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笔有多长》教学设计初稿
吉林长春农安基地(二) 李秋霜
教学内容: 新世纪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测量”——《铅笔有多长(认识分米、毫米)》。(教材 34-35 页)
教材分析:
1. 教材编排体系: 长度测量单位的内容,教科书在第一学段安排了两次。二年级上册,第一次学习长度测量单位,侧重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进行简单的测量和估测,初步形成长度概念。在二年级下册,第二次学习长度测量单位,侧重体会分米、毫米和千米的实际意义,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能恰当选择单位长度,进一步发展测量和估测能力。
2. 本课内容解析: 本节课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借助 “铅笔有多长” 这一生活情境,引入对新的长度单位 “分米”、“毫米” 的认识。围绕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材安排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借助测量 “铅笔” 的活动,认识分米和毫米,通过测量活动直观感受物体的长短,体会新的测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丰富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本质属性的认识,加深对长度单位实际意义的体验,积累测量经验;第二个问题借助对生活中熟悉物品的估测,体会分米和毫米的实际意义,从而引导学生感受实物包含的单位量的大小,建立长度单位正确表象,发展估测、抽象和想象能力,体验 “量” 形成 “感”,促进量感的形成;第三个问题借助直观尺子梳理米、分米、厘米、毫米四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初步发展推理能力,同时进一步体会数量单位与长度单位的关联,发展量感;第四个问题学习简单的长度测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培养学生通过类推进行单位换算的策略,体会度量单位间的大小关系的转化,强化量感。本课知识的学习也为后续认识周长、面积,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以及体积单位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1. 逻辑起点: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学习过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掌握,同时学生积累了测量的经验,具备了使用工具来度量物体长度的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推理的能力。
2. 现实起点:
少数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但是到底分别有多长?其本质意义是什么?单位间的大小关系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生并不是十分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所以引导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概念表象,理解实际意义,培养测量和估测能力,是发展量感的前提。
3. 学习难点预测:
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是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能力较弱,对于一些概念的建立,物体属性的认知是需要借助实物和直观模型来体验感知的,因此建立准确的长度概念及正确形成四个长度单位间的关系网是比较困难的。 总之,学生需要经历多种形式感官参与的测量活动,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空间表象,感受估测和测量的实际意义,梳理单位间的关系,完善度量单位结构体系,明晰数量单位与长度单位的关联,从而发展量感。
学习目标:
1. 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新的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认识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丰富对长度单位的认识,积累测量经验,培养量感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2. 通过寻找生活中 1 分米、1 毫米的事物,加深意义理解,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从而完善度量单位结构体系,发展量感。
3. 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学习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进一步发展量感。
教学重点:
建立正确的分米、毫米的空间表象,推理出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正确 1 分米、1 毫米的空间表象,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
教学准备: 课件、铅笔、尺子、学具。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关于 “长度” 的哪些知识?生汇报 “米”、“厘米”。瞧,老师带来了一支铅笔,你能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估一估铅笔有多长吗?如果我想知道它的真实长度,可以怎么办?引出测量。
【设计意图:借助教材中的情境图一,出示 1 分米的铅笔图,引导学生观察、估测而后明确测量,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观察物体之初自然产生对长度量的大小的一个初步的感知,而后再来明确确定物体长度的多少的方法 —— 测量,为探究 1 分米的长度是多少做铺垫。】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一)建立 1 分米的正确空间表象。
1. 量一量铅笔的长度。
(1)出示研学单,学生测量铅笔(打印在纸上的铅笔)的长度、唤醒测量活动经验,指出测量要求。
(2)议一议 :组内交流测量方法与结果,达成共识。
(3)展示交流:全班交流铅笔的测量结果。
2. 揭示 1 分米有多长。 10(cm)厘米就是 1 分米 (dm)。
3. 借助尺子验证。
(1)在尺子上你还能找到这样的 1 分米吗?
(2)学生汇报:说清从哪开始找到哪里结束是一分米?并且要求学生一边找一边做手势数出 10 厘米。
预测一:起点从 0 刻度到 10 刻度是 1 分米。
预测二:起点非 0 刻度,但是也包含 10 个 1 厘米长度单位。
(3)小结归纳:观察我们数的方法不同,但是都找到了一分米,从中你有什么发现? 适时点拨:无论是从几厘米出发,只要数出 10 厘米,那么它的长度就可以用 1 分米来表示。 (二) 多维体验感知 1 分米有多长。
1. 比一比:如果没有尺子,你还能表示出 1 分米有多长吗?引导学生像老师这样拿起尺子比出来 “一拃 ”,这一拃的长度就是 1 分米。
2. 想一想:请你仔细观察这一柞(1 分米),再闭上眼睛想一想这 1 拃到底有多长?学生脱离尺子再次做手势。
3. 找一找:请你借助这一拃来找一找: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分米长呢?建议一边找一边做手势。
4. 估一估 (1)估计一下我们头的高度大约是多少?
