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专家、全国各地的老师们:
大家好! 我是山西省吕梁市府学街小学的数学教师王晓瑢。很荣幸参加第十六届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大赛,感谢北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给我们提供的学习平台。此次活动我们的课题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希望能与各位专家和同仁们一起交流学习。我将同我的三位伙伴李丽丽、乔俊英、李海霞以及我们的指导老师郝敬华、武晓俊一起聚焦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究”,结合《课桌有多长》这节课,探讨如何在度量领域发展学生的 “量感”,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认真设计实施本课教学内容。真诚希望全国各地的专家和同仁们提出宝贵建议!最后预祝本次大赛圆满成功!祝各位同仁们取得优异成绩!
【教材图片】https://bbs.xsj21.com/t/1778#r_74332
【课前思考】https://bbs.xsj21.com/t/1778#r_74338
【教材分析】https://bbs.xsj21.com/t/1778#r_74339
【教学设计 --- 初稿】https://bbs.xsj21.com/t/1778#r_74342
【板书设计】https://bbs.xsj21.com/t/1778#r_74347
【教学设计 --- 第二稿】https://bbs.xsj21.com/t/1778#r_78356
【教学设计 —— 第三稿】https://bbs.xsj21.com/t/1778#r_95953
【教学设计 —— 第四稿】https://bbs.xsj21.com/t/1778#r_96703
【集体研讨】https://bbs.xsj21.com/t/1778#r_95945
【集体研讨】https://bbs.xsj21.com/t/1778#r_96701
【磨课过程】https://bbs.xsj21.com/t/1778#r_97673
【磨课过程】https://bbs.xsj21.com/t/1778#r_97683
【集体研讨】https://bbs.xsj21.com/t/1778#r_97679
【教学设计 —— 终稿】https://bbs.xsj21.com/t/1778#r_97711
【教学设计 —— 终稿板书设计】https://bbs.xsj21.com/t/1778#r_97714
【课前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其中通过理解常见的量达到理解身边有关数学的信息,会用数学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量感。
在实际生活中,量感的建立需要借助计量单位,即对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的描述,用于表示与其相比较的同种量的大小。在实际教学与实践研究中,可以发现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量感的建立。
笛卡儿说:“数学是知识的工具,亦是其他知识工具的源泉,所有研究顺序和度量的科学均和数学有关。”“量感” 对于学生学习计量单位、拓展数学思维、提高估测能力来说十分重要,它的培养不应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盲点。教师应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探究的全过程,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中有关计量单位的理解。
【教材分析】
“课桌有多长” 一课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力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 (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对长度概念有了一些直观认识,并会用 “长,短、一样长,短一些,长得多,有几个什么那么长” 等词语来形象描述物体的长度特证。而从这节课开始,学生要学习定量的方法,就是比较准确地描述一个物体究竟有多长。
厘米是小学数学学习的第一个度量单位”,学生理解起来会有困难,需要安排大量的操作活动,通过学生交流,使学生丰富对侧量工具、测量手段和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同时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这样做实际上就是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测量活动过程,在动手操作中增进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初稿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
府学街小学 王晓瑢
教学目标 :1、 认识长度单位 —— 厘米(cm),知道 1 厘米有多长,清楚 1 厘米和几厘米的关系;能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厘米这个常用的长度单位以及 1 厘米和几厘米的关系;通过量一量,画一画使学生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3、 运用障碍情景挑战学生的思维,产生讨论和思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建立 1 厘米的印象。
教学难点 : 能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的物体的长度。
教学方法 : 情景教学、谈话法
学习方法 :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 课件、尺子
教学过程 :
一、视频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邀请了一位好朋友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大家欢迎他吗?(请小熊登场)
学生掌声欢迎。
师:课前,老师邀请了两位同学测量了我们课桌的长度,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学生观看测量视频。
师提出疑问:咦?为什么他们的测量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使用的测量工具长短不一样,所以测量结果不同。
师:哦!原来如此,那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准确的测量出课桌的长度呢?
生:用尺子测量。
师:也就是统一测量的标准。
【设计意图:经过用不同方式测量课桌这一活动,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这样利用学生所熟悉的人物导入新课,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所学内容越感兴趣时,参与的意识也越强烈,思维也就活跃。】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尺子
师:老师这儿有两把尺子,如果让你选择其中一把进行测量,你想选择哪一把?为什么?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课件出示两把不同尺子,学生认真观察并小组讨论。
师:谁来把你的想法和大家说一说。
【预设:
生 1:我想选第二把尺子进行测量,因为第一把尺子既没有数,也没有长短不一样的竖线,不方便我们测量。
生 2:我也是要选第二把尺子的,第一把尺子上什么都没有,用它测量的话测量不出物体的长度,而如果用第二把尺子,上面有数,也有长短不一的数学,还有字母 cm,这样我就能知道我测量的物品到底是有多长。 ……】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没有。
师:你们都想选第二把尺子测量吗?有没有想选第一把的?
生:没有。
师:看来大家都愿意选第二把尺子。在尺子上,我们把这些长短不一的竖线叫 “刻度线”,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我们称它为 “一大格”;而这些数在尺子上我们用它来表示刻度,比如这些数中最小的数是 (0),它就表示 “0 刻度”,而 “0 刻度” 在尺子上我们用它来表示起点,也就是说,当我们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一般从 0 刻度开始量起。
【设计意图:低段学生虽然经常用尺子,但是却是第一次系统的认识尺子,这儿我设计了两把不同的尺子,一把是没有刻度的尺子,一把是刻度清晰的尺子,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对比,自己发现尺子上都有些什么,而且意识到它们存在的必要性,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思维更深刻】
师:你还能再尺子上找到什么?
生:字母 cm。
师:字母 cm 表示什么意思你们知道吗?
生:厘米的意思。
师:哇!同学们真厉害,预习的很棒!
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了方便于人们应用和交流,再测量时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作为长度单位,通常我们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 ,一般用厘米作单位,也可以用字母 cm 表示。
(PPT 出示概念)
师:咱们一起把它读 2 次 领读概念 2 次 “厘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也可以为 cm”
(二)认识 1 厘米
师:那 1 厘米有多长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在认识一下它吧。
(板书副标题 —— 认识厘米)
师:首先,请你找到尺子上 “0 刻度”,从刻度 0 到刻度 1 之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
师:那你能在尺子上找一找,除了从刻度 0-1 是 1 厘米,还有刻度几是 1 厘米?
【预设: 生 1:刻度 2 到刻度 3 是 1 厘米 生 2:刻度 9 到刻度 10 是 1 厘米 生 3: 刻度 1-2、刻度 3-4、刻度 4-5、刻度 5-6、刻度 6-7、刻度 7-8、刻度 8-9 都是 1 厘米。 ……】
师:哇!你真厉害,找到这么多的 1 厘米,这些都是 1 厘米。咦,你有没有发现什么?
生: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 1 厘米。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把 1 厘米的长度深刻的记忆在脑海里?
生:想!!!
师:那老师这儿有一个游戏,不知道同学们愿意不愿意和老师一起边说边做?
生:愿意!
师:好,那老师开始喽!握紧拳头,变成小鸟,张开小嘴 ——1 厘米!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边说边做!根据自己对 1 厘米的长度表象,比划出开口为 1 厘米的小嘴。
师:同学们可以拿你大约 1 厘米宽的食指验证一下你的小嘴是不是 1 厘米。 学生拿 1 厘米食指验证。 师:这个游戏你学会了吗?
生:学会了。 师:和你的同桌一起再做一做,比划比划吧!
师:1 厘米原来这么长,有感觉了吗?那找找看,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大约就是 1 厘米长呢?
【预设:
生 1:橡皮的厚度大约是 1 厘米。
生 2:灯的开关大约是 1 厘米。
生 3:指甲盖的宽度大约是 1 厘米。 ......】
师:那照此说下去,1 厘米多不多?
师:你们都说了这么多了,小熊也找到了一些,我们一起去看看他都找到了那些?
(课件演示)
1、食指的宽度大约是 1 厘米
2、图钉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
3、田字格的宽度大约是 1 厘米 ......
师:哇!小熊也很厉害对不对?
【设计意图:针对低段学生的特点,在课堂中合理的利用一些有趣的事物或者游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样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了 1 厘米,感受到了 1 厘米的长度,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三)认识其它的长度。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尺子上从刻度 0 到 1 是 1 厘米,那你知道刻度 0—2 是几厘米吗?为什么?
