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宝

米宝

🏢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
新世纪小学数学论坛 第 11 号会员,加入于 2020-09-02 18:19:46 +08:00
10 G 0 S 0 B
米宝 的最新回复

五、关于 “核心素养” 的思考

在《1 分有多长》(认识秒)这节课教与学的实践中,除了凸显 “度量” 这一核心主题。我们认为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抽象、推理的基本数学思想,以及数感、应用意识等学科素养也都得到了一定的体现和渗透。

一句又一句,写不尽我们对度量的思考;一段又一段,表不完我们对教学的感悟;一稿又一稿,装不下我们对课堂的实践;一节又一节,展不出我们对课例的求索…… 回顾整个过程,可谓是:

行思坐想皆度量,

重视体验感时长。

先定标准再累加,

积累经验提素养。

我们对 “度量” 从陌生到熟悉,我们对教学从茫然到顿悟,我们在网络研讨的过程中一路走来一路收获。感谢大赛,让我们对数学的本质、对数学教学的价值有了全新的认知,我们也一定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让自己的教学越来越有深度有思想,努力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眼睛观察、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

本帖最后由 米宝 于 2020-7-23 14:40 编辑


四、关于 “课堂教学” 的思考

随着我们对 “度量”、“教材” 和 “学情” 的理解不断深入,我们的课堂教学流程也在随之发生变化。且行且思行思不止,我们努力在最新的教学流程中更加凸显学生的 “度量” 体验。下面是我们最新的教学流程图:

12508

其中的 “秒的认识” 环节主要是认识度量单位 “1 秒”,用 “1 秒” 测量一个时长。而 “学以致用” 环节包含了练一练和问题串 4(最接近 60 秒)。这样的设计是要把 “度量” 放在首位,而后第二位是 “时间估测”。

在研究中发现,做时间估测,如果给些混淆背景,如:悦耳声音、有趣动画,等等,学生就不能准确估测了,即使很短的 “1 分”。因此,在问题串 4 的教学中我们着重在 “用秒来计量”,鼓励计量方法多样。这也凸显了本节课的 “度量” 主题。


图片:

图片8.PNG

本帖最后由 米宝 于 2020-7-23 14:34 编辑


三、关于 “学情” 的研究思考

为了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了解学生对 “时间” 的直观感受情况,我们设计了如下调查问卷并对学生进行了课前调查。(如下图)。

12507

整理学生的课前测数据,具体分析如下:

1. 上学时,从入校门到进教室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正确答案:5-6 分钟)

部分学生认为在 3 分钟以内,如:1 分钟,时间过短,占半数的学生描述时间在 4-7 分钟,符合实际(有一定的感觉),少部分学生估计在 7 分钟以上,时间过长。

2. 早晨起床,洗脸刷牙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正确答案:?分钟,快慢不 —,判断不准)

10%的学生认为在 3 分钟以内,60%的学生认为在 3-5 分钟,占多数(比较常态情况),30%的学生认为要在 5 分钟以上。

3. 做 15 道口算题大概用多长时间?(正确答案:2 分钟左右)

占半数的学生觉得 3 分钟以内可以完成,部分学生觉得需要 3 分钟以上,40%的学生认为需要 3-8 分钟,10%的学生认为需要 8 分钟以上。

4. 从 1 数到 100 大概用多长时间?(正确答案:?分钟,快慢不一,判断不准)

73%的学生认为在 2 分钟以内(常态速度),27%的学生认为需要 2 分钟以上。

5. 有关时间方面的知识你知道哪些?怎么知道的?(已有知识摸底)

50%的学生知道时、分、秒之间的关系,40%的学生知道且能描述相关信息,10%不知道空白没写。

6. 你觉得生活和学习中,一分钟自己能做些什么?(时长感知经验摸底)

63.3%的学生描述比较合理,23.3%的学生描述不合理,13.3%的学生不清楚如何描述。

从本题来看,学生所写的有实际体验的例子比较多,充分说明 “实际体验” 很重要。

通过前测我们感受到 “经验体验” 对于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很重要。如何通过学习使学生的 “相关的生活经验” 提升为 “相应的数学活动经验” 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关注的。

图片:

图片8.PNG

本帖最后由 米宝 于 2020-7-23 14:25 编辑


二、 关于 “教材” 的解读与思考

(一)教材解读

《1 分有多长(认识秒)》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时、分、秒》的第二课时。本课时的学习内容是:认识秒、知道 1 分 = 60 秒、体验时间的长短。本课时的内容共有四个问题串:

问题串 1(如下图)“看一看,说一说”:主要让学生认识秒。

12498

问题串 2(如下图)“1 分有多长?数一数,填一填”:让学生 观察秒针走动,借助数 “秒” 活动,直观感受 1 分的长短。了解分、秒之间的关系,体会 1 秒和 1 分的长短。

12499

问题串 3(如下图)“1 分能做什么?做一做,填一填”:借助实践活动,体会 1 分有多长。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活动经验估测时间有多长,发展估测意识。

12501

问题串 4(如下图)“从 1 数 到 60,看谁用的时间最接近 60 秒。”: 通过比较数 “60 下” 和 60 秒的结果,增强学生对 1 分长短感受的准确性。

12502

课后的练一练(如下图),使学生再次结合熟悉的现实生活感受分、秒的实际意义。

12503

我们发现:教材内容很重视将生活实例及 “共识” 的经验 “拿来”,使学生建立起对时间单位 “秒” 及 “1 分有多长” 的认识。





图片:

