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  王海涛  ›  全部回复
回复总数  16

纪老师很好的开展小组合作,互动充分,讨论充足,以学为主。

纪老师充分考虑学生已有认知和年龄特点,从学生实际认知出发,层层递进,逐渐加深,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再从自己的身体去感知。那是最熟悉的了,一扎,小手,自己的文具,铅笔都是参照物,最后引申出一厘米 = 10 毫米,一分米 = 10 厘米,小朋友就记住了。

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让小朋友主动去估计,主动去量,主动去思考他们之间的关系,米,厘米,分米,毫米之间慢慢就清晰了。

纪老师认真把握教材。从学生年龄,认知等各方面着手,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把一厘米,一分米和自己的实物,自身等联系起来,印象深刻,理解通透。

这节课从学生已有认知出发,设计合理详细,老师下了较大功夫,各个环节紧紧相扣,效果良好。

教师并不是单纯地教授学生 1 厘米等于 10 毫米,1 分米等于 10 厘米,1 米等于 10 分米,而是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体验、发现这个知识。

学生的学法形式丰富多样,有观察、估测、测量验证、合作交流。整节课用了大量的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认一认、猜一猜、想一想的学习方法。

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老师设计精彩细致,教师的合理引导就会让本节课成为一堂精彩成功的课堂。

本节课从生活出发,用自己的经验和生活实际结合,通过学生的摸一摸等活动,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用铅笔这种学生熟悉的东西来感知新知识,新课程,很好的代入了生活,联系了实际,加快了理解,加深了记忆。

纪老师本节课设计精妙,重难点突出,课堂中能体现数学的趣味性和层次性,使学生有参与的热情和探索的动力。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很好的凸显,整节课设计精心打造,细节处理特别用心。

纪老师精心设计,以学为主,全面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前后呼应,效果良好。

本课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让学生通过认识毫米、分米的学习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纪老师合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力争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39 人在线   最高记录 13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c477f2 · 35ms · UTC 14:00 · PVG 22:00 · LAX 07:00 · JFK 10:00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