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专家、教育战线上的同仁们:大家好!我是来自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二小学校的牟思,很荣幸能代表刘雪梅工作室参加第十六届基地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活动。 我的参赛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与我们团队的高富莲、肖海燕、饶德友三位老师将一起围绕本次活动的主题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量感’学习方式的探索”,结合 “什么是周长” 这节课,探索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培养学生 “量感” 。 衷心希望各位专家和老师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希望每一个参赛团队都能取得优异成绩,希望大家相互学习,共同进步。预祝本次大赛圆满成功! 教材图片:https://bbs.xsj21.com/t/1887#r_102516 选课思考:https://bbs.xsj21.com/t/1887#r_102519 教案一稿:https://bbs.xsj21.com/t/1887#r_102522 一稿反思:https://bbs.xsj21.com/t/1887#r_112270 教案二稿:https://bbs.xsj21.com/t/1887#r_112716 二稿反思:https://bbs.xsj21.com/t/1887#r_117945 团队磨课图片:https://bbs.xsj21.com/t/1887#r_103268 https://bbs.xsj21.com/t/1887#r_117621https://bbs.xsj21.com/t/1887#r_119603https://bbs.xsj21.com/t/1887#r_122364 教案终稿:https://bbs.xsj21.com/t/1887#r_122356 课堂实录视频: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gwNjEzMjY5Mg==
“量感” 主要是指事物的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定量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
《什么是周长》一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内容,是进行平面图形周长教学的第一课,主要帮助学生在多种操作活动中正确的建立周长的概念,多维感官体验中萌生量化思想。
周长对三年级的学生而言是非常抽象的,它是图形与几何领域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在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但在平时教学中,由于思考不够深入,学生后期经常会出现 “周长与面积求法混淆”“周长变式题目无从下手” 等现象。反思自己的课堂,就是周长起始课上的不够深刻,学生对于周长的本质认识不够。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只有教师真正读懂《什么是周长》这一课,才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周长概念,发展学生量感,我和小伙伴们决定深入研究这一课。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一稿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45-47 页,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平面图形周长教学的第一课,主要是要帮助学生正确的了解和建立周长的概念。为了让学生理解周长概念本质,防止学生对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混淆,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想象操作等活动充分感知什么是周长。培养学生量感。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物体或图形,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意义,并能正确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估一估,量一量,数一数等活动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描一描,摸一摸建立一周的概念,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数一数等活动充分理解什么是周长,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发展合作技能,激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
【教学难点】掌握物体表面或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ppt 课件、题单、直尺、硬纸板做的树叶、线绳、卷尺。
【教学过程】
(一)激活生活原有认知,正确建立 “一周” 概念 1. 出示情境图 (操场一圈大约是 400 米;妈妈的腰围是 80 厘米;给手绢缝了 80 厘米的花边,蚂蚁说我绕着树叶跑了一圈) 描一描,说一说。师:操场一圈大约是 400 米。谁上来描一描说的哪里是 400 米?呼啦圈一圈长 2.2 米。哪里是 2.2 米?给手绢缝了 80 厘米的花边,花边在哪里?蚂蚁说我绕着树叶的边线跑了一圈,蚂蚁的沿着哪条路跑的? 2. 根据刚才描的过程,说一说,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ppt 标记一圈、腰围、花边、边线) 生:他们都是一圈。 生:他们都是从一点出发,又回到这一点。 生:他们都是要沿着边线 3.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你们刚刚说的一圈叫做 “一周” 我们拿出数学课本,找到数学课本的封面,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一周吧。 师:边示范边强调 “从这一点出发,沿着边线,又回到这一点” 4. 出示开口图形。 师:这个图形有一周吗?我们来检查一下,从一点出发,怎么回不到这一点呢? 生:这个图形是开口的。 师:只有封闭图形才有一周。这个图形是不封闭的。 5. 练习巩固一周。
