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敖在芳 于 2019-9-15 17:10 编辑
终稿详情
【 教学流程设计 】
一、问题导航,激发探究
师:孩子们坐过滑梯吧!看看这三个滑梯(出示三个教材上的滑梯图片),你觉得坐这三个滑梯会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呢?
生:自由说出感受。比如舒服、喜欢、刺激……
师:追问为什么都是滑梯,会有不同感受呢?
生:回答,陡、平、斜……
设计意图:逐步根据学生回答,引出前面所学的角的大小不同。但是前面所学的关于角的大小还只停留在定性判断上,不能具体的描述出角有多大,而只能判定哪个角大哪个角小。此处最容易偏题,因为本课的重点是 “角的度量” 而不是 “角的比较”,所以学生感知到角的大小,潜意识的比较既有助于本课学习,也容易偏题,所以此环节用时不益过多,教师要及时拉回。
二、操作感知,逐步建构
(一) 首学: 感知认识 “度量角大小” 的必要性,并尝试度量。
师:从实物中抽象出三个角,请问这三个角谁大谁小?
生:根据角张口的大小很容易判断出:角 1 最小,角 3 最大。
师:那请问这三个角到底有多大呢?点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深入学习的 “角的度量”!
生:思考。
师:思考好后,请完成下表。
量∠3 的大小
使用的工具
量的过程和方法
量的结果
边操作边说
不用记录
设计意图:深度学习基于学生深度思考,在首学中要给学生足够时间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何量一个角的大小以及描述角的大小?”。尽管学生想到的方法各有不同,甚至有同学是错误的。不过没关系,桑代克的 “试误” 理论说明出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给他们时间和机会去试误。
(二)互学: 小组合作,进一步探究度量角大小方法
师:同学们已经独立设计出量角大小的方法。那你的方法是否可行有效呢?请大家带上自己的首先单,以小组为单位,按以下要求,
在组内交流交流。
1. 交流各自设计的方法。2. 确定哪些方法可行,哪些方法有待改进。3. 选择最好的一种方法,完成下表。
工具
量的过程与方法
量的结果
边操作边说,不用记录
教师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要巡视小组的情况,根据各个小组的具体情况:如是否偏题,是否明白要求,是否找到头绪等等,给予学生适时适量的指导。整个过程,放手交给小组,教师变为学习的 “协助者” 和 “旁观者”,并且要给足时间,让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参与小组活动中。
设计意图:佩兹德克和米塞利发现,在处理具体任务时,如果时间不足,学生无法在心里上整合信息。学习不能操之过急,信息整合和构建活动需要足够的时间。虽然学生到底能否找到 “度量方法”,这和平常的经验积累,以及迁移能力和灵感有关。最终能想到多少种方法来进行度量,这在课前是预设不全的,只能课堂生成。不过老师相信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
(三)群学: 全班交流,深度学习确定最优的度量方案。(重点)
师:出示群学具体要求。
1. 小组展示:工具、方法、量得角的大小。
2. 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准备互动交流(方法的优缺点)。
3. 全员参与:通过对比,确定最优方案。
生 1:第一种是选择用直尺量的。
生:点评,缺点是角的边的长短是可以变的,那测量的结果会变,而一个角的大小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生 2:第二种是选择小角量大角的。
生:点评,可行。但是如果出现小的角不是刚好合适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生:那就用更小的角去量。
师:强化,出示课件动画演示生 2 的 “小角量大角的过程”。重点演示小角不能刚好量完大角的时候,要选择更小的角。
生:发现用更小的角去量,会使量的结果更 “精准”。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重点在于构建度量意识:无论是度量什么,选择何种工具都要借助或定义一个小单位。学生最先想到的可能不是用小角去量大角,但是没有关系,学习重在尝试中成长。
(四)共学: 师生一起认识度量角大小的标准 1° 角。
师:动画演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 2 份、平均分成 4 份、平均分成 8 份、平均分成 16 份…… 直到平均分成 360 份时,取其中的一份,这样的一个角的大小就把它规定为 “1 度”,记作 “1°”,这个 1° 就是国际统一的度量角的单位。
生:理解 1° 的意义。
师:请问一个角的大小是 10° 是什么意思呢?
生:表示这个角的大小是 10 个 1° 那么大。
师:请问直角、平角和周角是多少度呢?
生:1 直角 = 900,1 平角 = 1800,1 周角 = 3600。
设计意图:将 1° 的产生过程动态化,生动教学,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形象构建 “1°” 这个度量标准。然后基于 “1°” 这个度量标准认识直角、平角、周角的度数,将这些特殊角具体量化,相对以前的认识是一个提升。
三、巩固新知,拓展延伸
1. 动手描一描,感受 1° 角的大小:将 10° 角等分成 10 份。(图 1)
2. 估一估,基于 10° 角估其它角的大小。(图 2)
3. 标角,在等分成 36 份的圆盘上标出:30°、60°、90°、180°、270° 的角。(图 3)
4. 找角,在等分成 36 份的圆盘上找出两个 50° 的角,并谈一谈有什么发现。(图 3)
5. 动手操作,把一张圆形纸片对折,并填出角的名称和具体大小。(图 4)
设计意图:刚刚共学了新知,同质性练习可以加强内化,在不同情境下的巩固有助于知识实质性的内化。而思维练习和动手练习,手脑并用调节课堂气氛,让孩子在乐中学,在学中乐。有层次的练习,让每个孩子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有所提高。
四、回顾反思,促进内化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我们知道了角大小的单位是 “度”,1° 角有多大,是怎么来的,直角、平角、周角的具体度数……
师:同学们收获了这么多!那关于 “角的度量” 还想知道什么?
生:比 1° 还小的角该如何度量呢?
师:介绍比 1° 还小的度量单位 “1 分” 和 “1 秒”。
生:感叹!
设计意图:知识的道路是没有尽头的。在这节课中,不同的孩子可能有不同的收获,或者还有进一步想知道的,尊重孩子的认知,鼓励孩子探索未知。让孩子在前进的道路上肯定自我,修正自我,发展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