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探索、发现数学的乐趣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主题样式选择
默认主题样式 ✅
知乎主题样式 
tanhongyu
tanhongyu

编委王明明老师在线点评:

大家晚上好,刚才听了 4 位老师的分享,收获很大,我们 4 位老师都对我们的教材,对课标和教材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对学生也做了很大量的研究,因此呢形成了非常好的教学设计。

下面呢,我想就刚才听课的收获,来跟老师们分享一下我对这 4 节课的一些理解和一些个建议。

首先,我先说一下铅笔有多长?两位老师都是选的这节课,我们的主题应该是测量吗?然后这节课呢我们就一起说了。老师们都知道这个铅笔有多长,之前还是认识了米和厘米,在这儿认识这个,主要的是认识分米和毫米,那么在这个时候,一个就是重要的这么几个学习的目标,一个就是要让学生去体会这两个新的测量单位的产生的必要性。外呢,我们说就是要对这两个测量单位要让孩子形成空间表象,建立起空间的对他们的空间观念。都是非常重要的。两位老师刚才分享的时候,我觉得老师们从理念上,比如说我们在讲测量的这个叫度量的教学当中,要关注实测,关注估测要关注空间观念等等都抓的非常到位,也做了很多非常好的设计。但具体来讲呢,我想就是谈这样几个问题,一个是说,老师们都关注估测,但不是说估测什么时候做他都是合适的,估测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大家都知道,我们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可能就要目标集中一下,比如说铅笔有多长,在第 1 个活动当中,我们去感受分米和毫米产生的必要性,我更倾向于王老师的那种做法,那也是跟教材相对比较一致的做法,王老师用了这个课本和纸条,我觉得这个改进也很好啊,就是尤其是他不用尺子之后,应该说是它增加了孩子对毫米的冲击力啊,在这个时候就是刚一开始认识毫米和分米的时候,我觉得还是从实际的测量入手,这个时候呢可能不适合我们从估测开始,因为这就是因为我们说在第 1 节课的时候呢,我们从老师做了很多非常有意思的测量活动,比如说非标准测量到标准测量,比如说估测,但是这几个呢,他对孩子去体会分米和毫米的必要性也是有帮助的,但是呢帮助不那么直接,就会使得目标变得比较分散,而像我们这个第 2 节课的设计当中呢就显得相对集中,就在这个时候,孩子他觉得我用这个厘米来测量它解决不了问题了,那这个时候我就必须要找到一个新的单位,就对这个分米和毫米对毫米的产生这个必要性,就显得非常的充分啊。而在这个基础上呢,我觉得到了这个第 2 个阶段,当孩子把这个分米和毫米引出来之后,学生们认识了什么是分米什么是毫米?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去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然后这个时候我们进行估测,和实测相结合就显得非常的必要,也非常的恰当,这个时候我觉得做大量的估测活动非常好的,包括我觉得在我们的这个刚才汇报的过程当中呢,老师们谈到了很多啊,就是对学生的做个调研活动,这是我们在讲一个知识的时候,老师一定要对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比如说我们老师发现学生在这个之前对毫米的认识,会把它看成一个点。还有就是到底这个尺子中间是标记 9 还是标记 10,这些是孩子的误区,那么对于这些东西我们怎么去帮孩子去改进,让孩子去做厘米与毫米尺以及做中间有 9 格和 10 格的那个尺子进行比较,就是这种面对孩子迷失,我们进行一些实际的操作活动,让他去区分,我觉得都是特别好的教学设计。