设计意图:本环节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层层递进,认识 “一周”,理解一周的概念,更容易被接受。对易错点 “开口图形没有一周” 进行辨析,强调只有封闭图形才有一周,加深理解。最后再通过巩固练习描一描巩固对 “一周” 理解的同时受一周有长短。
(二)经历多种操作活动,多元认识周长 1. 量周长 师:我们把一周的长度简称为周长。所以我们说操场的周长是 400 米,呼啦圈的周长是 2.2 米…… 这样表达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魅力。 隐去情境图,显现所代表的图形。“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板书)黑板上还有两个图形的周长没有给出。(树叶的周长、数学书的周长)需要同学们大展身手了。 首学: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两个图形有什么区别?你需要哪些测量工具。 互学:小组交流,说说测量工具、测量方法及测量结果。 群学:展示测量方法及测量结果 共学:想一想,为什么两个图形所用的测量方法不同呢? 生:一个是长方形由直边围成,可以直接用直尺量出各边的长再求和,一个不规则,由曲边围成。我们要用绳子围出它的一周,再把绳子抻直量出绳子的长。 师:我们绳子的作用就是化曲为直。转化是一种常见的数学思想。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量一量认识周长,学生在接触到周长概念以后,经历了测量周长的活动。在活动中能通过合作选择合适的度量工具,找到最优的度量方法,积累度量经验。 2. 数周长 师:猜一猜,下列图形谁的周长最大? 师:“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数一数,下面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看跟你猜的一样吗? 通过刚才的过程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生 1:我发现周长的大小和图形本身的大小无关。 生 2:我发现第一幅图形是长方形不用挨着挨着数,有简单方法。 师:图形的周长是也是各边长度的累加。有些图形的数据很有规律,我们可以先数再用算式表达。 师:我们可以通过平移把图形变得更简单,再来算图形的周长。 我们以后就会学习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周长更高效的得到它们的周长是多少。
设计意图:本环节学生通过数一数的活动,认识周长。在数之前先让学生估一估哪个图形的周长更大?通过数一数验证估计结果。重申周长的定义,强调 “一周的长度” 在数的过程中,除了可以数出图形有多少个 1 厘米,图形的周长就是多少厘米,还要引导学生观察规律,除了数还可以算,还可以先移再算。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培养学生量感。 完成课后练习 1 和 2 1. 蜗牛沿着边线走一周,请你把他们走的路线画出来。 2. 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 1 是加强学生对 “一周” 的认识。巩固练习 2 是针对于活动 2,让学生再次经历 “数周长” 的过程。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板书设计 什么是周长 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就是物体的周长。 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量、估、数、算
这节课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认识 “一周”,理解一周的概念,更容易被接受。对易错点 “开口图形没有一周” 进行辨析,强调只有封闭图形才有一周,加深理解。最后再通过巩固练习描一描,巩固对 “一周” 理解的同时,感受一周有长短也就是周长。
本节课教师能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层层递进,认识 “周长”,理解周长的概念,更容易被接受。对易错点 “开口图形没有周长” 进行辨析,强调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加深理解。最后再通过巩固练习描一描巩固对 “周长” 的 理解,同时感受周长有长短。
本环节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层层递进,认识 “一周”,理解一周的概念,更容易被接受。对易错点 “开口图形没有一周” 进行辨析,强调只有封闭图形才有一周,加深理解。最后再通过巩固练习描一描巩固对 “一周” 理解的同时受一周有长短。是一篇优秀的教学设计。
量感是指通过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等对事物规模、程度、速度的感觉,侧重于对量态的体验与感悟。学生通过数一数的活动,认识周长。在数之前先让学生估一估哪个图形的周长更大?通过数一数验证估计结果。重申周长的定义,强调 “一周的长度” 在数的过程中,除了可以数出图形有多少个 1 厘米,图形的周长就是多少厘米,还要引导学生观察规律,除了数还可以算,还可以先移再算。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因此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创设的生活情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兴趣。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依赖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经历多种操作活动,多元认识周长。在数一数的活动时,先让学生估一估哪个图形的周长更大?通过数一数验证估计结果。重申周长的定义,强调 “一周的长度” 在数的过程中,除了可以数出图形有多少个 1 厘米,图形的周长就是多少厘米,还要引导学生观察规律,除了数还可以算,还可以先移再算。