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教案二稿反思
方程是代数初步知识的主要内容,从算术用数字表示数量关系走向代数用字母符号表示相等关系,两者有明显的不同,后者是一个用数学符号提炼现实生活的特定关系的过程。我们团队在查阅资料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要在方程构建过程中去认识方程,因为构建过程本身体现了其内涵本质,可以让学生对方程的认识有一个质的飞跃,为今后用方程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抓等量关系是我们认识方程的第一步。对于相等关系的呈现,要不要用天平做媒介?当看到很多成功课例中都选择以天平为媒介,开始我们是犹豫的,因为在这样的大赛上,需要的是标新立异,怎么可能去选择一个平常而没有创意的东西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将多个版本的教材编排进行分析和对比,发现无一例外都以天平作为等式的模型。想来也是,生活中与相等有关的事物以天平最为直观、最为贴切,学生易于理解。于是团队研讨决定还得借助天平,而且要用好这个工具。
等式是建立方程的基础,教学中如何做到由易到难,从不同角度突出等号的关系属性这个很重要,学生在此之前就已认识等号,但在以往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当中,他们对等号的认识更多的是表达一个对应结果,如 2+3=5,但这里的等号虽然也有这种意思,但更多的是表示左右两边的等量关系,理解这一点很重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课堂上教师要巧用语言引导学生感受等号的作用很大。
教材安排了三个情景,第一个是借助天平图感知等量关系,第二个是种子图(以图片和文字形式表达等量关系)。团队认为这样的过渡有点快,应再借助一次天平图来进一步理解等量关系,进而过渡到 “种子图”。例如教师可以这样过渡:“你能像刚才一样,把它看成一架天平找到左边和右边是什么吗?”,引导学生在头脑中想象一架天平,找到等量关系。
找到等量关系以后,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用字母代替文字的简洁性,此环节正体现了符号化意识的培养,渗透符号意识的同时不要止步于眼前的好处,还有学会用在日后的同样的问题中。教材也为学生提供了古希腊数学家丢番图及符号发展的历史,要把握好渗透的程度,既能凸显符号化意识的培养,又不会刻意强调。
原来的练习部分以文字叙述形式为主,形式比较单一,学生们在解决过程中也显得枯燥无味。团队磨课后认为,应改为多形式化练习,“衣” 和 “住” 保留文字题不变,“行” 变成线段题,“食” 变成看图题。
尝试增加 “了解方程的前世、今生、后世” 这一教学环节,感受方程其实离我们很近,在小学低年级是就接触方程的前世,例如 6*( )=48,今天这节课我们近距离揭开它的神秘面纱,以后还要学习有关方程的更多知识。
关于进行深度思考 “为什么要学习方程?”,我们认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固然重要,但由于问题比较深刻,学生在刚认识方程就来回答这样的问题显得有难度和压力,所以这一问题还在进一步探讨中,是否保留此问题,或者是只提不答,设计成开放性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考察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