生:刻度 0-2 是 2 厘米,因为它有两个 1 厘米,所以是 2 厘米。
师:哦!原来两个 1 厘米合起来就是 2 厘米。
师: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长度吗?是几厘米?为什么?
学生说出找到的长度,并说明理由。
【预设:
生 1:刻度 1-3 是 2 厘米,因为它有两个 1 厘米,所以是 2 厘米。
生 2:刻度 3-5 是 3 厘米,因为它有三个 1 厘米,所以是 3 厘米。
生 3:刻度 2-7 是 5 厘米,因为它有五个 1 厘米,所以是 5 厘米。
生 4:刻度 0-9 是 9 厘米,因为它有九个 1 厘米,所以是 9 厘米。
生 5:刻度 5-7 是 2 厘米,因为它有两个 1 厘米,所以是 2 厘米。
……】
【设计意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规范的语言模式,让学生能够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完整地表述数学知识,从而锻炼思维,逐步养成严谨、缜密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四)学习测量方法
师:哎呀,在你们刚刚回答问题的时候,小熊已经迫不及待地叫上它的好朋友拿出尺子开始测量了,我们赶紧去看一看吧!想一想,它们这样测量对吗?
小组讨论,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不同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
在学习正确的测量这个环节中,我把时间和空间放手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正确的测量方法,并且知道在测量时应该注意那些事情,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师:通常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它的一端对准尺子的 0 刻度,也就是起点,然后看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这儿为什么要说 “通常” 呢?
生:因为有时候也可以不从 0 刻度开始!
师:同学们,铅笔你会测量了,那如果老师把铅笔换成一条线你还会测量吗?
生:会!
师:这么自信,那开始吧!(
打开课本 51 页,完成练习)
学生测量活动结束,汇报测量结果
生:我量的线长 3 厘米,从刻度 0 到 3 是 3 厘米。
师:还有不同的测量方法吗?
生:我是从刻度 2 开始到刻度 5,也是 3 厘米。
师:宝贝们真厉害!
(五)学会画线
师:给了你一条线,你可以测量出它的长度 ,那如果老师给你一个长度,你能画出相应长度的线吗?试一试吧!打开课本 51 页,画一条长 4 厘米的线。
学生画线,汇报结果。
【预设:
生:我是从刻度 0 开始画的,画到刻度 4,是 4 厘米。
生:我是从刻度 5 开始画的,画到刻度 9,是 4 厘米。
……】
师:那你们觉得画线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预设:
生:应该注意不要画歪。
生:要画的直直的。
生:要对准起点。
……】
师:同桌之间拿尺子互相验证一下,看他画的对不对。
【设计意图: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动口、动脑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有序,才能达到感知、理解并掌握知识的目的。】
三、拓展练习
学生验证过程中出现哭声。
师:咦,这是谁在哭,我们一起去看看发生了什么?
师:哦,原来是小鸭子,它的尺子不小心被别的小小熊弄断了,还能画出长 6 厘米的线吗?你有什么办法帮帮他!
【预设: 生 1:可以从刻度 8 开始画,6+8=14,所以从刻度 8 到刻度 14 是 6 厘米。 生 2:还可以从刻度 9 到刻度 15 ,有 6 大格,所以是 6 厘米。 ……】
师:经过大家的帮助,小熊的问题解决了,他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和大家说谢谢!
四、总结
师:好,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回顾一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预设: 生:我学会了测量物体的方法 生:我认识了长度单位 “厘米” 生:我学会了用尺子画线 .....】
量感的培养是一个较长期的、反复体验、不断矫正的过程。量感是一种感性认识,而感性认识是感觉器官对事物片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学生起始阶段对量的感性认识可能是片面的、不稳定的,需要通过反复体验来积累具身经验。如对于 1 厘米的量感,如果在学生学习的起始阶段让他们伸开双手去比划 1 厘米有多长,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而且横向比划和竖向比划的答案也不相同。在经过不断的体验和矫正后,不同学生对 1 厘米这个单位量的量感就会趋于一致。
量感的建立与学生的个体经验有关。概念的获得依赖于适当的经验,对认知发展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学生来说,经验显得更为重要。量感的建立更是如此,如果学生没有相关的活动经验,量感的建立根本无从谈起。在教学中,我们都有深刻的体会,那些具有相关活动经验的学生往往能较快速地在头脑中形成单位量的表象,并逐渐建立单位量感。
量感也是一种对于物体的感觉,量感对于学生学习计量单位等数学知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量感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从而能够更快地解题。让学生能够使用不同的方式来感受量,教师要设计有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去感受量,即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在生活中对于物体量的感知往往比较模糊而且随机性比较大,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生活量感逐步转变为数学量感。
学生在自己实践过程中所学习到的知识总是最深刻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进行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量感,帮助学生构建明确的对于量的感知,启发学生在生活中感知量的存在,获得更多的生成。
量感是对量的感觉,也是一种数学能力,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量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在日常生活中感知事物而慢慢形成的。在生活中对于物体量的感知往往比较模糊而且随机性比较大,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生活量感逐步转变为数学量感。为了实现这一转变,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有计划有目的地对事物进行定量刻画,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潜能,修正学生的感知偏差,帮助学生培养准确的量感。
@wangxiaorong 通过让学生找生活中的 1cm,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直观感受 1 厘米有多长,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了,让学生更直接的感受 1 厘米有多长。这样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量感,加深学生对长度的认识,提升学生对长度的感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中有关度量问题的能力。
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认识 1 厘米、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一重要环节,王老师安排了 5 次活动:“认一认”––对比两把尺子,你会选择哪一种尺子来测量,认识直尺;“看一看”-–找一找尺子上 1 厘米 的长度,建立初步表象;“比一比”-–用手比出 1 厘米;“找一找 “-–哪些物体的长度是 1 厘米;“记一记”-–记住 1 厘米。通过 这些活动,使学生经历 充分感知-丰富表象-领悟内涵” 的过程,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突出教学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老师的主导作用相得益彰、和谐统一。
重视操作,在操作活动中,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起 1 厘米的长度概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量感。如:学生在认识刻度尺的基础上,先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 1 厘米的长度,然后辅以手势表示 1 厘米的长度,最后再找出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是 1 厘米,进而判断书、本、铅笔盒等的厚度够不够 1 厘米,使学生初步建立起 1 厘米的长度概念。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的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能用尺子量出 1 厘米的物品,画出一厘米长的线段。进而利用直尺认识几厘米。
多重活动物化标准单位量,丰富估测参照。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不同的形式,调动不同的感官,在实践中体验 “量”,在体验中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量感” 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应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熟知的物体作为计量单位的参照,借助参照物来感知计量单位。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设计了 “找生活中的 1 厘米的环节” 通过这样的体验操作,物化了学生头脑中的 1 厘米,尺子上的 1 大格的长度转化成了可以触摸到比划出的厚度…… 这些学生常见的物品参照更能促进学生对垕米的单位表象的建立。他们头脑中的参照物越丰富,估测的手段就越多,估测的能力也就越强,对厘米的含义理解也就越到位。
“数” 出度量单位的个数,培养学生的 “量感”。
在本课教学中,在学生建立起 1 厘米的单位表象后,引导学生探究 “1 厘米” 与 “几厘米” 的关系时,结合课件演示,引导学生来找几厘米,并追问 “为什么这个长度是 3 厘米?5 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再及时出示课件,1 厘米 1 厘米地收尾拼接起来,产生更长的线段,也即是几个 1 厘米就是几厘米。这种 “累加” 的思想更多是的靠推理、想象来理解,这也正所谓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超越生活”,使学生感悟到度量单位的价值。这些活动都为学生进一步认识 “量” 积累了活动经验。
启发学生感悟 “用厘米量” 的本质就是看 “被度量的对象里包含了多少个 lcm,在此基础上,借助特殊直尺与常规直尺的对比,顺势引导学生自然发现 “一端要和 0 刻度对齐,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背后的数学本质。这样的教学活动着眼于学生的深度学习,着眼于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质的学习,这种在真实、自然、自主的感悟中习得的技能才是真正有用的技能。
本案例的教学风格:兴趣+灵活+扎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灵活即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扎实就是在教学中讲求实效,不走过场,不摆花架子,即努力做到教学内容充实,教学目标落实。
