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张晓玲 于 2013-10-8 19:35 编辑
《分数的再认识》第三次试教(录像课)后教学反思
开学一个月以来,一直在为参赛的事而努力:教学设计经历了四稿,试教了三次,听取了众多同行的宝贵意见,还有个人对教材、学生的反复解读,对课堂的充分预设,甚至对照同事的听课笔记、对照第一次录像课找教学中的硬伤…… 付出了不少,应该说准备得比较充分了,再一次做录像课,但还是遗憾多多!我为什么总是做不好呢?我一次次问自己。静下心来想,虽然遗憾很多,但每一次试教都还是有不同的进步,我坚信,就这个内容,如果再录三次,对着每次的视屏找教学中的不足,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的结果肯定比这次上传到网上的视屏要好得多!
现在就上传到网上录像课,作如下教学反思。
一、较前几次试教处理得好的方面:
<b>1、知识框架更完整。</b> 在第二次录像课前,我浏览到了嘉信西山小学李凤老师的帖子(第 28 页,273 楼):“很精彩的一节课,核心在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我觉得可以总结出 4 句话:同一分数,单位 “1” 相同,所对应的部分量也相同;同一分数,单位 “1” 不同,所对应的部分量也不同;不同分数,单位 “1” 相同,所对应的部分量也不同;不同分数,单位 “1” 不同,所对应的部分量可能相同或不同。” 简单明了的四句话,概括出了本节课所要达到的知识性目标。但我在前几次试教和备课中还没有理得这么清楚。受李老师的启发,我将板书作了改进,增设了两个 “相同”,即 “整体相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部分量就相同”。前几次试教中,只将 “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部分量就不同” 这一种情况进行了板书。其实每次试教,学生针对整体、部分量、分数这三组数据进行讨论发言时,都提到了整体相同的情况,老师都只是一句带过,现在将整体 “不同” 和 “相同” 对比起来板书,一方面让知识更完整,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整体与部分的相对性。另一方面,更能在完成巩固练习四时启发学生思考:既然整体相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部分量就相同,为什么小芳和小明零花钱一样的时候,捐的钱不一样多呢?
<b>2、练习处理更科学。</b> 对第四个练习题 “小明捐献了零花钱的 1/4,小芳捐献了零花钱的 3/4,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多吗?请说明理由。”,前几次试教时,只考虑引领学生理清:“当小明和小芳的零花钱(整体)相同时,小芳捐的钱多;当小明和小芳的零花钱(整体)不同时,小芳捐的钱不一定比小明多,有可能小芳多,有可能两个人捐的一样多,甚至有可能小明多。” 这样处理,虽然考虑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分数。这里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较新课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学新课中是相同(或不同)的整体对应同一个分数,而这个情境提供给学生思考的是相同(或不同)的整体对应不同的分数时,部分量会怎样。经历了三次试教,才有这样清醒的认识,得益于嘉信西山小学李凤老师 “4 句话” 提醒。所以在第二次录课时,处理第 4 个巩固练习思路就更清晰了,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指着板书)追问学生:前面我们说当整体相同时,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部分量就相同,为什么小芳和小明零花钱一样时,小芳捐的钱多呢?学生非常迅速地回应:因为小芳捐了零花钱的 3/4,小明捐献了零花钱的 1/4,也就是整体相同,但分数不同,所对应的部分量就不同。学生的认识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老师对练习的处理和对教材的把握更趋准确,知识的完整性和拓展性体现更充分。
<b>3、教学能力有提高。</b>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一个团队的智慧,那不是一个人在奋斗,而在课堂上,只能是一群学生和一个老师在奋斗。如何引导、如何评价、如何驾驭课堂、如果做到教学语言的精炼与严谨,一直是我为之努力但又始终收效甚微的方面。第一次录制下来,虽然画面很清晰,师生的精神状态也很不错,但实际效果很糟糕,168 楼玉簟秋老师这样评价:“作为一个外行看你的课,环节设计比较好,学生知识掌握也比较到位,数学思想方法及活动经验的渗透都有所体现。存在最大的问题是:教学语言比较生硬,缺乏亲和力,有时语速太快。激励性语言太少,那个女孩举例分西瓜,讲得多好啊,可你没有给予充分的肯定,好可惜哦。” 一个语文老师对这节课就有这样的直觉,让我这个被众多同行关注支持、从事多年数学教学的老师情于何堪啊!所以在第二次录制时,我努力让自己的教态更亲切自然一些,语言更简洁柔和一些,努力倾听学生的发言,给学生说的机会多了一些,当学生发言比较精彩时,激励性的语言可能不是很及时、甚至说出来有那么一点牵强,但对于我这个长期教毕业年级,长期在习题中穿梭(说出此话,有违课改方向,但是是实情、是实话 。),惜激励性语言如金的老顽固来说,是一次触及灵魂的改变,所以我说,我的教学能力有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