图片1.png 图片2.png 图片3.png 图片4.png 图片5.png

本帖最后由 米宝 于 2020-7-23 14:47 编辑


在行思中感受度量 在度量中学习成长

——2020 年 “度量” 主题网络研讨综述


郑州金水基地:毛均莹、赵华赟、王皎璇、许晚秋

2020 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本届的网络研讨活动也因此与往届不太一样。从二月底开贴至今已经过去了近 130 天,在这四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围绕 “度量” 主题,以《1 分有多长》这节课为载体不断思考实践、讨论交流。疫情期的每一次线上教研,我们努力在钉钉平台以无生上课和分组汇报的形式来交流碰撞;复学后的每一次试讲磨砺,我们努力深入理解 “度量” 并基于 “度量” 优化课堂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 “度量” 的理解越来越深刻清晰,对数学教学有了更深的思考,对数学素养有了更多的感悟。

以下是我们参加网络研讨活动的综述。

一、 关于 “度量” 的解读与思考

为了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明晰 “度量” 的内涵,我们查阅了相关资料。

在 2018 年 12 月的《数学教育学报》上,史宁中、娜仁格日乐两位教授在《度量单位的本质及小学数学教学》这篇文中指出:

度量是数学的本质 ,是人创造出来的认识数学、进而认识现实世界的工具,度量可以是因人而异的。

度量单位 就是把不同个体的度量方法标准化,并且能够得到人们的广泛共识。

度量的本质 在于表现事物某些指标的顺序。

度量主要包括两类 : 一类是通过抽象得到的,是人思维的结果;一类是借助工具得到的,是人实践的结果。

我们从中明确了 “度量” 之于数学对的重要性、度量单位、度量的本质及分类。

在 2016 年 1 月的《新课程研究》上,王智明教授在《小学数学中度量性概念的教学思考》这篇文中指岀:

◆度量是因为比较存在的,没有标准就没有度量,因而度量性概念的产生大都来源于某种比较任务,在任务解决中感受建立 比较标准(度量)的必要性

度量性概念是基于任务的产生 。学生在一定的任务情境中,通过 “比”,利用人类的心智活动,产生了度量性概念。

◆在适宜的任务情境下,通过认知冲突的激发,自然而然类比迁移、联想与 “创造” 浑然一体。因此,度量性概念的获得过程不是多种情境抽象概括的结果,而是 人类在任务下自主建构创造的过程

◆度量性概念的教学建议: 1. 在认知冲突中感受度量单位的产生。2. 在创造及比较中建构度量性概念。3. 在应用中深化度量性概念的认知。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不仅对度量性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还看到了具体的度量性概念的教学建议。

在 2013 年 5 月的《小学教学(数学版)》上,刘加霞教授在《把握度量的本质,积累度量活动经验》一文中指出:

◆度量的两个核心要素: 度量单位 单位的个数 (度量值)。

◆度量内容的教学要把握度量的本质, 让学生经历单位的产生过程、单位的累加过程, 形成单位的观念并以此为标准学会估计,培养数感,积累度量活动的经验。

◆度量教学的关键是:“数” 出度量单位的个数,建立 “一个长度单位的观念”, 培养学生的量感。

通过此文,我们对基于 “度量” 的教学有了更加明晰的认知,也逐渐理解了 2019 年 10 月在山西太原举行的第十八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系列研讨会 “度量” 主题专场活动中提出的那段话:

没有度量就没有数学,度量是人们认识数学,进而认识现实世界的基本工具和表达语言,也是数学学习的基础,以数表形,以形化数,就是 “度量” 为我们呈现的最基础的数学本质。

至此我们明确了基于 “度量” 的教学指向:1. 认识 “度量单位”,建立 “度量标准”。2. 与 “标准” 比较,产生 “数量”。3.“标准” 与 “数量” 二者衔接的学习。联系《1 分有多长(认识秒)》这节课,我们也有以下教与学的思考:1. 建立时间单位 “秒”。2. 用 “1 秒” 去测量一个时长(包括 “1 分”)。3. 积累 “认识度量单位” 及 “用单位测量” 的数学活动经验。

本帖最后由 米宝 于 2020-7-23 14:05 编辑


金水基地

—— 追问问题答辩及课件

西安雁塔基地(一)的 追问问题:

教师用书中建议组织两次 “闭眼 1 分钟的活动” 让学生先感受 1 分钟的长短,再感受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在对方的教学设计中没有这样深层感知,请问你们是怎么思考的?

郑州金水基地对 追问 问题的回答

对方辩友您好!我们在教学中组织了两次对 1 分钟感知的活动。第一次是 “1 分钟能做什么?”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 1 分钟的时长;第二次是学生通过数 60 下和 1 分钟对比感受 1 分钟的时长。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中是组织了学生感受 1 分钟的时长的。

我们在王智明教授的文章中曾看到 “度量性概念是基于任务产生的,学生在一定的任务情境中,通过比,利用人类的心智活动产生的度量性概念。” 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不一定非得通过 “闭眼” 活动来感受 1 分钟的时长,我们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通过多个活动来进行。

我们的教材很注重 “学生的共识” 和 “经验的拿来”,使学生建立起对 “1 秒”“1 分” 有多长的认识,你们的问题也说了教师用书中是建议两次 “闭眼感受 1 分钟” 这样的活动,我们组织的活动也是和此有同样的目的意义,使学生深层次的感知。下面请我们的执教教师谈一谈:

我来结合我们的教学谈一谈是怎么帮助学生建立 “1 分” 的概念的。我们先设计了两次活动。首先,学生观察钟面指针走动 1 分钟,在同学们观察钟面走动的过程中,经历时间单位 “1 秒” 累加的过程,60 个 1 秒,60 秒就是 1 分钟。这样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 1 分的长短。接着让同学们再次观察钟面的走动,同时思考:1 分钟自己喜欢做什么?借助 “1 分能做什么” 这样的活动,建立时间单位 “1 分” 的概念。通过体验活动,丰富学生对 “1 分有多长” 的多样性感受。在我们学以致用的环节,首先在巩固练习中再次让同学们感受 “分、秒” 的实际意义。接着进行 “看谁用的时间最接近 60 秒?” 的活动,所以我们不一定非得像教学参考用书中建议的一样,让同学们经历两次 “闭眼感受 1 分钟”。你看,我们是这样子做的:请同学们一人拿秒表在此观察秒针走动 60 秒,另一人数 60 个数来计时。先你数我看,再交换我数你看,在对比的过程中,也就是数度量单位和调整准确单位概念的过程中,再次经历度量单位累加的过程,使学生对 1 分把握的更加准确,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与能力。

我们这两次 “1 分有多长” 的体验感受,第一次是为了让学生发现分与秒之间的关系,知道 1 分 = 60 秒。第二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用 “1 秒” 来度量 1 分的时长,经历时间单位的累加过程,并通过体验活动丰富学生对 “1 分有多长” 的多样化感受。

虽然我们没有让学生来两次体验闭眼 1 分钟的活动,但是我们之前有一个听儿歌的活动,这个过程中,学生没有用眼睛看,也是一个对时间感悟的过程。这样就达成了对时间的深层次感知。

总之,我们尊重教材,用好教材,根据学生学习实际、根据度量的解读与研究,适度的改进教与学的过程,这就是我们在建立 “1 分” 概念时的具体做法。

12497

图片:

3.追问回答课件_01.png

本帖最后由 米宝 于 2020-7-23 14:57 编辑


金水基地

—— 预设问题答辩课件

12510

125121251112513125151251412516125171251812520125191252112522125231252412525125261252712528125301252912531125321253312534

图片:

2.预设问题回答课件_03.png 2.预设问题回答课件_02.png 2.预设问题回答课件_04.png 2.预设问题回答课件_06.png 2.预设问题回答课件_05.png 2.预设问题回答课件_07.png 2.预设问题回答课件_08.png 2.预设问题回答课件_09.png 2.预设问题回答课件_11.png 2.预设问题回答课件_10.png 2.预设问题回答课件_12.png 2.预设问题回答课件_13.png 2.预设问题回答课件_14.png 2.预设问题回答课件_15.png 2.预设问题回答课件_16.png 2.预设问题回答课件_17.png 2.预设问题回答课件_18.png 2.预设问题回答课件_19.png 2.预设问题回答课件_21.png 2.预设问题回答课件_20.png 2.预设问题回答课件_22.png 2.预设问题回答课件_23.png 2.预设问题回答课件_24.png 2.预设问题回答课件_25.png

本帖最后由 米宝 于 2020-7-23 13:59 编辑


郑州金水基地

—— 预设问题答辩

西安雁塔基地(一)提出的 预设问题:

时间是个抽象的概念,请问您是怎样帮助学生建立 1 分有多长,1 秒有多长的时间概念的?


郑州金水基地对预设 问题 的回答

各位专家、老师好!我们是金水基地的答辩团队。针对对方提出的预设问题,我们是这样想的:

首先,我们很认同对方提到的时间是个抽象的概念,的确时间单位不像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那样可见可触摸,学生学习起来是比较困难的,这也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需要重点突破的方面。幸亏也非常感谢北师教材编委会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 基于度量的研究,引领和帮助我们突破这一难关。

那我们是如何对 “度量” 进行解读的呢?

翻开词典,看到和数学相关的释义。度量衡,指向计量标准。接着,量(四声),量(二声),四声时指向标准,名词,二声时指向数数,动词。继续追溯,在百度百科中看到了一致的解释。翻开《数学课程标准》,我们寻找了小学阶段中关于 “度量” 和 “测量” 的所有语句,发现也是 “度量” 指向 “单位”;“测量” 指向 “动作”。我们讨论发现:度量(四声),名词,指向 “计量单位”;测量(二声),动词,指向数数或量化。我们知道:二者要结合来实现基于度量的教与学。

关于 “度量”,专家们是怎么想的呢?

史宁中教授指出 “度量是数学的本质”。王智明教授指出 “度量是因为比较而存在的,没有标准就没有度量。” 刘加霞教授指出 “让学生经历单位的产生过程、单位的累加过程。” 基于此关于《1 分有多长》(认识秒)这节课,我们的思考是:教学中,建立时间单位 “秒” 再用 “秒” 去测量一个时长,继而认识 “分”。

翻开我们特别喜欢的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1 分有多长》这节课教科书安排了四个问题组成的问题串。第一个问题是认识秒针;第二个问题是观察秒针走动,借助数秒活动,直观感受 1 分的长短;第三个问题是记录 1 分,自己能做的事情为辨别 1 分地长短积累活动经验;第四个问题是增强学生对 1 分长短感受的准确性。整节课凸显:体验与实践,单位与换算,生活与学习。

