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杨雪青 于 2020-7-31 16:36 编辑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
大家好!
我是黑龙江省大庆市一中奥林学校杨雪青老师。非常荣幸,能作为黑龙江大庆基地教师代表参加 “第十五届全国教学设计和课堂展示” 活动。非常感谢新世纪小数编委会的各位专家和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数学工作室的各位领导,为广大一线教师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感谢领导们把专家、教研员与我们普通教师聚集在了一起,让我们这些普通教师与异地的同行、专家们一路同行。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结合新世纪小学数学二年下册《铅笔有多长》一课,紧紧围绕本次大会主题 "核心素养发展导向的课堂教学 --- 度量主题",展开本次活动。衷心希望各位专家和同行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将认真阅读每一份帖子,不断学习、研究、实践、反思。
最后预祝本届新世纪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大赛圆满成功!
<font face="宋体"> 本帖目录(点击下面链接,可快速跳转到相应版块)</font>
1.[教材图片](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6003&pid=181046)
2.选课思考
3.[教学设计初](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6003&pid=181064) 稿 [4.教学设计第二稿](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6003&pid=205782)
[5.教研反思](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6003&pid=209930)
[6.教学设计最终稿](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6003&pid=212240)
7.[预设问题答辩](https://bbs.xsj21.com/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126003&pid=216229)
[
9. 活动综述 10. 答辩课件
本帖最后由 杨雪青 于 2020-2-27 16:43 编辑
《铅笔有多长》选课思考
“ 度量” 是绝大多数国家中小学课程发展的一条主线。而我国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度量” 则主要分布在 “数与代数” 和 “图形与几何” 两大领域中。纵观本次大赛推荐的北师大版的课题可见一斑。为什么会选择《铅笔有多长》作为参赛课题呢?我们主要缘于以下的思考:
1.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围绕本届网络教研主题 —— 核心素养发展导向的课堂教学 ——“度量” 确定的。王智明教授在《小学数学中度量性概念的教学思考》中指岀:“度量概念教学始于学生活动,是学生从活动到活动经验提取、感知、形成表象过程,因而数学活动在度量概念学习中难舍难分。”
《铅笔有多长》是 “图形与几何” 领域中测量部分需要承载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今后继续学习周长、面积、体积等知识做铺垫。
2. 《铅笔有多长》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 1 课时的内容,隶属于 “图形与几何” 领域 “测量” 中的内容,是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基础上,学习毫米、分米。本单元的学习思维框架(1)丰富对测量单位的认识。(2)积累测量经验。(3)发展空间观念。如何在测量内容领域落实核心素养,理解并发展度量的概念,这是一次艰难的探索,因为我们要去思考,如何引起广大教师在这一类内容领域中促进学生对度量概念的理解,并加强对度量方法的掌握等问题。
3. 测量是重要的平面几何图形研究对象之一。 通过《铅笔有多长》一课体会度量的本质,在适宜的任务情境驱动下,组织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对毫米、分米这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清晰的表象,通过认知冲突,自然而然的类比、迁移自主建构、创造的过程,形成数学思维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感悟度量单位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和数感,形成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
就是在这样的思考下,《铅笔有多长》一课进入了我的研究视线。
本帖最后由 杨雪青 于 2020-2-27 17:05 编辑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 初稿 )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量》第一课时《铅笔有多长》。(教材 34~35 页)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借助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引入对新的长度单位 “分米”“毫米” 的认识。围绕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材安排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借助测量活动,结合对厘米的认识,认识分米和毫米;第二个问题借助对生活中熟悉物品的估测,体会分米和毫米的实际意义。第三个问题梳理米、分米、厘米、毫米四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第四个问题学习简单的长度测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学情分析】 在二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接触了有关于测量的知识,学习过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并且对米和厘米的关系有了一定的掌握;同时,学生的测量经验也有一定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使用工具(尺)的能力和抽象比较的能力,这些都为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其他长度单位奠定了基础。
本帖最后由 杨雪青 于 2020-2-27 16:38 编辑
【学习目标】
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通过寻找生活中 “1 分米”“1 毫米” 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通过测量活动,认识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米尺、10 厘米长和 6.3 厘米长的铅笔图。2 分硬币,IC 卡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复习旧知:我们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有哪些?(厘米、米)
2. 请用手势表示出 “1 米大约有多长?”“1 厘米大约有多长?”
3. 今天,老师借助铅笔有多长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对所学过的长度单位进行回忆,让学生再一次感知 1 米和 1 厘米的长度,为下面的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本帖最后由 杨雪青 于 2020-2-29 13:42 编辑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活动一:量一量,分别有多长?认一认。
同桌合作:请利用学具量一量,并把测量所得的数据填写在表格内 。
在测量活动做到三清:1. 想清:怎么量。2. 写清:把数据填写在学习单 上。3. 说清:和同桌说一说你的结果。
同桌交流,全班共享。
【设计意图:借助实际的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引入长度单位分米、毫米的必要性。】
活动二:找一找,说一说。
1. 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找一找身边的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 1 分米?
