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面积》教学设计(2 稿修订稿)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什么是面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认识并理解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探索比较图形大小的方法(割补法,摆方块等),积累比较图形面积的直接经验。
3、在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
教学重点:对面积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活动中体会面积概念中 “量” 的本质,区分周长和面积。
课前思考:形成面积概念是一个教学难点。学生往往以为图形的 “周长越长,面积越大”,或者分不清周长与面积,两者经常混淆。怎样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面积概念呢?
一、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现象,构建数学模型,初识 “面积”
(1)辩一辩
课件出示课堂前测中树叶面积的不同画法,对话与交流中区别树叶的周长与面积,初步感悟什么是面积。
(2) 比一比
比较数学书与语文书封面、一元和一角硬币的币面、两片树叶表面的大小。
小结并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1)议一议
在课堂前测中,很多同学都认为右边两个图形没有面积,左边两个图形有面积。为什么?说说你的想法。
思考 :什么样的图形才有面积?
(2)涂一涂
根据学生回答,分别给上面图形分别涂上颜色,再次直观感悟只有封闭图形才有面积,不封闭的图形就没有面积。
小结: 封闭图形才有大小 揭示面积的含义 ——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设计意图:课堂前测暴露已有认知,发现孩子们对面积并非一无所知。通过课堂前测,呈现出了孩子的已有经验,也暴露出孩子对面积认知是模糊的。精心设计树叶的教具,把树叶的面积活生生的剥下来。让看不见的面积变得清晰可见,在建立面积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学生在比较书本的封面的大小,硬币的面大小,树叶的面大小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什么是面积,让量感的培养具象化。儿童在这里经历了对面积概念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学习在这里真正发生。在一次次摸一摸中,在一剥一贴的过程中,抽象的图形要素 “面积” 变成了儿童触手可及的自然体验,面积这个概念顺理成章的被儿童接纳,进而理解。】
二、动手操作中聚焦概念本质,构建数学概念,发展学生量感
在课堂前测中,同学们能一眼看出左图中红色面积比蓝色面积大,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在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两个图形面积时,同学们遇到了困难。
展示课堂前测中比较周长的方法,讨论交流中再次明晰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分组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测量,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
汇报交流:
预设一:借助剪刀,割补法
预设二:借助透明方格纸,数方格
预设三:借助小正方形,摆方块
利用手中的学具,你能测量身边哪个物体表面的面积,试一试。
小结:我们将两个图形重叠,割补可以比较,也可以用小面积量大面积,数出方格的个数进行比较。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现在就让我们运用这些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
在方格中画出不同的图形,使它们的面积都等于 7 个方格的面积。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在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中,通过用 “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 等方法,初步感受 “度量” 思想。学生在摆一摆的过程中,体验 “以小测大、以面测面” 的测量方法,充分感受面积的 “有限可加性”。其次在活动中主动探索,获得比较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积累度量的直接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究的能力。通过画一画、说一说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图形的面积是一个数量概念,不同形状的图形可能具有相同的面积;同时认识方格纸是比较或度量图形面积的重要工具。加深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发展度量意识。】
三、巩固练习中拓展应用,深化学生量感
趣味大闯关:
闯关一:淘气、笑笑、奇思、机灵狗,分别用方砖铺满空地,谁用的方砖最少?
闯关二:说一说每种颜色图形的面积等于几个方格那么大。
闯关三:用你手中的小正方形摆一摆,或者在你手上的方格纸上画一画,摆或者画一个你喜欢的图形,并说说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几个方格大。
四、课堂小结交流中,提升学生素养
学习了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