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专家、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河南郑州金水基地的侯倩,非常荣幸能够参加 “新世纪小学数学第十六届基地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活动。” 同时也非常感谢新世纪小学数学编委会的各位专家和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数学课程工作室为我们一线教师搭建的展示、交流平台。相信通过本次活动,我们的专业发展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接下来我将与我们团队的伙伴们一起研究三年级下册《什么是面积》这节课。真诚期待各位专家和同行们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促使我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成长与进步。愿我们在本次活动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谢谢!
教材图片:https://bbs.xsj21.com/t/1699#r_73753
选课思考:https://bbs.xsj21.com/t/1699#r_73814
教学设计一稿:https://bbs.xsj21.com/t/1699#r_73818
一稿反思:https://bbs.xsj21.com/t/1699#r_77934
二稿前测分析:https://bbs.xsj21.com/t/1699#r_84492
教学设计二稿:https://bbs.xsj21.com/t/1699#r_84494
二稿教学反思:https://bbs.xsj21.com/t/1699#r_84496
基于课堂的团队的思考:https://bbs.xsj21.com/t/1699#r_84498
二稿后测分析:https://bbs.xsj21.com/t/1699#r_84601
三稿前测分析:https://bbs.xsj21.com/t/1699?p=4#r_88873
三稿教学设计:https://bbs.xsj21.com/t/1699#r_88874
三稿教学反思:https://bbs.xsj21.com/t/1699#r_88876
三稿后测分析:https://bbs.xsj21.com/t/1699#r_88878
基于课堂的团队的思考:https://bbs.xsj21.com/t/1699#r_88877
【选课的思考】:
选课前,我对本次活动主题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量感’的学习方式探索” 进行了学习,在对‘量感’有了一定的理解后,我们团队选择了三年级下册《什么是面积》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对于 “量感” 的认识
在小学阶段 “量感” 主要是指对长度、面积、体积、时间、重量、货币等的感性认识,而感性认识是感觉器官对事物片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学生起始阶段对量的感性认识可能是片面的、不稳定的,需要通过反复体验来积累具身经验。
查阅了相关文献,以及通过《什么是面积》这一课的研讨感悟,我们团队对于量感有以下理解:
“量感” 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既有 “量”,也有 “感”,量感依托于数感产生,“量”(liàng)不开 “量”(liáng),而 “感” 更侧重于对量的感性认识,量感是空间观念在测量领域的精细化和具象化,主要是指通过视觉、触觉等感官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的一种感知,涉及到度量大小的估测、度量单位的统一等。在《什么是面积》这一课中,通过给学生培养并建立量感,使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经历从 “一维” 的线过渡到 “二维” 的面的过程,初步感受到测量工具和方法对于误差的影响,主动想要通过已有的 “量感” 经验合理估计,进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测量问题。
二、研读教材,明晰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什么是面积》这节课是学生从一维的长度到二维的面积发展的开始,是学生空间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本节课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可操作的数学活动经验,借助学生已有的 “量感” 知识、生活经验等,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面积的表象,抽象出面积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后面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三、动手操作、沟通交流,发展学生的 “量感”。
这节课通过学生在 “看一看、比一比” 的活动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面积是表示面的大小的一个数量概念,接着用 “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 的活动中,体会图形面积的大小可以用它所包含的小方块的个数来表示,同时发展了学生对面积这个数量概念的进一步认识,最后在方格纸上画形状不同但面积相同的图形,学生更是进一步体会到了面积是一个数量概念,与图形边界的形状无关。
总之,我们将聚焦 “发展学生‘量感’” 这一主题,借助《什么是面积》这节课,发展学生的量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教学设计一稿
教材分析:
从一维长度到二维面积,是学生空间认识的一次飞跃,为了让学生对面积有一个更加直观的理解和认识,教材从三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实践操作。第一,通过对三个实例的看一看,比一比,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面积是一个有大有小的数量概念;第二,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探索比较面积大小方法的多样性,体会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去测量或者估计图形的面积;第三,通过在方格纸上画同样大小但不同形状的图形,让学生初步体验到面积相同,形状可以不同,从而加深面积是一个数量概念。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学习,让学生对面积的定义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在教学中,让学生在看一看、比一比的活动中感性地理解面积的概念,再利用量、画、比等多种方法来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从而感知用小的正方形来测量更简单、更有效,为后面学习面积单位和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平面图形,了解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本节课是学习什么是面积,对于面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有一定的感性经验,但都未上升到理性的层面,所以对于面积的含义,学生还是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容易把它与学习过的周长的知识混淆,因此引导学生感知和认识面和线的区别是认识面积的基础。
学习目标:
1. 结合书本、硬币等具体实例,理解什么是面积,能举例说出生活中的面积。
2. 经历比较图形大小的过程,探索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割补法、摆方块等),积累比较图形面积的经验,体验策略的多样性。
3.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4. 在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勇于表达的习惯。
5. 在活动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习重点: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
学习难点: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方法,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具准备:课件、两个面积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学具:硬币、小方块、方格纸等。
学习过程:
一、魔术表演导入
播放魔术表演视频。视频中表演的是什么?
小硬币变大硬币。
引出课题:什么是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魔术引入,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探究新知做铺垫。
二、探索新知
1、认识面积的含义
①数学书的封面和语文书的封面哪个大?为什么?
看来用重合这种方法能比较两个物体表面的大小。
②魔术中两个硬币表面哪个大?
看来用观察的方法也可以来比较两个物体表面的大小。
③两片树叶的表面哪个大?
