、单位换算等。学生在小学阶段,量感主要是对大小、长度、质量、时间等方面的感性认识。量感的培养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而量的学习本来就与学生的实践生活紧密结合,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最重要的是唤醒学生对于量的真实感受。学生只有在真实的感觉中学习,才能更好的将所学知识应用与生活。
教案一稿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惠济区双桥小学 田志豪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45-47 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课和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教科书在编排上重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任意(不规则)图形入手,通过看、描、量、数等系列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直观地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学生从周长意义的角度探索出如何得到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体现了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了解了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由于周长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教学时我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 “描一描”﹑“摸一摸” 直观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意义。
学习目标:
1. 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认识并理解周长的意义。
2. 能与他人合作,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量感。
教学重点: 建立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培养量感
教学难点: 理解周长的意义
教学准备: 树叶、直尺、绳子、PPT、学习单
教法学法: 观察法、合作探究法、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的朋友,它是谁你们想知道么?(课件出示小蚂蚁)
它是一只爱运动的小蚂蚁,我们一起来看看小蚂蚁是怎么运动的。(播放小蚂蚁爬树叶的动画)
二、活动探究,感知周长
1. 说一说,什么是一周
提问:小蚂蚁在树叶上是怎么运动的呢?(沿着树叶爬了一周)
(设计意图:量感是通过视觉或触觉的感官对物体的大小、长短、轻重等量的感性认识,所以首先通过视觉感官对一周进行初步的感知,这也是是学习周长的基础。)
2. 摸一摸,找到一周
谁能用手指摸一摸树叶的一周呢?
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一周呢?谁来摸一摸?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一周形成初步的概念,学生也经历了由视觉到触觉的过渡,这个过程也是学生量感培养的重要过程。)
3. 描一描,感受一周
在作业纸上分别描出树叶和数学书的一周。(部分同学上台展示)
同桌交流自己是怎么描的。(出现不同的起点)
(设计意图:通过描一描的活动,辨析不同学生找到的一周,再次巩固学生对一周概念的认识,发展学生的量感)
4. 找一找,生活中的一周
你还能找到其他物体的一周吗?
(设计意图:根据一周的定义找到生活中的一周,从物体中抽象出形状,从而发展量感)
5. 认识周长
(观看小蚂蚁和铅笔的对话)图中有什么?小蚂蚁和铅笔在做什么?你又读懂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蚂蚁和铅笔的动作学生再次巩固了一周的定义,积累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引入周长的概念。)
6. 测量周长
我们需要借助什么工具来测量呢?(尺子、绳子)
小组合作要求:1、四人一组,一人记录,其他人互相帮助测量
2、测量后小组汇报,一个人说方法,其他成员展示测量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积累测量不同图形周长的经验和方法,学生需要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
7、在方格纸中数图形的周长
先描出图形的一周,再数出他们的周长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通过描、数等操作活动,加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积累活动经验。)
三、巩固练习
1. 蜗牛沿着图形的边线走一周,请将它们走的路线画出来。
2. 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学习和操作之后学会自己归纳总结,提升学生的归纳和表达能力,从而将知识进行内化)
五:板书设计
什么是周长
封闭图形
一周的长度
物体表面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课和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教科书在编排上重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任意(不规则)图形入手,通过看、描、量、数等系列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直观地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学生从周长意义的角度探索出如何得到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体现了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课是学生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课和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所以要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先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然后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活动抽象出周长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建立、培养 “量感”,最后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量感是通过视觉或触觉等感官对物体的大小、多少、轻重、长短等量态的感性认识。就像数感一样,是学生对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归根结底是学生对于数是否敏感的一种能力。量感也应该是一种能力,只不过它是对于量的敏感性的能力。学生在小学阶段,量感主要是对大小、长度、质量、时间等方面的感性认识。量感的培养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就像一个优秀的音乐家一定要拥有良好的内心节奏感,内心节奏感实际上就是内心对各种音符时值的敏感度
本节课田老师以学生熟知的生活素材为载体。新课开始创设了小蚂蚁绕树叶的边缘爬一周的情境,找身边物体的周长等活动,从多角度让学生建立 “一周” 的空间概念。能够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设计了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量感在课堂中真实发生。
一稿反思
1. 教材分析没有站在单元的大背景下进行,只对本节课进行了分析,要分析本单元前后之间的联系以及本节课在单元教学中的作用。针对这个问题,在后面增加了对单元的分析,在单元的主题背景下再对本节课进行分析。
