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探索、发现数学的乐趣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主题样式选择
默认主题样式 ✅
知乎主题样式 
li qiu shuang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展示大赛-2021

【2021春】吉林长春农安基地(二)李秋霜 二下《铅笔有多长》

  •  
  •  
    li qiu shuang · 4年前 · 297 次点击 
    这是一个创建于 1357 天前的主题,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的李秋霜。非常荣幸能作为吉林长春农安基地的教师代表参加 “新世纪小学数学第十六届基地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活动”。非常感谢新世纪小学数学编委会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的各位专家,以及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数学课程工作室的各位领导,为我们一线教师搭建了这么好的展示、交流的平台,让我们这些一线普通教师与异地的老师、专家一路同行。和我一起学习、成长的伙伴还有刘久春、张淑红、王文静以及指导教师董蕊。我们将结合新世纪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 一课,紧紧围绕本次大会主题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研读《课标》、读透教材、读懂学生,设计并实施核心素养发展导向的课堂实践,引导学生理解与发展 “量感”。能与大家一起研学思辨、笃志力行我们荣幸之至! 衷心希望各位专家和老师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定会虚心学习,努力实践,及时反思。参与就有收获,坚持就会成长,期待与您携手,期待与您对话,相信这场研讨活动将会是一场最美的相遇!最后预祝本次大赛圆满成功!

    导读:

    【新世纪版教材图片】 : https://bbs.xsj21.com/t/1765#r_74087

    【选课思考】: https://bbs.xsj21.com/t/1765#r_74145

    【多版本教材图片】: https://bbs.xsj21.com/t/1765#r_88169

    【教学设计初稿】: https://bbs.xsj21.com/t/1765#r_74147

    【第一次交流研讨纪实】: https://bbs.xsj21.com/t/1765#r_75444

    【第一次研讨照片资料】: https://bbs.xsj21.com/t/1765#r_75445

    【第一次试讲反思】: https://bbs.xsj21.com/t/1765#r_75469

    【第一次前测调研及部分案例】:https://bbs.xsj21.com/t/1765#r_75471

    【第一次前测分析报告】: https://bbs.xsj21.com/t/1765?p=1#r_75472

    【教学设计二稿】: https://bbs.xsj21.com/t/1765#r_75799

    【第二次交流研讨纪实】:https://bbs.xsj21.com/t/1765#r_77900

    【第二次研讨照片资料】:https://bbs.xsj21.com/t/1765#r_77901

    【第二次试讲教学反思】: https://bbs.xsj21.com/t/1765#r_77900

    【第一次后测调研试卷及部分案例】:https://bbs.xsj21.com/t/1765#r_77903

    【第一次后测分析报告】: https://bbs.xsj21.com/t/1765#r_77904

    【教学设计三稿】: https://bbs.xsj21.com/t/1765#r_77905

    【第三次交流研讨纪实】: https://bbs.xsj21.com/t/1765#r_77906

    【第三次研讨照片资料】: https://bbs.xsj21.com/t/1765#r_77907

    【第三次试讲教学反思】: https://bbs.xsj21.com/t/1765#r_78140

    【第二次后测调研试卷及部分案例】:https://bbs.xsj21.com/t/1765#r_78141

    【第二次后测分析报告】: https://bbs.xsj21.com/t/1765#r_78142

    【教学设计终稿】: https://bbs.xsj21.com/t/1765#r_87864

    【课堂教学实录】: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EzNzk3MTE2MA==.html

    【活动综述】: https://bbs.xsj21.com/t/1765#r_87865

    297 次点击  ∙  1 人收藏  
      Tweet Weibo 忽略主题 
    477 条回复   2021-04-24 16:32:41 +08:00
    li qiu shuang
    li qiu shuang4年前

    选课思考

    本次活动,我们选择了《铅笔有多长(认识分米、毫米)》一课作为主题研究的实践课,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对量感的认知

    (一)量感的内涵

    史宁中教授指出:量感对应的数源于度量,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实践的结果。量感主要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知道度量的方法,会对真实的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初步感受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量感是形成量化思想的基础。建立量感有助于学生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形成抽象意识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二)量感与测量教学

    数感是数的抽象意义与数的具体意义的统一,是一种自觉地联系量、主动地基于数学的或现实的问题情境,解释和应用数的意识和能力。所以,对数的感觉,通常需要借助于量。量感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所谓 “量感”,主要是指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或推断用某个计量单位表示的量与哪个实际物体的大小、长短、轻重相吻合的一种感觉。学生的量感形成,主要依托于 “测量” 以及 “常见的量” 的教学。当前,在 “量与测量” 的教学中,很多教师比较重视技能训练,而对学生形成量的观念缺乏关注,不少学生也缺乏对量的感觉。忽略表示其意义的 “量”,缺失 “数” 与 “量” 的融合。“测量” 教学中,要抓住 “一个单位” 与 “几个单位” 之间的关系,在 “一” 和 “几” 的思辨融合中促进学生量感形成。

    1. 夯实对 “一个单位” 的感知,在认知中培养量感。 测量是对某种几何属性的量化。为了实现这样的量化,需要选择与被测对象同质的一小部分作为标准(单位)。教学统一的测量单位,教材一般是先给出测量单位的规定,有的是利用实物模型作出规定,也有的是利用数学语言规定,没有 “一个单位” 的量,学生就无法实现对物体几何属性的量化。例如教材中借助 1 厘米来认识 1 分米,而后在单位累加的过程中,感受不断增加的量形成一个新的量,对这个新的 “一个单位” 的量的感知与体验的过程中,丰富对量的感知。

    2. 重视 “一个单位” 与 “几个单位” 的融合,在应用中发展量感。

    (1)从测量到估测,孕伏量感。 对物体的长度的测量,可以通过获取数据精确计算,也可以选取合适的单位进行估测,而估测需要借助量感,也能发展量感。例如教材中估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 1 分米?哪些物体的厚度是 1 毫米?这样的教学活动是在学生建立分米、毫米的正确表象后,进一步要求学生对物品的长度进行估测,也可以生活中的物品为标准继续估计其他物品的长度。当学生心中的 “单位”(参照物)越来越丰富,估测的方法越来越多样时,生活中的不同物体,都会引发他们的估测欲望,量感就在不经意间悄然生成。

    (2)从换算单位到填单位名称,发展量感。 在现实背景下,能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交流,是具有量感的重要表现。因此,教材设计了换算单位和填写单位名称的内容,先理解单位量之间的关系,再把数据与单位进行融合来描述事物的长短,这也常常成为考查学生量感水平的重要方式。

    二、课标对测量内容的要求

    1. 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3. 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三、关于本课内容的思考

    (一)多版本教材下的对比分析

    1. 不同之处

    (1)教材内容安排的年级不同。 根据学情,人教版教材把这部分内容安排在二年级上册,而青岛版、苏教版、新世纪版教材把这部分内容安排在了二年级下册。

    (2)长度单位学习的先后顺序不同。 人教版和青岛版教材先认识毫米、再认识分米,而苏教版和新世纪版教材是先认识分米再来认识毫米。

    (3)教材创设的情境不同。 青岛版教材由 “甜甜的梦” 趣味化情境直接引入毫米、分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人教版教材由生活化的素材估测数学课本引入,突出毫米产生的必要性;苏教版教材借助文具盒测量的数据整十厘米数,引出分米这一长度单位的学习;新世纪版教材从测量不同的铅笔的长度引入,感受分米、毫米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进而展开后续的学习。

    (4)建立单位间的联系策略不同。 人教版、苏教版、青岛版教材都是借助尺子引导学生一边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一边理解单位之间的联系,而新世纪版教材在建立 1 分米、1 毫米之后比较系统地搭建长度单位之间的联系。

    2. 共性特征

    (1)借助情境引出度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四个版本教材在编排上都创设了生动的情境,在学生原有认知背景和新的认知冲突中引出分米和毫米,使学生明确新的度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2)经历操作活动,感知 1 个单位有多长。 四个版本的教材都是在借助测量活动,引导学生建立准确的单位表象,通过准确地感知它们的实际长度,进而建立单位之间的关系。

    (3)寻找相关的物体丰富感性认识。 四个版本教材都在引导学生借助找一找的活动,加深对 1 分米、1 毫米实际意义的理解,促进量感的发展。

    (二)新世纪版教材在本课内容上的编排特色

    1. 情境创设贴近儿童。 学生经常使用铅笔,生活中铅笔的长短本身是可变的,这样的情境更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铅笔细长的外形易于学生测量,为感知物体的量有大小提供了现实依据,进而帮助学生感受新的长度单位 “毫米” 产生的必要性,让学生感知 1 分米、1 毫米的实际意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 问题具有开放性。 在寻找 1 分米、1 毫米的生活原型时,教材没有过多的限制学生的思维,所以呈现的例子并不多,反而是引导学生找一找生活中更多的素材,这样的编排为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创建了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

    3. 注重知识网的建构。 随着对长度单位认识的增多,让学生自主总结和梳理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既能让学生体会到单位量之间的大小关系,又在比较单位量大小关系的同时,强化度量意识,发现量感。

    (三)学习本课内容的价值

    1. 在各种量中,长度相对来说较易感知,但建立正确的表象却不那么简单。本节课是对长度单位认知的丰富。在 1 毫米和 1 分米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在估测活动中进一步体会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同样的数字 “1” 却有着不同的单位背景,也就是 “量” 不同,可以说这是对长度单位意义的一次扩充,为后面学习 10 米、1 千米的认识打下基础。一旦学生在本节课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获取了相应的活动策略,那么在整个 “图形与几何” 领域的学习中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2. 学生对于 “毫米、厘米、分米、米” 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这一规律的学习是有难度的。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不是机械的记忆,特别是从量感的角度让学生去感知、体验和应用则更具有挑战性。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长度单位的学习对学生量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数学思想,而且培养了学生抽象和直观想象的能力,使数学素养落地生根。因此,结合本次大赛的研究主题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 我选定了《铅笔有多长》一课,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有效教学,能帮助学生更深刻的建立分米、毫米的正确表象,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量感,促进孩子们学习能力的提升。

    li qiu shuang
    li qiu shuang4年前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初稿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二) 李秋霜

    教学内容: 新世纪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测量”——《铅笔有多长(认识分米、毫米)》。(教材 34-35 页)

    教材分析:

    1. 教材编排体系: 长度测量单位的内容,教科书在第一学段安排了两次。二年级上册,第一次学习长度测量单位,侧重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进行简单的测量和估测,初步形成长度概念。在二年级下册,第二次学习长度测量单位,侧重体会分米、毫米和千米的实际意义,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能恰当选择单位长度,进一步发展测量和估测能力。

    2. 本课内容解析: 本节课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借助 “铅笔有多长” 这一生活情境,引入对新的长度单位 “分米”、“毫米” 的认识。围绕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材安排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借助测量 “铅笔” 的活动,认识分米和毫米,通过测量活动直观感受物体的长短,体会新的测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丰富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本质属性的认识,加深对长度单位实际意义的体验,积累测量经验;第二个问题借助对生活中熟悉物品的估测,体会分米和毫米的实际意义,从而引导学生感受实物包含的单位量的大小,建立长度单位正确表象,发展估测、抽象和想象能力,体验 “量” 形成 “感”,促进量感的形成;第三个问题借助直观尺子梳理米、分米、厘米、毫米四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初步发展推理能力,同时进一步体会数量单位与长度单位的关联,发展量感;第四个问题学习简单的长度测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培养学生通过类推进行单位换算的策略,体会度量单位间的大小关系的转化,强化量感。本课知识的学习也为后续认识周长、面积,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以及体积单位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1. 逻辑起点: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学习过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掌握,同时学生积累了测量的经验,具备了使用工具来度量物体长度的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推理的能力。

    2. 现实起点:

    少数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但是到底分别有多长?其本质意义是什么?单位间的大小关系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生并不是十分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所以引导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概念表象,理解实际意义,培养测量和估测能力,是发展量感的前提。

    3. 学习难点预测:

    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是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能力较弱,对于一些概念的建立,物体属性的认知是需要借助实物和直观模型来体验感知的,因此建立准确的长度概念及正确形成四个长度单位间的关系网是比较困难的。 总之,学生需要经历多种形式感官参与的测量活动,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空间表象,感受估测和测量的实际意义,梳理单位间的关系,完善度量单位结构体系,明晰数量单位与长度单位的关联,从而发展量感。

    学习目标:

    1. 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新的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认识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丰富对长度单位的认识,积累测量经验,培养量感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2. 通过寻找生活中 1 分米、1 毫米的事物,加深意义理解,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从而完善度量单位结构体系,发展量感。

    3. 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进一步发展量感。

    教学重点:

    建立正确的分米、毫米的空间表象,推理出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正确 1 分米、1 毫米的空间表象,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

    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尺子、学具。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关于 “长度” 的哪些知识?生汇报 “米”、“厘米”。瞧,老师带来了一支铅笔,你能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估一估铅笔有多长吗?如果我想知道它的真实长度,可以怎么办?引出测量。

    【设计意图:借助教材中的情境图一,出示 1 分米的铅笔图,引导学生观察、估测而后明确测量,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观察物体之初自然产生对长度量的大小的一个初步的感知,而后再来明确确定物体长度的多少的方法 —— 测量,为探究 1 分米的长度是多少做铺垫。】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一)建立 1 分米的正确空间表象。

    1. 量一量铅笔的长度。

    (1)出示研学单,学生测量铅笔(打印在纸上的铅笔)的长度、唤醒测量活动经验,指出测量要求。

    (2)议一议 :组内交流测量方法与结果,达成共识。

    (3)展示交流:全班交流铅笔的测量结果。

    2. 揭示 1 分米有多长。 10(cm)厘米就是 1 分米 (dm)。

    3. 借助尺子验证。

    (1)在尺子上你还能找到这样的 1 分米吗?

    (2)学生汇报:说清从哪开始找到哪里结束是一分米?并且要求学生一边找一边做手势数出 10 厘米。

    预测一:起点从 0 刻度到 10 刻度是 1 分米。

    预测二:起点非 0 刻度,但是也包含 10 个 1 厘米长度单位。

    (3)小结归纳:观察我们数的方法不同,但是都找到了一分米,从中你有什么发现? 适时点拨:无论是从几厘米出发,只要数出 10 厘米,那么它的长度就可以用 1 分米来表示。 (二) 多维体验感知 1 分米有多长。

    1. 比一比:如果没有尺子,你还能表示出 1 分米有多长吗?引导学生像老师这样拿起尺子比出来 “一拃 ,这一拃的长度就是 1 分米。

    2. 想一想:请你仔细观察这一柞(1 分米),再闭上眼睛想一想这 1 拃到底有多长?学生脱离尺子再次做手势。

    3. 找一找:请你借助这一拃来找一找: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分米长呢?建议一边找一边做手势。

    4. 估一估 (1)估计一下我们头的高度大约是多少?

    (2)估计课桌的长度,你会选择这把 1 厘米的尺子,还是 1 分米的尺子呢?为什么?请你用手估一估课桌大约有几分米长?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铅笔的活动,引出 10 厘米可以用 1 分米来表示,让学生体会到 1 分米是 10 个 1 厘米的累加,感受 1 厘米与 1 分米的大小关系,认识 1 分米之后,再通过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等直观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建立 1 分米的正确空间表象,学生丰富了 1 分米的量感,为后续的估测打下度量的基础。通过估测课桌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分米这一新长度单位的应用价值,感知一分米与几分米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体会一个单位量与多个单位量的累加,丰富量的标准,发展学生估测意识,形成量化思想。】

    (三)建立毫米的正确空间表象。

    1. 量一量铅笔的长度。学生自主测量第二只铅笔的长度,而后汇报:是 6 厘米多 3 个小格。

    2. 体会毫米产生的必要性。这 3 个小格还能用厘米表示吗?为什么不能? 看来,我们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来帮帮忙。

    3. 揭示毫米的意义。那么这支铅笔的长度可以怎么表示?

    (四)分层体验感知 1 毫米有多长。

    1. 看一看: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尺子,先找到尺子上最小的格子,你观察到的那一小格的长度,就是 1 毫米。

    2. 摸一摸:再请像老师这样摸一摸尺子的侧面,你摸到的厚度大约是 1 毫米。

    3. 做一做:然后用拇指和食指轻轻地捏住尺子,接着将尺子慢慢地抽出,这时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这条缝,它的 宽度大约是 1 毫米。

    4. 找一找身边还有哪些物品的长度或者厚度约是 1 毫米?

    5. 估一估:你的食指长是多少?再量一量。

    6. 体会毫米的应用价值。 播放生活中关于毫米应用的视频让学生欣赏。

    【设计意图:学者张齐华曾指出 “长度单位的学习,通常源自这样一种需要,即解决新的问题时,原有的单位无法满足需求,需要一种新的单位的介入。” 通过测量第 2 支铅笔的活动,让学生发现厘米已经不能准确表示出这支铅笔的长度。学生在描述长度时会出现比 6 厘米多一些,多几格等现象,这源于对量的多少的感知,由此让学生体会毫米产生的必要性。认识 1 毫米之后,再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等直观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 1 毫米有多长,建立 1 毫米的量感,为后续找生活中大约是 1 毫米的物体的估、量活动打下基础,以 1 毫米的量为单位寻找身边的 1 毫米的物体就是在丰富学生的量感,观看 1 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到毫米虽小,可用途广泛,丰富对毫米这一新的量的认知,有利于学生量感的进一步发展。】

    (三)梳理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单位换算。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毫米(相机板书)那么它们和厘米、米有什么关系呢?

    1. 你能用 1 毫米量一量 1 厘米有多长吗?再用 1 厘米量一量 1 分米,1 分米量一量 1 米,比一比,找一找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借助米尺来寻找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师借助课件演示。

    预测一:由小单位到大单位:

    10 个 1 毫米=( )厘米 10 个 1 厘米=( )分米 10 个 1 分米=( )米

    小结:长度单位既可以通过小单位累加来得到,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进率是 “10”。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你们能进行单位换算吗? 学生自主完成问题串 4 并汇报。

    3 分米 =( )厘米 40 毫米 =( )厘米

    【设计意图:一把米尺上的四个单位本身就是相互依存的,梳理四种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以及相邻的进率,了解长度单位的产生方法这对量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学习长度单位时,是以一个长度单位为依托,借助几个单位量的叠加的关系来实现意义建构,学生经历不同的长度单位度量不同的长度,使其在比较经历量的叠加或者细分的过程中发展量感,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对量之间的大小关系进行了分层理解,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有助于学习长度单位间的换算,从而深化量感。】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 测量。(教材 35 页第 2 题)

    2. 单位换算。(教材 35 页第 3 题)

    7 米 =( )分米 3 厘米 =( )毫米 90 分米 =( )米

    60 厘米 =( )分米 5 分米 =( )厘米 70 毫米 =( )厘米

    3. 读一读淘气的日记,把不合理的地方修改过来。(教材 35 页第 4 题) 今天早晨,我从 2 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拿起 1 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洗了洗脸,用 70 米长的毛巾把脸擦干,吃 过早饭去上学。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 900 毫米远。来到学校,我坐在 5 米高的凳子上,拿出 7 厘米厚的语文书准备开始上语文课。

    【设计意图:合理利用书上的教学资源。第 2 题,通过量一量让学生巩固长度单位的应用;第 3 题,单位换算巩固单位间的大小关系;第 4 题,能对真实的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注重量化意识的培养,发展量感。】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1. 回顾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 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总结方法。正如毕达哥拉斯所说的,“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的。”】

    板书设计:

    认识分米、毫米

    1 分米 = 10 厘米 1dm=10cm

    1 米 = 10 分米 1m=10dm

    1 厘米 = 10 毫米 1cm=10mm

    设计意图:板书以简洁、鲜明为主。让学生直观形象的从板书中梳理本节课知识的重点。

    周淑艳
    周淑艳4年前

    教学设计中,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教师能能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进一步发展量感。

    红
    4年前❤️1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通过测量铅笔有多长,让学生体验从几厘米到几厘米就是 10 厘米,也就是 1 分米,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红
    4年前❤️1

    一把米尺上的四个单位本身就是相互依存的,梳理四种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以及相邻的进率,了解长度单位的产生方法这对量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学习长度单位时,是以一个长度单位为依托,借助几个单位量的叠加的关系来实现意义建构,学生经历不同的长度单位度量不同的长度,使其在比较经历量的叠加或者细分的过程中发展量感,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对量之间的大小关系进行了分层理解,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有助于学习长度单位间的换算,从而深化量感。

    红
    4年前

    教师能对真实的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注重量化意识的培养,发展量感。

    红
    4年前

    教师在教学 1 毫米之后,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等直观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 1 毫米有多长,建立 1 毫米的量感,为后续找生活中大约是 1 毫米的物体的估、量活动打下基础。

    红
    4年前

    李老师的课设计新颖,构思独特,能够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去感知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重难点突出。

    红
    4年前

    过设计使学生对周长的认知很清晰,感受很丰富!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了测量方法。

    红
    4年前

    教师观看 1 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到毫米虽小,可用途广泛,丰富对毫米这一新的量的认知,有利于学生量感的进一步发展。

    红
    4年前

    教师借助测量 “铅笔” 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分米和毫米,通过测量活动直观感受物体的长短,体会新的测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丰富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本质属性的认识,加深对长度单位实际意义的体验,积累测量经验。

