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探索、发现数学的乐趣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主题样式选择
默认主题样式 ✅
知乎主题样式 
横南小学李晴雯
横南小学李晴雯

《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终稿

横南小学 李晴雯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是《测量》的第一课时,属于 “图形与几何” 中的测量范畴,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 “厘米” 和 “米 " 这两个长度单位,能体验 1 米和 1 厘米的长度,理解 1 米 = 100 厘米。这节课是有关长度的第二阶段的学习,通过教学使学生再认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 分米” 和 “毫米 "。

学情分析

学生对测量的方法已经掌握,具备用直尺测量的能力;在二年级上学期,认识了长度单位 —— 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并掌握了关于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表示的意义,形成一定的表象,能较好地根据生活中的情景选择正确的长度单位。

新课标明确提出,“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估测”,而学生估测的精确度主要依赖于 “量感”。生活中常见的 “量 " 主要可分为两类:一是较直观的 “量”,如长度单位的米、厘米等,这类 “量” 可以具体表现出来;二是较抽象的 “量”,如质量单位的千克、克,时间单位的时、分等,这类 “量” 只可意会、难以言教。

由于 “量” 的概念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处于初级的形成阶段,对 “量” 的感知有一定的困难,虽然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但由于生活中很少用到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所以 1 分米和 1 毫米的长度表象较难建立。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感知事物的长度、重量或体积就成为必不可少的课堂实践环节。

设计理念

“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 我本着 “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阵地,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 体验数学” 的指导思想,以课堂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通过 “感量” 培养学生 “量感”,积累测量方法和活动经验,从 “学会” 到 “会学”。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 34、35 页。

教学目标

1. 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 体会分米和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培养 “量感”。  

3. 获得 “学会知识” 到 “学会方法” 的能力。

4. 感受数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不骄不躁、谦虚谨慎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概念,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分米和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刻度清晰的直尺、米尺、硬币、学生学习单、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一练

3 米 = ( )厘米 500 厘米 =( )米

6m=( )cm 700cm=( )m

门高约 2( ) 黄瓜长约 18( )

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初次见面,接下来请你仔细观察李老师,大家猜一猜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大胆猜一猜。

同学们猜的真不错,老师的身高是 1 米 75 厘米。在老师的身高里就用米和厘米。

追问:你还记得一米大约有多长呢?你能不能用你的身体比划出一米大约有多长呢?那 1 厘米呢?请你也用身体比划出一厘米有多长。

设计意图: 通过轻松的谈话,一方面让学生复习了上学期学到的知识,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连续性。

三、新授探究

活动一:认识分米

1. 估一估,量一量,揭示分米

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猜到了老师的身高,人有身高,而铅笔就有长度,那么你能不能估一估老师手中的这根铅笔是多长呢?这根铅笔的长度跟你们学习单上第一题中淘气的铅笔的长度是一模一样的,仔细看一看,估一估它大约有多长。那么淘气的铅笔到底有多长?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铅笔有多长》。用什么测量呢?那如果要用我们的尺子量,要怎么量呢?(在这个环节加入测量方法的渗透)

智慧老人有话说了,他说,10 厘米也可以说是 1 分米。没错!10 厘米 = 1 分米。分米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用什么字母来表示呢?分米用字母 dm 来表示。

2. 尺子上的 1 分米

我们刚知道了 1 分米等于 10 厘米,但是 1 分米这个新朋友很调皮,经常会躲在我们的尺子上,你能在尺子上找到一分米吗?大家看这把尺子,有些破损,没有刻度 0,那么在破损的尺子上,你还能找到一分米吗?对啊!只要是 10 厘米就是 1 分米。请同学们拿出你自己的直尺找一找尺子上其它的 1 分米。

3. 身体上的一分米

你们对 1 分米有感觉了吗?分米这个小调皮,除了躲在尺子上,还会躲在我们的身上呢!你们还记得一拃吗?快用你的尺子量一量你哪两根手指头之间的长度大约是 1 分米呢?我们的一拃大约就是一分米。那你们可不可以用你身体上的一拃比一比你的课桌大约有多高呢?

通过刚才的小活动,我们发现当我们身边没有尺子的时候,可以用我们身体上的这把尺子比一比进行估测高度或者长度,我们一定要用好身体上的这把尺子。

4. 生活中的 1 分米

老师今天早餐喝了一桶酸奶,发现这个酸奶的高度大约是 1 分米呢!那你在生活中还能找 “一分米” 吗?