整个教学过程中,王老师把时间和空间放手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这节课的教学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敢于放开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
《测量》在全册教材中为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以他们的观察、操作活动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从有别于数的另一个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 课桌有多长” 则是学生在测量中首先从厘米引发的对测量的理解,包括对为什么测量,用什么测量,怎样测量和如何记录等都有一定的掌握,并在头脑中建立起最初的长度单位-厘米的空间概念,使学生能够自己估计出一定的长度,经历由知到识,就像剥豆英,从皮剥到豆,不断明确的过程。 学生年龄虽小,但都已经大略认识尺子(学生尺每个学生都见过),以他的经验出发,知道尺子能用来做什么,怎么使用(当然不一定很准确地使用,所具有的知识也未必全面),比如说,在完成 “连一连” 的题目中,有的学生就用尺子画线,他们知道,尺子可以用来画直线;在裁纸活动中,有的学生没有剪刀,为了将纸撕齐,以尺子压纸边进行,也是取用了尺子的直,可见,学生对尺子并不陌生。当全班一起了解物体长度时,有个别学生最先试着用尺测量,就会带动其他学生效仿。
《课桌有多长》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两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直接经验,即一年级上册的 比长短” 和上节课《教室有多长》的自选单位测量。在这样的测量活动经验积累中,学生已经对长度概念有了一些直观认识。本节课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起始阶段,对于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王老师始终把自己放在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而学生始终都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注重指导学生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地获取知识。建立 1 厘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这一环节的操作指导必须细致、严密、到位才能正确建立起 1 厘米的长度观念。王老师是用儿歌的形式设计的:握紧拳头,变成小鸟,张开小嘴 1 厘米。然后在尺子上找 1 厘米,再量一量比划的一厘米是否接近 1 厘米,闭上眼睛,想一想 1 厘米有多长?再次比划,老师验证、同桌验证,调整用手势表示 1 厘米。这样指导学生的操作,有条理,动作到位,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领悟,顺利建立起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了技能。就是这样在反复用手势比量中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课始通过学生观看测量视频,让孩子们感知标准的不同带来的结果的不同,选择的标准越小测量的结果就会越精确。通过操作活动的深度感知和体验,让学生对标准量 1 厘米的产生过程更加明晰,对标准的选择依据更加明,对量感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认识 1 厘米与几厘米的关系是重点,因此设计这到底是 5cm 还是 6cm?的提问。让学生从感知单位量到感悟叠加量的一次深度体验和深度学习,是从单位量到叠加量有效过渡,对发展和提升学生的量感积累了有效的活动体验。
量感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估测能力的培养,先让学生建立 1 厘米表征模型,其次是使用标准单位量去估测现实中的叠加量的物品,这样的体验活动层层递增,有效实现了对具体量的深度体验,对单位量的丰富感知,对叠加量的有效感悟。
几乎所有度量单位的产生和发展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承载了度量单位由多元到统一,由粗略到精细的发展过程。度量是数学的本质, 是人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工具,而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量感的发展也需要学生去理解度量的本质,感知以小量大,单位叠加的过程。
第二稿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府学街小学 王晓瑢
教学目标:
1、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初步认识厘米,初步建立对 1 厘米的印象,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让学生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的意识,发展学生的 “量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建立 1 厘米的印象。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谈话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图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邀请了一位好朋友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大家欢迎他吗?(请小熊登场)
学生掌声欢迎。
师:课前,老师邀请了两位同学测量了我们课桌的长度,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学生观看测量视频。
师提出疑问:咦?为什么他们的测量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使用的测量工具长短不一样,所以测量结果不同。
师:哦!原来如此,那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准确的测量出课桌的长度呢?
生:用尺子测量。
师:也就是统一测量的标准。
【设计意图:经过用不同方式测量课桌这一活动,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利用学生所熟悉的人物导入新课, 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欲望,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尺子
师:老师这儿有两把尺子,如果让你选择其中一把进行测量,你想选择哪一把?为什么?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课件出示两把不同尺子,学生认真观察并小组讨论。
师:谁来把你的想法和大家说一说。
【预设:
生 1:我想选第二把尺子进行测量,因为第一把尺子既没有数,也没有长短不一样的竖线,不方便我们测量。
生 2:我也选第二把尺子,因为第一把尺子上什么都没有,用它测量不出物体的长度,而如果用第二把尺子,上面有数,也有长短不一的竖线,还有字母 cm,这样我就能知道我测量的物品到底有多长。
……】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没有。
师:你们都想选第二把尺子测量吗?有没有想选第一把的?
生:没有。
师:看来大家都愿意选第二把尺子。在尺子上,我们把这些长短不一的竖线叫 “刻度线”,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我们称它为 “一大格”;而这些数在尺子上我们用它来表示刻度,比如这些数中最小的数是 (0),它就表示 “0 刻度”,而 “0 刻度” 在尺子上我们用它来表示起点,也就是说,当我们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一般从 0 刻度开始量起。
【设计意图:低段学生虽然经常用尺子,但是却是第一次系统的认识尺子,这儿我设计了两把不同的尺子,一把是没有刻度的尺子,一把是刻度清晰的尺子,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对比,发现尺子上都有些什么,而且意识到它们存在的必要性,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思维更深刻】
师: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什么?
生:字母 cm。
师:字母 cm 表示什么意思你们知道吗?
生:厘米的意思。
师:哇!同学们真厉害,预习的很棒!
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了便于人们应用和交流,在测量时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作为长度单位,通常,我们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 ,一般用厘米作单位,也可以用字母 cm 表示厘米。
(PPT 出示概念)
师:咱们一起把它读 2 次
领读概念 2 次 “厘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也可以用 cm 表示”
(二)认识 1 厘米
师:那 1 厘米有多长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认识一下它吧。(板书副标题 —— 认识厘米)
师:首先,请你找到尺子上 “0 刻度”,从刻度 0 到刻度 1 之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
师:那你能在尺子上找到其它的 1 厘米吗,还有刻度几到几是 1 厘米?
【预设:
生 1:刻度 2 到刻度 3 是 1 厘米
生 2:刻度 9 到刻度 10 是 1 厘米
生 3: 刻度 1-2、刻度 3-4、刻度 4-5、刻度 5-6、刻度 6-7、刻度 7-8、刻度 8-9 都是 1 厘米。
……】
师:哇!你真厉害,找到这么多的 1 厘米,这些都是 1 厘米。咦,你有没有发现什么?
生: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 1 厘米。
师:请大家从学具盒中拿出 1 根小棒。它的长度就是 1 厘米,请你像老师这样,感受一下 1 厘米的长度。
学生模仿老师动作,感受 1 厘米长度。
师:好!现在请大家把它放下来,一起和老师做个游戏,看谁可以标准的比划出 1 厘米的长度!
师:好,那老师开始喽!握紧拳头,变成小鸟,张开小嘴 ——1 厘米!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边说边做!根据自己对 1 厘米的长度表象,比划出开口为 1 厘米的小嘴。
师:请大家拿出 1 厘米长的小棒,验证一下你的小嘴是不是 1 厘米。
学生拿 1 厘米小棒验证。
师:1 厘米原来这么长,有感觉了吗?那找找看,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大约就是 1 厘米长呢?
【预设:
生 1:橡皮的厚度大约是 1 厘米。
生 2:灯的开关按钮的宽大约是 1 厘米。
生 3:指甲盖的宽度大约是 1 厘米。
......】
师:那照此说下去,1 厘米多不多?
师:你们都说了这么多了,小熊也找到了一些,我们一起去看看他都找到了哪些?
(课件演示)
1、 食指的宽度大约是 1 厘米
2、 图钉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
3、田字格的宽度大约是 1 厘米
......
师:哇!小熊也很厉害对不对?
【设计意图:针对低段学生的特点, 在课堂中合理的利用一些有趣的事物或者游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这样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了 1 厘米,感受到了 1 厘米的长度,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三) 认识其它的长度。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尺子上从刻度 0 到 1 是 1 厘米,那你知道刻度 0—2 是几厘米吗?为什么?
生:刻度 0-2 是 2 厘米,因为它有两个 1 厘米,所以是 2 厘米。
师:哦!原来两个 1 厘米合起来就是 2 厘米。
师: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的长度吗?是几厘米?为什么?
