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是东北师大附属益田小学的团队,非常荣幸能够参加第十六届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活动。我们团队的老师将一起研究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体积单位》,接下来,我们团队老师将会围绕本次大赛主题 “发展学生‘量感’的学习方式探究” 认真钻研、精心设计并实施本节课。
期待全国各地的专家给予指导,同时也希望各位同仁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1. 教材图片:https://bbs.xsj21.com/t/1766#r_73842
2. 不同版本教材分析:https://bbs.xsj21.com/t/1766#r_73864
3. 选题思考:https://bbs.xsj21.com/t/1766#r_73876
4.《体积单位》教学设计(一稿):https://bbs.xsj21.com/t/1766#r_73884
5.《体积单位》教学实录(一稿):https://bbs.xsj21.com/t/1766#r_77321
6. 前测结果说明:https://bbs.xsj21.com/t/1766#r_84759
7. 第二稿教学设计修改思路:https://bbs.xsj21.com/t/1766#r_84760
8.《体积单位》教学设计(二稿):https://bbs.xsj21.com/t/1766#r_84762
9.《体积单位》课堂实录(二稿):https://bbs.xsj21.com/t/1766#r_84772
10.《体积单位》教学反思(二稿):https://bbs.xsj21.com/t/1766#r_84776
11. 第三稿教学设计修改思路:https://bbs.xsj21.com/t/1766#r_93785
12.《体积单位》教学设计(三稿):https://bbs.xsj21.com/t/1766#r_93787
13.《体积单位》学习卡片:https://bbs.xsj21.com/t/1766#r_93788
14.《体积单位》课堂实录(三稿):https://bbs.xsj21.com/t/1766#r_93789
15.《体积单位》教学反思(三稿):https://bbs.xsj21.com/t/1766#r_93790
16. 第四稿教学设计修改思路:https://bbs.xsj21.com/t/1766#r_97473
17.《体积单位》教学设计(四稿):https://bbs.xsj21.com/t/1766#r_97476
18.《体积单位》(四稿)课堂实录: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EzODE2NjQ1Mg==.html
19. 团队合影:https://bbs.xsj21.com/t/1766#r_97851
教材作为教学目标的载体,是以课标或大纲为依据来选择组织教学内容的。不同版本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编写体例、切入视角、呈现方式、内容选择及图像系统,集中了不同专家团队的专业智慧和学科水平,对不同版本教材的对比分析,有利于我们更深层次地理解课程标准,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汲取各家所长。 国内教材选取了北师大版、人教版、青岛版、北京版、苏教版、沪教版、冀教版和西南师大版几个版本教材进行对比。国外教材选取了日本东京版教材。
北师大版教材在此基础上加入了不规则物体体积学习。
《长方体体积》知识点前后知识的联系,国内的教材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在第一学年初认识立体图形,第五学年认识长方体,研究长方体的表面积,第六学年认识圆柱与圆锥,研究圆柱表面积、圆柱圆锥的体积。
国内教材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写的,因此单元教学目标完全相同。
区别体现在知识编排顺序不同,具体如下: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八个版本教材形成了两种不同编排顺序。第一种编排顺序是先构造体积与容积的概念,再来学习度量单位,最后探究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的方法。这种编排顺序以北师大版和苏教版教材为代表。第二种编排顺序是先研究体积,以学生对体积的理解做基础,逐一学习度量单位、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最后研究容积与容积单位。这种编排顺序在人教版、北京版等教材中有所体现。两种编排顺序的差异集中体现在容积概念的学习时机上,这是由于对体积与容积概念建立过程的理解不同所导致的。虽然五个版本教材的编写顺序不同,但是有一点是一致的,都是先理解体积含义、再认识体积单位,扫清体积计算学习的一切障碍后再研究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通过对国内八个版本教材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除单元知识编排顺序上略有差异外,其他方面国内教材基本上一致。因此进行了中日教材对比,就以北师大教材为代表与日本东京教材进行对比分析。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教材没有 1 立方分米的内容,但多了 1dL、1cL 两个容积单位,还增设 “复合立体图形的体积” 一棵。
日本教材在第 2 学年曾对容积以及容积单位升和毫升有初步了解,但对具体概念以及单位的规定都是本单元学习的,我国教材学生对于体积容积的学习都是零起点。日本教材是将长方体纳入整个体系之下进行学习的,所以单元的目标以及编排与我国有较多差异。
从中日教材单元目标对比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东京版教材目标的界定更强调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与把握;关注公式的推导过程,关注体积、体积单位等概念的数学史背景,营造探究活动在模拟的背景下揭示概念;强调对于数学方法的掌握,注重启发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思考新问题的解决方法。
日本教材与我国不同;体积与容积分割开教学;体积单位以及换算融合在体积概念以及体积公式运用中进行教学;重操作,设置活动课,突出对学习任务的设计;注重真实测量数据的运用。先通过测量活动产生统一度量单位的需要,引出体积测量单位标准 — 立方厘米,接着就用立方厘米单位体积块继续之前的测量活动,从而探究出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在应用体积计算方法解决新问题时,发现立方厘米这个度量单位已经不能满足需要,进而引进新的体积单位,最后再来研究单位之间的换算。 这种编排方式更加倾向于明确给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
从教材的分析上来看,日本教材的编写思路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梁培斌梳理了量感的三种解释:[ 量感的内涵、特征、价值与培养策略] 一是直接将量感看作数感,课标就明确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数量简称为量,是数与量的复合,因此,对于数量的感悟,就是我们所说的量感。 二是认为量感是对量的感受,是指视觉、触觉等感官对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也就是对物体的大小、多少、轻重、厚薄等的感性认识。在小学阶段,量感主要是指对长度、面积、体积、时间、质量、货币等的感性认识。 三是认为量感是指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或推断用某个单位表示的量与哪个实际物体的大小吻合的一种感觉。 大家对前两种解释的认可度较高,这两种解释都强调学习者个体对数量的一种感性认识,这种感悟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运用具身认知逐渐形成的。
缪海琴在《量感:儿童应当具备的数学 “核心素养”》中认为:“量”(liàng)起源于 “量”(liáng),这是量的形成过程。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量不仅仅是作为一个简单的 “陈述性知识”,更是作为一种 “程序性知识” 而存在的。只有学生切切实实地经历了、体验了、获得感受了,量才不是一种 “规定性知识”,才能成为学生生命体验、生命感受的一部分,学生对物体的量的感受也才能从 “定性描述” 走向 “定量刻画”。多向化厘析,才能逐渐明晰学生的量感。 梁培斌,张先锋在《量感的内涵、特征、价值与培养策略》中认为发展学生的量感的基本策略包括: 1. 重视对量的深度体验,形成具身经验。重视让学生的身体深度参与认知。 2. 重视对单位量的感知,形成单位量感。 3. 加强对叠加量的感悟,建立不同量感。比如在建立 1 米的单位量感后,让学生建立 2 米、5 米、10 米、20 米、50 米、100 米等量感,估测教室到学校大门的距离就不再用 1 米去迭代而是选择 5 米、10 米、20 米、100 米这样的参照点进行估测,估测起来更加准确快速。 4. 开展丰富的估测活动,精准和完善量感。
俞正强 [ 《“计量单位” 教学的两种基本样式》] 将同一类别的计量单位区分为基本计量单位与衍生计量单位。基本计量单位是基于 “体感” (身体对重量的体验而形成的经验判断)的定量刻画,衍生计量单位是基于数感的定量刻画。在体积单位的教学中,立方厘米就是基本的计量单位。
吴正宪 [ 吴正宪,宋燕晖,张秋爽。参与比较感悟 把握度量本质 ——“面积的认识” 教学实录与赏析 [J]. 小学教学 (数学版),2015 (Z1):64-67.] 在引入面积概念的后,通过比较两个长方形的面积来深化学生对面积的理解,获得比较的方法,产生统一面积单位的想法。在教学中用到了重叠法(两个长方形叠放比较)、计算法(孩子用周长计算公式求面积,吴老师没有解答,把思考留在课后)、数格法(格子必须一样大才能比较面积)、用面积单位度量(用长度单位度量面积不合适,边长为 1 分米的正方形 “尺子” 可以量面积)。最后,通过把撕开后的 1 平方分米,和 1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比较,引入 “密铺” 的概念,为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做铺垫。
刘莉 [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研究》] 通过两位教师的同课异构对面积的教学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 建立面积概念时,要厘清面积与周长的非正相关关系。2. 教师应设计具有引发矛盾冲突的活动及素材,展现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生成过程。应让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必要性的过程,并体会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以下优越性:(1)可以密铺;(2)测量方便;(3)规定科学(边长为 1 个长度单位,其面积规定为 1 个面积单位,既满足了数与形的统一,又保持了由长度单位到面积单位,以至今后到体积单位前后定义的一致性);(4)形状唯一(如面积是 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只有唯一的一个,而用其他形状作面积单位时,形状往往不具备唯一性)。3.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脱中菲,赵艳辉在进行个性化单元开发中 [ 脱中菲,赵艳辉。小学数学个性化教学单元设计的实践研究 —— 以三年级 “面积” 单元为例 [J]. 课程。教材。教法,2014,34 (01):67-71+78.] 用1平方厘米的学习来贯穿面积量感培养的第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经历 “关于 ‘量’的丰富的直观 —— 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 标准量产生的必要性 —— 用标准量去测的过程 —— 测量结果的优化” 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基本形成了以1平方厘米为标准量的面积量感。 以上面积单位的教学能够给体积单位教学提供一些启示:1. 厘清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关系,选择体积单位去测量体积;2. 在比较体积大小的过程中感受比较方法的多样性,并感受产生体积单位的必要性;3. 感受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的优越性;4. 在不同的教学设计中,部分教师只重点教学 1 平方厘米,将其他衍生单位稍作引申放在下一节课,部分教师按照教材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都放入一节课中进行教学。
张奠宙 [ 张奠宙。从体积的定义说起 [J]. 小学教学 (数学版),2008 (11):12-13.] 认为对五年级学生讲体积应当关注以下五点:第一,应该从度量入手。体积是对 “三维” 物体大小的一种度量,和线段的长度、平面图形的面积加以对照,就能增加对 “体积” 的理解。第二,对于两个物体 A、B,如果 A 含于 B,那么 V(A)≤V(B)(由有限可加性推出)。我们可以用铅笔盒放在书桌里、网球放在盒子里作为例子,说明物体体积可以用彼此包含关系比较大小。第三,两个单位正方体合并起来,其体积是 1+1=2,而且搬来搬去,体积不会变。第四,一个物体的体积,可以用能够从内部 “填进” 单位正方体的个数来度量。第五,我们的目标是给出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对其中的每一个从体积的定义说起都能算出一个数来,这个数就是它的体积。比如,铅笔盒的体积一定小于书桌的体积。这只是定性的说法,究竟书桌的体积是多少,铅笔盒的体积又是多少,若用数量表示,那么谁大谁小就更加清楚了。
