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张晓玲 于 2013-9-27 22:42 编辑
<p align="left"><b>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b></p><p align="left"> 师:<b> 接下来我们就有所学的知识考考大家 </b></p><p align="left">1、课件出示教材 P35 练一练 1</p><p align="left"> 师:用分数表示下列图中的涂色部分。</p><p align="left">(逐一出示每个图形,学生口答,重点引导学生抓住 “把什么平均分成多少份” 解释第 8 小题为什么用 4/8 或者 1/2 表示涂色部分。)</p><p align="left"> 师:这个图形这么复杂,同学们都能分辨出来,真了不起!接下来,我们来画一画。</p><p align="left">2、课件出示教材 P35 练一练 3:</p><p align="left"> 师:分别画出下列各图形的 1/2,并涂上颜色,它们的大小一样吗?</p><p align="left">(学生先独立画图,再展示作业,交流评价:重点说清为什么涂色部分大小不一样。)</p><p align="left"> 师:(展示两种不同的画法)这两种画法对吗?涂色部分表示每个图形的 1/2。比较一下,这三个三角形的大小一样吗?为什么?</p><p align="left"> 生:不一样。因为每个图形的大小不一样。</p><p align="left"> 师:是的,整体不一样,它们的 1/2 所对应的部分量就不一样。</p><p align="left"> 师:还有个同学是这样画的,大家看可以吗?(可以)这样画出的每个图形的 1/2 大小一样吗?(不一样)</p><p align="left">3、课件出示教材第四小题:</p><p align="left"> 师:为了帮助前不久洪灾地区的灾民,小明捐献了零花钱的 1/4,小芳捐献了零花钱的 3/4,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多吗?请说明理由。</p><p align="left"> 生:不一定,因为不知道他们的零花钱。</p><p align="left"> 师: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p><p align="left"> 生:没想好。</p><p align="left"> 生:小明如果有 100 元,捐 1/4 就有 25 元。小芳如果只有 21 元,捐 3/4 就 ——</p><p align="left"> 师:就比小明捐的还少 </p><p align="left"> 生:如果他们的零花钱一样多的话,小芳就捐的多。</p><p align="left"> 师:是的,当小芳和小明的零花钱一样多的时候,小芳就一定比小明多,当他们的零花钱不一样多时,他们捐的钱数就不一定,无法比较。</p><p align="left">4、课件出示第四题。</p><p align="left"> 师:中秋节到了,小明的爸爸买回来一盒月饼,给奶奶送去了整盒月饼的 1/2,小明得到了剩下月饼的 1/2,小明和奶奶得到的月饼一样多吗?</p><p align="left"> 生:奶奶得到的月饼多。</p><p align="left"> 师:说说你的理由。</p><p align="left"> 生:奶奶是整合月饼的 1/2,而小明是剩下的 1/2。</p><p align="left"> 师:奶奶得了整盒月饼的 1/2,这个 1/2 对应的整体是什么?</p><p align="left"> 生:一盒月饼 </p><p align="left"> 师:小明得了整盒月饼的 1/2,这个 1/2 对应的整体又是什么?</p><p align="left"> 生:半盒月饼 </p><p align="left"> 师:是的,由于 1/2 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以得到的月饼不一样多。</p>
四、课堂小结、评价激励。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分数又有了新的认识,是吧?其实有管分数的知识还有许多,这都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去探索、去发现。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三十六分之三十六的同学表现都很棒!短短四十分钟,将给张老师留下非常美好的记忆!谢谢你们,孩子们!
生:谢谢老师!
《分数的再认识》第二次试教后教学反思
针对第一次试讲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备课组再一次从学情和教材的把握、教学环节的优化、练习的设置以及教师语言的规范和课堂的调控等方面进行了再备课,拟出了教学设计三稿。三稿上传后,得到了市内众多小数老师甚至省外网研老师的关注,并进行了第二次试讲。
较教学设计二稿及第一次试讲,设计三稿及第二次试讲有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1、思路更清晰 。整个课堂由 “一条主线、三个活动、四个环节” 组成。即将 “再认识分数的什么?——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部分 l 量就不同。” 作为教学主线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经历 “拿一拿、说一说、画一画” 三个活动,通过操作、观察、想象、思考、交流,深刻体会 “整体” 与 “部分” 之间的关系,提升对分数的再认识。特别是拿一拿活动,组织学生通过 “猜想、验证、探究、归纳”,体验数学知识的获取过程。“复习铺垫,情境导入 — 合作探究,建构新知 — 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 课堂小结、评价激励” 四个教学环节,解决了学生对分数 “已经认识了什么?再认识什么?认识得怎么样?还将做什么?” 四个方面的问题。
2、情境更合理。 将二稿中的三个获奖同学拿铅笔改为分组拿彩笔。形式上的变化,一是让学生人人参与活动,感知整体与部分的不同;二是六个小组的数据信息更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观察、分析、比较,发现规律;三是学生人人亲历活动,有的拿到了笔,有的没有拿到,每个同学对活动的关注度就会很高,身心都会自觉地参与到活动中,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将铅笔改为拿彩笔,更符合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在开课时观察了给图形涂色表分数,在本节课以后的学习中也需要彩笔,而用没有削过的铅笔作学习材料,感觉是在为活动而活动,再则彩笔颜色丰富,学生拿在手里爽心悦目。
3、开课更自然。 以学生非常熟悉的 1/2 读、说开课,较二稿中看图说分数复习铺垫题开课,难度上有所降低,学生列举生活中的 1/2,丰富已有的分数感性认识,更能让每一个学生及时融入课堂。
4、练习更严谨。 将练习 4“中秋节到了,爸爸吃了一盒月饼的 1/2,小明吃了剩下月饼的 1/2,小明和爸爸吃的月饼一样多吗?” 修改成 “中秋节到了,小明的爸爸买回一盒月饼,给奶奶送去了这盒月的 1/2,小明得到了剩下月饼的 1/2,小明和奶奶得到的月饼一样多吗?” 修改后的习题更具有数学的严谨性和内容的教育性,更能然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整体的不同,还能让学生受到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教育。
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老师没有真正读懂教材后第四个练习题即设计中的第三个练习题的真正意图,没有起到充分的拓展作用。
2、第三、四个练习没有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3、板书不够完整、不简洁。
4、教师数学语言不够简洁,缺乏激励性。
5、教师应该真正读懂团队设计的意图,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充分,探究活动及练习的处理中应给学生充分表达和展示思维过程的机会,老师也要学会倾听,捕捉有利的生成资源演绎课堂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