如果学生不能找到 “一拃长” 的例子,看教材上的讨论,哪两个手之间大约 1 分米,再用身体上的这个 “尺子” 去量一量课桌的长大约是几分米。
2. 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找一找身边的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 1 毫米?
让学生准备 2 分的硬币,用尺子量一量它的厚度,还可以橡皮、练习本的厚度大约多少毫米。
独立寻找,小组交流。全班分享。
【 设计意图:建立 1 毫米、1 分米的长度观念,是进行测量的基础,通过看、比、找,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丰富多彩的活动使静态的 “1 毫米 、1 分米” 在学生的心中逐渐变得 “ 生动”“鲜活” 起来,对度量单位就会有多方面的理解和体验。】三、巩固练习,丰富新知。
1. 师:学习数学的目的是用数学,现在我们估一估,量一量。(35 页 1 题)
<p align="left"><font face="宋体"> </font></p> <p align="left"><font face="宋体"> 你的估计 </font></p>
你的测量
你的铅笔盒长
你的食指长
生活中估测应用广泛,课后我们可以用身上的小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2. 做 2、3 题
3. 看看淘气的日记。
【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实际感受 1 分米和 1 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提高估测能力。】
四、全课小结谈收获
布置作业
【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梳理,让学生将知识内化。】
附:板书设计
铅笔有多长(分米、毫米的认识)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1 米 = 10 分米 1 分米 = 10 厘米 1 厘米 = 10 毫米
[上善若_t8v0u发表于2020-2-2909:5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271&ptid=126003)
度量在数学的角角落落,他很微小,但作用却很巨大,让我们脚踏实地,静心感受度量的魅力 ...
史宁中教授在《度量单位的本质及小学数学教学》中指出:“度量的本质在于表现事物某些指标的顺序,是人类创造出来的认识世界进而认识现实世界的工具,在小学数学相关内容的教学中,应当利用与发展学生的先天本能 (对数量多少的感知和对距离远近的感知) 和特殊能力(抽象能力和想象能力),分清两类度量的本质特征,构建合适的教学方法,包括设计合适的教学情境和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使得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度量单位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和数感,形成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
以下是关于 “度量” 的一些基本概念,供同仁们一起研究学习
史宁中在《度量单位的本质及小学数学教学》中说到:度量是数学的本质,是人创造出来的数学语言,是人们认识数学,进而认识现实世界的工具,正如庞加莱所论述的那样:“如果没有测量空间的工具,我们便不能构造空间。”
度量的本质在于表示事物某些指标的顺序,人之所以能够进行度量,在并且能够对度量单位得到广泛共识,是基于人的两个先天本能,这就是对数量多少的感知和对距离远近的感知。人还具有两个特殊的能力,这就是抽象能力和想象能力。因此对于人而言,能够基于两个特殊的能力,把两个先天本能延伸到对事物的某些指标进行量化和对量化顺序的感知。
度量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通过抽象得到的,是人思维的结果,另一类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实践的结果。形成过程的不同必然蕴含着思维形式的不同。
度量单位是计量事物标准量的名称。几乎所有的度量单位的产生和发展都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承载了度量单位由多元到统一,由粗略到精细的过程。
[王海丽发表于2020-3-1315:3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3330&ptid=126003)
张丹教授在《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一书中指出:“重视建立测量单位的必要性,注意单位的实际意义,重视估测 ...
通过课本问题情境,让学生感知已有的测量经验存在一定的问题,那就是度量单位不一致,进而引出尺子,让学生认识,熟悉和了解尺子,然后再通过量一量铅笔有多长,获得测量方法与技能,明白度量的本质就是度量单位的叠加,最后再通过画一画量一量,认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度量的能力得到提升,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体会并建立 1 厘米的表象,这一环节在处理上没有看到教师的设计,而且我觉得这是一个重点,建立模型本身就是形成度量意识的基础。
[杨雪青发表于2020-2-2617:0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070&ptid=126003)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活动一:量一量,分别有多长?认一认。同桌合作:请利用学具量一量,并把测量所得 ...
学生直观感受更重要,可以让学生先自己估一估,再测量。
度量概念教学始于学生活动,是学生从活动到活动经验提取、感知、形成表象过程,因而数学活动在度量概念学习中难舍难分。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对分米和毫米的实际长度有了更深的表象认识,使学生认识到了学习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度量能力的形成一定实在大量的感受和体验的前提下,只有学生亲身经历了,亲自体验了,才能更好地达到从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本节课老师设计了很多的操作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长度单位表象。
杨老师首先通过量一量、找一找等直观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 1 分米有多长,建立 1 分米的量感,为后续的估测打下度量的基础。通过估测课桌的长度和让学生体会到分米这一新度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同时发展估测意识,进一步培养度量知觉。再通过寻找身边的 1 毫米、用毫米表示身边物品的厚度等活动,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进一步培养度量知觉。最后通过尺子找到毫米与、厘米、分米的关系。
教学设计层次清晰,活动导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借助直观的铅笔帮助学生比一比,量一量,想一想,有利于建立 1 分米和 1 毫米的表象。借助直尺去数和量,帮助学生自主建构 1 分米 = 10 厘米,1 厘米 = 10 毫米的关联,帮助学生直观记忆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十进关系。
[杨雪青发表于2020-2-2617:0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069&ptid=126003)
【学习目标】 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 ...
