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稿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
府学街小学 王晓瑢
教学目标:
1、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厘米,建立对 1 厘米的表象,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让学生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 “量感”。
教学重点:
构建 1 厘米的表象,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谈话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学具盒、作业单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邀请了两位同学利用我们上节课所学习的测量方法测量了同一张课桌的长度,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学生观看测量视频。
师提出疑问:咦?同一张课桌,为什么他们的测量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使用的测量工具长短不一样,所以测量结果不同。
师:那怎样就能一样呢?
生:用相同长度的测量工具。
生:用尺子测量。
师:为什么用尺子测量?
生:因为尺子上有一样长的格子。
师:也就是我们要有统一的测量标准。
【设计意图:经过用不同方式测量课桌这一活动,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利用学生所熟悉的人物导入新课, 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欲望,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尺子
师:既然大家想用尺子来进行测量,那我们就来好好认识认识它。请你仔细观察你手中的尺子,说一说它上面都有些什么?
【预设:
生 1:尺子上有长短不一的线。
师:在尺子上,我们把它叫刻度线。
生 2:尺子上还有很多数。
师:都有哪些呢?你能念一念它们吗?
生:0、1、2、3、4、5、……
师: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师:这些数是从谁开始的?
生:0。
师:在尺子上,0 表示 “0 刻度”,而 “0 刻度” 在尺子上我们用它来表示起点,也就是说,当我们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一般从 0 刻度开始量起。
生:尺子上还有许多的格子。
师:你发现的真仔细,在我们的尺子上有许许多多的格子,每相邻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为一大格。
生:尺子上还有字母,cm。
师:那你知道它表示什么吗?
生:表示厘米
师:哇!同学们真厉害,预习的很棒!cm 它是厘米英文 Centimeter 的缩写。】
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了便于人们应用和交流,在测量时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作为长度单位,通常,我们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 ,一般用厘米作单位,也可以用字母 cm 表示厘米。
(PPT “厘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也可以用 cm 表示”)
教师领读 2 次
(二)认识 1 厘米
师:那 1 厘米有多长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认识一下它吧。(板书副标题 —— 认识厘米)
师:首先,请你找到尺子上 “0 刻度”,从刻度 0 到刻度 1 之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
师:那你能在尺子上找到其它的 1 厘米吗,还有刻度几到几是 1 厘米?
【预设:
生 1:刻度 2 到刻度 3 是 1 厘米。
生 2:刻度 9 到刻度 10 是 1 厘米
生 3: 刻度 1-2、刻度 3-4、刻度 4-5、刻度 5-6、刻度 6-7、刻度 7-8、刻度 8-9 都是 1 厘米。
……】
师:刚刚有位同学说从刻度 2 到刻度 3 是 1 厘米,那你知道从刻度 2 到刻度几也是 1 厘米吗?
生:从刻度 2 到刻度 1 也是 1 厘米。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真棒,我们不仅可以从前往后找,也可以从后往前找,都可以找到 1 厘米。
【设计意图:
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明白刻度 2 到 3 是 1 厘米,从刻度 2 到 1 也是 1 厘米。测量可以从前往后,也可以从后往前。】
师:你们真厉害,找到这么多的 1 厘米。这些都是 1 厘米。咦,你发现了什么?
生: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 1 厘米。
师:请大家从学具盒中拿出 1 根小棒。它的长度就是 1 厘米,请你像老师这样,感受一下 1 厘米的长度。
学生模仿老师动作,感受 1 厘米长度。
师:好!现在请大家把它放下来,一起和老师做个游戏,看谁可以比较标准地比划出 1 厘米的长度!
师:好,那老师开始喽!握紧拳头,变成小鸟,张开小嘴 ——1 厘米!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边说边做!根据自己对 1 厘米的长度表象,比划出开口为 1 厘米的小嘴。
师:请大家拿出 1 厘米长的小棒,验证一下你的小嘴是不是 1 厘米。
学生拿 1 厘米小棒验证。
师:1 厘米原来这么长,有感觉了吗?那找找看,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大约就是 1 厘米长呢?
【预设:
生 1:橡皮的厚度大约是 1 厘米。
生 2:灯的开关按钮的宽度大约是 1 厘米。
生 3:指甲盖的宽度大约是 1 厘米。
......】
师:看来在我们生活中 1 厘米的事物有很多很多。
【设计意图:针对低段学生的特点, 在课堂中合理的利用一些有趣的事物或者游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这样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了 1 厘米,在头脑中初步形成 1 厘米的表现,感受到 1 厘米的实际长度,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三) 画一画
师:那接下来我要给你们出一个难题了,你能用你的尺子画出一条长度为 4 厘米的线吗?
