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探索、发现数学的乐趣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主题样式选择
默认主题样式 ✅
知乎主题样式 
郑州惠济 纪康利
郑州惠济 纪康利

成长 —— 我们一直在路上

新世纪小学第十六届基地教学设计与课堂展示活动综述

    3 月初,借由新世纪小学数学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一群虽来自不同的学校,但大家都怀有同样的初心 ——“用专业和爱守护每个孩子!” 的教师组成了一个无坚可摧的团队。在这一个多月里我们坚信: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能走得很远。在此过程中我们努力进取,团结协作,勤思考,多实践,善反思,与新世纪小学数学并肩同行,共同成长!

    一、找方向、定目标

    3 月 5 日,在惠济区实验小学召开第一次集中会议,本次会议先由有经验的教师分享自己团队成功的做法,并梳理,活动流程为我们指明方向。之后在教研员侯英敏老师的带领下各小组分工明确,会后各个成员各司其职,寻找适合量感的学习方式并收集与有关的量感资料。

    二、初稿形成

    上课教师根据教材、教师用书及量感的有关内容确定自己的选课思考:量感就是对量的感受,是指学生通过视觉、触觉等感官对物体长短、大小、重量、速度等方面的感受。在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量主要包括长度、面积、体积、重量、时间、货币等等,在教学中常常被教师忽略。因此本次选择《铅笔有多长》—— 分米、毫米的认识,想借此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估一估、量一量、猜一猜、画一画、找一找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量感。另外量感对于学生学习计量单位、拓展数学思维、提高估测能力十分重要,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量感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设计《铅笔有多长》的初稿。

    三、纸上得来始终浅 —— 磨课

    要想使课上的出彩,磨课的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因此 3 月 18 日在大河路中心小学进行第一次磨课,上完课后觉得首先用谜语导入的形式引进课题,与本节课的相关知识联系不大,导入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第二:在 “问题一:1 分米有多长?” 环节中,第 1 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记录测量知识,用时过多,课堂效率低,基于学情考虑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在二年级上册绝大部分学生已经熟练掌握,这一环节没有必要花费大量时间整理之前学过的知识。第三,在 “1 毫米有多长” 和 “1 分米有多长” 问题中,有一部分环节重复设计,使之课堂没有新意、亮点,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第四,在引出 “毫米” 时,没有让学生体会到认识毫米的必要性,学生理解不深刻。第五,在认识分米、毫米环节用时过长,导致在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时由于时间过短,没能让学生充分探讨,掌握其中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设计《铅笔有多长》的二稿,并在 3 月 29 日进行第二次磨课。本次设计为了弥补初稿时的问题,在导入环节引入笑笑的日记,一方面复习了米和厘米的长度单位,另一方面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也为本节课分米、毫米的学习做准备。在任务一认识分米、毫米环节中,为节省时间,减少重复环节,同时让学生估两支铅笔的长度,并测量,但发现在问第二支铅笔有多长时,学生已经忘记测量结果,需要重新测量, 毫无疑问在第一个环节是无效的。另外学生在尺子上找 1 分米时,只是说 1-11 厘米是 1 分米,教师也并没有多问一句 “为什么”,学生没有更深入的学习、理解知识。虽然学生能够在尺子上找到 1 分米,但对 1 分米的长度并没有在头脑中形成表象。

    在任务三环节 “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时”,学生没有合理利用软尺,任务不明确,导致在讨论环节有些小组无从下手,对于评价标准,对本次讨论用处不大,需改善。
    根据二稿的问题我们团队共同研讨设计出三稿,在 3 月 30 日进行第三次磨课。课后发现在设计认识分米一环节中,学生刚认识 10 厘米就是 1 分米,并没有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就直接让学生在尺子上找,而课件出示的尺子是放大过的尺子,直接影响 1 分米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不利于量感的培养。本节课为让学生体会分米的方便性,出示了 15 支铅笔累加的环节,目的想让学生体会 15 分米比 150 厘米更方便。但实际上 15 分米或 150 厘米都是可以的。此环节的设计是无效的,并没有让学生体会到分米的用处,需改进。在认识分米与毫米环节中,学生已经认识了分米与厘米的关系,厘米与毫米的关系,此重点应该放到探索米与分米的关系上。不仅节约时间,也提高效率。
    根据三稿的问题,经过研讨我们设计出四稿,使我们的教学设计更完善。4 月 8 日,在长兴路实验小学进行第四次磨课,基于量感的理解,发现在设计三稿时学生刚认识分米,就在尺子上找,而大屏幕上的尺子会给学生产生视觉错误,不利用量感的培养,因此在本环节中,认识过分米之后就让学生画 1 分米,并比划出来,加深学生对 1 分米的认识,之后再去尺子上找。另外通过查阅得知 “一扎长” 是大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学生在用 “一扎长” 量课桌时,由于每个人的 “一扎长” 大小不一样,量出来的结果总是有差距的,此环节的设计需要改进。在巩固练习环节,直接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学生不会估,直接开始量。根据四稿的问题在教研员侯英敏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团队共同研讨,最终确定终稿。
    四、研讨答辩问题
    在 4 月 8 日第 3 次会议中团队成员开始讨论答辩问题,一直持续到 4 月 23 日,各个答辩成员分工合作,收集资料,讨论预设问题,认真观看对方辩友的视频及过程性资料,设计追问问题及对方辩友可能提的问题。为了呈现出更好的效果,不辜负新世纪小学提供的平台,此过程我们团队的队员尽自己所能,每天熬夜查阅资料,设计答辩问题。经过反复修改最终在 4 月 20 日确定答辩问题及课件,在 4 月 23 日进行全国线上答辩。
    此次活动汇聚了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这也是我们团队学习和成长的机会,通过与各位优秀教师交流及研讨,让我们整个团队受益匪浅,最后,再次感谢新世纪小学数学为我们提供这个平台。成长,我们一直在路上。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10ms · UTC 00:59 · PVG 08:59 · LAX 17:59 · JFK 20:59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