我们通过线上线下讨论、磨课,对教材有了更清晰深入的理解。基于教材,基于度量,基于学生,基于教学,我们得到这样的教学流程(如下如)。

12471

主要环节:秒的认识、1 分有多长、学以致用。结合优酷网上我们的教学视频具体说明一下:第一环节,认识秒,认识度量单位 “1 秒”;用 “1 秒” 测量一个时长。1 秒,多长是 1 秒呢?学生自由表达,唤醒已有生活经验元认知。在此基础上,出示钟表,让钟表说活,建立时间单位 1 秒的概念。接着看、听、数、做,1 秒,几秒、十几秒、几十秒,用 1 秒去测一个时长。这是第一环节。

在认识秒的基础上,进入第二环节:认识分。1 秒的累加,60 个 1 秒,让学生清晰地感知 1 分是 60 秒。接着应用认识秒的学习经验认识分,测 1 分钟拍球、写字、心跳次数的活动,进一步感受 1 分的长短。学以致用,想一想、选一选;试一试、填一填;谁用的时间最接近 60 秒。在应用中,进一步感受分、秒的实际意义。

总之,分、秒很抽象,它不可见,也不可触摸,基于度量的理解、基于教材的解读,基于学生的研究,我们的团队通过教学,让一段时长变得可感、可知、可度、可量。感谢对方的提问,感谢教材编委的指引,让我们对度量、对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我们的回答完毕,谢谢!

图片:

2.预设问题回答课件_21.png

本帖最后由 米宝 于 2020-7-5 18:39 编辑


(接上 1257# 楼层)


二.1 分有多长

(一)1 分有多长?

1. 观察钟面走动 1 分钟,发现:分针走 1 小格,秒针正好走一圈。

小结:分针走 1 小格是 1 分,秒针走一圈是 60 米。1 分=60 秒。

2. 再次观察钟面走动 1 分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渡过这 1 分钟。

(二)1 分能做什么?

12096

明确任务后小组活动,体验 1 分钟能做的事情。

(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 观察钟面指针的走动,发现分与秒之间的关系。用时间单位 “1 秒” 来度量 “1 分” 这段时长。进而体验 1 分钟能做什么,建立时间单位 “1 分” 的概念,并通过体验活动丰富学生对 “1 分有多长” 的多样化感受。

三.数学阅读

科学家发现 1 秒钟,光能绕地球转动 7 圈半。在我们的身体上 1 分钟骨骼会产生 1.5 亿个红血球,为全身输送氧气。

设计意图: 通过阅读材料拓宽学生视野,进一步丰富学生对 “1 秒” 和 “1 分” 的认知感受。】

四.学以致用

(一)想一想,选一选。

12095

1. 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2. 教师追问: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表达对时间的感受。

(二)试一试,填一填。

12097

1. 学生实践体验并记录结果。

2. 交流反馈结果与做法。

(三)看谁用的时间最接近 60 秒?

活动任务:同桌合作,一人拿秒表计时,另一人数 60 个数,看谁用的时间最接近 60 秒?

1. 交流数数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2. 同桌合作进行活动。

3. 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 在巩固练习中再次感受分、秒的实际意义;在数数的过程中再次经历度量单位累加的计数过程,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与能力。】

五.总结延伸

1. 回顾 反思。

学生说一说对 “时间” 有什么新的收获?

2. 学习延伸。

实践作业:

用 1 秒 “小尺子”“量量”:从一楼楼梯上到二楼需要多少秒?自己走 10 步需要多长时间?跑 50 米需要多长时间?

用小闹钟帮忙计算:学校到家需要多长时间?在操场跑一圈需要多长时间?午餐需要多长时间?

设计意图: 回顾梳理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运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度量意识与能力的同时也发展 学生的应用意识。】

【板书设计】

12114



图片:

图片3.png 图片2.png 图片4.png 板书.PNG

本帖最后由 米宝 于 2020-7-5 09:34 编辑


1 分有多长》终稿教学设计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小学部 毛均莹

【学习内容】

新世纪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1 分有多长(认识秒)》

【教材 分析

本课属于 “数与代数” 领域 “常见的量” 范畴,主要内容是认识秒,知道 1 分=60 秒,体验时间的长短。本节课为第 1 课时,教材内容问题串包括四个有逻辑推进关系的活动,具体如下:

12091

四个活动旨在通过观察、思考,操作,让有关秒的知识纳入到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中,为学生创设出一系列有趣的活动情境,使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体验中感受时长,从而积累相关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情分析】

学生已在一年级上册学习过认识钟表,认识钟面上整时、半时的时刻。也在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中再次认识了钟面,认识了分,知道了 1 时=60 分。通过近两年的数学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初步的思考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经验,这些都是本节课的学习基础。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抽象的时间概念的感知情况,我们通过课前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时间概念的掌握比较清晰,部分同学对时间概念比较模糊。因此如何设计符合不同程度学生心理和经验基础的体验活动,使每个学生对时间的感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都能得到提升是我们在设计时需要考虑的。

【学习目标】

1. 在具体情境中,直观认识 “秒”,初步体会一个较短时长需要用一个统一的单位来累加得到。

2. 在活动中,知道 1 分 = 60 秒,体会时间单位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 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积累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习重难点】

直观认识 “1 秒” 及 “1 分”,感悟时间单位与单位数量在测量时间长短中的重要作用。

【教具学具】

教具:大钟表、秒表、多媒体课件。

学具:小钟表、秒表、作业单、篮球、作业单。

【课前准备活动】

全班同学一起倒数 10 个数开始上课。

【学习过程】

一.秒的认识

(一)谈话导入初识 “秒”。

1. 导入

课前倒数 10 个数很整齐,然后一起开始上课。思考:这里面有什么秘密?