(2)估计课桌的长度,你会选择这把 1 厘米的尺子,还是 1 分米的尺子呢?为什么?请你用手估一估课桌大约有几分米长?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铅笔的活动,引出 10 厘米可以用 1 分米来表示,让学生体会到 1 分米是 10 个 1 厘米的累加,感受 1 厘米与 1 分米的大小关系,认识 1 分米之后,再通过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等直观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建立 1 分米的正确空间表象,学生丰富了 1 分米的量感,为后续的估测打下度量的基础。通过估测课桌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分米这一新长度单位的应用价值,感知一分米与几分米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体会一个单位量与多个单位量的累加,丰富量的标准,发展学生估测意识,形成量化思想。】
(三)建立毫米的正确空间表象。
1. 量一量铅笔的长度。学生自主测量第二只铅笔的长度,而后汇报:是 6 厘米多 3 个小格。
2. 体会毫米产生的必要性。这 3 个小格还能用厘米表示吗?为什么不能? 看来,我们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来帮帮忙。
3. 揭示毫米的意义。那么这支铅笔的长度可以怎么表示?
(四)分层体验感知 1 毫米有多长。
1. 看一看: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尺子,先找到尺子上最小的格子,你观察到的那一小格的长度,就是 1 毫米。
2. 摸一摸:再请像老师这样摸一摸尺子的侧面,你摸到的厚度大约是 1 毫米。
3. 做一做:然后用拇指和食指轻轻地捏住尺子,接着将尺子慢慢地抽出,这时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这条缝,它的 宽度大约是 1 毫米。
4. 找一找身边还有哪些物品的长度或者厚度约是 1 毫米?
5. 估一估:你的食指长是多少?再量一量。
6. 体会毫米的应用价值。 播放生活中关于毫米应用的视频让学生欣赏。
【设计意图:学者张齐华曾指出 “长度单位的学习,通常源自这样一种需要,即解决新的问题时,原有的单位无法满足需求,需要一种新的单位的介入。” 通过测量第 2 支铅笔的活动,让学生发现厘米已经不能准确表示出这支铅笔的长度。学生在描述长度时会出现比 6 厘米多一些,多几格等现象,这源于对量的多少的感知,由此让学生体会毫米产生的必要性。认识 1 毫米之后,再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等直观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 1 毫米有多长,建立 1 毫米的量感,为后续找生活中大约是 1 毫米的物体的估、量活动打下基础,以 1 毫米的量为单位寻找身边的 1 毫米的物体就是在丰富学生的量感,观看 1 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到毫米虽小,可用途广泛,丰富对毫米这一新的量的认知,有利于学生量感的进一步发展。】
(三)梳理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单位换算。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毫米(相机板书)那么它们和厘米、米有什么关系呢?
1. 你能用 1 毫米量一量 1 厘米有多长吗?再用 1 厘米量一量 1 分米,1 分米量一量 1 米,比一比,找一找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借助米尺来寻找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师借助课件演示。
预测一:由小单位到大单位:
10 个 1 毫米=( )厘米 10 个 1 厘米=( )分米 10 个 1 分米=( )米
小结:长度单位既可以通过小单位累加来得到,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进率是 “10”。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你们能进行单位换算吗? 学生自主完成问题串 4 并汇报。
3 分米 =( )厘米 40 毫米 =( )厘米
【设计意图:一把米尺上的四个单位本身就是相互依存的,梳理四种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以及相邻的进率,了解长度单位的产生方法这对量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学习长度单位时,是以一个长度单位为依托,借助几个单位量的叠加的关系来实现意义建构,学生经历不同的长度单位度量不同的长度,使其在比较经历量的叠加或者细分的过程中发展量感,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对量之间的大小关系进行了分层理解,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有助于学习长度单位间的换算,从而深化量感。】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 测量。(教材 35 页第 2 题)
2. 单位换算。(教材 35 页第 3 题)
7 米 =( )分米 3 厘米 =( )毫米 90 分米 =( )米
60 厘米 =( )分米 5 分米 =( )厘米 70 毫米 =( )厘米
3. 读一读淘气的日记,把不合理的地方修改过来。(教材 35 页第 4 题) 今天早晨,我从 2 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拿起 1 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洗了洗脸,用 70 米长的毛巾把脸擦干,吃 过早饭去上学。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 900 毫米远。来到学校,我坐在 5 米高的凳子上,拿出 7 厘米厚的语文书准备开始上语文课。
【设计意图:合理利用书上的教学资源。第 2 题,通过量一量让学生巩固长度单位的应用;第 3 题,单位换算巩固单位间的大小关系;第 4 题,能对真实的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注重量化意识的培养,发展量感。】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1. 回顾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 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总结方法。正如毕达哥拉斯所说的,“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的。”】
板书设计:
认识分米、毫米
1 分米 = 10 厘米 1dm=10cm
1 米 = 10 分米 1m=10dm
1 厘米 = 10 毫米 1cm=10mm
【 设计意图:板书以简洁、鲜明为主。让学生直观形象的从板书中梳理本节课知识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