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胡驿姿 于 2020-7-24 09:47 编辑
活动综述
2020 年 7 月 23 日,辩课活动圆满落幕。回想这次半年多的经历,不仅感慨万分。因为疫情的原因,此次活动的历时比以往都要漫长。从最开始的 “茫然无措” 到中间的 “举棋不定” 再到现在的 “终成正果”,真的太不容易了。在这个过程中,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在成长。
从辩课团队成立以来,我们始终坚持 “群策群力” 的理念。在整个学习、研讨和课堂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邀请了指导老师郑大明师父和杜蓉师姐,还有具有辩课经验的佘璧师姐和黎东桓师兄;还邀请了我们工作室 9 组的全体成员和我们学校的数学老师。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
“三课四学” 是我们工作室的课堂智能学习模式。在课堂中,我们经常用到 “四学”。而我们的研讨过程,也经历了 “四学” 环节。首学:团队每个人都去学习理论、自己研读教材、经历教学设计的全过程,产生自己的想法。互学:团队内讨论交流,对比不同的想法、优化教学设计。群学:邀请团队外的老师参与研课堂观察和课后讨论,听取宝贵建议。共学:师父与师姐参与每一次研讨,为我们指明方向,让我们的教学设计更加完善。在交流中,思维碰撞,对度量的认识也由模糊逐渐清晰、教学设计也在不断改进。很多老师都给了我们宝贵建议。每一条建议我们都认真思考、对比。磨课的过程是纠结的,一会儿觉得这个设计好,一会儿觉得那个设计也好,每次讨论之后都产生了许多新的想法。我们进行了两次线上教学和四次线下教学。通过观察课堂实践的教学效果,我们清楚地知道了哪些教学设计是可行的,哪些教学设计还需要调整。就这样,在一次次地磨课中,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断优化。
录课之后,就开始着手准备此次辩课活动。首先,我们团队反复观看了对方团队的教学视频、反复阅读了对方的教学设计、教学理念、对度量的认识等。我们看到:对方辩友的课堂注重了估测意识的培养,但同时也有一些疑惑和不同的看法。因此,我们向对方辩友提出了一个预设问题和一个追问问题。然后,我们针对我们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预设了很多对方辩友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多次讨论答辩内容,并进行了模拟答辩。
7 月 22 日下午,我们通过 cctalk 参加了网络答辩。在追问环节,组员们灵活应变,引用了郑大明师父关于度量的理论,并结合我们的教学活动进行了答辩。在专家点评环节,我们预设问题的回答和我们对对方的追问问题都得到了专家的认可,让我们备受鼓舞。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积累了经验、收获了理论知识,体会到了团队的巨大力量,特别是对度量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深刻地体会到我们工作室的理念 —— 经历就是成长。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也发现了自己专业方面的一些不足之处,促使我们更加热情地去学习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