赵艳辉,刘艳平等在五年级上《图形的面积》和五年级下《长方体的体积》两个个性化教学单元是这样引入两个计量单位的。
虽然教学内容不同,但都是在引入概念后,通过比较活动引出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引出认识 1 平方厘米(1 立方厘米),接着用 1 平方厘米(1 立方厘米)测量和练习探究长方形(长方体)和正方形(体)的的计算公式。
强振宇,强震球 [ 《自主建构体积单位,分层推进空间观念的培养》] 认为教师过分关注对体积单位的记忆以及单位换算和体积计算结果正确与否,使得儿童对体积单位的大小的理解存在局限性,不能准确选择合适的体积单位,因此他认为在教学中应注意:1. 重视建立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之间的连结,2. 重视通过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切身体验,3. 不仅认识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米,还应寻找一个身边熟悉的参照物,让它成为比较的标准,使得体积单位变得更加直观。因此他们的教学流程如下:1. 比较两个不同长方体的大小。由比较体积大小引入,学生通过对比长度、面积和体积的度量工具的不同,感受测量工具与测量对象的一致性,再次明确体积的意义,凸显体积单位的重要性。2. 自主构建常用的体积单位。创造体积单位 —— 定义体积单位的大小 —— 记忆体积单位大小(参照实物记忆、联系长度记忆、推理关系记忆)3. 分层练习丰富体积单位表象。第一层次是三维估 —— 找生活中常见的对照物,使体积单位更形象直观,第二层次是选择相应体积级别的单位,第三层次是会选择合适的数据。
张敏 [ 丰富学习体验,从 “学会” 走向 “会学”] 的对体积单位的教学设计如下: 1. 导入环节中,引导学生将两个包装好的长方体分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描述两个长方体的体积大小后进行体积比较,让学生认识到 “在这里,小正方体其实就相当于计量体积的单位”。一方面使学生感悟到统一体积单位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唤醒了学生以前比较面积大小时的相似经验,为后面的经验迁移打下了基础。 2. 学生以猜测的方式,由常用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作出推理,联想到常用的体积单位的规定:棱长 1 厘米的正方体、棱长 1 分米的正方体、棱长 1 米的正方体。 3. 通过分类活动,认识 1 立方厘米,形状不同的物体都可以说 1 立方厘米,再用 1 立方厘米测量,丰富学生对 1 立方厘米的表象。接着用 4 立方厘米去估测 10 立方厘米。 4. 估测鞋盒的体积,引入立方分米。搭一搭,引入立方米,用 1 立方米估测讲台、教室的体积。 5. 从体积单位中剥离出面积单位、长度单位,沟通三者关系。
根据对计量单位的相关教学设计和研究的分析,可以给我们以下启示:1. 在教学目标上,注意厘清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重视学生对 1 立方厘米的认识和表象的建立,对 1 立方分米和 1 立方米的认识可以放在后面学习;重视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量感。不仅丰富学生对单位量的感知,也丰富学生对叠加量的感知,寻找身边熟悉的参照物作为比较标准。 2. 在教学过程上:①通过比较不同物体体积的大小,可以发现比较体积的多种方法:直接比(把 A 装入 B 中来比较),间接比(选择不同的工具:黄豆、不同大小的正方体)。用形状规则的正方体测量没有空隙,结果比较准确;用不同大小正方体比较可以得出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②通过多种活动 “摸一摸”“找一找”“比一比”“做一做” 等多种操作活动丰富对 1 立方厘米的认识,寻找身边的参照物,建立 2 立方厘米、5 立方厘米等叠加量的表象。“估一估” 发展学生的量感。
汤明清,吴荣平认为 “学会学习” 有以下几个培养策略:
1. 培养元学习能力,教学生 “学会学习”。
(1)创设适合的学习情境,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创设尊重学习的环境。
(2)提高学生元认知水平,促进元学习的自我调控(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生意识性的培养:一是学习目的达成意识;二是学习材料、内容和策略的选择意识;三是自身学习特征的评估意识;四是学习过程中自我监督和调控意识;五是学习结果的自我评价意识)。
(3)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4)培养学生的反思性思维。
2. 营造氛围、自主探究、培养习惯、学会反思,培育积极的学习情感。 3. 构建学习共同体,在共同学习中 “学会学习”。
北师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体积单位》教材 38 页
1. 结合生活实际,基于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制定规则,认识体积单位(米 ³、分米 ³、厘米 ³)。
2. 通过测量,锻炼学生对体积的量感。
3. 在操作交流中,感受 1m³、1dm³、1cm³ 的实际意义,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初步建立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米的概念。
学会用小体积测量大体积,发展体积量感。
三根 1 米的直尺,1 分米 ³、1 厘米 ³ 的正方体,橡皮泥,矿泉水瓶、钢笔水瓶,量杯等。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那么我们该如何比较两个物体体积的大小呢?请你试着比一比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体积大小。 学生进行汇报。 预设 1:放入水中,看谁排出的水多。(师提问:空心,不容易浸入,操作容易出现误差) 预设 2:用同样大的小正方体测量,看谁装的多。 师总结提炼:像测量长度一样,我们可以用厘米、分米、米等等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这样我们就很容易将长度进行量化;又像测量面积一样,我们可以用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进行测量,这样我们就很容易将面积大小进行量化。那么测量体积也正如同学们想的办法一样,我们可以找一样的小正方体进行测量,那么这个小正方体就是体积单位。
【设计意图】人们的 “量感” 在于比较。此环节就是在凸显测量对于量感养成的必要性。在生活中会用已知的小物体的体积测量大物体的体积,就是对学生量感的最基础的锻炼。另外引导学生对测量思路的一致性进行思考,从而使学生将不会的知识转化为已知的知识,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维方式。并铺垫 “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出现只是针对测量统一规则下不同的作用对象” 为后续体积单位的设定奠定基础。
既然大家同意测量体积需要一个 “裁判”—— 体积单位。那么我们参照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产生,尝试制定一下单位体积的大小吧! 我们规定一厘米可以作为长度单位测量长度; 我们规定边长为一厘米的小正方形可以作为面积单位测量面积; 按照这样的规则,你能制定一个体积单位来测量体积吗?
生汇报:
1. 棱长为一厘米的正方体可以作为体积单位测量体积。
2. 棱长为一分米的正方体可以作为体积单位测量体积。
3. 棱长为一米的正方体可以作为体积单位测量体积。
如此,我们的裁判就找好了,同样的我们像平方厘米一样给他们起个名字:棱长为 1 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 1 立方厘米,记作 1 厘米 ³(cm3)
【设计意图】体积单位较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维度的提升,那么体积的量感也需要借助长度和面积来进行建立。它们并不是相对独立的,而是互相联系密切的,学生在相同规则之下,比较容易的理解 1cm³、1dm³、1m³ 有多大,从而能更好的利用测量的思维方式建立量感。
出示学习指南,小组同学合作完成。
1. 用橡皮泥切出一个 1cm³ 的正方体,比一比、估一估,一块橡皮和一支钢笔的体积大约是多少。 2. 用硬纸板做一个 1dm³ 的正方体盒子,量一量课桌的容积大约是多少。
3. 用米尺搭出一个 1m³ 的空间,试一试 1m³ 的空间大约能站几个人。
解决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 1cm³,1dm³,1m³?
【设计意图】体积单位制定完毕仍需要学生将其与生活实际物体建立联系,用实物切实感受体积单位的大小,将感觉具化,提升空间观念。
师:上课!
生全体: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全体:老师好!
师:请坐!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叫体积,同学们能说说你们对体积的认识吗?
生: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师:非常好!看来你们对上节课讲授的体积的概念了解的还比较准确。那么老师这里遇到一个难题。我这里啊,有这样两个立方体,我用了肉眼目测法观察了一下,愣是没看出来到底谁占的空间大,看来需要大家帮忙!你们有没有好办法帮助一下老师呢? 出示学习任务:尝试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大小。
学习指南 1:
1. 独立思考,该如何较为准确的比较长方体与正方体体积的大小?
2. 小组交流,尝试使用学具验证你的想法。
3. 全班汇报。 学生分小组按照学习指南进行尝试。
学生汇报:
小组一:请大家听我说,表扬全班。我们小组是像上节课一样吧正方体和长方体分别放到装满水的容器中,看哪个容器溢出的水多。 学生 1 举手提问:一组,我有个问题,这个正方体和长方体都是空心的,放到水里会浮起来,你们是如何处理的呢? 小组一:我们是用手指将它推了下去。学生 2:那我觉得不太准确,每次用手指推下去也会占空间,这样在它们体积比较接近的时候,不太好比较。
师:同学们都是这么想的吗?我觉得这一组的办法还是比较不错的,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也是客观存在。那么还有更准确的办法来比较这两个立方体的体积吗?
小组二:我们发现这两个立方体都是有一个面可以拆开的,并且厚度基本一致,所以我们往盒子里面装小正方体,用小正方体去测量它们的体积,发现正方体可以装 125 个小正方体,长方体能装 120 个小正方体,这样比较来看,长方体的体积要大于正方体的体积。大家有什么问题吗?
全班同学:没有问题。
师:那老师看了这个过程后有一个小问题想请教,为什么你们会想到用小正方体去测量体积呢?这个灵感是从何而来呀?
生:我是回想到了我们曾经学过的长度的测量和面积的测量。那时就知道长度的测量是利用单位长度;面积的测量是利用单位面积,那我想体积单位的测量应该也是用单位体积去测量!
师:哇!太了不起了!今天探究的知识让你想起来以前的规则像测量长度一样,我们可以用厘米、分米、米等等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这样我们就很容易将长度进行量化;又像测量面积一样,我们可以用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进行测量,这样我们就很容易将面积大小进行量化。那么测量体积也正如同学们想的办法一样,我们可以找一样的小正方体进行测量,那么这个小正方体就是体积单位。真是了不起!看来数学的学习真的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虽然学习内容不尽相同,但是我们透过内容发现他们本质规则都是一样的!
师:既然大家同意测量体积需要一个 “裁判”—— 体积单位。那么我们参照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产生,尝试制定一下单位体积的大小吧!给同学们三分钟时间,现在开始吧!
学生设计
生 1:我觉得像一个苹果那么大就可以作为体积单位,因为生活中我们对苹果很熟悉,用苹果去衡量体积的大小我觉得比较合理。 师:太好了,我也觉得生活中用苹果挺好的!
生 2:我觉得棱长为一厘米的正方体可以作为体积单位测量体积,它能测量较小的物体的体积。师:那稍微大一点的呢?
生 2:那就用棱长为 1 分米的正方体去测量,再大点就用棱长为 1m 的正方体去测量。
师:你这也太厉害了,这样的话多大的都能测了!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 2:我是根据长度和面积的规则制定的!
师:哦!有统一的道理是吧!那统一有啥好处吗?用苹果不好吗?
生:用苹果可以在生活中估计的时候去用,用统一的道理去规定方便记忆与规范!
师:太了不起了!我觉得你可谓是一个小数学家!的确,每个人在测量的时候都可以拿自己熟悉的东西进行测量,但是彼此之间进行沟通就比较困难了!而统一的道理进行规定的话就好办很多,大家语言都是统一的,彼此一说就知道到底有多大了!如此,我们的裁判就找好了,同样的我们像平方厘米一样给他们起个名字: 棱长为 1 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 1 立方厘米,记作 1 厘米 ³(cm³)另外两个呢?
生:棱长为 1 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 1 立方分米,记作 1 分米 ³(dm³) 棱长为 1 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 1 立方米,记作 1 米 ³(m³)
(教师板书) 师:这样规定好是好,但是到底是多大我们得好好看看,那么我们就分小组动手做一做把!你对那个体积单位感兴趣就用手中的学具做哪一个!
可以参照下面的学习提示哦!