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量感是指通过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等对事物规模、程度、速度的感觉,侧重于对量态的体验与感悟。学生通过数一数的活动,认识周长。在数之前先让学生估一估哪个图形的周长更大?通过数一数验证估计结果。重申周长的定义,强调 “一周的长度” 在数的过程中,除了可以数出图形有多少个 1 厘米,图形的周长就是多少厘米,还要引导学生观察规律,除了数还可以算,还可以先移再算。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教师能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层层递进,认识 “周长”,理解周长的概念,更容易被接受。对易错点 “开口图形没有周长” 进行辨析,强调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加深理解。最后再通过巩固练习描一描巩固对 “周长” 的 理解,同时感受周长有长短。
“周长” 虽然也是度量线的长度,但此时的线(度量对象)是一条封闭的曲线或折线,隐藏在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上,对于学生来说就不是那么直接和显而易见。因此,从基于度量的角度来说,“周” 是度量的对象,而 “长” 是度量的结果。
明确度量的对象,才有可能得到度量的结果。因此,从 “面” 上剥离出 “边线”,明确度量对象是帮助学生理解周长本质的起点,得到度量的结果是是周长的本质。这也是为什么各版本教材都会在认识周长时安排 “描一描”、“量一量” 等动手操作活动的原因,“描” 帮助孩子理解 “周长在哪里?”,即明确周长的 “形”;而 “量(liáng)” 让孩子表达周长到底有多长,即得到周长的 “量 (liàng)”。
教师借助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从学生认知起点出发,设计了描、圈、画、量、数等活动让学生感知周长的概念,积累了测量周长有效经验。可否在量之前,提供两片相似树叶,先让学生估一估,谁的周长长?在 “估一估” 中发展量感。
数学活动是学生体验量感的重要学习方式。通过活动能让学生建立清晰的量的表象。牟老师在探究新知建立模型的这一环节,通过描一描、说一说、数一数等活动,让学生感受量,培养学生对周长的量感。并且注重学生的课堂总结,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
通过试讲对《什么是周长》的初稿设计进行如下反思: 本课通过激活生活原有认知,正确建立 “一周” 概念 。层层递进,认识 “一周”,理解一周的概念,更容易被接受。对易错点 “开口图形没有一周” 进行辨析,强调只有封闭图形才有一周。接下来学生通过数一数的活动,认识周长。在数之前先让学生估一估哪个图形的周长更大?通过数一数验证估计结果。重申周长的定义,强调 “一周的长度” 在数的过程中,除了可以数出图形有多少个 1 厘米,图形的周长就是多少厘米,还要引导学生观察规律,除了数还可以算,还可以先移再算。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巩固练习加强学生对 “一周” 的认识,让学生再次经历 “数周长” 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通过试讲发现以下问题: 1. 学生对 “一周” 和 “周长” 的概念混淆。此问题的普遍出现是由于本课的结构没有符合学生的认知,先出现了操场一圈大约是 400 米,给手绢缝了 80 厘米的花边,这些量值,再来研究 “一周” 的概念,而研究 “一周” 又是在为学习 “周长” 做铺垫,颠过来倒过去,同学们没有领悟到 “一周” 是形,而 “周长” 是个量值。 2. 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合作意识不强,测量结果误差较大。这点是因为在 “互学” 时,教师的要求不够明确。 3. 在 “数周长” 的过程中,设计较开放,有悟性高的同学们补充了得到长方形周长结的简单方法。但在练习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同学依然在按部就班的数格子数了一周,对下节课学习长方形的周长的铺垫不是很够。 以上就是根据教案原设计意图,和未达成的目标以及试讲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反思,争取尽快设计出教案第二稿。
周长的认识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虽然学生对 “边线” 的认识有经验,但是要提升到周长的意义的理解,不是很容易的事。所以需要让孩子学会学习。周长知识的运用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非常广泛。所以在本节课中,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层层递进,认识 “一周”,理解一周的概念,通过 “量周长、数周长” 的活动,让孩子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感受,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深化量感的持续发展。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教师利用课堂实践活动进行量感教学,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增强对数量的感知和认识。虽然学生对 “边线” 的认识有经验,但是要提升到周长的意义的理解,不是很容易的事。所以需要让孩子学会学习。周长知识的运用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非常广泛。所以在本节课中,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层层递进,认识 “一周”,理解一周的概念,通过 “量周长、数周长” 的活动,让孩子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感受,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深化量感的持续发展。
