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探索、发现数学的乐趣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主题样式选择
默认主题样式 ✅
知乎主题样式 
277956259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房间活动

5月8日积累活动经验磨课——《古人计数》

  •  
  •  
    277956259 · 11年前 · 1812 次点击 
    这是一个创建于 4000 天前的主题,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本帖最后由 277956259 于 2013-5-6 23:06 编辑


    呱呱房间 北师大数学工作室(房间号 229810) 活动安排

    活动时间:2013 年 5 月 8 日晚上 8 点

    活动主题:积累活动经验课例 ——《古人计数》

    活动主题帖网址:

    [http://bbs.xsj21.com/thread-1140-1-1.html](http://bbs.xsj21.com/thread-1140-1-1.html)

    活动单位:网络教研团队二小组

    活动分工:

    第一主持人:万正茜(兼职房间广播)

    副 主 持 :徐 宏 (兼职文本整理)

    录像录音 :郭慧丽

    播放课例 :王 芳

    活动流程:

    1、 主持人介绍活动主题;

    2、 王芳 老师播放课例;

    3、 网友现场讨论如何引导学生积累活动经验;

    4、 主持人做活动小结,宣布活动结束。

    1812 次点击  ∙  0 人收藏  
      Tweet Weibo 忽略主题 
    5 条回复   2013-05-08 21:36:05 +08:00
    流星雨
    流星雨11年前

    到时参加。

    希望多多收获。

    :)

    277956259
    27795625911年前

    从具体到抽象,以经验促理解

    —— 从《古人计数》说开去

    北师版原实验教材一年级《11——20 各数的认识》现在更名为《古人计数》,课题的改变理由何在?笔者妄自揣测编者的意图,变更课题的理由可能有三:1、古人计数就是故事情境,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渗透数学文化,让孩子了解人类计数的发展历史;3、古人依靠摆石头的方法记录猎物的数量,这种一一对应的方法就是古人计数的经验。

    经验与理解,这是淘师湾第三次小数教学研讨的主题。传统的告知式教学,让知识缺乏生成性,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从以学生为主体的这种教育理念的角度出发,现代教学论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教学中以学生的经验为起点,设计各种教学活动,促进数学知识的理解,提升数学学习的水平。

    由基于经验的数学向基于理解的数学转化,要关注什么呢?现以《古人计数》一课为例,做简要的分析。个人认为,最少要关注三点:1、尊重学生的经验;2、落实学生的操作;3、关注学生的思维,关注知识逐步抽象的过程。

    从《古人计数》一课来看,要关注知识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变过程,及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比如 “十” 这个计数单位是如何产生的?在计数器上如何表示?在具体的数位中它表示什么意义?这一课抽象思想体现在三处:1、从一捆小棒抽象出 “十” 这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得出 10 个一是 1 个十;2、从 1 个十转变成计数器十位上的一个珠子,由抽象退回具体的表象;3、从计数器十位上的一个珠子转变成两位数中十位上的阿拉伯数字,从具象再一次抽象出符号。很明显,十几的认识这几次具体和抽象之间的转换,正体现了学生从经验至理解的转变过程。比如,在数羊的只数时,学生借助小棒来帮忙,用小棒代替羊,会数小棒,不管是 1 个 1 个数,还是 2 个 2 个数,或者 5 个 5 个数,乃至 10 个 10 个数,这都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在生活中学生见过 1 袋卫生纸 10 卷,1 盒鸡蛋 10 个,1 捆铅笔 10 枝等等。而诸多的数法中,10 个 10 个数最为方便,所以计数单位十呼之欲出,水到渠成,学生感觉到当数量比较多时,不能 1 个 1 个数太慢,转而 10 个 10 个数,这是生活中计数的需要。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计数单位 “十” 就这样大大方方的登上数学的舞台。这一次抽象很轻松,而在计数器上如何表示呢,则是本课的重难点。