1. 用橡皮泥切出一个 1cm³ 的正方体,比一比、估一估,一块橡皮和一支钢笔的体积大约是多少。 2. 用硬纸板做一个 1dm³ 的正方体盒子,量一量课桌的容积大约是多少。
3. 用米尺搭出一个 1m³ 的空间,试一试 1m³ 的空间大约能站几个人。
学生动手操作
小组 1 汇报:我们小组制作的是 1 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展示给大家看)我们经过比较发现一块橡皮大概是 4 立 方厘米,一直钢笔大概是 5 立方厘米。
小组 2 汇报:我们小组制作的是 1 立方厘米的纸盒,我们经过测量发现一个书桌堂的容积大概是 12 立方分米。
小组 3 汇报:我们小组制作的是 1 立方米的空间,里面大概能蹲着藏下 3 位一米六的同学。
师:同学们不光聪明,动手能力也是非常强的!我们这节课充分认识了体积单位并且感知的它的大小,也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多多使用体积单位测量物体的体积,这样你就能做到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其实体积单位是最难培养的量感,1 立方米有多大,一立方分米有多大,都是教师灌输给孩子的,让孩子记住:这么大就是 1 立方厘米。只有孩子在生活中充分见过这些单位体积大小的物体,才能建立量感,所以我觉得这一知识应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发展量感。
贾老师在教学体积单位时,引导学生触摸数学的每一个角落,做出 1 立方厘米,接着 1 立方分米、1 立方米这一概念立足于 1 立方厘米概念进行迁移,借助于用手比划、实物感受,以及估一估、猜一猜等方式,发展学生的量感,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
数学来源于生活。贾老师的这节数学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真正让学生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要做学习上和生活中的有心人,不断激发学生也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贾老师,在设计导入环节的时候,它能够让学生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然后由此缓解就能够让学生清楚,必须统一度量单位,本节课的知识相对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知道体积单位的大小,但是贾老师能够借助用手比划、实物感受,以及估一估和猜一猜等方式,发展了学生的量感,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感知体积单位的大小。
体积对于学生来说其实并不陌生,学生在生活中都经历过拥挤的电梯,往杯子里倒过水,向别人描述过东西有多大,这些都是学生对体积的感知,也就是贾老师前面提到的建立量感的第一步形成具身经验。贾老师本节课教学内容是体积单位,是建立量感的第二部形成单位量感,可见本节课在体积认识中是十分重要的。
贾老师在教学中没有直接引入体积单位,而是让学生在比较大小的过程中发现同一体积单位的必要性。对于这一点是十分认同的。但是个人认为单位量感最重要的是学生会在具身经验中感受体积单位量的大小,希望贾老师可以在学生感受环节多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单位量有多大
数学来源于生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就是抽象。贾老师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找到了知识的源点,又能通过不同的形式感受物体的体积,有效突破了新知的生长点。习题的设计又能应用与生活,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贾老师的课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体积的存在,通过摸、比等环节认识体积单位,基于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制定规则,认识体积单位(米 ³、分米 ³、厘米 ³)通过测量,锻炼发展学生的 “量感”。
开始教学设计之前,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学习,从国内外不同版本的教材对比分析,到 “量感” 选题的相关思考和研究,再到计量单位的相关教学设计及研究以及学生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最后到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完整的展示了教学设计和研究的过程,值得学习和借鉴。
贾老师《体积单位》一课的教学设计内容充分,关注细节。课堂上,通过活动 “摸一摸”“找一找”“比一比”“做一做” 等丰富对 1 立方厘米的认识,建立叠加量的表示,“估一估” 发展学生的量感。设计值得借鉴!
@yubing111700 感谢您的建议,我们在对比完各版本教材后,发现北师版教材是非常重视体积单位的学习的,所以这也是我们的选题理由之一;而且北师版教材也非常注重学生体验的过程,这样的体验过程就非常契合这次的大赛主题,所以在二稿中我们也做了相应的改动。
创设适合的学习情境,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创设尊重学习的环境。 提高学生元认知水平,促进元学习的自我调控(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生意识性的培养:一是学习目的达成意识;二是学习材料、内容和策略的选择意识;三是自身学习特征的评估意识;四是学习过程中自我监督和调控意识;五是学习结果的自我评价意识)。 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反思性思维。
体积单位较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维度的提升,那么体积的量感也需要借助长度和面积来进行建立。它们并不是相对独立的,而是互相联系密切的,学生在相同规则之下,比较容易的理解 1cm³、1dm³、1m³ 有多大,从而能更好的利用测量的思维方式建立量感。
@13596567321 老师对知识的传授能够很好的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利用学具自己验证想法,并且分组尝试,最终验证想法,得到准确的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从而一步一步量化体积单位。方法得当,表达清晰。我们受益匪浅!
贾老师这节课充分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引导教学,真正做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并进行了真实构建,为学生的空间想象提供了经验。最后将体积与生活实际物体建立联系,用实物真正感受体会体积单位的大小,将感觉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量感。
贾老师对不同版本的教材的研究可谓是下足了功夫。具有不同的编写体例、切入视角、呈现方式、内容选择及图像系统,集中了不同专家团队的专业智慧和学科水平,对不同版本教材的对比分析,有利于我们更深层次地理解课程标准,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汲取各家所长。 国内教材选取了北师大版、人教版、青岛版、北京版、苏教版、沪教版、冀教版和西南师大版几个版本教材进行对比。国外教材选取了日本东京版教材。贾老师不仅分析了国内教材选取的原因,更是对国外教材也有所研究。在备课上可谓是下足了功夫,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凡成大事者必须细致。像贾老师学习。
@冯春波20210324 感谢您的关注与评论!我们团队在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与前测时发现儿童有一定的测量基础,比如长度和面积,所以在描述体积的时候,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还是比较容易想到用熟悉的小物体测量大物体体积的。
@chaochao12345678 老师,您好!感谢您的提问!之前我们在分析 “量感” 一词的时候提到,量感是通过感觉器官,运用具身认知逐渐形成的。具身认知有一方面可以理解为认知是由身体提供的,所以在对 “体积单位” 认知的过程中,我们通过 “切 1 立方厘米橡皮”“制作 1 立方分米的正方体”“1 立方米能站几个人” 这样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从身体上的感受转化成心理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 “量感”!
教师能通过学生实际操作,真正做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并进行了真实构建,为学生的空间想象提供了经验。最后将体积与生活实际物体建立联系,将其与生活实际物体建立联系,验证,感受,感知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米体的大小,发展了空间观念,用实物切实感受体积单位的大小,将感觉具化,提升空间观念。
@yubing111700 感谢您的关注与回复!我们对比教材并不是仅仅这一课时的内容,更多的是看不同教材编写的内容安排哪个更加符合我校学生的学情。当然,最后我们团队发现的确北师大版本更加符合我校学生学情状况。
@yubing111700 感谢您的回复!的确是的,体积单位的量感培养是应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发展,正如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经验的积累。但是我们团队在备课时认为数学知识是互相关联的,在规则之下,不同研究对象之间也是彼此联系的,所以孩子们的学习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创设的,不应该是教师灌输的。
1. 前测对象:五年级学生,共 138 人。 2. 前测设计: 前测设计了两道题目,第一题是测试孩子对长度单位的量感,根据自己的感觉画出 1㎝和 1dm 的线段。第二题是测试孩子对单位面积的制定规则和面积单位的量感(找到生活当中的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和 1 平方米的物体)。 3. 前测结果: 根据前测结果的统计,将前测题目细分为 5 题。题目 1 考察学生对 1cm 和 1dm 的量感;题目 2 考察学生对面积单位的制定过程。由于学生对面积单位量感发展不一,将面积单位量感的考察细分为题目 3、4、5,考察学生能否在生活中找到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1 平方米的实例。
题目 1 发现学生对 cm 和 dm 这两个长度单位比较熟悉,有 81.9%的同学能够根据感觉画出大致的 1cm 和 1dm。 题目 2 发现有 47.8%的学生(66 人)记得面积单位是如何制定的,其中有 16 人找不到生活中正确的与之对应的实例。 题目 3、4、5 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能正确找到生活中的面积单位,但随着面积单位的增大,学生找的结果逐渐变得不准确。如:在列举生活中 1 平方米例子的时候,有不少同学认为 1 张报纸的面积大约是 1 平方米,实际上报纸要更小;再列举 1 平方分米例子的时候,会认为一张 A4 纸、数学书的表面大学有 1 平方分米,实际上书和纸的大小要更大。
经过对第一次试讲的反思和对学生的前测,我们针对第二稿的教学设计做了如下调整:
1. 根据一致性原则,直接引入体积单位 在第一稿中导入部分,我们花费较多时间通过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大小来阐明体积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而学生在五年级已经有了一定的测量基础,基本上比较清楚测量的规则与原理,了解单位产生与统一的必要性,在教师的引导下会比较容易想到用身边熟悉的物体做单位来测量目标物体的体积。根据前测的结果,81.9%的学生建立起了长度量感、至少 50%以上的学生建立起了面积量感,47.8%的学生还清楚记得面积单位是如何制定的。根据一致性选择,学生就很容易对体积单位的学习进行知识迁移。 这与北师版教材的编排理念也是一致的,学生在遵循已习得知识的过程的经验来看,在描述物体体积的时候,也就自然产生了体积单位的需求与创造欲。所以我们在比较大量其他版本教材后,觉得北师版教材设计的环节更适合我校学生的真实学情。那么在引入环节中,就将单位产生的必要性淡化,着重放在与之前学习知识的联系与规则一致性上。
2. 大量操作,建立体积单位表象 在前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长度量感优于面积量感,又根据经验来看,基本上每个人都是借助长度的量感去转化其他量感或是借助生活中常见的 “近似标准单位” 去测量估计目标物体体积。可见生活中的体验对学生量感的提升是重中之重的!更重要的是学生需要在生活中寻找到他所熟悉的 “近似标准单位物体”!那么在一稿中为了考虑时间因素让每个小组自由选择任务制作不同的体积单位的任务就无法达到这样的一个根本目标! 因此我们将其进行了一个更有层次性的修改:让每个同学经历制作 1 立方厘米的过程(儿童日常生活中最为常用);让每个小组同学经历制作 1 立方分米的过程(小组感知立方分米与想象中的不同);让全班同学感受 1 立方米的大小。
3. 创造性地使用黏土,制作不同的体积单位 在第一稿中,我们使用了橡皮泥、纸板、米尺来让学生感受不同的体积单位。但是发现操作起来较为费时费力。 但后来我们发现,黏土重量轻,易于塑型,价格便宜,完全可以让学生充分动手制作出 1 立方厘米和 1 立方分米的正方体。而且材料选取一致,学生更能初步建立起 1 立方厘米和 1 立方分米的大小之间的关系。学生单独做出 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然后再小组合作制作出 1 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在不断修正和测量中,建立学生的体积量感。 而且黏土遵循体积守恒的规律,易于改变形状,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不同形态的体积单位,更加丰富学生的体积量感。更容易使学生找到生活中的 “近似标准单位物体”。
1. 结合生活实际,基于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制定规则,认识体积单位(米 ³、分米 ³、厘米 ³)。
2. 通过测量,锻炼学生对体积的量感。
3. 在操作交流中,感受 1m³、1dm³、1cm³ 的实际意义,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贾老师特别喜欢打篮球,有一天和同学们在操场上打篮球的时候,一个五步上篮球就投进了,当老师还在欢呼雀跃的时候,裁判却说贾老师进球无效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反对说贾老师违反篮球规则,不应该进行五步上篮。
看来不管是谁来打篮球,都要先遵守篮球规则,不会因为这个运动的参与对象不同而改变比赛规则!游戏如此,数学更是这样,今天我们就看一看数学中到底有着什么样的规则统一。
【设计意图】课前谈话,让学生们放松心态,激发学习兴趣。并且在谈话过程中,感受规则制定的一致性。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是体积,你们还记得吗?非常好,大家都清楚的知道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那么我们该如何表达一个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呢?来看看这个盒子,你们说说该怎么表达这个盒子所占空间的大小呢?