(学生说一说。)

小结:数数的节奏是一样的,数每个数的时间是一样的,大家的想法是一样的。如果数一个数是 1 秒,数 10 个数就是 10 秒。

2. 初识秒

多长是 1 秒?

(学生自由表达自己心中的 1 秒时长)

设问:人类认可的 “1 秒” 是多长?让 “钟表说话”(出示实物钟表)。

设计意图: 在倒计时的活动中,经历一起数数计量较短时间的过程,直观体会数数节奏,初步感受 “标准” 引入的必要性。随后让学生说说多长是 1 秒激发其生活经验,进而引出钟表这一重要的计时工具。】

(二)认识 “秒”。

1. 认识秒针

学生观察实物钟面,看一看说一说:钟面上有什么?

(学生说一说)

师转动钟表,学生观察钟面上指针的走动,发现:哪根指针走得最快?

(学生回答)

2. 感受认识 “秒”

(1)认识 1 秒

①看一看,知道秒针走动 1 小格的时长就是 1 秒。

②听一听,学一学,秒针 “叮” 走动 1 小格的时长是 1 秒。

③听一听,做一做,知道 1 秒的时长。

(2)认识几秒

①看一看,听一听,数一数,认识 2 秒。

②看一看,听一听,数一数,做一做,认识 3 秒。

③看一看,听一听,数一数,做一做,认识 10 秒。

3. 用 “秒” 计时

教师播放音乐并用秒表计时,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以 “秒” 计时,度量音乐时长。

(学生汇报计时结果和方法)

小结:30 个 “1 秒” 是 30 秒。

设计意图: 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观察钟面认识秒针,进而观察感受秒针走动 1 小格,直观建立 “秒” 这一时间度量单位的概念。接着在看、听、数的活动中,体会 1 秒时长准确的重要。体会用 1 秒去数数(即比较)的计时方法,经历用度量单位 “秒” 去度量一段时长的过程,发展学生度量意识与能力。】


(未完,见 1258# 楼层)







图片:

图.PNG

本帖最后由 米宝 于 2020-7-5 10:07 编辑


二年级下册 第七单元时分秒《1 分有多长》课堂视频

[郑州金水基地毛均莹《1分有多长》课堂视频](https://url.cn/xNe8JWXk?sf=uri)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czODI2OTY2OA==.html

本帖最后由 米宝 于 2020-6-5 15:48 编辑


四、巩固应用,强化认知

学习活动 1: 用时间单位度量一个活动的时长

1、有了度量时间的工具,在生活中我们就可以用它度量一个活动的时长。我们一起来听听我们班故事大王给我们带来的故事,边听边用自己的方法估测讲完这个故事要多长时间?

(学生听故事估测时间,交流结果及如何估测的?)

学习活动 2:在 2 分钟内完成作业练习。

(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练习)

【设计意图:用时间单位 “分”“秒” 度量一个活动需要的时长,在应用度量单位中深化对时间单位概念的认知,同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与能力。

五、全课总结、作业实践

1、时间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体育课上,我们在计量跑步时间时,常用秒表计时,1 分钟大约能跑 200 米。等红绿灯时最后 10 秒时,信号灯会闪烁,闪一下的时长是 1 秒等等。

(观看生活中 1 秒、1 分都能做些什么?)

2、60 个1秒积累起来是1分钟,60 个1分钟积累起来就是 1 小时,1天是由 24 个小时,时间就是这样一秒一秒的过去,所以每一秒都是珍贵的,一去不复返的。人们是怎么发明钟表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个数学小故事。

3、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请你用自己的方法试一试估测一下,放学后,从学校到家你需要多长时间?在家里做一个件事你有需要多长时间呢?

【设计意图:感受生活中时间的应用,体会生活中时间的度量处处可见,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观看小视频 “时间单位是如何形成”,感受科学的奥秘。回顾总结,培养学生珍惜时间。】

三、活动感知,构建时间单位 “1 分” 的概念

学习活动 1:1 分,这个时间有多长呢?

1、说一说,学生交流。

2、思考:我们 1 分钟可以做什么呢?

预设:可以写字、口算、折纸、心跳、走路、跑步、阅读、拍球等等。

3、那请选择一样你喜欢的任务,四人小组合作,计时 1 分钟,做一做并记录下来吧!

预设:

生 1:我 1 分钟写了 15 个字。

生 2:我 1 分钟脉搏跳动了 90 下。

生 3:我 1 分钟折了一架纸飞机。

生 4:我 1 分钟跳绳 156 下

【设计意图: 说一说,调动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时间 “1 分”,不可见、不可触摸。通过观察、记忆、动作,体验、记录 1 分内自己能做的事情,把无形的 “时间” 表现了出来,使 “1 分” 听得见、看的见,可感知可测。调动多种感官,帮助学生建立对时间单位 “1 分” 清晰地又深刻地感知。

学习活动 2:几分钟、几十分钟你能做些什么?

1、想一想,2 分钟、3 分钟你能做些什么?

2、生活中,你都用过多长时间做过那些事?先四人小组说一说。

【设计意图:学生形成了 “1 分” 时间(度量)单位的概念,那 2 分、3 分、5 分钟呢?在想象中,结合学生学习、生活中丰富的感性体验活动,将已有的学生经验与数学理解相结合上升感知为体验,最终形成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把多个具有个体性 “1 分”“5 分”“10 分” 等等概念进行重构,形成统一的时间概念。】

本帖最后由 米宝 于 2020-6-5 15:20 编辑


二、活动感知,形成时间(度量)单位 “1 秒” 的概念

学习活动 1:建立 1 秒时间(度量)单位的概念。

1、1 秒有多长?