生:能!
师:好,把它画到你的作业单中。
在学生画的过程中,教师抽取一部分作业单让学生进行汇报:
【预设: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吗?
生(错例):我是从尺子的开头画到了刻度 4。
师:你们同意他的画法吗?
生:不同意,因为他的尺子开头没有刻度。如果从开始画的话,就比 4 厘米长了。所以不能从尺子的开头画,要从 0 刻度开始画!
师:(邀请另一位同学)你能和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吗?
生 1:我是从刻度 0 开始画,画到刻度 4 就是 4 厘米。
师:你怎么证明它是 4 厘米?
生 1:因为它里面包含了 4 个 1 厘米,所以是 4 厘米。
师:你们同意她的画法吗?
师再邀请一位同学
师:你再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生 2:我是从刻度 2 画到刻度 6 就是 4 厘米,因为它也是包含有 4 个 1 厘米。
生 3:我是从刻度 10 向前画到刻度 6,也是 4 厘米。它同样包含 4 个 1 厘米。所以是 4 厘米。
师:看来,不管从刻度几开始,只要画够 4 个 1 厘米就可以了。
师:诶,你们刚刚都说包含有 4 个 1 厘米就是 4 厘米,那如果包含有 6 个 1 厘米,它是几厘米?9 个呢?15 个呢?
师:也就是说,它包含几个 1 厘米,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师:那除了用数一数的方法能得到它是 4 厘米之外,有没有其它的办法也能得到它是 4 厘米?
生:可以用减法,比如她是从刻度 1 画到刻度 5,用 5-1=4, 也可以知道它是 4 厘米。
师:哦!也就是说,用后面的大刻度数减去前面的小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同意吗?
生:同意。】
【设计意图:
认识 1 厘米与几厘米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在学生表达他的画法的时候,重点让学生说说 “它为什么是 4 厘米?” 让学生经历了从感知单位量到感悟叠加量的一次深度体验和深度学习,是从单位量到叠加量的有效过渡,对发展和提升学生的量感积累了有效的活动体验。】
师:那这么多的画法里面,你认为谁的画法最简便?为什么?
生:我认为从 0 刻度开始画最简便,因为从 0 刻度开始画,你要画几厘米,就画到刻度几就可以了,如果从其它刻度开始画,还得数一数,算一算。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通常我们在画线段的时候,要从 0 刻度开始画起,也就是从起点开始画,要画几厘米就画到刻度几。
师:同学们真棒!不仅有这么多的画法,还从中选出了最优的画法!
(四) 估一估,量一量
师:刚刚我们已经学会运用尺子画出线段,那你知道尺子还有什么作用吗?
生:还可以测量。
师:真棒!请你拿出你的作业单,你可以先估测一下上面的线段是几厘米吗?为什么?
生 1:我估计它是 5 厘米,因为它比 4 厘米长一些。
生 2:我也估计它是 5 厘米,因为它大约有 5 个 1 厘米的小棒长。
……
(可以提醒学生利用长度或宽度大约是 1 厘米的事物作为标准量来估测线段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尺子验证你的猜测是否正确。
汇报:
生:我测量出线段长 5 厘米
生 2:我测量出线段长也是 5 厘米。
师:看来大家估测的结果和实际长度都差不多。
师:现在请大家一起估测一下你右手手指的长度,哪一根最接近 5 厘米?为什么?【预设:
生 1:我估测我右手食指的长度最接近 5 厘米。
师:你是怎么估测的?
生 1:我是拿 1 厘米小棒进行估测的。
师:谁再来说一说你的估测结果?
生 2:我估测我右手中指的长度大约是 5 厘米,我是直接和刚刚 5 厘米长的线对比的。
师:你真聪明!
……
师:那你来估测一下我们身边有哪些事物的长度大约是 10 厘米的?
生 1:黑板擦的长度大约是 10 厘米。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和学生一起利用 5 厘米的手指长进行估测。
生 2:我的铅笔的长度大约是 10 厘米。
生 3:我估测粉笔盒的高度大约是 10 厘米。
……
师:那我们分小组实际测量一下吧。
把学生刚刚说的物品分小组进行测量,汇报测量结果。
师:那你现在可以估测一下我们的课桌有多长了么?小组内一起估测一下。
小组内估测完之后汇报估测方法,然后抽一位同学用长米尺进行实际测量。】
【设计意图:
借助直观操作,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培养学生选择一个熟悉的长度作为标准量去估测生活中其它物体的长度,逐步培养学生的量感。并在估测过程中逐步优化估测方法,更好的发展学生的量感。】
四、总结
师:好,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回顾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和学生观看板书内容,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完善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