学生进行描述。
教师适时找到以物量物的回答,并进行评价。(注意引导区分比较体积与比较面积)看来在描述体积大小的过程中,用一些熟悉的物品去描述还是不错的办法,最起码能让大家粗略的感受到这个物体体积的大小!但是每个人熟悉的事物是不一样的,各说各的也难免误差会很大!你们说这可怎么办?
视学生回答情况引导回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看来我们需要制定一个统一的体积单位。我们一起看一下学习任务与指南。
学习任务:制定体积单位。
学习指南:
1. 独立思考:回忆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制定规则,尝试制定合适的体积单位。
2. 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是如何制定体积单位的。
3. 全班汇报。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在生活中会用已知的小物体的体积测量大物体的体积,就是对学生量感的最基础的锻炼。另外引导学生对测量思路的一致性进行思考,从而使学生将不会的知识转化为已知的知识,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维方式。并铺垫 “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出现只是针对测量统一规则下不同的作用对象” 为后续体积单位的设定奠定基础。
好!制定完成后我们需要知道每个体积单位到底是多大,才能更好地应用到生活中。那我们就从小到大去制作,先来做一做棱长是 1cm 的正方体!请每个同学将彩泥拿出来,尝试制作一下!
学生开始制作。
制作完毕后,感受生活中哪些实物与之大小相似,与实物比较。生活中如此大小的正方体不常见,大家将这个正方体团一团,再比较一下。
分小组制作 1dm³ 的体积单位、全班共同完成 1m³ 的体积单位并与实物建立联系。
【设计意图】体积单位制定完毕仍需要学生将其与生活实际物体建立联系,用实物切实感受体积单位的大小,将感觉具化,提升空间观念。与实际实物联系后可以 “以物量物”,更好的提升量感。
四、总结规则、进一步提升量感。
经过今天的学习与活动,同学们有哪些新的思考与认识呢?
除了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去估计体积以外,我们还有一个非常大的感受就是数学中制定的规则是有普适性的,在同一的规则之下,针对不同的知识学习就变得简单了,每次学习的新知识都是在同一规则下的延伸。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制定完全是统一的,甚至在未来要学习的单位换算都是具有此共性;用长度测量长度、用面积测量面积、用体积测量体积,实际上他们的思想方法都是想通的。所以说以后的数学学习大家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多寻找一下知识的联系,这才是数学学习的本质。
师:好,123,好,你们不知道 123 是我们班的口令,是接什么的你们知道吗?
全体生:知道。
师:这你们都知道,心有灵犀啊!来 123。
全体生:快坐好!
师:我看看啊,特别精神啊,有没有认识我的?
全体生:没有。
师:有没有能发现我叫什么名字的没有?我叫什么?
生:贾添淇。
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赵宇鹤。
师:很荣幸认识你,我也非常荣幸成为了赵宇鹤同学认识的贾老师。真的贾老师,贾老师有一项和你们共同的爱好,就是踢足球,我也爱踢足球。有一天我在踢足球的时候,我在回防的这个地方,往那边进球。贾老师在这边跑的时候用手抱着球,然后突然前面有个守门员,我一看我啪的就扔过去了,我觉得我应该加一分了。但战老师给我吹下去了,为什么呢?我到现在都没想明白。来你来说。
生:不能用手碰球。
师:不能用手碰球,这是足球的规则,哦,看来踢足球得遵循足球的规则,就连我这么荣幸的被他认识的贾老师过来了,也得认真的遵循这个规则,是吗?那看来规则这个东西挺重要哇。啊,我打成橄榄球了对吗?这就不对了。就算贾老师来了,也得遵守足球的规则。是这样的吗?哎,其实我们都有这样的意识,学数学的时候也要有这样的东西,这个规则的东西。
师:那今天咱们一起来带着这样的规则意识进行今天的学习,好嘛?准备好了吗?
全体生:准备好了。
师:好,上课。
全体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体积,你还记得嘛?
生:就是一个物体它的体积大概是它的大小。
师:哎,说的有那个意思了是吧?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说出来了,就是大小,好,请坐。
师:你说。
生:就是一个物体的空间。
师:我还在等你说后面这俩字呢,物体所占的空间,再加上他说的那俩字,啥字?
全体生:大小。
师:物体的空间的大小就叫做物体的体积,是这样吗?你们认识的是这样的吗?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换句话来说,其实就是物体的大小。
师:好,贾老师这有个东西,一个泡沫机的盒子,这个盒子有多大呢?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看,是不是物体?它占不占空间?那它有多大呢?
全体生:不知道。
师:好,不知道我就喜欢这样的,不知道那有没有能用自己的话给说出来。还是你吗?还有别人吗?给你们一分钟时间在小组里说一说行不行?互相聊一聊这个东西到底有多大?互相聊一聊。
师:好了,123,我刚看到有一个小组同学这样表示?来?它有多大?
生:手比划
师:这么大,来给同学们展示一下。你们看看啊,看人家表示的,来。
师:这么大。你把住,别动,差不多是吧?这么大,这种描述方式行不行?行,但只限于面对面是吧?好,请回,还有吗?有多大?来,请你说。有的大?
生:大概一个头。
师:一个头,你们听到了吗?我觉得这个应该有掌声啊。
全体生:鼓掌。
师:他帮我们换个思路对吧?一个头那么大,但是头好像比它大一点,对吧?比它厚一点,所以可能也就是半个头那么大是吧?哎,其实这是一个非常牛的想法,太重要了。你想知道一个体积,一个物体的体积,用我们熟悉的去衡量一个不知道的东西,这东西是不是测量呀?我们是不是在测量?
全体生:对。
师:想起来了吗?测量咱们以前学没学过?
全体生:学过。
师:咱们以前学过什么的测量?
全体生:长度的测量。
师:还有什么?
全体生:高度。
师:高度也是长度,对吧?平方刚才谁说平方啊,平方是什么东西?面积对吧?面积的测量,长度的测量是不是都是用小的去衡量大的,用一个长度去衡量另一个长度,对不对?这,是不是也是一种规则啊?那你看,刚才贾老师让你们去描述它的大小,有同学就想到了测量呀,我可以用头来测量它的大小,你说行不行?
全体生:行。
师:行,可以的,看来规则对测量是有一致的。长度用小的去测量大的,面积用小的测量大的,那体积呢?大点声的说!
全体生:用小的去测量大的。
师:用小的去测量打的,那刚才好像我们用大的测量小的,谁能再说说它还能你用什么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东西去测量一下它?
生:直尺。
师:直尺,直尺是测量什么的?直尺是测量长度的,那我们要测量的是什么?物体的体积,你用长度测量体积我们是需要转换的,要公式不着急,具体什么公式咱不着急。咱们现在就想测量,我用小的体积能不能衡量大的体积?
全体生:能。
师:你还有什么东西你熟悉的?贾老师有一个。
全体生:拳头。
师:几个?
全体生:9 个。
师:123456789,有同学想老师你量的是面啊,关键是我们厚度怎么样?
全体生:一样的。
师:一样的,那我这样量行不行?我放了几个拳头。
全体生:9 个。
师:9 个拳头,我用 9 个拳头来衡量它的大小行不行?
全体生:可以。
师:刚才比划的那个同学,我们现在不是面对面了,我再跟你说,我说我这有个盒子,有 9 个拳头的大小,行不行?能表述出来是吧?还有吗?你们有没有啥熟悉的?你说。
生 1:我用五六十骰子。
师:五六十个骰子,我不知道准确的数对不对,但是这个衡量方式好不好?
全体生:好。
师,是不是用小的衡量大的?好,非常好,请坐。还有吗?
生 2:20 个涂改带。
师:20 个我也不知道这个数准不准,但是他这个思维方式行不行,这样的思考是可以的吧?还有吗?你还熟悉什么?
生 3:五六十个玻璃珠。
师:玻璃珠非常好,用玻璃珠去量。你说。
生 4:40 多支笔
师:40 多支笔行不行?能量出来吧,而且说出来你们知不知道?
全体生:知道。
师:哎好了,实际上你们已经把今天要学的东西说完了,学完了,这就是你们的什么?一起说。
全体生:体积单位。
师:你有你的物体,对吧?你用什么去量,什么就是你的单位,你看刚才说的,40 多根笔,多根笔是不是体积单位啊?对吧?你有几个这些啊?40 多个,是吧?你用什么去量,有几个就是几个多少,几个什么,还有多少个涂改带呀,20 多个涂改带,涂改带是不是你的体积单位?
全体生:是。
师:怎么样,学完了吗?这节课结束了?
全体生:没有。
师:结束了,准备下课了。好,还有不同意的?你们为啥不同意呀?下课多好啊,你说。
生:我觉得应该把这些单位给统一,因为这些东西都太杂了。
师:是不是这样的?请坐,你说我有 9 个拳头,你说我有 20 个涂改带,结果我翻出来我的涂改带一看,我的涂改带这么多大,贾老师也有个涂改带这么大,有 20 多个,啊我做了一个那么大的箱子,好吗?我们能沟通好嘛?能沟通明白吗?
全体生:不能。
时:那看来单位制定好像也得统一一下,那少点规则吧,咱这节课不是要带着规则想嘛?找找规则吧,单位的制定有没有啥规则,让你想起了啥呢?举手小能手,其他人要向他学习,你说说,你想起了啥?
生:我想起来之前学过的表面积,表面积就是它之前也是可以用一些拳头,涂改带测量的,但是后面统计成了平方分米平方米的。
师:哎,有印象没?平方米平方分米还有个平方厘米,是不是这个东西?这是不是就叫什么来着?面积的单位。还有!
生:有测量长度的千米、米、分米、厘米。
师:非常好,请坐,是不是这样的?看来我们制定单位的时候好像也有点规则。我不能随便说,来,我们想测一下讲台的长度,我就拿胳膊测,测完之后我跟你说有 8 个胳膊那么长,8 个胳膊那么长是多长啊,你清楚吗?
全体生:不清楚。
师:不清楚,大家需要统一一下,我们长度单位有制定的规则,面积单位有制定规则,那你猜体积呢?
全体生:也有!
师:肯定也有,那咱们就干这事。来,谁来读一下学习任务?声音洪亮,有力,而且表情丰富。
生:学习任务:制定体积单位。
学习指南:
1. 独立思考:回忆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制定规则,尝试制定合适的体积单位。
2. 小组交流:你制定的体积单位是如何规定的。
3. 全班汇报。
师:好,请坐。同学们清楚学习任务和指南了吗?我们要做什么事?
全体生:制定体积单位。
师:我们要制定体积单位,而且体积单位给大家一说都明白,都清楚都同意了。是吧?然后我们看怎么做呢,第一件事先回忆一下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制定规则,想想长度单位咱们是怎么定的?多长?算一个单位,再想想面积单位咱们是怎么定的?多大的平面?算一个单位,回想一下,然后尝试制定合适的体积单位的,这回你还能不能拿拳头说话了,能不能拿头说话了,不能了,大家都统一了,是吧?然后小组交流你制定的体系单位是如何规定的?三全班汇报,听懂了吗?
全体生:听懂了。
师:开始。
师:好了,我看声音小了,123。来,谁来说说啊?这个体积单位咱们怎么给它统一一下?来,你来说。
生 1:之前的长度单位它就是有很多个棱长,然后棱长乘起来就变成了一个面,面的单位,它就是有个平方,然后它有很多个面加起来就变成了它的体积,我觉得就应该变成 3,由 2 变成 3.
