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胡驿姿 于 2020-7-24 09:46 编辑
追问问题及答案
追问问题:
在您的教学设计中确定了 “进一步培养度量知觉” 的教学目标,这一目标在教师用书中并未提及。请问:这一目标的内涵是什么?如何衡量这一目标是否达成?
我们的回答:
度量知觉在我们 “认识分米” 的四学环节中得以培养。首学时,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材料;互学时,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群学时,在全班分享交流;共学时,老师参与、指导交流。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了解到除了 1 毫米、1 厘米和 1 米这几个度量标准之外,还有 1 分米这个度量标准,并体会到在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比如课桌的长度时用分米更加简单,丰富了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我们设计了 “铅笔有多长” 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体会到在实际测量中,有的物体长度不是整厘米,它需要一个新的度量标准来准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通过这个教学活动,学生认识了 1 毫米、体会到毫米产生的必要性、积累了测量经验、丰富了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度量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度量知觉。
通过后测我们发现有 85.4%的学生通过新课的学习会进行估测和测量,而在课前前测估测铅笔的长度时仅有 27.76%的学生会进行估测和测量。前后数据的对比我们发现,学生已经建立了新的度量标准,并能用这个标准去度量其他物体,这便体现出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度量知觉。通过后测和前测数据的对比,我们也可以看出,学生的度量知觉和度量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我们在设计度量标准结构化的认知教学活动中,也是培养了度量知觉。我们先让学生找度量单位之间关系,再借助课件和实物让学生观看度量单位累加和细分的过程。比如:把 10 个 1 毫米累加在一起就是 1 厘米,把 10 个 1 厘米累加在一起就是 1 分米,把 10 个 1 分米累加在一起就是 1 米。反过来,把 1 米平均分成 10 份,每一份就是 1 分米…… 这些教学活动就让学生理解了度量单位之间的关系,还让学生了解了度量单位的两种产生方法:把小的度量单位进行累加可以得到大的度量单位,把大的度量单位进行细分可以得到小的度量单位。有了这样的度量经验,学生就能自觉地去使用和创造度量标准、正确地使用度量工具去度量他们想度量的物体,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度量知觉。
度量触及到数学的本质,是人认识、理解和表达世界的工具,是人们用数量知觉和空间知觉去感受数量的多少与空间的距离,形成度量知觉,并自觉地运用数学思维去创造度量的标准和方法。我们在刚才老师们说的一系列活动中,让孩子去感受度量标准,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度量知觉。
度量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通过抽象得到的,是人思维的结果;另一类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实践的结果。我们这节课,是通过大量的数学实践活动、借助工具去培养学生的度量知觉。 度量是贯通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桥梁,是人类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又一重要工具。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培养学生的度量知觉、形成必要的度量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要通俗地理解和表述度量的意义,就必须借助数学教育方面的知识加以解读,比如度量知觉和空间知觉等。所谓度量知觉,就是指我们需要快速地通过度量的方式去感受和认识事物的多少、大小和形状相关的特征、性质和形态的知觉。所以我们在课堂中要培养学生的度量知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