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探索、发现数学的乐趣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主题样式选择
默认主题样式 ✅
知乎主题样式 
黄楠
黄楠

三稿反思

从后测的数据来看,相较于上节课,对于分数意义的理解学生有了一定的提高。这是由于本节课的各个环节都依托于学生动手操作,期望通过经验的积累,逐步深化对分数的认识,说明这样设计是有效的。但是第三题正确率依旧不高,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而在课堂中,学生也出现了不会表达分数意义的情况,即使教师一直在引导,但学生说的依旧不准确。是学生的问题?还是教师的问题?还是环节的问题?

这节课呈现的明显的问题在于学生能够动手操作得到不同的分数,但是不能用语言准确表达这个分数的意义。学生的描述多是操作层面的描述,而不是分数意义的描述。我们试图再次从理论中寻找解决方法。本节课体现的数学思想是抽象,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确实是比较难的,而且是需要过程的,所以教师首先要摆正心态,不能急躁。史宁中教授将抽象的深度大体分为三个层次:(1)简约阶段:把握事物的本质,把繁杂问题简单化、条理化,能够清晰地表达。(2)符号阶段:去掉具体的内容,利用概念、图形、符号、关系表述包括已经简化了的事物在内的一类事物。(3)通过假设和推理建立法则、模式或者模型,并能够在一般意义上解释具体事物。透过理论再看这节课,学生能够达到简约阶段的要求,能够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但是在提炼特征,抽象出某个分数含义的时候,学生是有困难的。而教师在课堂处理的时候是希望学生短时间能够掌握这一技能,显然对学生的要求有点高。那么,教师何不尝试着先准确示范再来让学生说一说呢?或许学生在模仿中能够逐渐掌握分数的本质。

符号意识的建立一定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学生从经历最初的读懂会用到能够操作符号进行运算推理,再到形成运用符号思考的思维方式,这是急不得的。而通过这节课,借助对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发展学生数学表达的能力。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2ms · UTC 04:36 · PVG 12:36 · LAX 21:36 · JFK 00:36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