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bbs.xsj21.com/t/1781#r_97310 大家好,我是来自河南郑州惠济基地的纪康利。非常荣幸能有此机会参加新世纪小学数学第十六届基地教学设计大赛与课堂展示活动。感谢新世纪小学编委会的专家和北京师范大学基地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数学工作室的领导们为我们建立此次交流学习的专业平台。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和我的团队将紧紧的围绕着本次活动 —— 学会学习,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进行探究,并结合《铅笔有多长》这一课的内容进行研讨。我们也由衷的希望全国各地的专家和各位同仁能够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团队也将认真地思考,钻研教材,不断的反思完善这节课,谢谢!
【教材图片】:https://bbs.xsj21.com/t/1781#r_74241
【选课思考】:https://bbs.xsj21.com/t/1781#r_74242
【前测、访谈分析及照片】https://bbs.xsj21.com/t/1781#r_97377
【后测分析及照片】https://bbs.xsj21.com/t/1781#r_97380
【教学设计初稿】:https://bbs.xsj21.com/t/1781#r_74244
【上课照片】https://bbs.xsj21.com/t/1781#r_92050
【教学初稿反思】https://bbs.xsj21.com/t/1781#r_97304
【第一次研讨照片】https://bbs.xsj21.com/t/1781#r_92072
【第一次研讨会议记录】https://bbs.xsj21.com/t/1781#r_92074
https://bbs.xsj21.com/t/1781#r_92073
【线上研讨照片】https://bbs.xsj21.com/t/1781#r_92082
【答辩成员贾莹丽上课照片】https://bbs.xsj21.com/t/1781#r_92100
【教学设计 2 稿】https://bbs.xsj21.com/t/1781#r_77363
【第 2 次磨课照片】https://bbs.xsj21.com/t/1781#r_92055
【教学设计 2 稿反思】https://bbs.xsj21.com/t/1781#r_97309
【第 2 次研讨照片】https://bbs.xsj21.com/t/1781#r_92079
【教学设计 3 稿】https://bbs.xsj21.com/t/1781#r_87390
【第 3 次磨课照片】https://bbs.xsj21.com/t/1781#r_92061
【教学设计 3 稿反思】https://bbs.xsj21.com/t/1781#r_97310
【第 3 次研讨照片】https://bbs.xsj21.com/t/1781#r_97361
【第 3 次会议记录】https://bbs.xsj21.com/t/1781#r_97363
【教学设计 4 稿】https://bbs.xsj21.com/t/1781#r_97311
【第 4 次磨课照片】https://bbs.xsj21.com/t/1781#r_97313
【教学设计 4 稿反思】https://bbs.xsj21.com/t/1781#r_97311
【答辩成员闫瑞萍上课照片】https://bbs.xsj21.com/t/1781#r_97315
【第 4 次探讨照片】https://bbs.xsj21.com/t/1781#r_97370
【教学设计终稿】https://bbs.xsj21.com/t/1781#r_97403
【课堂教学实录】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EzODgwMzcyMA==.html
《铅笔有多长》(初稿)
教材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教科书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版
内容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
主 题:测量
课 时:共 2 课时,第 1 课时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设 计 者:纪康利 / 郑州市惠济区大河路中心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3)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力争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科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借助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引入对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和 “毫米” 的认识。此外,随着对长度单位认识的增多,教科书还关注对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学习。围绕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科书安排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借助测量活动,结合对厘米的认识。认识分米和毫米。第二个问题,借助对生活中熟悉物品的估测,体会分米和毫米的实际意义。第三个问题,梳理米,分米,厘米,毫米四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第四个问题,学习简单的长度测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目标:
1. 经历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认识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毫米、分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 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3. 通过寻找生活中 “1 分米” “1 毫米” 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学生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在实际操作中的灵活应用。
评价任务:
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体会毫米产生的必要性,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认识 1 毫米有多长,掌握与厘米之间的关系。(落实目标 1 和目标 2)
通过猜想验证活动,认识 1 分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毫米、分米的实际意义。(落实目标 1 和目标 3)
能找到生活中 “1 分米” “1 毫米” 的事物。(落实目标 3)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2′)
谜语导入:小黑人儿细又长,穿着木头花衣裳,画画写字它全会,就是不会把歌唱。同学们,猜猜它是什么?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铅笔有多长》
【设计意图:谜语导入,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28′)
问题一:1 分米有多长?
学生合作讨论能够说出 “米” 和 “厘米”,知道 1 米 = 100 厘米,用尺子测量物体时从 0 刻度线开始测量,尺子与测量的物体对齐,物体的另一端在尺子上指向几,就是几厘米。
学生会估出铅笔的长度,并动手操作能够测量出铅笔长 10 厘米,并能说出测量方法。
学生可能说从 0-10、1-11、2-12 等等。
能在脑海中想到 1 分米的长度。
学生可能说出 “一扎长”。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铅笔有多长,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 1 分米有多长,通过寻找生活中的 1 分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的实际意义的体会(检测目标 1、2、3)
问题二:1 毫米有多长?
学生估出大概值并测量,可能说比 6 厘米长,但不到 7 厘米。
学生说出 1 厘米有 10 个小格。
学生能够测量出是 6 厘米 3 毫米,并汇报测量方法。
在尺子上找到 1 毫米,并能在脑海中想想 1 毫米的长度。
4.1 毫米有多长?你能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说一说吗?