《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第二稿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45-47 页,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平面图形周长教学的第一课,主要是要帮助学生正确的了解和建立周长的概念。为了让学生理解周长概念本质,防止学生对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混淆,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想象操作等活动充分感知什么是周长。培养学生量感。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物体或图形,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意义,并能正确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估一估,量一量,数一数等活动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描一描,摸一摸建立一周的概念,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数一数等活动充分理解什么是周长,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发展合作技能,激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
【教学难点】掌握物体表面或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ppt 课件、题单、直尺、硬纸板做的树叶、线绳、卷尺。
【教学过程】
(一)激活生活原有认知,正确建立 “一周” 概念 1. 出示情境图。小蚂蚁沿着树叶爬了一周,你知道他是怎样爬的吗?首学请在题单上描一描。2.(互学)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描的?需要注意什么?3(群学)“从这一点出发,沿着边线,回到这一点。需要注意要沿着边线,要回到那一点,描完整”4. (共学)我们把树叶从一点开始,沿着边线再回到这一点,就是树叶的一周。那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一周呢?请你也来描一描吧。出示开口图形。 师:这个图形有一周吗?我们来检查一下,从一点出发,怎么回不到这一点呢? 生:这个图形是开口的。 师:只有封闭图形才有一周。这个图形是不封闭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 “蚂蚁爬树叶” 吸引同学们的数学学习兴趣,通过描一描,认识树叶的 “一周”,迁移到数学书的一周。层层递进,深入理解一周的概念,更容易被接受。对易错点 “开口图形没有一周” 进行辨析,强调只有封闭图形才有一周,加深理解。最后再通过巩固练习描一描巩固对 “一周” 理解的同时受一周有长短。
(二)经历多种操作活动,多元认识周长 1. 数学书的一周更长,还是树叶的一周更长呢?请同学们摸一摸,感受一下。是啊,一周有长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那它们具体的长度是多少呢?就需要我们来量一量。2. 四人小组,选择合适的工具量出数学书和封面的一周到底有多长?群学:展示测量方法及测量结果 共学:想一想,为什么两个图形所用的测量方法不同呢? 生:一个是长方形由直边围成,可以直接用直尺量出各边的长再求和,一个不规则,由曲边围成。我们要用绳子围出它的一周,再把绳子抻直量出绳子的长。 师:我们绳子的作用就是化曲为直。转化是一种常见的数学思想。3. 所以我们就说树叶的周长大约是 45 厘米,数学书的周长大约是 70 厘米。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量一量认识周长,学生在接触到周长概念以后,经历了测量周长的活动。在活动中能通过合作选择合适的度量工具,找到最优的度量方法,积累度量经验。
(三)借助方格数周长,体验量的累加。
师:猜一猜,下列图形谁的周长最大? 师:“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数一数,下面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看跟你猜的一样吗? 通过刚才的过程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生 1:我发现周长的大小和图形本身的大小无关。 生 2:我发现第一幅图形是长方形不用挨着挨着数,有简单方法。 师:图形的周长是也是各边长度的累加。有些图形的数据很有规律,我们可以先数再用算式表达。 师:我们可以通过平移把图形变得更简单,再来算图形的周长。 我们以后就会学习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周长更高效的得到它们的周长是多少。
设计意图:本环节学生通过数一数的活动,认识周长。在数之前先让学生估一估哪个图形的周长更大?通过数一数验证估计结果。重申周长的定义,强调 “一周的长度” 在数的过程中,除了可以数出图形有多少个 1 厘米,图形的周长就是多少厘米,还要引导学生观察规律,除了数还可以算,还可以先移再算。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培养学生量感。 完成课后练习 1 和 2 1. 蜗牛沿着边线走一周,请你把他们走的路线画出来。 2. 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 1 是加强学生对 “一周” 的认识。巩固练习 2 是针对于活动 2,让学生再次经历 “数周长” 的过程。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板书设计 什么是周长 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就是物体的周长。 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量、估、数、算
教师借助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从学生认知起点出发,设计了描、圈、画、量、数等活动让学生感知周长的概念,积累了测量周长有效经验。可否在量之前,提供两片相似树叶,先让学生估一估,谁的周长长?在 “估一估” 中发展量感。
在一稿的反思中,牟老师提到学生混淆概念,但是牟老师马上找到原因,通过对概念的清晰认识, “一周” 是形,而 “周长” 是个量值,很清楚地描述出了本节课的 “量” 感体现,同时借助形可以去度量一周的长度,把数形结合起来,就可以转换成量。