导入部分设计巧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创造了一种神秘的感觉,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杨雪青发表于2020-2-2617:0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070&ptid=126003)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活动一:量一量,分别有多长?认一认。同桌合作:请利用学具量一量,并把测量所得 ...
过估计与测量活动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度量意识。课堂中的学生交流,增强学生对于度量的认知。
[杨雪青发表于2020-2-2617:1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075&ptid=126003)
活动三:在尺子上找出 1 毫米、1 厘米、1 分米。填一填,想一想。1. 会议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并按照从大到小的顺 ...
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不枯燥富有趣味性,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被大大的提高了,很好的考察了学生对度量单位的掌握情况,是否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层次清晰,活动导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借助直观的铅笔帮助学生比一比,量一量,想一想,有利于建立 1 分米和 1 毫米的表象。借助直尺去数和量,帮助学生自主建构 1 分米 = 10 厘米,1 厘米 = 10 毫米的挂你,手指歌帮助学生直观记忆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十进关系。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借助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引入对新的长度单位 “分米”“毫米” 的认识。围绕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材安排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借助测量活动,结合对厘米的认识,认识分米和毫米;第二个问题借助对生活中熟悉物品的估测,体会分米和毫米的实际意义。第三个问题梳理米、分米、厘米、毫米四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第四个问题学习简单的长度测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杨老师对教材中的四个问题串理解分析的较为透彻,通过四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分米和毫米,进而掌握四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对度量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杨老师的课前思考很详尽,教学设计很合理,有特别多的测量活动,孩子们通过多观察、多估算、多测量,对毫米、分米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清晰的表象,通过认知冲突,自然而然的类比、迁移自主建构、创造的过程,形成数学思维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
[杨雪青发表于2020-2-2616:46](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81059&ptid=126003)
《铅笔有多长》选课思考 “度量” 是绝大多数国家中小 ...
度量的核心:
1、体会度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建立 “一个长度单位的观念”,“数” 出度量单位的个数,培养学生的 “量感” 并发展 “量感”,让学生在度量过程中使学生感悟度量单位的价值,体会 “无限分割和累加” 的思想。
培养学生自主建构概念的能力、抽象能力和想象能力。
积累 “量” 的活动经验,把握住度量的核心要素(度量单位和度量值)
架构起工具度量与数量度量的联系,建构完整的度量体系。
刚刚学习了 谭红玉老师的《铅笔有多长》一课,觉得这节课的功课没有做足,新课的引入没有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没有让大家体会到度量是人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工具,度量单位是应现实生活所需而产生的。这节课的一大亮点就是在尺子上找出 1 毫米、1 厘米、1 分米,通过这一活动理清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
本帖最后由 杨雪青 于 2020-5-30 16:24 编辑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 第二稿 )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量》第一课时《铅笔有多长》。(教材 34~35 页)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借助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引入对新的长度单位 “分米”“毫米” 的认识。围绕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材安排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借助测量活动,结合对厘米的认识,认识分米和毫米;第二个问题借助对生活中熟悉物品的估测,体会分米和毫米的实际意义。第三个问题梳理米、分米、厘米、毫米四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第四个问题学习简单的长度测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学情分析】 在二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接触了有关于测量的知识,学习过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并且对米和厘米的关系有了一定的掌握;同时,学生的测量经验也有一定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使用工具(尺)的能力和抽象比较的能力,这些都为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其他长度单位奠定了基础。
【学习目标】
1. 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 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3. 通过寻找生活中 “1 分米”“1 毫米” 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通过测量活动,认识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米尺、10 厘米长和 6.3 厘米长的铅笔图。2 分硬币,IC 卡等。
本帖最后由 杨雪青 于 2020-5-30 16:37 编辑
11588
同桌合作:请利用学具量一量,并把测量所得的数据填写在表格内。
在测量活动做到三清:
1. 想清:怎么量。
2. 写清:把数据填写在学习单上。
3. 说清:在测量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和同桌说一说你的想法。
同桌交流,全班共享。
测量结果:绿色铅笔长度是 10 厘米。红色铅笔的长度比 6 厘米多 3 个小格。
11587
师:对我们的测量结果有什么疑问吗?
