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稿反思:
厘米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计量单位。在统一度量标准的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一些理解表现,这些表现可以帮助我们增强对小学生对长度单位学习的理解。
1. 引导学生对测量工具和测量标准的深度认识。
在自选工具测量明信片长的过程中,学生选择的物品有橡皮、回形针、小花片等,还有一些学生直接选择用尺子测量。在汇报交流中,学生可以获得明信片的长是 5 块橡皮的长、6 个回形针的长或 15 厘米等,同样的长度,测量结果不同是因为大家选择的工具不同,或者说是工具大小不同。学生的思考点停留在工具层面,学生的思维水平还处于浅表层次,没有对长度标准的思考。例如用橡皮测量,是以一块橡皮的长为标准,那么用小尺测量,又是以什么长度我测量标准呢?如果学生始终聚焦在工具不同,那么橡皮测量的长度标准就是橡皮,花片测量的标准就是花片,同样小尺测量的标准就是尺子,尺子的长短被学生误认为是测量长度的标准,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不同工具测量的长度标准是什么,因为长度标准不同,所以测量结果不同。
2. 学生对长度标准统一从感性经验向理性经验过渡。
小学生对单位的统一性理解基于两个经验:一是正面的经验。 尺子无论在哪都是一样,1 厘米这个度量单位也都一样。另一个是干扰的经验,尺子大,单位也跟着变大,所以,当 15 厘米的尺子变成了 100 厘米的尺子时,它身上的 1 厘米也变大了。整体变大,部分也当然变大,是一种具有比例意义的长大。学生们在尺子的对比中发现:无论尺子怎么变长,1 厘米始终是不变的,这就是数学上的 “单位” 有别于有机体的部分。小学生们要理解的内容是:单位的统一主要是为了方便,为了比较间的相互认同。从认为 1 厘米不一样长,到认可 1 厘米一样长,学生才是跳出了自身的感性经验,认可了一种关于单位及单位累积的 “积聚” 模型。
3. 长度测量离不开测量工具,工具的产生体现了度量的意义。
在用 1 厘米小棒测量和用尺子测量的对比活动中,学生可以体会到两点:一是长度测量就是长度单位累加的结果,二是尺子作为长度测量工具更加方便快捷。但在活动中,学生对二者之间的联系感受还不够深入,尺子作为测量长度的工具,它的产生和长度度量的意义以及人们追求方便快捷的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要在这个活动中,进一步细化活动过程,让学生充分体会工具中蕴含的度量意义,感受人们创造发明改变生活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