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miss.ok 于 2019-3-18 13:00 编辑
第一次研讨过程分析
第一次试讲后,团队小组成员组织进行了第一次研讨,对课堂做了如下分析:
总的来说,林老师的教学素质很好,整节课上下来比较流畅,但也存在些问题:教学流程零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够高,主动探索欲不够浓厚,课堂相对来说还比较粗糙。
为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有效转变,团队以 “为什么(必要性)、是什么、怎么理解、有什么用、怎么用、学得怎么样、怎么学来的” 这七要素为抓手对课堂的每个环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为什么(必要性)
学习圆的必要性由套圈游戏这一环节来实现。课上,套圈游戏这一环节能很好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也存在一个问题,在本环节中耗费太多时间。在讨论后,小组成员一致认为让学生上台指着图说,在避免空说的同时,点到即可,不需让学生上台量各个图,为下方更重要的学习腾出更多时间。
二、是什么
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但上完课后,学生对什么是圆仍说得含含糊糊,对此,小组成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本教材没有给圆一个准确的定义,但小组成员通过研究北师大版、人教版、苏教版三种版本,发现三种版本的教材在本课的学习中,都是让学生经历多种活动,最终形成对圆的认识。因此,小组成员将整节课的目标定为:在不强加概念给学生的情况下,让学生经历多种探索活动,最终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对圆的理解。“什么是圆” 也成了本节课的第一个大问题。
三、怎么理解
如何理解什么是圆,在第一次试讲中,环节显得比较零碎,多以老师问、学生答的形式呈现,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不够强烈。为解决这一问题,小组成员在讨论后,明确了在套圈游戏感受圆后,以画圆活动为中心,在这一基础上学习如何用圆规画圆和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的学习任务。
活动流程大致如下:先让学生想办法得到圆,再进行画圆方法的展示,预设有描圆、线绳画圆、圆规画圆三种情况,接着,摒弃直接贴圆的方法,改为教师示范画圆,明确圆规画圆的方法,引出直径、半径、圆心,最后让学生使用圆规画圆强化方法。
需准备的学具:学生自带圆形物体,教师为学生准备线、图钉、小铅笔、圆规,。
通过画圆这一活动,预估达到能简单说一说什么是圆的目标。
四、有什么用、怎么用
明确圆的各要素,为接下来继续探索圆的特征做好铺垫,顺势揭示本课的第二大问题。在试讲中,探索半径与直径之间的关系是用你问我答的形式完成,学生获取知识的不够深刻。经讨论,决定将这一知识探索的过程完全放给学生。在教师提出圆有什么特征的问题后,让学生通过折一折圆片、观察折痕的方法,直观地获得半径、直径有无数条,直径是半径的两倍的知识点。此外,让学生完成两个小任务,分别是:画 2 个圆心相同、半径不同的圆,画 3 个半径都是 2 厘米的圆,体会圆心和半径的作用。
通过折一折圆片、画一画圆的活动,预估达到对圆的特征有较深刻认识的目标。
五、学得怎么样、怎样学来的
在试讲中,学生对画圆方法、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圆的各个要素掌握得较熟练,谈谈学到了什么时,学生能从板书中得到回顾。但知识性还比较浅,经讨论,在保留这节课的总结回顾外,加上用自己的话谈谈什么是圆这一问题。因圆的定义使用的术语较难,预估只要学生能使用圆的特征、圆的要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即可,让学生更进一步的体验通过思考后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成就感。
经过梳理后,教学流程明确,即从套圈游戏中引出两大问题:什么是圆,圆有什么特征,从大问题除法逐一落实各个知识点,将时间、舞台更多地交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