测量的这些活动都非常的好,但是有一个活动,我是跟大家讨论,因为测量本身都是一个估测的值,就相对的准确,测量时测不出来准确值的,所以就是在这个角度上来讲一张白纸,估测一毫米的时候,一张白纸学生说一张白纸,我们把它估成一毫米,我是觉得就是在我们刚开始认识毫米和分米的时候,可能对这个问题,我个人是觉得不适合去过多的去关注他,我觉得你看一张白纸,他大约是一毫米还是一分米,如果在这个时候孩子选择一毫米,我觉得只是一个估计。只是一个估计,因为 10 张纸也不一定就是一个准确的一毫米,这个纸它都是有不同克重的,10 张纸不同质量的纸放在一起有可能就是误差还是挺大的,所以就像就是这个测量的估测,跟我们对数的估计也一样,你比如说在小学阶段数的估计,你比如说这个豆子,他到底是有 1 百粒还是 1 千粒 1 万粒,我们一般的都是从这个数量级里头让孩子去估估得了,而不建议让他去估,这是 150 粒,还是 160 粒,或者是 1 万零 1 粒。虽然就是一张白纸,跟一毫米还有差异,但是既然是估测,我们说 3 张还是 4 张就是一毫米,确实不太好说啊,所以建议这样的活动,我们可以说给他变化一下。总的来讲,我觉得老师们就是在大的方面,在理念方面,对于估测教学这个重点大家都是抓住了,当然在具体的这个活动设计和实施的过程当中,还需要进一步的去把握它,但是我觉得就是总体来讲,我感觉就是我们第 2 节课呢,设计的一些活动是非常好的,确实是对孩子增强孩子的这种,对这个概念的体验,度量单位的体验然而非常有帮助,因为我们都知道过去我们在教学当中更多的就是关注长度,比如说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那孩子就是他知道之后,可能就是在后面的这个做题当中当我们选,就是比如说这一个凳子大概是 70 厘米,高是 7 米高还是怎么着的孩子这个时候还是会容易出错,那为什么呢?那我想就是原因有两个,一个就是他在前面学的时候啊,它缺少这种实际的感受,实践活动网课上有,但是感受的太少,但是相对来说是少的,再有一个呢,有些孩子就是这种阶段性的糊涂,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的他生活经验积累足够丰富了,就这种错误就会少犯,但是在考试当中我们可能等不起,那怎么办?其实呢,就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加强这个实际的体验。这个这是对这个前面的这两节课《铅笔有多长》。另外呢第 3 节课《千米有多长》,千米有多长呢?相对于前面那个《铅笔有多长》来说,他是一个大单位啊,对于这个大单位呢,老师定位也非常好,大单位学生很难去亲身体验,他不像这铅笔有多长,我们拿个尺子可以对他量一量,1 千米很难去量,所以呢要建立在想象的这个基础上,就这一点是把握的非常好的,再有呢,就是设计了很多了,非常有趣的,非常丰富的活动,就这里头有一个这个,这个强调的一点也很好,就是小单位啊,这个长它是大单位的一个基础,就是老师就是把这些重要的这个想法都抓住了。非常的好,但是我觉得就是还需要进一步,可以做得更扎实的地方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说小单位的长是大单位的基础,那么小单位通过小单位去想象大单位,在这个想象的过程当中增强体验。这个问题呢,我觉得我们可以讨论一下,在刚才看到罗老师的这个,我刚才就是听讲的时候,我也在不断的看他 PPT,因为有的内容呢,可能听得不是很清楚,但是我觉得从 PPT 里头能够看出啊,就是做的一些个工作我们都目测,就是基本上啊,他都是给学生突出的是图片, 

图片比如说这个窗户哪里有一米长,图片就是这个恐龙啊,这个火车大概是多长?都是通过图片。虽然就是说我们感觉是这个小单位孩子比较熟悉,但是他仍然我觉得啊,就是通过目测,他跟实际去,在活动中体验,我觉得那个感受可能还是不一样的,所以教材就让孩子就找了一个最简单的活动,就让孩子你比如说 10 个人手拉手,你看看是多长。就是这个 10 个人手拉手,这个相当于他就是孩子自己的一种实实在在的活动,他不是用眼睛去看,当她用眼睛去看的时候,尤其是当我们给出示的图片,你看这个图片他是在这个电脑里头。缩小了吗?孩子是要在借助这个实际的生活经验去感受的,而如果是我们在教室里头啊,你让这个孩子去看看教室你们的窗户,教室的长是这么长,你再去想象可能还好点,如果我们只是给孩子图片去看,你说这个图片上这个火车啊或这个恐龙 50 米长,我觉得那个感受啊,可能还是不够的,所以特别建议,我们把一些个实际的就是这个让孩子去感受能感受到的,比如说 10 米,50 米,100 米,我觉得应该在课前,或者在课堂上,可以让他们去感受一下,就我之前看过很多老师的课,这节课他就是先把孩子拉到操场上去上的,当然我们老师可能也是那个课堂好处理,是安排了课下让学生去体会,而去做了一些个就是实际的就是感受的这种活动,但是你课下我觉得跟课上去做还不一样,因为毕竟我们这儿说了小单位他是大单位的基础,那么我们也就是说是在小单位的基础上去认识,去想象这个大单位,那这个基础我们怎么把它做实啊,那可能就需要我们真的去先让孩子去体验下小单位,真正的去体验一下,在那个基础上,我觉得可能他对这个千米的认识呢,会有一个更好的这种感受。这是这个第 2 节课。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7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7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4ms · UTC 09:38 · PVG 17:38 · LAX 02:38 · JFK 05:38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