预设:听一听,记一记,做一做。

2、想一想。我们能做些什么?(学生在有声音有画面中,感知 1 秒的时长)验证一下。

预设:

生 1:我拍了一次手。

生 2:我拍一下桌子。

生 3:我数了一个数。

【设计意图:时间 “1 秒”,不可见、不可触摸。通过观察、记忆、动作,把无形的 “时间” 表现了出来,使 “1 秒” 听得见、看的见,可数可测。调动多种感官,帮助学生建立对时间(度量)单位 “1 秒” 清晰地又深刻地感知。】

学习活动 2:初步学会用 1 秒测量较短时间。

游戏 1:“我做小闹钟”。

同们知道了 1 秒有多长,那我们来做小闹钟,边观看小朋友画画边有自己的方法计时。从 “开始” 到结束,用了多少秒?比一比,哪个小闹钟报时准确。

学生估计一段时间 10 秒的时长)

学生思考、交流: 你测得是几秒?用到什么帮助你的方法了吗?这种方法怎么样?

预设:我知道 1 秒有多长,然后数数。可以用拍手、点头…… 方法。

评价:找到一把 1 秒的尺子 “滴答”,用这样的节奏来数数,估计一个较短的时间有几秒,有多长时间。

游戏 2:“我是合格小闹钟”

现在同学们都轻轻地闭上眼睛,听首儿歌,边听边估测,到 10 秒时喊 “停”。“小闹钟” 准不准呢?

1、播放 10 秒,学生估测,交流方法;

2、继续播放 20 秒,学生估测,交流方法;

3、继续播放 30 秒,学生估测,交流方法。

4、继续播放 60 秒,学生估测。

思考、交流:

(1)说一说你的感觉和小闹钟的结果?

(2)看一看,你发现钟面上有什么变化么?

预设:1 分 = 60 秒

【设计意图: 学生形成了 “1 秒” 这个时间(度量)单位概念,然后用 “1 秒” 估测较短时间的时长,在活动中用时间(度量)单位 “1 秒” 度量一段时长,经历用时间(度量)单位累加的过程,10 个 1 秒就是 10 秒,感知度量单位的个数即度量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与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学生通过听儿歌,再次经历时间(度量)单位逐渐累加的过程,经历 20 秒、30 秒......60 秒,形成完整的概念。当累加到 60 秒时,就形成了新的时间单位 “1 分” 1 分 = 60 秒。1 分是生活中一个常用的时间单位。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唤醒经验

1、 同学们,时和分是生活中常用的时间单位。淘气和笑笑在 玩游戏 发生冲突了。我们快来听听: 一起 开始 明明是 完成 计时的工具上却都显示是 3 分, 淘气 因此都记了 3 分钟。 觉得不公平。” 这该怎么办?

预设:

生 1:淘气比笑笑快,但快的时间又不到 1 分钟,所以都显示 3 分钟。它们需要有一个记录比 “1 分” 更短的时间工具,这样他们跑步的时间记录为 3 分几秒,才会更准。

生 2:钟表上还要有一根针 —— 秒针,可以帮助我们记录几秒,秒帮我们记录比分更短的时间。这样当分比不出快慢时,我们就比较秒更公平。

2、同学们想到一个新时间单位 “秒”,好办法!你生活中有用秒计时过么?

预设:

生 1:晚会开始前,大家会一起数数用秒倒计时;

生 2:十字路口的等信号灯时,会用秒计时;

生 3:我在做平板支撑运动时,用秒计时;

3、大家生活中都遇到过、用到过 “秒”。竟然大家都知道 “秒”,那等信号灯时,我们不看信号灯,自己用秒计时过路口行么?(出示信号灯计时图片)

预设:

生 1:不行,那样会很危险。我们每个人数的有的快、有的慢。节奏不一样。

生 2:每个人计时快慢不一样。看信号灯,它闪一下就是 1 秒,这样我们就统一了。

4、看来,统一的工具很重要。生活需要有统一的工具计时。人们依据地球转动、日出日落等自然规律发明了钟表,帮助我们记录时间。你都知道那些计时单位呢?我们是怎么利用人类发明的钟表计时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观察钟表上时针、分针、秒针的形状及运动。)

预设:

生 1:(钟面的构成)钟面上有 3 根针,分别是时针、分针、秒针;最粗、最短、走的最慢的是时针。秒针最细、最长。钟面上有 12 大格,60 小格。

生 2:(钟面针的走动)时针,走 1 大格,记录的是 1 时这么长的时间,走 1 圈,记录的是 12 时这么长的时间;分针,走 1 小格,记录的是 1 分这么长的时间,走 1 圈,记录的是 60 分这么长的时间;秒针,走 1 小格,记录的是 1 秒这么长的时间,走 1 圈,记录的是 60 秒这么长的时间。

生 3:(钟面指针走动的相互关系)时针走 1 大格,分针正好走 1 圈,1 时 = 60 分分针走 1 小格,秒针正好走 1 圈,1 分 = 60 秒。

思考交流: 每个时间单位表示的时间,有多长呢?能举例说一说吗?