    红
    4年前

    借助对生活中熟悉物品的估测,体会分米和毫米的实际意义,从而引导学生感受实物包含的单位量的大小,建立长度单位正确表象,发展估测、抽象和想象能力,体验 “量” 形成 “感”,促进量感的形成

    红
    4年前

    教师借助直观尺子梳理米、分米、厘米、毫米四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初步发展推理能力,同时进一步体会数量单位与长度单位的关联,发展量感。

    红
    4年前

    简单的长度测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培养学生通过类推进行单位换算的策略,体会度量单位间的大小关系的转化,强化量感。

    红
    4年前❤️1

    这节课老师能给孩子创设一个轻松的教学情境,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培养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红
    4年前❤️1

    教师能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li qiu shuang
    li qiu shuang4年前

    第一次研讨交流纪实

    时间:2021 年 3 月 11 日

    地点:新阳中心小学

    研究主题:《铅笔有多长》课堂时效性主题会诊

    内容梗概:

    本次研讨共分为三部分内容

    1. 第一次试讲后存在的主要问题。

    2. 根据本次内容确定前测形式及内容。

    3. 通过线上研讨初步确定一稿的修改思路。

    研讨记录:

    1. 主备人针对本次试课进行自诊。

    2. 团队成员针对本课试讲提出的主要观点:

    刘久春:建议在创设情境时注重引导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特别是厘米与分米的关系。

    董 蕊:在探究的第一环节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测量提示,特别是方法的指导,包括汇报时学生的展示都应该让学生说清楚如何测量。

    王文静:在感受 1 分米有多长时课上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体验的操作性实物,教师本身可以减少灯片里展示的生活中的物体,侧重体验会更好。

    张淑红:我认为在 1 分米概念建立后,对于一拃和借助一拃的估量活动可以再细化一些,特别是教师引导的语言更准确些有助于学生理解要求,减少不必要操作。

    董 蕊:个人觉得在建立单位的联系时,应关注单位间的大小关系,先找再思考指向更明确,而且在有必要合作的部分可以尝试组内交流,但要把控好时间。

    ・・・・・・

    达成共识:确定前测内容 ——— 以调研测试的形式力求做到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

    15643090811
    156430908114年前

    在 “建立模型” 时,以观察、估计、操作、探究、合作、反思等活动让学生体验 1 毫米、1 分米的长度,探究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和关系,感悟毫米和分米的应用价值。在这样的数学活动中,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不仅很好掌握了知识和方法,思维水平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15643090811
    156430908114年前❤️1

     在教学时,设计了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获得,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了 1 分米和 1 毫米的长度,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li qiu shuang
    li qiu shuang4年前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第一次试讲反思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二) 李秋霜

    教学设计之初我对 “量感” 与 “测量教学” 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并结合教材精心设计了教学初稿。通过本次试课我发现了很多的不足,对本节课的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我结合教学情况进行如下反思:

    整体来看,本节课我以活动为主线,注重儿童的多层次体验。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摸一摸、找一找、 比一比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获得,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了 1 分米和 1 毫米的长度,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纵观本节课不足的地方有很多:

    1. 缺乏对学生活动经验的唤醒。

    由于本次教学课前对学生的原有活动经验了解得不够,对学生的学习困难预测不准,造成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测量铅笔前没有引导学生关注到测量方法,导致第一次测量时误差较大,特别是在 1 分米建立表象后有的学生去估测时出现了不知道如何借助手来估量课桌的长度。

    2. 没能及时抓住课堂闪光点。

    其实我们每堂课中总是有那么几个 “闪光点”,如果能抓住那么几个 “闪光点”,关注课堂生成,可能效果会更好。在我的这堂课中,我让学生观察尺子找一找尺子上的 1 毫米,说说发现什么的时候,班里有个女同学 说:“每一个大格中有 10 个小格。“当时我如果能抓住这个 “闪光点”,让这位女同学来当小老师给其他同 学介绍,你说的是哪里?给她一次机会,把她已经掌握的知识教给其他小朋友,可能使学生对 1 毫米的印象会更深。

    3. 没有关注教学细节。

    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我在使用多媒体演示格尺上的 1 分米、1 毫米时,没有向学生强调说明屏幕上的 1 分米或 1 毫米是放大了的 1 分米或 1 毫米,容易使学生对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长度概念产生误解。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要 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做到合理准确。

    此外我的语言表述也不够严密,简洁。通过本次教学让我感到 “纸上的教学设计” 只是给我们一个教学的框架,很多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是需要我们去把握的,一节好课是需要不断实践研磨出来的,在后续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进不足,把握学生的课前学习起点,实施课前调研,同时把握课堂动态生成,提高课堂实效。

    董蕊
    董蕊4年前

    导入部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对于新知的探索欲望,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li qiu shuang
    li qiu shuang4年前
                            《铅笔有多长》 前测调研分析报告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二)  李秋霜
    一、设计意图:

    本测试仅仅围绕学习目标及第一次试讲后存在的问题而展开,为了最大限度的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我们团队共设计了以上 6 道题。

    第 1 题:本题的设计一是为了唤醒学生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与策略;二是为了引导学生发现测量的起点不同,但测量结果相同这一规律。

    第 2 题:本题的设计是考察学生对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厘米、米是否已经建立深刻的单位表象,并能结合生活经验想象对应的物体的长度,根据所给的单位还原实物模型。

    第 3 题:本题的设计是在考察学生能否根据所给的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检验学生对长度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与应用。

    第 4 题:本题的设计意在考察学生对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是否明确,追问的设计更是在检验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推理能力。

    第 5 题:本题是对学生现实起点的调查,主要是关注学生对厘米、米以外的长度单位是否了解。

    第 6 题:本题以选择的形式呈现一是为了降低难点检验学生能否结合情境对新的长度单位进行合理选择,二是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一分米和 1 毫米到底有多长?产生学习新知的必要性。

    二、前测对象及数据

    为了检验学生关于测量以及长度单位的理解与掌握情况,以及为本课新知的学习做好学情调研,我们特对本校没有试讲的二年级 80 名学生进行了前测调研。测试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统计.png

      三、前测情况分析
      

    通过以上测试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起点具体表现如下:

    1. 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测量经验,但是测量方法的掌握比较单一,多数为以 0 刻度为起点进行测量,而对于非零起点的测量方法学生有些生疏,特别是数相同的单位累加得到物体长度的方法不能学以致用。

    2. 对于为物体选择合适的单位一题学生掌握较好,相反当给出 1 厘米和 1 米让学生来选择合适长度的物体时,则较为茫然,可见学生更适于借助给定的情境或者提供物体名称来填写合适的单位,而完全凭借想象来描述物体的长度是有一定困难的,这也是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决定的。

    3. 厘米和米长之间的关系需要学生借助以往梳理的经验才能推理出来,学生无法解释出自己是如何得到的,一是思维与语言不同步,写出来就更为困难。二是已经形成程序化记忆,对于如何得到的并没有进行思考。

    4. 学生对新的长度单位了解的不多,大部分是处于听说过的状态,不知道其实际意义,而在选择单位时也全凭自己的感觉,排除法是大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法。

      四、采取的措施
    1. 教学设计中应注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积累与唤醒,特别是测量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2. 对于厘米与米的空间表象的再现有利于新知的生长点,所以设计中可以融入一些手势游戏等让学生再次感知。

    3. 新单位产生的必要性以及它们的实际意义是建立长度单位概念的重要环节,课上要重在体验。

    4. 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网的建立要先借助直观观察,再思考比较这样循序渐进有利于学生推理能力的形成。

    董蕊
    董蕊4年前

    整节课重在 “量” 的过程,充分体现了量感的实操过程,以及在课堂的应用。

    红
    4年前

    教师通过梳理长度单位进行单位换算,在单位换算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红
    4年前

    本节课的设计比较贴近生活,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教学起来会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红
    4年前

    教师创设 1 分米的铅笔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估测而后明白测量,使学生对长度量的大小有了初步感知。

    红
    4年前

    教师的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红
    4年前

    教师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红
    4年前

    本节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际测量,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红
    4年前

    教师在教学中夯实了 “一个单位”,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李艳萍
    李艳萍4年前

    因材施教,切合实

    李艳萍
    李艳萍4年前

    充分让学生动手,让学生初步有量感。

    李艳萍
    李艳萍4年前

    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李艳萍
    李艳萍4年前

    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李艳萍
    李艳萍4年前

    充分放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李艳萍
    李艳萍4年前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有了足够的数感和量感。

    红
    4年前

    教师教案设计思路清晰,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红
    4年前

    教师让学生充分动手实践,在测量中发展学生量感。

    红
    4年前

    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中,发展了学生的量惑。

    李艳萍
    李艳萍4年前❤️1

    通过活动培养小学生的量感,利于构建数学模型

    李艳萍
    李艳萍4年前❤️1

    在认知中培养量感

    李艳萍
    李艳萍4年前

    在应用中培养

    红
    4年前

    在动手操做中培养量感。

    红
    4年前

    教师教学设计合理,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

    红
    4年前

    教师在学生动手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量感。

    li qiu shuang
    li qiu shuang4年前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二稿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二) 李秋霜

    教学内容: 新世纪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测量”——《铅笔有多长(认识分米、毫米)》。(教材 34-35 页)

    教材分析:

    1. 教材编排体系:

    长度测量单位的内容,教科书在第一学段安排了两次。二年级上册,第一次学习长度测量单位,侧重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进行简单的测量和估测,初步形成长度概念。在二年级下册,第二次学习长度测量单位,侧重体会分米、毫米和千米的实际意义,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能恰当选择单位长度,进一步发展测量和估测能力。

    2. 本课内容解析: 本节课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教材借助 “铅笔有多长” 这一生活情境,引入对新的长度单位 “分米”“毫米” 的认识。围绕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材安排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借助测量 “铅笔” 的活动,认识分米和毫米,通过测量活动直观感受物体的长短,体会新的测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丰富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本质属性的认识,加深对长度单位实际意义的体验,积累测量的经验;第二个问题借助对生活中熟悉物品的估测,体会分米和毫米的实际意义,从而引导学生感受实物包含的单位量的大小,建立长度单位正确表象,发展估测、抽象和想象能力,体验 “量” 形成 “感”,促进量感的形成;第三个问题借助直观尺子梳理米、分米、厘米、毫米四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初步发展推理能力,同时进一步体会数量单位与长度单位的关联,发展量感;第四个问题学习简单的长度测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培养学生通过类推进行单位换算的策略,体会度量单位间的大小关系的转化,强化量感。本课知识的学习也为后续认识周长、面积,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以及体积单位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1. 逻辑起点:

    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学习过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掌握;学生积累了测量的经验,具备了使用工具来度量物体长度的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推理的能力。

    2. 现实起点:

    少数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但是到底分别有多长?其本质意义是什么?单位间的大小关系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生并不是十分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所以引导学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概念表象,理解实际意义,培养测量和估测能力,是发展量感的前提。

    3. 学习难点:

    通过前测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分米和毫米的概念模糊,也很难举例子找出生活中关于 1 厘米、1 米的物品,但却能为物体填上准确的单位,可见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是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能力较弱,对于一些概念的建立,物体属性的认知是需要借助实物和直观模型来体验感知的,因此建立准确的长度观念及正确形成四个长度单位间的关系网是比较困难的。

    综上所述,学生需要经历多种形式感官参与的测量活动,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空间表象,感受估测和测量的实际意义,梳理单位间的关系,完善度量单位结构体系,明晰数量单位与长度单位的关联,从而发展量感。

    学习目标:

    1. 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新的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认识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丰富对长度单位的认识,积累测量经验,培养量感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2. 通过寻找生活中 1 分米、1 毫米的事物,加深意义理解,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从而完善度量单位结构体系,发展量感。

    3. 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进一步发展量感。

    教学重点:

    建立正确的分米、毫米的空间表象,推理出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正确 1 分米、1 毫米的空间表象,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

    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尺子、学具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做手势 —— 游戏规则:我说长度你做手势来表示,1 米有多长?请做手势告诉我?1 厘米有多长?2 厘米,3 厘米,4 厘米,5 厘米?1 分米呢?(关注学生的手势,适时点拨询问) 预测:同学们的手势各不相同,那么 1 分米到底有多长呢?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来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奥苏贝尔在元认知理论中提到:“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课前通过游戏来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唤醒学生对米、厘米的空间认知表象,而后以厘米为知识的生长点,引入分米激发认知冲突,为分米的学习做好孕伏,同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瞧,老师带来了一支铅笔,答案就藏在其中,请你先估一估这只铅笔有多长?如果我想知道它的真实长度,可以怎么办?引出测量。

    【设计意图:借助教材中的情境图一,出示一分米的铅笔图,引导学生观察、估测而后明确测量,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观察物体之初自然产生对量的大小的一个初步的感知,而后再来明确确定物体量的多少的方法 —— 测量,为探究 1 分米的长度做铺垫。】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一)建立 1 分米的正确空间表象。

    1. 量一量铅笔的长度。

    (1)出示研学单,学生测量铅笔(打印在纸上的铅笔)的长度、唤醒测量活动经验,指出测量要求。

    (2)议一议 :组内交流测量方法与结果,达成共识。

    (3)展示交流:全班交流铅笔的测量结果。

    2. 揭示 1 分米有多长。

    10(cm)厘米就是 1 分米 (dm)。

    3. 借助尺子验证。

    (1)在尺子上你还能找到这样的 1 分米吗?

    (2)学生汇报:说清从哪开始找到哪里结束是一分米?并且要求学生一边找一边做手势数出 10 厘米。

    预测一:起点从 0 刻度到 10 刻度是 1 分米。

    预测二:起点非 0 刻度,但是也包含 10 个 1 厘米长度单位。

    (3)小结归纳:观察我们数的方法不同,但是都找到了一分米,从中你有什么发现?

    适时点拨:无论是从几厘米出发,只要数出 10 厘米,那么它的长度就可以用 1 分米来表示。

    (二) 多维体验感知 1 分米有多长。

    1. 比一比:如果没有尺子,你还能表示出 1 分米有多长吗?引导学生像老师这样拿起尺子,用大拇指卡住 0,食指卡住 10,这两个手指不要动,轻轻的把尺子移开,比出来这个长度就是一拃,这一拃的长度就是 1 分米。

    2. 想一想:请你仔细观察这一柞(1 分米),再闭上眼睛想一想这 1 拃到底有多长?学生脱离尺子再次做手势。

    3. 找一找

    请你借助这一拃来找一找: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分米长呢?建议一边找一边做手势。

    4. 估一估

    (1)估计一下我们头的长度大约是多少?

    (2)估计课桌的长度,你会选择这把 1 厘米的尺子,还是 1 分米的尺子呢?为什么?请你用手量一量课桌大约有几分米长?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铅笔的活动,引出 10 厘米可以用 1 分米来表示,让学生体会到 1 分米是 10 个厘米的累加,感受 1 厘米与 1 分米的大小关系,认识 1 分米之后,再通过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等直观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建立 1 分米的正确空间表象,学生丰富了 1 分米的量感,为后续的估测打下度量的基础。通过估测课桌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分米这一新长度单位的应用价值,并感知一分米与几分米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体会一个单位量与多个单位量的累加,丰富量的标准,发展学生估测意识,形成量化思想。】
    (三)建立毫米的正确空间表象。

    1. 量一量铅笔的长度。

    出示研学单学生自主测量第二只铅笔的长度,而后汇报:是 6 厘米多 3 个小格。

    2. 体会毫米产生的必要性。

    这 3 个小格还能用厘米表示吗?为什么不能?

    看来,我们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来帮帮忙,课件出示:尺子上每小格的长度是 1 毫米(mm)。

    3. 揭示毫米的意义。 那么这支铅笔的长度可以怎么表示?完善研学单上的测量结果。

    (四)分层体验感知 1 毫米有多长。

    1. 看一看: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尺子,先找到尺子上最小的格子,你观察到的那一小格的长度,就是 1 毫米。

    2. 摸一摸:再请像老师这样摸一摸尺子的侧面,你摸到的厚度大约是 1 毫米。

    3. 做一做:然后用拇指和食指轻轻地捏住尺子,接着将尺子慢慢地抽出,这时你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这条缝,它的宽度大约是 1 毫米。

    4. 找一找身边还有哪些物品的长度或者厚度约是 1 毫米?

    5. 量一量练习本的厚度大约是几毫米?

    6. 你的食指长是多少?再量一量。

    7. 体会毫米的应用价值:播放生活中关于毫米应用的视频让学生欣赏。 【设计意图:学者张齐华曾指出 “长量单位的学习,通常源自这样一种需要,即解决新的问题时,原有的单位无法满足需求,需要一种新的单位的介入。” 通过测量第 2 支铅笔的活动,让学生发现厘米已经不能准确表示出这支铅笔的长度。学生在描述长度时会出现比 6 厘米多一些,多几格等现象,这源于对量的多少的感知,由此让学生体会毫米产生的必要性。认识 1 毫米之后,再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等直观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 1 毫米有多长,建立 1 毫米的量感,为后续找生活中大约是 1 毫米的物体的估、量活动打下基础,以 1 毫米的物体的量为单位来估测身边几毫米的物体就是在建立学生的量感。观看 1 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到毫米虽小,可用途广泛,丰富对毫米这一新的量的认知,有利于学生量感的进一步发展。】

    (五)梳理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单位换算。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毫米(相机板书)那么它们和厘米、米有什么关系呢?

    1. 引导学生自己在尺子上找到对应的一毫米、1 厘米、1 分米、1 米。学生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借助尺子来寻找它们之间的关系。

    由小单位到大单位:

    10 个 1 毫米=( )厘米

    10 个 1 厘米=( )分米

    10 个 1 分米=( )米

    3. 相机追问:通过填一填,你有什么发现?适时追问米与厘米,分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

    小结:小单位累加得到里大的单位,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进率是 10。

    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你们能换算单位吗?

    4. 学生自主完成问题串 4 并汇报。

    3 分米 =( )厘米 40 毫米 =( )厘米

    【设计意图:一把米尺上的四个单位本身就是相互依存的,梳理四种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以及相邻的进率,了解长度单位的产生方法这对量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学习长度单位时,是以一个长度单位为依托,借助几个单位量的叠加的关系来实现意义建构,学生经历不同的长度单位度量不同的长度,使其在比较经历量的叠加或者细分的过程中发展量感,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对量之间的大小关系进行了分层理解,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有助于学习长度单位间的换算,从而深化量感。】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 测量。(教材 35 页第 2 题)

    2. 单位换算。(教材 35 页第 3 题)

    7 米 =( )分米 3 厘米 =( )毫米 90 分米 =( )米

    60 厘米 =( )分米 5 分米 =( )厘米 70 毫米 =( )厘米

    3. 读一读淘气的日记,把不合理的地方修改过来。(教材 35 页第 4 题)

    今天早晨,我从 2 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拿起 1 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洗了洗脸,用 70 米长的毛巾把脸擦干,吃 过早饭去上学。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 900 毫米远。来到学校,我坐在 5 米高的凳子上,拿出 7 厘米厚的语文书 准备开始上语文课。

    【设计意图:合理利用书上的教学资源。第 2 题,通过量一量让学生巩固长度单位的应用;第 3 题,单位换算巩固单位间的大小关系;第 4 题,能对真实的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注重量化意识的培养,发展量感。】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1. 回顾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 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总结方法。正如毕达哥拉斯所说的,“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的。”】

    板书设计: 认识分米、毫米

    1 分米 = 10 厘米 1dm=10cm

    1 米 = 10 分米 1m=10dm

    1 厘米 = 10 毫米 1cm=10mm

    相邻长度单位之间进率是 10。

    【设计意图:板书以简洁、鲜明为主。让学生直观形象的从板书中梳理本节课知识的重点。】

    木子阳
    木子阳4年前❤️1

    值得借鉴

    孙智
    孙智4年前❤️1

    值得借鉴

    李晓娜
    李晓娜4年前❤️1

    本节课教学重难点把握准确,教学内容主次分明,抓住关键;结构合理,衔接自然紧凑,组织严密,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功地教学生 “会学”。

    李晓娜
    李晓娜4年前

    教学设计很有创意,对教材把握透彻、挖掘深入、处理新颖,针对 学生基础和学生发展性目标,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条理地将旧知识综合进行运用。

    李晓娜
    李晓娜4年前❤️1

    本节课很有艺术,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作了适当的必要的扩展,精心安排学生自主学习、质疑、操作实践等活动以启发式、讨论式为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和程中学会合作。

    李晓娜
    李晓娜4年前❤️1

    本节课能以旧引新,寻找新旧知识的关联和生长点,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能找到教材特点及本课的疑点,并恰当处理,在课堂上设疑问难,引导点拨,是一节很有个性特点的课。值得学习!!!