学生可能会说银行卡的厚度等
师出示银行卡,学生感知 1 毫米的长度。
你的练习本的厚度大约是几毫米呢?量一量吧
学生动手测量并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认识毫米第必要性,通过寻找生活中的 1 毫米的事物,加强对毫米的实际意义的体会(检测目标 1、2、3)
问题三: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能在尺子上找出 1 毫米、1 厘米、1 分米的长度,并讨论出 1 米 = 10 分米,1 分米 = 10 厘米,1 厘米 = 10 毫米
2.3 分米 =( )厘米,
40 毫米 =( )厘米,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说出 1 分米 = 10 厘米,所以 3 分米 = 30 厘米,10 毫米 = 1 厘米,所以 40 毫米 = 4 厘米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探究出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检测目标 1)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8′)
完成课本第 35 页 “练一练”
第 3 提单位换算以及第 4 题淘气的日记
【设计意图】:会进行单位换算并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检测目标 1、2)
(四)全课小结深刻思维(2′)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围绕目标谈谈自己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
铅笔有多长
—— 认识分米、毫米
dm mm
1 分米 = 10 厘米 1dm=10cm
1 厘米 = 10 毫米 1cm=10mm
1 米 = 10 分米 1m=10dm
纪康利老师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多动、多说、多想活动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相信教学效果一定很好。
纪老师通过估一估铅笔有多长,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并鼓励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深刻认识 1 分米有多长。在每个任务中,通过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结合生活经验和活动参与理解知识的本质。
从谜语导入到每一次的动手操作活动都体现了纪老师的用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激活学生测量的经验和方法,唤醒认知,借助测量过的,结合对厘米的认识,认识了分米和毫米,循序善诱,又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体会分米和毫米的意义,处处能体现纪老师的用心。
以谜语的方式引入新课题,贴近学生生活,并且能够在上课伊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对学习《铅笔有多长》有了兴趣,铅笔作为一种常用的书写工具转而变成了学习的新知,凸显出了数学的来源,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生活在学习中的体现。
纪康利老师的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关注学生测量方面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本节课重要的学习方式,纪老师的课堂十分注重这一点。
纪康利老师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体会 1 分米和 1 毫米,逐步建立正确的概念,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纪老师量一量等活动帮学生建立直观感受。教师设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纪康利老师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多动、多说、多想活动中,目标明确,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环环相扣,通过大量的摸一摸、看一看、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亲自感知,帮学生建立直观感受,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去学习,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掌握知识。
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学习活动为主,让学生经历测量铅笔的过程,使学生理解 10 厘米就是 1 分米,通过一扎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一分米有多长;在不满一厘米的时候应该怎么表示?从而引入毫米的认识,本节课层层深入,由浅入深。
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环环相扣,通过大量的摸一摸、看一看、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亲自感知,帮学生建立直观感受,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去学习,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掌握知识。 大河路中心校铁炉寨小学 沈国彬
本节课教学设计,教学主次分明,多媒体与实验相结合,便于师生操作 目标制定和教学过程详细具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重视学生的自悟与发现 结合教材特点,重点突出,难点分解,学习活动设计具体充分。 激趣引入,有艺术性,重视小组合作,活动有任务有目的,结构合理。
纪老师整个教学过程都体现了 “以学生为中心” 的理念,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 “估一估、量一量、测一测” 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受,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纪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学习活动为主,让学生经历测量铅笔的过程,使学生理解 10 厘米就是 1 分米,通过一扎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一分米有多长;在不满一厘米的时候应该怎么表示?从而引入毫米的认识,本节课层层深入,由浅入深。
纪老师本节课设计的以猜谜语活动开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借助之前学过的测量知识厘米来测量铅笔,进而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再认识毫米。环节设计的巧妙有衔接,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这节课环节紧凑,思路清晰,让学生通过各种动手操作活动感受毫米,分米,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密切数学与生活的练习。并设置具体情境,初步发展估算意识,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教学中,有效的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使抽象、难以理解的数学概念变的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色彩丰富的画面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有效的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孩子们兴趣浓、积极参与,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纪老师通过估一估铅笔有多长,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并鼓励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深刻认识 1 分米有多长。在每个任务中,通过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结合生活经验和活动参与理解知识的本质。
本节课教学环节紧紧相扣,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体现了 “学为中心” 的课堂理念,整节课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节课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估一估、量一量活动,充分体现了 “学为中心” 的课堂理念,整节课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纪康利老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纪老师让学生 “做数学”,在实践活动中 “再创造”。
纪老师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得出结论。在本节课中,纪老师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自主观察尺子,发现厘米、毫米、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纪老师通过让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 1 分米、1 毫米有多长,体现了 “学为中心” 思想,并且通过寻找生活中的 1 分米、 1 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单位的实际意义的认识。
《铅笔有多长》(2 稿)
教材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教科书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版
内容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
主 题:测量
课 时:共 2 课时,第 1 课时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设 计 者:纪康利 / 郑州市惠济区大河路中心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3)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科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借助长度单位
之间的关系。引入对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和 “毫米” 的认识。此外,随着对长度单位认识的增多,教科书还
关注对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学习。围绕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科书安排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借助测量活
动,结合对厘米的认识。认识分米和毫米。第二个问题,借助对生活中熟悉物品的估测,体会分米和毫米的实际
意义。第三个问题,梳理米,分米,厘米,毫米四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第四个问题,学习简单的长度测量单
位之间的换算。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利用学生的
年龄特点,合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
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力争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
些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
教学目标:
1. 经历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认识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毫米、分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 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联系。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学生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在实际操作中的灵活应用。
评价任务:
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体会毫米产生的必要性,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认识 1 毫米有多长,掌握与厘米之间的关系。(落实目标 1)
通过猜想验证活动,认识 1 分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
毫米、分米的实际意义。(落实目标 1 和目标 3)
能找到生活中 “1 分米” “1 毫米” 的事物。(落实目标 3)
通过修改笑笑的日记让学生会在情境中填写适当的单位名称。(落实目标 2)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笑笑的日记:今天早晨,我从 2 厘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 60 米长的毛巾急急忙忙地洗脸。洗
完脸,吃完早饭,我就去上学了。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坐到 4 米高的凳子上,
开始认真地听讲。
师:你觉得笑笑的日记写得怎么样?
引出课题:《铅笔有多长》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笑笑的日记,引发认知冲突,不仅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本节课认识分米、毫米做准
备。】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任务一:认识分米、毫米
出示 2 支铅笔,估一估,并用尺子测量 2 支铅笔的长度。
汇报①号铅笔的长度,说一说你是怎么测量的?
(学生上台展示并边说边测量方法)
播放音频,介绍 10 厘米就是 1 分米,用字母 dm 表示。
在尺子上找 1 分米的长度,并指出来。
汇报②号铅笔的长度,引出毫米
在长度单位中有比厘米更小的单位 “毫米”,用字母 mm 表示,(板书:毫米 mm)当不够 1 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
示,每 1 小格的长是 1 毫米,观察尺子上 1 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学生在尺子上数)
请再次测量②号支铅笔,它有多长?(6 厘米 3 毫米)
感受 1 毫米的长度.
(1)用尺子测量银行卡的厚度,大约有多厚?
(2)下面跟老师一起来做:用大拇指和食指拿着银行卡,另一只手轻轻的拿走银行卡,感受 1 毫米的长度,你有
什么想说的?
(3)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就告诉我们做事要非常的认真、细心、谨慎、如果一件很小的事情不小心出错,可能
就会造成很大的失误。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铅笔有多长,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 1 分米、1 毫米有
多长,并体会认识毫米第必要性。(检测目标 1)
任务二:在生活中找一找长度大约是 1 分米、1 毫米的物品
(1)师介绍 “一扎长”,并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 1 分米是从大拇指到哪根手指的长度?
(2)用身体上 1 分米的尺子量一量你的课桌的长大约是几分米?