师:由 2 变成 3,能听懂吗?谁听懂了?听懂的举手。真有听懂的。所以你要帮他再解释一下吗?这个二变成三是什么意思?我还没太懂。
生 2:有很多个边组成了一个面,再由很多个面组成了一个它的体积,然后面单位就会加一个平方。
师:面的单位加个平方,我们拿一个来说事,比如说长度单位里边有一个厘米,面积单位也有一个 1 平方厘米,你的意思是指下一个体积单位,咱们表示的时候得加个啥?
全体生:由 2 变成 3。
师:由 2 变成 3,是这意思吗?那叫啥名呢?看一下好像挺好。遵循了前面的规则,对吧?实际上这上面是有个 1 的,以后你会学到,123,完美,完美,看来这是属于命名了,它叫什么?你起个。
生 1:立方厘米。
师:立方,怎么想的立方?
生 1:因为平方就是一个平面图,然后它体积又变成一个立体的,所以我就觉得应该叫立体。
师:怎么样?同意吗?好,我让你们制定一个体积单位,你们先把名给我起了。非常好,而且他们是不是有规则的?这上面有 1,这上面有一个 2,这有一个 3,符合之前的命名规则,所以你看命名遵不遵循规则。
全体生:遵循。
师:那我把它写这,你说有立方厘米了,还应该有什么?
全体生:立方分米。
师:还有啥?
全体生:立方米。
师:好,非常好,立方十米、立方百米、立方千米,以此类推,只不过好像有点大,对吧?咱们先不管这些,咱们先看这些行吧?都知道他叫啥了是吗?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行了,名命完了。多大呀?这多大是 1 立方厘米呀,多大是 1 立方分米呀,多大是 1 立方米呀,我前面给个 1 吧。来,你说。来指着说。
生 1:1 立方厘米是棱长为一厘米的小正方形。
师:小正方形?还有棱长。
生 1:棱长是 1 厘米的小正方体。
师:小正方体,我们得用小体去衡量大体,对吧?
生 1:1 立方分米是一个棱长为 1 分米的立方体,是正方体,1 立方米是一个棱长为 1 米的正方体。
师:鼓什么掌呢?我都有问题呀。你们没问题啊?那我问了。你得接得住哇。你是咋想到用小正方体去量呢?你咋不整个球呢?为啥不用这些呀?你规定它不行吗?规定下它不行吗?
生 1:一个正方体方便测量一个物体的体积。
师:哪方便呀?
生 1:比如说你用正方体摆一个面。
师:摆个面,来我这正好有,你给我说说看哪有优点。你们别光笑啊你们也得想啊。为啥选它呢?我选个拳头,选个脑袋,规定它脑袋的大小不就完了嘛。你来。
生 2:因为我觉得它正方形是规格的,就是相对于笔呀它都是不规则的物体,所以很难计算它的体积。
师:有没有道理啊,用正方体它能方便啥?
全体生:计算。
师:计算,而且他摆的时候你看看是不是严丝合缝呢?有没有用笔摆一摆的,怎么了,你说你下一个笔怎么摆呀,对吧,你说这样摆,要么就有空,要么就伸出来,是这样的,非常好,第一件事我们先用正方体。没问题吧。
全体生:没了。
师:没了,我还有问题,我这个问题就是这一段是命名字,这一段告诉我用正方体了,他怎么就知道要用棱长为 1 厘米 1 分米和 1 米呢?我用 5 分米的,我觉得挺好,3 厘米的也不错,50 米的也挺完美的。不都严丝合缝,反正都是正方形。只有 3 名同学那不行,就证明你们还没太想好,就给你们一分钟小组想一想为什么要设定它棱长为 1 厘米、1 分米还有 1 米,懂不懂?
师:来 123, 好,谁来说说吧,我看现在有多少举手的?多了不少讨论有效。Ok,谁来说说?你来。
生:我觉得万物都要遵循规则,不能因为它是体积就能变了,它一个面等于它边长为 1 厘米的。
师:你想说的是面积单位是吗?面积单位的制定。
生:面积单位是边长为一厘米的正方形,正方形它就要遵循规则,然后我个人觉得它设定为一厘米就会方便于计算,要是有一题给你的是 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但是它后面让你求的是一立方分米,所以就会感觉有点麻烦。
师:我听懂了,他的意思是得遵循规则,他都想到单位换算的事了,他都想着单位换算的事了。他说遵循这个规则,我们以后在单位换算的时候就要方便,对不对?所以我看看体积单位的制定是不是也需要遵循规则?我们看这个规则长度单位拿个直尺看一看,那个长度 1 厘米,1 分米对吧?面积单位边长为 1 厘米的正方形。边长为 1 分米的正方形叫平方分米,还有边长为 1 米的正方形叫平方米,你说你名儿都这么来的,你这个大小是不是也得这么规定一下,只不过它正方形变成了正方体,那棱长为 1 厘米的正方体就叫 1 立方厘米,棱长为 1 分米的正方体就叫 1 立方分米,棱长为 1 米的正方体就叫做 1 立方米。你们想的很远,后面体积单位换算的确需要这个东西,而且这么规定对后边单位换算非常有好处。好,那现在成功了,第一件事咱干完了,咱们把体系单位的名儿起好了,大小规定好,用它量东西是不是大家就清楚了?
全体生:清楚了。
师:真的清楚了吗?我愣是不知道 1 立方厘米到底有多大呀。我虽然知道它棱长为 1 厘米,可是它大小怎么向它表示一样?这么大,还是这么大呢?我有点想不明白。是不是得动手做一个,是吧?好,来,同学们这儿有橡皮泥,我们现在先做这件事。谁来读一下?来,你来。
生:动手操作,用橡皮泥切出一个 1 立方厘米的正方形。
师:好,请坐。你是切出来一个还是捏出来一个?捏出来一个 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你捏出来是不是咱就真看出来它到底有多大了,还看啥?动手!
师:来,123,来同学们举起来你们的 1 立方厘米,我们看一看,贾老师这相对来说比较准,你感觉跟我的比比。自己觉得大的就可以自己放下了。有一样的是不是?所以差不多的,那你说我们做完之后要量什么?他的棱长,只要它的那个棱长是 1 厘米,我做的是不是就是一个单位,那我这个单位拿出来之后有啥用?
生:测量。
师:测量。谁说的,了不起。测量,上课刚开始我们就说了,这东西是用来测量的,我用它来测量这个盒子我能不能测量出来?
全体生:可以。
师:可以。但是你想想我们平时在生活中,我要想描述一个东西的大小,我有时候不用非得特别准,对吧?而且你们刚才也说了,你们每个人实际上都有熟悉的东西,你熟悉的那个东西就是你自己的体积单位,这话没问题吧?想想是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们想想这个东西和你生活中有哪些比较像?如果它的大小比较相似,我是不是就能用生活中的一些物体去衡量了,我不可能天天带着小模块那都走,对吧?你想想它有啥比较像?
生 1:弹立方口香糖的大小。
师:口香糖,弹立方口香糖,我觉得这个口香糖的名字起得非常好,弹立方立方立方是吧?但是这口香糖是不是这样的。可以,找到了,还有吗?来那个女孩你说一下。
生 2:他跟我这个橡皮擦差不多大。
师:我可看不出来,那橡皮擦好像不是正方体的,我们这个橡皮泥上面有很多优点,什么色彩鲜艳,什么大脑开发培养创造力啊,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我做完之后大小再揉一下,变了吗?
全班生:没有。
师:我这体积变了吗?
全班生:没有。
师:你立方的不好找,生活中这样的还不好找吗?他找了一个橡皮大概是不是?是吧?对不对?好,还有没有?圆一点的。
生 3:一颗玉米粒。
师:一颗玉米粒真没准备,但是可能差不多回去试试,好吧?好,请坐。你说。
生 4:把益达口香糖分两块。
师:他把益达掰成两块。好,请坐。还有吗?老师这有。我这盒子不是光让你量的。这是啥?瓜子,能变形吧,怎么样?像不像,厚度是不是也差不多?还有!这个头像不像?行不行?生活中我就拿着耳机头到处比划呗。还有!但是我的奶片要比它这个厚一点,所以两个行不行?差不多吧,还有最像的牛肉粒。和它的大小像不像?送给你了,先别吃呀,等李老师让的时候再吃,好了,孩子们立方厘米能不能感受大小了?
全班生:能。
师:那生活中用拿小方块到处比划嘛?我兜里有一把牛肉干。我就能量出来有一些东西的大小,是不是这样?但是我要用它量这个?
全班生:麻烦。
师:这得多少个啊?用什么?
全班生:换一个。
师:换一个,换谁?选择合适的单位是什么?立方分米能做吗?能做,小组做一个好吗?
师:好,123。来表扬,这一组非常快,这一组非常快,不但迅速,而且做的也特别快。刚才做的时候你有啥感觉?你说。
生:特别的大,就是感觉够了但还是不够,还要再加。
师:还要再加,好,请坐。有的小组甚至加了好几次,是不是这样的?有的小组加了好几次,而刚才做立方厘米的时候,很多人往下减了好几次,所以说我们人的量感,实际上我们心中的大小,立方分米比你想象中的要大,立方厘米比你想象中的要小,是不是这样的?所以在生活中找到熟悉的这些物体作为你自己的体积单位特别重要,你说谁跟它差不多大呢?我们看看什么东西跟它差不多大。
生 1:小孩玩的球。
师:哎小孩儿玩的皮球跟他差不多大,还有什么?
生 2:沙包。
师:那得什么样的沙包好像得大一点,还有吗?
生 3:保龄球。
师:他说保龄球差不多大是吗?
生 4:石头。
师:还有一些石头对吧!但是不管是什么东西,你找一个属于你自己的体积单位,这样的话在生活中你就能很容易的去描述一个物体可能是多大,我们不说特别准,但是我们得会量,我们看这个吧。上课的时候贾老师就让你们把它描述一下它有多大。你看一下,7/10 都出来了。怎么办?用这个量一量。直接这么量吗?厚度得一样,好,整薄了。来这回差不多。他有几个大概?
全班生:两个。
师:这一个,然后这边不到一个了。这边也不到一个了,大概是两个是这样的吗?那我估计它大概是 2 立方分米,这个大小大概 2 立方分米,ok,我跟你说经过老师的计算,实际上它就是这样,很接近了。
师:下一个我们就要做,害怕不?刚才我们做立方分米的时候,我们看它可能有多少个小的立方厘米?100 个,你才是 100 个,好像 100 都不止是吧?1000 多,具体是多少咱以后再说。那你说咱们要做一个立方米呢?能做出来吗?
全班生:能。
师:好,贾老师提前给你们做好了。来看看。大不大,比你想象中的是不是要大一些,有没有个空地?放这来。
师:大不大?
全班生:大。
师:生活中哪些熟悉的物体和它差不多大?
生 1:两张桌子拼在一起。
生 2:滚筒洗衣机。
生 3:物流快递箱。
师:好孩子们,我们热热闹闹的把体积单位搞清楚了,从它怎么来的,怎么制定的,怎么命名的,我们发现只要遵循规则,这件事就简单了。对吧?数学学习就是这样,你只要掌握了规则,你不管谁来了,都按照这样的规则去制定去运行。你想想重量,我们在描述重量的时候,是不是用小重量去测量大的重量?甚至说我们在计算的时候算数的时候,是不是也是有一样的规则?在这个规则之下,小数来了,是不是一样的运算?分数来算是不是同样的运算?都有它一样的规则,所以我们说数学,是遵循规则,只要你把它掌握了,这些东西还难吗?
