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追问
感谢对方辩友提出的问题,接下来我将根据我方教学设计来回答怎样落实教学目标第三条。
操作方面
我们知道,动手操作是学生直接获取知识经验的最好的途径,它可以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与探索欲望。在我们的设计中,学生经历不同的方法画圆,体验画圆方法的多样性。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感知圆的本质特征 —— 固定点、固定长。通过这些丰富的画圆活动,让学生积累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清晰、深刻的空间表象,再逐步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进而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同时,切实改善、强化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在探究半径和直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半径之间的关系、直径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我们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这手脑并用的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想象、验证活动,感受圆的基本结构特征,获得可贵的探究体验和一定的操作经验。同时,借助操作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抽象出事物的特征。《课标 2011)》指出,现实情境和学生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十分重视动手操作、画图的原因。
曹培英教授在《跨越断层,走出误区》书中,指出:“理论和实践都能告诉我们,小学生形成、发展空间观念主要依靠 “视” 与 “触”,亦即主要途径、手段是观察与操作,两项都属于直观教学范畴。” 因此,下面我再谈谈从观察方面谈谈如何落实教学目标第三条。
观察方面
观察是人类认识事物最直接的一种方法,也是形成和发现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之一,因此它是培养空间观念的一个重要窗口。第一环节,由套圈游戏引入。通过观察和思考各个图形,感受到站成圆与其它图形的不同。在观察、比较、讨论中初步感知圆的特征,体验图形的性质,感知图形的特点,从而发展空间观念。观察与思考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根基,在观察中感悟,在感悟中建立形象,这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基础。
在探究圆心和半径作用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观察现场生成的作品,思考圆的大小、位置与什么有关。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的过程中,是不断由低到高向前发展的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而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正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之上。再通过感知、想象、思考,发展空间思维。
以上是我方的回答,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