(学生举例)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生活中的 1 分米、1 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
实生活的联系。(检测目标 3)
任务三:探索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整理学过的长度单位
小组合作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小组合作要求:
①小组之间互相在尺子上找一找 1 毫米、1 厘米、1 分米的长度
②思考、讨论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 分米 =( )厘米 1 厘米 =( )毫米 1 米 =( )分米
③和小组成员说一说这样填的原因
④组长完成评价标准
学生上台展示,找出 1 毫米、1 厘米、1 分米的长度,并汇报出 1 米 = 10 分米,1 分米 = 10 厘米,1 厘米 = 10 毫米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探究出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检测目标 1)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生独立完成 3 分米 =( )厘米, 40 毫米 =( )厘米
用今天所学知识修改笑笑的日记
【设计意图】:会进行单位换算并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检测目标 1、2)
(四)全课小结深刻思维(2′)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能围绕目标说出 2 条)
(五)布置作业
课下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家中物品的长度,并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记录下来,写一篇数学日记。
(五)板书设计:
铅笔有多长
—— 认识分米、毫米
dm mm
1 分米 = 10 厘米
1 厘米 = 10 毫米
1 米 = 10 分米
纪康利老师的教学设计把测量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为学生的生活中的需要。
纪老师《铅笔有多长》教学思路清晰,多种方法结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单位之间的关系,合理运用尺子这项学生日常作图工具。学生经历思考,探究,讨论,总结的过程,不断充实学生数感。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让学生感觉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像探索 1 分硬币、铅笔、橡皮、数学书的长等,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有效的途径之一,纪老师以 “测量” 为主线,以教材为文本为依托,连接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让学生估一估、说一说、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中获取关于 “毫米”“分米” 的直观体验。
本节课纪老师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米、厘米等有关知识,生活中对 1 分米、1 毫米长度无意识感知,以及估计与测量的方法等已有经验,让学生在测量铅笔等活动中产生内需,萌发探究动机,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体验成功。
通过估一估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认识 1 分米有多长,体现了 “学为中心” 思想,并且通过寻找生活中的 1 分米的实际事物和通过寻找生活中的 1 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的实际意义的体会,加强对毫米的理解。
测量铅笔有多长,有两次测量活动,一次测量是认识分米,一次测量是认识毫米,教师把这两个测量活动分开教学,并通过量一量、找一找等活动理解长度单位的意义。这样很充分,但时间就占用了不少,对于后面的单位之间的关系就放的时间较少。可以把两次测量活动一次放手让学生去测量吗?
纪老师这节课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了 “1 分米” 的长度,孩子们很轻松的学习了新知识,成功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的同时减轻学生的负担。
本节课,注重小组内的探究交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实践活动,体会学习分米、毫米知识的必要性;探索到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发展空间观念
通过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认识毫米第必要性,通过寻找生活中的 1 毫米的事物,加强对毫米的实际意义的体会,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力争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
纪康利老师在让学生认识分米和毫米时,让学生经历了看一看,学一学,比划比划、画一画、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过程,夯实了分米和毫米在学生心中的印象,为学生正确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纪老师在本节课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去获得。
老师通过估一估铅笔有多长,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 1 分米有多长,体现了 “学为中心” 思想,整节课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新城路小学刘晓平:从教师的教学方法看,课堂还是比较好地体现了三勤四环节教学法。学生的学法形式丰富多样,有观察、估测、测量验证、合作交流。整节课用了大量的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认一认、猜一猜、想一想的学习方法。
纪老师既突出 “学为中心” 的教学理念,又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了 “1 分米、1 毫米” 的长度,孩子们轻松的学习了新知识,教学效果一定不错。
一位教师在对分米、厘米和毫米的相关知识进行教学时,既要让学生使用直尺感知单位大小的差异,还要举出实际的案例,帮助学生从身边的实物来对量产生真实的感知。教师让学生伸出自己的手,告诉学生指甲盖的宽度基本和一厘米的长度相同,一枚硬币的厚度基本和一毫米的长度相同,手掌的长度基本和一分米相同,教师先为学生建立量的表象,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实际生活对量形成感知,这样便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量感。在培养学生的量感过程中,比较和估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量的估测的教学不容小觑,基本上绝大多数与量相关的知识点都和量的估测有关,所以教师也必须着重教学量的估测,为学生提供规范且具有针对性的指导,训练学生估测的技能,进而培养学生量感。
纪老师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情境,把测量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主次分明,利用多媒体与实际相结合,便于师生操作。 学习目标制定可实施,整个教学过程具体,做到了目标明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习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发现,整个学习活动设计具体充分。
纪老师执教的《铅笔有多长》这节课,通过量一量,估一估铅笔有多长,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经历实际测量最熟悉的学习工具铅笔的过程,认识 1 分米、1 毫米有多长,体现了生本位的思想,并且通过寻找生活中 1 分米和 1 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纪老师这节课以谜语导入课堂,增加学生的兴趣。老师让学生在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的基础上,并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力争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
量感对于学生学习计量单位、拓展数学思维、提高估测能力十分重要,本节课中纪老师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估一估、量一量、猜一猜、画一画、找一找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量感。加强对学生量感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的探究。” 而量感就是对量的感受,是指学生通过视觉、触觉等感官对物体长短、大小、重量、速度等方面的感受。在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量主要包括长度、面积、体积、重量、时间、货币等等,在教学中常常被教师忽略。因此本次选择《铅笔有多长》—— 分米、毫米的认识,想借此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估一估、量一量、猜一猜、画一画、找一找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量感。另外量感对于学生学习计量单位、拓展数学思维、提高估测能力十分重要,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量感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估一估、量一量、猜一猜、画一画、找一找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量感。另外量感对于学生学习计量单位、拓展数学思维、提高估测能力十分重要,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量感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纪老师执教的《铅笔有多长》这节课,通过量一量,估一估铅笔有多长,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经历实际测量最熟悉的学习工具铅笔的过程,认识 1 分米、1 毫米有多长,体现了生本位的思想,并且通过寻找生活中 1 分米和 1 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纪老师的这节课,通过 “估一估、量一量、测一测” 等活动,合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受,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充分体现了 “学为中心” 的理念。
纪老师执教的《铅笔有多长》这节课,以学生的学习工具紧密联系,天天见,天天用,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践化,不断引发学生的思考,由谜语作为课堂的导入点,把课堂的主人公引出,让学生直接进入课堂的氛围,只有融入课堂,才能跟随老师的脚步,不断进入课堂。
