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稿反思:
《什么是周长》二稿反思
西安市曲江第一小学 杨红
经过本次教学设计的整改,课堂环节更清晰了,并且环节设计的意图也明朗了不少。学生对于周长的概念理解相对前几次试课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关注并改进。
第一,教师的课堂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有的老师讲的很少,但他的课堂却异常活跃,这其中语言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也就是说,对于我课堂上的每个环节中的每个问题,都要精心设计,问什么,怎么问,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回答。我们应该做到,学生能讲的绝对不要替讲,学生讲过的也不要不放心,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这是没必要的。这样只会让学生逐渐对你不感兴趣,课堂的氛围自然会越来越低沉。所以,我需要多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使得自己的每一句话都能给学生以启发,给学生以鼓励。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课堂生成一定会更精彩,教学效果也会更加出色。
第二,每节课每个小环节的改动都需要做充分的预设。例如:在学习单的设计上,考虑到板书设计的完整性,所以计划板演孩子的作品。但树叶和数学书封面放大打印后,学生汇报自己描边线的过程就出现了多种问题。有学生说自己先从树叶左半部分叶尖描到叶根,再从右半部分的叶尖描到叶根,也有学生汇报时会习惯性地转动树叶,这都是因为学习单上树叶图片较大,操作不便所导致的。这些意外状况的发生均证明了教师设计的每个环节要精细,预设要充分。
第三,周长概念的导出要提前,这样才能为学生 “量感” 的学习方式探索留充分时间。反思自己的课堂,总会有一个问题 “时间都去哪儿了?” 首先,导课要直入主题,开门见山;其次是描一描的环节,重点应该放在学生说自己描边线的过程,感知 “一周”。在此期间,不必过分强调规范严谨的描边线,学生能知道平面图形的边线在哪即可。周长概念出来后让学生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身边物体表面或是图形周长是什么,也是对其概念的再次巩固和理解。量一量和数一数的操作活动便是对 “量感” 建立的最好体验。因此在整节课的设计中,部分环节需要调整和整合。“摸一摸” 的环节可以放在周长概念出来之后,不必让学生专门摸边线,而是边摸边说这个物体表面的周长是什么?其次是导课不要只局限于引出边线,能够直接导入主题更好,为课堂的重要环节节省时间。如果能结合社会现实问题或是用带有地域特色的情境进行导课,则会更加新颖有趣。例如:近期陕西举办的 “十四运” 话题,用此情景导课便是对育人教育的渗透。
第四,学生 “量感” 的发展该如何设计会更有效。在本节课,我将数学书边线用铁丝制作出来,并从数学书封面的边缘 “剥” 了下来,让学生估一估。我认为这是发展学生量感的重要环节,能直观感知边线一周的长度 —— 周长。但许多细节问题考虑不周全。例如:周长是一维概念,而我从数学书封面上 “剥” 下来并估长度会不会给孩子建立一个错误的认知,将一维概念等同于三维空间。测量和数一数活动能准确引导学生在辨析中明确周长的概念,发展学生 “量感”。因此,换个角度想一想,这个估一估的环节还有必要呈现吗?学生即使估了,也未必准确,还须经历实际测量过程进行验证。一节课的课堂时间有限,额外增加的环节越多,本节课重难点部分就会越显单薄。如果能扎实研读教材设计,就不难发现。教师若能有效组织并调动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量一量,数一数,课堂定会呈现不一样的精彩。
经过教学设计的多次调整、尝试和再改动,我收获非常大。同时也深刻体会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给他们一个能够攀登的高度,创设一个可以合作交流,可以共同探讨问题的环境,再抽象的概念他们都能准确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