学生说出找到的长度,并说明理由。
【预设:
生 1:刻度 1-3 是 2 厘米,因为它有 2 个 1 厘米,所以是 2 厘米。
生 2:刻度 3-5 是 2 厘米,因为它有 2 个 1 厘米,所以是 2 厘米。
生 3:刻度 2-7 是 5 厘米,因为它有 5 个 1 厘米,所以是 5 厘米。
生 4:刻度 0-9 是 9 厘米,因为它有 9 个 1 厘米,所以是 9 厘米。
生 5:刻度 5-7 是 2 厘米,因为它有 2 个 1 厘米,所以是 2 厘米。
……】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规范的语言模式,让学生能够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完整地表述数学知识,从而锻炼思维,逐步养成严谨、缜密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 学习测量方法
师:哎呀,在你们刚刚回答问题的时候,小熊已经迫不及待地叫上它的好朋友拿出尺子开始测量了,我们赶紧去看一看吧!想一想,它们这样测量对吗?小组讨论,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不同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在学习正确的测量这个环节中,我 把时间和空间放手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正确的测量方法,并且知道在测量时应该注意
哪些事情,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师:通常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它的一端对准尺子的 0 刻度,也就是起点,然后看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这儿为什么要说 “通常” 呢?
生:因为有时候也可以不从 0 刻度开始!
师:同学们,铅笔你会测量了,那如果老师把铅笔换成一条线你还会测量吗?
生:会!
师:这么自信,那开始吧!(打开课本 51 页,完成练习)
学生测量活动结束,汇报测量结果
生:我量的线长 3 厘米,从刻度 0 到 3 是 3 厘米。
师;还有不同的测量方法吗?
生:我是从刻度 2 开始到刻度 5,也是 3 厘米。
师:宝贝们真厉害!
(五) 学会画线
师:给了你一条线,你可以测量出它的长度 ,那如果老师给你一个长度,你能画出相应长度的线吗?试一试吧!打开课本 51 页,画一条长 4 厘米的线。
学生画线,汇报结果。
【预设:
生:我是从刻度 0 开始画的,画到刻度 4,是 4 厘米。
生:我是从刻度 5 开始画的,画到刻度 9,是 4 厘米。
……】
师:那你们觉得画线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预设:
生:应该注意不要画歪。
生:要画的直直的。
生:要对准起点。
……】
师:同桌之间拿尺子互相验证一下,看他画的对不对。
【设计意图: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动口、动脑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有序,达到感知、理解并掌握知识的目的。】
三、拓展练习
学生验证过程中出现哭声。
师:咦,这是谁在哭,我们一起去看看发生了什么?
师:哦,原来是小鸭子,它的尺子不小心被别的小小熊弄断了,还能画出长 6 厘米的线吗?你有什么办法帮帮他!
【预设:
生 1:可以从刻度 8 开始画,6+8=14,所以从刻度 8 到刻度 14 是 6 厘米。
生 2:还可以从刻度 9 到刻度 15 ,有 6 大格,所以是 6 厘米。
……】
师:经过大家的帮助,小熊的问题解决了,他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和大家说谢谢!
四、总结
师:好,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回顾一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预设:
生:我学会了测量物体的方法
生:我认识了长度单位 “厘米”
生:我学会了用尺子画线
.....】
板书设计:
《课桌有多长》一课而言,是在学生体验到测量的丰富性的前提下,感受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并建立 1 厘米的单位量表征,通过对 1 厘米单位量的丰富感知,建立对多个 1 厘米的长度的感悟和估测。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量感的培养常常会被忽视。“量感” 对于学生学习计量单位、拓展数学思维、提高估测能力来说十分重要,它的培养不应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盲点。教师应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探究的全过程,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中有关计量单位的理解,本节课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多种形式调动不同的感官,在实践中体验量,在体验中获得对量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学习数学能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课堂中王老师以学生为主,经过用不同方式测量课桌这一活动,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这样利用学生所熟悉的人物导入新课,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所学内容越感兴趣时,参与的意识也越强烈,思维也就活跃。
@wangxiaorong 王老师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感受误差和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还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体会画线段时应该注意什么!通过让学生动手体验,切身感受,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王老师这节课抓住了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让学生感受成功的乐趣,同时培养学生量感意识。用不同方式测量课桌这一活动,让学生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这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通过让学生找生活中的 1cm,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直观感受 1 厘米有多长,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了,让学生更直接的感受 1 厘米有多长。这样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量感,加深学生对长度的认识,提升学生对长度的感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中有关度量问题的能力。
学习正确的测量这个环节中,教师把时间和空间放手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正确的测量方法,并且知道在测量时应该注意那些事情,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更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动口、动脑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有序,达到了感知、理解并掌握知识的目的。
量感也是一种对于物体的感觉,量感对于学生学习计量单位等数学知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量感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从而能够更快地解题。让学生能够使用不同的方式来感受量,教师要设计有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去感受量,即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在生活中对于物体量的感知往往比较模糊而且随机性比较大,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生活量感逐步转变为数学量感。
在本节活动中,充分体现了量感的渗透,量感也是一种对于物体的感觉,量感对于学生学习计量单位等数学知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量感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从而能够更快地解题。让学生能够使用不同的方式来感受量,教师要设计有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去感受量,即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在生活中对于物体量的感知往往比较模糊而且随机性比较大,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生活量感逐步转变为数学量感。
在本节活动中,充分体现了量感的渗透,量感也是一种对于物体的感觉,量感对于学生学习计量单位等数学知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量感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从而能够更快地解题。让学生能够使用不同的方式来感受量,教师要设计有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去感受量,即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在生活中对于物体量的感知往往比较模糊而且随机性比较大,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生活量感逐步转变为数学量感。
“数学是知识的工具,亦是其他知识工具的源泉,所有研究顺序和度量的科学均和数学有关。”“量感” 对于学生学习计量单位、拓展数学思维、提高估测能力来说十分重要,它的培养不应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盲点。本节课老师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探究的全过程,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中有关计量单位的理解。
量感也是一种对于物体的感觉,量感对于学生学习计量单位等数学知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量感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从而能够更快地解题。本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将生活量感逐步转变为数学量感,在多样的活动中促进学生量感的发展。
王老师这个课设计的非常好,对量感的引导非常到位,数学是知识的工具,量感对于学生学习计量单位,拓展数学思维,提高估测能了十分重要,王老师让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增进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王老师在上课伊始通过让学生观看测量视频,让学生深刻的意识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进而认识尺子。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唤起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欲望,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通过展示两把不同的尺子,一把是没有刻度的尺子,一把是刻度清晰的尺子,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发现尺子上都有些什么,而且意识到它们存在的必要性,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印象更深刻,也方便了继续探讨尺子上的刻度,进而认识 1 厘米有多长。
通过一起和老师做个游戏,看谁可以标准的比划出 1 厘米的长度!这个设计非常有意思,尤其是 “握紧拳头,变成小鸟,张开小嘴 ——1 厘米!” 这个说法很新颖有趣,通过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边说边做画出 1 厘米,最后让学生拿出 1 厘米长的小棒,验证一下画的是不是 1 厘米。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到了 1 厘米有多长,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量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在日常生活中感知事物而慢慢形成的。在生活中对于物体量的感知往往比较模糊而且随机性比较大,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生活量感逐步转变为数学量感。
本节课在认识尺子环节,老师改变了让学生直接观察的常规设计,而是设计了两把不同的尺子,一把有刻度和数字,一把没有,一对比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他们需要观察的重点,避免了一些不重要的因素,直接且高效。
本节课在认识尺子环节,老师改变了让学生直接观察的常规设计,而是设计了两把不同的尺子,一把有刻度和数字,一把没有,一对比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他们需要观察的重点,避免了一些不重要的因素,直接且高效。
将实际生活与数学课本紧密联系,寻找学生学习生长点。在实际生活中,量感的建立需要借助计量单位,即对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的描述,用于表示与其相比较的同种量的大小。在实际教学与实践研究中,可以发现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量感的建立。
以学生的认知作为教学的起点,厘米是小学数学学习的第一个度量单位,学生理解起来会有困难,需要安排大量的操作活动,通过学生交流,使学生丰富对侧量工具、测量手段和实际测量结果的认识;同时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关注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老师设计了两把不同的尺子,一把是没有刻度的尺子,一把是刻度清晰的尺子,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对比,自己发现尺子上都有些什么,而且意识到它们存在的必要性,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思维更深刻。
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生活中,为了方便于人们应用和交流,再测量时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作为长度单位,通常我们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 ,一般用厘米作单位,也可以用字母 cm 表示。
《课桌有多长》一课,通过看视频导入新课。让学生经过用不同方式测量课桌这一活动,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这样利用学生所熟悉的人物导入新课,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王教师创设了大量的形式丰富的动手操作活动,小组合作,让学生动手用自己的方法 “量一量” 课桌长,在尺子。上 “找一找” 1cm,并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看一看、比一比,记住 1cm 米的方法,都让在学生充分动手操作中建立 1cm、几 cm 的表象和长度观念,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启发学生感悟 “用厘米量” 的本质就是看 “被度量的对象里包含了多少个 lcm?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通过 这些活动,使学生经历 充分感知-丰富表象-领悟内涵 " 的过程,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思维导图值得学习。
王老师的设计思路清楚,目标明确,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维冲突,自然而然地引出需要统一测量标准,想要测量要准确地认识尺子,认尺子的过程,认识了度量单位 —— 厘米,学习了测量,整个过程自然流畅。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量感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锻炼学生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完整地表述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王老师的思维导图式板书很有创意,值得学习。
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规范的语言模式,让学生能够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完整地表述数学知识,从而锻炼思维,逐步养成严谨、缜密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王老师先让学生通过用不同的方式测量课桌的长度,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然后 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表征。最后将时间和空间完全放手交给学生,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获得正确的测量方法,知道测量时应该注意的事项,得到主动发展。
特别关注了学生量感的培养,每个环节都潜移默化的渗透着,课前引入,通过给课桌贴膜的实际情境引入,引发学生动手实践,探究课桌有多长。通过让学生结合已有经验,经历学习过程。在交流互动中产生 “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结果不同” 的认知冲突,确定统一标准的必要性, 通过动手捏、闭眼想,找身边的 1 厘米的活动,让学生感知 1 厘米有多长,帮助学生直观的建立 1 厘米的表象,培养的量感。
@wangxiaorong 整个教学活动中,老师把时间和空间放手交给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去获取知识。感知知识的生成。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生成。
第三稿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府学街小学 王晓瑢
教学目标:
1、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初步认识厘米,初步建立对 1 厘米的印象,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让学生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的意识,发展学生的 “量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建立 1 厘米的印象。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谈话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图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邀请了一位好朋友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大家欢迎他吗?(请小熊登场)
学生掌声欢迎。
师:课前,老师邀请了两位同学测量了我们课桌的长度,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学生观看测量视频。
师提出疑问:咦?为什么他们的测量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使用的测量工具长短不一样,所以测量结果不同。
师:哦!原来如此,那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准确的测量出课桌的长度呢?