引导学生说出:10 厘米就是 1 分米。比 6 厘米多 3 个小格,不到 7 厘米,为了测量得更精确,我们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是毫米。
【设计意图:借助实际的操作活动,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使学生体会到引入长度单位分米、毫米的必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本帖最后由 杨雪青 于 2020-5-30 17:06 编辑
(一)毫米、分米的认识
问题串 二:找一找,说一说。
1. 毫米认识
(1)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毫米的知识。直尺上 1 厘米中每小格的长就是 1 毫米,我还知道毫米可以用字母 mm 来表示。
(2)拿出手中的直尺看看、数数 1 厘米中有几个小格,直观感受 1 厘米中有 10 个这样的小格。
(3)课件演示:我们把尺子中的 1 厘米放大,细细地数一下,一起来。演示边数出 1 厘米 = 10 毫米。用字母表示就是 1cm=10mm
11592(4) 用手比一比,再闭上眼睛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物体的厚度是 1 毫米?
(5)组织学生准备 2 分的硬币,IC 卡,光盘等用尺子量一量它的厚度,还可以量一量橡皮、练习本的厚度大约多少毫米。
2. 分米认识
(1)师:这只绿色的铅笔的长度就是 1 分米,用手比一比 1 分米有多长?
(2)师:你能从尺子上找到 1 分米吗?(说清从哪找到哪是 1 分米?)
(引导学生说出从 0 刻度到数字 10 是 1 分米。从 1 厘米到 11 厘米。从 5 厘米到 15 厘米之间是 1 分米。只要是 10 厘米就是 1 分米)
(3)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找一找身边的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 1 分米?
11591
(4)如果学生不能找到 “一拃长” 的例子,看教材上的讨论,哪两个手之间大约 1 分米,再用身体上的这个 “尺子” 去量一量课桌的长大约是几分米。
独立寻找,小组交流。全班分享。
【设计意图:建立 1 毫米、1 分米的长度观念,是进行测量的基础,通过看、比、找,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丰富多彩的活动使静态的 “1 毫米、1 分米” 在学生的心中逐渐变得 “生动”“鲜活” 起来,对度量单位就会有多方面的理解和体验。】
本帖最后由 杨雪青 于 2020-5-30 17:07 编辑
问题串三:在尺子上找出 1 毫米、1 厘米、1 分米。填一填,想一想。1. 想一想我们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并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序。
2. 组织学生讨论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
【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扩大学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发现、讨论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
问题串四:填一填,说一说。
3 分米 =( )厘米 40 毫米 =( )厘米
师:说说为什么?
【 设计意图: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的估测、操作、分析、判断等能力。】
三、巩固练习,丰富新知。
1. 师:学习数学的目的是用数学,现在我们估一估,量一量。(35 页 1 题)
你的估计
你的测量
你的铅笔盒长
你的食指长
生活中估测应用广泛,课后我们可以用身上的小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2. 做 2、3 题
3. 看看淘气的日记。
【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实际感受 1 分米和 1 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提高估测能力。】
四、全课小结谈收获
布置作业
【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梳理,让学生将知识内化。】
附:板书设计
铅笔有多长(分米、毫米的认识)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1 米 = 10 分米 1 分米 = 10 厘米 1 厘米 = 10 毫米
[上善若_t8v0u发表于2020-6-316:53](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206597&ptid=126003)
专家对于度量和度量单位的小学教学提出 3 个基本原则:1、把握度量单位的数学功能和本质特征。2、把握度量单 ...
史宁中教授在《度量单位的本质及小学数学教学》中指出:“度量的本质在于表现事物某些指标的顺序,是人类创造出来的认识世界进而认识现实世界的工具,在小学数学相关内容的教学中,应当利用与发展学生的先天本能 (对数量多少的感知和对距离远近的感知) 和特殊能力(抽象能力和想象能力),分清两类度量的本质特征,构建合适的教学方法,包括设计合适的教学情境和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使得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度量单位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和数感,形成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
本帖最后由 杨雪青 于 2020-6-22 12:28 编辑
《铅笔有多长》网络教研反思
受疫情影响,我们上传的《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一直没有机会试教,但我们团队人员一直在市教研王利主任和世纪阳光李红校长的指导与组织下,在各位数学同仁的支持下,充分利用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平台,通过微信、钉钉视频等方式,针对《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展开了研讨。
各位老师对于我们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仔细的研读,大家分别从选题思考,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教材分析,教学过程情境设置、设计意图、板书设计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针对《铅笔有多长》一课,我们有了以下思考:
1. 本课的设计理念是注重实测、估测、发展空间观念,那么估测应在什么时候比较合适。
估测既是一种意识的体现,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不仅具有现实的意义,而且有助于学生感受度量单位的大小。生活中精确测量的结果有时需要用估测的方法来感受,对事物进行估测时则需要对度量单位有很好的认识与把握、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观念。因此本课教学时,新课开始最好进行实测,在学生对分米、毫米策长度有了一定的感知能力,空间观念得到一定的发展后,再进行大量的估测活动比较好。
要合理有效的运用估测,培养学生度量的意识。
2. 本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体会分米、毫米两个新的度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如何让学生对两个度量单位建立起表象,建立起空间观念。
学生已经认识米和厘米,对度量单位有了一定的表象,因此本课活动设计中通过比一比、量一量、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想得到,在实践中理解知识。
3. 对于学生活动的思考。
本课学生度量操作的活动很多,在认识分米时,可以给学生多一点时间进行操作,在找的活动中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从 0—10 是 1 分米,从 30—40 厘米是 1 分米,从 15 到 25 厘米也是 1 分米,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仅是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更为学生创造了开放式探究学习的方式。学生有了 “1 分米” 的知识作为基础,在认识毫米时,可以适当的缩短时间,使课堂节奏有松有驰。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团队成员会继续思考研讨,还请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liutingting发表于2020-4-2812:5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96337&ptid=126003)
过估计与测量活动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进一步体会单 ...