2. 学情分析停留在经验的基础上,没有对学生进行前测,缺少数据的体现,不能有力的说明自己的学生对于周长的认识。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对学生进行了询问前测,并进行了数据的统计分析。
3. 教学过程在一周这个形的本质上所花费的时间太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形的理解对于学生不是一个难点,真正的难点是学生对于周长概念中 “长度” 这一量的理解。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对教学环节进行了修改,强化学生对周长概念中数量本质的认识。
本节课没有把周长的概念直接教给学生,而是通过让学生描一描、指一指,摸一摸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自己去体验,整个的设计环节以动手操作为主线,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获得知识的成就感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课和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教科书在编排上重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任意(不规则)图形入手,通过看、描、量、数等系列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直观地体验和感悟周长的实际意义。学生从周长意义的角度探索出如何得到平面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体现了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田老师的量感体现在让学生用多感官对周长进行感性认识,明晰周长概念本质,发展学生的量感。最后再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操作活动中逐步形成对周长概念的正确认识,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对周长的量感。
“量感” 是对长度、面积、体积、时间、质量、货币等的感性认识。 在数学领域,人们对数感的研究相对丰富和深入,而对量感的研究则比较少。本节课开始从描树叶的边线、数学书的边线、课桌的边线,再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边线,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初步感知边线的意义,知道边线可以是弯的也可以是直的,丰富对边线的理解,进而明白边线就是一周为后面学习周长的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就像数感一样,是学生对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归根结底是学生对于数是否敏感的一种能力。量感也应该是一种能力,只不过它是对于量的敏感性的能力。学生在小学阶段,量感主要是对大小、长度、质量、时间等方面的感性认识。
就像数感一样,是学生对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归根结底是学生对于数是否敏感的一种能力。量感也应该是一种能力,只不过它是对于量的敏感性的能力。学生在小学阶段,量感主要是对大小、长度、质量、时间等方面的感性认识。
就像数感一样,是学生对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归根结底是学生对于数是否敏感的一种能力。量感也应该是一种能力,只不过它是对于量的敏感性的能力。学生在小学阶段,量感主要是对大小、长度、质量、时间等方面的感性认识。
就像数感一样,是学生对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归根结底是学生对于数是否敏感的一种能力。量感也应该是一种能力,只不过它是对于量的敏感性的能力。学生在小学阶段,量感主要是对大小、长度、质量、时间等方面的感性认识。
就像数感一样,是学生对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归根结底是学生对于数是否敏感的一种能力。量感也应该是一种能力,只不过它是对于量的敏感性的能力。学生在小学阶段,量感主要是对大小、长度、质量、时间等方面的感性认识。
就像数感一样,是学生对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归根结底是学生对于数是否敏感的一种能力。量感也应该是一种能力,只不过它是对于量的敏感性的能力。学生在小学阶段,量感主要是对大小、长度、质量、时间等方面的感性认识。
就像数感一样,是学生对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归根结底是学生对于数是否敏感的一种能力。量感也应该是一种能力,只不过它是对于量的敏感性的能力。学生在小学阶段,量感主要是对大小、长度、质量、时间等方面的感性认识。
本课教师通过寻找学生喜欢的动物朋友来进行引入怀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本课的学习当中,通过小蚂蚁绕树叶运动一周的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周长,然后通过摸一摸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周长是什么。
量感的形成需要各种感官相互协调配合,可以通过让学生对物体进行不同的观察,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量感,比如通过眼睛看、触觉摸等。学生在建立清晰的量感之后,更能够接受有关的数学知识。在进行相关教学时,教师不可只是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要设计形象的情境,让学生融入情境中去感知,从而形成清晰的印象。对于量感的建立,教师可以请学生进行量的计算来进行巩固练习,但是这样是不全面的,最主要的是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让学生掌握量的尺度。这一点我认为田老师把握的很准确。
通过游戏活动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量感,能够快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课堂的参与度,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亲自感受到量的变化,体会量的属性,从而对量的理解又会更进一步。活动中,教师要密切观察学生的反应,对于学生的表现及时给出评价,比如 “测量小能手” 等,鼓励学生不断进步,激发学生进行量感锻炼的热情。
认识周长还有一项目标就是通过感知测量周长的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 “量感”。因此在教学中除了理解周长的意义之外,还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感知周长,在活动中学会测量和计算一些简单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做好知识的铺垫。
可以让学生运用周长的知识,两个人合作,互相量一量玩具模型,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还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周长的概念需要用让学生从具体形象入手,先了解什么是周,然后再对于一周的长度测量,叫周长。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一周。需要在具体的情境、生活中的物品入手,让学生摸,画增加学生的动作经验,慢慢积累周的抽象概念。
测量周长时学生小组合作,要求:1、四人一组,一人记录,其他人互相帮助测量 2、测量后小组汇报,一个人说方法,其他成员展示测量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积累测量不同图形周长的经验和方法,学生需要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