师总结: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其实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请同学们选择身边的一个物体说一说物体的面积。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地摸物体的表面,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渗透了面积大小相对性的数学思想,为学生学习 “面积” 建立了感性认识,同时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④图出以下三种图形的面积:
小结:封闭图形的大小是它们的面积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封闭” 一词。
教师总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亲自操作,学生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多种比较方法,让学生参与了合作与交流的活动,在交流中学生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要 “统一标准”,从而顺利验证猜一猜的答案,体验了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学生上台交流展示自己的办法,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教师和同学的肯定,使自身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体验面积相同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画 3 个不同的图形,但它们的面积都等于 7 个方格的面积。
学生独立画,然后作品展示。
师总结:面积相同的图形,形状可能不同。
三、巩固练习
课本 50 页 “练一练” 第 3、4、5 题。
板书设计
什么是面积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有:割补法......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侯老师创设魔术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生成数学问题。金水文绿贺焕娣
《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量和测量的教学,要求把测量与学生的时间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引导学生测量过程中根据现实问题,选择适合的测量方法和工具,以及利用测量进行数学探究活动。金水文绿贺焕娣
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观察、操作、思考、探究,有效地帮助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获得发展。通过自己的发现、归纳,学生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道理。金水文绿贺焕娣
关于什么是面积这节课,学生课前已经知道了什么,他还想知道什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 才能有得有失的去进行学习活动。 侯老师在这节课中给学生出示了一个∠的图形,由于这个图形不是封闭图形,没有办法涂出它的面积,学生能通过这个操作活动认识到只有封闭图形才有面积这个数学知识。金水文绿五数 郭春荣
侯老师用 “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数一数” 等方法,让学生比较两个图形(正方形与长方形)面积大小,通过比较两个图形大小的实践操作,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体会图形面积的大小可以用它包含的小方块的个数来表示。
量感就是视觉或触觉对各种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松紧等量态的感性认识。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侯老师设计了让学生通过视觉和触觉直观感受到了数学书与语文书、硬币和树叶的面,很好帮助了孩子们量感的发展。文绿北五数王文婷
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面积这个新的概念。侯老师通过一个魔术引入课题,不仅仅吸引了学生得注意,也与本节课很贴合,顺势引入了面积这个概念,可以说是非常巧妙,我很喜欢这个引入。 —— 金水文绿三数 李亚洁
@雨雁王老师这个问题提的真好,为什么教材用的 “是面积” 而不是 “叫做面积”,这个问题需要好好思考一番,谢谢王老师对这节课提出宝贵的建议,我相信在您的指导下,我们的教学会更进一步!! (https://bbs.xsj21.com/member/ 雨雁王老师这个问题提的真好,为什么教材用的 “是面积” 而不是 “叫做面积”,这个问题需要好好思考一番,谢谢王老师对这节课提出宝贵的建议,我相信在您的指导下,我们的教学会更进一步!! )
@18838989025 三年级上学期孩子学习 “周长”,只是对 “一维长度的学习”,这节课是学生首次对 “二维面” 的学习,因为前面知识的负向迁移,势必会影响学生对 “面积” 的认识,所以这节课我会通过活动让学生感知 “周长” 和 “面积” 的不同,谢谢王老师的关注!
培养学生的量感,不是靠记忆,而是借助其周围熟悉的事物,在学习生活中慢慢形成。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的提供材料,鼓励学生尝试。在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大小的这一环节,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 “度量工具”,使学生经历更多层次的体验,构建更好的量感。金水文绿三数贺焕娣
本节课用 “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数一数” 等方法,让学生比较两个图形(正方形与长方形)面积大小,通过比较两个图形大小的实践操作,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体会图形面积的大小可以用它包含的小方块的个数来表示。 文绿南三四数马玉清
视觉或触觉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松紧等量态的感性认识称之为 “量感”。课堂只有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充分感知,才能培养他们的量感。 所以侯老师设计的比书的封面、比硬币的面、比树叶的面都是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发展学生的量感。侯老师通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的活动逐步发展了学生的” 量感” 点赞。
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面积这个概念。概念具有内涵和外延。面 是 有长有宽没有厚的 形迹,而这种形迹不一定是平面的。小学生只能粗浅的认识面积概念,说是平面图形,是忽略了厚度,近似认为是平面图形,所以我觉得概念中 封闭图形的大小理解成 围成的封闭图形的表面更好理解。
第一,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第二,探索比较面积大小方法的多样性;第三,初步体验到面积相同,形状可以不同,从而加深对面积的理解。三个层次清晰,步步深入。应在多重体验活动中建构面积模型,如 “看一看”、“摸一摸”、“涂一涂”、“比一比”、“拼一拼” 等系列活动中,理解面积的意义。文化绿城南校区四年级 郭秀敏
第一,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第二,探索比较面积大小方法的多样性;第三,初步体验到面积相同,形状可以不同,从而加深对面积的理解。三个层次清晰,步步深入。应在多重体验活动中建构面积模型,如 “看一看”、“摸一摸”、“涂一涂”、“比一比”、“拼一拼” 等系列活动中,理解面积的意义。文化绿城南校区四年级 郭秀敏
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时,学生体验了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学生更加深入理解面积意义,发展了空间观念,同时教师也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做法很好,值得学习。文化绿城南校区四年级 郭秀敏
本节课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的活动中感知面积的概念,再利用量、画、比等多种方法来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从而感知用小的正方形来测量更简单、更有效,为后面学习面积单位和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 文绿三数 李亚洁
量感的建立开始时更多地依赖于学生经验的积累,激活学生原有的经验,能找准立足点,更好地将学生的思维有效的调动起来。侯老师借助生动直观又为学生所熟悉的素材,逐步形成正确、清晰的什么是面积表象。文绿三数贺焕娣
侯老师在试讲中,引导学生在比较面积的过程中去探究,学生通过直观观察:学生一眼就能看出来是三角形大。再通过重叠对比:学生用眼睛观察不能确定,就需要用到重叠法,比较出面积的大小。然后再探究策略:利用观察法和重叠法都不能比较出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就需要探究新的方法:学生通过讨论,提到 “剪拼法”“拼摆法” 和 “数格法” 学生学的扎实。文绿三数贺焕娣
重叠法直接比较面的大小,间接比较中,北师大版直接给出借助小正方形的方法,面的度量对象是确定的 “面”,度量方式是 “积”,设计多样的操作活动积累更多的度量经验。文绿三数贺焕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 “量感” 十分重要,量感属于数学感觉的一种,这种能力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具体指学生多个感官对于物体质量、长度或者大小所产生的感受。本节课就是很典型的一节关于数感的课。 —— 文绿三数 李亚洁
@wangjue1984 谢谢王老师对这节课的关注,我们这次的活动主题是 “学会学习 —— 发展学生的量感”,您建议我们对 “量感” 概念进行分析,在设计教学时应该从发展学生量感为目标设计教学,这个建议非常好,我们会接受您的建议,在设计教学的时候从 “培养量感” 出发,也希望得到您后续的关注!
