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策发表于2014-4-108:31](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22918&ptid=3401)
郁宏老师:看了你的教学设计,能够感觉到学习任务的设计和开发较好地关注了借助直观理解算理,这也非常符合 ...
刘老师,您好!昨天学习过您的指导后,我确实有些异常兴奋,就如同发现新大陆一般,我认为您解决了我一直纠结的在哪个环节重点学习竖式计算方法的问题,以至于我想在第二天就进行第一次试教,并马上投入到修改教学设计的工作中。
晚间的思考,我发现,我需要修整的远比我想象中的要多。对于您的指导,我只读懂了最外一层,在沉淀之后,我有重新的看了我的教学设计,关于小组汇报、交流的内容如下:
2.探索创造,方法再现。
(1)独立探索,形成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0
×1 3 ×1 3 ×1 3 × 3 × 1 0 + 3 6
3 6 3 6 1 5 6 3 6 1 2 0 1 5 6
1 2 + 1 2 0
1 5 6 1 5 6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经历再发现与再创造的过程,提升学生对竖式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发现的能力。
(2)教师组织学生说一说每一种竖式的计算步骤与道理。
(3)分析比较,优化方法。
说一说你喜欢哪一种,并说明理由。
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呈现竖式计算的全过程,加深学生对算法的理解,形成竖式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 运用小组同学、全班同学交流的对话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并掌握算法。
看过之后,我才发现,原来自己对所谓最重要的环节的叙述是那么的” 轻描淡写 “,我想最起码是现在,对我来讲就有两个方面的工作做得非常不好,(1)对学生的认识不足,没有做到真正的读懂学生,我在教学设计中所预设的情况,并不是真正意义学生的学习,也只是停留在知识层面上。比如,学生为什么会写出带”0“的竖式?写出三个竖式的学生的想法会是什么?等等情况,为什么会出现,我觉得自己应该做好角色互换,真正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去看待学习问题,才能让自己预设更充分,教学针对性更强。(2)在了相对充分读懂学生之后,针对学生在小组汇报、交流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疑惑,教师如何有效把握这种生成,或是同学间的相互交流,或是老师的重点指导等等,这都需要我做出充足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性。
刘老师,我会针对小组学习环节进行认真、细致的思考,我希望再拿出一节让自己” 塌实 “的教学设计,之后再进行试教,感谢您的指导,同时也期待您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