本课设计层层递进,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先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然后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活动抽象出周长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建立、培养 “量感”,最后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课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先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然后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活动抽象出周长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建立、培养 “量感”,最后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年级学习图形的形状特征,二年级学习的图形有角,也认识了米和厘米这些长度单位,都是这节课学习的前提,用量的标准来说图形的周长,区别于 “面” 让学生对 “周长” 由感性认识进入到理性的认识,这是一个起始课,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周长的认识,让学生的认知在课堂上得到构建
量感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估测活动,学生每次完成估测后,马上使用一些工具测量一下结果,看看误差是多少,并让学生进行矫正。在这样不断估测和矫正的过程中,使学生的量感和估测能力不断得到提高。陈老师在练习巩固环节就是让学生在估、描、数的过程中再次深化了对周长概念的理解,进而丰富了学生的量感体验和感知。
本课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先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然后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活动抽象出周长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建立、培养 “量感”,最后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这节课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引导他们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他们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学生手否理解量的作用,是否形成相关量感,还要再生活实践中去检验。在这个过程中建立、培养 “量感”,最后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教学设计新颖,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孩子求知欲,在通过 “量周长” 和 “数周长” 两个活动,就像是把 “树叶一周”、“数学书封面一周”、“图形一周” 拎起来摆在孩子面前,让孩子直观的去量这一周有多长,去数这一周有多长。把抽象的概念尽可能的具体化,让孩子更直观的理解周长的含义,深化量感。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值得借鉴。
“激趣导入” 环节通过 “蚂蚁爬树叶” 吸引同学们的数学学习兴趣,通过描一描,认识树叶的 “一周”,迁移到数学书的一周。层层递进,深入理解一周的概念,更容易被接受。对易错点 “开口图形没有一周” 进行辨析,强调只有封闭图形才有一周,加深理解。最后再通过巩固练习描一描巩固对 “一周” 理解的同时受一周有长短。
基于对量感的理解,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学生从感知到理解再到内化的过程,通过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等活动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形成对周长的初步认知,同时在活动中让学生思考周长是哪里的长度,周长和一周的区别在哪里,让学生关注到周长的核心要义 “长度” 上来,进一步清晰对周长这一量态的认识,另一方面在测量活动中加深对量大小的敏感性。
本课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先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然后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活动抽象出周长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建立、培养 “量感”,最后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描一描、量一量初步的让学生了解了图形的一周,计算了一周的长度,而是要在度量周长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接着通过 “想一想”、“估一估、“比一比” 等等环节,让学生通过大脑想象和用手比划等活动来感知图形的周长大约有多长,有助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案二稿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惠济区双桥小学 田志豪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45-47 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基本的平面图形和长度单位的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为后面的认识面积和圆的周长做好铺垫。本单元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模块,第一部分是结合实例认识周长,也就是我们本节课的内容;第二部分是周长的计算,包括多边形的周长和长、正方形的计算。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课和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教材突出体现了结合丰富的生活实例,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周长的概念。同时十分重视实际的测量活动,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操作学习活动,积累测量各种图形周长的活动经验,逐步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空间思维有限,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通过对以往执教教师的询问中发现,刚开始学习周长,学生出错率不高,但是等到三年级下册面积后,就会出现周长与面积的混淆。同时通过对学生进行前测,有 74%的学生没听过周长,剩下的 26%的学生中,有 15%的学生能通过比划表示出一周,认为一周就是周长。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是周长概念中一周这个形的本质,往往会忽略概念中量的本质长度。因此本节课的的重点将放在学生对周长概念中量的理解。
学习目标:
1. 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认识物体表面和图形的周长。
2. 能与他人合作,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合作技能。
教学重难点: 理解周长的概念
教学准备: 树叶、直尺、线、PPT、学习单
教法学法: 观察法、合作探究法、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感知一周
师:小蚂蚁为了参加蚂蚁运动会在练习跑步,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出示动画)
1. 问:它的赛道在哪里?你能不能指一指。
它是从哪里开始?哪里结束呢?
2. 描:让学生在学习单上描出树叶的边线。
学生交流:你是怎么描的?