    李晓娜
    李晓娜4年前

    借助对生活中熟悉物品的估测,体会分米和毫米的实际意义,从而引导学生感受实物包含的单位量的大小,建立长度单位正确表象,发展估测、抽象和想象能力,体验 “量” 形成 “感”,促进量感的形成。

    13630507905
    136305079054年前❤️1

    李老师的课,能从学情出发,关注学生的体验及知识获取知识的过程,重视学生能力的形成。

    红
    4年前

    李老师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通过动手实践,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红
    4年前

    李老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红
    4年前

    李老师的课前导入从学生学过的米,厘米着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吕
    4年前❤️1

    能够使学生深刻的认知长度单位,李老师做到了,现在多数孩子们在生活中对长度单位印象模糊。

    李艳萍
    李艳萍4年前

    测量和估算能力得到培养

    李艳萍
    李艳萍4年前

    注重学生的能力形成。

    李艳萍
    李艳萍4年前

    注重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李艳萍
    李艳萍4年前

    设计思路清晰,目的明确,环环相扣。

    李艳萍
    李艳萍4年前

    循序渐进,注重数学模型的构建。

    李艳萍
    李艳萍4年前

    读透了教材,读懂了学生。

    李艳萍
    李艳萍4年前

    数学课标。

    李艳萍
    李艳萍4年前

    深谙数学课标。

    李艳萍
    李艳萍4年前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红
    4年前

    教师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红
    4年前

    教师能够吃透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红
    4年前

    教师创设了动手操作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红
    4年前❤️1

    教师能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有效可行操作,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李艳萍
    李艳萍4年前

    一个单位和几个单位的融合。

    李艳萍
    李艳萍4年前

    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

    李艳萍
    李艳萍4年前

    注重学生的能力养成。

    李艳萍
    李艳萍4年前

    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课堂的融合。

    红
    4年前

    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红
    4年前

    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红
    4年前

    李老师教学设计思路清哳注重学生动手实践,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李艳萍
    李艳萍4年前

    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李艳萍
    李艳萍4年前

    从学情出发,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

    李艳萍
    李艳萍4年前❤️1

    注重方法的引领。

    李艳萍
    李艳萍4年前❤️1

    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

    李艳萍
    李艳萍4年前

    设计精心合理。

    dudu
    dudu4年前❤️1

    设计新颖,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dudu
    dudu4年前❤️1

    信息技术打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印象!

    dudu
    dudu4年前❤️1

    有效化抽象为直观!

    dudu
    dudu4年前❤️1

    有效探究,加深理解!

    红
    4年前

    教师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红
    4年前

    教师让学生观看 1 毫米,丰富对毫米这一新的量的认知,有利于学生量感的进一步发展。

    红
    4年前

    教师借助直观尺子梳理米、分米、厘米、毫米四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红
    4年前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认识 “” 有一定难度,机械性记忆是很多课堂教学的常态,但是效果往往并不理想!”---- 这说明教学中注重发展学生的阿 “量感” 是非常必要的!

    红
    4年前

    量感是一种感觉,是 “做” 出来的,“估” 出来,本节课能通过测、估计、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充分感知,有效培养学生量感

    红
    4年前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要注重学生量感的培养。在小学阶段对学生 “量感” 的培养与数学学习密不可分,“量感 " 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种无形的存在,要发展学生的量感就要让学生多感官去接触、观察世界,提高自己的感性认识。

    红
    4年前❤️1


    李老师的设计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培养了量感,感受到一分米,一毫米有多长,给我们上了一节很有数学味的数学课。

    红
    4年前❤️1

    老师的教学设计符合该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知识架构出发,层层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红
    4年前❤️1

    老师教学中 “创设情境” 一环,还密切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新知识学习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必然的联系,让学生逐步形成一种数学的眼光,在面对现实问题时能够主动寻求用数学的方式来解决! 

    dudu
    dudu4年前❤️1

    教师的设计新颖独特,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

    dudu
    dudu4年前❤️1

    在实践中变抽象为具体直观!

    dudu
    dudu4年前❤️1

    这节课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

    红
    4年前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玩中学,在玩中思,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教学中老师活用素材,创造性的使用素材,设计有趣贴进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推理兴趣。

    红
    4年前

    本节课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理解数学,体验数学。本节课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理解数学,体验数学。

    红
    4年前❤️1

    最后对本节课习得知识进行系统归纳、揭示规律,对探究发现的过程、方法、经验进行梳理,对隐性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显性化处理。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新学到的知识、方法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当中,记忆犹新,更好地理解应用,特别好!

    红
    4年前❤️1

    老师的设计不是旨在 “教 “,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让学生在自己的认知领域去理解,形成自我认知的时间概念,在寓教于乐与环环相扣、层层探索、由简入繁中,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

    红
    4年前❤️1

    老师教学中 “创设情境” 一环,还密切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新知识学习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必然的联系,让学生逐步形成一种数学的眼光,在面对现实问题时能够主动寻求用数学的方式来解决! 

    红
    4年前

    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如何去认知,在感受中掌握新知,且在探索中记忆犹新。

    红
    4年前❤️1

    老师这节课的设计很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很多游戏贯穿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快乐中感受时间的长短,培养对时间的量感。

    红
    4年前


    学生经历了感悟数学知识的行成过程,体验到了一分有多长,体现了做中学,对新知的理解更透彻。

    红
    4年前

    老师的设计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培养了量感,感受到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给我们上了一节很有数学味的数学课。

    红
    4年前

    本节课的设计比较贴近生活,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教学起来会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红
    4年前

    以学生为主体,深入了解本节课需要把握的内容与方向,在课堂中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数学走进生活,体现了数学的价值与运用,通过模拟购物活动,极大的激起学生的兴趣,亲身体验对 “量” 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红
    4年前

    量感” 归根到底是一种 “感受”,它是对物体的大小,重量,多少,规模,快慢等的感受。然而在数学教学中,“量感” 常常被忽略,因为要培养学生真实有意义的 “量感” 需要老师们付出更多的时间。本节课老师能在真实的购物活动中培养学生的 “量感”。

    红
    4年前

    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寓教于乐。

    18037301019
    180373010194年前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题的一节课

    18037301019
    180373010194年前❤️1

    学生亲身体验,充分感知,有效培养学生量感

    18037301019
    180373010194年前❤️1

    本节课能找到教材特点及本课的疑点,并恰当处理

    li qiu shuang
    li qiu shuang4年前

    第二次研讨交流纪实

    时间:2021 年 4 月 8 日

    地点:巴吉垒中心小学

    研究主题:《铅笔有多长》二稿的课堂时效性主题会诊

    内容梗概:

    本次研讨共分为三部分内容

    1. 第二次试讲后存在的主要问题。

    2. 根据本次内容确定前、后测内容。

    3. 通过线上研讨初步确定三稿的修改思路以及做好答辩的相关事项。

    研讨记录:

    1. 主备人针对本次试课进行自诊。

    主备人阐述各个环节的落实情况并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疑问:

    ①分米的产生是借助学生生成来揭示的,这样的设计会不会太过突兀?

    ②在操作中感受一分米有多长的时候,教师的语言是不是不够简洁?

    ③学生对毫米的认识是通过累加的方法还是从 1 厘米中细分出来哪个效果会更好?

    ④习题的讲解有些太过细致,课上总是反复的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做?你是怎样想的?换一个什么问法更好呢?

    2. 团队成员针对本次试讲提出的主要观点:

    董蕊:个人认为借助学生的测量结果引入分米很恰当,这样能突出学生的主题体地位以及明确单位产生的意义,但是我关注到一个细节,学生会测量不会表达如何测量,看来我们在课堂上要 有意识地唤醒 学生测量经验。

    张淑红:我感觉李老师在课上能更多的关注到学生,随时抓住学生的课堂生成会更好,比如当学生提出一张纸的厚度是 1 毫米的时候,就可以借助这样的契机,亲自演示让孩子感受到 1 毫米的厚度。

    王文静:在感受 1 分米有多长时应当适当学会放手,教师要注意扶放结合,而且语言要跟进操作,还要做到该强调的时候尽量要提高音量,给学生明确指示,加快课堂节奏。用一拃来估计的时候要关注不同的测量结果,指出学生测量的误差所在。

    刘久春:对于毫米的揭示我觉得哪种方法都可以,只要讲清楚与 1 厘米的关系即可。

    董蕊:习题在讲解的时候先让学生感受到习题的趣味性,然后再来让学生汇报,至于追问要适度,时间太长,会导致学生兴趣下降。

    3. 达成共识,确定二稿的后测试题 。

    li qiu shuang
    li qiu shuang4年前

    让儿童的量感在体验中生长
    ——《铅笔有多长》第二稿 教学反思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 李秋霜

    第二次试讲,带给我许多思考,除了关注课堂细节生成以外,我也在反思学生是否习得学习方法,以及本节课是否促进了 “量感” 这一素养的提升。

    1. 从课前游戏的引入,孕伏量感。

    较第一次试课的设计我增加了课前游戏互动环节,这样的目的一是拉进与借班上课学生的距离,二是通过肢体语言唤醒学生的认知基础,用手势来表示 1 米、1 厘米,其实就是在寻找孩子对量的感觉。特别是 1 厘米,它既可以等分成毫米又可以累加成为分米,学生对它的感知程度也在影响着新知的学习,所以在课前游戏的时候我就有意识的唤醒孩子对 1 厘米的认知,并关注到了不同的手势,初步强化 1 厘米的正确表象。

    2. 从操作活动中体验,形成量感。 如 1 分米的学习,课上我注重完整的经历一个长度单位概念的建立及内化过程。通过比、找、摸、量,估等建立分米的概念。引导学生主动操作,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并对估测的方法给予了一定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借助尺子进一步认识一分米,更能有意识的用一柞来估测物体的长度使学生头脑中的 1 分米逐渐丰盈起来。

    纵观本节课的设计与落实上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

    1. 长度单位的意义以及应用仍然不够凸显。

    课上虽然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 1 分米,但由于时间的有限不能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在操作中进一步感知有很多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分米来表示,始终觉得有些遗憾。

    2. 由一个单位生发出几个单位的体验活动仍然不够充分。 课上学生虽然建立了 1 毫米的直观模型,但学生更需要建立丰富的几毫米的直观表象。

    在后续的设计中我会不断完善,弥补不足。结合本次大赛的主题,要在发展学生的量感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学习。那么在三稿的教学中我会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建立量感,发展量感。

    li qiu shuang
    li qiu shuang4年前

    第一次后测分析报告

    一、设计意图:

    本测试围绕学习目标及第二次试讲后存在的问题而展开,为了最大限度的找准学生课后的不足,我们团队共设计了 3 道题。

    第 1 题:本题的设计一是为了唤醒学生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与策略;二是为了检验学生是否能够写出物体正确的长度。

    第 2 题:本题的设计是考察学生对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厘米、米、分米、毫米是否已经建立深刻的单位表象,并能结合生活经验想象对应的物体的长度,根据所给的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检验学生对长度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与应用。

    第 3 题:本题的设计意在考察学生对厘米、米、分米、毫米之间的关系是否明确,能否根据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换算并比较大小。

    二、前测对象及数据

    为了检验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我们特对本次试课的二年级 40 名学生进行了后测调研。测试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三、后测情况分析

    通过以上测试我们发现学生的具体表现如下:

    整体来看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测量能力,能够用直尺正确的测量物体的长度,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正确比较单位不同的长度的大小。

    1. 学生对于测量物体的长度一题掌握较好,只有第二小题有个别同学出现错误,认为是从 0 刻度起的 15 毫米,说明学生在测量时没有看清起点刻度,只注重了终点刻度不够细致。

    3. 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境填写正确的长度单位,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的标准量,能够用身体上的 1 臂 1 米、1 拃 1 分米、1 指 1 厘米、1 捏 1 毫米和给出的具体情境进行对比,然后填写正确的长度单位。学生能够进行正确的单位换算并比较大小,说明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合理应用。

    四、现象分析

    从后测数据来看,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得比较好。教学中以学生活动为主线,课上的找(尺子、身体、身边物体);估(头、课桌);看(尺子最小格);摸(尺子的侧面);量(练习本、);填(单位)等 7 种方法是适合于学生的,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确分米和毫米的实际意义, 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获得,使抽象的单位变具体 从而引导学生感受实物包含的单位量的大小,建立长度单位正确表象,发展估测、抽象和想象能力,初步形成空间观念,产生初步的量感意识。

    li qiu shuang
    li qiu shuang4年前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三稿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二) 李秋霜

    教学内容:新世纪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测量”——《铅笔有多长(认识分米、毫米)》。(教材 34-35 页)

    教材分析:

    1. 教材编排体系:

    长度测量单位的内容,教科书在第一学段安排了两次。二年级上册,第一次学习长度测量单位,侧重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进行简单的测量和估测,初步形成长度概念。在二年级下册,第二次学习长度测量单位,侧重体会分米、毫米和千米的实际意义,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能恰当选择单位长度,进一步发展测量和估测能力。

    2. 本课内容解析:

    本节课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教材借助 “铅笔有多长” 这一生活情境,引入对新的长度单位 “分米”“毫米” 的认识。围绕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材安排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借助测量 “铅笔” 的活动,认识分米和毫米,通过测量活动直观感受物体的长短,体会新的测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丰富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本质属性的认识,加深对长度单位实际意义的体验,积累测量的经验;第二个问题借助对生活中熟悉物品的估测,体会分米和毫米的实际意义,从而引导学生感受实物包含的单位量的大小,建立长度单位正确表象,发展估测、抽象和想象能力,体验 “量” 形成 “感”,促进量感的形成;第三个问题借助直观尺子梳理米、分米、厘米、毫米四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初步发展推理能力,同时进一步体会数量单位与长度单位的关联,发展量感;第四个问题学习简单的长度测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培养学生通过类推进行单位换算的策略,体会度量单位间的大小关系的转化,强化量感。本课知识的学习也为后续认识周长、面积,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以及体积单位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1. 逻辑起点:

    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学习过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掌握;学生积累了测量的经验,具备了使用工具来度量物体长度的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推理的能力。 2. 现实起点:

    少数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但是到底分别有多长?其本质意义是什么?单位间的大小关系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生并不是十分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所以引导学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概念表象,理解实际意义,培养测量和估测能力,是发展量感的前提。

    3. 学习难点:

    通过前测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分米和毫米的概念模糊,也很难举例子找出生活中关于 1 厘米、1 米的物品,但却能为物体填上准确的单位,可见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是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能力较弱,对于一些概念的建立,物体属性的认知是需要借助实物和直观模型来体验感知的,因此建立准确的长度观念及正确形成四个长度单位间的关系网是比较困难的。 综上所述,学生需要经历多种形式感官参与的测量活动,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空间表象,感受估测和测量的实际意义,梳理单位间的关系,完善度量单位结构体系,明晰数量单位与长度单位的关联,从而发展量感。

    学习目标:

    1. 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新的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认识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丰富对长度单位的认识,积累测量经验,培养量感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2. 通过寻找生活中 1 分米、1 毫米的事物,加深意义理解,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从而完善度量单位结构体系,发展量感。

    3. 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进一步发展量感。

    教学重点:

    建立正确的分米、毫米的空间表象,推理出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正确 1 分米、1 毫米的空间表象,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

    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尺子、学具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做手势 —— 游戏规则:我说长度你做手势来表示,1 米有多长?请做手势告诉我?1 厘米有多长?2 厘米,3 厘米,4 厘米,5 厘米?1 分米呢?(关注学生的手势,适时点拨询问)

    预测:同学们的手势各不相同,那么 1 分米到底有多长呢?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来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奥苏贝尔在元认知理论中提到:“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课前通过游戏来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唤醒学生对米、厘米的空间认知表象,而后以厘米为知识的生长点,引入分米激发认知冲突,为分米的学习做好孕伏,同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瞧,老师带来了一支铅笔,答案就藏在其中,请你先估一估这只铅笔有多长?如果我想知道它的真实长度,可以怎么办?引出测量。

    【设计意图:借助教材中的情境图一,出示一分米的铅笔图,引导学生观察、估测而后明确测量,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观察物体之初自然产生对量的大小的一个初步的感知,而后再来明确确定物体量的多少的方法 —— 测量,为探究 1 分米的长度做铺垫。】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一)建立 1 分米的正确空间表象。

    1. 量一量铅笔的长度。

    (1)出示研学单,学生测量铅笔(打印在纸上的铅笔)的长度、唤醒测量活动经验,指出测量要求。

    (2)议一议 :组内交流测量方法与结果,达成共识。

    (3)展示交流:全班交流铅笔的测量结果。

    2. 揭示 1 分米有多长。

    10(cm)厘米就是 1 分米 (dm)。

    3. 借助尺子验证。

    (1)在尺子上你还能找到这样的 1 分米吗?

    (2)学生汇报:说清从哪开始找到哪里结束是一分米?师生共同合作,画出一分米的线段。 (3)小结归纳:观察我们数的方法不同,但是都找到了一分米,从中你有什么发现?

    适时点拨:无论是从几厘米出发,只要数出 10 厘米,那么它的长度就可以用 1 分米来表示。 (二) 多维体验感知 1 分米有多长。

    1. 比一比:如果没有尺子,你还能表示出 1 分米有多长吗?引导学生像老师这样拿起尺子,用中指卡住 0,拇指指卡住 10,这两个手指不要动,轻轻的把尺子移开,比出来这个长度就是一拃,这一拃的长度就是 1 分米。

    2. 想一想:请你仔细观察这一柞(1 分米)有多长。

    3. 找一找: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分米长?

    4. 估一估:

    (1)估计一下我们头的长度大约是多少?

    (2)估计课桌的长度,用手量一量课桌大约有几分米长?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铅笔的活动,引出 10 厘米可以用 1 分米来表示,让学生体会到 1 分米是 10 个厘米的累加,感受 1 厘米与 1 分米的大小关系,认识 1 分米之后,再通过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等直观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建立 1 分米的正确空间表象,学生丰富了 1 分米的量感,为后续的估测打下度量的基础。通过估测课桌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分米这一新长度单位的应用价值,并感知一分米与几分米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体会一个单位量与多个单位量的累加,丰富量的标准,发展学生估测意识,形成量化思想。】

    (三)建立毫米的正确空间表象。

    1. 量一量铅笔的长度。

    出示研学单学生自主测量第二只铅笔的长度,而后汇报:是 6 厘米多 3 个小格。

    2. 体会毫米产生的必要性。

    我们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来帮帮忙,

    3. 揭示毫米的意义。 课件出示:尺子上每小格的长度是 1 毫米(mm)。

    那么这支铅笔的长度可以怎么表示?完善研学单上的测量结果。

    (四)分层体验感知 1 毫米有多长。

    1. 摸一摸:再请像老师这样摸一摸尺子的侧面,你摸到的厚度大约是 1 毫米。

    2. 做一做:然后用拇指和食指轻轻地捏住尺子,接着将尺子慢慢地抽出,这时你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这条缝,它的宽度大约是 1 毫米。

    3. 找一找身边还有哪些物品的长度或者厚度约是 1 毫米?

    4. 量一量练习本的厚度大约是几毫米?

    【设计意图:学者张齐华曾指出 “长量单位的学习,通常源自这样一种需要,即解决新的问题时,原有的单位无法满足需求,需要一种新的单位的介入。” 通过测量第 2 支铅笔的活动,让学生发现厘米已经不能准确表示出这支铅笔的长度。学生在描述长度时会出现比 6 厘米多一些,多几格等现象,这源于对量的多少的感知,由此让学生体会毫米产生的必要性。认识 1 毫米之后,再通过找一找、摸一摸、做一做等直观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 1 毫米有多长,建立 1 毫米的量感,为后续找生活中大约是 1 毫米的物体的估、量活动打下基础。】

    (五)梳理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单位换算。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毫米(相机板书)那么它们和厘米、米有什么关系呢?

    1. 引导学生自己在尺子上找到对应的一毫米、1 厘米、1 分米、1 米。学生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借助尺子来寻找它们之间的关系。

    3. 相机追问:通过填一填,你有什么发现?适时追问分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

    小结:小单位累加得到大的单位,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进率是 10。 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你们能换算单位吗?

    4. 学生自主完成问题串 4 并汇报。

    3 分米 =( )厘米 40 毫米 =( )厘米

    【设计意图:一把米尺上的四个单位本身就是相互依存的,梳理四种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以及相邻的进率,了解长度单位的产生方法这对量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学习长度单位时,是以一个长度单位为依托,借助几个单位量的叠加的关系来实现意义建构,学生经历不同的长度单位度量不同的长度,使其在比较经历量的叠加或者细分的过程中发展量感,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对量之间的大小关系进行了分层理解,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有助于学习长度单位间的换算,从而深化量感。】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 测量。(教材 35 页第 2 题)

    2. 单位换算。(教材 35 页第 3 题)

    7 米 =( )分米 3 厘米 =( )毫米

    90 分米 =( )米 60 厘米 =( )分米

    3. 读一读淘气的日记,把不合理的地方修改过来。(教材 35 页第 4 题)

    今天早晨,我从 2 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拿起 1 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洗了洗脸,用 70 米长的毛巾把脸擦干,吃 过早饭去上学。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 900 毫米远。来到学校,我坐在 5 米高的凳子上,拿出 7 厘米厚的语文书 准备开始上语文课。

    【设计意图:合理利用书上的教学资源。第 2 题,通过量一量让学生巩固长度单位的应用;第 3 题,单位换算巩固单位间的大小关系;第 4 题,能对真实的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注重量化意识的培养,发展量感。】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回顾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总结方法。】

    板书设计:

    认识分米、毫米

    1 分米 = 10 厘米 1dm=10cm

    1 米 = 10 分米 1m=10dm

    1 厘米 = 10 毫米 1cm=10mm

    【设计意图:板书以简洁、鲜明为主。让学生直观形象的从板书中梳理本节课知识的重点。】

    li qiu shuang
    li qiu shuang4年前

    第三次交流 研讨 纪实

    时间:2021 年 4 月 12 日

    地点:新阳中心小学

    研究主题:《铅笔有多长》三稿的课堂时效性主题会诊

    内容梗概:

    本次研讨共分为二部分内容

    1. 第三次试讲后存在的主要问题。

    2. 确定最终稿的修改思路以及做好答辩的相关事项。

    研讨记录:

    1. 主备人针对本次试课进行自诊。

    主备人阐述各个环节的落实情况并提出了自己的困惑:

    ①本节课在测量时选择合适的单位这一主题的落实上是否突出?

