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选题的思考
本次大赛的主题是混合式学习。所谓混合式学习已有公认的、比较宽泛的定义是:在线学习与面授学习的混合。而随着互联网与移动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 “互联网 +” 时代的到来,混合式学习的逐渐演变为 “基于移动通信设备、网络学习环境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学习情境”,它被重新理解为一种新的 “学习体验”。当前我们所进行的的混合式学习以 “线上+线下” 为主要形式。而我理解的混合式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混合,更是 “以学生为中心” 的,学生真正高度参与的、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因此我选择了《圆的认识一(试一试)》一课来进行混合式学习的研究,首先是因为本节课其实是围绕 “车轮为 什么是圆的” 这个问题开展研究学习的,问题来源于生活,是我们熟识却很少真正思考、研究的,这样的问题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研究、发展、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终理解或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累的丰富的学习体验最终也能够应用于生活,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努力将线上与线下共四种资进行整合:3.0 微课 + 互联网 + AR 课件 + 课堂学习资源都具有自己明显的优势: 3.0 微课秉持新世纪一贯的启发式、交流、互动、分享的特点,以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主,更好地反映学生自然的、多样化的,也许不成熟的想法,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共情,从而快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恰当的辅助。同时还支持反复观看,也就是说当你忘记了某个知识点,或者没有完全听懂的时候,你都能对课程进行重新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对时间的安排。 互联网学习打破了教师对知识的垄断,让学生的学从封闭走向开放,学生能够主动获取、共享、使用知识。 魔法园丁 AR 课件源于教材,课堂使用针对性更强,绚丽立体呈现的方式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互动体验,有助知识的理解。 课堂 “面对面” 的学习方式最大的优势是使得学生和老师之间 “互动性” 强,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 “体验感” 强,更容易保证教学质量。
这四种资源都具有自己明显的优势,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努力将微课、互联网、AR 技术等多媒体技术与课堂学习有机融合,取其各自精髓,使之优势最大化,也使它们互为补充,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如微课虽好,但很难快速定位到自己需要的内容;互联网学习资源多却也杂,而课上时间是有限的。于是想要让学生体验完整的学习过程,教师必须建构起一个丰富的课程架构,不能把微课或者文本资料往学生面前一丢了之,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初就要对微课和互联网的学习资源进行鉴别和选择。而且即便知识的呈现或讲解是以微课视频的方式进行的,但随后的操作、练习环节还是要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这也是我非常喜欢 3.0 微课中 “请大家按下暂停键,想一想” 的 “准互动” 方式的原因。当按下暂停键时,也正是课堂教学发挥其作用的最佳时机,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生生、师生进行交流互动,适时用 AR 技术帮助理解,四种学习方式优势互补,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
二、教材分析
教材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激活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经验,促使学生逐步归纳内化,上升到数学层面来认识圆,体会到圆的本质特征: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并没有给出圆的本质特征的描述,但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画一画等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对此加以体会,为学生到中学学习圆的定义提供了感性认识和直观经验。
三、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感兴趣。本节课学习素材的选取,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对于本节课圆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有大量的接触,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同时六年级学生具备了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有较强的交流与表达的愿望。这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进一步掌握圆的本质特征,能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圆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观察、猜测、思考、实验等活动,进一步认识圆本质的特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尝试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掌握圆的本质特征
难点:能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圆的现象。(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点:研究各图形重点的运动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