师总结:像这样沿着边线从起点出发又回到起点,这样的一圈我们叫作一周。(板书:一周)
3. 摸:描完了树叶的一周,那让我们摸一摸身边物体表面的一周吧。
4. 辨:大家找了这么多图形的一周。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有一周呢?
师总结:只有封闭图形才有一周。
二、实践探究,认识周长
(一)测量树叶的周长:
师:组委会给了两片树叶让小蚂蚁来选择,选择其中的一个作为自己的跑道,谁先跑完一圈谁就赢。如果你是小蚂蚁,你会选择哪片树叶作为你的跑道呢?为什么?
(学生进行猜想)
师:那我们怎么来验证呢?(测量)
学生活动:
1. 学生思考: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怎样进行测量?
2. 小组合作:分组测量不同树叶一周的长度。
3. 学生先对其中一片树叶的测量过程及结果进行汇报,并再此基础上,根据线的长度对第二片树叶进行合理的估测,然后展示第二篇树叶的测量过程及结果。
师总结:刚才我们通过围 —— 拉 —— 量,得到了两片树叶一周的长度(板书:长度)。在数学上,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 “周长”(板书:周长)
(二)测量数学书的周长:
师:刚才我们通过操作活动测出了树叶的周长,你能求出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
预设 1: 测量出四条边的长度,然后将四条边的长度相加
预设 2: 可以测量出课本的长和宽,然后分别乘 2,然后再加一起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预设 3:把两本书合并在一起,可以直接测量出 2 个长和 2 个宽,然后再加在一起。
师:哪个方法我们更容易操作呢?
学生上台测量
(三)在方格纸中数图形的周长
1. 找到这些图形的一周并把它描下来。
2. 学生思考:在数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3. 学生数一个图形的周长。
4. 学生对第一个图形进行汇报交流,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然后依次转入第二个、第三个图形。
5. 同学们是不是真的掌握了呢?我们来检测一下。
三、课堂小结
学习了周长的知识,你能不能想想我们生活中哪里用得到周长呢?
四、板书设计
通过游戏活动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量感,能够快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课堂的参与度,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亲自感受到量的变化,体会量的属性,从而对量的理解又会更进一步。活动中,教师要密切观察学生的反应,对于学生的表现及时给出评价,比如 “测量小能手” 等,鼓励学生不断进步,激发学生进行量感锻炼的热情。
教案三稿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惠济区双桥小学 田志豪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45-47 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基本的平面图形和长度单位的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为后面的认识面积和圆的周长做好铺垫。本单元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模块,第一部分是结合实例认识周长,也就是我们本节课的内容;第二部分是周长的计算,包括多边形的周长和长、正方形的计算。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课和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教材突出体现了结合丰富的生活实例,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周长的概念。同时十分重视实际的测量活动,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操作学习活动,积累测量各种图形周长的活动经验,逐步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空间思维有限,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通过对以往执教教师的询问中发现,刚开始学习周长,学生出错率不高,但是等到三年级下册面积后,就会出现周长与面积的混淆。同时通过对学生进行前测,有 74%的学生没听过周长,剩下的 26%的学生中,有 15%的学生能通过比划表示出一周,认为一周就是周长。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是周长概念中一周这个形的本质,往往会忽略概念中量的本质长度。因此本节课的的重点将放在学生对周长概念中量的理解。
学习目标:
1. 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认识物体表面和图形的周长。
2. 能与他人合作,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合作技能。
教学重难点: 理解周长的概念
教学准备: 树叶、直尺、线、PPT、学习单
教法学法: 观察法、合作探究法、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感知一周
师:小蚂蚁为了参加蚂蚁运动会在练习跑步,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出示动画:小蚂蚁沿边线爬树叶)
1. 指:它的赛道在哪里?你能不能指一指。
它是从哪里开始?哪里结束呢?
2. 描:让学生在学习单上描出树叶的边线。描边线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你是怎么描的?
师总结:像这样沿着边线从起点出发又回到起点,这样的一圈我们叫作一周。(板书:一周)
3. 摸:描完了树叶的一周,那让我们摸一摸身边物体表面的一周吧。
4. 辨:大家找了这么多图形的一周。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有一周呢?
师总结:只有封闭图形才有一周。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通过指一指、描一描、摸一摸、辨一辨,让学生对周长概念中形的本质一周进行感知,为后面学习 “长度” 这一核心概念做好铺垫】
二、实践探究,认识周长
(一)测量树叶的周长:
师:组委会给了这两片树叶让小蚂蚁来选择,选择其中的一个作为自己的跑道,谁先跑完一圈谁就赢。如果你是小蚂蚁,你会选择哪片树叶作为你的跑道呢?为什么?