    ②学生对毫米的必要性感受的并不深刻,与学生的现实起点有一定的关系,如何应对?

    ③习题的讲解有些粗糙,如何在时间有限的前提下能讲解细致一些。

    2. 团队成员针对本次试讲提出的建议:

    张淑红:我觉得李老师和学生的互动较上一节课多了一些,整节课都在测量中认识长度单位,测量、估测等活动贯穿始终,这点我认为做得比较好。不足的是课堂生成把握得不是很好,特别是学生出现问题了没能及时给予解决。

    董蕊:整节课感觉老师不太放松,活跃度不够,整体上没有上一节课更为流畅。

    王文静:体会毫米意义的时间有些短,从尺子中抽象出 1 毫米这个过程对学生的引导不够,语言不是特别简洁,课堂上的随机应变能力有待提高。

    刘久春:我觉得毫米的必要性不一定非要在此处呈现,另外如果学生能用新的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长度,也证明了学生产生了用的必要。

    董蕊:习题在讲解的时候应该放慢脚步,适度追问,上次追问过多,这次追问过少,那么无论如何追问都应该让孩子把其中的道理说清楚,特别是单位换算更应该让孩子把推理的过程说明白。 3. 达成共识,确定教学设计最终稿。

    dudu
    dudu4年前❤️1

    本节课的设计特别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dudu
    dudu4年前

    欣赏你的设计理念!

    dudu
    dudu4年前

    有效的培养了孩子的空间观念

    dudu
    dudu4年前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的好方法!

    dudu
    dudu4年前❤️1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回归生活!

    李艳萍
    李艳萍4年前❤️1

    注重感受和体验,培养学生的量感

    李艳萍
    李艳萍4年前

    注重数学模型构建

    李艳萍
    李艳萍4年前

    经历不同方式的测。量过程,深入感知统一单位的重要性

    李艳萍
    李艳萍4年前❤️1

    板书简洁明了,一目了然,

    李艳萍
    李艳萍4年前

    设计环节环环相扣,循序渐进.

    红
    4年前

    李老师的思路清晰,步骤缜密,环环相扣。可见其教学功底深厚,教师素养之高。为老师点赞。

    红
    4年前

    老师在教学新知时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习起来毫不费力,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设计很好,引导得也很到位。

    红
    4年前

    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 和方法。

    红
    4年前

    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三维目标得到充分体现。老师的课堂中,教者都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老师不是传授的现在的方法,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红
    4年前❤️1

    数学思想方法得到了充分渗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得到进一步优化。

    红
    4年前❤️1

    本节课教学方法新颖,教学设计有趣,学生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li qiu shuang
    li qiu shuang4年前

    立足课堂实践,提升课堂实效

    ———— 第三次试讲教学反思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二)李秋霜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因此,在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我注重把测量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建立量感。   

    我在课堂教学中较为重视操作活动的逐层体验。引导学生通过 “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比一比” 等实践活动,感知 1 分米、1 毫米的实际长度;探索到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发展空间观念。     

    不足之处:  

    1. 重过程,轻方法。

    学生在估测时,缺乏估的方法的指导,在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之前,我先安排学生进行估测,但是估测的层次性不够,估测后也缺乏验证的过程。

    2. 对于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我没能及时处理,考虑教学时间的关系,很多生成资源没有合理运用,感觉有些遗憾。

    li qiu shuang
    li qiu shuang4年前

    第二次后测分析报告

    一、设计意图:

    本测试围绕教学重难点及第三次试讲后存在的问题而设计,从学生的答题情况入手, 我们团队共设计了 3 道题, 以此作为风向标为课堂教学指引方向。

    第 1 题:考查学生读图来表示物体长度的能力,以及对长度单位概念的建立情况。

    第 2 题:本题的设计是考察学生是否能区分四个长度单位,建立正确观念;能否结合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也检验了学生对长度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

    第 3 题:本题的设计意在考察学生对厘米、米、分米、毫米之间的大小关系是否明确,能否根据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进行换算并比较大小。本题较上次后测的设计难度提升,间接检验学生的推理能力是否形成。

    二、前测对象及数据 :

    我特对本次试课的二年级 30 名学生进行了后测调研。测试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三、后测情况分析 :

    通过以上测试我们发现一下问题:

    1. 学生能结合情境图表示出物体的长度,但是学生观察不够细致,个别学生对物体用非 0 起点来测量的物体的长度认知模糊。

    2. 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境填写正确的长度单位,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的标准量,能够根据长度单位间的进率为长度单位排列大小,但是学生的答题速度慢,缺乏答题技巧,说不清楚自己的依据,所以从此题上我们也发现学生的表达和思维并不是同步的。

    四、现象分析:

    从后测数据来看,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概念理解比较好。但是学生的推理能力及对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掌握较差。那么在教学上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运用相应的策略引导学生建立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网,也可以适当拓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吉林长春双阳  李莹莹
    吉林长春双阳 李莹莹4年前

    李老师在教学时,设计了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获得,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了 1 分米和 1 毫米的长度,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吉林 双阳 李玉晶
    吉林 双阳 李玉晶4年前❤️1

    教师对教材把握透彻、挖掘深入、处理新颖,针对 学生基础和学生发展性目标,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条理地将旧知识综合进行运用。

    zqy@123
    zqy@1234年前❤️1

    从测量到估测,孕伏量感。 对物体的长度的测量,可以通过获取数据精确计算,也可以选取合适的单位进行估测,而估测需要借助量感,也能发展量感。估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 1 分米?哪些物体的厚度是 1 毫米?这样的教学活动是在学生建立分米、毫米的正确表象后,进一步要求学生对物品的长度进行估测,也可以生活中的物品为标准继续估计其他物品的长度。当学生心中的 “单位”(参照物)越来越丰富,估测的方法越来越多样时,生活中的不同物体,都会引发他们的估测欲望,量感就在不经意间悄然生成。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去思考与学习借鉴!

    35773645
    357736454年前❤️1

    学者张齐华曾指出 “长度单位的学习,通常源自这样一种需要,即解决新的问题时,原有的单位无法满足需求,需要一种新的单位的介入。” 通过测量第 2 支铅笔的活动,让学生发现厘米已经不能准确表示出这支铅笔的长度。学生在描述长度时会出现比 6 厘米多一些,多几格等现象,这源于对量的多少的感知,由此让学生体会毫米产生的必要性。认识 1 毫米之后,再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等直观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 1 毫米有多长,建立 1 毫米的量感,为后续找生活中大约是 1 毫米的物体的估、量活动打下基础,以 1 毫米的量为单位寻找身边的 1 毫米的物体就是在丰富学生的量感,观看 1 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到毫米虽小,可用途广泛,丰富对毫米这一新的量的认知,有利于学生量感的进一步发展。

    黑龙江大庆郭忠福
    黑龙江大庆郭忠福4年前❤️1

    了解长度单位的产生方法这对量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学习长度单位时,是以一个长度单位为依托,借助几个单位量的叠加的关系来实现意义建构,学生经历不同的长度单位度量不同的长度,使其在比较经历量的叠加或者细分的过程中发展量感,

    dxyz1115
    dxyz11154年前

    了解长度单位的产生方法这对量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学习长度单位时,是以一个长度单位为依托,借助几个单位量的叠加的关系来实现意义建构,学生经历不同的长度单位度量不同的长度,使其在比较经历量的叠加或者细分的过程中发展量感,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对量之间的大小关系进行了分层理解,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有助于学习长度单位间的换算,从而深化量感。

    dxyz1115
    dxyz11154年前

    教师观看 1 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到毫米虽小,可用途广泛,丰富对毫米这一新的量的认知,有利于学生量感的进一步发展。

    dxyz1115
    dxyz11154年前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回归生活!

    张慧叶
    张慧叶4年前❤️1

    从换算单位到填单位名称,发展量感。 在现实背景下,能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交流,是具有量感的重要表现。因此,教材设计了换算单位和填写单位名称的内容,先理解单位量之间的关系,再把数据与单位进行融合来描述事物的长短,这也常常成为考查学生量感水平的重要方式。

    张慧叶
    张慧叶4年前

    从换算单位到填单位名称,发展量感。 在现实背景下,能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交流,是具有量感的重要表现。因此,教材设计了换算单位和填写单位名称的内容,先理解单位量之间的关系,再把数据与单位进行融合来描述事物的长短,这也常常成为考查学生量感水平的重要方式。

    田小娟
    田小娟4年前❤️1

    本节课教学重难点把握准确,教学内容主次分明,抓住关键;结构合理,衔接自然紧凑,组织严密,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功地教学生 “会学”。教学设计很有创意,对教材把握透彻、挖掘深入、处理新颖,针对 学生基础和学生发展性目标,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条理地将旧知识综合进行运用

    15804436003
    158044360034年前

    本节课能以旧引新,寻找新旧知识的关联和生长点,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能找到教材特点及本课的疑点,并恰当处理,在课堂上设疑问难,引导点拨,是一节很有个性特点的课。值得学习!!!

    tf12343
    tf123434年前❤️1

    教学中教师把建立表象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借助具体形象的生活经验丰富对计量单位的感知,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 “量感”。

    姚晓娜
    姚晓娜4年前

    本节课,李老师创设了生动的情境,在学生原有认知经验和新的认知冲突中引出分米和毫米,使学生明确新的度量单位产生的必。建立分米、毫米的正确表象后,再引导学生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估一估等多种活动,多维感知 1 分米和 1 毫米的长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量感。

    18249624678
    182496246784年前

    所谓 “量感”,主要是指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或推断用某个计量单位表示的量与哪个实际物体的大小、长短、轻重相吻合的一种感觉。学生的量感形成,主要依托于 “测量” 以及 “常见的量” 的教学。当前,在 “量与测量” 的教学中,很多教师比较重视技能训练,而对学生形成量的观念缺乏关注,不少学生也缺乏对量的感觉。忽略表示其意义的 “量”,缺失 “数” 与 “量” 的融合。“测量” 教学中,要抓住 “一个单位” 与 “几个单位” 之间的关系,在 “一” 和 “几” 的思辨融合中促进学生量感形成。

    张馨予20502
    张馨予205024年前❤️1

    李老师这篇教学设计,设计情境,贴近儿童。 学生经常使用铅笔,生活中铅笔的长短本身是可变的,这样的情境更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铅笔细长的外形易于学生测量,为感知物体的量有大小提供了现实依据,进而帮助学生感受新的长度单位 “毫米” 产生的必要性,让学生感知 1 分米、1 毫米的实际意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Icy
    Icy4年前❤️1

    教师在教学 1 毫米之后,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等直观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 1 毫米有多长,建立 1 毫米的量感,为后续找生活中大约是 1 毫米的物体的估、量活动打下基础。

    Icy
    Icy4年前❤️1

    本节课,李老师创设了生动的情境,在学生原有认知经验和新的认知冲突中引出分米和毫米,使学生明确新的度量单位产生的必。建立分米、毫米的正确表象后,再引导学生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估一估等多种活动,多维感知 1 分米和 1 毫米的长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量感。

    Icy
    Icy4年前

    本节课能以旧引新,寻找新旧知识的关联和生长点,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能找到教材特点及本课的疑点,并恰当处理,在课堂上设疑问难,引导点拨,是一节很有个性特点的课。值得学习!!!

    Icy
    Icy4年前

    从换算单位到填单位名称,发展量感。 在现实背景下,能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交流,是具有量感的重要表现。因此,教材设计了换算单位和填写单位名称的内容,先理解单位量之间的关系,再把数据与单位进行融合来描述事物的长短,这也常常成为考查学生量感水平的重要方式。

    Icy
    Icy4年前

    了解长度单位的产生方法这对量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学习长度单位时,是以一个长度单位为依托,借助几个单位量的叠加的关系来实现意义建构,学生经历不同的长度单位度量不同的长度,使其在比较经历量的叠加或者细分的过程中发展量感,

    董波
    董波4年前❤️1

    本节课能以旧引新,寻找新旧知识的关联和生长点,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能找到教材特点及本课的疑点,并恰当处理,在课堂上设疑问难,引导点拨,是一节很有个性特点的课。值得学习!!!

    小平
    小平4年前❤️1

    本节课能以旧引新,寻找新旧知识的关联和生长点,借助对生活中熟悉物品的估测与实际测量,理解分米和毫米的实际意义,从 10 厘米到 1 分米,也让学生感受到物体的长度是多个单位标准量的累加的结果。

    吉林辽源孟霞
    吉林辽源孟霞4年前

    本节课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借助 “铅笔有多长” 这一生活情境,引入对新的长度单位 “分米”、“毫米” 的认识。围绕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材安排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借助测量 “铅笔” 的活动,认识分米和毫米,通过测量活动直观感受物体的长短,体会新的测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丰富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本质属性的认识,加深对长度单位实际意义的体验,积累测量经验。

    吉林辽源孟霞
    吉林辽源孟霞4年前❤️1

    通过测量第 2 支铅笔的活动,让学生发现厘米已经不能准确表示出这支铅笔的长度。学生在描述长度时会出现比 6 厘米多一些,多几格等现象,这源于对量的多少的感知,由此让学生体会毫米产生的必要性。

    吉林辽源孟霞
    吉林辽源孟霞4年前❤️1

    估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 1 分米?哪些物体的厚度是 1 毫米?这样的教学活动是在学生建立分米、毫米的正确表象后,进一步要求学生对物品的长度进行估测,也可以生活中的物品为标准继续估计其他物品的长度。

    吉林长春九台  胡宇婷
    吉林长春九台 胡宇婷4年前❤️1

    本节课李老师的教学准备十分充分,对量感概念的解读十分透彻,都能够看出前期的研究工作扎实有效做得非常到位,教学的设计也凸显了对学生量感的培养,设计的非常棒,值得学习。

    zhanggaohong
    zhanggaohong4年前❤️1

    本节课,李老师创设了生动的情境,在学生原有认知经验和新的认知冲突中引出分米和毫米,使学生明确新的度量单位产生的必。建立分米、毫米的正确表象后,再引导学生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估一估等多种活动,多维感知 1 分米和 1 毫米的长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量感。

    李小梅
    李小梅4年前

    本节课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估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 1 分米?哪些物体的厚度是 1 毫米?这样的活动是在学生建立分米、毫米的正确表象后,进一步要求学生对物品的长度进行估测,当学生心中的 “单位”(参照物)越来越丰富,估测的方法越来越多样时,生活中的不同物体,都会引发他们的估测欲望,量感就在不经意间悄然生成。

    15704408000
    157044080004年前❤️1

    学生经历不同的长度单位度量不同的长度,使其在比较经历量的叠加或者细分的过程中发展量感,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对量之间的大小关系进行了分层理解,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有助于学习长度单位间的换算,从而深化量感。

    红
    4年前

    从换算单位到填单位名称,发展量感。 在现实背景下,能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交流,是具有量感的重要表现。

    hanyang900109
    hanyang9001094年前❤️1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习 1 毫米让我印象深刻。老师设计了量一量铅笔的长度让学生有学习新长度单位的必要,让学习毫米这个单位变得自然又必要。再设计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找一找、估一估等多维分层直观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 1 毫米,建立 1 毫米的表象和量感,并与生活中的实物联系,真正的做到了对一个单位的夯实。

    rose2251
    rose22514年前❤️1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 1 分米、1 毫米的认识,让学生实际测量生活中自己喜欢物体的长、宽、高等,有的同学测量数学书的长、宽、高;有的测量自己文具盒的长、宽、高,有的测量硬币的厚度等,他们不仅能准确进行测量,并且能恰当地使用长度单位,进一步加深了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同时使长度单位应用得更加灵活。

    ying9276
    ying92764年前❤️1

    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ying9276
    ying92764年前❤️1

    精心安排学生自主学习、质疑、操作实践等活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合作。

    15037158702lyy
    15037158702lyy4年前❤️1

    数学的学习,更多的是来自一种需要。如本节课《铅笔有多长》,通过测量第 2 支铅笔的活动,让学生发现厘米已经不能准确表示出这支铅笔的长度。学生在描述长度时会出现比 6 厘米多一些,多几格等现象,这源于对量的多少的感知,由此让学生体会毫米产生的必要性。解决新的问题时,原有的单位无法满足需求,需要一种新的单位的介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往往在有一定兴趣的基础上,利用任务驱动的方式促进学习,效果会更好!

    林林
    林林4年前❤️1

    培养量感,常常需要 “估一估” 的活动,“估一估” 一般需要参照物,这里的参照物就相当于单位。它一般不是标准单位,常常是测量者所熟悉的,具有熟悉性和便捷性。

    18835957390
    188359573904年前

    李老师的设计比较贴近儿童,在认识分米环节,李老师放慢脚步 “拿起尺子,大拇指卡住 0,食指卡住 10,这两根手指不要动,轻轻把尺子移走,比出来的这个长度就是 1 分米。” 这样的慢镜头比简单的要求 “在尺子上比出 1 分米” 更能让儿童接受,而且学生建立的 1 分米的表象更准确。

    18835957390
    188359573904年前

    李老师在带领学生梳理长度单位之间关系是注重方法指导,力求借助尺子开展单位换算,让学生在直观,低难度的情况下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李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用 1 毫米量一量 1 厘米有多长,用 1 厘米量一量 1 分米,1 分米量一量 1 米,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这个任务要求明确,学生容易操作,可以很好地发现,整理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敏1523565
    敏15235654年前

    李老师利用学生已有测量经验,已操作活动为主线,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

    敏1523565
    敏15235654年前

    李老师特别注重 “一个单位” 到 “几个单位” 的融合,在单位累加的过程中,感受一个量不断增加形成新的量,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度量单位的实际意义。

    敏1523565
    敏15235654年前

    用一把尺子,学习了四种长度单位,并建立了相互之间的关系,让 “量” 看得见,摸得着。

    lxr000106lxr
    lxr000106lxr4年前❤️1

    作者在教学设计中能解读好教材,分析教材前后之间的联系,并且能抓住 “一个单位” 与 “几个单位” 之间的关系,在 “一” 和 “几” 的思辨融合中促进学生量感形成。《铅笔有多长》一课的学习中, 学生有前测经验,李老师能以操作活动为主线,任务要求明确,在激起学生兴趣基础上,利用任务驱动方式促进学生学习,如能做到人人推理能力有所提升,那么单位换算应该掌握不错,量感意识也会逐渐落地。

    li qiu shuang
    li qiu shuang4年前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终稿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二) 李秋霜

    教学内容: 新世纪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测量”——《铅笔有多长(认识分米、毫米)》。(教材 34-35 页)

    教材分析:

    1. 教材编排体系:

    长度测量单位的内容,教科书在第一学段安排了两次。二年级上册,第一次学习长度测量单位,侧重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进行简单的测量和估测,初步形成长度概念。在二年级下册,第二次学习长度测量单位,侧重体会分米、毫米和千米的实际意义,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能恰当选择单位长度,进一步发展测量和估测能力。

    2. 本课内容解析:

    本节课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借助 “铅笔有多长” 这一生活情境,引入对新的长度单位 “分米”“毫米” 的认识。围绕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材安排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借助测量 “铅笔” 的活动,认识分米和毫米,通过测量活动直观感受物体的长短,体会新的测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丰富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本质属性的认识,加深对长度单位实际意义的体验,积累测量的经验;第二个问题借助对生活中熟悉物品的估测,体会分米和毫米的实际意义,从而引导学生感受实物包含的单位量的大小,建立长度单位正确表象,发展估测、抽象和想象能力,体验 “量” 形成 “感”,促进量感的形成;第三个问题借助直观尺子梳理米、分米、厘米、毫米四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初步发展推理能力,同时进一步体会数量单位与长度单位的关联,发展量感;第四个问题学习简单的长度测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培养学生通过类推进行单位换算的策略,体会度量单位间的大小关系的转化,强化量感。本课知识的学习也为后续认识周长、面积,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以及体积单位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1. 逻辑起点:

    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学习过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掌握,形成了初步的推理能力,学生不仅具备了使用工具来度量物体长度的能力,而且积累了测量的活动经验。

    2. 现实起点:

    少数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但是到底分别有多长?其本质意义是什么?单位间的大小关系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生并不是十分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所以引导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概念表象,理解实际意义,培养测量和估测能力,是发展量感的前提。

    3. 学习难点:

    通过前测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分米和毫米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大多数停留在听说过,接触过等层面,对长度概念的空间表象是十分模糊的。如:学生即使知道毫米在尺子上的位置,也无法自觉建立与厘米的关系,很难找出生活中关于 1 分米、1 毫米的物品原型。 由于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是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能力较弱,对于一些概念的建立,物体属性的认知是需要借助实物和直观模型来体验感知的,因此建立准确的长度观念及正确形成四个长度单位间的关系网是比较困难的。

    综上所述,学生需要经历多种形式感官参与的测量活动,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空间表象,感受估测和测量的实际意义,梳理单位间的关系,完善度量单位结构体系,明晰数量单位与长度单位的关联,从而发展量感。

    学习目标:

    1. 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新的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认识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丰富对长度单位的认识,积累测量经验,培养量感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2. 通过寻找生活中 1 分米、1 毫米的事物,加深意义理解,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从而完善度量单位结构体系,发展量感。

    3. 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进一步发展量感。

    教学重点:

    建立正确的分米、毫米的空间表象,推理出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正确 1 分米、1 毫米的空间表象,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

    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尺子、学具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做手势 —— 游戏规则:我说长度你做手势来表示,1 米有多长?请做手势告诉我。1 厘米有多长?2 厘米,3 厘米,4 厘米,5 厘米?1 分米呢?(关注学生的手势,适时点拨询问)

    预测:同学们的手势各不相同,那么 1 分米到底有多长呢?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来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奥苏贝尔在元认知理论中提到:“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课前通过游戏环节寻找学生的 动态学习起点,借此唤醒学生对米、厘米的空间认知表象,而后大胆地以厘米为知识的生长点,初步用手势体会长度单位逐步累加会引起长度的变化,感知量的多少。引入分米则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产生心理预设 “难道分米与厘米或者米之间有什么微妙的关联吗?” 从而 为分米的学习做好孕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瞧,老师带来了一支铅笔,答案就藏在其中,请你先估一估这只铅笔有多长?如果我想知道它的真实长度,可以怎么办?引出测量以及测量方法。

    【设计意图:合理运用教材中的情境,以实物铅笔引入,引导学生观察、估测,而后让学生产生测量需求,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观察物体之初自然产生对量的大小的初步的感知,之后再来回顾测量方法,为探究 1 分米铅笔的长度做好过渡。】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一)建立 1 分米的正确空间表象。

    1. 量一量铅笔的长度。

    (1)出示研学单,学生自主测量铅笔(打印在纸上的铅笔)的长度。

    (2)教师巡视,关注学生的测量过程。

    (3)展示交流:借助学生作品,展示测量方法与结果。

    (4)集体验证,达成共识。(铅笔长度为 10 厘米)

    2. 揭示 1 分米的概念。

    (1)课件动态演示建立 10 厘米与 1 分米的关系,揭示 10(cm)厘米就是 1 分米 (dm)。(相机板书:1 分米 dm)

    (2)引导学生明确铅笔的长度可以简洁地表示为 1 分米。

    3. 借助尺子验证,强化 1 分米的意义。

    (1)以非 0 刻度为起点,在尺子上找一找这样的 1 分米。

    (2)学生汇报:说清从哪开始找到哪里结束是一分米?师生共同合作,画出一分米的线段。

    (3)小结归纳:引导学生观察寻找的 1 分米起点不同,终点不同,但都是一分米,从中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适时点拨:无论是从几厘米出发,只要数出 10 厘米,那么它的长度就可以用 1 分米来表示。

    (二) 多维体验感知 1 分米有多长。

    1. 想一想:如果没有尺子,那么你还能表示出 1 分米有多长吗?

    引发学生产生做手势等策略帮助记忆的需求。

    2. 比一比:学生借助尺子再次抽象出 1 分米的长度,认识 1 拃。

    引导学生用中指卡住 0,大拇指卡住 10,这两根手指不要动,轻轻地把尺子移开,比出来的长度就是 1 分米,也就是 1 拃。

    3. 看一看:学生仔细观察这一柞(1 分米)有多长,强化记忆。

    4. 找一找

    (1)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分米长?学生汇报,教师随后课件展示。

    (2)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大约是 1 分米长的物体,并摸一摸,比划其长度。

    5. 估一估

    (1)同桌互相估一估头的长度大约是多少?

    (2)估计课桌的宽度,用手量一量课桌大约有几分米?(相机展示学生的估测方法),指出估测会产生误差。

    (3)学生目测估一估数学书的宽大约是多少?

    6. 量一量:学生用尺子自主测量数学书的宽度,并尝试用分米来表示其长度。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铅笔的活动,得出 10 厘米就是 1 分米,让学生在观察、体验中感受 1 分米是 由 10 个 1 厘米的累加得到的,初步感受 1 分米的实际意义。认识 1 分米之后,再通过想一想、比一比、找一找等直观的操作活动让学生逐步建立 1 分米的正确空间表象,丰富 1 分米的量感,为后续的估测打下度量的基础。通过估测头部、课桌的长度让学生在测量中体会分米的实际意义,并从中感知一分米与几分米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体会一个单位量与多个单位量的累加,丰富量的标准,发展学生估测意识。最后通过工具的测量让学生感受到分米作为单位表示物体长度的必要性,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形成量化思想。】

    (三)建立毫米的正确空间表象。

    1. 量一量铅笔的长度。

    出示研学单学生自主测量第二支铅笔的长度,而后汇报:比 6 厘米多一些。

    2. 体会毫米产生的必要性。

    比 6 厘米多出来的部分怎么表示?引入毫米的概念。

    3. 揭示毫米的意义。

    课件演示尺子上每小格的长度是 1 毫米(mm),1 厘米里有 10 个 1 毫米。

    学生完善研学单上的测量结果,感受以毫米作为单位使物体长度表示起来更为精确。(板书 1 毫米 、mm)

    (四)分层体验感知 1 毫米有多长。

    1. 摸一摸:如何记住这一毫米呢?师生互动摸一摸尺子的侧面,摸到的厚度大约是 1 毫米。

    2. 做一做:用拇指和食指轻轻地捏住尺子,接着将尺子慢慢地抽出,那么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这条缝,它的长度大约是 1 毫米。

    3. 找一找: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品的长度或者厚度约是 1 毫米?学生一边找一边触摸感受,教师随后课件展示其他物品。

    4. 估一估:学生借助 2 分硬币的厚度估测数学书的厚度。

    5. 量一量:引导学生用尺子测量数学书的真实厚度,得出准确长度。

    【设计意图:学者张齐华曾指出 “长量单位的学习,通常源自这样一种需要,即解决新的问题时,原有的单位无法满足需求,需要一种新的单位的介入。” 通过测量第 2 支铅笔的活动,让学生发现厘米已经不能准确表示出这支铅笔的长度。学生在描述长度时会出现比 6 厘米多一些,多几格等现象,这源于对量的多少的感知,由此让学生体会毫米产生的必要性。 认识 1 毫米之后,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做一做、找一找等直观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 1 毫米有多长,建立 1 毫米的量感。而后以物品的长度为标准继续估计生活中其他物品的长度使学生的量感在不经意间悄然生成。】

    (五)梳理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单位换算。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毫米(相机板书)那么它们和厘米、米有什么关系呢?

    1. 小组合作探究建立单位之间的关系网。

    (1)同桌两人为一个小组进行合作探究,自己在尺子上找到对应的 1 毫米、1 厘米、1 分米、1 米,并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2)请你为四个长度单位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教师相机板书)

    (3)在小组内借助尺子来寻找单位之间的关系,并独立完成研学单三的填写:

    1 厘米 =( )毫米 1 分米 =( )厘米 1 米 =( )分米

    然后在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4)全班汇报:通过填一填,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借助尺子说清是如何发现单位间的关系的)

    (5)借助摆小棒的操作验证 1 米是否等于 10 分米。(展示学生进行拼摆验证的过程)

    (6)适时追问不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教师相机板书)

    小结:小单位累加得到大的单位,大单位可以细分为小单位,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进率是 10。

    2. 运用单位之间的关系进行单位换算。

    3 分米 =( )厘米 40 毫米 =( )厘米

    【设计意图:一把米尺上的四个单位本身就是相互依存的,梳理四种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以及相邻的进率,了解长度单位的产生方法这对量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学习长度单位时,以一个长度单位为依托实现意义建构,学生经历不同的长度单位度量不同的长度,使其在比较经历量的叠加或者细分的过程中发展量感,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对量之间的大小关系进行了分层理解,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有助于后面学习长度单位间的换算,从而深化量感。】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单位换算。(教材 35 页第 3 题)

    7 米 =( )分米 3 厘米 =( )毫米

    90 分米 =( )米 60 厘米 =( )分米

    2. 读一读淘气的日记,把不合理的地方修改过来。(教材 35 页第 4 题)

    今天早晨,我从 2 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拿起 1 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洗了洗脸,用 70 米长的毛巾把脸擦干,吃过早饭去上学。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 900 毫米远。来到学校,我坐在 5 米高的凳子上,拿出 7 厘米厚的语文书 准备开始上语文课。

    【设计意图:合理利用书上的教学资源,习题在精不在量。选用教材中的单位换算一题,目的是巩固单位间的大小关系,检验学生对其实际意义理解;淘气日记一题的呈现,目的是在学生理解单位量之间的关系后,再把数据与单位进行融合来描述事物的长短,学生是否能结合具体情境修改为合适的长度单位,是检验学生量感水平的一种重要方式。】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回顾这节课,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课堂上由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的方式进行总结,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助于学生在理解新知识的基础上,及时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五、拓展延伸,课后实践

    1. 课后找一找生活中的物体先估一估它的长度,然后再量一量。

    2. 思考:在测量长春到农安的距离时还会用米来做单位吗?有没有更大的单位呢?

    板书设计:

    认识分米、毫米

    1 厘米 = 10 毫米 1cm = 10mm

    1 分米 = 10 厘米 1dm = 10cm

    1 米 = 10 分米 1 m = 10dm

    【设计意图:采用如上板书,要点突出,简明清晰,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结构体系。】

    li qiu shuang
    li qiu shuang4年前

    春风十里梦起航,课堂大赛促成长 ——

    农安县基地校(二)参与 “第十六届全国新世纪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大赛” 活动综述

    一波碧水映群山,众志成城竞风流,一支优秀的团队,塑造出优秀团队文化,一个优秀的团队文化,酿造出优秀的人。自农安县基地校成立以来,就充分发挥基地校的功能,为老师提供平台彰显自己,为团队提供机会展示它们的实力……

    春天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季节,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初春三月,我们团队四人(刘久春、张淑红、王文静、李秋霜)有幸代表农安基地(二)参与了第十六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大赛。2021 年 4 月 23 日我们顺利地完成了本次赛课活动并收获满满。其中离不开领导以及基地校的指导教师和团队成员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本次活动以 “学会学习,发展学生量感的学习方式探索” 为主题,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平台线上交流与研讨;第二阶段:研磨课并上传课堂实录;第三阶段:线上展示网络答辩。

    一、平台晒课,初见雏形

    在确定了选题并对 “量感” 有了深入认识后,我们第一时间完成了初稿,上传了论坛,平台上很多老师针对初稿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团队成员认真研读了老师们的留言,并从中汲取有益观点。同时,指导教师董蕊在微信群内组织团队成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成员们达成共识修改教学设计。为了进一步了解学情我们精心设计了前测,完成了前测分析报告,并形成了教学设计二稿。至此,我们的教学设计初见雏形。

    二、课堂实践,精心研磨

    在不断调整教学设计后,我们开始着手试课,通过三次调整教学设计并进行了反复实践研磨课最终确定教学终稿。4 月 9 日在巴吉垒小学召开了教学活动现场会。我们团队试讲了《铅笔有多长》一课。课上李老师注重以学生为本,倡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展现主动、生动、互动的课堂理念。每个学生都自己动手去研究,积极动脑思考。

    李老师以问题引领式教学,不断引发学生思考,使课堂学习更加高效。王锋校长针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以及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建议,与会的其他领导和老师们也纷纷讲述了自己的独到见解。我们团队根据大家提出的宝贵意见,不断修正调整教学设计并加强课堂细节处理,灵活课堂调控。此次活动为我们的最终课堂教学指引了方向。

    三、集中研讨,线上答辩

    为了迎接此次答辩,我们做了充足的准备,再次研读了专家文献,提炼了他们的主要观点, 并结合教学实际形成了自己的见解。4 月 21 日,我们团队进行了答辩研讨会,团队成员进行了集中交流汇报。我们仔细观看了对方的课堂实录以及过程性材料,并针对预设问题的回答和追问问题的设计进行了讨论。成员们结合研讨结果整理出了答辩文本材料。为了能让团队在答辩过程中不受任何阻碍,团队成员在学校加班加点对设备进行了调试以确保答辩顺利进行。4 月 23 日答辩当天,我方团队胸有成竹,完成了预设问题的回答并顺畅地回答了对方的追问问题,最终我们获得了本次比赛的二等奖,据此此次活动落下帷幕。

    通过本次大赛我们团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并坚定了前行的方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今后的教研究路上,我们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之中。一滴水飘不起纸片,大海上却能航行轮船和军舰;一棵孤树不顶用,一片树林却可以阻挡狂风…… 这就是团队精神重要性力量的直观表现,也是团队精神重要之所。

    luocm8322
    luocm83224年前

    从李老师的第一稿到第二稿,以及前测单的设计和分析中,可以看出所下的功夫之深。对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进行深入地分析。总的来说,李老师的这堂课,设计得十分好,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通过学生的实际测量,积累测量经验;同时李老师也注重学生的多感观参与,让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 1 分米,让学生明白无论是否从 0 刻度开始,只要包含 10 个 1 厘米,就是 1 分米;又让学生用食指和拇指卡一下 1 分米是多少,移开尺子后,来感受 1 分米是多长;接着又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 1 分米。在学习毫米时,李老师的设计是让学生发现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不能准确地表示这支铅笔的长度,从而引出了产生新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孙金焕
    孙金焕4年前❤️1

    李老师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又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全程参与发现知识的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 “量一量、找一找、填一填” 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1 分米和 1 毫米的长度,建立表象,从而使运用长度单位解决问题更加得心应手。

    孙金焕
    孙金焕4年前❤️1

    更有效地培养学生量感,还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实际动手,用各种尺子量量物体的具体长度。这种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量感,还能锻炼实际数学能力,进而提升长度单位知识的掌握程度。实际教学中,鼓励学生实际操作,运用 " 估一估 " 量一量走一走 “比一比”. 画一画” 等简单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 " 量感”。实际教学活动可以这样展开,教师布置给学生自己制作量具的作业,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这样有利于学生去感知量,进而培养学生的量感。此种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加深长度单位的感知,进而更好地掌握长度单位。

    gufang
    gufang4年前❤️1

    在对分米、厘米和毫米的教学时,既要让学生使用直尺感知单位大小的差异,还要举出实际的例子,帮助学生从身边的实物来对量产生真实的感知。教师要让学生伸出自己的手,在活动中知道自己指甲盖的宽度基本和一厘米的长度相同,一枚硬币的厚度基本和一毫米的长度相同,手掌的长度基本和一分米相同,先让学生建立量的表象,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实际生活对量形成感知,这样便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量感。

    li qiu shuang
    li qiu shuang4年前

    @zqy@123 非常赞同您的观点,特别是测量教学里的量感的培养策略特别值得我呢去学习,而且我也打算在课堂上进行实践

    li qiu shuang
    li qiu shuang4年前

    @张慧叶 赞同您的观点,在设计中我也力求做到以上几点。

    li qiu shuang
    li qiu shuang4年前

    @田小娟 感谢您的认可,我会努力践行。

    li qiu shuang
    li qiu shuang4年前

    @董波 感谢您的认可,以学生的知识生长点为主导我们更注重儿童的学习方式。

    li qiu shuang
    li qiu shuang4年前

    @吉林辽源孟霞 估测确实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本身我们并不好把控学生的量感意识如何。

    li qiu shuang
    li qiu shuang4年前

    @吉林长春九台 胡宇婷 感谢胡老师?肯定,我们团队将继续研究。

    li qiu shuang
    li qiu shuang4年前

    @15704408000 推理能力的培养确实是一个难点,因此在课上我会在仔细思量。

    li qiu shuang
    li qiu shuang4年前

    @rose2251 的确,测量也是建立量感的一个重要途径我的设计中关于测量可以再突出些,感谢您的建议。

    赵丽琴
    赵丽琴4年前❤️1

    以 “测量” 为主线,链接学生生活经验,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让学生估一估,说一说,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中获取关于 “厘米”“分米” 的直观体验,建立表象。遵循学生认知特点,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走到学生主动探索,体验成功。

    li qiu shuang
    li qiu shuang4年前

    @15037158702lyy 整节课在学生兴趣的调动方面做的还是不够,在试课的时候我也发现了存在的不足,感谢您的宝贵意见。

    li qiu shuang
    li qiu shuang4年前

    @孙金焕 孙老师的话语如醍醐灌顶。的确我在试课过程中也发现了测量的重要性。而且做好课后的延伸也是对学生量感意识的一种培养,学习了。

    li qiu shuang
    li qiu shuang4年前

    @gufang 感谢您提出的宝贵意见,我也觉得我的学具有些单一不够多样化。因此对量的可感方面做的并不是十分好。

    li qiu shuang
    li qiu shuang4年前

    @赵丽琴 没错,活动是学生量感发展的一个载体。

    xiaoxuemei1001
    xiaoxuemei10014年前❤️1

    通过 “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找一找”“估一估” 等一系列的活动要发展学生的量感,体验深刻。李老师的前测、前测分析,做得很实在,根据前测来重新设计教学,值得借鉴。一把米尺上的四个单位找 4 个单位之间的联系是亮点,不仅是在找关系也是在培养量感。学习了!

    13756429744
    137564297444年前

    以培养学生量感为目的,深入专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量感。

    孙俊娜
    孙俊娜4年前❤️1

    长度单位的学习,通常源自一种需要,即解决新的问题时,原有的单位无法满足需求,需要一种新的单位的介入。 通过测量第 2 支铅笔的活动,让学生发现厘米已经不能准确表示出这支铅笔的长度。学生在描述长度时会出现比 6 厘米多一些,多几格等现象,这源于对量的多少的感知,由此让学生体会毫米产生的必要性。认识 1 毫米之后,再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等直观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 1 毫米有多长,建立 1 毫米的量感,为后续找生活中大约是 1 毫米的物体的估、量活动打下基础,以 1 毫米的量为单位寻找身边的 1 毫米的物体就是在丰富学生的量感,观看 1 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到毫米虽小,可用途广泛,丰富对毫米这一新的量的认知,有利于学生量感的进一步发展。

    77
    774年前

    李老师的课堂,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与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李老师充分理解量感的内容,放手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学生从中更能理解长度单位,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更加深刻。

    高小旭
    高小旭4年前

    本节课教学过程设计清晰,由浅入深,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真正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孙俊娜
    孙俊娜4年前

    李老师特别注重学生多种活,在单位累加的过程中,感受一个量不断增加形成新的量,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度量单位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的量感。

    rcx602
    rcx6024年前

    教师能分层让学生体验感知 1 毫米有多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找一找,量一量等活动,层层推进,从而建立 1 毫米的量感,特别值得学习。

    赵海艳
    赵海艳4年前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 “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找一找”“估一估” 等一系列的活动发展学生的量感,让学生亲身感知长度单位中量感的存在,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理解了长度单位。

    13756429744
    137564297444年前

    李老师这节数学课设计很精心,李老师认真研读各种资料,对量感的概念吃透研透,层层深入,逐步培养学生量感,形成量感体验。

    吕大伟
    吕大伟4年前

    李老师深入研究教材,把握学情,设计直观操作活动来发展学生量感,在做中培养量感,在悟中体验量感,1 分米、1 毫米的长度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了表象,心中有了感觉。

    吕大伟
    吕大伟4年前

    李老师深入研究教材,把握学情,设计直观操作活动来发展学生量感,在做中培养量感,在悟中体验量感,1 分米、1 毫米的长度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了表象,心中有了感觉。

    13756429744
    137564297444年前

    李老师通过 “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找一找”“估一估” 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量感,培养学生的量感,体验深刻。李老师的前测、前测分析,做得很实在,根据前测来重新设计教学。

    孙金焕
    孙金焕4年前

    “测量来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 这一点在本节课中都有很好的体现。关于 “长度测量 " 的学习都是以实际的长度测量开始,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经历整个知识形成的过程。李老师设置大量的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巩固知识提升量感,都安排了与长度测量有关的综合实践活动,进一步让学生运用长度测量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体会测量与生活联系。

    13756429744
    137564297444年前

    李老师借助测量 “铅笔” 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分米和毫米,通过测量活动直观感受物体的长短,体会新的测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丰富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本质属性的认识,加深对长度单位实际意义的体验,积累测量经验,培养学生量感。

    王明利
    王明利4年前❤️1

    教学设计脉络清晰,知识点讲解明了。

    孙金焕
    孙金焕4年前

    在学生计量单位的学习中,经常会出现计量单位混淆的情况,长度单位作为面积、体积单位的基础,如果也出现混淆,会增加后面计量单位学习的难度。为此,在本节课中,李老师时常帮助学生梳理长度单位之间的个性。通过比较,能有效区分长度单位之间的个性。

    13756429744
    137564297444年前❤️1

    李老师的教学设计,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与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李老师充分理解量感的内容,放手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活动,学生从动手实践中理解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更加深刻,把量感培养落到实处。

