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稿设计】
《什么是周长》
【学习目标】
1、 经历从现实生活中认识周长的过程,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物体的面和简单图形的周长。2、 过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在获得直接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理解周长的概念。
3、 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重点: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
难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学具准备】作业单、彩笔、树叶模型、绳子、直尺、剪刀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树叶、磁铁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在上班的路上捡到了一片美丽的树叶,在学具袋中我也给你们准备了两片不同的树叶模型,请你任选一片自己喜欢的树叶模型,描出它的边线。
【设计意图:通过捡到生活中的树叶这一生活化的情境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活动一:初识 “边线” 感知 “一周”
1. 描树叶的 “边线”
学生独立描出树叶的边线,引出 “一周”
汇报交流:学生到黑板上边描边说。【板书:起点 沿边线 起点】
师小结:像这样从一点出发沿着边线再回到起点,这样的一圈,在数学中叫做 “一周”【课件出示动态图】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正确建立周长的概念,能确切体会到周长的实际意义,我们先从认识周长的形的表象开始。学生学会如何正确描出 “1 周” 之形以后,再次经历 “描、说、指” 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 “1 周” 的实际意义,即从一个点出发,沿着图形运动最后又正好回到这个点。】
2、找生活中的 “一周”
师:其实啊,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有一周,请你举个例子说一说什么是物体的一周?
①找身边的一周(数学书、直尺、课桌等)
学生自主找一周,汇报交流
②学生示范摸数学书封面的一周。(边摸边用语言描述什么是一周)
【设计意图:通过找生活中的 “一周” 的活动,积累对 “一周” 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为接着认识周长做铺垫。】
3、描数学书封面的 “一周”
师:刚才我们已经摸了摸数学书封面的 “一周” 现在请你用彩笔描出数学书封面的 “一周”
汇报交流:师在黑板上示范描出数学书封面的一周
师生共同回顾如何正确找到物体的一周
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怎样才能正确的找到物体的一周吧
先找到一个……(生:起点) 沿着……(生:边线) 绕一圈后再回到……(生:起点)这样我们就正确的找到了物体的一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再次经历描和说数学书封面的 “一周” 的活动,让学生不但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物品的 “一周”,还能正确说出生活中物品的 “一周” 是什么,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1 周” 的实际意义。】
活动二: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
1、通过比较两片树叶谁的一周更长,引出 “周长” 的概念
①师: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一周了,那你们猜猜这两片树叶谁的一周更长?这个时候学生产生了分歧,有的同学认为 1 号树叶一周更长,有的同学认为 2 号树叶的一周更长,还有的同学认为一样长,这时候老师可以顺势提问 “那你们有什么好的方法验证一下吗?”
②学生自主操作,与同伴合作选择测量工具和方法,进行比较。
③汇报交流:学生汇报方法,并在黑板上展示自己是如何比较的(老师事先准备好带有双面胶的磁铁条)
【设计意图:当学生正确建立 “1 周” 的表象以后,再进一步用长度这一数值来进行刻画描述。这是建立周长概念必不可少的关键的一步。在课堂教学中,在学生比较 “哪一片树叶的周长更长” 的实际问题时,借助绳子,用 “化曲为直” 的思想方法,直观化地展示出两片树叶周长的长短关系,在比较中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周长概念中数量本质的认识。】
2、测量树叶一周的长度
①量一量
师:我们刚刚已经比较了哪片树叶的一周更长,那你想不想知道这两片树叶一周的长度究竟是多少厘米呢?
学生自主测量汇报交流
②说一说
学生展示测量的方法和过程。
师:我看你的绳子比你的直尺还要长,那你是怎么测量出绳子的长度的呢?
教师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指导学生使用正确测量的方法。
师小结:现在你们学会正确的测量方法了吗?那我们测出的这条绳子的长度就是树叶一周的长度 【板书:一周的长度】 也就是树叶的周长,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什么是周长 【板书:什么是周长】
【设计意图:同时,在学生经历 “围、拉、量” 等测量活动时,经历了量化一周的长度的过程,深化了对 “1 周” 长度的认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概念的本质。】
师:那刚才这两位同学的测量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呢?通过对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让学生在评价、交流的过程中体会不同方法的 3、测量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师:刚才我们已经描出了数学书封面的一周,我把数学书拿下来,你们看到了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那你能想办法量出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①做一做
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与同伴合作选择测量工具和方法,教师认真巡视,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②汇报交流不同方法
师:谁来说一说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生:88 厘米
师:你是怎么测量的?
方法一:先围再量
师:嗯,和刚才测量树叶的方法是一样的对吗?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方法二:4 条边长度相加
师:那 4 条边相加到底是不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呢?我一起来看一看
老师分别记录 4 条边的长度 18 厘米、26 厘米、18 厘米、26 厘米,然后写出加法算式:18+26+18+26=88 厘米,通过与前面同学测量的结果比较,得出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就是 4 条边相加的结果。
师小结:像这样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课件出示动态图)
③比一比优势和不足,逐步学会根据实际测量的对象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方法。
【设计意图:虽然学生对测量一些物体长度有一定的操作经验,对 “长度” 有初步的感知,但再进一步地认识物体的长度还缺少 “抽象” 出 “长度” 的经验。对于长度的认知仅停留在一条线段的长度,而周长是长度之和。对学生来说,这是一次不小的思维跨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实际操作,运用 “算一算”“画一画” 等简单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计算周长的一般方法,即把所有边的长度加在一起。从而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对周长更为清晰的表象。此外,学生在评价、交流用不同的方法去测量的过程中,体会到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的优势和不足。学生在对比中提炼方法、优化方案,逐步学会根据实际的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积累更为丰富的实际测量的活动经验,形成初步的 “量感”。】
三、综合练习,应用 “周长”
1、数一数,下面图像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
① 出示方格图中的图形,先让孩子看到每个方格边长是 1 厘米。
②数一数,每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并与同伴说一说自己的方法和得到的结果。
③汇报交流。组织学生集体交流展示,说说各自的方法。
方法一:从某个点开始一次数出整个图形的周长(提醒学生记清楚起点的位置)
方法二:先数出每条边的长度最后在相加 (提醒学生将每次数的结果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设计数一数图形的周长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周长是通过度量得到的,度量每个图形的边线的长度,结果就是它的周长。在学生说这些图形的周长是什么,用不同的方法得到周长的过程中,巩固了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2、把一个长方形剪开,剪开后的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
师小结:虽然剪开后的两部分图形不一样,但是周长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在比较图形周长的时候,不要受图形大小和形状所迷惑,而是要比较它们边线的长度。
【设计意图:通过辨一辨的活动,让学生直观化地感受到图形的周长是各条边的长度之和,和图形的面积和大小无关。进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周长概念的本质,为后续面积的学习奠定很好的基础。】
四、归纳总结,内化新知
师:在不知不觉中,我们这节课已经接近尾声了,你能说说你都有哪些收获吗?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