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量的培养
——— 一年级上册《下课啦》教学设计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青台山小学 杨霞
一、教学内容
《下课啦》选自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第二节,教材第 20—21 页。
二、设计理念
“度量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通过抽象得到的,是人思维的结果;另一类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实践的结果。” 以上两句话精确地描述了 “度量” 的来源,也暗示了 “度量” 在生活中的运用,即可以通过 “思维” 进行 “大概估计”,也可以借助 “工具” 进行 “精确测量”。
因此,我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既要充分调动学生通过生活经验比较 “高矮”、“长短”,又要学习如何选取参照物进行精确测量。在学生进行探索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描述度量的结果。由此,最终实现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调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效果,培养学生学会 “度量” 方法,掌握 “度量” 思维。
三、教学分析
《下课啦》选自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第二节,教材第 20—21 页,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比较 “高矮”、“长短”。“高矮”、“长短” 都属于度量方面的内容,因此教材把这些内容安排在一起。
第一部分通过给出主题图,给予学生课间活动的生活情境,密切联系数学与学生日常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拉近课堂与学生的距离。接下来,教材呈现三个问题串,依次层层深入。第一个问题比 “高矮”,两个小朋友一人踮脚,出现不公平的比较方式,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而认识到要在同一个起点上比较高矮。第二个问题是比 “长短”,教材呈现两条长短不一的绳子,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联系已有的比较经验,体会比较需要先对齐,并拉直,明确比较的方法,形成初步的度量方法。第三个问题,两个小朋友走花坛,从数脚印、数格子的过程,再次冲击学生认知,让学生意识到不仅要关注同一起点和终点,还需要关注曲直问题。
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征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学中要通过直观形象的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比多少,比大小,对度量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学习比高矮、比长短,是在学生没有学习度量工具的情况下统一标准,初步建立系统的度量意识的过程,为后面学习用度量单位测量物体做铺垫。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积累,对比较高矮、长短有丰富的经验,本课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认知,把度量方法形成系统。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比一比的活动中,能够正确比较两个物体间的高矮、长短。
过程与方法:知道在比较高矮或者长短时,需要在同一起点上进行,并初步学习寻找参照物进行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经历与他人合作和交流比一比的过程,并尝试解释自己思考的过程。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比较高矮、长短的过程,初步掌握比较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比较的相对性。
六、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
(1)多媒体课件、2 个大小不一的卷筒、2 跟长短一样的绳子。
(2)学生每人准备长短不一的跳绳。
(1)教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2)学法:自主学习、实践操作、独立思考、交流合作。
七、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的课间都会玩些什么游戏呀?
师:哇,你们玩的游戏真多呀!淘气和笑笑他们也下课啦,我们去看一看他们课间都会玩些什么游戏吧!(引入课题:下课啦)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描述课间活动,从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拉近课堂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学习兴趣。)
(二) 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活动一:比高矮
(1)和老师比身高
师:同学们,我想请一位小助手来和我一起完成游戏,谁愿意呢?
师:我和这位同学谁高?谁矮呢?
师:哪位同学能用 “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再来尝试说一说?
(设计意图:学生调动已有的比身高经验,直接观察就能够说出结果,初步感知度量。教师引导学生再次用规范性的语言描述比较结果,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出示图片 1(蹲下比身高),图片 2(踮脚比身高)。
师:那下面这幅图,你知道谁高,谁矮吗?(先出示图 1,再出示图 2)
师追问:这样比较公平吗?(学生会发现原来这里面有的弯腿了,有的踮脚了,不公平)
(设计意图:通过蹲下比身高和踮脚比身高两种情况,为学生营造出都不公平,不容易直接比较出结果的氛围,冲击学生认知,进而激发学生思考怎样比较才公平。)
(3)怎样比较才公平?
师:怎样比较才公平呢?你想怎么比?请你和同桌说一说。
讨论后小结:比较物体的高矮时,要在同一起点上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完成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和交流的空间,在讨论交流中培养度量意识。)
(4)再比身高,理解比较的相对性。
师:谁还想再和刚刚的同学比一下身高?(抽一个比 XX 同学矮的同学上台比较身高)
师:为什么一会儿说 XX 同学高,一会儿又说 XX 同学矮呢?
师小结:因为比较的人不同了,开始是和老师比较,后面是和同学比较,所以结果不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再比身高,巩固比较应站在同一起点上的认识,学生亲身体验,体会高矮的相对性,理解高矮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以此突破教学难点)
活动二:比长短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和比较高矮的方法独立思考。)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既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培养合作能力)
(在讨论中明确:绳子要一端对齐,再拉直,看另一端谁更长。)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活动,明确度量方法。)
(都必须在同一个起点比较,而且都是直的)
(设计意图:再次突出重点,强化是同一起点比较,加深学生的理解)
活动三:谁走的路长
(设计意图:把学习 “高矮”、“长短” 的知识迁移到这里比较,看起点,看终点,得到结论一样长。)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思考,可能出现数脚印,数方格,数线段的方法,在讨论和交流中,学生发现两位同学走的步数不同,得出结论;也有方格拐角数不数的问题出现。和前面所学产生认知冲突,需要重新选取度量方法。最终讨论得出数线段最准确,每个格子边的长度相同,度量单位相同,才能进行比较。)
(三) 练习巩固,拓展提高
第 1 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说一说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第 2 题先独立完成,左图和同桌说一说选择的理由,右图根据实际情况操作。
教师追问:只需要看绳子的圈数就知道哪根最长了吗?
(拿出卷筒实际操作,引导学生体会只有卷筒大小一样时,才可以只看绳子的圈数比较。)
第 3 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汽车能从桥下通过吗?哪只兔子最高,哪只兔子最矮?你是怎么思考的?
第 4 题你是怎样排序的?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从简单到比较困难的题,简单的 1、2 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和同学交流,在交流和观察的过程中,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进行拓展。在比较困难的题目里,注重度量习惯的培养,先数格子,不能成为 1 格的看成整数格,标记在序号旁边,再按照长短排列序号。)
(四) 课堂总结,畅谈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回忆所学内容,总结收获,将学到的数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增加学好数学的信心。)
八、板书设计
下课啦
同一起点 谁比谁( )
对齐,拉直
看曲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