    赵桂媛
    赵桂媛4年前❤️1

    本节课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估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 1 分米?哪些物体的厚度是 1 毫米?学生建立分米、毫米的正确表象后,进行对物品的长度、厚度进行估测, 经验积累越来越丰富,估测的方法越来越多样,,量感就在活动中逐渐生成。

    山西运城冯文娟
    山西运城冯文娟4年前❤️1

    课堂上,让学生经历不同的长度单位可以度量不同的长度,经历 “量” 的细分过程,发展学生 “量感”。

    rcx602
    rcx6024年前

    李老师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李老师充分理解量感的内容,放手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学生从中更能理解长度单位,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更加深刻。

    元帅
    元帅4年前

    其实孩子们最熟悉的东西也是最陌生的东西,我们每天都在用分米、毫米这些单位但是一旦较起真来有的孩子就拿不准了,关键还是缺乏现实生活中的亲身感受的积累(量感),只有感受到位了才能让孩子们的量感越来越强大。

    Yue88740321
    Yue887403214年前❤️1

    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制定教学目标,重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教学资源,这节课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境,体会面积单位之间换算的必要性,能正确进行面积单位的换算,提高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量感、空间观念。

    吉林九台王春福
    吉林九台王春福4年前

    李老师能创造性使用教材,教材中估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 1 分米?哪些物体的厚度是 1 毫米?这样的教学活动是在学生建立分米、毫米的正确表象后,进一步要求学生对物品的长度进行估测,也可以生活中的物品为标准继续估计其他物品的长度。能抓住 “一个单位” 与 “几个单位” 之间的关系,在 “一” 和 “几” 的思辨融合中促进学生量感形成。

    吉林九台王春福
    吉林九台王春福4年前❤️1

    李老师注重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通过测量铅笔的活动,引出 10 厘米可以用 1 分米来表示,让学生体会到 1 分米是 10 个 1 厘米的累加,感受 1 厘米与 1 分米的大小关系,认识 1 分米之后,再通过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等多种直观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建立 1 分米的正确空间表象,学生丰富了 1 分米的量感,为后续的估测打下度量的基础。

    清开灵
    清开灵4年前❤️1

    李老师本节课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知识水平,从引入部分的铅笔长度的测量调动学生应用学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紧紧围绕生活实际问题进行展开,在学生认识分米、毫米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让学生简单的从刻度尺上认识这些单位有多长,还在课堂中通过摸尺子的厚度,用一拃去比一比这样的活动来培养学生对毫米和分米的空间认知,对学生培养量感非常有帮助!

    rcx602
    rcx6024年前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的不是你知道了什么,而是你是怎么知道的,重过程,轻结果。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了让量感内化于学生内心。

    mulina
    mulina4年前

    李老师利用估一估使学生体会对量的感知!在生活中寻找量感的参照标准,对学生后续学习大有益处,学生会把已有认知当作一杆秤来衡量新的认知!提升量感!

    rcx602
    rcx6024年前❤️1

    在对分米、厘米和毫米的教学时,既要让学生使用直尺感知单位大小的差异,还要举出实际的例子,帮助学生从身边的实物来对量产生真实的感知。教师要让学生伸出自己的手,在活动中知道自己指甲盖的宽度基本和一厘米的长度相同,一枚硬币的厚度基本和一毫米的长度相同,手掌的长度基本和一分米相同,先让学生建立量的表象,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实际生活对量形成感知,这样便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量感。

    mulina
    mulina4年前

    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提升学生对量的感知!

    gaoshiyao
    gaoshiyao4年前

    长度单位的学习,通常源自这样一种需要,即解决新的问题时,原有的单位无法满足需求,需要一种新的单位的介入。本节课的设计就很好的利用了这一观点,当学生发现厘米已经不能准确表示出物体的长度时,便能自然而然的引出新的单位:毫米。由此让学生体会毫米产生的必要性。

    mulina
    mulina4年前

    通过多维训练,调动学生积极性,真正做到了把抽象化思维具象化呈现!

    mulina
    mulina4年前

    对毫米的认识,导入自然,代入感极强!学生带着好奇心去学习,对知识的渴求度越高,掌握的就越深刻!兴趣是学习知识最好的开端!

    武旭
    武旭4年前❤️1

    李老师通过感官上的 “看一看” 让学生感知量感,通过 “摸一摸” 进一步感觉量感,“做一做” 体会量感,“估一估” 发展量感,学生通过系列活动在心中建立量感体系,感受量感的存在,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玩,在玩中感知。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825657661
    8256576614年前❤️1

    1、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会 1 分米和 1 毫米,逐步建立正确的概念。

    知道 1 分米、1 毫米是多长,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需要通过活动体会。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我设计了许多教学活动:

    (1) 看直尺、米尺感知 1 个单位有多长。.

    (2) 找相关的物体丰富感性认识,如摸一摸 1 分钱硬币的厚度,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 1 毫米或是 1 分米。

    (3) 用手势比画 1 分米和 1 毫米。学生进行了观察直尺、寻找实物等感知长度的活动,这些感知对象的共同特点是长 1 分米或长 1 毫米。用手势比画 1 分米和 1 毫米,是建立相关概念的活动。

    (4) 和 1 米、1 厘米建立结构性联系。1

    有事搜一搜, 没事看一看

    mulina
    mulina4年前

    夯实对一个单位量的感知,再进行多个量的理解,感悟,能很好把握教材,梳理知识之间的联系!

    gaoshiyao
    gaoshiyao4年前

    在认识毫米的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等直观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 1 毫米有多长,建立 1 毫米的量感,为后续的估、量活动打下基础,丰富学生的量感。寻找生活中的 1 毫米,让学生体会到毫米虽小,可用途广泛,丰富对毫米这一新的量的认知,有利于学生量感的进一步发展。

    mulina
    mulina4年前

    李老师对教材把握很好,对学生量感的培养循序渐进,不刻意,不刻板,不生搬硬套!环节设计自然,量感的培养水到渠成!

    元帅
    元帅4年前

    @孙金焕 其实培养学生们良好的量感就是要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通过大量的亲身实践和感受解决某些领域间的 “干扰” 问题,也就是说学生们在单独认识某一个单位时可能会掌握的非常好,但是一旦单位变多了就感觉力不从心了,“干扰” 就来了。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帮助孩子们排除这些干扰,善于利用这些干扰培养孩子们的量感。

    mulina
    mulina4年前

    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结果,更重过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是走马观花,真正做到了让量感内化于学生内心。

    gaoshiyao
    gaoshiyao4年前

    梳理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单位换算这一环节的设计非常有必要。一把直尺上的四个单位本身就是相互依存的,学生经历不同的长度单位度量不同的长度,使其在比较经历量的叠加或细分的过程中发展量感。这样的设计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从而深化量感。

    mulina
    mulina4年前

    对毫米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毫米量长度虽小,但却作用很大,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LT666
    LT6664年前

    李老师深入钻研教材,设计一系列可操作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去经历,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丰富对量的感知,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mulina
    mulina4年前

    李老师在本节课的设计中,设计了多个数学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去参与,不仅动手,动眼,还加入了有效思维,课堂上使学生各种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五月第四天
    五月第四天4年前❤️1

    教学时直接从铅笔有多长这一生活情境导入,贴近学生的实际,为感知物体的量有大小提供了现实依据。 在寻找 1 分米、1 毫米的生活原型时,通过引导学生找一找生活中更多的素材创建了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

    gaoshiyao
    gaoshiyao4年前

    本节课课前通过游戏来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唤醒学生对米、厘米的空间认知表象,而后以厘米为知识的生长点,引入分米激发认知冲突,同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元帅
    元帅4年前

    @ 本节课测量铅笔的长度这一活动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当学生们测量出铅笔的长度是 6 厘米多 3 个小格时,老师不是马上介绍毫米这个单位而是让学生体会毫米这个单位出现的必要性,很多数学中的事物都是这样而来,由此学生们将得到毫米是小于分米这个单位的认识,而且这个认识不是单独的、抽象的,而是和分米结合再一起认识到的,如果长此以往下去,那么每个单位领域就都会在学生们的脑海中形成一个知识串,而不是单独存在的。

    小陈老师
    小陈老师4年前❤️1

    教学设计具体全面,引导在测量物体的长度的过程中感知量,注重学生对量的感知过程,培养学生的量感。教材中没有直接让学生去认识分米,而让学生动手测量自己手里的铅笔,当铅笔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时,就会想到需要用一个比厘米要小的长度单位,很自然地导入到认识毫米,当铅笔比较长,数比较大时,就会想到是否有一个比较厘米大一些的单位,更简单的进行表示,导入分米。借助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引入对新的长度单位的认识。由长度的大小关系进行估测,沟通前后的知识联系,促进对量的内化。

    mulina
    mulina4年前

    低年级孩子善于观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学生利用生活中物体,让学生感知厘米,毫米,分米等长度单位,发挥低年级孩子思维特点!这个时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gaoshiyao
    gaoshiyao4年前❤️1

    李老师对教材的研究非常深入,设计了一系列的学生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引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寻找知识的生长点,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在学生活动中,丰富量的标准,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形成量化思想。

    啾啾
    啾啾4年前

    李老师能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sls123456
    sls1234564年前❤️1

    李老师在教学设计中,由估一估引出测量,为探究新课做铺垫,这样设计,我认为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真正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lmq77
    lmq774年前❤️1

    从前测学习单中能看出学生对于长度单位的学习已有一定的基础,但是联系生活实际时,能看出孩子们对于量感的体验和掌握仍需提高。李老师在本课的设计中加入了用拇指和食指轻轻地捏住尺子,再将尺子慢慢地抽出的步骤,加强了孩子对于 1 毫米的体验过程,能更好的帮助孩子体会和感受较小的度量单位。

    元帅
    元帅4年前

    @李晓娜 本节课的最后一个习题 “读一读淘气的日记” 把不合理的地方改过来,这个练习太贴近学生们的生活了,学生们看完淘气的日记后肯定会觉得特别好玩,但是转念一想自己是不是也出过这样的问题呢?重新审视了淘气和自己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不过如此,所谓学到有用的数学其实也可以看作这这些问题的合集吧。

    mulina
    mulina4年前

    对于低年级教学时,用生活中孩子们熟知的事物,进行长度单位厘米,分米,毫米等的理解!课堂上孩子们会乐学!更容易形成对量感的理解!也提现了数学的本质,把生活中的数学还给生活!

    sls123456
    sls1234564年前

    李老师在 “量感与测量教学” 内容中,先夯实对 “一个单位” 的感知。再重视 “一个单位” 与 “几个单位” 的融合。从培养量感到发展量感。这样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教学设计值得我学习。

    元帅
    元帅4年前❤️1

    @李晓娜 李老师在带领学生认识了分米这个单位后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自主选择尺子的环节,学生们在认识了 1 分米就是 10 厘米,1 分米大约就是 1 拃后选择尺子测量头发的长度和课桌的长度,这个过程就是对孩子量感的培养,学生们会根据刚刚学到的知识思考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时需要选择不同的单位,从而加深了不同长度单位的单位观念,这个加深是深刻的是有感而发的。

    赵海艳
    赵海艳4年前❤️1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 “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估一估” 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学习长度单位分米,建立 1 分米的表象,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理解了长度单位分米。

    mulina
    mulina4年前

    本节课真正做到了将学生的形象化思维向抽象画思维转变!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落到实处!

    sls123456
    sls1234564年前❤️1

    李老师对教材和课标分析得很透彻。学情分析得很细致,有学习难点预测,这些对上好一堂课很重要。

    mulina
    mulina4年前

    情境导入恰到好处,一节好的课,就应该有一个好的生长起点!培养孩子量感也是如此,首先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一颗种子!才有后续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mulina
    mulina4年前❤️1

    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对后续学习内容进行代入!充分建立知识表象后,对事物长度厚度等进行测量,教学的层层深入,使量感的培养没有出现断层!

    mulina
    mulina4年前❤️1

    教者力求吃透教材,从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出发,紧紧围绕培养学生量的感知进行教学,教学环节紧凑,内容过渡自然!这样的课堂孩子们一定不会有压力!

    sls123456
    sls1234564年前❤️1

    李老师在多维体验感知中,通过 “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估一估” 调动触觉,视觉感官,在头脑中建立一分米这个量的表象,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我要向李老师学习。

    湖北 周攀波
    湖北 周攀波4年前❤️1

    很喜欢李老师的这段理由和设计:“学者张齐华曾指出;长度单位的学习,通常源自这样的一种需要,即解决新的问题时,原有的单位无法满足需求。需要一种新的单位的介入。” 因此教师设计了 2 支铅笔测量活动。学生发现第 2 支铅笔的长度,用之前学过的厘米无法准确表示出来。比 6 厘米多一些,多和几小格。学生对量的感知形象又直观。同时体会了毫米产生的必要。此时,原有对厘米的量感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对毫米的感受。

    258369qq
    258369qq4年前

    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再用推理从 1 毫米到 1 分米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rcx602
    rcx6024年前

    通过测量铅笔的活动,引出 10 厘米可以用 1 分米来表示,让学生体会到 1 分米是 10 个厘米的累加,感受 1 厘米与 1 分米的大小关系,认识 1 分米之后,再通过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等直观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建立 1 分米的正确空间表象,学生丰富了 1 分米的量感,为后续的估测打下度量的基础。通过估测课桌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分米这一新长度单位的应用价值,并感知一分米与几分米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体会一个单位量与多个单位量的累加,丰富量的标准,发展学生估测意识,形成量化思想。学习了!

    小雍豆子姐姐
    小雍豆子姐姐4年前❤️1

    李老师的设计意图中引用了一句张齐华老师的话 “长度单位的学习,通常源自这样一种需要,即解决新的问题时,原有的单位无法满足需求,需要一种新的单位的介入。” 毫米的认识中创设了单位产生的必要性,认识分米时,如果能更加充分的体现必要性就更好了。

    yyj123456
    yyj1234564年前❤️1

    李秋霜老师的情境导入恰到好处,能够让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紧紧围绕培养学生量感进行教学,注重学生对量的感知过程,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等直观的操作活动感知量。教学思路清晰,过渡自然!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吉林农安姜世侠
    吉林农安姜世侠4年前

    从换算单位到填单位名称,发展量感。 在现实背景下,能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交流,是具有量感的重要表现。因此,教材设计了换算单位和填写单位名称的内容,先理解单位量之间的关系,再把数据与单位进行融合来描述事物的长短,这也常常成为考查学生量感水平的重要方式。

    吉林农安姜世侠
    吉林农安姜世侠4年前❤️1

    教材中没有直接让学生去认识分米,而让学生动手测量自己手里的铅笔,当铅笔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时,就会想到需要用一个比厘米要小的长度单位,很自然地导入到认识毫米,当铅笔比较长,数比较大时,就会想到是否有一个比较厘米大一些的单位,更简单的进行表示,导入分米。

    吉林农安姜世侠
    吉林农安姜世侠4年前❤️1

    学生在描述长度时会出现比 6 厘米多一些,多几格等现象,这源于对量的多少的感知,由此让学生体会毫米产生的必要性。认识 1 毫米之后,再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等直观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 1 毫米有多长,建立 1 毫米的量感,为后续找生活中大约是 1 毫米的物体的估、量活动打下基础,以 1 毫米的量为单位寻找身边的 1 毫米的物体就是在丰富学生的量感

    黑龙江大庆姜丽
    黑龙江大庆姜丽4年前❤️1

    李老师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情境,把测量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黑龙江大庆姜丽
    黑龙江大庆姜丽4年前

    李老师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和空间观念。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了愉悦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真正地感受量感,体验量感。

    姜洪贺
    姜洪贺4年前❤️1

    这节课引导学生多维感知 1 分米有多长:先让学生在尺子上量出 1 分米的长度,然后把尺子拿下来,用手再次比 1 分米的长度,然后闭上眼睛想象,再次用手比 1 分米的长度, 最后再在身边找出大约 1 分米长的物体 。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亲身感受 1 分米的长度,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意识 ,培养了量感概念 。

    姜洪贺
    姜洪贺4年前❤️1

    这节课在单位换算这一环节的设计中,将毫米、厘米、分米和米进行联系和比较 ,引导学生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 ,借住米尺来寻找不同单位之间的关系。学生经历不同的长度单位度量不同的长度,真真切切的体会到长度单位之间的差别,使学生对量的大小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有助于后续单位换算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了量感概念。

    姜洪贺
    姜洪贺4年前❤️1

    本节课注重建立正确的空间表象,先引导学生独立测出铅笔的长度,并且小组讨论测量的方法与结果,再进行交流汇报。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使他们感受到一分米的长度,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小组合作的能力,在动手测量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量感意识。

    姜洪贺
    姜洪贺4年前

    纵观本节课,内容紧凑,环环相扣,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通过亲手测量和实际感知,来感受 1 分米和 1 毫米实际长度,以及不同单位长度之间的差别。本节课多个环节都有量一量、比一比和找一找的活动,注重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充分发挥了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引导学生在一系列活动中丰富自己的量感概念,深刻感受物体的长短。

    123456qaz
    123456qaz4年前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很值得学习!

    漓江
    漓江4年前❤️1

    李老师分析学情精准,设计教学活动站在学生视角,为学而教,学生操作活动有层次。

    王玲玲123
    王玲玲1234年前❤️1

    李老师不同的长度单位度量不同的长度,使其在比较经历量的叠加或者细分的过程中发展量感,使学生对量之间的大小关系进行了分层理解,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有助于学习长度单位间的换算,从而深化量感。

    魏西茹
    魏西茹4年前❤️1

    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量一量,在量的过程中积累量感的培养。

    123456qaz
    123456qaz4年前❤️1

    能够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123456qaz
    123456qaz4年前❤️1

    李老师的情景导入新颖,别具一格!能够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量感进行教学,注重学生对量的感知过程!

    123456qaz
    123456qaz4年前

    李老师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建立知识的表象后,使教学层层深入!

    123456qaz
    123456qaz4年前

    李老师能够高度重视数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并能够高度的融合!很值得借鉴!

    zuozuo
    zuozuo4年前❤️1

    了解长度单位的产生方法这对量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节课李老师以活动为主线,注重儿童的多层次体验。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摸一摸、找一找、 比一比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获得,使抽象的单位 变得可以体验,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了 1 分米和 1 毫米的长度,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量感

    ljj223
    ljj2234年前❤️1
    量感的培养需要学生经历充分的感量的活动。课堂上李老师设计一系列的活动:如找一找、比一比、画一画、摸一摸、量一量、估一估等,促进学生形成清晰观念,丰富具体长度的量感。在一次次的活动中为 “量感” 发展提供知识基础,积累着对分米、毫米的感性认识,一次次调整着脑海中的 1 分米、1 毫米,逐步感受到分米、毫米的长度量感,在头脑中形成了正确表象,形成了长度观念。
    ljj223
    ljj2234年前❤️1

    量感的培养需要学生经历充分的感量的活动。课堂上李老师设计一系列的活动:如找一找、比一比、画一画、摸一摸、量一量、估一估等,促进学生形成清晰观念,丰富具体长度的量感。在一次次的活动中为 “量感” 发展提供知识基础,积累着对分米、毫米的感性认识,一次次调整着脑海中的 1 分米、1 毫米,逐步感受到分米、毫米的长度量感,在头脑中形成了正确表象,形成了长度观念。

    山西运城冯文娟
    山西运城冯文娟4年前❤️1

    量感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在量的教学中,整体把握学生已有知识情况,还要考虑到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比如在教学厘米、分米、毫米相关量时,除了用直尺让学生感知 1 厘米、1 毫米的精确数量,还可以借助身边的物品或身体来感知 “量的表象”,比如 1 厘米差不多就是 1 只指甲的宽度,1 毫米就约等于一枚硬币的厚度。这样,学生只要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就能建立正确的 “量感”。

    123456qaz
    123456qaz4年前❤️1

    李老师注重学生的知识发展过程,能够找到教材的特点,并恰到好处,设疑问难 引导点播,是一节好课,非常值得学习!