本节课是学习什么是面积,对于面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有一定的感性经验,但都未上升到理性的层面,所以对于面积的含义,学生还是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容易把它与学习过的周长的知识混淆,因此引导学生感知和认识面和线的区别是认识面积的基础。 —— 文绿三数 李亚洁
本节课的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了学习过程的探索性,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中学生始终在参与一个个数学活动,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和引导全体学生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本节课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教材把面积知识的学习放在三年级,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的,在本册书学习面积之前,学生对 “面” 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作为面积的起始课,应该怎样建立面积的概念,给学生一个 “面积” 的定义呢?侯老师的教学设计,引领学生从小魔术开始,一步步动手操作,让学生先认识具体实物的面,再抽象出几何的面,然后再去感知面的大小,为学生学习 “面积” 建立了感性认识,处理的非常恰当。
能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切实地理解面积的意义。如利用数学书封面揭示面积的概念: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然后让学生举例说说物体的面的面积,比较人民币和树叶面积的大小等,这样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使学生有了感性认识。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符合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然后由观察长方形和三角形的面逐步过渡到比较封闭图形的大小,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做了铺垫。文化绿城南马军丽
重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这一环节是整节课教学的难点,这里放手让学生充分自由发挥,学生在课堂上有的将两个图形重叠后,对剩余部分进行比较;有的。用用硬币摆一摆、数一数;有的用透明方格纸比较面积的大小、有的用学具袋里的长方形纸条来拼摆,学生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比较方法。这种资源共享不仅仅是简单地解决了知识上的问题,更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的快乐,同时享受到积极思考后获得成功的喜悦。文化绿城南 马军丽
量感的建立开始时更多地依赖于学生经验的积累,激活学生原有的经验,能找准立足点,更好地将学生的思维有效的调动起来。侯老师借助生动直观又为学生所熟悉的素材,逐步形成正确、清晰的什么是面积表象。文化绿城南 郭春荣
教材把面积知识的学习放在三年级,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的,在本册书学习面积之前,学生对 “面” 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作为面积的起始课,应该怎样建立面积的概念,给学生一个 “面积” 的定义呢?侯老师的教学设计,引领学生从小魔术开始,一步步动手操作,让学生先认识具体实物的面,再抽象出几何的面,然后再去感知面的大小,为学生学习 “面积” 建立了感性认识,处理的非常恰当。
这节课通过学生在 “看一看、比一比” 的活动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面积是表示面的大小的一个数量概念,接着用 “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 的活动中,体会图形面积的大小可以用它所包含的小方块的个数来表示,同时发展了学生对面积这个数量概念的进一步认识,最后在方格纸上画形状不同但面积相同的图形,学生更是进一步体会到了面积是一个数量概念,与图形边界的形状无关。
本节课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平面图形,了解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但是容易混淆周长与面积,因此侯老师的课堂上有一个环节是帮助学生区分周长和面积的。 —— 文绿三数 李亚洁
侯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身边熟悉的数学书、语文书的封面的大小,初步体会物体的面有大有小。在感知面积的概念,借助多种途径,比较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大小,在累积的基础上感知体会量感。文绿三数贺焕娣
本节课侯老师从学生熟悉的实物引入新课,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动认识面积。感知物体表面、封闭图形的大小是面积。从一维空间提升到二维空间,再通过比较面积大小,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 “量感”。 —— 文绿三数 李亚洁
这节课侯老师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切实地理解面积的意义。利用数学书封面揭示面积的概念:“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然后让学生举例说说物体的面的面积,使学生有了感性认识。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符合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然后通过观察多种图形并分类的过渡到比较封闭图形的大小,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做了铺垫。
教学设计关注了学生的体验活动,让学生通过说、摸、比、量、做等一系列活动,感受 “面积” 的表征,领会 “面积” 的本质。在操作中体验 “量”,在体验中获得对 “量” 的独特感受。提升学生对 “量” 的感知能力。文绿三数贺焕娣
课堂前测以及分析
进行前测
前测时间:2021 年 3 月 22 日上午 8 时 30 分 --8 时 50 分(共 20 分钟)
前测班级:郑州市金水区文化绿城小学三(十一)班学生(随机挑选 20 名)
前测形式:纸笔测试 + 个别访谈,不可交流,独立完成。
个别访谈:
前测结果如下:
第一题:
题目:比一比课桌的表面和凳子的表面,哪个面大一些?