生:用尺子测量。
师:也就是统一测量的标准。
【设计意图:经过用不同方式测量课桌这一活动,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利用学生所熟悉的人物导入新课, 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欲望,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尺子
师:老师这儿有两把放大尺子,如果让你选择其中一把进行测量,你想选择哪一把?为什么?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课件出示两把不同尺子,学生认真观察并小组讨论。
师:谁来把你的想法和大家说一说。
【预设:
生 1:我想选第二把尺子进行测量,因为第一把尺子既没有数,也没有长短不一样的竖线,不方便我们测量。
生 2:我也选第二把尺子,因为第一把尺子上什么都没有,用它测量不出物体的长度,而如果用第二把尺子,上面有数,也有长短不一的竖线,还有字母 cm,这样我就能知道我测量的物品到底有多长。
……】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没有。
师:你们都想选第二把尺子测量吗?有没有想选第一把的?
生:没有。
师:看来大家都愿意选第二把尺子。在尺子上,我们把这些长短不一的竖线叫 “刻度线”,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长度我们称它为 “一大格”;而这些数在尺子上我们用它来表示刻度,比如这些数中最小的数是 (0),它就表示 “0 刻度”,而 “0 刻度” 在尺子上我们用它来表示起点,也就是说,当我们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一般从 0 刻度开始量起。
【设计意图:低段学生虽然经常用尺子,但是却是第一次系统的认识尺子,这儿我设计了两把不同的尺子,一把是没有刻度的尺子,一把是刻度清晰的尺子,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对比,发现尺子上都有些什么,而且意识到它们存在的必要性,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思维更深刻】
师: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什么?
生:字母 cm。
师:字母 cm 表示什么意思你们知道吗?
生:厘米的意思。
师:哇!同学们真厉害,预习的很棒!
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了便于人们应用和交流,在测量时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作为长度单位,通常,我们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 ,一般用厘米作单位,也可以用字母 cm 表示厘米。
(PPT 出示概念)
师:咱们一起把它读 2 次
领读概念 2 次 “厘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也可以用 cm 表示”
(二)认识 1 厘米
师:那 1 厘米有多长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认识一下它吧。(板书副标题 —— 认识厘米)
师:首先,请你找到尺子上 “0 刻度”,从刻度 0 到刻度 1 之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
师:那你能在尺子上找到其它的 1 厘米吗,还有刻度几到几是 1 厘米?
【预设:
生 1:刻度 2 到刻度 3 是 1 厘米
生 2:刻度 9 到刻度 10 是 1 厘米
生 3: 刻度 1-2、刻度 3-4、刻度 4-5、刻度 5-6、刻度 6-7、刻度 7-8、刻度 8-9 都是 1 厘米。
……】
师:哇!你真厉害,找到这么多的 1 厘米,这些都是 1 厘米。咦,你有没有发现什么?
生: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 1 厘米。
师:请大家从学具盒中拿出 1 根小棒。它的长度就是 1 厘米,请你像老师这样,感受一下 1 厘米的长度。
学生模仿老师动作,感受 1 厘米长度。
师:好!现在请大家把它放下来,一起和老师做个游戏,看谁可以标准的比划出 1 厘米的长度!
师:好,那老师开始喽!握紧拳头,变成小鸟,张开小嘴 ——1 厘米!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边说边做!根据自己对 1 厘米的长度表象,比划出开口为 1 厘米的小嘴。
师:请大家拿出 1 厘米长的小棒,验证一下你的小嘴是不是 1 厘米。
学生拿 1 厘米小棒验证。
师:1 厘米原来这么长,有感觉了吗?那找找看,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大约就是 1 厘米长呢?
【预设:
生 1:橡皮的厚度大约是 1 厘米。
生 2:灯的开关按钮的宽大约是 1 厘米。
生 3:指甲盖的宽度大约是 1 厘米。
......】
师:那照此说下去,1 厘米多不多?
师:你们都说了这么多了,小熊也找到了一些,我们一起去看看他都找到了哪些?
(课件演示)
1、 食指的宽度大约是 1 厘米
2、 图钉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
3、田字格的宽度大约是 1 厘米
......
师:哇!小熊也很厉害对不对?
【设计意图:针对低段学生的特点, 在课堂中合理的利用一些有趣的事物或者游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这样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了 1 厘米,感受到了 1 厘米的长度,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三) 认识其它的长度。
师:那小熊想考考你,你知道尺子上从刻度 1-6 这是几厘米吗?为什么?
生:我认为它是 6 厘米,因为它到刻度 6.
师:谁有不同意见?
生:我认为它是 5 厘米,因为它有 5 个 1 厘米,就是 5 厘米。
师: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数一数,哦!5 个 1 厘米就是 5 厘米。那 6 个 1 厘米是几厘米?7 个呢?那从刻度 3-13 有 10 个 1 厘米,它是几厘米?
生:10 厘米。
师:也就是说,是几厘米,它就有几个 1 厘米,同意吗?
生:同意!
师:好!那我们继续来看刚才的这个,除了数它有几个 1 厘米,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还可以用减法,6-1=5,所以它是 5 厘米。
师:哦!也就是说,用后面的大刻度数减去前面的小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同意吗?
(练习 2 道题)
(四) 画一画
师:那接下来我要给你们出一个难题了,你能用你的尺子画出一条长 4 厘米的线段吗?
生:能!
师:好,把它画到你的作业单中。
汇报:
师:你是怎么画出来的?
生 1:我是从刻度 0 开始画,画到刻度 4 就是 4 厘米。
生 2:我是从刻度 1 画到刻度 5 就是 4 厘米。
生 3:……
师:那这么多的画法里面,你认为谁的画法最简便?为什么?
生:我认为从 0 刻度开始画最简便,因为从 0 刻度开始画,你要画几厘米,就画到刻度几就可以了,如果从其它刻度开始画,还得数一数,算一算。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通常我们在画线段的时候,要从 0 刻度开始画起,也就是从起点开始画,要画几厘米就画到刻度几。
师:那你们来看一看小熊是怎么画的?
生:我发现小熊不是从 0 刻度开始画的,也不是从任意刻度开始画的,他是从尺子的开头画的。
师:他这样画对吗?
生:不对!因为尺子的开头没有刻度。所以不能从尺子的开头画,要从 0 刻度开始画!
师:同学们真棒���
(五) 估一估,量一量
师:刚刚我们已经学会运用尺子画出线段,那你知道尺子还有什么作用吗?
生:还可以测量。
师:真棒!请你拿出你的作业单,你可以先估计一下上面的线段是几厘米吗?为什么?