全班生:不难。
师:希望同学们能遵循这些规则,找到这些规则的精髓。以后不管学什么都特别简单,好吧,这节课我们上到这。来 123,好,下课。
全班生:老师再见,同学们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本节课按照二稿教学设计完成了教学,基本实现既定目标,从学生学后状态和实际应用来看,孩子们基本能够用近似标准单位物体去衡量目标物体体积,量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另外在规则一致的思想指导下,学生建立了将学习过的知识进行联系的意识,对于高年段学生来说,益处很大。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整理反思如下: 1. 时间安排问题。时间上来看,前面的一致性思想指导耗时较多,需要在后续的教学设计中进行调整,整合问题,集中思考。 2. 一立方分米大小的实际物体准备不够充足。生活中一立方分米大小的物品还需要多多寻找,尽可能帮助足够多的学生进行体积标准的建立。 3. 一立方米大小的感知不够充分。因为时间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影响,无法在课堂上充分制作一立方米的物体,导致学生对一立方米的大小感知不够明显。后续设计时想借助学生经常使用的整理箱进行建立量感。
@冯春波20210324 感谢您的关注与评论!我们团队在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与前测时发现儿童有一定的测量基础,比如长度和面积,所以在描述体积的时候,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还是比较容易想到用熟悉的小物体测量大物体体积的。
@高春娥 感谢您的关注与回复!您的问题也是我们着重思考的内容。1. 学习方式上我们一是采取迁移的办法,让学生的体积量感形成受益与之前掌握的长度和面积的量感,毕竟其内在联系十分密切;二是采取以物量物的办法提升学生的量感。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熟悉的领域和物品,人们在估计时很多时候都是采取以物量物的办法,那么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熟悉的标准大小物品就比较重要,我们也在努力的突破;三是采取超轻黏土这样容易变形但体积不变的学具,也是为了上面一点做突破而采用。2. 合理迁移这边我们参考了史宁中教授提出的计算规则一致性的思考方式。我们直接从单位制定的规则一致性进行了合理迁移。
量感的发展与学生的亲身体验离不开,这堂课的导入,开门见山,通过事物对比,顺势进入课堂 ,过渡自然,能够很好的引入课堂。这样的导入,虽然简单,但却让学生能够迅速集中思维。值得我学习。
贾老师在课前对于不同教材的对比和分析,对于量感概念、如何发展学生量感策略进行了深度研究,这些充足的准备都为这节课教学提供了基础与思路,更把它们运用到了教学中,值得我们学习。这节课包含了三个环节:环节一在初步认识体积单位时,引导学生感知了单位产生的必要性。环节二创设体积单位,让学生感知了统一单位的制定。环节三让学生实际操作,建立单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进一步的感知单位的大小,提升空间观念。
贾老师这堂课 是有深度,有厚度的课。前期通过和国外教材的对比,后期两次课堂实录的反思。对学问的研究这种态度,让我佩服。可见贾老师的教学的严谨态度。波斯纳说过 经验 + 反思=成长。我想贾老师就是这样的践行者。向您学习。
贾老师的教学准备十分细致,从不同版本教材分析,到对量感概念的解读,都能够看出前期的研究工作扎实有效。量感的发展与学生的亲身体验离不开,这堂课的导入开门见山,通过事物对比,顺势进入课堂,过渡自然,这一点很值得我学习。
非常喜欢贾老师第二稿的设计,以规则为导入,让学生体会建立规则的重要性。在谈话中引出体积单位,并让学生感受到统一体积单位的必要性。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让学生感受三个体积单位的大小,发展学生的单位量感。为贾老师的设计点赞
14、目标上,注意厘清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重视学生对 1 立方厘米的认识和表象的建立,对 1 立方分米和 1 立方米的认识可以放在后面学习;重视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量感。不仅丰富学生对单位量的感知,也丰富学生对叠加量的感知,寻找身边熟悉的参照物作为比较标准。 过程上:①通过比较不同物体体积的大小,可以发现比较体积的多种方法:直接比,间接比。用形状规则的正方体测量没有空隙,结果比较准确;用不同大小正方体比较可以得出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②通过多种活动 “摸一摸”“找一找”“比一比”“做一做” 等多种操作活动丰富对 1 立方厘米的认识,寻找身边的参照物,建立 2 立方厘米、5 立方厘米等叠加量 发展学生的量感。
贾老师从对不同版本的教材分析,到对量感概念的解读,都能够看出前期的研究工作扎实有效。对比前后两稿,改变操作的方式,在操作中进行对比,让学生的体验更深刻。以物量物的活动是一个很好的设计环节,为估作铺垫。值得借鉴。
贾老师通过学生动手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大小的方式引入体积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如排水法和用小正方体测量的方式充分讨论了要有一个统一的单位来测量。但是在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产生时我们已经讨论过度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在这里是否还有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讨论体积单位产生的必要性?我认为学生可以通过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迁移,自然引出统一体积单位的产生。
经过对第二次试讲的反思和我们的讨论,针对第二稿的教学设计做了如下调整:
1. 细化操作活动,形成清晰量感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一切认知活动都发生在作为认知主体的身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中。正因如此,在体积量感的培养中,要设计更丰富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的身体参与深度认知,形成具身经验。我们将学生对 1 立方厘米和 1 立方分米量感的培养分为 4 个环节:“做一做”“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
量感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估测活动。估测是否准确取决于量感,而量感又可以通过估测活动得到巩固与完善。“做一做”、“” 量一量、“比一比” 就是在对 1 立方厘米和 1 立方分米的体积单位进行估测、测量、与标准体积单位比较的不断修正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学生对单位体积量感的刻画。
表象是抽象的结果,是对数学概念所形成的印象,是学生记忆和理解数学问题的支撑。我们通过 “找一找 —— 寻找生活中的单位体积” 让学生对单位量留下记忆表象,这有助于学生对单位量的意义充分理解和内化,也为学生利用单位体积的表象和模型作为中介来判断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必要的支撑。
2.“身边” 的整理箱,感受 1 立方米
通过前测我们发现,学生对大单位的量感是不够精确的,也更难找到生活中与之相对应的物体。从 1 米 ——1 平方米 ——1 立方米,学生经历了一维 —— 二维 —— 三维的转换,对 1 立方米的量感将会更难把握和建立。在二稿中,考虑到时间和操作难度,我们直接让孩子列举生活中的 1 立方米,但只通过语言的的方式,并不能让每个孩子都形成自己的具身经验,还缺少了孩子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
统一规格和大小的整理箱是每个益田学子的必备物品,孩子们到讲台前面堆叠摆放自己的整理箱,用自己的整理箱去衡量 1 立方米的大小,学生能够很好地对 1 立方米的大小建立认知。
学习目标:
1. 通过联系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学习经验基础,经历体积单位制定、统一的过程,认识体积单位(米 ³、分米 ³、厘米 ³)。
2. 在操作交流中,感受 1m³、1dm³、1cm³ 的实际意义,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对体积单位的量感。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体积单位的量感。
教学准备:12 根 1 米的直尺,1 分米 ³、1 厘米 ³ 的正方体,橡皮泥,水果实物等。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统一体积单位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是体积,你们还记得吗?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那么我们该如何表达一个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呢?来看看这个盒子,你们说说该怎么表达这个盒子所占空间的大小呢?
学生尝试用语言去描述盒子的体积大小。
教师对学生的方法给予肯定,发现学生会在描述体积大小的过程中,用一些熟悉的物品作为 “单位” 去 “量”—— 以物量物。
通过每个学生选取的物品 “单位” 的不同,发现需要一个统一的体积单位来量物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在生活中会用已知的熟悉的不同的物体作为 “单位” 测量物体的体积,既能让学生体会体积单位统一的必要性,还能初步发展学生对 “量” 体积的量感。
二、联系旧知,认识体积单位
学习任务:制定体积单位。
学习指南:
1. 独立思考:回忆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制定规则,尝试制作合适的体积单位。
2. 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是如何制定体积单位。
3. 全班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提炼出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米这三个体积单位,并在汇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体积单位和长度、面积单位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经验基础来认识体积单位,这个过程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建立体积单位的概念,还能感受这些单位制定过程的一致性。在这样一个与长度、面积相互联系、转化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对体积单位的量感。
三、动手操作,感受单位体积
活动一:通过做一做、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 4 个环节,体验 1 立方厘米有多大。
做一做:不借助任何工具,每人尝试用黏土做一个 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估一估 1 立方厘米有多大。
量一量:用尺子量一量你做的正方体棱长是 1 厘米吗,感受 1 立方厘米有多大。
比一比:和学具盒中标准的 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比一比,再次感受 1 立方厘米有多大。
找一找:在生活中找一找大小差不多是 1 立方厘米的物体。
活动二:通过做一做、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 4 个环节,体验 1 立方分米有多大。
做一做:不借助任何工具,每个小组尝试用黏土做一个 1 立方分米的正方体,估一估 1 立方分米有多大。
量一量:用尺子量一量你做的正方体棱长是 1 分米吗,感受 1 立方分米有多大。
比一比:和学具盒中标准的 1 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比一比,再次感受 1 立方分米有多大。
找一找:在生活中找一找大小差不多是 1 立方分米的物体。
活动三:通过在 1 立方米的木框中堆放学生常用的整理箱,体验 1 立方米有多大。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中的 “做一做”“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 都是围绕 “培养量感” 而设计的。学生在用黏土制作 1 立方厘米和 1 立方分米的时候就是在对单位体积进行估计,估计是培养量感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估计之后还会让学生进行测量和对比,这是对单位体积标准化的感受;在实际生活中找一找,加深对这些单位体积的印象,并为以后估计物品体积做铺垫。在体会 1 立方米有多大时,选用的是我校学生每人都有的整理箱作为衡量标准,通过这样的操作,学生能很好地对 1 立方米的大小建立认知。
三、 课堂小结,提升数学思维
经过今天的学习与活动,同学们有哪些新的思考与认识呢?
除了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去估计体积以外,我们还有一个非常大的感受就是数学中有很多统一的规定和原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制定是统一的,命名是统一的,甚至探究的过程都是统一的。他们的思想方法都是相通的。所以说以后的数学学习大家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多寻找一下知识的联系,这才是数学学习的本质。
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的体积。还记得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吗?
全体生:记着。
师:记得,举手来说说什么是物体体积?
生 1:一个在空气中的物体的体积。
师:在空气中物体的体积。好,请坐。你再说。
生 2:一个物体的大小。
师:一个物体的大小,物体什么的大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吗?
生 3:一个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师:对不对?同意吗?
全体生:对,同意。
师:一个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个非常准确,是吧?好了,现在贾老师这有一个这盒子,它是不是物体?是一个泡泡相机的盒子。这个盒子的体积有多大?你会描述吗?
生:手比划,这么大。
师:这么大,怎么样?表没表示出来?
全体生:好像没有。
师:你还差啥?
全体生:厚度。
师:哎,厚度说的好,厚度有多厚?哦这么厚连起来一起说一下。
生:手比划,这么大,这么厚。
师:什么体的?
全体生:长方体的。
师:这么大,这么厚的长方体的盒子。描没描述出来?
全体生:描述出来了。
师:非常好,请回,这是一种办法。还有别的办法?