第二题:
题目:你知道什么是面积吗?写一写
第三题:
前测分析:
通过对前测结果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汇总,发现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学生能通过对生活实际的理解,建立一定的表象,对量产生真实的感知,具有一定的生活 “量感” ,但是对于无法用直觉感知或者不能简单地通过直觉感知来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时,缺乏比较策略,缺乏数学 “量感”。
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 2 稿
学习目标:
1. 结合书本、硬币等具体实例,理解什么是面积,能举例说出生活中的面积。
2. 经历比较图形大小的过程,探索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割补法、摆方块等),积累比较图形面积的经验,体验策略的多样性。
3.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4. 在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勇于表达的习惯。
5. 在活动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习重点: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
学习难点: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方法,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具准备:课件、两个面积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学具:硬币、小方块、方格纸等。
学习过程:
一、魔术导入引入 “面”
魔术视频。
师:这个魔术表演的是什么?
生:小硬币变成大硬币
师:大家看,我现在摸得是硬币的什么?
生:硬币的面。
师:生活中很多物体也有面,说一说。
学生举例。
【设计意图】通过魔术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史宁中教授说过,世界上很多东西不可传递,只能靠亲身经历,所以让学生摸一摸身边物体的面就是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的表面和我们之前学过的线是不同的,
二、探索新知
1、认识面积的含义
这是魔术中的两个硬币,哪个硬币的面比较大呢?
生答。
师:通过 “观察” 可以比较两个物体面的大小。
【设计意图】量的形成过程源于生活性,而直观比较是人类对量的理解的初步阶段,是量感发展的起点,所以让学生通过感觉进行判断,这个硬币的面比那个硬币的面大。
师:这是语文书和数学书的封面,哪个大?
生答。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答。
师:看来用 “重叠” 的方法能比较两个物体表面的大小。
【设计意图】朴素操作比较是量感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就是把两个物体放得更近,使得他们之间的属性更加直观的进行比较,就是两个物品放在一块,边对边,然后进行观察。
再来看这两片树叶的表面谁大呢?
生答。
师总结: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了这些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其实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谁能像我说一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生答。
什么是硬币的面积?
生答。
硬币表面的大小就是硬币的面积,现在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请你选择身边的一个物体说一说什么是它的面积。
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渗透了面积大小相对性的数学思想,为学生学习 “面积” 建立了感性认识,同时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④这些图形有面积吗?如果有,请你拿出彩笔涂一涂。
学生操作,展示学生作品。
师:同学们都把前面两个图形涂了一下,为什么第三个不涂?
生答。
师:怎么变会让它有面积?
生答。
师:想一想,什么样的图形有面积?
生答。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涂一涂,感受 “封闭图形” 有面积,也帮助学生理解 “封闭” 一词。
师:在数学上我们称这种图形为封闭图形,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封闭图形的面积。
引入课题。
2、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1)辨析周长和面积
图形 1 和图形 2 哪个面积比较大?
生:②号面积比较大。
师:你是怎么看的?
生:这是个长方形,如果斜着的线是直的,面积一样大,可是这个线偏向 1 号,所以 2 号面积大。
师:那我怎么觉得面积一样大呢?我是这样比较的:长方形对边相等,中间的线是公用的,所以面积一样大。
生:老师,你比的是周长,不是面积。
师:周长和面积一样吗?
生:不一样,周长指的是边线一周的长度,面积指的是面的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前测,很多学生用周长的方法去比较面积的大小,所以通过 “周长相等、面积不等” 这两个图形让学生区别 “周长” 和 “面积” 的不同。
(2)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大小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哪个大?
学生回答。
学生的判断产生不同。
师:到底哪个面积大呢?先独立思考,然后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比一比。
生操作。
生汇报。
方法 1:测量边,用测量周长的方法得出周长一样大,所以面积一样大。
师:关于他的方法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他比的是周长,不是面积。
师:谁听懂他说的?
生答。
师:我也听懂了,周长和面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以刚才这位同学比的是周长,而不是面积。
方法 2:先把长方形和正方形重叠一下,发现有多余的部分,然后我们比较多余的部分。
师:多余的部分怎么比?
生:正方形多余的比长方形多余的长。
师:只比较多余部分的长度吗?
其他学生回答:可以用小正方形块摆,摆完之后发现正方形多余的比长方形多余的多一个小正方形。
方法 3:用方格纸的方法,正方形上面有 16 个小方格,长方形上面有 15 个小方格,所以正方形面积大。
方法四:先用(2×2)这个正方形去摆,大正方形可以摆 4 个,长方形可以摆 2 个,然后在长方形多余的部分用小正方形(1×1)摆,可以摆 7 个,我又发现这个(2×2)正方形上面可以摆 4 个小正方形(1×1),所以大正方形上面摆的 4 个(2×2)正方形也可以说成摆 2 个(2×2)正方形和 8 个(1×1)正方形,所以得出正方形面积大。
方法五:摆小正方形(1×1)的方法,我们在长方形摆了 15 个小正方形,正方形上摆了 16 个小正方形,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大。
师总结: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种方法,得出都是正方形的面积大。
【设计意图】通过亲自操作,学生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多种比较方法,让学生参与了合作与交流的活动,在交流中学生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要 “统一标准”,从而顺利验证猜一猜的答案,体验了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学生上台交流展示自己的办法,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教师和同学的肯定,使自身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体验面积相同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同学们继续来看,在方格中画 3 个不同的图形,使他们的面积都等于 7 个方格的面积。
展示学生作品。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答。
师总结:面积相同的图形,形状可能不同。
三、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什么是面积
物体表面的大小
就是他们的面积
封闭图形的大小
二稿教学反思
师退生进才是王道
通过前测可以发现学生对于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容易混淆,所以在揭示什么是面积之后,我设计了下面一个图形,让学生比较①号图形和②号图形哪个面积大?
