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 通过联系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学习经验基础,经历体积单位制定、统一的过程,认识体积单位(米 ³、分米 ³、厘米 ³)。
2. 在操作交流中,感受 1m³、1dm³、1cm³ 的实际意义,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对体积单位的量感。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体积单位的量感。
教学准备:12 根 1 米的直尺,1 分米 ³、1 厘米 ³ 的正方体,橡皮泥,水果实物等。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统一体积单位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是体积,你们还记得吗?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那么我们该如何表达一个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呢?来看看这个盒子,你们说说该怎么表达这个盒子所占空间的大小呢?
学生尝试用语言去描述盒子的体积大小。
教师对学生的方法给予肯定,发现学生会在描述体积大小的过程中,用一些熟悉的物品作为 “单位” 去 “量”—— 以物量物。
通过每个学生选取的物品 “单位” 的不同,发现需要一个统一的体积单位来量物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在生活中会用已知的熟悉的不同的物体作为 “单位” 测量物体的体积,既能让学生体会体积单位统一的必要性,还能初步发展学生对 “量” 体积的量感。
二、联系旧知,认识体积单位
学习任务:制定体积单位。
学习指南:
1. 独立思考:回忆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制定规则,尝试制作合适的体积单位。
2. 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是如何制定体积单位。
3. 全班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提炼出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米这三个体积单位,并在汇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体积单位和长度、面积单位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经验基础来认识体积单位,这个过程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建立体积单位的概念,还能感受这些单位制定过程的一致性。在这样一个与长度、面积相互联系、转化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对体积单位的量感。
三、动手操作,感受单位体积
活动一:通过做一做、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 4 个环节,体验 1 立方厘米有多大。
做一做:不借助任何工具,每人尝试用黏土做一个 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估一估 1 立方厘米有多大。
量一量:用尺子量一量你做的正方体棱长是 1 厘米吗,感受 1 立方厘米有多大。
比一比:和学具盒中标准的 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比一比,再次感受 1 立方厘米有多大。
找一找:在生活中找一找大小差不多是 1 立方厘米的物体。
活动二:通过做一做、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 4 个环节,体验 1 立方分米有多大。
做一做:不借助任何工具,每个小组尝试用黏土做一个 1 立方分米的正方体,估一估 1 立方分米有多大。
量一量:用尺子量一量你做的正方体棱长是 1 分米吗,感受 1 立方分米有多大。
比一比:和学具盒中标准的 1 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比一比,再次感受 1 立方分米有多大。
找一找:在生活中找一找大小差不多是 1 立方分米的物体。
活动三:通过在 1 立方米的木框中堆放学生常用的整理箱,体验 1 立方米有多大。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中的 “做一做”“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 都是围绕 “培养量感” 而设计的。学生在用黏土制作 1 立方厘米和 1 立方分米的时候就是在对单位体积进行估计,估计是培养量感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估计之后还会让学生进行测量和对比,这是对单位体积标准化的感受;在实际生活中找一找,加深对这些单位体积的印象,并为以后估计物品体积做铺垫。在体会 1 立方米有多大时,选用的是我校学生每人都有的整理箱作为衡量标准,通过这样的操作,学生能很好地对 1 立方米的大小建立认知。
三、 课堂小结,提升数学思维
经过今天的学习与活动,同学们有哪些新的思考与认识呢?
除了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去估计体积以外,我们还有一个非常大的感受就是数学中有很多统一的规定和原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制定是统一的,命名是统一的,甚至探究的过程都是统一的。他们的思想方法都是相通的。所以说以后的数学学习大家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多寻找一下知识的联系,这才是数学学习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