生 2:和人的脸一样大。
师:和人的脸一样,人的部是一个面啊,这个盒子就长一个面吗?你说。
生 3:我觉得可以用我们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来跟它比较一下。
师:怎么样?他说的对不对啊?
全体生:对。
师 4: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刚才贾老师用了一个头,是不是可以去刻画它,行不行?
全体生:行。
师:但是有个问题,贾老师的头怎么样?
全体生:太厚了。
师:所以你看咱们在描述物体体积的时候,不光是面的事,还有厚度的事!刚才那个同学的想法他是怎么得来的呢?一下子就想到了,是吗?之前有没有这样的基础?我们回顾一下以前学的知识里有没有用熟悉的东西去测量目标的东西?你说你有发言权。
生 4:想起来了。我们在学习平方单位的时候,我们学平方厘米的时候,用指甲盖作为一些熟悉的物体,然后来比喻这个平方厘米,然后平方分米大概就是我们手掌大小,平方米大概就是教室里一块黑板的大小。
师:怎么样啊?好,请坐。其实不光是平面上的问题,长度是不是也这样的呀?我们是不是用我们熟悉的长度去测量要测量物体的长度?这件事和刚才我们说物体的体积,用熟悉的物体去测量要测量的物体的体积,这些想法是不是统一的?
全体生:是。
师:对吧?是统一的,这个统一是在于测量上,数学中还有很多和这个测量一样,有统一思想的事,咱们这一课就带着这样的想法继续研究好吧?
全体生:好。
师:回到刚才的话题,还是泡泡机你有没有别的想说的,用你熟悉的物体去测量谁有?
生 1:快递盒。
师:他和快递盒差不多大,这是你熟悉的是吧?可以啊,还有吗?
全体生:拳头。
师:哎,拳头,几个?
全体生:9 个。
师:9 个,而且这个拳头的厚度跟它的厚度一样的,这样我可不可以说 9 个拳头的大小。可以吧,还有没有?
生 2:我妈妈做的超级大的方形蛋糕。
师:超级大的方形蛋糕,和它差不多大行不行?行,好,还有吗?你说。
生 3:地板上的水泥砖。
师:地板上的水泥砖。我还需要厚度。
全体生:两块。
师:你说两块是吧?那行,还有吗?
生 4:听音乐的音响。
师:听音乐的音响。行不行?还有吗?
生 5:粉笔盒子。
师:用粉笔盒子,我们看粉笔盒子跟它差不多厚,有几个?
全体生:4 个。
师:比 4 个还多,然后这边还不到,大概有几个?
全体生:5 个。
师:5 个,行不行?这个刻画的挺好。你们每个人是不是都有自己熟悉的物体去测量物体的体积呀?那你们每个人测量物体的体积,就是你们每个人测量物体的单位,那个物体就是你们的单位,这一课我们学完了。有没有什么问题呢?没有,我们下课了,你说。
生:每个人的单位都不一样,然后测量可能就会出现误差。比如说我拿粉笔盒做例子,然后有人拿砖头做例子,我说大概有 5 个,然后 5 个什么单位,然后他就说他却说有 2 个什么单位。
师:同意吗?
全体生:同意。
师:好,请坐,他说的意思是什么?
全体生:单位不一样。
师:我们单位不一样,我们每个人去测量物体的那个单位是不一样的。他刚才说的粉笔盒,贾老师办公室也有个粉笔盒,我的这么大,他说有 5 个,好,我也拿 5 个。(师比划)那刻画的是一个东西吗?
全体生:不是。
是:所以咱们要做的还是这件事,干啥?
全体生:统一。
师:我们要把每个人测量物体的体积的单位给它统一,那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体积单位。研究体积单位的时候,我们还有一个事儿要注意,刚才我们说了长度、面积、体积它们有很多统一的地方,对吧?那我们在研究体积单位的时候,在制定体积单位的时候,也要进行一个这样的统一,好吧?我们看一下学习任务,学习指南。谁来读一下?来,你来。
生:学习任务:制定体积单位。学习指南,一独立思考:回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制定的规则,尝试制定合适的体积单位。二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是如何制定这些体积单位的。三全班汇报。
师:好,请坐。大家知道干嘛了吗?
全体生:知道了。
师:我们要做的事就是统一一下大家的测量物体体积的单位,那我们把统一完的叫做体积单位,我们要做的事就是制定体积单位。看一下学习指南第一件事,我们要独立思考,先自己想,怎么想的回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他们制定规则,尝试制定合适的体积单元。第二个,要在小组说一说你是如何制定这些体积单位的,然后再全班汇报。清楚了吗?好,现在开始。先独立想一想啊。
师:好,123,快坐好。321,要安静,反应真迅速。刚才我们任务还记嘛?
全体生:记得。
师:我们要干嘛?
全体生:指定体积单位。
师:你们在小组里制定完没?谁来说一说?代表你的小组说一说,大方的,来,你来说一说。
生 1:我们小组制定的单位就是面积单位是一平方厘米,然后高度这样子一个正方形就是底,然后这就是高,高也是一厘米的话,就是一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制定的单位就是立方厘米。
师:你们听懂了吗?
全体生:没太听懂。
师:其实我没太听懂。你再描述一下你说了什么先?
生 1:正方体。
师:要用正方体,ok。正方体我现在就摆上。你要拿正方体做体积单位。是吧,然后再说多大的正方体?
生 1:12 条棱长为 1 厘米的正方体。
师:哦,每条棱长为 1 厘米的正方体。这回清楚没?
全体生:清楚了。
师:非常好,请回。每条棱长为 1 厘米的,好像有点小的,对吧?我现在想测一下,空调有多大,我用一个小正方体累不累?
全体生:累。
师: 还得有别的,是不是?还有啥来你说。
生 2:可以用立方分米的。
师:他提出了一个东西叫立方分米,我怎么不知道它是啥呢?
生:它这个就是 12 条棱长,每一条棱长度都是 1 分米的正方体,然后就是说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 1 立方分米。
师:1 立方分米它给我们形容了一下,它的大小是什么样的?
全体生:棱长为 1 分米的,和刚才那个同学说的棱长为 1 厘米的不太一样了,这个明显要比刚才的要大一些,是吗?大一些。但是我好纠结啊,这个名字我没见过呀。立方分米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名字的呢?你们同意这个名字叫法吗?
全体生:同意。
师:他有什么缘故吗?来,你说说。
生 3:因为是用正方体来说,正方体它是一个体的,然后它是立着的,所以叫它立方。立着的正方形,所以这个是立方。
师:可以。还有别的想法吗?你说。
生 4:因为长度单位不是有厘米、分米和米吗?然后厘米的下一个就是分米,然后面积也是厘米的,下一步也是分米,所以说体积我觉得应该厘米下一个是分米。
师:你说的我明白了,你是这个意思,你是说它的棱长,这个棱长是一厘米,这个棱长就是一分米,那再下一个就是一米,你说的是大小的事,对吧?棱长 1 厘米棱长 1 分米还有棱长为一米,我说的是名的事,这么叫这个名字合不合理?
全体生:合理。
师:你们还都同意。为啥同意?你再说说。
生 5:我觉得它可以叫立方分米,首先我们想一下面积单位,面积单位它是叫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而面积指的是一个面,面它是平着的,所以说它叫平方。而体积单位它正方体长方体它是立着的,它是这样一个有高度的,所以说我觉得它可以叫立方。
师:行不行?好,请坐。看来立方分米大家都接受,而他给了一个理由,是吧?剩下的理由你们自己研究,那我们再给它命了名吧,棱长为一厘米,那我管它叫什么?
全体生:立方厘米。
师:那棱长为一米的呢?
全体生:立方米。
师:我们好像给他有一个字母表式是吧?立方厘米怎么表示的?立方,上面是个 3,3 行吗?有道理吗?有啥道理?
全体生:三维的。
师:立体图形是三维的有 3,非常好。平面图形是二维的,我们上面是一个二,是不是?就是说,如果是厘米这是长度,它是一维的,实际上上面有一个 1,我们平时不写,然后平面的我们上面有一个 2,立体的我们上面有一个 3,合理吗?
全体生:合理。
师:这件事是不是统一的?是不是顺着长度、面积、体积这样顺下来了?是统一的,那我们说命名是不是也是统一的,好命名是统一的,我们现在这是可以了。立方厘米我会写了,那这个我也会写了,对不对?
全体生:对。
师:这个我也会写了,对吧?
全体生:对。
师:它的大小我也知道了,它的棱长为 1 厘米,它的棱长 1 分米,它的棱长为 1 米。你们太了不起了。厉害啊,我们把制定这个规则跟大家说清楚了没?
全体生:说清楚了。
师:说清楚了,而且他们都是用什么去测量的?
全体生:正方体。
师:都是用正方体去测量的。有问题吗?
全体生:没有。
师:为啥用正方体?我用个圆不行吗?求用球不行吗?
生:我觉得用长方体它的规格是长方体的,如果就假装它是一个长方体,这个是个长方体,然后它也是个长方体,到底有多少个长方体测量不是一的?所以测量是不准确的。然后用球呢。球不是一个方块,球和球之间接触面是非常小的,它中间会有空间,它的空间很大,这样的误差就很大。
师:说白了它就不是严丝合缝的,所以我们采用正方体合不合理?
全体生:合理。
师:更何况。咱们在面积单位里用的是啥?
全体生:正方形。
师:我们继续统一下来,行不行?单位制定也是统一的,你看咱们找没找到这里面统一的道理,是不是有统一的道理。好,我们规定的和贾老师规定一模一样。我们一起来读一遍,棱长一二。
全体生:棱长为 1 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 1 立方厘米记作 1cm³,棱长为一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 1 立方分米,记作 1dm³,棱长为 1 米的正方体体积是 1 立方米,记作 1m³。
师:好,咱们现在体积单位的制定清楚了,那它到底有多大咱们是不是得实际看一看,要不然我哪知道它多大,是吧?好,贾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好东西,在这个盒子里面有粘土,我们亲手做一下,好不好?来看一下,活动以体验一立方厘米有多大?我们要做的是什么?
全体生:1 立方厘米.
师:好,第一件事做一做,不借助任何工具,他第一件事不用任何工具,纯靠你自己的估计。每个人尝试用黏土做一个 1 立方厘米出来,估一估一立方厘米有多大?明白我们干啥吗?做完之后你再用尺子量一量,你看看它的棱长是不是多少?
全体生:一厘米。
师:一厘米,看棱长是不是一厘米,然后再去比一比,这里面还有宝贝,还有就是标准的一立方厘米也在这里,我们去比一比,看看你做的跟标准是不是一样大。最后还要找一下生活中有没有大小是一立方厘米的,好不好?现在开始。
师:好,123。我看大家做出来了,太厉害了。你们做的时候有没有什么感受啊?有 1 立方厘米比你想象中的要?
全体生:小。
师:有好多人上来就拿了一个粘土抓了一把,然后做出来一个正方体之后太大了,
拿出去一些,再比一比太大了,又拿下去一些最后这么大。是不是这个过程?你看我们要不亲手做一做,还真以为一立方厘米有多大,是吧?你们有没有在生活中找到有啥东西?来,你起来给大家展示一下看看。
生 1:这个橡皮。
师:哇塞。看这个橡皮跟一立方厘米是不是一样的?基本上一样大,是不是?特别好?还有吗?
生 2: 生活中的小方糖.
师:生活中的小方糖,可以吗?还有吗?
生 3:蚕豆。
师:蚕豆,我感觉蚕豆应该比它要大一些,是不是?好,还有什么?