学生的测量经验也有一定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使用工具(尺)的能力和抽象比较的能力,这些都为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其他长度单位奠定了基础。所以我在本节课设计上不仅考虑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活动经验为基础,而且创设有趣的情境、游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探究和发现,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王海丽发表于2020-6-2521:50](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210504&ptid=126003)
教学设计直观,杨老师能放手让学生进行度量,充分启发学生,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建立 1 分米和 1 毫米的表象 ...
本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体会分米、毫米两个新的度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如何让学生对两个度量单位建立起表象,建立起空间观念。
学生已经认识米和厘米,对度量单位有了一定的表象,因此本课活动设计中通过比一比、量一量、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想得到,在实践中理解知识。
[上善若_t8v0u发表于2020-6-916:0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207678&ptid=126003)
(4)如果学生不能找到 “一拃长” 的例子,看教材上的讨论,哪两个手之间大约 1 分米,再用身体上的这个 “尺子 ...
度量教学的关键不仅仅是一个长度单位的标准量,更多的是标准量的叠加应用。在问题串 2 建立 1 分米的表象后,注重引导学生经历 1 分米的类比推理过程,多种方法在直尺上找,注重建构丰富、科学的分米表象。这种 “分割和累加” 的思想更多的是靠推理、想象来理解,促成对 “多个单位” 的感悟,使学生感悟到度量单位的价值。
[上善若_t8v0u发表于2020-6-2408:54](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210203&ptid=126003)
生活中有六种常用常见的量:长度、质量、容积、角度、面积、体积。对这些常见量的测量在本质结构上是一致的 ...
小学阶段的度量主要有一维空间的度量(长度、周长),其中线段是最基本的度量对象。二维空间的度量(面积),平面是基本度量对象、三维空间的度量(体积、容积),长方体是基本度量对象。还有角的度量以及其他可度量的属性,例如质量、时间等;速度,密度等量不是可以直接度量的量,是由两个可直接度量的量的比值来刻画的。
本帖最后由 杨雪青 于 2020-7-4 16:53 编辑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最终稿)
大庆奥林学校 杨雪青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量》第一课时《铅笔有多长》。(教材 34~35 页)
【教材分析】长度测量单位的内容,教科书在第一学段安排了两次。二年级上册,第一次学习长度测量单位,侧重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进行简单的测量和估测,初步形成长度概念。在二年级下册,第二次学习长度测量单位,侧重体会分米、毫米和千米的实际意义,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能恰当选择单位长度,进一步发展测量和估测能力。
本节课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教材借助 “铅笔有多长” 这一生活情境,引入对新的长度单位 “分米”“毫米” 的认识。围绕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材安排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借助测量活动,结合对厘米的认识,认识分米和毫米;第二个问题借助对生活中熟悉物品的估测,体会分米和毫米的实际意义。第三个问题梳理米、分米、厘米、毫米四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第四个问题学习简单的长度测量单位之间的换算。为后续的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在二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接触了有关于测量的知识,学习过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并且对米和厘米的关系有了一定的掌握;同时,学生的测量经验也有一定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使用工具(尺)的能力和抽象比较的能力,这些都为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其他长度单位奠定了基础。所以我在本节课设计上不仅考虑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活动经验为基础,而且创设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量一量、找一找、估一估、画一画、说一说中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
【学习目标】
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
通过寻找生活中 “1 分米”“1 毫米” 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通过测量活动,认识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建立 1 分米、1 毫米的长度观念,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米尺、10 厘米长和 6.3 厘米长的铅笔图。2 分硬币,IC 卡等。
本帖最后由 杨雪青 于 2020-7-8 09:41 编辑
【教学过程】
一、 回顾导入,引入新知。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都学过关于 “长度” 的哪些知识?
请用手势表示出 “1 米、1 厘米” 大约有多长?
今天,我们借助铅笔有多长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开放性的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关于 “长度” 的知识,甚至学生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的课本以外的知识。让学生再一次感知 1 米和 1 厘米的长度,及学习本节课的热情,为下面的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㈠、分米、毫米认识
问题串一:量一量,分别有多长?认一认。
12002
1. 分米认识
⑴ 量一量:
我们先量这只绿色的铅笔,并把测量所得的数据填写在表格内。
在测量活动中做到三清:
想清:测量时要注意什么?想清后动手量一量。
写清:把数据填写在学习单上。
说清:在测量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全班共享。
测量结果:绿色铅笔长度是 10 厘米。
12003
⑵ 说一说:
师:智慧老人有话要说,请同学们读一读,通过这句话,你能得到什么新知识?