课堂上情况如下:
师:图形①和图形②哪个面积比较大?
生:②号面积比较大。
师:你是怎么看的?
生:这是个长方形,如果斜着的线是直的,面积一样大,可是这个线偏向 1 号,所以 2 号面积大。
(学生没有掉进我设计的 “陷阱”,我依旧不死心。)
师:那我怎么觉得面积一样大呢?我是这样比较的:长方形对边相等,中间的线是公用的,所以面积一样大。
生:老师,你比的是周长,不是面积。
师:周长和面积一样吗?
生:不一样,周长指的是边线一周的长度,面积指的是面的大小。
我以为孩子已经把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已经区分开了,可是接下来让孩子们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谁大时,第一位学生是这样汇报的:
生汇报:我是通过测量边,得出他们的周长,这两个图形周长一样大,所以面积一样大。
师:关于他的方法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他比的是周长,不是面积。
师:谁听懂他说的?
生答。
师:我也听懂了,周长和面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以刚才这位同学比的是周长,而不是面积。
面对学生的汇报,我意识到刚才①号和②号图形的比较是多余的,我以为在我 “主动” 的带领下,把周长和面积 “自我为是” 的复习了一遍,我以为在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大小的时候,学生不会再用周长比面积,但是这仅仅是 “老师觉得、老师以为”,课堂上第一个汇报的学生的汇报让我立马意识到刚才自己的那一番 “苦心” 算是打水漂了,看来课堂还得以学生为主,当学生不犯错的时候教师不要挖坑让孩子犯错,课堂应该是孩子错了的时候教师才去引导,教师去组织生生互动中解决错误,教师应该把课堂真正还给孩子。
《什么是面积》课堂试讲
试讲后的研讨:
团队伙伴们的听课感受:
姜磊老师:通过前测,我们能看到用数据说话,更能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而后测的数据证明,对于面积与周长的区分,孩子们掌握的非常好,这也证明,侯老师让学生充分活动,对面积的感知非常到位,本节课也正是通过一系列可操作的数学活动一步步培养学生的量感,不管是魔术导入,让孩子对两个不同大小硬币的观察和对比,初步建立大小表象,抽象出面积概念,还是对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比较,让孩子充分探索比较的方法,体会量感中数量的本质 ,侯老师层层递进,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为学生设计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对 “量” 产生更真实的体验,在建立面积表象的同时,加深对面积的理解,也提升了量感的准确性。
李兰:经过第一次试课以及前测,发现孩子们对面积的认识只是在生活感知层面,认为面就是面积,对面积大小认识不清,侯老师在第二次试课时,让学生边口述边摸一摸数学书本的面积,让学生认识到从一维的长度到二维的面,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对面积的认识,为下一步的比较面积大小打下基础。侯老师还精心设计了一个同周长不同面积的例题,周长相同,面积不同,通过一系列的说、听、看、对比来降低在比较图形面积大小时,周长产生过多干扰。循序渐进,让学生的认知冲突得到缓解,思维转换到如何比较面积大小上来
李玮玮老师:团队的第二次试课,为了更充分的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知量感,侯老师为学生准备的学具更为充分了,小圆片、大正方形、小正方形、长方形、方格纸等等。吸取了第一次试课和前测的经验,发现更多的学生容易把周长和面积混淆,这次试课,侯老师在让学生小组合作之前,先行出示了一道题目,让学生通过此题来区分周长与面积,学生轻而易举的说出了答案,大家本以为在接下来的比较面积中,学生会规避此类错误,但是发现,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仍然出现了线面混淆,这给我们了提醒,课堂应该更多的放给学生,因为学习本就是一个新知识推翻旧知识,不断更新的过程,我们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学生出现错误后给予引导,可能比还未出错之前的设疑引导更有用!
后测分析
在第二次试课结束后,为更好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对上课的三十一班 20 名学生进行了后测,结果如下:
一.正确且有策略比:
1. 借助密铺比
a、用小正方形比 9 人
b、用小圆片比 2 人
2. 用方格纸比 4 人
3. 重叠的方法比 3 人
二.错误的比较:
1. 策略正确,结论错误 1 人
2. 策略错误,结论错误 1 人
后测单:
从整个后测的情况来看,95%的学生对面积的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5%的孩子还是没有区分清楚面积和周长,其中 90%的学生不仅能够比较出图形的大小,还能够准确描述出自己所用的方法,思路清晰,方法得当,这也证明,课堂上的探究活动非常有效。无论是小正方形,方格纸,还是小圆片,不同学具的选择,体现了孩子能够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多种多样的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尤其是当遇到直接用眼睛观察不好比较时,能尝试思考其他的方法,从而体会到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也会对测量方法进行优化,能选择较为简单的方法,而在思考策略的过程中,加深孩子对面积的理解作为数学感觉的一种,量感具有较强的直观性,而小学阶段学习的 “量” 又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在本节课中,老师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建立表象,帮助学生由身边的实物来产生对 “量” 的感知,比较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量感,此外,对量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坚持长期在课堂上开展操作,让学生在参与中多次体验,逐步产生量感。
“量感” 是对量的一种直觉和敏感性,是人们在实际情景中主动、自觉地理解并运用量的态度与意识。“量感” 可以理解为对 “量” 的敏感及鉴别能力,对 “量” 的一种感悟力,因此 “量感” 的培养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量感” 的培养更好的策略就是在测量(动词)中培养量(名词)感,我个人理解,要培养 “量感” 就要动手测量(操作)建立标准 / 模型(参照物)。 本节课,侯老师充分利用学生的操作活动,依托教材,而又充分发挥每个问题串的作用,借助摸、看、比、剪、拼、摆等活动充分的让学生动起来,在自主探究中,感知面有大有小,到底谁大谁小,这样的课堂使我们需要的课堂,也是孩子们喜欢的课堂!
