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彩凤 于 2020-7-1 13:00 编辑
《分一分(一)》教学设计(终稿)
包头九原 —— 李彩凤、王慧敏、张慧叶、吕海泽
【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 67 页、68 页【 课标相关要求 】
学段目标: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初步认识分数。
课程内容:1、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能读、写分数。
2、能运用分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核心素养:数感、符号意识
【 教材分析 】
单元分析:
《认识分数》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 1 课时的内容,隶属于 “数与代数” 领域,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①分数的初步认识和读、写简单的分数②比较简单分数大小③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 10)的加减运算④解决有关分数加减的简单实际问题。后续在第二学段学习的内容有①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②比较分数的大小③真分数、假分数与带分数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⑤约分和通分⑤异分母分数加减法⑥分数乘除法⑦百分数的认识和应用⑩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结合两次分一分的活动,帮助学生整体把握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分数的认识是学生关于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学生建立起分数的概念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学生已经会用 “一半” 这样的词来表达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只是还没有思考过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教材结合 “分苹果”“涂图形” 等具体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分数生活经验,利用实物操作等手段,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分数,感受度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经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探索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
本单元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学习过程中,教材注重结合图形的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如分数减法,图示 “从圆中拿走部分”,这样能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减法的意义。
1. 在认知冲突中,感受度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分一分(一)”,教材创设了分苹果的情境(因为学生都有分苹果的生活经验):把 1 个苹果平均分给 2 个人,每人分到这个苹果的一半(半个苹果)。怎样表示呢,学生发现不能用原来的自然数表示半个,在这一认知冲突中感知分数这一度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 在创造及比较中建构度量的概念。
教材第一个问题,尝试用画图的方法表示 “一半”, 引导学生经历表示一个苹果 “一半” 的过程,认识表示 “一半” 的分数 1/2;从实物 —— 图形 —— 符号,从具体到抽象,并在多种表示方式中体会 1/2 表示一半的优越性,初步引导学生经历抽象度量的建构过程。
教材第二个问题,理解在方格纸上涂出图形面积的 1/2;促进学生深入认识分数,体会分数是表示一张纸的涂色部分与这张纸之间关系的一个数。
材第三个问题,用折纸涂色的方法(或画图的方法)“创造” 更多的分数,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来理解如何表示分数,并感受分数是分数单位的累加,促进学生度量意识的培养。
教材第四个问题是认识分数的写法和读法,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 在应用中,深化度量性概念的内涵理解。
教材创设了画一画、涂一涂、折一折、说一说等活动,在操作应用中深化理解分数概念的意义。教材习题 1、2 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可以用不同的图形表示分数,强化平均分。
【 学情分析 】
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有:一是对 “平均分”、“倍的认识” 有深刻的认识;二是学生基本上用 “整个的数” 来表示数。通过调研问题 1 发现,有 89.0%的学生见过分数,并可以写出分数的例子,但是这其中接近一半的同学可以理解到 “分东西”“分几份”,却没有指出 “取几份”。从调研问题 2 中发现,20.5%的学生对 “几分之一” 的说法并不陌生,只有一少部分学生知道 “一半” 可以用 1/2 的意义,但不知其意义。从调研问题 3 中发现,学生对于分数的了解多属于结论性的知识。分数的基本概念、意义的理解不系统,学生想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分数,分数的意义是什么,分数是怎么来的历史故事是学生们想要了解的,而且发现学生对于分数很感兴趣。纵观调研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前,已经具备了一些生活经验,具有诸多与 “分数学习” 有关的操作体验,如切东西、搭积木、折纸、涂颜色等,在这些操作中,经常涉及平均分后取一份或几份的活动,学生缺乏的是探究操作活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 —— 所取的份数与整体的关系,学生拥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与分数概念之间有着明显的落差,这个落差以及学生对分数的好奇就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 “最近发展区”。
请继续往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