请同学想清之后说清并写清,把它记录下来吧!
生:1 分米 = 10 厘米 可以用字母表示:1dm=10cm
⑶找一找、画一画:
师:那你能在尺子上找到 1 分米吗?(说清:从哪找到哪是 1 分米?)
生 1:从 0 刻度到 10 刻度是 1 分米。
生 2:从 1 刻度到 11 刻度是 1 分米,从 2 刻度到 12 刻度是 1 分米,5 刻度到 15 刻度是 1 分米…… 只要是 10 厘米的长度就是 1 分米。
师:只要是 10 厘米就是 1 分米,刚才我们知道这只绿色的铅笔的长度是 1 分米,2 只铅笔连在一起有多长呢?3 只呢……10 只呢,还可以怎么表示?
师:请同学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数一数,画一画。
想清:从几刻度到几刻度是 1 分米。
做清:用手指着米尺上的刻度数一数,用铅笔画一画。
说清:分米和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师:我们也把它记录下来吧。
1 分米 = 10 厘米 1dm=10cm 1 米 = 10 分米 1m=10dm
1. 毫米认识
⑴ 现在我们测量红色铅笔的长度是多少?
12004
生:这支铅笔的长比 6 厘米多一些,我数了数比 6 厘米多 3 个小格。
师:我们以厘米为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常常不能读到整厘米数,有时会多出 1 个小格,这时候需要一个比厘米还小的单位毫米来帮忙。
⑵ 拿出手中的直尺看看、数数 1 厘米中有几个小格,直观感受 1 厘米中有 10 个这样的小格。
⑶ 课件演示:我们把尺子中的 1 厘米放大,细细地数一下。同学们拿出尺子数一数,画一画。
数出 1 厘米 = 10 毫米。用字母表示就是 1cm=10mm
师:现在我们可以说这支红铅笔的长是 6 厘米 3 毫米。
㈡、体会分米和毫米的实际意义 。
问题串二:找一找,说一说。
拿着尺子在房间里,找一找、量一量、说一说、画一画身边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 1 分米,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 1 毫米。
同学们看书讨论 “一拃长” 大约是 1 分米和 2 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 1 毫米的例子,哪两个手之间大约 1 分米,再用身体上的这个 “尺子” 去量一量书桌的长大约是几分米。
【设计意图:建立 1 毫米、1 分米的长度观念,是进行测量的基础,通过量、找、画、估和说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表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丰富多彩的活动使静态的 “1 毫米、1 分米” 在学生的心中逐渐变得 “生动”“鲜活” 起来,对度量单位就会有多方面的理解和体验。】
㈢、梳理米、分米、厘米、毫米四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问题串三:在尺子上找出 1 毫米、1 厘米、1 分米。填一填,想一想。
在尺子上找出 1 毫米、1 厘米、1 分米和 1 米,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请同学们想清之后再做清。)
借助尺子说一说多少毫米是 1 厘米,多少厘米是 1 分米,多少分米是 1 米,完成书上的填空。
1 分米 =( )厘米 1 厘米 =( )毫米 1 米 =( )分米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扩大学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发现、讨论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
㈣、学习简单的长度测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问题串四:填一填,说一说。
3 分米 =( )厘米 40 毫米 =( )厘米
说清为什么这样填。
【设计意图: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操作、分析、判断等能力。】
三、巩固练习,丰富新知。
12005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鼓励学生借助身边熟悉的 “尺子” 进行估测,发展实际测量技能。巩固测量技能。学生经过换算,体会长度单位间的关系。结合淘气的日记,鼓励学生体会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选择。进一步体会 “分米、毫米” 的实际意义。】
四、全课小结
谈收获
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梳理,让学生将知识内化。】
附:板书设计
铅笔有多长(分米、毫米的认识)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1 分米 = 10 厘米 1dm=10cm
1 米 = 10 分米 1m=10dm
1 厘米 = 10 毫米 1cm=10mm
本帖最后由 杨雪青 于 2020-7-26 10:07 编辑
2020 大庆基地答辩:
老师们好,我们来自黑龙江大庆基地
吉林长春基地提出的问题:您在认识分米环节让学生在尺子上找到了 1 分米,并厘清了分米和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在认识毫米环节让学生在尺子上找到了 1 毫米,并厘清了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而在㈢、梳理米、分米、厘米、毫米四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环节中又出现了让学生在尺子上找出 1 毫米、1 厘米、1 分米,并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一环节,请问,这两处的设计有何不同之处?