4、《什么是面积》这节课是学生从一维的长度到二维的面积发展的开始,是学生空间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本节课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可操作的数学活动经验,借助学生已有的 “量感” 知识、生活经验等,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面积的表象,抽象出面积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后面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动手操作、沟通交流,发展学生的 “量感”:这节课通过学生在 “看一看、比一比” 的活动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面积是表示面的大小的一个数量概念,接着用 “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 的活动中,体会图形面积的大小可以用它所包含的小方块的个数来表示,同时发展了学生对面积这个数量概念的进一步认识,最后在方格纸上画形状不同但面积相同的图形,学生更是进一步体会到了面积是一个数量概念,与图形边界的形状无关。 聚焦 “发展学生‘量感’” 这一主题,借助《什么是面积》这节课,发展学生的量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本节课侯老师用丰富多样的实践探究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对面积的真实感受。比如,让学生在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剪一剪、摆一摆、拼一拼等活动,积累经验,在实际体验中发展量感。 —— 文绿三数 李亚洁
本节课侯老师的导入给学生的感官以强烈的刺激,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面的大小上来,在学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引入面积概念,然后通过说一说、找一找、摸一摸、涂一涂等学习活动让学生领悟概念的内涵,拓展面积的概念。 —— 文绿三数 李亚洁
本节课通过玩魔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让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让学生获得了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并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多种比较方法,让学生参与了合作与交流的活动,在交流中学生认识到比较的方法,要 “统一标准”,从而验证猜一猜的答案,体验了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在这样动手操作下,量感在潜移默化中深入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从而掌握并知道什么是面积。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对面积有了感性认识,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符合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
第三次前测分析
为了更好的设计适合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对第一次前测的分析,我们团队经过讨论,对前测题进行了修改,在第三次试讲前,随机抽取金水区文化绿城小学三六班的 20 名学生进行了前测,前测结束后,我们将出现的各种情况统计记录如下:
题目一:比一比课桌的表面和凳子的表面,哪个面大一些?
答案:1、课桌的面大一些(20 人)
2、凳子的面大一些 (0 人)
如图:
题目二:你知道什么是面积吗?用自己的语言写一写。
答案:1、不知 道什么是面积 (3 人)
2、能比较清楚的的表达出什么是面积(4 人)
3、 周长就是面积 (5 人)
4、物体的表面就是面积 (8 人)
题目三:上面两个图形的面积哪个大?你能想到用什么方法来比较?把你的想法写一写(尽可能让别人看明白)。
1、用周长比: (长 + 宽)
2、有策略比: (密铺、重叠)
3、用面积公式计算比。
可以看出,关于面积的知识,85%的学生在本课前或多或少都有了解,只是不能用数学的语言去描述什么是面积,100%的学生能够直接比较两个表面差别比较大的物体,但是面对两个大小差别不大的平面图形时,65%的学生没有比较的策略,也不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还有 35%的学生认为比较面积大小就是比较周长,可以看出在三年级上册学习周长后,学生对于面积的认识与长度分不清楚,对本学期面积的学习造成了干扰。虽然有 15%的学生通过直接长乘宽计算面积的来比较大小,但在访谈环节中,发现其实他们并不了解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只是之前通过其他渠道死记硬背的公式。
什么是面积 3 稿
学习目标:
1. 结合书本、硬币等具体实例,理解什么是面积,能举例说出生活中的面积。
2. 经历比较图形大小的过程,探索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割补法、摆方块等),积累比较图形面积的经验,体验策略的多样性。
3.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4. 在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勇于表达的习惯。
5. 在活动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习重点: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
学习难点: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方法,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具准备:课件、两个面积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学具:硬币、小方块、方格纸等。
学习过程:
一、魔术导入引入 “面”
魔术视频。
师:这个魔术表演的是什么?
生:小硬币变成大硬币
师:这里指的大小是硬币的什么?
生:硬币的面
师:生活中很多物体也有面,说一说。 学生举例。
【设计意图】通过魔术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史宁中教授说过,世界上很多东西不可传递,只能靠亲身经历,所以让学生摸一摸身边物体的面就是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的表面和我们之前学过的线是不同的,
二、探索新知
1、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
这是刚刚魔术中的两个硬币,哪个硬币的面比较大呢?
生答。
师:通过 “观察” 可以比较两个物体面的大小。
【设计意图】量的形成过程源于生活性,而直观比较是人类对量的理解的初步阶段,是量感发展的起点,所以让学生通过感觉进行判断,这个硬币的面比那个硬币的面大。
师:这是语文书和数学书的封面,哪个大?
生答。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答。
师:看来用 “重叠” 的方法能比较两个物体表面的大小。
【设计意图】朴素操作比较是量感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就是把两个物体放得更近,使得他们之间的属性更加直观的进行比较,就是两个物品放在一块,边对边,然后进行观察。
再来看这两片树叶的表面谁大呢?
生答。
师总结: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了这些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其实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谁能像我说一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生答。
什么是硬币的面积?