    123456qaz
    123456qaz4年前

    能够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充分理解量感,更能理解长度单位!

    wxx123456
    wxx1234564年前❤️1

    《铅笔有多长》这节课教学思路清晰,以活动为主线,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互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经历活动的过程也是量感培养的过程。

    rcx602
    rcx6024年前

    李老师通过设计测量铅笔的活动,引出 10 厘米可以用 1 分米来表示,让学生体会到 1 分米是 10 个 1 厘米的累加,感受 1 厘米与 1 分米的大小关系,认识 1 分米之后,再通过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等直观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建立 1 分米的正确空间表象,学生丰富了 1 分米的量感,为后续的估测打下度量的基础。通过估测课桌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分米这一新长度单位的应用价值,感知一分米与几分米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体会一个单位量与多个单位量的累加,丰富量的标准,发展学生估测意识,形成量化思想。

    wxx123456
    wxx1234564年前❤️1

    我感觉李老师的教学反思写的特别深刻,有情感上的共鸣,我以后也要在教学细节上多留心。

    syt_ly
    syt_ly4年前❤️1

    李老师通过测量铅笔的活动,引出 10 厘米可以用 1 分米来表示,学生体会到 1 分米是 10 个 1 厘米的累加,从而感受 1 厘米与 1 分米的大小关系。学生通过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等直观操作活动,建立 1 分米的正确空间表象,丰富 1 分米的量感。 “长度单位的学习,通常源自这样一种需要,即解决新的问题时,原有的单位无法满足需求,需要一种新的单位的介入。” 当学生发现厘米已经不能准确表示出铅笔的长度时,源于对量的多少的感知,学生直观体会到毫米产生的必要性。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等直观操作活动,充分感知 1 毫米有多长,建立 1 毫米的量感。

    wangjingxia0654
    wangjingxia06544年前

    非常喜欢老师教学设计中把 “学具铅笔” 打印在纸上,平时我们都重视实物教学,可是本节课实物教学铅笔孩子们不可能准备的一样长,也不可能恰好就是我们需要的长度,打印出来既能满足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也对学生的测量老师的教学降低了难度。

    现在 现在
    现在 现在4年前❤️1

    李老师的教学设计,新颖独特,贴近生活,让学生在课堂中寓教于乐,在教学环节设置,环环相扣,先是引出 10 厘米,可以用 1 分米来表示,充分让学生体会 1 分米是由 10 个 1 厘米的叠加,然后让学生感受 1 厘米和 1 分米之间的区别,接着通过一系列直观操作使学生建立 1 分米的空间表象,丰富学生的量感,教学思路清晰可见,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量感。

    现在 现在
    现在 现在4年前

    李老师的整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点难点突破,设计合理。

    现在 现在
    现在 现在4年前

    李老师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体现趣味性和层次性。

    现在 现在
    现在 现在4年前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习起来毫不费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现在 现在
    现在 现在4年前

    教学设计很好,引导得也很到位,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建立量感。

    现在 现在
    现在 现在4年前

    李老师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比较充分的探究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提升。

    现在 现在
    现在 现在4年前❤️1

    李老师能从学生特点出发,让学生在娱乐过程中研究新知识,理解新知。

    现在 现在
    现在 现在4年前

    通过学生的相互交流,互相补充,让学生深刻理解其中的道理。

    现在 现在
    现在 现在4年前❤️1

    老师在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解决问题。

    现在 现在
    现在 现在4年前

    教学过程合理,把握重点,发展学生的量感。

    现在 现在
    现在 现在4年前

    让学生真实的去感受知识,体验知识,积极参与,努力实践。

    现在 现在
    现在 现在4年前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量感为主的理念和思路清晰,生生互动,内容丰富多彩。

    现在 现在
    现在 现在4年前

    在教学中通过认一认,做一做等一些直观操作,使学生感受量感,建立量感的表象。

    现在 现在
    现在 现在4年前❤️1

    李老师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体会量感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着,知识来源于生活。

    现在 现在
    现在 现在4年前

    李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引导学会体会量感,发现量感,引导学生自己探究收到,对于厘米,分米及整节课的节奏,分寸把握正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量感。

    乔
    4年前❤️1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量感的培养就很重要,老师的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教会低年级知识的同时,培养孩子打数学的感觉,让学生去感知这个相对抽象的概念!

    xiaoyuer771188
    xiaoyuer7711884年前❤️1

    本节课李老师能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交流,设计中加入了用拇指食指轻轻地捏住尺子,再将尺子慢慢抽出的步骤,强了孩子对于一毫米的体验过程。

    wangqian
    wangqian4年前

    李老师针对本节课设计的前测调研是很好的方法。围绕学习目标及第一次试讲后存在的问题,为了最大限度的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李老师团队共设计了 6 道题。检验学生关于测量以及长度单位的理解与掌握情况,为本课新知的学习做好学情调研。通过数据分析,找准二年级学生思维特点,对于课堂重难点把握的更精准,团队的智慧为本节课的开展做了良好的铺垫。

    wangqian
    wangqian4年前❤️1

    李老师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注重学生动手实践,通过测量铅笔的活动,引出 10 厘米可以用 1 分米来表示,让学生体会到 1 分米是 10 个 1 厘米的累加,感受 1 厘米与 1 分米的大小关系,认识 1 分米之后,再通过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等直观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建立 1 分米的正确空间表象,学生丰富了 1 分米的量感,李老师真正做到了把量感培养融入课堂。通过估测课桌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分米这一新长度单位的应用价值,并感知一分米与几分米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体会一个单位量与多个单位量的累加,丰富量的标准,发展学生估测意识,形成量化思想。精彩的课堂值得学习!

    18004467822
    180044678224年前❤️1

    通过测量铅笔的活动,引出 10 厘米可以用 1 分米来表示,让学生体会到 1 分米是 10 个 1 厘米的累加,感受 1 厘米与 1 分米的大小关系,认识 1 分米之后,再通过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等直观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建立 1 分米的正确空间表象,学生丰富了 1 分米的量感,为后续的估测打下度量的基础。通过估测课桌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分米这一新长度单位的应用价值,感知一分米与几分米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体会一个单位量与多个单位量的累加,丰富量的标准,发展学生估测意识,形成量化思想

    zxy123
    zxy1234年前❤️1

    正如李老师的教学思考提到的两个观点的:1. 夯实对 “一个单位” 的感知,在认知中培养量感。2. 重视 “一个单位” 与 “几个单位” 的融合,在应用中发展量感。李老师的本节教学设计围绕这两点设计,设计新颖,构思独特,能够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去感知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重难点突出。

    一场闹剧
    一场闹剧4年前❤️1

    李老师,让学生把对长度单位的学习,从要我学到对知识的需要我要学,一切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体验,测量,操作中,感受 1 分米,1 毫米的长度表象。感知这些长度单位其实就是是更小的单位长度的累加。突破单位换算的瓶颈。

    18004467822
    180044678224年前❤️1

    本节课教学设计让学生充分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感官活动,体会新的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认识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丰富对长度单位的认识,积累测量经验,培养量感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黑龙江省大庆市刘思娣
    黑龙江省大庆市刘思娣4年前

    李老师的课程设计,通过选取学生最熟悉的铅笔,能够迅速引起学生的共鸣,初步感知长度量感,进一步引出毫米的概念,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两个测量单位的概念,从单一的量感转化分层的量感。在单位转化过程中,感受和长度单位就是单位长度的累加。在整个人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对长度单位量的感知。

    liuyan123
    liuyan1234年前❤️1

    李老师通过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等直观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建立 1 分米的正确空间表象,学生丰富了 1 分米的量感。通过估测课桌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分米这一新长度单位的应用价值,感知一分米与几分米之间的关系,丰富量的标准,发展学生估测意识,形成量化思想。

    liuyan123
    liuyan1234年前

    李老师对这一课的思考很到位,充分解读了教材的安排特色与内容体系,通过对生活实际物品的估测,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发展量感。

    黑龙江省大庆市刘思娣
    黑龙江省大庆市刘思娣4年前❤️1

    李老师的课,通过梳理四种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以及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来了解长度单位的产生,对培养学生量感具有重要意义。在经历不同的长度单位测量不同长度,感受量的叠加或细分的过程,实现了学生对量的分层理解。

    黑龙江省大庆市刘思娣
    黑龙江省大庆市刘思娣4年前

    在学生认识一毫米时,通过设计看一看 摸一摸 做一做等操作活动,让学生感知一毫米的长度,培养学生对一毫米的量感,并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体会毫米的广泛用途,提升对毫米的认知。通过梳理长度达内之间的关系,进行单位换算,深化量感。

    爱谁谁
    爱谁谁4年前❤️1

    在李老师的课中,我们看到了学生量感培养的方向和方法,使学生在知识的表象与生活经验中建立了联系,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爱谁谁
    爱谁谁4年前

    李老师的这节课,不仅关注学生量感的培养,注重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关注源远流长的数学文化,更在层层递进的巩固应用环节带领学生回顾新知、巩固新知、应用新知,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是一节高效课堂。

    爱谁谁
    爱谁谁4年前

    李老师的这节课,能够很好的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以学生量感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建立度量感知。

    爱谁谁
    爱谁谁4年前

    李老师利用铅笔有多长的情境,在学生度量意识形态还处于初级阶段的时候引入分米和毫米的概念,这个概念不是硬生生的引入的,而是建立在学生生活情境和大脑意识度量感知的基础上,有利于学生发展量感意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爱谁谁
    爱谁谁4年前

    李老师课堂的设计基于学生的学情出发,以培养学生的量感为主线,设计了丰富多样的动手实践和感知的活动,在这样有趣的数学课堂中,学生逐渐建立了量感,并知道了长度单位与生活的联系。

    爱谁谁
    爱谁谁4年前

    李老师的设计有很多亮点让人眼前一亮,无论是引入部分还是探究新知、巩固练习环节都充满了趣味性,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这样的课堂是孩子最喜欢的。

    cgg07174075042
    cgg071740750424年前

    李老师设计了估一估,比一比,找一找等环节,让学生感知 1 分米有多长,接着又用第二支铅笔引出了毫米学习的必要性,丰富了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李老师的整节课,都让学生感受到了长度单位的累加,提现了度量的本质。

    爱谁谁
    爱谁谁4年前

    生活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感悟让数学学习鲜活而灵动,“感” 是 “量” 的前提,这样的设计给孩子们时间,为他们提供平台与空间,多方位聚焦,多层次建构,多感官体验,将量感植入学生心中,让量感的培养真实可见。

    爱谁谁
    爱谁谁4年前

    通过主题图的引入,初步形成量感的信息,并及时对铅笔的测量方法以及正确使用直尺测量有了准确的认识,为本节课认识分米单位做了良好的基础。

    爱谁谁
    爱谁谁4年前

    李老师的教学设计,极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对于探索长度单位的兴趣。探索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测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爱谁谁
    爱谁谁4年前

    在本节课中,李老师让学生通过 “看、摸、测、量、说” 等不同的感受方式,加深对 “量” 的认识,方法很值得借鉴。

    黑龙江省大庆市刘思娣
    黑龙江省大庆市刘思娣4年前❤️1

    通过测量铅笔的活动,引出 10 厘米等于 1 分米,在量的累加过程中感受 1 厘米与 1 分米的大小关系,在研究过程中,让学生感受不同测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通过比一比 想一想 找一找等活动建立 1 分米的正确的空间量感,为估测打下基础。

    爱谁谁
    爱谁谁4年前

    李老师用猜测、估计、测量、探究的方法引领学生认识分米、毫米。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相信整节课下来学生不仅很好掌握了知识和方法,思维水平也会得到很好的提升。

    吉林德惠黄险峰
    吉林德惠黄险峰4年前

    学生建立分米和毫米的空间表象,感受估测和测量的实际意义,梳理单位间的关系,完善度量单位结构体系,明晰数量单位与长度单位的关联,从而发展量感。

    吉林德惠黄险峰
    吉林德惠黄险峰4年前

    通过测量铅笔的活动,引出 10 厘米可以用 1 分米来表示,让学生体会到 1 分米是 10 个厘米的累加,感受 1 厘米与 1 分米的大小关系,认识 1 分米之后,再通过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等直观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建立 1 分米的正确空间表象,学生丰富了 1 分米的量感,为后续的估测打下度量的基础。通过估测课桌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分米这一新长度单位的应用价值,并感知一分米与几分米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体会一个单位量与多个单位量的累加,丰富量的标准,发展学生估测意识,形成量化思想。

    吉林德惠黄险峰
    吉林德惠黄险峰4年前

    初步感受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量感是形成量化思想的基础。建立量感有助于学生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形成抽象意识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吉林德惠黄险峰
    吉林德惠黄险峰4年前

    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吉林德惠黄险峰
    吉林德惠黄险峰4年前

    通过测量铅笔的活动,引出 10 厘米可以用 1 分米来表示,让学生体会到 1 分米是 10 个 1 厘米的累加,感受 1 厘米与 1 分米的大小关系,认识 1 分米之后,再通过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等直观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建立 1 分米的正确空间表象,学生丰富了 1 分米的量感,为后续的估测打下度量的基础。通过估测课桌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分米这一新长度单位的应用价值,感知一分米与几分米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体会一个单位量与多个单位量的累加,丰富量的感觉。

    爱谁谁
    爱谁谁4年前

    本节课设计环节紧凑,学生有学有练,学生体会比较真实,又利用实践测量的方法进行感受,方法巧妙,通俗易懂。

    吉林德惠黄险峰
    吉林德惠黄险峰4年前

    在 “量与测量” 的教学中,很多教师比较重视技能训练,而对学生形成量的观念缺乏关注,不少学生也缺乏对量的感觉。忽略表示其意义的 “量”,缺失 “数” 与 “量” 的融合。“测量” 教学中,要抓住 “一个单位” 与 “几个单位” 之间的关系,在 “一” 和 “几” 的思辨融合中促进学生量感形成。

    吉林德惠黄险峰
    吉林德惠黄险峰4年前

    老师对教材把握很好,对学生量感的培养循序渐进,不生搬硬套!环节设计自然,量感的培养自然流畅!

    爱谁谁
    爱谁谁4年前

    李老师能注重新旧知之间的联系,做好知识的衔接与铺垫,渗透了数学的迁移思想,让数学课更有灵魂!

    吉林德惠黄险峰
    吉林德惠黄险峰4年前

    老师抓住 “一个单位” 与 “几个单位” 之间的关系,在 “一” 和 “几” 的思辨融合中促进学生量感形成。是我今后教学时榜样。

    nanbao19
    nanbao194年前❤️1

    《铅笔有多长》这节课主要是让孩子认识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以及进率,低年级的孩子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孩子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所以课堂上要利用生活中的物体,让学生感知厘米,毫米,分米等长度单位。

    吉林德惠黄险峰
    吉林德惠黄险峰4年前❤️1

    李老师通过数据分析,找准二年级学生思维特点,对于课堂重难点把握的更精准,团队的智慧为本节课的开展做了良好的铺垫。

    爱谁谁
    爱谁谁4年前❤️1

    本节课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练习环节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进一步深化学生对量感的认识。

    吉林德惠黄险峰
    吉林德惠黄险峰4年前

    李老师借助教材中的情境图一,引导学生观察、估测而后明确测量,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观察物体之初自然产生对量的大小的一个初步的感知,而后再来明确确定物体量的多少的方法 —— 测量,为探究 1 分米的长度做铺垫。

    吉林德惠黄险峰
    吉林德惠黄险峰4年前

    李老师教材设计了换算单位和填写单位名称的内容,先理解单位量之间的关系,再把数据与单位进行融合来描述事物的长短,这也常常成为考查学生量感水平的重要方式。

    爱谁谁
    爱谁谁4年前❤️1

    本节课将学生的形象化思维向抽象画思维转变做得很到位!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落到实处!

    吉林德惠黄险峰
    吉林德惠黄险峰4年前

    李老师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注重学生动手实践,通过测量铅笔的活动,引出 10 厘米可以用 1 分米来表示,让学生体会到 1 分米是 10 个 1 厘米的累加,感受 1 厘米与 1 分米的大小关系,认识 1 分米之后,再通过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等直观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建立 1 分米的正确空间表象,学生丰富了 1 分米的量感,李老师真正做到了把量感培养融入课堂。

    成都 何青清
    成都 何青清4年前❤️1

    学者张齐华曾指出 “长量单位的学习,通常源自这样一种需要,即解决新的问题时,原有的单位无法满足需求,需要一种新的单位的介入。” 李老师通过让学生在测量铅笔的活动中,感受已有单位无法满足现在的需求,产生过学习新单位的必要性,让知识自然的发生。然后再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等直观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 1 毫米有多长,建立 1 毫米的量感。

    吉林德惠黄险峰
    吉林德惠黄险峰4年前❤️1

    通过测量第 2 支铅笔的活动,让学生发现厘米已经不能准确表示出这支铅笔的长度。学生在描述长度时会出现比 6 厘米多一些,多几格等现象,这源于对量的多少的感知,由此让学生体会毫米产生的必要性。解决新的问题时,原有的单位无法满足需求,需要一种新的单位的介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往往在有一定兴趣的基础上,利用任务驱动的方式促进学习,效果会更好!

    吉林德惠黄险峰
    吉林德惠黄险峰4年前❤️1

    李老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量感的培养就很重要,老师的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教会低年级知识的同时,培养孩子打数学的感觉,让学生去感知这个相对抽象的概念!

    吉林德惠黄险峰
    吉林德惠黄险峰4年前

    通过测量铅笔的活动,引出 10 厘米可以用 1 分米来表示,让学生体会到 1 分米是 10 个 1 厘米的累加,感受 1 厘米与 1 分米的大小关系,认识 1 分米之后,再通过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等直观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建立 1 分米的正确空间表象,学生丰富了 1 分米的量感,为后续的估测打下度量的基础。通过估测课桌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分米这一新长度单位的应用价值,感知一分米与几分米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体会一个单位量与多个单位量的累加,丰富量的标准,发展学生估测意识,形成量化思想。】

    吉林德惠黄险峰
    吉林德惠黄险峰4年前

    李老师借助教材中的情境图一,出示 1 分米的铅笔图,引导学生观察、估测而后明确测量,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观察物体之初自然产生对长度量的大小的一个初步的感知,而后再来明确确定物体长度的多少的方法 —— 测量,为探究 1 分米的长度是多少做铺垫。】

    吉林德惠黄险峰
    吉林德惠黄险峰4年前❤️1

    李老师真正做到了把量感培养融入课堂。通过估测课桌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分米这一新长度单位的应用价值,并感知一分米与几分米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体会一个单位量与多个单位量的累加,丰富量的标准,发展学生估测意识,形成量化思想。精彩的课堂值得学习!

    吉林德惠黄险峰
    吉林德惠黄险峰4年前

    李老师这个过程就是对孩子量感的培养,学生们会根据刚刚学到的知识思考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时需要选择不同的单位,从而加深了不同长度单位的单位观念,这个加深是深刻的是有感而发的。

    13935857191
    139358571914年前❤️1

    李老师设计的 “淘气的日记,把不合理的地方修改过来”,这样的练习贴近生活实际,把不同属性的量融入其中,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13935857191
    139358571914年前❤️1

    李老师的两个观点的:1. 夯实对 “一个单位” 的感知,在认知中培养量感。2. 重视 “一个单位” 与 “几个单位” 的融合,在应用中发展量感。这两点指引我们在今后教同类课时可以抓住这两点,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突破重难点。李老时每个活动的设计能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层层深入,真正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chen'rui129032
    chen'rui1290324年前

    在本设计中,教师创设多种富有实效性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设计的导入部分,教师安排 “动手操作情境”-- 量铅笔的长度,由此激起学生探寻米、厘米以外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chen'rui129032
    chen'rui1290324年前❤️1

    创设了多种情境。如,活动情境一 - 让学生找 长度是 1 分米、1 毫米的物体;生活情境一 -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与毫米有关的信息;问题情境一一淘气的日记。以上这些教学设计,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 生在学习中亲身感受数学,让他们体验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萌发一一种 “数学真有趣,我要学数学” 的心理。

    chen'rui129032
    chen'rui1290324年前

    《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数学资源,来引导学生投身数学实践,培养数学能力,促进主动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以教材为本,活用教材,积极开发教材以外的资源。本课的教学设计,教师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了恰当的加工。例如,在教学分米的认识时,教师活用教材,将教材中的量铅笔变为量课桌,避免了形式上的重复。再如,教材中练一练的第 2 题是画线段,而教师将其改为剪彩带,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周璇
    周璇4年前

    李老师设计了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等大量操作活动,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和认识长度单位一分米,夯实对 “一个单位” 的感知,在认知中培养量感;再在估测课桌有几分米长的活动中,实现 “一个单位” 与 “几个单位” 的融合,在应用中发展量感。

    11140
    111404年前

    李老师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 “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数学” 这一新课程理念,通过一个个有意义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学习知识,在探究和思考中掌握方法、发展能力。教学过程是围绕 “问题情境 —— 建立模型 —— 实践应用” 的模式展开的,一个个精心设计的数学活动将课堂教学不断引向深入。

    秋乐
    秋乐4年前

    李老师的教学设计体现了读透教材、读懂学生,设计并实施核心素养发展导向的课堂实践,引导学生理解与发展 “量感”。李老师通过让学生在测量铅笔的活动中,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等直观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充感知产生新的单位的必要感受已有单位无法满足现在的需求,产生学习新单位的必要性,让知识自然的发生。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量感值得学习。

    mice丽
    mice丽4年前

    低年级的孩子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孩子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所以课堂上要利用生活中的物体,让学生感知厘米,毫米,分米等长度单位。在本节课中,李老师让学生通过 “看、摸、测、量、说” 等不同的感受方式,加深对 “量” 的认识,这种方法很值得借鉴学习。

    吴韶鲜
    吴韶鲜4年前

    以活动为主线,注重儿童的多层次体验。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摸一摸、找一找、 比一比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获得,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了 1 分米和 1 毫米的长度,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前侧很重要,李老师的前侧设计很不错。值得借鉴。

    hyj
    hyj4年前

    李老师的教学设计充分了以学生为主,活动情境一 让学生找长度是 1 分米、1 毫米的物体;生活情境一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与毫米有关的信息;问题情境一一淘气的日记。以上这些教学设计,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感受数学

    15844101377
    158441013774年前❤️1

    本节课李老师教学重难点把握恰到好处,教学内容清晰,抓住关键;结构安排合理,衔接自然紧凑,组织很严密,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真正做到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机融合。教学设计很有创意,对教材把握透彻、挖掘深入、处理新颖,针对学生发展性目标,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条理地将旧知识综合进行运用。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