(学生进行猜想)
师:那我们怎么来验证呢?(测量)
学生活动:
1. 学生思考: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怎样进行测量?
2. 小组合作:分组测量自己手中树叶一周的长度。
3. 汇报交流:学生先对其中一片树叶的测量过程及结果进行汇报,并再此基础上,根据细线的长度对第二片树叶进行合理的估计,然后展示第二片树叶的测量过程及结果。
师总结:刚才我们通过围 —— 拉 —— 量,得到了两片树叶一周的长度(板书:长度)。在数学上,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 “周长”(板书:周长)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将思考转到两片树叶长短的比较上来,并在测量交流的过程中加入估测这一环节, 学生在估测、对比的过程里不仅能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也丰富发展了估计的策略 】
(二)测量数学书的周长:
师:知道了树叶的周长,你能想办法得到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
预设 1: 测量出四条边的长度,然后将四条边的长度相加
预设 2: 可以测量出课本的长和宽,然后分别乘 2,然后再加一起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预设 3:把两本书合并在一起,可以直接测量出 2 个长和 2 个宽,然后再加在一起。
师:哪个方法我们更容易操作呢?选择你的方法进行测量。
【设计意图; 量感是建立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的,本环节就是让学生通过亲身的经历感悟到:周长是通过测量得到的,是一周长度的叠加。】
(三)在方格纸中数图形的周长
师:这是一张方格纸,每个方格的边长都是 1 厘米,在方格纸上有三个图形,你能想办法得到这些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活动:
1. 找到这些图形的一周并把它描下来。
2. 学生思考:在数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3. 学生数出第一个图形的周长。
4. 学生对第一个图形数的方法进行汇报交流,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然后依次转入第二个、第三个图形。
5. 同学们是不是真的掌握了在方格纸中数图形周长的方法呢?我们通过下面这个题目来检测一下。
【设计意图:方格纸中 1 厘米是指定的度量单位,数一数就是数出图形一周的边线包含多少个小方格的边长,感受度量的本质】
三、课堂小结
学习了周长的知识,你能不能想想我们生活中哪里用得到周长呢?
四、板书设计
田老师重点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并建立周长的概念。田老师并没有直接简单的灌输周长的概念,而是通过设计大量实践操作活动,学生们在说一说、摸一摸、描一描、找一找的活动过程中,获得对于周长理解从视觉到触觉再到动觉的深入感受,积累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引入周长概念。这样的一系列实践操作活动过程对培养学生量感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田老师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认识物体表面和图形的周长。
使学生能与他人合作,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合作技能。
过视觉或触觉的感官对物体的大小、长短、轻重等量的感性认识,充分调动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通过指一指、描一描、摸一摸、辨一辨,让学生对周长概念中形的本质一周进行感知,为后面学习 “长度” 这一核心概念做好铺垫
教案终稿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惠济区双桥小学 田志豪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45-47 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基本的平面图形和长度单位的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为后面的认识面积和圆的周长做好铺垫。本单元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模块,第一部分是结合实例认识周长,也就是我们本节课的内容;第二部分是周长的计算,包括多边形的周长和长、正方形的计算。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是本课和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教材突出体现了结合丰富的生活实例,来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周长的概念。同时十分重视实际的测量活动,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操作学习活动,积累测量各种图形周长的活动经验,逐步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空间思维有限,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通过对以往执教教师的询问中发现,刚开始学习周长,学生出错率不高,但是等到三年级下册面积后,就会出现周长与面积的混淆。同时通过对学生进行前测,有 74%的学生没听过周长,剩下的 26%的学生中,有 15%的学生能通过比划表示出一周,认为一周就是周长。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是周长概念中一周这个形的本质,往往会忽略概念中量的本质长度。因此本节课的的重点将放在学生对周长概念中量的理解。
学习目标:
1. 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认识物体表面和图形的周长。
2. 能与他人合作,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获得测量周长的活动经验,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合作技能。
教学重难点: 理解周长的概念
教学准备: 树叶、直尺、线、PPT、学习单
教法学法: 观察法、合作探究法、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感知一周
小蚂蚁要进行跑步比赛,这次比赛,以两个树叶的边线作为跑道,(出示:树叶 1、树叶 2)谁先跑完一圈谁就赢。它的赛道在哪里?