本节课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说一说,估一估,看一看,画一画,找一找,量一量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感知和发现数学知识。教学过程清晰,关注学生思维的培养。
这节课中老师设计了估一估的环节,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又通过量一量、猜一猜、画一画、找一找等丰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 1 分米和 1 毫米的表象。在整个教学中不仅重视操作,还重视知识的前后联系,重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做到了四重视。重视估计对量感培养的重要性,每一次测量前都会引导学生先估测;重视实际操作,老师设计了量一量、指一指、找一找等活动,有利于学生建立 1 分米与 1 毫米的量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重视学生的合作意识。
“量感” 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大量的实践来进行培养的。纪老师从估、量、找、探、练几个环节循序渐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 “量感”。课程中注重学生的体验感,在丰富的操作与体验中,深化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从谜语导入到每一次的动手操作活动都体现了纪老师的用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激活学生测量的经验和方法,唤醒认知,借助测量过的,结合对厘米的认识,认识了分米和毫米,循序善诱,又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体会分米和毫米的意义,真的是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铅笔有多长》(3 稿)
教材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教科书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版
内容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
主 题:测量
课 时:共 2 课时,第 1 课时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设 计 者:纪康利 / 郑州市惠济区大河路中心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3)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科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借助长度单位
之间的关系。引入对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和 “毫米” 的认识。此外,随着对长度单位认识的增多,教科书还
关注对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学习。围绕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科书安排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借助测量活
动,结合对厘米的认识。认识分米和毫米。第二个问题,借助对生活中熟悉物品的估测,体会分米和毫米的实际
意义。第三个问题,梳理米,分米,厘米,毫米四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第四个问题,学习简单的长度测量单
位之间的换算。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利用学生的
年龄特点,合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
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力争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
些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
教学目标:
1. 经历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认识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毫米、分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 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联系。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教学难点:学生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在实际操作中的灵活应用。
评价任务:
关系。(落实目标 1)
毫米、分米的实际意义。(落实目标 1 和目标 3)
能找到生活中 “1 分米” “1 毫米” 的事物。(落实目标 3)
通过修改笑笑的日记让学生会在情境中填写适当的单位名称。(落实目标 2)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笑笑的日记:今天早晨,我从 2 厘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 60 米长的毛巾急急忙忙地洗脸。洗
完脸,吃完早饭,我就去上学了。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坐到 4 米高的凳子上,
开始认真地听讲。
你觉得笑笑的日记写得怎么样?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笑笑的日记,引发认知冲突,不仅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本节课认识分米、毫米做准
备。】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任务一:认识毫米、分米
出示 2 支铅笔,估一估,并用尺子测量①号铅笔的长度
汇报①号铅笔的长度。你是怎么测量的?
(学生上台展示并边说边测量,①号铅笔 10 厘米,从 0 刻度线开始测量,尺子与铅笔对齐,铅笔另一端指向 10 厘
米,它就是 10 厘米。)
(1)除了用 10 厘米表示这支铅笔,还可以怎么表示?听听智慧老人怎么说?(播放音频),你知道了什么?
①认识分米并知道分米用字母 dm 表示。
②知道了 1 分米有多长
(2)1 分米有多长呢?请在尺子上找一找吧!
(1-11 厘米、2-12 厘米等等)
(3)为什么 1-11 厘米也是 1 分米?(都是 10 个 1 厘米)
(4)小结:虽然他们起点和终点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是 10 个 1 厘米,是 1 分米。
(5)画 1 分米,请在本子上画出 1 分米的长,同桌测量
(6)体会分米的方便
通过刚刚的测量,知道这只铅笔是 1 分米,2 支呢?3 支呢?15 支呢?(贴铅笔图)为什么能用厘米表示,还要学习
分米?(方便)
汇报②号铅笔的长度:比 6 厘米多一点,但不到 7 厘米,引出毫米
介绍毫米
(1)比 6 厘米多多少?为了更准确的表示这支铅笔的长度,今天我们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毫米”,用字母 mm
表示,当不够 1 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尺子上最小的 1 格长 1 毫米,请你在尺子上快速找到 1 毫米,并指给你的同
桌看。
(2)观察尺子上 1 厘米中有几小格?(10 个小格)
(3)1 厘米中有 10 个小格,每一小格长都是 1 毫米,再次测量②号铅笔,它有多长?
(学生上台展示汇报 6 厘米 3 毫米)
(1)估一估,银行卡的厚度大约有多厚?
(2)用大拇指和食指拿着银行卡,另一只手轻轻的拿走银行卡,感受 1 毫米的长度,你有什么想说的?
(1 毫米又短又小)
(3)古人云: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就告诉我们做事要非常的认真、细心、谨慎、如果一件很小的事情不小心出
错,可能就会造成很大的失误。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设计了观察、体验、动手操作等具体活动。在实际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认识 1 分米,
反复体验 “1 毫米”,在体验中逐步得到 “1 分米”“1 毫米” 的准确、丰富的感受,注重协调调动学生多个感受
器官同时在头脑中对 1 毫米进行清晰、鲜活、牢固的建构,逐步促进二年级学生量感的形成。(检测目标 1、2)
任务二:在生活中找一找长度大约是 1 分米、1 毫米的物品
(“一扎长”、摄像头的宽、杯子的高等)
(1)介绍 “一拃长”,并用尺子量一量 1 分米是从大拇指到哪根手指的长度?
用身体上 1 分米的尺子量一量你的课桌的长大约是几分米?(生动手量)
(2 分硬币的厚度、尺子的厚度、铅笔头的厚度…)
【设计意图】:之前测量铅笔的实践环节中,学生对分米、毫米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本环节通过生活中的 1 分
米、1 毫米物体的长度,旨在让学生体会到分米、毫米的作用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生对分米、毫米认识得
越深刻,越有利于其在头脑中对建构清晰的量感观念。 (检测目标 3)
任务三:探索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组合作要求:
①思考、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想一想: 1 厘米 =( )毫米 1 分米 =( )厘米 1 米 =( )分米
(借助软尺数一数、填一填)
②组小组内完成评价标准
(学生上台展示,汇报出 1 米 = 10 分米,1 分米 = 10 厘米,1 厘米 = 10 毫米,并借助软尺边数边说)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探究出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检测目标 1)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生独立完成 3 分米 =( )厘米, 40 毫米 =( )厘米
修改笑笑的日记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了合作探索得出结论,有利于丰富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有利于感受数学学习的奇妙所
在,有利于学生长度 “量感” 进一步发展。(检测目标 1、2)
(四)全课小结深刻思维(2′)
(五)布置作业
课下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家中物品的长度,并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记录下来,写一篇数学日记。
(五)板书设计:
铅笔有多长
—— 认识分米、毫米
dm mm
米 —— 分米 —— 厘米 —— 毫米
1 分米 = 10 厘米
1 厘米 = 10 毫米
1 米 = 10 分米
从 1 稿到 3 稿,教学设计越来越生动具体,量感的体验也更丰富多样化!教学设计的引入也是一大亮点,从错误中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再从估,怎么估得准引出测,怎么测?测出的结果中引出分米和毫米的学习,层层深入,量感丰富深入!