    15844101377
    158441013774年前❤️1

    本节课李老师通过测量铅笔的活动,引出 10 厘米可以用 1 分米来表示,让学生体会到 1 分米是 10 个厘米的累加,感受 1 厘米与 1 分米的大小关系,认识 1 分米之后,再通过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等直观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建立 1 分米的正确空间表象,学生丰富了 1 分米的量感,为后续的估测打下度量的基础。通过估测课桌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分米这一新长度单位的应用价值,并感知一分米与几分米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体会一个单位量与多个单位量的累加,丰富量的标准,发展学生估测意识,形成量化思想。此环节设计非常好。

    15844101377
    158441013774年前❤️1

    李老师在引导学生认识 1 毫米之后,再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等直观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 1 毫米有多长,建立 1 毫米的量感,为后续找生活中大约是 1 毫米的物体的估、量活动打下基础,以 1 毫米的量为单位寻找身边的 1 毫米的物体就是在丰富学生的量感,观看 1 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到毫米虽小,可用途广泛,丰富对毫米这一新的量的认知,有利于学生量感的进一步发展。

    15844101377
    158441013774年前❤️1

    李老师在 “量与测量” 的教学中,教师比较重视技能训练,注重对学生形成量的观念关注,关注学生对量的感觉。注重表示其意义的 “量”,关注 “数” 与 “量” 的融合。“测量” 教学中,要抓住 “一个单位” 与 “几个单位” 之间的关系,在 “一” 和 “几” 的思辨融合中促进学生量感形成。

    15844101377
    158441013774年前❤️1

    李老师课堂的教学设计基于学生的学情出发,以培养学生的量感为主线,设计了丰富多样的动手实践和感知的活动,在这样有趣的数学课堂中,学生逐渐建立了量感,并知道了长度单位与生活的联系。

    lbde4785
    lbde47854年前❤️1

    李老师的本节课创设了生动的情景,注重培养学生的量感。李老师用猜测、估计、测量带领学生认识了 1 分米,再通过测量不同的铅笔,体会到毫米产生的必要性,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而不是生硬的记住知识。李老师根据前测来重新设计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程老师
    程老师4年前❤️1

    本节课,李老师充分体现了 “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数学” 这一新课程理念,并通过一个个有意义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学习知识,在探究和思考中掌握方法、发展能力。

    靖艳双
    靖艳双4年前❤️1

    分米的认识是学生对长度单位感知的一个重要体验和学习,由学生经常使用的铅笔引入,这样的情境更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为感知物体的长短提供了现实依据,进而帮助学生感受新的长度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程老师
    程老师4年前❤️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老师这节课已经做了很好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zxy
    zxy4年前

    李老师在教学中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系列活动在心中建立 “量感”

    zxy
    zxy4年前

    本节课中李老师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注重新旧知之间的联系,从生活入手,为感知物体长短提供现实依据,探究中抓住 “一个单位” 与 “几个单位” 之间的关系,一个个精心设计的数学活动将课堂教学不断引向深入,让数学课更有灵魂。

    冯清香
    冯清香4年前

    通过寻找生活中 1 分米、1 毫米的事物,加深意义理解,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从而完善度量单位结构体系,发展量感。

    zxy
    zxy4年前❤️1

    这节课引导学生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 ,借住米尺来寻找不同单位之间的关系。学生经历不同的长度单位度量不同的长度,体会到长度单位之间的差别,培养量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zxy
    zxy4年前

    这节课引导学生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 ,借住米尺来寻找不同单位之间的关系。学生经历不同的长度单位度量不同的长度,体会到长度单位之间的差别,培养量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 “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二娃
    二娃4年前❤️1

    借用张老师的这句话:长度单位的学习,通常源自这样一种需要,即解决新的问题时,原有的单位无法满足需求,需要一种新的单位的介入。学生在认识了分米之后进行量铅笔的活动,会发现比 6 厘米多但又不到 7 厘米,这时毫米则应运而生。让学生体验到了毫米产生的必要性。在几个单位之间关系的教学中,用小单位去量大单位比较新颖,直接借鉴。

    wsm@
    wsm@4年前❤️1

    李老师在带领学生梳理长度单位之间关系是注重方法指导,力求借助尺子开展单位换算,让学生在直观,低难度的情况下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李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用 1 毫米量一量 1 厘米有多长,用 1 厘米量一量 1 分米,1 分米量一量 1 米,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这个任务要求明确,学生容易操作,可以很好地发现,整理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liyajuan
    liyajuan4年前

    让学生估一估自己的课桌长、宽、高各是多少分米?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可以做,而且桌子是一样的也有个标准,估完之后再让孩子用尺子验证,然后再估。在一次次实践中孩子就会形成准确的量感。

    zxy
    zxy4年前

    创设情境问题串,密切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新知识学习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必然的联系。

    zxy
    zxy4年前

    在系列活动中建立 1 毫米的量感,为后续找生活中大约是 1 毫米的物体的估、量活动打下基础,使学生体会到毫米虽小,可用途广泛,丰富对毫米这一新的量的认知,有利于学生量感的进一步发展。

    Eegene
    Eegene4年前❤️1

    李老师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多维度建立了 “量” 的思想,在这些活动基础下,进一步认识分米和毫米,对学生量感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李东旭
    李东旭4年前❤️1

    借助对生活中熟悉物品的估测,体会分米和毫米的实际意义,从而引导学生感受实物包含的单位量的大小,建立长度单位正确表象,发展估测、抽象和想象能力,体验 “量” 形成 “感”,促进量感的形成

    20041011zyx
    20041011zyx4年前❤️1

    教学思路清晰,问题串层层深入,富有梯度结构。(积累测量经验→促进量感的形成→发展量感→强化量感),是一堂有深度的课。

    YM
    YM4年前❤️1

    由于学生已有估测和测量经验,所以一般能够得出 10 厘米的答案。可以通过向学生提问你赞成哪种估测方法,使得学生进一步掌握估测策略:利用生活中的 “尺子” 可以估测的较准确,以此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另外通过学生以 “看” 和 “指” 的方式给大家展示测量的结果,使学生进一步感受 1 分米和 10 厘米的长度,以此促进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熟悉程度。

    YM
    YM4年前

    通过实际操作,动手画一条 10 厘米的线段,使学生加深对这一长度的印象。随即在下面标出 1 分米自然地引出了分米的概念,认识 10 厘米就是 1 分米。随后通过在直尺上找 1 分米的活动,巩固度量本质:无论从哪测量都不重要,关键要看度量的对象里包含了多少个度量单位。

    YM
    YM4年前

    通过让学生找寻与 1 分米长度单位更接近的物体,使学生有视觉的心向比较,慢慢的建立起 1 分米的表象,加强对分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同时发展估测意识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YM
    YM4年前❤️1

    前面学习厘米时,学生们已经了解选择合适的度量工具和方法的重要性。所以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将重点放在将新知识运用到不同的情景,使学生感受到每个长度单位的相对性,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YM
    YM4年前

    当学生测量时发现铅笔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引起认知冲突让学生理解毫米出现的必要性

    YM
    YM4年前❤️1

    学生通过数格子、画出 1 毫米的长度等活动加深了对 1 厘米 = 10 毫米的认识,同时对 1 毫米具体有多长有了初步的感受。通过寻找生活中 1 毫米的事物并谈感受,加强对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

    YM
    YM4年前

    通过让学生注意到毫米在直尺上没有刻度这件事情,让学生的思维聚焦到度量的本质上来:关键要看度量的对象里包含了多少个度量单位。

    YM
    YM4年前❤️1

    通过将只用厘米测量和还选择了毫米进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让学生理解每个较小的单位或者更多的切割能让测量的精确更高

    YM
    YM4年前❤️1

    回顾已学长度单位,并让学生沿着一条线以具体的长度单位为模型移动做记号,能够看到尺上的空间位置,以此培养空间观念。

    YM
    YM4年前❤️1

    学生可以理解运用直尺和运用长度单位模型这两种方法进行测量其目的都是相同的。

    YM
    YM4年前

    通过给长度单位排序,帮助学生梳理了已形成的知识结构,追问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又进一步梳理了学生已经建立的长度表象,加深了对四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形成了完整清晰的长度观念。

    YM
    YM4年前❤️1

    将 4 个长度单位连起来,让学生继续观察,从而引出不同的长度单位测量相同的物体时,单位越小产生的测量数字越大,反之亦然,这为同一长度的不同单位换算做了很好的铺垫。

    YM
    YM4年前

    对本节课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运用评价卡引导学生结合整个活动过程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

    杉莳
    杉莳4年前❤️1

    史宁中教授指出:量感对应的数源于度量,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实践的结果。量感主要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知道度量的意义,能够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知道度量的方法,会对真实的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初步感受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能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量感是形成量化思想的基础,建立量感有助于学生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赵凤仙
    赵凤仙4年前❤️1

    本节课能以旧引新,寻找新旧知识的关联和生长点,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能找到教材特点及本课的疑点,并恰当处理,在课堂上设疑问难,引导点拨,是一节很有个性特点的课。值得学习!!通过给长度单位排序,帮助学生梳理了已形成的知识结构,追问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又进一步梳理了学生已经建立的长度表象,加深了对四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形成了完整清晰的长度观念。

    亓玉
    亓玉4年前

    本课借助铅笔有多长这一生活情境,引入对新的长度单位分米以及毫米的认识,铅笔对于学生来说是生活中常见的东西,长度有长有短,并且易于测量,使学生亲自去看去体验,更能明白所学的知识。

    郑东雪
    郑东雪4年前

    遵循学生认知特点,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低年级小学生的认知还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阶段,认识事物注重整体感知规律出发。本节课教学遵循自然规律,从二年级学生认知规律出发,遵循学生认知特点,让学生在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等具体操作活动中体验 1 分米、1 毫米的长度,初步建立长度观念。由于学生亲身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有充分的感知基础,印象深刻。

    梁爽0614
    梁爽06144年前

    李老师设计的《铅笔有多长》一课层次清晰,目标明确,值得学习。

    梁爽0614
    梁爽06144年前

    李老师以学生为主,游戏方式进入课堂,既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也自然的带着问题引入课堂。

    梁爽0614
    梁爽06144年前

    李老师从量感角度对本课问题进行了编排,1. 夯实对 “一个单位” 的感知,在认知中培养量感。2. 重视 “一个单位” 与 “几个单位” 的融合,在应用中发展量感。

    梁爽0614
    梁爽06144年前

    李老师通过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等直观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建立 1 分米的正确空间表象,学生丰富了 1 分米的量感,为后续的估测打下度量的基础。感知一分米与几分米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体会一个单位量与多个单位量的累加,丰富量的标准,发展学生估测意识,形成量化思想。

    梁爽0614
    梁爽06144年前

    对于本课我有一个思考,认识分米和毫米,能否编排一个大情景创设问题,让孩子成为课堂主体独立完成呢?

    梁爽0614
    梁爽06144年前

    李老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设立了多种方式感知 1 分米。

    崔静
    崔静4年前

    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梁爽0614
    梁爽06144年前

    量感的第一层是经验或感受;第二层在数学上是度量单位的多少。李老师从学生知识经验出发先估一估,经过本课的学习,加深了数学度量单位的使用方法。

    lyt
    lyt4年前

    通过让学生测量铅笔的活动,引出 10 厘米可以用 1 分米来表示,让学生体会到 1 分米是 10 个 1 厘米的累加。通过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等直观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建立 1 分米的正确空间表象,学生丰富了 1 分米的量感,为后续的估测打下度量的基础。

    梁爽0614
    梁爽06144年前

    本节课设计环节紧凑,学生有学有练,学生体会比较真实,又利用实践测量的方法进行感受。

    梁爽0614
    梁爽06144年前

    《(1)在尺子上你还能找到这样的 1 分米吗?

    (2)学生汇报:说清从哪开始找到哪里结束是一分米?并且要求学生一边找一边做手势数出 10 厘米。

    预测一:起点从 0 刻度到 10 刻度是 1 分米。

    预测二:起点非 0 刻度,但是也包含 10 个 1 厘米长度单位。

    (3)小结归纳:观察我们数的方法不同,但是都找到了一分米,从中你有什么发现?

    适时点拨:无论是从几厘米出发,只要数出 10 厘米,那么它的长度就可以用 1 分米来表示。》 在格尺上找 1 分米,不同的答案出示在黑板上,我们会数格子方法,能否进一步提升归纳出用:尺子上大数 — 小数就是测量的长度。

    梁爽0614
    梁爽06144年前

    李老师设立了多种学习活动,经历独立学习 —— 小组学习 —— 集体学习。

    ljy123456
    ljy1234564年前

    李老师引领学生梳理了米尺上的四种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以及相邻的进率,了解长度单位的产生方法这对量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学习长度单位时,是以一个长度单位为依托,借助几个单位量的叠加的关系来实现意义建构,学生经历不同的长度单位度量不同的长度,使其在比较经历量的叠加或者细分的过程中发展量感,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对量之间的大小关系进行了分层理解,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有助于学习长度单位间的换算,从而深化量感。

    梁爽0614
    梁爽06144年前

    《测量是对某种几何属性的量化。为了实现这样的量化,需要选择与被测对象同质的一小部分作为标准(单位)。教学统一的测量单位,教材一般是先给出测量单位的规定,有的是利用实物模型作出规定,也有的是利用数学语言规定,没有 “一个单位” 的量,学生就无法实现对物体几何属性的量化。》值得学习。

    lpine520
    lpine5204年前

    让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新的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认识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丰富对长度单位的认识,积累测量经验,培养量感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梁爽0614
    梁爽06144年前

    生活中的毫米孩子还可以找到的,如一角硬币,削好的铅笔尖。

    梁爽0614
    梁爽06144年前

    李老师课前对不同版本教材进行对比分析,做了充分的准备。

    ljy123456
    ljy1234564年前

    这节课引导学生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给单位排队,并借助米尺来寻找不同单位之间的关系。学生经历不同的长度单位度量不同的长度,体会到长度单位之间的差别与联系,培养量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李杨
    李杨4年前

    导入部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对于新知的探索欲望,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梁爽0614
    梁爽06144年前

    体会 1 分米可以准备 10 厘米的学具,让学生捏一捏,感受 1 分米的长度,同伴互相比一比加深印象。

    梁爽0614
    梁爽06144年前

    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不同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赵珊珊
    赵珊珊4年前

    教师借助 “铅笔有多长” 这一生活情境,引入对新的长度单位 “分米”、“毫米” 的认识,通过量一量、比一比,给相应的单位进行排队,通过生活情境引入长度的 “量感”,在实际的操作中感知长度单位的妙用,将晦涩的知识点形象化,加深学生的认识。

    梁爽0614
    梁爽06144年前

    《多维体验感知 1 分米有多长》 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估一估,多种方式测量不同物体长度值得学习。

    吕晓彤
    吕晓彤4年前

    李老师教学设计思路完整清晰,学生通过测量铅笔的活动,引出 10 厘米可以用 1 分米来表示,让学生体会到 1 分米是 10 个 1 厘米的累加,感受 1 厘米与 1 分米的大小关系,再通过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等直观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建立 1 分米的正确空间表象,学生丰富了 1 分米的量感,李老师真正做到了把量感培养融入课堂。

    梁爽0614
    梁爽06144年前

    梳理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单位换算,对不同单位大小顺序进行了提升和总结。

    梁爽0614
    梁爽06144年前

    建议对于分米和米的关系可以借助直观的米尺,更具象符合孩子们认知特点。

    梁爽0614
    梁爽06144年前

    总结归纳很好,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总结方法。正如毕达哥拉斯所说的,“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的。”

    梁爽0614
    梁爽06144年前

    李老师整节课尊重学生思维特点,从具象、操作、体验中,认识长度单位,从估一估到测量,发展了学生量感。

    崔静
    崔静4年前

    师们多次试课,逐步调整修订完善设计,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所有结论的得出都是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动脑、自己总结得出来的,本节课的微课教学生动有趣

    崔静
    崔静4年前

    借助教材中的情境图一,出示 1 分米的铅笔图,引导学生观察、估测而后明确测量,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观察物体之初自然产生对长度量的大小的一个初步的感知,而后再来明确确定物体长度的多少的方法 —— 测量,为探究 1 分米的长度是多少做铺垫

    崔静
    崔静4年前

    学生需要经历多种形式感官参与的测量活动,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空间表象,感受估测和测量的实际意义,梳理单位间的关系,完善度量单位结构体系,明晰数量单位与长度单位的关联,从而发展量感。

    崔静
    崔静4年前

    借助情境引出度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四个版本教材在编排上都创设了生动的情境,在学生原有认知背景和新的认知冲突中引出分米和毫米,使学生明确新的度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崔静
    崔静4年前

    寻找相关的物体丰富感性认识。 四个版本教材都在引导学生借助找一找的活动,加深对 1 分米、1 毫米实际意义的理解,促进量感的发展。

    崔静
    崔静4年前❤️1

    从换算单位到填单位名称,发展量感。 在现实背景下,能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交流,是具有量感的重要表现。因此,教材设计了换算单位和填写单位名称的内容,先理解单位量之间的关系,再把数据与单位进行融合来描述事物的长短,这也常常成为考查学生量感水平的重要方式。

    崔静
    崔静4年前

    通过对生活实际物品的估测,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发展量感。

    王文静
    王文静4年前

    教材设计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能够发展学生的量感。

    红
    4年前

    让学生体会到大单位是一个一个小单位的累加,培养了学生的量感。

    wagbaebey
    wagbaebey4年前

    量感的培养必须在教学中螺旋式的深入和巩固,它对学生学习计量单位、拓展数学思维,提高估测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我认为老师在设计时重视操作,多重体验丰满脑海中的 “单位量感” 教师在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不同的形式,调动不同的感官,在体验中获得对量的独特感受

    pretty白雪
    pretty白雪4年前

    李老师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丰富量感,学生把抽象的知识转化成了简单的体验,相信学生一定乐于上这样的课堂。

    幸运草
    幸运草4年前

    教学思路清晰,问题串层层深入,富有梯度结构。(积累测量经验→促进量感的形成→发展量感→强化量感),是一堂有深度的课。

    朱东转
    朱东转4年前

    本课把测量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建立量感。我在课堂教学中较为重视操作活动的逐层体验。学生通过 “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比一比” 等实践活动,感知 1 分米、1 毫米的实际长度;探索到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发展空间观念。     

    zhouxixi29
    zhouxixi294年前

    本课借助铅笔有多长这一生活情境,引入对新的长度单位分米以及毫米的认识,铅笔对于学生来说是生活中常见的东西,长度有长有短,并且易于测量,使学生亲自去看去体验,更能明白所学的知识。

    huangrui123
    huangrui1234年前

    开课用手势体会长度单位,逐步累加引起长度的变化,让学生感知量的多少。引入分米则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产生心理预设 感受米、分米、厘米之间的联系从而 为分米的学习做好铺垫,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赵丹丹
    赵丹丹4年前

    这节课引导学生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给单位排队,并借助米尺来寻找不同单位之间的关系。学生经历不同的长度单位度量不同的长度,体会到长度单位之间的差别与联系,培养量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chenruojun107
    chenruojun1074年前

    通过测量铅笔的活动,让学生在观察、体验中感受 1 分米是 由 10 个 1 厘米的累加得到的,初步感受 1 分米的实际意义,通过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Cc567
    Cc5674年前

    量感的重要体现是通过学生的估测能力体现的,通过估测头部、课桌的长度让学生在测量中体会分米的实际意义,并从中感知一分米与几分米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体会一个单位量与多个单位量的累加,丰富量的标准,发展学生估测意识。

    超超
    超超4年前

    这节课引导学生多维感知 1 分米有多长,教学设计具体全面,引导在测量物体的长度的过程中感知量,引入分米激发认知冲突,同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重结果,更重过程,这样的设计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从而深化量感。

    qiao xue zhu 13756334191
    qiao xue zhu 137563341914年前

    让学生估一估自己的课桌长、宽、高各是多少分米?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可以做,而且桌子是一样的也有个标准,估完之后再让孩子用尺子验证,然后再估。在一次次实践中孩子就会形成准确的量感。

    jing8898
    jing88984年前

    学生经历不同的长度单位度量不同的长度,体会到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差别与联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阿佳呀
    阿佳呀4年前

    李老师设立了多种学习活动,经历独立学习 —— 小组学习 —— 集体学习

    慧
    4年前

    本节课设计以游戏作为学习的起点,唤起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认知,以厘米为知识的生长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测量铅笔的活动初步感受 1 分米的意义,再通过想一想,比一比,找一找等活动建立正确表象,丰富量感。测量第二支铅笔,引出学习毫米的必要,再通过活动建立毫米的正确表象,层层递进。

    糖糖
    糖糖4年前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在 “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找一找”“估一估” 等一系列的活动中理解长度单位,发展学生的量感。

    zuo
    zuo4年前

    引导在测量物体的长度的过程中感知量,在教学过程中,重结果,更重过程,这样的设计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从而深化量感。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200 人在线   最高记录 200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1ms · UTC 09:18 · PVG 17:18 · LAX 02:18 · JFK 05:18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