生:我估计它是 3 厘米,因为它比 4 厘米短一些。
生 2:我也估计它是 3 厘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尺子实际测量一下。
汇报:
生:我测量出线段长 3 厘米
生 2:我测量出线段长也是 3 厘米。
师:那你能估计一下老师手中的橡皮有多长吗?
生:我估计它有 5 厘米长。
生:我估计它有 6 厘米长。
……
师:那我们实际测量一下吧。请同学们拿出学具盒中的橡皮进行测量。
生:我测量的橡皮长度为 6 厘米。
生:我测量的橡皮长度也是 6 厘米。
师:那这只铅笔有多长你们知道吗?大家可以先估计一下。
生:我估计这只铅笔的长度大约是 10 厘米。
生:我估计这只铅笔的长度大约是 15 厘米,因为它比橡皮长很多。
……
师:那大家一起测量一下吧。
学生测量过程中出现哭声。
师:咦,这是谁在哭,我们一起去看看发生了什么?
师:哦,原来是小熊,它的尺子不小心被别的小熊弄断了,还能用它测量铅笔的长度吗?你有什么办法帮帮他!
抽生上台直接用断尺进行测量。并说明测量步骤。
师:经过大家的帮助,小熊的问题解决了,他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和大家说谢谢!
四、总结
师:好,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回顾一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预设:
生:我学会了测量物体的方法
生:我认识了长度单位 “厘米”
生:我学会了用尺子画线
.....】
第四稿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府学街小学 王晓瑢
教学目标:
1、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厘米,建立对 1 厘米的表象,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让学生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 “量感”。
教学重点:
构建 1 厘米的表象,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谈话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学具盒、作业单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邀请了两位同学利用我们上节课所学习的测量方法测量了同一张课桌的长度,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学生观看测量视频。
师提出疑问:咦?同一张课桌,为什么他们的测量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使用的测量工具长短不一样,所以测量结果不同。
师:哦!原来如此,那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测量工具测量结果才一样呢?
生:用尺子测量。
生:用相同长度的测量工具
师:也就是统一测量的标准。
【设计意图:经过用不同方式测量课桌这一活动,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利用学生所熟悉的人物导入新课, 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欲望,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尺子
师:老师这儿有两把放大尺子,如果让你选择其中一把进行测量,你想选择哪一把?为什么?
【预设:
生 1:我想选第二把尺子进行测量,因为第一把尺子既没有数,也没有长短不一样的竖线,不方便我们测量。
生 2:我也选第二把尺子,因为第一把尺子上什么都没有,用它测量不出物体的长度,而如果用第二把尺子,上面有数,也有长短不一的竖线,还有字母 cm,这样我就能知道我测量的物品到底有多长。
……】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没有。
师:看来大家都愿意选第二把尺子。在尺子上,我们把这些长短不一的竖线叫 “刻度线”,尺子上还有一些数,这些数是从小到大排列的。比如这些数中最小的数是 (0),它就表示 “0 刻度”,而 “0 刻度” 在尺子上我们用它来表示起点,也就是说,当我们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一般从 0 刻度开始量起。而每相邻两个数之间为一大格。
【设计意图:低段学生虽然经常用尺子,但是却是第一次系统的认识尺子,这儿我设计了两把不同的尺子,一把是没有刻度的尺子,一把是刻度清晰的尺子,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对比,发现尺子上都有些什么,而且意识到它们存在的必要性,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思维更深刻】
师: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什么?
生:字母 cm。
师:字母 cm 表示什么意思?
生:厘米的意思。
师:哇!同学们真厉害,预习的很棒!
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了便于人们应用和交流,在测量时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作为长度单位,通常,我们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 ,一般用厘米作单位,也可以用字母 cm 表示厘米。
(PPT 出示概念)
师:咱们一起把它读 2 次
领读概念 2 次 “厘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也可以用 cm 表示”
(二)认识 1 厘米
师:那 1 厘米有多长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认识一下它吧。(板书副标题 —— 认识厘米)
师:首先,请你找到尺子上 “0 刻度”,从刻度 0 到刻度 1 之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
师:那你能在尺子上找到其它的 1 厘米吗,还有刻度几到几是 1 厘米?
【预设:
生 1:刻度 2 到刻度 3 是 1 厘米。
生 2:刻度 9 到刻度 10 是 1 厘米
生 3: 刻度 1-2、刻度 3-4、刻度 4-5、刻度 5-6、刻度 6-7、刻度 7-8、刻度 8-9 都是 1 厘米。
……】
师:刚刚有位同学说从刻度 2 到刻度 3 是 1 厘米,那你知道从刻度 2 到刻度几也是 1 厘米吗?
生:从刻度 2 到刻度 1 也是 1 厘米。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真棒,我们不仅可以从前往后找,也可以从后往前找,都可以找到 1 厘米。
【设计意图:
让学生明白刻度 2 到 3 是 1 厘米,从刻度 2 到 1 也是 1 厘米。测量可以从前往后,也可以从后往前。】
师:你们真厉害,找到这么多的 1 厘米。这些都是 1 厘米。咦,你发现了什么?
生: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 1 厘米。
师:请大家从学具盒中拿出 1 根小棒。它的长度就是 1 厘米,请你像老师这样,感受一下 1 厘米的长度。
学生模仿老师动作,感受 1 厘米长度。
师:好!现在请大家把它放下来,一起和老师做个游戏,看谁可以比较标准地比划出 1 厘米的长度!
师:好,那老师开始喽!握紧拳头,变成小鸟,张开小嘴 ——1 厘米!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边说边做!根据自己对 1 厘米的长度表象,比划出开口为 1 厘米的小嘴。
师:请大家拿出 1 厘米长的小棒,验证一下你的小嘴是不是 1 厘米。
学生拿 1 厘米小棒验证。
师:1 厘米原来这么长,有感觉了吗?那找找看,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大约就是 1 厘米长呢?
【预设:
生 1:橡皮的厚度大约是 1 厘米。
生 2:灯的开关按钮的宽度大约是 1 厘米。
生 3:指甲盖的宽度大约是 1 厘米。
......】
师:那照此说下去,1 厘米多不多?
师:你们都说了这么多了,老师也找到了一些,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些什么?
(课件演示)
1、 食指的宽度大约是 1 厘米
2、 图钉的长度大约是 1 厘米
3、田字格的宽度大约是 1 厘米
......
【设计意图:针对低段学生的特点, 在课堂中合理的利用一些有趣的事物或者游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这样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了 1 厘米,感受到了 1 厘米的长度,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三) 认识其它的长度。
师:那老师想考考你,你知道尺子上从刻度 1-6 这是几厘米吗?为什么?
生:我认为它是 6 厘米,因为它到刻度 6.
师:谁有不同意见?
生:我认为它是 5 厘米,因为它有 5 个 1 厘米,就是 5 厘米。
师: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数一数,哦!5 个 1 厘米就是 5 厘米。(再次提问回答 6 厘米的同学,你现在认为它是几厘米?为什么?)那 6 个 1 厘米是几厘米?7 个呢?
师:也就是说,是几厘米,它就有几个 1 厘米,同意吗?
生:同意!
师:好!那我们继续来看大屏幕,除了数它有几个 1 厘米,你还有不同方法吗?
生:还可以用减法,6-1=5,所以它是 5 厘米。
师:哦!也就是说,用后面的大刻度数减去前面的小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同意吗?
【设计意图:
认识 1 厘米与几厘米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因此这个环节我设计了这到底是 5cm 还是 6cm?的提问。让学生从感知单位量到感悟叠加量的一次深度体验和深度学习,是从单位量到叠加量有效过渡,对发展和提升学生的量感积累了有效的活动体验。】
(四) 画一画
师:那接下来我要给你们出一个难题了,你能用你的尺子画出一条长 4 厘米的线段吗?
生:能!
师:好,把它画到你的作业单中。
汇报:
师:你是怎么画出来的?
【预设:
生(错例):我是从尺子的开头画到了刻度 4。
师:你同意他的画法吗?
生:不同意,因为他的尺子开头没有刻度。所以不能从尺子的开头画,要从 0 刻度开始画!
师:那你能和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吗?
生 1:我是从刻度 0 开始画,画到刻度 4 就是 4 厘米。
师:大家还有不同的画法吗?
生 2:我是从刻度 1 画到刻度 5 就是 4 厘米。
生 3:我是从刻度 10 向前画到刻度 6,也是 4 厘米。
……】
师:那这么多的画法里面,你认为谁的画法最简便?为什么?