在数学的学习中,估一估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数感思维,同时可以提升量感意识,虽然微乎其微,但一点一滴中,不断体会、感悟,久而久之,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影响深远,老师能做到如此,值得学习! 山西运城梁雪荣
《铅笔有多长》这节课,通过估一估铅笔有多长,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 1 分米有多长,体现了 “学为中心” 思想,并且通过寻找生活中的 1 分米的实际事物和通过寻找生活中的 1 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的实际意义的体会,加强对毫米的实际意义的体会。由谜语作为课堂的导入点,把课堂的主人公引出,让学生直接进入课堂的氛围,设计很值得学习。
实际教学中,即使学生已经能够准确地认识 1 分米和 1 毫米,但是在区别几分米还是几毫米时依然会出错。因此,量感的建立不但要建立长度单位各自鲜明的长度表象,还要充分感知长度单位的累加。纪老师在认识分米时就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让学生感受 2 分米,3 分米等,对学生量感的建立非常有利。
纪老师的本节课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思路很清晰;通过学生在课堂上观察、估测、测量验证、合作交流,使学生认识毫米和分米这两个新的长度单位。整节课用了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认一认、想一想等多种学习方法,使学生对长度有深刻感知。
纪老师从谜语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探究部分,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已经学过的 “测量” 知识,唤醒已有的知识经验;再让学生估一估铅笔的长度,然后实际测量验证自己的估测;这是对量感的初步培养。教师再播放视频,介绍 10 厘米就是 1 分米;此时,教师出示第 2 支铅笔,同样让学生先估一估有多长,然后进行实际测量,学生发现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不能表示出第 2 支铅笔的长度,教师顺势引出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这里同时对于量感进行了再次感知。
本节课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估一估、量一量、猜一猜、画一画、找一找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量感。也可以以身为尺,学生的感知更强烈,更加的具象化,以身为尺,可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估测能力。
《铅笔有多长》初稿反思
首先用谜语导入的形式引进课题,与本节课的相关知识联系不大,导入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在 “问题一:1 分米有多长?” 环节中,第 1 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记录测量知识,用时
过多,课堂效率低,基于学情考虑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在二年级上册绝大部分学生已经熟练掌握,这
一环节没有必要花费大量时间整理之前学过的知识。
第三,在 “1 毫米有多长” 和 “1 分米有多长” 问题中,有一部分环节重复设计,使之课堂没有新意、亮
点,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
第四,在引出 “毫米” 时,没有让学生体会到认识毫米的必要性,学生理解不深刻。
第五,在认识分米、毫米环节用时过长,导致在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时由于时间过
短,没能让学生充分探讨,掌握其中的关系。
《铅笔有多长》二稿反思
本次设计为了弥补初稿时的问题,在导入环节引入笑笑的日记,一方面复习了米和厘米的长度单位,另
一方面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也为本节课分米、毫米的学习做准备。在任务一认识分米、毫米环节中,
为节省时间,减少重复环节,同时让学生估两支铅笔的长度,并测量,但发现在问第二支铅笔有多长
时,学生已经忘记测量结果,需要重新测量, 毫无疑问在第一个环节是无效的。另外学生在尺子上找 1
分米时,只是说 1-11 厘米是 1 分米,教师也并没有多问一句 “为什么”,学生没有更深入的学习、理解
知识。虽然学生能够在尺子上找到 1 分米,但对 1 分米的长度并没有在头脑中形成表象。
在任务三环节 “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时”,学生没有合理利用软尺,任务不明确,导
致在讨论环节有些小组无从下手,对于评价标准,对本次讨论用处不大,需改善。
《铅笔有多长》3 稿反思
量感就是对量的感受,是指学生通过视觉、触觉等感官对物体长短、大小、重量、速度等方面的感受。
在设计认识分米一环节中,发现学生刚认识 10 厘米就是 1 分米,并没有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就直
接让学生在尺子上找,而课件出示的尺子是放大过的尺子,直接影响 1 分米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不
利于量感的培养。
本节课为让学生体会分米的方便性,出示了 15 支铅笔累加的环节,目的想让学生体会 15 分米比 150 厘米
更方便。但实际上 15 分米或 150 厘米都是可以的。此环节的设计是无效的,并没有让学生体会到分米的
用处,需改进。
在认识分米与毫米环节中,学生已经认识了分米与厘米的关系,厘米与毫米的关系,此重点应该放到探
索米与分米的关系上。不仅节约时间,也提高效率。此环节需要进一步改进。
《铅笔有多长》(4 稿)
教材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教科书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版
内容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
主 题:测量
课 时:共 2 课时,第 1 课时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设 计 者:纪康利 / 郑州市惠济区大河路中心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 度单位。 (3)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科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借
助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引入对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和 “毫米” 的认识。此外,随着对长度单位
认识的增多,教科书还关注对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学习。围绕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科书安排了四个
问题,第一个问题,借助测量活动,结合对厘米的认识。认识分米和毫米。第二个问题,借助对生活
中熟悉物品的估测,体会分米和毫米的实际意义。第三个问题,梳理米,分米,厘米,毫米四个长度
单位之间的关系。第四个问题,学习简单的长度测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利
用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引导学
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力
争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
教学目标:
1. 经历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认识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
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毫米、分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 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
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和毫米以及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 1 分米、1 毫米的长度观念。
评价任务:
多长。(落实目标 1)
的关系。(落实目标 1)
能找到生活中 “1 分米” “1 毫米” 的事物,感受毫米、分米的实际意义。(落实目标 3)
通过修改笑笑的日记让学生会在情境中填写适当的单位名称。(落实目标 2)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笑笑的日记:今天早晨,我从 2 厘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 60 米长的毛巾急急忙忙
地洗脸。洗完脸,吃完早饭,我就去上学了。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
坐到 4 米高的凳子上,开始认真地听讲。
师:你觉得笑笑的日记写得怎么样?
课题《铅笔有多长》(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笑笑的日记,引发认知冲突,不仅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本节课认识分米、
毫米做准备。】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任务一:认识分米、毫米
出示 2 支铅笔,估一估
用尺子测量 1 号铅笔的长度,并汇报①号铅笔的长度
(①号铅笔 10 厘米,铅笔的一端指向 0 刻度线,铅笔另一端指向 10 厘米,它就是 10 厘米。)
(1)听音频介绍 1 分米,你得到了什么新知识?