对于我们的教学设计对方辩友的理解和我们的设计初衷有些偏差。我们在理解教材编者意图的基础上,紧紧围绕 “情境 + 问题串” 在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团队有必要就本节课四个问题串,从以下三方面阐述一下设计思考及实际执教情况。
一、 读懂教材编排,把握认知起点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习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认识分米和毫米。教科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借助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引入新的长度单位 “分米” 和 “毫米” 的认识。此外随着对长度单位认识的增多,教科书还关注对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学习。围绕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材安排四个问题。这四个问题串存在着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让学生经历单位的产生、单位的累加过程,形成长度单位的表象,并以此为标准学会估计,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知、自主建构起一把度量的尺子,培养数感,积累度量活动经验。
二、 重视实践操作,培养度量意识
前侧中了解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在问题串一中,主要通过这两个单位来认识分米,毫米。
(一)问题串一:借助测量活动结合对厘米的认识,认识分米和毫米。
1. 认识分米教学中,设计了四个环节:
学生测量得到一只铅笔长 10 厘米,10 厘米就是 1 分米,让学生记录下来这样的关系。(出示学生操作图)学生借助直尺想清、做清、说清、画清从哪到哪的长度是 1 分米?不管从 2 刻度到 12 刻度,还是 5 刻度到 15 刻度,只要是 10 厘米也就是 1 分米,在直尺上直观感知 1 分米的长度,建立 1 分米的表象。如果把这样 1 分米长的铅笔,一根一根的连接起来,有这样的 10 根会是多少呢?拿出米尺找一找,画一画。此时通过单位的累加,顺势而为的发现 1 米 = 10 分米。通过类比推理过程,促成对 “多个单位” 的感悟,使学生感悟到度量单位的价值。
2. 认识毫米。教学中设计了三个环节。测量时发现,为了精确表达这支红铅笔的长度,就需要一个比厘米小的单位,从而引出毫米概念。感受学习毫米的必要性。在动手操作中直观感受 1 厘米中有 10 个这样的小格。每个小格长 1 毫米。1 厘米 = 10 毫米。
这样的活动丰富了学生对单位长度的认识,积累了测量的经验,并初步发展了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度量意识。为后面自主探索测量物体的长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进一步的辨析中增强对数感与量感的感悟。
在问题串一中我们力求将当下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经验建立起结构性的关联,从而使新知识转化为与学生个体有关联的、能够操作和思考的内容。
(二)问题串二:找一找 说一说。主要是借助对生活熟悉物品的估测,体会分米和毫米的实际意义。
身边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 1 分米,1 毫米。操作活动中让学生在想清、做清、说清,和问清, 100%的同学在生活中能够找到。指导学生用身体上的这个 “尺子”“一拃”,去量一量书桌的长大约是几分米。
这样的学习设计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建立数学模型的数学发现过程。学生在活动中积累体验和经验,从而建立了 1 分米 1 毫米的观念,体会 1 分米、1 毫米的实际意义。把学习目标落到实处,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度量意识。
三、 聚焦度量本质,提高核心素养
在问题串三这个环节通过找、填、想、画的活动,让学生系统的整理所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中设计 2 个环节。学生在找、填、想、画的过程中一目了然的理清四个单位长度的大小顺序,发现相邻的 2 个单位间进率是 10。10 个 10 是 100, 10 个百是 1000。充分开展在尺子上的单位换算活动,边画边说,从而有利于学生在直观,低难度下熟练掌握长度之间的关系。学生所学的知识不再是零散、碎片式、杂乱无章的信息,而是有逻辑、有体系、有结构的知识。
理清毫米、厘米、分米、米这些长度测量单位之间的关系后,回忆第三单元《生活中的大数》计数单位之间也存在这样的关系(出示数的关系图)。此时工具度量与数量度量之间就可以建立联系,有助于体会两种度量类型的整体结构。
问题串四:填一填,说一说。学习简单的长度测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在前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类推进行单位换算。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 “想清、做清、说清、看清、听清和问清”,“卷入” 深度学习,看见思维,看见学习,实现终极目标: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发展了学生的度量意识,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请问对方辩友还有问题吗?