生:我认为从 0 刻度开始画最简便,因为从 0 刻度开始画,你要画几厘米,就画到刻度几就可以了,如果从其它刻度开始画,还得数一数,算一算。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通常我们在画线段的时候,要从 0 刻度开始画起,也就是从起点开始画,要画几厘米就画到刻度几。
师:同学们真棒!不仅有这么多的画法,还从中选出了最优的画法!
(五) 估一估,量一量
师:刚刚我们已经学会运用尺子画出线段,那你知道尺子还有什么作用吗?
生:还可以测量。
师:真棒!请你拿出你的作业单,你可以先估测一下上面的线段是几厘米吗?为什么?
生:我估计它是 3 厘米,因为它比 4 厘米短一些。
师:你们还有不同的估测方法吗?
(可以提醒学生利用长度或宽度大约是 1 厘米的事物作为参照物来估测线段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尺子验证你的猜测是否正确。
汇报:
生:我测量出线段长 3 厘米
生 2:我测量出线段长也是 3 厘米。
师:那你能估计一下老师手中的橡皮大约有多长吗?为什么?
生:我估计它有 5 厘米长。
生:我估计它有 6 厘米长。
……
师:那我们实际测量一下吧。
生:我测量的橡皮长度为 6 厘米。
生:我测量的橡皮长度也是 6 厘米。
师:诶,那你能利用你手中的橡皮估测一下老师手中黑板擦的长度吗?为什么?
生:我估计它的长度大约是 12 厘米。因为它大约是两块橡皮的长度。
师:掌声送给他,真聪明!
师小结:课后,我们可以利用这些长度为 1 厘米、5 厘米、10 厘米的物体去估测生活中其它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选择一个标准进行估测生活中其它物体的长度。测量活动由长到短,逐步培养学生的量感。在过程中需要借助直观的操作,帮助学生建立表象,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量感。】
四、总结
师:好,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回顾一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预设:
生:我学会了测量物体的方法。
生:我认识了长度单位 “厘米”。
生:我学会了用尺子画线。
.....】
最终稿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府学街小学 王晓瑢
教学目标:
1、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厘米,建立对 1 厘米的表象,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让学生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 “量感”。
教学重点:
构建 1 厘米的表象,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谈话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学具盒、作业单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邀请了两位同学利用我们上节课所学习的测量方法测量了同一张课桌的长度,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学生观看测量视频。
师提出疑问:咦?同一张课桌,为什么他们的测量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使用的测量工具长短不一样,所以测量结果不同。
师:那怎样就能一样呢?
生:用相同长度的测量工具。
生:用尺子测量。
师:为什么用尺子测量?
生:因为尺子上有一样长的格子。
师:也就是我们要有统一的测量标准。
【设计意图:经过用不同方式测量课桌这一活动,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利用学生所熟悉的人物导入新课, 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欲望,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尺子
师:既然大家想用尺子来进行测量,那我们就来好好认识认识它。请你仔细观察你手中的尺子,说一说它上面都有些什么?
【预设:
生 1:尺子上有长短不一的线。
师:在尺子上,我们把它叫刻度线。
生 2:尺子上还有很多数。
师:都有哪些呢?你能念一念它们吗?
生:0、1、2、3、4、5、……
师: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师:这些数是从谁开始的?
生:0。
师:在尺子上,0 表示 “0 刻度”,而 “0 刻度” 在尺子上我们用它来表示起点,也就是说,当我们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一般从 0 刻度开始量起。
生:尺子上还有许多的格子。
师:你发现的真仔细,在我们的尺子上有许许多多的格子,每相邻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为一大格。
生:尺子上还有字母,cm。
师:那你知道它表示什么吗?
生:表示厘米
师:哇!同学们真厉害,预习的很棒!cm 它是厘米英文 Centimeter 的缩写。】
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了便于人们应用和交流,在测量时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作为长度单位,通常,我们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 ,一般用厘米作单位,也可以用字母 cm 表示厘米。
(PPT “厘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也可以用 cm 表示”)
教师领读 2 次
(二)认识 1 厘米
师:那 1 厘米有多长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认识一下它吧。(板书副标题 —— 认识厘米)
师:首先,请你找到尺子上 “0 刻度”,从刻度 0 到刻度 1 之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
师:那你能在尺子上找到其它的 1 厘米吗,还有刻度几到几是 1 厘米?
【预设:
生 1:刻度 2 到刻度 3 是 1 厘米。
生 2:刻度 9 到刻度 10 是 1 厘米
生 3: 刻度 1-2、刻度 3-4、刻度 4-5、刻度 5-6、刻度 6-7、刻度 7-8、刻度 8-9 都是 1 厘米。
……】
师:刚刚有位同学说从刻度 2 到刻度 3 是 1 厘米,那你知道从刻度 2 到刻度几也是 1 厘米吗?
生:从刻度 2 到刻度 1 也是 1 厘米。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真棒,我们不仅可以从前往后找,也可以从后往前找,都可以找到 1 厘米。
【设计意图:
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明白刻度 2 到 3 是 1 厘米,从刻度 2 到 1 也是 1 厘米。测量可以从前往后,也可以从后往前。】
师:你们真厉害,找到这么多的 1 厘米。这些都是 1 厘米。咦,你发现了什么?
生: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 1 厘米。
师:请大家从学具盒中拿出 1 根小棒。它的长度就是 1 厘米,请你像老师这样,感受一下 1 厘米的长度。
学生模仿老师动作,感受 1 厘米长度。
师:好!现在请大家把它放下来,一起和老师做个游戏,看谁可以比较标准地比划出 1 厘米的长度!
师:好,那老师开始喽!握紧拳头,变成小鸟,张开小嘴 ——1 厘米!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边说边做!根据自己对 1 厘米的长度表象,比划出开口为 1 厘米的小嘴。
师:请大家拿出 1 厘米长的小棒,验证一下你的小嘴是不是 1 厘米。
学生拿 1 厘米小棒验证。
师:1 厘米原来这么长,有感觉了吗?那找找看,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大约就是 1 厘米长呢?
【预设:
生 1:橡皮的厚度大约是 1 厘米。
生 2:灯的开关按钮的宽度大约是 1 厘米。
生 3:指甲盖的宽度大约是 1 厘米。
......】
师:看来在我们生活中 1 厘米的事物有很多很多。
【设计意图:针对低段学生的特点, 在课堂中合理的利用一些有趣的事物或者游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这样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了 1 厘米,在头脑中初步形成 1 厘米的表现,感受到 1 厘米的实际长度,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三) 画一画
师:那接下来我要给你们出一个难题了,你能用你的尺子画出一条长度为 4 厘米的线吗?
生:能!
师:好,把它画到你的作业单中。
在学生画的过程中,教师抽取一部分作业单让学生进行汇报:
【预设: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吗?
生(错例):我是从尺子的开头画到了刻度 4。
师:你们同意他的画法吗?
生:不同意,因为他的尺子开头没有刻度。如果从开始画的话,就比 4 厘米长了。所以不能从尺子的开头画,要从 0 刻度开始画!
师:(邀请另一位同学)你能和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吗?
生 1:我是从刻度 0 开始画,画到刻度 4 就是 4 厘米。
师:你怎么证明它是 4 厘米?
生 1:因为它里面包含了 4 个 1 厘米,所以是 4 厘米。
师:你们同意她的画法吗?
师再邀请一位同学
师:你再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生 2:我是从刻度 2 画到刻度 6 就是 4 厘米,因为它也是包含有 4 个 1 厘米。
生 3:我是从刻度 10 向前画到刻度 6,也是 4 厘米。它同样包含 4 个 1 厘米。所以是 4 厘米。
师:看来,不管从刻度几开始,只要画够 4 个 1 厘米就可以了。
师:诶,你们刚刚都说包含有 4 个 1 厘米就是 4 厘米,那如果包含有 6 个 1 厘米,它是几厘米?9 个呢?15 个呢?
师:也就是说,它包含几个 1 厘米,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师:那除了用数一数的方法能得到它是 4 厘米之外,有没有其它的办法也能得到它是 4 厘米?
生:可以用减法,比如她是从刻度 1 画到刻度 5,用 5-1=4, 也可以知道它是 4 厘米。
师:哦!也就是说,用后面的大刻度数减去前面的小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同意吗?
