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三稿:《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三稿)
内蒙古包头基地 —— 张慧叶 高志敏 朱岚 高洁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课本第五单元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什么是周长》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课本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课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起始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领悟周长的本质特征,建立周长的表象是本课的重点,同时也为后面周长的计算做好基础。教材 4 个问题串,前两个是对周长的定性描述,后两个是定性刻画。教材借助树叶和数学课本封面的生活实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描一描感知周长在哪里?通过认一认知道什么是周长;通过量一量加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通过数一数整体理解什么是周长,得出测量周长的一般方法。
量感描述:在数学上,视觉或触觉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等量态的感性认识称之为量感。实际上量感是学生关于量的比较、运算、和估计等方面的感悟。量感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体会量的大小,加深对数量的感知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本课课标描述: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结合本课《什么是周长》,我认为量感在本课主要体现在长短这一词语上。而对于长短,主要是通过测量而得来的。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体会什么是周长,培养发展学生的量感。
【学情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认识周长是第二次接触长度的测量,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常见的长度单位,认识了平面图形,能进行一条线段的测量。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测量,通过测量几条线段的长度,认识周长,计算周长。
学生熟悉的是直观看到的一个平面图形,而要让学生想到用 “围图形一周的长度” 这样的长度单位去刻画平面图形的一个特征,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因此,理解周长的意义,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
【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我主要运用演示操作法和课堂讨论法。学法指导主要是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等 。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在观察、思考、操作、举例活动中,了解什么是 “周”,能找出物体或图形的周长。
2、能与他人合作,测量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周长,获得周长的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培养量感。
3、能数出方格图中几何图形的周长,加深对周长概念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物体表面和图形的周长。
难点:探索、掌握测量物体表面和图形周长的方法,培养量感。
【教学准备】: 课件、资料袋(软尺、绳子、树叶硬纸卡、直尺)
前测题目
1、为了规范同学们在校的行为,制作了一些积分币,你们能帮帮老师把这些积分币从纸上完整地剪下来,你会怎么剪?把你的想法用笔描一描,画一画。
2. 淘气和笑笑分别用小棒搭了一个图形,谁用到的小棒长,为什么?
3. 你听说过 “周长” 吗?如果你知道,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周长。
通过前测,我们发现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水平上,基本上都能正确描出物体表面的边线,个别不正确的同学描到了外面、内侧、或者稍微重复,实际上也是描的过程中的操作问题,不是 “边线” 理解上的思维问题,因此关于描边线这一部分内容我们直接呈现给学生,不做过多的引导,只是在描的细节上进行讨论。学生能比较两个图形边线的长度占一半,实际上他们只是将生活中的经验迁移到了这里,并不理解这里面渗透了周长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还需要实实在在的操作、交流,理解什么是周长,将度量意识、量感悄悄地种在孩子们心中。
3. 关于什么是周长,学生知道的较少,需要让学生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概念
1. 创设情境, 抛出问题 “你能描出树叶的边线吗?”
学生作品预设:正确的、描在边线外面的、描在里面的、没有闭合的。
2. 说说你是怎么描的。
教师小结方法、示范描并引导说出正确描的细节( 定起点;描边线;回起点)。
3. 描数学书封面的边线,说说你是怎么描的。(1 名同学黑板上描)
预设 1:转圈描。
预设 2:用直尺描
师:像这样规则的物体我们借助直尺描边线更精确、更方便,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积累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同时在描的过程中感悟到一周是有长度的,从起点再回到起点,那么既然有长度,这个长度就是可测量的,唤起已有的知识经验,用长度单位去量一量,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将长短潜移默化的埋在了孩子们的心中,渗透了量感。另外,在这一活动中学生获得了直观的体验,初步建立了周长概念的表象,获得鲜明、生动、形象的认识,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
二、揭示周长概念
1. 引出课题
师:其实刚才同学们描的边线在数学里有它自己的名字 —— 周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什么是周长”。(板书课题)
2. 认一认,说一说
出示课件,读一读什么是周长(点名读、自己读)
3. 黑板上指着说什么是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师:实际上它们边线一周的长度就是它们的周长。(板书:一周长度,学生直观看到红色边线)
4. 举例说一说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
预设:学生的回答有的是物体,有的是图形。学生指着说(注重一周长度)
5. 随堂检测(课件)
【设计意图】:在读一读、指一指、描一描的基础上,经过学生的自主抽象,周长的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形成,这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厘清周长的概念,感受周长的 “周” 的意思。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感知周用长度来度量,体会量感。
三、测量周长、巩固概念
1. 思考测量方法
师:周长既然是一周的长度,就可以通过量一量得到它的周长,你能测量出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学生说方法,教师配合用树叶和书的框架演示拉直过程。)
预设 1:软尺沿着树叶的一周围一圈,看看是多少厘米。
预设 2:也可以用绳子沿着树叶的一周围一圈,拉直绳子,再用直尺测量是多少厘米。
预设 3:可以把树叶描成相近的多边形,测量。
预设 4:数学书可以直接用直尺或卷尺量出来。
师:同学们的方法真多,这些方法都可以,下面同桌合作用你们的方法量一量。
2. 合作测量
同桌合作要求:
(1)同桌合作测量数学书和树叶的周长并做记录。
(2)汇报结果和测量方法。
教师巡视,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汇报预设:
生 1:我就是把数学书封面的 4 条边量出长度,然后加起来。88 厘米。
生 2:其实数学书的封面是个长方形,只要量两条边就好。然后每条边乘 2,再加起来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师:这个方法很简便。
师:那你们量出的树叶表面的周长是多少呢?谁上来演示一下?
(展示不同的方法,对比。)
生 1:树叶围的时候总是活动,不方便,我们先描出了一周的边线,再围,12 厘米
师:为什么这两个组都用毛线测量,结果确相差很大?大家想一想原因?
生 1:毛线围的时候要沿着边线才准确。
生 2:毛线拉直才能测量
师:这个拉直说的特别好,本来是弯弯曲曲的图形,测量周长时我们可以通过毛线转化成直线再测量,其实毛线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这就是数学中 “化曲为直” 的思想,同时这也是一种好方法。
3. 小结:同学们测得的数据不太一样,是因为测量的人、工具、方法不一样,这些都会造成误差,只要在一定范围内就可以了。为了减少误差,可以多测量几次。
【设计意图】:教师直观演示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物体表面或图形的周长,结合实实在在的测量活动,将测量方法进一步夯实在测量活动中,让学生在测量中感知周长的长短,发展量感。这一过程不需要纠结在测量结果上,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都给予肯定。
四、数一数,下面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厘米?
周长可以测量出长度,我们也可以在方格纸中数出图形的周长。1. 比一比,哪个图形的周长长?
2. 数一数
一小格的边长是 1 厘米。打开书数一数。(教师巡视、展台汇报)
预设方法:展示不同方法(数、数 + 算、平移)
3. 汇报:展示错例,在对比、质疑、补充中得出正确结果。
【设计意图】在错误资源的对比、质疑、补充中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周长。活动中测量出了图形的周长,体会到了度量单位的累加;多种方法的展示,其实就是渗透多种量的方法,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量感是量出来的,发展了学生的量感。
五、巩固提升
【设计意图】利用长方形的特征,不用量、算,直接去比较两个图形的特周长,深度理解周长的含义。学生对周长的体验越多,对量感的发展就越有感觉。
六、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疑惑?关于周长你还想知道什么?
【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