长春农安基地向大庆基地(一)追问问题:
您在教研反思中第三点对于学生活动的思考中说道:学生有了 “1 分米” 的知识作为基础,在认识毫米时,可以适当的缩短时间,基于您以上的观点,请您将对本课教材问题串的设计以及对本课的重难点的理解与我们分享一下。
大庆基地(一)回答:
学生事先在实物感知中认识了 1 分米的长度,我们在认识 1 分米时就是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认识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的 1 分米,在这个实际操作感知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测量经验,对 1 分米的实际表象也形成了,所以在认识毫米时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就可以适当缩短一些时间,然后自主地去探索毫米,在认识毫米时,我们也没有忘记将孩子的旧知与新知进行一个有关联的学习,把厘米和毫米这两部分知识进行了适当的联系,在这个联系过程中学生通过一定的测量活动认识了 1 分米和 1 毫米的长度,掌握了四个米、分米毫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在学生感知实际的操作中来突破重点。同时在操作中为学生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也有利于学生突破教学难点。
那在问题串一中主要就是量一量分别有多长,认一认这两支铅笔。那么绿色的铅笔长度是 10 厘米,那么对于学生来说,这是已有的知识经验。那么这节课还可以用另外的一个长度单位分米来建立。所以在认识分米的时候,我们延长了他的教学时间,主要是来动手测量问题串儿一,建立分米和厘米这样的一个关系,在尺子上再来找一找,画一画,认清 1 分米到底有多长?我们深度的挖掘学生思维的梯度。从 0 刻度到 10 刻度是 1 分米,那么 2 刻度到 12 刻度、5 刻度到 15 刻度、9 刻度到 19 刻度都是 1 分米,只要是 10 厘米,就是 1 分米。那么接下来我们让学生记录下来,如果把这些一分米顺势的连接起来,那么 10 根长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那么又是这样的一个 1 米。我们知道 1 米等于 100 厘米,100 厘米正好是 10 分米,也就是 1 米。所以我们建立了 10 分米和 1 米之间的联系。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这样单纯的去模仿或者记忆,必须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才能去认识和建立这种表象,才能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果我们把 1 分米的教学认清了,那么顺势而为的 1 毫米的这个教学,在测量红色铅笔的时候同学们就可以利用我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学习毫米,我们通过测量活动建立毫米的认知表象的必要性,这个必要性解决之后,我们还没有结束,同时让学生在尺子上画一画加强表象。最后在生活当中我们在问题串二中,我们解决这种表象让学生去量一量、测一测,学生在生活实践操作中得到一分米和一毫米的实际经验,抽象出来了有效的长度概念,以上就是我们对您们提出问题的解答,谢谢。
[杨雪青发表于2020-7-2609:55](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216230&ptid=126003)
长春农安基地向大庆基地(一)追问问题:
您在教研反思中第三点对于学生活动的思考中说道:学生有了 “1 分米 ...
活动综述
首先,感谢新世纪小学数学举办的第十五届教学设计与展示大赛,为我们搭建了学习与研究的平台,创造了沟通和交流研究的机会。以主题性的研究活动,更加聚焦于数学知识的本质教学,让教师的目光从研讨一节课放大到研讨一个主题,这对于像我这样一线的数学教师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很荣幸,能作为大庆基地的一名代表,与王红老师,王丹老师,王海丽老师一起组成大庆基地的参赛团队,我们非常珍惜和大家共同研讨,共同学习的美好历程!通过这次活动让我在教学思考和课程分析上学到了不少,受益良多!
一、 查找资料学习,领会度量本质。
我们团队人员一直在市教研王利主任和世纪阳光李红校长的指导与组织下,最终选定《铅笔有多长》一课。本节课组织丰富多彩的操作和测量活动,对毫米、分米这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清晰的表象,通过认知冲突,自然而然的类比、迁移自主建构、创造的过程,形成数学思维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感悟度量单位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和数感,形成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的数学素养。
我们认真研读相关资料,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发展测量概念 - 中小学数学科教材教法》、《全局测量指导下的度量问题教学》、史宁中教授在《度量单位的本质及小学数学教学》、王智明教授在《小学数学中度量性概念的教学思考》等等,团队成员们一起研究,商讨,共同分析,在细细品读。渐渐明确了度量的意义,领会了度量的本质。
二、 借助平台,深度研讨。
从组队到至今,近 6 个月的时间。虽然由于疫情的原因,大家只能线上交流,我们利用钉钉直播会议,网络教研。我们团队认真研读各位老师的意见,在网络试教中不断整改,过程中,有汗水,有迷茫,有困惑,有彷徨,但更多的是收获,是成长。市教研员王利主任带领我们从 “四个读懂” 入手,围绕教材提供的问题串展开教学设计,采取大庆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教学理念 “六清” 策略,使学生卷入深度学习,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交流、分享的机会,体现 “从头到尾” 的思考过程,打造了 “‘六清’+ 情境 + 问题串” 的教学模式,引领团队成员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带领团队成员前后共经历多次线上研磨活动,使我们每个成员对教材、对学生、对课堂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对度量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三、增进友谊,收获满满。
通过参加此次活动,我们在研讨的过程中,团队的凝聚力更强了,大家集思广益,相互帮助。在网络答辩中,我们见证了对方辩友 —— 长春农安基地团队的实力与魅力,我们双方都秉承交流、学习的精神,共同完成了比赛。希望在未来工作中还能有机会能够互相切磋,共同进步。
在长达半年的的网络研磨和答辩过程中,重要是让我们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去多阅读、多思考、多积累。这样才能将知识在头脑中结构化,并在实际需要时灵活运用,这样的知识才能转化为能力。意识到教师对教材、学生、课堂的深入研读,才能真正体会编者的意图,才能领悟每个问题串之间的逻辑内涵,设计合乎学生思维的活动,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适应终身发展的数学学科素养,真正发挥数学教育的作用。
大庆小数团队会一如既往的走下去,坚持 “六清” 教学策略,选择恰当的学教方式,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构建智慧数学课堂。
我们非常感谢北师平台,也非常珍惜这次的学习机会。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会继续认真钻研教材,上好每一节课,助力每一个生命的成长;虚心学习,共同成长!也祝我们的这项活动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