①认识分米并知道分米用字母 dm 表示。
②知道了 1 分米有多长
(2)画 1 分米(本子上画出 1 分米的长),并用手比划出来。
(3)在尺子上从哪到哪可以画出的 1 分米?
小结:虽然他们起点和终点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是 10 个 1 厘米,是 1 分米。
(1)比 6 厘米多多少?为了更精确的表示这支铅笔的长度,今天我们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毫米”,
用字母 mm 表示,(板书:毫米 mm)当不够 1 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尺子上最小的 1 格长 1 毫米,请你在
尺子上快速找到 1 毫米,并指给你的同桌看。
(学生动手在尺子上找)
(2)观察尺子上 1 厘米中有几小格?
1 厘米中有 10 个小格,每一小格长都是 1 毫米,再次测量②号铅笔,它有多长?
(学生上台展示汇报 6 厘米 3 毫米)
(1)估一估,银行卡的厚度大约有多厚?并测量
(2)师生共做用大拇指和食指拿着银行卡,另一只手轻轻的拿走银行卡,感受 1 毫米的长度,你有什么
想说的?
(1 毫米又短又小)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设计了观察、体验、动手操作等具体活动。在实际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认
识 1 分米,反复体验 “1 毫米”,在体验中逐步得到 “1 分米”“1 毫米” 的准确、丰富的感受,注重协
调调动学生多个感受器官同时在头脑中对 1 毫米进行清晰、鲜活、牢固的建构,逐步促进二年级学生
量感的形成。(检测目标 1、2)
任务二:在生活中找一找长度大约是 1 分米、1 毫米的物品
(1)“一扎长”、摄像头的长度、杯子的长度
(2)介绍 “一扎长”
用尺子量一量 1 分米是从大拇指到哪根手指的长度?
(从大拇指到食指是 1 分米,或到中指是 1 分米。)
(3)用身体上 1 分米的尺子量一量你的课桌的长大约是几分米?
(1)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 1 毫米?
(2)观看视频,体会毫米在生活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之前测量铅笔的实践环节中,学生对分米、毫米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本环节通过生活
中的 1 分米、1 毫米物体的长度,观看视频,旨在让学生体会到分米、毫米的作用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的。学生对分米、毫米认识得越深刻,越有利于其在头脑中对建构清晰的量感观念。 (检测目标 3)
任务三:探索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吗?
小组合作讨论:米和分米有什么关系?
小组发言人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出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检测目标
1)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生独立完成 3 分米 =( )厘米, 40 毫米 =( )厘米
估一估、量一量
你的估计 你的测量
你的数学书的宽
你的食指的长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了合作探索得出结论,有利于丰富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有利于感受数学学习
的奇妙所在,有利于学生长度 “量感” 进一步发展。(检测目标 1、2)
(四)全课小结深刻思维(2′)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在长度单位中有没有比毫米更小的单位?比米更大的单位?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了解一下)
(五)板书设计:
铅笔有多长
—— 认识分米、毫米
dm mm
米 —— 分米 —— 厘米 —— 毫米
1 米 1 米 = 10 分米
1 分米
1 厘米 1 分米 = 10 厘米
1 毫米 1 厘米 = 10 毫米
《铅笔有多长》4 稿课后反思
量感是一种感觉、感悟,更是一种直观的能力,是指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或推
断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哪个实际物体的大小相吻合的一种感觉。基于量感的理解,发现在设计三稿时
学生刚认识分米,就在尺子上找,而大屏幕上的尺子会给学生产生视觉错误,不利用量感的培养,因此
在本环节中,认识过分米之后就让学生画 1 分米,并比划出来,加深学生对 1 分米的认识,之后再去尺子
上找。另外通过查阅得知 “一扎长” 是大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学生在用 “一扎长” 量课桌时,由于每个
人的 “一扎长” 大小不一样,量出来的结果总是有差距的,此环节的设计需要改进。
在巩固练习环节,直接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学生不会估,直接开始量,这一环节需
改善。
前侧、访谈 《铅笔有多长》前测分析
一、选题思考与目的:
《铅笔有多长》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起始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为后续学习长度
单位 “千米” 打下基础,促进以后周长、面积的学习。
本节课不单是让学生认识和学习新的长度单位,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我们更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量
感,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与经验,“厘米” 和 “米” 的认知更是学习的起点,然而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建
立较为准确的长度观念、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理解常用长度单位间的关系还是比较困难的。“米” 和 “厘米” 是二年级上册所学内容,隔了一
个学期,学生在知识上难免会产生遗忘,为了更精准地把握学情,了解学生认知水平起点,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结,设计更加合理的教学设计,
经过对课标、教材和学习目标的分析,我们制定了前测内容,前测主要包含访谈和学生纸笔测试内容。
二、前测对象
(一)访谈对象:长兴路实验小学、迎宾路小学、大河路小学、锦艺实验小学各 15 名(优等生 5 名,中等生 5 名,学困生 5 名)学生,四所学校共 60
名学生参与了访谈。
(二)纸笔测试对象:长兴路实验小学、迎宾路小学、大河路小学、锦艺实验小学各 100 名学生,共 400 名学生参与了前测纸笔测试。
三、前测内容及设计意图
(一)关于长度的学习,学生主要学习了:
长度单位 “米” 和 “厘米”;
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 米 = 100 厘米;
生活中常见的长度为 1 米和 1 厘米的物体;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量线的长度,
画规定长度的线
估测物体的长度。
我们设计让学生回忆关于长度的知识,就是想了解一下学生们对哪些知识点记忆最深刻,哪些产生了遗忘,在设计《铅笔有多长》时会从学生已
有的知识出发,设计有趣的情境唤醒旧知,为新知 “分米” 和 “毫米” 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第 2 题主要想了解大概多少的学生知道新的长度单位 “分米” 和 “毫米”,他们对新的长度单位
的认识到达了何种程度,是仅限于听说层面,还是真正的掌握了,会画出 1 分米和 1 毫米的长度。
学生前测纸笔测试内容一共设计了 4 道题,第一道题量一量设计了 2 条线,第一条是长度为 5 厘米的线,第二条是 5 厘米 7 毫米的线,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对测量方法的掌握及是否认识新的长度单位 “毫米”,看看学生遇到比整厘米又多出来一点的线是如何表示的。
第二题想一想,填一填。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对长度单位换算的掌握。
第三题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主要是为了考察学生能否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对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掌握的如何。
第四题估一估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估测能力和能否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四、前测结果分析
从 4 所学校收上来的 60 份访谈记录里可以看到 : 关于长度知识点 回忆起来的人数
认识长度单位 “米” 和 “厘米” 55 人
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 米 = 100 厘米 30 人
生活中常见的长度为 1 米和 1 厘米的物体 25 人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17 人
量线的长度 15 人
画规定长度的线 13 人
