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探索、发现数学的乐趣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主题样式选择
默认主题样式 ✅
知乎主题样式 
林佳
林佳

活动综述


 <font face="宋体"> 此次教学设计展示大赛历时半年之久,从最初的寒假初步选课设计,到疫情发展活动延期。但是我们对本课的研究和讨论并没有停止。在确定选课之后,我们团队就利用寒假在线上对三年级学生 </font><font face="宋体"> 开展了在线学情调查。发现学生知道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和平方厘米的占 98%,知道平方米和平方厘米中平方米更大的占 92%。</font>

1274712749



然后我们团队又集体对度量进行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的解读和理解,了解到度量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认识世界的工具,度量的本质是度量单位的叠加;度量因人而异,取决于度量标准的不同而不同。人类所认识的世界的方方面面如数量、面积、体积、时间、质量、时空结合如速度,质量与体积的结合如密度,包括声音大小(分贝)、痛感等等,几乎无一不能被度量所描述。人类在社会生活中要描述这些万物属性就需要度量,这些需求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步产生的。

度量概念教学始于学生活动,是学生从活动到活动经验提取、感知、形成表象的过程。

进而继续对教材进行解读,认识到面积是人类对二维空间平面大小的度量而产生的概念,对面积的度量必须基于一定标准之上进行,所以面积单位的产生和认识就尤为重要。《面积单位》是北师大三年级下册五单元面积中的第二课,在认识和理解了何为 “面积” 之后来探讨面积大小的度量。这一课中,教材编排了 “画方格、数方格” 测量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的活动,感受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通过硬纸板或报纸做面积单位的正方形,直观理解面积单位的含义,直接感受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可以看出教材重视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建立面积单位的概念。

在本课教学中应注重抽象和想象对面积单位概念的建立和度量意识的培养落实。在具体操作中,通过实物操作,抽象出面积单位,并感受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1 平方米的实际大小;在想象中一步步细化和延展面积单位。让学生厘清面积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理解不同的面积大小应使用不同的面积度量单位。

开学之后对本课进行了第一次试讲, 通过第一次试讲,发现了一些问题,促进了我对本课的教学中如何渗透对学生度量意识的培养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发现了三个问题并作出了四项调整。

三个问题

1、问题一:问题导向不准确

度量标准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由于描述和比较的需要而产生了统一的度量标准,所以在我的第一稿设计中的活动一:猜一猜,哪本书表面的面积更大?希望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出两本书分别是 6 格、24 格,造成他们不一样大的印象。但是学生却通过两边格子的大小对比推算出它们实际上是一样大的。造成了课堂的第一次 “翻车” 现场。都源于我过于一厢情愿地去以为学生会这么想,而实际上学生很聪明,知道通过平移比较,观察格子大小来判断。如果我的问题不是让学生去猜哪个表面积更大,而是让学生去说一说他们有多大,那么就应该不会出现这样的 “翻车” 事故。

2、问题二:度量的叠加本质未落实

在探究环节 “画一画”“找一找” 中,学生画出或利用报纸拼出了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1 平方米。注重了学生的实际操作经验的积累,让学生从抽象的文字描述发展为具象的认识,在生活中寻找表面面积是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1 平方米的实物,帮助了学生建立实物表象,从生活中抽象出面积单位。但是在第一稿试讲中缺乏对标准面积单位的叠加意义的感受。比如应该让学生利用手中的面积单位(正方形)对具体实物进行度量,感受物体表面面积的大小就是面积单位的叠加。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没能充分利用好手中的工具去落实度量的本质,感受度量单位的叠加。

3、问题三:脱离生活实际

课堂的第二次翻车是练习中邮票的面积大小是 6 平方厘米,有一位学生说不同意,他认为邮票更大。结果我问他见过邮票吗?他说没有。说明我们在选取这些事物让学生进行面积大小估计时必须要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之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的数学想象都是不可取的。

四项调整

1、从 “猜一猜” 到 “说一说”

探究环节中由于出现了 “翻车事故”,所以决定在第二稿中将 “猜一猜” 改为 “说一说”,它们的面积是多大,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同为数学书,一个量得是 6 格,一个量得是 24 格,从而进一步感受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2、落实感受度量单位的叠加

在探究环节中,学生认识和感受了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1 平方米有多大之后,新增 “量一量” 环节,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去度量一张邮票、一张 A4 纸、一块黑板的大小。再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自选一件物品去度量它的表面面积的大小。学生可以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工具进行度量,感受度量单位的叠加过程。

2、 弥补生活经验中的空白

由于第一次试讲中反映出邮票远离学生的生活,所以在后面的课程中,我会提供邮票给每个小组,在 “量一量” 环节让学生实际感受邮票的大小,既是对度量单位叠加的感受,又可以弥补学生生活经验的空白。

3、 丰富探究活动,去掉不必要的练习

从第一次试讲中发现因为有了前面探究环节的经历,所以巩固练习中的第一题所以对学生来说已经非常简单,课堂上学生对此题表现出兴趣不大,毫无新意,所以这个练习删除。第二道习题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也可以在前面的探究活动中加以融合。在量一量中多让学生感受各种物体表面的度量,增加实际操作和更具象的经验。


然后在团体探讨和杨薪意老师、袁玉林老师的指导下又进行了第二次、第三次的试讲。最终形成了本课教学设计的终稿,在一次次的课堂打磨,课后研讨之中,对学生度量意识的培养体会得更加深刻,我们团队也一起参与了录课的全过程,了解整个课堂中学生表现出的状态,活动中的收获。

7 月 22 日晚上,我们团队一起完成了新世纪小学数学的名师工作室辩课活动。在与对方辩友的互辩互答中也加强了我们对度量的认识,深刻地体会到培养学生度量意识的重要性。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不仅积累了经验、收获了理论知识,更加体会到了团队的巨大力量,感受到了导师的强大引领作用。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也发现了自己专业方面的一些不足之处,促使我们更加热情地去学习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图片:

13.png 14.png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86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86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1ms · UTC 10:29 · PVG 18:29 · LAX 03:29 · JFK 06:29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