在本节课中,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层层递进,认识 “一周”,理解一周的概念,通过 “量周长、数周长” 的活动,让孩子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感受,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深化量感的持续发展,值得借鉴。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教师利用课堂实践活动进行量感教学,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增强对数量的感知和认识。让孩子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感受,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深化量感的持续发展。
周长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让学生 “描一描”、“摸一摸” 直观感知什么是周长,从而真正理解周长的意义。又通过学习度量相关知识,在教学环节,让学生感悟度量单位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和数感,形成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深化量感的持续发展
老师在让学生通过数一数的活动,认识周长。在数之前先让学生估一估哪个图形的周长更大?通过数一数验证估计结果。重申周长的定义,强调 “一周的长度” 在数的过程中,除了可以数出图形有多少个 1 厘米,图形的周长就是多少厘米,还要引导学生观察规律,除了数还可以算,还可以先移再算。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设计新颖,重在动手操作,通过观察和操作估一估,量一量,数一数等活动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学生在描一描,摸一摸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从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发展合作技能,激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本课老师紧紧围绕 “什么是周长” 这一核心问题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可见,通过活动体验感知量感,提升量感是非常必要的途径,也是学生形成数学认知结构的有效方法。
本课老师紧紧围绕 “什么是周长” 这一核心问题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可见,通过活动体验感知量感,提升量感是非常必要的途径,也是学生形成数学认知结构的有效方法。
本课老师紧紧围绕 “什么是周长” 这一核心问题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实际的看、描、量、数、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周长的实际意义,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量感。可见,通过活动体验感知量感,提升量感是非常必要的途径,也是学生形成数学认知结构的有效方法。
“激趣导入” 环节通过 “蚂蚁爬树叶” 吸引同学们的数学学习兴趣,通过描一描,认识树叶的 “一周”,迁移到数学书的一周。层层递进,深入理解一周的概念,更容易被接受。对易错点 “开口图形没有一周” 进行辨析,强调只有封闭图形才有一周,加深理解。最后再通过巩固练习描一描巩固对 “一周” 理解的同时受一周有长短。
量感是我们力求培养学生的一种关于量的感觉,通过于老师这节课让我学习了如何上好这么抽象的概念,却在实实在在的活动中丰富了学生的量感,把握面积单位的大小,学会运用量感,这节课非常棒!
对比第一稿,二稿的设计有以下变化:1. 先来解决什么是 “一周”,通过操作活动,建立一周的形。通过摸一摸感知一周在哪里,一周有大有短。充分感知后建立 “周长” 的概念,也就是学生更容易接受,了解有些图形需要知道具体的长度,需要测量他们的周长。2. 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明确要求,做好分工,合作效率明显提高。但测量难度较大,学生测量需要时间较长,整节课感觉时间不充足。3. 在数周长的过程中,学生没有达到预设,在数的过程中有些同学想着灵活处理,结果出现数不全,或多数的情况。能踏踏实实数正确的同学是做好标记,按照顺序数的。应该是教师对学生的能力估计不够。 对于二稿的试讲过程,存在以下问题需要改进:1. 注意课堂活动时的时间把控。2. 对于语言是否精准的把握不够准确,口水话较多。3. 需要根据学生情况,调整教学的难易。
在数学教学中.“量感 " 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进行 “量感 " 教学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构建数量关系的模型学生在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与思考时。其思维过程与解题过程存在一定的内隐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思维能力与解题问题能力的培养。将其作为 “量感 " 教学的基础与前提。
看了牟老师的设计,深受启发,从第一稿到终稿,都在从周长的本质定义而设计,也为量感的培养思考了很多活动,学生在绕、描、圈、画等活动中去体会一周的含义,通过对一周的这一概念的深入理解,明确周长的含义,多样的活动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量感的建立还体现在量的累加。牟老师在 “数周长”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量的累加这一过程。学生通过数方格的活动,充分感知图形的周长就是以一个方格为标准,累加的过程。图形一周有几个正方形的边长,周长就是几。这个过程也是学生量感发展的过程。
几个问题: 1. 为什么学生只学了周长看起来来掌握较好,习题基本会做,但学了面积就容易将两个概念混淆了呢? 2. 两个概念为什么容易混淆?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3. 怎样更为准确的建立周长的概念? 4. 本节课哪些活动促进了学生量感的发展?
