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13500826590 于 2019-10-30 10:43 编辑
现场答辩 文字稿
预设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的 10 个核心概念并没有度量,但度量贯穿于整个数学课程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十分重要的,大会提出 “度量” 主题引领我们在这一方面做出更多探索和尝试。请对方团队结合教学设计终稿和课堂实录,详细解读你们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和度量能力的?
度量是数学的本质,没有度量就没有数学。针对《角的度量一》一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浅谈对培养学生度量意识和能力的思考
第一,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和能力。
1. 尊重学生的先天本能,尝试度量角的各种方法。
庄老师以教材主题图为具体情景让学生独立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出三个角之间具体大多少呢?其中一部分同学用直尺测量。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尺子的位置不同,会影响所量的角开口大小的厘米数。还有一个小组想要在同一位置进行测量,虽然这样的测量是比较标准的,但直尺测量只能判断出三个角的大小关系,不能量出具体的数量。再一次引发学生的思考,激起探索度量单位的欲望。初步建立学生度量意识。还有一部分同学想到用角 1 测量,学生都能说出角 2 大约相当于 2 个角 1 的大小,角 3 大约相当于三个角 1 的大小。本环节就是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的过程,帮助学生初步寻找度量标准,培养学生的度量能力。
2. 经历粗略到精细的探究过程,体会产生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从经历粗略到精细的探究过程,体会产生度量单位的必要性这方面来谈一谈。孩子们用角 1 做标准测量时,庄老师追问角 1 能正好量完角 2 吗?这个问题再次引发学生思考。有的同学尝试寻找比角 1 大些又能正好量完角 2 的角进行度量。还有的同学用把角 1 变小的方法,也就是我们使用 AR 技术,让学生经历角逐渐平均分的过程。这样的教学就是重视过程性的教学,经历粗略到精细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体会产生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二、在应用实践中深化对度量的认知,提高度量能力
1. 在应用实践中深化对度量的认知,提高度量能力。
在估角环节前,学生已经对 1 度角这个标准量建立了初步的表象。庄老师还用 AR 技术中的 1 度角去量一个大角。测量的过程中学生感觉比较麻烦,想到用大一点的角做标准去测量。例如:把 10 个 1 度放在一起作为新的标准来估测,都能估出滑梯三个底角的度数。孩子们的度量能力得到了真正的提升。
2. 估测角确实能提高孩子们的度量能力。那其实在课后,学生们还对生活中关于角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实践研究。比如:学生研究足球运动员在什么角度射门进球的可能性最大?椅子靠背设计成多大角度坐着最舒服?钟面上还藏着哪些不同的角度呢?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后,我们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去动手实践,逐步发展学生的度量能力。
通过聆听上午专家的报告,和对本课的深入研究,让我们团队对度量有了崭新的认识,我们总结为八个字:向下沉潜,是为了触及度量的本质,向上飞扬是为了让儿童有兴趣、自主自觉地展开数学学习。
以上即是我们答辩的所有内容,请专家和同仁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