1. 指一指。
请把它们的边线描在学习单上。思考:你是怎么描的?在描边线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2. 描一描。学生动手描树叶边线。
师总结:像这样沿着边线从起点出发又回到起点,这样的一圈我们叫作一周。(板书:一周)
树叶有它的一周。那我们身边物体表面的一周呢?
3. 摸一摸
大家找了这么多图形的一周。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有一周呢?
4. 辨一辨
师总结:只有封闭图形才有一周。
【设计意图:本环节首先通过指一指,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对边线的生活经验,然后通过描一描、摸一摸的活动来帮助学生直观的感知一周,最后通过辨析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周长形的本质。整个环节由生活实物最终抽象出几何图形,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得到了发展。】
二、实践探究,认识周长
(一)测量树叶的周长:
找到了跑道,谁先跑完一周谁就赢。如果你是小蚂蚁,你会选择哪个跑道呢?为什么?
1. 学生进行猜想
(引出要比较一周的长短)那我们怎么来验证呢?(测量)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怎样进行测量?
预设 1:可以用软尺将树叶的一周围起来,软尺的读数就是树叶一周的长度。
预设 2:可以用细线把树叶的一周围起来,然后把细线拉直,测量出细线的长度,就是树叶一周的长度。
师总结:刚才我们通过量一量,知道了这条线的长度,这条线的长度就是树叶一周的长度(板书:长度)。像这样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 “周长”(板书:周长)
【设计意图: 通过 “选跑道” 的问题的引导将学生的思考聚焦到比较两片树叶一周的长短上,随后在猜想中,基于学生的生活认知积累关于一周长度的表象,发展学生量感。在测量验证的环节,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多种测量工具,感受测量方法的多样性,积累了测量的经验;让学生感知 “线绕树叶一周,然后拉直测量” 的过程,体会 “化曲为直” 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测量中,在测出第一片树叶周长后,设计了让学生对比估测第二片树叶一周的长度,提高学生对长度量感的敏感性,帮助学生在不使用测量工具的情况下,对长度进行合理推断,巩固量感的形成。整个环节从周长 “形” 的本质过渡到周长 “量” 的本质,让学生感受用度量得到的结果来刻画一周的长度,进一步体会了周长的本质。】
(二)测量数学书的周长:
知道了树叶的周长,你能想办法得到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
预设 1: 测量出四条边的长度,然后将四条边的长度相加
预设 2: 可以测量出课本的长和宽,然后分别乘 2,然后再加一起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预设 3:把两本书合并在一起,可以直接测量出 2 个长和 2 个宽,然后再加在一起。
【设计意图; 本环节是在学生认知周长概念表象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测量课本封面一周的长度,活动中小组围绕问题展开讨论,产生思维碰撞,在头脑中抽象出测量的方法和过程,并在实践操作中验证自己的想法。这个过程学生在体验测量方法多样化的同时,从不同的方法中归纳出测量课本封面周长的本质在于将课本封面一周的所有边线加起来,清晰了对周长概念本质特征的认识,加深了对周长实际意义的理解。而数学书作为一个学生常见物品,学生通过测量出的数学书的周长,建立一个实物参照,学生在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物体表面周长大小进行推断时,会下意识的与数学书进行对比,这个量的推断过程也是量感重要构成要素之一。】
(三)在方格纸中数图形的周长
这是一张方格纸,每个方格的边长都是 1 厘米,在方格纸上有一个图形,你能数出这个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活动:
1. 学生独立尝试数出图形周长。
2. 学生交流、质疑、辩论。
3. 反思:在方格纸上数周长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
4. 应用:数出后两个图形的周长。
5. 延伸:用四个小正方形组合成不同的形状,数周长
【设计意图:本环节首先借助方格纸出示长方形这一规则图形,让学生独立尝试,经历在方格纸上数周长的过程,学生通过发现问题 -- 交流探讨 -- 反思总结 -- 检验应用,这一系列活动的亲身经历与体验,强化了学生对周长 “量” 本质的理解。学生掌握量与计量的知识越多,对量感的敏感度也就越好,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 " 四个正方形组合不同图形 " 观察周长变化的活动,过程中经历想象、对比之后,更加具体的感知周长与图形一周的长度有关,而与面没有正相关的关系,借助这样的变式练习将学习焦点始终聚集在周长概念的理解上,形成量的观念,培养学生 " 量感 "。】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理解什么是周长吗?学习了周长的知识,你能不能想想我们生活中哪里用得到周长呢?
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