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探索、发现数学的乐趣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主题样式选择
默认主题样式 ✅
知乎主题样式 
sunny1982
sunny1982

三稿反思:

1. 在做数学中经历多样性,体会度量单位的统一的必要性。

“度量单位” 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反映了人类测量活动的发生、发展历程,在测量活动中,选择合适的 “度量单位” 是关键,度量单位的选择经历了从多元到统一,从粗略到精细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测量的本质。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之前,让学生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明信片的长,由于已经有了上一节课 “教室有多长” 的活动经验,学生已经体会到测量方式、测量工具的多样性,因此这时就非常容易出现知识 “负迁移”,也就是会产生认知冲突,同样的明信片,为什么测量出的长度确实不一样的呢?这种 “负迁移” 正是这节课的思维生长点,促使学生要思考,不一样的答案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所以为了让结果统一,测量工具的长度必须是一致的,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另外,学生对 1 厘米的认识是粗浅的,学生会疑惑 1 厘米这个标准是统一的吗?更容易受到生活经验的干扰,比如大的尺子上的 1 厘米和小尺子上的 1 厘米一样长吗?学生要通过比一比亲自比较验证 1 厘米的长度,在比一比的过程中,经历找到 1 厘米、感受 1 厘米的长度、理解 1 厘米的长度不论在哪都是一样的,进而理解厘米是统一的长度单位。

2. 在做数学中,建立 1 厘米表象,深刻认识度量单位

厘米是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对它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现实材料做支撑,需要学生不断感知体验,在操作活动中内化发展。这一环节分五个层次来完成帮助学生建立 1 厘米表象:一是从尺子上把 1 厘米画下来感受 1 厘米的长度,二是借助小棒认识 1 厘米,用两根手指卡出 1 厘米的长度,通过 “抽出来”“放进去” 的活动,让 “静态” 1 厘米变得 “鲜活” 起来;三是通过想一想建立 1 厘米的空间表象;四是比一比,验证自己的想象,修正自己对 1 厘米长度的认识,加深对长度单位的印象;五是借助丰富的现实材料做支撑,观察身边还有哪段的长度也是 1 厘米,由 “动态” 再回到 “静态”,帮助学生对 1 厘米的实际大小形成清晰的表象,方便学生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际测量,多感官的参与,在学生的脑海中构建出 1 厘米的长度观念,积累量感经验。

3. 在做数学中经历尺子构造过程,深度理解度量单位及度量的本质

斯根普将数学理解分为:工具性理解和关系性理解。工具性理解:是指知道事物或某一知识是什么,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关系性理解:既要知道事物或某一知识是什么,也要知道为什么(即如何得来的,如何运用的)说明或者证明这个知识。 理解并掌握度量的本质是本课核心内容,学生对度量的认识并不是仅基于尺子测量读出测量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从度量本质出发有所获得和发现。在数有多少个 1 厘米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测量物体的长度就是看 1 厘米长度的累加,度量数量是这样,度量长度也是这样,是将一个一个的 1 厘米累加到一起,这个活动中关联尺子结构,让学生在 “做” 中发现长度度量的意义以及人们创造工具的过程,学生体会人类的创造智慧,培养深度思考的能力。

4. 在做数学中开展空间想象,培养以度量单位为基础的量感

本节课厘米的认识和感知,建立 1 厘米的直观模型,并且以这种直观模型做为标准去估计物体的长度。那么这种估测的准确率就是学生量感的具体体现和外化。然后还要建立更加丰富的几厘米的直观表象。估测学生最熟悉的就是自己身边的物品培养量感,因为量感就是一种对单位量多少的感觉,是感性的,抽象的,所以要让学生在估测活动中不断提高感性认识,丰富自己的参照体系,发展量感。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9ms · UTC 09:49 · PVG 17:49 · LAX 02:49 · JFK 05:49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