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雨荷 于 2013-10-12 22:48 编辑
由于前几天的事务较多,没能及时跟帖,深表遗憾。今晚静下心来,观摩了张老师的录像课,学习了她的课后反思,我觉得触动很大:一是敬佩张老师刻苦钻研、虚心学习的孜孜不倦精神;二是佩服张教师对教材、对学生、对课堂的解读,深刻细腻、独特周全。如果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参赛张老师学习他人经验的最大收获,那么互相交流、共同发展则是我们这些局外老师参与这次网络教研的最大收获。
《分数的再认识》在自己五年级教学中也涉及过,由于是平常课,教学设计很初略,甚至还没有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记得当时只是让学生初浅了解 “整体 1 不同,同一个分数对应的部分量也不同”。没有沥青 “整体 1”、“部分量”、“分数” 几者之间的关系,现在从教材知识的前后联系来看,其实《分数的再认识》这一内容是为以后学习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知识铺路搭桥的,是以后学习分数有关知识的基础。“整体 1”—— 单位 1,“部分量”—— 比较量,“分数”—— 分率,分数乘法和除法的学习实质就是抓住这几者之间的关系展开的。因此,本节课所要抓住的知识点是:同一分数,单位 “1” 相同,所对应的部分量也相同;同一分数,单位 “1” 不同,所对应的部分量也不同;不同分数,单位 “1” 相同,所对应的部分量也不同;不同分数,单位 “1” 不同,所对应的部分量可能相同或不同。这些在张老师的课堂上都体现得非常充分,足见张老师对教材的处理是 “瞻前顾后”、深刻到位。再看看抓住学生方面,张老师能够创设 “分彩笔” 的情境,给学生制造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处于 “悱”“愤” 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从始至终给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敢说、想说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友好的互动中推进教学进程,尤其注重了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表达。比如:练习题 “小明捐献了零花钱的 1/4,小芳捐献了零花钱的 3/4,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多吗?请说明理由。教师在处理上让学生充分说理,抓住学生认识中的薄弱点适当点拨,让学生对 “整体 1”、“部分量”、“分数” 这几者之间的关系认识更加清晰和深刻,较好促进了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概括能力的提高。再如画出 “一个图形的 1/4 是一个□,请你画出这个图形,看谁的画法多。” 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 “再创造”,使得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较好的锻炼。最后说说课堂方面,教师组织调控井然有序,各个环节衔接紧密,遵循了认知规律,知识的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逐步展开,有教师恰如其分的引导、点拨;有教师大胆放手的猜想、验证;有教师细致入微的洞察、指导。课堂生成达到了预期目标,成效明显。
感受课堂精彩之余,我和张老师一样也隐忧自己:“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 -—— 叶澜语”,作为执教的老师,我们如何处理预设之外的生成?比如:学生在完成书中练习第 1 题,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时,有学生提到 2.5/4,如何给学生合理的解释?这些意外生成也经常出现在我的课堂上,如何面对?我想,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也只能是唯一的解决途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