【设计意图:首先,由淘气和笑笑体育课的争论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唤醒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发冲突,仅仅用时间单位 “分” 计时,这样的结果不准确,从而导致结果不公平。需要一个计量比 “1 分” 更短时间的时间(度量)单位,来度量较短的时间;其次,唤醒学生的知识经验,在生活中我们也常用秒来度量时间;最后,通过十字路口等信号灯的活动,第一次初步的帮助学生知道时间(度量)单位 “1 秒” 的(长短)概念,生活中需要有统一计量时间的工具,有统一的时间单位。】

【学习目标】

1、在生活情境中,认识时间单位 “秒”,体会统一时间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秒,体会 1 秒长短,知道 1 分 = 60 秒。

3、在实践活动中,体验 1 分有多长,发展估测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体验中感受时间珍贵,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验感知时间单位 “1 分” 有多长

【教具学具】

一个计时工具、自己喜欢活动的工具或文具用品

《1 分有多长》教学设计【4 稿】

【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1 分有多长》

【教材 分析

本课属于数与代数领域 “常见的量” 范畴,主要内容是体验时间的长度和学习分、秒之间的换算。本节课为第 1 课时,教材内容问题串包括 4 个有逻辑推进关系的活动,即:1、“看一看、说一说。” 认识秒针,建立时间单位 “1 秒” 的表象;2、“1 分有多长?数一数,填一填。” 观察秒针的走动,借助数秒活动,经历时间单位的累加过程,直观感受 1 分的长短,建立时间单位 “1 分” 的表象;3、“1 分能做什么?做一做、填一填。” 记录 1 分钟做的事情,为辨别 1 分长短积累经验;4、“从 1 数到 60,看谁用的时间最接近 60 秒。” 通过对比结果,增强学生对 1 分长短感受的准确性。旨在通过观察、思考,操作,让有关秒的知识纳入到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中,为学生设计出一系列的喜闻乐见地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感悟时间,积累活动经验。

【学情分析】

学生已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钟表,会认读整时和半时。在本单元第 1 节课中,又进一步认识了钟面、认识分,并知道 1 时 = 60 分。这些都是本节课的知识基础。通过两年来的学习,学生具有一定的倾听、观察、操作、合作、交流能力。这些都是本节课学习的经验基础。此外学生又经常在生活中听到、见到或用到钟表,积累了大量于本节课相关的生活经验,故秒的认识其实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由于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所以学生仅是知道 “时、分、秒” 这样的时间单位,但是 “1 分”“1 秒” 有多长并不清楚。因此,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本帖最后由 米宝 于 2020-6-5 14:19 编辑


《1 分有多长》网络研讨跟帖分类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数学组

五、刘加霞教授强调:度量性概念的教学一定要把握度量本质,在《1 分有多长》一课教学设计与网络研讨中,关于研讨本节课度量本质的研讨情况、研讨结论如下:

刘加霞教授在《把握度量的本质,积累度量活动经验》中说到:度量的核心要素是度量单位和单位的个数(度量值)。度量的基本性质:运动不变性、合同性、有限可加性。度量的本质是 “比”,度量教学的关键是 “数” 出度量单位的个数,培养学生的量感。度量的教学,教师要把握度量的本质,应注意:让学生经历单位的产生过程、单位的累加过程,形成单位的观念并以此为标准学会估计,培养数感,积累活动经验。在《1 分有多长》这节课中,借助于数秒的活动,建立 “1 秒” 长短的表象,体验 1 秒的节奏,然后感知 5 秒、10 秒、……60 秒,知道秒与分之间的关系,进而形成 “1 分” 长短的时间观念。在适宜任务情境下让学生体会产生新的度量单位的必要性,经历单位的产生过程、单位的累加的过程,培养学生数感,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形成单位观念。

本帖最后由 米宝 于 2020-6-5 14:21 编辑


《1 分有多长》网络研讨跟帖分类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数学组

四、本次教学设计与网络研讨大赛是基于 “度量” 背景,网络研讨跟帖活动中,关于研讨本节课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与能力这一方面,研讨情况结论如下:

度量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存在于不同年级、不同单元、不同知识中,培养学生的度量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过程。在本节课时中发展度量观念的点在哪里?我觉得这个点不是具体在哪一处,而是从进入课堂的伊始,学生就在累积经验,感知度量,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度量” 是指用一个带单位的数值来描述可测量物体或现象的某一个属性,从而形成某个具有特殊含义的量,如:长度、面积、时间、货币等。度量单位就是把不同个体的度量方法标准化,时间的 “度量” 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度量活动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课中如果没有实际操作就很难理解并形成度量概念。本节课毛老师设计了很多活动,学生在经历 “眼看耳听 - 眼看无声 - 闭眼感受” 层层递进的过程中,用时间度量单位 “1 秒” 估量一段时间 “1 分”,再用 “1 分” 的时间单位度量一个活动的时间,帮助学生经历从 “无形” 到 “可量”,让学生有一把度量时间的 “尺子”,将度量活动更具体更深刻,用学生的感悟结合学生的语言去贯穿本节课,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度量。本节课在充分经历单位的累加过程中,得到 1 分=60 秒,从而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


本帖最后由 米宝 于 2020-6-5 14:18 编辑


《1 分有多长》网络研讨跟帖分类

郑州市第七十五中学数学组

三、概念的形成要经历如下过程(图 1、图 2),而时间概念相对长度、面积等是较为抽象,不可见、不可知。在《1 分有多长》这一课时网络研讨跟帖活动中,关于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时间单位概念的数学活动中形成时间单位概念的方法策略这一方面跟帖情况,到目前为止得出的结论如下:

时间的度量,就是用时间单位去计量时间的长短。但是时间单位比较抽象,它看不见、摸不着,不像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那样可看、可触、可感。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和体验一分钟有多长,经历从 “无形” 到 “可量”,给学生一把度量时间的 “尺子”,真正体会时间单位的价值,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经过跟帖讨论主要有一下方法策略:

1、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创设情境,并且要与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活动和情境中真切的感受时间,认识时间,体验时间。

2、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他们对钟表有一个大致的概念,但是对于一分钟的感觉和把握就比较困难了。通过激动人心的视频和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们亲身体验。

3、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和已有的学习 “认识分” 的经验与知识,在观察、思考、操作、体验中逐步完善有关时分秒的知识,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

4、借助 “数秒” 的活动,建立 “1 秒” 长短的概念从而认识 1 分,知道秒与分之间的关系,进而形成 “1 分” 长短的时间观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秒的节奏,让学生经历 “眼看耳听 - 眼看无声 - 闭眼感受” 层层递进的过程,做到 “眼明心亮”。

5、课本第一幅图揭示了时针分针秒针的长短,并且从转速的快慢上加以区别,这些需要在课堂上给学生传授到,学生除了想象,更需要从直观上区别,这也是贴近生活实际。

6、课堂教学活动通过拨钟面的指针,体会秒与分之间的关系;通过 “1 分能做什么” 的实践活动,不仅能使学生体验时间的长短,而且能体验 1 分能读能写许多字,能做不少事,体会时间的价值,把抽象的时间变成学生 “看得见、摸得着” 的东西。

7、发展学生 “度量” 能力,需要经历 “产生需求 —— 引发冲突 —— 活动感知 —— 建立表象 —— 概括输出” 这一过程。

8、想要把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概念学好,就得让时间单位变成可视化的东西,比如我用什么节奏拍手,点头,眨眼等这些具体的行为,让这些动作成为一个尺子,去量一分钟到底有多长。教学中需要通过创设多个、多种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从多个维度,借助不同层次、不同形式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一分有多长以及时间的价值,把抽象的时间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量,进而丰富学生对度量性概念的认识。

9、怎么帮助学生调整一秒钟的时长呢,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做,比如用手指打节奏,让学生形成动作记忆;或是让学生说 “一秒钟” 三个字,说这三个字的时长差不多就是一秒钟,让学生有一个语速上的记忆。只要让学生掌握住了一秒钟的时长,那无论是 5 秒、10 秒,还是一分钟,数出来就可以啦。

10、体验秒的节奏,同时发现秒与分之间的关系,直观的感受 “1 分” 的长短。接着体验一分能做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活动经验估测时间的长短,增强对时间感受的准确性。在学生对于一分钟的长短有了深刻的印象后,可以充分放手让学生开展多种形式有趣的实践活动,创设开放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使学生更好的体验到一分钟有多长,对于一分能干什么会有更深刻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是不同的,每个孩子会有自己的体验,在自己的心中形成一把度量 1 分钟有多长的尺子。

11、导入要贴近生活,生活中的倒计时有很多,像等待红路灯时,跑步出发前,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钟声即将敲响时,包括课前的倒计时。

12、度量性概念其实是具有多元化的数学背景以及典型的生活特色的,而时间的度量更具有抽象的特点,因此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在经历了一些发展历程后形成一定的认知冲突,比如小时太长,那该怎么办呢?让学生去想办法联系生活中其他与时间有关的知识,调动其认知,从而主动探究要借助全新的时间单位来解决生活中新的问题。

13、当学生在体验1分钟能什么的时候,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各小组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让学生轮流来当计时员,这样学生的参于度更加深入,从体验者到活动者,学生都亲自经历了,对学生形成时间的概念更有好处。

14、在教学设计上注重让学生多次积累活动经验。比如让学生安静的听秒针走动的滴答声,初次体验 1 分钟的长短;二是设计自选活动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规定的一分钟内干自己感兴趣的一项活动,这样在设计上采用了开放是的教学让学生能真正感知自己在 1 分钟能干多少事情;三是给一分钟的时间参观学习别人的学习成果,并估计一分钟时间到时就停止学习,让学生体验一分钟的长短。

15、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建立 1 秒的概念,学生认识了 “1 秒” 有多长,然后通过用 “1 秒” 估测 10 秒、20 秒的时长,感知时间单位 “1 秒” 的价值。在活动中用时间单位 “1 秒” 度量一段时长,经历时间单位累加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与能力。

16、授课教师利用播放歌曲但要缓冲一分钟这一情景导入,抓住了学生的目光,把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这一分钟内,让学生经历焦急等待这一过程,又在欢快的歌曲中度过了第二个一分钟,两者的心情截然不同,一分钟的感受也不尽相同,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了解决这个疑问,出示钟表演示秒针的行动轨迹,再一次加深了对一分钟的理解,还用 “心中的小秒针” 这一互动游戏帮助学生对 “1 分有多长” 进行大致的预估,紧扣主题。一分钟能写几遍 “1 分 = 60 秒” 突破传统的死记硬背,富有趣味的牢记这一知识点,非常新颖,值得借鉴。最后,将一分钟放入生活中,播放生活中的一分钟视频,让学生体会到每一分每一秒的重要性,正所谓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的思想,值得我们去钻研学习。

17、让学生估测从家到学校大约需要多长时间,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要把学过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关于   ·   FAQ   ·   API   ·   我们的愿景   ·   广告投放   ·   感谢   ·   实用小工具   ·   1 人在线   最高记录 89   ·     选择语言  ·     选择编辑器
创意教育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education
VERSION: 2dee05c · 7ms · UTC 09:06 · PVG 17:06 · LAX 02:06 · JFK 05:06
♥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