生 4:雨滴。
师:雨滴要比它小一些,是吧?还有吗?来。
生 5:花生。
师:花生它不是圆的吗?不是球体的吗?他俩体积差不多,是不是差不多?
全体生:是的!
师:咱们这个东西黏土有一个好处,我们可以给他团圆,他团圆之后你看看是不是花生豆?
全体生:对。
师:是不是差不多大,贾老师还有一些东西,我这个盒子可不只是盒子,里边还有东西,耳机的头是不是?跟它差不多大,好。刚跟科学老师要来,什么?
全体生:玻璃珠。
师:玻璃珠。是不是一样的?好,药片含片,我把这个捏扁一点。是不是差不多?还有更神奇的。
全体生:瓜子。
师:这个大小我们可以把它捏一捏,再尖一点,再扁一点。差不多,怎么样?
全体生:差不多。
师:我们拿这么多东西来比一比,实际上就是在告诉你,你生活中不可能拿着个小正方体满地走,我走到哪拿它量一量来量一量,好像比我的大一点点。我没有这么多东西,但是我头脑里有没有这些其它熟悉物体的大小?
全体生:有。
师:我可以用这些熟悉的物体大小去测量测量,是不是可以,能大概的知道这个东西有多大,是不是?好,现在假设它就是一个你最熟悉的花生豆,现在你给我量一量你的笔大概是多少立方厘米,好吧?
师:孩子们,123,量好了是吗?来,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
生:我拿我这支笔量的,然后我就是把正方体给它这样放下去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七个、八个、九个、十个、十一个、十二个、十三个,这支笔大概有 13 个小正方体这么大,它的体积大概就是 13 立方厘米。
师:怎么样?她量的过程是不是特别棒?但是有一个事,是因为这支笔和它的厚度是差不多的,所以它这么量是可以是吧?如果厚度不一样的话,我们是不是还得考虑厚度的问题?对。一定要注意。好了。立方厘米。印象深刻了,下一个想对谁?
全体生:立方分米。
师:来吧立方分米,还是一样的过程,只不过我们现在要做的是一立方分米,开始吧小组一起制作一个。
师:321,快坐好。很好,有啥感受?
全体生:太大了。
师:1 立方分米比你想象中的要大。我刚才看有好多同学是这样,这个状态来我们一人做一个,发现做不了,一量才几厘米,我们俩人合伙吧,两人合伙一做完还是不够。我们 4 个人一起合伙,最后做出来这么大,你看 1 立方分米比你想象中的要大不少,是吧?那你想想生活中有哪些跟它差不多的?
生 1:一些蛋糕。
生 2:正方体的小鱼缸。
师:来吧,贾老师还有宝贝。小西瓜跟它是不是差不多的?对,把它团一团,跟它是不是差不多大的?
全体生:椰子。
师:哎,椰青是不是差不多跟它一样大?以后我们不用拿它可哪量了,我们想象着带着椰青,它大概有几个,是不是就有几立方分米。包菜是不是差不多?不能总有这种形状的。我对这些蔬菜没啥概念。我给它团一团,团成什么形了?
全体生:圆柱体。
师:和水瓶比一比,看看是不是差不多大?拿我以后去量东西,我可以想着我对西瓜熟悉,我拿西瓜去的,我就拿小西瓜去量,我对包菜熟悉,我就拿小包菜去量,是不是我们就能大概得到它的体积是多少了?快来吧,你说它的体积是多少啊?生:它的厚度不太一样。
师:厚度不一样,肯定比一个要多,那多多少呢?我们把这个团一团,转一下,怎么样?
全体生:两个。
师:是不是差的不太多,它的体积是大概 2 立方分米。刚才有位同学特别担心,他说贾老师,不会让我做立方米吧,你说如果让你做立方米,全班放在一起够不够?
全体生:不够。
师:所以贾老师给你做了一个。
师:123,快坐好。这个大小,我们看棱长是不是一米的米尺?
全体生:是。
师:那它是不是能棱长为一米的正方体?它大不大?
全体生:大。
师:你们现在每个人都有整理箱对吧?整理箱是我们生活中特别熟悉的东西,你猜一猜这里面能装多少?
生:100 个?10 个?50 个?
师:好,你们说多少都有是吧?咱们先来试一试。先来几位同学把你的整理箱给我摆在这,等一下,我要看看哪一组表现最出色。这一组来把你们整理成摆在这。好,请回,我们班一个小组摆了 4 个,是吧?下一个小组。再下一个小组。我们看看我们用了几个小组?
全体生:3 个。
师:3 个小组的整理箱刚好摆了一面,对吧?这一层是多少个?
全体生:12 个。
师:你猜还能摆几层?
生:4 层。
师:实践出真知,你们小组动手给我往高了摆。
全体生:5 个。
师:可以了。能感觉出来吗?把全班的都摆里边能不能摆满?
全体生:不能。
师:摆不满,这里面应该能摆多少个?
全体生:60 个。
师:60 个,你看立方米是不是比你们想象中的还要大一些?以后我们就可以用这些小整理箱,我们才 60 个整理箱作为 1 个单位去衡量一个大物体的体积。可以吗?
全体生:可以。
师:咱们这节课不光师学会了这几样东西,认识了这几个体积单位,更重要的是我们感受了统一的想法,我们发现有很多知识用之前学过的知识,学过的方法能不能推导出来?是可以的。所以希望你们在今后的数学上,数学学习上能够继续带着这样的想法,把那些不会的东西,看看能不能变成学过的,用学过的东西,能不能推导出来没学过。好吗?
全体生:好。
师:好,这节课我们上到这儿,下课。
全体生:起立,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第三次试讲后,整体效果基本达到预期,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感受更进一步,尤其是对一立方分米的讨论,在教室准备充足的前提下,学生的量感得到进一步提升。但是目前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克服:一是时长问题。如何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中尽可能的提升效率?能否再挤出时间让学生进行操作从而实现量感的有效提升?后续还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调整。二是细节完善。在操作活动中该如何完善细节以便于学生更清晰的操作并有效提升量感?三是一立方米该如何更好的体验?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学生熟悉而且方便建立认知的?以上就是我的反思,也是后续重点解决的问题。
在贾老师的课中,学生体会了统一体积单位的必要性,经历了制定体积单位的过程,在动手制作中感受了体积单位的大小,贾老师的设计非常好。适当的加入练习环节就更好了,学生在感受体积单位的大小后,做一些练习,估一估生活中一些常见实物的体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量感。
经过对第三次试讲的反思和我们的讨论,针对第三稿的教学设计做了如下调整:
1. 快速导入 —— 增加课前游戏 经过前三次试讲,我们均发现在导入环节 —— 要制定一个测量体积的标准 ——“体积单位” 都花费了比较长的时间,这导致我们无法在 40 分钟之内完成教学任务,不能充分体验不同的体积单位。 因此我们在导入环节设计了一个 “猜一猜” 的小游戏。老师准备一个神秘物体,让 4 名学生在讲台下面观察并用自己的方式描述出这个物体的体积(以物量物),并用纸记录下来。这个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走入课堂。在正式上课时,学生们根据不同的描述比划出不同大小的体积,发现以物量物的描述方式并不准确,感受到测量体积也要有统一的体积单位。 这样修改后,我们能更短平快地引入主题,为后续学生体积单位的制定、感受,预留出充分的时间。
2. 巩固新知 —— 增加课后练习 综合了论坛上老师们的宝贵意见,也经过我们的讨论,决定增加一个课后练习环节以达到巩固和评价的作用。我们利用学校希沃白板里学生喜欢的小游戏设计了 “发射鱼雷” 的练习,分别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搭配上合适的体积单位,如果选择的单位合适,鱼雷就可以发射成功。 在有趣的游戏中学生不仅能巩固新知,而且更加丰富了他们对身边物体体积大小的感受,发展了量感;老师还能通过这个环节评价学生是否建立了对体积单位的量感。在课堂上留出巩固练习的时间,是十分有必要的!
学习目标:
1. 结合生活实际,基于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制定规则,认识体积单位(米 ³、 分米 ³、厘米 ³)。
2. 在操作交流中,感受 1m³、1dm³、1cm³ 的实际意义,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对体积单位的量感。
3. 在生活中寻找与单位体积大小相同的物体时,能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通过丰富的操作活动,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学会用体积测量体积,发展体积量感。
教学准备:1 米的直尺为棱制作的正方体框架,1 分米 ³、1 厘米 ³ 的正方体,超轻黏土,一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大小的实物、整理箱、ppt 等。
教学流程:
一、课前游戏,激趣回顾 课前请几名同学描述一个 “神秘物体” 的大小,引导学生回顾测量长度和测量面积的基本原理,用身边熟悉的物体大小去描述 “神秘物体” 的体积大小,但不与全体同学揭秘,带着神秘与好奇进入课堂。
【设计意图】游戏过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进与学生的距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重拾测量长度与面积学习过程的回忆,为后续形成知识链条做铺垫。
二、回顾知识链,在表达中体会体积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1. 教师提问回顾体积的概念: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是体积,你们还记得吗?非常好,大家都清楚的知道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课前老师请了几名同学描述了一个 “神秘物体” 的大小,大家是不是迫不及待想根据他们的描述比划这个神秘物体的大小了? 2. 引导学生体会体积的测量与长度和面积的测量的思路是想通的:教师适时评价学生的回答。(注意引导区分比较体积与比较面积)看来在描述体积大小的过程中,用一些熟悉的物品去描述还是不错的办法,最起码能让大家粗略的感受到这个物体体积的大小! 3. 引导学生发现和长度与面积一样,体积的描述也需要统一单位:教师揭秘 “神秘物体” 的大小,引导学生发现每个人熟悉的事物是不一样的,各说各的也难免误差会很大!看来我们需要制定一个统一的体积单位。我们一起看一下学习任务与指南。
学习任务:制定体积单位。
学习指南:
1. 独立思考:回忆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制定规则,尝试制定合适的体积单位。
2. 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是如何制定体积单位的。
3. 全班汇报。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在生活中会用已知的小物体的体积测量大物体的体积,就是对学生量感的最基础的锻炼。另外引导学生对测量思路的一致性进行思考,从而使学生将不会的知识转化为已知的知识,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维方式。并铺垫 “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出现只是针对测量统一规则下不同的作用对象” 为后续体积单位的设定奠定基础。
三、制作 1cm³、1dm³ 和 1m³ 体积单位,感受其大小并与生活中熟悉的实物建立联系 活动一:独立制作一个 1cm³ 的正方体。
1. 做一做:动手用黏土做一个 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2. 量一量:量一量你做的正方体棱长是否为 1cm;
3. 比一比:在学具盒内找到标准的 1 立方厘米,与你做的比一比;
4. 找一找:找一下生活中近似 1 立方厘米大小的物体。
活动二:小组制作一个 1dm³ 的正方体。
活动三:通过在 1 立方米的木框中堆放学生常用的整理箱,体验 1 立方米有多大。
【设计意图】体积单位制定完毕仍需要学生将其与生活实际物体建立联系,用实物切实感受体积单位的大小,将感觉具化,提升空间观念。与实际实物联系后可以 “以物量物”,更好的提升量感。
四、总结一致,进一步提升量感 经过今天的学习与活动,同学们有哪些新的思考与认识呢? 除了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去估计体积以外,我们还有一个非常大的感受就是数学中有很多统一的规定和原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制定完全是统一的,命名是统一的,甚至探究的过程都是统一的。他们的思想方法都是相通的。所以说以后的数学学习大家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多寻找一下知识的联系,这才是数学学习的本质。
五、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