估测物体的长度 5 人
由访谈记录统计来看大部分学生记得长度单位及米和厘米间的关系,很多学生忘记了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和量线的长度,画规定长度的线及估
测,这些遗忘的知识点老师应引起重视并在《铅笔有多长》
的教学中渗透,唤醒学生旧知。
第 2 题 60 人中 44 人不知道分米和毫米,有 16 人听说过分米和毫米,但是能正确比划且画出 1 分米和 1 毫米长度线的仅有 5 人。可见学生对新的长度单
位 “分米” 和 “毫米” 的认识还是比较少的,老师应在建立长度单位表象上多下功夫。 从回收上来的 400 份纸笔测试内容来看:
第一大题的第 1 题量出 5 厘米的线和第二大题单位换算及第三大题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做全对的人比较多,第 2 小题量出 5 厘米 7 毫米的线仅有
31 人做对,第 4 大题估一估错的人非常多,仅有 243 人做对,大部分学生估的长度与实际长度相差太远或测量的长度不正确。
综上分析,教师在《铅笔有多长》时应注重分米和毫米的长度单位表象的建立,让学生体会在测量物体长度时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掌握长度单
位的实际意义,重视学生的估测。
《铅笔有多长》后测分析
一、目的
为了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达成学习目标,根据学情和学习目标,我们制定了《铅笔有多长》后测题。
二、测评对象
长兴路实验小学、锦艺实验小学、大河路小学、迎宾路小学各 100 名学生,共 400 名学生。
三、测评内容及设计意图 四、后测内容分析: 通过回收上来的 400 份后测题可以看出:
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389 人全对;
填一填 385 人全对;
估一估,量一量 342 人全对,
关于长度,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392 人写出了自己的想法。
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填上合适的单位和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掌握还是比较好的,建立起了分米和毫米的长度单位的表象,能够根据具
体情境选出合适的长度单位,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学生在估测物体长度上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学习很感兴趣,大部
分学生都提到了还想知道比米更长和比毫米更短的长度单位。
《铅笔有多长》(定稿)
教材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教科书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版
内容来源: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
主 题:测量
课 时:共 2 课时,第 1 课时
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设 计 者:纪康利 / 郑州市惠济区大河路中心小学
目标确定的依据:
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3)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科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借
助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引入对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和 “毫米” 的认识。此外,随着对长度单位
认识的增多,教科书还关注对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学习。围绕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科书安排了四个
问题,第一个问题,借助测量活动,结合对厘米的认识。认识分米和毫米。第二个问题,借助对生活
中熟悉物品的估测,体会分米和毫米的实际意义。第三个问题,梳理米,分米,厘米,毫米四个长度
单位之间的关系。第四个问题,学习简单的长度测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利
用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体
验,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
自信心,力争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
教学目标:
1. 经历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认识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
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毫米、分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 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
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和毫米以及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 1 分米、1 毫米的长度观念。
评价任务:
多长。(落实目标 1)
的关系。(落实目标 1)
能找到生活中 “1 分米” “1 毫米” 的事物,感受毫米、分米的实际意义。(落实目标 3)
通过修改笑笑的日记及巩固练习环节让学生会在情境中填写适当的单位名称。(落实目标 2)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笑笑的日记:今天早晨,我从 2 厘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 60 米长的毛巾急急忙忙
地洗脸。洗完脸,吃完早饭,我就去上学了。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同学们都在写作业,我赶紧坐下
来,也拿起 1 米长的铅笔开始认真地写作业。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笑笑的日记,引发认知冲突,不仅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本节课认识分米、
毫米做准备。】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任务一:认识分米、毫米
出示 2 支铅笔,估一估
用尺子测量绿色铅笔的长度,并说出自己测量的方法
(绿色铅笔 10 厘米,铅笔的一端从 0 刻度线开始测量,铅笔另一端指向 10 厘米,它就是 10 厘米。)
(1)播放音频介绍 10 厘米就是 1 分米,听完智慧老人的话中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①认识分米并知道分米用字母 dm 表示。
②知道了 1 分米有多长
(2)感受 1 分米。
请大家左手拿着绿色铅笔,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分别放在铅笔的两端,右手不动,拿掉绿色铅笔。观察
右手,拇指和食指间的长度就是 1 分米。
再来一次。
比赛 ——“制造 1 分米”。
1 分米有多长?请用手比出来。
拿铅笔验证谁比的最接近?
小组赛:(组内比赛选出代表)
全班赛:(各组的冠军全班比赛)
(3)你能在尺子上指出 1 分米吗?(学生在尺子边指边说)
汇报紫色铅笔的长度,比 6 厘米长,但不到 7 厘米,引出毫米
介绍毫米
(1)“毫米” 用字母 mm 表示,尺子上最小的 1 格长 1 毫米,请你在尺子上快速找到 1 毫米,并指给你的同
桌看。
(学生动手在尺子上找)
(2)观察尺子上 1 厘米中有几小格?(10 个小格)
(3)再次测量紫色铅笔,它有多长?
(学生汇报 6 厘米 3 毫米)
(1)估一估,银行卡的厚度大约有多厚?并用尺子测量
(2)师生共做用大拇指和食指拿着银行卡,另一只手轻轻的拿走银行卡,手尽量保持不动,大拇指和
食指之间的缝隙就是 1 毫米
(3)师画 1 毫米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设计了观察、体验、动手操作等具体活动。在实际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认
识 1 分米、1 毫米,反复体验 1 分米、1 毫米,在体验中逐步得到 “1 分米”“1 毫米” 的准确、丰富的感
受,注重协调调动学生多个感受器官同时在头脑中对 1 毫米进行清晰、鲜活、牢固的建构,逐步促进
二年级学生量感的形成。(检测目标 1、2)
任务二:在生活中找一找长度大约是 1 分米、1 毫米的物品
找生活中大约是 1 分米、1 毫米的物品
(2 分硬币的厚度、尺子的厚度、铅笔头的厚度…)
(摄像头的长度、杯子的长度…)
【设计意图】:之前测量铅笔的实践环节中,学生对分米、毫米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本环节通过生活
中的 1 分米、1 毫米物体的长度,旨在让学生体会到分米、毫米的作用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生对
分米、毫米认识得越深刻,越有利于其在头脑中对建构清晰的量感观念。 (检测目标 3)
任务三:探索分米、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猜一猜米和分米又有什么关系?