    1 个十在计数器上如何表示?从一捆小棒变成 1 个十是抽象,从 1 个十变成十位上 1 个珠子是返回具象;而从一捆小棒变成十位上 1 个珠子则既有抽象,又有具象。从小棒变成珠子,犹如从羊变成石头,这是具象的转化;而从 1 捆(十)变成 1 个珠子则是抽象。这些话仿佛绕口念大人说起来都要理清顺序,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真得很难。我记得魏书生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什么是禅宗?学生不可能几分钟或者在一堂课理解,不如不讲,让学生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去感悟。同理,对小学 1 年级的孩子实在说不明白,不如不解释,就动手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吧。这时候,从关注学生的经验,转移到关注学生的操作。我们先在个位 1 个 1 个拨,当个位满 10 就全部退去,在十位用 1 个珠子表示。这是大家约定俗成的东西,不必质疑。那么学生有疑问怎么办呢?从计数器回到小棒,比如老师拨 18 ,学生再用小棒摆一摆,反证 18 的组成。从而理解十位上的 1 表示 1 个十,个位上的 8 表示 8 个 1. 在拨与摆之间往返,让孩子借助小棒的实物图,形成十这个新计数单位的表象,理解十位上数字的意义。

    要让学生理解概念,要关注的第三点就是学生的思维。在邓老师的课上,有这样 1 个生成。老师在计数器中拨出 18,让孩子摆小棒理解 18 的组成。结果有个男生先把一捆摆在右边,然后在左边摆 8 个单根。在展示操作的过程中,一位女生提出质疑,老师他摆得和计数器上正好相反。孩子的语言暴露了学生思维的困惑。男生摆得不对吗?我想 18 根小棒一目了然,肯定对。那么向女生如何解释呢?这是由于计数器的数位决定的。我们可以随意摆,但是计数器上不能随意拨。因为计数器不同数位的珠子有它特定的意义。如果老师把数一数与摆一摆、拨一拨这三个操作环节结合起来分析一下,就会消去女生心中的困惑,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不同数位上计数单位的含义。这种理解以学生的操作经验为基础,正好证明基于理解的数学是基于经验数学发展的必然,是经验转化之后数学学习的更高层次。

    这节课邓老师引导孩子看图片,数铅笔,数小棒,捆小棒,拨计数器。这些形式丰富的操作活动,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完成了从实物表征到图示表征和符号表征的转换。这一次次表征形式的转换,正是思维从具体到抽象的逐层递进,也是数学从已有经验向理解转化的过程呈现。因为体验充分,才会经验充足,所以理解深刻。在经验与理解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完成知识的抽象,达到理解的学习水平。


    湖北省潜江市周矶逸夫小学 万正茜

    277956259
    27795625911年前

    《11――20 各数的认识》评课稿

    湖北省潜江市实验小学 王芳

    各位专家,老师们大家好!

     很荣幸能参加这样教研活动,我作为普通的一线老师,在这里发言谈不上是评课。大家都知道上好一节数学课,是不容易的,尤其是一年级,孩子们年龄小,一般上公开课老师都不会考虑选择这个年级。应该说我们的邓老师打磨这节课,花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从研读教材,到集体研讨,试教交流,再到案例定稿。从接受任务到课的录制不到半个月时间里。在教研室李主任和学校领导的指导下,研究组的老师们和邓老师一起从课的框架,多媒体的设计制作,课堂的组织追问以及板书设计,学生的学具等诸多方面进行研讨,斟酌,修订。我作为一名参与者,在这里谈一谈参与打磨这节课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和体会。有不对的地方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2011 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把数学教学中的 “双基” 增加为 “四基”,除了 “基本数学知识” 和 “基本数学技能” 之外。加上 “数学基本思想” 以及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也就是说在数学学习中,应该让学生积累丰富而有效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感悟数学。记得史宁中教授说过一句话,他说:“思想感悟与经验积累决定人的思维方法”。而思想感悟与经验积累是在课内外的学习中 “悟出来的,想出来的,而不是教会的”。