生:同意。】
【设计意图:
认识 1 厘米与几厘米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在学生表达他的画法的时候,重点让学生说说 “它为什么是 4 厘米?” 让学生经历了从感知单位量到感悟叠加量的一次深度体验和深度学习,是从单位量到叠加量的有效过渡,对发展和提升学生的量感积累了有效的活动体验。】
师:那这么多的画法里面,你认为谁的画法最简便?为什么?
生:我认为从 0 刻度开始画最简便,因为从 0 刻度开始画,你要画几厘米,就画到刻度几就可以了,如果从其它刻度开始画,还得数一数,算一算。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通常我们在画线段的时候,要从 0 刻度开始画起,也就是从起点开始画,要画几厘米就画到刻度几。
师:同学们真棒!不仅有这么多的画法,还从中选出了最优的画法!
(四) 估一估,量一量
师:刚刚我们已经学会运用尺子画出线段,那你知道尺子还有什么作用吗?
生:还可以测量。
师:真棒!请你拿出你的作业单,你可以先估测一下上面的线段是几厘米吗?为什么?
生 1:我估计它是 5 厘米,因为它比 4 厘米长一些。
生 2:我也估计它是 5 厘米,因为它大约有 5 个 1 厘米的小棒长。
……
(可以提醒学生利用长度或宽度大约是 1 厘米的事物作为标准量来估测线段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尺子验证你的猜测是否正确。
汇报:
生:我测量出线段长 5 厘米
生 2:我测量出线段长也是 5 厘米。
师:看来大家估测的结果和实际长度都差不多。
师:现在请大家一起估测一下你右手手指的长度,哪一根最接近 5 厘米?为什么?【预设:
生 1:我估测我右手食指的长度最接近 5 厘米。
师:你是怎么估测的?
生 1:我是拿 1 厘米小棒进行估测的。
师:谁再来说一说你的估测结果?
生 2:我估测我右手中指的长度大约是 5 厘米,我是直接和刚刚 5 厘米长的线对比的。
师:你真聪明!
……
师:那你来估测一下我们身边有哪些事物的长度大约是 10 厘米的?
生 1:黑板擦的长度大约是 10 厘米。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和学生一起利用 5 厘米的手指长进行估测。
生 2:我的铅笔的长度大约是 10 厘米。
生 3:我估测粉笔盒的高度大约是 10 厘米。
……
师:那我们分小组实际测量一下吧。
把学生刚刚说的物品分小组进行测量,汇报测量结果。
师:那你现在可以估测一下我们的课桌有多长了么?小组内一起估测一下。
小组内估测完之后汇报估测方法,然后抽一位同学用长米尺进行实际测量。】
【设计意图:
借助直观操作,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培养学生选择一个熟悉的长度作为标准量去估测生活中其它物体的长度,逐步培养学生的量感。并在估测过程中逐步优化估测方法,更好的发展学生的量感。】
四、总结
师:好,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回顾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和学生观看板书内容,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完善板书。
【教学反思】
《课桌有多长》教学反思
《课桌有多长》是测量学习的第二节内容,重点是让学生感受 1 厘米的长度,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也就是用刻度尺去测量物体。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观看两位同学课前用不同物体测量课桌长度的视频,发现测量的结果不一样,这时就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同一张课桌,他们的测量结果却不一样呢?经过讨论,孩子们发现是测量工具的长短不同引起的,让学生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接着引出刻度尺,由于不少孩子之前见过刻度尺,但是却没有系统的认识它,所以我直接让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刻度尺,看看刻度尺上都有什么?每个学生都认真观察到刻度尺上的刻度线,刻度数等信息,这就为接下来学习测量物体打下基础。随后,在让学生建立 1 厘米的表象的基础上,感知几厘米并做估测练习。 认识 1 厘米与几厘米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 在 学生表达他的画法的时候 , 重点让学生说了说 “它为什么是 4 厘米?” 让学生经历了从感知单位量到感悟叠加量的一次深度体验和深度学习,是从单位量到叠加量有效过渡,对发展和提升学生的量感积累了有效的活动体验。通过画线段图,发现了一些问题:没有从 0 刻度开始,而是从尺子的边缘开始。这些问题都会导致测量结果的不准确,在学生的汇报中,学生发现并整改问题,从而真正掌握测量的方法。在动手测量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后进学生还是不能用尺子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这是要加强训练的地方。
王老师让学生从感知单位量到感悟叠加量的一次深度体验和深度学习,是从单位量到叠加量有效过渡,对发展和提升学生的量感积累了有效的活动体验。教学中设计了大量的形式丰富的动手操作活动,小组合作,让学生动手用自己的方法 “量一量” 课桌长,在尺子。上 “找一找” 1cm,并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看一看、比一比,记住 1cm 米的方法,都让在学生充分动手操作中建立 1cm、几 cm 的表象和长度观念,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思维导图的设计很受启发,教师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注重语言的表达,将动手、动口、动脑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有序,在建立 1 厘米表象及学会测量后,可加入估计课本的长度,估计文具盒的长度等估测环节,达到感知、理解并掌握知识的目的。
该节课教学过程设计完整有序,既体现知识结构,知识点,又意突出学生活动设计,体现教学民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课堂结构完整,密度恰当。教学程序设计巧妙,在教学过程中能运用。上新颖独特教学方法、言简意胲,引导点拨学生,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做出的作品图文并貌,有美感,整节课很完美。
视频导入环节很好,老师让孩子们用不同方式测量课桌这一活动,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利用孩子们所熟悉的人物导入新课,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欲望,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本节课老师立足孩子们的实际情况,针对低段学生的特点,在课堂中合理的利用一些有趣的事物或者游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样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了 1 厘米,在头脑中初步形成 1 厘米的表象,感受到 1 厘米的实际长度,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第十六届基地教学设计展示大赛活动综述
感谢新世纪小学数学举办的 “第十六届基地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大赛” 活动,为我们创造了这次难得的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此次研讨聚焦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 主题活动,在大赛主办方的精心组织和协调下,我们顺利圆满的完成了本次活动,老师们的热情也是不断高涨。
首先团队成员在第一次教研时,对于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 进行了初步的研讨,课前通过对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了解到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其中通过理解常见的量达到理解身边有关数学的信息,会用数学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量感。在实际生活中,量感的建立需要借助计量单位,即对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的描述,用于表示与其相比较的同种量的大小。”“量感” 对于学生学习计量单位、拓展数学思维、提高估测能力来说十分重要,它的培养不应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盲点。教师应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体验、探究的全过程,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中有关计量单位的理解,鉴于此决定研《课桌有多长这一课》。
在确定了上课内容后,我们着手开始进行教学设计并完成了初稿,上传到了新世纪小学论坛中,我们在论坛上看到了很多老师和专家给我们提出的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在郝主任的带领下,结合这些宝贵的建议,针对初稿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在郝主任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之间不断的研讨交流,从设计初稿,到设计二稿,再到最后的终稿,在此期间,一遍又一遍的不断磨课、研讨、试讲,反复修改课例,在教学中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通过不断的调整教学环节更加深入的理解本节课的核心概念。
在终稿形成后,团队成员利用每周一、三、五下午的时间进行答辩的准备,翻阅大量资料,结合课程标准以及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出发,首先针对预设问题的回答进行了着重研讨,并对对方可能提的追问问题进行了梳理,同时我们也对本节课做了更加深入的分析,提前做好对于追问问题的准备。4 月 21 日,我们参加了网络答辩,虽然是第一次参加网络答辩,但是我们提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针对预设问题本节课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我们主要围绕依托生活经验、数学活动助推学生 “量感” 生长,让学生积累、体验、内化 “物体的量”,形成学生对物体的量的独特感受,促进量感的内化,来培养学生 “量感” 这一核心素养。 并流利顺畅的回答了对方的追问问题,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在本次活动中,大赛主办方不断协调,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同时县教学研究室也高度重视,学校领导大力支持,为了完美的呈现比赛过程,学校为我们定做了网络答辩背景,提供了良好的答辩氛围。我们的答辩时间是 4 月 21 日,在团队老师的精心准备下,顺利地完成了网络答辩活动。
同时,团队成员一起观看了三天的答辩直播,促进我们对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 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学习。不一般的学习之路,我们收获满满。
通过活动,我们团队的每位教师都静下心来潜心研究,在不断地研究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在新的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形成新的教学理念,能够做到举一反三,从一节课的研究设计中,获得更多的方法指导,同时,学校教师在本次活动中,也有了不同的收获。
总之,非常感谢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编委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的精心组织和谋划,感谢各级领导的关心,感谢学校领导教师的支持,感谢团队教师的团结合作,使得我们能够圆满顺利的完成本次活动,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提升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