(2)四人小组讨论想办法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测。
(3)小组发言人汇报
(4)延伸:厘米和米有什么关系?毫米和分米又有什么关系?
(4)独立填写
1 分米 =()厘米 1 厘米 =()毫米 1 米 =()分米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了合作探索得出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有利于丰富和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有利于感受数学学习的奇妙所在,有利于学生长度 “量感” 进一步发展。(检测目
标 1、2)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3 分米 =( )厘米, 40 毫米 =( )厘米
课桌的长大约是 5( ) 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 5( )
黑板长约 3( ) 凳子高约 4( )
【设计意图】: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不仅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得学习,也有利于学生长度 “量
感” 进一步发展。(检测目标 1、2)
(四)全课小结深刻思维(2′)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在长度单位中有没有比毫米更小的单位?比米更大的单位?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了解一下)
(五)板书设计:
量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理解量的概念、体会量的大小,加强对于数量的感知,提高和完善数学核心素养、问题解决能力以及估测能力。从学生感知到动手测量,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必要性、形成过程和实际应用,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成长 —— 我们一直在路上
新世纪小学第十六届基地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活动综述
3 月初,借由新世纪小学数学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一群虽来自不同的学校,但大家都怀有同样的初心 ——“用专业和爱守护每个孩子!” 的教师组成了一个无坚可摧的团队。在这一个多月里我们坚信: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能走得很远。在此过程中我们努力进取,团结协作,勤思考,多实践,善反思,与新世纪小学数学并肩同行,共同成长!
一、找方向、定目标
3 月 5 日,在惠济区实验小学召开第一次集中会议,本次会议先由有经验的教师分享自己团队成功的做法,并梳理,活动流程为我们指明方向。之后在教研员侯英敏老师的带领下各小组分工明确,会后各个成员各司其职,寻找适合量感的学习方式并收集与有关的量感资料。
二、初稿形成
上课教师根据教材、教师用书及量感的有关内容确定自己的选课思考:量感就是对量的感受,是指学生通过视觉、触觉等感官对物体长短、大小、重量、速度等方面的感受。在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量主要包括长度、面积、体积、重量、时间、货币等等,在教学中常常被教师忽略。因此本次选择《铅笔有多长》—— 分米、毫米的认识,想借此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估一估、量一量、猜一猜、画一画、找一找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量感。另外量感对于学生学习计量单位、拓展数学思维、提高估测能力十分重要,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量感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设计《铅笔有多长》的初稿。
三、纸上得来始终浅 —— 磨课
要想使课上的出彩,磨课的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因此 3 月 18 日在大河路中心小学进行第一次磨课,上完课后觉得首先用谜语导入的形式引进课题,与本节课的相关知识联系不大,导入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第二:在 “问题一:1 分米有多长?” 环节中,第 1 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记录测量知识,用时过多,课堂效率低,基于学情考虑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在二年级上册绝大部分学生已经熟练掌握,这一环节没有必要花费大量时间整理之前学过的知识。第三,在 “1 毫米有多长” 和 “1 分米有多长” 问题中,有一部分环节重复设计,使之课堂没有新意、亮点,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第四,在引出 “毫米” 时,没有让学生体会到认识毫米的必要性,学生理解不深刻。第五,在认识分米、毫米环节用时过长,导致在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时由于时间过短,没能让学生充分探讨,掌握其中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设计《铅笔有多长》的二稿,并在 3 月 29 日进行第二次磨课。本次设计为了弥补初稿时的问题,在导入环节引入笑笑的日记,一方面复习了米和厘米的长度单位,另一方面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也为本节课分米、毫米的学习做准备。在任务一认识分米、毫米环节中,为节省时间,减少重复环节,同时让学生估两支铅笔的长度,并测量,但发现在问第二支铅笔有多长时,学生已经忘记测量结果,需要重新测量, 毫无疑问在第一个环节是无效的。另外学生在尺子上找 1 分米时,只是说 1-11 厘米是 1 分米,教师也并没有多问一句 “为什么”,学生没有更深入的学习、理解知识。虽然学生能够在尺子上找到 1 分米,但对 1 分米的长度并没有在头脑中形成表象。
在任务三环节 “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时”,学生没有合理利用软尺,任务不明确,导致在讨论环节有些小组无从下手,对于评价标准,对本次讨论用处不大,需改善。
根据二稿的问题我们团队共同研讨设计出三稿,在 3 月 30 日进行第三次磨课。课后发现在设计认识分米一环节中,学生刚认识 10 厘米就是 1 分米,并没有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就直接让学生在尺子上找,而课件出示的尺子是放大过的尺子,直接影响 1 分米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不利于量感的培养。本节课为让学生体会分米的方便性,出示了 15 支铅笔累加的环节,目的想让学生体会 15 分米比 150 厘米更方便。但实际上 15 分米或 150 厘米都是可以的。此环节的设计是无效的,并没有让学生体会到分米的用处,需改进。在认识分米与毫米环节中,学生已经认识了分米与厘米的关系,厘米与毫米的关系,此重点应该放到探索米与分米的关系上。不仅节约时间,也提高效率。
根据三稿的问题,经过研讨我们设计出四稿,使我们的教学设计更完善。4 月 8 日,在长兴路实验小学进行第四次磨课,基于量感的理解,发现在设计三稿时学生刚认识分米,就在尺子上找,而大屏幕上的尺子会给学生产生视觉错误,不利用量感的培养,因此在本环节中,认识过分米之后就让学生画 1 分米,并比划出来,加深学生对 1 分米的认识,之后再去尺子上找。另外通过查阅得知 “一扎长” 是大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学生在用 “一扎长” 量课桌时,由于每个人的 “一扎长” 大小不一样,量出来的结果总是有差距的,此环节的设计需要改进。在巩固练习环节,直接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学生不会估,直接开始量。根据四稿的问题在教研员侯英敏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团队共同研讨,最终确定终稿。
四、研讨答辩问题
在 4 月 8 日第 3 次会议中团队成员开始讨论答辩问题,一直持续到 4 月 23 日,各个答辩成员分工合作,收集资料,讨论预设问题,认真观看对方辩友的视频及过程性资料,设计追问问题及对方辩友可能提的问题。为了呈现出更好的效果,不辜负新世纪小学提供的平台,此过程我们团队的队员尽自己所能,每天熬夜查阅资料,设计答辩问题。经过反复修改最终在 4 月 20 日确定答辩问题及课件,在 4 月 23 日进行全国线上答辩。
此次活动汇聚了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这也是我们团队学习和成长的机会,通过与各位优秀教师交流及研讨,让我们整个团队受益匪浅,最后,再次感谢新世纪小学数学为我们提供这个平台。成长,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