    基于这个理念,我们首先研读教材和了解学生。本节课教材的呈现:是通过古人计数的这个情境故事渗透自然数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是学生建立数位的起始课,是在逐一计数的基础上,积累十进制概念活动经验的重要环节。20 以内的数绝大多数孩子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会写,有的甚至会加和减。刚开始我们在研读教材集体备课时,有老师认为,一节课认识这几个数,作为公开课,教学内容相对较少,建议加进去数序和比大小的内容。也有老师提出,虽然学生已有数这些数的生活经验,但要孩子建立 “10 个一就是一个十” 的概念,体会这些数的意义和数位的建立是很难的,需要多种形式的操作感知活动,经历由数小棒,到捆小棒,再到计数器上拔数。从直观慢慢剥离抽象认识这些数、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过程。活动的开展是需要时间的,因此内容不能多,经过一番讨论交流。确定把 11 到 20 各数的认识作为教学内容。把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会认、读、写 11——20 各数作为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知道两位数各数位上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本节课教学突显出了三个层次。

    尊重学生的经验,数出 “计数” 的困惑;

    落实学生的操作,捆出 “数位” 的结构;

    关注学生的思维,拨出 “计数” 的理解。这三个层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层层递进。

    第一个层次,我们考虑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孩子们在数数的过程中,走出计数的困惑,认识到怎样数更方便,更快捷。从而达到思想感悟理解与生活经验积累有效地融合。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来体现:(1)为了给学生作 10 个一是一个十的铺垫,课的一开始,老师出示一袋铅笔,先让学生猜猜有多少枝,再一起数一数, 利用 10 枝装一袋这样的生活经验,既复习了 10 以内数的认识,又为这节课十进制计数法奠定了基础。(2)认识计数单位 “十” 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计数单位的概念是抽象的,学生不易理解。学生一一对应,用小棒摆羊的只数以后,老师问:“怎样摆一下子就能看出是 11 根?” 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出了 2 根 2 根数,5 根 5 根数,以及 10 根 10 根数等多种不同的数法。其实这些数法都是学生很原生态的数法,我们并没有刻意去引导学生用什么数法。课中,邓老师只是追问,哪种数法你更喜欢。由此引入 10 根小棒捆成一捆,认识计数单位 “十”。 这样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解 “10 个一是 1 个十” 的含义,正确建立计数单位 “十” 的表象。也就是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理解数学达到有效的结合。(3)学生有了把 10 根小棒捆成一捆的经验后,接下来,再呈现生活中的 “10”。比如 10 卷纸是一袋,10 个彩带是一盒,10 个鸡蛋是一盒等生活中的实例。架起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有时要数 10 个物体的时候,只要拿出 1 个十就更方便,这有利于学生体验把 10 根捆成 1 捆的好处,体验计数单位 “十” 的价值,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十进制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安排,不仅可以深刻理解概念,还可以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学习变得具体生动,易于学生接受。 

    第二个层次,落实学生的操作,捆出 “数位” 的结构。学生初步建立 10 个一就是一个十的概念后,怎样真正建立数位概念,是我们着重研讨的问题。老师们认为,要通过摆小棒,捆小棒,到拨计数器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和交流中,亲历数的形成和理解数的组成。同时邓老师重视把直观教具,多媒体课件和板书充分结合起来,为学生的思维从直观到抽象铺平道路。

