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水杨佳佳 于 2013-10-5 22:57 编辑
纬四路小学 徐歌
开学在讲开学第一课,与孩子分享课程纲要时,提及到本单元第一节课,当时我就给孩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4 个桃子分给 2 个猴子,可怎样分?两个班的孩子,第一个站起来回答的学生的答案就是一只猴子 2 个。后来我也是引导他们假如第一只猴子分 1 个,另一只分几个。然后再比较哪种更公平?今天看到杨老师也遇到这样的情形,我就突然想到是否可以用画表格的方式呈现此问题,这样会引导学生往多种分法上思考。我也不知道是否合理可行,只是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已。
开心笨笨老师:
看了杨老师第一次试讲的实录,在第一个环节 “分桃子” 的过程中,孩子们先出现的就是 “平均分” 的情况,是吧?如果这样的话,还有必要一定再让学生呈现 “分成不一样多” 的情况吗?
我的回复:
我想教材出现了一个猴子分 1 个,另一个猴子分 3 个,有一定的用意。
给出了不平均分和平均分两种情况,从具体情境出发,揭示 “平均分” 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