生答。
硬币表面的大小就是硬币的面积,现在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请你选择身边的一个物体说一说什么是它的面积。
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渗透了面积大小相对性的数学思想,为学生学习 “面积” 建立了感性认识,同时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2、进一步认识面积
这些图形有面积吗?如果有,请你拿出彩笔涂一涂。
学生操作,展示学生作品。
师:同学们都把前面两个图形涂了一下,为什么第三个不涂?
生答。
师:怎么变会让它有面积?
生答。
师:想一想,什么样的图形有面积?
生答。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涂一涂,感受 “封闭图形” 有面积,也帮助学生理解 “封闭” 一词。 师:在数学上我们称这种图形为封闭图形,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封闭图形的面积。
小结:物体表面的大小或或者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大小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哪个大?
学生回答。
学生的判断产生不同。
师:到底哪个面积大呢?你想到哪些方法进行比较?
生 1 答:用尺子测量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长度,求出周长,周长大,面积大。
师:可行吗?
生提出意见。
师:周长和面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以刚才这位同学比的是周长,而不是面积。
图形 1 和图形 2 哪个面积比较大?周长呢?
生:②号面积比较大,周长一样。
师:用周长去判断面积是不可行的。
【设计意图】通过前测,很多学生用周长的方法去比较面积的大小,所以通过 “周长相等、面积不等” 这两个图形让学生区别 “周长” 和 “面积” 的不同。
生 2:先把长方形和正方形重叠一下,发现有多余的部分,然后我们比较多余的部分。
师:回顾之前,我们再测量线段长度的时候,是看看这条线段里有几个 1 厘米,那现在想知道面的大小,怎么测量:
生:用小的面来比,看看里面有几个这样小的面。
师:大家都提出自己的想法,请你选择合适的学具比一比。
学生操作。
学生汇报。
师总结: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种方法,得出都是正方形的面积大。
【设计意图】通过亲自操作,学生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多种比较方法,让学生参与了合作与交流的活动,在交流中学生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要 “统一标准”,从而顺利验证猜一猜的答案,体验了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学生上台交流展示自己的办法,不仅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教师和同学的肯定,使自身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体验面积相同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同学们继续来看,在方格中画 3 个不同的图形,使他们的面积都等于 7 个方格的面积。
展示学生作品。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答。
师总结:面积相同的图形,形状可能不同。
三、巩固练习
1、如图,用方砖铺满空地,哪块空地用的方砖最少?
2、河南省的哪个市区的面积比较大?有几个郑州市面积的大小?
四、课堂总结
三稿教学反思
史宁中教授说过,世界上很多东西不可传递,只能靠亲身经历。面积是抽象的概念,只有让学生在比一比、摸一摸的活动中去理解面积的概念,从多角度采用多方法进行实践操作,充分积累有效的数学经验,才能形成清晰的面积概念。
在面积这节课,为了让学生充分去理解面积的含义,我是这样做的:
1、让学生找生活中的物体的面,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中感知物体的面是有大有小的,在感知面的基础上学生发现面是有大小的,提高了孩子的感性认识,学生也初步认识了 “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出示三种图形。
学生在涂一涂的过程中感知只有封闭图形有面积,完善了对面积的理解。
3、经历用多种方法比较面积的过程,深入理解什么是面积。
在比较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时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接着学生动手操作,学生用摆图形、数方格等方法更一步的理解什么是面积。
4、在画一画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
这节课在孩子们比较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时候用时过长,导致没有练习的时间,影响了教学进度,另外有一些细节没有足够重视,在接下来的课堂中,我会完善教学设计、关注细节。
基于课堂团队的思考
团队商讨:
课堂 ing:
专家指引:
课后团体小伙伴的思考:
姜磊老师:在本次试课中,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设计的整体思路更清晰了,环节更流畅了,侯老师和学生一起,用看、摸、比、涂,数,等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在各个环节中,一步步发展了学生的量感,侯老师还让学生观察了河南省地图,在郑州和南阳面积的对比中,进一步发展了估测意识,而在后测中,我们也能发现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理解非常清晰,在整个环节中,无论是侯老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还是展现出来的课堂魅力,都让我觉得获益良多。
李兰老师:经过两次的试课、修改,教学环节更加紧凑,环环相扣,学生的思维调动的很快,特别是在学生遇到用周长或者长、宽来比大小时,老师将这个问题抛给学生,经过同学们激烈的讨论,反驳,一起经过思考、回顾周长、联系面积等一系列的过程,弄懂弄通,为后期在比面积大小时,排除周长的干扰。这点处理的非常好,问题来源于学生,归还于学生,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李玮玮老师:第三次试课,老师再一次修改了教学设计,通过魔术引入,直接提问,硬币的什么变大了?更好的将学生专注力调到 “面的大小” 上面。然后通过利用感官 “边摸边说”,使学生的量感得到充分发展!通过情境引导,逐步引出面积的两层概念,使学生可以更轻松的接受!在探究过程中,吸取了上次试课的教训,在引发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出示周长相同但面积不同的两块内容进行比较,让学生更加清晰的认识到了周长与面积的区别。同时,在分享比较方法的同时,教师追问,为什么没有用三角形、圆形呢?学生认为,会有误差,有空隙,不准确。其实通过学生的回答,也可以发现,学生对于数学的认知也更加严谨了,追求的更为精确!整个教学过程,处处渗透了量感,也在处处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三稿后测分析
团队第三次试课后,为检验学生的课堂知识掌握情况,我们对三(6)班 20 名学生进行了三稿后测,数据分析如下:
一、有策略且结论正确:
1. 密铺的方法:
①小方格密铺:15 人
②方格纸:2 人
2. 计算小方格数量:2 人
二、错误比较: 策略错误且结论错误:1 人
后测图片:
从后测数据来看,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后,在比较两个长方形的大小方面,95%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方法,且方法多样,会用摆小正方形、方格纸、计算小方格数量等的方法来比较长方形的大小;5%的同学仍误用周长等于面积的方法进行比较,对于课堂知识的迁移能力较弱。整体反映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较为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依托于前期量感的理论支撑,整个课堂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经历从量的直观比较、朴素意义上的操作比较和基于单位量比较的完整过程,层层深入充分发展学生的量感。在让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老师准备了方格纸、小正方形、三角形、硬币、小圆片等多种学具,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不断尝试,能够找到多种方法比较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大小,而且能进行优化,知道密铺的方法得出的结论更有说服力,整个探自主究的过程,也就是学生量感自然生长的过程。
面积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虽然学生在生活中会经常遇到一些与面积有关的问题,但很难在脑子中形成面积的定义。侯老师用书本、硬币等具体实例,更加形象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面积。
侯老师用 “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数一数” 等方法,让学生比较两个图形(正方形与长方形)面积大小,通过比较两个图形大小的实践操作,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体会图形面积的大小可以用它包含的小方块的个数来表示。
放手让学生充分自由发挥,学生可以将两个图形重叠后,再进行观察;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还可以用长方形纸条摆一摆数一数....... 这样学生更能丰富对面积概念的理解,最后通过 " 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些 " 的问题的争论,让学生初步感知数方格子的方法比较准确方便
这节课中,侯老师让学生参与了合作与交流的活动,在交流中学生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从而顺利验证猜想,体验了比较策略的多样性,进而提升学生对面积大小的量感。 —— 文绿三数 李亚洁
能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切实地理解面积的意义,如利用数学书封面揭示面积的概念:“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然后让学生举例说说其他物体的面的面积,比较课桌和凳子表面面积的大小等,这样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使学生有了感性认识,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 文绿三数 李亚洁
侯老师的课是面积的起始课也是种子课,导入新颖,有思考和设置悬念,重点在培养学生对面积的认识和判断,感知什么是面积,与周长的区别,课堂上探究的问题设计很好,学生也乐于参与。 —— 文绿三数 李亚洁
侯老师的这节课,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每个人的想法都成为一种课程资源,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补充、完善,不断吸纳他人的观点,实现资源共享。文绿三数贺焕娣
本节课的魔术引入,设计新颖,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课上通过学生亲自摸一摸,比一比,摆一摆,涂一涂等活动,在实践中去进一步感知面积这个量,进而培养学生的 “量感”,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 文绿三数 李亚洁
本节课上,侯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体会,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首先结合学生自己找的身边的具体实例,通过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找一找身边还有什么有面积等活动,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为后继学习面积的度量奠定良好的基础。文绿三数贺焕娣
量感的培养一定是基于 “一个单位” 的多层次体验才能得以建构,数学是 “做” 出来的,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侯老师通过活动,让学生获得了亲自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文绿三数贺焕娣
我考虑把三稿的学习目标修改一下,以便更明确这节课,我们到底要做些什么,学生要学些什么、感悟写什么。 学习目标: 1. 在观察、抚摸、比较书本封面、硬币面等物体表面的活动中,了解物体表面有大小,知道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2. 在比较平面图形大小的观察与操作活动中,知道封闭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了解平面图形的面积可以测量。 3. 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初步理解面积这个计量平面大小的数学概念,知道物体表面与平面图形的面积可以通过度量与计算得到结果,感悟与建立初步的量感,积累与度量概念及其度量活动有关的数学活动经验,建立起积极的学习自信与数学学习兴趣。
个人愚见,仅供参考。谢谢!
《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图形大小的过程,探索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积累比较图形面积的直接经验。
3、在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
4、在操作活动中,积累与度量活动有关的数学活动经验,建立积极的学习自信和学习兴趣。 学习重难点:理解面积的意义。
学习过程:
活动一,初步理解面积的意义。
1、情境创设,初步感知。
(1)拿出数学课本与语文课本,动手摸一摸它的封面面,比一比,哪个大?
(2)这是两个硬币,观察它们的这个面(手指),忽略表面上的凹凸,哪个面比较大?
(3)这是两片春天里的树叶,你能比一比它们的面吗?
(4)观察身边的物体,摸摸它的一个面,比比谁的面比较大,谁的面比较小。
2、观察思考,再次感悟。
(1)长方形、圆、一个不规则的平面图形,观察它们,谁的面比较大?谁的面比较小?说一说。 (2)比较下面平面图形的大小。
活动二,概括并理解面积的意义。
1、回顾并概括。
得出: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 例举物体或平面图形的面积。
(指)这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这是长方形的面积。请举例说一说。
3. 练一练 1:谁的面积大?
活动三,度量活动中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意义。
1、问题解决。
想办法比一比,这两个平面图形,谁的面积大? 学生操作活动后集体交流。
2、小结与反思。
(1)小结:正方形的面积比长方形的大。
(2)回顾:有什么收获?
活动四,生活中的数学。
1、“面积” 与生活。
你能想到哪些生活中与面积有关的事情呢?
2、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小小设计师
每个图形面积是 7 个方格大,至少画出 3 个。
(2)装修中的数学问题
①哪块空地用的方砖最少?
②方砖中每个颜色图形的面积等于几个方格那么大。
课后活动,延伸学习
让我们带着学习到的知识与思考,一起在课后解决更多的问题。
教学设计中区别辨析了周长和面积这两个易混淆的概念。比较图形面积大小时,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获得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从魔术开始就让孩子认识面,再借助书的封面和叶面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