    第一次试教时,我们是先让学生摆小棒,从 11、12、14、15、19 让学生根据摆小棒的过程说数的组成。然后在认识计数器,在计数器上拨 11、12、15、20 等数,发现学生在拨的过程,有学生出现了把珠子拨反了的现象,12 拨成 21,也有的学生拨 12,就把十位拨 10 个珠子,把个位拨 2 个珠子。还有的学生,就像摆小棒一样,在每一个数位上拨一个珠子,让每一个数位都没有闲着。面对学生种种问题,我们考虑这可能是由于拨珠子和摆小棒没有建立联系,学生直观与抽象的转化之桥还不够平稳。不能很好地建立数位的概念,不明白为什么十位上一个珠子就是一个十造成的。怎样为学生搭建一个理解的平台呢?教研室李主任和几位老师就围绕 “从直观到抽象的路有多远” 展开了讨论。有老师认为,数学的学习要依托学生大量的生活经验,还是要强化 10 个是一捆。捆才是 “数位” 认识的基础。有老师认为要加强对动手操作实效的教学,可以把摆小棒和拨计数器对应结合起来教学,这样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以 “动” 促 “思”。

    结合老师们的想法,邓老师又一次试教,把每一个环节的摆,拨这样的操作落到实处,学生的错误相对减少。

    第三个层次,关注学生的思维,拨出 “计数” 的理解。为了突显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邓老师在教学中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在教学 11 这个环节,老师先摆出一捆小棒,也就是一个十,然后在添上一根也就是 1 个一,让学生知道 1 个十添上一个 1 就是 11,也就是比 10 多 1 的数是 11,再让学生列出加法算式,10+1=11。然后让学生用小棒和计数器表示出 11,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摆的,怎样拨的。紧接着,教师贴出计数器,并拨出 11,教师追问:“这两个珠子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让学生理解虽然都是 1 个珠子,十位上的 1 表示一个十,个位上的一表示 1 个一。这便是 20 以内数与 10 以内数不同之处,最大不同在于 20 以内数的认识涉及位值的概念,即同样一个数字,由于在不同的数位上,其表示的意义不同。由于数字所在的数位的不同构成了数的千变万化,让学生初步领略数学的魅力。 这一点,邓老师能把握教材的设计意图,在课的开始出现 1 到 10 这几个数字,让学生说出 10 这个两位数与其它一位数不同,这个地方有所体现,还有在总结时也提到了数字在不同的数位表示的意义就不一样。

    教学 11 的认识后,然后通过摆,拨 12 这个数的组成。而对于 13 到 18 的认识则让学生自己选自己喜欢的一个数摆一摆、拨一拨、和同桌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展示。这样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领悟知识。总之,整个课的教学层次清晰,详略得当,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这就是我关于这节课一些肤浅的体会。

    277956259
    27795625911年前

    作为个人,我有两个方面的疑惑想和在线的老师商讨。

    1、关于课堂的生成,我们老师应该怎样把握精彩的生成。让课堂更活,刚才邓老师也谈到在这个环节教学时,有 1 个小男生展示 18 的摆法时,他是先摆 1 捆小棒,但他把这 1 捆小棒摆在右边,后把 8 根小棒摆在左边。学生出现这个摆法,说明他对数位概念还是比较模糊,当有学生指出他的摆法与计数器上的相反时。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生成,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契机。追问:“你是怎样想的?” 后,引导学生讨论,观察,对比。我们写 18 时是先写十位上的 1,再写个位上的 8,这样用计数器把学生的摆小棒和符号表达之间建立联系,抽象的数字有了直观的计数器作为支撑,学生理解起来更为容易。

    2、关于教材研读,本课情境课题由《捆小棒》改为《古人计数》是新教材的一个新鲜课题 ,它着力渗透数学文化,对于本节课,应该对此它渗透到多大的范畴。其实刚开始,我们在课中还剪切了一个关于古人计数的短片,由于课堂时间的调控而删减了。

    潜江市实验小学 王芳


    277956259
    27795625911年前

    本帖最后由 277956259 于 2013-5-8 21:38 编辑


    古人计数活动研讨图片

    图片:

    5.28日积累活动经验.jpg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9ms · UTC 06:51 · PVG 14:51 · LAX 23:51 · JFK 02:51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