5.1 米 =?分米

好,同学们现在请大家思考,想一想一米里面有多少个一分米呢?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请到我们的老朋友米尺来帮忙,请每个小组拿出我们的米尺宝宝,在米尺上找出 1 米里面有多少个 1 分米。 (在这个环节后加测量方法的总结)

设计意图: 通过尺子量一量,身体比一比,生活找一找三个环节让学生充分建立 1 分米的表象,为后面的活动做好准备。

活动二:认识毫米

1. 告知 1 毫米

同学们通过淘气的铅笔知道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那么笑笑的的铅笔又会带给我们什么惊喜呢?那我们继续用刚才探索淘气铅笔的三个测量方法一起去探究笑笑铅笔中的奥秘吧!首先用你的尺子量一量它的长度吧。当我们用厘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时候,常常不能正好读到整厘米数,有时候会多出几个小格,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来帮忙。你知道 1 厘米里边有多少个小格吗?像这样的一小格就是一毫米。对,毫米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第二个长度单位。毫米用什么字母来表示呢?毫米用字母 mm 来表示。

那你能不能也用一个带等号的式子来表达呢?对!1 厘米等于 10 毫米。有了毫米,我们就能准确的测量出铅笔的长度。

2. 感知 1 毫米

请同学们拿出你的 2 分硬币。用右手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它,感受一下它的厚度?(寻找一毫米的原型,初步感知一毫米 “量” 的大小)再请大家迅速地从右手手指中抽去这枚硬币。然后仔细观察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距离。再请闭上眼睛,把这个距离深深地留在自己脑海中。(建立毫米单位量的鲜明表象,形成独特体验。)

那同学们你们能不通过硬币直接用手把刚才记在脑海里了的 1 毫米比划出来吗?再把硬币塞进指缝里,验证一下你比划的是不是 1 毫米呢?

3. 生活上的 1 毫米

我们刚才通过捏硬币找到了身体上的 1 毫米,那我们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 1 毫米呢?同学们,快开动你的小脑筋,一起去找找你身边的 1 毫米吧?(学生交流分享)

4. 毫米的价值

我们发现毫米都是测量很小或者很薄的物体,但是老师也找了一些大家伙怎么这些大物件也用毫米为单位呢?在这里以毫米为单位,可不是说明这些大物件儿它比较小。

在这里毫米表示精确的程度。而这些大物件儿在测量长宽高时都已经精确到了一毫米了呢。我们中国有一句话叫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就是告诉同学们,即使再微小的错误,都有可能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李老师告诉同学们,我们要养成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 继续通过认识分米的方法来探索毫米,让学生充分感知 1 毫米。

活动三:课中操

同学们,带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呢?那你们能不能用身体比划出我们学过的这 4 个长度单位呢?好,现在我说你比!那你们能不能跟着节奏一起用身体比出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呢?好,请同学们跟着节奏,跟着节拍动起来!(这个环节注意要以学生做为主。)

设计意图: 通过课中操,一方面让学生的身心得以放松,另一方面将知识融汇在儿歌里,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巩固所学。

活动四:探索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我们到现在为止一共学习了四个长度单位,他们之间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这跟我们之前所学个、十、百、千之间的进率是一样的,数学知识之间就是有着这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却又有着一点的不同。

设计意图: 将所学的 4 个长度之间关系理清,一方面整合了知识,另一方面也再次让学生感知数学的逻辑性。

四、巩固练习 内化新知

1. 牛刀小试

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长度单位,你会合理的使用它们吗?相信自己,你能行!

2. 火眼金睛

淘气说,我也会用长度单位了,于是他写的一篇这样的日记。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我们可千万不要像淘气一样,乱用长度单位哦。

3. 数学文化渗透

你知道我们今天学习的单位是怎么来的吗?我们一起看一段小视频。原来我们的单位是这么来的啊。

设计意图: 让学生运用所学完成练习,并在课的结尾渗透有关长度单位的数学文化,拓宽学生知识面。

五、课堂小结 畅谈收获

同学们今天你学到了什么呢?对,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跟毫米。我们知道分米用字母 dm 来表示,毫米用字母 mm 来表示。同学们,以后的学习中老师希望大家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才能成为心中有度,眼中有尺的小小测量员。(在这个环节加入对获胜小组的奖励)

设计意图: 总结本课所学,加深学生印象。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68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68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9ms · UTC 13:16 · PVG 21:16 · LAX 06:16 · JFK 09:16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