什么是周长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45-47 页,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学生对图形有以下认识: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 学生对长度知识了解如下:一年级学习了比高矮比长短,体会了物体长度的相对性,是定性的学习,二年级认识了长度及长度单位相关的知识,能测量物体和图形的长度,并给长度确定量值。 三年级《什么是周长》的学习主要是要帮助学生正确的了解和建立周长的概念,是定量的学习。需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描、摸等操作等活动理解什么是一周,感受面在体上,周在面上,物体表面有边线,边线有长短,体会一周的 “形”。通过综合运用视觉、运动觉、触觉来体会边线的长短,理解周长概念本质,培养学生量感。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物体或图形,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意义,并能正确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估一估,量一量,数一数等活动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描一描,摸一摸建立一周的概念,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数一数等活动充分理解什么是周长,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发展合作技能,激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调动多种感官,建立周长的表象,建立并理解周长的概念,培养周长的量感。 【教学难点】突破周长是一维的度量,存在于二维图形的上面的认知难点。 【教学准备】ppt 课件、题单、直尺、树叶、图形、线绳、卷尺。 【教学过程】 一、多感官体验,建立 “一周” 概念 师:秋天到了,树叶落了,同学们捡的落叶真美啊,你能一笔把树叶的轮廓描在纸上吗? 首学:描自己的树叶,想一想需要注意什么。 互学: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么描的?选出组内最优秀的作品。 群学:小组派代表先展示描的作品,说清楚是怎么描的,从哪开始,沿着什么,到哪结束? 共学:1.(认识一周) 师:像这样从树叶的一点开始,沿着边线,到这一点结束,就是树叶的一周。(板书一周)请同学们找到数学书封面,摸一摸它的一周吧。那这个图形有一周吗?封闭图形才有一周。 2.(认识一周有长短) 师:咱们现在来玩一个描树叶 “一周” 的比赛怎么样?看谁能把我准备的树叶描得又快又好。为什么他还没有描完? 生:因为他的一周更长。(板书长短) 3.(调动多种感官,感受一周的长短)找生活中物体表面的一周,感受他们的长短。 ①师: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身边的物品,可以是课桌啊、板凳啊、书本啊等,找到它的表面,摸一摸它的一周,感觉一下谁长谁短。请你来说一说,你摸得是谁表面的一周?你觉得谁更长,谁更短? ②师: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正方形、凹字型)这个像?正方形;这个像一个凹字,也像刚才那样摸一摸,感觉一下谁的一周长?谁的一周短? 生:我感觉 “凹” 的一周更长; 师:同学们真厉害,可以通过摸一摸感觉一周的长短。我相信你的感觉。 生:确实是 “凹” 的一周更长我们可以通过平移发现,凹的一周比正方形的一周多了这两条小竖线。 师:你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我坚信你们的感觉是正确的。 我们来看一下这两个图形,瞄一下他们的一周,把这里平移到上面,可以看出凹字形的一周比正方形的一周多了这里的两条线段。 二、经历度量过程,理解周长本质 师:“老师喜欢用卡纸剪各种各样的形状,看这两个像什么形?” 生:“长方形、半圆形” 师:再来感觉一下,谁的一周长?谁的一周短?” 师:怎样才能知道谁的感觉更准确呢? 生:可以量一量。 互学:说一说测量方法和测量结果。 群学:展示测量方法。直尺测量、绕线测量。 师:测量椭圆可以只用直尺吗?测量长方形可以用绕线法吗? 生:测量长方形也可以用绕线法。 “你用的什么方法”“哦,绕线法,也就是在给图形绕线一周再测量线的长度,就是化曲为直了”“黑板上老师已经把线都绕好了,你们可以直接取下,变曲为直,再测量出具体的长度了。” 学生取下,抻直,用直尺量出数据。50 厘米。56 厘米。“50 厘米表示……,56 厘米表示…….45 厘米<50 厘米,所以长方形的一周更长。” 共学:①(物体表面的一周有长短,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就是物体的周长。图形的一周也有长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所以我们就说长方形的周长是 56 厘米,半圆形的周长是 50 厘米。 ②生活中经常要用到周长。做衣服需要测量腰的周长,图片中用的尺子是软尺,是对绕线法的优化,绕好一周后可以直接读出长度,更方便测量曲边围成的图形的长度;给方形手帕缝花边需要知道正方形的周长;学校操场的周长是 400 米,就连奥运会的田径赛场的跑道也是 400 米,刚刚结束的东京奥运会,中国男子 400 米接力赛跑出了 37.79 秒的好成绩,刷新了中国历史上的记录,是咱们中国的骄傲! 三、体会单位累加,多样性解决周长问题 我们继续来看图中的三个图形。 “我们来摸一摸,摸出图形的一周,感觉一下谁的周长大,谁的周长小” 接着我们借助方格工具数一数吧! 群学:汇报数法。 你们发现? 四、拓展延伸,建立图形与数量的联系。 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长度是 30 厘米的铁丝,你能用它围成一个周长是 30 厘米的图形吗? 展台展示图形,分享这些图形是同一根铁丝围成,虽然形状不同,但是他们的周长是相等的。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